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训练和文章标记对文章内容保持影响的实验(论文文献综述)
王梦弦[1](2021)在《基于深度表征学习的机器阅读理解算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机器阅读理解是指使用算法让计算机理解文章的意思并回答相关问题的一种技术。由于计算机算力和存储能力的发展以及深度学习因其具有的特征提取能力,使用端到端技术构建机器阅读理解模型成了主要的研究手段。基于中文文本的机器阅读理解因为构建数据集困难发展比较缓慢。百度公司WebQA数据集的提出,填补了这一空白。BiDAF模型在英文SQuAD数据集上具有优异表现能力,本文试图将其迁移到WebQA数据集中,得到中文机器阅读理解模型BiDAF,并对现有模型的编码层和交互层做改进,以提高模型在WebQA数据集上的F1值和EM值为研究目标展开工作。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本文首先对经典的BiDAF模型进行复现。将其应用到WebQA数据集上,得到本文的基线模型。然后,本文在BiDAF的基础上,从编码层和交互层方面进行改进。对于模型的编码层,为了避免边界切分的问题,本文提出基于字词混合嵌入的机器阅读理解算法模型。为了充分考虑词语的实体属性,本文融合了实体向量对词向量作进一步的词语属性加强表示,并且加入预训练语言模型得到词向量表示。通过实验分析,编码层的改进提高了模型的F1值。对于模型的交互层,本文提出了基于注意力交互的门控膨胀卷积神经网络阅读理解算法模型。采用CNN编码序列,使用膨胀卷积扩大感受野,加入门控机制控制信息的流入,将此种编码方式记为GDCNN(Gated Dilated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编码。对文章和问题采用分层注意和文章自注意的机制进行交互。实验结果表明,改进后模型的语义分析能力得到提高。对以上的两种改进方法,本文做了五组实验,通过在验证集上的结果对比分析图可以看出,改进后的模型效果得到了很大提升。最后,基于上述的两种改进方法,本文提出了分层注意和自注意的门控膨胀卷积神经网络 HASA-GDCNN(Hierarchical Attention and Self Attention Gated Dilated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阅读理解模型,在数据集WebQA上对模型进行性能验证,将其和公开的模型做对比,得出HASA-GDCNN模型的F1值有了提升,但EM值和最好的结果相比还有待提高。本文最后还给出了 3个实验结果对比示例,表明了和基线模型BiDAF相比HASA-GDCNN模型结果更为精确。
仝天奇[2](2020)在《基于文章标记的朗读训练对高中生英语背诵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朗读是一种非常传统的语言学习方法,是英语作为外语的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对语言材料给予特别注意而取得良好的记忆效果,因而朗读也成为提升学习者语言记忆,实现背诵,获取有意义语言输入的有效方式。而背诵作为朗读的延伸,在培养学生英语语感,提升语言技能发展,积累相关知识等方面发挥显着作用,在英语教学中的效果尤为明显。但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往往会忽略对学生背诵进行相应的指导,尤其是对背诵过程—朗读重视不足,因此不能充分利用朗读这一重要过程来指导学生的背诵,结果部分学生也因无有效的背诵方法而使得记忆效果不佳,从而畏惧背诵。基于此,从朗读训练入手,引导学生对语言特定材料有意注意,增强记忆效果,是改善学生背诵质量的最佳切入点。本研究以输入假说和注意假说为指导,将文章标记应用于朗读教学指导,重点考察该方式对高中生英语背诵的影响,旨在探索出增强背诵的有效朗读指导方式。研究选取山东省菏泽市XX县笔所任教的XX中学高中一年级两个平行班的5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对比实验与访谈的方法收集分析定量和定性研究数据,主要回答下列两个问题:(1)基于文章标记的朗读训练对高中生英语背诵是否有影响?如果有,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2)高中生对基于文章标记的英语朗读训练的态度如何?研究结果表明:(1)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基于文章标记的朗读训练对提升高中生英语背诵质量上产生积极的作用,尤其是对学生在背诵的内容完整度和语音表述方面有显着的促进作用;(2)基于文章标记的朗读训练对学生背诵的影响具体表现在减少背诵过程中的漏词漏句、语调以及句子重音错误,提升学生的连读意识等方面作用显着;(3)该朗读训练方式在高中生英语背诵练习中具有较好的实用性,能够在背诵方法上给与学生启示,培养学生自主进行课文部分内容标记的习惯,大部分学生对此持积极的态度。因此,将文章标记融入日常朗读训练,形成一种稳固的以文章标记为基础的朗读训练方法,对高中英语学习和教学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然而,受时间和条件的限制,本项研究仍存一定的不足,如受试样本过小,训练时间不够长等,或许影响研究结果的普适性。但总体而言,研究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进一步证明文章标记与朗读相结合,能够有效提升学生英语背诵质量,可为高中学生英语背诵提供方法上的指导,也为高中英语教师在改进教学方式方面提供建设性的建议。
李沛珍[3](2020)在《基于文本阅读双加工理论的高中英语焦点阅读教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人们与外界建立联系的有效方式之一,狭义的阅读主要指文本阅读。而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阅读既是学生学习语言知识、提升文化素养和培养国际意识的重要途径,也是锻炼学生逻辑推理的有效渠道。然而,我国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在不断推进和深化改革的同时仍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比如:教师在英语阅读教学中以引导学生记忆文章中的词汇、语法等表层知识为主;较少考虑到学生在英语阅读中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以及对文本内涵的全面解读和深层挖掘。针对目前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改革的趋向,我们基于文本阅读双加工理论中关于焦点阅读的相关阐述,从与英语文章阅读相关的三个方面(即焦点信息的整合、逻辑关系的推理以及情景模型的建构)提出高中英语焦点阅读教学的实施方案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深度思考能力以期达到提高学生英语阅读水平的目的。本研究以福建省厦门市集美高中高一(13)班、(14)班全体学生和本年级三名英语教师为研究对象,且以人教版必修二第三单元阅读文本和《21世纪报》第十期中文章为例展示基于文本阅读双加工理论的高中英语焦点阅读教学设计;运用定量研究和定性分析结合的研究方法探究该英语阅读实验教学在提高学生焦点信息整合能力、逻辑关系推理能力和情景模型建构能力的基础上达到提升学生英语阅读水平的作用。研究问题为:1)基于文本阅读双加工理论的高中英语焦点阅读教学后,学生英语阅读学习策略运用情况变化如何?2)基于文本阅读双加工理论的高中英语焦点阅读教学是否能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水平?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3)基于文本阅读双加工理论的高中英语焦点阅读教学后,学生对焦点信息整合、逻辑关系推理以及情景模型建构的反馈如何?研究结论为:经过一学期英语焦点阅读实验教学后,实验班学生英语阅读学习策略运用程度有所提升,英语阅读成绩较实验前亦有提高;特别体现在焦点信息的整合、逻辑关系的推理以及情景模型的建构方面。结合主要结论,英语教师可在今后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关注文章的阅读焦点;有效整合文章的焦点信息;客观推理文章的逻辑关系;积极建构文章的情景模型以提高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深层理解和人文思考。
李倩[4](2019)在《文章标记效应下高中生英语阅读策略运用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无论是在心理学上还是在阅读教学中,对于文章标记效应的研究受到很多学者的青睐。有研究表明,文章标记效应有助于文章的理解。同时,采取相应的阅读策略也是促进高中生英语阅读的关键,那么标记策略也属于阅读策略的一种。本研究试将两者结合起来,通过在有无文章标记下中国高中英语学习者采取三种阅读策略(自然阅读策略、信息阅读策略以及结构阅读策略)对于总回忆量和问题解决的影响作用的相关性,将进一步证实文章标记与阅读策略对高中英语学习者的阅读产生重大影响。具体研究问题如下:1.在文章标记下高中生采用三种阅读策略对总回忆量及问题解决是否有影响?2.如果有,哪种阅读策略在促进影响中更具有优先性?3.这种优先性在不同阅读水平的学生中是否具有一致性?本研究选取梁山现代高级中学6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阅读测试法、调查问卷法以及访谈法对其文章标记效应下的不同阅读策略中对于文章信息回忆以及问题解决能力的促进影响,不同阅读策略下的最优性,以及这种最优性是否在低分组和高分组学生中存在一致性进行研究。通过SPSS 25.0对于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以及配对样本T检验得出以下结论:1.文章标记效应下不同阅读策略对于文章的信息回忆的促进效果不显着,对于问题解决能力有促进作用,且效果显着。2.在问题解决方面,低水平阅读测试组在有标记文章下,结构阅读策略最优化;无标记文章下,信息阅读策略最优化。高水平阅读测试组中在有标记文章下,结构阅读策略最优化;无标记文章下,结构策略最优化。回忆量方面,无论是在低水平还是高水平阅读测试组中,不具有优先性;在高水平阅读测试组,有标记文章下,结构阅读策略最优化;无标记文章下,结构阅读策略最优化。3.这种策略最优性在不同阅读水平中是存在差异的。高水平较之低水平的学生来讲,会更有意识且稳定的使用一些英语阅读策略,而低水平的学生使用阅读策略倾向于随机与不定期。根据研究结果表明:首先,采取有效的标记策略和阅读策略能够促进对文章的理解,所以教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完整体系的策略训练和标记策略的引导。其次,低水平阅读的学生相较于高水平阅读的学生在阅读策略的使用的稳定性上存在一定差异,所以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要关注差生的接受能力,缩小优生差生的差异性,要做到因材施教。
李淼洁[5](2019)在《阅读认知策略、主题熟悉度和文本难易对汉语阅读理解影响的实验研究 ——以朝鲜族初三学生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阅读作为一个复杂的生理及心理过程,是人们获取信息、进行学习或娱乐的基本途径。而阅读理解则是衡量阅读者语言能力和检测阅读者是否掌握阅读材料文本信息的重要指标,是阅读的中心问题。此外,中学阶段又是学生掌握学习策略、自我教育和学会学习的关键时期。但纵观研究发现,国外内学者对阅读理解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英语为第二语言和对外汉语领域中,探究以汉语为第二语言的中国少数民族中学生的阅读理解研究较少,且一般都局限于探讨单个因素对其产生的影响。然而阅读理解是一个复杂的心智过程,是阅读者与文本之间双向交互作用的过程,必然受到文本因素、读者因素以及两因素间交互作用的影响。因此,本研究以汉语为第二语言的朝鲜族初三学生为研究对象,考察阅读认知策略、主题熟悉度和文本难易对他们汉语阅读理解的影响,并归纳其特点,从而提出针对性建议来提高他们的汉语阅读理解水平,以及帮助学生养成高效的阅读策略。本研究探讨多个因素对朝鲜族初三学生汉语阅读理解的影响,共分为两个部分。其中研究一采用3×3两因素随机实验设计,考察不同学习水平朝鲜族初三学生运用不同阅读认知策略下的阅读理解成绩差异;研究二采用3×2×2×3混合设计,探究不同水平朝鲜族初三学生在不同熟悉度和文本难易阅读材料中运用不同的阅读认知策略的阅读理解成绩差异,并结合理论与教学现实情况对所得结果进行分析与解释,得出以下结论:(1)阅读认知策略影响学生的汉语阅读理解成绩,其中学生运用组织策略下的阅读理解成绩最高,其次是精细加工策略,最后为复述策略;主题熟悉度和文本难易也影响学生的汉语阅读理解成绩,表现为主题熟悉度高文章中的成绩高于主题熟悉度较低的文章,文本简单文章中的成绩高于文本复杂中的阅读理解成绩;学习水平影响学生的汉语阅读理解成绩,高水平学生的汉语阅读理解成绩>中水平学生>低水平学生。(2)阅读认知策略和主题熟悉度、阅读认知策略和文本难易、阅读认知策略和学习水平、主题熟悉度和学习水平以及文本难易和学习水平下的阅读理解成绩均存在显着差异,具体表现为高水平阅读者运用组织策略下的汉语阅读理解成绩最高。(3)不同阅读认知策略、主题熟悉度和文本难易以及主题熟悉度、文本难易和学习水平下的阅读理解成绩差异也显着,具体为:在熟悉或不熟悉的简单文章中,运用组织策略和精细加工策略的阅读理解成绩都明显高于复述策略成绩;在熟悉复杂文章中,使用不同认知策略下的阅读理解成绩得分为:组织策略成绩>精细加工策略成绩>复述策略成绩;在不熟悉复杂文章,运用组织策略的成绩却明显高于精细加工策略和复述策略。(4)阅读认知策略、主题熟悉度和文本难易对于不同水平朝鲜族初三学生汉语阅读理解的虽无显着影响,即四个变量间无明显交互作用,但却证明了三个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并由此提出以下建议:(1)重视阅读认知策略教学,尤其是组织策略的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认知策略运用能力,进而提高阅读理解水平。(2)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和涉猎百科知识的意识,开展多形式课外阅读活动,丰富背景知识储备,提高对阅读材料的主题熟悉度。(3)对学生进行由简单文本到复杂文本的阅读理解训练,并根据学生的现有水平,采取支架式教学,逐步化难为易,掌握解题步骤。(4)针对不同阅读材料以及学生的不同学习水平,灵活运用不同的阅读认知策略,提高阅读理解水平。
刘晓倩[6](2019)在《知觉不流畅标记对文本学习的影响 ——来自眼动研究的证据》文中研究指明文章标记效应(the effect of text signals)是指使用文章标记(如,高亮、下划线等)可以在视觉上增加标记内容的感知度,提高学习者对标记内容的学习效果。有关知觉不流畅效应(disfluency effect)的研究发现,降低学习材料的知觉流畅性(如,缩小字号、模糊字体等),可观察到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保持成绩的提高。本研究将文章标记与不流畅操纵相结合,考察不流畅标记(即降低标记内容的知觉流畅度或者在材料中有选择性地进行不流畅操纵)对文本学习的影响。研究通过设计两个实验,使用眼动追踪技术和行为实验方法,旨在回答如下问题:与高亮等凸显内容的方式相对,降低内容可见度的标记是否产生更明显的标记效应;不流畅标记是否影响学习者的文本阅读模式;不流畅标记的比例大小对文本学习效果产生何种影响。实验一采用被试间实验设计,同时设置控制组,对比凸显标记(标红)和不流畅标记对文本的学习效果与阅读模式影响的异同。实验二采用被试间实验设计,探讨在文本中采用不同比例的不流畅标记对文本学习的影响。综合两个实验的发现,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不流畅标记同凸显标记的作用相似,能提高文本标记内容的理解与保持,并且不会抑制从属内容的学习;学习者在阅读不流畅标记时的阅读模式与无标记文章不同。(2)不流畅标记在文本中使用比例大小直接影响文本学习效果,表现为:标记量少的文章学习效果优于标记量多的和无标记的文章;使用过多不流畅标记与不使用标记在阅读模式与学习效果上均无显着差异。(3)不流畅效应受文本材料中知觉不流畅操纵数量的影响,适量的不流畅操纵使不流畅效应更加稳定。
王阔[7](2019)在《文章标记促进老年人篇章阅读的眼动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老年人的认知老化问题成为当年心理学的热点问题之一。随着年龄的增长,成年人的注意、阅读、回忆等认知加工能力由巅峰(成年早期)逐渐下滑,步入老年阶段后,衰退加快。阅读是老年人最为重要的认知活动之一,但是认知老化导致老年人的阅读能力衰退,严重影响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和自我价值的发挥。相关研究发现,在文章标记的帮助下,读者能够识别文章中的重点内容并构建文章的结构表征,进而促进文章阅读理解和信息保持,因此文章标记成为提高阅读效率和阅读质量非常有效的方法。那么文章标记能否提高老年人阅读效率,改善阅读质量?此外,文章标记的作用机制尚无统一定论。由于文章标记的引入,读者是改变了阅读策略(策略转换假设),即读者的信息编码方式发生了改变,还是仍然采用先前的阅读策略,文章标记只提升了其信息提取能力(共同策略假设)。如果文章标记也能够提高老年人的阅读效率,那么其机制又是什么?目前还缺少研究证据。因此,本研究通过两个实验,探究了文章标记对老年人篇章阅读理解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实验一以24名青年人和24名老年人为被试。以四篇未标记的科普说明文为阅读材料,采用Schmalhofer和Glavanov(1986)的信号检测论范式,考察了老年人和青年人在阅读理解三个水平上的表现。结果发现,青年人对文章表层表征和文本基础水平的信息的记忆好于老年人,老年人对文章情景模型水平的信息的记忆与青年人相当。实验二以24名青年人、24名老年人为被试。采用2(年龄:青年人、老年人)X3(标记:宏观标记、微观标记、无标记)混合实验设计。采用信号检测论范式与眼动技术相结合的方式,探究了文章标记对老年人阅读的影响其机制。结果发现,在文章表层形式的辨别力上有显着的年龄主效应和标记的主效应,具体表现为青年人的表层形式辨别力显着优于老年人,无标记和宏观标记对表层形式信息的辨别力显着优于微观标记;在文章文本基础的辨别力上有显着的标记效应,具体表现为微观标记对文本基础信息的辨别力要显着优于宏观标记。在文章整体的平均注视时间、总阅读时间、阅读速度和向前眼跳长度、微观标记的时首次注视时间和凝视时间上有显着的年龄差异,具体表现为青年人的表层形式辨别力显着优于老年人,老年人阅读时间更长,阅读速度更慢,向前眼跳距离更短,其首次注视时间和凝视时间更长。在主题句的凝视时间和回视时间上存在显着的标记差异。在标记词的凝视时间上存在交互作用,简单效应分析发现,无标记情况下年龄差异不显着,微观标记情况下年龄差异显着。根据上述实验一与实验二的结果,发现了宏观标记与微观标记对老年人篇章阅读的促进作用,改变了老年人阅读时对文本信息的加工模式,支持文章标记效应的策略转换假说。
王亚萍[8](2019)在《文章标记与阅读时限对大学生阅读效果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行教辅材料中存在不同类型的文章标记,会影响大学生阅读过程中信息的保持与理解。本研究旨在对文章标记的设计进行探究以寻求提高大学生阅读效果的方法,采用4(标记类型:微观标记、宏观标记、既有微观标记又有宏观标记、无标记)×2(阅读时限:长、短)的被试间实验设计,选取大学生为被试,以《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中公版)》中的文本片段“素质教育的内涵和要求”为实验材料,考察文章标记与阅读时限对大学生阅读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1)文章标记类型主效应显着。微观标记文章的标记信息保持成绩和信息保持总成绩显着高于宏观标记文章和无标记文章,迁移成绩显着高于无标记文章;宏观标记文章的迁移成绩显着高于微观标记文章和无标记文章,认知负荷显着低于微观标记文章和无标记文章。(2)阅读时限主效应显着。短阅读时限下各项阅读成绩均低于长阅读时限,而且,短阅读时限下认知负荷高于长阅读时限。(3)文章标记类型与阅读时限的交互作用显着。短阅读时限下,微观标记文章的标记信息保持成绩和信息保持总成绩显着高于宏观标记文章和无标记文章,而非标记信息保持成绩显着低于宏观标记文章和无标记文章;宏观标记文章的迁移成绩显着高于微观标记文章和无标记文章,而认知负荷显着低于微观标记文章和无标记文章。长阅读时限下,微观标记文章的标记信息保持成绩和信息保持总成绩仍显着高于宏观标记文章和无标记文章,宏观标记文章的迁移成绩仍显着高于微观标记文章和无标记文章,但其差异量均小于短阅读时限;既有微观标记又有宏观标记文章的各项阅读成绩均较高,各种标记类型文章的认知负荷均较低且差异不显着。研究结论如下:(1)微观标记有助于提高标记信息保持成绩、信息保持总成绩和迁移成绩,但不能降低认知负荷,而宏观标记可更大程度上提高迁移成绩,降低认知负荷。(2)无论阅读时限长短,微观标记均可提高标记信息保持成绩,宏观标记均可提高迁移成绩,但短阅读时限下促进作用更大;短阅读时限下,微观标记会降低非标记信息保持成绩,但长阅读时限下不存在该效应;短阅读时限下,宏观标记可以降低认知负荷,但长阅读时限下,无论文章中有何种标记认知负荷均较低。(3)在长时限下阅读既有微观标记又有宏观标记文章时,阅读效果最优。
沙林婷[9](2018)在《高中学生不同认知方式与阅读水平对其第二语言阅读中文章标记效应的影响》文中提出阅读是我们日常获取信息的重要方式,而能否进行高质量的阅读则是阅读活动的核心。在阅读文本中,为了突出文章中重要的信息,作者经常会使用标记对此部分内容进行提示。而读者如果能够顺利地领会作者的意图,注意到文本中被标记的部分,很可能能够快速地把握文章的总体结构和重要信息。因此,文章标记作为一种重要的外化符号,在阅读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这一领域的研究早已引起了国内外许多阅读心理学家的重视并且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在国内,也有不少相关研究是针对英语作为外语的阅读标记研究。然而,阅读是一种积累性和经验性的发展过程,不同阅读认知方式以及不同阅读水平的人对阅读材料的视觉加工方式可能是不同的,因而,文章标记对其产生的效应也可能是不同的。这一点也可能会更明显地反映在外语的阅读过程中。因此,本研究试图以中国高中学生第二语言阅读—英语阅读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认知方式与阅读水平的高中学生在英语阅读中的文章标记效应。结果表明,文章标记对高中学生的英语阅读有促进的作用。文章标记对高阅读水平学生比对低水平学生的促进效应更加显着,而对不同认知方式的读者来说,其促进效应则体现在不同的维度上。
张晓慧[10](2014)在《近十五年我国文章标记效应研究综述》文中提出人们的阅读活动逐步转向网络,但对于文章标记效应的研究大多停留在纸笔状态,其研究结果是否适用于网络环境,这对于网络阅读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对文章标记的概念、分类与文章标记效应的实证研究进行梳理,总结所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不足,并对今后的研究提出建议,以期促进我国文章标记效应研究。
二、训练和文章标记对文章内容保持影响的实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训练和文章标记对文章内容保持影响的实验(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深度表征学习的机器阅读理解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
1.2 机器阅读理解的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
1.2.1 国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
1.2.2 国内研究历史与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贡献与创新 |
1.4 本文的结构安排 |
第二章 深度学习相关理论和技术 |
2.1 深度学习神经网络 |
2.1.1 神经网络 |
2.1.2 CNN网络 |
2.1.3 RNN网络 |
2.1.4 激活函数 |
2.2 语言模型与词向量 |
2.2.1 N-gram模型 |
2.2.2 神经网络语言模型 |
2.2.3 词向量模型 |
2.3 其他神经网络变体 |
2.4 机器阅读理解模型架构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字词混合嵌入的阅读理解算法研究 |
3.1 基线Bi DAF模型介绍 |
3.2 字词混合嵌入表示的改进方法 |
3.2.1 预训练的语言模型 |
3.2.2 字词混合嵌入方法 |
3.2.3 改进后的编码层结构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注意力的门控膨胀卷积神经网络阅读理解算法研究 |
4.1 注意力机制 |
4.1.1 互注意机制 |
4.1.2 自注意机制 |
4.2 门控膨胀卷积神经网络模型 |
4.2.1 膨胀卷积神经网络 |
4.2.2 门控膨胀卷积神经网络 |
4.3 基于注意力的门控膨胀卷积神经网络模型 |
4.4 改进后的模型架构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实验结果及分析 |
5.1 实验数据集与评价指标 |
5.1.1 数据集 |
5.1.2 评价指标 |
5.2 实验设置 |
5.2.1 数据预处理 |
5.2.2 实验硬件环境 |
5.2.3 实验参数 |
5.2.4 模型优化 |
5.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5.3.1 基于改进方法的实验结果与分析 |
5.3.2 基于HASA-GDCNN阅读理解模型的实验结果与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未来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2)基于文章标记的朗读训练对高中生英语背诵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3 论文的总体结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朗读 |
2.1.2 文章标记 |
2.1.3 背诵 |
2.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2.2.1 朗读的相关研究 |
2.2.2 文章标记的相关研究 |
2.3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3.1 Krashen的输入假说 |
2.3.2 Schmidt的注意假说 |
2.4 小结 |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3.1 研究问题 |
3.2 研究对象 |
3.3 研究方法 |
3.4 研究工具 |
3.5 研究程序 |
3.6 小结 |
第四章 结果与讨论 |
4.1 有文章标记的朗读训练对学生英语背诵的影响 |
4.1.1 朗读训练对文章背诵整体上的影响 |
4.1.2 学生课文背诵的具体表现 |
4.2 高中生对基于文章标记的朗读训练的态度 |
4.2.1 朗读训练的实用性 |
4.2.2 朗读训练的适用性及学生的建议 |
4.3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5.1 研究的主要发现 |
5.2 对英语朗读训练的启示与建议 |
5.3 研究的不足及未来研究的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 背诵测试评分细则 |
附录Ⅱ 英语背诵测试评分表 |
附录Ⅲ 背诵测试短文 |
附录Ⅳ 访谈提纲 |
致谢 |
(3)基于文本阅读双加工理论的高中英语焦点阅读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论 |
1.1 研究依据 |
1.1.1 现实依据 |
1.1.2 理论依据 |
1.2 研究创新 |
1.3 研究目的 |
1.4 论文结构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文本阅读相关概念界定 |
2.1.1 焦点阅读 |
2.1.2 显性焦点 |
2.1.3 隐性焦点 |
2.1.4 追随性建构整合 |
2.1.5 恢复性建构整合 |
2.2 国外文本阅读研究综述 |
2.2.1 文本阅读的模型建构研究 |
2.2.2 文本阅读的语言加工研究 |
2.2.3 文本阅读的逻辑推理研究 |
2.2.4 国外文本阅读研究小结 |
2.3 国内文本阅读研究综述 |
2.3.1 文本阅读的理解推理过程研究 |
2.3.2 文本阅读的信息加工过程研究 |
2.3.3 文本阅读的模型建构相关研究 |
2.3.4 文本阅读的眼动过程相关研究 |
2.3.5 文本阅读的标记效应相关研究 |
2.3.6 国内文本阅读研究小结 |
第3章 理论基础 |
3.1 文本阅读双加工理论的渊源 |
3.1.1 最低限度假设理论 |
3.1.2 建构主义文本加工理论 |
3.1.3 记忆基础文本加工理论 |
3.2 文本阅读双加工理论的提出 |
3.3 文本阅读双加工理论的观点 |
3.3.1 连贯阅读加工相关阐述 |
3.3.2 焦点阅读加工相关阐述 |
第4章 焦点阅读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
4.1 焦点阅读过程与英语阅读教学 |
4.1.1 文本焦点信息的整合 |
4.1.2 文本逻辑关系的推理 |
4.1.3 文本情景模型的建构 |
4.2 高中英语焦点阅读教学设计展示 |
4.2.1 高中英语焦点阅读教材教学设计展示 |
4.2.2 高中英语焦点阅读《21 世纪报》教学设计展示 |
第5章 研究设计 |
5.1 研究问题 |
5.2 研究对象 |
5.3 研究方法 |
5.3.1 文献分析 |
5.3.2 问卷调查 |
5.3.3 个人访谈 |
5.3.4 教育实验 |
5.4 研究过程 |
第6章 数据分析 |
6.1 学生英语阅读学习策略运用情况问卷数据分析 |
6.1.1 学生英语阅读学习策略运用情况问卷前测数据横向分析 |
6.1.2 学生英语阅读学习策略运用情况问卷后测数据横向分析 |
6.1.3 学生英语阅读学习策略运用情况问卷前后测数据纵向分析 |
6.2 学生英语阅读成绩前测后测数据分析 |
6.2.1 学生英语阅读成绩前测数据横向分析 |
6.2.2 学生英语阅读成绩后测数据横向分析 |
6.2.3 学生英语阅读成绩前后测数据纵向分析 |
6.3 教师及学生前测后测访谈数据分析 |
6.3.1 高中英语焦点阅读实验教学前教师访谈数据分析 |
6.3.2 高中英语焦点阅读实验教学后学生访谈数据分析 |
第7章 结语 |
7.1 研究结论 |
7.2 教育启示 |
7.3 研究不足 |
7.4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二第三单元阅读文本截图 |
附录 B.《21世纪报》高中英语第十期第六版阅读文本截图 |
附录 C.高中英语阅读学习策略运用情况问卷调查前测 |
附录 D.高中英语阅读学习策略运用情况问卷调查后测 |
附录 E.高中英语阅读学习策略运用情况前测得分表 |
附录 F.高中英语阅读学习策略运用情况后测得分表 |
附录 G.高中英语焦点阅读实验教学教师访谈提纲前测 |
附录 H.高中英语焦点阅读实验教学学生访谈提纲后测 |
附录 I.学生英语阅读成绩前测 |
附录 J1.学生英语阅读成绩后测 |
附录 J2.学生英语阅读成绩后测 |
附录 K.英语阅读前测试题 |
附录 L.英语阅读后测试题 |
附录 M.教师访谈转录文档 |
附录 N.学生访谈转录文档 |
(4)文章标记效应下高中生英语阅读策略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高中生英语阅读教学的现况 |
1.1.2 课程标准和高考要求 |
1.1.3 对于英语学习者的要求 |
1.2 研究意义 |
1.3 文章结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关于文章标记的研究 |
2.1.1 文章标记的概念界定和分类 |
2.1.2 关于文章标记的研究 |
2.1.2.1 国外文章标记的研究 |
2.1.2.2 国内文章标记的研究 |
2.2 关于阅读策略的研究 |
2.2.1 阅读策略的界定 |
2.2.2 阅读策略的分类 |
2.2.3 有关不同阅读策略下的研究 |
2.2.3.1 国外阅读策略的研究 |
2.2.3.2 国内阅读策略的研究 |
2.3 文章标记下的不同英语阅读策略运用研究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问题 |
3.2 研究对象 |
3.3 研究材料 |
3.4 研究步骤 |
3.5 数据的收集和分析 |
第四章 结果与讨论 |
4.1 阅读测试结果 |
4.1.1 未标记文章与有标记文章的差异性 |
4.1.2 问题解决量的差异性 |
4.1.3 回忆量的差异性 |
4.2 阅读测试结果的分析 |
4.2.1 未标记文章与有标记文章的差异性分析与讨论 |
4.2.2 问题解决量的差异性分析与讨论 |
4.2.3 回忆量的差异性分析与讨论 |
4.3 调查问卷的分析 |
4.4 访谈的分析 |
第五章 结论 |
5.1 主要发现 |
5.2 启示 |
5.2.1 对英语学习者的启示 |
5.2.2 对英语教学者的启示 |
5.3 研究的不足 |
5.4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阅读认知策略、主题熟悉度和文本难易对汉语阅读理解影响的实验研究 ——以朝鲜族初三学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4 研究内容与假设 |
1.5 主要概念界定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2.1 阅读过程模式 |
2.2 阅读认知理论 |
2.3 学习策略理论 |
2.4 图式理论 |
2.5 关联理论 |
第三章 实验研究 |
3.1 研究1: 阅读认知策略和学习水平对汉语阅读理解的影响 |
3.2 研究2: 阅读认知策略、文本熟悉度、文本难易和学习水平对汉语阅读理解的影响 |
第四章 总分析与讨论 |
4.1 不同阅读认知策略对汉语阅读理解的影响分析 |
4.2 不同主题熟悉度对汉语阅读理解的影响分析 |
4.3 不同文本难易对汉语阅读理解的影响分析 |
4.4 不同学习水平对汉语阅读理解的影响分析 |
4.5 不同学习水平学生运用不同阅读认知策略下的汉语阅读理解成绩差异分析 |
4.6 阅读认知策略、主题熟悉度、文本难易和学习水平四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分析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附件 |
(6)知觉不流畅标记对文本学习的影响 ——来自眼动研究的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意义 |
2.1 理论意义 |
2.2 实践意义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知觉流畅性 |
1.1 不流畅效应 |
1.2 不流畅促进说 |
1.3 不流畅阻碍说 |
2 文章标记 |
2.1 文章标记的概念界定与分类 |
2.2 文章标记效应 |
2.3 文章标记对文本阅读的影响 |
2.4 文章标记效应的表现及作用机制 |
2.5 影响文章标记效果的因素 |
2.6 国内外关于知觉不流畅操纵及文章标记的眼动研究 |
第二章 问题提出与研究思路 |
1 问题提出 |
2 研究框架 |
第三章 不流畅标记与微观标记影响文本学习的眼动研究 |
1 前言 |
2 实验方法 |
2.1 被试 |
2.2 实验材料 |
2.3 实验仪器 |
2.4 实验设计 |
2.5 实验程序 |
2.6 数据统计 |
3 实验结果 |
3.1 三种标记类型文本学习的测试成绩 |
3.2 三种标记类型文本学习的眼动指标 |
4 讨论 |
4.1 标记区文本测试成绩的比较 |
4.2 眼动结果分析 |
4.3 从属区域成绩的分析 |
5 小结 |
第四章 不流畅标记比例影响文本学习的眼动研究 |
1 前言 |
2 实验方法 |
2.1 被试 |
2.2 实验材料 |
2.3 实验仪器 |
2.4 实验设计 |
2.5 实验程序 |
2.6 数据统计 |
3 实验结果 |
3.1 三种标记量文本学习的测试成绩 |
3.2 三种标记量文本学习的眼动指标 |
4 讨论 |
4.1 三种标记量文本测试成绩的比较 |
4.2 眼动指标分析 |
5 小结 |
第五章 总讨论 |
1 不流畅标记与红色标记对文本阅读影响的异同 |
2 不流畅标记在文本中使用数量对学习效果的影响 |
3 研究的启示 |
4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5 研究的不足与未来研究展望 |
第六章 总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文章标记促进老年人篇章阅读的眼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篇章阅读 |
1.2 认知老化与篇章阅读 |
1.3 促进阅读理解的方法 |
1.4 文章标记 |
2 问题提出 |
2.1 研究背景 |
2.2 研究假设 |
2.3 研究的意义 |
3 实验一 年老化对汉语篇章阅读的影响 |
3.1 实验目的 |
3.2 实验方法 |
3.3 结果分析 |
3.4 讨论 |
4 实验二 文章标记对老年人汉语阅读的影响与作用机制 |
4.1 实验目的 |
4.2 实验方法 |
4.3 结果分析 |
4.4 讨论 |
5 总讨论 |
5.1 篇章阅读的年龄差异 |
5.2 文章标记的促进作用及其机制 |
5.3 展望与未来应用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文章标记与阅读时限对大学生阅读效果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文献综述 |
1.1 大学生阅读 |
1.1.1 阅读的基本概述 |
1.1.2 阅读的加工模式 |
1.1.3 大学生阅读的相关研究 |
1.2 文章标记 |
1.2.1 文章标记的基本概述 |
1.2.2 文章标记效应的内涵及作用机制 |
1.2.3 文章标记效应的相关研究 |
1.3 阅读时限与阅读效果关系研究 |
1.4 文章标记、阅读时限与阅读效果的关系论述 |
2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
2.1 问题提出 |
2.2 研究目标 |
2.3 研究假设 |
2.4 研究意义 |
2.4.1 理论意义 |
2.4.2 现实意义 |
2.5 关键概念的操作性定义 |
3 研究方法 |
3.1 实验设计 |
3.2 被试 |
3.3 实验材料 |
3.3.1 材料测评 |
3.3.2 正式实验材料 |
3.4 实验程序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文章标记与阅读时限对标记信息保持的影响 |
4.1.1 文章标记与阅读时限影响标记信息保持的描述统计 |
4.1.2 文章标记与阅读时限影响标记信息保持的方差分析 |
4.2 文章标记与阅读时限对非标记信息保持的影响 |
4.2.1 文章标记与阅读时限影响非标记信息保持的描述统计 |
4.2.2 文章标记与阅读时限影响非标记信息保持的方差分析 |
4.3 文章标记与阅读时限对信息保持总成绩的影响 |
4.3.1 文章标记与阅读时限影响信息保持总成绩的描述统计 |
4.3.2 文章标记与阅读时限影响信息保持总成绩的方差分析 |
4.3.3 微观标记与阅读时限对不同类型信息保持的影响 |
4.4 文章标记与阅读时限对迁移成绩的影响 |
4.4.1 文章标记与阅读时限影响迁移成绩的描述统计 |
4.4.2 文章标记与阅读时限影响迁移成绩的方差分析 |
4.5 文章标记与阅读时限对认知负荷的影响 |
4.5.1 文章标记与阅读时限影响认知负荷的描述统计 |
4.5.2 文章标记与阅读时限影响认知负荷的方差分析 |
5 讨论 |
5.1 文章标记对大学生阅读成绩的影响 |
5.2 文章标记对大学生阅读过程中认知负荷的影响 |
5.3 阅读时限对大学生阅读效果的影响 |
5.4 文章标记与阅读时限对大学生阅读成绩的影响 |
5.5 文章标记与阅读时限对大学生阅读过程中认知负荷的影响 |
6 结论 |
7 启示与展望 |
7.1 本研究对教辅材料设计及使用的启示 |
7.2 创新、不足与展望 |
7.2.1 研究创新 |
7.2.2 研究不足 |
7.2.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基本信息统计单 |
附录2 文本材料 |
附录3 测试题目 |
致谢 |
(9)高中学生不同认知方式与阅读水平对其第二语言阅读中文章标记效应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第一章 前言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文章标记与阅读的认知过程 |
第二节 文章标记效应的研究综述 |
第三节 认知方式与文章标记效应的研究现状 |
第四节 认知方式、阅读水平与文章标记效应的相关研究 |
第三章 实验研究 |
第一节 实验设计 |
第二节 实验结果 |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
第一节 研究结果的讨论 |
第二节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近十五年我国文章标记效应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近十五年我国文章标记效应研究的主要内容 |
(一)文章标记的概念界定与分类 |
(二)文章标记的作用 |
(三)文章微观标记效应 |
(四)文章宏观标记效应 |
二、近十五年我国文章标记效应研究存在的不足 |
(一)研究从纸笔状态向数字环境过渡缓慢 |
(二)实证研究结果孤立 |
(三)产生机制研究不足 |
(四)偏重阅读心理研究 |
三、改进建议 |
(一)拓宽研究视角 |
(二)规范实验研究 |
(三)加强产生机制研究 |
(四)创新应用研究 |
四、训练和文章标记对文章内容保持影响的实验(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深度表征学习的机器阅读理解算法研究[D]. 王梦弦.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2]基于文章标记的朗读训练对高中生英语背诵的影响研究[D]. 仝天奇.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3]基于文本阅读双加工理论的高中英语焦点阅读教学研究[D]. 李沛珍. 集美大学, 2020(08)
- [4]文章标记效应下高中生英语阅读策略运用研究[D]. 李倩. 曲阜师范大学, 2019(01)
- [5]阅读认知策略、主题熟悉度和文本难易对汉语阅读理解影响的实验研究 ——以朝鲜族初三学生为例[D]. 李淼洁. 延边大学, 2019(01)
- [6]知觉不流畅标记对文本学习的影响 ——来自眼动研究的证据[D]. 刘晓倩.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7]文章标记促进老年人篇章阅读的眼动研究[D]. 王阔. 天津师范大学, 2019(01)
- [8]文章标记与阅读时限对大学生阅读效果的影响[D]. 王亚萍.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4)
- [9]高中学生不同认知方式与阅读水平对其第二语言阅读中文章标记效应的影响[D]. 沙林婷. 福建师范大学, 2018(09)
- [10]近十五年我国文章标记效应研究综述[J]. 张晓慧. 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