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Apoptosis of breast cancer cell MCF-7 induced by morcantharidin(NCTD)(论文文献综述)
冯晓丹[1](2021)在《去甲斑蝥素诱导人卵巢癌SKOV3细胞凋亡的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去甲斑蝥素(norcantharidin,NCTD)对人卵巢癌SKOV3细胞增殖和细胞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去甲斑蝥素是否能增强卵巢癌SKOV3细胞对顺铂(cisplatin,DDP)的敏感性,探讨去甲斑蝥素与顺铂联合用药机制,丰富去甲斑蝥素辅助治疗卵巢癌的科学依据,为临床中西医结合用药提供参考。材料与方法:论文一:1.MTT法检测去甲斑蝥素对SKOV3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加入不同浓度(0-100μmol/L)的去甲斑蝥素12h、24h和48h后分别检测去甲斑蝥素诱导的细胞毒性作用。2.在倒置显微镜、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去甲斑蝥素(52μmol/L)以及N-乙酰半胱氨酸(NAC)联合去甲斑蝥素(52μmol/L)处理细胞后SKOV3细胞形态的变化特点。3.流式细胞术检测去甲斑蝥素作用后的SKOV3细胞周期DNA含量和细胞凋亡率,并用荧光探针DCF-DA染色SKOV3细胞后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用药后细胞内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的产生,从而探索凋亡机制。4.免疫印迹法检测Bax、Bcl-2、procaspase-3、cyclin B1、p21蛋白表达变化,探索去甲斑蝥素作用SKOV3细胞的机制。论文二:1.MTT法检测去甲斑蝥素联合顺铂对SKOV3细胞的生长抑作用。2.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去甲斑蝥素(30μmol/L)、顺铂(10μg/m L)、去甲斑蝥素+顺铂(30μmol/L+10μg/m L)分别作用SKOV3细胞后细胞形态的变化特点。3.流式细胞术检测去甲斑蝥素(30μmol/L)、顺铂(10μg/m L)、去甲斑蝥素+顺铂(30μmol/L+10μg/m L)分别作用SKOV3细胞后的细胞凋亡率。4.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去甲斑蝥素(30μmol/L)、顺铂(10μg/m L)、去甲斑蝥素+顺铂(30μmol/L+10μg/m L)分别作用SKOV3细胞后细胞线粒体的形态变化和分布。5.免疫印迹法检测去甲斑蝥素(30μmol/L)、顺铂(10μg/m L)、去甲斑蝥素+顺铂(30μmol/L+10μg/m L)分别作用SKOV3细胞后procaspase-3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论文一:1.去甲斑蝥素抑制SKOV3细胞生长MTT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去甲斑蝥素作用后可不同程度地抑制细胞生长并呈时间和浓度依赖性。2.去甲斑蝥素诱导SKOV3细胞凋亡和G2/M期细胞周期阻滞倒置显微镜下可见药物作用后SKOV3细胞发生明显的形态学改变,细胞形态皱缩、变圆,出芽形成了明显的凋亡小体。PI染色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去甲斑蝥素给药12h和24h后sub G1峰的比例和双倍的DNA的数量的比例明显增强,显示细胞中发生了细胞凋亡和G2/M期阻滞。3.去甲斑蝥素诱导SKOV3细胞内ROS的产生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52μmol/L去甲斑蝥素作用SKOV3细胞0-24h后,细胞内ROS水平呈时间依赖性升高。4.活性氧对去甲斑蝥素诱导SKOV3细胞的凋亡和G2/M期周期阻滞的影响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5mmol/L NAC预处理后明显降低去甲斑蝥素诱导的SKOV3细胞内ROS的生成。用荧光显微镜观察DCF染色发现,NAC预处理后明显降低去甲斑蝥素诱导的DCF绿色荧光强度。5.去甲斑蝥素对SKOV3细胞中蛋白表达的影响免疫印迹结果显示,去甲斑蝥素作用24 h后,Bcl-2表达量明显下降,Bax增加,procaspase-3表达降低,G2/M期的重要的调控因子p21蛋白表达水平上调,cyclin B1蛋白表达水平下调。NAC的加入可以明显逆转去甲斑蝥素单独作用引起的Bax、Bcl-2、procaspase-3、p21和cyclin B1蛋白表达的变化。论文二:1.去甲斑蝥素联合顺铂对SKOV3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MTT结果显示,去甲斑蝥素(30μmol/L)、顺铂(10μg/m L)和去甲斑蝥素(30μmol/L)+顺铂(10μg/m L)作用于SKOV3细胞后,分别于24h、48h和72h检测药物诱导的细胞毒性作用。去甲斑蝥素和顺铂联合用药后,去甲斑蝥素可有效提高卵巢癌SKOV3细胞对顺铂的敏感性,呈时间依赖性。2.去甲斑蝥素联合顺铂对SKOV3细胞形态影响倒置显微镜下可见,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顺铂和联合用药组SKOV3细胞体积变小、变圆,细胞形态发生改变,细胞间连接疏松,贴壁能力减弱,生长能力明显受抑制。3.去甲斑蝥素联合顺铂诱导卵巢癌SKOV3细胞凋亡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去甲斑蝥素与顺铂联合用药组的SKOV3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特别是在早期凋亡中,去甲斑蝥素能明显促进顺铂诱导的SKOV3细胞凋亡。4.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线粒体形态变化和分布用Mito-Tracker Green特异性标记SKOV3细胞线粒体,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去甲斑蝥素与顺铂联合用药组SKOV3细胞中线粒体结构模糊不清,且聚集于核周的线粒体数量明显增加。5.去甲斑蝥素与顺铂联合用药对SKOV3细胞中procaspase-3蛋白表达的影响免疫印迹结果显示,用药后各组SKOV3细胞中pro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发生了明显改变。去甲斑蝥素与顺铂组中procaspase-3蛋白表达呈不同程度的下降,去甲斑蝥素与顺铂联合用药组pro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降。结论:1.去甲斑蝥素可有效抑制SKOV3细胞生长,改变细胞形态。2.去甲斑蝥素可通过升高细胞内ROS的含量诱导SKOV3细胞凋亡和G2/M期细胞周期阻滞。3.去甲斑蝥素能明显促进顺铂诱导SKOV3细胞凋亡的作用。4.去甲斑蝥素与顺铂联合用药能明显改变SKOV3细胞形态和细胞内线粒体形态。5.去甲斑蝥素与顺铂联合用药能显着降低SKOV3细胞内procaspase-3蛋白的表达。
李桂亮[2](2020)在《熊果酸靶向纳米药物载体的合成及性能研究》文中认为熊果酸(Ursolic Acid,UA)属五环三萜类化合物,自然界广泛存在于夏枯草、铁冬青等植物中。其主要药物作用:抗炎、保肝、抗肿瘤等。由于UA存在溶解性差、缺乏靶向性等缺陷,制约其临床应用。为改善UA存在的问题并更好发挥药物作用。本论文设计、制备了两种纳米药物载体材料,分别选用天然高分子羧基化纳米纤维素(CCNs)、羧甲基壳聚糖(CMCS)作为高分子链,并用靶向分子叶酸(FA)修饰,制成了递送UA的纳米药物载体粒子,并详细评价体外释放、细胞毒性、体内药效等性能。论文具体开展的工作如下:1.基于CCNs与丙交酯通过开环聚合制备了羧基化纳米纤维素-聚左旋乳酸(CCNs-g-PLLA)接枝共聚物作为药物载体,在CCNs链上修饰上FA,通过自组装包裹药物分子UA制成纳米粒子(FA-CCNs-g-PLLA/UA NPs)。红外谱图和核磁谱图分析表明了所合成聚合物的链结构。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载药前后的纳米粒子分散均一且呈球形,粒径分别为164 nm和179 nm。体外药物释放表明可实现UA的缓释,120 h后在p H 7.4的释放率为85.7%,而p H 5.5的释放率达到91.4%。体外细胞毒性显示FA-CCNs-g-PLLA/UA NPs与游离UA相比,表现出更好的抗肿瘤活性。2.设计、制备表面修饰FA的羧甲基壳聚糖-熊果酸纳米药物载体,并通过自组装包裹另一种抗肿瘤药物10-羟基喜树碱(HCPT)制成纳米粒子(FPCU/HCPT NPs)。通过红外谱图和核磁谱图分析表明了聚合物的链结构。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观察纳米粒子粒径分散均一、呈球形,粒径为183 nm。纳米粒子载药量分别达6.4%(UA)和14.1%(HCPT)。3.对FPCU/HCPT NPs进行进一步的体外和体内药效分析。体外药物释放研究中显示出纳米粒子对p H响应的特性。细胞毒性试验中,FPCU/HCPT NPs的药效最为显着,72 h后细胞存活率分别为10.0%(4T1)和9.1%(MCF-7)。细胞摄取实验验证,同小分子游离HCPT相比,纳米粒子FPCU/HCPT NPs可以更好地被细胞摄取。小鼠实验表明抗肿瘤效果排列顺序为:FPCU/HCPT NPs>FPCU NPs>UA和HCPT。
张秀美[3](2020)在《去甲斑蝥素(NCTD)通过介导miR-873/CDK3调节ERα通路和他莫西芬耐药性》文中指出目的:本课题的研究目的诣在通过一系列体外、体内实验探讨去甲斑蝥素(NCTD)对乳腺癌细胞生长的影响及对乳腺癌他莫昔芬耐药性调节的具体机制,为临床逆转他莫昔芬耐药性提供新思路。方法:我们先前的研究已知,miR-873/CDK3轴在ERα信号传导和他莫昔芬抗性中起关键作用,由于天然化合物已成为许多临床上有用的抗癌药物的重要来源,因此我们尝试筛选天然来源的化合物使用实时PCR进行检测发现NCTD可以调节miR-873的表达。建立乳腺癌细胞系MCF-7,ZR75-1和他莫昔芬抗性细胞MCF-7/TamR细胞模型,通过实时PCR,蛋白质印迹检测NCTD对乳腺癌细胞中miR-873,CDK3表达的影响。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分析NCTD对乳腺癌细胞的ERα转录活性的影响。通过细胞增殖实验观察NCTD是否抑制MCF-7和ZR75-1细胞的细胞增殖,NCTD治疗能否使MCF-7/TamR细胞对他莫昔芬敏感。建立乳腺癌小鼠模型,探究NCTD在裸鼠肿瘤生长中的作用。通过质粒转染技术进一步验证NCTD是否通过靶向miR-873/CDK3在体外和体内发挥作用的。结果:去甲斑鳌素(NCTD)调节乳腺癌细胞中miR-873/CDK3的表达,NCTD通过miR-873/CDK3调节ERα信号传导。NCTD通过靶向miR-873/CDK3在体外和体内抑制细胞生长。NCTD调节乳腺癌细胞中他莫昔芬的耐药性。结论:在这项研究中,我们已经证明了NCTD在通过miR-83/CDK3轴调节人乳腺癌细胞的ER信号传导和他莫昔芬抗性中的作用。我们发现:(i)NCTD增加miR-873表达并抑制MCF-7细胞中的CDK3表达;(ii)NCTD通过miR-873/CDK3调节ERα信号传导(iii)NCTD通过体外和体内靶向miR-873/CDK3抑制ER信号传导和乳腺细胞生长;(iv)NCTD治疗通过miR-873/CDK3轴使耐药细胞对他莫昔芬敏感。总之,这些发现支持NCTD在调节人乳腺癌中ER信号传导和他莫昔芬耐药中的关键作用。
孟然[4](2020)在《MicroRNA-129在乳腺癌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乳腺癌是目前已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共识的最常见的女性恶性肿瘤,是女性肿瘤性死亡最主要的原因之一。micro RNAs(miRNAs)已被证实在乳腺癌的发生和进展的调控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绝大多数miRNA在乳腺癌中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miR-129-5p是miRNA家族成员之一,许多研究表明,在包括肝细胞癌、神经系统肿瘤、消化道肿瘤和泌尿系统肿瘤等多种实体肿瘤中,miR-129-5p都发挥着不同程度的抑制肿瘤作用。目前关于miR-129-5p在乳腺癌中发生发展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的报道较少。研究目的:本文旨在研究miR-129-5p在乳腺癌中的作用和产生相应作用的分子机制,为探寻乳腺癌新的治疗靶点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1.收集30例初诊原发性乳腺癌患者的肿瘤组织和癌旁正常腺体组织标本,采用Reverse Transcription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 PCR)技术检测配对的肿瘤组织和癌旁正常腺体组织中miR-129-5p的表达水平。2.收集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既往收治的200例原发性乳腺癌患者的病理石蜡标本,采用RT-q PCR技术检测石蜡标本中miR-129-5p的表达水平;统计并分析所收集病例的临床病理因素与miR-129-5p表达水平的关系;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5年DFS和OS;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乳腺癌复发转移的危险因素。3.采用RT-q PCR技术检测不同乳腺癌细胞系和正常乳腺上皮细胞系中miR-129-5p的表达水平;通过瞬时转染miR-125-5p mimics或inhibitors分别建立miR-129-5p过表达的MDA-MB-231或降表达的MCF7乳腺癌细胞系,通过MTT和平板克隆形成实验评价miR-129-5p表达水平对乳腺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通过流式细胞术评价miR-129-5p表达水平对乳腺癌细胞凋亡的影响。通过Transwell实验评价miR-129-5p表达水平对乳腺癌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4.通过TGF-β1作用正常乳腺上皮细胞MCF10A后,通过RT-q PCR技术检测miR-129-5p表达水平的变化,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Western Blot方法检测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 to 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相关标志物表达的变化。5.通过RT-q 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miR-129-5p表达水平对乳腺癌细胞EMT标志物及EMT相关转录因子表达水平的影响;免疫荧光染色法观察miR-129-5p表达水平对EMT标志物的改变。6.软件预测miR-129-5p的靶基因。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验证miR-129-5p与靶基因的关系;通过RT-q PCR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miR-129-5p表达对其靶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7.在miR-129-5p降表达的乳腺癌细胞系中干扰靶基因的表达后,通过MTT、平板克隆形成实验、Transwell和流式细胞术评价miR-129-5p是否通过调控靶基因表达影响乳腺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研究结果:1.与正常腺体组织相比,乳腺癌组织中的miR-129-5p表达水平下降。2.miR-129-5p低表达的乳腺癌患者具有更晚的临床分期、更高的组织学分级、更多的淋巴结转移和更高的PR阳性率;miR-129-5p的低表达的乳腺癌患者5年DFS和OS明显低于高表达者;miR-129-5p表达水平是乳腺癌复发转移的独立预后因素。3.miR-129-5p在乳腺癌细胞系中表达下降;miR-129-5p过表达能抑制乳腺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诱导乳腺癌细胞凋亡。4.TGF-β1作用后,MCF10A细胞中miR-129-5p表达量下降。5.miR-129-5p过表达抑制乳腺癌细胞EMT标志物及相关转录因子的表达水平。6.Twist1和CBX4是miR-129-5p的靶基因。7.miR-129-5p通过靶向作用Twist1和CBX4抑制乳腺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研究结论:miR-129-5p在乳腺癌中表达量下调,其表达水平与乳腺癌恶性程度和预后不良密切相关,miR-129-5p是乳腺复发转移的预后预测因素。miR-129-5p通过靶向作用Twist1和CBX4抑制乳腺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本研究的结果为寻找乳腺癌新的治疗靶点提供了理论依据。
高杨,丛力宁,程毅,刘岩[5](2020)在《去甲斑蝥素诱导黑色素瘤M14细胞凋亡及相关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去甲斑蝥素对人黑色素瘤M14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去甲斑蝥素对黑素瘤M14细胞增殖的影响。实时荧光半定量PCR(RT-PCR)方法检测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Capase-9、Bcl-2相关X蛋白(Bax)、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细胞色素c基因的mRNA的表达,以2’,7’-二乙酰二氯荧光素(DCFH-DA)为荧光探针检测不同浓度去甲斑蝥素对细胞内活性氧(ROS)产生的影响,双重加热测定法检测对细胞内丙二醛(MDA)水平的影响。结果 CCK8实验显示去甲斑蝥素抑制黑色素瘤M14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凋亡,呈浓度依赖性。RT-PCR结果显示去甲斑蝥素可诱导M14细胞内凋亡相关基因Caspase-3、Capase-9、Bax、细胞色素c的mRNA表达(P<0.05),并降低凋亡抑制基因Bcl-2的mRNA表达(P<0.05)。荧光探针检测结果显示去甲斑蝥素可刺激细胞内ROS的产生,双重加热法检测结果显示去甲斑蝥素可诱导细胞内丙二醛(MDA)的升高(P<0.05),且呈浓度依赖性。结论去甲斑蝥素通过诱导人黑色素瘤M14细胞凋亡从而抑制其生长,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激活促凋亡基因Caspase-3、Capase-9、Bax、细胞色素c,抑制抗凋亡基因Bcl-2,并诱发细胞内高ROS有关。
殷世亮,张弘,贾丽娜,金戈,房丽娜,孟冉,吴祖倩,周雪茹,王露桐[6](2019)在《去甲斑蝥素通过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诱导乳腺癌细胞MCF-7凋亡》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考察去甲斑蝥素(NCTD)对乳腺癌细胞MCF-7的凋亡诱导作用,并对其机制进行研究。方法:采用MTT法考察不同浓度NCTD (1 000、500、250、125、62.5、31.3、0μmol/L)对MCF-7细胞成活率的影响并计算IC50值;采用PI染色的流式细胞术考察不同浓度NCTD (0、50、100μmol/L)对MCF-7细胞周期的影响;采用Annexin V-FITC、PI双染法的流式细胞术考察不同浓度NCTD (0、50、100μmol/L)对MCF-7细胞的凋亡诱导作用;采用Western blot法考察不同浓度NCTD (0、25、50、100μmol/L)对MCF-7细胞中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影响。结果:NCTD可浓度依赖地降低MCF-7细胞的成活率(P<0.01),IC50值为(100.73±3.17)μmol/L;NCTD可浓度依赖地降低MCF-7细胞处于G0/G1期细胞百分比和升高G2/M期的细胞百分比(P<0.01);100μmol/L NCTD升高MCF-7细胞中凋亡细胞的百分比(P<0.01);NCTD还可显着诱导MCF-7细胞中β-catenin及其下游蛋白MMP-7的表达水平下降。结论:NCTD可通过Wnt/β-catenin通路诱导MCF-7细胞发生凋亡。
贺强[7](2019)在《去甲斑蝥素抑制三阴性乳腺癌细胞增殖及侵袭转移的功能和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第一部分去甲斑蝥素调控β-catenin/miR-301a/ZBTB4信号通路抑制三阴性乳腺癌细胞迁移和侵袭的研究目的:研究显示,miR-301a可促进乳腺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但miR-301a在三阴性乳腺癌中的功能及其机制尚不明确。本课题旨在研究:miR-301a对三阴性乳腺癌细胞迁移和侵袭的作用;miR-301a的下游靶基因调控机制;去甲斑蝥素通过调控miR-301a对三阴性乳腺癌侵袭转移的影响。方法: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分析miR-301a的表达水平;通过定量PCR验证miR-301a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使用transwell实验研究miR-301a对三阴性乳腺癌细胞侵袭转移能力的影响;通过免疫印迹、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荧光技术检测相关蛋白表达水平;利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验证miR-301a下游靶基因;使用BALB/c标准小鼠建立肺转移模型进行动物实验。结果:本课题实验结果显示,通过分析癌症基因组图谱的高通量测序数据,miR-301a在三阴性乳腺癌中异常高表达。miR-301a类似物可促进三阴性乳腺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而miR-301a抑制物可削弱三阴性乳腺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确定ZBTB4为miR-301a的下游靶基因,且过表达ZBTB4可减弱miR-301a对三阴性乳腺癌的作用。敲低β-catenin后miR-301a表达水平降低,ZBTB4表达水平升高,但过表达miR-301a和ZBTB4对β-catenin的表达水平没有影响。此外,去甲斑蝥素(Norcantharidin,NCTD)通过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抑制miR-301a,上调ZBTB4表达水平,抑制三阴性乳腺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并减少小鼠肺转移灶的数量。结论:本课题研究表明,miR-301a通过靶向ZBTB4在三阴性乳腺癌中发挥致癌作用;去甲斑蝥素可通过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调控miR-301a,抑制三阴性乳腺癌的侵袭转移。第二部分去甲斑蝥素调控Akt和ERK信号通路诱导三阴性乳腺癌细胞衰老和周期停滞的研究目的:Akt和ERK信号通路的激活与乳腺癌的进展密切相关,抑制Akt或ERK信号可导致细胞衰老。然而,细胞衰老过程中Akt和ERK信号通路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如何同时抑制三阴性乳腺癌中的Akt和ERK信号传导尚未阐明。本课题旨在验证去甲斑蝥素(Norcantharidin,NCTD)对细胞周期和细胞衰老的影响,并探讨其在三阴性乳腺癌中与Akt和ERK信号通路的关系。方法:使用CCK-8试剂盒检测细胞活力和细胞增殖率;通过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利用β-半乳糖苷酶染色试剂盒检测细胞衰老;通过免疫印迹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测量蛋白水平;使用NF-κB报告基因检测荧光素酶活性;通过裸鼠皮下成瘤进行动物实验。结果:本课题实验结果显示,NCTD可在体外有效诱导三阴性乳腺癌细胞周期停滞和细胞衰老,同时伴随磷酸化Akt和ERK1/2的下降以及p21和p16的上升;联合使用信号通路抑制剂LY294002和U0126可获得类似NCTD的效果;NCTD通过下调磷酸化Akt和ERK1/2以及上调p21抑制小鼠体内肿瘤的生长。此外,NCTD以NF-κB非依赖的方式上调衰老相关分泌表型可溶性信号传导因子的表达水平。结论:本课题研究结果表明,NCTD主要通过同时阻断三阴性乳腺癌中Akt和ERK信号传导诱导细胞衰老和细胞周期停滞,提示NCTD可能是三阴性乳腺癌潜在的辅助治疗手段,其上调衰老相关分泌表型相关因子的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
陈玲玲[8](2018)在《人参皂苷Rh1抑制乳腺癌增殖、转移作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人参皂苷Rh1对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和MCF-7增殖和侵袭能力的影响,并比较人参皂苷Rh1对两种细胞系抑制作用强弱。探究人参皂苷Rh1对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和MCF-7中DDIT3和HYAL1、PLD1三种基因表达的影响,验证人参皂苷Rh1对乳腺癌的抑制作用并探讨可能的作用靶点。材料与方法:人参皂苷Rh1分别作用于三阴型乳腺癌细胞MDA-MB-231和luminal A型型人乳腺癌细胞MCF-7,观察其对两种乳腺癌细胞的抑制作用,计算抑制率,通过Origin软件得到半抑制浓度(IC50);根据IC50计算合理的最佳药物浓度作用于细胞,采用MTT法检测细胞的增殖能力;通过Transwell小室观察细胞侵袭力;细胞成球实验观察细胞活性及增殖转移能力;RT-PCR法检测细胞中的DDIT3和HYAL1、PLD1的表达,探讨这些基因在乳腺癌细胞中差异性表达对乳腺癌的增殖、转移是否有调控作用,从而找到人参皂苷Rh1在乳腺癌中可能的作用靶点。结果:1.研究发现人参皂苷Rh1对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MCF-7均有抑制作用,其中人参皂苷Rh1对人乳腺癌细胞系MDA-MB-231的抑制作用较强,最大抑制率达到82.66%,IC50在0.59-0.64×10-3mol/L之间,而MCF-7细胞的最大抑制率为80.46%,IC50在0.63-0.71×10-3mol/L之间,IC50的数值越大反而抑制作用越弱。2.研究发现当人参皂苷Rh1浓度分别为250μM、500μM、750μM时对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MCF-7的最大抑制率分别为23.31%/18.93%、43.18%/39.53%、82.45%/80.39%,可见当人参皂苷Rh1浓度为750μM时对肿瘤细胞抑制作用最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随着药物作用时间的延长抑制作用也随之增强,说明人参皂苷Rh1有明显的浓度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我们选择人参皂苷Rh1浓度750μM时绘制细胞生长曲线,相同浓度的人参皂苷Rh1抑制MDA-MB-231细胞增殖作用强于MCF-7细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统计24小时穿过基底膜的细胞数目,结果显示:MDA-MB-231实验组(21±1.14)、MDA-MB-231对照组(85.6±2.18);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MCF-7实验组(25.7±1.25),MCF-7对照组(84.8±1.37),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人参皂苷Rh1对MDA-MB-231细胞侵袭能力抑制率(75%)与对MCF-7细胞侵袭能力抑制率(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本实验发现人参皂苷Rh1对肿瘤细胞成球能力有影响,一周后拍照对比发现对照组细胞成球率明显高于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发现MDA-MB-231实验组成球率较MCF-7实验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RT-PCR检测发现人参皂苷Rh1使两种细胞中的DDIT3、HYAL1、PLD1基因差异表达,但只有HYAL1的低表达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本实验中人参皂苷Rh1对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MCF-7细胞活性均有抑制作用,其中人参皂苷Rh1对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的抑制作用较强,IC50的数值在600-700μM之间。2.本实验中人参皂苷Rh1有明显的浓度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当人参皂苷Rh1浓度750μM时对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MCF-7的增殖抑制作用最强,随着药物作用时间的延长抑制作用也随之增强。相同浓度的人参皂苷Rh1抑制MDA-MB-231细胞增殖作用强于MCF-7细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本实验中人参皂苷Rh1降低人乳腺癌MDA-MB-231和MCF-7细胞的活力,影响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能力,对乳腺癌细胞MDA-MB-231和MCF-7的增殖和转移有抑制作用,且对MDA-MB-231细胞的抑制作用强于MCF-7细胞。4.本实验中人参皂苷Rh1对乳腺癌细胞MDA-MB-231和MCF-7的成球能力均有抑制作用,说明人参皂苷Rh1可能对乳腺癌细胞的干性有影响。5.基因HYAL1可能是人参皂苷Rh1抑制乳腺癌生物学行为的作用靶点。
胡伟伟[9](2018)在《多靶点抗肿瘤四价铂前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治疗肿瘤最有效的化疗药物之一,顺铂被广泛用于单一治疗或与其他细胞毒性药物以及放射等疗法联合使用治疗癌症。尽管在临床抗肿瘤治疗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严重的毒副作用和耐药性等缺点限制了二价铂药物的应用。四价铂配合物的物理化学性质与二价铂配合物存在显着的不同。四价铂配合物的轴向拥有两个额外的配体,为铂类药物的设计提供了独特的方法来改变药物的动力学和药效学性质。本文中,我们将非甾体抗炎药吲哚美辛、肿瘤靶向基团生物素、雌激素受体抑制剂他莫昔芬、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SAA以及香豆素类衍生物引入四价铂配合物的轴向位置,以期获得具有潜在应用前景的新型铂类抗肿瘤配合物。肿瘤的发生、发展、侵袭以及转移等部病理过程中始终伴随着慢性炎症。我们将非甾体抗炎药吲哚美辛引入四价铂配合物的轴向位置,得到了一系列具有抗炎功能的双靶点四价铂配合物。在此基础之上,我们将具有肿瘤细胞靶向功能的生物素引入四价铂,得到能够靶向肿瘤细胞的双靶点四价铂配合物II-11。研究显示,II-11在生物素过表达的肿瘤细胞中的积累量显着高于正常细胞,并且能够能够被抗坏血酸还原,释放出活性部分。II-11对所测试的肿瘤细胞株具有显着的靶向抑制作用,并且能够克服SGC7901/CDDP细胞的顺铂耐药性。此外,化合物II-11能够抑制环氧合酶(COX),减少肿瘤相关的炎症,降低高侵袭性PC-3细胞的侵袭能力,以及扰乱毛细血管样小管结构的形成,发挥协同抑制肿瘤的作用。耐药性已经成为临床乳腺癌他莫昔芬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我们将对雌激素受体具有高度亲和能力的竞争性抑制剂他莫昔芬与铂类抗肿瘤配合物共价偶联,得到了一系列具有双靶点的四价铂配合物。基于他莫西芬的四价铂配合物不仅对雌激素受体阳性和阴性乳腺癌细胞具有显着的细胞毒性,而且能够逆转TamR-MCF-7细胞的他莫昔芬耐药性。对接实验和细胞摄取数据表明,典型化合物III-3保持了与雌激素受体的亲和能力,并且能够通过细胞膜表面雌激素受体介导的途径进入细胞,表现出细胞选择性。初步机制研究表明,该类配合物能够通过激活线粒体相关的细胞凋亡途径,从而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s)通过催化组蛋白末端赖氨酸残基的去乙酰化从而调节基因的复制、转录等过程,在大多数肿瘤细胞中HDACs的表达上调。我们将HDACs抑制剂SAA引入四价铂,设计合成了一系列能够作用于DNA、HDACs和PARP-1的四价铂配合物。该类四价铂配合物对多种肿瘤细胞具有显着的抑制活性,其中代表性的四价铂配合物SAA1在SGC7901/CDDP细胞中的积累量明显高于顺铂,并且能够克服SGC7901/CDDP细胞的顺铂耐药性。初步的作用机制研究表明,SAA1能够将SGC7901/CDDP细胞周期阻滞在G2/M期,抑制HDACs和PARP-1的活性,并且诱导抑癌蛋白P53表达上调,最终导致细胞凋亡。我们将具有荧光特性的7-羟基香豆素衍生物引入四价铂,合成了具诊断治疗功能的抗肿瘤四价铂前药V-30。研究发现,相较于顺铂,引入7-羟基香豆素衍生物的四价铂配合物V-30的抗肿瘤活性得到显着提高,并且降低对正常细胞HUVEC的毒活性,表现出细胞选择性。此外,肿瘤细胞对V-30的摄取量高于顺铂,V-30进入HCT-116细胞后能够呈现荧光现象。研究表明V-30诱导HCT-116细胞凋亡的机制不同于顺铂,能够将细胞周期阻滞在G0/G1期;V-30能够经由线粒体路径和Ras/Raf/MEK/ERK信号通路共同诱导HCT-116细胞凋亡。体内抗肿瘤实验显示,相较于顺铂和奥沙利铂,V-30并未表现出明显的抗肿瘤优势,不过毒性更低。
孙畅[10](2017)在《两种抗癌中药与顺铂联用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系增殖抑制作用及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通过研究不同浓度的传统中药姜黄素、去甲斑蝥酸钠和化疗药物顺铂在不同时间,单药以及联合用药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增殖抑制的作用以及诱导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影响,初步探讨去甲斑蝥酸钠与顺铂联用抑制人乳腺癌MCF-7细胞株可能的作用机制,同时对比单独用药与联合用药细胞增殖抑制作用的情况,从而为乳腺癌治疗策略提供有效的基础实验数据做参考。方法:1、人乳腺癌细胞MCF-7细胞体外培养至对数生长期。2、通过MTT法检测不同浓度的姜黄素、去甲斑蝥酸钠和顺铂以及两药联合作用于MCF-7细胞24、48和72小时后细胞增殖的情况。3、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去甲斑蝥酸钠(30μg/ml、15μg/ml)、顺铂(1.25μg/ml、0.625μg/ml)单独以及联合作用于MCF-7细胞48小时后诱导凋亡的情况和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1.姜黄素、去甲斑蝥酸钠和顺铂对MCF-7细胞增殖的抑制情况去甲斑蝥酸钠和顺铂对MCF-7细胞均有增殖抑制作用,并且抑制效果呈时间-浓度依赖性的表现,姜黄素通过实验的统计结果来看对MCF-7无明显抑制作用。2.不同浓度去甲斑蝥酸钠与顺铂联用对人乳腺腺癌MCF-7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联合应用去甲斑蝥酸钠(30μg/ml、15μg/ml)和顺铂(1.25μg/ml、0.625μg/ml),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的抑制作用均高于单独用药组,随着去甲斑蝥酸钠和顺铂的浓度增加,抑制作用增强,同时,单纯的增加去甲斑蝥酸钠的浓度,对MCF-7的抑制作用也在增强,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抑制作用增强。3.去甲斑蝥酸钠、顺铂以及联合用药诱导细胞凋亡作用及细胞周期的影响将MCF-7用去甲斑蝥酸钠(30μg/ml、15μg/ml)处理48h后,G0/G1期细胞比例明显缩小,处于S期细胞比例增多,流式细胞检测结果表示人乳腺癌MCF-7细胞被去甲斑蝥酸钠阻滞在S期(p<0.05),影响细胞无法向G2/M期转化,阻滞乳腺癌MCF-7细胞的脱氧核糖核酸合成,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进行。顺铂(1.25μg/ml、0.625μg/ml)作用于MCF-7细胞48h之后与对照组相比较,由细胞分布情况可见,G0/G1期细胞比例显着缩小,S期细胞比例明显增加,结果证明顺铂能够将人乳腺癌细胞增殖抑制在S期(p<0.05),从而使细胞不能向G2/M期转化,进而实现对肿瘤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去甲斑蝥酸钠、顺铂联合作用于人乳腺癌MCF-7细胞的细胞凋亡率较单独用药组显着增加(p<0.01)结论:1.去甲斑蝥酸钠、顺铂都可以抑制MCF-7细胞的增殖,在一定范围内,呈时间-浓度依赖性。2.同纯药组相比较,去甲斑蝥酸钠、顺铂两药联合后,对MCF-7细胞增殖抑制作用明显加强。3.去甲斑蝥酸钠、顺铂都可以使MCF-7细胞周期阻滞在S期,而联合用药组的细胞凋亡率显着高于单药组。
二、Apoptosis of breast cancer cell MCF-7 induced by morcantharidin(NCTD)(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Apoptosis of breast cancer cell MCF-7 induced by morcantharidin(NCTD)(论文提纲范文)
(1)去甲斑蝥素诱导人卵巢癌SKOV3细胞凋亡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论文一 去甲斑蝥素对人卵巢癌SKOV3 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论文二 去甲斑蝥素增强卵巢癌SKOV3 细胞对顺铂的敏感性的机制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去甲斑蝥素抗肿瘤机制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2)熊果酸靶向纳米药物载体的合成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熊果酸类抗肿瘤药物简介 |
1.2.1 发现及发展 |
1.2.2 抗肿瘤作用机理 |
1.2.3 天然抗肿瘤药物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
1.3 纳米药物载体的概述 |
1.3.1 纳米药物载体的分类 |
1.3.2 纳米药物载体的优势 |
1.3.3 天然抗肿瘤药物联合纳米载体的应用 |
1.4 靶向纳米粒子及其应用 |
1.4.1 靶向纳米粒子的简介 |
1.4.2 靶向纳米粒子的应用及其进展 |
1.5 论文立题依据及目标 |
1.5.1 论文立题依据 |
1.5.2 论文主要工作内容及方法 |
1.5.3 技术路线图 |
2 基于羧基化纳米纤维素的靶向两亲性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的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方法 |
2.2.1 实验试剂 |
2.2.2 实验仪器 |
2.2.3 细胞系及培养条件 |
2.2.4 FA-CCNs-g-PLLA结合物的合成 |
2.2.5 FA-CCNs-g-PLLA/UA纳米载药粒子的制备 |
2.2.6 纳米载药粒子的表征 |
2.2.7 FA-CCNs-g-PLLA/UA纳米粒子载药量的测定 |
2.2.8 体外药物释放分析 |
2.2.9 细胞毒性分析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FA-CCNs-g-PLLA结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
2.3.2 FA-CCNs-g-PLLA/UA NPs的形貌和粒径分析 |
2.3.3 FA-CCNs-g-PLLA/UA NPs载药量的测定 |
2.3.4 体外药物释放分析 |
2.3.5 细胞毒性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叶酸-聚乙二醇-羧甲基壳聚糖-熊果酸/10-羟基喜树碱纳米粒子的制备和检测 |
3.1 引言 |
3.2 实验方法 |
3.2.1 实验试剂 |
3.2.2 实验仪器 |
3.2.3 FA-PEG-CMCS-UA(FPCU)结合物的合成 |
3.2.4 FA-PEG-CMCS-UA/HCPT NPs(FPCU/HCPT NPs)载药纳米粒子的制备 |
3.2.5 纳米载药粒子的表征 |
3.2.6 FPCU/HCPT NPs载药量的测定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核磁共振氢谱(1H-NMR)分析 |
3.3.2 红外光谱图谱(FT-IR)分析 |
3.3.3 FPCU/HCPTNPs的形貌和粒径分析 |
3.3.4 纳米粒子载药量的测定 |
3.4 本章小结 |
4 叶酸-聚乙二醇-羧甲基壳聚糖-熊果酸/10-羟基喜树碱纳米粒子的体外药效评价 |
4.1 引言 |
4.2 实验方法 |
4.2.1 实验试剂 |
4.2.2 实验仪器 |
4.2.3 细胞系及培养条件 |
4.2.4 体外药物释放检测 |
4.2.5 细胞摄取检测 |
4.2.6 细胞毒性分析 |
4.2.7 体内药效检测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体外药物释放分析 |
4.3.2 细胞摄取分析 |
4.3.3 细胞毒性分析 |
4.3.4 体内抗肿瘤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结论与展望 |
5.1 论文主要结论 |
5.2 论文创新点 |
5.3 后期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 |
致谢 |
(3)去甲斑蝥素(NCTD)通过介导miR-873/CDK3调节ERα通路和他莫西芬耐药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节 :去甲斑蝥素(NCTD)调节乳腺癌细胞中miR-873/ CDK3 的表达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细胞系 |
1.2 药品与试剂 |
1.3 实验仪器 |
1.4 溶液的配制 |
1.4.1 细胞培养溶液的配置 |
1.4.2 Western bloting溶液的配置 |
2 实验方法 |
2.1 细胞培养 |
2.2 质粒转染 |
2.3 细胞分组处理 |
2.4 样品收集 |
2.5 实时PCR |
2.5.1 细胞RNA提取 |
2.5.2 RNA定量 |
2.5.3 mRNA逆转录c DNA |
2.5.4 RT-PCR |
2.6 western bloting实验 |
2.6.1 蛋白提取 |
2.6.2 蛋白定量 |
2.6.3 SDS-PAGE电泳 |
2.6.4 转膜 |
2.6.5 抗原抗体反应 |
2.6.6 显色反应 |
3 结果统计与处理 |
4 实验结果 |
4.1 NCTD显着增加了MCF-7和ZR75-1 细胞中的miR-873 表达 |
4.2 NCTD抑制CDK3 表达 |
4.3 抗miR-873 抑制剂寡核苷酸可有效抑制miR-873 的表达 |
4.4 NCTD通过miR-873 抑制CDK3 表达 |
5 实验小结 |
第二节 :NCTD通过miR-873/ CDK3 调节ERα信号传导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细胞系 |
1.2 药品与试剂 |
2 实验方法 |
2.1 细胞培养 |
2.2 质粒转染 |
2.3 质粒转染与报告基因检测 |
2.3.1 转染 |
2.3.2 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 |
2.4 细胞分组处理 |
2.5 样品收集 |
2.6 实时PCR |
2.7 western bloting实验 |
3 结果统计与处理 |
4 实验结果 |
4.1 NCTD在乳腺癌细胞中对ER转录活性中的影响 |
4.2 NCTD对 ER转录活性的抑制是否与剂量有关 |
4.3 NCTD对 mi R-873/CDK3 的调节 |
4.4 NCTD通过miR-873/CDK3 调节ERα信号传导 |
5 实验小结 |
第三节 :NCTD通过靶向miR-873/CDK3 在体外和体内抑制细胞生长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细胞系及实验动物 |
1.2 药品与试剂 |
1.3 实验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细胞培养 |
2.2 动物饲养 |
2.3 质粒转染 |
2.4 细胞分组处理 |
2.5 细胞增殖实验测定(MTT) |
2.6 小鼠分组及给药 |
2.7 样品收集 |
3 结果统计与处理 |
4 实验结果 |
4.1 NCTD在 ER阳性乳腺癌细胞生长中的作用 |
4.2 NCTD在裸鼠肿瘤生长中的作用 |
4.3 NCTD是否通过靶向mi R-873/CDK3 抑制细胞增殖 |
5 实验小结 |
第四节 :NCTD通过介导miR-873/CDK3 轴调节他莫西芬耐药性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细胞系 |
1.2 药品与试剂 |
1.3 实验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细胞培养 |
2.2 质粒转染 |
2.3 细胞分组处理 |
2.4 细胞增殖实验测定(MTT) |
2.5 质粒转染与报告基因检测 |
2.6 实时PCR |
2.7 western bloting实验 |
3 结果统计与处理 |
4 实验结果 |
4.1 NCTD治疗对MCF-7/TamR细胞的他莫昔芬敏感性的影响 |
4.2 NCTD对他莫昔芬在MCF-7/TamR细胞中诱导的ERα转录活性的作用 |
4.3 miR-873 的敲低和CDK3 的重新表达在NCTD对 MCF-7/TamR细胞中他莫昔芬抗性的影响中的作用 |
4.4 miR-873 的敲低和CDK3 的重新表达在NCTD对他莫昔芬诱导的ERα转录活性中的影响 |
5 实验小结 |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项目经验 |
(4)MicroRNA-129在乳腺癌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成果、现状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miR-129-5p抑制乳腺癌的生物学行为和发展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研究对象 |
1.1.2 研究物品 |
1.1.3 实验相关试剂配制 |
1.1.4 主要研究方法 |
1.2 结果 |
1.2.1 miR-129-5p与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的关系 |
1.2.2 miR-129-5p对乳腺癌细胞体外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
1.2.3 miR-129-5p抑制乳腺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表型 |
1.3 讨论 |
1.4 小结 |
二、miR-129-5p抑制乳腺癌生物学行为和发展的分子机制 |
2.1 对象和方法 |
2.1.1 研究对象 |
2.1.2 研究物品 |
2.1.3 实验相关试剂配制 |
2.1.4 主要研究方法 |
2.2 结果 |
2.2.1 Twist1是mi R-129-5p的靶基因 |
2.2.2 mi R-129-5p通过对Twist1 的调节作用影响乳腺癌细胞的运动能力 |
2.2.3 CBX4是mi R-129-5p的靶基因 |
2.2.4 miR-129-5p通过对CBX4的调节作用影响乳腺癌细胞的增殖能力 |
2.3 讨论 |
2.4 小结 |
全文结论 |
论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MicroRNA-129 在人类癌症中的作用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去甲斑蝥素诱导黑色素瘤M14细胞凋亡及相关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试剂 |
1.2 方法 |
1.2.1 细胞培养: |
1.2.2 CCK8检测: |
1.2.3 qRT-PCR法检测凋亡相关mRNA的表达 |
1.2.3.1 Trizol法提取细胞总RNA: |
1.2.3.2 总RNA质量的检测: |
1.2.3.3 RNA反转录成cDNA。 |
1.2.3.4 qRT-PCR |
1.2.3.5 引物序列: |
1.2.4 双重加热法检测MDA的水平。 |
1.2.5 细胞内ROS水平检测: |
1.3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去甲斑蝥素抑制M14细胞增殖 |
2.2 去甲斑蝥素对凋亡相关基因的影响 |
2.3 去甲斑蝥素对M14细胞中ROS的影响 |
2.4 去甲斑蝥素对M14细胞中MDA的影响 |
3 讨论 |
(6)去甲斑蝥素通过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诱导乳腺癌细胞MCF-7凋亡(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2.1 细胞培养 |
1.2.2 MTT法行细胞成活率的测定 |
1.2.3 细胞PI染色的流式细胞术检测NCTD对MCF-7细胞周期的影响 |
1.2.4 Annexin V-FITC/PI双染流式细胞术检测NCTD对MCF-7细胞的凋亡诱导作用 |
1.2.5 Western blot法检测NCTD对MCF-7细胞中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影响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NCTD可显着降低MCF-7细胞的成活率 |
2.2 NCTD对MCF-7细胞周期的影响 |
2.3 NCTD对MCF-7细胞凋亡百分比的影响 |
2.4 NCTD对Wnt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影响 |
3 讨论 |
(7)去甲斑蝥素抑制三阴性乳腺癌细胞增殖及侵袭转移的功能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去甲斑蝥素调控β-catenin/miR-301a/ZBTB4信号通路抑制三阴性乳腺癌细胞迁移和侵袭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去甲斑蝥素调控Akt和ERK信号通路诱导三阴性乳腺癌细胞衰老和周期停滞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论 |
文献综述 MicroRNA的生物合成及癌症相关研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
(8)人参皂苷Rh1抑制乳腺癌增殖、转移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9)多靶点抗肿瘤四价铂前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缩略词注释表 |
第一章 铂类抗肿瘤药物研究进展 |
1.1 顺铂类抗肿瘤药物 |
1.1.1 简介 |
1.1.2 顺铂类药物的抗肿瘤作用机制 |
1.1.3 顺铂类药物的缺陷 |
1.2 四价铂抗肿瘤配合物研究进展 |
1.2.1 四价铂抗肿瘤配合物简介 |
1.2.2 四价铂抗肿瘤配合物的作用机制 |
1.2.3 四价铂抗肿瘤配合物的研究现状 |
1.3 本文设计思想 |
1.3.1 抗炎类药物和生物素偶联四价铂配合物的靶向协同抗肿瘤作用研究 |
1.3.2 雌激素受体抑制剂偶联四价铂配合物的靶向协同抗肿瘤作用研究 |
1.3.3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偶联四价铂配合物的协同抗肿瘤作用研究 |
1.3.4 香豆素类衍生物偶联四价铂配合物的协同抗肿瘤作用研究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吲哚美辛和生物素偶联四价铂配合物的合成、抗肿瘤活性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
2.1 肿瘤与炎症 |
2.2 非甾体抗炎药 |
2.3 吲哚美辛和生物素偶联四价铂配合物的设计 |
2.4 化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
2.4.1 四价铂中间体的合成 |
2.4.2 目标四价铂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
2.4.3 化合物II-6的晶体结构 |
2.4.4 结果与讨论 |
2.5 目标四价铂配合物的化学性质及生物学活性研究 |
2.5.1 四价铂配合物的稳定性和还原性 |
2.5.2 四价铂配合物的体外细胞毒实验 |
2.5.3 细胞凋亡实验 |
2.5.4 细胞周期实验 |
2.5.5 线粒体损伤实验 |
2.5.6 蛋白印迹(Western blot)实验 |
2.5.7 细胞对四价铂配合物的摄取 |
2.5.8 环氧化酶(COX)抑制实验 |
2.5.9 Transwell细胞侵袭实验 |
2.5.10 小管形成实验 |
2.6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他莫昔芬偶联四价铂配合物的合成、抗肿瘤活性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
3.1 乳腺癌与雌激素受体 |
3.2 他莫昔芬偶联四价铂配合物的设计 |
3.3 化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
3.3.1 四价铂中间体的合成 |
3.3.2 目标四价铂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
3.3.3 结果与讨论 |
3.4 目标四价铂配合物的化学性质及生物学活性研究 |
3.4.1 四价铂配合物的稳定性和还原性 |
3.4.2 雌激素受体结合实验 |
3.4.3 分子对接 |
3.4.4 四价铂配合物的体外细胞毒实验 |
3.4.5 细胞凋亡实验 |
3.4.6 细胞周期实验 |
3.4.7 线粒体损伤实验 |
3.4.8 蛋白印迹(Western blot)实验 |
3.4.9 细胞对四价铂配合物的摄取 |
3.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SAA偶联四价铂配合物的合成、抗肿瘤活性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
4.1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 |
4.2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 |
4.3 HDACs与PARP-1双功能抑制剂偶联四价铂配合物的设计 |
4.4 化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
4.4.1 目标四价铂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
4.4.2 结果与讨论 |
4.5 四价铂配合物的化学性质及生物学活性研究 |
4.5.1 四价铂配合物的稳定性和还原性 |
4.5.2 四价铂配合物的体外细胞毒实验 |
4.5.3 细胞对四价铂配合物的摄取 |
4.5.4 HDACs抑制实验 |
4.5.5 PARP-1抑制实验 |
4.5.6 细胞凋亡实验 |
4.5.7 细胞周期实验 |
4.5.8 蛋白印迹(Western blot)实验 |
4.6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香豆素类衍生物偶联四价铂配合物的合成、抗肿瘤活性及作用机制研究 |
5.1 香豆素类化合物的简介 |
5.1.1 抗肿瘤活性 |
5.1.2 抗HIV活性 |
5.1.3 抗氧化活性 |
5.1.4 抗凝血活性 |
5.1.5 荧光特性 |
5.2 7-羟基香豆素偶联四价铂配合物的设计 |
5.3 化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
5.3.1 目标四价铂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
5.3.2 结果和讨论 |
5.4 目标四价铂配合物的化学性质及生物学活性研究 |
5.4.1 四价铂配合物的还原 |
5.4.2 四价铂配合物的体外细胞毒实验 |
5.4.3 细胞对四价铂配合物的摄取 |
5.4.4 细胞凋亡实验 |
5.4.5 细胞周期实验 |
5.4.6 蛋白印迹(Western blot)实验 |
5.4.7 细胞成像实验 |
5.4.8 体内抗肿瘤活性研究 |
5.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全文总结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题录 |
致谢 |
附录一 实验试剂与仪器 |
附录二 目标化合物谱图 |
(10)两种抗癌中药与顺铂联用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系增殖抑制作用及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乳腺癌 |
1.2 经典化疗药物 |
1.2.1 顺铂药物的分子机制 |
1.3 中药在抗癌治疗中的应用 |
1.3.1 姜黄素 |
1.3.2 斑蝥素、去甲斑蝥素、去甲斑蝥酸钠 |
1.4 研究内容和目的 |
第一部分 去甲斑蝥酸钠、姜黄素以及顺铂对人乳腺癌MCF-7 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
1.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1.1.1 细胞株 |
1.1.2 主要试剂 |
1.1.3 主要仪器 |
1.1.4 试剂配制 |
1.1.5 实验分组 |
1.1.6 种系细胞保存 |
1.1.7 细胞传代培养 |
1.2 MTT法检测去甲斑蝥酸钠、姜黄素、顺铂三者对MCF-7 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
1.2.1 统计学处理 |
1.3 实验结果 |
1.3.1 姜黄素(CUR)对人乳腺癌MCF-7 细胞的增殖抑制情况 |
1.3.2 去甲斑蝥酸钠对人乳腺癌MCF-7 细胞的增殖抑制情况 |
1.3.3 顺铂(CDDP)对人乳腺癌MCF-7 细胞的增殖抑制情况 |
1.4 结论 |
第二部分 去甲斑蝥酸钠联合顺铂对人乳腺癌MCF-7 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 |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分组 |
2.1.3 实验方法 |
2.1.4 数据处理与统计学处理 |
2.2 实验结果 |
2.2.1 不同浓度去甲斑蝥酸钠联合顺铂对乳腺癌MCF-7 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 |
2.2.2 去甲斑蝥酸钠与顺铂的联合用药指数(CI) |
2.3 结论 |
第三部分 去甲斑蝥酸钠联合顺铂对人乳腺癌MCF-7 细胞周期阻滞诱导凋亡的作用 |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实验分组 |
3.1.3 实验方法 |
3.1.4 数据分析 |
3.2 实验结果 |
3.3 结论 |
第四部分 讨论 |
4.1 去甲斑蝥酸钠的抗肿瘤作用 |
4.1.1 抑制细胞增殖、阻滞细胞周期 |
4.1.2 促进细胞凋亡的作用 |
4.2 顺铂的抗肿瘤作用 |
4.3 去甲斑蝥酸钠联合顺铂的抗肿瘤作用 |
4.4 姜黄素对于人乳腺癌MCF-7 细胞的作用 |
结论 |
今后的研究重点和方向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Apoptosis of breast cancer cell MCF-7 induced by morcantharidin(NCTD)(论文参考文献)
- [1]去甲斑蝥素诱导人卵巢癌SKOV3细胞凋亡的机制研究[D]. 冯晓丹.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熊果酸靶向纳米药物载体的合成及性能研究[D]. 李桂亮.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3]去甲斑蝥素(NCTD)通过介导miR-873/CDK3调节ERα通路和他莫西芬耐药性[D]. 张秀美. 宜春学院, 2020(07)
- [4]MicroRNA-129在乳腺癌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孟然.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5]去甲斑蝥素诱导黑色素瘤M14细胞凋亡及相关机制的研究[J]. 高杨,丛力宁,程毅,刘岩. 河北医药, 2020(02)
- [6]去甲斑蝥素通过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诱导乳腺癌细胞MCF-7凋亡[J]. 殷世亮,张弘,贾丽娜,金戈,房丽娜,孟冉,吴祖倩,周雪茹,王露桐. 沈阳医学院学报, 2019(06)
- [7]去甲斑蝥素抑制三阴性乳腺癌细胞增殖及侵袭转移的功能和机制研究[D]. 贺强. 重庆医科大学, 2019(01)
- [8]人参皂苷Rh1抑制乳腺癌增殖、转移作用研究[D]. 陈玲玲.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8(08)
- [9]多靶点抗肿瘤四价铂前药研究[D]. 胡伟伟. 东南大学, 2018(05)
- [10]两种抗癌中药与顺铂联用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系增殖抑制作用及机制的研究[D]. 孙畅. 吉林大学, 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