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卫星链路的远程管控系统设计

基于卫星链路的远程管控系统设计

一、基于卫星链路的远程管理控制系统的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黄书洋[1](2021)在《MEC使能的空天网络数据管控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以无人机和通信卫星为载体的空天网络作为5G以及下一代移动通信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未来网络的服务能力和复杂业务的承载能力。本文着眼于无人机和通信卫星两个非地面网络载体,利用移动边缘计算(Mobile Edge Computing,MEC)技术,分别设计针对不同业务场景的数据管控方案,其中包括无人机计算密集型业务中对地的高效数据卸载、卫星链路下大带宽业务数据的智能缓存和推送等具体内容,从而解决当前空天网络在复杂业务数据管控方面的高延迟、低可靠、异构网络兼容性差等问题。首先,无人机作为空基网络的载体,承担越来越多样化的计算密集型任务。然而,一方面受限于自身载荷,无人机无法搭载高性能计算设备,因此,本地计算资源并不充足;另一方面,其参与组网的外部环境复杂、续航时间有限等因素对计算数据管控策略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基于配置MEC功能的地面5G通信网络设计了更加细粒度的无人机对地数据卸载方案,具体包括:计算任务的量化、基于MEC节点稀疏性分布的有效卸载区域选择、基于时分模型的无人机计算任务分片卸载、以降低时延为目标的3D路径规划算法设计。相比于不进行卸载区域选择的基线方案,本文所提方案在数据卸载性能上表现优异。特别的,本文所提算法可以将总任务执行时间降低至少25%。接下来,针对卫星通信网络数据管控,本文充分利用5G、MEC技术以及卫星通信技术,搭建具有异构网络接口、卫星回传、缓存加速、热点推荐等功能的智能5G MEC平台,重点设计了一套缓存推送一体化、网关验证与数据管控解耦的内容加速方案。该方案极大的提高了管控平台的横向扩展性和即时响应能力。经过工程实践测试并对后台网络数据进行监控,本文验证了边缘计算平台对星地网络数据管控的效能提升有重要意义,其中流媒体请求平均响应时延降低了近50%。本文最终通过仿真平台的仿真实验和卫星网络MEC平台的工程测试,证明了借助MEC技术充分整合地面网络的计算资源和空天网络的通信资源能够一定程度上满足数据服务低延迟响应的需求。

刘振星[2](2021)在《面向遥感卫星的综合电子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对从太空对地观测的需求日益增长,推动了航天遥感技术的进步,遥感卫星的功能、性能不断提高。具体表现在:星上载荷由单一载荷向大气探测、振动测量、夹角检测、空间环境监测等多载荷发展;工作模式由单一推扫成像,向多点目标、多条带拼幅、立体成像、非沿迹曲线成像等复杂成像模式发展;星务管理由单一指令流控制、状态参数采集管理,向星上数据智能处理、自主健康监测、自主任务规划等复杂管理模式发展。近年来,我国在卫星遥感领域部署了“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国家重大专项”、“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等一批重大工程,有力推动了我国航天遥感技术发展,我国的遥感卫星也逐步向着多载荷、复杂成像模式、复杂星务管理的方向发展。因此,面向单一载荷、单一成像模式、串行星务管理的卫星控制管理模式已不再适用,对作为整星“大脑”的星载综合电子系统提出了高性能、高可靠、智能化、集成化、小型化、产品化等更高的要求。我国一些遥感卫星在星载综合电子系统方面开展了部分技术升级,开始采用“高级在轨系统”为代表的新空间数据系统标准,但总体上传统的综合电子系统体系架构并未改变。基于上述情况,急需开展面向多载荷、多任务新型遥感卫星的星载综合电子系统方面的总体研究工作,设计满足我国航天任务需要的星载综合电子系统体系架构,建立星载综合电子系统的行业标准框架,为新一代星载综合电子系统的应用打下技术基础。本工程博士论文的作者就职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近年来一直从事国产新一代星载综合电子系统的研究,本工程博士论文总结了本人在新一代遥感卫星综合电子系统的硬件架构设计、网络体系架构设计和星上自主任务规划等几个关键环节的主要工作和技术创新。针对传统卫星电子系统各分系统间孤立设计、功能分散、接口不统一、信息交互流程非标准化等问题,本工程博士论文采用硬件和软件模块化设计,大幅降低星上电子设备数量和复杂度,突破高精度轨道外推技术、条带分割技术和应急任务重规划技术等星上自主任务规划关键技术,本工程博士论文的相关研究成果还开展了在轨验证。(1)网络体系架构设计方面:针对现有卫星网络功能耦合严重,新旧标准兼容性差等问题,采用分层设计理念,将系统划分为应用层、传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物理层等五个层次分别进行设计,并提出一套适用于我国遥感卫星新型综合电子系统的自主协议规范体系,形成规模化的新一代遥感卫星在轨协同应用能力。(2)硬件架构设计方面:针对传统星务系统面临的开放性较差、稳定性不足等问题,采用通用化可扩展结构设计技术和硬件即插即用设计方法,提升系统硬件架构的开放性;采用集中管理/分散测控、系统容错机制设计方案,解决系统稳定性难题;采用模块化设计理念,梳理综合电子系统硬件功能框架,解决综电系统硬件模块化程度低、功能耦合等问题。(3)基于综合电子系统的任务规划技术研究方面:针对现有任务管控完全依靠地面,管控复杂度大的难题,深入研究了星上自主任务规划技术,结合我国新一代遥感卫星任务特点,提出了任务规划三大关键技术及解决方法。(4)在轨应用验证方面:上述研究工作已在多个遥感型号上应用,本文通过分析高分多模卫星综合电子系统设计结果,以及在轨应用验证情况,阐述作者博士期间研究成果的有效性,以及后续需要进一步改进提高的研究方向。本工程博士论文的相关研究工作得到了高分重大专项重点研发项目“星载通用电子设备研发(项目合同编号:GFZX04013402-2)”项目的支持,论文作者主要负责硬件架构设计、网络体系架构设计和星上自主任务规划等方面的研究。

何皓琛[3](2021)在《水声传感网络体系结构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水声传感网络(Underwater Wireless Acoustic Sensor Network,UWASN)是用于监视水下环境和探索水下资源的关键技术,在海洋环境采样、海洋数据收集、地理环境监测、紧急避灾、辅助导航以及海底监视等水下应用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由于UWASN的传输环境恶劣、传播延迟长和误码率较高等特性,传统无线传感网络的网络体系结构不再适用。同时,UWASN尚未有成熟的网络体系结构。因此,研究UWASN的网络体系结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论文从海洋环境自适应、网络自愈性、能量感知、有效信息交互等角度入手,结合UWASN的特性与水下传输任务的需求,借鉴传统无线传感网络体系结构模型与延迟容忍网络设计思路,提出了一种新型UWASN体系结构模型。数据转发面通过统一的“管控中心”沟通各协议层之间的信息交互,使之能够实现协议栈的灵活组合并提供良好的跨层设计平台,增加网络中的跨层效益。同时,体系结构中增加了一个面向消息的覆盖层——“投递层”,用于解决网络区域间或网络节点间的异构性、水下数据传输长时延与链路中断等问题。为了验证新型UWASN体系结构中协议的组织形式、协议层连接灵活性、协议栈自适应和跨层设计的思路,论文设计并实现了体系结构中的“管控中心”,命名为Lincros协议栈平台。为了实现协议栈运行时对协议层的灵活配置和满足不同协议实例运行期间的稳定性需求,Lincros平台将不同的协议实例组织成相互合作的进程组,协议进程之间的通信和调度由Lincros核心负责,从而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系统运行的实时性和协议运行的并发性。为了解决UWASN长时延、链路中断等问题,论文设计并实现了新型UWASN体系结构的“投递层”,其中投递层被当作应用层代理,工作在某些骨干网络的“投递层网关”节点之上,形成“存储-携带-转发”的覆盖层网络。同时,投递层使用持久存储对抗网络中断。论文给出了投递层的网络区域与节点命名寻址、投递层数据传输、链路感知与路径选择、基于包级编码的混合AQR逐段可靠控制、资源分配与网络诊断和功能适配器六个方面的详细设计。另外,论文给出了投递层实现的整体框架和一些重要功能模块的具体实现,主要包括数据收发流程、邻居发现流程和可靠性控制流程等。论文对所提出的新型UWASN体系结构进行了仿真分析和半实物验证,并与传统五层UWASN体系结构进行比较。实验结果与仿真结果基本一致,验证了论文提出的新型UWASN体系结构具有较低的端到端传输时延、较高的网络有效吞吐量和较高的传输效率,能够在具有高延迟、高误码率和高链路中断概率的UWASN中较好地完成数据传输任务。

宋宏伟[4](2021)在《卫星链路传输层拥塞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业务类型和服务数量也在日益增多,地面网络通信带宽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由于卫星网络具有传输距离远,覆盖范围广、通信扩展性高、通信频段宽,不受地域限制等优点,使得卫星通信技术逐渐成为信息传输的重要手段。卫星网络具有数据往返间隔长,高误码率以及双向链路不对称等特点使地面网络传输控制协议不能很好地适应卫星通信网络。针对上述问题,国内外专家和科研学者对传输控制协议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改进,让传输控制协议在保持自身优势的基础上,能够克服卫星网络的中的不利因素。首先通过分析传输控制协议的工作原理,以及卫星链路的特性,结合这两方面的因素,总结出当传输控制协议受到卫星链路的影响时,会导致原始的拥塞控制算法因无法准确判断拥塞,使得拥塞窗口具有较大的波动性,降低了链路带宽利用率。针对以上问题,在原始TCP Vegas算法的基础上做出了改进,提出一种能够主动适应链路变化的Vegas_S拥塞控制算法。Vegas_S算法主要从三个角度出发,对TCP的工作机制进行调整。首先,添加新的RTT计算机制,代替原来的RTT计算方法,解决了原始Vegas算法因链路不对称,而导致的RTT计算存在不公平的问题,改进后的RTT计算机制能够更准确地计算出链路中的有效时延,从而使得对网络中的拥塞判断更准确。其次,Vegas_S算法也对卫星往返时延过长引发的一系列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主要内容是在慢启动阶段增加了新的拥塞窗口增长策略以及参数变量,解决了短连接时的带宽利用率低,同时也避免了慢启动后期因窗口增幅过大而引起的突发性拥塞。最后,在拥塞避免阶段进行了改进,增加了带宽判别机制,更准确地预测网络状态,合理调整传输速率,增加算法的稳定性和高效性。选用OPNET软件作为仿真工具,参照实际中的卫星网络环境,搭建了一个仿真模型。通过在不同的网络参数下对Vegas算法和新算法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新算法更适合卫星网络通信环境,新算法能够提高传输稳定性并保持较高的吞吐量。

贾明皓[5](2020)在《面向天文观测设备的远程自主观测中关键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时域天文学、系外行星搜寻、空间碎片监测是当今天文及相关应用的研究热点方向,由此需要天文观测设备有更高分辨率、更灵敏的探测能力,并且可以更持续地监测目标。这些需求需要天文设备硬件技术和自主观测控制软件技术配合发展。为了获得更好的视宁度、更长的观测时间,越来越多的天文观测设备会选择在高原、极地、太空等环境建设,这些环境人类难以常驻,决定了设备必须支持自主观测的能力,并可以被远程控制。同时,天文观测设备数量越来越多,并向网络协同观测的趋势发展。为了减少人员维护成本,集中统一管理,提高观测效率,需要加强远程自主观测的发展,建设一个更高层次的网络观测平台。另一方面,望远镜口径越来越大,设备模块越来越多,层级越发复杂,为了降低使用复杂度,兼顾不同使用场景,并且加强数据采集和故障分析平台的建设,需要建设具备多接口层次的控制软件系统。相比于国际上BOOTES、LCOGT等项目中成功实施智能化的自主观测以及远程控制组网,国内远程自主观测技术的研究起步较晚,与国际存在一定差距。国内已有围绕RTS2技术,在南极亮星巡天望远镜、圆顶结合气象站自动化控制、量子1.2米望远镜天文成像端控制系统,LAMOST及丽江2.4m望远镜升级改造等方向取得了一定进展。同时也有各个单位围绕各自设备开展对远程自主观测技术的探索,包括对南极天文观测,空间碎片观测平台,大型望远镜观测设备自主控制等,但在完全无人值守的自动化观测,以及望远镜组网观测方面,还需要有进一步的突破。本文围绕南极天文台的进一步建设、空间碎片监测网的组建、以及WFST拼接相机控制子系统这些新课题开展远程自主观测中关键技术的研究。首先对于小型望远镜种类多,设备不尽相同,需要提高软件实现的复用性,从自上而下的角度对业务进行建模;对于南极天文,需要增加远程控制的稳定性,在高延迟低带宽的卫星网络下提高控制效能;对于空间碎片监测灵活的观测需求,要完善远程自主观测控制的构架,采用更先进的框架开发,完善自主观测过程,为站点组网打好基础;对于国内首个大型拼接相机的硬件平台,需要针对其多种使用场景提出完备的控制平台方案。本论文首先明确了自主观测和控制的重要性,介绍了国内外自主观测控制技术发展现状,并介绍了南极天文、空间碎片监测和大视场巡天望远镜相机这三个需要重点发展自主观测技术的场景。本文对自主观测以及远程控制的整体架构做了定义:硬件设备层、设备控制层、观测控制层、用户服务层。为了降低模块开发复杂度,本文对设备控制层中的不同设备模块做了通用化的定义和设计,对典型设备模块做状态机分析和故障场景分析,对自主观测业务做建模,论述了一般化的观测业务,对自主观测流程中的调焦、平场、导星提出实现方案。对于南极天文,本文在南极亮星巡天望远镜等项目中实现了一套远程自主观测控制框架,对框架依赖的RTS2技术做了分析,介绍了 RTS2的接口扩展方法以及面向远程自主观测的模块开发。在此基础上,设计并实现了在南极高延迟低带宽网络条件下主-从架构的远程控制。该框架可以作为南极天文台运控的原型。对于碎片观测,本文分析其业务及所需功能,明确其组网构架,基于ZeroMQ和Protobuf的望远镜自主观测控制框架RACS2,实现了碎片自主观测的业务功能,并以兴隆碎片观测望远镜为例,提出一种云量分析方案,用于完善自主观测的天气判断。对于恒星观测模式,实现了碎片目标信息提取方法。对于WFST相机控制系统,本文设计其远程控制框架,基于微服务的设计思想,划分设备功能模块和业务模块,并对相机、配置、数据存储等关键模块做了初步设计。针对拼接相机的特点,设计基于MEF(multi-extension FITS)的文件存储方式,兼顾了对现有天文软件的兼容性。本文的创新之处如下:1)完善了自主观测平台的一般化架构定义和功能设计,提炼了南极天文以及碎片观测涉及的望远镜的各设备模块特性,给出了基本属性、状态机、故障事例的定义与分析。对于自主观测业务流程也加以分类并介绍了实现方法。基于RTS2框架,提出基于REDIS对其消息接口做扩展,并将RTS2和Tornado WEB服务框架结合,针对南极低带宽高延迟网络,构建了南极天文设备组网运行控制的原型。2)针对碎片观测业务,基于ZeroMQ和Protobuf的观测控制框架(RACS2)完成了首个碎片自主观测控制平台,配合Python脚本灵活使用,很好地满足碎片观测的功能需求。3)针对国内首个自主研发的大型望远镜拼接相机,对其远程控制平台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不同场景的功能需求和关键约束,对相机控制做了多层次多接口形式的设计,基于微服务的思想将功能模块做拆分,方便模块独立开发和调试。

杨丙辉[6](2020)在《基于北斗物联网的X县灌溉工程智能管理系统设计与管理》文中认为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作物灌溉管理是农业生产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目前作物灌溉管理在技术上还是处于薄弱环节,没有实现智能化、科学化灌溉管理,因此设计一款能够根据“不同的作物种类、不同的生长地域、不同的时间季节、不同的生长阶段、不同的天气”等因素,并结合大数据分析、作物生长特性,采用智能灌溉控制算法进行自动化、智能化、科学化的灌溉管理系统尤为迫切。该论文以“基于北斗物联网的X县灌溉工程智能管理系统设计”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文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理论分析法”、“对比分析法”、“设计管理规范研究法”,对研究背景、国内外发展现状、相关技术应用、技术可行性分析、X县灌溉现状等进行了重点研究,并对相关技术优缺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总结;将北斗通信系统运用到本研究中,拓展了系统应用范畴;确立了“智能灌溉控制算法设计”、“北斗物联网技术应用”、“技术可行性分析”、“系统设计管理”、“方案优化设计及系统软硬件设计实施”等5项主要研究内容。为了确保系统稳定性以及技术可行性,在系统设计之前,对系统设计管理措施进行了研究;制定了一系列的控制管理策略,并结合相关技术优缺点、性能指标等,对相关技术可行性进行了研究,得出了技术可行性结论。在方案设计阶段,通过对“软件系统架构”、“硬件系统架构”的性能优缺点进行对比分析,为系统架构选型得出了结论;通过对元器件选用、系统组成、功能设计进行了研究,得出了系统设计方案。在系统开发实施阶段,对系统软硬件开发设计工作进行了重点实施;在系统开发实施过程中,输出了一系列的设计文件,如:“电路原理图”、“PCB板图”、“元器件bom表”、“PCB贴片文件”“嵌入式软件代码”、“服务器后台软件代码”、“服务器显示软件代码”、“数据库软件代码”等。该系统的设计符合国家十三五农村发展战略规划,不仅能实现无人化、科学化灌溉,而且还产生了众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新农村建设,智慧农业发展提供了一定程度的技术支持,既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需要,又是精准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对推动我国智能灌溉工程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张玉迪[7](2020)在《移动卫星通信网络边缘计算架构研究》文中指出传统的移动通信卫星在通信过程中仅作为信息中转站,并不具备数据处理能力,并且传统卫星网络具有传播时延大,频谱带宽资源昂贵等缺点,无法满足时延敏感型业务的发展。为解决移动卫星通信网络面临的上述难题,本文参考边缘计算技术在地基网络中的发展趋势,提出将边缘计算理念应用到未来移动卫星通信网络,形成新一代的移动通信网络边缘计算架构,从而满足各类新兴业务应用需求。移动卫星通信网络边缘计算架构能够实现业务处理在更靠近用户侧的边缘网络节点中进行,从而有效的缩短了服务响应时间、节省了卫星网络中宝贵的回传带宽资源、缓解了远程云数据处理中心的计算压力。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从以下两方面开展。本文提出了一种适用于移动卫星通信网络的边缘计算架构。首先对卫星边缘计算架构进行了详细的需求分析,将边缘计算理念应用于传统卫星通信网络能够带来巨大的性能提升,并进一步设计出移动卫星通信网络边缘计算架构,基于分层思想,此架构被划分为四个层次:应用服务层、编排控制层、虚拟化层、基础资源层。然后,论文采用了轻量级虚拟化、软件定义网络、虚拟交换等技术对该架构进行实现。最后,为了测试提出移动卫星通信网络边缘计算架构性能,本文搭建演示验证系统进行测试,测试的性能指标分别是:响应时延,带宽消耗,下载速度。实验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移动卫星通信网络边缘计算架构比传统移动卫星通信网络架构节省了一半响应时延与带宽资源并且下载速度提升将近30%。另一方面为解决卫星边缘计算架构中多用户情形下的计算卸载问题,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博弈论的卫星边缘计算计算卸载方法。对于计算卸载中存在多用户同时卸载产生的相互干扰与移动卫星通信网络边缘计算节点资源受限等问题,本文将该计算卸载问题转化为一个博弈问题。通过有限次迭代达到纳什均衡,设计了基于博弈论的计算卸载算法,通过与LP、IWD、IQD三种卸载方法在本地资源消耗、整体资源消耗方面比较,本算法具有更好的适配性并能更好的减小系统的资源消耗。

叶海洋[8](2019)在《基于虚拟化的天地一体化网络仿真技术研究》文中认为作为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对于维护国家利益、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的实现目标是建设一个安全性高、可集成、可重构的空对地信息应用系统,支持统一规划和管理。由于卫星网络拓扑规模庞大、协议多样,必须构建相应的仿真平台对网络架构及协议进行严格的评估及验证。目前对于卫星网络仿真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向:面向卫星网络的理论模型、基于离散事件模拟技术的数字仿真、基于虚拟化技术的网络仿真。论文针对天地一体化卫星网络仿真需求,提出一种天地一体化卫星网络高性能仿真技术,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天地一体化卫星网络动态联动仿真技术,最后阐述天地一体化网络仿真管理控制系统工作原理和架构,并结合具体应用案例,对整个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仿真平台进行验证。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提出面向天地一体化卫星网络的高性能仿真技术(High-performance Emulation Technology for the SGIN,SGIN-HPET),该技术融合卫星场景精确仿真技术、及基于SDN的卫星链路仿真技术,针对主流卫星链路仿真逼真度与吞吐量不足的缺点,在链路发送端设置报文匹配规则,在链路接收端对链路延时误差进行动态差分补偿,实现卫星链路延时的高逼真仿真;在全虚拟化卫星节点内部署高通量路由协议,且支持卫星协议的自动配置,显着提升了天基骨干网间链路的吞吐量,能够满足卫星激光链路高吞吐量仿真需求。通过仿真一个卫星网络场景,验证SGIN-HPET支持卫星链路可见性、延时、误码率及带宽的逼真仿真;在此基础上与目前主流方法进行比较,SGIN-HPET仿真的链路延时具有更高的逼真性,也能够支撑卫星路由仿真节点的高通量仿真。2)在SGIN-HPET方法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天地一体化卫星网络动态联动仿真技术(Dynamic Synchronization Emulation Technology for the SGIN,SGIN-DSET)。SGIN-DSET融合了OpenStack云平台的虚拟化优势以及STK仿真软件的卫星轨道精确测算优势,实现了二者的无缝互联,能够支持大规模卫星网络的实时仿真。SGIN-DSET通过卫星计算模型驱动仿真网络实现正向联动仿真,仿真网络能够对卫星计算模型进行反向调控。通过两个仿真场景的测试和验证,结果表明SGIN-DSET能够支持对卫星静态网络、卫星时变网络及卫星链路特性的静态、动态仿真;通过仿真卫星轨道机动场景,表明SGINDSET支持对卫星计算模型的反向调控;分析天地一体化卫星网络中天基接入星座定位精度及天基骨干星座全球覆盖率,证明该总体设计方案能够满足设计需求。3)在SGIN-HPET与SGIN-DSET研究基础上,设计并实现了天地一体化网络仿真管理控制系统。该系统能够根据网络拓扑描述文件,支持测试云上卫星仿真网络的自动化部署及网络资源的自动化回收。通过构建、仿真、回收大规模卫星网络仿真环境,验证了该系统的先进性和实用性。

王晓鸣[9](2018)在《一种船载双模海洋数据卫星传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在已有的船舶上加装海洋观探测设备,结合船舶海上航行,开展常态化的海洋监测,是认知海洋的主要手段之一,可为建设海洋强国提供强大的基础支撑。依托国产自主通信手段,怎样实时高效的将船舶上监测的海洋环境数据实时传送到岸基接收中心,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根据S波段天通移动卫星通信系统特点和北斗卫星短报文通信能力,设计了适合船舶安装使用的海洋数据双模卫星传输系统。首先介绍了船舶通信和国内外常用的海上卫星通信系统,阐述了船舶数据传输的特点、规律和现状;其次从功能、接口关系、指标体系以及信息流程、体系结构等多个维度介绍了舰载海洋数据双模卫星传输系统的总体设计;接下来论述了双模卫通单元的设计思路和工作原理,详细阐述了双模卫通单元的天线设计、信道设计和软件设计;随后论述了多接口数据集成采集单元的设计思路和平台组成,详细阐述了多接口数据集成采集单元的硬件设计、软件设计和关键技术;然后论述了岸基数据接收中心的组成、体系结构和软件设计,详细阐述了传输处理分系统、远程管理分系统的组成、内外部接口关系和业务流程以及详细设计。最后结合试验情况就本文工作做了总结,并给出了后续要完善的工作。测试和分析表明,本文所设计的船载双模海洋数据卫星传输系统,性能稳定,S波段移动卫通数据传输带宽较高,传输数据量大,北斗短消息传输覆盖范围广,两种手段互为备份,数据传输稳定、成功率高,可有效解决船舶航行过程中海洋环境数据采集传输问题。同时,数据传输的功能也适用于其他行业,相信通过本文的详细描述,能够帮助相关行业人员设计出符合要求的船舶航行实时传输系统。

赵达爽[10](2014)在《四川移动卫星应急通信网管控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增多,应急通信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应急通信网络作为基础公众通信的重要补充手段和应急通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设备数量及类型方面均得到了较快发展。由于最近几年才被引入基础电信运营商,组网规模参差不齐,目前还没有形成较为成熟的卫星应急通信网络管理系统,而如何有效管理众多卫星应急通信网络设备,成为基础电信运营商网络通信部门一个较为迫切的课题。四川移动卫星应急通信网络主要由卫星中心站点(又称卫星地面主站)和卫星远端站点两大部分组成,通过考察电力、气象等行业的卫星通信网管系统,本论文结合移动卫星应急通信特点和实际需求,借鉴基础电信运营商对于GSM/TD等移动通信网络的管理控制经验,基于TCP/IP组网技术来设计出一种适用于基础电信运营商内部的卫星应急通信网管控系统,实现对卫星网元设备等资源的集中监控和统一调度管理,有助于提高整个卫星应急通信网络的保障能力和效率。本文重点对卫星应急通信网络的监控和管理配置进行设计和实现,整个管控平台搭建在卫星中心站,系统采用C/S架构,由管理服务器、远端管控接入设备等硬件和网络管控软件组成,中心站点和远端站点之间通过空间卫星载波实现通信,而中心站点和远端站点内部设备则分别通过以太网和串口方式实现通信。通过对卫星应急通信网业务和控制层面的通道分离,实现对卫星和地面超长的距离传输通道以及各个卫星网元设备的管理。整个管控系统最终实现本地监控管理和业务调度管理两大功能,能够完成用户和站点管理、拓扑结构配置、节点和终端设备的通信状态管理以及本地和远程配置,同时还能通过TCP/IP技术实现对卫星通信链路建立的二次确认,系统支持一对多操作模式、地面/卫星传输的自动切换以及故障分级告警等功能。四川移动引入的卫星应急通信网络管控系统,在集团内尚属首次,是卫星应急通信网络管控系统在基础电信运营商内部的一次较好尝试,具有很强的实际意义和推广价值。

二、基于卫星链路的远程管理控制系统的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卫星链路的远程管理控制系统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MEC使能的空天网络数据管控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空天网络的研究背景
        1.1.2 MEC和5G的研究背景
        1.1.3 MEC使能的空天网络数据管控的意义
        1.1.4 MEC使能的空天网络数据管控的挑战
    1.2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3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MEC使能的空天网络数据管控策略理论和技术基础
    2.1 无人机通信理论模型
        2.1.1 信道模型
        2.1.2 数据分片
    2.2 最优化问题相关理论
        2.2.1 混合整形非线性规划
        2.2.2 凸优化问题中的SCA技术
        2.2.3 二分法及Alternative Manner
    2.3 MEC相关技术
        2.3.1 MEC承载的网络功能
        2.3.2 MEC平台的部署位置
        2.3.3 MEC平台的主要模块
        2.3.4 MEC平台的搭建与集成技术
    2.4 卫星网络相关技术
        2.4.1 5G卫星互联网络拓扑结构
    2.5 视频服务端开发技术
        2.5.1 视频传输协议
        2.5.2 视频缓存技术
        2.5.3 高性能服务端开发技术
    2.6 研究现状
第三章 MEC使能的细粒度无人机数据卸载策略设计
    3.1 问题提出
    3.2 问题构建
    3.3 算法设计与问题求解
        3.3.1 优化问题分解
        3.3.2 SCA求解
    3.4 仿真结果与分析
        3.4.1 仿真设计
        3.4.2 仿真结果
        3.4.3 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MEC使能的5G卫星回传数据管控平台搭建
    4.1 MEC平台设计
        4.2.1 系统功能组成与分层架构
        4.2.2 技术选型与接口逻辑设计
    4.2 服务端功能部署
        4.2.1 EasyDarwin的CS(Client-Server)架构
        4.2.2 视频服务推拉模型设计
        4.2.3 视频服务请求接入流程
        4.2.4 视频服务协议RTSP处理流程
    4.3 缓存功能设计与部署
        4.3.1 缓存系统架构设计
        4.3.2 MEC侧模块
        4.3.3 服务端模块
    4.4 一体化整合与性能分析
        4.4.1 一体化联调系统组装
        4.4.2 联调项目和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
    5.1 论文总结
    5.2 未来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申请的发明专利

(2)面向遥感卫星的综合电子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综合电子系统概念内涵
    1.2 综合电子系统的形成与发展
    1.3 国内外发展情况
        1.3.1 国外典型星载综合电子系统
        1.3.2 国内发展情况
        1.3.3 发展趋势及启示
    1.4 工程背景及需求
        1.4.1 高分专项简介
        1.4.2 空间基础设施规划简介
        1.4.3 高分多模卫星简介
        1.4.4 对综合电子系统的紧迫需求
        1.4.5 博士期间研究工作开展情况
    1.5 论文章节安排
第2章 综合电子系统研究思路及架构设计
    2.1 任务需求分析
    2.2 研究工作思路
        2.2.1 新一代遥感卫星对电子系统的需求
        2.2.2 现有卫星电子系统存在的问题
        2.2.3 研究路线与技术途径
    2.3 综合电子系统架构设计
        2.3.1 综合电子系统网络体系架构设计
        2.3.2 综合电子系统硬件架构设计
        2.3.3 基于综合电子系统的星上任务规划技术研究
    2.4 高分多模卫星综合电子系统的设计验证方案
第3章 综合电子系统网络体系架构设计
    3.1 新一代遥感卫星信息交互需求
        3.1.1 应用任务功能分解
        3.1.2 应用任务信息交互需求分析
    3.2 工程难点分析
        3.2.1 网络系统功能耦合难题
        3.2.2 网络标准兼容性难题
    3.3 针对系统功能耦合难题的星载综合电子系统网络分层设计
        3.3.1 网络体系架构设计思路
        3.3.2 应用层设计
        3.3.3 传输层设计
        3.3.4 网络层设计
        3.3.5 数据链路层
        3.3.6 物理层设计
    3.4 针对网络标准兼容性难题的标准化网络协议体系设计
        3.4.1 通用标准兼容性设计
        3.4.2 终端接口设计
    3.5 新一代遥感卫星分层协议体系设计
        3.5.1 新一代遥感卫星星地链路空间链路协议应用设计
        3.5.2 新一代遥感卫星星载子网协议设计
        3.5.3 新一代遥感卫星应用服务空间包设计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综合电子系统通用化可扩展硬件架构设计
    4.1 工程难点分析
        4.1.1 系统开放性难题
        4.1.2 系统稳定性难题
        4.1.3 硬件功能耦合难题
    4.2 针对系统开放性难题的综合电子系统硬件接口设计
        4.2.1 开放式结构设计
        4.2.2 硬件即插即用设计
    4.3 针对系统稳定性难题的综合电子系统硬件架构设计
        4.3.1 集中管理分散测控设计
        4.3.2 双总线设计
        4.3.3 容错机制设计
    4.4 新一代遥感卫星的综合电子系统硬件模块化设计
        4.4.1 新一代遥感卫星平台管理需求分析
        4.4.2 通用处理器模块设计
        4.4.3 数据存储复接模块设计
        4.4.4 遥测采集模块设计
        4.4.5 热控管理模块设计
        4.4.6 容错模块设计
        4.4.7 指令模块设计
        4.4.8 配电模块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综合电子系统的星上任务规划技术研究
    5.1 新型遥感卫星任务特点
    5.2 高精度轨道外推算法
        5.2.1 龙格-库塔数值积分算法
        5.2.2 动力学模型
        5.2.3 星上计算的优化过程
        5.2.4 仿真结果
        5.2.5 仿真结论
    5.3 条带分割算法
        5.3.1 区域任务条带分割
        5.3.2 曲线任务条带分割
    5.4 应急任务重规划算法
        5.4.1 更新待规划任务集
        5.4.2 应急任务最佳插入位置函数
        5.4.3 星上自主重规划算法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综合电子系统通过高分多模卫星的在轨应用验证
    6.1 高分多模卫星任务特点分析
        6.1.1 敏捷成像模式
        6.1.2 视频成像模式分析
        6.1.3 数据处理模式分析
        6.1.4 数据传输模式分析
    6.2 高分多模卫星综合电子技术方案
        6.2.1 高分多模卫星业务需求
        6.2.2 高分多模卫星综合电子总体方案
        6.2.3 高分多模卫星信息流设计
    6.3 网络体系架构标准化、兼容性应用验证
        6.3.1 高分多模卫星空间链路协议兼容性设计验证
        6.3.2 高分多模卫星星载子网协议标准化设计验证
    6.4 开放式综电系统硬件标准化、模块化应用验证
        6.4.1 高分多模卫星综合电子系统硬件架构设计
        6.4.2 采用本课题研究成果对系统功能性能的提升
    6.5 基于综合电子系统的自主任务规划技术在轨验证
        6.5.1 自主任务管理在轨应用验证
        6.5.2 自主健康管理在轨应用验证
        6.5.3 综合电子系统自主任务管理系统设计验证
        6.5.4 综合电子系统自主机动控制设计验证
        6.5.5 高分多模卫星在轨成像任务执行情况验证
        6.5.6 基于综合电子系统的新增功能效益显着
    6.6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工作内容总结
    7.2 本文先进性与创新点
    7.3 后续发展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3)水声传感网络体系结构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水声传感网络
        1.2.2 网络体系结构
        1.2.3 水声网络仿真验证平台
    1.3 论文研究内容与贡献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成果
    1.4 论文章节安排
第2章 新型水声传感网络体系结构
    2.1 整体框架
    2.2 管控中心
    2.3 数据转发平面
        2.3.1 物理层
        2.3.2 数据链路层
        2.3.3 网络层
        2.3.4 传输层
        2.3.5 投递层和应用层
    2.4 垂直管理平面
        2.4.1 能量管理平面
        2.4.2 移动管理平面
        2.4.3 安全性平面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Lincros协议栈平台设计与实现
    3.1 Lincros框架模型
        3.1.1 协议模块
        3.1.2 Lincros核心
        3.1.3 Modem驱动模块
    3.2 Lincros信息流
        3.2.1 外部信息流
        3.2.2 内部信息流
    3.3 Lincros核心功能实现
        3.3.1 协议栈连接管理
        3.3.2 共享内存池管理
        3.3.3 数据转发控制
        3.3.4 外围模块支持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投递层设计与实现
    4.1 网络区域与节点命名寻址
        4.1.1 网络区域与投递层网关
        4.1.2 节点命名与寻址
    4.2 投递层数据传输
        4.2.1 网络传输模型
        4.2.2 机会传输与链路中断处理
        4.2.3 投递层数据格式定义
    4.3 链路感知和路由选择
        4.3.1 链路感知与邻居发现
        4.3.2 路径选择和调度
        4.3.3 投递层路由表和地址映射表
    4.4 投递层逐段可靠传输控制
        4.4.1 水声网络可靠传输控制框架
        4.4.2 基于包级编码的混合ARQ逐段可靠服务
    4.5 资源分配与网络诊断
        4.5.1 基于数据优先级的服务等级制度
        4.5.2 数据交付选项与网络诊断
    4.6 功能适配器
    4.7 投递层核心功能实现
        4.7.1 整体实现框架与工作流程
        4.7.2 数据传输流程
        4.7.3 邻居发现流程
        4.7.4 可靠传输控制流程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仿真分析与场景验证
    5.1 验证场景设计与分析
    5.2 仿真内容与结果分析
        5.2.1 性能评价指标
        5.2.2 仿真参数设置
        5.2.3 仿真结果分析
    5.3 硬件平台半实物验证
        5.3.1 实验测试场景
        5.3.2 实验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工作总结
    6.2 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4)卫星链路传输层拥塞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与组织结构
第2章 卫星链路中的传输控制协议
    2.1 传输控制协议组成
    2.2 拥塞控制算法
        2.2.1 慢启动算法
        2.2.2 拥塞避免算法
        2.2.3 快速重传
        2.2.4 快速恢复
    2.3 卫星链路的特点
        2.3.1 卫星链路往返时延长
        2.3.2 卫星链路误码率高
        2.3.3 卫星链路带宽不对称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卫星链路中的拥塞控制算法分析与设计
    3.1 常见的拥塞算法分析
    3.2 TCP Vegas拥塞控制研究
    3.3 Vegas_S拥塞控制算法设计
        3.3.1 改进的时延计算机制
        3.3.2 改进的慢启动算法
        3.3.3 改进的拥塞避免算法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Vegas_S拥塞控制算法仿真与分析
    4.1 OPNET仿真软件介绍
        4.1.1 仿真特性分析
        4.1.2 仿真核心机理
    4.2 Vegas_S仿真模型设计
        4.2.1 节点模型设计
        4.2.2 协议模型设计
    4.3 Vegas_S仿真流程与结果分析
        4.3.1 仿真环境搭建与参数设置
        4.3.2 仿真实现步骤
        4.3.3 仿真方案设计与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面向天文观测设备的远程自主观测中关键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天文设备观测概述
        1.1.1 自主观测战略意义
        1.1.2 自主观测的发展
    1.2 南极天文观测
        1.2.1 观测优势
        1.2.2 南极天文台建设
        1.2.3 南极天文运行控制平台
    1.3 空间碎片监测
        1.3.1 空间碎片监测概况
        1.3.2 国内外建设
        1.3.3 空间碎片全球联测网
    1.4 大视场巡天望远镜
    1.5 论文章节安排
第2章 远程自主观测技术
    2.1 观测系统架构
    2.2 天文设备的抽象与控制
        2.2.1 望远镜装置
        2.2.2 调焦设备
        2.2.3 滤光片设备
        2.2.4 焦面设备
        2.2.5 圆顶设备
        2.2.6 环境信息设备
        2.2.7 授时设备
        2.2.8 电源管理
    2.3 自主观测流程
        2.3.1 一般化观测模型
        2.3.2 自动调焦流程
        2.3.3 平场测量流程
        2.3.4 导星流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面向南极天文的远程观测控制
    3.1 基于RTS2与EPICS框架的开发
        3.1.1 RTS2核心类开发
        3.1.2 RTS2和EPICS集成
        3.1.3 RTS2的WEB接口分析
        3.1.4 基于REDIS的消息推送模块
    3.2 远程控制服务技术
        3.2.1 服务设计原则
        3.2.2 远程控制服务基础架构
        3.2.3 基于Tornado的网络服务
        3.2.4 数据实时更新技术
        3.2.5 多用户访问的约束
        3.2.6 接口设计的幂等性
        3.2.7 服务代理
        3.2.8 网络服务前端技术
    3.3 通用信息采集管理
        3.3.1 日志搜集
        3.3.2 进程管理
    3.4 南极天文设备的远程自主观测实现
        3.4.1 南极亮星巡天望远镜
        3.4.2 近红外天光背景测量仪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碎片观测望远镜观测平台
    4.1 业务与架构定义
        4.1.1 设备控制层
        4.1.2 观测控制层
        4.1.3 服务接口层
    4.2 基于RACS2框架的自主观测实现
        4.2.1 RACS2简介
        4.2.2 RACS2模块设计
        4.2.3 RACS2设备模块支持
        4.2.4 望远镜校准模块
    4.3 云量分析
        4.3.1 图像特征提取
        4.3.2 数据标记
        4.3.3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分类
        4.3.4 基于云量识别结果的自主观测
        4.3.5 改进方向
    4.4 碎片数据处理技术
        4.4.1 处理流程
        4.4.2 实现方案
    4.5 基于Sentry的应用异常监控平台
        4.5.1 平台功能简介
        4.5.2 应用平台部署
        4.5.3 软件集成方法
    4.6 平台组网设计
    4.7 碎片自主观测的实现
        4.7.1 硬件接口适配
        4.7.2 系统实测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大视场巡天望远镜相机控制系统
    5.1 系统构架
        5.1.1 需求及约束分析
        5.1.2 架构设计
    5.2 设备控制层
        5.2.1 相机通信协议
        5.2.2 相机控制软件开发工具包
        5.2.3 焦面热控与真空维持
    5.3 综合控制服务
        5.3.1 配置服务
        5.3.2 监控预警
    5.4 相机数据存储
        5.4.1 CCD编号信息
        5.4.2 FITS文件存储
        5.4.3 坐标系统
    5.5 对外控制接口
        5.5.1 接口形式
        5.5.2 接口安全性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WFST相机原始数据FITS头定义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6)基于北斗物联网的X县灌溉工程智能管理系统设计与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 技术可行性分析
    2.1 技术概况
    2.2 硬件系统技术可行性分析
    2.3 软件系统技术可行性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系统设计管理
    3.1 系统设计规划管理
    3.2 技术评审管理
    3.3 元器件选型管理
    3.4 PCB工艺设计管理
    3.5 系统可靠性设计管理
    3.6 系统维修性设计管理
    3.7 安全性设计管理
    3.8 系统保障性设计管理
    3.9 系统测试性管理
    3.10 系统环境适应性管理
    3.11 本章小结
4 方案分析与优化设计
    4.1 系统架构分析
    4.2 硬件系统方案设计
    4.3 软件系统方案设计
    4.4 智能控制算法设计
    4.5 本章小结
5 系统软硬件设计
    5.1 硬件设计
    5.2 软件设计
    5.3 本章小结
6 预计社会及经济效益分析
    6.1 预计经济效益分析
    6.2 预计社会效益分析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及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7)移动卫星通信网络边缘计算架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4 本文的主要贡献与创新
    1.5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移动卫星通信网络与边缘计算技术
    2.1 移动卫星通信网络技术
    2.2 边缘计算技术
        2.2.1 边缘计算架构
        2.2.2 边缘计算应用场景
    2.3 移动卫星通信网络面临的挑战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移动卫星通信网络边缘计算架构设计与仿真实现
    3.1 应用需求分析
    3.2 移动卫星通信网络边缘计算架构设计
        3.2.1 移动卫星通信网络边缘计算总体架构设计
        3.2.2 移动卫星通信网络边缘计算分层设计
    3.3 移动卫星通信网络边缘计算架构仿真实现
        3.3.1 仿真模型
        3.3.2 仿真系统搭建
    3.4 移动卫星通信网络边缘计算架构性能理论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移动卫星通信网络边缘计算卸载算法研究
    4.1 系统模型与场景描述
    4.2 多用户场景计算卸载模型构建
        4.2.1 通信模型构建
        4.2.2 计算模型构建
        4.2.3 计算卸载任务资源消耗模型
    4.3 基于博弈论的计算卸载策略
        4.3.1 多用户博弈模型构建
        4.3.2 纳什均衡求解算法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验测试与结果分析
    5.1 测试架构性能分析
    5.2 卸载算法测试实验结果与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8)基于虚拟化的天地一体化网络仿真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现状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研究现状
        1.2.2 面临的问题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及组织结构
第二章 基于云平台的卫星网络仿真技术概述
    2.1 引言
    2.2 网络仿真技术概述
        2.2.1 网络仿真概念及特点
        2.2.2 网络仿真平台
    2.3 云平台概述
        2.3.1 云计算相关技术介绍
        2.3.2 国内外知名云平台
    2.4 卫星网络仿真技术
    2.5 相关技术总结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天地一体化卫星网络高性能仿真技术
    3.1 引言
    3.2 卫星链路特性参数模型
        3.2.1 卫星可见性特性
        3.2.2 卫星链路延时特性
        3.2.3 卫星链路误码率特性
        3.2.4 卫星链路带宽特性
    3.3 基于SDN的卫星链路特性仿真技术
        3.3.1 卫星链路可见性仿真
        3.3.2 卫星链路带宽、延时仿真
        3.3.3 卫星链路丢包率仿真
    3.4 卫星链路延时仿真误差动态补偿
        3.4.1 宿主机内卫星链路延时仿真
        3.4.2 跨宿主机卫星链路延时仿真
    3.5 高通量卫星路由仿真技术
    3.6 实验分析与验证
        3.6.1 卫星链路可见性及带宽仿真测试
        3.6.2 卫星链路延时仿真测试
        3.6.3 卫星链路丢包率仿真测试
        3.6.4 卫星链路延时仿真误差动态补偿测试
        3.6.5 卫星路由仿真节点吞吐量测试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天地一体化卫星网络动态联动仿真技术
    4.1 引言
    4.2 天地一体化卫星网络联动仿真技术
        4.2.1 联动仿真测试云架构
        4.2.2 联动仿真测试云仿真流程
    4.3 计算模型与仿真网络双向动态联动仿真
        4.3.1 STK计算模型驱动网络拓扑仿真
        4.3.2 STK计算模型驱动链路特性仿真
        4.3.3 STK计算模型反向调控
    4.4 实验分析与验证
        4.4.1 静态网络拓扑仿真验证
        4.4.2 时变网络拓扑动态联动仿真验证
        4.4.3 仿真测试云反向状态调控测试
        4.4.4 天地一体化网络总体场景
        4.4.5 天地一体化卫星星座分析
        4.4.6 天地一体化网络总体场景仿真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天地一体化网络仿真管理控制系统
    5.1 引言
    5.2 天地一体化卫星网络管理控制系统工作原理
        5.2.1 系统的四层式架构
        5.2.2 拓扑描述文件定义
        5.2.3 系统模块与模块之间联系
        5.2.4 系统自动部署工作流程
        5.2.5 系统资源释放工作流程
    5.3 系统测试
        5.3.1 卫星网络拓扑描述文件设计
        5.3.2 拓扑自动部署测试
        5.3.3 资源释放测试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9)一种船载双模海洋数据卫星传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船舶通信
        1.2.2 国外常用海上卫星通信系统
        1.2.3 国内海上卫星通信系统
        1.2.4 船舶数据传输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整体设计
    2.1 需求分析
        2.1.1 功能分析
        2.1.2 连接关系分析
        2.1.3 指标分析
    2.2 设计原则
        2.2.1 双模卫通单元设计原则
        2.2.2 多接口数据集成采集单元设计原则
        2.2.3 岸基数据接收中心设计原则
    2.3 总体设计方案
        2.3.1 总体结构
        2.3.2 信息流程
    2.4 双模卫通单元
    2.5 多接口数据集成采集单元
    2.6 岸基数据接收中心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双模卫通单元
    3.1 设计思路
    3.2 工作原理
    3.3 硬件平台设计
        3.3.1 天线设计
        3.3.2 信道设备硬件设计
        3.3.3 接口设计
    3.4 软件设计
        3.4.1 议栈构架
        3.4.2 信号捕获过程
        3.4.3 同步过程
    3.5 工作流程
        3.5.1 数据采集应用
        3.5.2 语音功能
    3.6 关键技术
        3.6.1 双模卫通单元小型化低功耗设计
        3.6.2 双模动中通天线设计技术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多接口数据集成采集单元
    4.1 设计思路
    4.2 平台组成
    4.3 硬件设计
        4.3.1 主处理器板
        4.3.2 接口卡
        4.3.3 电源模块
    4.4 软件设计
        4.4.1 软件模块组成与工作原理
        4.4.2 操作系统
        4.4.3 外部设备驱动
        4.4.4 协议栈
    4.5 关键技术
        4.5.1 多源信息处理技术
        4.5.2 高可靠性设计技术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岸基数据接收中心
    5.1 组成
    5.2 体系结构
        5.2.1 总体结构
        5.2.2 传输处理分系统结构
        5.2.3 远程管理分系统结构
    5.3 岸基数据接收软件设计
        5.3.1 传输处理分系统软件设计
        5.3.2 远程管理分系统软件设计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试验与改进
    6.1 航行试验
        6.1.1 测试内容
        6.1.2 东海海域测试
        6.1.3 黄海海域测试
    6.2 试验测试与问题分析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10)四川移动卫星应急通信网管控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背景
    1.2 课题意义
    1.3 卫星应急通信网发展情况
        1.3.1 卫星应急通信简介
        1.3.2 卫星应急通信网管理控制系统现状
    1.4 论文内容和工作安排
第二章 卫星应急通信网管控系统需求分析
    2.1 项目简介
    2.2 需求分析
        2.2.1 监控管理
        2.2.2 配置管理
        2.2.3 故障管理
        2.2.4 安全管理
        2.2.5 日志管理
        2.2.6 可靠性
        2.2.7 可扩展性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卫星应急通信网管控系统设计
    3.1 卫星应急通信网络网管模型选择
    3.2 网络管理控制系统设计
        3.2.1 现状和规划
        3.2.2 系统总体框架设计
        3.2.3 管控系统硬件设计
        3.2.4 软件设计
    3.3 关键技术实施
        3.3.1 卫星带宽节约技术
        3.3.2 Vipsat系统技术制式
        3.3.3 地面与卫星传输自动切换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卫星应急通信网管控系统功能实现
    4.1 概述
    4.2 应急调度系统功能实现
        4.2.1 主界面功能实现
        4.2.2 卫星业务功能实现
    4.3 本地监控系统功能实现
        4.3.1 FEP软件功能实现
        4.3.2 监控软件功能实现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管控系统测试
    5.1 测试环境
    5.2 测试内容
        5.2.1 系统硬件测试
        5.2.2 软件功能测试
    5.3 测试结果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四、基于卫星链路的远程管理控制系统的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MEC使能的空天网络数据管控策略研究[D]. 黄书洋.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2]面向遥感卫星的综合电子系统研究[D]. 刘振星.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9)
  • [3]水声传感网络体系结构的设计与实现[D]. 何皓琛. 浙江大学, 2021(01)
  • [4]卫星链路传输层拥塞控制研究[D]. 宋宏伟. 沈阳理工大学, 2021(01)
  • [5]面向天文观测设备的远程自主观测中关键技术的研究[D]. 贾明皓.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
  • [6]基于北斗物联网的X县灌溉工程智能管理系统设计与管理[D]. 杨丙辉.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 [7]移动卫星通信网络边缘计算架构研究[D]. 张玉迪.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8]基于虚拟化的天地一体化网络仿真技术研究[D]. 叶海洋. 江南大学, 2019(12)
  • [9]一种船载双模海洋数据卫星传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王晓鸣. 国防科技大学, 2018(02)
  • [10]四川移动卫星应急通信网管控系统设计与实现[D]. 赵达爽. 电子科技大学, 2014(03)

标签:;  ;  ;  ;  ;  

基于卫星链路的远程管控系统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