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诺贝尔奖:二与零的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袁永,王子丹,李炳超[1](2022)在《粤港澳大湾区基础研究政策:理论与国际经验》文中提出为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加强基础研究、强化原始创新能力,构建包括基础研究投入、人才、高校院所、科研基础设施在内的基础研究政策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上研究分析美国、欧盟、日本、新加坡等科技创新强国强化基础研究的政策经验,结合粤港澳大湾区基础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从持续加大基础研究资金投入力度、加快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探索更加灵活高效的实验室管理运行机制、联合港澳力量开展基础研究、加快创建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探索实施粤港澳大湾区"诺贝尔奖零突破计划"、制定"华人科学家回归计划"并探索实施技术移民制度等七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刘涵[2](2021)在《初中语文统编教材选文标点符号加工现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将统编本初中语文六册教材选文与原文逐字逐句对比,我们发现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标点符号加工有四百多处,这四百多处加工是值得我们关注的。本文围绕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标点符号的加工,进行了两方面的研究。一方面,梳理统编本教材选文标点符号的加工情况并探究原因;另一方面,思考如何将这种加工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并提出教学策略。本文分为四章:第一章理清标点符号加工的概况。由此得出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标点符号共有替换、增加、删减三种加工类型,以及仅增加、仅替换、增加+替换、删减+替换、删减+增加+替换五种加工类型组合方式;在年级分布上,标点符号加工数量以七到九年级为阶梯依次递减;在加工程度上,文学文本加工数量高于非文学文本。第二章统计分析点号加工的具体情况。经过分析,可以得出句内点号加工程度高于句末点号,加工原因可以从规范角度、停顿角度、语气角度、情感角度等方面进行归因,但点号的加工存在不一致和弱化文章意蕴两点待商榷的地方。第三章统计分析标号的具体情况。由本章可以得出标号最主要的加工类型为替换,其次为删减和增加,标号的加工主要遵循规范性、时代性、生动性等原则,但同样标号存在加工标准不明确以及加工后减少文章生动性两处待推敲的地方。第四章按照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两大板块探究标点符号加工的教学应用策略,提出教师应该基于学情成为标点符号的“加工者”。
丁杨[3](2021)在《因果推断在科学计量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相关性分析成为科学计量学中的基本研究方法,学者们发现相关性并不能代表因果性,且相关性分析得出的结论在具体问题解决或政策建议决策的作用十分有限。因此,本文详细介绍了因果推断如何应用到科学计量学中。因果推断作为一种新兴的研究方法,在允许研究者们对事件间的演变和内在逻辑关系过程有一个认知的同时,可以进一步为科学计量学领域的相关研究提供干预指导和决策分析等。本文在梳理和总结因果推断的研究现状和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介绍了三种常见因果推断方法:格兰杰因果推断、倾向得分匹配和双重差分法,在捕捉因果效应过程中的基本原理、数学推导和具体实施步骤。同时,本文将三种方法以实证分析的方式引入到科学计量学的前沿研究领域当中:1、以《柳叶刀》期刊为研究对象,本文将格兰杰因果应用到科学出版物的下载量和被引次数间关系的研究当中,并从高低被引论文、不同被引模式及不同类型论文三个视角出发,进一步探索了不同类别论文的下载量和被引次数间相互影响关系的差异性间的因果效应。结果表明,论文下载量与被引次数间具有较为明显的相互影响关系因果关系且倾向于双边因果关系双向影响;相较于月度下载量和月度被引次数,月度累计下载量和月度累计被引次数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因果关系更加显着。相较于低被引文章,高被引论文的下载量和被引次数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尤为明显且倾向于双边因果关系双向影响。同时,月度下载量与月度被引次数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因果关系受不同被引模式的影响,被引次数峰值位于引文生命周期的位置往往会决定月度下载量和月度被引次数之间相互影响的方向。此外还发现,月度累计下载量与月度累计被引次数间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因果关系与二者的增速有关,在相同时间段内,增速较高的指标往往会影响是增速较低的指标的格兰杰原因。2、以诺贝尔物理学奖为例,本文将倾向得分匹配法应用到诺奖的引文效应研究当中。结果表明: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对获奖者科学出版物的被引次数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即当一篇文章发表后,若其作者获得诺贝尔奖,将显着提升其获奖前文章的被引次数。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能够提升物理学领域中大部分研究领域的科学出版物的被引次数,极大促进了这些获奖者的物理学知识成果的传播和新知识的发现。3、以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医学基金为例,运用双重差分法捕捉了获得NIH基金对科学出版物被引次数的因果效应。主要研究结论如下:总体来看,NIH基金对于医学研究人员的文章被引次数具有显着的因果效应;不同类型的NIH基金对文章被引次数的因果效应也存在差异,其中,用于学生科研训练的基金项目对资助者文章被引次数的促进程度最大;医疗服务水平较高国家的研究人员在获得NIH资助后的被引次数增加更加明显,使用传播较广的英语书写文章同样更加能提升知识的传播力;更加专注于医学研究的医学研究中心的科学家在获得NIH基金后,其文章被引次数增长最高。
李晶柯[4](2021)在《“诺奖魔咒”与莫言获奖后的创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作为一个世界性的奖项,每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都能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不小的轰动。但是纵观历届获奖作家的创作生涯,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个现象:这些作家一旦获得诺奖,便很少再有能达到其获奖前水准的佳作问世,这个现象被称作“诺奖魔咒”。本文的第一部分就是针对“诺奖魔咒”这一现象,在结合诺奖自身特点,梳理“诺奖魔咒”的发生的基础上,对“诺奖魔咒”的产生,“诺奖魔咒”难以突破的原因做出的分析研究。这是本选题关注的一个重要原点。莫言于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第一位获得该殊荣的中国籍作家。随着莫言的获奖,中国百年以来的诺奖情结终于得以实现,但莫言本人也随之面临一些新的挑战与压力,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在“诺奖魔咒”。本文的第二部分,就将在梳理莫言获奖以前中国文学与诺奖之前千丝万缕的关系的基础上,以莫言获奖为节点,对其获奖后的困扰与压力进行分析研究。“诺奖魔咒”在每个诺奖得主身上的表现并非千篇一律。而对莫言来说,颇繁的社会活动中失去创作的宁静、喧嚣的文学场域难以凝神聚力、网上的捧与骂对创作元气无形的损耗等等,都是他所遭遇的重重困难。作为一个有文学追求的作家,莫言深感这些难题对自己的影响。2017年开始,莫言无论从心态还是创作上均进行了调整,逐渐由“讲故事的人”向“文人转变”,崇尚“文人精神”,经过调整、沉淀、思考、反思,在文学创作上所进行语言的实践、风格的调整、内容的新变,显示出莫言在获奖后积极寻求突破的决心。本文的第三部分,就将以此段时期莫言在面对“诺奖魔咒”时的自我沉淀与自我调整过程中的创作与生活为研究对象,深切关注莫言创作与心态的变化。2020年7月,莫言的最新短篇集《晚熟的人》出版。作为莫言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八年之后的首部作品,《晚熟的人》在坚持探讨人性的基础上,其叙述风格、情感表现、人物塑造、叙述视角等多个方便都有了新的内容。这是莫言小说创作在经历了获奖之后八年的调整与反思的新的成果。本文的第四部分就聚焦新作《晚熟的人》,对莫言获奖后的创作进行细致的分析。而这本《晚熟的人》,也正是莫言在获奖、沉淀之后对“诺奖魔咒”的答卷之一。
潘安[5](2020)在《高分辨率大视场快速傅里叶叠层显微成像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傅里叶叠层显微成像术(Fourier ptychographic microscopy,FPM)是新一代计算成像技术和定量相位成像技术。兼具了相位恢复和相干合成孔径的思想,它可以解决传统显微成像中分辨率与视场相互制约的问题,无需机械扫描能获得十亿像素级图像,近年来已被成功应用于数字病理学等领域。本论文系统地介绍了FPM显微成像技术在光学显微成像技术发展历程上的重要地位,介绍了FPM的基本理论和发展方向,针对目前尚存的系统误差、分辨率极限不明确、图像采集效率低等若干关键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提高了测量精度、成像分辨率和成像效率,实现了毫米级成像视场、亚波长量级成像分辨率和单次曝光的时间反演成像。论文主要工作和创新点如下:1.搭建了一套基于平板R/G/B LED阵列照明的FPM成像系统,验证了FPM技术的诸多功能如高分辨率、大视场、像差恢复、景深延拓、定量相位成像等。解决了LED强度不均匀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数据预处理方法,能够有效地抑制噪声并消除杂散光的影响。针对实际中多种误差的混合,提出了无需先验信息的混合系统误差矫正算法(SC-FPM),显着提升了原始FPM重建算法对系统误差的鲁棒性,研究了渐晕效应的影响并提出了对应的两个解决策略。最终总结出了一套完整的无伪影的FPM成像方法。2.在高分辨率FPM成像方面,搭建了基于半球形数字聚光镜实现亚波长分辨率的FPM成像系统(SRFPM)。该技术最终实现了基于4×/0.1NA物镜合成至1.05NA,视场14.6 mm2,使用465 nm光波实现分辨率达到244 nm,景深0.3 mm,对应空间带宽积(Space-bandwidth product,SBP)为24500万像素。该平台具有亚波长分辨率、大视场、高能量利用率等诸多优势,相比于传统基于4×/0.1NA物镜的明场成像,SRFPM扩宽了65倍的SBP。与基于平板LED照明的传统FPM相比,SBP也从原先9700万像素提升至2亿4500万像素,提升到约2.5倍。与基于40×/0.6NA物镜科勒照明下的非相干成像相比,SRFPM同时恢复出了强度和相位图像,SBP提升了245倍。3.在快速FPM成像方面,提出了基于离焦图像快速FPM成像方法(s FPM),可以实现动态的时间反演成像。针对稀疏样品只需采集单幅环形光照明的离焦图像,针对稠密样品也只需要采集两幅非对称的环形光照明图像,通过双相机共光路的方式仍可以实现两倍分辨率的单次曝光实时成像。尽管该工作牺牲了暗场图像的采集,分辨率只提升两倍,但是由于采用20×/0.4NA物镜,有效NA仍然有0.8,可以满足大多数生物应用需求。4.在具体应用方面,参与搭建了基于并行FPM的96通道高通量生物细胞培养成像系统(96Eyes)。该系统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工程和技术难点:如何实现低成本的物镜设计、不同培养板的离焦程度和同一培养板不同通道的离焦问题以及由半月形培养液引起的失真、场曲和波矢失配问题。详细分析和阐述了失真、场曲和波矢失配问题及解决方法,提出了自适应波矢校正算法(AWC-FPM算法),该算法能够自适应地校正波矢失配问题,解决了低冗余信息下剧烈像差的稳定恢复和栅格噪声问题,配合数字重聚焦校正场曲实现了无伪影的高成像质量,未来该系统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张慧(Helena H Zhang)[6](2020)在《优质论文之计量特征及学科差异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测评学术论文的质量和数量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价值取向,二者无法相互替代。对学术论文的质量评价是一种质性判断,属于定性评价,理应通过同行评议来进行,但在同行评议实行过程中出现了诸如评审人员主观因素和人际因素影响、评审过程缺乏客观有效性且效率低下等问题,限制了同行评议的进一步发展。对学术论文的数量评价则属于定量分析,这方面的研究主要运用引文分析方法,其中最重要的实践则为科研评估工作。定量化的研究可以摆脱定性评价中人为因素及社会环境的影响,但在实践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受制于量化测度的选择以至过度依赖甚或滥用,且部分造成了学术工作中不端行为的产生。为打破科研评价中片面、过度、扭曲依赖SCI相关指标的局面,教育部和科技部于2020年2月20日印发了《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的文件,此文件的发布积极推动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评价研究。基于以上背景,并结合相关研究,本文研究尝试综合考虑学术论文质与量的测评,基本研究思路为在预先保证学术论文品质的前提下,选取优质论文数据集对其量化特征以及学科间差异进行探究。出于此目的,本文将研究聚焦于诺贝尔奖获奖者的论文集上,优质论文包含两部分,分别为诺贝尔奖获奖者的关键论文和关键论文集,关键论文用于优质论文计量特征的挖掘及学科适用性的探讨,关键论文集则用于更大范围优质论文集上计量特征在不同学科之间的差异比较。研究所涉及学科包括诺贝尔奖物理学、化学、生物医学和经济学。本文最具特色研究为方法论部分构建的优质论文中的两种特殊计量模式——“天鹅群”模式和“伴随睡美人”模式,并在不同优质论文数据集中对这两个模式进行了实证探索,主要结论为:(1)“天鹅群”模式在诺贝尔奖四个学科优质论文中均可适用,且所占比例最低在30%左右,在关键论文中整体占比要高于关键论文集。同“睡美人”模型,“天鹅群”模式也是聚焦于人类科学历史上重要发现的计量模式的研究,且存在比例远高于“睡美人”;(2)依据“天鹅群”指数可将“天鹅群”模式分为三种类型,在各学科关键论文集中,“类型2”的“天鹅群”实例占比最多,其次为“类型3”,在各学科关键论文中的此结果略有差异;(3)在诺贝尔奖四个学科中,“伴随睡美人”模式在经济学和物理学中出现比例较高,化学和生物医学中则相对很低,且“伴随睡美人”实例中存在“获奖者聚集”现象。(4)区别于单纯定量挖掘“睡美人”文献的研究,“伴随睡美人”模式可作为一种综合论文质与量测评的挖掘“睡美人”文献的方法加以应用;(5)随优质论文数据集扩大,其论文品质有所下降,即关键论文集论文品质不如关键论文优质。研究结果表明,在降低论文品质之后“天鹅群”模式和“伴随睡美人”模式比例也有所下降。本文研究为综合论文质与量测评研究的初步探索,且研究思路有别于已有相关研究的思路,希望本文内容的探索可为相关研究提供启发,本文挖掘的优质论文计量特征可为未来定量化评价论文品质的相关研究及科研评估工作提供参考。
贺舒蕾[7](2020)在《女性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成功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朱燕南,张志辉[8](2020)在《超流发现的历史回溯 卡皮查获1978年诺贝尔奖的有关争议》文中指出1978年,苏联物理学家卡皮查因其在低温物理学的重要贡献而与美国两位发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科学家共享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其中,卡皮查的获奖理由是表彰他对"低温物理领域的基本发明和发现"。然而,近年来科学界出现了一种争议,认为卡皮查应该与另外两位加拿大籍科学家艾伦和米森纳共享诺贝尔奖,因为后两位与卡皮查同时发现了超流。从科学史的角度剖析卡皮查、艾伦和米森纳发现超流的主要论文和工作,并对卡皮查是否应该与艾伦等人分享诺贝尔奖进行讨论。
付梦悦[9](2020)在《初中语文统编教材实用类文章改编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统编语文教材自2017年全国基本统一使用以来,标志着“一纲多本”的时代正式终结。而教材中的选文在进入师生视野以前,大多被编者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删改处理。实用类文章在初中语文统编教材的选文中占据了一席之地,经过对初中语文统编教材中所有涉及删改的文章统计发现,近九成实用类文章在选编进入初中语文统编教材时,进行了删改。研究实用类文章的删改现象,以服务于教学,是本文的目的。本论文研究的具体对象是初中语文统编教材(7-9年级)中的没有争议性的具有典型性的按照表达方式划分的实用类文章即说明性文章(以科普文为主)、议论性文章(以演讲词、书信为主)、记叙性文章(以新闻为主)及其相关体裁。立足于“文章”和“文学”的大别,对实用类文章的改编现象进行研究。研究方法采用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定量研究主要采取数据统计方法用表格形式对实用类文章的选编情况和删改情况进行分类统计,定性研究采取文献梳理法对数据进行分析。梳理改编的原因并对改编之处进行探讨,分析其合理之处和不当之处,继而尝试对改编的实用类文章提出教学策略建议。论文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对初中语文统编教材(7-9)年级中实用类文章的选编情况和删改情况做了全面具体的统计,数据统计的方式能够更为直观的发现改编问题。第二部分是基于上述的统计数据分析改编的原因。第三部分是针对上述统计出来的改编内容进行探讨,分析合理之处和不当之处并提出三点改编建议。第一,拓宽选文的疆界;第二,多选典型的实用文章;第三,增加与日常运用更紧密的文章。第四部分是通过对实用类文章改编内容的思考,对实用类文章教学提出两点策略性建议。第一,要理性看待选文删改,可以在教学时考虑选文类型处理删改内容或将删改内容作为合理的教育资源选择性使用;第二,探究新的教学方式,如针对删改内容借助“ORID”和“OPVL”两种思维工具建构思考路径、展开批判性阅读教学、探索“读、写、改一体化”的实用文教学模式。
刘欣[10](2019)在《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计量研究》文中认为有关科技精英的研究是科学技术史和科学社会学交叉研究的议题之一,随着中国近现代科技的发展,中国科技精英的规模逐渐扩大,有关中国科技精英的研究也随之增多,但从学科角度进行科技精英的研究相对偏少;物理学是推动自然科学和现代技术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整个自然科学学科体系中占有较高地位,同时与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密切关联,是20世纪以来对中国影响较大的学科之一;中国物理学院士是物理学精英的代表,探讨中国物理学院士成长路径的问题,不仅有助于丰富对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结构和发展趋势的认识,而且有助于为中国科技精英的成长和培养提供相关借鉴;基于此,本文围绕“中国物理学院士的成长路径”这一问题,按照“变量——特征——要素——路径”的研究思路,引入计量分析的研究方法,对中国物理学院士这一群体进行了多角度的计量研究,文章主体由以下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第一章)以“院士制度”在中国的发展史为线索,通过对1948年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和国立北平研究院推选产生中国第一届物理学院士,1955年和1957年遴选出新中国成立后的前两届物理学学部委员、1980年和1991年增补的物理学学部委员、1993年后推选产生的中国科学院物理学院士、1994年后的中国科学院外籍物理学院士和中国工程院物理学院士,及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华裔物理学院士的搜集整理,筛选出319位中国物理学院士,构成本次计量研究的样本来源。第二部分(第二至九章)对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进行计量研究。首先,以基本情况、教育经历、归国工作,学科分布、获得国内外重大科技奖励等情况为变量,对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的总体特征进行了计量分析;其次,按照物理学的分支交叉学科分类,主要对中国理论物理学、凝聚态物理学、光学、高能物理学、原子核物理学这五个分支学科的院士群体特征分别进行了深入的计量分析,对其他一些分支交叉学科,诸如天体物理学、生物物理学、工程热物理、地球物理学、电子物理学、声学、物理力学和量子信息科技等领域的院士群体的典型特征进行了计量分析,分析内容主要包括不同学科物理学院士的年龄结构、学位结构、性别比例,在各研究领域的分布、发展趋势和师承关系等;再次,在对各分支交叉学科物理学院士的基本情况和研究领域计量分析的基础上,对不同学科间物理学院士的基本情况进行比较研究,对中国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和代际演化进行趋势分析。第三部分(第十章)在第二部分计量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中国物理学院士的群体结构特征、研究领域和代际演化的趋势特征。中国物理学院士的群体结构呈现整体老龄化问题严重,但近些年年轻化趋向较为明显,整体学历水平较高,同时本土培养物理学精英的能力增强,女性物理学院士占比较低但他们科技贡献突出,空间结构“集聚性”较强,但近些年这种“集聚性”逐渐被打破等特征;中国物理学院士的研究领域呈现出,物理学科中交叉性较强的研究领域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应用性较强的研究领域产业化趋势明显,当代物理学的发展与科研实验设施的关系越发紧密等趋势特征;中国物理学院士的代际演化呈现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需求导向下的相关物理学科迅猛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物理学院士研究兴趣与国家政策支持相得益彰,21世纪以来物理学院士个体对从事学科发展的主导作用越来越大等趋势特征。第四部分(第十一章)通过分析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计量特征得出中国物理学院士的成长路径。宏观层面,社会时代发展大背景的影响一直存在,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导向要素有所减弱,国家科技管理制度的要素影响有所增强,中国传统文化对物理学院士成长潜移默化的影响;中观层面,物理学学科前沿发展需求的导向要素显着增强,空间结构“集聚性”的影响逐渐在减弱,师承关系的影响主要体现于学科延承方面;微观层面,性别差异对物理学家社会分层的影响很弱,年龄要素对物理学院士成长具有一定的影响,个人研究兴趣对物理学院士的成长影响增强;可见中国物理学院士受社会时代背景、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一直存在,受国家发展战略需求的导向影响有所减弱,而受物理学学科前沿发展和物理学家个人研究兴趣的导向逐渐增强,进而得出中国物理学院士的社会分层总体符合科学“普遍主义”原则的结论。最后,在中国物理学院士的群体发展展望中,提出须优化中国物理学院士年龄结构和培养跨学科物理科技人才,辩证看待中国物理学院士空间结构的“集聚性”和师承效应,发挥中国物理学院士的研究优势弥补研究领域的不足,增加科研经费投入和完善科技奖励机制,不断加强国家对物理学的支持力度等建议,以促进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良性发展和推动我国从物理学大国发展为物理学强国。
二、诺贝尔奖:二与零的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诺贝尔奖:二与零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粤港澳大湾区基础研究政策:理论与国际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1 粤港澳大湾区基础研究政策分析框架 |
2 促进基础研究政策发展的国际经验 |
2.1 欧盟实施研发框架计划注重投向基础研究 |
2.2 美国建设国家实验室满足国家重大战略研究需求 |
2.3 日本大力建设世界一流知名大学以及超前培育诺贝尔奖获得者 |
2.4 新加坡等国突出支持基础研究和面向未来的科技创新 |
3 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加强基础研究的政策建议 |
3.1 持续加大基础研究资金投入力度 |
3.2 加快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 |
3.3 探索更加灵活高效的实验室管理运行机制 |
3.4 联合港澳力量开展基础研究 |
3.5 加快创建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 |
3.6 探索实施大湾区“诺贝尔奖零突破计划” |
3.7 制定“华人科学家回归计划”并探索实施技术移民制度 |
4 结论 |
(2)初中语文统编教材选文标点符号加工现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 研究缘由 |
2 研究综述 |
3 研究方法 |
4 研究意义 |
5 语料来源 |
第1章 标点符号加工概况 |
1.1 标点符号加工基本类型的统计分析 |
1.2 标点符号加工分布情况的统计分析 |
1.3 小结 |
第2章 点号加工情况分析 |
2.1 点号的替换 |
2.2 点号的删减 |
2.3 点号的增加 |
2.4 点号加工的待推敲之处 |
第3章 标号加工情况分析 |
3.1 标号的替换 |
3.2 标号的删减 |
3.3 标号的增加 |
3.4 标号加工的待推敲之处 |
第4章 标点符号加工现象的教学应用策略 |
4.1 阅读教学中标点符号加工的应用 |
4.2 写作教学中标点符号加工的运用 |
4.3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因果推断在科学计量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相关领域研究评述 |
1.3.1 格兰杰因果推断 |
1.3.2 倾向得分匹配法 |
1.3.3 双重差分法 |
1.4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介绍 |
2.1 格兰杰因果推断 |
2.1.1 平稳性检验 |
2.1.2 确定滞后阶数 |
2.1.3 协整关系分析 |
2.1.4 格兰杰因果模型的稳健性检验 |
2.1.5 格兰杰因果效应的估计 |
2.2 反事实框架下的倾向得分匹配法 |
2.2.1 选择性偏倚 |
2.2.2 反事实与平均因果效应 |
2.2.3 倾向得分的估计 |
2.2.4 匹配方式的选择 |
2.2.5 基于标准偏差的匹配效果检验 |
2.2.6 倾向得分匹配的统计意义分析 |
2.3 反事实框架下的双重差分法 |
2.3.1 双重差分法的前提假设 |
2.3.2 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构造 |
2.3.3 平行趋势假定的验证 |
2.3.4 平均干预效应的估计与安慰剂检验 |
2.3.5 双重差分法的基本思想 |
2.4 格兰杰因果与反事实框架下的因果之间的区别 |
第三章 格兰杰因果的实证研究 |
3.1 案例选取及背景 |
3.2 数据获取 |
3.3 时间序列的平稳性和协整关系检验结果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文章下载量和被引次数的关联关系 |
3.4.2 下载量和被引次数时间序列长度与关联关系 |
3.4.3 高、低被引视角下文章下载量和被引次数的关联关系 |
3.4.4 不同被引模式文章下载量和被引次数的关联关系 |
3.4.5 文章的下载量和被引次数的关联关系—进一步对文章分类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倾向得分匹配法的实证研究 |
4.1 案例选取及背景 |
4.2 数据获取 |
4.3 话题分类与可忽略性假设的验证 |
4.4 结果与分析 |
4.4.1 诺贝尔奖引文效应的因果效应分析 |
4.4.2 诺贝尔奖引文效应的显着性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双重差分法的实证研究 |
5.1 案例选取及背景 |
5.2 数据获取与偏差处理 |
5.3 实验组与对照组的设置 |
5.4 结果分析 |
5.4.1 基金对科研产出的因果效应的概述 |
5.4.2 基金类型角度下基金对科研产出的因果效应分析 |
5.4.3 国家和语言视角下基金对科研产出的因果效应分析 |
5.4.4 机构视角下基金对科研产出的因果效应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本文的主要结论 |
6.2 本文的主要创新 |
6.3 今后的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着 |
致谢 |
(4)“诺奖魔咒”与莫言获奖后的创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一、莫言获奖后新作研究 |
二、文化批评研究 |
第三节 研究目标、方法、难点与创新 |
第一章 作为话语的“诺奖魔咒” |
第一节 “诺奖魔咒”的发生 |
一、“魔咒”概念的产生 |
二、“诺奖魔咒”的发生 |
三、“诺奖魔咒”的形成 |
第二节 “诺奖魔咒”难以突破的原因 |
一、评审制度是“诺奖魔咒”产生的根源 |
二、突破“诺奖魔咒”的鉴定标准 |
三、诺奖魔咒难以突破的原因 |
第三节 破解魔咒的几种密码 |
一、突破“诺奖魔咒”的作家 |
二、破译魔咒的几种密码 |
三、“祛魅”:揭开魔咒面纱 |
第二章 百年诺奖与莫言获奖 |
第一节 中国对诺奖态度的三个阶段 |
第二节 盛名之下莫言陷入种种困扰 |
第三章 沉淀之后:莫言的自我调整 |
第一节 由“讲故事的人”向文人转变:莫言的自我调整 |
第二节 文人精神的寻找与实践 |
第四章 莫言的新变与坚守:新作《晚熟的人》 |
第一节 沉淀之后:有韵味的描写以及情感的克制 |
第二节 与时代并进:新的人物形象塑造 |
第三节 新视角:“莫言”的介入与旁观 |
第四节 不变的坚守:小说对人性的探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高分辨率大视场快速傅里叶叠层显微成像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专业词语英文缩写对照表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1章 绪论 |
1.1 光学显微镜发展简史 |
1.2 现代远场光学显微成像技术的局限 |
1.2.1 分辨率受限制于物镜数值孔径 |
1.2.2 视场与分辨率的权衡关系 |
1.2.3 像差 |
1.2.4 景深狭小 |
1.2.5 相位丢失 |
1.3 现代远场光学显微成像技术发展路线图 |
1.4 傅里叶叠层显微成像术与叠层衍射成像术的联系与区别 |
1.5 傅里叶叠层显微成像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进展 |
1.5.1 三维成像 |
1.5.2 混合态解耦合 |
1.5.3 成像系统设计 |
1.6 本论文研究目的、意义和主要创新点 |
1.7 主要工作和章节安排 |
第2章 傅里叶叠层显微成像术的理论和实现 |
2.1 傅里叶叠层显微成像术的基本原理 |
2.1.1 傅里叶叠层显微成像术的采集过程 |
2.1.2 傅里叶叠层显微成像术的重建过程 |
2.2 傅里叶叠层显微成像术的重构细节 |
2.2.1 分块处理缘由及方法 |
2.2.2 更新顺序 |
2.2.3 频域提取补偿 |
2.2.4 空域采样率和频域交叠率 |
2.2.5 初始猜测 |
2.2.6 分辨率板或生物切片玻璃衬底补偿 |
2.2.7 光电数字探测器的选择 |
2.3 傅里叶叠层显微成像术的成像性能分析和实验验证 |
2.3.1 开源数据算法交叉验证 |
2.3.2 基于发光二极管平板照明的傅里叶叠层显微成像实验系统搭建和标定 |
2.3.3 成像分辨率和空间带宽积提升验证 |
2.3.4 像差恢复正确性间接验证 |
2.3.5 数字病理切片高分辨率全彩色成像验证 |
2.3.6 景深延拓性能验证 |
2.4 傅里叶叠层显微成像术与结构光照明显微术的联系与区别 |
2.5 傅里叶叠层显微成像术与相干合成孔径成像的联系与区别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傅里叶叠层显微成像系统误差校正方法 |
3.1 引言 |
3.2 光源亮度不均匀校正方法 |
3.3 噪声抑制方法 |
3.3.1 噪声抑制求解算法总结与分类 |
3.3.2 数据预处理算法 |
3.4 混合系统误差校正方法 |
3.4.1 算法参数对噪声抑制的鲁棒性影响 |
3.4.2 像差恢复与亮度不均匀校正算法的矛盾及解决办法 |
3.4.3 照明阵列位置误差与噪声抑制算法的矛盾及解决办法 |
3.4.4 无先验的多样混合误差及解决办法 |
3.5 渐晕效应校正方法 |
3.5.1 渐晕效应对成像质量的影响 |
3.5.2 基于严格波动理论的线性空变的渐晕模型 |
3.5.3 两个应对策略及实验结果 |
3.6 光源相干性影响 |
3.7 大视场下的光源位置误差 |
3.8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半球形聚光镜的傅里叶叠层显微成像系统 |
4.1 引言 |
4.2 系统搭建 |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4 多种成像方式通量对比与评价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离焦图像快速傅里叶叠层显微成像方法 |
5.1 引言 |
5.2 系统搭建及其原理 |
5.3 基于单幅离焦图像的单次曝光成像方法 |
5.4 基于双幅离焦图像的快速成像方法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高通量细胞培养成像系统半月形液面影响的原位矫正 |
6.1 引言 |
6.2 系统介绍 |
6.3 半月形培养液造成的失真、场曲和波矢失配 |
6.4 自适应波矢失配校正算法和场曲校正方法 |
6.5 实验结果与讨论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论文总结和展望 |
7.1 本文主要工作总结 |
7.2 未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6)优质论文之计量特征及学科差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问题与技术路线 |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2章 文献述评:学术论文质与量之不同测评研究 |
2.1 学术论文的同行评议研究 |
2.2 学术论文的计量分析研究 |
2.3 综合学术论文质与量测评的研究 |
第3章 方法论 |
3.1 优质论文的界定及相关概念 |
3.2 基础模型:“天鹅”模型 |
3.3 特殊引文模式:从“天鹅”到“天鹅群”(Swan Group) |
3.4 伴随引文模式:“天鹅群”中的“伴随睡美人”(Associated-Sleeping-Beauty) |
3.5 研究数据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优质论文中“天鹅群”探索 |
4.1 诺贝尔奖物理学学科关键论文中的“天鹅群” |
4.2 诺贝尔奖化学学科关键论文中的“天鹅群” |
4.3 诺贝尔奖生物医学学科关键论文中的“天鹅群” |
4.4 诺贝尔奖经济学学科关键论文中的“天鹅群”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优质论文中“睡美人”及“伴随睡美人”探索 |
5.1 “睡美人”测度 |
5.2 实证研究:关键论文中的“睡美人”及“伴随睡美人”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优质论文计量特征的学科比较:关键论文集中“天鹅群”及“伴随睡美人”探索 |
6.1 诺贝尔奖不同学科关键论文集基础数据概况 |
6.2 诺贝尔奖不同学科关键论文集的“天鹅群”模式探索 |
6.3 诺贝尔奖不同学科关键论文集中“睡美人”及“伴随睡美人”探索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优质论文计量特征的学科差异分析 |
7.2 本文小结与主要贡献 |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在攻读博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8)超流发现的历史回溯 卡皮查获1978年诺贝尔奖的有关争议(论文提纲范文)
一《自然》同期发表的两篇文章 |
二卡皮查的主要工作经历 |
三艾伦和米森纳的主要工作经历 |
四超流发现的优先权分析 |
五结语 |
(9)初中语文统编教材实用类文章改编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由 |
二、研究综述 |
三、研究方法及意义 |
四、核心概念界定 |
第一章 初中语文统编教材实用类文章改编问题概述 |
第一节 实用类文章的选编情况 |
一、整体选编情况及实用类文章所占比例 |
二、实用类文章亚类及文体分布 |
三、实用类文章单元编排情况 |
第二节 实用类文章的删改情况 |
一、实用类文章删改篇目及数量统计 |
二、实用类文章删改篇目删改对象统计 |
三、小结 |
第二章 初中语文统编教材实用类文章改编原因分析 |
一、课程结构转变 |
二、时代性要求特点 |
三、文本自身的要求 |
四、适应学生发展水平 |
第三章 初中语文统编教材实用类文章改编的探讨及建议 |
第一节 合理之处 |
一、对思想内容的修订 |
二、对语言形式的修订 |
三、适应教学的调整 |
第二节 不当之处 |
一、影响文章章法结构 |
二、削弱文章思路的严密性 |
三、其他细节问题 |
第三节 改编建议 |
一、拓宽选文的疆界 |
二、多选典型的实用类文章 |
三、增加与日常运用更紧密的文章 |
第四章 初中语文统编教材实用类文章改编对教学的思考 |
第一节 理性看待选文删改 |
一、考虑选文类型处理删改内容 |
二、删改内容作为合理教育资源 |
第二节 探究新的教学方式 |
一、借助思维工具建构思考路径 |
二、展开批判性阅读教学 |
三、探索读、写、改一体化的实用文教学模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计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文献综述 |
二、论文选题和研究内容 |
三、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中国物理学院士的产生与本土化 |
1.1 民国时期中国物理学院士的产生 |
1.1.1 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推选产生中国第一届物理学院士 |
1.1.2 国立北平研究院推选出与“院士”资格相当的物理学会员 |
1.2 当代中国物理学院士的本土化 |
1.2.1 中国科学院推选产生物理学学部委员 |
1.2.2 中国科学院物理学院士与中国工程院物理学院士的发展 |
1.3 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华裔物理学院士 |
1.4 中国物理学院士名单与增选趋势分析 |
1.4.1 中国物理学院士的名单汇总 |
1.4.2 中国本土物理学院士总体增选趋势 |
第二章 中国物理学院士总体特征的计量分析 |
2.1 中国物理学院士基本情况的计量分析 |
2.1.1 女性物理学院士占比较低 |
2.1.2 院士整体老龄化问题严重 |
2.1.3 出生地域集中于东南沿海地区 |
2.2 中国物理学院士教育经历的计量分析 |
2.2.1 学士学位结构 |
2.2.2 硕士学位结构 |
2.2.3 博士学位结构 |
2.3 中国物理学院士归国工作情况的计量分析 |
2.3.1 留学物理学院士的归国年代趋势 |
2.3.2 国内工作单位的“集聚性”较强 |
2.3.3 物理学院士的国外工作单位 |
2.4 中国物理学院士从事物理学分支交叉学科的计量分析 |
2.4.1 物理学院士从事分支交叉学科的归类统计 |
2.4.2 物理学院士获得国际科技奖励的计量分析 |
2.4.3 物理学院士获得国内科技奖励的计量分析 |
第三章 中国理论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
3.1 中国理论物理学院士基本情况的计量分析 |
3.1.1 存在老龄化问题,当选年龄集中于“51-60 岁” |
3.1.2 博士占比52.83%,地方高校理论物理教育水平有所提高 |
3.2 中国理论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计量分析 |
3.2.1 主要分布于凝聚态理论和纯理论物理等领域 |
3.2.2 20 世纪后半叶当选的理论物理学院士内师承关系显着 |
3.3 中国理论物理学院士的发展趋势分析 |
3.3.1 理论物理学院士的增选总体呈上升趋势 |
3.3.2 理论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
3.4 小结 |
第四章 中国凝聚态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
4.1 中国凝聚态物理学院士基本情况的计量分析 |
4.1.1 存在老龄化问题,当选年龄集中于“51—60 岁” |
4.1.2 博士占比57.83%,国外博士学位占比将近80% |
4.1.3 女性物理学院士在凝聚态物理领域崭露头角 |
4.2 中国凝聚态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计量分析 |
4.2.1 主要分布于半导体物理学、晶体学和超导物理学等领域 |
4.2.2 凝聚态物理学的一些传统研究领域内师承关系显着 |
4.2.3 凝聚态物理学院士集聚于若干研究中心 |
4.3 中国凝聚态物理学院士的发展趋势分析 |
4.3.1 凝聚态物理学院士的增选总体呈上升趋势 |
4.3.2 凝聚态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
4.4 小结 |
第五章 中国光学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
5.1 中国光学院士基本情况的计量分析 |
5.1.1 存在老龄化问题,当选年龄集中于“61—70 岁” |
5.1.2 博士占比54.84%,本土培养的光学博士逐渐增多 |
5.2 中国光学院士研究领域的计量分析 |
5.2.1 研究领域集中分布于应用物理学和激光物理学 |
5.2.2 光学院士工作单位的“集聚性”较强 |
5.3 光学院士的发展趋势分析 |
5.3.1 光学院士的增选总体呈上升趋势 |
5.3.2 光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
5.4 小结 |
第六章 中国高能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
6.1 中国高能物理学院士基本情况的计量分析 |
6.1.1 老龄化问题严重,当选年龄集中于“51—60 岁” |
6.1.2 博士占比53.85%,国外博士学位占比超过85% |
6.2 中国高能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计量分析 |
6.2.1 高能物理实验与基本粒子物理学分布较均衡 |
6.2.2 高能物理学院士的工作单位集聚性与分散性并存 |
6.3 中国高能物理学院士的发展趋势分析 |
6.3.1 高能物理学院士的增选总体呈平稳趋势 |
6.3.2 高能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
6.4 小结 |
第七章 中国原子核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
7.1 中国原子核物理学学院士基本情况的计量分析 |
7.1.1 老龄化问题严重,80 岁以下院士仅有3 人 |
7.1.2 博士占比48.84%,国外博士学位占比超过95% |
7.1.3 女性院士在原子核物理学领域的杰出贡献 |
7.2 中国原子核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计量分析 |
7.2.1 原子核物理学院士在各研究领域的分布情况 |
7.2.2 参与“两弹”研制的院士内部师承关系显着 |
7.3 中国原子核物理学院士的发展趋势分析 |
7.3.1 原子核物理学院士的增选总体呈下降趋势 |
7.3.2 原子核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
7.4 小结 |
第八章 其他物理学分支和部分交叉学科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
8.1 中国天体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
8.1.1 天体物理学院士本土培养特征明显 |
8.1.2 天体物理学院士的增选总体呈平稳上升趋势 |
8.1.3 天体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
8.2 中国生物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
8.2.1 群体年龄较小,当选年龄集中于“41—50 岁” |
8.2.2 生物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
8.3 中国工程热物理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
8.3.1 工程热物理院士内部师承关系十分显着 |
8.3.2 工程热物理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
8.4 中国地球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
8.4.1 主要分布于固体地球物理学和空间物理学研究领域 |
8.4.2 地球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
8.5 部分分支交叉学科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
8.5.1 电子物理学和声学院士的增选呈下降趋势 |
8.5.2 中国物理力学由应用走向理论 |
8.5.3 中国量子信息科技呈迅速崛起之势 |
第九章 中国物理学院士计量分析的比较研究和趋势分析 |
9.1 各分支交叉学科间物理学院士基本情况的比较研究 |
9.1.1 一些新兴研究领域物理学院士年轻化趋势明显 |
9.1.2 21世纪以来本土培养的物理学院士占比一半以上 |
9.1.3 女性物理学院士在实验物理领域分布较多 |
9.2 中国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分析 |
9.2.1 各分支交叉学科内的横向发展趋势分析 |
9.2.2 各分支交叉学科的纵向年代发展趋势分析 |
9.3 中国物理学院士代际演化的趋势分析 |
9.3.1 第一代物理学院士初步完成了中国物理学的建制 |
9.3.2 第二代物理学院士完成了中国物理学主要分支学科的奠基 |
9.3.3 第三代物理学院士在国防科技和物理学科拓展中有着突出贡献 |
9.3.4 第四代物理学院士在推进物理学深入发展方面贡献较大 |
9.3.5 新一代物理学院士科技成果的国际影响力显着增强 |
第十章 中国物理学院士的群体结构特征和发展趋势特征 |
10.1 中国物理学院士的群体结构特征 |
10.1.1 整体老龄化问题严重,但年轻化趋向较为明显 |
10.1.2 整体学历水平较高,本土培养物理学精英的能力增强 |
10.1.3 女性物理学院士占比较低,但科技贡献突出 |
10.1.4 空间结构“集聚性”较强,但近些年“集聚性”逐渐被打破 |
10.2 中国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发展的趋势特征 |
10.2.1 物理学科中交叉性较强的研究领域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 |
10.2.2 物理学科中应用性较强的研究领域产业化趋势明显 |
10.2.3 当代物理学的发展与科研实验设施的关系越发紧密 |
10.3 中国物理学院士代际演化的趋势特征 |
10.3.1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需求导向下的相关物理学科迅猛发展 |
10.3.2 20世纪80 年代以来院士研究兴趣与国家支持政策相得益彰 |
10.3.3 21世纪以来院士个体对学科发展的主导作用越来越大 |
第十一章 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的成长路径 |
11.1 影响中国物理学院士成长的宏观要素 |
11.1.1 社会时代发展大背景的影响一直存在 |
11.1.2 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导向要素有所减弱 |
11.1.3 国家科技管理制度的要素影响有所增强 |
11.1.4 中国传统文化对物理学院士潜移默化的影响 |
11.2 影响中国物理学院士成长的中观要素 |
11.2.1 物理学学科前沿发展需求的导向要素显着增强 |
11.2.2 空间结构“集聚性”的影响逐渐在减弱 |
11.2.3 师承关系的影响主要体现于学科延承方面 |
11.3 影响中国物理学院士成长的微观要素 |
11.3.1 性别差异对物理学家社会分层的影响很弱 |
11.3.2 年龄要素对物理学院士成长具有一定的影响 |
11.3.3 个人研究兴趣对物理学院士的成长影响增强 |
11.4 结语与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四、诺贝尔奖:二与零的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 [1]粤港澳大湾区基础研究政策:理论与国际经验[J]. 袁永,王子丹,李炳超. 科技管理研究, 2022(02)
- [2]初中语文统编教材选文标点符号加工现象研究[D]. 刘涵.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3]因果推断在科学计量学中的应用研究[D]. 丁杨. 山东师范大学, 2021
- [4]“诺奖魔咒”与莫言获奖后的创作研究[D]. 李晶柯.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1(09)
- [5]高分辨率大视场快速傅里叶叠层显微成像方法研究[D]. 潘安.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2020
- [6]优质论文之计量特征及学科差异研究[D]. 张慧(Helena H Zhang). 南京大学, 2020(09)
- [7]女性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成功因素研究[D]. 贺舒蕾. 天津大学, 2020
- [8]超流发现的历史回溯 卡皮查获1978年诺贝尔奖的有关争议[J]. 朱燕南,张志辉. 科学文化评论, 2020(02)
- [9]初中语文统编教材实用类文章改编问题研究[D]. 付梦悦.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10]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计量研究[D]. 刘欣. 山西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