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多功能遥控整地机(论文文献综述)
李林林,邓干然,林卫国,崔振德,何冯光,李国杰[1](2021)在《农业机械自动调平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文中认为自动调平技术在农业机械设备中的应用前景广阔。利用农业机械自动调平技术实时调整农机作业姿态,保持农机装备处在理想的工作状态,提高农机在复杂环境中的作业效率和质量,为农机智能化的发展奠定基础。本文概述了国内外农业机械自动调平技术发展进程,对山地机械、果园机械、水田机械、耕地机械自动调平技术的工作原理及特点进行阐述,分析了我国农业机械自动调平技术存在的问题,指出未来农业机械自动调平技术的发展方向。
郝鸿嫣[2](2021)在《MT农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竞争战略研究》文中认为农业机械化水平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随着我国制造业水平的不断提升,农业机械的装备总量也不断增加,农机先进技术与农机服务业也在蓬勃发展,我国成为带动世界农机产业发展的主要引擎。但在农业机械产业整体向好发展的局面下,受产业结构调整与行业加速发展的影响,传统农机行业所积累的产能过剩、产品同质化严重、市场需求下降等问题也日益凸显,导致我国传统农机行业利润空间逐渐缩水、竞争不断加剧。这一系列的问题使得MT农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MT农机)这类中小型农机企业受到了较大的冲击。因此MT农机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走在前列,就需要重新制定竞争战略。本文以MT农机为研究对象,通过运用相关的战略理论知识,并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运用PEST分析、波特五力模型等,对企业所处的复杂的外部环境进行剖析,并对企业拥有的独特的内部资源与能力进行详细的了解。运用SWOT分析法选择出适合企业未来发展的差异化战略,列出企业实施竞争战略的重点业务内容,使企业未来业务发展规划更有针对性。并提出相应的战略保障措施,保证企业在未来的竞争中获得持续的优势地位。也期望通过这一系列的分析与研究,为我国同类型的农机企业提供战略选择的参考。
周林[3](2020)在《除镉打浆机的设计与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杨硕[4](2020)在《桑园动力耙的优化设计与试验》文中指出蚕桑产业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产业,桑园管理机械化的实现对促进蚕桑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桑树栽植作为蚕桑产业的关键环节,桑园耕作需耗费大量的体力劳动和时间。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桑园耕作机械化已势在必行。本文在研究桑园种植模式及桑树树形养成的基础上,结合桑园耕作的要求,研制了一款适用于桑园耕作作业的动力耙,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采用筛分法、烘干法、直剪试验等方法测定桑园土壤物理特性参数及力学参数。经测定,桑园土壤质地为砂壤土。并分别测定0100 mm、100200 mm、200300 mm、300400 mm土层内土壤密度、含水率、休止角及滑动摩擦角。在0100 mm、100200 mm土层内,内摩擦角分别为31.69°、32.33°,内聚力分别为1.54 kPa、5.4 kPa。(2)为建立离散元仿真模型,依据实测的土壤休止角、滑动摩擦角,采用中心组合试验设计方法,利用EDEM软件进行三因素五水平土壤离散元仿真接触参数标定试验,分别得到其回归方程。通过土壤休止角仿真试验,标定土壤-土壤间静摩擦系数、滚动摩擦系数、恢复系数分别为0.88、0.42、0.5时,仿真休止角为47.83°±0.66°,仿真值与试验值相对误差为1.08%;通过土壤-耙刀滑动摩擦角仿真试验,标定土壤-耙刀间静摩擦系数、滚动摩擦系数、恢复系数分别为0.87、0.3、0.32时,仿真滑动摩擦角为27°±0.75°,仿真值与试验值相对误差为2.88%。依据实测的土壤抗剪强度,采用试错法,标定Hertz-Mindlin with Bonding接触模型中的粘结参数。在粘结半径、法向粘结刚度、切向粘结刚度分别为5.6 mm、1×108 N/m3、5×107 N/m3的情况下,仿真得到临界法向应力为75000 Pa、临界切向应力为75000 Pa时,抗剪强度为67.1 kPa,仿真值与试验值相对误差为1.18%。(3)依据桑园耕整作业要求,确定动力耙的整机结构。通过对耙刀作业过程的运动学分析,确定耙刀结构尺寸与安装方式。并对动力耙齿轮箱体、限深镇压辊及侧边结构进行设计,利用SolidWorks软件绘制了动力耙三维模型。(4)利用EDEM软件建立仿真土槽模型,对动力耙作业过程进行仿真分析。仿真结果显示:随着作业速比λ的增大,土层间的土壤扰动程度加剧。动力耙转子转速、前进速度、耕深对耙后地表平整度、土壤容重均具有显着影响。对不同外倾角耙刀作业所受扭矩及作业效果进行了仿真分析,得到耙刀外倾角较优范围为10°20°。分析了耙刀作业过程中所受扭矩的变化规律,并由扭矩计算得到了耙刀的作业功耗,确定动力耙的配套动力为40 kW。(5)进行动力耙田间试验。以转子转速、前进速度、耙深为试验因素,进行三因素三水平正交回归试验。以碎土率、耙后地表平整度、土壤容重为试验指标,分析各因素对动力耙作业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转子转速、前进速度对碎土率、耙后地表平整度、土壤容重的影响是极显着的;耕深仅对碎土率的影响是显着的,对耙后地表平整度、土壤容重均无显着影响。利用响应面法优化出动力耙作业参数的最优组合是:转子转速为350 r/min,前进速度为0.7 m/s,耕深为20 cm时,碎土率为97.89%,耙后地表平整度为11.04 mm,土壤容重为1.11 g·cm-3。验证试验表明:转子转速为365 r/min,前进速度为0.7 m/s,耕深为20 cm时,碎土率为97.29%,耙后地表平整度为11.53 mm,土壤容重为1.07 g·cm-3。
陈奕婷[5](2019)在《一种耕走分离式微耕机的设计研究》文中认为微耕机是广泛用于山区、水田、茶园、果园及大棚等农业耕作的小型农业机械,具有结构简单、重量轻、体积小、成本低等优点,微耕机在减轻人力劳动、提高农作效率等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小型农机的发展,设计研究一种经济环保、操作性强、劳动负担小的电动微耕机具有重大意义。一种耕走分离式微耕机既有微耕机灵活轻便的优点,同时采用电机驱动,达到经济环保的目的,远程控制可减轻劳动负担,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部分:(1)提出了一种耕走分离式微耕机的结构和传动方案。对其主要传动机构曲柄滑块机构进行运动和受力分析,以及对微耕机进行三维建模及运动仿真,观察微耕机的运动情况,验证了其结构和传动方案的可行性;分析犁耕刀具的受力情况和功耗情况;与传统微耕机进行仿真对比,耕走分离式微耕机在相同工作条件下可获得更大的耕力。(2)运用SPH算法的基本理论,结合ANSYS中MATFHWASOIL材料,使用LS-DYNA和LS-PREPOST软件进行了土壤切削数值模拟,观察土壤切削仿真过程,根据SPH土壤粒子运动情况,以及刀具受力情况,对比理论分析,验证了数值模拟的合理性;并且进行了不同工况下的土壤切削数值模拟,观察一定工况条件下犁耕刀的受力、受扭矩,系统功耗等情况,为微耕机的电机匹配提供了一定依据。(3)设计、装配了耕走分离式微耕机模型机。根据数值模拟的相关数据,估算出模型机所需电机的功率,匹配了电池、电源、减速器等硬件设备;同时对模型机进行整机布局,对非标准件进行二维零件图绘制及加工,完成了模型机的零部件的购买、加工和装配制作。(4)对模型机进行试验和分析。根据地方微耕机作业质量标准,选取了平均耕深、耕深变异系数以及碎土率作为模型机的实验项目,试验表明,耕走分离式微耕机模型机符合作业质量标准。在与现有两款微耕机进行对比时,发现模型机使用成本较低,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王岩岩,王猛猛,孙悦,潘成芳[6](2018)在《营林机械的应用及发展探究》文中提出指出了林业发展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而营林机械在林业发展中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从我国林业的基本情况出发,阐述了营林机械在林木抚育、森林保护及木材采运等方面的应用现状,探讨了营林机械未来在系统化、绿色化、人性化、专业化等方面的发展前景。
杨杰[7](2017)在《盘点各地农机购置补贴“新招”》文中研究说明陕西:积极探索"一站式"办理补贴今年,陕西省严格按照农业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建立绿色生态导向农业补贴制度改革的新要求,调整方案,突出重点,全面敞开,抓早动快,于2月底在全国率先启动了农机购置补贴辅助管理系统。截至7月26日,全省共实施中央资金9089万元,占中央下达资金的17.4%,结算资金仅165万元,不足1%。从全省政策实施情况看,整体进度较为缓慢。陕西省明确,凡是符合文件
许春林[8](2013)在《大作业幅宽复式整地机系统设计与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中国农业的高速发展,耕地减少、水土流失、地力下降等问题逐步显现,这些问题正在严重制约粮食的生产能力。如何建设节约高效的农业生产模式和科学使用现有耕地,是确保中国粮食安全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传统的农业耕作技术与方法已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必须把研究高效节能、蓄水保墒、联合复式等高度机械化的作业方式作为当前农业机械发展的目标。复式整地机是东北垄作区域常用的耕作机械,一次作业就能够使耕地达到待播状态,成为土壤耕作机械中的首选机具。灭茬部件、深松部件、旋耕部件、起垄部件和镇压部件是复式整地机的关键部件,其工作性能直接影响整机的作业质量和效率。深入研究灭茬、旋耕、起垄和镇压等部件对最终研制出实用可靠、高效节能的复式整地机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论文在综述国内外联合复式整地技术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通过理论与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大作业幅宽复式整地机关键部件的结构、原理、参数进行了研究与探索。从分析大作业幅宽复式整地机关键部件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入手,将运动学与动力学理论与试验研究的方法相结合,对大作业幅宽复式整地机的整机结构及关键工作部件进行了设计与试验,具体内容如下:1)分析现有复式耕整地机具的耕作特点,将大马力拖拉机的出力方式与多种耕作方法相结合,高效合理地利用和配置拖拉机的有效功率。重点研究与设计联合耕整地机的灭茬、深松、旋耕碎土等装置,拟定试验方案。在整机结构的设计过程中,经多种结构样机的田间试验与分析,创新设计了前置灭茬深松、后置旋耕起垄的整机结构模式及中间变速箱前后分置,双侧刀轴动力传动的整机动力传动方案。2)建立大作业幅宽复式整地机灭茬部件的数学模型,通过对运动学和动力学模型的分析,确定了灭茬刀辊的转速和直径,通过对灭茬刀正面角度和正面后角设计确定了灭茬刀的主要参数。建立旋耕部件的数学模型,通过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确定了旋耕刀的运动轨迹、刀片入土条件、切土节距、沟底凸起高度和作业功耗。建立深松部件的运动学和动力学模型,通过研究土壤的切削特性和对深松铲的受力分析,得出了铲柄厚、侧面宽度、耕作深度和刃倾角的关系。3)本文研究并开发了一种适用于农机具动力学参数测试的田间测试系统。该系统可有效解决传统数据处理功能单一、过程繁杂、可靠性差、精度不够等问题,系统采用电子传感器系统与信号调理电路等进行多种信号数据采集,由自行编写的数据处理软件对数据进行实时处理与存储。文中分析了测试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测试传感器的结构和标定方法,建立了系统模型,基于Lab VIEW程序软件开发出适用于农机具动力学参数田间测试的拖拉机性能综合测试软件系统,该系统可一次完成26组数据的采集与分析。经田间试验验证,该系统具有采集数据快速、准确、可靠和便携的特点,为大作业幅宽复式整地机的试验研究奠定基础。4)以牵引力和油耗为大作业幅宽复式整地机的性能指标,在田间进行单因子试验和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试验,利用本文研发的拖拉机性能综合测试系统进行试验数据的采集,应用Design-Expert 6.0.1软件进行试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单因子试验得出各因子与性能指标之间的变化关系。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试验得出影响性能指标的主次因子。以农艺要求为约束条件,采用多目标优化方法进行模型优化,寻找到满足性能指标的因子最佳组合,同时对其进行了验证试验。
王超安,王传明[9](2012)在《我国耕整地机械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文中指出耕整地机械作为农业生产机械化的首要和基础环节,在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过程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依据我国耕作模式、农艺要求和国情需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升级,是一项现实的紧迫任务。一、耕整地机械发展现状经过多年发展,我国耕整地机械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产品区域适应性显着提高,市场稳步发展,有力
王超安,王传明[10](2012)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促进转型升级——我国耕整地机械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文中提出农业机械是实现农业机械化最基本的物质保证,是现代农业的有力支撑。耕整地机械作为农业机械化的首要和基础环节,在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过程中发挥着积极作用。依据我国耕作模式、农艺要求和国情需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升级,是一项现实的紧迫任务。产业持续发展耕作机械是对农田土壤进行机械处理使之适合于农作物生长的机械。经过多年发展,我国耕整地机械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产品区域适应性显着提高,
二、多功能遥控整地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多功能遥控整地机(论文提纲范文)
(1)农业机械自动调平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1 山地机械 |
1.2 果园机械 |
1.3 水田机械 |
1.4 耕地机械 |
2 存在的问题 |
2.1 市场化程度低 |
2.2 感知元件落后 |
2.3 创新点不足 |
2.4 缺少人机交互 |
2.5 智能化成本较高 |
3 发展趋势 |
3.1 高精度检测装置 |
3.2 中控系统的多样性 |
3.3 农业机械自动调平综合应用性 |
3.4 农业机器人的普及和运用 |
4 结语 |
(2)MT农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和研究框架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框架 |
1.3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1.3.1 理论基础 |
1.3.2 相关文献综述 |
第二章 MT农机发展现状 |
2.1 MT农机公司概况 |
2.2 MT农机组织结构 |
2.3 MT农机生产销售情况 |
2.4 MT农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MT农机外部环境分析 |
3.1 宏观环境分析 |
3.1.1 政治环境 |
3.1.2 经济环境 |
3.1.3 社会环境 |
3.1.4 技术环境 |
3.2 行业环境分析 |
3.2.1 全球农机行业发展形势分析 |
3.2.2 我国农机行业发展形势分析 |
3.2.3 农机行业产品市场分析 |
3.3 行业竞争分析 |
3.3.1 行业中现有竞争者分析 |
3.3.2 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
3.3.3 供应商议价能力的分析 |
3.3.4 消费者议价能力的分析 |
3.3.5 替代品的威胁 |
3.4 机遇与威胁分析 |
3.4.1 公司的机遇 |
3.4.2 公司的威胁 |
第四章 MT农机内部环境分析 |
4.1 企业资源分析 |
4.1.1 技术资源 |
4.1.2 品牌资源 |
4.1.3 渠道资源 |
4.2 企业能力分析 |
4.2.1 生产能力 |
4.2.2 营销能力 |
4.2.3 新产品开发能力 |
4.3 竞争优势与劣势分析 |
4.3.1 公司的优势 |
4.3.2 公司的劣势 |
第五章 MT农机竞争战略选择 |
5.1 MT农机SWOT分析 |
5.2 MT农机总体竞争战略分析 |
5.3 MT农机竞争战略重点业务 |
5.3.1 塑造特色农机品牌 |
5.3.2 创新研发个性化产品 |
5.3.3 探索个性化营销手段 |
5.3.4 打造个性化服务 |
5.3.5 深耕国内外市场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MT农机竞争战略实施措施与保障 |
6.1 组织结构优化 |
6.2 积极培养与吸引专业人才 |
6.3 新技术引进 |
6.4 优化信息平台建设 |
6.5 完善绩效管理体系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桑园动力耙的优化设计与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桑园管理机械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动力耙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我国桑园管理机械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
1.4.1 存在的问题 |
1.4.2 发展对策 |
1.5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
1.6 技术路线 |
1.7 小结 |
2 桑园土壤参数测定与离散元仿真模型构建 |
2.1 试验地土壤物理参数的测定 |
2.1.1 试验仪器 |
2.1.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1.2.1 土壤质地试验材料与方法 |
2.1.2.2 土壤密度及含水率试验材料与方法 |
2.1.2.3 土壤紧实度试验材料与方法 |
2.1.2.4 土壤休止角试验材料与方法 |
2.1.2.5 土壤滑动摩擦角试验材料与方法 |
2.1.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2.1.3.1 土壤质地试验结果 |
2.1.3.2 土壤密度及含水率试验结果与分析 |
2.1.3.3 土壤紧实度试验结果与分析 |
2.1.3.4 土壤休止角试验结果与分析 |
2.1.3.5 土壤滑动摩擦角试验结果与分析 |
2.2 土壤力学参数测定 |
2.2.1 试验目的 |
2.2.2 试验设备 |
2.2.3 试验材料 |
2.2.4 试验方法 |
2.2.5 试验结果 |
2.3 离散元仿真模型构建 |
2.3.1 离散元法概述 |
2.3.2 土壤模型 |
2.3.3 动力耙转子模型 |
2.3.4 接触模型的选择 |
2.3.5 仿真参数确定 |
2.4 小结 |
3 桑园动力耙的结构设计及参数确定 |
3.1 整体结构与工作原理 |
3.2 主要零部件设计 |
3.2.1 刀组排列方式与耙刀安装设计 |
3.2.2 耙刀设计与运动分析 |
3.2.3 齿轮箱体设计 |
3.2.4 动力耙侧边结构设计 |
3.2.5 限深镇压辊设计 |
3.3 小结 |
4 动力耙作业过程离散元仿真与分析 |
4.1 仿真土槽模型的建立 |
4.2 动力耙运动仿真 |
4.2.1 仿真方案的确定 |
4.2.2 动力耙作业过程仿真 |
4.2.3 土壤层扰动行为分析 |
4.2.4 仿真结果与分析 |
4.3 耙刀外倾角仿真 |
4.4 转子扭矩仿真 |
4.5 耙刀静力学分析 |
4.6 小结 |
5 桑园动力耙试制与试验 |
5.1 桑园动力耙试制 |
5.2 桑园动力耙田间试验 |
5.2.1 试验地点及条件 |
5.2.2 试验设备 |
5.2.3 试验方法 |
5.2.4 试验评价指标测定方法 |
5.2.5 试验结果与分析 |
5.2.6 田间试验与仿真试验对比 |
5.3 验证试验 |
5.4 小结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申请专利情况 |
(5)一种耕走分离式微耕机的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研究背景及现实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发展历程 |
1.2.2 国内发展历程 |
1.2.3 国外研究现状 |
1.2.4 国内研究进展 |
1.3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2 耕走分离式微耕机的设计研究及三维建模仿真 |
2.1 耕走分离式微耕机基本结构与工作原理 |
2.2 曲柄滑块机构的运动规律 |
2.2.1 工作行程分析 |
2.2.2 传动角分析 |
2.2.3 运动学分析 |
2.2.4 动力学分析 |
2.2.5 耕走分离式微耕机功耗模型 |
2.3 微耕机运动与动力仿真 |
2.3.1 耕走分离式微耕机的运动与动力学仿真 |
2.3.2 耕走分离式微耕机与传统牵引式微耕机仿真对比 |
2.4 本章小结 |
3 刀具切削土壤数值模拟 |
3.1 SPH算法简介 |
3.1.1 核函数近似 |
3.1.2 粒子近似 |
3.2 土壤有限元材料 |
3.2.1 弹性本构性能 |
3.2.2 屈服面特性 |
3.2.3 应变硬化和软化特性 |
3.3 土壤有限元材料参数研究 |
3.3.1 体积模量K、剪切模量G和泊松比? |
3.3.2 土壤密度RO、土壤中的水分密度RHOWAT、土粒比重SPGRAV |
3.3.3 内聚力COH和内摩擦角PHIMAX |
3.3.4 含水量MCONT |
3.4 土壤切削仿真流程 |
3.4.1 犁耕刀模型的建立 |
3.4.2 土壤模型的建立 |
3.4.3 边界条件的确定及输出的设置 |
3.5 本章小结 |
4 仿真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
4.1 犁耕刀-土壤切削仿真过程分析 |
4.1.1 SPH土壤粒子运动情况 |
4.1.2 犁耕刀切削土壤过程受力分析 |
4.1.3 犁耕刀切削土壤过程能耗分析 |
4.2 不同工况下的犁耕刀切削土壤仿真分析 |
4.2.1 不同耕宽、耕深下的犁耕刀切削土壤仿真分析 |
4.2.2 不同犁耕速度下的犁耕刀切削土壤仿真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5 模型机制作及试验 |
5.1 整机电力驱动系统设计及整体结构形式确定 |
5.2 耕走分离式微耕机硬件选取及匹配 |
5.2.1 电机选取 |
5.2.2 蓄电池 |
5.2.3 逆变器和电源 |
5.2.4 电机驱动器 |
5.2.5 单片机 |
5.3 耕走分离式微耕机总体布置及模型机制造 |
5.4耕走分离式微耕机模型机性能实验 |
5.4.1 模型机运行试验 |
5.4.2 平均耕深与耕深稳定性变异系数 |
5.4.3 碎土率 |
5.4.4 耕作效率和单位耗电量 |
5.5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
(6)营林机械的应用及发展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国家林业概况 |
3 营林机械的应用现状 |
3.1 林木抚育方面 |
3.1.1 整地挖坑机 |
3.1.2 割灌机 |
3.1.3 整枝机 |
3.2 森林保护方面 |
3.3 木材采运方面 |
4 营林机械的发展前景 |
5 结语 |
(7)盘点各地农机购置补贴“新招”(论文提纲范文)
陕西:积极探索“一站式”办理补贴 |
广西:补贴操作与农机产品经销企业脱钩 |
安徽:补贴机具档次优化工作有突破 |
山西:跨区域购买补贴机具自主权交给农民 |
江西:补贴实施坚持“五化” |
黑龙江:资金不够“摇号”确定结算有时间限制 |
甘肃:凡能自主控制的变化, 不得拖延办理 |
河南:对同类同档机具在省域内实行限额与比例双控 |
湖北:补贴信息全方位无死角公开 |
湖南:严格对申请多台套机具补贴的审查 |
江苏:首次启用农机补贴新系统 |
广东:享受补贴也将承担“义务” |
青岛:安装手机APP就能办理补贴 |
(8)大作业幅宽复式整地机系统设计与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和趋势 |
1.3 大作业幅宽复式整地机在国内的研究现状 |
1.4 大作业幅宽复式整地机的应用前景 |
1.5 试验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
1.6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大作业幅宽复式整地机的结构与作业方式 |
2.1 大作业幅宽复式整地机的整机结构 |
2.2 大作业幅宽复式整地机总体设计 |
2.3 大作业幅宽复式整地机关键部件结构简介 |
2.4 小结 |
第三章 大作业幅宽复式整地机系统的理论分析 |
3.1 灭茬部件的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 |
3.2 旋耕部件的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 |
3.3 深松部件的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 |
第四章 农机具田间测试系统的研究与试验准备 |
4.1 测试系统的组成及原理 |
4.2 测试传感器的组成及标定 |
4.3 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 |
4.4 试验用地的标准与田间准备 |
4.5 小结 |
第五章 复式耕整地机单因子与多因子试验 |
5.1 试验前传感器的标走与土壤含水率测定 |
5.2 因子参数及性能指标的选取与测定 |
5.3 单因子试验 |
5.4 多因子试验 |
5.5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10)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促进转型升级——我国耕整地机械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产业持续发展 |
三大难题待解 |
大型化、功能化、智能化是发展方向 |
四、多功能遥控整地机(论文参考文献)
- [1]农业机械自动调平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J]. 李林林,邓干然,林卫国,崔振德,何冯光,李国杰. 现代农业装备, 2021(05)
- [2]MT农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竞争战略研究[D]. 郝鸿嫣.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3]除镉打浆机的设计与试验研究[D]. 周林. 湖南农业大学, 2020
- [4]桑园动力耙的优化设计与试验[D]. 杨硕. 山东农业大学, 2020
- [5]一种耕走分离式微耕机的设计研究[D]. 陈奕婷. 重庆理工大学, 2019(08)
- [6]营林机械的应用及发展探究[J]. 王岩岩,王猛猛,孙悦,潘成芳. 绿色科技, 2018(10)
- [7]盘点各地农机购置补贴“新招”[J]. 杨杰. 中国农机监理, 2017(08)
- [8]大作业幅宽复式整地机系统设计与试验研究[D]. 许春林.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13(06)
- [9]我国耕整地机械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J]. 王超安,王传明. 农机科技推广, 2012(12)
- [10]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促进转型升级——我国耕整地机械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J]. 王超安,王传明. 农机质量与监督, 20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