康熙尼曼四世碑考

康熙尼曼四世碑考

一、关于康熙朝尼满家族四世诰封碑的考证(论文文献综述)

姜照中,Seda Karata[1](2021)在《清朝封赠文书的制度、颁给、功能:世祖、圣祖、世宗三朝的诰敕》文中指出以往对清朝诰命、敕命这类封赠文书的研究或较为抽象,且仅涉及相关制度在某一时间点的形态,或虽具体,却少见个案所处的历史脉络。因希望立体、生动地展示清朝的诰敕,故以世祖、圣祖、世宗三朝为时限,既研究诰敕制度的变迁,又呈现诰敕授予的趋势。由此发现,多民族的清朝有意以多种语言书写诰敕;在政局紧张时大量颁发以笼络人心,局势缓和后则修改制度、少量颁给以减少拥有者,以使诰敕珍贵;诰敕是清朝重要的政治工具。

李冉[2](2021)在《沈阳地区清代满族碑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吴智嘉[3](2020)在《清代盛京满文碑刻探析》文中提出清代盛京满文碑刻开启满文碑刻文化之源,并在顺康时期达到极盛。盛京满文碑刻以皇族成员和八旗官员之敕建、诰封碑为主,兼有着名寺院楼宇等建筑之纪念碑,包含封赠官员、寺庙宗教、重大事件、名胜古迹等内容,是解读清代盛京地区历史文化的宝贵遗产。

吴智嘉[4](2020)在《清代盛京满文碑刻探析》文中认为清代盛京满文碑开清代满文碑刻文化之源,并在顺康时期达到极盛。盛京满文碑刻以皇族成员和八旗官员之敕建、诰封碑为主,兼有着名寺院楼宇等建筑之纪念碑。清代盛京满文碑刻包含封赠官员、寺庙宗教、重大事件、名胜古迹等内容,是解读清代盛京地区历史的宝贵文化遗产。

张杰[5](2020)在《清代北京地区满文碑刻研究 ——以《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为中心》文中研究指明碑刻是满文文献重要的组成部分。北京作为清朝都城,城内外分布大量坛庙、寺观,臣工墓葬,这些场所皆有碑刻留存,其中满文碑刻占很大比重。这些碑刻种类多样、内容丰富,既有皇帝御制碑、臣工碑刻,亦有民间碑刻,其有些内容可以补传统文献、史料之不足。然而迄今为止,尚无对清代北京地区满文碑刻的整体性、综合性研究,因而有很大空间留待填补。满文碑刻的形成与社会历史背景密切相关。满洲从关外部族一跃成为中原之主,清廷欲竭力证明其统治的正统性与合法性,形成了满文碑刻的突出特征:从内容上看,人物类数量最多;从功能上看,满文碑刻突显其政治属性;多语种刻写,突显其“同文一体”理念。然而,碑刻使用的文种、空间、地域等因素反映出清代“同文之治”所能达到的领域及阶层,很大程度上只限于各族群精英阶层。绝大多数反映民俗、群众精神生活以及信仰的碑刻,仅以汉文书写;形式亦更灵活,体现出国家政权与社会的疏离,民间尚存在着一定的权力真空,官方无法渗透。不同时期的碑文亦反映出满语文不同的发展阶段及面貌。本文综合利用各类碑文,从中爬梳出语义及用法有变化的词汇、及碑文中出现的新词汇,并分析其原因;探讨满文文书行文中动词的变化规律,考察了满汉对译情况。传记类碑文行文体例、碑文起、结句所使用的固定格式,有助于了解清代文书特点及封赠制度。其体例从入关之初的调适,至康、乾时期逐渐形成程式,经历了一个历史演变过程。碑刻体例程式化使得其宣传作用大打折扣,最终流于形式。御制诗碑文则反映了满洲的文学特色及满语文的发展阶段和水平。清代继承汉唐传统,于边疆重大战事发生地勒石纪功,努力构建新的政治与文化认同体系。清代边疆纪功碑有力地彰显了朝廷的统治力,旗人家族碑刻则在凝聚家族力量、满洲共同体形成及巩固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关捷[6](2010)在《身怀绝技 满文奇才激活沉睡的历史》文中研究指明特别提示 沈阳打造清文化品牌,是一个长期艰苦的工作。深入进行下去的话,必将遇到满文的认识和翻译问题。在这个拥有700多万人口的城市里,精通满语满文的人少得可怜。 大量满文档案沉睡在档案馆、图书馆里面,竞没有几个人能认识,更绝少有人能够准确翻译

黄金元[7](2010)在《明清之际济南府望族与诗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明代后期至清初的中国诗坛上,山左诗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尤其是清初山左诗坛号称“甲于天下”,取得了举世公认的瞩目成就,成为齐鲁文化发展史上的又一壮丽景观。在这一辉煌的历史舞台上,明清之际的济南府世家望族及其子弟扮演了无可替代的主要角色。本文旨在从家族角度拓展明清之际济南诗歌的研究深度和广度,总结、归纳明清之际济南府望族的家族文化特色,描摹明清鼎革的时代风云在诗人心态上的投射和反映,揭示齐鲁地域文化与世家望族的家族文化给予诗人创作上的滋养和活力,从而厘清明清之际山左诗歌繁荣的家族文化方面的成因,并以域内的四家望族诗歌为代表进行个案研究,丰富、深化明清“山左”诗歌乃至明清诗歌的整体研究。本文分前言、上篇、下篇三个部分进行论述。前言简要介绍中国文化的家族特色和现象,“明清之际”、“济南府”的时空界定,“望族”的含义,明清之际济南府诗坛的繁盛情况及研究现状,“文学家族学”的研究方法,以及选题的意义和创新之处等内容。上篇包括第一、二、三章,为总论部分。第一章主要分析明清之际济南府望族的生存背景,济南是北方文化名城,以历城为中心的新城、淄川区域以及鲁西大运河沿岸等地因经济文化发达而成为科举隆盛的世家望族聚集之地;鼎革之际,为了保护家族的利益,济南府望族选择、接受了清朝政权,但以归隐或出仕的“疏离”心态表达着心底的家国之悲、人生况味;第二章重点归纳总结明清之际济南府望族的文化特征,其表现为尚学重教、注重科举、出仕时兴文宣教等方面,取得累世科举成功的望族,其内易形成有利于诗文化创作、传承的“小环境”,促进了诗歌繁荣。受齐鲁文化中君子人格的影响,出仕子弟往往追求“创为”的宦绩,又因保持独立人格而经常陷入“艰难”的宦局。望族间以对等门第为前提缔结的婚姻关系、科考求学中形成的师友情谊和雅集结社的交游,形成明清之际济南府望族间的人际网络。济南府望族的女性往往贤明、坚韧、富于诗才,她们为家族的兴旺、文化环境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三章对明清之际济南府望族诗歌创作概貌进行一览。名家辈出和一统天下的神韵诗说、众多具有诗文化传统的世家望族的出现成为济南诗坛隆兴的三大标志,也经历了从提倡“齐风”、“侠诗”到“神韵”为主的诗学崇尚之变。爱戴济南、歌咏济南也成为望族子弟诗歌创作中的重要内容,“济南”作为一种人生情结深深地融入他们的生命和血肉之中。下篇包括第四、五、六、七、八、九章,为个案研究,重点探讨明清之际济南府诗歌成就最为突出的新城王氏、德州田氏、德州卢氏、历城朱氏的家族文化与族群诗歌创作。新城王氏是饱经明清易代兵火摧残而又振起、闻名宇内的着姓望族,家风中的“勤”、“慎”追求,通过潜移默化的熏陶对族群诗歌的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王象春倡导禅诗、侠诗,是明末山左诗坛高唱齐风大雅的领军人物,清初的王士禛,主盟诗坛五十年,倡导清远含蓄的神韵风尚,神韵诗被誉为“盛世元音”(第四章)。新城王氏在明末清初的遭遇和艰难处境,使王士禛的心灵始终与现实保持着一定的距离,成为诗歌创作的心理基础,其叔祖王象春、其兄王士禄的诗歌创作与审美倾向对其“清远”诗风的形成,产生了方向性的影响,故神韵诗打上了深深的家族烙印;王士禛能够宗盟诗坛四十年,成为“一代正宗”,最主要的因由是诗歌本身发展的要求以及历史和时代的统一选择,其论诗“三变”,是其主动疏离遗民文化,顺应政治潮流的一种自我选择,开辟了清诗的新时代;王象春《问山亭诗》中侠诗,展现出任侠狂禅、非儒非释的精神面貌,塑造了兀傲雄肆、箕踞悲歌的自我形象,达到了“独成一是”的境界,发出了晚明诗坛的新声;王士禄诗歌具有自然清远与豪隽雄放的二元诗风(第五章)。德州田氏是清初科举文化世家,受地域文化的影响,家族文化表现出丰富性与兼容性的特征,由张氏、田雯、田需、田霡、田同之等组成的德州田氏诗群,是济南诗坛的重要构成,于清代前中期诗坛影响巨大(第六章)。田雯论诗主张博采众长,反对分唐界宋,在神韵诗风一统天下之际,追求奇丽之美,力求出新,体现了强烈的自立意识,其描写黔地的山水诗与大量的咏剧诗在清代诗坛上独具特色,他一生与王士禛交往密切,关系融洽,达到了和而不同的境界,其晚年坛坫之盛几可与王士禛比肩;张氏的《茹荼吟》三十首绝句,咏古、写景、赠别、咏物、题画、悼亡等题材于女性诗歌有开拓之功,意蕴严正高雅,风格清丽含蓄;田霡是济南诗坛神韵诗派的重要成员,其诗以艺菊为主要情趣的菊花诗和以运河为主线的纪游写景诗最为突出,冲淡、自然、清奇的艺术风貌为王士禛所推崇(第七章)。德州卢氏是德州着姓望族,也是济南府重要的诗歌世家,卢世氵隺忧心时事,崇尚杜诗,为研杜大家,其诗沉郁中见飘逸,代表着清初山左诗风中沉实的一面;卢道悦身为循吏,其诗皆自“勤恤廉惠”中出,有“新乐府”风味。作为卢氏后人,卢见曾主盟东南文坛多年,论诗以诗道性情为中心,是明清以来主张诗歌缘情一派的重要代表,并与浙派、性灵派相互影响,对清代前中期诗学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其诗写官宦生涯的平凡生活,情感真挚,诗风多样而有意境;其编纂的《国朝山左诗钞》具有鲜明的以诗存史的意识,对山东古代文献的保护具有肇始之功(第八章)。历城朱氏是清初由武转文的官宦世家,家族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诗歌创作是历城朱氏家学的主要内容,且深受新城王氏影响,朱缃、朱绛、朱纲三兄弟毕生追随王士禛的神韵诗学,并能各具面目,朱缃与蒲松龄交游密切,其诗真醇、清新,虽崇尚神韵,但颇具写实精神;朱纲诗歌清雅古澹,意境优美,时呈才气;朱绛诗歌则以素常之语,发清新之思,有宋诗生新求变之精神;笔者通过新发现的《朱绛墓表》记载的子嗣信息,与已有文献比照,推定清初山左名媛、博山赵执信之女赵慈,及长嫁入历城朱氏,其夫朱崇善为朱绛第九子,赵慈是朱绛之儿媳,对其进行身世考证,发掘了这位女诗人,并期待着作进一步的研究(第九章)。

关嘉禄[8](2008)在《立足辽宁 繁荣满学》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关嘉禄[9](2003)在《抓紧培养高素质的满语文专业人才》文中研究说明满族在发展繁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自己本民族的语言文学 ,新中国建立后 ,对满族语言文字的学习和研究受到了高度重视 ,在中央民族大学等院校里设立了满文班 ,陆续培养了满文专业人才 ,在满文研究领域里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随着时间流逝 ,相当一批满语文专业人才退休 ,而三十几岁年青的满语文人才极其缺乏 ,形成了满语文专业人才数量与日益繁荣的满学研究不相称的局面 ,呼吁加强满语文专业人才培养工作

吴玉清[10](2002)在《2000年清史论文索引》文中研究说明

二、关于康熙朝尼满家族四世诰封碑的考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康熙朝尼满家族四世诰封碑的考证(论文提纲范文)

(1)清朝封赠文书的制度、颁给、功能:世祖、圣祖、世宗三朝的诰敕(论文提纲范文)

0 前 言
1 世祖朝的诰敕
    1.1 诰敕制度在世祖朝的调试
    1.2 世祖朝诰敕的授予
        1.2.1 遇恩诏得诰敕
        1.2.2 受爵得诰命
        1.2.3 其他情况下得诰敕
2 圣祖朝的诰敕
    2.1 诰敕制度在圣祖朝的调试
    2.2 圣祖朝诰敕的授予
        2.2.1 遇恩诏得诰敕
        2.2.2 受爵得诰命
        2.2.3 其他情况下得诰敕
3 世宗朝的诰敕
    3.1 诰敕制度在世宗朝的调试
    3.2 世宗朝诰敕的授予
        3.2.1 受爵得诰命
        3.2.2 对忠臣亲属、节妇的诰命颁给
4 结 论

(3)清代盛京满文碑刻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盛京地区满文碑的赋存情况及类型
    1.帝王家世
    2.功勋名臣
    3.寺院碑文
    4.纪念碑文
二、史载散失的盛京地方满文碑
三、盛京满文碑刻的历史价值
    1.年代久远,承前启后
    2.特点鲜明,独树一帜
        (1)多文种布局较早出现,文字格式颇具意味。
        (2)史料价值珍贵,可补官方史料之不足。
    3.取材当地,材质各异
    4.满文书写,意义重大
        (1)满文碑文有拾遗补缺,易于解读的作用。
        (2)满文书写保留了难得的历史信息。

(4)清代盛京满文碑刻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盛京地区满文碑的赋存情况及类型
    (一)帝王家世
    (二)功勋名臣
    (三)寺院碑文
    (四)纪念碑文
二、史载散失的盛京地方满文碑
三、盛京满文碑刻的历史价值
    (一)年代久远,承前启后。盛京地区的满文碑刻,其始于后金时代,以战事碑、寺院碑、界碑为主,其现存盛京满文碑最久远者可追溯至后金天聪四年(1630)所刻立之辽阳大金大宝法师宝记碑,满汉两体,汉文为杨于渭撰文,满文为老满文,成文年代比新满文的创制尚早两年,为国内现存为数不多的老满文碑刻,故弥足珍贵。就早期满文的书写材料而言,早期以木牌,后以高丽纸,又以略明而来书籍之上书写,此后略有改善,但仍非常简陋。自天命十一年(1626)至天聪四年(1630)之前撰写的“无圈点字档”,今仅存两册。老满文碑刻的存在,丰富了国内馆藏老满文资料的形式,是早期满文书写形式和历史的有力补充。此外,盛京所存清崇德年间、天聪年间乃至顺治二年以前的满文碑刻,为盛京地区独有,可补中国清代碑刻历史之不足。
    (二)特点鲜明,独树一帜
    (三)取材当地,材质各异
    (四)满文书写,意义重大
三、结语

(5)清代北京地区满文碑刻研究 ——以《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言
    一、选题缘由与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四、研究内容及创新之处
第一章 满文碑刻的形成及分类
    第一节 满文碑刻的形成
        一、满文碑刻形成的历史背景
        二、满文碑刻的形制
    第二节 满文碑刻的分类
        一、按照时代朝年划分
        二、按照地区划分
        三、按照用途划分
第二章 满文碑刻的内容及特征
    第一节 满文碑刻内容
        一、人物方面
        二、建筑方面
        三、纪事方面
        四、其他方面
    第二节 满文碑刻的特征
        一、从内容上看,满文碑刻人物类数量最多
        二、从功能上看,满文碑刻突显其政治属性
        三、从文种上看,突出“同文一体”理念
第三章 碑刻体例与语言文字研究
    第一节 碑刻体例研究
        一、人物类碑文体例
        二、满文碑刻诗歌体例——以乾隆御制碑诗《帝都篇》与《皇都篇》为例
    第二节 满文碑刻语言文字研究
        一、碑刻用词特点
        二、诰封、谕祭碑文动词变化规律
        三、碑文所反映的文法特例
        四、满汉碑文对译特点
第四章 满文碑刻功能研究
    第一节 官方碑刻与国家认同
        一、边塞纪功碑传统的形成
        二、清代边塞纪功碑与国家认同
    第二节 旗人碑刻与民族认同
        一、与汉人的心理界限
        二、旗人碑刻的撰写群体
    第三节 墓碑与家族凝聚
        一、墓碑所见军功世家及其功绩
        二、墓碑与家族精神传承
结语
参考文献
    一、档案类
    二、古籍类
    三、专着与辞书类
    四、论文类
    五、外文参考文献
附录:田野调查满文碑刻照片及拓片
    1.《祖可法碑》
    2.满文《御制昭忠祠碑》
    3.《上谕封黑龙潭龙神碑》
    4.《吴努春墓诰封碑》
    5.《瑚宝墓碑》
    6.《法尔纳诰封碑》
    7.《和硕和顺公主墓碑》(残损严重)
    8.满文《大清诰赠光禄大夫后金十六大臣哈哈纳碑》
    9.《郎苏谕祭碑》
    10.《巴图诰封谕祭碑》
    11.《诺敏谕祭碑》
后记

(7)明清之际济南府望族与诗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上篇
    第一章 明清之际济南府望族的社会文化背景
        第一节 北方文化名城——济南府
        一、“济南潇洒似江南”——形胜之地
        二、“海右此亭古”——悠久的文化积淀
        三、“泉城自古是诗城”——深厚的文学积淀
        第二节 明清之际济南府望族的地域分布
        一、明清之际济南府望族的县(州)域分布
        二、明清之际济南府望族一览
        第三节 明清家国之变与济南府望族诗人心态
        一、遭受蹂躏的齐鲁大地
        二、有关“山东的投降”的辨析
        三、无奈的追寻——归隐与入仕
    第二章 明清之际济南府望族的文化特征
        第一节 雅正厚重的儒风与家族文化传承
        一、尚学重教的家族文化传承
        二、科举与诗文化
        三、兴文宣教的施政方略
        第二节 明清之际济南府望族士子的君子人格
        一、齐鲁文化对传统君子人格形成的影响
        二、“生平事多创为”的仕宦追求
        三、“世情已烂熟吾辈总艰难”的个性之拙
        第三节 济南望族间的人际网络
        一、婚姻选择中的门第追求
        二、师友声气
        三、结社风气
        第四节 明清之际济南府望族中的女性
        一、贤明大义的妇德
        二、家道中落时的脊梁
        三、巾帼不让须眉的诗文才情
    第三章 明清之际济南府望族诗歌创作概貌
        第一节 明清之际济南府望族诗歌创作一览
        第二节 明清之际济南诗坛诗学崇尚的潜变
        第三节 明清之际济南府望族诗歌中的“济南”情结
下篇
    第四章 新城王氏与诗歌
        第一节 新城王氏家世述略
        第二节 新城王氏的家风与诗风
        第三节 新城王氏家学中的诗文化
    第五章 新城王氏诗群研究
        第一节 王士禛
        一、王士禛神韵诗歌的家族烙印
        二、渔洋诗学崇尚三变的文化意蕴
        三、从秋柳唱和到盛世元音的宗盟之路
        第二节 王象春《问山亭集》中的“侠诗”
        第三节 王士禄对立统一的二元诗风
    第六章 德州田氏与诗歌
        第一节 德州田氏家世考
        第二节 德州田氏家族文化的丰富性兼容性特征
        第三节 德州田氏诗歌创作概述
    第七章 德州田氏诗群研究
        第一节 田雯
        一、田雯的诗学观
        二、田雯的山水田园诗
        三、田雯的咏剧诗
        四、田雯与王士禛交游考论
        五、田雯诗歌的诗史地位
        第二节 张氏与《茹荼吟》绝句三十首
        第三节 田霡与《鬲津草堂诗集》
        第四节 德州田氏诗群行略与生卒年证补
    第八章 德州卢氏诗歌研究
        第一节 德州卢氏家世考
        第二节 德州卢氏的家学
        第三节 卢世氵隺与《尊水园集略诗》
        一、“诛伪”与坦荡真醇的个性
        二、“钱卢”并峙的研杜大家
        三、“悲感凄怆”的诗歌
        第四节 卢道悦与《公余漫草》
        第五节 卢氏后人卢见曾与《国朝山左诗钞》
        一、卢见曾融通南北的诗学思想
        二、卢见曾与《雅雨堂诗集》
        三、卢见曾与《国朝山左诗钞》
    第九章 历城朱氏诗歌研究
        第一节 历城朱氏家世考
        第二节 历城朱氏的家学
        第三节 朱缃诗歌
        第四节 朱纲朱绛诗歌
        第五节清代山左名媛朱绛子媳赵慈身份新考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着
致谢

四、关于康熙朝尼满家族四世诰封碑的考证(论文参考文献)

  • [1]清朝封赠文书的制度、颁给、功能:世祖、圣祖、世宗三朝的诰敕[J]. 姜照中,Seda Karata. 档案学研究, 2021(04)
  • [2]沈阳地区清代满族碑刻研究[D]. 李冉. 辽宁大学, 2021
  • [3]清代盛京满文碑刻探析[J]. 吴智嘉. 满语研究, 2020(02)
  • [4]清代盛京满文碑刻探析[J]. 吴智嘉. 黑龙江民族丛刊, 2020(06)
  • [5]清代北京地区满文碑刻研究 ——以《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为中心[D]. 张杰. 吉林师范大学, 2020
  • [6]身怀绝技 满文奇才激活沉睡的历史[N]. 关捷. 沈阳日报, 2010
  • [7]明清之际济南府望族与诗歌研究[D]. 黄金元. 山东师范大学, 2010(12)
  • [8]立足辽宁 繁荣满学[J]. 关嘉禄. 满族研究, 2008(04)
  • [9]抓紧培养高素质的满语文专业人才[J]. 关嘉禄. 满族研究, 2003(01)
  • [10]2000年清史论文索引[J]. 吴玉清. 清史研究, 2002(01)

标签:;  ;  ;  ;  ;  

康熙尼曼四世碑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