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村家用沼气池稳定产气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陈志浦,蒙国睿[1](2011)在《太阳能辅助加热户用沼气池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说明沼气开发利用是发展可再生能源的重要选择,户用沼气是我国农村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文中介绍了沼气的产生原理及发展现状,针对北方寒冷地区冬季气温低,沼气产气少利用率低问题,在调研常规保温增温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家用太阳能热水器辅助加热户用沼气池系统,并对系统经济性进行了分析。
陈豫[2](2011)在《中国农村户用沼气区域适宜性与可持续性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农村能源和农村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农村户用沼气的建设和发展问题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成为农村能源建设的主要组成部分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国农村户用沼气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产业基础和发展优势,但现阶段农村户用沼气发展仍存在很多的问题和困难,其中沼气池的合理布局、沼气生态农业模式构建及良性发展、沼气综合效益的提高等一系列问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创新探索。开展中国农村户用沼气区域适宜性与可持续性研究不仅能实现中国农村户用沼气的合理布局和可持续发展,而且还将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农村能源短缺和农村环境恶化的问题。本论文基于生态学、系统工程学、能源经济学等相关理论,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文献调查与社会调查相结合等方法,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以中国农村户用沼气发展问题为研究对象,从中国农村户用沼气区域适宜性和可持续性两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这些研究成果对中国农村户用沼气合理布局,中国农村沼气生态农业模式的良性发展,中国农村户用沼气可持续发展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和借鉴意义。论文主要内容包括四个部分,分为十章。第一部分,包括第一章的内容,这一部分是论文研究的起点和基础。主要介绍了中国农村户用沼气区域适宜性和可持续性问题提出的背景,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对国内外关于农村户用沼气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介绍了论文研究的方法、创新之处、论文研究的思路和内容以及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二部分,包括第二章至第五章的内容,即中国农村户用沼气区域适宜性的研究。首先,从气候条件、能源状况和社会经济三个方面选择了1.6米平均地温大于10℃的月数、1.6米平均地温大于20℃的月数、全年日照时数、年太阳辐射总量、人均畜禽粪便资源占有量、生活用能中商品能源比率、户年均收入、户国家投资额和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口率9个指标,构建了户用沼气区域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确定了评价指标的权重,运用综合评价法对陕西省安塞县、陇县和西乡县发展户用沼气区域适宜性进行评价。其次,以沼气发酵原料为研究对象,建立了中国农村户用沼气发酵原料理论户均产气潜力估算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对中国农村2007年沼气发酵原料理论户均产气潜力进行了估算,根据估算结果对中国农村户用沼气发酵原料进行了区划,划分为沼气发酵原料最适宜区、适宜区、次适宜区和非适宜区,依据区划结果形成了中国农村户用沼气发酵原料适宜性区划图。再次,以沼气发酵温度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了温度与沼气发酵,沼气池发酵液的温度与气温、地温之间的关系,确定了中国农村户用沼气发酵温度区划指标,对中国农村户用沼气发酵温度进行了区划,划分为沼气发酵原料最适宜区、适宜区、次适宜区和非适宜区,依据区划结果形成了中国农村户用沼气发酵温度适宜性区划图。最后,在中国农村户用沼气发酵温度适宜性区划和发酵原料适宜性区划的基础上,建立了中国农村户用沼气适宜性区划指标及分级标准,对中国农村户用沼气适宜性进行了区划,划分为中国农村户用沼气适宜区、次适宜区和非适宜区。根据区划结果,形成了中国农村户用沼气区域适宜性区划图。中国农村户用沼气区域适宜性的研究可为户用沼气的合理布局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第三部分,包括第六章至第九章的内容,即中国农村户用沼气可持续性的研究。首先,调查了陕西省宝鸡市沼气生产的基本情况,分析了宝鸡市实施的“沼气池-厕所-畜舍-菜(果、粮)”、“桑-蚕-双孢蘑菇-畜舍-沼气池”、田犇秦川牛繁育场大型沼气3种典型沼气生态农业模式的结构和效益,提出了沼气生态农业的发展对策。其次,结合沼气生态农业模式自身的结构和功能特点,以生态农业模式评价指标体系为基础,从结构、功能和效益三个方面选择了17个指标构建了沼气生态农业模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层次均权法确定了沼气生态农业模式综合评价指标的权重,运用综合指数法构建了沼气生态农业模式综合评价模型。并以宝鸡市2个典型沼气生态农业模式(陇县“沼气池—厕所—畜舍—菜(果、粮)”庭院生态农业模式和千阳县“桑—蚕—双孢蘑菇—畜舍—沼气池”生态农业模式)的研究数据对模型进行了验证,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吻合,可为沼气生态农业模式综合评价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再次,以中国农村8m3户用沼气池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生命周期评价及生命周期成本方法对户用沼气池全生命周期的环境影响和经济效益进行了定量评价,8m3户用沼气池全生命周期(功能单元为400m3沼气)对环境影响负荷为1.6418人当量,各种环境影响类型的相对贡献大小依次为富营养化、全球变暖、酸化。生命周期成本为3082元,经济收益为835元,成本回收期为3.69年。并为户用沼气行业减少环境排放,提高经济效益提供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最后,从中国农村户用沼气发酵原料、发酵工艺、发展模式、综合利用、管理模式五个方面对中国农村户用沼气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秸秆将替代畜禽粪便做为中国农村户用沼气的主要发酵原料。沼气干发酵将替代厌氧湿发酵成为中国农村户用沼气的主要发酵工艺。农村沼气建设的集约化是今后发展的又一趋势。将沼液沼渣进行深加工形成商品肥和农村小沼电,具有广阔的市场和应用前景。加强农村户用沼气后续管理服务体系建设,研制农村沼气运行管理专家系统对农村沼气正常的运行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中国农村户用沼气区域可持续性的研究将推动中国农村沼气的可持续发展。第四部分,即第十章结论。对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并对中国农村户用沼气发展问题的进一步研究进行了展望。
马涛[3](2010)在《沼气化学能快速高效储存太阳热能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作为清洁、对环境友好的绿色能源,可再生能源的规模开发利用已经成为21世纪解决化石能源造成的能源短缺、环境污染和温室效应等问题的重要途径。其中,太阳能集热技术和沼气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备受瞩目。然而,由于太阳辐射能量密度小、太阳辐射随季节、昼夜、气候影响大、太阳能很难储存等因素的制约,太阳热能的规模利用受到了巨大限制。同时,传统沼气技术也受到季节、昼夜、气候等因素的严重制约,传统沼气池产气率低、产气量少、冬季不产气的现象普遍存在。为了克服传统太阳能集热技术和沼气技术的不足,本文将这两种技术结合起来,优势互补,提出了一种沼气化学能高效快速储存太阳能的新方法,并将装置在兰州地区进行了实验研究,对其热力性能、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进行了分析,获得了如下结果:1.有效容积4m3的装置在冬季日产沼气2.4 m3,容积产气率达0.6m3/(m3.d)。,发酵周期约为30天。在温度较高季节,产气量还会大幅增加,可实现全年的稳定高效供能;2.装置的集热、换热及温控部分协同状况良好,实现了恒温发酵。3.装置在冬季储存太阳热能效率达到了0.65,实现了低品位、不稳定的太阳热能(能量品位0.074)和较高品位生物质能(能量品位0.419)向高品位、稳定的沼气化学能(能量品位0.830)的转化,实现了太阳热能的稳定储存;4.对装置进行了动态性经济分析,项目的财务净现值NPV(i=10%)为6794.35元,内部收益率IRR为26.46%,益本比为1.50,动态投资回收期为5.2年。5.装置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以及社会效益。每年可以可保护森林面积0.44公顷,以替代燃煤量为标准年可减排二氧化碳1.30t,二氧化硫0.026t;比之传统农村户用沼气池,年可减排CO21.03t,减排SO20.021t;还可以起到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节省劳力、推动科普、优化产业结构等各方面的作用。本课题的创新点是:提出了一种利用沼气化学能储存太阳热能的新方法,并从理论上初步定量揭示了转化储存过程中的能量转化效率和能量品位提升机理。上述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它提出了一种低温太阳热能储存的新模式,即太阳能集热--沼气化学能储存,实现了低品位、不稳定太阳热能和较低品味生物质能向稳定、高品位、高能量密度沼气能的高效转化,从理论和技术两方面突破了昼夜、季节、气候等因素对传统太阳能集热或生物质厌氧发酵的束缚,拓展了传统太阳能集热技术与生物制厌氧发酵技术的应用领域,实现了太阳热能和生物质能高效低成本规模开发。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这些研究成果可广泛用于沼气发电、城市固体废弃物资源利用、污水处理、规模畜禽养殖场粪污厌氧处理以及酿酒制糖业等工业有机废水厌氧处理等领域。另外,这些研究成果对利用农村能源解决农村能源需求,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整我国能源结构,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替代燃料技术两方面均有积极作用,并且能够大幅度节能,降低环境排放,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
汤云川,张卫峰,马林,张福锁[4](2010)在《户用沼气产气量估算及能源经济效益》文中研究表明该文利用能值潜力估算动物数据库(ABEPE)的模型理念,并结合实地调查数据,探索了2007年中国农村户用沼气池产气量的估算方法,在此基础上对比分析了沼气池建设前后,农户家庭能源消费结构、能源经济支出和生态环境的差异。结果显示:2007年中国农村户用沼气的年均产气量达到450m3,年均正常产气时间仅为9个月;生猪的饲养规模与产气量呈极显着的正相关关系;沼气农户与无沼气农户人均能耗差异显着,沼气在家庭生活能源消费的比例达到18%,提供了40%的人均有效热,替代了15%左右的商品能源;使用沼气后,人均能耗折合标煤419.56kg,比使用前下降了16%左右,节省能源开支2%;通过使用沼气,农户可创造559~938元的经济价值,节约林地0.314hm2。由此可见,发展沼气具有显着的能源、经济、生态效益。
王七斤[5](2009)在《农村户用小型沼气池冬季安全生产的分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村户用小型沼气池在我国新农村建设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其在使用过程中经常出现冬季不产气的现象,制约了农村沼气的健康发展。农村户用沼气池冬季产气中止最主要的原因是池内温度低于发酵的适宜温度。在对山西省一些冬季停止产气的农村户用沼气池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沼气池池温的因素,这其中主要包括沼气池的建造位置、建造质量、沼气池池顶的覆土、沼气输送管道的安装、冬季沼气池日常管理,发现由于冬季日常管理不规范所造成的原因大约占64%,同时池顶覆土和建造质量也有较大的影响。针对以上因素提出了适当的对策和解决方法,重点对冬季日常管理提出了新的建议和意见。
王七斤[6](2009)在《农村户用小型沼气池冬季安全生产的分析研究》文中指出农村户用小型沼气池在我国新农村建设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使用过程中经常出现冬季不产气的现象,制约了农村沼气的健康发展。农村户用沼气池冬季产气中止最主要的原因是池内温度低于发酵适宜温度。本文通过对山西省一些冬季停止产气农村户用沼气池调查基础上,就农村户用沼气池的建设和日常管理等方面分析了影响沼气池池温的因素,包括沼气池的建造位置、建造质量、沼气池池顶的覆土、沼气输送管道的安装、冬季沼气池日常管理,并发现大约有64%是由于冬季日常管理不规范所造成的,池顶覆土和建造质量也有较大的影响。最后基于以上因素提出了适当的对策和解决方法包括采用简单的加温方法,对于冬季日常管理提出了新的建议和意见。
武磊[7](2009)在《太阳能加热的户用沼气发酵装置的设计与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我国西北严寒地区,由于冬季气温、地温低,沼气的生产存在产气率低、使用率低等问题,甚至会出现冻裂沼气池的现象。本文针对这一问题,结合西北地区太阳能资源丰富的特点,将太阳能中、低温集热系统与沼气发酵装置结合,设计出一套适合农户家庭需要的太阳能加热的沼气发酵装置,解决冬季西北地区沼气池不能产气的问题。研究内容及成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设计一整套太阳能沼气发酵装置,它主要包括厌氧发酵装置以及太阳能加热系统两大部分。首先根据农户对沼气的需求量确定沼气池的容积并对池体结构进行优化设计。根据材料特性及其价格确定合适的发酵罐罐体材料及其厚度。为减少冬季罐体热损失需要在发酵罐外部附加保温层保温。通过沼气发酵装置的热平衡分析,计算出在西北地区冬季实际气候条件下保证本装置运行所需的太阳能集热器的集热面积以及蓄热水箱的大小。2.将装置置于冬季环境条件下进行实验测试,实验过程中监测料液的pH值变化,产气量大小,以及系统中各部分的温度变化。通过对pH值以及产气量数据的监测确定发酵过程的稳定性以及发酵装置的产气性能,通过对系统各部分的温度监测可以得到本套装置的升温特性以及保温特性。实验结果表明本套装置具有良好的升温、保温效果。3.采用动态经济分析方法对整个系统的经济性做出分析。通过计算本系统的的财务净现值NPV(i=10%)、内部收益率IRR、益本比和投资回收期这四项指标,验证本系统得经济可行性,分析结果表明四项评价指标均符合要求。本套装置的推广可以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4.通过对太阳能加热的沼气发酵装置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分析得出,本套装置的推广和使用具有较好的生态以及社会效益。课题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通过进一步的研究,提升系统各方面的性能后,可以在农村地区进行推广使用,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比重。
陈文优[8](2009)在《农村户用沼气发酵工艺的优选及其残余物评价》文中提出农村沼气建设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改善农村生产、优化农村能源结构、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在建设沼气的过程中,必须从发酵原料、工艺条件和发酵残余物的营养与安全性等多方面进行评价,优化发酵工艺条件是实现沼气高效生产沼气的关键。本研究根据农村水压式沼气池的工作原理,模拟研究了不同粪草比、接种物的接种量、堆沤处理方3个因子对产气效果的影响,并根据因子测定结果,正交设计堆沤处理方式、不同粪草比、不同原料配比和接种物的接种量4个因素的试验进行工艺条件优选,主要结果如下:(1)采用原料总固体浓度为8%,料液pH值为6.87.4之间,发酵周期为30d,不同的粪草比的试验结果表明,在碳氮比不定的情况下,纯猪粪的效果最好,其在总产气量、日均产气量、池容产气率、料容产气率和原料产气率分别达到了95644.5 mL、3188.2 mL、0.4875 m3/m3·d、0.6108m3/m3·d和0.2290m3/ kg·TS。在碳氮比一定的情况下设置3个不同粪草比处理,研究其对产气效果的影响。在碳氮比一定(25:1)的情况下,粪草比为2:1的处理效果最好,其在总产气量、日均产气量、池容产气率、料容产气率和原料产气率分别达到了63311.8mL、2110.4 mL、0.3227 m3/m3·d、0.4043m3/m3·d和0.1518m3/ kg·TS。(2)不同的堆沤方式试验结果表明,池外堆沤,池内堆沤和不堆沤三种处理方式中池内堆沤处理方式的效果最佳,其沼气的总产气量、日均产气量、池容产气率、料容产气率和原料产气率分别达到了59195.2mL、1891.2mL、0.2892m3/m3·d、0.3617m3/m3·d和0.1644 m3/ kg·TS。(3)接种量分别为10%、20%和30%的沼气池污泥试验表明,在常温发酵试验条件下,发酵原料接种30%的沼气池污泥效果最好,其沼气的总产气量、日均产气量、池容产气率、料容产气率和原料产气率分别达到了40567.3 mL、1352.2 mL、0.2068 m3/m3·d、0.2591 m3/m3·d、0.1127 m3/ kg·TS。(4)采用原料总固体浓度为8%,料液pH值为6.87.4之间,发酵周期为30d,通过正交试验考察了堆沤处理、接种物的接种量、粪草比及原料配比4个因子对产气量等参数影响,结果表明,4个因子对沼气产量的影响大小依次为:原料配比>粪草比>接种物的接种量>堆沤方式。理论上以不堆沤、接种量为10%、粪草比3:1、鲜猪粪+青草最好,而实际的最优组合是:池内堆沤、接种量为30%、粪草比3:1、鲜猪粪+青草。其沼气的总产气量、日均产气量、池容产气率、料容产气率和原料产气率分别达到了98419.8mL、3280.7 mL、0.5016 m3/m3·d、0.5902 m3/m3·d、0.2213 m3/ kg·TS。(5)对沼气发酵残液和残渣进行营养、安全性评价表明,沼液和沼渣除了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外,还含有氮、磷、钾,尤其是有效氮、有效磷、有效钾的含量比较高,对促进作物生长,提高农产品质量起着重要作用。然而沼气发酵残液中的重金属含量也比较高,各处理沼液的Cu、Zn、As、Hg、Cd、Pb、Cr平均污染指数依次为0.90、0.63、1.19、0.66、0.82、0.04、0.57,以As污染最为严重。各处理沼渣的Cu、Zn、As、Hg、Cd、Pb、Cr平均污染指数依次为0.24、0.18、0.04、0.01、0.11、0.01、0.01,污染指数均小于1。沼气残液作为肥料使用时需要对其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进一步加以评价。
陈豫,杨改河,冯永忠,任广鑫[9](2009)在《农村户用沼气发展的资源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农村户用沼气是缓解农村能源不足、治理生态环境恶化的较佳选择。研究分析农村户用沼气发展的资源问题,可为实现沼气池的合理布局、提高沼气效率提供依据。【方法】在系统分析气候资源、生物质资源、劳动力资源与农村户用沼气生产关系的基础上,利用我国各地1.6 m平均地温、年日照时数、年太阳辐射总量、秸秆和畜禽粪便生物量、劳动力受教育程度等数据,分析了各地发展沼气的气候、生物质和劳动力资源状况。【结果】1.6m平均地温有712个月在10℃以上的区域是沼气发展气候适宜区;1.6 m平均地温只有6个月在10℃以上且太阳能资源丰富(太阳能辐射总量在5000 MJ/(m2.年)以上,年日照时数在3000 h以上)的区域是沼气加温适宜区;1.6 m平均地温少于6个月且太阳能资源贫乏(太阳能辐射总量小于4200 MJ/(m2.年),年日照时数小于2200 h)的区域为沼气发展气候不适宜区。河南、四川、山东、河北、湖南五省畜禽粪便资源丰富,北京、上海、天津和海南为畜禽粪便资源贫乏地区。北京、天津、上海、山东等经济较发达区域人口受教育程度较高,而西藏、青海、云南、内蒙古、四川、重庆、贵州、宁夏等少数民族较多的地区人口受教育程度较低。【结论】气候条件是农村户用沼气发展的制约因素;生物质资源不足的地区发展农村户用沼气,可以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大畜牧业在农业中的比重来提高沼气发酵原料产量;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低的地区发展农村户用沼气,可以加大农民沼气使用技术培训的力度,提高沼气用户使用、管理沼气池的能力。
邵红艳[10](2008)在《贵州农村沼气池结构改进及建池钢模设计》文中认为农村沼气工程作为一项实用性强的利国富民生态工程,近年来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受到各地的高度重视和广大农村的普遍欢迎。近几年贵州省每年都将农村沼气工程建设列为为民要办的“十件实事之一”,贵州每年正以10~20万口的速度发展。由于农村沼气工程具有大面积推广建设的特点,所以在技术上的任何一点进步都将对建设质量和推广应用效果带来重要影响。沼气工程是人工兴建一定的设施,利用微生物厌氧消化技术对有机质进行处理并达到一定的预期效果,同时获得一种可燃性气体—沼气的一项实用工程技术,它包括了微生物学、建筑、机械工程、化工等多学科的综合。有机物被微生物厌氧发酵消化并制取人工沼气的密闭装置,在我国称为沼气池。作为厌氧发酵的主体设备,沼气池的设计及建造直接影响沼气生产的效果。为了适应农村沼气生态工程快速发展的需要,广大农村沼气工程技术人员在这个看似简单的沼气池上,为了提高产气效果,延长沼气池使用寿命,各地都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地形地貌、农牧业发展模式、沼气原料及生态农业建设需要等特点,在农村沼气池结构的改进设计及修建技术上进行了许多不懈的探索,不断地进行改进和试验。。贵州的农村沼气工程研究及建设,时间紧任务重,专业设计研究机构缺乏。本课题就是在充分认识沼气发酵工艺及沼气池结构设计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参照农村水压式沼气池结构国家标准图集,用机械工程设计思想,以比较优化方式进行分析,研究比较贵州历年来推广使用的农村沼气池结构及功能上的优缺点,以贵州近几年推广使用的改进型“多能高效”沼气池的改进和寻求更加合适的搅拌方式为重点目标,针对传统的机械搅拌方式不易控制、动力不便、故障多的弊端和传统强回流搅拌的不足,用新的搅拌方法,来提高池内混合搅拌效果,改善浮渣层结壳的状况,提高产气效能,本论文最新提出了“双向泵沼液喷射搅拌”的新方法;同时针对改进后的沼气池,确定了建池用钢模的结构方案及主要零件的设计参数及结构,进行了必要的分析计算和主要零部件的结构设计。该研究可对贵州目前推广使用的改进型“多能高效”沼气池的进一步优化提供依据,对推行钢模化建池,提高建池质量和速度,延长沼气池使用寿命具有一定的实用意义。
二、农村家用沼气池稳定产气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农村家用沼气池稳定产气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太阳能辅助加热户用沼气池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沼气的产气原理及应用 |
2 沼气增温的主要措施 |
2.1 沼气池保温技术[7-9] |
2.2 沼气池增温技术 |
3 太阳能辅助加热沼气系统 |
3.1 系统组成 |
3.2 系统运行原理 |
(1) 温差循环 |
(2) 防冻循环 |
(3) 自动补水 |
3.3 经济性 |
4 结论 |
(2)中国农村户用沼气区域适宜性与可持续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 |
1.1.1 户用沼气是中国农村能源建设的重要部分 |
1.1.2 发展户用沼气是改善中国农村环境的重要措施 |
1.1.3 发展户用沼气的综合效益 |
1.1.4 中国农村发展户用沼气的机遇 |
1.1.5 中国农村发展户用沼气存在的问题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为中国农村户用沼气合理布局提供理论依据 |
1.2.2 促进中国农村沼气生态农业模式的良性发展 |
1.2.3 推动中国农村户用沼气可持续发展 |
1.3 国内外户用沼气发展状况 |
1.3.1 中国农村户用沼气 |
1.3.2 国外户用沼气发展概况 |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1.4.1 研究内容 |
1.4.2 创新点 |
1.5 研究方法与思路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数据收集 |
1.5.3 研究的框架体系 |
第二章 中国农村户用沼气区域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 |
2.1 户用沼气区域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2.1.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2.1.2 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 |
2.2 户用沼气区域适宜性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
2.3 户用沼气区域适宜性评价模型及实证研究 |
2.3.1 评价指标值无量纲化处理 |
2.3.2 评价模型 |
2.3.3 区域适应性分级标准 |
2.3.4 实例研究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国农村户用沼气发酵原料适宜性区划 |
3.1 中国农村户用沼气理论户均产沼气潜力估算模型 |
3.2 数据来源及计算 |
3.3 沼气理论户均产沼气潜力估算及分析 |
3.3.1 秸秆户均产沼气潜力 |
3.3.2 粪便户均产沼气潜力 |
3.3.3 总户均产沼气潜力 |
3.4 中国农村户用沼气发酵原料适宜性区划 |
3.4.1 区划指标 |
3.4.2 区划原则 |
3.4.3 区划方法 |
3.4.4 分区评述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国农村户用沼气发酵温度适宜性区划 |
4.1 发酵温度与沼气产量速率的关系 |
4.1.1 发酵温度对产气量和产气率的影响 |
4.1.2 发酵温度的突变对产气量的影响 |
4.1.3 发酵温度对发酵原料总产气量的影响 |
4.2 沼气池发酵液的温度与气温、地温之间的关系 |
4.3 中国农村户用沼气发酵温度适宜性区划 |
4.3.1 区划指标的选取 |
4.3.2 中国气温分布 |
4.3.3 区划原则 |
4.3.4 区划方法 |
4.3.5 分区评述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中国农村户用沼气适宜性区划 |
5.1 区划指标 |
5.2 区划原则 |
5.3 区划方法 |
5.4 分区评述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宝鸡市典型沼气生态农业模式的结构和效益分析 |
6.1 宝鸡市基本情况 |
6.2 陇县“沼气池-厕所-畜舍-菜(果、粮)”庭院生态农业模式 |
6.2.1 基本概况 |
6.2.2 生态模式结构 |
6.2.3 综合效益分析 |
6.3 千阳县“桑-蚕-双孢蘑菇-畜舍-沼气池”生态农业模式 |
6.3.1 基本概况 |
6.3.2 生态模式结构 |
6.3.3 综合效益分析 |
6.4 周原镇田犇秦川牛繁育场大型沼气生态农业模式 |
6.4.1 基本概况 |
6.4.2 生态模式结构 |
6.4.3 综合效益分析 |
6.5 沼气生态农业发展对策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中国农村沼气生态农业模式综合评价 |
7.1 沼气生态农业模式综合评价特点 |
7.2 沼气生态农业模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7.2.1 指标选取的原则 |
7.2.2 指标体系构建方法 |
7.2.3 评价指标含义及计算方法 |
7.2.4 指标权重的确定 |
7.3 沼气生态农业模式综合评价模型 |
7.3.1 数据的标准化 |
7.3.2 综合评价模型 |
7.3.3 评价指数优劣度阈值 |
7.4 评价模型的验证 |
7.5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户用沼气池的全生命周期环境影响及经济效益评价 |
8.1 研究对象和生命周期系统边界 |
8.1.1 研究对象 |
8.1.2 系统边界 |
8.2 户用沼气池全生命周期的环境影响评价 |
8.2.1 清单分析 |
8.2.2 影响评价模型 |
8.2.3 结果分析 |
8.3 户用沼气池全生命周期的经济分析 |
8.3.1 户用沼气池的生命周期成本 |
8.3.2 户用沼气池生命周期的经济收益 |
8.3.3 户用沼气池的生命周期成本回收期 |
8.3.4 结果分析 |
8.4 减少环境影响及提高经济效益的对策 |
8.5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中国农村户用沼气未来发展趋势 |
9.1 中国农村户用沼气发酵原料 |
9.1.1 中国农村户用沼气发酵原料的转变 |
9.1.2 秸秆发酵沼气技术 |
9.2 中国农村户用沼气发酵工艺 |
9.2.1 中国农村户用沼气发酵工艺的转变 |
9.2.2 厌氧干发酵技术 |
9.3 中国农村户用沼气发展模式 |
9.3.1 中国农村沼气发展模式的转变 |
9.3.2 沼气集中供气模式 |
9.4 中国农村户用沼气综合利用 |
9.4.1 中国农村沼气综合利用方式的转变 |
9.4.2 农村小型沼气发电 |
9.5 中国农村户用沼气管理模式 |
9.5.1 中国农村户用沼气管理模式的转变 |
9.5.2 农村沼气物业化管理 |
9.5.3 农村沼气运行管理专家系统 |
9.6 本章小结 |
第十章 结论与讨论 |
10.1 主要结论 |
10.1.1 中国农村户用沼气区域适宜性指标体系 |
10.1.2 中国农村户用沼气发酵原料适宜性区划 |
10.1.3 中国农村户用沼气发酵温度适宜性区划 |
10.1.4 中国农村户用沼气适宜性区划 |
10.1.5 宝鸡市典型沼气生态农业模式的结构和效益分析 |
10.1.6 中国农村沼气生态农业模式综合评价 |
10.1.7 中国农村户用沼气池的全生命周期环境影响及经济效益评价 |
10.1.8 中国农村户用沼气未来发展趋势 |
10.2 讨论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沼气化学能快速高效储存太阳热能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及发展现状 |
1.2.1 太阳热能的利用 |
1.2.2 沼气的利用 |
1.3 国内外研究发展现状总结及对本课题的启示 |
1.3.1 太阳能热储存的研究发展现状总结 |
1.3.2 沼气利用的研究发展现状总结 |
1.3.3 研究发展现状总结对本课题的启示 |
1.4 本课题研究的目标、思路、内容和意义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思路 |
1.4.3 研究内容 |
1.4.4 研究意义 |
第2章 沼气发酵、沼气化学能储存太阳能的原理与工艺条件 |
2.1 沼气发酵 |
2.1.1 沼气发酵的基本原理 |
2.1.2 沼气发酵的工艺条件 |
2.2 沼气化学能储存太阳能 |
2.2.1 沼气化学能储存太阳能的基本原理 |
2.2.2 沼气化学能储存太阳能的工艺条件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沼气化学能储存太阳能装置的设计 |
3.1 装置系统图 |
3.2 厌氧发酵罐装置的设计 |
3.2.1 厌氧发酵罐的容积设计 |
3.2.2 厌氧发酵罐罐体形状设计 |
3.2.3 发酵罐罐体材料的选择 |
3.2.4 罐体厚度的计算 |
3.2.5 罐体保温层设计 |
3.3 发酵装置能量平衡分析 |
3.3.1 发酵罐罐体热损失计算 |
3.3.2 加热料液需要的热量 |
3.4 太阳能集热系统的设计 |
3.4.1 太阳能集热器的设计 |
3.4.2 蓄热水箱的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沼气化学能储存太阳能装置的实验研究 |
4.1 实验仪器设备 |
4.2 实验材料及其配备 |
4.2.1 发酵原料 |
4.2.2 发酵原料的配备 |
4.3 实验方法 |
4.4 测试分析方法 |
4.4.1 产气量 |
4.4.2 pH值 |
4.4.3 温度测试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1 产气量变化 |
5.2 温度协同状况 |
5.3 料液pH值的变化 |
5.4 装置性能分析 |
5.4.1 沼气化学能储存太阳能 |
5.4.2 能量品位的提升 |
5.4.3 沼气化学能储存太阳能方式的优点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沼气化学能储存太阳能装置的综合效益分析 |
6.1 系统的经济效益评价 |
6.1.1 投入的生产费用 |
6.1.2 产出效益 |
6.1.3 计算方法 |
6.1.4 计算结果 |
6.1.5 经济性评价总结 |
6.2 系统的生态效益评价 |
6.2.1 减少温室气体和有害气体的排放 |
6.2.2 有效保护森林资源 |
6.3 社会效益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1 结论 |
2 尚待解决的问题 |
3 创新点 |
4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
附录C 攻读学位期间申请的科创基金项目 |
(4)户用沼气产气量估算及能源经济效益(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研究背景 |
1.1 数据获取 |
1.2 户均产气量的估算方法 |
1.3 家庭能源消费结构的特征指标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户均产气量的估算 |
2.2 沼气池建设对家庭能源消费的影响 |
2.3 户用沼气池的效益分析 |
1) 经济效益 |
2) 生态效益 |
3 讨论 |
1) 户均产气量的计算方法 |
2) 理论产气量与修正产气量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
3) 沼气的能源替代作用 |
4 结论与建议 |
(7)太阳能加热的户用沼气发酵装置的设计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可再生能源利用状况 |
1.2.1 太阳能利用状况 |
1.2.2 沼气使用状况 |
1.3 生物质厌氧发酵技术的不足及对本课题的启示 |
1.4 本课题研究的目标、思路、内容和意义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思路 |
1.4.3 研究内容 |
1.4.4 研究意义 |
第2章 沼气发酵基本理论 |
2.1 沼气发酵的基本原理 |
2.2 沼气发酵工艺条件 |
2.2.1 严格的厌氧环境 |
2.2.2 发酵温度 |
2.2.3 发酵原料 |
2.2.4 接种物 |
2.2.5 搅拌 |
2.2.6 pH值与碱度 |
第3章 太阳能加热的户用型沼气发酵装置的设计 |
3.1 传统户用型沼气池分析 |
3.2 厌氧发酵罐装置的设计 |
3.2.1 厌氧发酵罐的尺寸设计 |
3.2.2 厌氧发酵罐罐体形状优化 |
3.2.3 发酵罐罐体材料的选择 |
3.2.4 罐体厚度的计算 |
3.2.5 内压封头设计 |
3.2.6 容器最小壁厚 |
3.2.7 罐体保温层设计 |
3.3 发酵装置能量平衡分析 |
3.3.1 发酵罐罐体热损失计算 |
3.3.2 加热料液需要的热量 |
3.4 太阳能加热系统的设计 |
3.4.1 太阳能集热器的设计 |
3.4.2 蓄热水箱的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太阳能加热的户用型沼气发酵装置的实验研究 |
4.1 实验仪器设备 |
4.2 实验材料及其配备 |
4.2.1 实验材料 |
4.2.2 发酵原料的配备 |
4.3 实验方法 |
4.4 测试分析方法 |
4.4.1 产气量 |
4.4.2 pH值 |
4.4.3 温度测试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1 产气量变化 |
5.2 pH值变化 |
5.3 温度测试结果 |
5.3.1 当地冬季日气温变化 |
5.3.2 实验周期内各部分温度变化 |
5.3.3 不同阶段、不同天气情况下料液温度变化 |
5.3.4 系统各部分温度变化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太阳能加热的户用型沼气罐的综合效益分析 |
6.1 系统的经济效益评价 |
6.1.1 投入的生产费用 |
6.1.2 产出效益 |
6.1.3 计算方法 |
6.1.4 计算结果 |
6.1.5 经济性评价总结 |
6.2 系统的生态效益评价 |
6.2.1 有效保护森林资源 |
6.2.2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
6.3 社会效益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1 结论 |
2 尚待解决的问题 |
3 创新点 |
4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
附录C 攻读学位期间申请的科创基金项目 |
(8)农村户用沼气发酵工艺的优选及其残余物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中国农村沼气建设发展与现状 |
1.1.1 中国农村沼气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
1.1.2 中国农村沼气建设的发展潜力 |
1.1.3 中国农村沼气建设的主要模式与技术 |
1.2 发展沼气建设是我国新农村建设重要举措 |
1.2.1 发展沼气是缓解农村能源短缺问题的重要途径 |
1.2.2 发展沼气是大力发展养殖业的必然选择 |
1.2.3 沼渣、沼液的综合利用为种植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条件 |
1.2.4 发展沼气能够有效保护农村生态环境 |
1.2.5 发展沼气能够有效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 |
1.2.6 发展沼气体现显着的综合效益 |
1.3 沼气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富民工程 |
1.4 中国农村沼气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1.4.1 沼气工程规模偏小,效益不突出 |
1.4.2 管理技术普及程度不高 |
1.4.3 环境风险仍然存在 |
1.5 本研究的内容与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发酵基本原料 |
2.1.2 试验装置 |
2.1.3 试验仪器与药品 |
2.2 试验设计 |
2.2.1 粪草比优选试验 |
2.2.2 堆沤处理试验 |
2.2.3 接种物浓度对沼气发酵的影响 |
2.2.4 发酵工艺优选试验 |
2.3 试验方法 |
2.3.1 原料的采集与分析取样 |
2.3.2 测定方法 |
2.3.3 评价方法 |
2.3.4 统计分析 |
3 结果分析 |
3.1 粪草比对沼气发酵的影响 |
3.1.1 对沼气发酵温度的影响 |
3.1.2 对产气量的影响 |
3.1.2.1 不定碳氮比条件下粪草比对产气量的影响 |
3.1.2.2 固定碳氮比条件下粪草比对产气量的影响 |
3.1.3 原料有机质利用率 |
3.2 不同堆沤方式对沼气发酵的影响 |
3.2.1 不同堆沤方式处理的发酵温度动态 |
3.2.2 不同堆沤方式处理的沼气产气量 |
3.2.3 原料有机质利用率 |
3.3 污泥接种量对沼气发酵的影响 |
3.3.1 发酵温度 |
3.3.2 产气量 |
3.3.3 原料有机质利用率 |
3.4 沼气发酵工艺条件的优选 |
3.4.1 发酵温度 |
3.4.2 产气量 |
3.4.3 沼气发酵的影响因子分析 |
3.4.4 沼气发酵最优条件的确定 |
3.5 沼气发酵残余物的营养性能评价 |
3.5.1 沼气发酵残液 |
3.5.2 沼气发酵残渣 |
3.6 沼气发酵残余物的安全性能评价 |
3.6.1 沼气发酵残液 |
3.6.2 沼气发酵残渣 |
4 结论与讨论 |
4.1 沼气发酵温度 |
4.2 粪草比对沼气发酵产气量和有机质的利用率的影响 |
4.3 发酵原料C/N 对沼气发酵的影响 |
4.4 发酵原料浓度对沼气发酵的影响 |
4.5 发酵原料预处理对沼气发酵的影响 |
4.6 接种量对沼气发酵的影响 |
4.7 户用沼气发酵最优条件 |
4.8 沼气发酵残液和沼气发酵残渣的营养和安全性 |
5 结论与建议 |
5.1 主要结论 |
5.2 存在不足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农村户用沼气发展的资源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气候资源 |
1.1 热量资源 |
1.1.1 发酵温度与沼气的关系 |
1.1.2 我国地温资源的分析与评价 |
1.2 太阳能资源 |
1.2.1 太阳能资源与沼气的关系 |
1.2.2 我国太阳能资源的分析与评价 |
2 生物质资源 |
2.1 生物质资源与沼气的关系 |
2.2 我国农村生物质资源的分析与评价 |
2.2.1 农作物秸秆 |
2.2.2 人畜粪便 |
3 劳动力资源 |
3.1 劳动力资源与沼气的关系 |
3.2 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分析与评价 |
4 结论与讨论 |
(10)贵州农村沼气池结构改进及建池钢模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Summary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我国农村沼气工程发展和沼气池研究的现状 |
1.2.1 我国农村沼气工程发展的现状 |
1.2.2 我国农村沼气池研究的现状 |
1.2.2.1 概况 |
1.2.2.2 我国沼气池的主要类型特点及研究的现状 |
1.2.3 贵州农村沼气工程建设及建池方法的基本概况 |
1.3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及内容 |
1.3.1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
1.3.2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任务及内容 |
第二章 沼气生产的原理及条件 |
2.1 沼气发酵与沼气 |
2.1.1 沼气发酵 |
2.1.2 沼气发酵微生物 |
2.1.3 沼气发酵原料 |
2.1.4 沼气发酵类型 |
2.2 沼气生产的条件 |
2.2.1 沼气细菌 |
2.2.2 充足的发酵原料 |
2.2.3 发酵原料浓度 |
2.2.4 适当的酸碱度 |
2.2.5 严格的厌氧环境 |
2.2.6 适宜的温度 |
第三章 沼气池结构设计的一般要求 |
3.1 沼气池的池型与构造 |
3.1.1 沼气池的池型及其分类 |
3.1.1.1 沼气池型的定位 |
3.1.1.2 沼气池的分类 |
3.1.2 沼气池的基本构造与运行原理 |
3.1.2.1 沼气池的基本构造及功能 |
3.1.2.2 沼气池的运行原理 |
3.2 沼气池的主要设计参数与要求 |
3.2.1 沼气工程的设计原则 |
3.2.1.1 工艺目标 |
3.2.1.2 建设沼气工程的条件 |
3.2.2 沼气池的主要设计参数 |
3.2.2.1 沼气发酵罐的容积设计 |
3.2.2.2 水压式沼气池发酵间有效容积的设计 |
3.2.2.3 沼气工程储气量的设计 |
3.2.2.4 沼气工程储气压力的设计 |
3.2.3 沼气工程对地基的要求和处理 |
3.2.4 沼气工程附属设施的设计要求 |
3.2.4.1 发酵原料的前处理系统的设计要求 |
3.2.4.2 给料装置 |
3.2.4.3 排渣装置 |
3.3 水压式圆筒形沼气池的尺寸设计及荷载计算 |
3.3.1 圆筒形沼气池几何尺寸的计算 |
3.3.1.1 圆筒形沼气池的容积和面积计算 |
3.3.1.2 圆筒形沼气池面积的计算 |
3.3.1.3 圆筒形沼气池各部分相关尺寸的确定 |
3.3.2 圆筒形沼气池的荷载计算 |
3.3.2.1 荷载分析与组合 |
3.3.2.2 池体结构内力分析计算 |
3.3.2.3 截面选择 |
第四章 贵州农村户用沼气结构改进设计 |
4.1 贵州农村常用沼气池结构的发展过程 |
4.2 贵州农村沿用的几种沼气池结构特点的比较 |
4.2.1 标准水压式沼气池的特点 |
4.2.2 小型高效水压式沼气池的特点 |
4.2.3 强回流沼气池的特点 |
4.2.4 贵州改进型“多能高效”沼气池的特点 |
4.3 针对贵州改进型“多能高效”沼气池结构的改进设计 |
4.3.1 结构改进方法 |
4.3.2 结构改进设计说明 |
4.3.2.1 池体主要尺寸的改进设计及重要位置强度验算 |
4.3.2.2 池体主要结构的改进设计及重要位置强度验算 |
4.3.2.3 针对功能需要的结构改进设计 |
第五章 强回流喷射搅拌10m~3沼气池建池钢模结构设计 |
5.1 钢模化建设沼气池的优点 |
5.2 强回流喷射搅拌10m~3沼气池主体建池钢模结构设计 |
5.2.1 主体建池钢模的组成及结构 |
5.2.1.1 方案选用说明 |
5.2.1.2 组成零件 |
5.2.1.3 结构简图 |
5.2.1.4 结构特点 |
5.2.2 设计参数的选用 |
5.2.2.1 钢模结构尺寸选用 |
5.2.2.2 关键零件的主要设计尺寸 |
5.2.2.3 在结构上应注意的几点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6.1 研究总结 |
6.2 讨论 |
致谢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录:在校期间发表的刊物 |
四、农村家用沼气池稳定产气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太阳能辅助加热户用沼气池系统设计[J]. 陈志浦,蒙国睿. 节能技术, 2011(03)
- [2]中国农村户用沼气区域适宜性与可持续性研究[D]. 陈豫.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1(04)
- [3]沼气化学能快速高效储存太阳热能的初步研究[D]. 马涛. 兰州理工大学, 2010(05)
- [4]户用沼气产气量估算及能源经济效益[J]. 汤云川,张卫峰,马林,张福锁. 农业工程学报, 2010(03)
- [5]农村户用小型沼气池冬季安全生产的分析研究[J]. 王七斤. 畜牧与饲料科学, 2009(09)
- [6]农村户用小型沼气池冬季安全生产的分析研究[A]. 王七斤. 纪念中国农业工程学会成立30周年暨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CSAE 2009)论文集, 2009
- [7]太阳能加热的户用沼气发酵装置的设计与实验研究[D]. 武磊. 兰州理工大学, 2009(12)
- [8]农村户用沼气发酵工艺的优选及其残余物评价[D]. 陈文优. 福建农林大学, 2009(12)
- [9]农村户用沼气发展的资源分析[J]. 陈豫,杨改河,冯永忠,任广鑫.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3)
- [10]贵州农村沼气池结构改进及建池钢模设计[D]. 邵红艳. 贵州大学, 20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