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康酸发酵及动力学模型

衣康酸发酵及动力学模型

一、衣康酸发酵及动力学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刘鑫宇[1](2021)在《衣康酸的生产及分离工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夏远涛[2](2019)在《黑曲霉菌丝体-壳聚糖复合吸附剂的制备及对Cr(Ⅵ)的吸附机理研究》文中提出伴随着经济发展所带来的铜、汞、铬等重金属离子污染问题,对人体、动植物、粮食作物的生长造成严重的健康威胁,会带来不可逆的伤害,同时,还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研究一种新型、高效、环保、易于获得、性质稳定、价格低廉的复合吸附剂对水中的重金属离子进行吸附,并探讨其吸附特性和机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本研究选用废弃的黑曲霉菌丝体和壳聚糖作为原材料,使之进行交联、固化,形成一种复合型吸附剂,运用准一级、准二级动力学模型,Langmuir和Freundlich等温线模型研究黑曲霉菌丝体-壳聚糖复合型吸附剂的吸附行为,建立吸附模型;采用红外与电镜技术研究复合型吸附剂的吸附机理;最后,还研究了复合型吸附剂的解析和再生能力。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壳聚糖对Cr(Ⅵ)的吸附特性研究以壳聚糖作为原材料,在静态吸附实验中,考察壳聚糖作为吸附剂时在不同温度、吸附时间、吸附剂量、pH条件下对Cr(Ⅵ)的吸附影响。吸附结果表明,当Cr(Ⅵ)溶液的pH=5、吸附剂投加量为0.500g、吸附温度为30℃、吸附时间为120min、浓度为20 mg/L时,壳聚糖对Cr(Ⅵ)的最佳吸附率为85.06%。2.黑曲霉菌丝体-壳聚糖的制备及其对Cr(Ⅵ)的吸附机理研究以废弃黑曲霉菌丝体、壳聚糖作为吸附剂制备原料,采用环氧氯丙烷进行交联,三聚磷酸钠进行固化,制备成黑曲霉菌丝体-壳聚糖复合型吸附剂。在静态吸附实验过程中,探究了温度、时间、pH值、黑曲霉菌丝体-壳聚糖的投加量对Cr(Ⅵ)的吸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Cr(Ⅵ)溶液的pH=6、吸附剂投加量为0.400 g、吸附温度为50℃、吸附时间为120min、浓度为20 mg/L时,对Cr(Ⅵ)吸附率最高达到94.37%。动力学数据分析表明黑曲霉菌丝体-壳聚糖复合吸附剂对Cr(Ⅵ)的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R2=1)。同时吸附过程符合Freundlich等温线模型,说明该吸附是分布不均匀的非均相体系表面的吸附。3.对黑曲霉菌丝体-壳聚糖吸附前后结构表征将吸附前、后的黑曲霉菌丝体-壳聚糖,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等方法对复合吸附剂的结构进行表征分析。表征分析的结果表明:SEM表明了,复合吸附剂表面粗糙,较高的比表面积更有利于黑曲霉菌丝体-壳聚糖对重金属离子Cr(Ⅵ)的吸附;FT-IR分析表明了复合吸附剂与含氧官能团(—OH、—COOH)发生离子交换作用。4.黑曲霉菌丝体-壳聚糖的解析和再生能力以0.1mol/L的NaOH作为解析剂,考察黑曲霉菌丝体-壳聚糖的解析和再生能力。再生实验表明0.1mol/L的NaOH对黑曲霉菌丝体-壳聚糖的再生能力效果很好,四次再生后吸附率仍在90%以上。

谢慧[3](2020)在《高产柠檬酸工业菌株A.niger YX-1217的组学及代谢工程研究》文中提出我国是柠檬酸生产大国,占全球市场份额的70%以上,在产量和产品质量上均具有很强的竞争力。A.niger YX-1217是一株典型的高产柠檬酸工业菌株,以其高产、耐高温、发酵时间短而区别于其他柠檬酸生产菌,然而其柠檬酸高产机制并不清楚,且生产性状不稳定极易发生退化,此外,该菌难于进行遗传操作,所以对该菌株进行高产机制及其代谢工程研究,对于改良该菌的生产性状或进一步拓展该菌在生产有机酸方面的用途,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A.niger YX-1217和退化菌株A.niger YX-1217G在形态学、转录组学、蛋白组学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以探究A.niger YX-1217菌株高产柠檬酸的分子机制,并基于根癌农杆菌介导转化法(ATMT)成功建立了A.niger YX-1217的遗传转化平台,成功拓展了柠檬酸代谢途径使其生产衣康酸。(1)柠檬酸高产的比较形态学分析通过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比较了A.niger YX-1217和A.niger YX-1217G的形态差异,结果显示前者孢子形态完整,表面有规则的棱状突起且黑色素层完整有序,后者孢子表面的大部分棱状突起结构丢失变得光滑且黑色素层松散缺失;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了 A.niger YX-1217在发酵过程中的形态变化,发现该菌株在柠檬酸发酵中形成菌球形态,菌球核心约80-90 μm,外延菌丝具有分枝、尖端膨胀、隔膜明显,呈现锐角分节等的特征,最长菌丝可达30 μm;菌球的形态与柠檬酸的生产直接相关,菌球直径越小且菌球数量越多有利于柠檬酸的高产。(2)转录组差异揭示高产柠檬酸的分子机制分析比较了 A.niger YX-1217及其退化菌株A.niger YX-1217G和产柠檬酸典型菌株A.niger ATCC 1015在孢子萌发期(10 h)和柠檬酸生产高峰期(40 h)的转录组差异,揭示了A.niger YX-1217与柠檬酸高产相关的转录特征。A.niger YX-1217中与碳水化合物水解、蛋白质及多肽类水解、中心代谢、转运系统及抗性机制等相关的基因的转录量在孢子发芽阶段和产酸阶段均显着高于对照菌株;利用比较转录组学数据,构建了与柠檬酸高产相关的A.nigerYX-1217中心代谢调控模型,表明丰富的水解酶系、不受阻碍地中心代谢流、较强的抗性机制、强大的转运系统和电子传递链、持续再生的NAD+/NADP+体系是A.niger YX-1217高产柠檬酸的重要原因。(3)蛋白组学差异揭示高产柠檬酸的分子机制A.niger YX-1217是以玉米粉为主要培养基的产酸菌株,其必然有对应的代谢机制来高效利用转化玉米粉。鉴于此,对A.niger YX-1217和A.niger YX-1217G的胞外分泌蛋白进行了二维电泳比较分析。结果显示,A.niger YX-1217G的胞外蛋白数量和浓度均显着低于A.niger YX-1217,通过质谱鉴定了 6个A.niger YX-1217高表达蛋白。随后,基于ITRAQ技术分析比较了 A.niger YX-1217和A.niger YX-1217G的胞内蛋白差异,共鉴定到3553个蛋白;将差异蛋白按照KEGG代谢数据库进行分类,结果显示是与柠檬酸生物合成相关的酶在菌株A.niger YX-1217中的表达量显着高于退化菌株,例如 pyruvate carboxylase(An04g02090)、citrate synthase(An15g01920)、esterase/lipase(An09g06390)、acyl-CoA dehydrogenase family protein(An17g01150)、v-type proton ATPase subunit B(An02g02020)、ABC metal ion transporter(An03 g04060)、glutamine synthetase(An14g01460)等的表达呈现显着上调。这些蛋白的高效表达显然是菌株A.niger YX-1217高产柠檬酸的原因之一。将获得转录组和蛋白质组数据进行关联,结果显示涉及柠檬酸产生的大多数基因的转录和表达水平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4)A.niger YX-1217遗传转化平台的构建作为一株经过长期诱变育种的丝状真菌,A.niger YX-1217很难进行遗传转化。为了能对其进行代谢工程研究,本实验采用多种方式对该菌进行遗传改造,最终针对该菌建立了基于根癌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体系:农杆菌AGL-1作为介导菌株、A.niger孢子浓度为1×107、孢子与农杆菌的比例为1:9、乙酰丁香酮浓度为300μM。最终,在最佳转化体系下获得25±1个转化子/107分生孢子,将转化子培养10代后,在潮霉素抗性平板上依旧能够生长,说明转化子稳定性较好。(5)A.niger YX-1217代谢工程改造及衣康酸的生产利用上述遗传转化技术,对A.nigerYX-1217产柠檬酸的应用进行了拓展,通过引入乌头酸酶基因aco和乌头酸脱羧酶基因cad构建了衣康酸的合成途径。筛选A.niger YX-1217高表达葡糖淀粉酶的启动子基因glaA,定量PCR分析表明启动子glaA表达水平远远超过启动子PpkiA和PgpdA的活力;获得融合蛋白转化子L-1(pPK2-PglaA-aco-L1-cadA)、L-2(pPK2-PglaA-aco-L2-cadA),将转化子 L-1、L-2 和 Z-17(pPK2-PglaA-cadA)在搅拌转速三阶段控制下利用补料分批发酵生产衣康酸,发酵104 h时,L-2衣康酸浓度达到7.2 g/L,最大产率为0.069 g/L/h,衣康酸浓度较Z-17提高了 41.67%。在融合基因aco和cad共同作用下,将柠檬酸的代谢途径向衣康酸的代谢途径延伸,使该菌株生产产品的能力更加多元化。

杨静[4](2018)在《林业剩余物土曲霉发酵制备衣康酸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衣康酸被美国能源署认定为12种源自生物质的高附加值化学品平台化合物之一,广泛应用在水处理、粘合剂、合成树脂、医药等众多领域。生物发酵法是衣康酸的主要生产方法,发酵的原料以糖类和淀粉类碳水化合物为主,生产成本较高。目前农林剩余物的高效利用已成为热点,林业剩余物资源具有来源广、清洁、可持续等优点,但长久以来均被丢弃、焚烧或填埋,不仅浪费资源,也造成了环境污染,到目前为止很少有以林业剩余物资源发酵生产衣康酸的研究报道。考虑到我国粮食资源短缺的问题,以林业剩余物进行发酵产酸的研究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而利用林业剩余物制备衣康酸的关键问题是解决木质纤维素结构顽固难降解、菌株对木质纤维素水解液的耐受性较差等问题。为此,本研究以微生物发酵技术实现林业剩余物转化制备衣康酸为目标,利用物化联合预处理工艺,降低木质纤维素的酶解抗性、提高水解效率,同时利用复合诱变技术对衣康酸生产菌进行了诱变选育,通过过程优化技术对木质纤维素水解液发酵制备衣康酸工艺进行调控,建立了完整的高密度发酵工艺,实现了林业剩余物高效利用制备衣康酸的目标,为林业剩余物的衣康酸工业化生产提供可靠的基础数据和技术支撑。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菌株复合诱变耦合高通量筛选选育衣康酸高产菌株:建立了衣康酸高产菌株的48孔深孔板高通量筛选技术,并利用复合诱变技术对土曲霉CICC2433进行了诱变选育。首先通过UV-LiCl诱变获得一株突变株AtUV3-325,其衣康酸产量达到了30.02 g/L,比原始菌株的18.83 g/L提高了59.43%。随后进一步经过原生质体硫酸二乙酯诱变育种,获得一株突变株AtDES3-235,其衣康酸产量达到了50.46 g/L,较AtUV3-325提高了68.08%,较出发菌株CICC2433-3提高了167.98%。最后经过发酵过程的部分析因实验及单因素条件优化,使得衣康酸的最终产量达到了60.13 g/L。(2)林业剩余物木质纤维素可发酵糖的制备:选取了慈竹下脚料以及橡子壳为原料,分别考察了不同预处理方法对酶解制糖的影响以及利用分批补料酶解工艺制备高浓度的可发酵糖。首先以化学组成变化、表面形态变化以及酶解效果为指标,考察了碱法、酸法、蒸汽爆破预处理以及三者的联合预处理方法对慈竹酶水解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2%NaOH浸泡联合蒸汽爆破能够获得最高的木质素脱除率(51%),并使酶水解得率从24.5%显着提高到了47.1%,借助SEM电镜、X射线衍射和红外光谱分析发现,该预处理方法对原料纤维结构的破坏力最强,大部分的纤维素维管束暴露,木质素分子结构遭到破坏,纤维素酶结合位点大大增加,从而使酶水解效率提高。梯度酶解实验结果确定了最优的加酶量为30FPU/10CBU/g预处理样品。采用分批补料酶解工艺,多次少量补料,底物浓度最终为30%,经过120 h的酶解,最终可获得107.7 g/L的葡萄糖、35.81 g/L的木糖以及7.82 g/L的阿拉伯糖,总糖总量达到了151.33 g/L。其次考察了碱法预处理中碱液浓度、处理温度以及处理时间对橡子壳酶水解效果的影响。2%氢氧化钠,121℃(0.15MPa)处理60 min可以获得最高的木质素脱除率(39.34%),酶水解的单糖得率达到494.5mg/g处理原料,梯度酶解实验结果确定了最优的加酶量为20 FPU/20 CBU/1.5 FXU g预处理样品。通过分批补料,底物浓度最终为30%,经过120 h的酶解,最终可获得121.7g/L的葡萄糖、11.31 g/L的木糖和6.02 g/L的阿拉伯糖,总糖含量达到了139.03 g/L,为土曲霉发酵制备衣康酸提供了高浓度的廉价碳源。(3)Aspergilluse terreus AtDES3-235利用水解液制备衣康酸的发酵行为研究:AtDES3-235对木糖的利用能力较葡萄糖差,木糖浓度过高会抑制衣康酸的合成,最适木糖底物浓度为60 g/L,最适葡萄糖底物浓度为100 g/L。当培养基中同时存在葡萄糖和木糖时,AtDES3-235优先利用葡萄糖生长代谢,当葡萄糖消耗至较低水平时,才开始逐步消耗木糖。菌株无法利用未经处理的水解液生长产酸,证实水解液中存在抑制因素。对发酵工艺进行调控机制研究:原料酶水解过程使用的缓冲液抑制菌株的生长产酸,以高纯水替代缓冲液进行酶水解,对还原糖的释放影响不大,而且可以排除缓冲液对土曲霉生长产酸的抑制作用;其次补加玉米浆对水解液制备衣康酸的生物转化过程意义重大,可以提高菌株对水解液的耐受程度;最后,通过调整水解液中的碳源浓度,40 g/L(以葡萄糖计)的竹材水解液可以获得19.35 g/L的衣康酸,40 g/L的橡子壳水解液可以获得13.36 g/L的衣康酸。并且,经过分批补料发酵,AtDES3-235利用竹材水解液最终可获得41.54 g/L的衣康酸,达到了纯葡萄糖培养基发酵水平的69.08%,高于现有文献报道水平。通过发酵工艺优化,在竹材/橡子壳木质纤维素水解液未经脱毒处理的情况下,菌株AtDES3-235能够利用水解液发酵产酸,并且经过分批补料发酵,衣康酸产量达到了较高水平,这为衣康酸的高产发酵提供了良好的发酵菌株,同时也为衣康酸的生物发酵过程增加了新的原料基础。

杨中伟[5](2018)在《大肠杆菌多酶自组装合成衣康酸及代谢工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衣康酸是一种不饱和二元羧酸,是化工和材料领域的重要原料和添加剂,可作为构造模块应用于塑料、化纤、超吸附剂、乳胶、防垢剂等生产中。在2004年,美国能源部将衣康酸评选为12种最具发展潜力的来源生物质的平台化合物之一。利用土曲霉等真菌微生物转化廉价多糖生成衣康酸,是目前国际上最常用的工业化生产技术。然而,由于土曲霉等真菌自身存在各种问题,例如工业生产菌株改造困难,菌体生长缓慢,蛋白酶系统复杂,发酵过程持续需氧量高等缺点,土曲霉生产衣康酸的产量已经40余年没有提升了。因此,随着基因工程、合成生物学及系统生物学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目光聚焦于其他底盘细胞,将衣康酸合成途径构建在异源细胞中,如酵母细胞、谷氨酸棒状杆菌等,以期提升工业衣康酸的产能。基于此,本论文致力于利用合成生物学策略,在大肠杆菌E.coli中整合产衣康酸多酶级联催化反应,通过多种方式对级联反应多酶进行自组装,并结合CRISPR-Cas9基因组编辑技术进行代谢工程改造,探索并开发高效生产衣康酸的代谢工程菌。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大肠杆菌中衣康酸代谢途径的构建,以及胞内双酶自组装通过基因工程的手段,将土曲霉中合成衣康酸的双酶级联代谢途径(乌头酸酶ACN与乌头酸脱羧酶CAD),共表达到大肠杆菌Rosetta(DE3)中,同时利用相互作用蛋白对PDZ及其配体PDZ ligand(PDZlig),分别修饰ACN和CAD。利用分子筛-HPLC检测两个酶的分子量大小,结果显示ACN酶为单亚基酶,而CAD酶为双亚基酶。比较融合改造酶和原始酶之间的酶活,发现基因融合并不影响酶的空间结构及其功能。通过动态光散射DLS分析胞外组装体的形成,结果显示多酶复合体粒径约30-40 nm,APd与CPl最佳组装比例和组装时间分别为2:1和30 min,同时发现其胞外自组装具有较强的浓度依赖性。与未组装菌uCA相比,双酶自组装菌sPP具有更高的催化效率,在pH为6.5,底物柠檬酸钠浓度为0.5 M的恒pH反应器中催化30 h,生成了 8.7 g/L的衣康酸,是未组装菌uCA的1.7倍,这说明在多酶组装体中,两个酶之间形成相应的底物通道,增加了中间产物的局部浓度,从而提高了级联反应的催化效率。在反应前期sPP的催化效率远高于uCA,但在后期催化过程中,组装的催化效果减弱,这可能是由于酶活损失或产物抑制导致的。2、三酶合成途径多方式自组装及胞内胞外纳米多酶体表征多酶级联催化反应中关键酶酶活对催化效率具有极大的影响,利用密码子优化和替换基因来源的方式,重新构建表达了来自土曲霉的CAD酶,来自谷氨酸棒状杆菌的ACN和GA酶。首先设计了一种线性随机自组装系统L-Assembly(LA),利用相互作用蛋白对PDZ domain/PDZlig分别与GA、ACN和CAD三酶进行融合,形成改造蛋白GPd、APd和CP1;同时利用两对相互作用蛋白对PDZ domain/PDZlig和SH3 domain/SH31ig构建了顺序自组装系统,通过调节蛋白结构域的连接顺序及融合末端,构建了4组顺序自组装方式,通过比较细胞催化效率,发现4种组装方式都有提高衣康酸产量的效果,最终筛选到最优化组装模式API-CS1-GPS,命名为D-Assembly(DA)。通过在胞外以一定比例混合或者在胞内共表达三酶的方式,构建LA和DA的自组装多酶体。利用动态光散射DLS检测自组装多酶体的形成,同时通过扫描电镜和原子力显微镜鉴定,结果显示LA形成的随机自组装多酶体为30-200 nm大小的纳米颗粒结构,而DA形成的顺序自组装多酶体粒径更为均一,大小约为80-120nm大小的纳米颗粒结构,最佳组装比例为亚基摩尔数1:1:1。利用三分子荧光互补实验(TFFC)对胞内自组装动力学进行了表征,结果显示组装在14 h前较慢,这可能是由于蛋白表达过程中浓度较低导致,在14h以后蛋白表达接近尾声,此时胞内自组装快速进行,在20h后完成组装,这说明胞内自组装与蛋白表达同时进行,并且具有较强的浓度依赖性。LA和DA在opMM培养基中发酵100 h,以未组装菌uaCGA为对照,LA、DA的衣康酸产量与uaCGA相比都显着提升,分别达到1.6倍和3.5倍,证明顺序自组装系统DA具有比线性随机自组装系统LA更强的促进催化效率的能力3、基于CRISPR-Cas9技术的代谢工程改造及高产衣康酸自组装工程菌的构建通过CRISPR-Cas9基因组编辑技术对大肠杆菌进行代谢工程改造,通过功能检索和代谢网络分析,最终删除了乙醛酸通路aceA基因、TCA循环异柠檬酸下游基因icd、乙酸副产物通路poxB基因、甲酸副产物通路pflB基因和乳酸副产物通路ldhA基因。在敲除菌中分别整合LA和DA,结果显示顺序自组装优于线性随机自组装,MG1655 DA-A6(删除aceA、icd、poxB、pflB和ldhA基因)最终产生3.06g/L的衣康酸,转化率为0.43 mol/mol葡萄糖,与未组装菌uaCGA相比,DA-A6最终使衣康酸产量提高了612%,同时通过代谢工程改造,使副产物乙酸的量降低了 79%,甲酸和乳酸副产物基本无法被检测到。综上所述,本课题在异源宿主大肠杆菌中通过代谢工程改造、基因优化及多酶自组装等策略,成功得到一株高产衣康酸的工程菌株(目前摇瓶发酵最高水平)。同时,本课题创新性构建的自组装多酶体,不仅实现了三酶在空间上的精确控制,而且可以形成相应的多酶底物通道,因此给其他重要的双酶、三酶及以上的级联催化反应构建多酶组装体带来了新的思路和策略。

秦维彩[6](2017)在《单旋翼植保无人机喷雾参数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植保无人机施药技术的研究不同于地面植保机具,要使喷洒的农药效果发挥到最高,并且均匀地吸附在作物不同冠层结构的叶片上,不仅与植保无人机喷洒平台的稳定性、可靠性有关,还与喷嘴的雾化效果、雾滴粒径、无人机旋翼气流场、喷洒高度、喷洒速度、喷洒流量、作物特性、病虫害特点以及环境条件等有关。因此,本文选择市场上具有代表性的机型N-3型油动单旋翼植保无人机为研究平台,针对影响喷洒效果的参数(雾滴粒径、旋翼下洗气流场、喷洒高度、喷洒速度、喷洒流量等),开展航空专用离心喷嘴设计与雾化效果研究、旋翼下洗气流场风场宽度和风场大小研究、雾滴最佳沉积水平响应面模型研究,并结合作物病虫害特点与旋翼产生的气流效应,探索了旋翼下洗气流对水稻稻飞虱和小麦白粉菌动态分布的影响,初步明确了旋翼产生的气流稻飞虱和白粉菌具有一定的扰动作用;最后进行了喷嘴优化前后无人机田间喷洒农药防治病虫害对比试验研究。主要工作包括以下方面:1.研究了离心喷嘴雾化效果,并对离心喷嘴的结构进行改进,获得最佳入流方式。结果表明,优化后的离心喷嘴雾化效果更均匀平稳,转速和流量对离心喷嘴的雾化性能影响较大,雾滴粒径大小随着转速的增加而减少,随着流量的增加而增大,但流量对雾滴粒径的影响没有转速对雾滴粒径的影响显着。为获得良好的覆盖率,要求雾滴粒径为200 μm,此时对应的转速为6000 r·min-1。离心喷嘴雾滴沉积量在整个雾化区域内近似呈中空的圆锥台分布。雾滴的水平速度直接影响雾化的喷幅,单个喷嘴的喷幅可达2.5 m,因此喷嘴的安装间隔为2.5 m以内,根据不同的作业高度无人机喷幅可在5m以上。2.研究了 N-3型植保无人机低空飞行时旋翼气流场特性,获得了不同飞行高度条件下的旋翼风场数据。试验结果表明,模拟值与试验值基本吻合,在无人机飞行高度5~7m时,此时的风场宽度为6~7m,作物冠层的旋翼风速大于3 m·s-1,能满足末速度原则。3.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Box-Benhnken中心组合试验设计理论对施药机具的喷雾参数进行研究。以飞行高度、飞行速度、喷头流量等工作参数为影响因素,以雾滴在靶标上的沉积水平为目标函数,建立雾滴沉积水平的二次多项式数学模型,并分析模型的有效性与因子间的交互作用。试验结果表明,对雾滴沉积水平影响大小依次为飞行高度、飞行速度、喷头流量;最优喷洒参数组合为飞行高度5.0 m,飞行速度3.7 m·s-1,双喷头流量1600 mL·min-1,此条件下的雾滴在靶标上的最大沉积水平为56.96%,且试验值与模型预测值相比相对误差在±7%以内。4.研究了水稻孕穗期雾滴穿透性情况。通过探索雾滴在作物不同部位的沉积分布规律和无人机不同作业高度时的雾滴飘移规律,明确了 N-3型植保无人机田间作业时实际作业参数。试验结果表明:N-3型植保无人机在水稻生长后期喷洒农药时,作业高度和横向喷洒幅度会影响雾滴在植株上下层的沉积量和分布均匀性。当外界风速小于3m·s-1时,气温25~30℃,相对湿度50.9~56.7%, N-3型植保无人机作业高度3~7m时,雾滴的飘移量主要集中在离喷洒区20m范围内,研究结果可为N-3型植保无人机田间施药过程中隔离带的划分提供参考。5.研究了 N-3型植保无人机作业对冠层稻飞虱和白粉菌孢子的动态分布影响。结果显示,无人机的飞行高度对稻飞虱虫口数量的分布有重要的影响,在旋翼气流的正下方区域无明显影响,但在离旋翼气流的正下方边沿区域2~10 m远的范围内,会使稻飞虱在作物冠层上的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发生变化。在离旋翼气流的正下方边沿区域2~5m的作物冠层,稻飞虱数量减少,但在5~10m的范围内稻飞虱数量明显增多。气流扰动明显地增加了作物冠层上部的稻飞虱虫口数量分布,并且在一定范围内飞行高度越高、旋翼直径越大,影响的范围越广。在稻飞虱的防治中,建议先用无人机进行模拟喷洒飞行,使气流扰动作物冠层,稻飞虱将会从水稻下部逃离到其它地方,在冠层的垂直分布上会使上层增多,在喷洒时有利于提高防治效果。白粉病原菌孢子数量的释放与气流扰动的影响关系密切,在开始阶段孢子释放量较少时,无人机的旋翼气流对孢子的释放影响较小;随着孢子量的增多,小麦经过旋翼气流的扰动与没有经过气流扰动相比,气流扰动明显地增加了孢子的释放量,在小麦白粉病无人机喷洒防治中,为了减轻旋翼气流对孢子释放的影响,在病原菌孢子刚开始出现的2~3天内进行预防性喷施防治。6.研究了植保无人机田间施药对水稻稻飞虱和小麦白粉病防治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单旋翼油动无人机旋翼直径的大小,对稻飞虱防治效果无明显影响;但气流的扰动和喷嘴的选择对防治效果影响明显。在对水稻稻飞虱防治试验中,N-3型植保无人机使用优化后喷嘴的防治效果在施药后3天能提高稻飞虱防效5%左右。有气流扰动情况下施药的防治效果要优于无气流扰动处理的施药效果,能提高防治3%左右。在对小麦白粉病防治试验中,使用优化后喷嘴,无人机每公顷喷洒44%三唑酮SC 450g (每公顷登记药量),施药后第7天的防治效果55.1%,要优于优化前喷嘴的防效和减药20%和40%时的防治效果,并且每公顷减药20%的施药效果(46.6%)与背负式电动喷雾器的施药效果(45.6%)和优化前喷嘴的施药效果(47.9%)无明显差异。

魏洁茹[7](2017)在《马铃薯发酵制备乳链菌肽的研究》文中提出乳链菌肽(Nisin)作为抗菌肽,是由乳酸球菌属微生物代谢过程中合成和分泌的一类小分子肽,它能够有效抑制大部分革兰氏阳性细菌以及芽孢杆菌的繁殖,特别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链球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由于乳链菌肽安全、无毒、有效抗菌作用明显,在食品中获得广泛应用。在医药工业中,有望作为抗生素的替代品而应用于疾病的治疗中。马铃薯淀粉作为生物质资源,将其有效利用,则可生产多种生物炼制产品。以马铃薯为原料,乳酸细菌6032(Lactic Acid Bacteria 6032)为发酵菌株进行Nisin发酵的研究,不仅可以延长马铃薯加工产业链,还可以增加生物炼制产品的种类。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对马铃薯加工过程中褐变抑制剂进行了研究,确定了最佳抑制剂组合。通过单因素实验获得不同褐变抑制剂的作用范围,在此基础上,通过正交实验进行优化,结果表明:0.40%的柠檬酸、0.15%的L-半胱氨酸、0.30%的D-异抗坏血酸、0.80%的NaCl,能有效的防止马铃薯加工过程中褐变的发生,在此条件下,褐变度为0.221。(2)研究马铃薯汁液化的各种因素,采用正交法对其进行优化,得到马铃薯汁液化的最优工艺条件:α-淀粉酶为0.90%,p H为6.00,温度为60.00℃,时间2.00 h,DE值为14.661。同时研究了CaCl2对α-淀粉酶稳定性的影响,获得最佳添加量为0.15%时,α-淀粉酶的稳定性最好。(3)通过XRD,SEM对原淀粉、酶解后的淀粉及其残渣颗粒进行表征,实验表明在酶解的过程中淀粉的晶型、颗粒已经被破坏,不仅淀粉颗粒表面的被酶所作用腐蚀,内部也被酶所腐蚀形成孔洞,同时表明淀粉已经被降解为小分子物质。(4)马铃薯可作为原料用于发酵生产Nisin。通过对比研究,表明马铃薯汁水解液比马铃薯淀粉水解液发酵生产Nisin的效价要高。单因素实验确定在马铃薯汁水解液中添加合适营养物的组成和浓度,并根据Box-Behnken中心组合设计原理,采用响应面优化得出马铃薯汁水解液中最优营养物组合:硫酸铵10.40 g/L,磷酸氢二钾5.00 g/L,玉米浆10.70%,在此条件下Nisin效价为4421.00 IU/mL,OD600为0.6007。对发酵初始p H对Nisin效价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间隔时间为6.00 h调节发酵培养基的p H至初始p H,Nisin效价提高到4635.00 IU/mL。(5)马铃薯淀粉可以同步糖化发酵生产Nisin。通过实验确定影响Nisin发酵各种因素的范围,在此基础上,采用Design-Expert 8.0软件中Box-Behnken中心组合设计原理,利用响应面分析优化马铃薯汁同步糖化发酵生产Nisin的最优工艺条件:接种量8.20%,初始p H7.40,发酵温度31.80℃,Nis in的效价为4093.00 IU/mL,OD600为0.5699。经实验验证实验值与理论预测值拟合良好,这表明得到的优化条件是可行与合理的。(6)对发酵菌株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中16S rDNA后,最终确定发酵菌种为肠球菌属(Enterococcus),肠球菌(faecium)。

孙婷[8](2016)在《小麦麸皮水解糖发酵产衣康酸的工艺优化及代谢调控研究》文中提出衣康酸是重要的有机酸,普遍应用于农业、化工、医药等领域。衣康酸多以石油化工为原料合成,随着不可再生资源的匮乏,利用绿色的生物转化法制备有机酸将成为必然。本研究采用土曲霉(Aspergillus terreus CICC 40205)发酵小麦麸皮水解液制备衣康酸,有效提高其经济价值,通过诱变筛选和代谢调控以实现高产衣康酸的目的。本论文针对小麦麸皮的稀酸水解、脱毒以及发酵培养基组分进行单因素实验,并利用响应面对其进一步优化;检测出发菌株产物及酶活,构建代谢网络并列出代谢通量方程式;采用紫外线作为诱变源,筛选突变菌株,分析其产物、相关酶活及代谢通量变化。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小麦麸皮酸水解的较优的工艺条件为:底物浓度0.14 g/mL,酸浓度3%,酸解温度108℃,酸解时间82 min,活性炭添加量6%,脱毒时间90 min,脱毒温度60℃,在此条件下,糠醛去除率为71.60%,水解液的糖浓度达到43.24±0.51g/L。(2)土曲霉发酵培养基及发酵条件优化为:小麦麸皮水解优化液100 g/L(木糖60 L、葡萄糖40 g/L),硝酸铵3 g/L,硫酸镁3 g/L,硫酸亚铁0.16 g/L,磷酸氢二钾0.2 g/L,硫酸锌0.15 g/L,发酵温度32℃,起始pH 2.5,摇床转速200 r/min,发酵周期96-120 h,该条件下衣康酸产量39.14±0.43 g/L。(3)检测出发菌株产物及相关酶活性并建立代谢网络,紫外诱变筛选得到突变菌株,与出发菌株相比,衣康酸产量较出发菌株提高了33.4%,柠檬酸产量减少了75.8%,顺乌头酸脱羧酶活性增大了40.73%,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活性增大了33.44%,相关代谢通量(F3、F11、F50)变化趋势与之吻合。(4)将诱变筛选得到的突变菌株用于发酵罐生产,对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实验:孢子悬液培养24 h,发酵转速400r/min,发酵通气量0.4 L/(L-min),在发酵周期96h时,衣康酸产量可达到49.65±0.43 g/L。经过诱变选育,菌株可以较好利用小麦麸皮水解液发酵产衣康酸,这为工业化生产衣康酸奠定了基础。

杜以文[9](2011)在《几种酒精发酵酵母的乳酸生成动力学》文中研究说明乳酸,是酒中一种重要呈味物质,国内尚无酒精发酵酵母生成乳酸的动力学相关报道,本课题初步确定了酒精发酵酵母生成乳酸的产物类型为产物生成与细胞生长相偶联。试验确定了测定发酵液中酵母生成浓度、乳酸生成浓度、还原糖浓度和丙酮酸浓度的实验方法。用干重法测定酵母生物量,用以对羟基联苯为显色剂的可见光分光光度法测定发酵液中的乳酸含量,用以3,5-二硝基水杨酸为显色剂的比色法法测定发酵液中还原糖的含量,用以2,4-二硝基苯肼为显色剂的比色法测定发酵液中丙酮酸的含量。制定了葡萄酒酵母1号等酵母干重标准曲线、还原糖标准曲线、乳酸标准曲线和丙酮酸标准曲线,经线性回归确定了还原糖浓度测定的计算公式、葡萄酒酵母1号等酵母这5种产酒精酵母干重浓度测定的计算公式和乳酸测定的计算公式。酵母在温度为30℃条件下培养,发酵培养基成分为不同浓度葡萄糖和2g/L的玉米浆。由得出的试验结果,通过Logistic方程和Luedeking-Piret方程用Origin8.0软件对其实验数据进行处理构建了酵母菌体生长动力学方程模型、酵母发酵生成乳酸动力学方程模型和底物消耗动力学方程模型,并对动力学方程进行拟合,估计了酵母菌体生长动力学方程参数、酵母发酵生成乳酸动力学方程参数和底物消耗动力学方程模型酵母生成乳酸的动力学模型参数。试验结果表明酵母发酵生成乳酸动力学模型属于Ⅰ型即产物形成与细胞生长相偶联,酵母生成乳酸与生成丙酮酸紧密相关。这5种酵母的最终乳酸生成量占底物葡萄糖比率在0.4%与0.8%之间,啤酒酵母最终乳酸生成量占底物葡萄糖比率较小,酒精酵母最终乳酸生成量占底物葡萄糖比率为较大。葡萄酒酵母1号等酵母的最终乳酸生成量随着糖浓度的升高而增加,葡萄酒酵母1号最终乳酸生成量占底物葡萄糖的比率随着糖浓度的升高而升高,啤酒酵母和酒精酵母最终乳酸生成量占底物葡萄糖的比率随着糖浓度的升高而降低。啤酒酵母最终乳酸生成量较低,酒精酵母的最终乳酸生成量较高,葡萄酒酵母1号、葡萄酒酵母6号和酵母701这三种酵母最终乳酸生成量居期间。

叶金宝[10](2009)在《衣康酸高产菌株的诱变选育及其发酵工艺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衣康酸又名亚甲基琥珀酸、甲叉丁二酸,是一种用途很广的有机酸,也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合成原料。其分子含有两个活泼的羧基和一个双键,可以进行加成、聚合等多种化学反应,是制备化纤、合成树脂、塑料、橡胶、药物、粘着剂等的原料,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虽然很早就有化学法生产衣康酸的研究报道,但发酵法生产衣康酸仍是目前最经济、最普遍的应用技术。以实验室保藏的菌株土曲霉(Aspergillus terreus)ZJB-04173为出发菌株,通过紫外线辐射、等离子注入以及紫外线-氯化锂复合处理,筛选得到高产突变株YIA2090。紫外线诱变呈现“直线型”的致死曲线,而离子注入在随着剂量增加时,致死率呈现明显的上升-下降-上升的“马鞍型”变化趋势。利用含衣康酸的高酸高渗平板筛选培养,选育耐高浓度自身代谢产物的突变株;用加入2-脱氧葡萄糖的平板培养,筛选抗葡萄糖结构类似物的突变株。采用随机筛选和定向筛选相结合的方法,在离子注入剂量为90×2.6×1013ions/cm2下,筛选得到一株优良菌株YIA2090,以葡萄糖为原料,衣康酸产率由出发菌株的56 g/L提高到78 g/L,提高了39.2%。研究了A.terreus YIA2090的生长培养特性和遗传稳定性。论文研究探讨了A.terreus YIA2090菌株衣康酸发酵的培养基组成成分和工艺条件,研究了各种因素对衣康酸发酵的影响。A.terreusYIA2090菌株以葡萄糖为碳源,硝酸铵为氮源,玉米浆干粉作为辅助氮源加入培养基中时,产酸效果较佳;Mg2+(MgSO4·7H2O)对菌种的生长及产酸影响都较显着,能促进土曲霉的生长,提高菌体的耐酸能力,并且可以提高菌体的产酸能力;添加Zn2+(ZnSO4·7H2O),有利于孢子萌发与加速生长,对产酸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此外,还研究探讨了A.terreus YIA2090菌株发酵的其它工艺参数,如温度、pH值、接种量、装液量等。此外,通过响应面法优化A.terreus YIA2090发酵培养基,采用Plackett-Burman(PB)设计和Box-Behnken实验设计建立发酵模型,确定了A.terreus YIA2090菌株衣康酸发酵较优培养基组成和培养条件为(g/L):葡萄糖140,NH4NO3 2,NaCl 0.4,KH2PO4 0.1,MgSO4·7H2O 8,FeSO4·7H2O 0.01,玉米浆干粉0.6,ZnSO4·7H2O0.1,并证实了该模型预测的准确性。研究了土曲霉A.terreus YIA2090在500L发酵罐中的生产试验情况,探讨了A.terreus YIA2090发酵生产衣康酸的动力方程模型,描述衣康酸发酵过程中菌体量、产酸率以及葡萄糖浓度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衣康酸发酵及动力学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衣康酸发酵及动力学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2)黑曲霉菌丝体-壳聚糖复合吸附剂的制备及对Cr(Ⅵ)的吸附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重金属污染概述
        1.1.1 重金属污染的来源及危害
        1.1.2 水环境中重金属污染现状
    1.2 重金属污染治理方法
        1.2.1 物理法
        1.2.2 化学法
        1.2.3 生物法
        1.2.4 膜分离法
    1.3 壳聚糖的研究概述
        1.3.1 壳聚糖简介
        1.3.2 壳聚糖的应用
        1.3.3 壳聚糖的改性
    1.4 黑曲霉菌丝体研究概述
    1.5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5.1 研究背景
        1.5.2 研究意义
    1.6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1.7 课题技术路线
2 黑曲霉菌丝体-壳聚糖的制备及结构和形貌分析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试剂
        2.1.3 主要仪器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黑曲霉菌丝体-壳聚糖吸附剂的制备
        2.2.2 铬标准曲线的绘制
        2.2.3 扫描电镜(SEM)观察吸附剂微观形貌
        2.2.4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扫描电镜(SEM)分析
        2.3.2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2.4 结论
3 壳聚糖对Cr(Ⅵ)的吸附特性研究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试剂
        3.1.3 主要仪器设备
    3.2 实验材料的准备
        3.2.1 吸附剂的制备
        3.2.2 金属离子标准溶液的制备
    3.3 实验方法
        3.3.1 吸附溶液的制备
        3.3.2吸附实验
        3.3.3 标准曲线的绘制
    3.4 结果与讨论
        3.4.1 溶液pH的影响
        3.4.2 吸附剂投加量的影响
        3.4.3 温度的影响
        3.4.4 时间的影响
    3.5 结论
4 黑曲霉菌丝体-壳聚糖对Cr(Ⅵ)的吸附特性研究
    4.1 实验器材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试剂
        4.1.3 主要仪器设备
    4.2 实验材料的准备
        4.2.1 吸附剂的制备
        4.2.2 金属离子标准溶液的制备
    4.3 实验方法
        4.3.1 吸附溶液的制备
        4.3.2 吸附实验
        4.3.3 标准曲线的绘制
    4.4 结果与讨论
        4.4.1 吸附剂投加量的影响
        4.4.2 溶液pH的影响
        4.4.3 温度的影响
        4.4.4 时间的影响
    4.5 吸附动力学
    4.6 吸附等温线
    4.7 结论
5 黑曲霉菌丝体-壳聚糖的再生
    5.1 实验器材
        5.1.1 实验材料
        5.1.2 实验试剂
        5.1.3 主要仪器设备
    5.2 吸附剂的再生试验
        5.2.1 Cr(Ⅵ)的再生试验
    5.3 结果与分析
    5.4 结论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致谢

(3)高产柠檬酸工业菌株A.niger YX-1217的组学及代谢工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概述
    1.2 柠檬酸产生菌的种类及其优良特性
        1.2.1 柠檬酸产生菌的种类
        1.2.2 我国柠檬酸高产菌株的优良特性
    1.3 A.niger产柠檬酸的发酵条件及其代谢途径研究
        1.3.1 A.niger产柠檬酸的发酵条件
        1.3.2 A.niger产柠檬酸的代谢途径
    1.4 A.niger组学研究进展
        1.4.1 A.niger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1.4.2 A.niger转录组学研究进展
        1.4.3 A.niger蛋白组学研究进展
    1.5 A.niger遗传转化体系的研究
        1.5.1 A.niger的原生质体-PEG转化法
        1.5.2 A.niger的电转化法
        1.5.3 A.niger的根癌农杆菌介导转化法(ATMT)
    1.6 基于代谢工程A.niger生产其他有机酸的研究进展
    1.7 论文选题的依据和意义以及主要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A.niger YX-1217高产柠檬酸的形态学分析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
        2.2.1 菌株
        2.2.2 培养基
        2.2.3 主要溶液配方
        2.2.4 主要仪器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柠檬酸酸度测定
        2.3.2 柠檬酸浓度测定
        2.3.3 生物量及残糖浓度测定
        2.3.4 A.nigerYX-1217形态学分析
        2.3.5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能谱仪(EDS)
        2.3.6 透射电镜(TEM)
    2.4 结果与分析
        2.4.1 菌株A.niger YX-1217和YX-1217G生长特性与柠檬酸产量
        2.4.2 A.niger YX-1217在柠檬酸发酵过程中形态变化历程
        2.4.3 基于SEM和TEM分析菌株A.niger YX-1217和A.niger YX-1217G的孢子形态差异
        2.4.4 柠檬酸深层发酵环境条件对A.nigerYX-1217和YX-1217G菌球形态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2.6 讨论
第三章 转录组学差异揭示A.niger YX-1217柠檬酸高产机制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
        3.2.1 菌株
        3.2.2 培养基
        3.2.3 主要溶液配方
        3.2.4 主要仪器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A.niger菌株孢子的获得
        3.3.2 RNA提取
        3.3.3 cDNA文库构建和转录组数据分析
        3.3.4 差异性表达分析
        3.3.5 实时定量RT-PCR(qRT-PCR)分析
    3.4 结果与分析
        3.4.1 A.niger YX-1217,YX-1217G和ATCC 1015的特性
        3.4.2 转录调控概括
        3.4.3 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分析
        3.4.4 不同A.niger菌株的碳水化合物水解调控
        3.4.5 不同A.niger菌株涉及多肽降解的调控
        3.4.6 不同A.niger菌株中心代谢途径调控
        3.4.7 不同A.niger菌株转运机制调控
        3.4.8 不同A.niger菌株能量代谢、转录因子和抗性机制调控
        3.4.9 A.niger YX-1217高产CA相关基因转录调控
        3.4.10 利用qRT-PCR对转录基因进行验证
    3.5 本章小结
    3.6 讨论
第四章 A.niger YX-1217蛋白组学差异揭示柠檬酸高产机制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
        4.2.1 菌株
        4.2.2 培养基
        4.2.3 实验所用试剂及配方
        4.2.4 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A.niger YX-1217胞外分泌蛋白的提取
        4.3.2 A.niger YX-1217胞内蛋白的提取
        4.3.3 第一向:等电聚焦(IEF)
        4.3.4 等电聚焦运行参数
        4.3.5 胶条的平衡
        4.3.6 灌胶
        4.3.7 第二向: SDS-PAGE
        4.3.8 iTRAQ蛋白样品提取过程
        4.3.9 蛋白酶解
        4.3.10 iTRAQ标记
        4.3.11 SCX分离
        4.3.12 基于Triple TOF 5600的LC-ESI-MS/MS分析
        4.3.13 数据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基于2-DE分析A.niger YX-1217和A.niger YX-121 7G胞外分泌蛋白差异
        4.4.2 基于2-DE分析A.niger YX-1217和A.niger YX-1217G胞内蛋白差异
        4.4.3 基于iTRAQ技术分析A.niger YX-1217和A.niger YX-1217G胞内蛋白差异
        4.4.4 蛋白质组与转录组的关联分析
    4.5 本章小结
    4.6 讨论
第五章 A.niger YX-1217遗传转化体系的构建
    5.1 前言
    5.2 实验材料
        5.2.1 菌株
        5.2.2 质粒
        5.2.3 培养基
        5.2.4 主要溶液配方
        5.2.5 主要仪器设备
        5.2.6 主要引物
    5.3 实验方法
        5.3.1 E.coli感受态的制备
        5.3.2 大肠杆菌的转化
        5.3.3 pPK2质粒的提取
        5.3.4 根癌农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5.3.5 根癌农杆菌的转化
        5.3.6 A.niger YX-1217孢子悬液的制备
        5.3.7 根癌农杆菌ATMT介导的A.niger YX-1217的遗传转化
        5.3.8 A.nigerYX-1217转化子的表型及稳定性验证
        5.3.9 A.nigerYX-1217基因组提取方法
        5.3.10 A.nigerYX-1217转化子的PCR鉴定
        5.3.11 转化子的Southern Blot验证
    5.4 结果与分析
        5.4.1 A.niger YX -1217遗传转化选择标记的确定
        5.4.2 遗传转化质粒的构建
        5.4.3 A.nigerYX-1217遗传转化体系的确定
        5.4.4 农杆菌介导的A.nigerYX-1217转化子的表型验证
        5.4.5 农杆菌介导的A.niger YX-1217转化子基因型验证
        5.4.6 转化子的Southern验证
    5.5 本章小结
    5.6 讨论
第六章 基于代谢工程A.niger YX-1217中衣康酸的生产
    6.1 前言
    6.2 实验材料
        6.2.1 菌株与质粒
        6.2.2 培养基
        6.2.3 主要溶液配方
        6.2.4 主要仪器设备
        6.2.5 主要引物
    6.3 实验方法
        6.3.1 土曲霉基因组提取方法
        6.3.2 乌头酸脱羧酶基因cad的克隆
        6.3.3 A.niger启动子PglaA、PgpdA和PpkiA的获得与终止子基因TamyB的克隆
        6.3.4 PCR产物的纯化与回收
        6.3.5 A.nigerYX-1217中Cad蛋白转化质粒的构建
        6.3.6 A.nigerYX-1217中融合蛋白转化质粒的构建
        6.3.7 根癌农杆菌介导的A.niger YX-1217的遗传转化
        6.3.8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发酵液中的柠檬酸与衣康酸
        6.3.9 分批发酵对转化子生产衣康酸的影响研究
    6.4 结果与分析
        6.4.1 乌头酸脱羧酶cad基因的获得
        6.4.2 A.niger YX-1217葡糖淀粉酶的高效启动子基因PglaA、PgpdA、PpkiA的获得与TamyB基因的获得
        6.4.3 融合基因的获得
        6.4.4 根癌农杆菌介导的A.niger YX-1217的遗传转化
        6.4.5 转化子生产衣康酸的发酵研究
        6.4.6 搅拌转速对衣康酸分批发酵的影响
        6.4.7 基于搅拌转速三阶段控制利用补料分批发酵生产衣康酸
    6.5 本章小结
    6.6 讨论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1.1 形态学差异揭示高产柠檬酸的机制
        7.1.2 转录组学差异揭示高产柠檬酸的分子机制
        7.1.3 从蛋白组学差异揭示高产柠檬酸的分子机制
        7.1.4 A.niger YX-1217遗传转化平台的构建
        7.1.5 基于代谢工程A.niger YX-1217中衣康酸的生产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获得的成果
致谢

(4)林业剩余物土曲霉发酵制备衣康酸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2 研究目标和主要内容
    1.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衣康酸高产菌株的诱变选育及高通量筛选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2.3 实验材料
        2.2.4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诱变出发菌株的优选
        2.3.2 抗性筛选因素的确定
        2.3.3 深孔板高通量筛选体系的建立
        2.3.4 高通量筛选的应用
        2.3.5 UV-LiCl诱变育种
        2.3.6 突变株的稳定性考察
    2.4 小结
第三章 原生质体诱变选育衣康酸高产菌株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2.3 实验材料
        3.2.4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菌龄对原生质体制备的影响
        3.3.2 酶解时间和酶解温度对原生质体制备的影响
        3.3.3 原生质体DES诱变
        3.3.4 突变株AtDES3-235的遗传稳定性
        3.3.5 发酵过程参数优化
    3.4 小结
第四章 不同预处理方法对竹材酶水解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2.3 实验材料
        4.2.4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原料预处理前后组分分析
        4.3.2 酶水解得率分析
        4.3.3 预处理前后原料的电镜扫描图分析(SEM)
        4.3.4 X射线衍射分析
        4.3.5 红外光谱(FT-IR)分析
        4.3.6 加酶量对酶水解得率的影响
        4.3.7 物料衡算
        4.3.8 分批补料酶解糖化
    4.4 小结
第五章 稀碱预处理对橡子壳酶水解的影响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试剂
        5.2.2 实验仪器
        5.2.3 实验材料
        5.2.4 实验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成分分析
        5.3.2 固体干重回收率
        5.3.3 木质素脱除率
        5.3.4 预处理对酶水解效果的影响
        5.3.5 加酶量对预处理橡子壳酶水解的影响
        5.3.6 物料衡算
        5.3.7 分批补料酶解糖化
    5.4 小结
第六章 竹材/橡子壳水解液土曲霉发酵制备衣康酸的研究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实验试剂
        6.2.2 实验仪器
        6.2.3 实验材料
        6.2.4 实验方法
    6.3 结果与讨论
        6.3.1 AtDES3-235发酵葡萄糖与木糖产酸的差异
        6.3.2 竹材/橡子壳水解液发酵制备衣康酸影响因素分析
        6.3.3 水解液发酵制备衣康酸调控机制研究
        6.3.4 竹材水解液分批补料发酵产衣康酸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5)大肠杆菌多酶自组装合成衣康酸及代谢工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综述
    1.1 衣康酸概述
        1.1.1 衣康酸的理化性质及用途
        1.1.2 衣康酸的生产方法
        1.1.2.1 衣康酸的生物合成机理研究
        1.1.2.2 化学合成法
        1.1.2.3 生物发酵法
    1.2 多酶组装
        1.2.1 胞内多酶级联反应概述
        1.2.2 多酶组装
        1.2.3 多酶组装策略的研究进展
        1.2.3.1 直接蛋白融合组装
        1.2.3.2 多酶共固定
        1.2.3.3 二维或三维支架介导的组装
        1.2.3.4 基于细胞器改造的多酶定位
    1.3 大肠杆菌代谢途径改造
        1.3.1 代谢工程概述
        1.3.2 基因编辑策略
        1.3.2.1 基因重组技术
        1.3.2.2 序列特异性核酸酶编辑技术
        1.3.3 基于CRISPR-Cas9技术的代谢途径改造
    1.4 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1.5 课题的主要内容
第2章 大肠杆菌胞内双酶自组装体系的建立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主要试剂
        2.2.2 主要仪器设备
        2.2.3 培养基及溶液的配制
        2.2.4 菌株与质粒
        2.2.5 引物
        2.2.6 主要应用软件、网站
    2.3 实验方法
        2.3.1 土曲霉中乌头酸脱羧酶基因cadA的获取
        2.3.2 CAD和ACN相关蛋白的克隆与表达
        2.3.3 蛋白浓缩与酶活检测
        2.3.4 底物抑制研究
        2.3.5 蛋白分子量分析
        2.3.6 胞外双酶自组装体表征
        2.3.7 双酶自组装菌株构建及其催化效率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获取乌头酸酶(ACN)和乌头酸脱羧酶(CAD)基因
        2.4.2 胞内异源双酶组装实验思路
        2.4.3 乌头酸酶ACN与乌头酸脱羧酶CAD的表达,纯化及酶活分析
        2.4.4 蛋白酶的分子量鉴定
        2.4.5 动态光散射(DLS)表征胞外自组装过程
        2.4.6 pH、温度对自组装菌催化性质的影响
        2.4.7 双酶自组装产衣康酸菌株性能表征
        2.4.8 产物抑制研究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大肠杆菌胞内三酶自组装体系的建立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主要材料与试剂
        3.2.2 主要仪器设备
        3.2.3 菌株与质粒
        3.2.4 引物
        3.2.5 主要应用软件、网站
    3.3 实验方法
        3.3.1 柠檬酸合酶gltA、乌头酸酶acnA和乌头酸脱羧酶cadA基因的获取
        3.3.2 三酶线性随机自组装相关质粒构建
        3.3.3 顺序自组装相关质粒构建
        3.3.4 顺序自组装模式筛选
        3.3.5 蛋白表达、纯化及SDS-PAGE检测
        3.3.6 酶活检测
        3.3.7 胞外多酶组装体的构建及理化性质分析
        3.3.8 三分子荧光互补(TFFC)实验的质粒构建与共表达
        3.3.9 荧光分析
        3.3.10 摇瓶培养基优化
    3.4 结果与讨论
        3.4.1 三酶线性随机自组装实验思路
        3.4.2 顺序自组装实验思路及最优选择
        3.4.3 柠檬酸合酶GA、乌头酸酶ACN与乌头酸脱羧酶CAD的表达,纯化及酶活检测
        3.4.4 动态光散射(DLS)分析胞外自组装过程
        3.4.5 SEM、FE-SEM及AFM表征胞外自组装体
        3.4.6 TFFC验证胞内自组装
        3.4.7 胞内三酶线性随机自组装菌和多酶反应器自组装菌的催化能力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CRISPR-Cas9技术改造大肠杆菌代谢途径及高产衣康酸菌株的构建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2.1 主要材料与试剂
        4.2.2 主要仪器设备
        4.2.3 菌株与质粒
        4.2.4 引物
        4.2.5 主要应用软件、网站
    4.3 实验方法
        4.3.1 CRISPR-Cas9基因组编辑工具pCas和pTarget质粒的获取
        4.3.2 目的基因的定位与靶向序列N20+PAM的确定
        4.3.3 敲除基因上下游序列
        4.3.4 敲除质粒的构建
        4.3.5 大肠杆菌电转感受态的制备
        4.3.6 CRISPR-Cas9基因编辑及质粒消除
        4.3.7 基因敲除菌感受态制备与转化
        4.3.8 组装敲除菌摇瓶发酵培养基优化
    4.4 结果与讨论
        4.4.1 CRISPR-Cas技术敲除基因结果分析
        4.4.2 敲除乙醛酸途径基因aceA对衣康酸产量的影响
        4.4.3 敲除TCA循环中异柠檬酸下游途径基因对菌株表型及衣康酸产量的影响
        4.4.4 敲除葡萄糖磷酸转移酶系统和副产物代谢途径相关酶对衣康酸产量的影响
        4.4.5 最优化敲除自组装菌中副产物积累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
致谢
攻读博士学棚间取得的成果

(6)单旋翼植保无人机喷雾参数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航空喷雾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方面
        1.1.2 航空喷雾存在的问题
        1.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植保无人机发展现状
        1.2.2 植保无人机喷雾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植保无人机低空低量喷雾系统设计与工作参数优化
    2.1 植保无人机作业平台
        2.1.1 N-3型植保无人机系统组成
        2.1.2 机体结构
        2.1.3 主要参数及操作系统特点
    2.2 离心雾化喷嘴工作参数优化
        2.2.1 离心雾化喷嘴结构
        2.2.2 离心喷嘴雾化特性
        2.2.3 离心喷嘴雾化形状分析
        2.2.4 离心雾化喷嘴雾滴沉积分布均匀性分析
    2.3 小结
第三章 植保无人机旋翼风场数值分析与试验研究
    3.1 模型假设和物理模型建立
        3.1.1 模型假设
        3.1.2 物理模型
        3.1.3 计算域简介
        3.1.4 数值模型建立与参数设定
        3.1.5 模拟结果与分析
    3.2 无人机旋翼风场实验与研究
        3.2.1 植保无人机旋翼风场数据获取
        3.2.2 材料与方法
        3.2.3 结果与分析
    3.3 小结
第四章 植保无人机喷洒参数优化与响应面模型
    4.1 试验材料
        4.1.1 试验装置
        4.1.2 无人机飞行平台及喷雾系统
        4.1.3 取样及分析装置
        4.1.4 环境监测
    4.2 试验方法
        4.2.1 采样点布置
        4.2.2 沉积量测量及统计方法
        4.2.3 飞行参数试验设计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植保无人机喷洒单因素试验
        4.3.2 响应面试验设计结果与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植保无人机田间喷洒雾滴沉积和飘移试验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环境
        5.1.2 布样方法和取样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水稻冠层雾滴尺寸分布规律
        5.2.2 雾滴在水稻不同层间的沉积比例
        5.2.3 同一作业高度不同喷幅对雾滴分布均匀性的影响
        5.2.4 雾滴飘移量的测定
    5.3 小结
第六章 植保无人机作业对冠层稻飞虱和白粉菌孢子的动态分布影响
    6.1 植保无人机旋翼气流对稻飞虱动态分布研究
        6.1.1 材料与方法
        6.1.2 结果与分析
        6.1.3 结论
    6.2 植保无人机旋翼气流对小麦白粉病原菌孢子动态分布研究
        6.2.1 材料与方法
        6.2.2 结果与分析
        6.2.3 结论
    6.3 小结
第七章 植保无人机田间施药对病虫害防治效果研究
    7.1 植保无人机田间施药对水稻稻飞虱防治效果研究
        7.1.1 材料与方法
        7.1.2 结果与分析
        7.1.3 结论
    7.2 植保无人机田间施药对小麦白粉病防治效果研究
        7.2.1 材料与方法
        7.2.2 结果与讨论
        7.2.3 结论
    7.3 小结
第八章 研究工作总结与展望
    8.1 主要研究工作总结
    8.2 本研究的创新点
    8.3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参加的科研工作
    一、发表的论文
    二、参加的科研工作
    三、获奖情况
    四、专利

(7)马铃薯发酵制备乳链菌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马铃薯及其生物炼制
        1.1.1 马铃薯资源的简介
        1.1.2 马铃薯的生物炼制
        1.1.3 马铃薯淀粉的应用及现状
    1.2 Nisin及其发酵的研究
        1.2.1 Nisin简介
        1.2.2 Nisin的发酵技术
        1.2.3 Nisin效价的检测方法
        1.2.4 响应面的设计与应用
    1.3 菌种鉴定
    1.4 本课题研究目的、意义
    1.5 本课题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与仪器
        2.1.1 原辅材料
        2.1.2 菌种
        2.1.3 仪器与设备
        2.1.4 药品与试剂
    2.2 培养基
        2.2.1 菌种保藏培养基
        2.2.2 种子培养基
        2.2.3 效价检测培养基
        2.2.4 发酵培养基
    2.3 方法
        2.3.1 实验方法
        2.3.2 分析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3.1 马铃薯加工过程中褐变抑制剂的研究
        3.1.1 亚硫酸氢钠对褐变的影响
        3.1.2 柠檬酸对褐变的影响
        3.1.3 L-半胱氨酸对褐变的影响
        3.1.4 D-异抗坏血酸对褐变的影响
        3.1.5 NaCl对褐变的影响
        3.1.6 褐变抑制剂的优化
    3.2 马铃薯液化效果影响因素的研究
        3.2.1 α-淀粉酶对液化效果的影响
        3.2.2 液化温度对液化效果的影响
        3.2.3 时间对液化效果的影响
        3.2.4 pH对液化效果的影响
        3.2.5 CaCl_2对液化效果的影响
        3.2.6 马铃薯液化工艺条件的优化
    3.3 酶解物分析
        3.3.1 XRD分析
        3.3.2 SEM分析
    3.4 马铃薯汁水解液发酵生产乳链菌肽的研究
        3.4.1. 水解液浓度对Nisin发酵的影响
        3.4.2 比较不同水解液发酵的效果
        3.4.3 在水解液中加入营养物对Nisin发酵的影响
        3.4.4 响应面法优化水解液中营养物的最佳组合
        3.4.5 水解液培养基pH对N isin发酵的影响
    3.5 马铃薯汁同步糖化发酵生产乳链菌肽的研究
        3.5.1 液化液中还原糖对Nisin发酵的影响
        3.5.2 糖化酶对Nisin发酵的影响
        3.5.3 接种量对Nisin发酵的影响
        3.5.4 发酵时间对Nisin发酵的影响
        3.5.5 初始pH对N isin发酵的影响
        3.5.6 发酵温度对Nisin发酵的影响
        3.5.7 响应面法优化发酵条件对Nisin发酵的影响
    3.6 发酵菌种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3.6.1 对发酵菌种进行镜检
        3.6.2 16S rRNA的测序
    4 结论、创新点及展望
        4.1 结论
        4.2 创新点
        4.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小麦麸皮水解糖发酵产衣康酸的工艺优化及代谢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小麦麸皮
        1.1.1 小麦麸皮的组成
        1.1.2 小麦麸皮的利用及潜能
        1.1.3 小麦麸皮水解液的制备
    1.2 衣康酸
        1.2.1 衣康酸的性质
        1.2.2 衣康酸的用途
        1.2.3 衣康酸的生产方式
    1.3 微生物发酵研究进展
        1.3.1 菌株选育研究
        1.3.2 代谢工程在微生物发酵中的应用
        1.3.3 生物质发酵及调控
    1.4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1.4.1 课题目的
        1.4.2 主要研究内容
2 小麦麸皮水解液的制备及优化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与试剂
        2.1.2 仪器与设备
        2.1.3 试验方法
    2.2 试验方案设计
        2.2.1 小麦麸皮组分测定
        2.2.2 小麦麸皮稀酸水解单因素试验
        2.2.3 响应面实验优化水解条件
        2.2.4 水解液的脱毒优化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小麦麸皮组分测定
        2.3.2 水解反应的单因素试验结果
        2.3.3 小麦麸皮稀酸水解的较优工艺参数
        2.3.4 水解液脱毒处理结果
    2.4 本章小结
3 土曲霉利用小麦麸皮水解液发酵产衣康酸的工艺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与试剂
        3.1.2 仪器与设备
        3.1.3 菌种与培养基
        3.1.4 试验方法
    3.2 试验方案
        3.2.1 小麦麸皮水解液的碳源优化
        3.2.2 小麦麸皮水解液发酵产衣康酸的培养基配方单因素试验
        3.2.3 响应面试验优化培养基配方
        3.2.4 发酵条件单因素试验
        3.2.5 土曲霉利用小麦麸皮水解液产衣康酸发酵进程曲线建立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小麦麸皮水解液的碳源优化结果
        3.3.2 培养基配方单因素试验结果
        3.3.3 土曲霉发酵小麦麸皮水解液产衣康酸的较优培养基
        3.3.4 发酵条件单因素试验结果
        3.3.5 土曲霉利用小麦麸皮水解液产衣康酸发酵进程曲线
    3.4 本章小结
4 土曲霉的选育及代谢调控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与试剂
        4.1.2 仪器与设备
        4.1.3 菌种与培养基
        4.1.4 试验方法
    4.2 试验方案
        4.2.1 土曲霉代谢途径分析
        4.2.2 菌株的诱变及选育
        4.2.3 诱变菌株的代谢分析
        4.2.4 罐工艺优化
        4.2.5 罐工艺发酵进程曲线建立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土曲霉代谢途径分析
        4.3.2 菌株的诱变及选育结果
        4.3.3 诱变菌株的代谢分析
        4.3.4 罐工艺优化
        4.3.5 罐工艺发酵进程曲线建立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9)几种酒精发酵酵母的乳酸生成动力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酵母
        1.1.1 酵母的工业发展史
        1.1.2 工业常用酵母
        1.1.3 酵母菌的发酵过程
    1.2 乳酸
        1.2.1 乳酸简介
        1.2.2 乳酸测定方法
        1.2.2.1 液相色谱法测定发酵液中乳酸含量
        1.2.2.2 气相色谱法测定发酵液中乳酸含量
        1.2.2.3 分光光度计法测定发酵液中乳酸含量
        1.2.2.4 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发酵液中乳酸含量
        1.2.2.5 酶法测定发酵液中乳酸含量
        1.2.2.6 EDTA 定钙法测定发酵液中乳酸含量
    1.3 发酵动力学
        1.3.1 建立发酵动力学模型的目的
        1.3.2 建立动力学模型的一般原则
        1.3.3 建立动力学模型方法
        1.3.4 研究酵母生成乳酸动力学的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设备与器材
    2.2 试验菌种与药品
        2.2.1 试验菌种
        2.2.2 试验药品
        2.2.3 主要试剂的配制
        2.2.3.1 还原糖测定的试剂配制
        2.2.3.2 乳酸测定试剂的配制
        2.2.3.3 丙酮酸测定的试剂配制
    2.3 试验方法与原理
        2.3.1 还原糖的测定方法
        2.3.1.1 还原糖的测定原理
        2.3.1.2 葡萄糖标准曲线的绘制
        2.3.1.3 发酵液样品中的葡萄糖测定
        2.3.2 乳酸的测定
        2.3.2.1 乳酸的测定原理
        2.3.2.2 乳酸标准曲线的绘制
        2.3.2.3 发酵液样品中的乳酸测定
        2.3.3 酵母量的测定
        2.3.4 丙酮酸的测定方法
        2.3.4.1 丙酮酸的测定原理
        2.3.4.2 丙酮酸标准曲线的绘制
        2.3.4.3 发酵液样品中的丙酮酸测定
        2.3.5 酵母细胞生长动力学
        2.3.6 产物生成动力学
        2.3.7 底物消耗动力学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3.1 标准曲线
        3.1.1 还原糖标准曲线
        3.1.2 酵母生物量标准曲线
        3.1.3 乳酸标准曲线
        3.1.4 丙酮酸标准曲线
    3.2. 葡萄酒酵母乳酸生成动力学
        3.2.1 葡萄酒酵母 1 号发酵动力学
        3.2.2 葡萄酒酵母 6 号发酵动力学
    3.3 啤酒酵母乳酸生成动力学
    3.4 酵母 701 乳酸生成动力学
    3.5 酒精酵母乳酸生成动力学
    3.6 不同葡萄糖浓度对酵母生长的影响
        3.6.1 不同葡萄糖浓度对 1 号葡萄酵母生长的影响
        3.6.2 不同葡萄糖浓度对 6 号葡萄酵母生长的影响
        3.6.3 不同葡萄糖浓度对啤酒酵母生长的影响
        3.6.4 不同葡萄糖浓度对酵母 701 生长的影响
        3.6.5 不同葡萄糖浓度对酒精酵母生长的影响
    3.7 不同葡萄糖浓度对酵母生成乳酸的影响
    3.8 乳酸的生成与丙酮酸生成的关系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衣康酸高产菌株的诱变选育及其发酵工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衣康酸的分子结构和物理化学性质
        1.1.1 衣康酸的分子结构和物理性质
        1.1.2 衣康酸及其酯类的部分化学性质
    1.2 衣康酸的生产方法
        1.2.1 衣康酸的生物合成机理
        1.2.2 化学合成法
        1.2.3 衣康酸的发酵生产
        1.2.4 提取
    1.3 衣康酸的应用情况
        1.3.1 在塑料与涂层方面
        1.3.2 在清洗行业方面
        1.3.3 在粘合剂方面
        1.3.4 离子交换树脂和两性高分子聚合物方面
        1.3.5 新型高效除臭剂上应用
        1.3.6 医药
        1.3.7 丝绸毛织物上
        1.3.8 在造纸化学品合成中的应用
        1.3.9 衣康酸的聚合物及衣康酸部分衍生物的应用
    1.4 近年来衣康酸的研究发展现状
    1.5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任务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高产衣康酸土曲霉菌株的诱变选育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菌种
        2.2.2 主要仪器
        2.2.3 培养基
        2.2.4 诱变方法
        2.2.5 突变株筛选方法
        2.2.6 测定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衣康酸高产突变株A.terreus YIA2090诱变选育流程
        2.3.2 衣康酸高产突变株A.terreus YIA2090选育谱系
        2.3.3 菌种诱变处理结果
        2.3.4 A.terreus YIA2090培养生长特征及遗传稳定性的研究
    2.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衣康酸发酵工艺的优化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菌株
        3.2.2 主要仪器
        3.2.3 培养基
        3.2.4 检测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碳源及其浓度对A.terreus YIA2090衣康酸发酵的影响
        3.3.2 氮源及其浓度对A.terreus YIA2090衣康酸发酵的影响
        3.3.3 金属离子对A.terreus YIA2090衣康酸发酵的影响
        3.3.4 土曲霉A.terreus YIA2090衣康酸发酵工艺参数的研究
        3.3.5 较优培养基的组成及培养条件的确定
        3.3.6 衣康酸摇瓶发酵进程
        3.3.7 响应面法优化A.terreus YIA2090发酵培养基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衣康酸发酵的放大实验及动力学模型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菌体
        4.2.2 仪器
        4.2.3 培养基组成和发酵条件
        4.2.4 检测方法
        4.2.4.1 衣康酸产量的测定
        4.2.4.2 还原糖的测定
    4.3 结果与讨论
        4.3.1 A.terreus YIA2090 500L发酵罐放大实验
        4.3.2 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4.3.3 A.Terreus YIA2090衣康酸发酵动力学分析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致谢

四、衣康酸发酵及动力学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 [1]衣康酸的生产及分离工艺研究[D]. 刘鑫宇. 北京化工大学, 2021
  • [2]黑曲霉菌丝体-壳聚糖复合吸附剂的制备及对Cr(Ⅵ)的吸附机理研究[D]. 夏远涛. 广西民族大学, 2019(01)
  • [3]高产柠檬酸工业菌株A.niger YX-1217的组学及代谢工程研究[D]. 谢慧. 华东理工大学, 2020(01)
  • [4]林业剩余物土曲霉发酵制备衣康酸的研究[D]. 杨静.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8(12)
  • [5]大肠杆菌多酶自组装合成衣康酸及代谢工程研究[D]. 杨中伟. 华东理工大学, 2018(08)
  • [6]单旋翼植保无人机喷雾参数优化研究[D]. 秦维彩. 江苏大学, 2017(01)
  • [7]马铃薯发酵制备乳链菌肽的研究[D]. 魏洁茹. 陕西科技大学, 2017(01)
  • [8]小麦麸皮水解糖发酵产衣康酸的工艺优化及代谢调控研究[D]. 孙婷. 合肥工业大学, 2016(02)
  • [9]几种酒精发酵酵母的乳酸生成动力学[D]. 杜以文. 大连工业大学, 2011(06)
  • [10]衣康酸高产菌株的诱变选育及其发酵工艺的研究[D]. 叶金宝. 浙江工业大学, 2009(08)

标签:;  ;  ;  ;  ;  

衣康酸发酵及动力学模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