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钢筋混凝土构件质量综合评判的变权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钟兴举[1](2020)在《考虑结构-环境损伤的旧工业建筑群再生脆弱性分析》文中指出随着城市化发展与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大量的工业建筑因其生产方式、生产性质等不被接纳而闲置。大部分建(构)筑物处于运行停滞、内部环境缺少维护的状态,而且工业生产过程导致了土壤、构件等遭受污染,结构部分出现裂缝、倾斜、挠曲等破坏,结构和环境安全性尚有待评估。结构损伤及环境损伤将旧工业建筑置于“危险”之地,对其脆弱性产生较大影响。旧工业建筑群作为一个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是城市自身价值提升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决策初期需要对旧工业建筑群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充分认识旧工业建筑群再生脆弱性,以能够较为全面的进行旧工业建筑群再生利用可行性研究,为决策者提供决策依据。就此,本文从以下几方面展开研究:(1)再生脆弱性影响因素分析。首先在明确旧工业建筑群再生脆弱性内涵的基础上,通过现场调研与统计分析,总结旧工业建筑群再生特征与问题;然后通过问卷调查与专家访问识别再生脆弱性影响因素集;最后基于解释结构模型(ISM)进行多层次递阶结构分析,完成影响因素重要程度排序,确定出各类因素的对再生脆弱性的影响程度等级。(2)再生脆弱性评估。首先根据旧工业建筑群再生特征与问题,以及脆弱性影响因素,建立旧工业建筑群再生脆弱性评估指标框架,经过指标优化构建起再生脆弱性评估指标体系;然后结合相关文献与标准,将脆弱性等级划分为五级,并设置指标评估阈值;为实现评估过程中定性概念向定量的不确定性转换,因此选择正态云模型为基本方法,确立评估流程,最终建立旧工业建筑群再生脆弱性评估模型。(3)再生脆弱性改善决策分析。首先根据再生脆弱性改善需求,建立旧工业建筑群再生脆弱性改善决策系统,构建决策信息集;然后基于重要-绩效分析(IPA)建立脆弱性改善决策模型,分析再生脆弱性指标改善的优先级;最后,根据脆弱性影响因素分析结果、再生脆弱性评估等级、改善目标排序等提出相应的改善策略。(4)实证分析。以首钢工业园再生为背景,首先进行工业园再生脆弱性评估,得到其建筑安全、环境安全、社会、经济脆弱性等级;然后依据脆弱性评估结果与决策模型确定脆弱性改善优先级;最后制定具体的再生脆弱性改善措施。
阳逸鸣[2](2020)在《大跨度PC箱梁桥可靠性评估及维护策略优化》文中认为作为大跨度桥梁的重要组成部分,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PC)箱梁桥具有超强的跨越能力、较好的受力和使用性能以及造型优美等优点,其在我国桥梁体系的比重稳步提升,对保障我国路网畅通至关重要。然而,在材料性能退化、环境腐蚀和复杂荷载作用的共同影响下,大跨度PC箱梁桥的可靠性和耐久性逐渐下降。因此,准确对该类桥梁进行可靠性评估及服役状态评定,基于评估结果开展维护策略多目标优化对实现大跨度PC箱梁桥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为此,本文针对大跨度PC箱梁桥的可靠性评估及维护策略优化开展了以下工作:(1)提出了随机变量空间相关性的估计方法。采用波动系数值对随机变量的空间相关性进行表征,对现有空间相关性估计方法进行了介绍,并基于贝叶斯信息准则提出了一种新的随机变量空间相关性估计方法;随后,根据服役构件和加速锈蚀试件的实测数据分别对混凝土抗压强度和蚀坑不均匀系数的空间相关性进行了估计;最后,基于服役构件的静载试验结果验证了该法的有效性和合理性,同时对不同方法的估计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2)建立了考虑参数随机不确定性影响的箱梁抗裂可靠性评估模型。基于逐步分析法建立了考虑混凝土收缩徐变、预应力筋松弛及锈蚀耦合作用的预应力损失时变预测模型,并对服役箱梁结构的预应力长期损失和剩余预加力的时变规律及不确定性进行了分析;随后,对偶然和认知不确定性来源及相应可靠性分析方法进行了介绍;最后,考虑预应力长期时变损失和预应力筋锈蚀的影响,提出了一种考虑随机不确定性影响的PC箱梁抗裂时变可靠性评估模型,并对某服役桥梁的抗裂可靠性能进行了预测。(3)基于随机场和非平稳过程发展了一种结构承载能力可靠性分析方法。介绍了材料性能、结构尺寸和环境参数随机场的模拟方法,基于Karhunen-Loeve级数展开法研究了结构初锈时间的空间变异性;随后,采用Gamma随机过程对实际抗力的非平稳退化过程进行描述,并通过将Gamma过程的尺度函数模拟为随机场以考虑抗力衰减的空间变异性,从而建立了结构抗力随机衰减模型;最后,根据已有实测车载效应数据,建立了非平稳车载效应模型,并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发展了考虑随机场和非平稳过程的箱梁承载能力可靠性分析方法。(4)提出了一种考虑不确定性评估信息服役状态评定方法。通过原始区间证据的冲突性测试和基于综合信任度的冲突证据修正对传统区间证据理论进行了改进,然后结合模糊层次分析法和改进的区间证据理论提出了一种考虑评估信息区间不确定性和冲突性的大跨度PC箱梁桥服役状态评定方法;其次,考虑结构应力、结构损伤特征和常用的损伤检测分类方法,建立了相应的评定指标体系和评定准则;最后,通过某三跨PC连续箱梁桥综合状态评定对所提出的方法进行阐述,并根据实际检测结果和规范计算结果验证了该法的有效性和优越性。(5)构建了考虑可持续准则的劣化桥梁维护策略优化框架。提出了考虑腐蚀效应、空间变异性和非平稳荷载效应的安全性能评估方法,并发展了维护活动对社会影响的综合评估方法;随后,考虑结构服役过程中的安全性能、直接维护成本以及维护活动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并结合所提出的考虑不同优化目标权重的决策方法,构建了一种考虑可持续准则的劣化桥梁多目标维护策略优化框架;最后,通过某服役桥梁的维护策略优化结果验证了上述优化框架的有效性。结果表明,通过使用所提出的优化框架及方法,决策者可以获得具有良好的结构安全性和经济性同时兼顾社会和环境影响的最终折衷维护策略,同时所提出的决策算法非常有效,通过该方法得到的最终维护策略能很好地反映专家的意愿。
刘肖军[3](2019)在《考虑压实质量影响的碾压混凝土(RCC)坝地震易损性及地震风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碾压混凝土坝多位于高地震烈度的西南地区,在地震作用下大坝一旦发生破坏,将不仅影响大坝结构自身的安全稳定运行,而且可能带来难以估量的次生灾害。因此,有必要开展碾压混凝土坝地震安全分析研究。碾压混凝土坝地震安全分析可从地震易损性和地震风险两方面进行研究,其中,地震易损性分析可预测各级地震荷载作用下碾压混凝土坝达到或超过不同破坏等级的概率,地震风险分析可分析地震作用下碾压混凝土坝破坏导致的经济损失、生命损失和社会环境影响。现有研究中碾压混凝土的物理力学参数通常按照设计规范取值,忽略这些参数的空间变异性对地震动力响应分析精度的影响。碾压混凝土的压实质量空间分布可表征其物理力学参数的空间变异性,因此本文在分析碾压混凝土材料特性及施工特点的基础上,开展考虑压实质量影响的碾压混凝土坝地震易损性及地震风险分析的研究,可以为坝体结构地震安全评价和灾害损失评估提供依据,取得了如下的主要结论:(1)针对目前多元线性回归、反向传播神经网络等碾压混凝土坝压实质量评价模型难以揭示压实质量与其影响参数的高维非线性关系,从而导致模型的精度、泛化能力和鲁棒性等有待提高的问题,提出基于自适应灰狼优化随机森林算法的压实质量评价方法,应用自适应灰狼优化算法为基础对随机森林进行参数寻优,提升模型的精度、泛化能力和鲁棒性。通过工程实例分析表明,与常用反向传播神经网络模型、随机森林模型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相比,所提出的基于自适应灰狼优化随机森林算法的压实质量评价模型的均方误差分别降低了63.4%、46.1%、48.8%,相关系数分别提高了38.4%、14.7%、12.2%。(2)针对目前碾压混凝土坝地震动力响应分析中未考虑压实质量影响的不足,基于混凝土塑性损伤模型构建压实度与物理力学参数的关系模型,并结合分层分仓数据建立考虑材料物理力学参数空间变异性的有限元模型,分析了压实质量对碾压混凝土坝地震动力响应的影响。通过工程实例分析表明,考虑压实质量影响时,碾压混凝土坝应力、坝顶位移、损伤区域等地震动力响应均会增大,不利于坝体安全稳定。(4)针对目前碾压混凝土坝地震易损性分析中破坏指数计算、破坏等级划分无法综合反映坝体整体破坏情况不足,以及地震易损性常用的IDA方法存在地震动强度增量步长选取困难的问题,提出了基于改进IDA方法的碾压混凝土坝地震易损性分析方法。通过工程实例分析表明,通过本文提出的方法可以分析考虑压实质量影响时,碾压混凝土坝在不同等级地震荷载作用下发生各个等级破坏的概率。(5)针对目前碾压混凝土坝地震经济损失计算中缺乏考虑经济价值不确定性以及尚未考虑极端地震荷载作用下出现溃坝洪水冲击时不同类型建筑经济损失率的不足,建立基于三维溃坝洪水模拟和改进盲数理论的地震经济损失计算模型,并开展了生命损失及社会环境影响研究,实现了碾压混凝土坝地震风险评价。通过工程实例分析表明,通过本文提出的方法从经济损失、生命损失、社会环境影响三个方面对碾压混凝土坝地震风险进行定量评价。
许翔[4](2019)在《基于大数据分析的悬索桥状态评估及动态预警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保证大型悬索桥的运营和结构安全,对其结构的技术状态进行评估、对异常状况进行预警是十分紧迫和必要的。现阶段,桥梁养管信息具有数据量大、类型多样的特点,但桥梁状态评估仍处于以人工检查数据为主的阶段,未能充分利用累积的大量养管数据;对桥梁预警而言,实际应用中仍以静态预警为主,时常出现误报、漏报,影响业主对预警系统的信心。在桥梁大数据背景下,充分利用既有桥梁养管信息,建立大跨悬索桥状态评估模型,并对时间序列数据进行深入挖掘,提出适用于序列指标的评估方法;考虑桥梁运营环境的多变性,在确定预警阈值的过程中考虑交通量的变化、结构累积损伤和环境温度变化的影响,实现桥梁动态异常预警。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多源信息的大跨悬索桥状态评估模型研究。以桥梁养管多源信息(人工检查数据、无损检测数据和长期监测数据)为基础,结合悬索桥结构特点和病害特征,以完全性、简捷性、独立性、客观性和可检性为原则,通过专家调查问卷、专家会议、资料调研和实地调查等手段,建立基于多源信息的大跨悬索桥状态评估模型。在全国范围内挑选45名专家学者进行问卷调查,采用群组AHP的方法,确定指标体系的初始权重值。与规范规定的权重进行比较分析后发现,计算得到的主塔和附属设施的权重值相比于规范权重似更加合理,可供相关规范修编参考。(2)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传感器故障诊断方法研究。考虑到既有故障诊断模型在多故障诊断以及传感器故障和结构损伤耦合问题上的局限性,提出基于对称位置传感器监测数据相似性的故障诊断方法。分别从理论分析和实测数据验证两方面,对对称位置传感器监测数据的相似性进行论证。在对称位置传感器监测数据相似性满足要求的前提下,以欧氏距离为相似性指标,采用Dasarathy信息融合模型,实现对称位置传感器故障识别。通过对传感器两两诊断的方式解决系统多故障分析的问题。针对传感器故障和结构损伤的耦合问题,根据证据推理理论,提出目标区域综合相似度的概念,通过判断目标传感器与目标区域综合相似度的一致程度,判断监测数据异常的原因。在确定可疑传感器对之后,采用回归拟合分析,根据物理冗余信息进行传感器故障的隔离和重构。以某悬索桥多种类型传感器的监测数据(线形监测数据、应力监测数据等)对传感器故障诊断方法的有效性进行验证。(3)基于数据挖掘的监测序列指标评估方法研究。鉴于恒载效应的稳定性特点,选取恒载效应作为序列指标评估的主体。考虑到封桥获取恒载效应的成本高、影响大,以长期监测数据为基础,结合数值分析计算恒载效应水平的比例系数,提出一种在随机车流荷载作用下的恒载效应提取方法。以某悬索桥线形监测数据为例,对恒载效应提取方法的准确性进行论证。以提取的恒载效应为评估主体,考虑序列指标均匀性和非均匀性的特点,运用灰色关联度的计算方法,对监测时序指标进行评估。以某悬索桥多年监测序列数据为例,对悬索桥加劲梁恒载线形指标进行评估。(4)基于系统工程理论的桥梁状态评估算法研究。针对评估过程中指标间的均衡性问题,提出2种可选算法。参照因素变权理论,提出时间变权的概念,并给出时间变权的定义。考虑常权综合和传统因素变权的局限性,提出时间-因素双变权模型。通过某悬索桥4个典型案例,对时间-因素双变权模型的有效性进行验证。引入局部变权理论,建立适合桥梁评估过程的局部变权模型。通过大量案例试算,确定局部变权模型中参数惩罚水平和变权幅度的大小。通过4个典型案例,对局部变权模型的有效性进行验证。对评估过程中的不确定性问题,以云理论为基础,提出正态云模型模拟桥梁评估过程中的不确定性。与经典的模糊隶属度模型相比,正态云模型不仅考虑了评估过程中的模糊性,还考虑了随机性的影响。(5)设计开发了适用于大型悬索桥评估的智能化评估系统。考虑到算法的复杂性,为了进一步提升评估方法的可操作性,设计开发了大型悬索桥智能化评估系统。该系统采用MYSQL数据库,B/S网络模式,集桥梁信息管理、检查与检测、评估、预警与预测、统计报表以及查询与帮助于一体。以三座典型大型悬索桥为例,验证开发的评估软件平台的适用性。(6)基于时间序列数据的动态预警方法研究。在分析总结既有桥梁预警体系的基础上,考虑各级预警的物理意义,选择典型的2级预警体系,分别为黄色预警和红色预警。考虑到静态预警方法的局限性,提出桥梁动态异常预警的概念。采用Pareto极值理论,对设计基准期(100年)内95%保证率对应的黄色预警阈值基准线进行预测。考虑交通量增长以及结构累积损伤对预警指标的影响,定期使用最新的预警指标监测数据对阈值基准线进行更新。根据现场测试结果,对有限元模型进行修正,实现对红色预警阈值基准线的定期更新。在阈值基准线的基础上,考虑环境温度对预警指标的影响,采用信号处理方法对温度效应进行分离,实现阈值线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以某悬索桥加劲梁跨中挠度为预警指标,对动态预警方法的准确性和稳定性进行验证。
刘笑[5](2019)在《基于未确知测度模型的建设项目施工阶段环境风险评价研究》文中提出我国建筑业近年迎来飞速发展,然而在倡导绿色建设、节能环保的背景下,建筑业的环境友好性却远远达不到人们期待的水平。建设项目施工时会产生大量对环境有负面影响的有毒有害物质,给大气、水体、土壤等环境造成的污染,对人体健康和整个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危害。由于目前施工全过程环境风险评价的研究较少,施工全过程环境风险评价没有形成统一的指标体系,缺乏科学性的量化评价模型,将针对施工阶段环境风险评价展开深入探索,从施工层面来分析施工阶段存在的环境问题及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根据现阶段建设项目施工期间环境风险持续性存在这一现象,首先提出研究背景和研究内容,其次在此基础上对国内外建设项目施工阶段环境风险研究现状和未确知测度模型作了文献综述。再次运用项目管理中的环境风险管理理论和绿色施工环境保护理论,为建设项目施工阶段环境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提供支撑作用。然后通过识别施工阶段环境风险指标,采用过程分析法、调查研究法、因子分析法,逐步构建建设项目施工阶段环境风险指标体系的决策层、准则层、指标层以及建设项目施工阶段整体环境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之后建立未确知测度模型评价环境风险,提出环境风险等级识别和施工阶段环境风险评价流程。最后运用未确知测度模型,结合工程施工案例对决策层三通一平、基础结构、主体结构、装饰装修、屋面工程五大指标,准则层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光污染、土壤污染环境污染风险六大指标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建设项目施工阶段准则层和决策层环境风险评价结果,决策层五大指标的环境风险值依次为3.899、4.113、4.278、3.732、3.958,风险等级分别为风险弱、风险较弱、风险较弱、风险弱、风险弱。案例项目的施工阶段环境污染风险综合评价值是4.02,属于一级风险,风险较弱。根据风险强弱排序,需采取措施重点控制属于二级风险的三通一平、装饰装修和屋面工程三个阶段,以降低整个建设项目的环境污染风险。研究对建设项目工程施工的环境风险评价和风险预防起科学性的参考作用,尤其是对我国建设项目施工造成的环境风险的分析评价起到指导作用。
常健[6](2015)在《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桥梁安全评价研究》文中指出为了延长桥梁使用寿命,保障桥梁安全健康的运营,定期对桥梁进行安全检测是十分有必要的。目前,对桥梁安全检测的方法很多,有定性的方法,比如现场目测法、专家打分法等,还有定量的安全检测方法,比如桥梁荷载检测法,灰色预测法等。运用传统的、单一的评价方法很难对桥梁系统的安全状况有一个系统的、全面的评价,因此,把几种评价方法综合使用往往会取得更加理想的效果。鉴于此,本文把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判结合起来建立了模糊层次分析模型,将该模型应用到桥梁安全评价中。基于层次分析理论,系统地建立了桥梁评价体系结构图,使评价过程更具目的性,也使得评价更有科学性、有效性。研究了几种标度下建立的判断矩阵的一致性问题,优选一致性最好的标度,运用该标度求得的评价指标权重作为模糊评判的权重集。现场检测桥梁的安全状况,建立评价指标的评判集,最后进行模糊综合评判,得出桥梁的安全等级。主要研究工作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1.对导致桥梁病害的危险源进行了辨识,得出桥梁设计不当、人为破坏、环境因素和自然危害是导致桥梁构件老化、损坏的主要原因;2.提出模糊层次分析模型,并对层次分析法中标度选择做了探究,同时对层次分析和模糊综合评判的建模和计算进行了研究;3.最后将模糊层次分析模型应用到石桥大桥安全检测中,通过检测该桥病害,得出该桥梁的分值为75.48,参照评语集,该桥梁属于三类桥梁,评估结果与该桥实际状况较吻合。依据规范,对该桥病害部位提出合理的整改建议,确保石桥大桥的安全运行,也为其他桥梁安全检测提供了科学的参考。
仇志明[7](2014)在《桥梁工程钢筋混凝土施工质量评价模型》文中研究指明钢筋混凝土工程质量的优劣与整体工程的耐久性直接相关。针对当前桥梁钢筋混凝土施工质量评价方法主观性强、效率低等缺陷,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现场经验,建立桥梁钢筋混凝土施工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及"FAD"模型,并结合塔韩铁路大罕台川特大桥钢筋混凝土工程,对该工程钢筋混凝土质量进行评价,评价结果与现场实际情况吻合,表明该模型适用于实际工程。
杨培娜[8](2011)在《中小学建筑抗震性能的BP模糊综合评判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频繁发生的地震灾害给我们国家、社会及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都造成了严重的威胁。特别是“5. 12”汶川地震,对西南部及西部许多城市的房屋造成了不同程度的震害,尤其是大量中小学建筑的震害更值得关注。本文通过对地震后中小学砌体砖房的震害调查,分析了此类建筑的震害特点和原因。在全面深入分析中小学砌体砖房震害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确定用“建筑的建筑布置及结构体系的合理性”等8个特征因素作为震害因子。然后,根据震害因子的层次性及其对评判等级影响的模糊性的特点,引入层次分析法(AHP)构造判断矩阵,确定各因素权重,建立起中小学砌体砖房抗震性能的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在模型建立的过程中,引入变权法给抗震性能损失严重的震害因子赋予更高的权重,使得模型与实际工程更加接近。同时,针对某些因素缺失或某一检测结果由于某种原因严重失真的情况,文中提出缺项评判的方法,使得综合评判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在此基础上,本文又根据BP网络具有并行处理、自适应性、容错性和非线性转换能力强的特点,对其在综合评判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并利用MATLAB工具箱构造出改进的BP神经网络(L.M法),通过大量样本的训练得出了令人满意的结果,证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任更锋,徐岳,邹存俊[9](2010)在《基于模糊理论的在用RC桥梁耐久性评估》文中研究指明大量的混凝土桥梁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耐久性损伤,为了保证桥梁结构的安全性和耐久性,必须要对桥梁的状态做出科学的评估。将模糊理论应用于在用钢筋混凝土桥梁耐久性的评估中,确定评估指标,建立了基于模糊数学的评估模型。通过层次分析确定耐久性指标权重并进行修正,实现了不同桥梁由于各指标不同损伤程度而在评估时采用不同权重。运用变权模糊综合评估原理进行了既有钢筋混凝土桥梁上部结构的耐久性评估。将现代控制理论的研究成果模糊理论引入桥梁结构耐久性评估中。
刘俊胜[10](2011)在《钢筋混凝土桥梁耐久性分析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钢筋混凝土桥梁以其优越的性能成为了世界上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桥梁结构形式,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乃至世界修建了不计其数的钢筋混凝土桥梁。然而,在以往的钢筋混凝土桥梁设计中,由于片面的追求强度,因而忽视了桥梁的耐久性,导致很多已建成的混凝土桥梁出现耐久性局部失效和老化现象。近年来的工程调查表明,在役的钢筋混凝土桥梁因为耐久性问题而发生破坏的情况越来越多,其中因钢筋锈蚀需要处理的桥梁普遍存在,由此造成的负面影响和经济损失也是难以估量的,因而对钢筋混凝土桥梁耐久性问题的研究是当前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在国内外有关研究的基础上,对钢筋混凝土桥梁结构的耐久性进行了进一步深入系统地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①在深入研究国内外有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耐久性的含义给出了更全面的、更加科学的解释。②以灾变链式理论为导向深入分析了影响钢筋混凝土桥梁耐久性的各种因素,为钢筋混凝土桥梁耐久性损伤对桥梁结构抗力的影响奠定了基础。③结合钢筋混凝土桥梁结构的特点,以桥梁承载力演变理论为导向分析了钢筋混凝土桥梁结构耐久性损伤的主导因子及其对桥梁结构抗力(抗弯承载力、抗剪承载力)的影响。④在对已有的各种桥梁结构耐久性评估方法进行了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钢筋混凝桥梁耐久性评估体系与钢筋混凝土桥梁耐久性评估模型,提出了基于灾变链式理论(多因子耦合作用)的在役混凝土桥梁耐久性评估方法。⑤以桥梁承载力演变理论为导向提出了提高钢筋混凝土桥梁耐久性的相关措施,为今后钢筋混凝土桥梁的建设提供了借鉴的意义。
二、钢筋混凝土构件质量综合评判的变权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钢筋混凝土构件质量综合评判的变权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1)考虑结构-环境损伤的旧工业建筑群再生脆弱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旧工业建筑群再生研究现状 |
1.2.2 脆弱性评估研究现状 |
1.2.3 正态云模型研究现状 |
1.2.4 研究现状分析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2 旧工业建筑群再生调研分析与脆弱性影响因素研究 |
2.1 旧工业建筑群再生脆弱性理论及内涵分析 |
2.1.1 旧工业建筑群再生脆弱性内涵 |
2.1.2 旧工业建筑群的构成 |
2.1.3 旧工业建筑群再生脆弱性影响机理 |
2.2 旧工业建筑群再生项目调研与特征分析 |
2.2.1 调研方案与内容 |
2.2.2 结构-环境损伤型旧工业建筑群再生项目 |
2.2.3 旧工业建筑群再生脆弱性特征与问题 |
2.3 基于ISM的旧工业建筑群再生脆弱性影响因素分析 |
2.3.1 解释结构模型简介 |
2.3.2 脆弱性影响因素识别 |
2.3.3 多层次递阶结构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基于NCM的旧工业建筑群再生脆弱性评估 |
3.1 脆弱性评估基础 |
3.1.1 脆弱性评估流程 |
3.1.2 脆弱性评估方法分析 |
3.1.3 正态云模型基本原理 |
3.2 脆弱性评估指标体系 |
3.2.1 脆弱性评估指标初选 |
3.2.2 脆弱性评估指标体系建立 |
3.2.3 脆弱性评估等级与指标阈值设置 |
3.3 旧工业建筑群再生脆弱性评估模型建立 |
3.3.1 脆弱性评估指标权重设定 |
3.3.2 正态云模型参数确定 |
3.3.3 脆弱性评估等级测算 |
3.4 本章小结 |
4 旧工业建筑群再生脆弱性改善决策分析 |
4.1 再生脆弱性改善决策系统 |
4.1.1 改善决策系统构成 |
4.1.2 决策信息集 |
4.2 再生脆弱性改善决策模型 |
4.2.1 改善决策方法确立 |
4.2.2 脆弱性改善决策模型建立 |
4.3 再生脆弱性改善策略 |
4.3.1 建筑安全脆弱性改善策略 |
4.3.2 环境安全脆弱性改善策略 |
4.3.3 社会经济脆弱性改善策略 |
4.4 本章小结 |
5 旧工业建筑群再生脆弱性改善实证分析 |
5.1 旧工业建筑群概况 |
5.1.1 再生背景 |
5.1.2 建筑性能概况 |
5.1.3 区位环境概况 |
5.2 旧工业建筑群再生脆弱性评估 |
5.2.1 脆弱性指标评估值获取 |
5.2.2 确定指标脆弱性等级 |
5.2.3 综合脆弱性等级测度 |
5.3 再生脆弱性分析 |
5.3.1 建筑安全脆弱性分析 |
5.3.2 环境安全脆弱性分析 |
5.3.3 社会经济脆弱性分析 |
5.4 首钢工业园再生脆弱性改善策略 |
5.4.1 再生脆弱性指标改善优先级 |
5.4.2 再生脆弱性改善措施 |
5.4.3 再生脆弱性改善效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调研问卷 |
硕士研究生期间成果 |
(2)大跨度PC箱梁桥可靠性评估及维护策略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大跨度桥梁可靠性评估研究 |
1.2.2 大跨度桥梁服役状态评定方法研究 |
1.2.3 劣化桥梁维护策略优化研究 |
1.3 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随机变量空间相关性估计方法研究 |
2.1 引言 |
2.2 空间相关性估计方法 |
2.2.1 自相关函数法 |
2.2.2 半变异函数法 |
2.2.3 基于贝叶斯信息准则的空间相关性估计方法 |
2.3 混凝土抗压强度波动系数值估计 |
2.3.1 结构描述 |
2.3.2 数据的获取 |
2.3.3 估计过程及结果 |
2.4 模型验证 |
2.4.1 服役构件承载力试验结果 |
2.4.2 理论分析方法及过程 |
2.4.3 理论值与试验值比较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考虑随机不确定性影响的箱梁抗裂可靠性分析 |
3.1 引言 |
3.2 多因素作用下的预应力损失预测及随机分析 |
3.2.1 预应力损失及剩余预加力预测模型 |
3.2.2 预应力损失及剩余预加力随机分析 |
3.3 不确定性的描述及分析方法 |
3.3.1 参数不确定性描述 |
3.3.2 不确定性分析方法 |
3.4 箱梁开裂可靠性分析 |
3.4.1 偶然不确定性 |
3.4.2 偶然和认知双重不确定性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随机场和非平稳过程作用下的箱梁承载能力可靠性分析 |
4.1 引言 |
4.2 随机场分析 |
4.2.1 随机场基本理论 |
4.2.2 随机场离散方法 |
4.2.3 随机场应用举例 |
4.3 考虑随机场和非平稳过程的结构可靠性评估 |
4.3.1 Gamma随机过程 |
4.3.2 考虑非平稳和空间变异性的抗力随机退化模型 |
4.3.3 非平稳车载效应模型 |
4.3.4 结构承载能力可靠性评估模型 |
4.4 算例分析 |
4.4.1 计算参数取值 |
4.4.2 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大跨度PC箱梁桥服役状态评定方法研究 |
5.1 引言 |
5.2 基于改进区间证据理论和模糊层次分析法的评定方法 |
5.2.1 模糊层次分析法 |
5.2.2 初始区间证据理论 |
5.2.3 改进区间证据理论 |
5.2.4 计算步骤 |
5.3 实际工程应用 |
5.3.1 工程背景 |
5.3.2 评定过程及说明 |
5.4 结果和讨论 |
5.4.1 状态评定结果分析 |
5.4.2 与现有AHP评定方法的比较 |
5.4.3 与初始区间证据理论的比较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考虑可持续准则的劣化桥梁维护策略优化 |
6.1 引言 |
6.2 可持续准则的评估模型 |
6.2.1 劣化桥梁安全性能评估模型 |
6.2.2 直接维护成本评估模型 |
6.2.3 社会影响评估模型 |
6.2.4 环境影响评估模型 |
6.3 劣化桥梁维护策略优化框架 |
6.3.1 优化问题的提出 |
6.3.2 优化及决策算法 |
6.4 案例分析 |
6.4.1 桥梁描述 |
6.4.2 可持续准则评估的相关参数 |
6.4.3 结果和讨论 |
结论与展望 |
论文主要研究成果 |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和参与科研情况 |
(3)考虑压实质量影响的碾压混凝土(RCC)坝地震易损性及地震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发展与现状 |
1.2.1 RCC坝压实质量评价研究现状 |
1.2.2 大坝地震易损性分析研究现状 |
1.2.3 大坝地震风险分析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论文框架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及论文框架 |
第2章 考虑压实质量影响的RCC坝地震易损性及地震风险研究数学模型 |
2.1 RCC坝地震易损性及地震风险特点分析 |
2.2 考虑压实质量影响的RCC坝地震易损性及地震风险研究框架 |
2.3 考虑压实质量影响的RCC坝地震易损性及地震风险数学模型 |
2.3.1 RCC坝压实质量评价模型 |
2.3.2 考虑压实质量影响的RCC坝地震动力响应分析数学模型 |
2.3.3 考虑压实质量的RCC坝地震易损性分析数学模型 |
2.3.4 RCC坝地震风险分析数学模型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自适应灰狼优化随机森林算法的压实质量分析 |
3.1 碾压混凝土压实特性分析 |
3.2 RCC坝压实质量信息采集 |
3.2.1 RCC坝碾压施工信息采集 |
3.2.2 压实质量检测数据采集分析 |
3.3 基于自适应灰狼优化随机森林的压实度分析模型 |
3.3.1 自适应灰狼优化算法 |
3.3.2 随机森林算法 |
3.3.3 基于自适应灰狼优化随机森林的压实度分析方法 |
3.4 工程应用 |
3.4.1 交叉验证 |
3.4.2 模型性能分析 |
3.4.3 模型应用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考虑压实质量影响的RCC坝地震动力响应分析 |
4.1 RCC坝地震动力响应分析方法 |
4.1.1 地震动力响应有限元分析方法 |
4.1.2 混凝土塑性损伤模型 |
4.2 考虑压实质量影响的有限元建模方法 |
4.2.1 考虑压实质量影响的坝料参数模型的建立 |
4.2.2 RCC坝有限元网格模型的建立 |
4.2.3 考虑压实质量影响的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4.3 工程应用 |
4.3.1 工程概况 |
4.3.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4.3.3 压实质量对地震动力响应影响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改进IDA的 RCC坝地震易损性分析 |
5.1 研究框架 |
5.2 基于改进功效系数法的RCC坝地震综合破坏指数分析方法 |
5.2.1 地震作用下RCC坝破坏等级划分 |
5.2.2 基于功效系数法的综合破坏指数计算 |
5.2.3 基于变权原理的改进功效系数法 |
5.3 基于改进IDA法的RCC坝易损性分析方法 |
5.3.1 增量动力学法(IDA)原理 |
5.3.2 基于改进IDA法的地震易损性分析 |
5.4 工程应用 |
5.4.1 地震动的选取 |
5.4.2 RCC坝地震易损性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RCC坝地震风险分析 |
6.1 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 |
6.1.1 概率性分析方法基本假定 |
6.1.2 地震加速度概率分布 |
6.2 基于三维溃坝洪水演进的RCC坝地震损失计算方法 |
6.2.1 三维溃坝洪水演进理论与方法 |
6.2.2 基于改进盲数理论的经济损失计算方法 |
6.2.3 基于溃坝洪水演进特征的生命损失计算方法 |
6.2.4 基于溃坝洪水演进特征的社会环境影响计算方法 |
6.3 RCC坝地震风险分析方法 |
6.4 工程应用 |
6.4.1 地震危险性计算 |
6.4.2 溃坝洪水演进模拟与分析 |
6.4.3 地震损失计算 |
6.4.4 地震综合风险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4)基于大数据分析的悬索桥状态评估及动态预警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大数据分析方法研究现状 |
1.2.2 桥梁技术状态评估研究现状 |
1.2.3 桥梁预警研究现状 |
1.3 存在的主要问题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基于多源信息的大跨悬索桥评估方法 |
2.1 评估指标体系 |
2.1.1 结构特点分析 |
2.1.2 典型病害分析 |
2.1.3 评估指标选取 |
2.1.4 指标体系建立 |
2.2 评估指标权重 |
2.2.1 调查问卷设计 |
2.2.2 标度的选择和判断矩阵一致性优化 |
2.2.3 专家权重确定 |
2.2.4 计算结果和讨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传感器故障诊断方法研究 |
3.1 研究背景 |
3.1.1 传感器故障模型 |
3.1.2 既有传感器故障诊断方法综述 |
3.1.3 信息融合的基本概念 |
3.1.4 结构响应相似性分析 |
3.2 传感器故障诊断方法 |
3.2.1 传感器故障识别:多传感器信息融合 |
3.2.2 相似性指标敏感性分析方法 |
3.2.3 决策级融合:证据推理 |
3.2.4 基于物理冗余信息的故障隔离和重构方法 |
3.3 案例分析 |
3.3.1 传感器故障识别 |
3.3.2 传感器故障隔离和重构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数据挖掘的监测序列指标评估方法研究 |
4.1 恒载效应提取方法 |
4.1.1 研究现状 |
4.1.2 监测数据分析 |
4.1.3 基于影响线分析的比例系数取值研究 |
4.1.4 案例分析 |
4.2 监测序列指标评估方法 |
4.2.1 序列指标评估方法 |
4.2.2 案例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系统工程理论的桥梁状态评估算法研究 |
5.1 时间变权原理 |
5.1.1 因素变权原理 |
5.1.2 时间变权原理 |
5.1.3 计算示例 |
5.1.4 案例分析 |
5.2 局部变权原理 |
5.2.1 局部变权定义 |
5.2.2 局部变权模型 |
5.2.3 局部变权模型参数验证 |
5.2.4 案例分析 |
5.3 正态云模型 |
5.3.1 云理论的基本概念 |
5.3.2 正态云模型 |
5.3.3 桥梁评估中的正态云模型 |
5.3.4 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大跨悬索桥智能化评估系统开发 |
6.1 软件系统开发概述 |
6.2 各模块功能介绍 |
6.3 实桥试评估 |
6.3.1 桥例1 |
6.3.2 桥例2 |
6.3.3 桥例3 |
6.3.4 结果讨论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基于时间序列数据的动态预警方法研究 |
7.1 预警体系总体设计 |
7.1.1 预警等级划分 |
7.1.2 预警指标 |
7.1.3 预警阈值 |
7.1.4 预警流程 |
7.2 动态阈值取值方法研究 |
7.2.1 极值理论 |
7.2.2 广义Pareto分布的估计 |
7.2.3 预警动态阈值确定 |
7.3 案例分析 |
7.3.1 预警阈值确定 |
7.3.2 预警效果讨论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主要创新点 |
8.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5)基于未确知测度模型的建设项目施工阶段环境风险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施工环境风险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相关研究 |
1.2.2 国外相关研究 |
1.2.3 未确知测度理论模型相关研究 |
1.2.4 文献述评 |
1.3 提出问题 |
1.4 研究意义和目的 |
1.4.1 研究意义 |
1.4.2 研究目的 |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6 研究主要创新点 |
1.7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2章 建设项目施工阶段环境风险评价理论基础 |
2.1 建设项目施工阶段环境风险管理 |
2.1.1 建设项目施工阶段环境风险管理定义 |
2.1.2 建设项目环境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
2.1.3 建设项目环境风险管理主要内容 |
2.2 建设项目施工阶段环境风险因素识别 |
2.2.1 建设项目施工阶段环境风险因素识别原则 |
2.2.2 建设项目施工阶段环境风险因素识别方法 |
2.3 建设项目施工阶段环境风险评价 |
2.3.1 建设项目施工阶段环境风险评价定义 |
2.3.2 建设项目施工阶段环境风险评价范围的界定 |
2.3.3 建设项目施工阶段环境风险评价等级划分 |
2.4 绿色施工理论 |
2.4.1 绿色施工定义 |
2.4.2 绿色施工环境保护基本内容 |
2.4.3 绿色施工评价标准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建设项目施工阶段环境风险指标体系构建 |
3.1 指标建立原则 |
3.2 指标体系决策层和准则层构建 |
3.3 指标体系指标层构建 |
3.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3.3.2 信度分析 |
3.3.3 效度分析 |
3.3.4 指标层指标提取 |
3.4 环境风险指标体系清单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建设项目施工阶段环境风险评价模型 |
4.1 常用的风险评价方法 |
4.1.1 蒙特卡洛模拟法 |
4.1.2 突变级数法 |
4.1.3 未确知测度法 |
4.2 未确知测度模型 |
4.2.1 未确知信息 |
4.2.2 未确知测度模型适用性分析 |
4.3 未确知测度模型的构建 |
4.3.1 未确知测度的定义 |
4.3.2 评价空间 |
4.3.3 构造未确知测度数学函数 |
4.3.4 单指标测度 |
4.3.5 多指标综合测度 |
4.3.6 置信度识别准则 |
4.3.7 风险等级识别排序 |
4.4 未确知测度模型评价环境风险的流程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实例分析 |
5.1 案例项目概况 |
5.2 案例项目评分标准及数据采集 |
5.3 案例项目未确知测度模型检验 |
5.4 案例项目施工现场环境污染风险分析 |
5.5 结果分析及风险规避措施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与的课题 |
附录B:问卷调查表 |
致谢 |
(6)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桥梁安全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城市桥梁安全评价研究现状 |
1.2.1 国内桥梁安全评价研究现状 |
1.2.2 国外桥梁安全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
1.4 课题的创新和特色 |
1.5 本课题的技术路线 |
第2章 桥梁构件 |
2.1 桥梁上部结构 |
2.1.1 支撑构件 |
2.1.2 支座 |
2.2 桥梁下部结构 |
2.2.1 桥台 |
2.2.2 桥墩 |
2.2.3 基础 |
2.3 桥面系 |
2.3.1 底板系统 |
2.3.2 附属设施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桥梁病害致因理论及病害现象 |
3.1 桥梁病害致因理论 |
3.1.1 桥梁设计不当 |
3.1.2 人为破坏 |
3.1.3 环境因素 |
3.1.4 自然现象 |
3.2 桥梁病害现象 |
3.2.1 裂缝 |
3.2.2 钢筋锈蚀 |
3.2.3 剥落 |
3.2.4 剥离 |
3.2.5 层隙 |
3.2.6 蜂窝现象 |
3.2.7 白华现象 |
3.2.8 保护层厚度不足 |
3.2.9 磨损 |
3.2.10 撞损 |
3.2.11 桥台结构体倾斜或位移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桥梁安全评价方法研究 |
4.1 概述 |
4.2 常用的桥梁安全评价方法 |
4.2.1 外观检测法 |
4.2.2 结构计算评定方法 |
4.2.3 桥梁的荷载试验方法 |
4.2.4 常规综合评估方法 |
4.2.5 专家系统评估方法 |
4.2.6 层次分析法 |
4.2.7 模糊综合评判法 |
4.2.8 灰色综合评估法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层次—模糊综合评判的安全评价模型的建立 |
5.1 概述 |
5.2 层次分析法 |
5.2.1 层次分析法概述 |
5.2.2 层次分析法的步骤 |
5.3 模糊综合评判理论 |
5.3.1 模糊理论概述 |
5.3.2 模糊集和隶属函数 |
5.3.3 模糊综合评判 |
第6章 模糊层次分析法在工程中的应用 |
6.1 桥梁概况 |
6.2 桥梁安全检测内容 |
6.2.1 桥面系安全状况检测 |
6.2.2 桥梁裂缝分布情况检测 |
6.2.3 混凝土剥落及露筋检测 |
6.2.4 支座碎裂、移位及脱空病害检测 |
6.2.5 桥梁渗水部位检测 |
6.3 石桥大桥安全状况评价 |
6.3.1 建立桥梁递阶层次分析模型 |
6.3.2 计算评价指标权重 |
6.3.3 建立桥梁模糊评判评语集 |
6.3.4 石桥大桥安全状况综合评判 |
6.3.5 石桥大桥维修养护措施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7)桥梁工程钢筋混凝土施工质量评价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1 桥梁工程钢筋混凝土施工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2 桥梁工程钢筋混凝土施工质量评价模型的建立 |
2. 1 钢筋混凝土施工质量评价的数学模型 |
2. 2 德尔菲法确定权重值 |
2. 3 评判过程 |
2. 4 评价结果处理 |
2. 5 结果分析 |
3 应用实例 |
3. 1 子因素相对于目标集的隶属度 |
3. 2 子因素权重的确定 |
3. 3 子因素的综合评判 |
3. 4 母因素的综合评价 |
3. 5 桥梁工程钢筋混凝土施工质量评价结果 |
4 结语 |
(8)中小学建筑抗震性能的BP模糊综合评判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对建筑震害研究的状况 |
1.2.1 国外对建筑震害的研究 |
1.2.2 国内对建筑震害的研究 |
1.3 本文的研究方法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中小学砌体砖房震害因子的选择 |
2.1 中小学建筑的结构特点 |
2.2 影响中小学砌体砖房抗震性能的因素 |
2.2.1 地震烈度 |
2.2.2 建筑选址 |
2.2.3 建筑布置及结构体系的合理性 |
2.2.4 抗震构造措施的完整性 |
2.2.5 墙体面积率 |
2.2.6 材料强度 |
2.2.7 建筑高度 |
2.2.8 建筑年代 |
2.2.9 其他方面 |
2.3 长沙县中小学建筑抗震性能调研结果分析 |
2.4 中小学砌体砖房震害因子的选择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中小学砌体砖房抗震性能的模糊综合评判 |
3.1 模糊综合评判 |
3.1.1 模糊综合评判的数学模型 |
3.1.2 模糊综合评判在中小学砌体砖房抗震性能评判中的应用 |
3.2 模糊综合评判的改进 |
3.2.1 变权模糊综合评判 |
3.2.2 缺项评判 |
3.2.3 工程实例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中小学砌体砖房抗震性能的BP 网络评判 |
4.1 神经网络的基本知识 |
4.1.1 神经网络的发展和应用 |
4.1.2 BP 算法的基本原理 |
4.2 改进BP 网络在中小学砌体砖房抗震性能综合评判中的应用 |
4.2.1 确定网络的拓扑结构 |
4.2.2 网络控制的计算机实现 |
4.3 BP 模糊综合评判的不足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基于模糊理论的在用RC桥梁耐久性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桥梁结构耐久性评估模型 |
2 耐久性评估指标 |
3 变权模糊综合评判法 |
3.1 模糊评判法 |
3.2 耐久性评估等级划分 |
3.3 确定耐久性评估指标权重 |
3.4 单一耐久性指标评估 |
3.4.1 确定单一耐久性指标评估模型 |
3.4.2 建立单一耐久性指标模糊评估关系矩阵 |
3.5 运用变权原理进行模糊综合评估 |
4 评估实例 |
4.1 工程概况 |
4.2 该桥上部结构进行耐久性评估 |
5 结论 |
(10)钢筋混凝土桥梁耐久性分析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桥梁耐久性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1 研究背景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本文研究的技术路线与主要内容 |
1.4.1 技术路线 |
1.4.2 本文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桥梁结构耐久性各影响因素分析 |
2.1 耐久性的含义 |
2.1.1 几种公认的耐久性定义 |
2.1.2 本文耐久性的定义 |
2.2 影响桥梁结构耐久性的直接因素分析 |
2.2.1 混凝土的碳化 |
2.2.2 混凝土中钢筋的锈蚀 |
2.3 影响耐久性的间接因素分析 |
2.3.1 碱-骨料反应影响因素 |
2.3.2 混凝土冻融破坏 |
2.3.3 氯离子侵蚀 |
2.4 影响桥梁结构耐久性的人为因素分析 |
2.4.1 结构设计对桥梁耐久性的影响分析 |
2.4.2 施工与运营管理对桥梁耐久性的影响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耐久性损伤对钢筋混凝土桥梁性能的影响 |
3.1 钢筋锈蚀对钢筋混凝土桥梁抗弯承载力的影响 |
3.1.1 锈蚀钢筋混凝土梁正截面承载力计算基本假定 |
3.1.2 锈蚀钢筋混凝土受弯梁钢筋与混凝土应变关系 |
3.1.3 锈蚀钢筋混凝土主梁正截面抗弯承载力计算 |
3.2 钢筋锈蚀对钢筋混凝土桥梁抗剪承载能力的影响 |
3.2.1 钢筋锈蚀对混凝土梁抗剪承载能力的影响 |
3.2.2 锈蚀对抗剪钢筋提供的抗剪强度的影响 |
3.3 钢筋混凝土桥梁抗弯刚度的耐久性损伤 |
3.4 钢筋混凝土桥梁挠度的耐久性损伤 |
3.5 裂缝对钢筋混凝土桥梁的耐久性损伤 |
3.5.1 钢筋混凝土桥梁结构裂缝成因分析 |
3.5.2 裂缝对钢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影响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钢筋混凝土桥梁结构耐久性评估 |
4.1 概述 |
4.2 模糊综合评估法介绍 |
4.3 评估模型的构建 |
4.3.1 评估的内容 |
4.3.2 评估的指标 |
4.4 运用评估模型进行在役混凝土桥梁耐久性评估的思路 |
4.4.1 确定评估对象的因素集U |
4.4.2 确定评估等级集 V |
4.4.3 建立单一耐久性指标模糊关系矩阵R |
4.4.4 确定评估因素权向量集A |
4.4.5 合成A与R 得到评估结果B |
4.4.6 对模糊综合评估结果进行分析处理 |
4.5 在役混凝土桥梁上部结构耐久性的模糊评估 |
4.5.1 建立单一耐久性指标评估模型 |
4.5.2 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因素的权重向量 |
4.5.3 形成钢筋混凝土桥梁上部结构耐久性评估的因素权向量A |
4.6 实例评估 |
4.6.1 工程概况 |
4.6.2 检测结果 |
4.6.3 运用评估模型对该桥上部结构进行耐久性评估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提升桥梁耐久性的设计方法研究 |
5.1“孕源断链”减灾的含义及出发点 |
5.2 提升混凝土桥梁耐久性的设计方法研究 |
5.2.1 耐久性能设计过程 |
5.2.2 耐久性能优化设计建议 |
5.3 提升混凝土桥梁耐久性的施工改进技术研究 |
5.3.1 提升混凝土施工接缝质量的施工改进技术与质量控制方法研究 |
5.3.2 基于改善桥梁耐久性的附加防腐蚀措施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着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四、钢筋混凝土构件质量综合评判的变权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 [1]考虑结构-环境损伤的旧工业建筑群再生脆弱性分析[D]. 钟兴举.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7)
- [2]大跨度PC箱梁桥可靠性评估及维护策略优化[D]. 阳逸鸣. 长沙理工大学, 2020(06)
- [3]考虑压实质量影响的碾压混凝土(RCC)坝地震易损性及地震风险研究[D]. 刘肖军. 天津大学, 2019(01)
- [4]基于大数据分析的悬索桥状态评估及动态预警方法研究[D]. 许翔. 东南大学, 2019(05)
- [5]基于未确知测度模型的建设项目施工阶段环境风险评价研究[D]. 刘笑. 广州大学, 2019(01)
- [6]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桥梁安全评价研究[D]. 常健. 南华大学, 2015(04)
- [7]桥梁工程钢筋混凝土施工质量评价模型[J]. 仇志明. 铁道标准设计, 2014(02)
- [8]中小学建筑抗震性能的BP模糊综合评判方法研究[D]. 杨培娜. 湖南大学, 2011(08)
- [9]基于模糊理论的在用RC桥梁耐久性评估[J]. 任更锋,徐岳,邹存俊. 混凝土, 2010(07)
- [10]钢筋混凝土桥梁耐久性分析与研究[D]. 刘俊胜. 重庆交通大学, 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