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酶处理在纯棉织物上的应用及发展前景

生物酶处理在纯棉织物上的应用及发展前景

一、生物酶处理在纯棉织物上的应用及其发展前景(论文文献综述)

徐登辉[1](2021)在《三嗪类卤胺抗菌/阻燃棉织物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纺织品是保障人体免受环境危害的个体防护装备之一,在为人体提供安全防护功能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由于环境威胁的日益复杂化,单一功能的纺织品已无法满足人们的日常需要,这使得多功能纺织品的开发备受关注,已成为纺织品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作为应用广泛、与人体密切接触的纺织品,棉织物在具备良好舒适性、服用性、透气性、生物可降解性、保暖性和手感的同时,存在着易滋生细菌、易燃的缺点,容易造成致病微生物的大量繁殖和火灾危害,对人们的生命安全存在潜在威胁。因此,制备抗菌/阻燃多功能棉织物对预防有害微生物的传播和火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仅有利于保护人们生命财产安全,还有助于促进功能纺织品的发展。作为常见的化学中间体,三聚氯氰具备较高的反应活性和热稳定性,通过调控温度可使其三个氯原子依次与不同化合物发生反应,已被广泛用于制备活性染料与功能整理剂。因此,利用三聚氯氰独特的反应活性,将抗菌基团和阻燃基团相结合,从而制备反应型多功能整理剂,是实现抗菌/阻燃多功能棉织物制备的有效途径。本文在以三聚氯氰为反应活性基团的基础上,选用高效杀菌、安全无毒、可再生的卤胺化合物作为抗菌基团,制备了多羧酸类和磷酸酯类三嗪类卤胺抗菌前驱体,并通过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波谱确认了其化学结构;采用传统轧烘焙方法对棉织物进行功能改性,探究抗菌/阻燃多功能棉织物的最佳整理工艺,研究改性棉织物的抗菌性能、细胞毒性、阻燃性能、热稳定性、燃烧行为、耐久性、物理机械性能。首先,将亚氨基二乙酸和2,2,6,6-四甲基哌啶胺引入到三聚氯氰结构上制备一氯均三嗪类多元羧酸卤胺抗菌前驱体TIAPC,探究了不同金属离子(Cu2+、Ca2+、A13+、Zn2+、Mg2+、Fe3+)对TIAPC改性棉织物阻燃性能的影响。结果发现相比于其他金属离子,Al3+具有较好的催化成炭能力,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棉织物在高温下的成炭能力,对织物强力、透气性和白度影响较小,但是改性棉织物的阻燃性能较差,未能顺利通过垂直燃烧测试,极限氧指数提升幅度较低;在此基础上,通过次氯酸钠作用可赋予改性棉织物优异的抗菌性能,能在1 min接触时间内杀死107 CFU/m L左右的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且出现明显的抑菌圈,具有接触和释放双重杀菌作用机制。此外,改性棉织物具有较好的耐水洗性能、储存稳定性和细胞相容性。为解决金属离子鳌合型TIAPC改性棉织物阻燃性能较差的问题,拟通过设计合成磷酸酯类卤胺抗菌前驱体TDAD,该前驱体在构筑磷-氮协效阻燃体系的同时,利用二氯均三嗪结构的设计增强整理剂的反应活性,提升其在棉织物表面的负载量。结果发现,磷酸酯类基团的引入有效提升了棉织物的阻燃性能,改性后棉织物能顺利通过垂直燃烧测试,无续燃、阴燃现象,损毁炭长为14.7 cm,极限氧指数提高到27.5%,燃烧过程中最大热释放速率和热释放总量明显降低。结果表明TDAD的引入使得棉织物在热降解和燃烧过程中的成炭能力显着提升、可燃性气相产物的释放量明显下降,具备气相和凝聚相阻燃作用机理。同时,改性棉织物仍具备优异的抗菌性能,可在短时间内杀死大量的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现出接触和释放双重杀菌作用机制。此外,改性棉织物不影响小白鼠细胞的正常生长,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且耐水洗性能和储存稳定性较好,TDAD的引入对棉织物的强力和白度性能影响较小。总之,本论文在不影响棉织物综合性能的基础上成功制备了抗菌和阻燃性能优良的多功能棉织物,为多功能纺织品的设计制备奠定了理论与科学基础,同时为其他多功能材料的开发提供了思路。

刘坤[2](2021)在《鼠李糖脂作为印染助剂的应用探究》文中指出化学表面活性剂来源于石油,势必在生产和应用过程中对环境带来影响,找寻合适的助剂取代化学表面活性剂是未来发展方向之一。鼠李糖脂作为生物型表面活性剂,具有性能优良和生态环保的特点,有望在印染行业得到进一步的应用。本文将通过对鼠李糖脂进行性能研究,包括表面张力、CMC、渗透性、泡沫性能、乳化性、除油性能、分散性能、稳定性、对染料的分散/聚集性和对漂白织物的白度影响等,探讨其在纯棉织物上作为精练剂、皂洗剂,以及在合成纤维织物作为除油剂等方面的应用性能。首先,对鼠李糖脂的表面活性进行了测试研究,鼠李糖脂室温下水溶液呈弱酸性,CMC值为45mg/L时,其表面张力为30m N/m;1g/L的鼠李糖脂溶液的帆布沉降时间为26s,表明鼠李糖脂的渗透性较好;鼠李糖脂的溶液起泡性能较好,且气泡稳定不易破;2g/L鼠李糖脂对液体石蜡、二甲基硅油和食用油的乳化性较差,但除油性能较好,2g/L的鼠李糖脂溶液对食用油的除油率能达到82%;2g/L鼠李糖脂的钙皂分散指数为10%;耐酸、氧化、盐性能优良,耐还原、碱性能一般;在处理温度超过100℃的情况下,鼠李糖脂本身的颜色能对漂白后织物的白度产生不可逆的影响;鼠李糖脂溶液对分散染料有增溶作用、对活性染料亲和力比水高。其次,将鼠李糖脂用于棉织物的精练,作为精练剂的最佳工艺为:鼠李糖脂2g/L、纯碱6g/L、40min、90℃,此工艺下织物毛效为11.2cm,对比同等条件下直接用纯碱处理的毛效2.6cm,商用精练剂729处理后的毛效10.5cm,显然织物毛效有很大的提升且能达到商用精练剂的精练效果。先精练再漂白工艺的白度和毛效分别为80.91和12.1cm,对比精练漂白一浴法工艺的为74.4和11.4cm,毛效差值较小,白度有一定的差别,增加一浴法过氧化氢的用量可消除鼠李糖脂附着在织物上的颜色。第三,鼠李糖脂作为皂洗剂应用在活性染料染色后织物,分析了鼠李糖脂对活性HF-GN翠蓝活性染料染色后织物皂洗性能,其最佳皂洗工艺为:鼠李糖脂浓度1g/L、皂洗温度90℃、皂洗时间15min。此工艺下鼠李糖脂可提升皂洗牢度和湿摩擦牢度半级,皂洗后与标准样对比色差为0.35,且有一定的防沾效果。鼠李糖脂与商用皂洗剂分别对5种活性染料染色后织物皂洗效果对比,各项牢度没有明显提升。鼠李糖脂对染料有一定的吸附性能,容易吸附纤维上水解及未反应的染料,提高水洗牢度。最后,探讨了鼠李糖脂作为化纤面料的除油性能,依据其乳化性能,去油的最佳工艺为:鼠李糖脂浓度为2g/L(p H为5.63),温度为90℃,处理时间为30min,浴比为1:10。在此工艺下鼠李糖脂对白矿油(液体石蜡)和二甲基硅油的去除率分别为73%和85%,与商用除油剂对比除油效果没有明显提升,有一定的除油效果。对于鼠李糖脂作为除油剂,前处理除油过后必须彻底清洗干净,主要原因鼠李糖脂本身对涤纶纤维有一定的沾染性,对染色造成严重的影响。

吴越[3](2020)在《基于硅烷改性聚氨酯的有机硅风格调理剂的设计与制备》文中指出有机硅柔软剂赋予织物柔软、滑爽及手感好等优异性能,但仍存在风格单一的问题。WPU具有耐磨、粘接能力强、环保等特性,如果利用其优点将有助于改善有机硅柔软剂存在的问题。课题采用化学改性的方法将聚硅氧烷嵌入到聚氨酯大分子中,旨在结合有机硅与聚氨酯两者的优点。通过对原料的选择以及加料方式的确定,设计合成梳状、微交联、支化三种不同的PUS。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对聚合反应中每步合成的预聚体及最终产物进行表征;通过粒径和乳液物化性能等测试对聚合物乳液稳定性进行评价;同时将PUS以及PUS/PS复合应用于棉织物的整理,通过织物风格(FAST)、折皱回复角、热重(TG)分析、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扫描电镜(SEM)等测试方法对织物性能进行了表征。实验表明:以聚醚为侧长链的DS1E系列PUS乳液稳定性较好,复合整理后棉织物的亲水性最佳;在PUS乳液中,有机硅含量降低,聚醚含量相对应增加,但PUS/PS复合整理后的棉织物亲水性并没有提升;与PS整理的棉织物相比,经PUS/PS复合乳液整理棉织物亲水性由360.50s提高到25.99s,棉织物白度、折皱回复角都得到提高,织物压缩性与柔软度略有下降,但影响很小。HDI三聚体微交联PUS乳液稳定;经PUS/PS复合乳液整理后的棉织物表面平滑,热稳定性较高;相较于PS处理的棉织物,复合整理棉织物的白度、压缩性与柔软度相差不大,其亲水性、折皱回复角得到显着提升,而且随着PUS交联度的增加,复合整理后的棉织物折皱回复角越大。聚醚微交联PUS乳液粒径分布集中,粒径较小;与PS整理后的棉织物比较,经PUS/PS整理后的棉织物亲水性由360.50提高到18.09s,织物白度、手感、压缩性和弯曲度很接近,折皱回复角由9.1°最高提升至40.1°。支化PUS乳液稳定性略低;相较于PS整理后的棉织物,复合整理棉织物的白度、柔软度无很大变化,压缩性略有下降,折皱回复角由9.8°显着提升至62.0°,织物亲水性提升;随着PUS中聚醚含量降低,有机硅含量相对应增加,经复合整理后棉织物亲水性反而略高。XPS显示:PUS与PS混合较均匀;SEM和TG表明:相较于原布,整理后的棉织物表面较光滑,热稳定性提高。相对于PS整理的针织棉布、涤纶和锦氨纶,PUS/PS复合整理后织物亲水性都有较大的改善,且随着PUS含量的增加,织物亲水性改善更明显。梳状结构中,DS1E-1/PS、DS2E-30/PS整理对锦氨纶亲水性的改善最为显着;微交联结构中,NHS1E-2/PS、NES1E-2/PS复合整理对涤纶和锦氨纶的亲水性改善最显着;支化结构中,BES1E-2对涤纶和锦氨纶亲水性的改善较显着;BES2E-2对锦氨纶亲水的提高较为明显。

沈军炎[4](2020)在《新型无卤耐久阻燃棉织物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指出棉织物以其柔软透气、穿着舒适等优良性能而备受青睐,被广泛应用于服装、家居家纺、交通内饰等诸多领域。然而,棉织物易燃烧且火焰蔓延迅速,是最具燃烧危险性的纺织品。因此,对棉织物进行阻燃整理对于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棉织物阻燃整理技术往往存在过程复杂、阻燃效率低、耐久性差,或存在游离甲醛释放等问题。因此,研究和开发无卤无甲醛、高效耐久的棉织物阻燃整理技术一直是国内外阻燃领域的研究热点和难点。本论文以磷酸二氢铵(NH4H2PO4)和三聚氰胺为阻燃剂,通过化学接枝法制备高效耐久的磷-氮协同阻燃棉织物(P/N-Cotton)。系统考察NH4H2PO4、尿素(urea)、棉织物用量配比、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等工艺参数对磷、氮接枝效率的影响;并对改性棉织物的微观结构、热稳定性、力学性能、阻燃性能和耐久性等进行研究;结合TG-IR、XPS、拉曼等分析技术进一步探究其阻燃机理。具体研究工作如下:(1)棉织物的磷酸化改性与性能研究:在NH4H2PO4和urea混合体系下,采用化学接枝法制备磷酸化棉织物(P-Cotton)。考察了 NH4H2PO4、urea、棉织物(以脱水葡萄糖单元(AGU)计)摩尔配比、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等工艺参数对磷接枝率的影响,综合考虑增重率(WG)和力学性能,确定了棉织物磷酸化改性的最佳工艺,即AGU:NH4H2PO4:urea=1:2.5:15,反应时间为1.5 h,反应温度为130℃。此时,P-Cotton表面富含磷酸基团,WG为21.2%,其P含量为6.1%,在燃烧过程中发挥良好的阻燃效果,其极限氧指数(LOI)达50.9%,达到不燃级别。SEM观察发现,磷酸化改性对棉纤维的结构没有产生破坏,且燃烧后P-Cotton仍保留原有的纤维形状。TG研究发现,改性后P-Cotton热稳定性明显提高,800℃时氮气氛围下残碳量仍高达39.4%。耐水洗性测试表明,P-Cotton经水洗后阻燃性能有所下降,但经30次家用洗涤后,其LOI值为28.5%,仍是难燃材料。(2)磷-氮协同阻燃棉织物的制备及性能研究:为进一步改善磷酸化棉织物的力学性能和阻燃耐久性,利用棉织物磷酸化过程中产生的醛基将三聚氰胺通过希夫碱反应接枝到棉织物表面,制备得到磷-氮协同阻燃棉织物(P/N-Cotton)。当反应温度为135℃,反应时间为25 min时,P/N-Cotton具有最大增重率,WG为25.8%,P和N含量分别为5.3和4.9%,LOI值达51.9%。与P-Cotton相比,P/N-Cotton的热稳定性进一步提高,最快热降解温度提高了 50℃,且800℃时空气氛围下残留量提高到16%。垂直燃烧测试表明,P/N-Cotton的损毁长度仅为8.0 cm,且具有自熄效果。锥形量热仪测试显示,与未处理棉织物相比,热释放速率峰值和总热释放分别下降了 70.8和68.9%,残留量为36.5%。经50次家用洗涤后,P/N-Cotton的LOI值为32.7%,是耐久性阻燃棉织物。TG-IR分析表明,P/N-Cotton在热降解过程中释放的可燃性气体大幅减少,水蒸汽和不燃性CO2生成量明显增加。力学性能研究发现,棉织物经磷酸化改性和三聚氰胺接枝处理后,P/N-Cotton的力学强度下降不明显,仍保持原棉织物的72.3%。(3)磷-氮协同阻燃棉织物的阻燃机理研究:采用FTIR、SEM、XPS和拉曼光谱等分析技术对P/N-Cotton燃烧后残留物进行分析发现,P/N-Cotton表面P-O-C和C=N键在燃烧过程中断裂,磷酸基团分解成磷酸等脱水剂催化纤维素分子脱水形成紧致炭层,阻碍纤维素降解成左旋葡萄糖,减少可燃性气体释放,同时释放大量水蒸汽和不燃性CO2。所形成炭层的石墨化程度更高,热稳定性好,保护基体避免进一步燃烧。表面接枝的三聚氰胺受热分解成NH3等不可燃气体,稀释氧气和可燃气体的浓度,在气相中进行阻燃。结合TG-IR研究发现,P/N-Cotton的阻燃作用主要发生在凝固相,通过促进纤维素脱水炭化形成石墨化炭层达到阻燃效果。本论文利用NH4H2P04和三聚氰胺作为阻燃剂,成功制备出高效耐久的磷-氮协同阻燃棉织物,并明确了其阻燃机理。所得阻燃棉织物具有无卤无甲醛、高效阻燃、耐久性佳和力学性能降幅小的优点,解决了常规棉织物阻燃整理工艺环境污染大、阻燃效率低、不耐水洗等问题,为耐久性阻燃棉织物开发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参考。

李静[5](2017)在《离子液体协助Mg(OH)2在棉织物表面的固载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棉织物为载体,通过氢氧化镁(MH)与1-烯丙基-3-甲基氯化咪唑[AMIM]Cl离子液体(IL)直接混合和MH表面原位合成[AMIM]C1两种方式制备MH/IL分散液,将MH/IL分散液喷涂到原棉织物、酸处理棉织物、纤维素酶处理棉织物、紫外光辐射处理棉织物和等离子体处理棉织物上,然后采用热风和热轧两种固载方法将MH无机阻燃颗粒固载到织物上,并对比其阻燃性能。采用SEM、ATR、XRD、DSC、TGA等测试方法对原棉织物、表面处理棉织物及固载MH的棉织物进行表征测试。结果表明:MH表面原位合成[AMIM]C1的MH/IL分散液中MH的粒径小于直接混合的分散液中MH的粒径。当MH用量为5%、喷涂温度为39℃、喷涂次数为3次、循环固载次数为1次、针板固定张力状态下热风温度为95℃、热风加热时间为6 min时,原棉织物的MH固载率为7.99%、经向收缩率为1.09%、纬向收缩率为15.24%、续燃时间和阴燃时间分别为2.4 s和3.5 s;酸处理40 min棉织物的MH固载率为6.99%、经向收缩率为1.46%、纬向收缩率为21.11%、续燃时间和阴燃时间分别为3.1s和1.3 s;等离子体处理30 min棉织物的MH固载率为7.57%、经向收缩率为1.63%、纬向收缩率为27.62%、续燃时间和阴燃时间分别为3.0 s和3.4 s。当MH用量为5%、喷涂温度为39℃、喷涂次数为3次、循环固载次数为1次、针板固定张力状态下室温真空干燥2 h、热轧温度为90℃、热轧时间为60 s时,原棉织物的MH固载率为7.36%、经向收缩率为1.40%、纬向收缩率为2.13%、续燃时间和阴燃时间分别为2.0 s和3.0 s;酸处理30 min棉织物的MH固载率为6.59%、经向收缩率为1.81%、纬向收缩率为2.38%、续燃时间和阴燃时间分别为1.3 s和2.4 s;等离子体处理30 min棉织物的MH固载率为8.06%、经向收缩率为1.56%、纬向收缩率为2.28%、续燃时间和阴燃时间分别为1.0 s和2.0 s。纤维素酶和紫外光辐射处理棉织物固载MH后的阻燃性能相比原棉织物无明显改善。固载MH棉织物的ATR谱图中出现了原棉的相应特征峰:3335 cm-1处-OH的伸缩振动峰及2920 cm-1处-CH的伸缩振动峰和Mg-OH在3694cm-1处的振动吸收峰;XRD谱图中均出现了 MH的7个衍射峰:(001)晶面、(100)晶面、(101)晶面、(102)晶面、(110)晶面、(111)晶面和(103)晶面,说明固载到棉织物上的MH具有较好的结晶性。热风溶胀水洗和固载MH棉织物的XRD谱图中均出现了棉纤维纤维素Ⅰ的(101)、(101)、(002)和(040)晶面的衍射及纤维素Ⅱ(101)晶面的衍射,而热轧溶胀水洗和固载MH棉织物只出现了纤维素Ⅰ的衍射峰,说明张力相对小时离子液体对棉纤维表面纤维素的溶胀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纤维素的晶型。从SEM图片可以看出,MH颗粒镶嵌于棉织物表面溶胀收缩后形成的纤维膜里。由热分析可知,与原棉相比,棉织物固载MH后的失重率减小、吸收的热量增加、残碳量增加。织物物理性能测试结果表明:表面处理棉织物的弯曲刚性高于原棉织物,表面摩擦力和摩擦系数均大于原棉织物,但拉伸断裂强力降低。相比原棉织物,两种方式固载MH的棉织物的刚性均增强,表面摩擦力和摩擦系数均增大。热风固载MH的棉织物和热轧固载MH的未表面处理棉织物的拉伸断裂强力均高于原棉,而热轧固载MH的表面处理棉织物的拉伸断裂强力低于原棉。

廖镇东[6](2016)在《汉麻织物碱处理工艺及其服用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天然纤维织物重新成为了人们追捧的对象,汉麻纤维由于具有多种独特的性能而成为市场上的热点。特别是近几年,汉麻纤维产品在军用、民用和工业用等领域备受关注。然而,汉麻纤维本身存在短、粗、硬等缺点,还需要通过有效的途径改善其柔软性、弹性等性能。本课题重点研究了碱处理工艺对汉麻织物服用性能、织物风格的影响。首先,对汉麻织物进行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单因素实验中,设置温度、时间、碱浓度三个变量,并对具有代表性的刚柔性、折痕回复性、液态水分管理能力和透气性四个指标进行测试。得出相对较优的三个因素后,再进行之后的正交实验。最终得出的较优的工艺为:温度60℃,时间20min,碱浓度120g/L(工艺Ⅰ)和温度90℃,时间20min,碱浓度60g/L(工艺Ⅱ);其次,通过扫描电镜、生物图像电脑分析系统、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对织物纤维的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碱处理过后,汉麻纤维表面变得更加光滑,纵向和横向的条纹均明显减少,纤维由于溶胀作用而变得更加圆滑;经过两种工艺处理过后,汉麻纱线的平均直径都有了很大程度的减小,且纱线直径的粗细不匀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汉麻纤维各个特征吸收峰的位置并没有发生迁移,而强度却都有所下降。且工艺Ⅰ对汉麻纤维的作用要略强于工艺Ⅱ;之后,研究碱处理对汉麻织物服用性能的影响,具体又分为基本结构性能、物理机械性能、外观形态和舒适性能。结果表明:碱处理过后,织物的强力有所损失,织物的断裂伸长率明显提高;织物的刚柔性、折痕回复性和悬垂性有所提高;织物透气性有所下降,但仍然高于普通的棉、麻织物;除了单向传递指数,表征液态水分管理能力的各项指标均有所提高,织物经纬向的芯吸高度也有很大的提高。且经过工艺Ⅰ处理过的织物性能的改善效果要好于经过工艺Ⅱ处理过的;最后,使用KES-F风格评价系统对织物风格进行评定,结果表明:碱处理过后,织物的拉伸弹性和柔软性能得到了改善,但两种织物的成形性都有所下降。织物的表面更加蓬松和丰满、光滑和平整。总之,碱处理过程对汉麻织物的服用性能和织物风格都有很好的改善作用,这对汉麻织物的实际生产和进一步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田海英[7](2014)在《颜料型喷墨印花油墨色牢度及印花质量的研究》文中提出喷墨印花油墨是一种数字喷墨印刷的重要内容,和其它印刷方式一样,其是数字印刷生产中的主要耗材。目前,喷墨印花油墨的开发已经成为喷墨印花技术发展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颜料型油墨以其通用性强,工艺简单,无污水排放,耐光性好等优点,在纺织精细化学品领域成为一个热门的研究课题。但颜料型油墨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颜料油墨是靠微小的颜料粒子在纤维表面显示颜色的,所以其印花产品存在耐湿摩擦色牢度和耐皂洗色牢度较差的问题。而且印花油墨在承印物表面上的喷印质量也将决定其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因此,为了获得较好的印花效果,对颜料型喷墨印花油墨色牢度及印花质量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为了制备和完善喷墨印花油墨的性能,获得喷印流畅性好、色牢度较高、印花质量较好的喷墨印花油墨。研究了保湿剂对油墨干燥性的影响,以及通过改善油墨干燥性对喷印流畅性的影响;探讨了粘合剂复配比例及其焙烘工艺(焙烘时间、焙烘温度)、固色剂的种类、含量及固色工艺(固色温度、固色时间)对色牢度的影响;最后,通过调整油墨性能,探讨了油墨的表面张力、粘度对印花质量(表观颜色深度、清晰度、颜色参数L、C及渗化性能)的影响,以及使用不同的棉织物对印花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保湿剂的种类及含量对油墨干燥性有显着的影响,且保湿剂复配后显着改善了油墨的喷印流畅性;粘合剂(水性聚氨酯与丙烯酸树脂)复配比例,焙烘工艺(焙烘温度、焙烘时间)对色牢度的影响较大,采用确定的最佳复配比例3:1以及焙烘温度180℃,焙烘时间为2.5min时可获得较好的皂洗色牢度和摩擦色牢度;固色剂的添加可有效提高印花织物的色牢度,不同种类的固色剂及含量对印花织物色牢度影响不同,且不同种类的固色剂所采用的固色工艺(固色温度、固色时间)的不同对印花织物色牢度的影响也不同,采用确定的最佳固色剂FK‐500的固色效果最好,当其含量为3%,固色温度180℃,时间为2min时,色牢度较好;油墨的表面张力及粘度对印花的表观颜色深度、清晰度、鲜艳度及渗化性能影响较大,不同的棉织物对印花表观颜色深度、清晰度、鲜艳度及渗化性能的影响不同,选用合适的棉织物及油墨性能能得到较好的印花质量。

王郡侠[8](2013)在《仿棉聚酯变形丝织物的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物理变形、化学改性、生物等技术的迅猛发展,利用化学纤维开发各种超仿真及生态环保功能性纤维已成为纺织材料的重要发展方向。众所周知,近年来,棉纤维持续高价位运行,从长远利益来看,棉花将日益成为国内紧俏资源。探索一种能够既兼有棉的优良吸湿舒适性能,又能在某些方面超越棉的新型仿棉材料,对缓解棉价不确定性所带来的压力、维护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仿棉聚酯纺织品的加工和应用应运而生,它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不仅可有效利用国内过剩的聚酯产能,还能缓解国内棉花供应不足的紧张状况,市场前景广阔。本论文首先对现有的两类聚酯长丝仿棉产品——空气变形和假捻变形仿棉聚酯长丝产品性能进行了评价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假捻变形长丝及织物分别进行了化学改性和生物酶改性,通过设计正交试验,确定了最优改性工艺参数;通过分析改性后纤维的形态结构、物理机械性能及功能等,对织物的光泽、热湿舒适性和手感风格等作出了仿棉评价;研究了不同减量率下织物性能的变化规律,探究了生物酶改性聚酯纤维的作用机理,为以后仿棉产品的开发和研究工作提供了指导和方向。最后采用模糊数学综合评判的方法对假捻变形聚酯长丝织物、碱处理后假捻变形聚酯长丝织物和生物酶处理后假捻变形聚酯长丝织物三类织物的综合仿棉性能进行了评价。研究表明,空气变形聚酯长丝织物的仿棉效果不及假捻聚酯长丝织物,假捻聚酯长丝织物具有更好的外观保形性、光泽、透气性、浸润性和接触暖感。影响假捻聚酯长丝织物减量率的因素依次是:促进剂浓度、碱浓度、温度和时间。假捻变形长丝织物经碱减量化学处理后,悬垂性、透气性、导湿性和手感风格等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减量率在5-10%左右时,仿棉效果最好。聚酯酶作用于聚酯纤维表面,形成均匀分布的微细凹坑,作用不像碱减量那样强烈,对纤维损伤小得到的改性织物仿棉效果较佳。采用模糊数学进行的织物仿棉性能综合评判结果显示,酶改性织物的仿棉效果最佳,减量率为5.36%的试样次之,减量率为11.31%的织物仿棉效果最低。虽然生物酶的产业化过程可能还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但本文对今后仿棉产品的研究和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生物酶改性作为一种较为生态的改性手段,它的发展必将带来显着的社会效益。

孙丽[9](2012)在《天然染料用于亚麻织物染色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亚麻作为一种天然的纤维素纤维,以其优良的物理机械性能、服用性能和卫生保健性能在二十一世纪的回归自然之风中脱颖而出,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但是由于亚麻纤维的结晶度、取向度高,天然染料难以渗透和扩散,而且天然染料又多呈酸性,导致织物的染色性能较差,因此对改善其染色性能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近些年,生物酶前处理工艺和等离子体改性技术是两种生态环保型纤维表面处理技术,其在天然纤维织物的天然染料染色工艺中的应用,不仅可以改善织物的染色性能,同时可实现纺织面料的纯天然化,是开发“绿色纺织品”、“生态纺织品”的一个重要途径。本论文研究和比较了生物酶前处理和低温等离子体处理以及两者协同处理对亚麻织物天然染料染色后织物表面性能和染色性能的影响。采用正交试验和单因素分析的方法对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并对不同的处理方式的染色效果以及物理机械性能和服用性能进行了比较。亚麻织物生物酶前处理工艺是有利于其生物降解、低温节能和手感柔软的。根据亚麻纤维的结构特点及纤维素酶的作用机理,通过单因素分析法优化亚麻织物纤维素酶前处理工艺:温度为55℃,pH值为5.5,酶用量为2g/L,时间为90min。复合酶前处理的的最佳工艺为:温度为45℃,pH值为5.5,纤维素酶用量为3g/L,果胶酶用量为4g/L,时间为90min。本论文对酶处理和未经酶处理的亚麻织物的天然染料染色指标进行了比较,经酶处理的亚麻织物的天然染料染色效果比未经酶处理的试样好,但它们的皂洗效果不佳,还需进行后续的固色处理。而利用空气等离子体对亚麻织物进行表面改性,从而提高天然染料提取液在亚麻纤维中的扩散速率、增加纤维对染料的吸附量以及适当的提高了染料与纤维的结合牢度。低温等离子体改性实验仪处理亚麻织物的最佳工艺为抽真空度为0.02MPa、放电功率为90W、处理时间为3min。此外,本文还探讨了等离子体协同纤维素酶作用于亚麻织物后,亚麻试样的染色效果。结果表明,等离子体与纤维素酶协同处理工艺对亚麻织物天然染料的染色性能优于单独使用等离子体或酶处理工艺,并且其摩擦牢度和耐皂洗牢度均比未处理和单独使用等离子体或酶处理工艺的亚麻织物高1级左右。

刘红丹[10](2012)在《天然染料的间歇性染色》文中指出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加,生态纺织品的研发已经逐渐成为纺织品染整加工的热点。人们对回归自然和保健卫生的呼声也越来越强烈。虽然合成染料促进了纺织业的发展,但它在印染过程中排放的废水难以生物降解,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而且一些染料的中间体是有毒的、致癌的。天然染料原料来源广泛、可再生,当用于纺织品的染整加工后,产品对人体无毒无害,因此天然染料又重新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本文利用法国特有资源,以法国当地动植物薰衣草、法国菊、介壳虫、茜草、苏木、木犀草为原料,萃取其中的色素制成天然染料,并将提取出的天然染料应用到纯棉织物的染色上。提取色素采用正交实验法,选出最佳的色素提取条件。在纯棉织物的染色实验中对染色方法及染色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得到了最佳染色工艺。在天然染料的间歇性染色过程中,使用了不同的媒染剂,例如单宁酸,硫酸亚铁,硫酸铝钾等。染色方法使用了直接法,预媒染法,后媒染法和同浴媒染方法,比较了不同染色方法对染色性能的影响。此外媒染剂对天然染料染色性能的影响,包括媒染剂本身对色光的影响,媒染剂对染色牢度的影响,媒染剂的用量、媒染温度对染色性能的影响也在本文中进行了研究。发现不同媒染剂对不同染料的色光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媒染剂的加入不但可以加深染色深度,还对色牢度有一定的提高。由于天然染料染色产品部分的染色牢度(耐洗牢度、日晒牢度)较差,针对这一情况本文进行了改善染色牢度的初步探讨,分别使用固色剂处理法和媒染剂混拼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染色织物耐洗色牢度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达到3级或以上),但对日晒牢度无明显改善效果,而且对织物手感有不良影响;染色过程中添加固色剂可以使天然染料染色织物的耐洗和日晒牢度提高半级到1级,均可达到3级或以上,并且能使织物产生一定的深色效应;媒染剂拼混使用可以使某些天然染料染色织物的耐洗色牢度提高至3级,但对日晒牢度无明显改善。

二、生物酶处理在纯棉织物上的应用及其发展前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生物酶处理在纯棉织物上的应用及其发展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1)三嗪类卤胺抗菌/阻燃棉织物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棉用抗菌剂及现状
        1.2.1 天然抗菌剂
        1.2.2 无机抗菌剂
        1.2.3 有机抗菌剂
    1.3 棉用阻燃剂及现状
        1.3.1 卤系阻燃剂
        1.3.2 金属类阻燃剂
        1.3.3 磷系阻燃剂
    1.4 抗菌/阻燃多功能棉织物的研究进展
    1.5 三嗪类衍生物在棉织物上的应用现状
        1.5.1 在抗菌方面的应用
        1.5.2 在阻燃方面的应用
        1.5.3 在抗紫外方面的应用
    1.6 课题的主要内容与意义
        1.6.1 课题的主要内容
        1.6.2 课题研究的意义
第二章 三嗪类卤胺抗菌/阻燃前驱体的制备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
        2.2.3 实验方法
    2.3 仪器与表征
        2.3.1 ATR-FTIR
        2.3.2 NMR
    2.4 结果与讨论
        2.4.1 TIAPC结构分析
        2.4.2 TDAD结构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多元羧酸类卤胺前驱体改性棉织物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
        3.2.3 TIAPC抗菌/阻燃棉织物的制备及活性氯含量的测定
        3.2.4 测试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TIAPC抗菌/阻燃棉织物制备工艺探讨
        3.3.2 TIAPC改性棉织物的表面形貌与化学组成
        3.3.3 抗菌性能
        3.3.4 细胞毒性
        3.3.5 阻燃性能
        3.3.6 热稳定性
        3.3.7 耐久性能
        3.3.8 物理机械性能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磷酸酯类卤胺前驱体改性棉织物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仪器
        4.2.3 TDAD抗菌/阻燃棉织物的制备及活性氯含量的测定
        4.2.4 测试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TDAD抗菌/阻燃棉织物制备工艺的探讨
        4.3.2 TDAD抗菌/阻燃棉织物表面形貌与化学组成
        4.3.3 抗菌性能
        4.3.4 细胞毒性
        4.3.5 阻燃性能及残炭分析
        4.3.6 热稳定性
        4.3.7 热重-红外联用
        4.3.8 燃烧行为
        4.3.9 耐久性能
        4.3.10 物理机械性能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2)鼠李糖脂作为印染助剂的应用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前言
    1.1 表面活性剂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
        1.1.1 表面活性剂概述
        1.1.2 表面活性剂的分类
        1.1.3 表面活性剂的应用
    1.2 生物表面活性剂鼠李糖脂概述
        1.2.1 生物表面活性剂
        1.2.2 鼠李糖脂的结构和性质
        1.2.3 鼠李糖脂生产和分离提纯方法
        1.2.4 鼠李糖脂的应用领域及现状
        1.2.4.1 鼠李糖脂在石油工业领域中的应用
        1.2.4.2 鼠李糖脂在精细化工领域中的应用
        1.2.4.3 鼠李糖脂在环境保护领域中的应用
    1.3 印染助剂
        1.3.1 印染过程概述
        1.3.2 表面活性剂作为印染助剂的应用
        1.3.2.1 精练剂
        1.3.2.2 皂洗剂
        1.3.2.3 除油剂
    1.4 本课题研究意义和思路
        1.4.1 研究意义
        1.4.2 研究思路
第2章 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
    2.1 试剂与仪器
        2.1.1 实验材料和药品
        2.1.2 实验仪器和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表面活性剂物化特性的测定
        2.2.1.1 表面张力与CMC的测定
        2.2.1.2 pH值的测定
        2.2.1.3 渗透性的测试
        2.2.1.4 泡沫性能的测试
        2.2.1.5 乳化性的测试
        2.2.1.6 除油性能测试
        2.2.1.7 分散性能的测定
        2.2.1.8 稳定性测定
        2.2.1.9 鼠李糖脂对漂白后织物白度的影响
        2.2.1.10 鼠李糖脂对染料的分散/吸附性能
        2.2.2 鼠李糖脂作为精练剂的应用探究
        2.2.2.1 毛效测试
        2.2.2.2 白度测试
        2.2.3 鼠李糖脂作为皂洗剂的应用探究
        2.2.3.1 皂洗工艺
        2.2.3.2 织物K/S值测试
        2.2.3.3 织物色差测试
        2.2.3.4 皂洗残液吸光度ABS测试
        2.2.3.5 防沾色测试
        2.2.3.6 耐皂洗色牢度测试
        2.2.3.7 耐摩擦色牢度测试
        2.2.4 鼠李糖脂作为除油剂的应用探究
        2.2.4.1 除油工艺
        2.2.4.2 涤/氨针织物前处理染色匀染性探究
第3章 结果与讨论
    3.1 鼠李糖脂的表面活性
        3.1.1 表面张力和CMC值
        3.1.2 pH值
        3.1.3 渗透性
        3.1.4 泡沫性
        3.1.5 乳化性
        3.1.6 除油性
        3.1.7 分散性
        3.1.8 稳定性
        3.1.9 鼠李糖脂对漂白后织物白度的影响
        3.1.10 鼠李糖脂对分散染料的增溶作用
        3.1.11 鼠李糖脂对活性染料的吸附作用
        3.1.12 小节
    3.2 鼠李糖脂作为精练剂的应用探究
        3.2.1 毛效
        3.2.2 白度
        3.2.3 小节
    3.3 鼠李糖脂作为皂洗剂的应用探究
        3.3.1 浓度
        3.3.2 温度
        3.3.3 时间
        3.3.4 鼠李糖脂与商用皂洗剂的皂洗性能对比
        3.3.5 小节
    3.4 鼠李糖脂作为除油剂的应用探究
        3.4.1 温度和pH对于除油率的影响
        3.4.2 浓度对于除油率的影响
        3.4.3 鼠李糖脂与商用除油剂除油性能对比
        3.4.4 鼠李糖脂作为除油剂对织物染色匀染性研究
        3.4.5 小节
第4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基于硅烷改性聚氨酯的有机硅风格调理剂的设计与制备(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有机硅概述
        1.1.1 有机硅柔软剂的发展历程
        1.1.2 有机硅柔软剂的应用性能及存在的问题
        1.1.3 有机硅柔软剂的发展趋势
    1.2 水性聚氨酯简介
    1.3 有机硅改性水性聚氨酯
        1.3.1 共混改性
        1.3.2 共聚改性
    1.4 有机硅改性聚氨酯在纺织行业的应用
    1.5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意义
    1.6 课题的创新性
2 实验原理
    2.1 纺织品柔软整理及复合整理
        2.1.1 纺织品柔软整理
        2.1.2 有机硅改性聚氨酯与传统有机硅柔软剂复合
    2.2 聚氨酯反应原理及单体选择
        2.2.1 聚氨酯反应原理
        2.2.2 单体的选择
    2.3 有机硅改性聚氨酯分子结构设计
        2.3.1 梳状结构设计
        2.3.2 微交联结构设计
        2.3.3 支化结构设计
3 实验部分
    3.1 试剂、原料及仪器
        3.1.1 试剂及原料
        3.1.2 实验仪器
        3.1.3 测试织物的选择
    3.2 乳液性能测试方法
        3.2.1 乳液粘度
        3.2.2 乳液粒径
        3.2.3 稀释稳定性
        3.2.4 耐酸碱稳定性
        3.2.5 高温稳定性
        3.2.6 储存稳定性
    3.3 化学及物理结构表征
        3.3.1 傅里叶红外测试
        3.3.2 热重分析(TG)
        3.3.3 织物表面元素分析(XPS)
        3.3.4 棉织物电镜(SEM)
    3.4 织物整理方案
    3.5 整理织物综合性能评价
        3.5.1 白度
        3.5.2 折皱回复角
        3.5.3 亲水性能测试
        3.5.4 综合手感
        3.5.5 织物弯曲性能
        3.5.6 织物压缩性能
4 梳状有机硅改性聚氨酯的制备
    4.1 梳状结构聚醚侧长链分布及分子量设计
        4.1.1 红外分析
        4.1.2 乳液粒径
        4.1.3 乳液物化性能
        4.1.4 应用性能评价
    4.2 梳状结构主链有机硅链节长度设计
        4.2.1 乳液粒径
        4.2.2 乳液物化性能
        4.2.3 应用性能评价
        4.2.4 棉织物热重分析
        4.2.5 棉织物XPS分析
        4.2.6 棉织物电镜分析
    4.3 梳状有机硅改性聚氨酯有机硅侧长链的设计
        4.3.1 红外分析
        4.3.2 乳液粒径
        4.3.3 乳液物化性能
        4.3.4 应用性能评价
    4.4 梳状有机硅改性聚氨酯/氨基硅油复合应用评价
    4.5 本章小结
5 微交联有机硅改性聚氨酯的制备
    5.1 硬交链有机硅改性聚氨酯乳液
        5.1.1 红外分析
        5.1.2 乳液粒径
        5.1.3 乳液物化性能
        5.1.4 应用性能评价
        5.1.5 棉织物XPS分析
    5.2 软交链有机硅改性聚氨酯乳液
        5.2.1 红外分析
        5.2.2 乳液粒径
        5.2.3 乳液物化性能
        5.2.4 应用性能评价
        5.2.5 棉织物热重分析
        5.2.6 棉织物XPS分析
        5.2.7 棉织物电镜分析
    5.3 微交联有机硅改性聚氨酯/氨基硅油复合应用评价
    5.4 本章小结
6 支化有机硅改性聚氨酯的制备
    6.1 支化有机硅改性聚氨酯的初探
    6.2 支化结构有机硅链节的设计
        6.2.1 红外分析
        6.2.2 乳液粒径
        6.2.3 乳液物化性能
        6.2.4 应用性能评价
        6.2.5 棉织物热重分析
        6.2.6 棉织物XPS分析
        6.2.7 棉织物电镜分析
    6.3 支化有机硅改性聚氨酯/氨基硅油复合应用评价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新型无卤耐久阻燃棉织物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棉织物的燃烧性能及阻燃机理
        1.2.1 棉织物的燃烧性能
        1.2.2 棉织物的阻燃机理
    1.3 阻燃剂的分类及应用
        1.3.1 磷系阻燃剂
        1.3.2 氮系阻燃剂
        1.3.3 硅系阻燃剂
        1.3.4 无机阻燃剂
        1.3.5 协同阻燃剂
    1.4 棉织物的阻燃改性方法
        1.4.1 涂层和浸渍法
        1.4.2 层层自组装法
        1.4.3 溶胶-凝胶法
        1.4.4 接枝改性法
        1.4.5 紫外线固化法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1.6 研究内容及创新性
        1.6.1 研究内容
        1.6.2 创新性
第二章 棉织物的磷酸化改性与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试剂和仪器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3 棉织物的磷酸化改性
    2.4 磷酸化棉织物的结构和性能研究
    2.5 结果与讨论
        2.5.1 磷酸化棉织物的制备
        2.5.2 红外光谱
        2.5.3 表面形貌及元素分析
        2.5.4 热重分析
        2.5.5 挥发性物质的组分结构分析
        2.5.6 阻燃性能研究
        2.5.7 耐久性研究
        2.5.8 力学性能测试
    2.6 小结
第三章 磷-氮协同阻燃棉织物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试剂和仪器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3 磷-氮协同阻燃棉织物的制备
    3.4 磷-氮协同阻燃棉织物的结构和性能研究
    3.5 结果与讨论
        3.5.1 磷-氮协同阻燃棉织物的制备
        3.5.2 红外光谱
        3.5.3 X射线光电子能谱
        3.5.4 表面形貌及元素分析
        3.5.5 热重分析
        3.5.6 挥发性物质的组分结构分析
        3.5.7 阻燃性能
        3.5.8 耐久性测试
        3.5.9 力学性能测试
    3.6 小结
第四章 磷-氮协同阻燃棉织物的阻燃机理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试剂和仪器
        4.2.1 实验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3 磷-氮协同阻燃棉织物的阻燃机理研究
    4.4 结果与讨论
        4.4.1 残留物形貌
        4.4.2 红外光谱
        4.4.3 X射线光电子能谱
        4.4.4 拉曼光谱
        4.4.5 炭层结构演变
        4.4.6 阻燃机理
    4.5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离子液体协助Mg(OH)2在棉织物表面的固载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MH简介
        1.2.1 MH的特性
        1.2.2 MH的阻燃机理
        1.2.3 MH的应用现状
        1.2.4 MH的发展与前景
    1.3 棉织物的表面处理
    1.4 离子液体简介
        1.4.1 离子液体的结构与性能
        1.4.2 离子液体的制备
        1.4.3 离子液体的应用现状
        1.4.4 离子液体的发展与前景
    1.5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1.6 本课题的理论依据
    1.7 本课题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主要原料及试剂
    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及步骤
        2.3.1 离子液体的合成及提纯
        2.3.2 MH与IL直接混合分散液制备
        2.3.3 MH表面原位合成IL分散液制备
        2.3.4 离子液体对纤维素的溶胀及溶解
        2.3.4.1 离子液体对棉纤维的溶胀及溶解
        2.3.4.2 离子液体对棉织物的溶胀及溶解
        2.3.5 棉织物的表面处理
        2.3.5.1 棉织物表面酸处理
        2.3.5.2 棉织物表面酶处理
        2.3.5.3 棉织物表面紫外光辐射处理
        2.3.5.4 棉织物表面等离子体处理
        2.3.6 MH在棉织物上的固载
        2.3.6.1 热风条件下MH在棉织物上的固载
        2.3.6.2 热轧条件下MH在棉织物上的固载
    2.4 表征及测试
        2.4.1 MH分散液粒度及表面电位分析
        2.4.2 表面形貌分析
        2.4.3 X射线衍射分析
        2.4.4 红外光谱分析
        2.4.5 热性能分析
        2.4.6 阻燃性能测试
        2.4.7 织物风格测试
        2.4.8 拉伸强力测试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3.1 离子液体对纤维素的溶胀作用研究
        3.1.1 离子液体对棉纤维溶胀作用研究
        3.1.2 离子液体对棉织物溶胀作用研究
    3.2 MH/IL分散液形式对棉织物阻燃性能分析
        3.2.1 MH/IL分散液的粒度和表面电位分析
        3.2.2 MH/IL分散液形式对棉织物阻燃性能的影响
    3.3 原位合成MH/IL喷涂处理棉织物阻燃性能分析
        3.3.1 MH/IL喷涂温度对棉织物阻燃性能的影响
        3.3.2 MH/IL热风温度对棉织物阻燃性能的影响
        3.3.3 MH/IL热风加热时间对棉织物阻燃性能的影响
        3.3.4 MH/IL喷涂次数对棉织物阻燃性能的影响
        3.3.5 MH/IL循环固载次数对棉织物阻燃性能的影响
        3.3.6 MH用量对棉织物阻燃性能的影响
        3.3.7 MH/IL热风加热张力对棉织物阻燃性能的影响
        3.3.8 MH/IL热轧温度对棉织物阻燃性能的影响
        3.3.9 MH/IL热轧时间对棉织物阻燃性能的影响
    3.4 表面处理的原位合成MH/IL喷涂棉织物阻燃性能分析
        3.4.1 棉织物表面酸处理对阻燃性能的影响
        3.4.2 棉织物表面酶处理对阻燃性能的影响
        3.4.3 棉织物表面紫外光辐射处理对阻燃性能的影响
        3.4.4 棉织物表面等离子体处理对阻燃性能的影响
    3.5 扫描电镜分析
    3.6 红外光谱分析
    3.7 X射线衍射分析
    3.8 热性能分析
    3.9 织物风格分析
    3.10 拉伸强力分析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6)汉麻织物碱处理工艺及其服用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主要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概述
    1.2 汉麻的栽培
    1.3 汉麻纤维
        1.3.1 汉麻纤维的化学组成
        1.3.2 汉麻纤维的形态结构
        1.3.3 汉麻纤维的性能
        1.3.4 汉麻纤维的加工技术
        1.3.5 汉麻纤维的应用
    1.4 汉麻织物
        1.4.1 汉麻织物的发展现状
        1.4.2 汉麻织物后整理工艺的发展现状
    1.5 碱处理
        1.5.1 碱处理织物的研究现状
        1.5.2 碱处理汉麻织物的研究现状
    1.6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1.6.1 研究意义
        1.6.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性能测试与方法
        2.2.1 织物基本性能测试
        2.2.2 织物服用性能测试
        2.2.3 织物风格测试
        2.2.4 对纤维/纱线的表征
    2.4 实验工艺流程
第三章 汉麻织物碱处理的工艺研究
    3.1 单因素工艺实验
    3.2 单因素工艺分析
        3.2.1 温度对工艺效果的影响
        3.2.2 时间对工艺效果的影响
        3.2.3 碱浓度对工艺效果的影响
    3.3 汉麻织物碱处理的工艺优化
        3.3.1 正交实验设计
        3.3.2 正交实验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碱处理对汉麻纤维的影响
    4.1 概述
    4.2 碱处理对纤维表面形态的影响
    4.3 碱处理对纱线细度的影响
    4.4 碱处理对纤维化学组成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碱处理对汉麻织物服用性能的影响
    5.1 概述
    5.2 碱处理对织物基本结构性能的影响
        5.2.1 织物厚度
        5.2.2 平方米克重
        5.2.3 织物经纬密
        5.2.4 织物收缩率
    5.3 碱处理对织物物理机械性能的影响
        5.3.1 断裂强力性能
        5.3.2 断裂伸长性能
    5.4 碱处理对织物外观形态的影响
        5.4.1 刚柔性
        5.4.2 折痕回复性
        5.4.3 悬垂性
    5.5 碱处理对织物舒适性能的影响
        5.5.1 透气性
        5.5.2 液态水分管理能力
        5.5.3 毛细效应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碱处理对汉麻织物风格的影响
    6.1 织物风格评定方法简介
    6.2 碱处理对织物风格的影响
        6.2.1 拉伸性能
        6.2.2 剪切性能
        6.2.3 弯曲性能
        6.2.4 压缩性能
        6.2.5 表面性能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7)颜料型喷墨印花油墨色牢度及印花质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内容
    1.4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数字喷墨印花技术理论基础
    2.1 数字喷墨印花技术原理
        2.1.1 按需喷墨印花原理
        2.1.2 连续喷墨原理
    2.2 颜料型喷墨印花油墨概述
        2.2.1 颜料型喷墨印花油墨组成
        2.2.2 印花油墨的物化性能要求
    2.3 影响印花油墨色牢度的主要因素
        2.3.1. 颜料色浆对色牢度的影响
        2.3.2 黏合剂对色牢度的影响
        2.3.3 固色剂对色牢度的影响
    2.4 喷墨印花对织物的要求
第三章 喷墨印花油墨的制备及分析测试
    3.1 实验主要仪器设备
    3.2 实验原材料
    3.3 喷墨印花油墨的制备方法
    3.4 喷墨印花油墨的过滤
    3.5 测试方法
        3.5.1 油墨性能测试
        3.5.2 干燥性测试
        3.5.3 喷印流畅性测试
        3.5.4 织物色牢度的测试
        3.5.5 印花质量的分析测试
第四章 喷墨印花油墨喷印流畅性的研究
    4.1 保湿剂种类及用量对油墨干燥性的影响
    4.2 丙三醇与 7000 复配比例对油墨性能的影响
        4.2.1 丙三醇与 7000 的复配比例对油墨粘度的影响
        4.2.2 丙三醇与 7000 的复配比例对油墨表面张力的影响
    4.3 丙三醇与 7000 复配比例对油墨干燥性及喷印流畅性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喷墨印花油墨色牢度的研究
    5.1 粘合剂的复配比例对色牢度的影响
    5.2 焙烘工艺对色牢度的影响
        5.2.1 焙烘温度对色牢度的影响
        5.2.2 焙烘时间对色牢度的影响
    5.3 固色剂对色牢度的影响
        5.3.1 固色剂的筛选
        5.3.2 固色剂种类及含量对色牢度的影响
        5.3.3 固色工艺对色牢度的影响
        5.3.4 正交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喷墨印花油墨印刷质量的研究
    6.1 表面张力对喷墨印花质量的影响
        6.1.1 表面活性剂含量对表面张力的影响
        6.1.2 表面张力对渗化性能的影响
        6.1.3 表面张力对印花清晰度的影响
        6.1.4 表面张力对印花颜色性能的影响
    6.2 粘度对喷墨印花质量的影响
        6.2.1 树脂含量对粘度的影响
        6.2.2 粘度对渗化性能的影响
        6.2.3 粘度对印花清晰度的影响
        6.2.4 粘度对印花颜色性能的影响
    6.3 不同种类棉织物对印花质量的影响
        6.3.1 不同种类棉织物对渗化性能的影响
        6.3.2 不同种类棉织物对印花清晰度的影响
        6.3.3 不同种类棉织物对印花颜色性能的影响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8)仿棉聚酯变形丝织物的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化纤长丝仿棉技术的发展
    1.3 涤纶织物碱减量改性技术与应用
    1.4 涤纶织物的生物酶改性技术与研究状况
    1.5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仿棉聚酯变形丝及其织物的性能评价与分析
    2.1 实验准备
    2.2 纱线的性能
    2.3 织物的性能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仿棉聚酯变形丝织物的碱减量改性研究
    3.1 碱减量工艺条件研究
    3.2 减量率对织物的性能影响研究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仿棉聚酯变形丝织物的生物酶改性研究
    4.1 酶处理实验设计
    4.2 仿棉聚酯假捻变形纱织物生物酶改性机理初探
    4.3 酶处理对织物性能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仿棉聚酯长丝织物仿棉性能的模糊评价
    5.1 模糊综合评判
    5.2 模糊评价基本模型的建立
    5.3 聚酯织物仿棉性能的模糊评判
    5.4 结果与讨论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9)天然染料用于亚麻织物染色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亚麻的特点
    2.1 亚麻
    2.2 亚麻织物的染色
        2.2.1 亚麻织物染色困难的原因
        2.2.1.1 亚麻纤维的微观结构对染色性的影响
        2.2.1.2 亚麻纤维的化学成分对染色性的影响
        2.2.2 亚麻的染色方法
        2.2.2.1 染料直接作用
        2.2.2.2 化学改性在亚麻织物染色中的应用
        2.2.2.3 稀土材料在亚麻织物染色中的应用
        2.2.2.4 超声波在亚麻织物染色中旳应用
        2.2.2.5 等离子体在亚麻织物染色中的应用
        2.2.2.6 涂料在亚麻织物染色中的应用
第三章 天然染料
    3.1 天然染料简介
        3.1.1 天然染料
        3.1.2 天然植物染料的分类
        3.1.2.1 按类别及颜色分类
        3.1.2.2 按结构分类
    3.2 天然染料的提取方法
        3.2.1 溶剂法
        3.2.2 水蒸汽蒸馏法
        3.2.3 超声波提取
        3.2.4 超临界萃取
        3.2.5 酶法提取
    3.3 天然染料的染色技术
    3.4 天然染料染色的优越性及存在问题
    3.5 天然染料在纺织领域的应用
第四章 生物酶
    4.1 应用于染整工业中的生物酶的种类
        4.1.1 纤维素酶
        4.1.2 果胶酶
        4.1.3 脂肪酶
        4.1.4 蛋白酶
        4.1.5 过氧化氢分解酶
        4.1.6 漆酶
    4.2 生物酶在纺织上的应用
        4.2.1 退浆
        4.2.2 精炼
        4.2.3 酶低温染色
        4.2.4 其他方面的应用
第五章 等离子体技术
    5.1 等离子体概述
        5.1.1 等离子体的基本概念
        5.1.2 等离子体的分类
        5.1.3 等离子体的发生方法
    5.2 低温等离子体概述
        5.2.1 低温等离子体的定义
        5.2.2 低温等离子体表面改性的优点
        5.2.3 低温等离子体产生的方法
        5.2.3.1 辉光放电(Glow Discharge)
        5.2.3.2 电晕放电(Corona Discharge)
        5.2.3.3 介质阻挡放电(Dielectric Barrier Discharge,DBD)
    5.3 低温等离子体处理纺织品的作用方法
    5.4 低温等离子体在纺织材料表面改性中的应用进展
        5.4.1 提高抱合力
        5.4.2 改变润湿性能
        5.4.3 改善粘合性能
        5.4.4 改善染色性能
        5.4.5 其他性能
    5.5 低温等离子体在纺织上的应用
        5.5.1 等离子在棉纤维中的应用
        5.5.2 等离子体在麻纤维中的应用
        5.5.3 等离子体在毛纤维中的应用
        5.5.4 等离子体在丝织物中的应用
        5.5.5 等离子体在化学纤维中的应用
        5.5.6 文献总结与课题创新点
第六章 实验方案
    6.1 实验方案
    6.2 实验所需样品、试剂和设备
        6.2.1 原料
        6.2.2 设备
    6.3 实验过程
        6.3.1 染液制备
        6.3.1.1 苏木染液的制备
        6.3.1.2 洋葱皮染液的制备
        6.3.2 亚麻织物染色工艺
        6.3.2.1 染色工艺路线
        6.3.2.2 染色方法
        6.3.3 生物酶预处理
        6.3.3.1 纤维素酶预处理
        6.3.3.2 复合酶预处理
        6.3.4 等离子体改性
    6.4 指标测试
        6.4.1 亚麻织物物理性能的测试
        6.4.1.1 减量率的测定
        6.4.1.2 拉伸性能测定
        6.4.1.3 透气性测定
        6.4.1.4 刚柔性测定
        6.4.2 亚麻织物染色性能的测试
        6.4.2.1 上染率的测定
        6.4.2.2 色差的测定
        6.4.2.3 色牢度的测定
        6.4.3 亚麻织物表征与测试
        6.4.3.1 扫描电镜分析
        6.4.3.2 红外光谱分析
第七章 结果与讨论
    7.1 天然染料吸收波长
        7.1.1 苏木提取液的最大吸收波长
        7.1.2 洋葱皮提取液的最大吸收波长
    7.2 天然染料染色
        7.2.1 洋葱皮染色正交实验结果
        7.2.2 染色条件的确定
        7.2.2.1 染料质量浓度对AE的影响
        7.2.2.2 染液pH值对AE的影响
        7.2.2.3 染色温度对AE的影响
        7.2.2.4 时间与上染率的关系
        7.2.3 色泽比较
        7.2.4 染色牢度
        7.2.5 染色试样直观效果图
    7.3 生物酶处理工艺对亚麻织物染色性能的影响
        7.3.1 纤维素酶工艺对亚麻织物染色性能的影响
        7.3.1.1 温度对纤维素酶处理亚麻织物染色影响
        7.3.1.2 时间对纤维素酶处理亚麻织物染色影响
        7.3.1.3 纤维素酶酶用量对亚麻织物染色影响
        7.3.1.4 递深性测定(纤维素酶)
        7.3.2 纤维素酶/果胶酶的复合酶前处理工艺对亚麻织物的影响
        7.3.2.1 复合酶处理温度的确定
        7.3.2.2 复合酶处理时间的确定
        7.3.2.3 复合酶用量的确定
        7.3.3 递深性比较(复合酶)
    7.4 等离子体处理对亚麻织物染色性能的影响
        7.4.1 单因素分析
        7.4.1.1 真空度对亚麻织物染色性能的影响
        7.4.1.2 放电功率对亚麻织物染色性能的影响
        7.4.1.3 等离子体处理时间对亚麻织物染色性能的影响
    7.5 等离子体与纤维素酶联合处理工艺对亚麻织物性能的影响
        7.5.1 亚麻织物改性效果比较
        7.5.1.1 扫描电镜分析比较
        7.5.1.2 红外光谱分析比较
        7.5.2 物理机械性能的变化
        7.5.2.1 织物的断裂强度和延伸度的变化
        7.5.2.2 织物透气性、硬挺度的变化
        7.5.3 染色性能比较
        7.5.3.1 上染率和色差分析
        7.5.3.2 亚麻织物直观效果图比较
        7.5.3.3 色牢度分析
第八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天然染料的间歇性染色(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1 前言
    2 天然染料的研究
        2.1 天然染料染色发展的历史
        2.2 国内外的相关研究
        2.3 天然植物染料的分类
        2.4 天然染料的局限性
        2.5 天然染料市场展望
        2.6 天然植物染料染色的优势和缺陷
        2.7 天然染料的金属离子媒染
第二章 天然染料的提取
    1 前言
    2 本实验色素的萃取方法
    3 实验药品及试剂
    4 试验材料
        4.1 实验材料来源
        4.2 主要实验仪器
    5 结果与讨论
        5.1 薰衣草色素的提取
        5.2 木犀草黄色素的提取
        5.3 茜草红色素的提取
        5.4 介壳虫色素的提取
        5.5 苏木色素的提取
        5.6 法国菊叶子色素的提取
    6 结论
第三章 天然染料染色性能的研究
    1 前言
        1.1 主要化学结构
        1.2 天然植物染料的染色方法
        1.3 天然染料染色机理
    2 实验设备及仪器
        2.1 染色织物、药品与仪器
        2.2 染色效果的测试与评价
        2.3 色牢度
        2.4 表观得色量(K/S)
        2.5 上染率测试
    3 染色工艺的选择与研究
        3.1 前言
        3.2 染色方法
        3.3 媒染剂的选择与研究
        3.4 染色工艺的优化
    4 结果与讨论
        4.1 染色工艺的选择与研究
        4.2 媒染剂的选择与研究
    5 结论
第四章 天然染料色牢度的提高
    1 引言
    2 实验内容
        2.1 化学试剂及助剂
        2.2 媒染剂拼混对织物染色牢度的影响
        2.3 固色剂对纯棉织物染色牢度的影响
        2.4 对染色织物颜色特征值的影响
        2.5 结果与讨论
        2.6 结论
第五章 结论
    1 天然染料色素的提取
    2 染色工艺的研究
    3 色牢度的提高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生物酶处理在纯棉织物上的应用及其发展前景(论文参考文献)

  • [1]三嗪类卤胺抗菌/阻燃棉织物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徐登辉. 青岛大学, 2021
  • [2]鼠李糖脂作为印染助剂的应用探究[D]. 刘坤. 东华大学, 2021(01)
  • [3]基于硅烷改性聚氨酯的有机硅风格调理剂的设计与制备[D]. 吴越. 武汉纺织大学, 2020(02)
  • [4]新型无卤耐久阻燃棉织物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沈军炎. 浙江理工大学, 2020(02)
  • [5]离子液体协助Mg(OH)2在棉织物表面的固载及性能研究[D]. 李静. 大连工业大学, 2017(07)
  • [6]汉麻织物碱处理工艺及其服用性能的研究[D]. 廖镇东. 天津工业大学, 2016(02)
  • [7]颜料型喷墨印花油墨色牢度及印花质量的研究[D]. 田海英. 曲阜师范大学, 2014(12)
  • [8]仿棉聚酯变形丝织物的改性研究[D]. 王郡侠. 东华大学, 2013(06)
  • [9]天然染料用于亚麻织物染色性能的研究[D]. 孙丽. 大连工业大学, 2012(08)
  • [10]天然染料的间歇性染色[D]. 刘红丹. 东华大学, 2012(07)

标签:;  ;  ;  ;  ;  

生物酶处理在纯棉织物上的应用及发展前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