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NF-κB在冠心病中的表现(论文文献综述)
汪羚利,李昭屏,于海奕,高炜[1](2021)在《长链非编码RNA在冠心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文中指出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在基因转录、转录后调控、染色体修饰、表观遗传学改变等多个环节方面发挥调控作用,成为包括心血管疾病、肿瘤等疾病的研究热点。lncRNA在冠心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相关机制研究日益丰富,本文对近年来的发现进行总结,为后续深入探索冠心病发病机制和冠心病新的治疗靶点带来启发。
林泉[2](2021)在《西洋参丹参配伍调控PI3K/Akt/NF-κB通路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动脉粥样硬化(AS)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病理学基础,易损斑块破裂和继发性血栓形成是急性心血管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易损斑块具有泡沫细胞聚集、脂质核心增大和纤维帽变薄等特点,这些特征与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和内皮损伤密切相关。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PI3K/Akt/NF-κB信号通路与AS病理生理过程密切相关,参与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和内皮功能的调节,调控PI3K/Akt/NF-κB通路有望成为稳定AS易损斑块的新策略。益气活血养阴法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的基本治则之一,既往研究发现益气活血养阴方药可通过抑制血管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和保护内皮功能而发挥抗AS的作用;西洋参丹参配伍是常用的益气活血养阴药对,其能否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进展、稳定AS易损斑块,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本课题通过开展系统评价、网络药理学、体内实验和体外实验研究探索西洋参丹参配伍对AS易损斑块的干预效应,探讨干预效应和PI3K/Akt/NF-κB通路之间的关系,旨在从循证医学、生物网络、物质基础、整体动物和细胞分子水平阐明西洋参丹参配伍稳定AS易损斑块的效应特点与作用机制。本课题研究分为两部分文献综述和实验研究。1文献综述:综述一西洋参丹参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研究进展综述二PI3K/Akt/NF-κB信号通路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研究进展2实验研究:包括以下五部分。研究一益气活血养阴方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系统评价研究目的:应用meta分析方法,探讨益气活血养阴方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 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CNKI、SinoMed、VIP和WanFang Data数据库,纳入益气活血养阴方药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相关RCT,检索时限为2010年1月1日至2021年1月31日,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5个Jadad评分≥4分的RCT,共1388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联合用药组的心绞痛疗效[RR=1.22,95%CI(1.15,1.29),P<0.00001]、中医证候疗效[RR=1.16,95%C(1.08,1.25),P=0.0001]、心电图疗效[RR=1.27,95%CI(1.16,1.39),P<0.00001]、HDL-C[MD=0.52,95%CI(0.26,0.78),P<0.0001]显着高于单纯常规西药治疗组,hs-CRP[SMD=-1.57,95%CI(-1.99,-1.14),P<0.00001]、TC[MD=-1.05,95%CI(-1.57,-0.52),P<0.0001]、TG[MD=-0.44,95%CI(-0.59,-0.29),P<0.00001]、LDL-C[MD=-0.54,95%CI(-0.83,-0.24),P=0.0004]、血浆粘度[MD=-0.38,95%CI(-0.57,-0.20),P<0.0001]和纤维蛋白原含量[MD=-0.66,95%CI(-0.97,-0.36),P<0.0001]显着低于单纯常规西药治疗组;在安全性方面,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RR=1.57,95%CI(0.63,3.91),P=0.33]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当前证据显示,与单纯常规西药治疗相比,益气活血养阴方药联合常规西药治疗能有效降低心绞痛患者的炎症、血脂和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减轻心肌缺血,缓解临床症状,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研究二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西洋参丹参配伍治疗冠心病的作用机制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分析西洋参丹参配伍治疗冠心病的药理机制。方法:通过TCMSP数据库检索西洋参、丹参的活性成分及其靶点,并在Uniport数据库标准化靶点信息;通过Gencards、OMIM、TTD、DRUGBANK数据库获取冠心病相关靶点基因,使用R语言筛选药物和疾病交集靶点;通过String平台进行蛋白质相互作用分析,筛选关键靶点基因;采用DAVID数据库对交集靶点进行GO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西洋参丹参配伍治疗冠心病的关键靶点为STAT3、AKT1、TP53、TNF、MAPK1等,生物学通路主要作用于HIF-1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等。结论:本研究初步揭示了西洋参丹参配伍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治疗冠心病的作用机制,为进一步开展基础和临床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研究方向。研究三西洋参丹参药物有效部位的制备及高效液相色谱法成分含量测定目的:在前期研究基础上制备西洋参丹参有效部位,并采用HPLC法测定有效部位中关键成分的含量。方法:本部分研究采用加热回流法提取、减压浓缩、大孔树脂层析分离纯化和真空干燥冷冻法制备西洋参皂苷、丹参酮和丹参酚酸三个有效部位,通过HPLC法测定各有效部位中主要成分含量。结果:西洋参中人参皂苷Rg1、Re、Rb1含量分别为0.13%、0.98%、2.4%,共计为3.51%;丹参中丹参酮Ⅰ、隐丹参酮、丹参酮ⅡA含量分别为0.05%、0.11%、0.14%,共计0.30%,丹参中丹酚酸B含量为3.08%,均符合国家药典标准。西洋参皂苷有效部位中主要成分人参皂苷Rg1、Re、Rb1含量分别为1.24%、12.82%、42.49%,共计56.55%;丹参酮有效部位中主要成分隐丹参酮、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含量分别为14.51%、4.72%、17.5%,共计36.73%;丹参酚酸有效部位中主要成分丹酚酸B含量为40.67%。结论:本研究按生药量1:3比例将西洋参、丹参分别进行提取纯化,得到西洋参皂苷、丹参酮和丹参酚酸三个有效部位,进而将西洋参、丹参有效部位混合均匀,制成益气活血养阴配伍有效部位,用于动脉粥样硬化药理实验研究。研究四西洋参丹参配伍干预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作用机制研究目的:观察西洋参丹参配伍对ApoE-/-小鼠 AS易损斑块的影响,从炎症反应、内皮损伤和氧化应激角度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90只ApoE-/-小鼠高脂饲料喂养,造模12周后,随机分为模型组、辛伐他汀组(3.03mg/kg/d)、西洋参丹参有效部位低剂量组(以生药量计,西洋参0.75g/kg/d+丹参2.25g/kg/d)、西洋参丹参有效部位中剂量组(以生药量计,西洋参1.5g/kg/d+丹参4.5g/kg/d)、西洋参丹参有效部位高剂量组(以生药量计,西洋参3g/kg/d+丹参9g/kg/d)和西洋参丹参水煎剂组(以生药量计,西洋参1.5g/kg/d+丹参4.5g/kg/d),15只C57BL/6J小鼠作为正常对照组;给予相应药物灌胃8周;采用主动脉油红O大体染色、主动脉根部H&E染色评估AS病变程度及斑块稳定性;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脂指标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IL-1β、TNF-α、ICAM-1和ET-1等指标水平;采用生化法检测血清MDA、SOD和NO等指标水平;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MMP-9、p-PI3K、p-Akt和p-NF-κB蛋白表达水平。结果:①病理指标:主动脉油红O大体染色显示,模型组小鼠主动脉内膜可见脂质沉积,粥样斑块形成,较正常组明显红染,辛伐他汀组、西洋参丹参有效部位中剂量、高剂量和水煎剂组较模型组红染区域稀疏,脂质沉积明显减少,斑块面积与主动脉内膜面积比值显着降低(P<0.05);主动脉H&E染色显示,模型组可见斑块突出管腔,管腔变窄,斑块表面纤维帽较薄且不均匀,斑块内可见脂质核心面积增大,大量的泡沫细胞聚集。各药物干预组较模型组斑块狭窄减轻,泡沫细胞数量降低,脂质核心面积减少。②血脂指标:与模型组相比,辛伐他汀和西洋参丹参高剂量组显着降低TG、TC水平(P<0.05),西洋参丹参中剂量组显着升高HDL-C水平(P<0.05)。③炎症因子指标:与模型组比较,各药物干预组IL-1β、TNF-α水平均显着降低(P<0.05),西洋参丹参中、高剂量组ICAM-1水平显着降低(P<0.05)。④内皮损伤指标:与模型组比较,辛伐他汀、西洋参丹参中、高剂量和水煎剂组NO含量均显着升高(P<0.05),辛伐他汀、西洋参丹参中、高剂量和水煎剂组ET-1含量均显着降低(P<0.05)。⑤氧化应激指标:与模型组比较,各药物干预组SOD含量显着升高(P<0.05),MDA含量显着降低(P<0.05)。⑥MMP-9:与模型组比较,各药物干预组MMP-9蛋白表达量均显着降低(P<0.05);西洋参丹参有效部位中剂量组和水煎组相比,MMP-9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05)。⑦通路相关指标:与模型组比较,辛伐他汀组、西洋参丹参低、高剂量组p-PI3K蛋白表达量显着降低(P<0.05);各药物干预组p-Akt蛋白表达量显着降低(P<0.05);辛伐他汀、西洋参丹参中剂量、高剂量和水煎剂组p-NF-κB蛋白表达量显着降低(P<0.05);西洋参丹参有效部位中剂量组和水煎组相比,p-PI3K、p-Akt和p-NF-κB表达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西洋参丹参配伍能够通过抑制炎症反应、改善氧化应激、减轻内皮损伤和降低主动脉MMP-9蛋白表达,减少脂质沉积和斑块面积,抑制斑块进展,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PI3K/Akt/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有关。研究五西洋参丹参配伍干预ox-LDL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损伤的作用机制研究目的:观察西洋参丹参配伍对内皮细胞损伤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根据实验三获得有效部位中人参皂苷Rb1和丹酚酸B的配比,称量相应质量的单体,混合均匀,作为干预药物。建立ox-LDL诱导的内皮细胞损伤模型,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ox-LDL 75μg/mL)、西洋参丹参低剂量组(ox-LDL 75μg/mL+中药单体5μg/mL)、西洋参丹参高剂量组(ox-LDL75μg/mL+中药单体25μg/mL)、西洋参丹参高剂量组+740YP组(ox-LDL 75μg/mL+中药单体25μg/mL+740YP25μg/mL),给予相应药物干预24h;采用CTG检测细胞活性;采用ELISA法检测ICAM-1和MMP-9含量;采用生化法检测MDA和SOD水平;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p-PI3K、p-Akt和p-NF-κB蛋白表达水平。结果:①CTG指标:与模型组相比,西洋参丹参低、高剂量组细胞活性明显增加(P<0.05);740YP组与高剂量组相比,细胞活性明显减低(P<0.05)。②炎症因子指标:与模型组相比,西洋参丹参低、高剂量组ICAM-1、MMP-9明显降低(P<0.05);740YP组与高剂量组相比,ICAM-1、MMP-9明显升高(P<0.05)。③氧化应激指标:与模型组相比,西洋参丹参高剂量组SOD明显增加,MDA明显降低(P<0.05);740YP组与高剂量组相比,SOD明显减低,MDA明显升高(P<0.05)。④通路相关指标:与模型组相比,西洋参丹参低、高剂量组p-PI3K、p-Akt和p-NF-κB明显降低(P<0.05);740YP组与高剂量组相比,p-PI3K、p-Akt和p-NF-κB明显升高(P<0.05)。结论:西洋参丹参配伍能够通过抑制PI3K/Akt/NF-κB通路提高细胞活性、改善氧化应激和抑制炎症反应,减轻内皮细胞损伤,保护内皮细胞。
张琼[3](2021)在《CTSC通过调控p38 MAPK信号通路参与冠心病发生发展机制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非标定量技术以及质谱分析构建人体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中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的蛋白数据集,筛选潜在生物标志物;并探讨组织蛋白酶C在冠心病发生中通过p38 MAPK信号通路调控巨噬细胞极化的机制。方法:通过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法获取肽段二级谱图并使用Maxquant(v1.6.6.0)对二级质谱数进行检索;通过蛋白注释和功能富集对肽段进行分析,利用DAVID和GSEA对差异表达蛋白进行功能富集,将得到的差异表达蛋白输入到STRING(v.10.5)在线分析网站进行蛋白互作网络的构建,并用Cytoscape可视化并筛选核心蛋白,最后将筛选的核心蛋白-CTSC进行功能验证实验;收集贵州医科大学法医学院司法鉴定中心2018年10月至2019年12月符合标准的尸检案例冠脉组织和采用Apo E-/-C57小鼠构建动脉粥样硬化模型收集的主动脉组织样本;人体冠脉分为三个组:A组为对照组(Control):非疾病意外死亡的案例;B组为冠心病组(CHD):患有冠心病但为非冠心病猝死;C组为冠心病猝死组(SCD):患有冠心病且为冠心病猝死;动物实验分为两组,即对照组(Control)和动脉粥样硬化组(AS)。HE染色检测动脉血管内膜下斑块形成情况以及血管的狭窄程度;WB法检测CTSC、FAK、p-FAK以及p38 MAPK信号通路等相关蛋白的表达;IHC检测CTSC、TNF-α及CD206在动脉血管组织中的定位及表达。结果:通过质谱鉴定得到的肽段长度大多数分布在7-20个氨基酸之间,其分布符合生物检材质控要求;蛋白定量重复性检验显示本实验样本定量结果符合统计学上的一致性;通过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共鉴定到29581.0条肽段,及2784.0个可定量的蛋白;生物信息学分析获得265个差异表达蛋白(P<0.05),GO及KEGG分析显示差异蛋白主要富集于中性粒细胞激活与免疫反应、细胞外基质及溶酶体通路等。GSEA的GO term分析结果显示,SCD组中上调的蛋白集主要与溶酶体腔有关(NES=3.444,FDR q=0.000),GSEA的KEGG结果也证实了差异蛋白主要与溶酶体途径相关(NES=2.444,FDR q=0.000)。通过蛋白网络互作分析获得4个核心模块,其中筛选出相较于对照组高表达的半胱氨酸蛋白酶家族成员CTSZ、CTSC、CTSF、CTSD、CTSB、CTSA为核心基因。人体实验结果:WB和IHC结果显示:CTSC在冠心病中表达上调(P<0.05),且在冠心病猝死中的表达高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P<0.05);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猝死组中,FAK及其磷酸化水平升高(P<0.05),p38及其磷酸化水平升高(P<0.05),且均在冠心病猝死组高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M1巨噬细胞标志蛋白TNF-α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猝死组中均显着升高(P<0.05),且冠心病猝死组的表达高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P<0.05);M2巨噬细胞标志蛋白CD206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和冠心病猝死组中的表达无显着差异性(P>0.05)。皮尔森相关系数检验结果示:FAK的表达随CTSC表达升高而升高,两者之间的表达呈显着正相关关系(r=0.775,CI 95%P=0.000);p38的表达与CTSC呈显着正相关关系(r=0.813,CI 95%P=0.000);TNF-α的表达与CTSC呈显着正相关关系(r=0.805,CI 95%P=0.000)。动物实验结果:血脂检测结果中,与对照相比,TG、TC以及LDL-C血清含量在实验组中显着升高,而HDL-C的血清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大体油红O染色显示实验组主动脉内膜着色较对照组明显加深;HE染色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小鼠主动脉内膜下大量脂质堆积,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管腔明显狭窄;IHC染色显示CTSC阳性表达主要在泡沫细胞胞质中,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表达显着升高(P<0.05);WB结果显示:实验组小鼠主动脉内FAK、p38及其磷酸化水平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CTSC和TNF-α表达水平显着增加(P<0.05)。结论:从冠心病左冠状动脉前降支蛋白数据集中筛选CTSC作为冠心病猝死的潜在生物标志物;CTSC可能通过FAK诱导的p38 MAPK信号通路调控巨噬细胞向M1型极化,引起炎症因子释放增加,增强炎症反应,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及发展,进而参与冠心病发展进程。
周芳[4](2021)在《基于差异表达的LncRNA TUG1研究小陷胸加味汤治疗冠心病(痰热互结证)的作用机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CHD)是由冠状动脉血管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而引起血管腔狭窄或阻塞,造成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导致的心脏病。一项由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组织编撰体现我国心血管疾病流行与防治的报告—《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中分析指出:目前我国约有3亿口人被确诊罹患心血管疾病,其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人数超过1100万,位列心血管疾病第二,并且死亡率在心血管疾病中位列第一,这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很大的负担。因此,安全有效的防治工作对降低冠心病的病亡率具有重要意义。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其贯穿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始动、发展及临床事件整个过程。中医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历经时间的沉淀和反复验证,在保护血管内皮、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方面治疗冠心病具有独特优势。近年来,随着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基因转录组学的不断革新进步,非编码RNA(noncoding RNA,nc RNA)在各种疑难疾病中揭开神秘面纱,有关其在心血管疾病中研究不在少数,这为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提供重要思路,也为疾病的基因治疗夯实基础。牛磺酸上调基因1(Taurine up-regulated1,TUG1)首先是在体外培养的新生小鼠视网膜细胞中被发现,后来被证实在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中高表达,可以通过介导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参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s,p38MAPK)信号通路的激活在内皮细胞损伤中发挥重要作用,可以通过磷酸化转录因子引起多种相关基因转录,调控活性物质的表达,参与血管内皮细胞氧化应激损伤、凋亡等过程。基于差异表达的LncRNA TUG1与p38MAPK信号通路在冠心病血管内皮损伤中的重要作用,本研究将以保护血管内皮细胞作为切入点深入探讨小陷胸加味汤治疗冠心病作用机制,旨在为小陷胸加味汤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通过理论研究探索冠心病中医病名、病因病机、中医治疗的历史渊源及进展,揭示小陷胸汤治疗冠心病(痰热互结证)的中医辨证思路。基于中医药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治疗冠心病的独特优势,从基因层面及分子生物学层面挖掘小陷胸汤治疗冠心病(痰热互结证)可能潜在的作用机制,为下一步我们临床应用小陷胸加味汤治疗冠心病(痰热互结证)研究夯实理论基础。2.小陷胸加味汤治疗冠心病(痰热互结证)的临床观察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选取56例冠心病(痰热互结证)患者,随机分为小陷胸加味汤组和对照组,小陷胸加味汤组在对照组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以小陷胸加味汤,疗程均为30天,分别观察(1)临床指标:中医临床症状,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及发作程度;(2)实验室指标:心电图检查记录心绞痛发作时S-T段及T波的变化;血管内皮相关指标一氧化氮(NO)和内皮素(ET)分泌水平;(3)药物不良反应评价指标: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等。3.冠心病(痰热互结证)患者外周血LncRNA TUG1与血管内皮损伤相关性研究。随机选取15例冠心病(痰热互结证)患者,另设健康对照组15例。所有入选对象取血6ml,Real-Time PCR法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LncRNA TUG1,免疫学方法测定循环内皮细胞计数,硝酸还原酶法测定一氧化氮分泌水平,放射免疫法测定内皮素分泌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分别将LncRNA TUG1与循环内皮细胞计数、一氧化氮、内皮素做相关分析。4.基于中药血清药理学研究及时效关系研究,探索小陷胸汤加味汤调控差异表达的LncRNA TUG1与p38MAPK信号通路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机制。选用SPF级SD大鼠经灌胃给药制备小陷胸加味汤含药血清及空白对照血清;TNF-α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制备内皮损伤模型,MTT法筛选最佳含药血清浓度及作用时间。实验分为模型组、空白血清组、小陷胸加味汤含药血清组,分别应用运用培养基、空白组血清及最佳小陷胸加味汤含药血清进行干预。采用RT-PCR法检测小陷胸加味汤含药血清对TNF-α诱导的损伤HUVEC中LncRNA TUG1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TNF-α诱导的损伤HUVEC中p38MAP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p38、P-p38的表达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来分析差异表达的LncRNA TUG1与内皮细胞p38MAP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p38、P-p38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小陷胸汤源于《伤寒论》,后世医家在遵循原文的基础上不断扩义,明确提出在审明痰热互结病机的条件下,小陷胸汤能从多靶标、多途径、多层次改善血管内皮治疗冠心病。2.小陷胸加味汤治疗冠心病(痰热互结证)的临床疗效及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小陷胸加味汤组能明显改善心绞痛症状和中医证候,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有效率分别为92.86%和96.43%,心电图疗效总有效率为92.86%,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NO分泌水平上调(P<0.05),ET分泌水平降低(P<0.05)。两组治疗前后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等均无临床意义,小陷胸加味汤组出现1例胃痛(3.57%),2例腹胀(7.14%)。对照组出现2例头昏、头痛(7.14%),2例腹胀(7.14%)。3.冠心病(痰热互结证)患者外周血LncRNA TUG1与血管内皮损伤相关性研究。冠心病(痰热互结证)患者外周血中LncRNA TUG1相对表达量增加;血管内皮损伤相关指标循环内皮细胞、ET的分泌水平、NO的分泌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为循环内皮细胞计数增加,ET分泌增加,NO分泌降低。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冠心病(痰热互结证)患者外周血中LncRNA TUG1与循环内皮细胞计数呈显着正相关(r=0.56,P=0.03),与NO的分泌(r=-0.58,P=0.02)呈显着负相关,同时与ET的分泌水平呈显着正相关(r=0.62,P=0.01)。4.小陷胸加味汤调控差异表达的lnc RNA TUG1与p38MAPK信号通路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机制。时效关系研究发现小陷胸加味汤含药血清以一定的时间-剂量依赖方式改善TNF-α诱导损伤HUVEC细胞的增值能力。最终选用20%小陷胸加味汤含药血清干预TNF-α诱导损伤HUVEC细胞24小时。Real-Time PCR结果显示,LncRNA TUG1的相对表达水平在模型组的平均值为1.00,在空白血清组中的平均值为0.98,在20%小陷胸加味汤含药血清组中的平均值为0.96,小陷胸加味汤含药血清组与模型组、空白血清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20%小陷胸加味汤含药血清组中p38、P-p38蛋白表达量明显下调,与模型组、空白血清组比较差异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LncRNA TUG1的相对表达量与p38、P-p38蛋白的表达呈显着正相关,分别为(r=0.997,P=0.048),(r=0.990,P=0.017)。结论:1.小陷胸加味汤联合西医常规治疗能有效改善冠心病(痰热互结证)临床症状和血管内皮功能。2.冠心病(痰热互结证)患者外周血LncRNA TUG1表达具有差异性,差异表达的LncRNA TUG1与血管内皮损伤存在一定相关性。3.小陷胸加味汤含药血清能够通过调控差异表达的LncRNA TUG1进而减少p38MAP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减轻内皮细胞损伤。4.在审明病机的前提下,小陷胸加味汤可以从基因层面、分子生物学层面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治疗冠心病(痰热互结证)。
徐明安[5](2021)在《冠心病患者血清白介素-37b水平及其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相关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血清白介素-37b、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在冠心病各亚组及对照组间的差异,分析血清白介素-37b水平与冠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初步探究血清白介素-37b在冠心病发生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筛选2020年1月至2020年10月因胸痛或胸闷入住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血管内科的患者,经病史采集、查体、心电图、血清肌钙蛋白测定以及我院冠脉造影检查。纳入88例患者,分为4组:AMI组有23例、UA组有30例、SAP组有19例、对照组有16例。又依据冠心病组患者Gensini评分,将冠心病组患者分为极重度(18例)、重度(18例)、中度(20例)、轻度(16例)病变组。采用人IL-37b ELISA试剂盒测定各组血清中IL-37b水平,根据录入的中性粒细胞计数和淋巴细胞计数计算NLR,并分析IL-37b、NLR在各组中表达的差异。结果:(1)性别、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病病史、心率、收缩压、体重指数、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谷丙转氨酶、肌酐、尿素氮、单核细胞数、血小板、血红蛋白、尿酸、BNP、LVEF在各组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年龄小于AMI组、UA组及SAP组(P<0.05),AMI组的糖尿病患病率、糖化血红蛋白、谷草转氨酶高于对照组(P<0.05),AMI组的舒张压高于UA组(P<0.05),AMI组的左室舒张末内径大于SAP组(P<0.05),AMI组的肌钙蛋白I、CK-MB明显高于UA组、SAP组、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AMI组、UA组血清IL-37b、NLR较SAP组、对照组升高(P<0.05),AMI组IL-37b较UA组升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极重度病变组血清IL-37b、NLR较重度、中度、轻度病变组升高(P<0.05),重度病变组的IL-37b较中度、轻度病变组升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血清IL-37b与谷草转氨酶、肌钙蛋白I、CK-MB、左室舒张末内径、BNP、糖化血红蛋白正相关(P<0.05),与LVEF、舒张压之间不相关(P>0.05)。结论:(1)冠心病患者IL-37b、NLR水平升高,且在AMI患者中升高更显着,提示IL-37b可能参与了冠心病发生过程中的炎症反应。(2)冠心病患者IL-37b、NLR的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具有一定相关性。(3)血清IL-37b与NLR、谷草转氨酶、肌钙蛋白I、CK-MB、左室舒张末内径、BNP、糖化血红蛋白正相关,提示IL-37b有望成为一种辅助评估CHD患者病情程度的炎症标志物。
薛亚军[6](2021)在《KLF7在冠心病心外膜脂肪组织巨噬细胞炎症反应中的作用及初步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患者心外膜脂肪组织(epicardial adipose tissue,EAT)中存在大量的炎症因子和巨噬细胞,其中巨噬细胞以促炎的M1型为主,CAD患者EAT中炎症因子的聚集受到多种原因的影响,但具体调控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本研究通过检测CAD EAT中KLF7的表达及培养THP-1巨噬细胞的基础上,探讨KLF7调控THP-1巨噬细胞炎症应答的机制,阐明KLF7在CAD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方法:(1)选取CAD及非冠心病(non-CAD)组患者各30名,收集EAT组织样本及患者临床一般临床资料、生化指标。实时荧光定量PCR(q 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EAT中KLF7、CD68、IL-6、TNF-α、JNK和NF-κB(p65)的表达水平;(2)体外培养THP-1细胞,将THP-1细胞诱导分化为THP-1巨噬细胞,用不同的KLF7干扰片段刺激THP-1巨噬细胞,通过q 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KLF7的表达量;(3)用不同浓度LPS在同一时间段及相同浓度LPS在不同时间段刺激THP-1巨噬细胞,q 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KLF7的表达量;应用细胞转染技术,沉默KLF7在THP-1巨噬细胞内的表达,q 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MAPKs和NF-κB炎症信号通路重要因子的表达水平。结果:1.人体组织实验(1)一般资料及生化指标两组年龄、BMI、SBP、DBP、LDL、HDL、TC和TG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超敏C反应蛋白CAD组较non-CAD组升高,脂联素(APN)降低(P<0.05)。(2)受试个体EAT中KLF7和炎症信号通路关键因子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我们检测KLF7在CAD和non-CAD组EAT中的表达发现,与non-CAD组相比,CAD患者EAT中KLF7的mRNA及蛋白表达均升高(P<0.001);TLR4、IL-6、TNF-α、JNK、NF-κB的mRNA也显着高于non-CAD组(P<0.0001)。(3)KLF7表达与炎症信号通路关键因子表达相关性分析CAD组EAT中KLF7的mRNA表达水平与TLR4、IL-6、TNF-α、JNK、NF-κB显着正相关(P<0.05)。(4)受试个体EAT中CD68表达水平和TLR4、IL-6、TNF-α表达相关性分析CAD患者EAT中CD68的mRNA水平高于non-CAD组(P<0.0001)。CD68mRNA表达在CAD患者EAT中与TLR4,IL-6和TNF-α呈正相关(P<0.01)。2.体外细胞实验(1)不同KLF7干扰片段在THP-1巨噬细胞中的表达与NC组相比,si-KLF7-1和si-KLF7-2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5),但si-KLF7-2的效率优于si-KLF7-1。(2)LPS刺激THP-1巨噬细胞后KLF7的表达在相同时间内,用不同浓度的LPS刺激THP-1巨噬细胞,与LPS浓度为0 ng/ml相比,KLF7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随LPS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在100 ng/ml时显着升高(P<0.01)。LPS浓度为100ng/ml时,在不同时间点刺激THP-1巨噬细胞,与0 min相比,KLF7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随LPS刺激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在6h时显着升高(P<0.05)。(3)KLF7通过JNK的磷酸化促进LPS诱导的MAPKs和NF-κB炎症信号通路的激活THP-1巨噬细胞转染si-KLF7-2后,再用LPS刺激细胞,细胞内的p-P38、p-ERK1/2的蛋白表达水平无显着改变,但p-JNK、p-P65、p-IκBα和核内P65蛋白表达水平显着低于si-NC组(P<0.05)。结论:(1)CAD患者EAT中KLF7表达增加。(2)KLF7通过调控NF-κB炎症信号通路来介导EAT中炎症因子的释放。
魏梅[7](2021)在《同型半胱氨酸在早发冠心病预后危险因素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指因狭窄性冠状动脉疾病而引起的心肌缺血缺氧所造成的缺血性心脏病。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目前,早发冠心病(PCAD)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在亚洲国家中日益普遍,然而,对于它的临床特点及预后知之甚少。因此,本研究选取了PCAD患者,进行随访研究,旨在分析PCAD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危险因素,为PCAD患者的二级预防提供依据,并针对危险因素进行相应的基础研究及药物干预,阐明其致动脉粥样硬化机制并为并为这些年轻患者的最佳临床治疗措施提供依据。第一部分 早发冠心病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分析目的:分析PCAD患者MACE的危险因素,为PCAD患者的二级预防提供依据。方法:1.选取2014年3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住院、诊断为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并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为初步研究对象,共2,847例早发ACS患者。排除肥厚性心肌病患者10例,严重瓣膜病需手术患者14例,恶性肿瘤患者3例,免疫系统疾病患者8例,严重肾功能不全患者12例,临床资料不全患者94例,共纳入2,706例患者进行随访研究。患者临床资料及冠状动脉介入资料从住院病案中获取。收集患者所有的基线临床资料。2.入组后对其进行随访,随访方式为电话随访或门诊随访,随访内容为出院后MACE及服药情况。本研究随访截止至2018年12月31日。结果:1.本研究期间失访患者277例,失访率10.24%,最终共2,429例早发ACS患者完成随访、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男性1,327例(54.63%),女性1,102例(45.37%)。患高血压病比例为60.68%,患糖尿病比例为26.60%。此部分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以单支病变为主,其中前降支病变最多见。随访过程中,阿司匹林及他汀类药物的应用比例最高。2.在随访期间共发生了224例MACE,发生率为9.22%。其中189人(7.47%)再发不稳定型心绞痛(UA),25人(1.03%)发生急性心肌梗死(AMI),6人(0.25%)发生了UA和AMI,4人(0.16%)发生心源性死亡。非MACE组2,205人。MACE组患者年龄、女性比例、高血压比例、糖尿病比例、既往冠心病史比例、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高于非MACE组。MACE组冠状动脉单支病变比例低于非MACE组。MACE组的单纯药物治疗比例低于非MACE组,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比例高于非MACE组。MACE组患者硝酸酯类及氯吡格雷的应用比例高于非MACE组。3.单因素Cox风险比例模型分析显示女性、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陈旧性心肌梗死史、既往PCI史、既往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史、诊断为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高Hcy、PCI治疗为早发ACS患者MACE的危险因素。校正年龄、性别、既往病史、化验检查、诊断、冠脉病变支数及部位、治疗方案和用药情况后,多因素Cox风险比例模型分析显示女性、陈旧性心肌梗死史、诊断为NSTEMI、高Hcy仍为早发ACS患者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小结:1.早发ACS患者中男性比例高于女性,但一旦患早发ACS,女性患者的MACE发生率明显高于男性,女性是早发ACS患者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2.Hcy是早发ACS患者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3.NSTEMI患者长期预后较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差,NSTEMI是早发ACS患者长期MACE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第二部分 同型半胱氨酸与女性早发急性冠脉综合征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风险的相关性研究目的:探讨Hcy水平与女性早发ACS患者临床特征的相关性,及Hcy水平对女性早发ACS患者MACE风险的预测价值,为女性早发ACS患者的二级预防提供依据。方法:1.选取2014年3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住院治疗的早发女性ACS患者,共1,299例。排除肥厚性心肌病患者3例,严重瓣膜病需手术患者5例,恶性肿瘤1例,免疫系统疾病患者6例,严重肾功能不全患者5例,临床资料不全患者49例,最终共纳入1,230例患者进行随访研究。患者临床资料及冠状动脉介入资料从住院病案中获取。收集患者所有的基线临床资料。2.入组后对其进行随访,随访方式为电话随访或门诊随访,随访内容为出院后MACE及服药情况。本研究随访截止至2018年12月31日。结果:1.本研究期间失访患者128例,最终共1,102(89.59%)例患者完成随访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平均年龄51.46±3.68岁。其中诊断为UA者占83.1%,诊断为NSTEMI者占12.4%,诊断为STEMI者占4.5%。2.患者根据Hcy水平分为3组:低Hcy组(Hcy≤9.1μmol/L);中Hcy组(Hcy:9.2-11.6μmol/L);高Hcy组(Hcy>11.6μmol/L)。低Hcy组的年龄低于另外两组,随着Hcy的升高,肌酐及尿酸水平上升,空腹葡萄糖水平降低。3.共发生了118例MACE,发生率为10.7%。MACE组患者Hcy水平明显高于无MACE组。4.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89,敏感性为51.7%,特异性为95.0%,Hcy水平最佳分界值为16.85μmol/L。5.Kaplan-Meier分析显示Hcy水平升高与女性早发ACS患者的MACE风险相关。随着Hcy水平升高,无MACE生存率明显降低。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表明,高Hcy水平是女性早发ACS患者MACE风险的独立预测因素。小结:Hcy水平升高与女性早发ACS患者预后较差有关,Hcy水平升高是女性早发ACS患者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血清Hcy水平可作为早发ACS高危女性的一个合适指标。第三部分 阿托伐他汀抑制同型半胱氨酸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的炎症反应目的:探讨Hcy导致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以及阿托伐他汀能否通过抑制炎症因子,从而拮抗Hcy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的炎症反应。方法:1.从雄性SD大鼠中剥离出胸腹主动脉,培养出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进行传代,用第3代至第5代之间的细胞进行实验。2.取生长状态及密度相同的细胞,分别分为对照组、Hcy组、Hcy+阿托伐他汀组、阿托伐他汀组,采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不同组别核转录因子κB(NF-κB)、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1β(IL-1β)及白介素-6(IL-6)的表达。3.利用Trizol法提取VSMCs中的RNA,将提取的总RNA进行反转录,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不同组别NF-κB、CRP、IL-1β、IL-6的表达。4.所有实验重复3次,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Hcy上调大鼠VSMCs的NF-κB表达,而阿托伐他汀抑制高Hcy诱导的NF-κB表达。2.Hcy上调大鼠VSMCs的CRP表达,而阿托伐他汀抑制高Hcy诱导的CRP表达。3.Hcy上调大鼠VSMCs的IL-1β表达,而阿托伐他汀抑制高Hcy诱导的IL-1β表达。4.Hcy上调大鼠VSMCs的IL-6表达,而阿托伐他汀抑制高Hcy诱导的IL-6表达。小结:高Hcy可通过上调炎症因子CRP、IL-6、IL-1β表达,导致内皮细胞炎性损伤,从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而阿托伐他汀可能通过抑制NF-κB的激活,下调细胞因子CRP、IL-6和IL-1β的表达从而拮抗高Hcy诱导的内皮细胞炎症损伤。
杨洋[8](2021)在《垂黄清脉饮治疗冠心病(热毒瘀阻证)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及对相关血清因子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观察垂黄清脉饮治疗冠心病(热毒瘀阻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TLR4、MyD88、h-RP等相关血清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0年11月就诊于宁夏医科大学附属总医院中医科及心内科的冠心病住院受试者84例。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将受试者分为对照组42例,治疗组42例。在均给予两组口服阿托伐他汀片、阿司匹林肠溶片、硫酸氢氯吡格雷片等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加用银丹心脑通软胶囊治疗,治疗组加用垂黄清脉饮治疗,疗程为1个月。于治疗前、后记录受试者的心绞痛症状积分、中医证候积分,收集治疗前后的血清样本,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法)检测治疗前后血清中TLR4、MyD88及h-RP的浓度。数据的统计分析采用SPSS26.0进行,观察垂黄清脉饮治疗冠心病(热毒瘀阻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TLR4、MyD88及h-RP等相关血清因子的影响。结果1.两组受试者的年龄和性别经过统计软件分析(P﹥0.05),无统计学差异,说明资料具有可比性。2.两组受试者治疗后心绞痛症状积分均明显减少(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较而言,心绞痛积分减少更明显(P<0.05)。心绞痛总有效率:对照组为85.71%,治疗组为95.24%,心绞痛的总有效率治疗组显着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3.两组受试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均明显减少(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减少更显着(P<0.05)。中医证候疗效:对照组为81%,治疗组为92.9%,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显着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4.两组受试者治疗后血清中TLR4、MyD88及h-RP的浓度较治疗前均显着降低(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较而言,治疗组受试者血清TLR4、MyD88及h-RP的浓度比对照组降低更加明显(P<0.05)。结论1.垂黄清脉饮能够使冠心病(热毒瘀阻证)患者心绞痛的症状得到有效改善。2.垂黄清脉饮可以显着降低冠心病(热毒瘀阻证)患者中医证候积分,降低患者血清炎性因子hs-CRP水平,对患者血清TLR4、MyD88等炎症信号通路中的关键分子具有下调作用。
常程[9](2021)在《基于iTRAQ技术的急性心肌梗死差异表达蛋白质的筛选及血清淀粉样蛋白A1在心肌缺血性损伤作用机制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edial infarction,AMI)是属于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s,ACS)的一种急性心肌缺血性疾病,指冠状动脉在发生急性堵塞时,心肌发生缺血、坏死的一种严重冠心病。该病起病急、病情进展迅速、致死率及致残率高,给全球公民的健康带来严重威胁。由于该病发病率极高,可以导致多种疾病如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肌炎、心脏瓣膜病、心源性休克等,所以对于及时针对AMI的预防和治疗已经成为了临床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难题。然而,目前除了冠状动脉造影等有创性检查手段,尚且缺乏早期识别疾病的生物学标志物。所以我们应用iTRAQ技术、动物学实验、细胞学实验等方法,比较和鉴定AMI中的差异表达蛋白质,从而发现与AMI相关的生物学标志物,并探究其在AMI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机制。研究方法:第一部分基于iTRAQ技术的急性心肌梗死特异性蛋白质的筛选及验证1)采用iTRAQ技术检测在AMI组(包括STEMI、NSTEMI)和对照组患者血清中差异表达的蛋白质,并进行一系列生物信息分析,以期筛选出与急性心肌梗死相关的差异表达蛋白质;2)采用Elisa法验证SAA1是否在AMI患者血清中高表达,判断其升高是否可作为AM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以及应用ROC曲线分析法对该蛋白诊断AMI的特异度、灵敏度进行评估。第二部分探究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后SAA1的变化及心肌炎性损伤的影响1)通过结扎大鼠的左前降支30min,松开结扎线120min制备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2)H&E染色观察大鼠心肌组织病理改变;3)TTC染色法观察心肌梗死情况,并计算梗死面积百分比;4)测定大鼠血清CK-MB、LDH水平评估心肌损伤情况;5)Elisa法测定大鼠血清中SAA1的水平;6)Western blot法检测心肌组织中NLRP3、caspase-1的表达情况。第三部分探究SAA1对心肌细胞缺氧/复氧后细胞焦亡的影响及作用机制1)细胞分组如下:(A)Control组:使用完全培养基,于正常条件下培养细胞;(B)H/R组:将正常条件下培养的H9C2细胞更换为无糖、无血清的DMEM培养基后,置于三气混合培养箱中(94%N2,5%CO2,1%O2)培养4h完成缺氧过程,后更换为正常完全培养基置于正常条件下继续培养2h完成复氧过程;(C)H/R+SAA1组:应用SAA1预处理细胞24h,后进行缺氧/复氧过程;(D)H/R+SAA1+BAY组:预先应用5μM浓度的BAY11-7082(NLRP3抑制剂)处理细胞1h,依次应用SAA1预处理细胞24h,后进行缺氧/复氧过程。2)CCK-8法测量各组心肌细胞活性;3)测定LDH水平评估心肌细胞损伤程度;4)Elisa法测定血清IL-1β表达水平;5)细胞免疫荧光法观察NLRP3、caspase-1在细胞内表达情况;6)Calcein-AM/PI活死细胞染色法观察细胞焦亡情况;7)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中NLRP3、ASC、caspase-1、IL-1β的表达情况。结果:第一部分基于iTRAQ技术的急性心肌梗死特异性蛋白质的筛选及验证1)本部分我们共鉴定出95种差异表达蛋白质,其中在STEMI和NSTEMI组中比较中筛选出44种蛋白质,NSTEMI和Control组中比较中筛选出48种蛋白质,STEMI和Control组中比较中筛选出28种蛋白质,且在STEMI、NSTEMI、Control三组之间比较存在24种共同差异表达的蛋白质。2)SAA1在STEMI组、NSTEMI组患者血清中的水平明显高于Control组;3)ROC曲线分析提示SAA1诊断AMI对应的灵敏度为84.9%,特异度为90.4%,对应的曲线下面积值(AUC)为0.927,对AMI诊断有很高的准确性;4)多因素回归分析法提示SAA1升高可作为AM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第二部分探究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后SAA1的变化及心肌炎性损伤的影响1)H&E染色结果提示I/R组心肌组织发生明显的损伤;2)TTC染色结果提示I/R组心肌梗死面积明显高于Sham组(P<0.01);3)I/R组血清CK-MB、LDH水平均高于Sham组(P值均小于0.05);4)Elisa测定结果提示I/R组血清SAA1水平高于Sham组(P<0.05);5)Western blot法测定I/R组心肌组织中NLRP3、Caspase-1蛋白质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Sham组(P值均小于0.05)。第三部分探究SAA1对心肌细胞缺氧/复氧后细胞焦亡的影响及作用机制1)CCK-8法检测结果提示H/R组较Control组心肌细胞活力明显下降(P<0.01),给予SAA1(10μg/m L)干预后,细胞活力较H/R组明显下降(P<0.01);2)LDH水平在H/R组明显高于Control组(P<0.01),给予SAA1干预后,LDH水平进一步升高(P<0.05)。此外与单纯应用SAA1干预H/R心肌细胞后,加入NLRP3抑制剂(BAY11-7082)可使LDH水平可明显下降(P<0.05);3)采用Elisa法测定结果提示H/R组IL-1β水平明显高于Control组(P<0.01),给予SAA1干预后,IL-1β水平进一步升高(P<0.01);与单纯应用SAA1干预H/R心肌细胞后,加入BAY11-7082可使IL-1β水平可明显下降(P<0.01);4)细胞免疫荧光结果提示H/R组细胞内NLRP3、Caspase-1的表达明显高于Control组,给予SAA1干预后的表达高于H/R组;与单纯应用SAA1干预H/R心肌细胞相比,加入BAY11-7082可使NLRP3、Caspase-1的表达明显下降;5)Calcein-AM/PI活死细胞染色法结果提示H/R组细胞焦亡程度明显高于Control组,给予SAA1干预后的细胞焦亡程度高于H/R组;与单纯应用SAA1干预H/R心肌细胞后,加入BAY11-7082可使细胞焦亡程度明显下降;6)Western blot法检测结果提示H/R组细胞NLRP3、ASC、Caspase-1、IL-1β蛋白质相对表达量显着高于Control组(P值均小于0.05),给予SAA1干预后各指标的表达量明显高于H/R组(P值均小于0.05);与单纯应用SAA1干预H/R心肌细胞后相比,加入BAY11-7082可使NLRP3、ASC、Caspase-1、IL-1β蛋白质相对表达量显着下降(P值均小于0.05)。结论:1)利用iTRAQ技术共筛选出了95种差异表达的蛋白质,且在STEMI、NSTEMI、Control三组之间比较存在24种共同差异表达的蛋白质。通过Elisa法验证了SAA1在血清中表达水平与蛋白质组学的结果一致,且SAA1水平升高是AM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作为诊断AMI发生的生物学标志物;2)在发生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时,可使血清SAA1水平升高以及加重心肌组织的炎性损伤;3)SAA1可以通过激活NLRP3炎性小体从而促进心肌细胞缺氧/复氧后的细胞焦亡发生。
杨健[10](2020)在《基于网络药理学和机器学习探索中医药对冠心病辨证论治的生物学基础》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冠心病是一种典型的心血管疾病,已成为人类生命健康的头号威胁。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在预防和治疗冠心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传统中医学经过几千年的理论发展和临床实践,形成了以“整体观”和“辨证论治”为精髓的中医临床诊断和用药治疗体系,强调对疾病的不同证候进行分析和正确的诊断,并指导正确又精准的用药。中医药对冠心病进行辨证论治、分型用药取得了显着效果,然而其生物学基础尚不明确,系统性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结合网络药理学和机器学习技术,系统探讨中医药对冠心病辨证论治、分型用药潜在的生物学基础。首先,本研究利用统计分析、复方网络和关联规则挖掘等数据挖掘技术对共计197个复方和186味中药的冠心病中药复方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丹参、川芎、黄芪等药材的使用频次大,治疗冠心病的中医用药以活血药、化瘀药、补血药、补气药、化痰药为主,以活血药、祛痰药、补虚药为主的药物配伍构成核心药物组合。性味归经分析发现中药温寒并用,以甘、辛、苦味为主,归肝、脾、心、肺、胃、肾经,与中医胸痹本虚标实,病位在心,涉及多脏器的病因病机相吻合。分析冠心病中药网络发现,该网络节点度服从幂率分布,具有异质性,大部分节点的度很小,少部分节点有相对很大的度,而这少部分的大度节点恰恰对应了冠心病中药复方中的核心中药,例如丹参、川芎、黄芪、当归、瓜蒌等,它们的主要功效为活血、化瘀、补血、补气、化痰等,对应了冠心病的核心病因病机。其次,本研究结合网络药理学和机器学习技术,探索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用药的潜在生物学基础。通过文献调研,共选定了八个冠心病典型证型及对应中药复方,并从TCMID、Drug Bank、Dis Ge NET等数据库中搜集了复方对应的活性化合物、潜在作用靶标、冠心病疾病基因等信息。通过计算复方作用靶标与冠心病疾病基因在人类全基因组背景网络上的相关性、复方作用靶标与用于治疗心血管疾病西药小分子作用靶标的网络邻近度,发现各中药复方的作用靶标均与冠心病疾病基因有显着相关性、各中药复方的作用靶点均与九类心血管药物靶点有一定的重叠,从分子层面上证实了中药复方对冠心病的有效性。从药材、症状、化合物、靶点、信号通路五个层面对八个复方进行了系统的比较分析,发现八个复方在多层面上均能聚为五类,且在症状、靶标和信号通路上的聚类结果完全一致。八个复方均具有缓解心绞痛的作用,共同富集了七条与冠心病密切相关的信号通路,分别为5-羟色胺能突触、环磷酸腺苷信号通路、钙信号通路、花生四烯酸代谢、类固醇生成、氮代谢和类固醇激素生物合成。聚为每一类的中药复方对应了特异性的生物学过程:用于心肾阴虚和心肾阳虚证的左归饮、参附汤合右归饮(复方7、8)通过调节甲状腺激素信号通路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信号通路,改善肾功能;用于气滞血瘀、气虚血瘀及气阴两虚证的血府逐瘀汤、八珍汤和加味生脉散(复方2、5和6)通过特异性干预TNF信号通路和NF-κB信号通路中的CXCL5、CXCL8、CXCL12、CCL19和CCL21等细胞因子,减轻炎症反应,增强免疫力;用于痰浊闭阻证的瓜蒌薤白半夏汤(复方3)通过特异性作用于CXCR4、CXCL12等靶点,调节产生免疫球蛋白的肠道免疫网络,提高免疫力;用于寒凝心脉证的宽胸丸(复方4)通过调节色氨酸代谢,改善血液循环;用于心血瘀阻证的冠心Ⅱ号方(复方1)通过调节VEGF信号通路,干预血管生成。另外,本研究利用整合拓扑相似和功能相似设计的一种冠心病中药复方重要靶标的排名算法,成功识别了每个中药复方的重要靶标,并证实了整合拓扑相似和功能相似比仅考虑拓扑相似的算法具有优越性。之后,通过检索Pub Med和Pub Chem数据库,利用文本挖掘技术验证了本研究中部分识别的重要靶标和复方的作用机理,如复方7和8对肾功能的影响,复方2、5和6的抗炎作用等。最后,本研究利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研究了血府逐瘀丸、复方丹参滴丸和速效救心丸治疗冠心病气滞血瘀证的潜在作用机理。通过构建“中药-化合物-靶标”网络、冠心病疾病基因的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复方潜在作用靶标的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和GO、KEGG富集分析,发现这些中药复方中多个活性成分(儿茶素、槲皮素、柚皮素、橙皮素、异甘草素、丹参酮类化合物、川芎内脂类化合物、脂肪酸类等)主要作用于F2、P2RY12、ITGB3、TLR4、PTGS2、SLCO1B3、SLCO1B1、ABCA1、ABCC2、ABCC6、GGCX、ENPP1、MIF、PRKAA1、F13A1等多个靶标,通过调控血小板激活、补体和凝血级联、NF-κB信号通路、胆汁分泌和催产素信号通路等信号通路,从而发挥调节血管内皮功能、改善炎症反应和调节脂质代谢等作用,进而起到治疗气滞血瘀型冠心病的作用。总体而言,本文通过数据挖掘、网络药理学和机器学习等手段,首次系统地探究了中医药对冠心病进行辨证论治、分型用药的潜在生物学基础。本研究为冠心病的中医临床精准治疗和个性化干预提供了现代医学证据,也为中医辨证论治的现代化研究提供一种借鉴。
二、NF-κB在冠心病中的表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NF-κB在冠心病中的表现(论文提纲范文)
(1)长链非编码RNA在冠心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 长链非编码RNA的概述 |
2 长链非编码RNA在冠心病发生机制中的作用 |
2.1 lnc RNA与VEC功能障碍 |
2.2 lnc RNA与单核细胞的侵入和活化 |
2.3 lnc RNA与VSMC活化及迁移 |
2.4 lnc RNA与脂质代谢异常 |
2.5 lnc RNA与AS斑块的稳定性 |
3 长链非编码RNA在冠心病诊断和预后中的临床应用 |
4 总结与展望 |
(2)西洋参丹参配伍调控PI3K/Akt/NF-κB通路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西洋参丹参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PI3K/Akt/NF-κB信号通路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益气活血养阴方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系统评价研究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1 文献筛选结果 |
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
3 纳入文献质量 |
4 Meta分析结果 |
5 敏感性分析 |
6 发表偏倚分析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西洋参丹参配伍治疗冠心病的作用机制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1 药物活性成分和相关靶点的获取 |
2 冠心病相关靶点的获取 |
3 药物和疾病交集靶点的获取 |
4 蛋白质互作网络构建和关键靶点获取 |
5 靶点通路富集分析及可视化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西洋参丹参有效部位的制备及高效液相色谱法成分含量测定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1 药材质量检测 |
2 有效部位含量测定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西洋参丹参配伍干预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作用机制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1 一般情况 |
2 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病理学检测 |
3 西洋参丹参对ApoE~(-/-)小鼠血脂水平的影响 |
4 西洋参丹参对ApoE~(-/-)小鼠IL-1β、TNF-α和ICAM-1水平的影响 |
5 西洋参丹参对ApoE~(-/-)小鼠NO和ET-1水平的影响 |
6 西洋参丹参对ApoE~(-/-)小鼠SOD和MDA含量的影响 |
7 西洋参丹参对ApoE~(-/-)小鼠主动脉MMP-9蛋白表达的影响 |
8 西洋参丹参对ApoE~(-/-)小鼠主动脉p-PI3K、p-Akt和p-NF-κB蛋白表达的影响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五部分 西洋参丹参配伍干预ox-LDL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损伤的作用机制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1 西洋参丹参对内皮细胞活性的影响 |
2 西洋参丹参对ox-LDL损伤内皮细胞活性的影响 |
3 西洋参丹参对ox-LDL损伤内皮细胞ICAM-1、MMP-9的影响 |
4 西洋参丹参对ox-LDL损伤内皮细胞SOD和MDA含量的影响 |
5 西洋参丹参对ox-LDL损伤内皮细胞p-PI3K、p-Akt和p-NF-κB蛋白表达的影响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创新点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件 |
(3)CTSC通过调控p38 MAPK信号通路参与冠心病发生发展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实验动物 |
1.1.2 人冠状动脉组织 |
1.1.3 实验样本处理 |
1.1.4 主要试剂 |
1.1.5 分析使用软件 |
1.1.6 主要配制试剂 |
1.1.7 主要仪器设备 |
1.2 方法 |
1.2.1 质谱分析法构建人体动脉粥样硬化的冠状动脉组织蛋白表达数据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
1.2.2 生物信息学分析 |
1.2.3 构建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模型 |
1.2.4 血液留存及血脂检测 |
1.2.5 大体油红O染色检测血管内膜脂质堆积情况 |
1.2.6 蛋白表达定量 |
1.2.7 人冠状动脉和小鼠主动脉组织学检测 |
1.2.8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非标定量蛋白质组学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
2.1.1 样本组织的质量监控 |
2.1.2 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
2.1.2.1 样品重复性检验 |
2.1.2.2 差异蛋白的筛选 |
2.1.2.3 GO功能和KEGG富集分析 |
2.1.2.4 PPI网络分析 |
2.2 核心基因功能验证实验结果 |
2.2.1 人冠脉血管实验 |
2.2.2 动物实验 |
3 讨论 |
3.1 组织蛋白酶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高表达 |
3.2 CTSC通过FAK,激活p38 MAPK信号通路,促进M1细胞极化 |
3.3 不足与展望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组织蛋白酶C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基于差异表达的LncRNA TUG1研究小陷胸加味汤治疗冠心病(痰热互结证)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第一章 冠心病中医病名溯源 |
第二章 冠心病中医发病机理 |
1.因虚致病 |
2.因实致病 |
3.虚实夹杂 |
第三章 冠心病中医治疗 |
1.中医辨证论治 |
2.中成药 |
3.静脉注射中药 |
4.中医外治法 |
第四章 小陷胸汤治疗冠心病的历史渊源及以小陷胸汤为基础方治疗冠心病的现代研究 |
1.《伤寒论》对小陷胸汤的认识 |
2.以小陷胸汤为基础方治疗冠心病的现代研究 |
第五章 现代医学对冠心病的认识 |
1.现代医学对冠心病的发病机制认识 |
2.冠心病疾病的诊断与分类 |
3.现代医学对冠心病的治疗 |
4.冠心病的预防 |
第六章 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与冠心病发病的研究 |
1.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参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
2.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加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 |
3.保护血管内皮细胞,改善内皮细胞功能是防治冠心病的重要途径 |
第七章 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与p38MAPK信号通路的初探 |
1.p38MAPK信号通路的介绍 |
2.p38MAPK信号通路与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初探 |
第八章 LncRNA TUG1 与冠心病发病的研究 |
1.LncRNA TUG1 与血管内皮细胞 |
2.LncRNA TUG1 与血管平滑肌细胞 |
3.LncRNA TUG1 与免疫炎症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临床研究一 小陷胸加味汤治疗冠心病(痰热互结证)的临床观察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
1.资料与方法 |
2.试验结果 |
3.讨论 |
4.结论 |
参考文献 |
临床研究二 冠心病(痰热互结证)患者外周血 LncRNA TUG1与血管内皮损伤相关性研究 |
1.资料与方法 |
2.试验结果 |
3.讨论 |
4.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
1.主要仪器 |
2.实验动物、细胞、主要试剂、试剂盒及引物设计 |
实验一 含药血清制备、细胞模型建立及小陷胸加味汤含药血清浓度和干预时间选择 |
1.含药血清的制备 |
2.细胞模型制备 |
3.小陷胸加味汤含药血清浓度和干预时间选择 |
4.实验分组及干预方法 |
实验二 RT-PCR法检测小陷胸加味汤含药血清对TNF-α诱导损伤HUVEC中 LncRNA TUG1 的影响 |
1.实验方法 |
2.统计分析 |
3.实验结果 |
4.讨论 |
5.结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三 Western Blot检测小陷胸加味汤含药血清对TNF-α诱导损伤HUVEC中 p38MAP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影响 |
1.实验方法 |
2.统计分析 |
3.实验结果 |
4.讨论 |
5.结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四 差异表达的LncRNA TUG1与p38MAP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相关性分析 |
1.统计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4.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综合讨论 |
1.本研究以小陷胸汤为基础方加味治疗冠心病(痰热互结证)的立方依据 |
2.对本研究细胞模型及观察指标的讨论 |
3.本研究结果初探 |
4.本研究创新性分析 |
5.对本研究的总体思考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结论 |
附录 |
附录一 |
综述一 中医药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治疗冠心病的研究进展 |
1.中药或中药提取物 |
2.中药复方 |
3.中成药 |
4.结语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长链非编码RNA与冠心病的研究进展 |
1.LncRNA的概述 |
2.LncRNA的生物功能 |
3.LncRNA在冠心病发病中的作用 |
4.结语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 附图 |
附录三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5)冠心病患者血清白介素-37b水平及其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相关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剂与仪器 |
1.2 研究对象及分组 |
2 试验方法 |
2.1 血液标本的采集和处理 |
2.2 一般资料的收集 |
2.3 血清IL-37b的测定 |
2.4 冠脉造影结果分析 |
2.5 冠状动脉血管管腔狭窄程度评判标准 |
2.6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各组临床基本资料比较 |
3.2 血清IL-37b、NLR在 CHD各亚组及对照组水平比较 |
3.3 冠心病组不同冠脉狭窄程度间血清IL-37b、NLR比较 |
3.4 血清IL-37b与一般临床资料相关性分析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白介素-37在冠心病发生及发展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6)KLF7在冠心病心外膜脂肪组织巨噬细胞炎症反应中的作用及初步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表 |
前言 |
1、实验材料 |
1.1 实验组织 |
1.2 细胞与试剂 |
1.3 相关仪器 |
1.4 各种引物序列表 |
2、实验方法 |
2.1 诊断标准 |
2.2 纳入排除标准 |
2.3 收集临床资料 |
2.4 样本采集 |
2.5 仪器与试剂 |
2.6 细胞培养 |
2.7 实时荧光定量PCR(q RT-PCR)法检测相关因子 |
2.8 western blot检测相关因子蛋白表达 |
2.9 KLF7 小干扰RNA(si RNA)的转染 |
2.10 统计学方法 |
3、结果 |
3.1 受试者的基本临床信息 |
3.2 受试个体EAT中 KLF7 和炎症信号通路关键因子m RNA及蛋白表达水平 |
3.3 KLF7 表达与炎症信号通路关键因子表达相关性分析 |
3.4 受试个体EAT中 CD68 表达水平和TLR4、IL-6、TNF-α表达相关性分析 |
3.5 不同KLF7 干扰片段在THP-1 巨噬细胞中的表达 |
3.6 LPS刺激THP-1 巨噬细胞后KLF7 的表达 |
3.7 KLF7 通过JNK的磷酸化促进LPS诱导的MAPKs和 NF-κB炎症信号通路的激活 |
4、讨论 |
5、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KLF 与冠心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7)同型半胱氨酸在早发冠心病预后危险因素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引言 |
第一部分 早发冠心病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分析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同型半胱氨酸与女性早发急性冠脉综合征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风险的相关性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阿托伐他汀抑制同型半胱氨酸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的炎症反应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综述 早发冠心病的特点及危险因素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垂黄清脉饮治疗冠心病(热毒瘀阻证)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及对相关血清因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汇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临床资料 |
2.研究方法 |
3.指标观察及疗效判定 |
4.检测方法 |
5.质量控制 |
6.伦理原则 |
7.统计方法 |
结果 |
1.一般资料比较结果 |
2 疗效性指标比较结果 |
3 血清因子表达水平比较结果 |
4 垂黄清脉饮的安全性分析 |
讨论 |
1.冠心病的炎症反应学说 |
2 炎症反应与TLR4/MyD88/NF-κB信号通路 |
3 冠心病热毒之邪与AS炎症反应的关系 |
4.垂黄清脉饮的组方机理 |
5.垂黄清脉饮临床疗效的结果分析 |
6.血清因子表达水平结果分析 |
7.对照组药物选择依据 |
8.垂黄清脉饮防治冠心病(热毒瘀阻证)的机理 |
9.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1.西医学对冠心病认识与研究进展 |
2.中医学对冠心病认识与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个人简介 |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
1、开题报告专家小组成员 |
2、中期考核组成员 |
3、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 |
(9)基于iTRAQ技术的急性心肌梗死差异表达蛋白质的筛选及血清淀粉样蛋白A1在心肌缺血性损伤作用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第一部分:基于iTRAQ技术对急性心肌梗死后患者的特异性蛋白质的筛选及验证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实验相关试剂和仪器 |
2.1.1 实验主要试剂 |
2.1.2 .实验主要仪器及耗材 |
2.2 实验对象 |
2.2.1 患者纳入及分组 |
2.2.2 研究指标 |
2.2.3 实验标本采集 |
2.3 实验方法 |
2.3.1 iTRAQ蛋白质组学检测 |
2.3.2 生物信息学分析 |
2.3.3 ELISA法检测患者SAA1 水平 |
2.4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入选患者一般资料及临床指标情况 |
3.2 蛋白质组学的鉴定结果 |
3.2.1 蛋白质的基本鉴定信息 |
3.2.2 Control 组、NSTEMI 组及 STEMI 组差异蛋白质的鉴定 |
3.2.3 各组样本差异蛋白质的聚类分析 |
3.3 差异蛋白质的GO分析 |
3.3.1 GO注释分析 |
3.3.2 GO富集分析 |
3.4 差异蛋白质的KEGG通路富集分析 |
3.5 正常对照组和心肌梗死组的一般临床资料和入院后检查指标的比较 |
3.6 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 |
3.7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二部分:探究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后SAA1 的变化及心肌炎性损伤的影响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主要仪器及耗材 |
2.1.2 实验主要试剂 |
2.1.3 实验主要溶液配制 |
2.2 研究对象及实验分组 |
2.2.1 研究对象 |
2.2.2 实验分组 |
2.3 动物模型的制备及标本取材 |
2.3.1 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的制备 |
2.3.2 大鼠血液标本的采集与留存 |
2.4 实验方法 |
2.4.1 H&E染色 |
2.4.2 TTC染色 |
2.4.3 血清CK-MB水平的测定 |
2.4.4 大鼠血清LDH的测定 |
2.4.5 Elisa法测定SAA1 水平 |
2.4.6 心肌组织总蛋白的提取 |
2.4.7 Western Blot法测定心肌组织蛋白质相对表达 |
2.5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H&E染色结果 |
3.2 TTC染色结果 |
3.3 血清CK-MB水平及LDH活性比较结果 |
3.4 Elisa法测定血清中SAA1 的比较结果 |
3.5 心肌缺血再灌注对心肌组织中NLRP3/Caspase-1 蛋白相对表达水平的影响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三部分:探究SAA1 对心肌细胞缺氧/复氧后细胞焦亡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细胞 |
2.1.2 实验主要仪器及耗材 |
2.1.3 实验主要试剂 |
2.1.4 实验主要溶液配制 |
2.2 实验分组 |
2.3 研究方法 |
2.3.1 细胞复苏与培养 |
2.3.2 细胞培养基的更换 |
2.3.3 细胞传代培养 |
2.3.4 细胞冻存 |
2.3.5 细胞计数 |
2.3.6 心肌细胞缺氧/复氧(H/R)模型的建立 |
2.3.7 SAA1 最佳浓度的确定 |
2.3.8 LDH水平测定 |
2.3.9 Elisa法测定IL-1β水平 |
2.3.10 Calcein-AM/PI活死细胞双重染色法 |
2.3.11 细胞免疫荧光法 |
2.3.12 细胞总蛋白的提取 |
2.3.13 Western Blot法测定心肌细胞蛋白质相对表达水平 |
2.4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SAA1 最佳作用浓度的确定 |
3.2 SAA1 对H/R作用下心肌细胞的损伤作用 |
3.2.1 SAA1 作用对于H/R作用下心肌细胞活力的影响 |
3.2.2 SAA1 作用对于H/R作用下心肌细胞的LDH水平的影响 |
3.3 SAA1 对H/R作用下心肌细胞的焦亡影响 |
3.3.1 SAA1 作用对于H/R作用下心肌细胞的IL-1β分泌水平的影响 |
3.3.2 免疫荧光法观察心肌细胞内NLRP3、Caspase-1 的表达情况 |
3.3.3 Calcein-AM/PI活死细胞染色法观察细胞焦亡程度 |
3.3.4 SAA1 作用对H/R作用下心肌细胞焦亡相关分子的表达影响 |
3.4 SAA1 可以通过激活NLRP3 炎性小体促进H/R作用下心肌细胞的损害 |
3.5 SAA1 可以通过激活 NLRP3 炎性小体促进 H/R 作用下心肌细胞的焦亡发生 |
3.5.1 SAA1 通过激活 NLRP3 炎症小体引起 H/R 作用下的心肌细胞分泌 IL-1β |
3.5.2 免疫荧光法观察心肌细胞内 NLRP3、Caspase-1 的表达情况 |
3.5.3 Calcein-AM/PI 活死细胞染色法测定各组细胞焦亡程度 |
3.5.4 SAA1 通过激活 NLRP3 炎症小体引起 H/R 作用下的心肌细胞焦亡相关分子的表达 |
4 讨论 |
5 结论 |
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血清淀粉样蛋白 A 水平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介 |
(10)基于网络药理学和机器学习探索中医药对冠心病辨证论治的生物学基础(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前言 |
一、冠心病 |
(一)冠心病的流行病学情况 |
(二)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
(三)冠心病的现代医学治疗 |
(四)冠心病的中医治疗 |
二、研究现状 |
(一)冠心病辨证分型及用药 |
(二)冠心病中医用药规律 |
(三)冠心病中医辨证论治的生物学基础 |
三、研究思路及内容 |
四、研究意义 |
第二章 基于数据挖掘的中医治疗冠心病的用药规律分析 |
一、引言 |
二、材料与方法 |
(一)资料来源 |
(二)中药复方纳入和排除标准 |
(三)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
三、结果 |
(一)药物频次分析 |
(二)药物功效分类、性味、归经分析 |
(三)中药网络分析 |
(四)药物关联规则分析 |
四、讨论 |
五、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复杂网络和机器学习的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用药的生物学基础挖掘 |
一、引言 |
二、材料与方法 |
(一)数据准备 |
(二)基于网络的药物作用效果评价 |
(三)中药复方聚类方法 |
(四)中药复方重要靶点识别算法 |
(五)中药复方作用靶点和通路的文本挖掘验证 |
三、结果与讨论 |
(一)中药小分子及其靶标基本信息 |
(二)中药复方和治疗心血管疾病西药的靶标类别分析 |
(三)中药复方对冠心病作用效果的网络分析 |
(四)中药复方的多层面聚类分析 |
(五)中药复方的重要靶标的识别分析 |
(六)文本挖掘验证中药复方的重要靶标和治疗机制 |
四、讨论 |
五、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药复方治疗气滞血瘀型冠心病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
一、引言 |
二、材料与方法 |
(一)数据准备 |
(二)网络构建 |
(三)GO和 KEGG富集分析 |
(四)分子对接 |
三、结果与讨论 |
(一)中药小分子-潜在靶点网络 |
(二)冠心病疾病基因的PPI网络 |
(三)复方潜在靶标的PPI网络 |
(四)GO和 KEGG富集分析 |
(五)中药-化合物-靶标-信号通路网络 |
(六)分子对接验证 |
四、讨论 |
五、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一、全文总结 |
二、创新点 |
三、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中医药治疗冠心病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说明 |
一、发表论文情况 |
二、获奖情况 |
三、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
致谢 |
四、NF-κB在冠心病中的表现(论文参考文献)
- [1]长链非编码RNA在冠心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J]. 汪羚利,李昭屏,于海奕,高炜.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21(06)
- [2]西洋参丹参配伍调控PI3K/Akt/NF-κB通路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作用机制研究[D]. 林泉.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3]CTSC通过调控p38 MAPK信号通路参与冠心病发生发展机制的研究[D]. 张琼. 贵州医科大学, 2021
- [4]基于差异表达的LncRNA TUG1研究小陷胸加味汤治疗冠心病(痰热互结证)的作用机制[D]. 周芳.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冠心病患者血清白介素-37b水平及其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相关性的研究[D]. 徐明安.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6]KLF7在冠心病心外膜脂肪组织巨噬细胞炎症反应中的作用及初步机制研究[D]. 薛亚军. 石河子大学, 2021(02)
- [7]同型半胱氨酸在早发冠心病预后危险因素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魏梅.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8]垂黄清脉饮治疗冠心病(热毒瘀阻证)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及对相关血清因子的影响[D]. 杨洋. 宁夏医科大学, 2021(02)
- [9]基于iTRAQ技术的急性心肌梗死差异表达蛋白质的筛选及血清淀粉样蛋白A1在心肌缺血性损伤作用机制的研究[D]. 常程.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 [10]基于网络药理学和机器学习探索中医药对冠心病辨证论治的生物学基础[D]. 杨健.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0(05)
标签: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论文; 血清蛋白论文; 心血管病论文; 西洋参论文; 丹参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