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的检测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的检测

一、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检测(论文文献综述)

戴璐[1](2021)在《细胞黏附分子2(CADM2)与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细胞黏附分子2调控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的研究背景: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预后差、生活质量低下,研究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的机制从而为治疗患者提供依据成为重要课题。方法:采用人类全转录本芯片检测伴有转移非小细胞肺癌与不伴有转移非小细胞肺癌组织标本差异基因。qRT-PCR进一步扩大样本量验证差异基因的表达。siRNA及oeRNA将目的基因转染至细胞建模及转染效果观察。划痕及Transwell实验分别检测A549、H322细胞转染siRNA及oeRNA后的迁移和侵袭能力的改变。Western blot检测分别检测A549、H322细胞转染siRNA及oeRNA后的EMT相关蛋白表达。检测小鼠接种CADM2高表达A549细胞后的脑转移情况。Transwell实验检测干扰MYC表达后对CADM2高表达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结果:芯片筛选出675个上调基因和569个下调基因。qRT-PCR验证显示CADM2在脑转移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高表达,与芯片结果一致。通过转染siCADM2沉默了 A549、H322 细胞 CADM2 表达,转染 oeCADM2 升高了 A549、H322细胞CADM2表达。CADM2表达降低时,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下降,且Vimentin蛋白的表达量明显下降,而E-cadherin蛋白的表达量增加;CADM2表达升高时,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上升,且Vimentin蛋白的表达量明显增加,而E-cadherin蛋白的表达量下降。小鼠接种CADM2高表达A549细胞后脑转移率高。CADM2高表达细胞在干扰MYC表达后侵袭能力下降。结论:1.CADM2在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中高表达。2.CADM2可促进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系迁移与侵袭。3.CADM2可促进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4.CADM2可能通过MYC调控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第二部分细胞黏附分子2与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预后及临床因素的相关性分析目的:分析CADM2与NSCLC脑转移患者预后及临床因素的关系。方法:收集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的NSCLC脑转移患者的病例资料及临床样本。qRT-PCR检测临床样本的CADM2基因表达。随访患者总生存。统计学分析CADM2基因表达水平与患者总生存及临床因素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纳入139例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x2检验分析基因表达水平高低与性别、年龄、肿瘤位置、组织学、肿瘤T分期、有无脑外转移、是否吸烟均无明显相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淋巴结转移N分期存在相关,CADM2基因表达越高,淋巴结N分期越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Rank检验CADM2高表达组与低表达组两组的生存时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CADM2高表达与不良预后相关。单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影响生存时间预后因素包括年龄(P=0.031)和CADM2表达水平(P=0.026),而性别、肿瘤位置、组织学、肿瘤T分期、淋巴结N分期、有无脑外转移、是否吸烟均与患生存时间均无关。将年龄和CADM2表达水平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ADM2表达水平是影响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1.CADM2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淋巴结N分期相关,CADM2表达高提示着淋巴结转移可能性大。2.CADM2高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不良预后存在相关,并且CADM2表达水平是影响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

吴建磊[2](2021)在《TIM-3在上皮性卵巢癌发生及其临床预后中的意义》文中认为上皮性卵巢癌(epithelial ovarian cancer,EOC)是女性生殖系统三大恶性肿瘤之一,其死亡率高居妇科恶性肿瘤之首,严重影响女性健康。由于缺乏特异性的肿瘤标志物及早期症状,超过70%的EOC患者在诊断时已经处于晚期。目前,EOC的主要治疗方法是手术+铂类为基础的化疗。近年来,虽然PARP抑制剂等辅助治疗策略也被应用于EOC,但晚期EOC患者的5年生存率仍然徘徊在30-40%之间,近40年来改善甚微。因此,迫切需要寻找能够揭示EOC发生、发展的深层次分子机制,为EOC的诊断及新的治疗方法的开发提供理论基础。随着肿瘤免疫学的发展,免疫治疗已成为与手术、化疗、放疗并列的第四种治疗方式。免疫疗法的应用已经彻底改变了一些肿瘤的治疗模式,其中针对免疫检查点分子的治疗,如CTLA-4和PD-1等,在黑色素瘤、肾癌、霍奇金病和肺癌中取得了令人兴奋的结果。但是,针对现有免疫检查点的免疫治疗的整体有效率较低。更为严重的是,包括卵巢癌、结直肠癌在内的多种肿瘤,在很大程度上对CTLA-4或PD-1阻断剂无效。因此,需要对其它的免疫检查点分子进行详细研究,以开发新的免疫检查点药物及筛选对免疫治疗有效的人群,提高免疫治疗的效果。TIM-3蛋白是T细胞免疫球蛋白-粘蛋白家族(T cell immunoglobulin domain and mucin domain protein,TIM)的成员,最初发现在Th1细胞上特异表达,其编码基因位于人类chr5q33,全长23kb,由7个外显子组成。后续研究发现:TIM-3可在多种免疫细胞中表达,如单核细胞、DCs、NK细胞等天然免疫细胞,并参与免疫细胞功能的调控。大量的肿瘤免疫学的研究表明:TIM-3不仅可以通过调控T细胞耗竭和抑制骨髓细胞增殖在肿瘤免疫中发挥负性调节作用,而且可以通过促进肿瘤相关巨噬细胞表型的转化来调节抗肿瘤免疫反应。正如Romero博士在综述《Immunotherapy:PD-1 says goodbye,TIM-3says hello》所说的:TIM-3在肿瘤免疫中发挥重要的免疫检查点作用。因此,TIM-3作为一种潜在的肿瘤免疫治疗候选药物靶点,已经占据了突出的地位。近年来,多项研究也表明TIM-3在肿瘤细胞中过表达,如黑色素瘤、胃癌、B细胞淋巴瘤、宫颈癌、肾透明细胞癌、骨肉瘤等,并通过参与IL-6/STAT3通路、TGF-β/Smad通路和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formation,EMT)等过程促进肿瘤侵袭转移,而且TIM-3的异常表达与患者不良预后相关。先前有学者研究发现,在卵巢癌患者外周血CD4+和CD8+T细胞中TIM-3的表达水平较正常人相比显着升高,而TIM-3高表达的患者的临床分期和肿瘤分级显着高于低表达的患者。进一步研究显示,TIM-3在卵巢癌患者的肿瘤浸润性Tregs中高表达与患者预后不良有关。因此,TIM-3可能在EOC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可能成为EOC的潜在治疗靶点。但是,目前关于TIM-3在EOC肿瘤细胞中表达情况及在EOC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和机制及其与EOC预后的关系仍不明确。阐明TIM-3表达与EOC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有助于加深对EOC发病机制的了解及新的治疗靶点开发,同时可以为EOC高危人群的筛查和免疫治疗疗效的预测提供新的分子标志物。本研究中,我们首先探讨TIM-3蛋白及mRNA在EOC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EOC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其次通过体外实验在细胞水平研究TIM-3对EOC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另外,我们还通过病例-对照研究,探讨TIM-3基因上rs10053538、rs10515746及rs1036199三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位点与EOC发病风险及预后的关系,意义在于探讨TIM-3基因上的可能的功能性遗传变异是否通过改变其表达而改变人群EOC的发病风险和患者的临床预后,这也可能为EOC高危人群筛查和免疫治疗疗效的预测提供新的分子标志物。第一部分TIM-3在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预后关系的研究目的:探讨TIM-3在EOC组织中的表达与EO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其预后的关系。方法:1.采用免疫组化检测46例EOC组织及21例正常卵巢组织中TIM-3蛋白的表达差异。2.RT-qPCR法检测126例EOC组织及21例正常卵巢组织中TIM-3 mRNA的表达情况,分析TIM-3 mRNA表达与EOC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并通过在线网站GEPIA2(http://gepia2.cancer-pku.cn)查阅TCGA数据库中TIM-3 mRNA在卵巢癌与正常卵巢组织中的表达情况。3.采用多色免疫荧光技术检测135例EOC组织中TIM-3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分析TIM-3蛋白表达情况及在肿瘤区域TIM-3蛋白表达与EO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1.TIM-3蛋白在EOC组阳性率76.1%(35/46)明显高于正常卵巢组23.8%(5/2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2.EOC组织中TIM-3 mRNA的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正常卵巢组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TCGA数据库中卵巢癌组织中TIM-3 mRNA的表达也显着高于正常卵巢组织(P<0.05);EOC组织中TIM-3 mRNA高表达患者肿瘤复发风险(HR=2.43,95%CI=1.47-4.04,P=0.001)和死亡风险(HR=1.84,95%CI=1.10-3.08,P=0.021)与低表达患者相比均明显增加。3.EOC组织中TIM-3蛋白的表达与EOC临床分期、分化及手术残留情况密切相关(P<0.05);肿瘤区域(即CK+区域)TIM-3蛋白的表达与EOC临床分期、分化密切相关(P<0.05)。4.Cox多因素分析显示EOC组织中TIM-3蛋白高表达患者肿瘤复发风险(HR=1.99,95%CI=1.29-3.08,P=0.002)和死亡风险(HR=2.13,95%CI=1.37-3.30,P=0.001)与低表达患者相比均明显增加;CK+区域TIM-3蛋白高表达患者肿瘤复发风险(HR=1.64,95%CI=1.09-2.46,P=0.018)和死亡风险(HR=1.81,95%CI=1.19-2.75,P=0.006)与低表达患者相比均明显增加。结论:1.TIM-3蛋白及mRNA在EOC组织高表达。2.TIM-3表达与EOC临床分期、分化等临床病理因素相关。3.EOC组织中TIM-3 mRNA和蛋白高表达是患者肿瘤复发及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第二部分TIM-3对卵巢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机制研究目的:探讨TIM-3对卵巢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明确TIM-3在EOC恶性化进程中的作用及机制,为EOC的靶向治疗奠定理论基础。方法:1.筛选TIM-3高表达细胞株:RT-qPCR及western-blot技术检测人卵巢癌细胞SKOV3、A2780、OVCAR3及人正常卵巢上皮细胞IOSE80中TIM-3的表达。2.采用脂质体转染法构建TIM-3低表达卵巢癌细胞系,CCK-8法及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增殖活性的变化,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的变化,划痕实验及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变化。3.Western-blot技术检测转染后EMT及TGF-β/Smad信号通路的变化。结果:1.SKOV3、A2780、OVCAR3细胞中TIM-3 mRNA及蛋白均高于IOSE80细胞(P<0.001),其中SKOV3细胞中TIM-3 mRNA及蛋白高于A2780、OVCAR3细胞(P<0.05)。2.LVRU6GP-TIM-3-sh RNA治疗转染SKOV3细胞后,TIM-3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显着低于转染空质粒组(P<0.05),CCK-8及平板克隆形成实验结果显示,敲低TIM-3表达后SKOV3细胞的增殖率显着降低(P<0.05),流式细胞实验结果显示,敲低TIM-3表达后SKOV3细胞凋亡率显着增加(P<0.05),划痕实验及transwell小室实验结果显示,敲低TIM-3表达后SKOV3细胞迁移及侵袭能力显着降低(P<0.05)。3.在SKOV3-sh组细胞中E-cadherin的表达明显高于SKOV3-NC组细胞(P=0.006);而SKOV3-sh组细胞中N-cadherin和Vimentin的表达明显低于SKOV3-NC组细胞(P=0.014、P=0.002)。SKOV3-sh组细胞Smad7及磷酸化Smad2(p-Smad2)的表达明显高于SKOV3-NC组细胞(P<0.001、P=0.002),而两组细胞中Smad2的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敲低TIM-3的表达可抑制卵巢癌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迀移,并促进其凋亡。2.敲低TIM-3表达抑制卵巢癌细胞EMT过程,可能与TGF-β/Smad信号通路有关。第三部分TIM-3基因多态性与上皮性卵巢癌遗传易感性及临床预后的关联研究目的:探讨TIM-3基因多态性与EOC遗传易感性及其患者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1.采用我们课题组标本库的710例EOC患者和700例健康女性的外周血DNA标本,通过聚合酶链反应/连接酶检测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ligase detection reaction,PCR-LDR)方法对TIM-3基因上的3个SNPs位点(rs10053538、rs10515746和rs1036199)进行基因分型,分析不同基因型与EOC患者发病风险及预后的关系。2.采用RT-qPCR检测分别携带TIM-3两个位于启动子区的SNPs位点(rs10053538和rs10515746)不同基因型EOC肿瘤组织中TIM-3mRNA的表达水平,分析其对TIM-3 mRNA表达的影响。3.应用Kaplan-Meier plotter数据库分析TIM-3 mRNA对EOC患者的预后价值。结果:1.TIM-3基因rs10053538、rs10515746和rs1036199的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型频率分布在病例组和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2.预后分析显示携带rs10053538 CA+AA基因型患者的PFS和OS较CC基因型患者明显减少(HR=1.49,95%CI=1.05-2.09,P=0.024;HR=1.57;95%CI=1.09-2.26,P=0.017);而携带rs10515746CC和rs1036199AA不同基因型的患者的PFS和OS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RT-qPCR结果显示携带rs10053538 CA+AA基因型的EOC患者癌组织中TIM-3 mRNA的表达量显着高CC基因型的患者(P=0.006),而携带rs10515746不同基因型的EOC患者癌组织中TIM-3 mRNA的表达量则无明显差异(P>0.05)。4.应用Kaplan-Meier plotter数据库分析显示TIM-3 mRNA高表达与EOC患者差的PFS和OS相关(HR=1.57,95%CI=1.29-1.91,P<0.001;HR=1.31,95%CI=1.06-1.63,P=0.013)。结论:1.TIM-3基因rs10053538、rs10515746、rs1036199 SNPs与EOC发病风险无关。2.rs10053538 SNP与EOC患者的临床预后相关,携带rs10053538CA+AA基因型是EOC患者肿瘤复发及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3.rs10053538可能是一个功能性的多态性位点。4.TIM-3 mRNA高表达与EOC患者的不良临床预后相关。

段红霞,熊朝亮,景林,徐庆吉,刘晶玉,马欣然,王大吉,向建全,何志恒,冯静,阎锡蕴[3](2020)在《CD146三十年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文中指出CD146分子发现于1987年,最初被认为是黑色素瘤标志分子,随后30余年的研究,逐渐揭示了该分子在早期发育、免疫应答、代谢等生理过程,以及在肿瘤、炎症、自身免疫病中的重要作用及机制.目前认为, CD146不仅是一个黏附分子,还是新生血管、T细胞活化和多种肿瘤的标志分子,更是一种细胞膜受体,接受细胞外信号并调控细胞内多种重要信号途径.最近,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报道,无论是细胞膜表面的CD146,还是血清和其他体液中的可溶性CD146(soluble CD146, sCD146),都已成为多种疾病诊断和预后评价的重要参考,将成为疾病治疗的新靶点.迄今,全球已有40余株CD146抗体,有些治疗性抗体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本文全面回顾了CD146的研究历史,分析了当前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展望了其未来临床应用的潜能,以期为全面认识CD146,充分发挥其在疾病诊疗中的价值提供更多借鉴.

王文龙[4](2020)在《基于上皮间质转化探讨复方苦参注射液防治放射性肺损伤的机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放射性肺损伤是胸部肿瘤放疗最常见的并发症,既往关于其发生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氧自由基及炎性细胞因子的产生和效应,而放射性肺损伤后发生上皮间质转化(EMT)的现象及其机理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近期有多项研究表明,复方苦参注射液对上皮间质转化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本项目拟通过建立小鼠放射性肺损伤疾病模型,以不同浓度复方苦参注射液进行干预,而后评估小鼠肺损伤程度,测定EMT相关的表型标记物、细胞因子等变化,以及EMT相关信使mRNA转录水平变化及由此导致TGF-β1/Smads、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交互变化。本项目拟通过观察复方苦参注射液对放射性肺损伤小鼠上皮间质转化效应途径的影响,有望阐明复方苦参注射液通过抑制上皮间质转化而防治放射性肺损伤的机理,为临床推广使用复方苦参注射液防治放射性肺损伤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理论部分:通过回顾性分析了中医学对放射性肺损伤的认识,探究了热毒络瘀相关理论的源流及其典型代表中成药复方苦参注射液。2.实验部分:C57bl/6小鼠194只,雄性,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10组:空白对照组(Control group,Control)、模型组(Model group,Model)、复方苦参注射液低剂量组(Compound kushen injection-Low dose group,CKI-L)、复方苦参注射液中剂量组(Compound kushen injection-Middle dose group,CKI-M)、复方苦参注射液高剂量组(Compound kushen injection-High dose group,CKI-H)、信号通路激动剂1组(SB431542,SB)、信号通路抑制剂2组(XAV-939,XAV)、复方苦参注射液+信号通路抑制剂1组(CKI+SB)、复方苦参注射液+信号通路抑制剂2组(CKI+XAV)、地塞米松注射液组(Dexamethason,DXM)。使用美国XStrahl小动物精准放疗辐照研究平台(SARRP),实施单次20 Gy双侧肺野照射成功建立C57bl/6小鼠放射性肺损伤模型。照射后观察小鼠的一般情况,分别于照射后第2、4、6、8、10、12周6个时间点处死小鼠,采集血清和取出肺组织。取第4、8周C57bl/6小鼠肺组织,小鼠及肺组织称重,计算肺系数,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和Masson染色,分别通过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观察各组C57bl/6小鼠肺组织病理学形态改变;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IHC)检测C57bl/6小鼠在第4周、第8周的肺组织中E-cadherin、Vimentin蛋白表达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法检测C57bl/6小鼠在第第4周、第8周采集血浆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含量;采用实时定量PCR法(RT-qPCR)检测各组小鼠第4周、第8周肺组织中TGF-β1mRNA、Smad3 mRNA、GSK-3βmRNA、β-catenin mRNA的表达水平;采用免疫印迹法(Western-blot)分别检测各组小鼠在第4周、第8周肺组织内TGF-β1、Smad3、GSK-3β、β-catenin通道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实验一结果复方苦参注射液可增加放射性肺损伤小鼠肺系数,减轻小鼠放射性肺损伤病理损害程度,并可改善小鼠一般情况,包括毛色、脱毛、食量、活动及体重等。2.实验二结果2.1 HE染色结果:Control组:小鼠肺组织肺泡壁较薄,肺泡结构清晰,毛细血管完整,无充血及水肿,无炎症细胞浸润,各时间点均未见明显病理改变;Model组:照射后前2周以渗出性病变为主,肺泡腔可见少量炎症细胞浸润,出现急性肺间质水肿、充血,第4周可见肺组织间质明显水肿及支气管周围炎性细胞浸润,肺泡结构破坏,部分肺泡萎缩,第6周炎性细胞浸润减少,小鼠肺组织间质水肿渐渐消退,肺泡隔渐增宽,肺泡腔有所缩小,出现成纤维细胞,胶原增生,第8周小鼠炎性细胞减退,肺组织间质水肿进一步消退,肺泡间隔增宽,肺泡结构破坏,出现部分肺泡塌陷伴有不张,还可见少许梭形成纤维细胞,第12周小鼠肺泡扩张加重,胶原增生明显,气体交换空间显着减少,肺泡塌陷更明显、并纤维化;CKI-L组、CKI-M组及CKI-H组:第2周渗出性病变较轻,肺间质水肿、充血及炎性细胞浸润程度等均较Model明显减轻;第4周,可见少许炎性细胞浸润,肺组织间质轻度水肿;第8周可见炎性渗出,肺泡壁毛细血管轻度充血,肺间质轻度水肿,肺泡部分塌陷,肺泡壁略有增厚,但是上述表现均较Model组明显减轻;第12周可见少许成纤维细胞,肺泡壁轻度增厚,部分肺纤维化,但均明显较Model组显着减轻;DXM组各时间点与CKI-H组无明显差别;SB组和XAV组各时间点处于CKI-M组及CKI-H组之间,但未见明显差别;CKI+SB组和CKI+XAV组第2周、第4周渗出性病变较轻微,肺间质水肿、充血及炎性细胞浸润程度等均较单药干预组明显减轻;第8周可见少许炎性渗出,肺泡壁毛细血管轻度充血,肺间质轻度水肿,肺泡部分塌陷,肺泡壁略有增厚,但是上述表现均较单药干预组明显减轻;第12周可见少许成纤维细胞,肺泡壁轻度增厚,部分肺纤维化,但均明显较单药干预组显着减轻。2.2 Masson染色结果:胶原纤维呈蓝色,肌纤维呈红色,细胞核呈现蓝黑色。Control组:胶原纤维较少,肌纤维多,细胞核多;Model组:随着造模时间的延长,胶原纤维逐渐增多,可见大量胶原纤维;与Model组比较,复方苦参注射液各浓度组的胶原纤维染色受到较为明显的抑制;SB组、XAV-939组胶原纤维染色也受到较为明显的抑制,胶原纤维量较模型组明显减少,与CKI-M组和CKI-H组相仿;SB组、XAV组,各时间点胶原纤维量较Model组明显减少,与单药干预组相比,胶原纤维染色受到更为明显的抑制。放射性肺炎和放射性肺纤维化常常同时发生,随着时间进一步延长,放射性肺炎逐步减轻和放射性肺纤维化程度渐渐加重,本研究4周内以放射性肺炎为主,4周到8周出现放射性肺炎渐减轻和放射性肺纤维化程度渐加重,12周以放射性肺纤维化为主,经过复方苦参注射液及信号通路抑制剂单药或联合干预后,放射性肺炎及放射性肺纤维化程度受到明显的抑制,CKI-M组和CKI-H组干预效果优于CKI-L组,与信号通路抑制剂组相当,逊于CKI+SB组、CKI+XAV组。2.3透射电镜结果:Control组:细胞核大,呈现椭圆形,未见胶原纤维,结构完整,肺泡腔相对干净,肺泡间隔未增宽增厚,肺泡上皮细胞表面绒毛球形,高尔基体数量较多,偶见巨噬细胞和红细胞;Model组:细胞核固缩,变小,可见大量胶原纤维,可见条索样改变,肺泡上皮细胞线粒体肿胀明显,其内部活性物质增多较多,胞浆减少,空泡较为严重,巨细细胞增多,伴有纤维细胞产生;复方苦参注射液各浓度组:各时间点细胞核大小介于Control组和Model组之间,胶原纤维数目中等,肺泡上皮细胞线粒体肿胀较轻,处于慢性炎症修复阶段。SB组及XAV组:各时间点细胞核大小介于Control组和Model组之间,胶原纤维数目与CKI-H组及CKI-H组相当。CKI+SB组、CKI+XAV组两联合用药组:各时间点细胞核大小介于Control组和Model组之间,胶原纤维数目较单药干预组明显减少,肺泡上皮细胞线粒体肿胀也较单药干预组明显减轻,处于慢性炎症修复阶段。3.实验三结果3.1各组小鼠肺组织中E-cadheren蛋白表达情况:E-cadheren蛋白主要表达定位于细胞膜、细胞浆液和细胞连接等。免疫组化结果显示:E-cadheren蛋白在肺组织细胞浆和胞膜上表现为棕黄色或棕褐色或淡黄色颗粒。Control组小鼠肺组织中的E-cadheren表达率较高;Model小鼠肺组织中的E-cadheren表达率很低;复方苦参注射液各剂量组C57bl/6小鼠肺组织各时间点的E-cadheren表达率介于Control组和Model组之间,E-cadheren表达率处于中等;SB组及XAV组小鼠肺组织各时间点的E-cadheren表达率也同样介于Control组和Model组之间,E-cadheren表达率与CKI-M组及CKI-H组相当;CKI+SB组、CKI+XAV组两联合用药组小鼠肺组织各时间点的E-cadheren表达率虽然介于Control组和Model组之间,但E-cadheren表达率较单药干预组明显增加,更接近于Control组。3.2各组小鼠肺组织中Vimentin蛋白表达情况:Vimentin蛋白主要表达在定位于细胞浆,常附在细胞核、内质网及线粒体的旁边或末端。免疫组化结果显示:Vimentin蛋白在肺组织细胞浆上表现为棕黄色或棕褐色或淡黄色颗粒。Control小鼠肺组织中的Vimentin表达率很低;Model组小鼠肺组织中的Vimentin表达率较高;复方苦参注射液各剂量组小鼠肺组织各时间点的Vimentin表达率介于Control组和Model组之间,Vimentin表达率处于中等;SB组及XAV组小鼠肺组织各时间点的Vimentin表达率也同样介于Control组和Model组之间,Vimentin表达率与CKI-M组、CKI-H相当;CKI+SB组、CKI+XAV组小鼠肺组织各时间点的Vimentin表达率虽然介于Control组和Model组之间,但Vimentin表达率较单药干预组明显减少。4.实验四结果与Control组比较,Model组小鼠血清TGF-β1、TNF-α含量在第4、8周均显着性升高(P<0.01);与Model组比较,除CKI-L组第8周外,CKI-M组、CKI-H组及其他用药干预组小鼠血清TGF-β1、TNF-α含量在第4、8周均显着性降低(P<0.05,P<0.01);与CKI-M组比较,CKI+SB组小鼠血清TGF-β1、TNF-α含量在第8周均显着性降低(P<0.05,P<0.01),CKI+SB组、CKI+XAV组小鼠血清TNF-α含量在第4周均显着性降低(P<0.05),CKI-L组小鼠血清TGF-β1、TNF-α含量在第4周显着性升高(P<0.05),其余各用药干预组小鼠血清TGF-β1、TNF-α含量在第4、8周均未见显着性差异(P>0.05);与CKI-H组比较,CKI-L组小鼠血清TGF-β1、TNF-α含量在第4周均显着性升高(P<0.05,P<0.01),CKI-L组小鼠血清TGF-β1含量在第8周均显着性升高(P<0.05,P<0.01),CKI+SB组小鼠血清TGF-β1含量在第4周显着性降低(P<0.05,P<0.01),CKI+SB组小鼠血清TNF-α含量在第8周显着性降低(P<0.05),其余各用药干预组小鼠血清TGF-β1含量在第4、8周均未见显着性差异(△P>0.05);与DXM组比较,CKI-L组小鼠血清TGF-β1、TNF-α含量在第4周均显着性升高(P<0.05,P<0.01),CKI-L组小鼠血清TGF-β1含量在第8周均显着性升高(P<0.05,P<0.01),CKI+SB组小鼠血清TGF-β1含量在第4周显着性降低(P<0.05),其余各用药干预组小鼠血清TGF-β1含量在第4、8周均未见显着性差异(P>0.05)。5.实验五结果5.1 Real time RT-PCR实验结果:与Control组比较,Model组第4周、第8周的TGF-β1、Smad3、β-catenin、GSK-3βm 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与Model组比较,CKI-L组、CKI-M组、CKI-H组、DXM组、CKI+SB组、CKI+XAV组第4周、第8周的TGF-β1、Smad3、β-catenin、GSK-3βm RNA表达水平均有不同程度降低(P<0.01,P<0.05);与CKI-H组比较,DXM组、SB组、XAV组第4周、第8周的TGF-β1、Smad3、β-catenin、GSK-3βm RNA表达水平变化改变不明显(P>0.05),CKI-L组、CKI-M组第8周的TGF-β1、Smad3、β-catenin、GSK-3βm RNA表达水平变化改变不明显(P>0.05),而CKI+SB组、CKI+XAV组第4周、第8周的TGF-β1、Smad3、β-catenin、GSK-3βm RNA表达水平改变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而CKI-L组、CKI-M组第4周、第8周的TGF-β1、Smad3、β-catenin、GSK-3βm RNA表达水平改变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DXM组比较,CKI-H组、SB组、XAV组第4周、第8周的TGF-β1、Smad3、β-catenin、GSK-3βm RNA表达水平变化不明显(P>0.05),CKI+SB组、CKI+XAV组第4周、第8周的TGF-β1、Smad3、β-catenin、GSK-3βm RNA表达水平改变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而CKI-L组、CKI-M组第四周TGF-β1、Smad3、β-catenin、GSK-3βm RNA表达水平变化不明显(P>0.05)。5.2 Western t bolt实验结果:与Control组比较,Model组第4周、第8周的TGF-β1、Smad3、β-catenin、GSK-3β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与Model组比较,CKI-H组、DXM组、CKI+SB组、CKI+XAV组第4周、第8周的TGF-β1、Smad3、β-catenin、GSK-3β蛋白表达水平均有不同程度降低(P<0.01,P<0.05),而CKI-L组和CKI-M组TGF-β1、Smad3、β-catenin、GSK-3β蛋白表达水平变化改变不明显(P>0.05);与CKI-H组比较,CKI-L组、CKI-M组、DXM组、SB组、XAV组第4周、第8周的TGF-β1、Smad3、β-catenin、GSK-3β蛋白表达水平变化改变不明显(P>0.05),而CKI+SB组、CKI+XAV组第4周、第8周的TGF-β1、Smad3、β-catenin、GSK-3β蛋白表达水平改变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DXM组比较,CKI-L组、CKI-M组、CKI-H组、SB组、XAV组第4周、第8周的TGF-β1、Smad3、β-catenin、GSK-3β蛋白表达水平变化不明显(P>0.05),CKI+SB组、CKI+XAV组第4周、第8周的TGF-β1、Smad3、β-catenin、GSK-3β蛋白表达水平改变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5.3免疫荧光实验结果:TGF-β1蛋白主要表达在细胞间质。Smad3蛋白主要表达在定位于细胞核及细胞浆。GSK-3β蛋白主要表达在定位于细胞核、细胞浆及细胞膜。β-catenin蛋白主要表达在定位于细胞核、细胞浆及细胞膜。TGF-β1蛋白免疫荧光结果显示:TGF-β1、Smad3、β-catenin、GSK-3β蛋白在肺组织细胞间质为深浅不同的红色颗粒。Control组C57bl/6小鼠肺组织中的TGF-β1、Smad3、β-catenin、GSK-3β表达率很低;Model组C57bl/6小鼠肺组织中的TGF-β1、Smad3、β-catenin、GSK-3β表达率较高;复方苦参注射液各剂量组C57bl/6小鼠肺组织各时间点的TGF-β1表达率介于Control组和Model组之间,TGF-β1、Smad3、β-catenin、GSK-3β表达率处于中等;信号通路抑制剂SB431542组及XAV-939组C57bl/6小鼠肺组织各时间点的TGF-β1、Smad3、β-catenin、GSK-3β表达率也同样介于Control组和Model组之间,TGF-β1、Smad3、β-catenin、GSK-3β表达率与CKI-M组和CKI-H组相当;复方苦参注射液+SB431542组、复方苦参注射液+XAV-939组两联合用药组C57bl/6小鼠肺组织各时间点的TGF-β1、Smad3、β-catenin、GSK-3β表达率虽然介于Control组和Model组之间,但TGF-β1表达率较单药干预组明显减少。结论:放射性肺损伤发病机制复杂,近年来放射性肺损伤后发生的上皮间质转化备受关注。为此,我们基于上皮间质转化及中医热毒络瘀理论,选择中成药复方苦参注射液来干预小鼠放射性肺损伤,并取得了较好的放射防护作用,其可能机制如下:1.复方苦参注射液可以通过降低血清中EMT相关的TNF-α和TGF-β1的水平,从而减轻C57bl/6小鼠放射性肺损伤;2.复方苦参注射液可以降低TGF-β/Smads和Wnt/β-catenin信号通路EMT相关基因的表达;3.复方苦参注射液还可通过降低TGF-β/Smads和Wnt/β-catenin信号通路EMT相关通道蛋白的表达来达到防治放射性肺损伤的目的。

顾立彦[5](2020)在《肺癌骨转移临床特征、预后因素分析及血清学标志物在诊断中的意义》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肺癌是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癌症。肺癌患者骨转移的百分比从20%到40%不等。当NSCLC发生骨转移时,3年总生存率从71.6%下降到46.8%。骨痛、病理性骨折、恶性高钙血症等骨相关事件(SREs)显着降低肺癌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我们的研究目的:1、对肺癌骨转移预后因素评估早期进行干预,以改善患者的生存期,改善患者生存质量;2、探讨血清RANKL、TRACP-5b、NTX和BAP在肺癌骨转移中的诊断和随诊价值,来寻求肺癌骨转移在传统的影像学筛查诊断方法之外的另一种新的、更便捷的诊断和随诊的辅助方法,以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和放射暴露具有重要意义。方法1.以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肿瘤科2014年10月1日至2017年10月1日期间确诊肺癌骨转移160例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随诊观察,完整记录病历资料,对性别,年龄,病理类型、骨转移性质、部位、数量、双膦酸盐的治疗的时间及骨相关事件等因素对无疾病进展时间(PFS)和生存期(OS)的影响。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对骨转移亚组之间临床特征比较;采用Ka Plan-Meier法计算OS及生存率并绘制生存曲线,不同因素的生存差别采用Log-rank进行检验,COX生存相关模型用来分析骨转移预后危险因素。设定P<0.05认为有显着性差异。2、肺癌Ⅳ期患者共100例,其中50例伴骨转移。所有患者均经过病理学或细胞学证实为原发性支气管肺癌,入组患者均采集空腹静脉血2ml,采用酶联免疫法进行血清学指标RANKL、TRACP-5b、NTX和BLP检测。同时对其中50名患者连续留取血液标本与影像学动态随诊相结合通过检测血清RANKL、TRACP-5b、NTX和BAP判断指标在骨转移治疗过程中的随诊价值。结果1.根据我院采用ECT-CT联合检测,发现肺癌骨转移中溶骨性、成骨性和混合性骨转移分别为58.75%,25.63%和15%与既往文献报道溶骨性骨转移约占80%以上有明显差异;其中小细胞肺癌成骨性骨转移比例最高,鳞癌次之,腺癌最少。肺癌骨转移患者男性多于女性,吸烟多于不吸烟患者且差异有显着性与既往文献相符;肺癌骨转移患者m OS425天,明显长于历史文献半年左右。2、SCLC骨转移患者中位OS 323天,COX多因素相关性分析发现如果不考虑双膦酸盐数量的多少m OS与各因素均不相关,如果将双膦酸盐的数量进行分层发现当BPS≥6次和BPS≥9次时,骨转移的数量、SREs和双膦酸盐的应用次数与m OS出现显着相关P<0.05,且随着双膦酸盐的应用次数的增加显着性增加。3、EGFR-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患者m OS 400天,COX多因素相关性分析发现如不考虑双膦酸盐次数m OS与各因素均不相关,如果将双膦酸盐的数量进行分层发现当BPS≥6次时,性别、骨转移的数量、双膦酸盐的应用次数和一线治疗过程中骨转移的进展与其他部位进展是否平行与m OS出现显着相关。4、TKIs治疗有效的36例EGFR+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患者中位m OS 826天,COX多因素相关性分析发现m OS与各因素均无明显相关性。5、血清RANKL、TRACP-5b、NTX和BAP的诊断敏感性分别为60%、52%、86%和80%,诊断的特异性分别为70%、86%、38%、和48%。联合检测四项指标其敏感性78.5%、特异性76%和准确度77.8%。因此我们认为联合检测血清RANKL、TRACP-5b、NTX和BAP对骨转移的诊断具有一定临床价值。在评估疗效上,TRACP5b有与影像学变化一致的趋势,可扩大样本量进一步观察。结论:1.我医院SPECT-CT的应用对于明确肺癌骨转移性质确定有着非常高的临床价值,通过联合检测发现溶骨性、成骨性和混合性分别为58.75%,25.63%和15%与既往文献报道溶骨性骨转移约占80%以上有明显差异;且本研究发现成骨型和混合性骨转移肺癌患者OS明显高于溶骨性骨转移。2.肺癌骨转移患者m OS425天,明显长于历史文献半年左右。多因素分析发现m OS与病理类型和双膦酸盐应用、PFS时间相关,但无显着意义。双膦酸盐的应用时间和应用次数,是影响肺癌骨转移预后因素,因此对于肺癌骨转移患者,规律应用双膦酸盐可以延长生存期还可以减少骨相关事件,改善生活质量,但是在TKI治疗有效的EGFR+的NSCLC骨转移患者中这一影响并不明显。3.在随诊过程中偶然发现溶骨性骨转移的骨修复发生在6个月以后,而且所有病历包括应用1年以上病例仅有一例患者骨密度较前增高50%余未见明显改善,提示双膦酸盐的应用期间,尤其是对于承重骨,应在ECT的基础上加做局部断层扫描,以明确骨质修复情况,指导双膦酸盐的应用时间。4.本研究结果血清RANKL、TRACP5b、NTX和BLP四项指标联合检测后发现其敏感性78.5%、特异性76%和准确度77.8%,虽然较ECT的敏感性略低,但准确度明显高于ECT(35-55%)。因此我们认为联合检测血清RANKL、TRACP5b、NTX和BLP可以用于肺癌骨转移的诊断。在随诊上,TRACP5b有与骨扫描联合CT一致的趋势,可以扩大样本量后进一步观察。

乔峤[6](2019)在《癌胚抗原相关粘附分子1(CEACAM1)与CD105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 初步探讨癌胚抗原相关粘附分子1(CEACAM1)及CD105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研究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120例胃癌及20例正常胃黏膜组织中CEACAM1及CD105的表达,并初步分析CEACAM1不同表达类型和CD105-MVD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研究结果 正常胃黏膜组织CEACAM1阳性表达率为0%,胃癌组织CEACAM1阳性表达率为100%。CEACAM1在胃癌中的表达类型转换(由细胞膜型转向细胞质型和混合型)与其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以及TNM分期相关(P<0.05)。CD105在胃癌中的表达也与胃癌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以及TNM分期相关(P<0.05)。表达为细胞膜型、细胞质型及混合型CEACAM1的胃癌组织中,CD105-MVD 分别为(32.67±9.92)、(44.72±9.13)和(38.58±8.71),细胞质型、细胞膜型的CD105-MVD分别与混合型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胃癌中CEACAM1的阳性表达可能参与胃癌组织微血管形成,表达部位从胞膜向胞浆转移与CD105协同参与了胃癌的侵袭与转移。

江洋[7](2019)在《二陈汤及其加减方通过JNK信号通路抑制NSCLC肿瘤血管生成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肺癌是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随着空气污染的加重,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肺癌分为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及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占所有肺癌发病率的80-85%,多数肺癌患者发现时已属晚期,导致肺癌的整体5年生存期仅为16%。二陈汤是中医化痰的经典方剂,而痰证、瘀证是晚期肺癌的基本证候。研究显示,肺癌的进展与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密切相关,抑制肿瘤血管的形成也是目前肺癌靶向治疗的常用手段,JNK信号通路的激活可以促进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进而促使肿瘤发生转移。导师前期研究显示:二陈汤含药血清可通过JNK及P38通路抑制A549细胞株增殖以及细胞膜的ICAM-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ar-1,ICAM-1)表达。这表明,二陈汤可通过抑制肿瘤细胞中ICAM-1的表达和抑制JNK信号途径发挥抗肿瘤作用。也提示化痰法在NSCLC治疗中有其确切的作用。为此,本次实验拟建立荷A549肺癌细胞的裸鼠模型,通过对实验动物灌胃二陈汤及其加减方结合顺铂化疗的体内动物实验,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裸鼠肿瘤组织中的P-JNK、P-p38、VEGF、VEGF1、VEGF2、VCAM蛋白含量来观察二陈汤及其加减方是否能对肿瘤的血管形成产生抑制作用,从而抑制NSCLC的进展。[研究目的]明确二陈汤及其加减方是否可通过抑制JNK信号通路,干预NSCLC肿瘤血管生成,进一步阐明二陈汤及其加减方治疗NSCLC的机制,以及在NSCLC治疗中,中医化痰法的微观作用。[研究方法]本实验拟建立荷A549肺癌细胞的裸鼠动物模型,将成瘤裸鼠60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6组,分别给予生理盐水、二陈汤、二陈汤加大剂量药物、二陈汤加破血逐瘀药物、益气养阴化痰散结药方及以顺铂组为阳性对照组进行干预,统计14天后各组治疗组与对照组的各项差异,比较各组动物肿瘤质量大小,计算抑瘤率;使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二陈汤对裸鼠干预后,测定裸鼠肿瘤中P-JNK、P-p38、VEGF、VEGFR-1、VEGFR-2、VCAM-1蛋白的表达。实验数据采用SPSS 21.0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有统计学差异。[研究结果]1.二陈汤大剂量组、二陈汤加破血逐瘀中药组以及顺铂组均能够抑制裸鼠体内肺癌肿块的进展,其抑瘤率分别为:13.95%(P<0.05),16.94%(P<0.05),20.83%(P<0.01)。与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但中药组的荷瘤裸鼠其生存活力较顺铂组更好。2.二陈汤大剂量组,其P-JNK蛋白的表达含量显着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顺铂组,其P-JNK蛋白的表达含量显着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顺铂组与二陈汤大剂量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陈汤常规剂量干预裸鼠,P-JNK蛋白的表达量也会降低,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二陈汤大剂量组,其P-p38蛋白的表达含量显着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顺铂组,其P-p38蛋白的表达含量显着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二陈汤加破血逐瘀组,其P-p38蛋白的表达含量显着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但三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二陈汤大剂量组,其VEGF蛋白表达量显着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顺铂组,其VEGF蛋白表达量显着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益气养阴化痰散结组,其VEGF1蛋白表达量显着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顺铂组,其VEGF1蛋白表达量显着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二陈汤组的裸鼠肿瘤组织中VEGFR-1蛋白表达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二陈汤大剂量组VEGFR-2蛋白的表达含量显着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二陈汤加破血逐瘀中药的裸鼠肿瘤组织中的VEGFR-2蛋白的表达含量显着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益气养阴化痰散结组裸鼠肿瘤组织中的VEGFR-2蛋白的表达含量显着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顺铂组,VEGFR-2蛋白的表达含量显着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此四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5.二陈汤组和二陈汤加破血逐瘀中药组对VCAM蛋白的表达有抑制作用,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结论]1.二陈汤大剂量、二陈汤加破血逐瘀中药以及顺铂组均能够抑制裸鼠体内肺癌肿块的进展。但中药组的荷瘤裸鼠其生存活力较顺铂组更好。2.二陈汤大剂量及顺铂组裸鼠的P-JNK蛋白的表达含量显着降低,故认为其可以通过阻断JNK信号通路来发挥抑制肺癌的进展。3.二陈汤大剂量、二陈汤加破血逐瘀中药及顺铂组裸鼠的P-p38蛋白的表达含量显着降低,故认为二陈汤还可以通过阻断P38通路来抑制NSCLC的进展,而在二陈汤中加入破血逐瘀中药后,其对P38通路的阻断力量更强。4.二陈汤大剂量、顺铂组裸鼠的VEGF蛋白表达含量显着降低;益气养阴化痰散结组的裸鼠其VEGF1蛋白表达量显着降低,二陈汤组无明显改变;二陈汤大剂量、二陈汤加破血逐瘀药物、益气养阴化痰散结组的VEGFR-2蛋白表达量明显降低,其中益气养阴化痰散结组的裸鼠VEGF2蛋白表达含量降低的更明显,由此可见,二陈汤及其加减方主要通过抑制VEGFR-2蛋白表达来发挥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的作用。总结:二陈汤能够通过抑制肿瘤血管形成来发挥抑制肺癌进展,其机制与二陈汤抑制了JNK信号通路及P38通路来抑制VEGFR-2蛋白表达有关。

曾凡阳[8](2019)在《尿液CEACAM8对膀胱癌的诊断价值》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检测膀胱癌患者、泌尿系除膀胱癌外的其他疾病患者及健康体检者尿液中癌胚抗原相关细胞黏附分子8(CEACAM8)的含量,探讨CEACAM8对于膀胱癌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膀胱癌患者32例、泌尿系除膀胱癌外的其他疾病患者及健康体检者32例的晨起中段尿液,行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尿液样本中的CEACAM8浓度。结果1膀胱癌组尿液标本中CEACAM8的浓度(2.344±0.581ng/ml)与非膀胱癌组尿液标本中CEACAM8的浓度(1.822±0.443ng/ml)差别具有显着性意义(P<0.001);2膀胱癌低级别组CEACAM8的浓度(2.316±0.47ng/ml)与高级别组CEACAM8的浓度(2.386±0.734ng/ml)比较无显着性差异,说明膀胱癌中CEACAM8的表达水平及敏感性与肿瘤的分级无关(P>0.05);3膀胱癌患者尿液中CEACAM8浓度与非膀胱癌尿液中CEACAM8对比所做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e,AUC)为0.832,P<0.001,以1.833ng/ml作为cutoff值,CEACAM8检测膀胱癌的灵敏度为96.9%,特异度为78.1%(95%CI:0.718,0.946)。结论在膀胱癌组和非膀胱癌组尿液中均能检测到CEACAM8,不同病理分级的膀胱癌组尿液中CEACAM8浓度差别不明显,以1.833ng/ml作为cutoff值,尿液中CEACAM8对膀胱癌诊断的敏感度高达96.9%、特异度为78.1%。CEACAM8在膀胱癌的诊断、筛查及监测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但是对膀胱癌不同病理分级的意义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图6幅;表4个;参150篇。

杨能力[9](2018)在《丙泊酚抑制脂多糖诱导的非小细胞肺癌恶性转化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缺氧诱导因子1(hypoxia inducible factor-l,HIF1)α亚基的表达水平与非小细胞肺癌预后的相关性研究研究目的:明确HIF-lα的表达水平与非小细胞肺癌病例的淋巴结转移、分化状态、TNM分期等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研究方法:1.利用Oncomine在线分析软件比较TCGA数据库中Wachi lung肺鳞癌数据集和Stearman lung肺腺癌数据集中癌组织和癌旁组织的HIF-lα mRNA 水平。2.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187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样本中HIF-lα的表达水平。3.利用Kaplan-Meier法对具有不同HIF-lα表达水平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预后进行差异分析。4.结合187例非小细胞肺癌病例的临床资料,探究HIF-lα的表达水平与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转移、分化状态、TNM分期等临床特征的关系。研究结果:1.在Wachi lung和Stearman lung数据集中,肺鳞癌和腺癌组织内HIF-1α mRNA水平明显高于正常肺组织。2.HIF-1α高表达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五年总生存期显着低于HIF-1α低表达的患者(18.28%vs 34.04%;P=0.0001)。3.HIF-lα的表达水平与非小细胞肺癌的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分化状态以及TNM分期存在关联。结论:相较于癌旁正常组织,HIF-1α的表达水平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显着升高。而高表达的HIF-1α与非小细胞肺癌的恶性临床特征以及较差的预后存在关联。第二部分:丙泊酚抑制脂多糖(LPS)诱导的非小细胞肺癌细胞HIF-1α表达上调的研究研究目的:探究LPS和丙泊酚对非小细胞肺癌细胞中HIF-1α表达的影响。研究方法:1.不同浓度的LPS(0、1、5、10 μ g/ml)与非小细胞肺癌A549细胞共培养,利用荧光定量PCR法(qRT-PCR)检测细胞内HIF-1 α mRNA的表达水平;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内HIF-1 α蛋白的表达水平;化学发光定量法检测细胞内氧自由基ROS水平。2.A549细胞在10 μg/ml LPS培养条件下,用不同浓度的丙泊酚(0、5、10、20 μ g/ml)处理细胞,利用qRT-PCR检测细胞内HIF-1α mRNA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内HIF-1 α蛋白的表达水平;化学发光定量法检测细胞内氧自由基ROS水平。3.将A549细胞分为对照组,LPS组(10μ g/ml)及丙泊酚组(10 μ g/ml LPS+20 μ g/ml丙泊酚)处理A549细胞12小时后,分别采用环己酰亚胺追踪实验(CHX-Chase assay)检测细胞内HIF-1 α的蛋白稳定性;免疫荧光实验(IF)检测HIF-1α蛋白的亚细胞定位;报告基因实验(reporter assay)检测细胞内HIF-1的转录活性。研究结果:1.LPS诱导非小细胞肺癌A549细胞中HIF-1α的表达上调及氧自由基的产生(ROS)。2.丙泊酚抑制LPS诱导的HIF-1α表达及氧自由基的产生(ROS)。3.丙泊酚下调LPS诱导的HIF-1α蛋白稳定性及核聚集,抑制HIF-1α的转录功能。结论:LPS通过促进非小细胞肺癌细胞中HIF-1α的表达、蛋白稳定性以及入核,增强HIF-1的转录活性。而丙泊酚能够抑制LPS对HIF-1α的激活作用。第三部分:miR-199a-5p在丙泊酚抑制LPS诱导非小细胞肺癌HIF-1 a表达中的作用研究研究目的:探究丙泊酚在LPS诱导非小细胞肺癌HIF-1 α表达中的作用是否受到miR-199的调控及其机制。研究方法:1.利用 targetscan,BiBiserv2 软件预测 HIF-1α 基因 mRNA 3’UTR上可能的miR-199结合位点。2.利用荧光定量PCR法(qRT-PCR)检测细胞内HIF-lαmRNA和miR-199a/b-5p的表达水平。3.利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内HIF-1α蛋白的表达水平。4.报告基因实验(reporter assay)检测miR-199a-5p对HIF-1α mRNA的调控作用。5.亚硫酸氢盐测序法(Bisulfite genomic sequencing)检测miR-199a启动子CpG岛的甲基化水平。研究结果:1.在A549细胞中,miR-199a-5p通过直接靶向HIF-1α mRNA 3’UTR抑制HIF-1α的表达。2.LPS诱导A549细胞中miR-199a-5p的表达下调,从而促进了HIF-1α的表达;而丙泊酚解除了 LPS对miR-199a-5p表达的抑制作用,从而降低了HIF-1α的表达。3.LPS处理A549细胞后,miR-199a基因启动子CpG岛的甲基化水平增强;而丙泊酚抑制了 LPS诱导的甲基化。4.使用过氧化氢酶清除LPS诱导的ROS抑制了 miR-199a基因启动子CpG岛的甲基化,从而促进了 miR-199a-5p水平升高。5.在A549细胞中,抑制LPS诱导的miR-199a基因启动子甲基化促进了 miR-199a-5p水平升高,从而抑制了 HIF-1α的表达。结论:丙泊酚通过抑制LPS诱导的miR-199a基因启动子甲基化促进miR-199a-5p水平上调,从而抑制HIF-1α的表达。第四部分:丙泊酚抑制LPS诱导的非小细胞肺癌的上皮间质转化(EMT)的研究研究目的:探究丙泊酚抑制LPS诱导的非小细胞肺癌的上皮间质转化(EMT)的影响。研究方法:采用LPS(10ng/ml)或LPS(10μg/ml)联合丙泊酚(20μg/ml)处理A549细胞。1.利用荧光定量PCR法(qRT-PCR)检测细胞内E-cadherin、Vimentin以及MMP2/9 mRNA的表达水平。2.利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内E-cadherin、Vimentin 以及 MMP2/9 蛋白的表达水平。3.划痕实验(Wound healing assay)检测细胞迁移能力。4.浸润实验(Transwell assay)检测细胞侵袭能力。研究结果:1.LPS引起A549细胞中表皮型标志分子E-cadherin下调及间质型标志分子Vimentin上调,而丙泊酚抑制了 LPS对E-cadherin和Vimentin表达的影响。2.LPS引起A549细胞中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9的水平上调,而丙泊酚抑制了 LPS对MMP2/9表达的影响。3.在LPS处理的A549细胞中,敲低HIF-1α抑制了 Vimentin和MMP2/9的表达,同时促进了 E-cadherin的表达。4.LPS促进A549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而丙泊酚能够抑制LPS对A549细胞恶性表型的促进作用。然而过表达HIF-lα显着削弱了丙泊酚对A549细胞迁移和侵袭的抑制作用。结论:丙泊酚通过下调HIF-1α抑制LPS诱导的非小细胞肺癌EMT过程及恶性表型。

陈昌国,陈秋圆[10](2018)在《细胞间黏附分子1及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与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及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是一类黏附分子,其主要功能是介导细胞间接触、黏附及淋巴细胞的穿内皮。ICAM-1作为共刺激分子和信号转导分子来激活细胞内的信号通路,导致淋巴细胞的活化,细胞因子的分泌和促炎性瀑布的激发。ICAM-1能够介导细胞间连接,恶性肿瘤组织通过表达ICAM-1使得肿瘤细胞转移和侵袭能力增强,而血清sICAM-1不但是肿瘤免疫逃逸的重要手段,也与肿瘤的侵袭和转移密切相关。近年来研究发现,ICAM-1/sICAM-1在肿瘤中表达量增加与肿瘤的治疗效果及预后密切相关。

二、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检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1)细胞黏附分子2(CADM2)与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细胞黏附分子2调控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的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细胞黏附分子2与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预后及临床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全文小结
中英文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致谢

(2)TIM-3在上皮性卵巢癌发生及其临床预后中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引言
第一部分 TIM-3在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预后关系的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TIM-3对卵巢癌细胞侵袭转移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TIM-3基因多态性与上皮性卵巢癌遗传易感性及临床预后的关联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TIM-3与肿瘤发生发展关系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CD146三十年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CD146的发现及命名
2 CD146的表达调控及翻译后修饰
    2.1 CD146的基因组定位及结构
    2.2 CD146在胚胎发育时期的动态表达
    2.3 CD146在正常组织中的表达
    2.4 CD146在病变组织中的表达
    2.5 CD146的表达调控
    2.6 CD146的翻译后修饰
3 CD146与信号转导
    3.1 CD146作为细胞膜受体参与信号传导
    3.2 CD146参与调控细胞骨架重排
    3.3 CD146的反馈调节机制
4 CD146与发育
    4.1 CD146与神经系统发育
    4.2 CD146与循环系统发育
    4.3 CD146与胚胎植入和极性建立
    4.4 CD146的“极性”特征
    4.5 CD146在发育领域的应用前景
5 CD146与间充质干细胞
    5.1 CD146是MSCs的标志分子
    5.2 CD146推动对间充质干细胞认知的发展
    5.3 CD146与MSCs功能的相关性及其在应用研究中的意义
6 CD146与肿瘤及肿瘤微环境
    6.1 CD146是肿瘤“恶性”的标志分子
    6.2 CD146调控肿瘤增殖和转移的机制
    6.3 CD146重塑肿瘤微环境
    6.4 CD146成为肿瘤治疗新靶点
7 CD146与免疫
    7.1 CD146是T细胞活化的标志分子
    7.2 CD146+T细胞的功能
    7.3 CD146与T细胞免疫相关疾病
    7.4 CD146与其他免疫细胞
8 可溶性CD146
    8.1 sCD146的来源
    8.2 sCD146与疾病诊断
    8.3 sCD146的生理功能
9 CD146抗体
    9.1 CD146抗体与靶向治疗
    9.2 CD146抗体的临床诊断意义
    9.3 CD146的其他抗体

(4)基于上皮间质转化探讨复方苦参注射液防治放射性肺损伤的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放射性肺损伤的中医理论探讨
    1 中医学对放射性肺损伤病名的认识
    2 中医学对放射性肺损伤病因的认识
    3 中医学对放射性肺损伤病机的认识
    4 中医学对放射性肺损伤病理特点的认识
    5 放射性肺损伤治疗原则浅析
    6 放射性肺损伤中医治法浅析
    7 选方分析
    8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现代医学对放射性肺损伤的认识
    1 放射性肺炎
    2 放射性肺纤维化
    3 放射性肺损伤西医治疗
    4 EMT
    5 EMT的发病因素
    6 与EMT相关的转录因子
    7 调节EMT的部分信号通路
    8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EMT中 TGF-β/Smads和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协同作用
    9 选方分析
    10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实验部分
    实验一 放射性肺损伤小鼠模型的建立及评价
        1 引言
        2 实验材料
        3 实验方法
        4 实验结果
        5 讨论
        6 参考文献
    实验二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小鼠放射性肺损伤肺组织病理形态学的影响
        1 引言
        2 实验材料
        3 实验方法
        4 实验结果
        5 讨论
        6 参考文献
    实验三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放射性肺损伤小鼠肺组织EMT相关的表型标记物E-cadheren、Vimentin表达的影响
        1 引言
        2 实验材料
        3 实验方法
        4 实验结果
        5 讨论
        6 参考文献
    实验四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小鼠放射性肺损伤血清中TNF-α和TGF-β1 表达的影响
        1 引言
        2 实验材料
        3 实验方法
        4 实验结果
        5 讨论
        6 参考文献
    实验五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放射性肺损伤小鼠肺组织TGF-β/Smads和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影响
        1 引言
        2 实验材料
        3 实验方法
        4 实验结果
        5 讨论
        6 参考文献
结语
附录
    综述一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课题和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5)肺癌骨转移临床特征、预后因素分析及血清学标志物在诊断中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和符号说明
前言
第一部分:肺癌骨转移临床特点及预后因素的研究
    1.1 对象和方法
        1.1.1 患者资料
        1.1.3 观察指标
        1.1.4 统计学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1.4 小结
第二部分 骨代谢标志物对肺癌骨转移的诊断意义
    2.1 材料与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临床基线及生存特征
        2.1.3 骨转移诊断方法及疗效评估标准
        2.1.4 血样采集
        2.1.5 统计学方法
        2.1.6 检测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肿瘤骨转移的基础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6)癌胚抗原相关粘附分子1(CEACAM1)与CD105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附录: 患者原始资料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致谢

(7)二陈汤及其加减方通过JNK信号通路抑制NSCLC肿瘤血管生成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药二陈汤针对肺癌的治疗概述
        1. 古代中医对肺癌的认识
        2. 中医对肺癌的辨证分型
        2.1 肺癌的中医辨证分型与人体免疫功能的关系
        2.2 肺癌的中医辨证分型与肿瘤分期及病理分型的关系
        3. 中药二陈汤的古代应用
        3.1 “痰”与肿瘤的关系
        3.2 二陈汤的来源
        3.3 二陈汤在痰证患者中的应用
        4. 中药二陈汤的现代应用
        4.1 二陈汤的基础研究
        4.2 二陈汤的临床研究
        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2: JNK信号通路及肿瘤血管生成因子与其在肺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1. JNK信号转导通路及其上游通路
        1.1 JNK信号通路的上游通路
        1.2 JNK信号通路
        2. 肿瘤血管生成因子
        2.1 VEGF(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2.2 EGF(表皮细胞生长因子)
        2.3 bF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3. 抗血管生成在肺癌中的应用
        3.1 基础研究进展
        3.2 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二陈汤及其加减方通过JNK信号通路抑制NSCLC肿瘤血管生成的实验研究
    前言
    实验资料与研究方法
        1 材料与方法
        1.1 动物及瘤株
        1.2 药物
        1.3 主要试剂及仪器
        1.4 动物分组、造模及给药
        1.5 实验方法
        1.6 统计学方法
    实验结果
        1. 各组BALB/C裸鼠日常活动比较
        2. 各组裸鼠抑瘤率的比较
        3. Western-Blot法检测各组裸鼠肿瘤组织肿瘤血管生成相关蛋白的表达
        3.1 各组裸鼠肿瘤组织p-JNK蛋白的表达
        3.2 各组裸鼠肿瘤组织p-p38蛋白的表达
        3.3 各组裸鼠肿瘤组织VEGF蛋白的表达
        3.4 各组裸鼠肿瘤组织VEGFR-1蛋白的表达
        3.5 各组裸鼠肿瘤组织VEGFR-2蛋白的表达
        3.6 各组裸鼠肿瘤组织VCAM蛋白的表达
        4. 结论
    讨论
        1. 二陈汤在治疗肺癌方面的应用
        2. 破血逐瘀药物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3. 王沛教授治疗肺癌经验
        4. 实验结果分析
        4.1 二陈汤及其加减方可以降低P-JNK蛋白的表达含量
        4.2 二陈汤及其加减方可以降低P-p38蛋白的表达含量
        4.3 二陈汤及其加减方可以降低VEGF、VEGFR-1、VEGFR-2蛋白的表达含量
        5. JNK信号通路与肿瘤血管生成之间的关系
结语
    1. 创新
    2.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尿液CEACAM8对膀胱癌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引言
第1章 实验研究
    1.1 材料
        1.1.1 一般资料
        1.1.2 主要实验仪器及试剂
        1.1.3 试剂盒内主要试剂
    1.2 方法
        1.2.1 标本的收集与处理
        1.2.2 标准品的稀释
        1.2.3 实验步骤
        1.2.4 实验数据
        1.2.5 统计学处理
    1.3 结果
        1.3.1 膀胱癌与非膀胱癌之间尿液中CEACAM8的表达
        1.3.2 膀胱癌不同病理分级间尿液中CEACAM8浓度的比较
        1.3.3 ROC曲线的绘制
    1.4 讨论
        1.4.1 膀胱癌的流行现状
        1.4.2 膀胱癌与血尿的关系
        1.4.3 膀胱癌的诊断及监测
        1.4.4 膀胱癌的花费
        1.4.5 与膀胱癌相关的标志物
    1.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2章 综述 CEACAM8的研究进展
    2.1 CEACAM8蛋白简介
    2.2 CEACAM8与肿瘤的相关性
        2.2.1 CEACAM8与白血病
        2.2.2 CEACAM8与生殖细胞癌
        2.2.3 CEACAM8与宫颈癌
        2.2.4 CEACAM8与非小细胞肺癌
        2.2.5 CEACAM8与消化系统肿瘤
        2.2.6 CEACAM8与膀胱癌
    2.3 CEACAM8与免疫应答
    2.4 总结
    参考文献
结论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9)丙泊酚抑制脂多糖诱导的非小细胞肺癌恶性转化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HIF1α的表达水平与非小细胞肺癌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丙泊酚抑制脂多糖(LPS)诱导的非小细胞肺癌HIF-1α表达上调的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miR-199a-5p在丙泊酚抑制LPS诱导非小细胞肺癌HIF-1α表达中的作用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丙泊酚抑制LPS诱导的非小细胞肺癌上皮间质转化(EMT)的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细胞间黏附分子1及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与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ICAM-1与血清sICAM-1
2 血清sICAM-1与肿瘤
    2.1 血清sICAM-1与肺癌
    2.2 血清sICAM-1与胰腺癌
    2.3 血清sICAM-1与结直肠癌
    2.4 血清sICAM-1与肝癌
    2.5 血清sICAM-1与卵巢癌
    2.6 血清sICAM-1与乳腺癌
3 展望

四、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检测(论文参考文献)

  • [1]细胞黏附分子2(CADM2)与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的相关性研究[D]. 戴璐. 南方医科大学, 2021(02)
  • [2]TIM-3在上皮性卵巢癌发生及其临床预后中的意义[D]. 吴建磊.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3]CD146三十年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 段红霞,熊朝亮,景林,徐庆吉,刘晶玉,马欣然,王大吉,向建全,何志恒,冯静,阎锡蕴.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2020(12)
  • [4]基于上皮间质转化探讨复方苦参注射液防治放射性肺损伤的机制[D]. 王文龙.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08)
  • [5]肺癌骨转移临床特征、预后因素分析及血清学标志物在诊断中的意义[D]. 顾立彦.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6]癌胚抗原相关粘附分子1(CEACAM1)与CD105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D]. 乔峤. 苏州大学, 2019(04)
  • [7]二陈汤及其加减方通过JNK信号通路抑制NSCLC肿瘤血管生成的实验研究[D]. 江洋.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1)
  • [8]尿液CEACAM8对膀胱癌的诊断价值[D]. 曾凡阳. 华北理工大学, 2019(01)
  • [9]丙泊酚抑制脂多糖诱导的非小细胞肺癌恶性转化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杨能力. 苏州大学, 2018(04)
  • [10]细胞间黏附分子1及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与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J]. 陈昌国,陈秋圆.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8(11)

标签:;  ;  ;  ;  ;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的检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