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东部文登金矿成矿地质特征

胶东东部文登金矿成矿地质特征

一、胶东东部文登金矿床成矿地质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王栋,李红艳,王天齐,于洪,宿建恒[1](2022)在《胶东地区东部晚侏罗世花岗岩锆石U-Pb定年、Hf同位素特征及其对金成矿构造背景的限定》文中认为胶东地区是目前我国最重要的金矿产地,已累积探明黄金储量接近5000t。金矿在胶东地区分布非常不均,主要集中在胶北地体,而胶东东部地区金矿产出较少。晚侏罗世的玲珑花岗岩是胶北金矿区最重要的赋矿围岩之一。虽然胶东东部同样有晚侏罗世花岗岩发育,但赋存金矿较少,因此前人对东部这些花岗岩体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选取胶东东部的文登岩体和垛崮山岩体进行了锆石U-Pb定年和Hf同位素分析,同时收集整理了胶北地体的玲珑岩体数据,通过开展胶东东部及西北部同一时期岩体的差异性研究,为该区金成矿作用的研究提供重要线索。分析结果显示,文登岩体和垛崮山岩体的形成时代为晚侏罗世(~160Ma),与玲珑岩体时代一致。三个岩体均含有较多的三叠纪(~230Ma)和新元古代(~780Ma)的继承锆石,表明晚侏罗世花岗岩的岩浆源区主要为经历了超高压变质作用的扬子板块。不同的是,玲珑岩体中有更多的华北板块物源的年龄记录(~1400Ma、~1700Ma、~2500Ma),垛崮山岩体中这些年龄的继承锆石少于玲珑岩体,而文登岩体更少。文登岩体、垛崮山岩体的新生岩浆锆石εHf(t)值范围分别为-30.7~-20.3和-27.5~-17.9,玲珑岩体的新生岩浆锆石εHf(t)值的变化范围更广,在-29.3~-9.3之间,而且呈现出从文登岩体到垛崮山岩体到玲珑岩体,εHf(160Ma)值逐渐增高的现象。其原因可能是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碰撞后,幔源岩浆底侵并诱发加厚的地壳发生部分熔融,形成花岗岩。在此过程中胶北地体深部受到幔源物质的影响,从而对金及成矿相关元素产生一定的预富集作用,而同时期胶东东部地区未受到明显的地幔物质影响,可能是该区金矿产出较少的原因之一。

张亮亮[2](2021)在《胶西北焦家式金矿关键控矿要素及其地球化学勘查标志》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焦家式金矿在胶东地区已探明金矿资源储量4000余吨,占山东省金矿资源储量72%,约为全国金矿资源储量29%,具有巨大的研究价值和经济价值。目前胶东地区的主要成矿带勘查深度已达到2000米甚至3000米,多家科研院所和地勘单位开展了一系列深部金矿勘查,显示焦家断裂带、招平断裂带的超深部仍具有较大成矿可能。然而,随着隐伏矿埋藏深度的增加、地质环境不清,不能获得直接的找矿信息,对勘查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研究选择2处焦家式金矿床为典型矿床,梳理矿床的地球化学勘查标志,研究矿床的地球化学异常模式,在此基础上展开深部预测。焦家式金矿受区域性构造的控制,空间上与玲珑花岗岩、郭家岭花岗岩关系密切,具有明显的蚀变分带特征,矿体主要受断层泥以下黄铁绢英岩化蚀变的控制,具有界面成矿的特征。矿体在玲珑花岗岩中从地表到地下5km连续成矿,从浅部到深部,矿床蚀变类型、流体特征基本相同,于单个矿体而言,从浅部到深部矿体有差异性。焦家断裂带控制的矿体主要赋存于主断面下盘,断裂带发育在花岗岩中时,上盘发育钾长石化花岗岩、绢英岩化花岗岩、绢英岩化花岗质碎裂岩、(黄铁)绢英岩质碎裂岩,下盘发育黄铁绢英岩质碎裂岩、黄铁绢英岩化花岗质碎裂岩、黄铁绢英岩化花岗岩和钾化花岗岩,蚀变类型在主断面两侧呈现对称分布特征,但主裂面两侧在岩性特征、结构构造、蚀变强度、化学成分等方面差异明显,表现出非镜像对称特征。一般下盘花岗岩的构造破碎程度比上盘花岗岩更严重;断裂带上盘黄铁矿含量低、一般无矿化显示,下盘黄铁矿含量高,出现金矿化;断裂带上盘的中生代花岗岩中韧性变形不发育,以脆性破裂为主,下盘发育明显的韧性变形;断裂带上下盘不同蚀变带的成矿元素Au,矿化剂元素S,成矿伴生元素Ag、Pb、Zn,微量元素Ba、Sr以及主量元素Na2O、Mg O含量具有差异性,指示焦家断裂带主断裂面两盘经历了不同的成矿作用过程,下盘花岗岩的热液蚀变作用与成矿作用的关系更为密切。依据焦家断裂带不同蚀变带元素的非镜像对称性特征,可利用上、下盘花岗岩和构造蚀变带的地球化学标志识别矿体或者不同蚀变带的位置。以多维异常体系理论为指导,查明了胶西北矿集区焦家深部金矿床、大尹格庄金矿床蚀变岩中元素分布特征、富集贫化规律和元素迁移规律,最终确定赋矿地质体,通过蚀变带-矿物-元素等不同尺度变化特征研究,明确赋矿地质体的地球化学标志,梳理总结了典型金矿床的矿致异常模式。在此基础上,构建了胶西北地区金矿深部找矿地球化学勘查模型。该模型中,地球化学勘查指标高度集中为矿化剂元素S、常量元素Na2O以及成矿元素Au等少数几个元素。矿化剂元素S含量是衡量构造蚀变带等地质体赋矿性的典型标志;Na2O负异常指示热液作用强度和影响范围;Au等成矿元素指示构造蚀变带等地质体的成矿物质条件。开展了招平断裂带3000米深钻岩心资料进行垂向蚀变分带与元素异常分带对比研究,利用元素异常特性标定招平断裂带北段的栾家河断裂、破头青断裂和九曲蒋家断裂在深部的位置及规模,并分析断裂性质、控矿特征及其深部成矿潜力。通过对招平带深孔ZK3401开展钻孔岩石测量,分析表征蚀变带的Au、Ag、Cu、Pb、Sb、S、Bi、Na2O等12种元素的协同异常特征,得出栾家河断裂大约在-600米,倾角为80°;破头青断裂破碎蚀变规模、程度较大,集中在-1700米至-2100米;九曲蒋家断裂发育在-2800米左右,破碎蚀变程度较低,Au、Ag高值区一般对应Na20的负异常值区,元素协同表明破头青断裂影响范围1700米-2100米的矿化区间。显示栾家河断裂东南侧深部-1700至-2500米范围内还有斜长1.6km(按倾角30°估算)的找矿空间,目标为相对浅部的破头青断裂。

席宏[3](2020)在《胶东地区早白垩世花岗岩中锆石特征研究及对金成矿的制约》文中指出胶东金矿集区不仅成矿规模巨大,而且其成矿地质背景、产出环境与成矿作用在全球金成矿中都独具特色。前人研究表明其成矿作用与中生代花岗岩关系密切,特别是早白垩世花岗岩对胶东金成矿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对胶西北和栖霞地区早白垩世早期花岗岩和文登地区早白垩世晚期花岗岩进行系统采样,利用显微镜、离子探针、激光剥蚀多接收等离子质谱仪和激光拉曼等先进分析仪器,进行详细的矿物学、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年代学研究,通过锆石稀土微量元素、Lu-Hf和O同位素的分析,对比其岩浆源区、分异程度和氧逸度特征,分析岩浆演化及物源性质,以期对胶西北地区金巨量堆积的可能原因予以制约。研究发现胶西北地区早白垩世早期郭家岭型花岗岩与栖霞大柳行、香夼地区早白垩世早期花岗岩,以及文登地区早白垩世晚期花岗岩存在明显差异,具体表现为:胶西北地区早白垩世早期郭家岭型花岗质岩浆为壳幔混合,其物源主要为古老太古宙地壳组分,岩浆氧逸度及分异程度在研究区内均表现为最高;栖霞地区早白垩世早期花岗质岩浆同样为壳幔混合,其物源主要为新太古-古元古代地壳组分,岩浆氧逸度表现次高,分异程度相对较低;文登地区早白垩世晚期花岗质岩浆亦为壳幔混合,其物源也以古元古代地壳组分为主,氧逸度表现为最低,岩浆分异程度介于前两者之间。胶东金矿集区已探明金资源储量约5000吨,主要分布在胶西北地区(占80%以上)。本文研究表明造成这种巨大差异的主要因素和成矿地质体—早白垩世花岗岩岩浆的物源、分异程度和氧逸度有关,具体为胶西北地区郭家岭型花岗岩岩浆主要源于古老太古宙地壳组分,且岩浆氧逸度和分异程度在胶东地区都是最高的,这可能是造成胶西北地区金巨量堆积的主要原因。

王建[4](2020)在《胶东三山岛北海域金矿床金富集地球化学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胶东半岛华北克拉通东南缘,是我国最大、世界第三的大型重要的金矿集区,拥有如三山岛金矿、焦家金矿、玲珑金矿等一系列世界级的大型、超大型金矿床,吸引了我国乃至全球矿床学家和地质勘探学家的目光,是开展金矿矿床学研究和地质勘查的天然实验室。近年来,随着矿山资源枯竭,矿床深部外围找矿迫在眉睫,应用于深部找矿的勘查地球化学方法亟需进一步研究。了解胶东区域成矿地质背景基础上,依据收集的119个金矿床的空间位置、赋矿地质体、储量-平均品位-矿体产状和成矿时代(部分矿床)等数据,总结了胶东不同类型金矿床的时空分布规律,并利用品位-吨位模型评价和预测了其成矿潜力。三山岛北海域金矿床是典型焦家式金矿床,矿体主要赋存在玲珑式花岗岩中、受三山岛-仓上断裂带控制,根据矿物生成的先后顺序划分为(黄铁矿)绢英岩化、金-石英-黄铁矿、金-石英-多金属硫化物和石英-碳酸盐四个阶段。其中,(黄铁矿)绢英岩化是主成矿期的蚀变产物,热液流体通过钾质交代作用和水解作用使围岩中的金活化,元素地球化学上表现为亲硫的成矿元素明显带入特征;质量平衡计算表明,在水岩反应过程中不同类型的元素具有复杂的地球化学行为。矿化蚀变组合和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成矿流体以中低温(126~35℃)、中低盐度(1.02~10.48%NaCleqv)为特征,属于C02-H20-NaCl±CH4体系。在热液流体中,金可能主要以Au(HS)2-络合物的形式运移;黄铁绢英岩化过程中,硫化作用使Au(HS)2-络合物失稳分解导致Au沉淀富集成矿。三山岛北海域金矿床受K交代作用影响的蚀变岩以K富集和Na、Ca贫化为特征;与K交代相关的元素摩尔比值图可用以识别焦家式金矿床中的的热液蚀变矿物及其蚀变过程。金及探途元素的质量变化模式反映了金矿化与K交代作用的空间关系,是液热流体共同作用的产物。K和金及探途元素的最大富集区域通常发生在金矿化区的近端,而贫化多发生在远离金矿化区的远端;K交代作用可以识别可能更大范围的蚀变区域,从而可以有效指示金矿化区位置。矿床尺度上,Au、Ag、As、Bi、Cd、Cu、Pb、S、Sb、W、Sr和Na20等12个地球化学指标可用来区分焦家式金矿床的金矿化区和非矿化区;精细尺度上,沿钻孔方向的成分漂移可以指示深部是否存在和/或接近金矿化区,组份漂移最强烈的元素往往最能指示是否靠近金矿化区;近地表的强氧化岩中,须考虑表生作用和风化效应。

赛盛勋[5](2020)在《胶东牟乳金矿带构造-流体-成矿及动力学》文中研究表明胶东牟乳金矿带位于苏鲁地体内,其金成矿时限、矿体定位过程、成矿后的变化和保存仍存争议。论文以矿床蚀变-矿化特征、矿体内部结构观察和矿区构造变形测量为基础,运用高精度绢云母40Ar/39Ar、锆石(U-Th)/He和磷灰石裂变径迹等多元定年方法,结合黄铁矿LA-ICP-MS微量元素分析,探求牟乳金矿带矿体详细定位过程、成矿流体演化和成矿后构造-热历史演化模式。乳山金矿床形成于122-117 Ma,矿体边部的石英脉可能略晚于矿体中部形成,指示乳山金矿床的形成是持续时间达5个百万年、包含多次流体活动的单一成矿事件。NW-SE向弱剪切挤压背景下成矿流体发生周期性“超静岩压力-静水压力”压力波动,诱发控矿断裂多次左行逆冲滑动,矿体是在周期性“断裂破裂滑动-石英脉沉淀-先成石英脉被水力致裂-断裂被完全充填”增量沉淀过程中形成的具有复杂内部结构的富金石英复脉。单次流体事件中不同阶段黄铁矿微量元素成分基本一致,Co、Ni、As等元素因成矿流体间歇性压力波动而与其他元素有不同的分布行为。周期性压力波动和由此引发的间歇性流体不混溶使乳白色粗粒石英和黄铁矿、烟灰色中细粒他形石英和黄铁矿依次大规模沉淀,含金矿物和多金属硫化物随后在愈加富Au、Ag、Te、Pb、Zn和Cu等的流体中近于同时沉淀。间歇性流体不混溶导致H2S等还原性气体大规模逸出,金硫络合物失稳分解,金被吸附至先成黄铁矿内水力致裂形成的裂隙面发生沉淀。成矿后胶东区域先后经历了NWW-SEE向伸展(110-100 Ma)、NW-SE向挤压(100-85 Ma)、NNW-SSE 向伸展(80-65 Ma)、NE-SW 向挤压(65-50 Ma)和NW-SE向挤压(50 Ma-至今)等多次应力场转换。与此对应,牟乳成矿带先后经历了快速冷却、轻微升温后热静置、中速冷却和热静置等热历史,最后单调冷却并缓慢降至现今温度。牟乳成矿带整体成矿深度可能稍小于7.1-14.2 km,成矿后至今总计被剥蚀了约5.5-7.2 km,矿带只有最浅部被剥离,深部仍有较大资源潜力。太平洋板块俯冲方向的多幕式转变可能是早白垩世以来区域构造、岩浆和成矿事件的主导地球动力学因素。

姜娜娜[6](2019)在《山东省招远市东风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模型》文中认为东风金矿床位于玲珑金矿田内,受招(远)平(度)断裂下盘主要构造控制。矿区出露地层有新太古代胶东岩群、新生代第四纪松散堆积物;研究区脆性构造发育,以NNE向断裂为主;岩浆岩以中生代玲珑序列、文登序列为主;玲珑序列二长花岗岩主要分布于破头青断裂的下盘,谭格庄序列奥长花岗岩和文登序列二长花岗岩主要分布破头青断裂的上盘一带。研究区内共圈定3个矿脉群、合计矿体26个,其中206Ⅷ-1为区内最大矿体,呈似层状、大脉状,具分枝复合、膨胀夹缩、尖灭再现等特点,产状与主裂面基本一致,走向25°左右,平均金品位3.65×10-6。矿石内金属矿物主要有黄铁矿、黄铜矿等;矿石结构以晶粒状结构为主,其次有碎裂结构、填隙结构等;矿石以浸染状、脉状、团块状以及斑点状构造为主,其次为角砾状及交错脉状构造。根据矿物生成的先后顺序,可将东风金矿床成矿作用划分为三个成矿阶段:金-石英-黄铁矿阶段(Ⅰ)、金-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Ⅱ)和石英-碳酸盐阶段(Ⅲ),其中第Ⅰ、Ⅱ阶段为主成矿阶段。第Ⅰ阶段Au含量较高,As、Cu、Pb、Zn含量较高;第Ⅱ阶段Au含量更高,Ag、Cu、Pb、Zn含量相对最高;第Ⅲ阶段:基本不成矿,Au含量较低(Au﹤0.5×10-6),只产生矿化,Ag、Sb、Cu、Pb、Zn含量很低。金矿成矿具有多期多阶段叠加成矿成晕特点,不同期次成矿过程形成的矿体-晕在构造空间上有同位-近于同位-部分同位-或只有上部矿尾晕与深部盲矿前缘晕叠加等复杂的叠加构造。东风金矿床深部为破碎蚀变岩型(焦家式),金矿体在物理参数上总体表现为低阻(带中次高阻)、高充电率、高时间常数、低频率相关系数等异常特征。本文综合运用地质理论和地质找矿方法,同时利用地球物理法,结合该矿床的构造叠加晕特征,总结深部综合找矿模型。根据玲珑金矿田东风矿床的控矿构造特点及成矿规律确定有利成矿空间,最终确定了有利成矿空间,并最终预测玲珑金矿田东风矿区金金属量约3.4t。

刘亚洲[7](2019)在《三山岛金矿床成矿流体特征与水-岩反应热力学模拟》文中认为早白垩世三山岛金矿为三山岛断裂带最大的金矿床,主要赋存于中生代花岗岩中。金矿床虽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但对于成矿流体与巨量金来源以及金沉淀机理等仍没有统一的认识,有关水-岩反应过程的定量化研究还较薄弱。本文通过对三山岛金矿成矿流体特征研究,结合水-岩反应热力学模拟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三山岛金矿热液蚀变极为发育,并显示出明显的时空分带性,依据野外和室内岩相学观测,厘定蚀变时序为:钾化-硅化+绢云母化-黄铁矿化-多金属硫化物化-碳酸盐化。显微测温结果显示成矿流体以中温(130-400℃),低盐度(<12%),富CO2,并含有少量CH4为特征,属于H2O-CO2-NaCl±CH4系统。稳定同位素(H-O-S)结果显示,三山岛金矿绢云母的δDV-SMOW(‰)介于-48-67‰,δ18OH2O介于0.97‰10.79‰,硫化物中δ34S介于7.763‰12.6‰;综合分析认为,成矿流体和成矿物质来源主要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过程中的脱水脱挥发分有关。基于PHREEQC和Hch软件进行的水-岩反应热力学模拟表明,水-岩反应由早期至晚期,矿物的沉淀次序及流体组分的变化规律与实际地质情况相当吻合,体系的log(ak+/aH+)趋于下降,fO2逐渐降低,pH值显示出升高的趋势;同时CH4和H2的含量逐渐升高,CO2含量降低,表明体系由氧化环境转变为相对还原的环境;流体体系也由早期以H2S为主转变为后期以HS-为主,结合pH-logfO2相图,认为氧逸度降低和pH升高均能对金的沉淀起到促进作用。成矿流体降温和沸腾模拟结果显示,矿物组合中除石英外,未出现硅酸盐矿物沉淀,其余均为硫化物矿物,该矿物组合与三山岛金矿脉状矿化矿物组合一致,且降温过程中流体fO2和pH均显示出降低的趋势,同时流体不混溶过程中液相H2S等组分转变为气相逃逸,导致硫金络合物失稳引起金的沉淀,因此金矿床脉状矿化的形成可能为成矿流体沸腾和冷却的结果。水-岩反应过程中氧化硫(HSO42-/SO42-)降低生成等量的还原硫(HS-)并伴随着含三价铁矿物的沉淀,可能是金矿床硫化物沉淀的一种重要机制,同时S和Cl络合物的失稳及矿物内部稳定性的改变也能导致硫化物的沉淀。综合分析认为,减压沸腾作用、水-岩反应过程中硫化作用及氧逸度降低和pH升高是三山岛金矿床金沉淀的最主要机制。

林祖苇[8](2019)在《胶东玲珑金矿田石英脉型与蚀变岩型矿体黄铁矿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的对比及对成因的指示》文中提出胶东地区是我国重要的金矿集区,黄金储量超过4000t,主要包括石英脉型和蚀变岩型两类矿床。前人对胶东地区金矿床的矿床地质特征、稳定同位素组成、流体包裹体和成矿年代学开展了大量的工作,但目前对金的赋存状态、成矿物质和成矿流体来源等问题仍然存在较大的争议。本论文以同时具有石英脉型与蚀变岩型矿体的玲珑金矿田为研究对象,利用原位分析技术对比两类矿化的成矿物质的来源和金的富集机制,加深对胶东地区金矿床成因的认识,为区域找矿工作提供理论指导。玲珑金矿田位于招平断裂带北段,矿体均产于断裂下盘的玲珑花岗岩体内,蚀变岩型矿体受主断裂构造控制,而石英脉型矿体主要产于花岗岩体的次级断裂中。两种矿体的热液独居石U-Pb定年均集中在121122Ma。两种矿化的围岩蚀变相似,均主要发育硅化、绢云岩化和钾化,但是规模不同,蚀变岩型矿体有很宽的蚀变分带,而石英脉型则较窄。蚀变岩型矿体以厚大黄铁绢云岩化带为特征,成矿过程可以分为成矿早期的钾化阶段、主成矿期的石英黄铁绢云岩化阶段和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成矿晚期石英碳酸盐阶段。石英脉型矿体以发育厚度不等的石英硫化物脉为特征,可以分为钾化-绢云岩化阶段、乳白色石英阶段、石英黄铁矿阶段、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和石英碳酸盐阶段。两种矿体具有相似的矿物组成,金属矿物主要为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方铅矿、自然金等。金主要以自然金、金银矿或银金矿等形式产在黄铁矿裂隙或者被黄铁矿包裹。根据成矿阶段、矿物共生关系和BSE图像特征,将石英脉型矿体中的黄铁矿划分为石英黄铁矿阶段的黄铁矿PyV-1、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的黄铁矿PyV-2和交代成因的黄铁矿PyV-a,蚀变岩型矿体中的黄铁矿划分为石英黄铁绢云岩化阶段的黄铁矿PyD-1、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的黄铁矿PyD-2和交代成因的黄铁矿PyD-a。PyV-1与PyD-1产出特征相似,均为自形-半自型粒状结构,与石英和绢云母共生,其他硫化物很少,BSE图像均一;PyV-2与PyD-2产出特征相似,均以细粒自形-半自形结构,与黄铜矿、闪锌矿、方铅矿等多金属硫化物共生,BSE图像均一。交代成因的黄铁矿PyV-a与PyD-a产出特征相似,在手标本可见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细脉穿插早阶段黄铁矿的现象,在显微镜和BSE图像下,交代成因黄铁矿具有多孔状、熔蚀状、包裹大量硫化物包裹体、BSE图像呈暗色等特征,反映了晚阶段流体交代再平衡的结构。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LA-ICP-MS)分析结果显示:两种矿体各个阶段的黄铁矿的晶格Au含量极低,89个测试点中Au含量平均值为0.189ppm,中位数为0.049ppm。两种矿化从早阶段到晚阶段黄铁矿中Au含量变化较小,Ni、Bi、Te、Ag、Zn、Cu、Sb和Pb含量均升高。交代成因的黄铁矿相对于原生黄铁矿的晶格Au含量降低,而Co、Ni、Bi、Te、Ag、Zn、Cu、Sb和Pb元素含量升高,说明后期流体使早阶段黄铁矿晶格中的Au发生活化,并带来了更多的其他金属元素。激光剥蚀多接收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LA-MC-ICP-MS)黄铁矿硫-铅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石英脉型与蚀变岩型金矿黄铁矿的硫同位素变化范围类似,主要范围是4.98.5‰,与胶东群、TTG岩系、粉子山群和伟晶岩脉中的黄铁矿均不同。石英脉型与蚀变岩型金矿黄铁矿的铅同位素类似,两者主要落在了花岗岩和中基性岩脉的重叠区,与胶东群、TTG岩系和粉子山群源区有较大差别。黄铁矿的硫-铅同位素结果指示黄铁矿的硫和铅可能主要来自于深源岩浆岩/岩浆房。通过SEM-CL和冷CL技术对两种矿体不同阶段石英进行研究,发现两种矿体均可见多个世代石英产出。早阶段石英在冷CL下主要呈蓝色、在SEM-CL下呈亮色,晚阶段石英在冷CL下主要呈暗红色,在SEM-CL下呈现暗色。SIMS原位氧同位素分析发现,两种矿化的石英氧同位素相似,计算石英脉型金矿的乳白色石英阶段的流体氧同位素值为7.3‰10.1‰,石英黄铁矿阶段的流体氧同位素值为3.2‰8.1‰,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的流体氧同位素值为3.1‰12.9‰,蚀变岩型金矿的早阶段流体氧同位素值为3.28.9‰,晚阶段流体氧同位素值为-3.38.9‰.两类矿化大部分数据落在了岩浆水的范围,且晚阶段流体氧同位素均有所降低,反映了有大气水的混入。综上所述,玲珑金矿田的石英脉型与蚀变岩型矿床的黄铁矿矿物学和微量元素组成、成矿流体演化、黄铁矿硫-铅同位素均相似,反映了两者是相同成矿事件下同一流体演化的产物,矿化类型的差异是由于形成时的构造环境不同所致。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本论文认为胶东地区金矿床成因不同于典型造山型金矿,而是一种产于克拉通破坏和强烈伸展构造背景下,受古太平洋板片俯冲后撤影响,成矿物质和成矿流体均来自深部岩浆岩,沿郯庐断裂及次级断裂多次构造活动下流体快速上移形成的金矿床。

徐方[9](2019)在《胶东地区中生代金矿床成矿规律与成矿模式》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胶东地区是中国重要的金矿床集中区和黄金工业基地。前人的研究几乎涉及金属矿床研究的所有方面,对金矿床类型的划分、成矿物质来源、矿物组分、岩石地球化学、同位素、变质作用、成矿地质构造,及大地构造背景和演化等都进行了较为系统和全面的研究。然而,还存在诸多问题有待探讨和解决:为什么主要的金矿床分布在胶北地块,郯庐断裂是分割胶东与鲁西地块的分界线,也是金矿床富集与不富集的分界线,金矿床与郯庐断裂有何联系?就郯庐断裂而言,是切穿岩石圈的断裂,然迄今为止,断裂带内仅发现有限的几处有金矿床的存在,反而是断裂带东侧的胶北地块富集(大型)金矿床;对于胶东金矿的成矿模式,前人先后提出了:岩石圈减薄非造山型、碰撞造山型、地幔亚热柱型、热隆-伸展型、克拉通破坏型、岩浆核杂岩隆起一拆离带热液成矿型等成矿理论和模式。到底何种(或多种)模式更适合胶东地块的金矿成矿模式?此外,以板块构造理论为指导下的金矿床的分类,以及对郯庐断裂活动时间和演化等的分歧,使之与胶东主要金矿床的形成时期等的一致性方面产生很多不同看法;岩浆活动期次与时间和金矿床形成的关系,也有很多不同看法,因此,虽然建立了很多胶东地区金成矿模式,但是,在以板块构造理论下的金矿床成矿模式还较为少见。尤为重要的是,胶东金矿床分布区属于克拉通内还是造山带与克拉通复合区?因此,很有必要根据胶东区地壳性质建立不同的金矿成因模式。基于上述,本论文运用板块构造理论,对胶东地区地质构造及其演化、成矿物质、岩石、矿物地球化学和岩浆岩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单元地壳性质、构造岩浆演化史和金矿床的分布特征,对金矿床的分布规律、岩浆活动、郯庐断裂与金矿床的形成等方面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进行胶东地块金矿床分区和成矿模式的建立等方面的研究。通过研究,论文取得了如下的认识与成果:1.岩浆岩体与金矿床分布密切相关,中生代4个岩浆活动序列分别对应三期金矿床的发育。通过胶东地块岩浆岩体的发育和分布规律及其金矿床的形成关系研究,厘清了该区岩浆岩体的分布规律,概括得出中生代4个岩浆活动序列:(1)晚三叠世(237~201Ma),以甲子山岩体为代表的岩浆岩体,这一时期与印支期华北与杨子板块的碰撞时代相一致,是在挤压构造环境下侵位的岩浆岩体;这期岩浆岩体中并没有发现金矿床;(2)晚侏罗世(163~145Ma),以焦家-玲珑-滦家河型岩浆岩体为代表的岩浆岩体,区域构造挤压导致地壳增厚引起地壳重熔的产物,代表了大陆弧花岗岩特征这也是在区域挤压构造应力作用下侵位的,发育了“玲珑型”金矿床;(3)早白垩世中期构造-岩浆热事件(130~115Ma),郭家岭岩体最为典型。这一时期的岩浆活动均具有双峰式岩浆作用特征,反映了伸展动力学背景;(4)早白垩世晚期构造-岩浆热事件(115~100Ma),以伟德山岩体为特征,该阶段对应于中国东部岩石圈大规模的减薄时期,是大陆裂谷作用的高峰期。胶东地区构造-岩浆事件和金矿成矿作用与特提斯、古亚洲洋和太平洋三大构造域的相互作用有紧密关系,特别是与岩石圈减薄有关。2.胶东地区岩浆岩的发育与造山带俯冲-拆沉-折返-岩浆作用、郯庐断裂活动、岩石圈减薄和构造体制转换期密切相关,概括出四期岩浆岩发育期。分别对应于焦家-玲珑、郭家岭和伟德山岩体发育期的胶东地区三期主要金矿成矿期(163Ma~145Ma、130Ma~115Ma和 115Ma~100Ma),以 120Ma~100Ma期为最主要成矿期。其成矿期与岩石圈最大减薄、构造体制由挤压转变为拉张、郯庐断裂为右行走滑正断层活动最强时期相一致。3.通过对胶东地区典型金矿床分布、成矿时代和成矿流体、金矿床类型的研究,以板块构造为指导,结合板块构造活动的成因机制和演化,将胶东地区金矿床划分为五大类:深大断裂控制型、基底构造控制型、复合断裂控制型(网状含矿脉)、拆离断层控制型和剪切-拉张型断裂控制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金矿床分布在隆起带上和与距离郯庐断裂远近与金矿床的规模和大小成正比的规律。4.对胶东地区的金矿床形成、演变、金矿床类型、郯庐断裂和胶东地区的地质构造等及其与古亚洲域、太平洋域、特提斯域和秦岭-大别-苏鲁构造带的研究,提出了胶东地区金矿床属于板块碰撞-非碰撞型的复合型矿床成因类型和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划分出:胶东地块分为板块碰撞俯冲-拆沉折返造山带岩浆岩-金矿床分布区、早白垩世拉张盆地边缘断裂带-金矿床发育区、胶北地体岩浆岩-金矿床分布区和郯庐断裂带岩浆岩-金矿床区四大胶东金矿床成矿区域。胶北区是金矿床最有利发育区。5.建立了三种金矿成矿模式:断裂作用-岩浆岩侵入-地壳上隆-基底绿片岩-四位一体复合作用,不整合-层间断裂作用-岩浆作用三位一体和俯冲-拆沉-折返-岩浆作用型金矿床模式。通过对郯庐断裂的活动时代、方式以及对胶东金矿床形成关系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郯庐断裂的最大活动期,是在晚侏罗世-白垩纪。这与胶东金矿床的产出相一致。郯庐断裂活动伴生的次级NE、NNE向断裂,及其与NW和近EW向断裂的交汇处是金矿的有利富集区。郯庐断裂切入岩石圈-上地幔,除作为成矿物质上涌的通道外,还限制了鲁西地块的金矿集区的形成。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郯庐断裂活动-区域性构造体制转换(由挤压转变为拉张)-岩石圈减薄-地幔物质上涌-胶东群成矿物质迁移-不同方向断裂交汇处聚集-幕式活动-多期次金矿床形成的构造-岩石圈变化的构造-岩浆-变质作用复合成矿模式。建立了三大金矿成矿模式:海洋型绿片岩相基底(东西向展布)-郯庐断裂-岩浆岩体侵入(胶北)-地壳上隆-胶北“焦家式”(断裂带内蚀变型)-“玲珑式”(脉岩型)金矿成矿模式、变质杂岩与底砾岩层间(有岩浆岩体)滑动破碎型金矿成矿模式和造山带俯冲-拆沉-折返-岩浆作用型金矿床模式。通过本文的研究,对胶东地区金矿床类型、成矿规律及其形成机制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为更好地认识区域成矿规律以及找矿勘探提供了一定的基础,具有重要的金矿成矿理论和勘探开采的实践意义。

宋明春,宋英昕,丁正江,魏绪峰,孙绍立,宋国政,张军进,张丕建,王永国[10](2019)在《胶东焦家和三山岛巨型金矿床的发现及有关问题讨论》文中研究表明胶东焦家和三山岛地区过去认为是由若干个独立矿床组成的2个金矿田。近年来深部找矿揭示,以往确定的浅部金矿床,其主矿体在深部连为一体。本文通过对浅部和深部找矿成果的综合分析,提出焦家和三山岛是2个金资源储量分别达1200余吨和1000余吨的巨型金矿床,二者分别沿焦家和三山岛二条相邻断裂对应产出,主矿体在剖面上各形成浅部和深部二个缓倾斜的赋矿台阶。焦家巨型金矿床主要金矿体向南西倾伏,向南侧伏,呈左列式分布。三山岛巨型金矿床主要金矿体向北东倾伏,向北侧伏,呈右列式分布。结合区域地质资料认为,胶东伟德山型花岗岩的形成时代与焦家和三山岛巨型金矿床及邻区金矿床成矿年龄(110.6~123 Ma)相近,因此,早白垩世伟德山型花岗岩、崂山型花岗岩、脉岩和青山群火山岩属于成矿期地质体,大规模岩浆活动为金成矿提供了热动力条件和部分流体来源。分析指出,胶东型金矿床形成于伸展构造背景,具有独特的矿床特征和成矿机制,是不同于国际其他金矿的独特金矿类型;郯庐断裂深切地幔,可能诱发了成矿期岩浆和流体活动。

二、胶东东部文登金矿床成矿地质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胶东东部文登金矿床成矿地质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胶东地区东部晚侏罗世花岗岩锆石U-Pb定年、Hf同位素特征及其对金成矿构造背景的限定(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背景及样品采集
2 分析方法
3 分析结果
    3.1 锆石U-Pb年龄
        3.1.1 文登岩体
        3.1.2 垛崮山岩体
    3.2 锆石Hf同位素
        3.2.1 文登岩体
        3.2.2 垛崮山岩体
4 讨论
    4.1 文登岩体和垛崮山岩体的形成时代
    4.2 晚侏罗世花岗岩的源区――继承锆石的U-Pb年龄证据
    4.3 晚侏罗世花岗岩的源区――锆石Hf同位素证据
    4.4 晚侏罗世花岗岩继承锆石及Hf同位素对胶东地区深部构造特征的制约
5 结论

(2)胶西北焦家式金矿关键控矿要素及其地球化学勘查标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勘查地球化学研究进展
        1.2.2 焦家式金矿研究进展
    1.3 存在问题和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完成主要实物工作量
第二章 胶西北焦家式金矿特征及成矿规律
    2.1 焦家式金矿基本特征
        2.1.1 焦家式金矿产出于胶北隆起区
        2.1.2 焦家式金矿吨位大、品位稳定
        2.1.3 焦家式金矿的矿石特征
        2.1.4 焦家式金矿成矿物质来源的多源性
        2.1.5 焦家式金矿成因具有特殊性
    2.2 焦家式金矿成矿规律
        2.2.1 区域金矿床矿化结构受地球化学场控制
        2.2.2 中生代岩浆岩对金矿床的约束
        2.2.3 胶西北地区构造体系对金矿的控制
        2.2.4 蚀变岩分带对矿体控制规律
        2.2.5 焦家式金矿具界面成矿规律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焦家式金矿典型矿床矿体特征
    3.1 焦家巨型金矿床
        3.1.1 主要矿体特征
        3.1.2 矿石成分和金矿物特征的变化
    3.2 大尹格庄金矿床
        3.2.1 主要矿体特征
        3.2.2 金矿物特征变化
    3.3 矿体从浅部到深部差异
        3.3.1 矿体品位、厚度差异
        3.3.2 矿石类型差异
        3.3.3 矿化蚀变差异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焦家式金矿蚀变分带非镜像对称特征
    4.1 蚀变分带展示宏观对称性
        4.1.1 蚀变带类型
        4.1.2 蚀变岩分带岩性特征
        4.1.3 蚀变岩带对矿体控制特征
    4.2 主断裂面上下盘蚀变非镜像对称特性
    4.3 矿源岩与金矿成矿作用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控矿要素地球化学勘查标志
    5.1 焦家试验区矿致异常模式
        5.1.1 地球化学勘查指标
        5.1.2 主要控矿要素及其地球化学勘查标志
        5.1.3 焦家试验区矿致异常模式
    5.2 大尹格庄试验区矿致异常模式
        5.2.1 地球化学勘查指标
        5.2.2 主要控矿要素及其地球化学勘查标志
        5.2.3 大尹格庄试验区矿致异常模式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3000 米深钻的成矿预测示范
    6.1 示范区成矿深度与找矿空间
    6.2 示范区地质背景
    6.3 3000 米钻探验证发现深部矿体
    6.4 钻孔岩石测量识别出更大规模蚀变矿化带
    6.5 本章小结
结论和建议
    结论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3)胶东地区早白垩世花岗岩中锆石特征研究及对金成矿的制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项目依托
        1.1.1 选题背景
        1.1.2 项目依托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2.1 研究现状
        1.2.2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科学问题
        1.3.1 研究内容、方法及工作安排
        1.3.2 科学问题
    1.4 技术路线与已完成工作量
        1.4.1 技术路线
        1.4.2 已完成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层
        2.1.1 太古宙地层
        2.1.2 元古宙地层
        2.1.3 中生代地层
        2.1.4 新生代地层
    2.2 区域岩浆岩
        2.2.1 太古宙侵入岩
        2.2.2 元古宙侵入岩
        2.2.3 中生代侵入岩
        2.2.4 陆相火山岩
        2.2.5 燕山期脉岩
    2.3 区域构造
    2.4 区域矿产
第三章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3.1 岩石分类与命名
        3.1.1 采集样品
        3.1.2 所采集样品的分类命名
    3.2 胶西北地区郭家岭型花岗岩
        3.2.1 岩相学
        3.2.2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3.3 栖霞地区早白垩世早期花岗岩
        3.3.1 岩相学
        3.3.2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3.4 胶东地区早白垩世晚期花岗岩
        3.4.1 岩相学
        3.4.2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第四章 锆石年代学、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特征
    4.1 锆石形态特征及年代学研究
        4.1.1 锆石内部结构特征
        4.1.2 锆石矿物包裹体拉曼特征
        4.1.3 锆石年代学研究
    4.2 锆石地球化学特征
        4.2.1 锆石稀土微量元素特征
        4.2.2 锆石Lu-Hf同位素特征
        4.2.3 锆石氧同位素特征
第五章 岩浆性质对金矿化的指示意义
    5.1 岩浆源区特征
    5.2 岩浆分异程度
    5.3 岩浆氧逸度特征
        5.3.1 半定量法
        5.3.2 定性分析法
    5.4 对金矿化的指示意义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4)胶东三山岛北海域金矿床金富集地球化学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工作量
        1.3.1 研究内容
        1.3.2 工作量
第二章 成矿地质构造背景
    2.1 区域地层
        2.1.1 太古宇地层
        2.1.2 元古宇地层
        2.1.3 显生宇地层
    2.2 区域构造
        2.2.1 褶皱
        2.2.2 断裂
    2.3 区域岩浆岩
        2.3.1 晚三叠世侵入岩
        2.3.2 晚侏罗世侵入岩
        2.3.3 早白垩世早期侵入岩
        2.3.4 早白垩世中期侵入岩
        2.3.5 早白垩世脉岩群
第三章 金矿时空分布及成矿潜力
    3.1 空间分布
        3.1.1 焦家式金矿
        3.1.2 玲珑式金矿
        3.1.3 蓬家夼式金矿
    3.2 时间分布
        3.2.1 典型金矿成矿年龄
        3.2.2 成矿时代
    3.3 品位-吨位模型
        3.3.1 品位-吨位分布特征
        3.3.2 品位-吨位模型
第四章 三山岛北海域金矿床
    4.1 矿床地质特征
    4.2 热液蚀变矿化特征
        4.2.1 热液蚀变特征及分带
        4.2.2 蚀变矿化阶段
第五章 成矿地球化学机制
    5.1 取样和分析方法
        5.1.1 岩石地球化学
        5.1.2 流体包裹体
    5.2 蚀变岩地球化学特征
        5.2.1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5.2.2 元素质量变化
        5.2.3 元素富集贫化特征
    5.3 显微测温方法及结果
        5.3.1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分析
        5.3.2 显微测温结果分析
        5.3.3 流体包裹体成分
    5.4 成矿流体性质
    5.5 成矿地球化学机制
第六章 致矿异常模式及深部找矿指示
    6.1 钾交代作用及其深部指示
        6.1.1 蚀变岩的富集贫化
        6.1.2 元素摩尔比值图
        6.1.3 钾交代、贵金属和探途元素
    6.2 不同尺度地球化学指标
        6.2.1 地球化学数据处理
        6.2.2 矿床尺度研究
        6.2.3 精细尺度研究
        6.2.4 风化效应
    6.3 致矿异常模式
    6.4 总结及勘查指示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5)胶东牟乳金矿带构造-流体-成矿及动力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成矿动力学背景
        1.1.2 构造控矿作用
        1.1.3 成矿作用时限
        1.1.4 成矿流体演化
        1.1.5 成矿后变化和保存
    1.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2.1 构造控矿作用与构造-热液脉系统特征
        1.2.2 岩相学和矿相学特征
        1.2.3 金矿化时限及持续时间
        1.2.4 成矿流体演化过程
        1.2.5 成矿后构造-热历史演化及其动力学背景
    1.3 论文结构和实物工作量
        1.3.1 论文结构
        1.3.2 实物工作量
2 区域地质
    2.1 胶东金成矿地质背景
        2.1.1 变质基底
        2.1.2 岩浆活动
        2.1.3 构造格架
    2.2 牟乳成矿带地质背景
        2.2.1 断裂构造
        2.2.2 地层和岩浆岩
3 典型金矿床地质
    3.1 矿床地质
        3.1.1 乳山金矿床
        3.1.2 邓格庄金矿床
        3.1.3 胡八庄金矿床
        3.1.4 三甲金矿床
    3.2 矿石特征
        3.2.1 矿化类型
        3.2.2 矿石矿物组成和金赋存状态
    3.3 围岩蚀变特征
        3.3.1 围岩蚀变类型
        3.3.2 围岩蚀变时空结构
4 成矿作用时限和矿体形成机制
    4.1 控矿构造特征
        4.1.1 几何学特征
        4.1.2 运动学特征
    4.2 石英脉结构特征和热液矿物共生序列
        4.2.1 高角度剪切脉
        4.2.2 低角度张性脉
        4.2.3 矿物共生序列
    4.3 金成矿作用年代学
        4.3.1 样品采集与样品特征
        4.3.2 测试方法
        4.3.3 测试结果与分析
    4.4 讨论
        4.4.1 乳山金矿床成矿作用时限
        4.4.2 断裂动力学,流体压力波动和断层阀行为
        4.4.3 高角度剪切脉形成过程
        4.4.4 成矿流体运移与围岩蚀变
        4.4.5 成矿动力学意义
    4.5 小结
5 成矿流体演化和金沉淀机制
    5.1 黄铁矿矿相学
    5.2 样品采集与测试方法
    5.3 黄铁矿微量元素地球化学
        5.3.1 黄铁矿微量元素含量
        5.3.2 黄铁矿微量元素相关性
        5.3.3 黄铁矿微量元素分布特征
    5.4 讨论
        5.4.1 成矿流体压力波动下的微量元素分布行为
        5.4.2 成矿流体演化特征和矿物沉淀序列
        5.4.3 金沉淀机制
    5.5 小结
6 成矿后构造-热历史演化
    6.1 成矿后构造-岩浆活动
        6.1.1 成矿后岩浆活动
        6.1.2 成矿后构造活动
    6.2 样品采集和测试分析
        6.2.1 锆石(U-Th)/He测试
        6.2.2 磷灰石裂变径迹测试
    6.3 分析结果
        6.3.1 矿带构造分析
        6.3.2 锆石(U-Th)/He测试
        6.3.3 磷灰石裂变径迹测试
    6.4 讨论
        6.4.1 成矿后热历史
        6.4.2 矿带剥蚀幅度和勘查意义
        6.4.3 区域应力转换和地球动力学体制
    6.5 小结
7 结论
    7.1 主要认识
        7.1.1 成矿作用时限和矿体定位过程
        7.1.2 成矿流体演化和金沉淀机制
        7.1.3 成矿后构造-热历史
    7.2 存在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6)山东省招远市东风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0.1 交通位置、自然地理与经济条件
    0.2 以往研究概况
        0.2.1 区域以往地质工作
        0.2.2 区域以往科研工作
    0.3 存在的问题
    0.4 项目依托及论文选题
    0.5 完成实物工作量
第1章 区域地质背景
    1.1 大地构造位置
    1.2 区域地层
    1.3 区域构造
    1.4 区域岩浆岩
    1.5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1.6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1.7 区域矿产
第2章 矿区地质
    2.1 矿区地层
    2.2 矿区构造
        2.2.1 主干断裂—破头青断裂
        2.2.2 次级构造
    2.3 矿区岩浆岩
        2.3.1 新太古代谭格庄序列牟家单元(Ar_3γοTm)
        2.3.2 古元古代晚期莱州序列西水夼单元细粒斜长角闪岩(HtυLx)
        2.3.3 中生代文登序列阜山岩体(J_2ηγWf)
        2.3.4 中生代玲珑序列九曲单元(J_3ηγLj)
        2.3.5 中生代玲珑序列大庄子单元(J_3ηγLd)
        2.3.6 脉岩
第3章 矿床地质特征
    3.1 矿体特征
        3.1.1 206号矿脉群
        3.1.2 207号矿脉群
        3.1.3 208号矿脉群
    3.2 矿石质量
        3.2.1 矿石物质成分
        3.2.2 主要矿物特征
        3.2.3 矿石结构、构造
    3.3 矿石类型
        3.3.1 细粒浸染状黄铁绢英岩化碎裂岩型
        3.3.2 细脉状—脉状黄铁绢英岩化花岗质碎裂岩型
        3.3.3 细脉—网脉状、脉状、斑点状黄铁绢英岩化花岗岩型
    3.4 矿体围岩及夹石特征
        3.4.1 矿体围岩
        3.4.2 夹石特征
    3.5 围岩蚀变与矿化特征
        3.5.1 围岩蚀变
        3.5.2 蚀变岩地质特征
    3.6 成矿作用及成矿阶段划分
第4章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叠加晕
    4.1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4.1.1 矿床地球化学背景
        4.1.2 矿床的元素组合及其相关关系
        4.1.3 不同成矿阶段元素组合及其元素相关关系
    4.2 矿床构造叠加晕特征
        4.2.1 矿床原生晕分带标准
        4.2.2 矿床构造叠加晕总体特征
    4.3 盲矿预测的构造叠加晕模型
        4.3.1 矿床构造叠加晕模式
        4.3.2 地质预测标志
        4.3.3 金矿盲矿定位预测的构造叠加晕标志
第5章 矿床地球物理特征
    5.1 地球物理特征
        5.1.1 电场特征
        5.1.2 磁场特征
    5.2 物探井中激电、测井推断解释
        5.2.1 水位的确定
        5.2.2 岩层位置的确定
        5.2.3 矿(化)体异常特征
        5.2.4 各种参数的显示规律
    5.3 物探测井结论
第6章 找矿模型
    6.1 成矿物质来源
    6.2 矿化富集规律
        6.2.1 蚀变与矿化分带性
        6.2.2 矿床空间分布
        6.2.3 矿体赋存部位和特点
        6.2.4 金的富集特点
    6.3 综合找矿模型
        6.3.1 找矿标志
        6.3.2 深部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综合找矿模型
第7章 东风金矿床盲矿体预测
    7.1 有利成矿空间、部位与预测靶位的确定
    7.2 有利成矿空间的圈定及预测靶位的确定
    7.3 预测资源量估算结果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7)三山岛金矿床成矿流体特征与水-岩反应热力学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选题依据
        1.1.1 选题背景及项目依托
        1.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科学问题
        1.2.1 金矿床地质特征
        1.2.2 蚀变-矿化网络结构
        1.2.3 成矿流体特征
        1.2.4 热力学数值模拟
        1.2.5 蚀变-矿化机理
    1.3 技术路线
        1.3.1 资料系统收集
        1.3.2 野外地质观测
        1.3.3 岩相学和矿相学研究
        1.3.4 流体包裹体研究
        1.3.5 H-O-S同位素联合分析
        1.3.6 热力学数值模拟
    1.4 论文结构与完成工作量
        1.4.1 论文结构
        1.4.2 完成工作量
2.成矿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质
        2.1.1 地层
        2.1.2 岩浆岩
        2.1.3 构造
    2.2 矿床地质
        2.2.1 控矿构造
        2.2.2 赋矿围岩
        2.2.3 矿体特征
        2.2.4 矿石类型
        2.2.5 矿石物质组成
        2.2.6 矿石结构构造
        2.2.7 蚀变-矿化网络结构
3.成矿流体特征
    3.1 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
        3.1.1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
        3.1.2 流体包裹体测温
        3.1.3 激光拉曼光谱分析
        3.1.4 温压条件与成矿深度估算
    3.2 同位素地球化学
        3.2.1 氢氧同位素
        3.2.2 硫同位素
        3.2.3 铅同位素
4.水-岩反应热力学PHREEQC模拟
    4.1 理论基础
        4.1.1 化学平衡条件表达
        4.1.2 质量作用定律
        4.1.3 质量守恒方程
        4.1.4 化学平衡计算的基本方程
    4.2 化学模型设置
        4.2.1 温压条件
        4.2.2 流体与原岩成分
        4.2.3 成矿流体pH和 pe的确定
        4.2.4 固相滴定
    4.3 模拟结果
5.水-岩反应热力学Hch模拟
    5.1 Hch软件简介
    5.2 硫化物矿物溶解度模拟
    5.3 成矿流体冷却
    5.4 水-岩反应
    5.5 流体沸腾
6.讨论
    6.1 三山岛金矿床成矿动力学
    6.2 主成矿阶段流体不混溶
    6.3 成矿流体来源与演化
        6.3.1 成矿流体演化
        6.3.2 成矿流体与成矿物质来源
    6.4 蚀变-矿化机理
        6.4.1 水-岩反应过程
        6.4.2 水-岩反应的物理化学条件
        6.4.3 金迁移与沉淀机理
7.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8)胶东玲珑金矿田石英脉型与蚀变岩型矿体黄铁矿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的对比及对成因的指示(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来源、目的及意义
        1.1.1 选题来源及研究目的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胶东金矿集区研究历史、现状与问题
        1.2.2 华北克拉通破坏作用
        1.2.3 石英脉型矿体与蚀变岩型矿体的特征对比
        1.2.4 黄铁矿地球化学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方案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案
    1.4 论文完成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华北克拉通地质演化
    2.2 胶东地区地质背景
        2.2.1 区域地层
        2.2.2 区域构造
        2.2.3 岩浆岩
        2.2.4 区域矿产
第三章 玲珑金矿田地质特征
    3.1 矿田地质概况
        3.1.1 矿田地层
        3.1.2 矿田构造
        3.1.3 矿田岩浆岩
    3.2 蚀变岩型金矿床
        3.2.1 矿体特征
        3.2.2 矿石特征
        3.2.3 围岩蚀变与成矿阶段划分
    3.3 石英脉型金矿床
        3.3.1 矿体特征
        3.3.2 矿石特征
        3.3.3 围岩蚀变
        3.3.4 成矿阶段
第四章 实验分析方法
    4.1 扫描电镜结构分析
    4.2 光学阴极发光
        4.2.1 光学冷阴极发光
        4.2.2 SEM阴极发光
    4.3 黄铁矿LA-ICP-MS微区原位微量元素分析
    4.4 黄铁矿原位微区硫-铅同位素分析
        4.4.1 黄铁矿原位微区硫同位素分析
        4.4.2 黄铁矿微区原位铅同位素分析
    4.5 石英氧同位素
    4.6 独居石U-Pb同位素定年
第五章 黄铁矿矿物学及地球化学研究
    5.1 样品采集与描述
        5.1.1 样品采集原则
        5.1.2 样品描述
    5.2 黄铁矿类型及结构
        5.2.1 蚀变岩型金矿黄铁矿的类型与结构
        5.2.2 石英脉型金矿黄铁矿的类型与结构
        5.2.3 潜在矿源层中黄铁矿特征
    5.3 成矿期黄铁矿微量元素组成
        5.3.1 蚀变岩型金矿体黄铁矿微量元素特征
        5.3.2 石英脉型金矿各阶段黄铁矿微量元素特征
    5.4 交代作用对黄铁矿微量元素改造作用
    5.5 潜在矿源层黄铁矿微量元素组成
    5.6 黄铁矿硫同位素组成
        5.6.1 矿石黄铁矿硫同位素特征
        5.6.2 潜在矿源层黄铁矿硫同位素特征
    5.7 黄铁矿铅同位素特征
第六章 石英原位氧同位素研究
    6.1 石英矿物学研究
        6.1.1 蚀变岩型金矿体石英矿物学
        6.1.2 石英脉型金矿体石英矿物学
    6.2 蚀变岩型金矿床石英氧同位素
    6.3 石英脉型金矿床石英氧同位素
    6.4 成矿流体演化特征
第七章 成矿年代学
    7.1 样品的描述
    7.2 独居石U-Pb同位素分析结果
    7.3 胶东地区金成矿作用时代
第八章 矿床成因
    8.1 成矿流体和成矿物质来源
        8.1.1 黄铁矿微量元素及原位S-Pb同位素的指示
        8.1.2 石英氧同位素的指示
    8.2 石英脉型矿体与蚀变岩型矿体成因联系
    8.3 金的富集机制
    8.4 对矿床成因的指示
第九章 主要认识及存在问题
    9.1 主要认识及结论
    9.2 存在问题和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 1 玲珑金矿田及潜在矿源层微区原位微量元素组成(单位:ppm)

(9)胶东地区中生代金矿床成矿规律与成矿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意义
    1.2 国内外金矿床研究进展
        1.2.1 国内外黄金生产、利用与勘探开发简史
        1.2.2 郯庐断裂及其与金矿床的关系
        1.2.3 金矿床分类现状与进展
    1.3 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工作量
        1.4.1 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1.4.2 实物工作量
    1.5 取得的主要成果与创新点
2 区域地质背景
    2.1 地层
    2.2 岩浆岩
    2.3 构造
        2.3.1 郯庐断裂
        2.3.2 近东西向断裂构造系统
        2.3.3 北西向断裂构造系统
        2.3.4 北东向断裂构造系统
        2.3.5 北北东向断裂构造系统
    2.4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2.5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2.6 胶东地区地质演化
    2.7 本章小结
3 胶东地区中生代岩浆岩特征
    3.1 中生代岩浆岩概况
    3.2 胶东地区中生代岩浆岩特征及空间分布
    3.3 胶东地区中生代花岗质侵入岩序列
        3.3.1 晚三叠世花岗岩类
        3.3.2 晚侏罗世花岗岩类
        3.3.3 早白垩世中期花岗岩类
        3.3.4 早白垩世晚期花岗岩类
    3.4 中生代花岗岩类地球化学与成因探讨
        3.4.1 晚三叠世花岗岩成因环境
        3.4.2 晚侏罗世花岗岩成因环境
        3.4.3 早白垩世中期花岗岩成因环境
        3.4.4 早白垩世晚期花岗成因环境
    3.5 岩浆活动序列与构造体制的关系
    3.6 本章小结
4 胶东地区金矿床特征
    4.1 胶东金矿床分布
    4.2 金矿床类型及典型矿床地质特征
        4.2.1 胶东地区金矿床类型
        4.2.2 胶东地区典型矿床地质特征
    4.3 胶东地区金矿床成矿时代
        4.3.1 同位素测年方法及应用
        4.3.2 胶东地区玲珑金矿成矿时代
        4.3.3 胶东地区金矿床成矿时代
    4.4 胶东地区金矿床成矿物质来源
        4.4.1 硫同位素特征
        4.4.2 铅同位素特征
        4.4.3 氢、氧同位素特征
    4.5 金矿形成与地球动力学背景
    4.6 本章小结
5 胶东地区金矿床成矿规律与找矿方向
    5.1 地幔演化对金矿集中区大规模成矿的控制作用
    5.2 郯庐断裂及区域构造演化对成矿作用的控制
    5.3 断裂构造对成矿作用的控制
    5.4 岩浆活动对成矿作用的控制
    5.5 布格重力异常与金矿的相关性
    5.6 本章小结
6 金矿床成因分区、成矿模式和成矿动力学背景
    6.1 胶东地块金矿床分区
        6.1.1 胶东地块金矿床分区简史
        6.1.2 胶东地块金矿床分区
    6.2 成矿模式
    6.3 成矿动力学背景
7 结论与建议
    7.1 主要结论
    7.2 主要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胶东焦家和三山岛巨型金矿床的发现及有关问题讨论(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成矿地质背景
2 焦家和三山岛巨型金矿床
    2.1 矿区地质概况
    2.2 焦家巨型金矿床主矿体特征
        2.2.1 纱岭?寺庄深部Ⅰ-1号矿体
        2.2.2 马塘深部Ⅱ-1号矿体
        2.2.3 马塘?焦家Ⅰ号矿体
    2.3 三山岛巨型金矿床主矿体特征
    2.4 矿体的赋存和矿化规律
        2.4.1 金矿体沿控矿构造倾斜方向呈阶梯式分布
        2.4.2 不同矿化蚀变带中赋存的矿体的产状不同
        2.4.3 两个巨型金矿床对应分布
        2.4.4 矿石类型
        2.4.5 伴生有益组分
        2.4.6 4个矿化阶段
3 讨论
    3.1 成矿地质体
    3.2 胶东型金矿床
    3.3 郯庐断裂与金成矿的关系
4 结论

四、胶东东部文登金矿床成矿地质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 [1]胶东地区东部晚侏罗世花岗岩锆石U-Pb定年、Hf同位素特征及其对金成矿构造背景的限定[J]. 王栋,李红艳,王天齐,于洪,宿建恒. 岩石学报, 2022
  • [2]胶西北焦家式金矿关键控矿要素及其地球化学勘查标志[D]. 张亮亮.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21(01)
  • [3]胶东地区早白垩世花岗岩中锆石特征研究及对金成矿的制约[D]. 席宏.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20
  • [4]胶东三山岛北海域金矿床金富集地球化学机制研究[D]. 王建.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
  • [5]胶东牟乳金矿带构造-流体-成矿及动力学[D]. 赛盛勋.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
  • [6]山东省招远市东风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模型[D]. 姜娜娜. 吉林大学, 2019(03)
  • [7]三山岛金矿床成矿流体特征与水-岩反应热力学模拟[D]. 刘亚洲.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
  • [8]胶东玲珑金矿田石英脉型与蚀变岩型矿体黄铁矿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的对比及对成因的指示[D]. 林祖苇. 中国地质大学, 2019(02)
  • [9]胶东地区中生代金矿床成矿规律与成矿模式[D]. 徐方.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9(04)
  • [10]胶东焦家和三山岛巨型金矿床的发现及有关问题讨论[J]. 宋明春,宋英昕,丁正江,魏绪峰,孙绍立,宋国政,张军进,张丕建,王永国.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19(01)

标签:;  ;  ;  ;  ;  

胶东东部文登金矿成矿地质特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