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军队医院卫生技术干部继续医学教育基本知识结构的应用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全平[1](2020)在《集体化时代山西的医疗场域与乡村社会》文中研究说明医疗社会史是史学界的一个新型领域和分支学科,国内外已有不少成果。本研究主要关注的是我国集体化时代的农村医疗卫生。目前医疗社会史对这一时期的医疗卫生给予的关注不够。事实上,集体化时代的医疗史既承续着几千年中国传统医疗史的积淀以及近代中国医疗多元型变的复杂头绪,又是新中国大规模开启医疗卫生整体改造工程的奠基段落,亦与当代健康中国建设的现实状况紧密相连。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深入乡村社会内部从医疗卫生的方方面面实施了一系列变革,不仅迅速建立了县、乡、村三级卫生保健网和独具特色的集体保健医疗制度,同时有力地发动了遍布城乡的爱国卫生运动,使得乡村卫生面貌有了较大改观,民众整体健康水平大幅跃升。那么,医疗史应该对这一社会历史现象作出自己的阐释和理解。山西地区在整个集体化进程中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和影响,熔铸了鲜明的时代表征。集体化时期的山西不仅有西沟和大寨这样的模范村,而且在医疗卫生方面也不乏全国典型。1955年成立的高平县“米山乡联合保健站”,以全国第一个农村卫生保健站的记录,成为我国农村集体保健医疗制度的发祥地;稷山县董家庄乡太阳村是集体化时代爱国卫生运动闻名全国的红旗单位。由于这两个地方的医疗卫生经验当时在山西和全国多个地区推广,因而其医疗史价值和历史经验颇值得挖掘。山西集体化时代医疗史的这种独特性又同山西在近代中国的独特历程紧密相连。本文选取山西在集体化时代医疗卫生方面的历史实践,尝试以医疗社会史的视野开展区域性专题研究,努力通过区域认识整体,通过医疗观察集体化时代的中国乡村社会。为克服当前大量相关研究成果惯于将集体化时代的医疗框定在卫生系统和制度史范畴内,以及由宏大叙事治史路径造成的空疏之弊,本研究尝试引入“场域”概念构建长时段、立体性和多元化的理论分析框架,依此把集体化时代医疗史的相关问题回置到历史现场,突破过去研究偏重合作医疗的制度和卫生政策的梳理之单一维度,通过医疗场域的总体呈现,解读和阐发集体化时代医疗实践生发与展开的具体机制,把握国家话语与乡村社会融入医疗场域的内在理路,挖掘集体化时代医疗实践的历史语境和底层逻辑,弥合“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研究路径的分野,从而展示历史图景的丰富复杂性。传统农村医疗场域扎根于以家族、父系、亲属和熟人互惠规则为特征的乡村社会之中,与传统乡村社会有机糅合并镶嵌一体。近代以来,伴随着西医的传入,医学、教会与商品相结合很快挤占和打破了传统医疗的结构分布,传统医疗中固有的生产和再生产机制之维续迎来较大挑战。在医疗多元型变的时代,医场中的医学、技术和医者围绕不同的政治、文化和社会资本等竞相角逐。逮至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共领导的军队进驻山西农村,大面积开辟抗战根据地,通过革命的底层深进直接触及乡村传统医疗,新政权努力对传统乡村医疗进行再塑,开了农村医疗集体化的先声。新中国成立后,农业合作化的整体形势推动了乡村整个社会场域的急骤变化,这既为农村集体保健医疗制度的诞生创造了条件,也使得医疗卫生的相当部分与传统医疗形成脱嵌后而被归纳到新的国家政治社会情势之中。场域更变使得医学技艺习得、行医方式和医药空间均被重新改塑,中西医关系的历史意涵在激烈变动时代不断被拉扯和重构。面对强大的传统医疗的惯性、特别是传统医疗所依附的传统社会结构以及无数个经过传统社会浸润过的医者与乡民,负载着新的社会文化意义的医疗卫生改造充满艰辛,于是国家诉诸于社会运动力量来推动医疗卫生的变革。社会史视野使我们更清晰地关照到不同医者、干部、医务人员和普通乡民等面对医疗场域发生更变时的抉择和向背以及新旧观念的冲突,也展示了国家如何通过各种符号、话语、组织网络、资源动员等策略将广大民众组织参与到医疗卫生改造中的丰富实践面相。在集体化时代,广大民众以高涨的热情参与医疗卫生运动的同时,也参与了国家新的意识形态之内化学习和行为实践、参与了国家新的政策主张以及新的道德评价规则的认知和运用之中,并从中获得了新的身份和体验。传统医疗场域与乡村社会的关系纽带被新的负载着国家话语、民族主义以及新型意识形态的社会运动反复动员、感召、冲击和改造,最终不仅改变了农村缺医少药和卫生观念薄弱的落后状况,同时实现了国家新政权建设、意识形态重塑和整个医疗社会的改造,这是一个紧密交糅的动态过程。另一方面,传统乡村社会在变革中既有适应也有变迁。在国家努力重构医疗卫生与乡村社会的过程中,传统乡村社会发挥作用的机制由显性而变为隐性,但传统医疗场域的机制和惯习始终潜藏背后并在极为细腻的环节里隐现出来,而合作医疗最终的解体在某种程度上说也是新旧体制的交冲和妥协,折现出医疗演变的复杂性所在。
陈倩[2](2020)在《基于能力素质模型的军医大学毕业学员全科规范化培训方案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医学人才培养质量事关健康中国建设,事关部队战斗力和卫勤保障力生成。随着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在医学人才培养中战略地位的确立,国家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日趋完善,对军队全科医学事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加快培养军队全科医学人才刻不容缓。原解放军总部2013年出台文件要求落实基层部队医疗专业干部培训,提出基于“3个1”模式的军队基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即医学专业本科毕业到基层卫生机构工作后,先到有教学条件的总医院或中心医院进行第一阶段轮转实习;再到基层团以上卫生机构进行第二阶段工作;最后到总医院或上级中心医院进行第三阶段重点专科进修。此模式虽然起步较晚,但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军队基层军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空白。在军队全科医学人才培养实践中,由于新毕业学员尚无建立明确的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方案,且未能与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在形式和内容上有效接轨,无法实现院校新毕业学员成为部队留得住、用得上的合格人才培养目标,在规范化培训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与探索。研究目的构建军医大学毕业学员全科规范化培训能力素质模型,确定模型指标权重系数,最终建立军医大学毕业学员全科规范化培训方案,为军队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提供参考与借鉴。研究内容与方法1、军医大学毕业学员全科规范化培训现状研究。通过文献调研了解目前军队基层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现状;并拟制调查问卷,经过信度分析,对参加首批全科规范化培训学员及所在部队培训需求进行调查,掌握其单位所在区域的疾病谱及轮转需求,为能力素质模型和培训方案研究提供依据。2、军医大学毕业学员全科规范化培训能力素质模型的构建研究。通过文献调研法、专家访谈法及现场调研法,提出并建立军医大学毕业学员全科规范化培训能力素质指标体系,利用德尔菲法,通过两轮专家函询,构建军医大学毕业学员全科规范化培训能力素质模型。3、基于能力素质模型的军医大学毕业学员全科规范化培训方案研究。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军医大学毕业学员全科规范化能力素质模型进行权重分析,得到各指标权重系数;通过文献及政策研究,分析总结国家目前全科规范化培训的方案,并结合模型的权重系数,提出军医大学毕业学员全科规范化培训方案。研究结果1、军医大学毕业学员全科规范化培训需求调查结果。学员层面,发放问卷87份,回收87份,回收率100%。所在单位日常收治病种排名前五的分别为训练伤、皮肤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和感染常见疾病。学员原单位层面发放问卷105份,回收101份,回收率96.19%,第一和第三阶段需求轮转科室排名前10分别为急诊医学科、消化内科、呼吸内科、骨科、心血管内科、普通外科、皮肤科、全科、内分泌科及康复医学科。2、军医大学毕业学员全科规范化培训能力素质模型构建结果。(1)统计专家咨询结果:?积极度。两轮分别发放函询问卷17份,回收17份,有效17份,回收率和有效率均为100%,积极系数均为1。?可靠度。专家熟悉系数为0.79,判断系数为0.91,权威系数为0.85。?集中度。第一轮一级指标的重要性和可行性赋值均数全部处于4.0-5.00的范围中,二级指标的重要性中11.11%赋值均数处于3.50-4.00之间,可行性中16.67%的指标均数处于3.50-4.00之间。第二轮一级指标及二级指标的重要性赋值的均数范围全部处于4.0-5.0之间,仅在二级指标的可行性赋值均数有13.63%处于3.50-4.00之间。?协调度:变异系数,第一轮除二级指标中重要性及可行性各有一个指标变异系数>0.20,各自占5.56%,其余指标重要性、可行性变异系数均≤0.20;第二轮咨询结果一二级指标的各指标重要性、可行性变异系数均≤0.20。协调系数,第一轮专家协调系数,重要性为0.786,可行性为0.672;第二轮专家协调系数,重要性为0.789,可行性为0.662。两轮的W值均处于0-1之间,且p<0.01,具有统计学差异。?指标修改情况,第一轮有6位专家提出修改意见,包括一级指标修改2个,二级指标修改5个,删除1个,增加4个。(2)构建的模型包括一级指标4个,二级指标22个。3、能力素质模型权重分析结果。(1)所有指标的CR与CI值均小于0.01,权重向量结果可以用于决策分析。(2)一级指标中“基本医疗服务能力”和“基层卫勤保障能力”的全局权重和同级权重分别为0.3128和0.3466,明显高于“人文执业能力”和“学习提升能力”。二级指标中有8个指标的同级权重明显高于其他。4、培训方案构建结果。提出了基于能力素质模型的军医大学毕业学员全科规范化培训方案,明确了培训目标、培训方式、培训内容等。研究结论1、培训需求调查中需求轮转科室与其日常收治病种一致,本次培训需求的调查结果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第一和第三两个临床轮转阶段,需求轮转科室一致,但需要区别培训层次及各科时长。且将需求轮转科室与目前学员第一阶段轮转科室对比,仅有两个科室差异,说明目前培训方案可以借鉴。2、参与德尔菲法专家积极度高,权威度较高,协调性好;反馈意见集中度高,一致性好。说明本研究构建的军医大学毕业学员能力素质模型具有科学性,且可靠度高,可以为军队医学人才素质能力培养提供了重要指导。3、构建的模型矩阵符合一致性指标要求,权重向量可以用于决策分析。同时,基于能力素质模型研究建立的培训方案,为军队医学院校新毕业学员实施规范化培训,从而提高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水平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和路径。
杨馥瑜[3](2020)在《双改革背景下军队综合性医院经费管理研究 ——以军队某综合性医院为例》文中指出自2009年国家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行至今,围绕“一个目标、四个体系、八项支撑”的改革框架,逐步完成了改革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医保付费方式、推行“医药分开”等政策,我国基本医疗保障体系日渐完善。与“新医改”并驾齐驱的还有新一轮国防和军队改革。在全军部队全面停止对外有偿服务的背景下,军队卫生医疗机构担当的责任和使命得到进一步明确,即军队卫生医疗机构在完成为军服务保障任务的同时,积极探索融入国家医疗保障体系的新发展模式,继续为地方民众提供医疗服务。在两股改革大潮中,军队医院面临着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保持特色优势和有效履行使命的机遇和挑战。为适应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势,军队医院无论出于被动还是主动都必须尽快转到优质、高效、低耗的内涵发展方向,改革医院的管理模式,尤其是经济管理模式,才能更好得履行时代赋予的使命职责。长期以来,军队综合性医院在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其建设发展受医疗市场和国家医疗政策影响。军队医院从功能定位来看类似公立医院,同样要执行国家医疗改革政策。但目前的相关政策中却缺少针对军队医院的政策条款。加之国防和军队改革对军队医院建设和经费管理的重大影响,军队医院面临医疗收入下滑、收支结余下降、资金运行压力增大、财务自主权削弱等多重困境的夹击,其传统的经费管理模式必将受到严肃挑战。本文结合规模经济理论和人力资本理论等相关理论,采取文献调查法、数据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深入分析双改革背景下,政策对于军队综合性医院的影响,在对国内外卫生医疗机构卫生经济相关文献梳理、总结的基础上,分析军队综合性医院现行经费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并以军队某综合性医院为例,对其2015年至2017年卫生经费收入支出情况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提出进一步改善的建议。
严朝[4](2020)在《军民融合视域下现役军人医疗保障能力提升研究》文中认为现役军人的医疗保障是军人基本权益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担负维护国家安全的武装集团,军人的健康水平直接关系到战斗力的提升,直接关系到国防的安全稳定。当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在国防和军队改革持续深入的大背景下,现役军人医疗保障的综合水平获得了显着提高,在现役军人实施免费医疗的总体框架之下,国家加大了军队医疗费用的投入,对军队医疗机构进行了合并重组,对卫勤体制编制进行了改革重塑;改变以往军人就医需层层行政审批的制度壁垒,实施军人在全国军队体系医院门诊“一卡通”;扩大了军人医疗保障的范围,在军人家属实行部分医疗费减免的基础上,将军人未成年子女纳入优惠医疗范围,可以在军队医院免费就医;将军人重大疾病和疑难重症纳入全军医疗经费统筹。这些制度的逐步完善对提高军人的健康水平发挥了积极作用,让广大官兵减轻了后顾之忧,可以进一步全身心投入到战备训练当中。军人能够享受到如此优厚的福利待遇,归功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军队建设的重视和对军人生活福利的深切关怀。然而,虽然制度设计的初衷及总体框架十分良好,但在实际运作中,军人的医疗保障依然存在不少问题。由于全国军人数量大,因驻地分散大部分处于经济落后地区,医疗资源分配不均,无法享受合理医疗;军队医疗机构自成体系与外界联系较少,综合医疗水平提升缓慢;军人假期有限,外出就医行政审批、逐级转诊手续复杂;军人群体比较特殊,无法自主选择医疗机构,现阶段并未和国家医保并轨,军人绝大多数情况下只能在军队体系医院就诊,医疗资源相对有限;一些医院为官兵服务态度不好,对患病军人另眼相看等等。造成了军队医疗机构职能作用发挥越来越差,军人医疗得不到高效保障,引起了部分军人对军队体系医院的不信任,带来了军人身体患病得不到及时治疗,情愿自费去地方医院看病,重大疑难重症患者长期滞留部队,引发医患纠纷等等问题,让现役军人的医疗陷入了一些困境。从军队实际情况和军人医疗服务需求出发,建立一种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更加完善合理的军民融合医疗保障体系是摆在国家和军队的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地方医保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取得了巨大进步,相比较而言,军人医疗保障一定程度上已经落后于普通群众了。本文尝试从加大医疗经费投入、改善医疗资源配置、加大军民融合、实行军人医疗保障与社会并轨等方面进行分析,尝试探索军人医疗保障的合理出路,达到不断改善医疗保障体系,更好适应国家和军队发展,更好保障现役军人的基本权益,达到病有良医,提升现役军人健康水平,进而达到提升军队战斗力的目标。
周利[5](2020)在《军改过程中军队医院医护人员思想政治教育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时期,全面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是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的时代要求,是我国国防和军队新时期发展最重要、最有效、最关键的抉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人民军队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强军思想,按照《中央军委关于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意见》,着力解决制约国防和军队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政策性问题,积极推进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从而进一步提升部队战斗力,激发军队活力。当前,军队医院为适应新时期建军新要求,以高度的自觉,强烈的使命,进行了全方位改革。一些军队医院撤降并改,调整隶属关系,军队医院医护人员有的到地方,有的到新的兵种等。这种大幅度的军队医院改革,势必对军队医院医护人员在诸多方面带来新的机遇,同时也带来新的挑战。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就是发生在军改过程中,也是对军队医院医护人员精神状态的考验。只有准确把握新时期军队医院医护人员的思想动态,才能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以习近平强军思想为指导,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法的创新,不断提升军队医院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推动军队医院的长期稳定发展,积极推动人民军队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强军目标实现。本文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南,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强军思想为指导,立足新时期国防和军队改革大背景,以军队医院医护人员为研究对象,准确把握军改过程中军队医院医护人员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概念,采用文献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和实证分析法,在西安某军队医院开展了实证调查,包括对奔赴抗疫第一线的医护人员进行访谈。在调查的基础上,科学分析了军队医院医护人员思想和心理现状,以及面对军队改革的态度。调查发现,军改过程中军队医院医护人员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有待更新,机制尚不完善,手段需要创新,面对改革一些军队医院医护人员思想不稳定,社会环境尚待改善;论文从军队、社会、家庭和个人四个层面理性分析了军改过程中军队医院医护人员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的成因。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新时期军队医院医护人员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第一,坚持守正创新,保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以习近平强军思想为指导、以提高部队战斗力为出发点,做到思想教育与关心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第二,发挥政策制度的调节作用,探索军队医院医护人员良好精神状态的作用机理,从制度保障上统筹人力资源工作,从政策上优化军人待遇,从作风建设上提高政治品格。第三,倡导以文化人,创建良好的社会人文环境,丰富军人思想教育载体形式、发挥军人支部战斗堡垒作用、推进军营文化育人功能建设。第四,提升新时代革命军人职业素养,加强军人核心价值观教育、强化军人服从大局意识、正确对待利益调整。
王成[6](2020)在《XX军队医院文职人员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职人员条例》的出台和实施标志着我国军队文职人员制度的正式建立和实施。目前我国军队文职人员的管理尤其是各项激励制度的建设仍然处于初期发展阶段,本文主要研究新时期军队医院文职人员的管理现状,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调查的方法对军队医院的文职人员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及成因进行探索,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本文着重以XX军队医院文职人员的激励机制现状为案例进行研究分析,首先阐述了军队医院、文职人员和激励制度的相关核心概念及发展过程,其次结合问卷调查描述了现阶段该医院文职人员激励机制的实施现状,并发现需要进一步完善的一些问题:包括考核机制不规范,发展机会不均衡以及激励目标模糊等;并分析了导致上述问题的原因。最后针对军队医院文职人员激励机制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和有待完善之处提出一些相应的对策建议;主要包括强化激励效果,建立合理的绩效考核机制,完善文职人员各项管理制度,营造特色化激励以及完善培训制度。本文希望通过对XX军队医院文职人员激励机制的实证分析和政策建议,可以给军队医院、军队其他部门文职人员的管理以及军队服务型队伍的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翟琳瑶[7](2019)在《军队医院聘用人员劳动关系预警指标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军队及人民群众对医疗服务需求的日益增多,军队医院原有编制军人已不能满足现有工作需求,因此聘用了大量的社会人才。近年来军队医院劳动争议高发,为了能够及时发现劳动关系潜在风险,需要对军队医院聘用人员劳动关系预警机制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研究。本文以桑德沃劳动关系模型做为理论依据,从导致劳动争议的三要素入手,构建了军队医院聘用人员劳动关系预警指标体系:首先,通过对军队医院聘用人员劳动关系现状进行分析,在外部环境、工作场所和个人需要三大类因素中设计初选指标;再采用德尔菲法对预设指标进行筛选和优化;最后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级指标的权重。该指标体系共分为三级,一级指标由外部环境、工作场所、个人需要3个指标构成,二级指标由法律与行业环境、军队环境、培训、组织支持、劳动保护、劳动纠纷发生与处置、人才流动情况、工资收入、其他福利待遇、高级需要等10个指标构成,三级指标由学习进修覆盖率、离职率、社会保险覆盖率等26个指标构成。并以西安A军队医院为例,应用该预警指标综合评价了该医院聘用人员劳动关系的现状,及时发掘潜在风险,提出了防范风险的策略和建议。结合应用情况,对该劳动关系预警指标进行评价,认为该指标具有较好的整合性、区分性及实用性。由此可得该预警指标体系有利于军队医院及时发现劳动风险,对维护劳动关系和谐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希望通过本文,进一步推动军队医院聘用人员劳动关系研究的发展。
朱连荣[8](2019)在《基于军民融合的军队区域型医联体模式设计与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统计学等方法,在系统分析国内外医联体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进行了军队区域型医联体模式环境背景研究,并选取7所典型的部队卫生机构和军地医院进行了我军军民融合式医疗保障现状调查研究,系统提出了军队区域型医联体模式设计,并论证提出了军队区域型医联体发展策略和建议。本研究对于促进全军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升部队官兵的医疗服务质量,提高军队卫生资源整体利用率,推动军队医疗卫生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本研究除了前言、国内外现状和结论外,主要分为四部分,其中,军队区域型医联体模式环境背景分析部分,分析了我军区域型医联体模式面临的形势要求,论证提出了我军区域型医联体模式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严峻挑战;我军军民融合式医疗保障现状调查研究部分,重点对代表性的部队卫生机构和军地医院进行了问卷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和评价;军队区域型医联体模式设计部分,论证提出了军队区域型医联体组织模式、分工协作机制与医疗资源的贯通共享机制;军队区域型医联体发展的策略和建议部分,在组织体系管理、运行机制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资源管理、核心支撑平台管理等方面研究提出适合军队区域型医联体特点和规律的发展对策建议与举措方法。本研究主要创新点:全面调研评价我国军队医疗服务保障发展现状,分析查找了当前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构建了我军区域型医联体组织模式,并系统提出与之相配套的分工协作机制与医疗资源的贯通共享机制;系统分析了军队区域型医联体的环境背景,提出了我军区域型医联体发展策略和建议。
张日晓[9](2019)在《军民融合背景下军队医院卫勤保障能力建设研究 ——以武警G总队医院为例》文中认为2015年以来,军队进入调整改革重要时期,为了理清新时期军民融合背景下军队医院卫勤保障的能力建设问题,发现存在的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具体做法,为军队医院全面稳妥推进改革顺利进行,建设一支快速高效的卫勤保障力量提供参考。本文以新时期国防和军队建设理论和深化军队改革相关政策为依据,以武警G总队医院卫勤保障能力建设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分析、个案研究、问卷调查和专题访谈等方法,对军队医院卫勤保障发展历程及现状进行概括总结,以参与者和当事人对军队改革的认识为参考,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和国外成功经验,发现了军队医院卫勤保障能力建设存在“人才流失严重”、“综合能力偏弱”、“装备器材落后”、“后勤保障不强”、“军民发展不畅”等一系列主要问题,在对成因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的基础上,结合国防和军队改革的新要求,就如何抓住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机遇期,全面建设一支快速高效的卫勤保障力量,从内部“自身能力建设”和外部“环境支撑建设”等方面给出了相关具体措施和政策建议。
罗跃全[10](2018)在《基于卫勤保全的陆军师级医院核心卫勤保障能力研究》文中认为新军事变革冲击了传统的军事理念和军事安全观念,未来战争将发生巨大变化。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纳米新材料等会聚发展并应用于军事领域,使得新边疆、高边疆、生物微边疆成为新的主权概念和国家安全的重要屏障。面对新军事变革和新技术革命这一发展浪潮,我国安全风险呈累积态势。党中央作出了全面深化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组建陆军领导机构,加快陆军转型发展。战争形态的改变和陆军职能任务的深化拓展,对战斗力生成转化模式提出了全新命题,使得担负战斗力维护任务的军队卫勤从幕后走向台前,对卫勤建设在为战斗力提供科学性、系统性和效能性保障方面提出了更高标准和更大挑战。卫勤建设理念也在发生转型,由伤亡可承受性向“低伤亡”甚至“零伤亡”方向发展,战救技术由保“命”向保功能、保生活质量等“全健康”方面发展。随着未来高技术战争可以实现对致伤手段、打击范围、毁伤程度等多因素的可控,卫勤任务也将从救治能力向战斗力的提升及预先保护等方面转变,向有利于提高、更新战斗力保障机制发展。如何在新一轮变革中实现卫勤保全效能最大化是本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通过对全新作战理论和医学科技发展背景下“卫勤保全”思想的深化拓展,并以此为理论依据指导卫勤实战化建设,提高战救技术的发展突破和有效运用。陆军师级医院是我军卫勤体系中的核心力量,是执行我军战救、教学、训练、医疗和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等多样化任务的主要平台,在分级诊疗体系中处于卫勤要素涵盖最全的关键节点,是全面实践和发展卫勤保全理论的理想切入点。课题着眼陆军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与任务,探索基于卫勤保全的陆军师级医院核心卫勤保障能力建设,为实现实战化条件下的卫勤组织指挥提供科学决策支持。本文系统运用管理学、军事学、运筹学、统计学等相关理论、技术与方法,深入分析了“卫勤保全”理论相关概念、核心内涵及应用前景,结合专家论证和建模分析,分析了卫勤保全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构建了基于卫勤保全理论的陆军师级医院核心卫勤保障能力体系,借鉴引用军事建模中“多优先级列表作战资源调度方案建模与辅助决策方法”和虚拟仿真等技术手段,设计建设实战化卫勤战救模拟研训中心,开展能力体系建设实践并通过开展联合作战军事演训和非战争军事行动等卫勤实践进行建设效果的实证研究,最后对加强陆军师级医院核心卫勤保障能力建设进行了思考和展望。现状及理论研究部分,通过广泛调研国内外文献资料,分析外军和我军卫勤建设的基本概况、相关理论和发展优势;以既往实战卫勤保障任务为对象进行个案调查与类比分析,归纳军队医院核心卫勤保障能力建设经验和问题不足。探索新形势下,特别是现代战争条件下陆军师级医院进行卫勤保障时的时间点、伤情特点、救治要点等新情况新问题;对卫勤保全、军队医院核心卫勤保障能力等概念进行阐明,对卫勤保全与外军卫勤理论进行比较分析,对卫勤保全理论应用的新特点、新形势进行研究。核心卫勤保障能力体系研究部分,通过情报分析、专家访谈、座谈讨论、“头脑风暴”等形式,深入了解新时期陆军转型发展战略、职能任务拓展以及新质作战力量建设布局。以此为基础和框架,根据广泛的文献研究情况和专家访谈意见,设计基于卫勤保全的陆军师级医院核心卫勤保障能力研究调查问卷,采用Delphi法对全军相关单位管理、医学、生物、军事、工程等领域的60名专家进行两轮咨询,完成对卫勤保全理论构成要素、陆军师级医院核心卫勤保障能力等核心内容的问卷调研,采用层次分析法、探索性因子分析、熵值法分析等数学建模方法,研究确定了基于卫勤保全的陆军师级医院核心卫勤保障能力指标及权重体系。结果显示:效能型卫勤能力、主动型卫勤能力、科技型卫勤能力关系紧密、缺一不可,是推动卫勤保全改革的核心要素。核心卫勤保障能力建设部分,以能力体系为依据,聚焦基于卫勤保全理论的“效能型卫勤能力、主动型卫勤能力、科技型卫勤能力”三大领域,以多样化军事行动卫勤任务为牵引,运用“多优先级列表作战资源调度方案建模与辅助决策方法”进行资源到任务的科学配置,创新引入“卫勤蓝军”概念,指导建设卫勤战救模拟研训中心,形成循序渐进、优化整合的现场急救、转运后送、综合战救、野战手术、重症监护、控制评估等虚拟仿真合成训练资源集合。综合应用医学模拟、计算机仿真等技术,开展伤情不可预知的、对抗性的卫勤战救模拟训练,探索实战条件下的生理和心理适应、团队综合协作意识、复杂伤情处置技能、战救基本技能、战救思维等战救能力生成;通过“网络学习、模型操作、虚拟仿真场景演练”等手段,对机动卫勤分队进行“多任务场景仿真”的全维全程“对抗性训练”,创新“单元式、组合式、模块化”的组训模式,探索和实践满足新质作战力量战斗力生成模式需要的卫勤保全能力体系建设。实证研究部分,采用“多优先级列表作战资源调度方案建模与辅助决策方法”,依托卫勤战救模拟研训中心功能模块齐全、高度贴近实战的训练资源集合,对本单位受领的援助非洲抗击埃博拉医学救援行动、中外联合卫勤实兵演习、高原联合作战实兵演练等实战卫勤任务进行系统设计、科学组训和资源调度,形成优化的卫勤保障方案并加以模拟演练和实际运用,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科学验证能力体系建设效果并不断完善基于卫勤保全的陆军师级医院核心卫勤保障能力生成模式。最后,本研究站在陆军使命任务历史性拓展、科学把握战略主动以遂行未来多样化军事行动的角度,特别是从满足陆军战斗力新生成模式的卫勤保全能力体系建设需求出发,提出三个方面的思考与建议:一是强化顶层设计和系统集成,实现卫勤效能的可持续性;二是建立作战牵引的卫勤支持机制,发挥主动卫勤的专业决策作用;三是重构科技创新平台和体系,助推先进科技在军事卫勤中的应用,为新时期陆军师级医院核心卫勤保障能力建设快速向卫勤保全转型创造条件。
二、军队医院卫生技术干部继续医学教育基本知识结构的应用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军队医院卫生技术干部继续医学教育基本知识结构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集体化时代山西的医疗场域与乡村社会(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 |
二、相关学术史回顾 |
三、研究对象及理论方法 |
第一章 传统医疗与乡村社会 |
第一节 中国传统医疗场域诸题 |
第二节 山西医疗场域的近代因素 |
第三节 卫生防疫与近代山西医疗 |
第二章 革命深进与医疗型变 |
第一节 空间融入:医政机构直接驻地乡村 |
第二节 资源登册:在地资源的调鉴与整合 |
第三节 关注苦痛:疾疫、伤亡与情感政治 |
第三章 集体生产与集体保健 |
第一节 农业合作化的整体形势 |
第二节 全国首家联合保健站成立 |
第三节 集体医疗体系的全面构建 |
第四章 医疗系统的全面改造 |
第一节 医学技艺的习得 |
第二节 行医方式的改变 |
第三节 医药空间的改塑 |
第五章 医学转型与政治建构 |
第一节 结合与冲突:中西医学 |
第二节 “祖国医学”的历史意涵 |
第三节 “新医学”与后殖民抵抗 |
第六章 医疗卫生与国家想象 |
第一节 卫生动员的策略与机制 |
第二节 米山医疗的典型化之路 |
第三节 新中国典型治理的机制特征 |
第七章 透过医疗场域看乡村社会 |
第一节 医疗场变的多面效应 |
第二节 场域更变与合作医疗的终结 |
第三节 乡村社会的适应与变迁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2)基于能力素质模型的军医大学毕业学员全科规范化培训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
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军医大学毕业学员全科规范化培训现状研究 |
2.1 军队基层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现状 |
2.2 军队基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现状 |
2.3 军医大学毕业学员全科规范化培训需求研究 |
第三章 军医大学毕业学员全科规范化培训能力素质模型的构建研究 |
3.1 构建方法 |
3.2 构建步骤 |
3.3 构建结果 |
第四章 军医大学毕业学员全科规范化培训方案的研究 |
4.1 军医大学毕业学员全科规范化培训能力素质模型的权重分析 |
4.2 军医大学毕业学员全科规范化培训方案的建立 |
第五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
5.1 研究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国内外全科医生培养模式对军队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的启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双改革背景下军队综合性医院经费管理研究 ——以军队某综合性医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文献综述 |
1.3.2 国内文献综述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医院经费管理相关理论 |
2.1 核心概念的界定 |
2.1.1 双改革 |
2.1.2 军队综合性医院 |
2.1.3 医院经费管理 |
2.2 医院经费管理的理论研究基础 |
2.2.1 规模经济理论 |
2.2.2 人力资本理论 |
2.2.3 对本研究的启示 |
第三章 双改革背景下的军队综合性医院经费管理分析 |
3.1 军队综合性医院经费管理基本概况 |
3.1.1 卫生经费供给方式 |
3.1.2 卫生经费投入使用情况 |
3.1.3 财经管理情况 |
3.2 双改革背景下军队综合性医院经费管理的特点 |
3.2.1 经费供给由“自谋自筹”向“军费保障”转变 |
3.2.2 资产管理由“重钱轻物”向“钱物并重”转变 |
3.2.3 预算管理由“粗放管理”向“绩效管理”转变 |
3.2.4 成本管理由“传统管理”向“战略管理”转变 |
3.2.5 经费结算由“分条块审批”向“一体化统管”转变 |
3.3 双改革对军队综合性医院的影响分析 |
3.3.1 经费管理面临的问题 |
3.3.2 军队医院面临的机遇 |
3.3.3 军队医院面临的挑战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军队某综合性医院经费管理案例分析 |
4.1 调研背景 |
4.2 调研访谈 |
4.2.1 访谈提纲设计 |
4.2.2 访谈内容总结 |
4.3 医疗数据分析 |
4.3.1 医疗人次数据 |
4.3.2 经费收入数据 |
4.3.3 经费支出数据 |
4.3.4 医保数据 |
4.3.5 军免医疗经费数据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军队综合性医院经费管理的优化策略 |
5.1 抓管理理念把握经费投向与投量 |
5.1.1 转变经费管理理念 |
5.1.2 把握经费投向与投量 |
5.2 抓适度规模打造强势学科 |
5.2.1 开展规模经济研究适度发展 |
5.2.2 主动适应医改政策发挥特色优势 |
5.3 抓科学管理改革经费管理模式 |
5.3.1 建立高效的卫生经济管理机构 |
5.3.2 建立完善的经费管理机制 |
5.4 抓监督制约确保高效运营 |
5.4.1 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评机制 |
5.4.2 建立持续动态的资产监查机制 |
主要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附录:非结构式访谈提纲 |
致谢 |
附件 |
(4)军民融合视域下现役军人医疗保障能力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方法 |
1.3.1 文献研究法 |
1.3.2 调查座谈法 |
1.3.3 综合对比法 |
1.3.4 案例分析法 |
第1章 我国现行军人医疗保障的概况 |
1.1 医疗保障的基本理论 |
1.2 军队医疗保障概述 |
1.2.1 军队医疗保障体系的构成 |
1.2.2 军人医疗保障的特点 |
1.2.3 现行军队医疗保障的作用和意义 |
1.2.4 军人医疗保障制度与地方医疗保障体系的差异性 |
第2章 现阶段军人医疗保障军民融合的初步探索 |
2.1 实现医疗信息互联互通 |
2.2 军地通用型医疗保障模式持续完善 |
2.3 建立起协作共建的卫勤保障体系 |
2.4 逐步建立起军民融合式医疗联合体 |
第3章 现行军人医疗保障存在的困境 |
3.1 现行军人医疗保障制度不够完善 |
3.2 医疗服务水平有待提升 |
3.3 军民融合式保障方式尚未完全形成 |
3.4 地域及技术力量等资源配置不均衡 |
3.5 逐级转诊程序多,逐级审批手续繁杂 |
3.6 医疗人才流失,医疗水平下滑 |
第4章 军人医疗保障军民融合式发展的对策 |
4.1 进一步完善军人基本医疗保障制度 |
4.1.1 完善法律提供医疗保障制度支撑 |
4.1.2 深入彻底转变军人医疗保障理念 |
4.1.3 分区分类规范完善医疗保障服务 |
4.2 深度优化军民融合医疗体系 |
4.2.1 科学配置不同地域的医疗资源 |
4.2.2 整合完善区域一体化保障模式 |
4.2.3 尝试实施军地双轨制就医方式 |
4.3 提升军人医疗军民融合保障的质量效益 |
4.3.1 推进信息技术的应用 |
4.3.2 推广便捷的医疗服务手段 |
4.3.3 提升医疗保障人员服务水平 |
4.4 改善医疗保障经费使用与管理 |
4.4.1 分区分类统筹经费使用 |
4.4.2 完善医疗保险体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5)军改过程中军队医院医护人员思想政治教育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国际背景 |
1.1.2 国内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研究述评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创新点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阐释 |
2.1 军队改革的相关问题 |
2.1.1 军队改革 |
2.1.2 军队改革的进程 |
2.2 军队医院相关概念 |
2.2.1 军队医院 |
2.2.2 军队医院医护人员 |
2.3 军改过程中军队医院医护人员思想政治教育 |
2.3.1 军改过程中军队医院医护人员思想政治教育概念 |
2.3.2 军改过程中军队医院医护人员思想政治教育特点 |
2.4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4.1 马克思主义军队建设理论 |
2.4.2 习近平强军思想 |
2.4.3 以人为本发展思想 |
2.4.4 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输理论 |
3 军改过程中军队医院医护人员思想现状调查与分析 |
3.1 调查方案设计 |
3.1.1 调查对象 |
3.1.2 调查内容 |
3.1.3 调查方法 |
3.2 军改过程中军队医院医护人员现状分析 |
3.2.1 军队医院医护人员思想现状 |
3.2.2 军队医院医护人员心理现状 |
3.2.3 现役军人对待改革的思想态度 |
3.2.4 非现役军人对待改革的思想态度 |
3.3 调查结果分析 |
4 军改过程中军队医院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4.1 军改过程中军队医院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
4.1.1 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出现偏差 |
4.1.2 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尚不完善 |
4.1.3 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缺乏创新 |
4.1.4 社会人文环境有待改善 |
4.2 军改过程中军队医院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成因分析 |
4.2.1 军队因素 |
4.2.2 社会因素 |
4.2.3 家庭因素 |
4.2.4 个人因素 |
5 军改过程中军队医院医护人员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
5.1 坚持守正创新,确立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理念 |
5.1.1 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
5.1.2 坚持以习近平强军思想为指导 |
5.1.3 努力以提高战斗力为出发点 |
5.1.4 做到思想政治教育与关心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
5.2 发挥调节作用,完善制度保障体系建设 |
5.2.1 完善保障制度,统筹人力资源工作 |
5.2.2 落实军官制度,优化军人待遇政策 |
5.2.3 强化作风建设,提高队伍政治品格 |
5.3 倡导以文化人,创建良好的社会人文环境 |
5.3.1 丰富军人思想教育载体功能 |
5.3.2 发挥军人支部战斗堡垒作用 |
5.3.3 推进军营文化育人功能建设 |
5.4 锤炼革命品格,提升新时代革命军人职业素养 |
5.4.1 加强军人核心价值观教育 |
5.4.2 强化军人服从大局意识 |
5.4.3 讲政治、顾大局,正确对待利益调整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6)XX军队医院文职人员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相关文献述评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概念 |
一、军队医院 |
二、军队文职人员 |
三、激励 |
四、激励机制 |
第二节 军队医院文职人员激励的理论基础 |
一、内容型激励理论 |
二、过程型激励理论 |
三、综合型激励理论 |
第三节 军队医院文职人员激励机制 |
一、军队医院文职人员激励机制的内涵 |
二、军队医院文职人员激励机制的功能 |
三、军队医院文职人员激励机制的特点与要求 |
第三章 XX军队医院文职人员激励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第一节 XX军队医院人力资源的构成 |
第二节 XX军队医院文职人员激励现状 |
一、物质激励机制 |
二、精神激励机制 |
三、职务激励机制 |
四、培训激励机制 |
第三节 XX军队医院文职人员激励现状调查 |
一、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
二、调查结果分析 |
第四节 军队医院文职人员激励存在的问题 |
一、激励目标不明确 |
二、考核机制不规范 |
三、竞争激励较缺失 |
四、发展机会不平衡 |
五、培训机制不健全 |
第五节 XX军队医院文职人员激励问题的成因分析 |
一、激励理念落后 |
二、考核制度流于形式 |
三、文职人员的竞争意识弱 |
第四章 国外公共部门人员激励机制的实践经验与借鉴 |
第一节 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 |
一、美国公共部门人员的激励机制 |
二、新加坡公共部门人员的激励机制 |
第二节 发达国家的经验借鉴 |
一、合理的人员激励方式 |
二、科学的绩效考核制度 |
三、构建完善的晋升机制 |
四、制定灵活的薪酬方案 |
五、重视培训以提升素质 |
第五章 XX军队医院文职人员激励制度的优化对策 |
第一节 强化激励效果 |
一、制定职业规划、实现长期激励 |
二、调整薪酬组成、增强物质激励 |
第二节 建立合理的绩效考核机制 |
第三节 完善文职人员制度 |
一、注重思想激励 |
二、完善奖惩制度 |
第四节 营造特色化激励 |
一、军队特色的文化 |
二、公平的竞争氛围 |
第五节 完善培训机制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XX军队医院文职人员激励情况调查问卷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军队医院聘用人员劳动关系预警指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简介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劳动关系 |
2.1.2 劳动争议 |
2.1.3 劳动关系预警系统 |
2.2 劳动关系预警研究现状 |
2.2.1 劳动关系预警主体 |
2.2.2 劳动关系预警影响因素及预警指标 |
2.2.3 劳动关系预警机制构建 |
2.3 军队医院劳动关系研究现状 |
2.4 理论依据 |
第三章 军队医院聘用人员劳动关系预警指标的筛选与构建 |
3.1 劳动关系预警指标的初步设计 |
3.1.1 劳动关系预警指标构建的框架及侧重点 |
3.1.2 劳动关系预警指标选取的原则 |
3.1.3 劳动关系预警指标的初选 |
3.2 劳动关系预警指标研究专家的确定 |
3.2.1 专家基本情况 |
3.2.2 专家的可靠性分析 |
3.3 劳动关系预警指标的确立 |
3.3.1 专家征询问卷的设计 |
3.3.2 第一轮专家意见征询 |
3.3.3 第二轮专家意见征询 |
3.3.4 第三轮专家意见征询 |
3.4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权重计算 |
3.4.1 层次分析法的介绍 |
3.4.2 劳动关系预警指标权重的计算 |
3.4.3 劳指标体系的确立 |
第四章 案例分析——以西安A军队医院为例 |
4.1 西安A军队医院基本情况及劳动关系预警评分结果 |
4.2 西安A军队医院聘用人员劳动关系现状评价 |
4.2.1 劳动关系中外部环境方面的现状 |
4.2.2 劳动关系中工作场所方面的现状 |
4.2.3 劳动关系中员工个人需求方面的现状 |
4.3 西安A军队医院劳动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
4.3.1 劳动关系中外部环境方面的问题 |
4.3.2 劳动关系中工作场所方面存在的问题 |
4.3.3 劳动关系中个人需求方面存在的问题 |
4.4 改善西安A军队医院劳动关系的对策建议 |
4.4.1 改善劳动关系中外部环境的对策建议 |
4.4.2 改善劳动关系中工作场所的对策建议 |
4.4.3 改善劳动关系中个人需求的对策建议 |
第五章 劳动关系预警指标的评价 |
5.1 指标的整合性 |
5.2 指标的区分性 |
5.3 指标的实用性 |
第六章 总结 |
6.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
6.2 本研究的创新点 |
6.3 本研究的局限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8)基于军民融合的军队区域型医联体模式设计与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目的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3.1 国内外医联体发展现状分析 |
1.3.2 军队区域型医联体模式环境背景分析 |
1.3.3 我军军民融合式医疗保障现状调查研究 |
1.3.4 军队区域型医联体模式设计 |
1.3.5 军队区域型医联体发展的策略和建议 |
1.4 主要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调查研究法 |
1.4.3 比较研究法 |
1.4.4 统计学方法 |
1.5 技术路线 |
第2章 国内外医联体发展现状分析 |
2.1 国外医疗联合体的研究进展情况 |
2.1.1 美国 |
2.1.2 英国 |
2.1.3 新加坡 |
2.2 外军医疗保障军民联合研究进展情况 |
2.3 国内医疗联合体的研究与实践进展情况 |
2.4 我军医疗联合体研究发展趋势 |
2.5 医疗联合体的相关概念 |
第3章 军队区域型医联体模式环境背景分析 |
3.1 军队区域型医联体模式面临的形势要求 |
3.1.1 外军全维、强健、能力医学观念的发展更新,军人健康模式和标准的转变刻不容缓 |
3.1.2 国家利益的拓展和军队使命任务要求,服务和保障战斗力生成日益突显 |
3.1.3 现代军事作业能力的形势任务与需求变化,军人能力强健模式转型亟需推进 |
3.1.4 高新技术飞速发展和生物化科技革命初露端倪,创新性工作方式模式和前瞻性理论研究急待开展 |
3.2 军队区域型医联体模式发展的有利条件 |
3.2.1 党和国家出台的医疗卫生政策有利于军队区域型医联体的发展 |
3.2.2 国家、军队全面深化改革和军队医疗卫生政策的颁布有利于军队区域型医联体的发展 |
3.2.3 国外可参考的成熟管理模式有利于军队区域型医联体的发展 |
3.3 军队区域型医联体模式面临的严峻挑战 |
3.3.1 管理体制与配套政策制度不够完善,法律地位有待提高 |
3.3.2 高原边防哨所部队驻地医疗条件差,医疗联合体实施困难 |
3.3.3 区域型军民融合模式不够成熟,官兵应有权益保障不力 |
第4章 我军军民融合式医疗保障现状调查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调查实施步骤 |
4.1.2 问卷编制 |
4.1.3 信效度检验 |
4.1.4 问卷发放 |
4.1.5 问卷结果计算机录入 |
4.1.6 问卷结果统计 |
4.2 结果 |
4.2.1 基层部队调查结果分析 |
4.2.2 部队卫生机构调查结果分析 |
4.2.3 军队医院调查结果分析 |
4.2.4 地方医院调查结果分析 |
4.3 结论 |
4.3.1 军队区域型医联体相关理论研究处于起步阶段 |
4.3.2 基于军民融合的军队区域型医联体相关体制机制尚未建立 |
4.3.3 部队官兵和军地医务人员了解医联体的程度不高 |
4.3.4 军地医务人员认可医联体的程度偏低 |
第5章 军队区域型医联体模式设计 |
5.1 组建形式 |
5.1.1 城市区域军民融合型医联体 |
5.1.2 县域军民融合型医联体 |
5.1.3 跨区域军民融合型专科医联体 |
5.1.4 边远艰苦地区军民融合型远程医疗协作网络平台 |
5.2 组织领导与职责分工 |
5.2.1 组织领导 |
5.2.2 职责分工 |
5.3 保障方式 |
5.3.1 建立就诊取药绿色通道 |
5.3.2 畅通内部转诊渠道 |
5.3.3 支援帮带基层 |
5.4 医疗资源调配机制 |
5.4.1 人力资源内部流动常态化 |
5.4.2 信息平台一体化 |
5.4.3 辅诊检查设施共享化 |
小结 |
第6章 军队区域型医联体发展的策略和建议 |
6.1 聚焦强军胜战目标,探索构建军队区域型医疗联合体组织体系 |
6.1.1 明晰军队区域型医疗联合体管理组织架构 |
6.1.2 做好军队区域型医疗联合体顶层设计筹划 |
6.1.3 拓展军队区域型医疗联合体各级功能定位 |
6.2 聚力配套政策制度,助力区域医疗联合体服务模式转型 |
6.2.1 健全军队区域型医疗联合体政策法规 |
6.2.2 完善军队区域型医疗联合体制度机制 |
6.2.3 制定军队区域型医疗联合体业务标准 |
6.3 紧盯保障能力提升,多手段锤炼专业队伍技术水平 |
6.3.1 加强基层部队卫生人员集中管理模式论证 |
6.3.2 建强区域型卫生专业技术训练平台 |
6.3.3 健全部队卫生人员终身培训教育机制 |
6.3.4 畅通区域型医疗联合体部队卫生人员成长渠道 |
6.4 着眼互联互通需求,构建区域型医疗联合体一体化信息平台 |
6.4.1 研发一体融合的军队区域型医疗联合体网络信息系统 |
6.4.2 拓展远程医学信息网络应用范围 |
6.4.3 加强网络信息系统的维护与管理 |
6.4.4 着力改进数据传输通信手段 |
6.5 着眼多样化功能需求,打造区域型医疗联合体核心支撑 |
6.5.1 建立军队区域型医疗联合体医疗急救中心 |
6.5.2 建立军队区域型医疗联合体卫生装备维修中心 |
6.5.3 建立军队区域型医疗联合体健康维护中心 |
6.5.4 建立军队区域型医疗联合体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6.5.5 建立军队区域型医疗联合体心理服务中心 |
第7章 研究总结与结论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主要创新点 |
7.3 分析讨论 |
7.3.1 军队区域型医联体模式尚需进一步细化论证 |
7.3.2 军队区域型医联体配套政策标准需进一步健全完善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9)军民融合背景下军队医院卫勤保障能力建设研究 ——以武警G总队医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文献综述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5 有关概念的界定 |
2 军队卫勤保障发展历程及现状 |
2.1 军队卫勤保障体制的演变 |
2.2 现行军队卫勤保障体系 |
2.3 军民融合体系的历程和新发展 |
3 武警G总队医院卫勤保障建设现状分析 |
3.1 武警G总队医院卫勤保障能力建设概况 |
3.2 调研设计与实施 |
3.3 调研结果分析 |
4 武警G总队医院卫勤保障能力建设存在问题与原因 |
4.1 武警G总队医院卫勤保障能力建设存在问题 |
4.2 影响武警G总队医院卫勤保障能力原因分析 |
5 军民融合背景下军队医院卫勤保障能力建设的对策建议 |
5.1 抓好军队医院卫勤卫勤保障自身能力建设 |
5.2 抓好军民融合发展外部环境支撑能力建设 |
6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基于卫勤保全的陆军师级医院核心卫勤保障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名词一览表 |
英文摘要 |
中文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卫勤保障能力建设发展现状研究 |
2.1 外军卫勤保障能力建设现状 |
2.2 我军卫勤保障能力建设现状 |
2.3 新军事变革对我军卫勤保障能力建设提出新要求 |
小结 |
第三章 卫勤保全理论及其应用前景研究 |
3.1 相关概念及卫勤保全核心内涵研究 |
3.2 卫勤保全与国外卫勤保障理论的比较分析 |
3.3 新形势下卫勤保全理论应用前景分析 |
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卫勤保全的陆军师级医院核心卫勤保障能力体系构建研究 |
4.1 陆军师级医院核心卫勤保障能力体系构建模型的假设 |
4.2 基于卫勤保全的陆军师级医院核心卫勤保障能力体系构建研究 |
小结 |
第五章 基于卫勤保全的陆军师级医院核心卫勤保障能力建设实践研究 |
5.1 用卫勤保全理论引领核心卫勤能力建设方向 |
5.2 用作战资源调度方案建模统领卫勤保全战救研训资源构建 |
5.3 卫勤战救模拟研训中心的特点与应用 |
小结 |
第六章 基于卫勤保全的陆军师级医院核心卫勤保障能力建设效果实证研究. |
6.1 援助非洲抗击埃博拉医学救援行动 |
6.2 中外联合卫勤实兵演习 |
6.3 高原联合作战实兵演练 |
小结 |
第七章 基于卫勤保全的陆军师级医院核心卫勤保障能力建设思考 |
7.1 强化顶层设计和系统集成,实现卫勤效能的可持续性 |
7.2 建立作战牵引的卫勤支持机制,发挥主动卫勤的专业决策作用 |
7.3 重构科技创新平台和体系,助推先进科技在军事卫勤中的应用 |
小结 |
全文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新军事变革对我军卫勤保障的影响研究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
附录 2 |
附录 3 |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承担课题及获得奖项 |
致谢 |
四、军队医院卫生技术干部继续医学教育基本知识结构的应用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集体化时代山西的医疗场域与乡村社会[D]. 李全平. 山西大学, 2020(03)
- [2]基于能力素质模型的军医大学毕业学员全科规范化培训方案研究[D]. 陈倩.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0(07)
- [3]双改革背景下军队综合性医院经费管理研究 ——以军队某综合性医院为例[D]. 杨馥瑜.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4]军民融合视域下现役军人医疗保障能力提升研究[D]. 严朝. 山西大学, 2020(04)
- [5]军改过程中军队医院医护人员思想政治教育调查研究[D]. 周利. 西安理工大学, 2020(10)
- [6]XX军队医院文职人员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王成.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0(03)
- [7]军队医院聘用人员劳动关系预警指标研究[D]. 翟琳瑶. 西北大学, 2019(04)
- [8]基于军民融合的军队区域型医联体模式设计与策略研究[D]. 朱连荣. 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 2019(03)
- [9]军民融合背景下军队医院卫勤保障能力建设研究 ——以武警G总队医院为例[D]. 张日晓. 暨南大学, 2019(02)
- [10]基于卫勤保全的陆军师级医院核心卫勤保障能力研究[D]. 罗跃全.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1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