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保护环境 加快建设“生态省”(论文文献综述)
黄金凤[1](2021)在《习近平美丽中国重要命题形成的实践基础》文中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也已经成为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大报告将“美丽”纳入到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之中,美丽中国已经成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愿景,这既是施政所指,也是民心所向。因此,全面系统总结习近平从知青时期到十九大以来习近平美丽中国重要命题形成的实践基础,对于应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促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准确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美丽中国建设的战略方向,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本文以习近平美丽中国重要命题为研究对象,由绪论和六个章节对文章主题展开论述,深入探讨了习近平美丽中国重要命题形成的理论溯源、形成过程、实践特点以及重要意义。第一章主要论述的是习近平美丽中国重要命题形成的理论溯源。分析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和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人关于美丽中国的相关论述,可以为习近平美丽中国重要命题的形成提供理论支撑和参考价值。第二至第五章是本文的重点研究部分,分别论述了习近平美丽中国重要命题的形成过程。主要是以时间顺序为线索,通过梳理习近平在陕北梁家河、河北正定、福建时期、浙江时期以及十九大以来的实践历程,围绕“实现什么样的美丽中国、如何实现美丽中国”,详细研究习近平关于美丽山川、美丽人居、美丽乡村、美丽城镇的相关论述和实践探索,以便于系统完整的掌握习近平美丽中国重要命题的形成脉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提供思想成长的范例,为美丽中国的建设提供理论思路,从而加快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步伐。第六章主要阐述习近平美丽中国重要命题在形成过程中所体现的坚守人民情怀、坚持问题导向、注重调查研究和统筹谋划全局的实践特点,阐明了习近平美丽中国重要命题的形成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和全人类共建美丽地球家园的理论意义,对推动美丽中国的实现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美丽强国的建设,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郭占恒[2](2020)在《“两山”理念的科学内涵与生动实践——纪念习近平“两山”理念提出实施15周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5年8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安吉余村考察时,首次提出"两山"理念。2020年3月,在"两山"理念提出实施15周年前夕,习近平同志再一次来到安吉余村考察,了解该村多年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动绿色发展发生的巨大变化。通过深入研究概括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关于"两山"理念的重要论述和科学内涵,可推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生态文明思想与"两山"理念,在思想上一脉相承,精神上完全契合,充分证明浙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萌发地。同时,全面回顾总结15年来浙江坚定践行"两山"理念的生动实践,也展现了共建"诗画浙江"大花园、续写"美丽浙江"新篇章的目标任务。
彭蕾[3](2020)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十八大以来,新时代的生态文明建设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科学分析了生态环境面临的严重挑战,提出了若干新理念和新路径,做了大量的实践工作,形成了对如何建设美丽中国的科学回答。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具有鲜明的创新性、论断的科学性、指导的全局性和实践的有效性,在治国理政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于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进程、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促进生态文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以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为主线,以探讨生态文明的理论与实践为重点,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又好又快发展为目的,在吸收和借鉴国内外生态文明建设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历史研究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以及多学科交叉法,按照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从哪里来-是什么-为什么行-如何深入发展”的研究思路,深入解读了其思想的相关理论、哲学意蕴、形成过程、核心内涵、具体实践、发展路径和时代贡献等内容,力求通过对其思想的系统研究,整体把握思想精髓、全面认识理论创新、系统掌握实践路径、科学理解当代价值,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大阔步的发展。论文主要包含以下七个方面:第一章,绪论。主要论述本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分析国内外的研究状况,介绍本文的研究方法、思路和创新点。第二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概念界定和哲学依据。主要对其思想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并从唯物论、辩证法和价值观的角度出发,对其进行哲学阐释。第三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历史生成。主要通过探讨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党的历代领导人的生态思想,分析其思想的理论渊源和思想基础,并对其思想的萌芽探索期、形成完善期和成熟升华期等三个发展阶段进行历史分析,解答其思想“从哪里来”的问题。第四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内涵。主要对其思想的核心理论进行系统考察,通过逻辑主体、逻辑主线和逻辑主旨把握其思想的理论逻辑;从发展转型、系统治理、人民立场和共享共建目标等方面来分析其思想的主要观点;从多种角度探讨其思想的思维方法。通过逻辑、观点、方法的全面分析,解答其思想“是什么”的问题。第五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探析。主要通过分析我国生态建设中的先进典型,总结实践成就,提炼实践经验,解答其思想“为什么行”的问题。第六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发展进路。主要以问题为导向,分析了生态文明在实践中面临的新挑战,结合多方面的生态体系建设,提出生态层面的推进路径;从物质奠基、政治引领、文化护航、社会合力等视角,提出总体布局层面的保障路径,解答其思想“怎么深入发展”的问题。第七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时代贡献。主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出发,通过战略性、创新性、人民性和全球性等时代特性,探讨其思想的价值和贡献。论文的创新之处首先表现在遵循理论和实践的双重逻辑,以实践样本为个体研究目标,分析实践成效,增强了理论研究的说服力,克服了以往研究侧重于理论探讨的局限性;其次论文突出整体性,力求克服碎片式的研读方式,通过系统研究和全面探讨,全景式地展现其思想的科学全貌;三是尝试丰富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哲学建构,论文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逻辑起点,通过唯物论、辩证法和价值观进行阐释,在此基础上对其践行情况进行现实反思,力求以理性哲理提升研究质量,更好的认识和掌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现实内涵和历史贡献。
吴玉飞[4](2020)在《习近平浙江工作时期生态建设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生态建设事关国家的前途命运,中国的几代领导集体都十分关注生态建设。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是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这一新的发展目标。随着生态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逐渐成熟与完善。但不可否认的是,习近平在地方工作时期生态建设的经验对该思想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习近平在浙江工作时期的生态建设经验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本文以习近平浙江工作时期的生态建设思想为研究对象具有重要的学理价值和现实意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生态状况日益严峻。作为改革前沿的浙江省的生态问题同样十分棘手。在这样的背景下,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借鉴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的生态文明思想、吸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的基础上,形成了其丰富的生态建设思想。习近平浙江工作时期生态建设主要包括四个层面的内容:理念层面、制度层面、政策层面、实践层面。在理念层面,习近平提出了“生态兴则文明兴”的生态文明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经济理念、树立和谐社会的理念;在制度层面,习近平提出构建和完善循环经济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生态经济补偿机制、资源有偿使用和价格形成机制、领导干部生态政绩考核机制;在政策层面,习近平制定了“八八战略”总纲领、“绿色浙江”和节约型城市建设目标;在实践层面,习近平开展了“十大重点”工程、“百亿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千村整治万村示范”工程以及“811”环境整治行动一系列生态工程。习近平这一时期的生态建设思想充分体现了人民性、实践性、全面性与前瞻性的基本特征。习近平浙江工作时期生态建设思想,促进了浙江省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实践基础;促进了中国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加快了“美丽中国”的建设进程,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夯实了生态基础。
陈佰霞[5](2020)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以突飞猛进的速度前进,伴随工业化、市场化、城镇化的迅速发展,也不可避免地带来自然资源短缺、空气污染、人居环境恶化等生态环境问题,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问题日趋紧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足于当前的生态建设实际,系统的回答了什么是生态文明,如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问题,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南和实践导向。文章在研读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和国内外相关理论的基础上,采用文献研究法、系统研究法、案例研究法、理论联系实际等方法,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进行详细研究。首先,通过文献研究,整理归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掌握国内外研究现状,厘清研究思路、论文创新和不足之处。其次,通过系统研究,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条件分为理论渊源、时代背景、主观条件三个方面。阐述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生态思想、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生态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关系思想对其思想的重要影响,进一步梳理国内外共同应对环境危机的时代背景对思想形成的促进作用,分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形成的主观条件。再次,通过案例研究,归纳总结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内容与特征。主要内容包括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等方面。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体现了战略性与计划性相结合、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和系统性与差异性相补充的特征。最后,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研究,进一步阐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时代价值和实践向度。时代价值包括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解决新时期生态环境危机的理论指引,为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营造良好环境,为推动全球生态环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论述通过完善生态制度体系建设、加强生态环保思想教育、营造良好生态文化氛围、推进国际生态合作共赢等途径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曹前发[6](2019)在《习近平同志一路走来的生态情怀》文中指出习近平同志的生态情怀是一以贯之的,根源于他的人民情怀。本文从六个视角阐述了习近平同志的生态情怀:插队陕北的生态情怀,在河北正定十分重视生态建设,在福建提出建设生态省的战略构想,在浙江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思想,在上海强调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共进,推崇焦裕禄等一心为民并积极治理生态的县委书记。
福建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卓祖航,李立敏,胡献政,何燊,陈锦泉[7](2018)在《福建省生态文明建设的历程与启示》文中提出十多年来,福建省持之以恒地实施生态省战略,在生态文明建设和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做出了一系列先行先试的有益探索,取得了显着的成绩。2014年和2016年,福建省分别被国家确立为首个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和生态文明试验区,标志着福建省进入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创新阶段、福建省的区域生态实践上升为国家战略。本文回顾梳理了福建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与探索,系统总结了具体的做法与取得的成就,在此基础上,归纳提炼出有益的经验与启示,将有助于为各地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参考与借鉴。
沈满洪[8](2018)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萌发与升华》文中指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经历了区域治理的思想萌发和国家治理的思想升华两个阶段,主要表现在: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实现了从"认识三阶段论"到"三个重要论断"的升华,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实现了从生态省建设到美丽中国建设的升华,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实现了从区域规章到党章国法的升华,生态文明建设的治理方式实现了从区域治理到国家治理的升华。全国生态环境保护会议上提出的"六大原则"和"五大体系"标志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体系化。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就要求以更系统的格局、以更宽广的视野、以更高远的目标、以更强大的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王洋舰[9](2014)在《“十二五”期间福建提升生态省建设的模式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实在的,建设好生态文明充满艰巨性。生态区域建设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整体性过程中的有机组成部分,生态省建设又是生态区域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我国生态省建设思想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提出至今已有三十年时间,当前全国范围有过半的省份和直辖市被列为生态省建设试点省份。而福建生态省建设战略被国家环保总局正式批准也过去了十一年时间。在福建生态省建设历程中,虽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政府层面也积极从制度和立法寻求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各种手段,并在经济增长上努力寻求引进绿色经济发展模式,力图打造一个绿色的海峡西岸经济区,但今天的资源环境保护压力依然十分巨大,距离预期生态建设目标也有相当的差距。就我国沿海各省的经济发展水平而言,福建处于相对落后的地位。“十二五”期间,福建将面临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机遇,把握机遇加快推动全省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全省人民共同的愿景,但生态建设水平的提升也同样处于关键时期。如何将经济增长、社会建设和环境保护三者有机结合将是考验政府执政水平的一个重要课题。生态省建设战略的落实需要对经济增长目标进行理性的限制和确定,而旧有发展模式的创新也是提升生态省建设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也正是由于过去十多年生态省建设成效的不够显着需要我们在未来一段时间能够有更积极的发展模式创新,来缓和资源环境的承载压力。“十二五”期间,我们要积极探索将资源环境保护放在发展首位,以绿色经济比重和生态社会建设水平的有效提升为努力目标,并在全省范围内广泛树立生态观念,推动全省生态文化的普及,使福建生态省建设取得应有的成效并获得更扎实持久的动力。
赵晶[10](2013)在《四川生态省建设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四川在加快推进工业化、城市化的过程中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资源环境约束,区域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之间的不协调性呈持续恶化的态势。目前四川生态环境呈现整体性恶化趋势,且这种恶化越来越表现为连续性、顽固性和不可逆性。根据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描述和预测,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四川不仅要面临愈来愈严重的生态破坏问题,还要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四川生态恶化的公害性、传递性、跨界流动性和代际累积性,再加上四川作为长江中上游生态屏障的生态区位的特殊性,决定了四川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是一个事关全局的重大课题,对整个西部地区乃至全国的稳定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因此,开展生态省建设就成为四川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近年来政府做出很多努力,但由于缺乏对有效路径的研究,四川生态省建设的步伐相对缓慢,生态省建设的预期目标仍未实现。面对日益严峻的资源环境压力以及公众对高质量环境的迫切需求,加快探索推进四川生态省建设的有效路径就显得尤为迫切。本文对四川生态省建设路径的研究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展开的。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借鉴生态政治理论的相关观点,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和调查研究法,在评估四川生态省建设总体水平的基础上,对四川生态省建设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并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及生态省建设的内涵提出加快推进四川生态省建设的路径及具体措施建议。本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阐明了本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对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对本文采取的研究方法做了简要介绍。第二章阐释了四川生态省建设路径研究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可持续发展理论、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政治理论的相关内容。第三章分析了四川生态省建设的现状。运用matlab分析软件对四川生态省建设的各项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再利用熵值法赋权,得出四川生态省建设在2006—2010年间的整体状况:排除汶川大地震及金融危机的影响,总体上是不断进步的,在生态建设、节能减排、特色产业发展、生态文化建设等方面取得可喜成绩。但同时也暴露出很多问题: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生态文明观念未得到普及、区域污染转移情况严重、环保投资严重不足等。第四章主要论述推进四川生态省建设的路径。在第三章分析四川生态省建设现状的基础上,本章主要论述推进四川生态省建设的路径,即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提高公民生态意识为重点,以完善制度机制为保障推动四川生态省建设的快速发展。并根据路径提出进一步推进四川生态省建设的措施建议。
二、保护环境 加快建设“生态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保护环境 加快建设“生态省”(论文提纲范文)
(1)习近平美丽中国重要命题形成的实践基础(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 |
1.文献研究法 |
2.历史分析法 |
3.比较研究法 |
(四)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1.论文研究的创新点 |
2.论文研究的不足之处 |
一、习近平美丽中国重要命题形成的理论溯源 |
(一)中国传统文化关于美丽中国的相关论述 |
1.道家“天地大美”思想 |
2.儒家“善美合一”思想 |
3.佛家“万物平等”思想 |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中关于美丽中国的相关论述 |
1.马克思主义的“两个和解”理论 |
2.马克思主义的“美的规律”理论 |
3.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危机”理论 |
(三)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人关于美丽中国的相关论述 |
1.毛泽东的环境保护理念 |
2.邓小平的协调发展理念 |
3.江泽民的可持续发展观 |
4.胡锦涛的科学发展观 |
二、初心萌发:初显保护环境意识 |
(一)保护环境观念的初立 |
1.对基层环境现状的切身体会 |
2.对保护环境重要性的真切体认 |
(二)积累基层生态环保经验 |
1.务实行动,投身陕北环境治理 |
2.多措并举,净化美化“高产脏县” |
三、施政福建:构建“生态强省” |
(一)关于建设秀美山川的的实践探索 |
1.发展特色风景,打造秀美景观 |
2.实施造林绿化,点亮“闽东之光” |
3.推动长汀治理,建设优美生态县 |
(二)关于建设优美舒适人居环境的实践探索 |
1.发动全民参与,加强环境综合治理 |
2.深入基层一线,指导人居环境治理 |
(三)关于推进生态城市建设的实践探索 |
1.明晰城市定位,建设“海上花园” |
2.制定发展规划,率先提出“城市生态建设” |
3.延续城市文脉,保持城市个性美 |
四、主政浙江:唱响“美丽浙江”主旋律 |
(一)奠定“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 |
1.实施“千万工程”,统筹城乡发展 |
2.建设美村,推进农村新社区建设 |
(二)制定“绿色浙江”的建设目标 |
1.走在时代前列,力促环保工作 |
2.创新发展理念,造就秀美山川 |
3.革新实践方式,建节约型社会 |
五、大国治理:建设“美丽中国”的愿景 |
(一)美丽中国重要命题的正式形成 |
(二)美丽中国重要命题的建设目标 |
1.建设美丽山川 |
2.建设美丽人居 |
3.建设美丽乡村 |
4.建设美丽城镇 |
六、习近平美丽中国重要命题形成的实践特点及重要意义 |
(一)习近平美丽中国重要命题形成的实践特点 |
1.坚守人民情怀 |
2.坚持问题导向 |
3.注重调查研究 |
4.统筹谋划全局 |
(二)习近平美丽中国重要命题形成的理论意义 |
1.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 |
2.发展了中国共产党的生态文明建设理论 |
3.贡献了建设美丽地球家园的中国智慧 |
(三)习近平美丽中国重要命题形成的现实意义 |
1.有利于推动美丽中国目标的早日实现 |
2.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美丽强国的建设 |
3.有利于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
结束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两山”理念的科学内涵与生动实践——纪念习近平“两山”理念提出实施15周年(论文提纲范文)
一、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关于“两山”理念的重要论述和科学内涵 |
(一)“两山”理念的辩证发展观 |
(二)“两山”理念的生态系统观 |
(三)“两山”理念的敬畏自然观 |
(四)“两山”理念的民生福祉观 |
(五)“两山”理念的综合治理观 |
(六)“两山”理念的科学考核观 |
二、浙江坚定践行“两山”理念的生动实践 |
(一)持续深化生态省建设方略和政策举措 |
(二)持续开展“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和循环经济“991行动计划” |
(三)持续推进“腾笼换鸟”,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
(四)持续深化生态省建设制度供给和完善考核体系 |
1.湖州率先探索绿色发展考核评价制度。 |
2.对丽水“不考核GDP和工业总产值”。 |
3.对全省26个欠发达县松绑GDP总量考核。 |
(五)持续开展全民生态行动,推动生态省建设共建共享 |
三、共建“诗画浙江”大花园,续写“美丽浙江”新篇章 |
(一)大花园建设的内涵、空间形态和阶段目标 |
(二)大花园建设的工作重点是抓好“五高” |
1.高质量建设“诗画浙江”。 |
2.高水平发展绿色产业。 |
3.高标准推进全域旅游。 |
4.高起点打造现代交通。 |
5.高品质创造美好生活。 |
(三)大花园建设的“十百千万”行动计划 |
结 语 |
(3)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缘由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思路 |
1.4 研究创新点 |
本章小结 |
2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概念界定和哲学依据 |
2.1 概念界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相关概念 |
2.1.1 生态 |
2.1.2 文明 |
2.1.3 生态文明 |
2.1.4 生态文明思想 |
2.2 唯物论阐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本体之源 |
2.2.1 人与自然处在同一场域之中 |
2.2.2 人同万物是同一律的存在 |
2.2.3 人与自然要合其德与合其律 |
2.3 辩证法阐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规律遵循 |
2.3.1 用矛盾规律揭示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 |
2.3.2 用联系的观点把握自然与社会的双向互动 |
2.3.3 用发展的观点认识自然界的生成与消逝 |
2.4 价值观阐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根本取向 |
2.4.1 回应生态文明发展的现代诉求 |
2.4.2 体现生态文明发展的人本意蕴 |
2.4.3 呈现生态文明发展的整体旨归 |
本章小结 |
3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历史生成 |
3.1 理论渊源: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明思想 |
3.1.1 关于人与自然统一的理论 |
3.1.2 关于人化自然的理论 |
3.1.3 关于生态危机的理论 |
3.2 思想基础: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的生态思想 |
3.2.1 毛泽东的生态思想 |
3.2.2 邓小平的生态思想 |
3.2.3 江泽民的生态思想 |
3.2.4 胡锦涛的生态思想 |
3.3 形成历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
3.3.1 萌芽探索期 |
3.3.2 形成完善期 |
3.3.3 成熟升华期 |
本章小结 |
4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内涵 |
4.1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逻辑 |
4.1.1 逻辑主体:全面自由发展的生态人 |
4.1.2 逻辑主线:从解释世界到改造世界 |
4.1.3 逻辑主旨:消除自然、社会、人的异化状态 |
4.2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观点 |
4.2.1 发展转型:新型文明观与绿色发展观 |
4.2.2 系统治理:整体系统观与严密法治观 |
4.2.3 人民立场:普惠民生观与全民行动观 |
4.2.4 共享共建:和谐自然观与全球共赢观 |
4.3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思维方法 |
4.3.1 辩证扬弃的历史思维方法 |
4.3.2 全球共治的战略思维方法 |
4.3.3 协同治理的系统思维方法 |
4.3.4 严格保护的底线思维方法 |
本章小结 |
5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成果 |
5.1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样本 |
5.1.1 浙江安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
5.1.2 福建第一个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经验 |
5.1.3 河北三代塞罕坝人接力在荒漠沙地成功植树造林 |
5.1.4 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造就美丽乡村 |
5.2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成效 |
5.2.1 生态文明氛围日益浓厚 |
5.2.2 我国生态状况显着改善 |
5.2.3 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升 |
5.2.4 生态文明制度日趋完善 |
5.2.5 生态环境治理卓有成效 |
5.3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经验 |
5.3.1 坚持党对生态建设领导 |
5.3.2 重视生态实地调查研究 |
5.3.3 综合施策提升生态实效 |
5.3.4 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 |
本章小结 |
6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发展进路 |
6.1 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挑战 |
6.1.1 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还存在着不平衡性 |
6.1.2 人民对优美环境的需要还不能得到充分满足 |
6.1.3 我国生态环境总体还比较脆弱 |
6.1.4 生态环境修复与监管仍待加强 |
6.2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推进路径 |
6.2.1 加强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建设 |
6.2.2 完善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的生态目标责任建设 |
6.2.3 强化以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保障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
6.2.4 加快以环境风险有效防控为重点的生态安全体系建设 |
6.3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保障措施 |
6.3.1 物质奠基:助推生态文明绿色转型 |
6.3.2 政治引领:凝聚生态文明发展共识 |
6.3.3 文化护航:强化生态文明行动自觉 |
6.3.4 社会合力:实现生态文明和谐发展 |
本章小结 |
7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时代贡献 |
7.1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时代特性 |
7.1.1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性 |
7.1.2 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国家的创新性 |
7.1.3 满足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人民性 |
7.1.4 携手共建人类地球美好家园的全球性 |
7.2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价值 |
7.2.1 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 |
7.2.2 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
7.2.3 确立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航标 |
7.2.4 提供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方法论指导 |
7.3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价值 |
7.3.1 引领美丽中国建设的行动指南 |
7.3.2 努力形成和推进绿色发展模式 |
7.3.3 指明打赢环境治理攻坚战路径 |
7.3.4 构建全球环境治理体系新范式 |
本章小结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4)习近平浙江工作时期生态建设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1.3.1 国内研究现状及分析 |
1.3.2 国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1.5.1 主要研究内容 |
1.5.2 研究的创新点 |
第二章 习近平浙江工作时期生态建设思想形成背景和理论基础 |
2.1 习近平浙江工作时期生态建设思想的形成背景 |
2.1.1 生态危机全球化已经成为世界性难题 |
2.1.2 严峻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障碍 |
2.1.3 生态建设已经成为浙江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 |
2.2 习近平浙江工作时期生态建设思想的理论基础 |
2.2.1 继承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 |
2.2.2 借鉴中国共产党几代中央领导的生态文明思想 |
2.2.3 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 |
第三章 习近平浙江工作时期生态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 |
3.1 理念层面的主要内容 |
3.1.1 坚持“生态兴则文明兴”的生态文明观 |
3.1.2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经济理念 |
3.1.3 树立和谐社会的理念 |
3.2 制度层面的主要内容 |
3.2.1 构建循环经济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 |
3.2.2 建立和完善生态经济补偿机制 |
3.2.3 建立和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和价格形成机制 |
3.2.4 构建领导干部生态政绩考核机制 |
3.3 政策层面的内容 |
3.3.1 制定“八八战略”作为浙江发展的总纲 |
3.3.2 制定“绿色浙江”的建设目标 |
3.3.3 制定节约城市的建设目标 |
3.4 实践层面的主要内容 |
3.4.1 实施“十大重点”工程 |
3.4.2 实施“百亿生态环境建设”工程 |
3.4.3 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 |
3.4.4 实施“811”环境整治行动 |
第四章 习近平浙江工作时期生态建设思想的基本特征和成效 |
4.1 习近平浙江工作时期生态建设思想的基本特征 |
4.1.1 人民性 |
4.1.2 实践性 |
4.1.3 全面性 |
4.1.4 前瞻性 |
4.2 习近平浙江工作时期生态建设思想实施的成效 |
4.2.1 经济发展方式得到优化 |
4.2.2 政府工作机制得到完善 |
4.2.3 生态文化建设得到加强 |
4.2.4 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了生态基础 |
第五章 习近平浙江工作时期生态建设思想的意义 |
5.1 习近平浙江工作时期生态建设思想的理论意义 |
5.1.1 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
5.1.2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
5.1.3 有利于进一步深化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认识 |
5.2 习近平浙江工作时期生态建设思想的现实意义 |
5.2.1 有利于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
5.2.2 有利于推进“美丽中国”进程 |
5.2.3 有利于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5)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研究现状评述 |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创新之处与不足 |
1.5.1 创新之处 |
1.5.2 不足之处 |
2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条件 |
2.1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 |
2.1.1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生态思想 |
2.1.2 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生态思想 |
2.1.3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关系思想 |
2.2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形成的现实基础 |
2.2.1 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引发全球关注 |
2.2.2 我国严峻的生态问题推动理论创新 |
2.3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形成的主观条件 |
2.3.1 组织梁家河群众学办沼气 |
2.3.2 开创“正定旅游模式” |
2.3.3 制定福建“生态省”战略 |
2.3.4 打造“绿色浙江”的实践 |
2.3.5 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 |
3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内容及特征 |
3.1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内容 |
3.1.1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哲学观 |
3.1.2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经济观 |
3.1.3 绿色发展方式生活方式的生态变革观 |
3.1.4 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生态系统观 |
3.1.5 严格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的生态法治观 |
3.2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特征 |
3.2.1 战略性与计划性相结合 |
3.2.2 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 |
3.2.3 系统性与差异性相补充 |
4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时代价值与实践向度 |
4.1 时代价值 |
4.1.1 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
4.1.2 是解决新时期生态环境危机的理论指引 |
4.1.3 为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营造良好环境 |
4.1.4 为推动全球生态环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 |
4.2 实践向度 |
4.2.1 完善生态制度体系建设 |
4.2.2 加强生态环保思想教育 |
4.2.3 营造良好生态文化氛围 |
4.2.4 推进国际生态合作共赢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6)习近平同志一路走来的生态情怀(论文提纲范文)
一、插队陕北的生态情怀 |
二、在河北正定十分重视生态建设 |
三、在福建提出建设生态省的战略构想 |
(一) 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得到同步提高 |
(二) 开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
(三) 实施特殊生态功能区、重点资源开发区和生态良好区的三区保护战略 |
(四) 要保护好鼓浪屿“海上花园”风貌 |
(五) 要切实搞好对资源环境国策的宣传 |
(六) 推进长汀水土流失治理与福建生态省建设 |
四、在浙江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思想 |
(一) 关注农村生态治理 |
(二) 打造“绿色浙江”, 这是一项事关全局和长远的战略任务 |
(三)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一场关系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革命” |
(四) 全面实施浙江生态功能区划战略 |
(五) 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思想 |
五、在上海强调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共进 |
(一) 关心淀山湖水源保护区 |
(二)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 |
(三) 加快推进崇明现代化生态岛建设 |
六、推崇焦裕禄等一心为民并积极治理生态的县委书记 |
(一) 焦裕禄一心想着怎么尽快治理兰考的风沙等自然灾害 |
(二) 谷文昌带领全县人民奋力拼搏十余年, 终于将荒岛变绿洲 |
(三) 杨善洲退休后自愿造林20余载, 使昔日荒山变成林海 |
(7)福建省生态文明建设的历程与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建设历程 |
二、重要进展 |
1. 观念转变。 |
2. 制度创新。 |
3. 产业转型。 |
4. 环境整治。 |
5. 文化建设。 |
6. 落实为要。 |
三、主要特征 |
1. 从模糊认知到自觉行动。 |
2. 从被动应对到主动作为。 |
3. 从分散探索到顶层设计。 |
4. 从政策推动到制度创新。 |
5. 从末端治理到过程治理。 |
四、核心启示 |
1.“天人合一”思想精髓的指导作用。 |
2.“以人为本”民生要义的核心作用。 |
3.“金山银山”科学论断的主导作用。 |
4.“生态协同”经济发展的驱动作用。 |
5.“命运共同体”整体利益的导向作用。 |
6.“生态文明”引领方向的航标作用。 |
7.“体制机制”系统建设的保障作用。 |
(8)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萌发与升华(论文提纲范文)
1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浙江的萌发 |
1.1 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创新———“两山”重要思想 |
1.2 生态文明建设战略谋划———创建生态省 |
1.3 生态文明建设空间布局———统筹建设美丽城乡 |
1.4 生态文明建设驱动力量———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 |
2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全面升华 |
2.1 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升华:从“认识三阶段论”到“三个重要论断” |
2.2 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升华:从生态省建设上升到美丽中国和美丽世界建设 |
2.3 生态文明建设制度的升华:从区域规章上升到党章国法 |
2.4 生态文明治理方式的升华:从区域治理上升到国家治理 |
3 新时代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若干思考 |
3.1 以更系统的格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
3.2 以更宽广的视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
3.3 以更高远的目标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
3.4 以更强大的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
(9)“十二五”期间福建提升生态省建设的模式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1. 选题背景 |
2. 理论意义 |
3. 实际意义 |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 国外研究现状 |
2. 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目标、思路及创新点 |
1. 研究目标 |
2. 研究思路及方法 |
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创新点 |
第一章 福建生态省建设历程回顾 |
1.1 我国生态省建设的提出及实施 |
1.2 福建生态省建设的提出和历程 |
1.3 福建生态省建设的成就与问题 |
第二章 “十二五”期间福建生态省建设的新提升 |
2.1 “十二五”期间福建提升生态省建设的目标设定 |
2.1.1 进一步完善生态省建设的目标规划 |
2.1.2 突出总体目标下的协调发展 |
2.2 “十二五”期间福建生态省建设的基本诉求 |
2.2.1 创建更加科学合理的资源环境保护体系 |
2.2.2 切实缓解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矛盾 |
2.2.3 谋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 |
2.3 “十二五”期间福建生态省建设的全面展开 |
2.3.1 “十二五”期间福建生态省建设要有更加明确的方向 |
2.3.2 突破创新是“十二五”期间福建生态省建设的重点 |
2.3.3 “十二五”期间福建生态省建设的主要任务 |
第三章 “十二五”期间福建提升生态省建设水平的模式创新 |
3.1 福建生态省建设的模式创新 |
3.1.1 福建生态省建设:从要素创新到模式创新 |
3.1.2 福建生态省建设模式创新的合理途径 |
3.1.3 模式创新的主要内容 |
3.2 将资源保护和利用效率提升放在首要位置 |
3.2.1 提高森林资源利用率,维持森林生态系统 |
3.2.2 提高水土资源利用率,加强水土资源保护 |
3.2.3 提高海洋资源利用率,规范矿产资源管理 |
3.3 促进经济、社会、文化协调发展 |
3.3.1 转向模式创新的生态经济建设 |
3.3.2 注重模式创新的生态社会发展 |
3.3.3 推动模式创新的生态文化建设 |
第四章 福建生态省建设模式创新的当代价值 |
4.1 对于福建省提升生态省建设水平的根本转变作用 |
4.1.1 激发公众的生态需要 |
4.1.2 让经济发展获得持久动力 |
4.2 对于中国其他省份生态省建设的借鉴价值 |
4.2.1 引进先进经验,发挥地缘合作优势 |
4.2.2 构建科学的生态发展评价机制 |
4.2.3 确立发展成果全民共享的主导原则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和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10)四川生态省建设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现状及趋势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研究的不足与趋势 |
1.4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明思想 |
2.1.1 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 |
2.1.2 人通过劳动实现与自然界的物质变换 |
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1 代内公平 |
2.2.2 代际公平 |
2.2.3 可持续利用 |
2.2.4 环境与发展一体化 |
2.3 科学发展观 |
2.4 生态政治理论 |
2.4.1 生态平衡 |
2.4.2 社会责任感 |
2.4.3 直接民主 |
2.4.4 生态理念 |
第3章 四川生态省建设的现状分析 |
3.1 四川生态省建设水平评估 |
3.1.1 指标体系 |
3.1.2 数据标准化 |
3.1.3 指标权重确定 |
3.1.4 计算结果 |
3.1.5 分析与评估 |
3.2 四川生态省建设的主要成就 |
3.2.1 生态建设卓有成效 |
3.2.2 节能减排初见成效 |
3.2.3 特色产业发展取得重大进展 |
3.2.4 生态文化建设得到切实推进 |
3.3 四川生态省建设存在的问题 |
3.3.1 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仍未根本改变 |
3.3.2 生态文明意识尚未普遍植根于民众 |
3.3.3 区域污染转移问题突出 |
3.3.4 环境保护投资严重不足 |
第4章 四川生态省建设的路径选择 |
4.1 四川生态省建设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
4.1.1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强化政府生态责任 |
4.1.2 构建绿色科技创新体系 |
4.1.3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
4.1.4 倡导绿色消费,转变消费方式 |
4.2 四川生态省建设必须提高公民生态意识 |
4.2.1 加强公民生态道德文化宣传教育 |
4.2.2 提升公民的生态文明实践能力 |
4.3 四川生态省建设必须强化制度机制保障 |
4.3.1 健全生态省建设的绩效考核机制 |
4.3.2 建立四川生态省建设的环保融资机制 |
4.3.3 加强环境立法,完善法制体系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问卷 四川生态省建设基本情况调查 |
致谢 |
四、保护环境 加快建设“生态省”(论文参考文献)
- [1]习近平美丽中国重要命题形成的实践基础[D]. 黄金凤.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2]“两山”理念的科学内涵与生动实践——纪念习近平“两山”理念提出实施15周年[J]. 郭占恒. 观察与思考, 2020(07)
- [3]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理论与实践研究[D]. 彭蕾.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4]习近平浙江工作时期生态建设思想研究[D]. 吴玉飞. 河北大学, 2020(08)
- [5]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D]. 陈佰霞. 西华大学, 2020(01)
- [6]习近平同志一路走来的生态情怀[J]. 曹前发. 毛泽东思想研究, 2019(02)
- [7]福建省生态文明建设的历程与启示[J]. 福建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卓祖航,李立敏,胡献政,何燊,陈锦泉. 发展研究, 2018(10)
- [8]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萌发与升华[J]. 沈满洪.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8(09)
- [9]“十二五”期间福建提升生态省建设的模式创新研究[D]. 王洋舰. 福州大学, 2014(09)
- [10]四川生态省建设路径研究[D]. 赵晶. 四川农业大学, 2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