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美术综合化教学的途径(论文文献综述)
冯宁[1](2021)在《综合化教学理念下教师美术素养的多维提升》文中指出在我国教育改革的前提下,综合化教学已经成为学术圈内较为盛行的概念,综合化教学模式的出现,意味着传统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需要协同进行转变。在综合化教学这个大背景下,教师的教学素养如何提升成为重点,本文将探究的重心放在了美术课程上,
胡军[2](2021)在《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小学学科综合化教学实践》文中研究说明2019年6月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再次明确提出"优化教学方式",指出课堂教学要"探索基于学科的综合化教学,开展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学习"。我校紧跟国家基础教育改革动态,把握新时代课程改革方向,大胆探索基于学科的综合化教学的方法与途径,重点研究了课堂教学模式与方法的创新。
黄立可[3](2021)在《基于STEAM项目学习的初中美术“综合·探索”领域教学研究》文中指出综合性学习是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设置了“综合·探索”等四大学习领域,这使得美术教师需要利用跨学科思维进行教学。STEAM是一种具有跨学科整合性质的教育理念,结合了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等领域知识,通过项目学习实施于教学,形成STEAM项目学习(STEAM PBL),STEAM项目学习重视跨学科知识的学习,提倡学生面对问题时能够合作交流,在教师帮助下自主构建知识体系,最后产生实体化学习成果。STEAM项目学习作为跨学科的教学模式,可作为初中美术“综合·探索”领域教学的有效途径之一。首先,笔者梳理了有关STEAM教育理念与项目学习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发现不少学者认为STEAM教育就是跨学科项目学习,但在美术学科中的应用较少;其次,通过以老师和学生为对象的调查以及对课程标准的参考分析了STEAM项目学习应用于初中美术“综合·探索”领域的可行性,介绍了STEAM项目学习运用于初中美术“综合·探索”领域的意义;再次,对教学设计、教学流程、学习评价进行了阐述:第一,教学设计从设计要素、设计步骤和设计策略三部分进行介绍,第二,教学流程包括项目导入、建构知识与能力、探究并构建学习成果、学习成果的展示、评价与反思,第三,学习评价章节包括学习评价原则和学习评价指标两部分,学习评价原则包括评价主体多元原则、尊重学生人格原则、评价标准多元原则、项目全程全员原则,学习评价指标指向了美术作品制作的水平、利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利用美术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后,笔者通过教学实践,总结出以下三点:第一,STEAM教育理念带来了一种跨学科教学的思维方式,教师在重视审美性实践和技术性实践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跨学科知识,第二,教师在STEAM项目学习中的主导作用依旧重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第三,重视美术学科的学科特征,其他领域学科知识服务于美术作品的制作,第四,结合课堂教学时间和课后自主学习时间。
唐令月[4](2020)在《小学多学科主题教学行动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以及国家对“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的明确,课堂教学越来越注重“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核心理念。并且在教学内容上,国家明确提出要按照学习领域、主题等来划分,突破以学科中心,关注学生的兴趣与经验。由此可见,单一的分科教学已不能满足现代人才全面发展的要求,开展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教学、优化教学已是现代教育教学发展的大趋势,而多学科主题教学恰好能契合这一精神内核与发展指向。然而由于多学科主题教学的实践研究还未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多学科主题教学的相关教学策略仍然停留在理论层面。因此,本研究采用行动研究法、观察法、访谈法以及德尔菲技术法研究如何开展多学科主题教学。本研究首先探讨多学科主题教学的内涵,得出其具有整合性与学科性相结合、整体性、校本性以及多样性的特征,详细阐述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多学科主题教学的理论支撑。其次,确定贵州省G区G小学五年级(2)班为研究对象,聚焦研究问题,并制定出相应的行动研究方案,做好行动研究的前期准备,以保证多学科主题教学行动研究的顺利进行。其三,按照设计好的研究方案,选取了“爱国”、“民族”、“环保”三个主题开展多学科主题教学活动。通过课堂观察、师生访谈等方法深入了解多学科主题教学效果,归纳反思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不断完善多学科主题教学。最后,得出行动研究的结论与建议。在研究结论中,得出多学科主题教学具有促进学生形成整体视野解决同一问题不同方面的能力;能增强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能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等优点,且提出多学科主题教学的具体操作流程。此外,还指出多学科主题教学面临的一些局限。如,需解决“多师同堂”带来的师资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课时安排,教师教学观念有待转变等。关于多学科主题教学的实施建议,本研究认为要统筹设计,优化多学科主题教学方案;在实施教学时,要遵循学生主体性原则;同时,推进校本研究以促进执教教师专业成长,保障多学科主题教学能在今后的教学中顺利开展。
李冠男[5](2020)在《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改革与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筑波大学是由日本政府于1973年创立的新型国立大学,它的前身是东京教育大学。筑波大学顺应了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潮流,采用新的办学理念,以教学与科研并重、注重实践能力、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开放式大学”着称于世。尤其是,筑波大学作为一所跨学科大学,从诞生之日起,就在跨学科教育、跨学科研究和跨学科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在世界大学之林中独树一帜。筑波大学进行的各项体制创新,与日本近年大学改革的方针,具有很多相同之处。并且,筑波大学的“开放式大学”办学理念,在日本的大学也很普及。筑波大学创设时的“新构想理念”,具有很强的前瞻性。本研究针对“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这一核心问题,以筑波大学40多年的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实践为主线,以历史研究、文献研究和个案研究作为主要研究方法,以“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为研究思路,以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和科研组织形式、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教学管理与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制度为研究内容,对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发展进行考察。在此基础上,分析取得的成效与面临的问题,总结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的特点和经验。自1973年创立以来,为适应现代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发挥作为日本政府制定大学改革政策的引领作用,筑波大学在学校自身发展与教育改革的实践过程中,其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经历了“探索奠基”、“评估整改”和“深化改革”这三个历史时期。在探索奠基期(1973-1981年),筑波大学基于跨学科人才培养理念,确立了学群这一新的教学组织形式,相继设立了第一学群、第二学群、第三学群、体育专门学群、医学专门学群和艺术专门学群。同时,筑波大学将教学与科研组织相分离,建立了学系这一教师所属的新型科研组织,鼓励教师进行合作研究和跨学科研究,并将跨学科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此外,筑波大学还设立了教学和研究中心,对学校的教学和科研起到辅助作用。筑波大学重视学科间的相互联系与渗透,在本科阶段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开设文理融合的综合课程,注重开阔学生视野,提升学生的跨学科应用能力,引导学生结合实际问题开展跨学科的科学研究。筑波大学在人才培养管理制度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实施了三学期制、班级制和“学生担当教官制度”等。在评估整改期(1982-2003年),随着1981年第三学群的首批毕业生步入社会,各学群的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均步入正轨,筑波大学对新构想理念下的组织运营、跨学科整合型的综合课程、学生自主选择的专业教育、教师教育意识与学生指导等涉及人才培养的各关键环节进行了自我评估。特别是筑波大学重点分析了学群制度,在肯定其在日本大学改革中发挥引领作用的同时,也指出了诸如教学组织内外部之间的协调性不强、教师对本科课程教学的投入度不高等问题,对学群学类的重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论证。由于1991年日本重新修订了大学设置基准,筑波大学也朝着强化大学教育职能和个性化的方向发展,着力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这一时期,筑波大学主要对本科教学与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实施了推进质量文化建设的具体举措。在深化改革期(2004年以来),由于2004年日本实行了国立大学法人化改革,国立大学法人筑波大学成立,筑波大学由“新构想大学”时代迈进法人化大学时代。这一时期,筑波大学基于《筑波大学的将来设计》报告,对其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教学科研机构、教学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改革:重组学群、学系和教学研究中心,制定本科教育及通识教育标准,改革本科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在这些改革措施的驱动下,筑波大学以“未来构想大学”作为发展目标,发挥综合性大学优势以及国际化大学的作用,培养能够解决全球性课题的复合型人才,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筑波大学在40多年的跨学科人才培养实践中,始终坚持跨学科人才培养理念,始终坚持组织建设与制度改革,始终坚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举,始终坚持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形成了“理念领先”、“体制创新”、“通专融合”、“追求卓越”的特点。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的改革发展实践,为我国大学的跨学科人才培养提供了宝贵经验:统筹跨学科人才培养理念与实践路径,打造通专融合和跨界培养的育人模式,构建多学科知识交叉的综合课程体系,坚持特色发展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沈朱佳[6](2020)在《项目式学习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以“画说校园”与“疫情防护服”项目为例》文中指出当下,项目式学习正成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笔者通过对国内外项目式学习理念及教学实践的研究与调研,围绕学生在校内外所面临的真实问题,设计实施《画说校园》和《疫情防护服》两个教学项目,分析项目式学习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可行性及设计实施策略。本文历经查阅文献、案例分析、调查访谈、教学实践等过程,全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项目式学习的概念界定及理论依据,分析国内外项目式学习研究现状;第二部分,通过问卷调查法与深度访谈法,分析小学美术教学中项目式学习现状,根据项目式学习设计标准及国内外经典案例,探索项目式学习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实施途径;第三部分,笔者围绕学生在校内外所面临的真实问题,开展《画说校园》与《疫情防护服》两个项目的教学设计与实践;第四部分,从项目选题、驱动性问题、项目评价、项目任务及教师定位等角度,提出项目式学习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设计实施建议与策略。在笔者实践的两个项目案例中,学生经历了从项目启动、知识与能力建构,到探索与形成成果、评价与修订、公开成果、反思与迁移等完整的学习过程,学生所收获的知识和能力都是自主建构的,并且需要不断自我反省和批判性思考,学生与同学、老师、校园以及社会的联系变得更紧密。同时,项目式学习也对教师的定位与综合素质提出了较高要求,教师要成为“引导者”而非“灌输者”。尽管教学中遇到不少难题,但学生自信的课堂表现、丰硕的项目成果及家长积极的反馈亦给予笔者莫大鼓励。本文作为项目式学习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初探,有许多值得提升的地方,同时也期待项目式学习与小学美术教学相融合的更多探索。
李铭磊[7](2020)在《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的课程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小学全科教师的培养是新时代卓越教师队伍建设的现实需要,是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反映的是小学教育以及小学教师之于学生成长成人的整体性、全面性和基础性作用与价值。课程设计是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的灵魂与主要抓手,先进理念的应用都要作用于课程设计来实践,而现实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也需要课程设计来引领。因此,如何设计好小学全科教师的培养课程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与意义。本文是在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实践视野里来研究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的课程设计问题。主要采用历史与价值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按照国内外课程设计实践经验评析、关注基本问题疏解以及模型建构的逻辑顺序展开研究。首先,笔者通过运用文献研究法与文本分析法审视国内外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的课程设计实践,总结其特点与现实问题,进而运用比较研究法,比较分析国内外课程设计之间的异同,为本文提供经验借鉴与启发。其次,对经典课程设计模式关注的基本问题进行分析,凝练分析框架,疏解小学全科教师培养课程设计在理念、方法论以及要素方面关注的基本问题。再次,运用理论论证的方式探讨与构建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的课程设计模型。在本部分,本文提出了设计小学全科教师培养课程的新思路、新观点:以师范性与专业性相融,突出师范性以及实践性,回归学生生命;以立德树人的教师职业精神为统领,培养学生“三主一辅多能”的能力素养。将模型分解而言,在理念上,笔者以公共责任性、本体价值哲学、马克思精神观、发展心理学以及课程统整为理论基础,提出了指导思想上的一般性原则与价值观;在方法论上,建构了“三主一辅多能”的课程模式框架以及相关合理性与适切性的方法技术;在要素上,分层次划分具体课程目标,组织具有实践性与师范性的课程内容,并进行前设性评价等。概言之,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的课程设计需要关注师范性与教师职业精神,以“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体现中国特色”的精神构建具有中国师范性特色的小学全科教师培养课程体系。
张庆[8](2020)在《项目学习理论视域下公共教育学教学策略的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能有优质的教育。《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中强调加强教师教育学科专业建设,建立健全教师教育学科专业体系,全面提高师范生的综合素养与能力水平。公共教育学是教师教育专业的公共基础课,该课程为师范生学习各科教材教法、进行教育教学实习打下坚实的教育理论和方法论基础,是师范专业区别于其他专业的根本,是所有的师范生都必须学习的课程,它在职前教师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其作用不言而喻。但长期以来,公共教育学的教学屡遭诟病,未能成为一门师范生喜欢的课程,究其原因,公共教育学教学策略的运用问题是其中重要因素之一。改进公共教育学教学策略的方式很多,基于项目学习理论对公共教育学教学策略进行优化,既可以促进师范生核心知识的深度学习,提高师范生掌握教育学原理知识的质量;另外,在教师的创设下,师范生也可以经历有意义的学习实践,从而发展教育教学能力素养;通过对教学评价结构的优化,还能培养师范生批判思维与反思意识。从项目学习理论的视角提出公共教育学教学策略的优化路径,对提升公共教育学教学质量颇有助益。通过调查研究发现,目前公共教育学教学策略存在诸多可取经验,同时也有较多值得改进之处。在公共教育学教学策略中累积的宝贵经验主要有:第一,教师合理地对教育学知识进行了生活化;第二,在教学策略实施过程中教师积极地创设了运用知识的机会;第三,从教学策略的实施效果来看,大多数师生较满意知识的掌握程度;第四,在教学评价策略中,大多数教师都将师范生的表现作为重要评价维度。存在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是教学准备策略方面教师缺乏聚焦核心概念问题的设计;二是教学实施策略方面教师对师范生学习过程的指导与关注不足;三是教学策略效果方面师范生课程满意度不高学习参与度较低;四是教学评价策略重“点”的评价未能实现全程评价。基于项目学习理论,结合公共教育学教学策略实际现状,针对以上问题从师范生学习需求的挖掘、传统课堂的限制、学习实践的创设质量、教师对师范生学习过程和状态的认知等层面进行深度归因分析,透视出公共教育学教学策略问题的根源所在。同时提出公共教育学教学策略的优化路径。首先,教师着眼于师范生实际的学习需求设计聚焦公共教育学知识的探究问题。其次,教师灵活运用智慧教学工具跟踪指导师范生学习过程。再次,教师应指导师范生对自己的学习实践活动进行设计,再根据自己的设计投入学习。最后,教师制定兼顾各方面的评价计划,实现全程评价,并引导师范生自评,将师范生的自评作作为重要的评价依据之一。
杨小飞[9](2020)在《小学语文课程综合化实践的个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1世纪初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使课程结构向着综合化调整,课程整合与跨学科的教学设计如火如荼地开展,而学科内的综合实践作为课程实施的一种方式也焕发了新的活力。一线教师作为课程的实施者、建设者,更好地理解课程综合化的概念与意义,提升对课程意识的关注度,有利于改进教师的教学实践,提高教学质量。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个案教师的课程行为,分析J教师课程综合化实践的具体路径及在理念指导下的成果经验,为其他教师提供课程综合化实践的经验与借鉴,以此推动教师工作与教学的优化。基于以往研究者对课程综合化研究的相关成果,笔者对语文课程综合化进行定义,并结合研究目的构建了本文的思路。依据研究思路,笔者选取J市J小学的J教师作为个案,采取质的研究方法,通过对个案的观察、访谈,以及对相关文献的分析,旨在用课程理论关照其实践探索,诠释个案教师在课程实践中扮演的角色。虽然在个人课程综合化实践的旅程中,个案教师曾面临来自如学校、家长、社会等多个层面的阻碍,但丰富的实践经历也是其专业成长的必经之路。通过长期的课程探索,J教师也逐渐找寻到了自己独特的实践路径——关注三“联系”与三“综合”,利用乡土资源逐步践行知行合一。基于此,笔者对个案进行讨论,同时对研究的工具以及研究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进行反思,在反思的基础上,笔者针对个案的具体情况,结合以往研究者对课程综合化实施策略的研究,最终提出了关于小学语文教师进行课程综合化实践的相关建议。
陈鸿雁[10](2020)在《综合化教学理念下幼儿教师美术素养的多维提升》文中研究表明综合化教学一直以来都是教育学术圈内一个较为盛行的概念。对于我国的教育改革来说,综合化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它意味着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的协同转变。而在综合化教学这个大背景下,幼儿教师的教学素养如何适应综合化教学的整体环境则成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将探究的重点放在了美术学科上,主要论述美术这一学科教学理念在综合化背景下,幼儿教师应当怎样提升自身素养等相关问题。
二、美术综合化教学的途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美术综合化教学的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1)综合化教学理念下教师美术素养的多维提升(论文提纲范文)
一、综合化教学的意义 |
(一)综合化教学是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
(二)综合化教学对教学效率的提升 |
二、现阶段美术教师的困扰 |
(一)受传统思想观念束缚,影响新课程理念的实施 |
(二)知识结构单一,对学科知识整合不利 |
三、美术教师素养提升的途径 |
(一)培养高尚道德情操 |
(二)培养乐于探索,先苦后甜的决心和信念 |
(三)强化综合意识 |
1. 综合意识。 |
2. 多元意识。 |
(四)培养合作,加强交流 |
四、结语 |
(2)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小学学科综合化教学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一、探索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学科综合化教学的方法 |
二、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学科综合化教学范式的应用 |
1. 来自真实情境的项目促进多学科融合。 |
2. 真实发生的学习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提升。 |
(3)基于STEAM项目学习的初中美术“综合·探索”领域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方法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论文创新点 |
2 相关概念概述 |
2.1 STEAM项目学习的含义 |
2.2 STEAM项目学习的特征 |
2.3 STEAM 项目学习理论来源 |
2.4 初中美术“综合·探索”领域 |
3 STEAM项目学习在初中美术“综合·探索”领域教学中的可行性 |
3.1 “综合·探索”领域和STEAM项目学习的理念一致性 |
3.2 “综合·探索”领域和STEAM项目学习符合初中生美术学习心理特点 |
3.3 关于STEAM项目学习与“综合·探索”领域的适用性调查 |
4 STEAM项目学习应用于初中美术“综合·探索”领域教学中的意义 |
4.1 体现教育纲领性文件精神,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 |
4.2 尊重初中学生美术学习的心理特征,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
4.3 更新教师教学思路,促进教师能力发展 |
5 基于STEAM项目学习的初中美术“综合·探索”领域教学设计 |
5.1 基于STEAM项目学习的初中美术“综合·探索”领域教学设计要素 |
5.2 基于STEAM项目学习的初中美术“综合·探索”领域教学设计步骤 |
5.3 基于STEAM项目学习的初中美术“综合·探索”领域教学设计策略 |
6 基于STEAM项目学习的初中美术“综合·探索”领域教学实施流程 |
6.1 基于 STEAM 项目学习的初中美术“综合·探索”领域教学过程 |
7 基于STEAM项目学习的初中美术“综合·探索”领域学习评价 |
7.1 基于STEAM项目学习的初中美术“综合·探索”领域学习评价原则 |
7.2 基于STEAM项目学习的初中美术“综合·探索”领域学习评价的主要指标 |
8 基于STEAM项目学习的初中美术“综合·探索”领域教学实践 |
8.1 课题选择与教材分析 |
8.2 确定项目主题——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关联 |
8.3 教学设计——体现设计要素,以终方为始 |
8.4 项目导入——设置导入活动,提出驱动性问题 |
8.5 建构知识与能力——统整先前学习经验,构建解决方案 |
8.6 创作美术作品——结合不同实践方式和STEAM各领域知识 |
8.7 美术作品展示——获得自我效能感,继续优化作品 |
8.8 学生学习评价——多元的评价主体和评价方式 |
8.9 与传统教学法的对比 |
9 反思与总结 |
9.1 反思 |
9.2 课程实施遇到的问题 |
9.3 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
(4)小学多学科主题教学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1.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 |
2.探索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教学的需要 |
3.弥补分科教学分离学生完整性的需要 |
4.多学科思维型小学全科教师发展的需要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五)研究创新及不足 |
一、多学科主题教学的基础理论阐释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1.主题教学 |
2.多学科主题教学 |
3.多学科主题教学与相关概念辨析 |
(二)多学科主题教学的特征 |
1.整合性与学科性相结合 |
2.整体性 |
3.校本性 |
4.多样性 |
(三)多学科主题教学的价值分析 |
1.多学科主题教学有利于学生完整发展,形成整体视野 |
2.多学科主题教学有助于教师提高专业水平 |
3.多学科主题教学有益于学校特色发展 |
(四)多学科主题教学的理论基础 |
1.多元智能理论 |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3.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二、小学多学科主题教学行动研究方案设计 |
(一)选取研究对象 |
1.学校情况 |
2.班级情况 |
3.合作教师情况 |
(二)聚焦研究问题 |
1.如何设计整合多学科主题教学内容 |
2.如何科学合理地开展多学主题教学 |
3.如何优化多师同堂的教学方式 |
(三)设计研究方案 |
1.选择研究内容 |
2.设计教学流程 |
3.制定研究计划 |
4.行动研究准备 |
三、小学多学科主题教学实施过程及反思 |
(一)第一轮行动过程及反思 |
1.行动计划 |
2.行动实施 |
3.行动观察 |
4.行动反思 |
(二)第二轮行动过程及反思 |
1.行动方案改进 |
2.行动实施 |
3.行动观察 |
4.行动反思 |
(三)第三轮行动过程及反思 |
1.行动方案改进 |
2.行动实施 |
3.行动观察 |
4.行动反思 |
四、研究结论及建议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建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多学科主题教学课堂观察表 |
附录二 :访谈提纲 |
致谢 |
(5)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改革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二、核心概念界定 |
(一)本科教育 |
(二)人才培养模式 |
(三)跨学科人才培养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五、研究内容 |
(一)历史分期依据 |
(二)主要研究内容 |
六、创新与不足之处 |
(一)本研究的创新点 |
(二)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一章 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的探索奠基期(1973-1981 年) |
第一节 筑波大学探索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背景 |
一、世界科学技术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的要求 |
二、欧美国家大学改革对日本教育改革的影响 |
三、日本科技强国建设对创新性人才的需要 |
四、日本传统大学内部的学部讲座制的弊端 |
第二节 筑波大学教育理念及目标的提出 |
一、“新构想理念”的酝酿与形成 |
二、“开放式大学”办学理念的提出 |
三、跨学科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 |
第三节 筑波大学教学和科研组织的革新 |
一、建设发挥学科综合优势的学科群 |
二、创建教师所属的新型科研组织 |
三、建立教学研究中心与特别课题组 |
第四节 筑波大学综合化课程体系的构建 |
一、通专融合型教育的确立 |
二、特色公共课程群的建设 |
三、跨学科专业教育的实施 |
第五节 筑波大学人才培养管理制度建设 |
一、推进开放性办学的“三学期制” |
二、促进师生互动交流的“班级制” |
三、强化指导的“学生担当教官制度” |
第六节 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探索奠基期的成效与问题 |
一、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探索奠基期的成效 |
二、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探索奠基期的问题 |
第二章 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评估整改期(1982-2003 年) |
第一节 筑波大学评估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背景 |
一、日本经济衰退和人口少子化 |
二、教育审议会主导的大学改革 |
三、筑波大学建校计划基本完成 |
第二节 筑波大学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自我评估 |
一、新构想理念下的组织运营 |
二、跨学科整合性的综合课程 |
三、学生自主选择的专业教育 |
四、教师教育意识与学生指导 |
第三节 筑波大学教学和科研组织的发展充实 |
一、教学组织的新设与调整 |
二、科研组织的稳定与发展 |
三、跨学科研究中心的创设 |
第四节 筑波大学本科教学与课程体系的完善 |
一、本科课程体系改革的特色化推进 |
二、通识课程实施现状的调查与改进 |
三、实践课程与毕业设计指导的重视 |
四、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有效运用 |
第五节 筑波大学推进质量文化建设的举措 |
一、全面推行和完善教学助理制度 |
二、实施学生评教与教师听课项目 |
三、建立和健全校内就业指导体制 |
第六节 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评估整改期的成效与问题 |
一、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评估整改期的成效 |
二、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评估整改期的问题 |
第三章 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的深化改革期(2004 年以来) |
第一节 筑波大学改革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背景 |
一、世界全面进入知识经济与信息时代 |
二、日本国立大学独立行政法人化改革 |
三、本科教育向“学士课程教育”转变 |
第二节 筑波大学教育理念与教育方针的细化 |
一、“学群教育标准”的制定 |
二、课程大纲编写方针的确定 |
三、教师行为规范的颁布实施 |
第三节 筑波大学教学和科研组织的全面性改革 |
一、兼顾跨学科和专业性的学群改组 |
二、作为教师新组织的“系”的建立 |
三、教学研究中心的改组与职能划分 |
第四节 筑波大学面向T型人才培养的课程改革 |
一、依托“教育GP”的通识教育重构 |
二、多样化与整合式的综合课程改革 |
三、文科生科学教育的示范课程建设 |
四、课程标准指导下的专业课程设置 |
第五节 筑波大学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机制的改革 |
一、“两学期、六分段”的学期制改革 |
二、衡量学生学习质量的绩点制的实施 |
三、促进全面发展的学生支援项目建设 |
四、PDCA循环在教育质量管理的运用 |
第六节 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深化改革期的成效与问题 |
一、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深化改革期的成效 |
二、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深化改革期的问题 |
第四章 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改革发展的特点与经验 |
第一节 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的特点 |
一、理念领先:始终坚持跨学科人才培养理念 |
二、体制创新:始终坚持组织建设与制度改革 |
三、通专融合:始终坚持通识与专业教育并举 |
四、追求卓越:始终坚持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 |
第二节 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的经验 |
一、改革与创新:统筹跨学科人才培养理念与实践路径 |
二、通才与专才:打造通专融合和跨界培养的育人模式 |
三、分科与综合:构建多学科知识交叉的综合课程体系 |
四、特色与普适:坚持特色发展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6)项目式学习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以“画说校园”与“疫情防护服”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四、研究重点及创新点 |
五、研究方法 |
第一章 项目式学习的理论基础及核心要素 |
第一节 项目式学习的理论基础 |
一、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二、杜威的实用主义学习理论 |
三、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 |
第二节 项目式学习与其他学习模式的比较研究 |
一、项目式学习与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 |
二、项目式学习与综合·探索学习领域课程 |
第三节 项目式学习的定义及核心要素 |
一、项目式学习的定义 |
二、项目式学习的核心要素 |
第二章 项目式学习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推行现状 |
第一节 项目式学习与美术教学相关的调研结果与分析 |
一、调研对象基本信息 |
二、问卷具体内容与结果分析 |
三、访谈具体内容与结果分析 |
四、总结 |
第二节 项目式学习美术教学案例分析 |
一、国内项目式学习教学案例分析 |
二、国外项目式学习教学案例分析 |
第三章 项目式学习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课程设计 |
第一节 项目式学习与美术教学的关联性 |
第二节 项目式学习课程前期准备 |
一、寻找项目选题 |
二、设计驱动性问题 |
三、制定项目评价计划 |
四、组织项目任务与活动 |
第三节 项目式学习课程实施阶段 |
一、项目启动阶段 |
二、知识与能力建构阶段 |
三、探索与形成成果阶段 |
四、评估与修订阶段 |
五、成果公开展示阶段 |
六、评价与反思阶段 |
第四章 项目式学习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实践案例 |
第一节 基于校内背景的“画说校园”艺术展览项目 |
一、项目背景 |
二、项目简介 |
三、学科与跨学科核心概念 |
四、教学过程 |
五、教学成果 |
六、教学成效与反思 |
第二节 基于校外背景的“疫情防护服”项目 |
一、项目背景 |
二、项目简介 |
三、学科与跨学科核心概念 |
四、教学过程 |
五、项目成果 |
六、教学成效与反思 |
第三节 校内外问题背景下项目式学习分析总结 |
第五章 项目式学习在实际教学中的建议与对策 |
第一节 项目前期准备建议 |
一、教师持续发现和思考问题 |
二、定位教师在项目中的角色 |
三、学校给予相关教学条件支持 |
第二节 项目实施阶段策略 |
一、项目启动——制定项目日历 |
二、知识建构——项目日志和思维导图 |
三、探索成果——建立模型和设计方案 |
四、评估修订——利用他人反馈完善作品 |
五、公开成果——选择自己擅长的形式展示 |
六、评价反思——总结收获与不足 |
第六章 项目式学习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实践思考与展望 |
第一节 项目式学习融入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思考 |
一、本研究创新之处 |
二、本研究不足之处 |
第二节 项目式学习融入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展望 |
一、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
二、教师要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
三、完善项目式学习评价机制 |
四、鼓励学校开设项目学习周 |
五、推进家校社共同合作支持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项目式学习调查问卷(家长) |
附录 B 项目式学习调查问卷(学生) |
附录 C 项目式学习访谈提纲(美术教师) |
附录 D《钱江晚报》对《疫情防护服》项目式学习的媒体报道 |
致谢 |
(7)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的课程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提出 |
(一)国家政策引领 |
(二)课程设计实际问题 |
(三)学生全面发展需要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 |
(二)国内研究 |
(三)研究述评 |
四、概念界定 |
(一)小学全科教师 |
(二)课程设计 |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我国小学全科教师培养课程设计的实践探索 |
一、培养目标设计现状 |
二、课程结构设计现状 |
三、课程内容设计现状 |
(一)通识课程内容设计 |
(二)专业课程内容设计 |
(三)实践课程内容设计 |
四、我国小学全科教师培养课程设计评析 |
(一)课程设计特点 |
(二)课程设计问题分析 |
第二章 国外小学全科教师培养课程设计的经验解析 |
一、“五年一贯制”模式——以美国弗吉尼亚大学柯里学院为例 |
(一)UVAC初等教育项目的培养目标设计 |
(二)UVAC初等教育项目的课程结构设计 |
(三)UVAC初等教育项目的课程内容设计 |
二、“实践统领”模式——以日本兵库教育大学为例 |
(一)HUTE初等教育的培养理念设计 |
(二)HUTE初等教育的培养目标设计 |
(三)HUTE初等教育的课程结构设计 |
(四)HUTE初等教育的课程内容设计 |
三、国外小学全科教师培养课程设计评析 |
(一)课程设计特点 |
(二)课程设计问题分析 |
四、国内外小学全科教师培养课程设计的比较 |
(一)相通点 |
(二)不同点 |
第三章 小学全科教师培养课程设计关注的基本问题分析 |
一、经典课程设计流派关注的基本问题解析 |
(一)目标模式课程设计 |
(二)过程模式课程设计 |
二、课程设计理论与模式的时代嬗变 |
(一)情景分析课程设计模式 |
(二)实践折衷课程设计模式 |
(三)解放理论课程设计模式 |
三、小学全科教师培养课程设计关注的基本问题疏解 |
(一)理念层面的基本问题 |
(二)方法论层面的基本问题 |
(三)要素层面的基本问题 |
第四章 小学全科教师培养课程设计的模型建构 |
一、小学全科教师培养课程设计的理念建构 |
(一)理论基础建构 |
(二)指导思想建构 |
二、小学全科教师培养课程设计的方法论建构 |
(一)模式构建 |
(二)方法技术建构 |
三、小学全科教师培养课程设计的要素建构 |
(一)课程目标的确立 |
(二)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 |
(三)课程评价体系探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8)项目学习理论视域下公共教育学教学策略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三)研究综述 |
(四)核心概念 |
(五)研究重难点 |
(六)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公共教育学教学策略研究的项目学习理论基础 |
(一)项目学习理论概述 |
(二)基于项目学习理论的公共教育学教学策略的可行性分析 |
(三)基于项目学习理论的公共教育学教学策略的价值分析 |
二、公共教育学教学策略的现状调研 |
(一)公共教育学教学策略的调查设计 |
(二)公共教育学教学策略的现状分析 |
三、公共教育学教学策略经验分析与问题表征 |
(一)公共教育学教学策略经验分析 |
(二)公共教育学教学策略问题分析 |
四、公共教育学教学策略问题的归因分析 |
(一)教师在教学准备中未深挖学生学习需求 |
(二)传统课堂下教师较难关注学生学习过程 |
(三)教师未能创设出真正有意义的学习实践 |
(四)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和状态的认识模糊 |
五、基于项目学习理论的公共教育学教学策略优化路径 |
(一)教师关注学生学习需求设聚焦核心知识的问题 |
(二)教师利用智慧教学工具跟踪指导学生学习过程 |
(三)教师指导学生参与各类学习实践的构建与设计 |
(四)教师制定兼顾多方的评价计划并引导学生自评 |
结语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小学语文课程综合化实践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的状况 |
(二)国内研究的状况 |
(三)对已有研究的评述 |
三、研究概念的界定 |
四、研究设计 |
(一)研究方法的选择 |
(二)研究对象的选择 |
(三)研究思路的确立 |
(四)材料的整理分析 |
第一章 由“过往”到“近况”:J教师与学校的初印象 |
一、J教师的漫漫教学路 |
(一)坚定信念积蓄能量 |
(二)闻风而动初次尝试 |
(三)把握机遇势如破竹 |
(四)经验总结扬帆起航 |
二、J小学的亮丽风景线 |
(一)立足成长以文化人 |
(二)严师诤友一路同行 |
第二章 由“参与”到“创生”:探析课程实践之路 |
一、三“联系”与三“综合” |
(一)语文学科内部的联系 |
(二)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
(三)语文学科与生活、社会的联系 |
二、三“实践”与三“路径” |
(一)综合化教学实践 |
(二)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 |
(三)语文实践活动课程 |
第三章 由“意识”到行动:走向个体的专业成长 |
一、指引行为的课程意识 |
(一)课程主体意识 |
(二)课程目标意识 |
(三)课程资源意识 |
二、自我打磨的成长之路 |
(一)教育观念的改变 |
(二)专业知识的获得 |
(三)专业能力的增长 |
第四章 由“阻碍”到“转机”:焕发生机的教育系统 |
一、多重困境中的“己”与“他” |
(一)实践经验直觉的依赖 |
(二)家长固有观念的反对 |
(三)学校语法传统的阻碍 |
二、支持系统里的“外”与“内” |
(一)内部的力量:教师、学校与课程的联动 |
(二)外部的帮扶:机关、企业对活动的配合 |
第五章 由“摸索”到“特色”:课程实践经验总结 |
一、以道布道:太极观中的知行合一 |
二、延时价值:珍惜静待花开的勇气 |
三、因乡制宜:搭建本土文化的舞台 |
四、厚积薄发:融于日常的理性反思 |
第六章 研究反思 |
一、对研究对象的反思 |
(一)个案教师的代表性 |
(二)个案教师的特殊性 |
二、对研究过程的反思 |
(一)研究的理论与工具 |
(二)研究信度与效度 |
三、对研究结果的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B 访谈记录编码表 |
附录C 论文资料编码表 |
致谢 |
(10)综合化教学理念下幼儿教师美术素养的多维提升(论文提纲范文)
1.关于综合化美术幼儿教师的概念 |
2.现阶段幼儿教师美术教学的困惑 |
(1)传统教学理念中重视文化课的同时轻视美学教育,幼儿教师对自身价值认知的迷失 |
(2)美术教材内容与美术教学目标的不匹配 |
(3)幼儿教师自身所存在的问题 |
3.幼儿教师美术素养提升的方法与途径 |
(1)不断完善自身的专业技能 |
(2)注重教学思想观念的与时俱进 |
(3)做好幼儿美术教师的多维素养培训工作 |
四、美术综合化教学的途径(论文参考文献)
- [1]综合化教学理念下教师美术素养的多维提升[J]. 冯宁. 漫画月刊, 2021(29)
- [2]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小学学科综合化教学实践[J]. 胡军. 山西教育(教学), 2021(09)
- [3]基于STEAM项目学习的初中美术“综合·探索”领域教学研究[D]. 黄立可.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4]小学多学科主题教学行动研究[D]. 唐令月. 贵州师范大学, 2020(12)
- [5]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改革与发展研究[D]. 李冠男. 河北大学, 2020(08)
- [6]项目式学习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以“画说校园”与“疫情防护服”项目为例[D]. 沈朱佳.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7]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的课程设计研究[D]. 李铭磊. 鲁东大学, 2020(01)
- [8]项目学习理论视域下公共教育学教学策略的优化研究[D]. 张庆. 西南大学, 2020(01)
- [9]小学语文课程综合化实践的个案研究[D]. 杨小飞.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10]综合化教学理念下幼儿教师美术素养的多维提升[J]. 陈鸿雁. 当代家庭教育,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