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技术项目的技术经济评价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杨胜[1](2021)在《火电机组灵活性改造技术经济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可再生能源步入大规模高比例高质量发展阶段,随之而来的新能源消纳问题也变得日趋严峻,而我国独特的资源禀赋注定煤电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是我国电力供应的中坚。为破解可再生能源消纳困境,提升电力系统灵活性,助力实现碳中和目标,我国大力推进火电灵活性改造项目建设。但火电机组灵活性改造是否经济合理,不同的灵活性改造路径之间综合效益有何差别,还需要深入研究与探讨。研究火电机组灵活性改造技术经济评价体系,构建火电机组灵活性改造综合评价模型,将有助于我国合理调整电源结构布局,有序开展火电灵活性改造项目建设与技术创新,提升可再生能源消纳与储存能力,推动可再生能源成长为碳达峰碳中和主力军。首先,本文在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的基础上,梳理了当前我国电力灵活性提升与各省电力辅助服务市场建设相关的政策意见;研究了火电灵活性改造试点项目现状,对灵活性改造技术路线的相关原理进行简要介绍,发现热水蓄热改造、电锅炉加固体蓄热罐改造、汽轮机本体切除低压缸改造、背压式改造这几类灵活性改造技术路径使用频率较高,是当前主流灵活性改造路线;介绍了技术经济评价,综合评价方法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技术经济评价指标概念与计算方法,火电技术改造项目评价理论,综合评价方法介绍与对比。其次,本文对高比例可再生能源背景下,影响火电机组灵活性改造的因素进行识别与分析,并将这些因素按照影响的不同划分成机组改造与外部效应两大类,细分为21个具体评价指标,主要包含财务经济、机组灵活性、运行参数、宏观政策、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等6个维度,并以此构建出火电机组灵活性改造技术经济评价体系。再次,本文在结合火电机组灵活性改造技术经济评价体系的基础上,选取了较为使用的赋权方法,构建了基于AHP-熵权法的评价指标体系组合赋权模型,该赋权模型可以综合考虑主观与客观两个方面的影响,给出较为合理的指标权重;构建了基于物元可拓-TOPSIS的综合评价模型,该模型充分结合了 TOPSIS与物元可拓理论的优点,使得综合评价结果更加全面且真实。最后,本文对几类火电灵活性典型改造项目进行实证研究,分析了热水蓄热改造技术、电锅炉加固体蓄热罐改造技术、汽轮机本体切除低压缸改造技术、背压式改造技术,这几类灵活性改造项目的技术经济性,并使用综合评价模型对这四类改造路径进行评价排序,得出电锅炉加固体蓄热罐改造方式综合效益排在第一,热水蓄热改造方案排在第二位、背压式改造方案和切除低压缸改造方案分列三四位,最终两种研究方法结论基本一致,也证明了火电机组灵活性改造综合评价模型的可靠性;根据评价分析的结论,本文提出煤电企业进行灵活性改造项目的相关建议。
程细音,祝新友,朱晓强[2](2021)在《矿产资源基地技术经济调查评价方法初探——以内蒙古赤峰有色金属基地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矿产资源勘查工作的不断改革,"矿产资源基地"的概念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及,矿产资源基地找矿潜力巨大,资源开发支撑当地矿业经济,但是同时往往也会诱发一系列地质环境问题,因此,改善矿业社区生态环境,探索矿业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最佳结合点,在开发金山银山的同时,保护绿水青山,应对这些挑战,迫切需要资源潜力-地质环境-技术经济一体化组织实施,创新调查方法创新驱动绿色矿业发展。"内蒙古赤峰有色金属基地综合地质调查"作为中国地质调查局部署的资源基地综合地质调查试点项目,在全区内开展了面向全区资源基地技术经济评价概略性评价工作,探索建立了一套针对大型矿产资源基地技术经济调查评价的方法,提出应该分两个层次展开,分别为区域基地宏观层次和典型矿山(三级成矿系统)确定评价指标、建立评价模型层次,以区域概略性定性评价为主。以上方法通过在内蒙古赤峰有色金属基地的实践证明,该方法具有一定的开拓性、创新性和示范性,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袁平平[3](2020)在《水泥混凝土路面“白改黑”技术方案及经济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道路交通行车流量和行车荷载与日俱增,水泥混凝土路面凭借其在公路建设中的诸多优势,在我国的使用比例很大。但与日俱增的使用年限,在极端天气、湿度和地质条件等作用下,使得诸如开裂、破碎、板角断裂和脱空等不同方面的病害愈加频繁,从而严重影响了道路车辆的行驶安全,制约了其作为城市主干路的交通服务能力。因此,未来基于水泥混凝土路面的“白改黑”项目必然逐渐成为城市道路改造的趋势,对实现城市道路全寿命周期内的投资最小化和效益最大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水泥混凝土路面“白改黑”的技术方案为研究对象,通过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现有水泥混凝土路面的“白改黑”展开研究,提出一种新的技术方案评价方法,即引入全寿命周期费用理论和技术经济分析理论到“白改黑”技术方案评价体系中,为后期选择最优技术方案提供理论支撑。全寿命周期费用理论核心思想在于强调单件产品研制和生产的成本不足以用来判断产品总费用的多少,决策人员应该将生产成本和运营维护成本这两方面进行结合,考虑总体成本。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详细研究:(1)分析了论文研究的背景与意义,基于当前我国正处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将全寿命周期成本分析理论引入到项目技术经济分析体系中,实现项目以有限的资源得到最大的经济效益,在此基础上介绍了全寿命周期评价理论,包括其概念、特点以及进行经济评价的标准,并论述了全生命周期费用管理的必要性,为项目研究奠定理论基础。(2)对水泥混凝土路面“白改黑”技术方案和技术经济进行了分析。介绍了本文研究案例项目建设的自然环境及公路现状概况、对国内三种常用的“白改黑”技术方案设计进行了分析,包括各方案的特点、施工要求及需要注意的事项以及三种技术方案进行对比分析,阐述了各方案实施方法及流程的异同,比较了三者的优缺点,界定了适用范围。(3)以南昌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双港大道水泥混凝土路面“白改黑”项目为实例,选择了目前成熟的直接罩面技术方案、冲击碾压技术方案和碎石化技术方案三大类技术方案,对比分析了各技术方案的优势与适用性。通过全寿命周期理论得出各技术方案的全寿命周期费用,然后利用技术经济分析理论对上述三种技术方案进行可行性分析、合理性分析以及社会影响性分析,最后综合比选得出最优方案。本文通过研究论证,在“白改黑”技术方案评价体系中,引入全寿命周期理论和技术经济分析理论,为“白改黑”技术方案选择过程中提供理论依据,同时能够实现道路工程建设“降本增效”的目的。
刘璞[4](2020)在《白云鄂博氧化钪项目对比分析与不同风险情景下的投资决策研究》文中提出钪作为一种稀有的稀土元素,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船舰、核能等国防领域以及电光源材料、电子材料等工业领域。截至目前,钪主要从钛白废液中回收,供应量有限且生产成本高,从长远来看不利于氧化钪工业的可持续发展。现阶段,白云鄂博尾矿库中堆积了大量可回收的钪资源,若将其充分利用,可为企业实现长期稳定大规模生产提供原料保障。企业若想达到持续生产高纯氧化钪的目的,就迫切需要对回收氧化钪的各个阶段进行科学地分析与评估。基于此,本文对白云鄂博尾矿氧化钪综合利用项目(后文简称BS项目)进行可行性评估及不同情景下的投资决策研究,既解决了城市固废问题,又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同时可缓解国内外钪市场供不应求的局面。本文从技术经济、生态、社会三个维度选取20个指标,将传统的钛白废酸提钪项目作为参照标准,应用组合赋权法构建BS项目评价模型,进行综合对比分析,论征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显示:BS项目具有良好的技术价值、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及较好的生态效益,可行性程度高,管理者可进行投资建设。鉴于BS项目具体实施受市场环境、政府政策、管理效率等因素影响,为了进一步分析项目投入生产的最优条件,引入梯形模糊数理论中的水平截集λ将上述不确定性因素量化为不同的风险程度,构建了模糊性复合实物期权模型,分析不同情景下BS项目的回收价值以及管理者的最优决策,得到以下结果:第一,BS项目投资价值有一定的弹性和广阔的升值空间,且伴随风险程度的增加,BS项目价值区间波动越大,相反,风险程度越小,项目价值区间愈发稳定,更易调动管理者的积极性,使项目获得可能的最大利润;第二,当风险程度很高,BS项目最优价值区间波动幅度很大的情况下,极端悲观亏损达到最大,BS项目的净现值很大几率低于资产清算价值,此时管理者应考虑放弃投资必要时放弃项目,并进行资产清算,避免更多损失;而风险程度较高时,BS项目价值的最优区间波动幅度趋于中间水平,此时的等待是有价值的,管理者应选择观望等待时机延迟生产或在短期内放弃投资;风险程度较低时,BS项目最佳价值区间波动较小,管理者应选择延迟生产并在在未来某个阶段收缩或扩张投资;而在风险程度很低时,BS项目价值波动幅度很小,相应项目风险很小,管理者应直接投资并在未来某个阶段追加投资。
张涛[5](2020)在《超高超重支模架技术经济比较及施工风险评价 ——以江西文化中心项目高支模为例》文中提出随着使用功能需求的不断丰富与发展,建筑不断推陈出新,结构日趋复杂,局部新、高、重及大跨径建筑的不断涌现,超高超重模板支撑体系在混凝土结构施工中时有出现。尽管在模板施工过程中需要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尤其对于达到一定规模的高支模架还需进行专家论证,但在高支模实际工程施工过程中,全国每年仍不断发生安全事故。因而,对于高支模尤其是超高超重的支模架,开展施工计算及安全风险评价研究非常有必要。论文首先基于不同的高支模施工技术规范,对江西文化中心高支模架工程进行施工技术经济比较;并在此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利用BP神经网络方法对该工程项目施工进行风险性评价分析。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首先,对既有《建筑施工模板安全技术规范》(JGJ162-2008)、《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66-2011)、《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30-2011)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出三种不同规范下模架立杆与地基承载力计算差异。再次,在比较分析不同规范下各承载力差异的基础上,结合江西文化中心工程项目,进行技术经济比较。根据三种不同规范计算结果显示:在进行整体比较时,《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30-2011)相比于其他两种规范,具有更加合理的技术经济评价效果。最后,在以《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30-2011)为分析依据的基础上,结合江西文化中心项目支模架施工现场资料,综合分析得到所需风险评价指标,运用BP人工神经网络方法构建高支模风险评价模型。将样本数据输入所得风险评价模型中,得到风险指标评价预测结果。对模型预测所得数据与实际数据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显示该高支模施工项目符合规范JGJ130中安全风险性评价要求。论文在三种不同规范下比较超高超重支模架技术经济效果及利用BP神经网络方法对实际工程项目进行风险评价比较,为高支模工程技术规范的应用研究和实际施工中风险预测提供指导与借鉴。
庞舜杰[6](2020)在《邱集煤矿11煤层底板注浆加固项目技术经济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煤炭资源是我国重要的能源之一,煤矿底板突水风险威胁着工作面的安全开采。因此,研究底板突水治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随着钻探技术的不断发展,地面定向顺层钻进技术已逐步开始在煤矿底板注浆改造中使用,是目前国内受水威胁工作面底板注浆改造新技术。本文以邱集煤矿11煤层底板注浆加固项目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了技术经济分析,得出以下结论:详细分析了11煤层的地质构造和水文地质条件,计算出底板徐灰岩层的突水系数为0.12 MPa/m,超过最低安全值0.1 MPa/m;安全水头值为2.1 MPa,相较于测得水压4.1MPa明显偏低,无法达到带压开采条件,表明11煤层底板存在严重的突水风险,必须进行底板注浆加固。构建了煤层底板注浆加固项目技术分析指标,包括方案选择、受注层选定、钻场及钻孔布局、注浆材料、施工工艺和安全保障技术措施等。其中,运用德尔菲法分析方案选择;设立受注层确定、钻场及钻孔布局评价标准;详细分析注浆材料、施工工艺和安全保障技术措施等。通过分析,表明邱集煤矿11煤注浆加固项目选择地面顺层孔高压注浆方案是合理的,在技术上是可行的。采用净现值法、内部收益率法、投资回收期法等对项目进行了经济评价。通过计算净现值、内部收益率,表明该项目盈利能力较强。采用动态投资回收期法分析了项目的资金回收风险,表明该项目投入资金回收较快。通过盈亏平衡分析,计算了项目产能的利用率。选定煤炭价格和吨煤成本进行了敏感性分析。表明该项目的产能充足,具备较强的抗击风险能力。构建了技术经济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受注层选定、施工质量和技术先进性三个技术水平指标、内部收益率、动态投资回收期和吨煤成本三个经济评价指标以及社会评价、环境影响两个社会环境影响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构造了一级和二级指标判断矩阵,计算出权重向量,确定了二级指标的权重。邀请专家进行项目评分,根据各指标权重得出综合得分。评价结果表明地面顺层孔高压注浆技术对于加固改造煤层底板在技术上是可行的,在经济上是合理的,抗风险能力较强,能够起到很好的防治水效果。
董毅康[7](2019)在《矿床技术经济评价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矿床技术经济评价是矿产资源合理利用的重要课题之一,为矿产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本文设计与实现了矿床技术经济评价系统,旨在为矿床的投资、建设和生产经营提供决策支持。本文深入研究了系统关键问题涉及的相关理论,调研了系统开发涉及的前后端技术。详细分析了系统的业务需求和流程,从中归纳出系统功能性需求和非功能性需求。本系统划分为矿床信息管理模块、资源储量估算模块、投资与成本估算模块、经济效益评价等模块。为估算矿床储量,系统采用三维块段法在原始勘探数据的基础上构造块段三维模型,再通过累计块段储量数据得到矿床储量数据。为设置合理的矿产品价格,在矿产品历史价格数据的基础上,系统搭建LSTM神经网络作为价格预测模型,并使用遗传算法实现对神经网络超参数的自动寻优。为评价矿床经济效益,系统首先利用分项投资法和扩大指数法估算基建投资,再使用分项累加法测算单位矿石成本,最终计算出包括净现值、内部回收率、动态投资回收期在内的经济效益指标。为评估项目风险承受能力,系统使用Sobol法对矿床经济效益指标进行全局敏感性分析,采用拉丁超立方抽样法生成样本矩阵,再通过一系列矩阵运算,得出不确定因素的敏感度系数。本系统的主要功能已经实现,达到了预期目标,能较好地辅助矿山人员对矿床进行技术经济评价工作。
付亚男[8](2019)在《XXX矿井及选煤厂项目经济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能源行业的不断发展,新能源占能源消费比重正逐年上升,但传统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主体地位仍然无法撼动。而我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结构决定了煤炭作为我国最重要的基础能源这一现状在短期内不会改变。因此,在当前煤炭行业资源整合这一背景下,如何清洁、安全、高效的开采煤炭资源成为重中之重。煤矿及配套选煤厂建设项目存在投资大、技术复杂、工期长等特点,在投资决策阶段进行技术经济评价可以极大的避免由于决策失误以及盲目开发建设造成的损失。本文以XXX矿井及选煤厂建设项目为研究对象,首先结合当前国内经济发展需求以及煤炭市场现状,分析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其次从煤炭产销量、进出口量、运输量以及库存方面进行宏观市场分析,同时对产品的目标市场以及竞争力进行深入研究,从而对该项目进行合理的市场分析和预测;然后通过汇总项目静态投资以及人力资源配置,估算项目总投资,对项目投资的合理性进行分析并提出资金筹措方案;最后,根据煤炭行业相关要求选定经济评价原则,根据项目建设的成本费用以及销售收入分析项目的盈利能力,通过敏感性分析对项目进行风险评估并提出风险规避措施。本文的研究结论不仅对该项目的投资决策提供参考,同时由于其具有区位优势特殊、辐射面广、引领性强等特点,对同类煤炭资源项目的合理开发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兰君[9](2019)在《中国煤炭产业转型升级与空间布局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煤炭是中国能源的基石,未来中国能源以煤为主的消费结构不会改变。然而,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传统的煤炭产业发展模式已经不再适应新时代经济发展需求,亟需探寻转型升级路径,实现煤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要在优化能源供给结构的同时,兼顾能源利用效率的提升,建设清洁低碳和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由于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阶段不同,能源消费结构不同,环境承载力不同,因此,煤炭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空间优化问题。《煤炭工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也明确提出,要将产业升级和优化布局相结合。本论文在探讨煤炭资源消费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和典型国家煤炭转型升级案例的基础上,在分析中国煤炭产业历史及现状的基础上,梳理中国煤炭产业转型升级和空间布局存在的问题,然后从技术经济和生态效率两个维度建立评价模型,综合考虑煤炭产业经济性和环境兼容性的基础上,寻找出与各省经济发展阶段和环境容量相匹配的煤炭产业,将传统煤炭、高效燃煤发电、煤制油气和现代煤化工在各省进行布局,最后结合中国实际国情,提出中国煤炭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的优化策略。本论文的主要结论包括:(1)发达国家煤炭产业的转型升级往往出现在工业化中后期。转型的方式主要是产业升级和技术升级。除了主观性的限制煤炭消费量外,通过高效燃煤发电节约用煤,并发展煤化工等将产业链延长,从传统的燃料利用向燃料和原料并重的方式转变。(2)沿海省区的煤炭生态利用效率高于中西部地区,经济大省的煤炭生态利用效率高于煤炭资源禀赋大省。(3)新兴煤炭产业中,煤制气和煤制油科技进步的贡献率超过4成,与资本投入一同成为推动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4)短期内煤制油、煤制气产业增量无法实现对冲传统煤炭产业因产能过剩、能源结构调整等原因而导致的发展动能减弱,高效燃煤发电是短期内提升煤炭产业发展动能、加速传统能源向清洁能源转变的最有效补充。(5)未来全国各主要区域的煤炭产业布局可划分为三类:(1)重点发展类:内蒙古、陕西、山西、新疆、山东、河北、安徽、贵州;(2)逐步调整类:辽宁、湖南、浙江、河南、青海、宁夏、甘肃、黑龙江、四川、云南;(3)逐步退出类:广东、福建、江苏、湖北、海南、天津、上海、重庆、北京、广西、江西、吉林、浙江、西藏。(6)到2035年中国煤炭产业中煤化工是重点发展的优势产业,煤电需求基本维持现有规模,而建材行业、冶金行业由于生态保护的压力和行业下行的变化需求不断下降,现代煤化工和其他行业需求则快速增长。
刘晖[10](2019)在《基于“AHP+熵权法”的A绿色办公楼技术经济效果评价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能源资源短缺问题日益严重。城市化水平从2001年的37.1%提高到2015年的56.1%。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动了中国建筑行业快速发展。在建筑物的建造和最终的拆除过程中都需要消耗大量能源资源。建筑业在改善人民居住环境、提升生活质量的同时,传统粗放的建造模式给社会、能源和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据数据显示,在2017年建筑与其施工的碳排放量占比为40%,全球建筑行业消耗的能源超过工业和运输业,成为世界碳排放的重要来源。在建筑业迅猛发展的今天,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影响全球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全面性战略。建筑业绿色低碳发展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中国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努力发展绿色节能建筑。由于我国的绿色建筑起步较晚,建造技术上还不够成熟。绿色建筑采用的技术方案增量成本较高,限制了绿色建筑的快速发展。本文以绿色办公楼为研究对象,在借鉴国内外绿色建筑和技术经济相关研究经验,运用全寿命周期理论和成本效益分析法确定绿色建筑技术经济评价指标,基于层次分析法和信息熵理论,构建了绿色办公楼技术评价指标权重的求解模型,评价绿色建筑技术的经济效果。最后通过分析一个已投入运营的绿色办公楼项目,分析项目采用的绿色技术和经济效果。本文为选择绿色建筑技术最优组合方案提供参考,为投资者提供决策依据,为推动绿色办公楼的推广和实施具有实践意义。
二、技术项目的技术经济评价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技术项目的技术经济评价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火电机组灵活性改造技术经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
1.2.1 电力系统灵活性研究发展动态 |
1.2.2 火电机组灵活性改造研究发展动态 |
1.2.3 火电机组灵活性改造经济性研究发展动态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章 火电灵活性改造相关政策及研究理论基础 |
2.1 我国火电灵活性改造相关政策及现状 |
2.1.1 我国电力灵活性提升政策梳理 |
2.1.2 各省电力辅助服务市场建设情况 |
2.1.3 火电灵活性改造试点项目实施情况 |
2.1.4 火电机组热电解耦技术路线 |
2.2 技术经济评价相关理论基础 |
2.2.1 技术经济评价相关指标 |
2.2.2 火电机组灵活性改造评价理论基础 |
2.3 综合评价理论基础 |
2.3.1 综合评价典型方法 |
2.3.2 综合评价方法比较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火电机组灵活性改造技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
3.1 评价指标构建原则及意义 |
3.1.1 评价指标构建的原则 |
3.1.2 评价指标构建的意义 |
3.2 指标影响因素的识别与分析 |
3.2.1 机组改造相关指标 |
3.2.2 宏观环境相关指标 |
3.3 火电机组灵活性改造技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火电机组灵活性改造综合评价模型研究 |
4.1 评价指标数据预处理 |
4.1.1 评价指标的一致化处理 |
4.1.2 评价指标的无量纲化处理 |
4.2 基于AHP-熵权法的组合赋权模型 |
4.2.1 主观权重设计模型 |
4.2.2 客观权重设计模型 |
4.2.3 组合权重设计模型 |
4.3 基于物元可拓-TOPSIS法的组合评价模型 |
4.3.1 物元可拓与TOPSIS方法介绍 |
4.3.2 基于物元可拓-TOPSIS的综合评价模型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火电灵活性典型改造项目实例分析 |
5.1 典型灵活性改造项目参数设定 |
5.2 灵活性改造项目技术经济性研究 |
5.2.1 热水蓄热改造项目 |
5.2.2 电锅炉蓄热改造项目 |
5.2.3 切割低压缸改造项目 |
5.2.4 背压式改造项目 |
5.2.5 火电灵活性典型改造方案技术经济性比较研究 |
5.3 灵活性改造项目综合评价分析 |
5.3.1 评价指标预处理 |
5.3.2 指标主观赋权 |
5.3.3 指标客观赋权 |
5.3.4 基于乘数加成法的指标组合权重 |
5.3.5 典型灵活性改造项目综合评价 |
5.4 推进火电灵活性改造项目建设的相关建议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研究成果和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2)矿产资源基地技术经济调查评价方法初探——以内蒙古赤峰有色金属基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研究背景 |
1.1 国内外技术经济评价工作概述 |
1.2 赤峰有色金属基地技术经济评价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部分已开采矿山综合开发利用效果不佳 |
(2)部分新发现矿床勘查亟须系统的技术经济评价 |
2 资源基地技术经济调查评价技术路线 |
3 矿产资源基地技术经济条件调查方法 |
3.1 区域(基地)技术经济条件调查 |
3.2 基地内典型有色金属矿山技术经济条件调查 |
4 矿产资源基地技术经济评价方法 |
5 赤峰有色金属基地技术经济评价结果示范 |
5.1 有色金属基地概况 |
5.2 区域基地技术经济评价 |
(1)资源保障程度 |
(2)矿业开发现状 |
(3)区域矿业开发基础设施条件 |
5.3 典型矿山(三级成矿系统)技术经济调查 |
6 讨论 |
7 结论 |
(3)水泥混凝土路面“白改黑”技术方案及经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评述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本章小结 |
2 技术经济分析相关理论基础 |
2.1 全寿命周期评价理论 |
2.1.1 全寿命周期理论 |
2.1.2 全寿命周期经济评价标准 |
2.1.3 全寿命周期费用管理必要性 |
2.2 工程项目技术经济学分析 |
2.2.1 技术经济分析内容 |
2.2.2 技术经济分析原则 |
2.2.3 技术经济分析方法 |
2.3 工程项目技术经济分析评价 |
2.3.1 施工方案经济分析内容 |
2.3.2 施工方案经济指标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水泥混凝土路面“白改黑”技术方案分析 |
3.1 双港大道建设环境分析 |
3.1.1 沿线自然环境分析 |
3.1.2 显现沿线公路现状 |
3.2 “白改黑”技术方案设计 |
3.2.1 直接罩面方案 |
3.2.2 机械重铺法 |
3.2.3 碎石化方案 |
3.3 “白改黑”技术方案对比分析 |
3.3.1 实施方法 |
3.3.2 实施流程 |
3.3.3 对比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水泥混凝土路面“白改黑”技术经济分析 |
4.1 工程施工技术经济分析 |
4.1.1 路面现状分析 |
4.1.2 路面改造方案 |
4.1.3 工程造价概算及其影响 |
4.2 全寿命周期技术经济分析 |
4.2.1 决策阶段工程造价的管理 |
4.2.2 实施阶段工程造价的管理 |
4.2.3 运维阶段工程造价的管理 |
4.3 施工综合风险分析 |
4.3.1 项目影响分析 |
4.3.2 施工不利风险分析 |
4.3.3 项目社会稳定风险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工程实例应用 |
5.1 项目基本概况 |
5.1.1 基本概述 |
5.1.2 重难点分析 |
5.1.3 实施必要性 |
5.2 水泥混凝土路面“白改黑”组织实施方案 |
5.2.1 资金来源及组织架构 |
5.2.2 高弹橡胶沥青施工工艺 |
5.2.3 橡胶沥青混凝土施工工艺 |
5.2.4 项目完工质量检测 |
5.3 水泥混凝土路面“白改黑”经济效益分析 |
5.3.1 投资估算分析 |
5.3.2 经济评价分析 |
5.3.3 社会效益分析 |
5.4 水泥混凝土路面“白改黑”保障机制 |
5.4.1 质量保障机制 |
5.4.2 进度保障机制 |
5.4.3 安全保障机制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4)白云鄂博氧化钪项目对比分析与不同风险情景下的投资决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图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图 |
1.5 创新点 |
2 文献综述 |
2.1 项目评价概述 |
2.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2 相关研究评价 |
2.2 矿产类项目投资决策研究 |
2.2.1 现有研究进展 |
2.2.2 相关研究评价 |
2.3 风险条件下的矿产类项目投资决策 |
2.3.1 矿产项目特点剖析 |
2.3.2 项目期权特性分析 |
2.3.3 复合实物期权视角下的矿产类项目投资决策 |
2.3.4 文献总结 |
2.4 本章小结 |
3 项目对比分析 |
3.1 项目背景分析 |
3.2 钪提取项目评价指标选取 |
3.2.1 评价指标选取方式和原则 |
3.2.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3 数据收集与处理 |
3.3.1 数据收集 |
3.3.2 标准化方法 |
3.3.3 指标赋权方法 |
3.3.4 综合得分计算 |
3.4 BS项目对比分析 |
3.4.1 指标权重计算 |
3.4.2 项目得分比较及结论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模糊Geske模型的BS项目投资决策分析 |
4.1 构建模糊性复合实物期权决策模型 |
4.1.1 模糊数相关理论阐述 |
4.1.2 Geske复合实物期权投资模型 |
4.1.3 基于梯形模糊数的Geske复合实物期权BS项目决策模型 |
4.2 基于模糊复合实物期权模型的BS项目决策研究 |
4.2.1 基于模糊Geske模型的具体应用 |
4.2.2 不同风险程度下BS项目资产价值 |
4.3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BS项目实施建议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附录 B |
附录 C |
附录 D |
附录 E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5)超高超重支模架技术经济比较及施工风险评价 ——以江西文化中心项目高支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超高超重支模板体系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高支模特点 |
1.2.2 超高超重支模架研究现状 |
1.2.3 超高超重支模架施工安全风险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图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图 |
1.4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基本理论 |
2.1 超高超重支模架构造及其施工 |
2.1.1 基本构造 |
2.1.2 高支模施工 |
2.2 风险及分析理论 |
2.2.1 风险 |
2.2.2 工程风险基本理论 |
2.3 BP神经网络 |
2.3.1 人工神经网络及BP神经网络简介 |
2.3.2 人工神经网络理论学习 |
2.3.3 BP神经网络相关原理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超高超重支模架设计计算规定 |
3.1 规范JGJ162-2008支模架设计计算规定 |
3.1.1 荷载标值确定 |
3.1.2 荷载效应组合 |
3.1.3 荷载设计计算 |
3.2 规范JGJ130-2011支模架设计计算规定 |
3.2.1 荷载标值确定 |
3.2.2 荷载设计计算 |
3.3 规范GB50666-2011支模架设计计算规定 |
3.3.1 荷载标值确定 |
3.3.2 荷载设计计算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超高超重支模架技术经济实例分析 |
4.1 工程概述 |
4.2 超高超重支模架设计计算 |
4.2.1 混凝土楼模板支撑计算 |
4.2.2 梁模板支撑计算 |
4.2.3 对比分析 |
4.3 经济计算分析 |
4.3.1 高支模工程量计算 |
4.3.2 造价计算分析 |
4.4 技术经济比较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超高超重支模架结构体系施工风险评价 |
5.1 超高超重支模架风险性评价指标体系 |
5.1.1 超高超重支模架体系风险性评价指标 |
5.1.2 超高超重支模架体系风险性评价指标区间的确立 |
5.2 超高超重支模架体系风险性评价模型 |
5.2.1 BP神经网络评价模型构建 |
5.2.2 模型数据结构计算分析 |
5.3 BP神经网络风险评价MATLAB的实现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成果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立杆计算长度系数μ_1取值 |
附录B 轴心受压稳定系数?取值 |
附录C 项目施工人员素质及安全防护意识调查问卷 |
附录D MATLAB程序 |
个人简历 |
致谢 |
(6)邱集煤矿11煤层底板注浆加固项目技术经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课题的提出与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内容和技术路线 |
2 技术经济分析相关理论知识 |
2.1 项目技术经济分析的含义 |
2.2 项目技术经济分析的内容 |
2.3 工程项目技术经济定量分析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3 11煤底板注浆项目概述及必要性分析 |
3.1 矿井地质构造及水文地质条件 |
3.2 项目背景及必要性分析 |
3.3 项目概况 |
3.4 本章小结 |
4 11煤层底板注浆项目技术分析 |
4.1 方案选定分析 |
4.2 11煤底板注浆项目技术分析 |
4.3 安全保障技术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11煤层底板注浆项目经济评价及不确定性分析 |
5.1 项目成本及收益分析 |
5.2 经济评价 |
5.3 不确定性分析 |
5.4 经济及不确定性评价结果 |
5.5 本章小结 |
6 11煤层底板注浆项目经济技术效果综合分析 |
6.1 评价方法介绍 |
6.2 构建指标体系 |
6.3 综合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7)矿床技术经济评价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思路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2章 相关理论与技术概述 |
2.1 相关理论概述 |
2.1.1 遗传算法 |
2.1.2 LSTM神经网络 |
2.1.3 Sobol全局敏感性分析法 |
2.2 相关技术概述 |
2.2.1 WebGL |
2.2.2 Beego |
2.2.3 Golang |
2.2.4 Python |
2.2.5 MongoDB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矿床技术经济评价系统的需求分析 |
3.1 系统业务需求 |
3.2 功能性需求 |
3.2.1 矿床信息管理 |
3.2.2 资源储量估算 |
3.2.3 矿产品价格预测 |
3.2.4 投资与成本估算 |
3.2.5 经济效益评价 |
3.2.6 敏感性分析 |
3.3 非功能性需求 |
1.易用性 |
2.可靠性 |
3.可扩展性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矿床技术经济评价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4.1 系统架构设计 |
4.1.1 功能模块划分 |
4.1.2 技术架构设计 |
4.2 数据库设计 |
4.3 系统关键问题 |
4.3.1 基于三维块段法的资源储量估算 |
4.3.2 基于GA-LSTM算法的价格预测模型构造 |
4.3.3 基于Sobol法的经济效益指标全局敏感性分析 |
4.4 矿床信息管理模块 |
4.5 投资与成本估算模块 |
4.6 经济效益评价模块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8)XXX矿井及选煤厂项目经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图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2 煤炭建设项目经济评价相关概念及方法 |
2.1 煤炭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概念 |
2.2 技术经济评价的方法 |
2.2.1 经济评价 |
2.2.2 财务评价 |
2.2.3 不确定性分析 |
3 项目市场分析 |
3.1 项目概况 |
3.2 市场分析 |
3.2.1 宏观市场分析 |
3.2.2 产品目标市场分析 |
3.2.3 产品竞争力分析 |
3.3 项目SWOT分析 |
3.3.1 优势分析 |
3.3.2 劣势分析 |
3.3.3 机会分析 |
3.3.4 威胁分析 |
4 项目财务评价 |
4.1 投资估算 |
4.1.1 估算范围 |
4.1.2 编制依据 |
4.1.3 项目投资估算 |
4.2 项目投资分析 |
4.3 资金筹措计划 |
4.3.1 投资使用计划 |
4.3.2 资金筹措 |
4.3.3 资金筹措方案分析 |
4.4 项目财务评价 |
4.4.1 经济评价原则选定及参数选取 |
4.4.2 成本费用 |
4.4.3 销售收入 |
4.4.4 财务评价 |
4.4.5 不确定性分析 |
4.5 项目财务分析结论 |
5 项目风险分析 |
5.1 研究方法概述 |
5.2 项目主要风险分析 |
5.3 风险评价模型的建立 |
5.4 风险评价模型的权重及矩阵的构造 |
5.5 风险评价模型矩阵的一致性检验 |
5.6 模糊综合评价法确定综合评价向量 |
5.7 风险分析评价结果及建议 |
5.7.1 风险评价结论 |
5.7.2 建议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中国煤炭产业转型升级与空间布局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背景 |
1.1.1 选题依据 |
1.1.2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煤炭消费规律与需求预测研究 |
1.3.2 煤炭资源生态利用效率研究 |
1.3.3 煤炭产业转型升级研究 |
1.3.4 煤炭产业空间布局优化研究 |
1.3.5 文献总结及科学问题的提出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1.6 主要工作量说明 |
1.7 创新点 |
2 煤炭消费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 |
2.1 理论基础 |
2.1.1 产业发展理论 |
2.1.2 技术创新理论 |
2.1.3 空间布局优化理论 |
2.2 煤炭消费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及典型案例 |
2.2.1 煤炭消费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
2.2.2 国外煤炭产业转型升级路径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3 中国煤炭产业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3.1 中国煤炭产业发展历史及现状 |
3.1.1 中国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占比演变趋势 |
3.1.2 中国煤炭部门消费结构演变趋势 |
3.2 煤炭在未来能源结构中的地位分析 |
3.2.1 煤炭部门需求分析 |
3.2.2 未来各省煤炭需求分析 |
3.3 中国煤炭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分析 |
3.3.1 中国煤炭产业结构问题分析 |
3.3.2 中国煤炭产业空间布局存在问题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中国煤炭资源利用的生态效率评价 |
4.1 中国煤炭生态利用效率分析 |
4.1.1 煤炭生态利用效率评价指标选取 |
4.1.2 煤炭生态利用效率模型构建 |
4.1.3 数据来源及处理 |
4.1.4 煤炭生态利用效率评价结果分析 |
4.2 基于TOBIT模型的中国煤炭生态利用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
4.2.1 基于面板的Tobit模型 |
4.2.2 驱动因素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
4.2.3 结果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5 中国煤炭产业技术经济评价 |
5.1 传统煤炭产业技术经济评价 |
5.1.1 传统煤电经济性评价 |
5.1.2 冶金经济性评价 |
5.2 新兴煤炭产业技术经济评价 |
5.2.1 煤制油气技术经济评价 |
5.2.2 高效燃煤发电技术经济性评价 |
5.2.3 新型煤化工技术经济性评价 |
5.3 煤炭产业技术经济对比及优选方向 |
5.4 中国煤炭产业生产要素贡献率及产出弹性分析 |
5.4.1 模型构建内涵 |
5.4.2 指标选取及处理 |
5.4.3 投入要素产出弹性的确定 |
5.4.4 模型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中国煤炭产业结构与空间布局优化 |
6.1 煤炭产业布局优化指标体系 |
6.1.1 指标体系的功能与构成 |
6.1.2 构建指标体系的共性原则 |
6.1.3 产业布局优化指标体系的个性原则 |
6.2 煤炭产业布局优化指标体系的确立 |
6.2.1 指标选择的依据 |
6.2.2 指标体系的设计与指标内涵 |
6.3 指标体系评价方法及过程 |
6.3.1 评价方法的选择 |
6.3.2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煤炭产业布局优化评价 |
6.3.3 基于熵权Topsis法的煤炭产业布局优化评价 |
6.4 煤炭产业布局优化评价结果分析 |
6.5 中国煤炭产业结构优化研究 |
6.5.1 煤炭产业结构优化指标体系 |
6.5.2 全国煤炭产业结构优化评价 |
6.5.3 重点区域煤炭产业结构优化评价 |
6.5.4 重点区域煤炭产业结构优化评价结果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7 主要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政策建议 |
7.3 存在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个人简历 |
(10)基于“AHP+熵权法”的A绿色办公楼技术经济效果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绿色建筑的技术经济评价研究 |
1.2.2 国内绿色建筑的技术经济评价研究 |
1.3 论文的基本思路和技术路线 |
1.3.1 基本思路 |
1.3.2 技术路线 |
1.4 论文的研究方法 |
1.5 论文的创新之处 |
1.6 论文的重点和难点 |
第二章 基础理论 |
2.1 绿色建筑相关理论 |
2.1.1 绿色建筑的概念 |
2.1.2 绿色办公建筑的理念 |
2.2 全寿命周期理论 |
2.2.1 全寿命周期理论成本的概念 |
2.2.2 全寿命周期成本的组成 |
2.3 增量成本理论 |
2.3.1 增量成本的定义 |
2.3.2 绿色建筑技术增量成本的计算 |
2.4 增量效益理论 |
2.4.1 增量效益的概述 |
2.5 层次分析法理论 |
2.5.1 层次分析法概述 |
2.5.2 层次分析法实施步骤 |
2.6 熵权法理论 |
2.6.1 熵权法概述 |
2.6.2 求解组合权重 |
第三章 绿色建筑技术和成本效益分析 |
3.1 绿色建筑技术的分类 |
3.1.1 节地与室外环境利用技术 |
3.1.2 节能与能源利用技术 |
3.1.3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技术 |
3.1.4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技术 |
3.1.5 室内环境质量控制技术 |
3.1.6 运营管理技术 |
3.2 绿色建筑增量效益分析 |
3.2.1 节地与室外环境技术增量效益 |
3.2.2 节能与能源利用技术增量效益 |
3.2.3 节水和水资源利用技术增量效益 |
3.2.4 节材和材料资源利用技术增量效益 |
第四章 绿色建筑的技术经济效果评价 |
4.1 建立绿色建筑技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
4.1.1 评价指标的选择 |
4.1.2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4.2 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
4.2.1 AHP法确定评价指标主观权重 |
4.3 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 |
4.3.1 熵权法确定客观权重 |
4.4 求解组合权重 |
4.5 计算评价结果并确定评价等级 |
4.5.1 指标无量纲化处理 |
4.5.2 确定绿色建筑技术经济效果评价等级 |
第五章 案例分析 |
5.1 项目概况 |
5.1.1 工程项目概况 |
5.1.2 项目环境概况 |
5.2 本项目绿色建筑技术的应用 |
5.2.1 节地与室外环境利用技术 |
5.2.2 节能与能源利用技术 |
5.2.3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技术 |
5.2.4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技术 |
5.2.5 室内环境质量控制技术 |
5.2.6 运营管理技术 |
5.3 项目绿色技术增量成本分析 |
5.4 本项目绿色建筑的技术增量成本分析 |
5.4.1 节地与室外环境技术增量效益 |
5.4.2 节能与能源利用技术增量效益 |
5.4.3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技术的增量效益 |
5.4.4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技术的增量效益 |
5.4.5 室内环境质量控制技术的增量效益 |
5.4.6 运营管理技术增量效益 |
5.5 A办公楼项目技术经济效果评价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
附录二 |
四、技术项目的技术经济评价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火电机组灵活性改造技术经济评价研究[D]. 杨胜.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2]矿产资源基地技术经济调查评价方法初探——以内蒙古赤峰有色金属基地为例[J]. 程细音,祝新友,朱晓强. 矿产勘查, 2021(03)
- [3]水泥混凝土路面“白改黑”技术方案及经济分析[D]. 袁平平.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4]白云鄂博氧化钪项目对比分析与不同风险情景下的投资决策研究[D]. 刘璞.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20(01)
- [5]超高超重支模架技术经济比较及施工风险评价 ——以江西文化中心项目高支模为例[D]. 张涛. 华东交通大学, 2020(04)
- [6]邱集煤矿11煤层底板注浆加固项目技术经济分析[D]. 庞舜杰.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 [7]矿床技术经济评价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董毅康. 天津大学, 2019(01)
- [8]XXX矿井及选煤厂项目经济评价研究[D]. 付亚男.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1)
- [9]中国煤炭产业转型升级与空间布局优化研究[D]. 兰君.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10]基于“AHP+熵权法”的A绿色办公楼技术经济效果评价研究[D]. 刘晖. 南昌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