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应重视对教师高血压病的健康教育(论文文献综述)
赵秀荷[1](2020)在《护理新生情绪调查与干预研究 ——以某职校为例》文中认为中等职业院校的学生,是当前职业教育领域重要的培育对象之一。然而由于受到教育模式、家庭背景、成长经历、社会风气等外在因素的影响,加之心理尚未成熟、社交经验缺乏等内在因素的作用,中职学生,尤其是刚刚入学的学生,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的高危对象。中专护理学生是其中的特殊群体,由于她们刚从初中升入中专,年龄在15~18岁,正处于青春期,这一时期是人最容易产生心理冲突和心理困惑的时期,而面对社会压力和社会形势的变化,她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相对欠缺;进入卫校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都与初中有显着差异,因此容易产生一些负性情绪,加之女生居多,她们容易受逆境压力影响。她们未来服务的对象主要是患者,在工作中不仅要求具备娴熟的专业技能,也要具备良好的抗压能力和心理品质。而这些要求,导致其中的一部分护理新生对所学专业产生压力和恐惧,甚至考虑放弃学业,最终影响到了学业,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因此,关注中专护理新生的心理状况,寻找能有效改善其心理状态的干预方式,对于培养综合素质优秀的护理人员,是中职护理教育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调查某校护理新生的心理状况及其对护理新生生活、情绪、生理等方面的影响,探讨有效的干预方式,包括常规心理健康教育、渐进式肌肉放松法和三线放松疗法,比较不同干预方式的效果,为中专卫校护理新生的心理状况的管理提供有效的参考评估和干预方案。研究方法:本研究纳入某校一年级全体200名护理新生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中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被试的心理状态(包括生活满意度、心理韧性、压力以及焦虑、抑郁状况等指标),通过检测生理指标作为评估护理新生身心状态的客观指标(包括呼吸、脉搏、舒张压、收缩压等指标)。筛去不符合入组要求的护理新生和剔除无效问卷后,参与统计的人员共190名。对调查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护理新生分成常规心理健康教育、渐进式肌肉放松法和三线放松疗法三组。结合以往的研究,在渐进式肌肉放松法和三线放松疗法,在两组别设置更多的护理新生,设置甲、乙、丙组比例为1:2:2,并分别采取常规心理健康教育、常规心理健康教育联合渐进式肌肉放松法和常规心理健康教育联合三线放松疗法进行干预,分析干预措施对心理压力带来的情绪问题和身心状态的效果。在基线调查的基础上,根据干预前后焦虑和抑郁等级情况,三组间干预效果进行比较。组内比较采用Wilconxon符号秩检验,组间比较利用干预前后等级变化的差值进行Kruskal-Wallis H检验进行比较研究结果:1.某校护理新生存在较高比例的躯体不适主诉护理新生受到压力影响大,容易出现消化不良(10%)、胃口不好(21.05%)、易出冷汗(20.00%)等躯体不适;在校护理新生压力主要来自于学校(70.68%)和家庭(61.58%)。2.某校护理新生减压方式多样化听歌和睡觉是在校护理新生最常选择的减压方式,占比分别是64.74%和69.47%;超过65.00%的在校护理新生会首先选择朋友倾诉自己的压力,但是没有护理新生愿意把老师作为自己首要倾诉对象。3.某校护理新生主观生活满意度和总体生活满意度较低干预后主客观生活满意度和总体生活满意度评分差值有显着差异,干预后效果明显。4.某校护理新生心理韧性具体指向水平较差目标专注、积极认知在干预前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积极认知、人际协助和总得分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三组间心理韧性干预前后差值比较,除情绪控制得分前后差值无统计学意义,干预组的其他条目和总得分差值均有显着差异,干预效果显着。5.某校护生新生对三种心理干预手段有良好反应,渐进式肌肉放松法和三线放松疗法对缓解焦虑效果显着接受单独常规心理健康教育或联合渐进式肌肉放松法或联合三线放松疗法均有效改善某校护生的抑郁和焦虑情绪(P<0.01),以对生理指标(呼吸、脉搏、收缩压和舒张压)也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常规心理健康教育联合渐进式肌肉放松法和常规心理健康教育或联合三线放松疗法相较于单独使用常规心理健康教育,有很好的缓解焦虑的效果(P<0.05)研究结论:1.某校护理新生存在较高比例的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伴有消化不良、胃纳差、易出冷汗等生理指标的改变。压力感知明显,减压方式多样化,但缺乏专业的减压方式。学校应重视,常规心理健康教育、渐进式肌肉放松法和三线放松疗法均有效。2.常规心理健康教育联合渐进式肌肉放松疗法、常规心理健康教育联合三线放松疗法都均有效缓解护理新生的心理压力,但两者之间无明显的差异,可作为学生缓解释放心理压力的方法,从经济性、可操作性和可推广性来说,三线放松疗法由于其方法简单、易于掌握、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是最值得推荐的方法之一。3.学校应定期开展心理咨询、辅导和常规心理健康教育,将渐进性肌肉放松法和三线放松法融入到中专护理新生的日常教学中,能够让学生们达到放松自身身心的效果,使其在学习中保持专注,更能在临床技能的操作上做好能力储备,对培养出高素质、优技能的护理人才具有贡献意义。
王鹏飞[2](2020)在《基于健康素养的老年大学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研究 ——以S老年大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论文书写的过程中,我国突然爆发了新冠肺炎,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我们日常生活的节奏。根据新闻报道,此次新冠肺炎中老年人患病和死亡的风险最大,这也反映了我国老年健康教育的薄弱。老年大学作为老年教育的重要阵地,理应担负起老年健康教育的社会责任。本文以S老年大学为个案,通过参与式观察、访谈、问卷调查和从材料收集获取研究的主要材料,旨在以健康素养为视角分析老年大学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情况。论文包括六大部分:第一部分绪论,详细的说明了研究背景、意义、问题、目的、方法和思路。第二部分为概念界定和文献综述,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可以看出,老年大学的课程建设逐渐成为研究热点,但是从健康素养和健康教育的视角进行研究的比较少,这也体现了本文的研究价值。第三部分则为理论基础,细致的讨论了健康素养与健康教育的关系以及成人教育课程理论;第四部分试图从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评价四个方面来阐释基于健康素养的老年大学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应然状态,总结发现在课程目标方面应该关注学员健康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的养成;在课程内容方面选择和组织方面也呈现出应有的特性;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要关注到教师、教学方式、教材、环境等因素;并且也从评价主体、方式、工具等多方面讨论了课程评价。第五部分通过对案例学校现有的健康教育课程进行分析,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四个方面总结出目前老年大学健康教育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如课程目标体系化弱、课程内容同质化、课程实施偏传统、课程评价方式单一等;第六部分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老年大学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策略和保障,在策略部分对第五章所发现的问题进行回应,提出解决方案,在保障部分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提出建立课程保障机制,本文认为老年大学课程建设离不开法律的保障、政府资金的投入以及院校自身的努力。总之,以老年大学为载体大力发展老年健康教育,是时代的呼唤、也是人民群众的呼唤。所以,基于健康素养的老年大学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对于改善老年人健康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这也是本文的研究意义所在。
杨帅[3](2019)在《华中科技大学师生运动干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等学校作为目前我国最高层次教育,其不仅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职责,也是推进社会进步,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早日实现中国梦的中坚力量。高校是教职工和大学生工作、学习和科研的集中场所,以高校社区为蓝本对师生进行运动干预研究,不仅对帮助师生树立良好的运动习惯,改善身体健康状况,也是健康中国的必然趋势。本研究采用了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实证研究法、问卷调查等方法。将华中科技大学2017级本科生B类班学生(体测不合格)共计1040人作为学生干预对象,另采用随机报名、随机抽取的方式招募了60名教职工作为干预对象。其中,学生方面:有男生849人占81.63%,女生191人占18.37%;共涉及28个院系的学生,占全校45个院系的62.22%,其中文科院系8个、理科院系4个、工科院系16个。教职工方面:其中男教职工共计20人,占33.33%;女教职工共计40人,占其66.67%,样本覆盖部分院系和职能部门。通过问卷调查与运动干预,试图找寻影响师生身体健康、运动习惯的因素,以期通过运动干预能够为完善以高校为社区进行的师生健康干预。通过研究结果可以得出,(一)我校社区内师生健康不乐观:2017级本科新生体侧不合格学生总计1040人,占当年新生人数14.86%,学生中引体向上不合格高达82.42%,立定跳远不合格率为71.70%,学生在肌肉力量、爆发力素质普遍较差;体重指数不合格占比也超过了60.99%,其中大部分是脂肪含量过高、体重超重现象。教职工方面,通过对60位教职工医院体检报告与身体成分测试结果分析考研看出,有50名教职工存在不同程度的身体疾病,占83.34%,其中,男性教职工主要集中于体重指数超标、脂肪肝等症状;女性教职工则以乳腺增生、脂肪肝表现明显、体脂百分比亦呈较高状态,超重现象明显,且腰臀比表现为高危险状态;(二)运动干预对改善师生健康有显着效果:在通过两个学期的体育课堂学习加课后每周至少一次的运动干预之后,总体干预效果较好,在通过两个学期的体育课堂学习加课后每周至少一次的运动干预之后,总体干预效果较好,除去未测试学生,体测成绩达到合格及以上的学生为939人,不及格(其中包含体测数据不合格、缺项、未测学生)人数只有101人,其中还有90人体测成绩达到了良好,说明运动干预的效果明显。(三)运动干预效果受不同项目呈现差异化效果:运动干预周期结束后,身体机能(肺活量)增强,心肺功能通过运动干预效果十分显着,由于无针对性开展柔韧性干预,在运动干预后,教职工在平衡素质方面未得到改善。本研究将医院体检结果与体育运动监测分析相结合,针对性地开展运动干预,运动干预效果达到预期,对未来继续进行高校运动干预研究可以提供些许帮助;同时,本研究也存在部分不足,教职工运动干预强度的把控没有完全的保障,就如何将运动干预过程变得更加科学有效,如何合理控制运动强度也是我后续将继续进行完善的。
胡丽华[4](2017)在《江西省高血压前期及高血压患病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认为背景与目的:最新心血管报告指出,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我国居民首位死亡因素。其中高血压是慢性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可引起冠心病、脑卒中、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和肾病等一系列并发症,而高血压前期人群易发展为高血压,并可增加心脑血管发病率及死亡率。江西省目前高血压流行病学相关资料仍停留在2010年,且大多数研究局限在中老年或某个地区,主要探讨年龄、性别、吸烟、饮酒、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及腰围等因素对血压的影响,较少将身体脂肪率(high body fat percentage,BFP)、内脏脂肪率(visceral adipose index,VAI)、心率等因素综合纳入。因此,本研究主要明确我省15岁及以上城乡居民高血压前期及高血压患病现状及其主要危险因素,为有针对性制订我省高血压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对象与方法:采用分层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于2013年11月至2014年8月,抽取江西省8个地区(分别为4个城市区和4个农村区),选取在该地区居住6个月以上且年龄15岁及以上者开展心血管病患病现况调查。共调查15364人,有效数据15296份,有效率99.56%。通过Epi Data 3.02软件录入数据,经过比对校正后,采用Excel 2007和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方法包括Mann-Whitney检验,χ2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显着性检验水准α取0.05。结果:(1)我省15岁及以上人群高血压前期及高血压粗患病率分别为32.33%、29.00%,标化患病率分别为27.75%、14.12%。(2)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为64.77%、27.07%和12.58%。城、乡居民知晓率分别为67.13%、61.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666,P<0.001),治疗率分别为33.74%、17.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5.989,P<0.001),控制率分别为14.80%、9.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9.136,P<0.001);男、女知晓率分别为63.88%、65.4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16,P>0.05),治疗率分别为27.70%、26.6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88,P>0.05),控制率分别为12.34%、12.7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69,P>0.05);随着年龄增长,高血压的知晓率和治疗率均呈上升趋势(P<0.01)。(3)男、女高血压前期粗患病率分别为39.16%、27.57%,标化率分别为36.99%、21.13%,男性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25.631,P<0.001)。男、女高血压粗患病率分别为30.07%、28.26%,标化率分别为15.51%、13.23%,男性总体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6.658,P<0.001)。男性高血压前期患病率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55岁之前,女性高血压前期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55岁以后迅速下降。不同性别人群的高血压患病率随年龄增长有上升趋势,经趋势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65岁以前,男性高血压患病率高于女性,65岁及以后女性高血压患病率反而高于男性。(4)城市、农村的高血压前期粗患病率分别为30.09%、34.45%,标化率分别为26.57%、29.21%,农村高于城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46,P=0.703)。城市、农村的高血压粗患病率分别为33.76%、24.04%,标化率分别为29.21%、12.71%,城市高于农村(χ2=145.462,P<0.001)。(5)随着BMI和(或)腰围增加,男、女高血压患病率均呈上升趋势(P<0.05)。当BMI相同时,随着腰围增加,男、女高血压前期患病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当腰围相同时,男、女高血压前期及高血压患病率随BMI升高而增加。男性中BMI 24.028.0 kg/m2且腰围≥95 cm组高血压患病率最高,达51.63%,而BMI≥28.0 kg/m2且腰围<85 cm组高血压前期患病率最高,达52.73%。女性中BMI≥28.0 kg/m2且腰围≥90 cm组高血压患病率最高,达55.15%,BMI≥28.0 kg/m2且腰围<80 cm组高血压前期患病率最高,达38.33%。(6)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较女性居民更易发生高血压(OR=2.729,P=0.001),城市比农村居民更易发生高血压(OR=1.322,P<0.001),而这种性别、地区差异在高血压前期者中并不存在(P均>0.05)。1524年龄段与4554、5564、6574、7597年龄段人群高血压前期和高血压患病率差异存在显着性,且随年龄增长,其患病风险显着增加(P<0.001),这种差异在高血压患病中表现更为明显。与BMI<24.0 kg/m2相比,BMI≥24.0 kg/m2均可增加高血压前期和高血压的患病风险,且患病风险随BMI增加而增加。与正常腰围相比,腹型超重均可增加高血压前期和高血压的患病风险,而腹型肥胖仅可增加高血压的患病风险。高VAI均为高血压前期和高血压的危险因素,随着VAI增加,两者患病风险相应增加。而高BFP仅增加高血压前期的患病风险(P<0.05)。在控制性别、年龄、地区、吸烟、饮酒、体脂、降压药物等混杂因素后,静息心率均可增加高血压前期和高血压的患病风险(P<0.001)。女性绝经期后高血压患病风险是绝经前1.327倍,但并未增加高血压前期的患病风险。吸烟、饮酒均未提示为高血压前期和高血压的影响因素(P均>0.05)。结论:1、江西省15岁及以上人群高血压前期及高血压粗患病率分别为32.33%、29.00%,标化患病率分别为27.75%、14.12%。男性高血压患病率高于女性,城市高血压患病率高于农村。2、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为64.77%、27.07%和12.58%;城市的知晓率、治疗率及控制率高于农村,高龄组的知晓率和治疗率高于低龄组。3、男性、城市居民、增龄、绝经、高BMI、腹型超重及腹型肥胖、高VAI、静息心率为高血压的危险因素;高BMI、腹型超重、高BFP、高VAI、静息心率为高血压前期的危险因素。
廖珩[5](2017)在《中班幼儿在园饮食行为问题及其矫正 ——以南充市幼儿园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饮食行为不仅与幼儿的生长发育密切相关,同时也与幼儿心理的正常发展紧密相联。然而,迄今为止,幼儿的饮食行为一直存在诸多问题。虽然以往研究者们提出了很多的解决办法,但这些问题仍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大量以往研究表明,我国幼儿饮食行为研究的关注点集中于饮食专注度、饮食独立性、挑偏食、饮食速度方面。以往研究角度以医学为主,鲜有从教育学视角,而本文正是从幼儿园教育出发,采用教育方法改善幼儿饮食行为问题。参照我国教育部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本研究在以往研究维度的基础上,增加对白开水的饮用意愿、进餐前洗手的方法以及在饮食独立性中添加饮食工具这一划分因素。因此,本文选取白开水的饮用意愿、进餐前洗手的方法、挑食和偏食行为、饮食独立性、饮食专注度、进餐速度这六大维度,通过考察来发现当前幼儿的在园饮食行为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因素,并从幼儿园教育的角度矫正幼儿的饮食行为问题。本研究采用随机抽取法选取南充市三所幼儿园里的181名中班幼儿,运用观察法、访谈法搜集幼儿的在园饮食行为和幼儿园饮食教育状况,并辅以问卷的形式获得幼儿的家庭饮食教育情况,对幼儿的在园饮食行为进行全面地分析。考察结果显示,目前中班幼儿的在园饮食行为主要存在以下问题:进餐前,大部分幼儿的洗手方法错误,导致洗手效果极其不佳;饮食过程中,幼儿被动进餐现象严重,且与饮食工具无关;幼儿的专注度普遍不高,分心行为以说话居多;幼儿在园挑、偏食现象明显,尤其排斥蔬菜类食物;幼儿的进餐速度不当,速度太快或太慢的幼儿均存在。综合分析,幼儿在园饮食行为出现问题的原因来自于幼儿自身发展水平、幼儿园饮食教育和家庭饮食教育三方面。良好的饮食行为是幼儿健康成长的奠基石,而幼儿园教育旨在为幼儿的一生打好基础。因此,幼儿园教育应重视幼儿饮食教育,矫正幼儿的饮食行为问题。本文从幼儿园教育的角度出发,提出以下几点策略:建立健全幼儿园的饮食健康教育管理制度;提升幼儿教师的自身素质,加强幼儿教师对饮食文化知识的积累;提高教师的幼儿饮食教育能力;开展多样化的幼儿饮食健康教育活动;加强家园合作,共同改善幼儿的饮食行为。
唐吉平,杨斌[6](2015)在《高校教师的健康状况及应对措施研究——基于湖南省某高校的调查》文中认为调查表明:我国高校教师存在主动健康体检意识不强,健康异常比例明显上升,颈椎病已成为教师健康头号困惑,心脑血管异常患病率增加等问题。这些问题有社会、学校、个人三方面原因,建议从制度建设和工作机制入手,调整和完善教育行政部门制度设计,建立健全教师健康预警体系,搭建教师健康管理平台,倡导健康生活方式等,加强高校教师健康管理服务,并以此促教育管理层面对高校教师健康的关注以及教师自身主动健康管理意识的提升。
崔爱武[7](2015)在《高校教师常见慢性病患病率及健康管理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以慢性病、健康管理相关理论为依据,通过对天津某高校教师的健康体检结果、死亡教职工的死因推断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危害教职工健康的主要慢性病的发病趋势及流行、变化规律和危害程度,同时结合高校教师的健康状况调查问卷,探究影响高校教师健康状况的主要高危因素,确定健康干预的重点人群,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健康管理措施。研究得到如下主要结论:因慢性病困扰,某高校教师的健康状态令人担忧。通过连续四年累计4295人次正高级教师的健康体检结果统计分析显示:高校教师的慢性病患病率高于其他人群,健康体检中罹患病症前八位的均系慢性病,检出率从高到低依次为高血脂症、脂肪肝、高血压及血压高值、心电图异常、超重及肥胖、血尿酸高、肝肾囊肿、慢性咽炎。不同性别前八位患病谱顺位基本一致,血脂异常、脂肪肝、超重及肥胖检出率男性明显高于女性;高血脂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大,呈典型的正态分布;而脂肪肝和肥胖症的发病率则随着年龄呈现先增大再减少的抛物线形。某高校教师的平均死亡年龄为79.87岁,其中男性78.2岁,与所在地区的人口预期寿命81.19岁相比较偏低;死亡率为6.46‰,男性教师的死亡率高于女性;高校教师93%的死亡可归因于慢性病,死因顺位的前五位疾病占全部死亡人口的89.26%,女性死亡的病因更集中在前五位疾病上,而男性死因较为分散;女性死因中恶性肿瘤和呼吸系统疾病所占比例较高,而男性死因中除恶性肿瘤外,脑卒中和心血管疾病发病较高。问卷调查研究发现,高校教师中普遍存在工作压力大、睡眠时间少、缺乏锻炼、体力透支等慢性病高危因素,在45-55岁年龄段的教师中这些高危因素表现尤为突出;吸烟在高校男性教师群体中,占有较大的比例,吸烟与主要慢性病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伴随关系。在上述统计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高校教师慢性病健康管理的对策,并对高校教师慢性病健康管理模式进行了探讨,主要内容包括:(1)根据目前高校教师的慢性病患病现状,从高校管理者、教师本人两个不同角度提出了控制慢性病的对策;(2)提出了高校教师慢性病健康管理的标准化操作流程:建立个人电子健康档案,慢性病风险评估,制定健康计划、对不同人群分类进行健康干预,动态跟踪监测;健康管理师与服务对象在规范的系统平台上进行动态交流,完成每一个管理项目并进行管理质量的量化评价;(3)针对性提出了某高校教师慢性病健康管理的具体实施方案。
王媛[8](2011)在《天津市市区成人高血压患病率及其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文中认为目的:了解天津市市区18-80岁居民高血压患者情况、血压水平和血压分期,以及对高血压的知晓、治疗、控制和治疗者高血压的控制情况,以及高血压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天津市市内6个行政区内随机抽取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再随机选取每个中心下辖的2-3个小区,对小区内居民进行抽样调查。调查对象为天津市市区常住人口,年龄18-80岁,共24828名符合条件者纳入分析。采用自制问卷,由经过统一培训的社区医生和医学生组成调查小组,使用统一印制的自制调查表,按方案要求进行入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应用SPSS15.0进行数据分析,Amos7.0进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拟合男性和女性高血压相应影响因素的模型。结果:本次共调查24828人,其中男性11812人,占47.6%,女性13016人,占52.4%,男女性别比例为0.91:1;平均年龄为48.22±16.28(岁);平均收缩压为125.05±15.39mm Hg,平均舒张压为79.48±8.84mm Hg,男性均高于女性,且随年龄的增加而上升;高血压患病率为26.2%,男性(26.4%)与女性(26.0%)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按照2000年第5次人口普查数据标准化后,总高血压标化患病率为16.4%,男性17.4%、女性15.5%;按照2008年天津市人口构成标准化后,总高血压标化患病率为21.2%,男性21.6%、女性20.9%。;调查对象的高血压前期患病率为55.7%,男性(62.4%)高于女性(49.7%);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病率为7.3%,男性(6.8%)低于女性(7.7%);高血压知晓率为66.8%,高血压治疗率为61.7%,高血压控制率为13.8%,高血压治疗者控制率为26.7%,以上各率均为女性高于男性,且均有随年龄升高而升高的趋势。按性别进行结构方程模型拟合,在男性模型中,高社会经济背景水平(SES)是吸烟、饮酒、高血压的保护因素,是积极运动、血脂异常的危险因素;个人所处地区的高GDP水平是吸烟、高血压、血脂异常的保护因素,是积极运动的危险因素;SES与GDP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吸烟是血脂异常的危险因素;饮酒是超重、血脂异常的危险因素,是糖尿病的保护因素;盐摄入是超重的保护因素,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吸烟与饮酒存在正相关关系。超重是糖尿病、血脂异常和高血压的危险因素;糖尿病、血脂异常和高血压家族史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糖尿病与血脂异常间存在正相关关系。标准化总效应显示,高血压各危险因素的效应由大到小依次为:高血压家族史、超重、血脂异常、糖尿病、盐摄入、饮酒、积极运动。高血压各保护因素的效应由大到小依次为:高GDP水平、高SES水平。在女性模型中,高SES水平是吸烟、超重、高血压的保护因素,是血脂异常的危险因素;高GDP水平是吸烟、高血压、血脂异常的保护因素,是积极运动的危险因素;SES与GDP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吸烟是超重的保护因素;饮酒对四种健康状况均无影响;盐摄入是血脂异常、糖尿病和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吸烟与饮酒存在正相关关系;超重是糖尿病、血脂异常和高血压的危险因素;糖尿病、血脂异常和高血压家族史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糖尿病与血脂异常间存在正相关关系。标准化总效应显示,高血压各危险因素的效应由大到小依次为:高血压家族史、超重、血脂异常、糖尿病、盐摄入、积极运动、吸烟。高血压各保护因素的效应由大到小依次为:高GDP水平、高SES水平、饮酒。结论:天津市市区18-80岁居民抽样调查结果表明,调查对象高血压患病率低于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结果;调查对象的高血压认知、治疗和控制情况虽然有所改善,但仍不理想。高血压家族史、超重、血脂异常、糖尿病、生活行为方式(盐摄入量、积极运动与否、饮酒、吸烟)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模型在男性、女性两组间有一致的外形,但路径系数不一致。SES、GDP通过行为方式、健康状况间接作用于高血压,同时也对高血压的分布产生直接影响,提示外在的社会经济背景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郑鸿庆[9](2010)在《我国不同职业人群高血压流行现状》文中研究指明
王强[10](2010)在《新疆高中教师体育锻炼的调查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中学教育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可靠的人力资源,发展自治区教育事业也需要教师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通过对新疆高中教师体育锻炼的现状、特点及其存在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对新疆教育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结论:(1)新疆高中教师工作负荷大,超工作量的教师占到了67.1%。他们的余暇时间主要用于家务劳动、看书报杂志和辅导子女学习。(2)新疆高中教师体育消费水平低,体育消费结构单一。只注重体育实物产品的消费,而忽视了无形体育产品的消费。(3)新疆高中教师对体育锻炼的兴趣程度上整体性不高,选择体育锻炼内容较少,主要是长跑长走;短跑短走;乒、羽、网球;篮、排、足球。锻炼主要形式是“与同事一起锻炼”、“个人锻炼”、“与家人一起锻炼”,单位和社区组织的体育活动较少。每周锻炼的时间与次数得不到保证,因而,教师的锻炼时间短,运动强度也低。由于训练场地匮乏,锻炼的场所限于公路、街道或者学校场馆。新疆高中教师喜欢在晚上锻炼身体,缺乏一定的科学性。(4)新疆高中教师在体育锻炼的目的方面:对体育锻炼在增强体质中的作用认识相对比较集中,但积极参与锻炼意识并不强。(5)影响高中教师体育锻炼的因素为:第一、工作因素。工作重,缺乏余暇锻炼时间成为制约新疆高中教师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原因。第二、自身因素。对体育锻炼无兴趣。第三、社会因素。缺少体育锻炼的氛围、活动场地以及技术指导是影响高中老师体育锻炼的另一原因。建议:(1)学校应减轻教师的工作量,提高经济待遇,为参加体育锻炼提供物质保障。(2)学校应加强宣传教育力度,提高人们对体育锻炼、体育健身的认识。(3)学校应充分发挥体育教师和体育积极分子的指导作用。提高体育锻炼的科学性。(4)学校要努力营造全民健身的锻炼氛围,提高教师自觉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5)校领导应重视本校体育活动的开展,努力促进全校师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加强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从而使教师在这个浓厚的体育环境中形成良好的体育意识。(6)针对许多教师体育锻炼项目的单调以及体育锻炼消费意识的淡薄,应该予以合理的引导,开拓大家的眼界,走出去、请进来,使其意识到体育锻炼也是一种身体资本的投资,加大体育锻炼的投入,培养正确的体育消费意识。(7)学校与学校之间应多组织体育活动,这不仅有利于教师的身体健康,还可以增进感情,相互交流。
二、应重视对教师高血压病的健康教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应重视对教师高血压病的健康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1)护理新生情绪调查与干预研究 ——以某职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名词解释 |
前言 |
第一部分 调查设计与实施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工具 |
三、调查方法 |
四、干预方法 |
五、质量控制 |
六、数据录入与统计分析 |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与分析 |
一、某校护理新生基线调查情况 |
二、某校护理新生心理状况干预情况分析 |
三、护理新生抑郁焦虑干预效果分析 |
四、小结 |
第三部分 讨论 |
一、护理新生生活满意度有待提升 |
二、护理新生心理压力来源、影响以及应对措施呈多样化趋势 |
三、护理新生干预后心理韧性状况改善 |
四、护理新生干预后抑郁状况显着改善,干预效果明显 |
五、护理新生干预后焦虑状况减轻,干预初见成效 |
六、护理新生干预后心理压力整体状况呈现好转趋势 |
七、小结 |
第四部分 对策建议 |
一、提高对中专护理新生群体心理压力问题的重视程度 |
二、改善社会舆论导向,提升中专护理新生的自我价值感 |
三、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加强相关技能培训 |
四、开展定期心理问题咨询、辅导活动 |
五、营造轻松愉快、民主协商的家庭氛围 |
六、加强师生沟通,提升老师意识与能力 |
七、小结 |
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及攻读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2)基于健康素养的老年大学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研究 ——以S老年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问题与研究目的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一、健康素养 |
二、老年大学 |
三、健康教育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内外老年健康教育研究 |
二、国内外老年大学课程建设研究 |
三、研究述评 |
第三章 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健康素养理论 |
一、健康素养的内涵 |
二、健康素养与健康教育的关系 |
第二节 成人教育课程理论 |
一、进步主义成人教育课程理论 |
二、行为主义成人教育课程理论 |
第四章 应然建构:基于健康素养的老年大学健康教育课程建设 |
第一节 课程目标建设 |
一、注重健康知识的培养 |
二、侧重健康能力的发展 |
三、重视健康态度的生成 |
第二节 课程内容开发 |
一、课程内容的特点 |
二、课程内容的选择 |
三、课程内容的组织 |
第三节 课程实施安排 |
一、课程实施的策略 |
二、课程实施的保障 |
第四节 课程评价要求 |
一、评价主体多元化 |
二、评价方式多样化 |
三、评价工具适切性 |
第五章 实然分析:S老年大学健康教育课程透视 |
第一节 S老年大学基本概况 |
第二节 S老年大学健康教育课程情况 |
一、S老年大学健康教育课程目标情况 |
二、S老年大学健康教育课程内容情况 |
三、S老年大学健康教育课程实施情况 |
四、S老年大学健康教育课程评价情况 |
第三节 S老年大学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问题 |
一、课程目标问题 |
二、课程内容问题 |
三、课程实施问题 |
四、课程评价问题 |
第六章 基于健康素养老年大学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策略与保障 |
第一节 健康素养理念下老年大学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策略 |
一、建立合理的课程目标 |
二、编制有效的课程内容 |
三、灵活相宜的课程实施 |
四、进行全面的课程评价 |
第二节 老年大学健康教育课程建设保障 |
一、宏观层面的保障 |
二、中观层面的保障 |
三、微观层面的保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老年大学健康教育课程建设访谈提纲(学员) |
附录2:老年大学健康教育课程建设访谈提纲(教师) |
附录3:老年大学健康教育课程建设访谈提纲(管理者) |
附录4:调查问卷 |
附录5:案例课程 |
致谢 |
(3)华中科技大学师生运动干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内外健康管理的研究 |
2.2 国内外运动干预的研究 |
2.3 认知理论在运动干预中应用 |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4 学生运动干预结果对比分析 |
4.1 B类班学生人口统计学特征 |
4.2 评价指标依据 |
4.3 B类班学生干预前体质测试各项目情况 |
4.4 B类班干预前体质测试三类评价指标情况分析 |
4.5 运动自我效能问卷分析 |
4.6 B类班干预后体质测试情况分析 |
4.7 B类班干预后项目分析测试结果分析 |
4.8 B类班干预后运动效能问卷综合分析 |
5 教职工运动干预结果对比分析 |
5.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
5.2 教职工干预前体检结果分析 |
5.3 教职工干预前体测结果分析 |
5.4 教职工健康运动干预方案实施及监控 |
5.5 运动干预后教职工体质测试结果分析 |
5.6 教职工干预后运动效能问卷综合分析 |
5.7 干预期间影响锻炼的动机因素分析 |
5.8 干预后教职工锻炼的效果分析 |
5.9 干预后教职工运动认知分析 |
6 结论与建议 |
6.1 主要结论 |
6.2 讨论 |
6.3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4)江西省高血压前期及高血压患病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对象与方法 |
2.1 调查对象 |
2.2 方法 |
2.2.1 抽样方法与对象选择 |
2.2.2 调查内容 |
2.2.3 仪器设备及测量方法 |
2.2.4 诊断标准及指标定义 |
2.2.5 质量控制 |
2.2.6 统计学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2 高血压前期及高血压患病情况 |
3.3 不同性别、年龄人群高血压前期及高血压患病情况 |
3.4 不同地区人群高血压前期及高血压患病情况 |
3.5 不同BMI、腰围人群高血压前期及高血压患病情况 |
3.6 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及控制率 |
3.7 高血压前期及高血压影响因素分析 |
第4章 讨论 |
4.1 高血压前期及高血压流行现状 |
4.2 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及控制率 |
4.3 高血压前期及高血压危险因素研究 |
4.3.1 年龄与性别 |
4.3.2 城市与农村 |
4.3.3 BMI与腰围 |
4.3.4 BFP与VAI |
4.3.5 静息心率 |
4.3.6 吸烟 |
4.3.7 饮酒 |
4.3.8 其他因素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第6章 本研究创新性及不足 |
6.1 本研究的创新性 |
6.2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
参考文献 |
(5)中班幼儿在园饮食行为问题及其矫正 ——以南充市幼儿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一、问题提出 |
(一)饮食行为问题严重影响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 |
(二)新时代儿童的特征对幼儿饮食教育提出了挑战 |
二、文献综述 |
(一)国内研究 |
(二)国外研究 |
(三)研究评述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一)中班幼儿 |
(二)饮食行为 |
四、研究意义 |
五、研究思路及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六、研究的创新点 |
第二章 南充市中班幼儿在园饮食行为现状考察 |
一、考察对象的人口统计学特征 |
二、南充市中班幼儿在园饮食行为的现实状况 |
(一)白开水的饮用意愿 |
(二)进餐前洗手的方法 |
(三)饮食独立性 |
(四)饮食专注度 |
(五)挑、偏食行为 |
(六)进餐速度 |
第三章 中班幼儿在园饮食行为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进餐前洗手方法错误 |
二、被动就餐现象严重 |
三、饮食专注度不高 |
四、挑、偏食现象明显 |
五、进餐速度不当 |
第四章 中班幼儿在园饮食行为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自身发展水平对中班幼儿在园饮食行为的影响 |
(一)幼儿注意的稳定性水平低 |
(二)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差 |
二、幼儿园饮食教育对中班幼儿在园饮食行为的影响 |
(一)一些幼儿园未给幼儿提供练习用筷的机会 |
(二)教师与保育员及后勤人员缺乏必要的交流 |
(三)教师对餐前活动和食物介绍的重视不够 |
(四)部分幼儿教师对幼儿的饮食教育方法欠妥 |
(五)部分幼儿教师自身饮食健康知识欠缺 |
三、家庭饮食教育对中班幼儿在园饮食行为的影响 |
(一)家长在幼儿饮食行为教育观念方面存在误区 |
(二)家长自身不良饮食行为带来的负面影响 |
(三)家长对幼儿的饮食教育方法不当 |
(四)家长与幼儿园教师缺乏配合 |
第五章 矫正中班幼儿在园饮食行为问题的对策建议 |
一、建立健全幼儿园的饮食健康教育管理制度 |
二、加强幼儿教师对饮食文化知识的积累 |
三、提高教师的幼儿饮食教育能力 |
四、开展多样化的幼儿饮食健康教育活动 |
五、加强家园合作,共同改善幼儿饮食行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
(6)高校教师的健康状况及应对措施研究——基于湖南省某高校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二、样本描述 |
(一) 常规体检项目 |
(二) 样本情况 |
(三) 检查结果 |
1.2012年检查结果 |
2.2014年检查结果 |
二、当前高校教师存在的健康问题及成因 |
(一) 主动体检的健康意识不强 |
(二) 健康异常比例有上升趋势 |
(三) 颈椎病成为教师的头号困惑 |
(四) 心脑血管异常患病率增加 |
(五) 性别特征的疾病不容小视 |
三、当前高校教师健康异常率增高的原因 |
(一) 社会环境 |
(二) 高校内部环境 |
(三) 教师自身原因 |
四、建立健全高校教师亚健康预警干预机制 |
(一) 构建教师亚健康预警体系, 提供有效健康管理服务 |
(二) 完善教育管理制度, 缓解教师职业压力 |
(三) 搭建教师健康管理平台, 提高健康服务水平 |
(四) 倡导健康生活方式, 积极排解干扰 |
(7)高校教师常见慢性病患病率及健康管理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对象、资料、方法 |
1.3.1 研究对象 |
1.3.2 资料收集 |
1.3.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意义 |
1.4.1 高校教师慢性病健康管理的必要性 |
1.4.2 高校教师慢性病健康管理的可行性 |
1.4.3 研究意义 |
1.5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高校教师健康状况及常见慢性病分析 |
2.1.健康的概念及常见慢性病的诊断标准 |
2.1.1 健康的概念 |
2.1.2 高脂血症 |
2.1.3 高血压病 |
2.1.4 糖尿病 |
2.1.5 肥胖症 |
2.1.6 痛风 |
2.1.7 冠心病 |
2.1.8 脂肪肝 |
2.1.9 恶性肿瘤 |
2.2 调查资料的来源及基本情况 |
2.3 结果 |
2.3.1 一般情况 |
2.3.2 常见慢性病的性别分布及差异 |
2.3.3 常见慢性病年龄分布与构成 |
2.3.4 2011-2014年常见慢性病的变化趋势 |
2.3.5 常见慢性病检出情况 |
第三章 2007-2014年天津某高校教职工死亡原因分析 |
3.1 调查对象及统计相关概念 |
3.2 调查分析 |
3.2.1 样本概况及性别分布 |
3.2.2 死亡教职工的年龄分布及构成比 |
3.2.3 主要死亡原因 |
3.3 讨论 |
3.3.1 总体情况 |
3.3.2 预防为主,降低死亡率 |
第四章 高校教师健康行为方式及慢性病认知的调查分析 |
4.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
4.2 目前调查对象的健康状况 |
4.3 高校教师的健康行为分析 |
4.3.1 教师的睡眠状况分析 |
4.3.2 教师的饮食习惯分析 |
4.3.3 教师的锻炼状况分析 |
4.3.4 教师的吸烟状况分析 |
4.3.5 教师的饮酒状况分析 |
4.3.6 教师的压力现状分析 |
4.3.7 教师的工作时间分析 |
4.3.8 教师健康认知状态分析 |
4.3.9 教师对健康体检的重视程度分析 |
4.3.10 教师慢性病知识的知晓情况分析 |
4.3.11 教师健康服务需求情况分析 |
第五章 高校教师慢性病健康问题的综合探析 |
5.1 高校教师慢性病患病现状 |
5.2 高校教师慢性病的高危因素 |
5.2.1 职业压力太大 |
5.2.2 自我关爱缺乏 |
5.2.3 生活方式不健康 |
5.2.4 高校教师普遍缺少体育锻炼 |
5.2.5 不健康的价值导向 |
5.3 学校健康干预措施不完善 |
5.3.1 高校教师健康服务的现状 |
5.3.2 教师健康活动参与范围不广泛 |
第六章 高校教师慢性病健康管理的对策 |
6.1 依靠学校,加强对高校教师慢性病的干预 |
6.1.1 减轻教师的职业压力 |
6.1.2 加大对健康管理工作的经费投入 |
6.1.3 重视健康教育,拓宽健康知识的获取途径 |
6.1.4 认真组织体检,关注教师慢性病的发展动态和趋势 |
6.1.5 明确慢性病目标人群,建立健康档案 |
6.2 依靠个人,积极进行慢性病的自我健康管理 |
6.2.1 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 |
6.2.2 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
6.3 高校教师慢性病健康管理的操作流程 |
6.3.1 建立个人电子健康档案 |
6.3.2 健康状况及慢性病风险评估 |
6.3.3 制定健康计划,对不同人群分类进行健康干预 |
6.3.4 动态跟踪监测 |
6.4 某高校慢性病健康管理实施方案 |
6.4.1 方案背景 |
6.4.2 方案目标 |
6.4.3 方案工作内容 |
6.4.4 项目组织实施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未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 |
参加科研情况 |
附录Ⅰ |
附录Ⅱ |
附录Ⅲ |
致谢 |
(8)天津市市区成人高血压患病率及其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写说明 |
前言 |
1 对象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附录 |
综述 |
高血压流行、危险因素和社区综合防治的现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我国不同职业人群高血压流行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工人 |
2 农民 |
3 干部 |
4 教师、学生 |
5 医生 |
6 离退休人员 |
(10)新疆高中教师体育锻炼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的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新疆高中教师的基本情况 |
3.2 新疆高中教师体育锻炼的基本情况 |
3.3 影响新疆高中教师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 |
3.4 影响新疆普通高中教师参加体育锻炼的差异性因素 |
3.5 影响新疆示范性高中教师参加体育锻炼的差异性因素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件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四、应重视对教师高血压病的健康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 [1]护理新生情绪调查与干预研究 ——以某职校为例[D]. 赵秀荷.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0(02)
- [2]基于健康素养的老年大学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研究 ——以S老年大学为例[D]. 王鹏飞.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2)
- [3]华中科技大学师生运动干预实证研究[D]. 杨帅.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1)
- [4]江西省高血压前期及高血压患病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D]. 胡丽华. 南昌大学, 2017(03)
- [5]中班幼儿在园饮食行为问题及其矫正 ——以南充市幼儿园为例[D]. 廖珩. 西华师范大学, 2017(02)
- [6]高校教师的健康状况及应对措施研究——基于湖南省某高校的调查[J]. 唐吉平,杨斌. 城市学刊, 2015(03)
- [7]高校教师常见慢性病患病率及健康管理对策研究[D]. 崔爱武. 天津大学, 2015(03)
- [8]天津市市区成人高血压患病率及其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D]. 王媛. 天津医科大学, 2011(01)
- [9]我国不同职业人群高血压流行现状[J]. 郑鸿庆. 职业与健康, 2010(15)
- [10]新疆高中教师体育锻炼的调查研究[D]. 王强. 新疆师范大学, 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