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角色错位分析

政府角色错位分析

一、政府角色错位现象浅析(论文文献综述)

高宁[1](2021)在《乡村旅游发展中乡镇政府职能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L街道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发展乡村旅游既是带动乡村富民增收和产业升级的有效途径,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突破口。近年来,各地乡村旅游发展如火如荼,但是受政府职能转变不彻底、基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等因素制约,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正面临着一些亟需突破的瓶颈问题。目前,国内对乡村旅游发展中的政府职能研究大多在宏观层面,针对乡镇这一层级的研究较少,这也为本文的研究留下了创新空间。该论文从乡镇政府职能优化的角度出发,选取了乡村旅游发展尚未成熟、但颇具潜力的L街道为例,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实地调查法、案例分析法对L街道乡村旅游发展中的乡镇政府职能进行较为全面深入的分析,从中发现乡镇政府存在的职能越位、缺位、错位问题,并在原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优化乡镇政府职能的对策建议。研究结果如下:第一,从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环境保护五个方面对L街道政府职能进行分析,发现了L街道政府存在职能缺位、越位、错位问题,具体而言,在系统规划、基础设施提升、营销推广方面存在职能缺位问题,在旅游项目建设、旅游项目运营、村级自治组织干预方面存在职能越位问题,在乡镇政府内部、职能部门之间存在职能错位问题;第二,针对问题进行原因分析,结合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结果,将原因总结为四个方面:“服务型政府”的理念转变不到位、政府资金储备和融资能力不足、政府内设机构职能存在重叠和空缺现象、长效服务乡村旅游发展的制度机制不健全;第三,在原因分析的基础上,依据服务型政府理论和基层治理理论,从三个方面提出L街道政府职能优化的对策建议,一是通过转变服务理念、完善机构设置、健全制度和规划、提升服务质量进一步强化公共服务理念,健全优质公共服务体系,二是通过提升治理水平、科技赋能、鼓励社会参与、加强专业培训进一步提升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促进乡村旅游有序发展,三是通过培育龙头企业、建立激励机制、加强营销推广、实施多元融资进一步强化企业市场主体地位,激发社会创新创造活力。

马斌斌[2](2020)在《高铁时空压缩背景下文化旅游资源与旅游经济空间错位特征及影响机理研究》文中指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旅游高质量发展和旅游强国建设中,旅游供需矛盾依然是我国旅游业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由于旅游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使得部分地区在旅游资源转化质量和旅游产品供给能力两方面都面临诸多矛盾。实现旅游供需矛盾的调控,需要统筹推进文化旅游资源的高质量转化利用,从而推动旅游市场需求的平衡和空间供给的均衡。推动旅游高质量发展、实现新时代文化旅游的提质增效,打破区域间旅游发展的不均衡格局,破解旅游资源与旅游经济的“空间错位”,是实现旅游高质量发展和旅游强国建设无法回避的重要问题。时空压缩背景下,可达性水平的提高降低了旅游交通区位的重要性,区位屏蔽优势被时空压缩效应逐渐消解,时空压缩也进一步加剧了旅游目的地之间的市场竞争。那么高铁引起的时空压缩效应是否会为旅游资源丰富但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较为滞后的地区带来新的发展机会?高铁引起的时空压缩效应是否有助于破解区域旅游发展不平衡和旅游供需不均衡的问题?这成为旅游地理学研究亟待解决的重要命题。基于此,文章以时空压缩为背景,以要素禀赋理论、空间错位理论、时空压缩理论、比较优势理论、点轴理论等经典理论为指导,立足旅游高质量发展、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文化旅游融合、优质旅游发展等现实发展需要。首先,构建同一尺度、同一标准、同一指标的文化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首次尝试将主要文化资源纳入旅游资源禀赋评价范畴,就全国尺度2008-2018年省际间文化旅游资源禀赋、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和区位交通优势度状况的动态变化特征进行科学评价与分析。随后,该研究运用赫克歇尔的要素禀赋理论,测算和识别各省区文化旅游资源比较优势,构建了包括资源要素、资本要素、人力要素在内的文化旅游资源转化利用效率评价指标体系,运用DEA-Malmquist模型就各省区文化旅游资源转化利用效率的动态历史演化特征和省区间的空间分异进行定量评价。进一步通过构建文化旅游资源空间错位模型,试图剥离其它关联要素的影响,单纯从文化资源禀赋和旅游经济收入指标揭示二者之间的空间错位与偏离程度,明晰各地区文化旅游资源与旅游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科学测算文化旅游资源“空间错位”的时空演化特征。为了更加科学全面的识别各省区文化旅游资源的动态利用特征和空间错位状况,研究依托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研究结论,结合2008-2018年各省区文化旅游资源转化利用效率、Malmquist指数(TFP)、旅游资源比较优势、空间错位系数这四项指标的相对组合关系,从四个维度就各省区文化旅游资源转化利用状况和空间错位类型结构进行了空间识别,并就各类型文化旅游资源转化利用状况和空间错位的特征进行了梳理甄别,最后就综合效率、空间错位、比较优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解构分析。在此基础上,为了探测不同地理单元文化旅游资源空间错位影响因素的空间异质性,通过构建GWR模型就不同地区文化旅游资源错位的影响因素与空间关系进行地理识别,结合GWR分析结果,就文化旅游资源空间错位的影响机理及作用机制进行系统剖析与梳理。基于甘肃省文化旅游资源转化利用类型表现为低效率、快增长、高优势、强错位(潜力型)特征,即文化旅游资源综合转化效率低,空间错位严重,但是增速较快、文化旅游资源具有较高的比较优势,表现出较好的发展态势和较大的发展潜力,且区位交通对甘肃省文化旅游资源空间错位有着显着的抑制效应。因此,选取甘肃省作为研究案例。运用栅格成本分析、加权平均旅行时间、反距离加权插值(Inverse Distance Weight)、百度大数据分析等方法就甘肃省各城市和主要景点的省内、省际可达性水平、社会心理可达性水平和时空压缩效应进行了测度模拟;基于微观尺度,就甘肃省文化旅游资源空间错位的时空压缩效应及类型特征进行分析;通过构建旅游市场供需潜力模型,分别计算甘肃省14市州省内外旅游市场的供给能力、需求潜力,进一步分析和识别了时空压缩背景下甘肃省旅游市场供需潜力的动态演化特征和市场供需类型。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就甘肃省各市州的文化旅游发展综合水平进行评价,结合高铁不同的空间效应特征,将甘肃省各市州旅游空间效应类别进行识别与划分,并结合位序规模法则分析方法就高铁开通前后甘肃省旅游空间格局的演变特征进行揭示。最后,就空间错位、时空压缩效应、旅游市场供需潜力、旅游发展综合水平之间的关联效应与作用机制进行了解构与梳理,进而就如何实现空间错位治理与文化旅游资源高质量转化利用进行研究。主要研究结论:(1)按照一把尺子,一套标准就全国31个省区的文化旅游资源禀赋、旅游经济优势度、区位交通优势度进行动态、客观、科学的定量评价。2008-2018年区位交通优势度高值区主要集中在京津冀、长三角、华北平原地区,随着高铁路网的不断完善促使中西部内陆地区交通区位优势也不断提升;2008-2018年旅游经济发展水平高值区主要集中在珠三角、长三角等东部沿海区域,以四川、河南、贵州、湖南、云南、江西为代表的中西部省区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2008-2018年文化旅游资源禀赋高值区主要集中在浙江、四川、河南、广东、山东、湖南、湖北、江苏、云南、福建、贵州等省区。总体来看,2008-2018年各省区交通优势度在全国呈现动态演进态势,中西部内陆地区可达性水平不断提升;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固化格局被打破,以贵州、云南、河南、江西为代表的的内陆省区逐渐崛起;文化旅游资源禀赋在2008-2018年间未表现出较为明显的时空演变特征,各省区文化旅游资源禀赋状况较为稳定。(2)我国文化旅游资源转化利用效率在2008-2018年间呈现波动性发展特征,效率水平在回落与增长中交替演进,但是总体保持增长态势。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在2008-2018年间的年均增长率为18.2%,这说明我国文化旅游资源的整体开发利用效率水平在不断提升,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和人民旅游消费需求的提升,加速了文化旅游消费的转型升级以及文化旅游领域内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近年来对文化旅游产品供需矛盾的调控在一定程度上助推和倒逼了文化旅游资源效率的不断提升。2012-2013年、2013-2014年间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低于平均值的1.182,且较上一年分别下降8%、7%,说明该阶段我国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效率水平出现一定回落与停滞,文化旅游供需矛盾问题在这一阶段集中凸显,但随后又进入稳步提升阶段。计算各省区文化旅游资源比较优势发现:排在前10名的省区为西藏、贵州、青海、黑龙江、河南、江西、吉林、内蒙古、甘肃,说明这些区域旅游业发展更应该注重文化旅游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需要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竞争优势。排在后5位的省区为上海、北京、广东、海南、辽宁,可以发现这几个地区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其文化旅游资源禀赋相对于资本、劳动力要素的投入已不具备比较优势,但是这些省区通过适宜的发展方式促进了旅游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实现了文化旅游资源比较劣势到旅游产业发展优势的转变。(3)2008-2018年间强资源错位区主要集中在西部内陆地区,主要包括西藏、新疆、青海、甘肃、宁夏等地。无资源错位区包括辽宁、北京、天津、重庆广东、山东、浙江、江苏、重庆、上海等省区。弱资源错位区在空间分布上主要集中在中部省区,主要包括黑龙江、吉林、内蒙古、陕西、山西、四川、云南、广西、海南、河北、河南、湖南、湖北、福建、安徽等省区;分析2008-2018年文化旅游资源错位时空演化特征发现,文化旅游资源强错位区在11年间未发生明显的变化,强资源错位现象呈现固化特征。11年间弱资源错位现象得到有效的抑制,云南、贵州、四川、广西、广东、江西、河北、山西从2008年的弱资源错位区转变为无资源错位区。2008-2018年文化旅游资源错位现象总体上呈现“弱资源错位区不断较少、无资源错位区逐步增加、强资源错位区停滞固化”的时空演进特征。文化旅游资源空间错位在全国的空间分布差异大,呈现“西北内陆高,东部沿海低”的分异格局,极化现象较为突出。文化旅游资源空间错位重心自2008年起总体向东移动,其中,2008年至2013年主趋势为向东移动,2013年至2018年起主趋势为向东北移动,值得注意的是2003年、2008年、2018年标准差椭圆的中心点均落在甘肃省境内。该研究结合2008-2018年各省区文化旅游资源转化利用综合效率、Malmquist指数(TFP)、旅游资源比较优势、空间错位系数这四项指标的相对组合关系进行文化旅游资源利用效率形态的划分。将31个省区文化旅游资源转化利用状况和空间错位类型划分为强力型、潜力型、蓄力型、无力型、借力型、活力型、奋力型、乏力型8大类型。(4)GWR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区位交通、基础服务设施、宏观政策、消费水平可以有效抑制文化旅游资源空间错位。区位交通优势(Location transportation advantage)反映一个地区的交通可达性和区位优势度,区位交通优势决定着旅游目的地→←旅游客源地之间的关联效率和通达便利程度,旅游目的地是提供旅游产品、旅游服务、旅游资源供给的主体,旅游客源地决定着游客的客源结构、客源规模。随着区位交通条件的改善和可达性水平的提高,空间压缩效应有效的缩短了旅游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之间的时间、空间成本,随着时空压缩效应的提升,地理距离不再成为“空间位移障碍”,对于文化旅游资源空间错位有着强有力的抑制效应。时空压缩使得交通区位条件对于文化旅游资源空间错位的抑制效应不断提高,尤其是在西部内陆地区,区位交通对于西藏、青海、甘肃、宁夏、云南、四川等省区文化旅游资源空间错位的负向抑制效应依然十分显着。(5)甘肃省2013、2018年各地区文化旅游资源空间错位系数呈现不同的时空演变特征,高铁时空压缩效应的“双刃剑”特性开始凸显。2013-2018年文化旅游资源错位现象总体上呈现“强资源错位区较少、无资源错位停滞固化”的时空演进特征。高铁的开通导致甘肃省各市州文化旅游资源空间错位发生明显的时空压缩效应,高铁的开通有效的抑制了天水、陇南、甘南、定西、张掖等地的空间错位,但是又加剧了金昌、庆阳、白银、临夏等地区的文化旅游资源空间错位。甘肃省省际间时空压缩效应自东南向西北依次形成了高-低-高-低-高-低-高的空间分异格局。高铁的开通极大的促进了陇东南地区、河西地区可达性的提高,甘肃省省内时空压缩效应表现为,以省会兰州为中心自东南、西北方向呈现高-低-高的空间分异格局。甘肃省主要景点省内时空压缩效应最明显的地区为陇东南、陇东、河西地区并在甘南高原地区形成低值区,时空压缩效应较弱;兰新高速铁路、宝兰高速铁路的开通导致甘肃省旅游市场供给、需求潜力产生明显的时空分异。从省内外全部市场需求潜力变化率来看,天水、张掖、陇南、兰州等市州市场供给潜力大幅提升,金昌、白银、武威、平凉、临夏等市州出现负增长情况;高铁产生虹吸效应的城市有兰州、嘉峪关、张掖、酒泉;产生扩散效应的城市有平凉、甘南、武威、天水、定西、陇南;产生过滤效应的城市为金昌、白银、庆阳、临夏。虹吸效应的城市主要位于河西地区,产生扩散效应的城市除了武威之外,主要集中在陇东南地区。而过滤效应的城市则在河西地区、陇中地区、陇东地区均有分布。时空压缩效应在提升旅游目的地可达性水平、克服地理空间距离的同时,也拉近了游客与旅游目的地之间的心理感知距离。打破了原有的旅游市场供需格局和旅游发展水平的竞合态势,进而导致文化旅游资源空间错位呈现新的时空差异,距离核心城市较近且不具备旅游核心吸引力的城市被高铁时空压缩效应所过滤,距离高铁较远可达性水平相对较低的地区其空间屏蔽效应被进一步放大。文化旅游资源空间错位、时空压缩效应、旅游市场供需潜力、旅游发展综合水平之间的关联效应与作用关系呈现时空分异特征,互相的作用效应随着空间距离的增加而减小,随着时空压缩效应和可达性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增强。研究对各省区文化旅游资源转化利用状况和空间错位特征进行了科学划分与空间识别,就文化旅游资源空间错位的时空特征、影响机理及作用机制进行了系统剖析与梳理。该研究对于识别空间错位成因、厘清宏观、微观不同尺度空间错位内在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有着理论参考和研究借鉴意义。研究明晰了时空压缩背景下区位交通与可达性水平的提高是如何影响地区旅游发展的,通过揭示高铁时空压缩背景下地区旅游发展空间效应与时空演变特征,剖析高铁时空压缩对旅游目的地市场供需潜力的影响。进一步厘清了时空压缩-空间错位-市场供需-旅游发展的关联效应与影响机理。时空压缩背景下,文章对旅游空间错位治理与旅游资源高质量转化利用等研究内容进行了补充,以期为破解中西部地区旅游空间错位和实现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与实践借鉴。

李思蓓[3](2020)在《Z市某辖区基层派出所职权错位及其解决研究》文中认为当前,全国所有基层派出所几乎都面临着一个普遍问题—职权错位。职权错位问题是公安机关特别是基层派出所普遍存在且愈演愈烈的一大顽症,是中国公安机关的一块心病。特别是非警务活动的急剧增多,耗费了大量警务资源,让本就捉襟见肘的警务力量更加雪上加霜,对正常警务活动的负面影响越来越重。在非警务活动一旦处置出现问题,很容易给基层派出所带来非常深远的负面影响。不仅会是派出所成为矛盾的“暴风眼”,更是成为人民群众的议论的目标,严重破坏警民关系。因此笔者打算以此为课题,以Z市某辖区派出所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分析法、观察法、案例分析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结合派出所职权错位现状,首先从论文研究的背景、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进行了描述,并对警务活动、非警务活动以及职权错位三大内容进行了详尽的理论概述。其次,对Z市某辖区派出所部分干警和辖区群众、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回顾访谈,并对取得的数据进行了汇总分析。最后,对基层派出所出现警务与非警务职权错位的成因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关对策与建议。总结表明,当前基层派出所主要存在职权主体错位、职权范围错位、职权行使目的错位、职权客体错位等现象。笔者通过对这些现象进行分析,发现这些现象具有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无法对该等现象进行武断下定义。因此,笔者结合相关理论和前任研究成果,从派出所工作的特有属性方面、体制机制方面、职权边界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等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剖析。同时,结合自身所学专业知识和前人的理论研究,从Z市某辖区派出所工作实际出发,并针对项目中存在的问题科学合理的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应当对现在派出所的职权进行重新定位,建立分流机制、完善公安经费保障机制以及大力发展培育公共服务力量等四方面工作。

徐雪闪[4](2020)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社会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切实推动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社会化以适应政治文明和政治发展的客观需要,是中国共产党自建立以来就孜孜以求的价值目标和政治旨归。在新时代,如何全面审视问题和成绩、深刻把握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社会化的趋势和走向、走出一条具有时代特征、符合中国政治发展要求的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社会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面临的一项重大而艰巨的任务。本文以此为主题,力图在总结经验基础上,采用文献研究、历史与逻辑相统一方法、多学科交叉与比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论述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社会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出中国共产党推进政治文化社会化的对策思路。全文结构包括绪论、正文和结语,正文部分分为五章。绪论介绍论文的选题依据及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创新之处与不足,提出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社会化研究的总体框架。第一章阐述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社会化的基本内涵和构成要素,论述政治文化和政治文化社会化的相互关系,把政治文化社会化寓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扩大党的执政基础、保持党的先进性的目标中并概括出政治文化社会化的主要特征和时代价值。第二章梳理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社会化的思想资源,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文化社会化的根本指导地位,论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政治文化社会化的主要内容及其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社会化的指导价值,同时探讨西方政党政治文化社会化理论对我党推进政治文化社会化的镜鉴。第三章回顾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社会化的实践历程,以政治文化建设问题为线索对革命建设时期、改革开放以后、十八大以来三个阶段的重要史实进行剖析,进而从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视角总结提炼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社会化的基本经验。第四章分析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社会化所处的现实环境和条件,认清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社会化所面临的社会转型、党内自身建设存在的问题以及文化全球化等多种挑战的客观环境和约束性条件,站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布局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社会化大格局的逻辑起点。第五章阐述构建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社会化的现实路径,提出要以经济建设筑牢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社会化的经济基础,要以求真务实作风夯实中国共产党的民意基础,要稳步推进反腐倡廉涵养理性的社会心态,要通过坚持民主集中制、健全舆论导向、理论创新加强政治文化社会化的制度保障,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政治文化社会化提供价值指导,增强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性,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

吕皓洁[5](2020)在《行政公益诉讼中检察机关的角色错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建立标志着检察机关新的监督形式出现——以提起诉讼的方式对行政机关进行监督。检察机关一方面享有国家公权力,同时监督行政机关与审判机关的行为,另一方面检察机关享有以法定“公益诉讼人”的身份向法院提起诉讼,启动一场特殊行政诉讼活动的资格。这显然是检察机关针对行政机关监督方式的创新,通过法律赋予检察机关享有针对行政机关的法定起诉权,进而使由于行政机关不法行为而遭受损害的公共利益得到救济,客观上使检察机关具有了双重角色,法律监督角色与诉讼角色。笔者认为,深入来看两种角色分别归属于不同范畴:一个属于“权力”的范畴,另一个则属于“权利”的范畴,两者存在本质区别,不能混用。检察机关出于对自身监督角色的依赖,存在诉讼程序中错用监督角色覆盖诉讼角色的倾向,检察机关行政公益诉讼中两种角色错位行使的问题如果不加以预防与修正,将对我国诉讼制度的良好运行提出极大考验,存在破坏我国传统审判机关居中裁判的诉讼等腰三角结构的风险。行政公益诉讼作为我国行政诉讼制度的创新,在这种背景下发展显然是存在隐患的,因此针对检察机关在行政公益诉讼中两种角色错位的问题,需要我们针对其产生原因深入分析并提出正确的修正方案。行政公益诉讼制度作为新兴行政诉讼类型,学界对其研究从提出到试点再到法定,热度从未下降。总结而言,当前针对行政公益诉讼的研究角度多从主体(检察机关)出发去研究客体(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相关问题,集中于对理论制度层面研究,关于剖析制度具体实践运用方面的论文较少,而基于我国基本国情来看,我国应更加侧重于实践研究,用实践去检验制度的合理性。故而,本论文意图通过反向思考,以(客体)行政公益诉讼制度为出发点,研究其设立对(主体)检察机关职权转变及具体运用的影响,列举检察机关在公益诉讼中具体职权方面的混乱而产生的角色错位现象,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结合现行制度与相关理论学说,论述检察机关享有双重角色产生错位的不利影响,最后对如何修正二种角色之间的错位问题提出具体的修正建议。总的来说文章立足于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目前在我国适用的具体情况,分析其存在的不足并提出自己的完善建议。本文共分5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介绍文章的选题背景引出文章所要研究问题的目的与意义;搜集总结针对此类问题当前学术界的研究现状并对其进行述评;引出文章中心论点的;罗列文章的研究总体框架主要研究方法等内容。第二部分:本部分是文章所要研究的问题起点,详细分析检察机关在行政公益诉讼中角色错位的体现。首先提出检察机关同时享有监督权两种角色的客观事实。进而分析检察机关两种角色在诉讼活动进行中的内在矛盾,通过案例分析总结其错位的规律,并区分审判进行中与审判结束后两个阶段,总结检察机关两种角色的错位在不同诉讼阶段对诉讼程序产生的不良影响,进而引出下文针对检察机关角色错位问题解决的方案构想。第三部分:本部分是本篇文章的重点。详细分析了造成检察机关两种角色产生错位的原因。概括来看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检察机关两种角色的具体认定存在的理论争议,对当前理论界的各种学说进行分析,总结其利弊,对比分析检察机关检察权对应法律监督角色以及“公益诉讼起诉人”对应的原告主体资格认定的合理性;其次是提出当前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司法解释对于“公益诉讼起诉人”实质认定的模糊与回避;最后分析了检察机关与审判机关针对“公益诉讼起诉人”身份的不同见解引出检察机关在职权行使中两种角色的混乱对具体制度运行的阻碍。第四部分:检察机关角色错位修正方案的具体设想。首先通过论述检察机关在行政公益诉讼活动中角色错位的危害性引出进行修正的的益处,阐明协调制度构建的重要性。其次针对协调制度构建提出具体方案,包括针对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通过法律明确“公益起诉人”身份的实质认定,对效力较低的相关司法解释与实施办法中的矛盾予以解决。提出针对诉权与监督权检察机关内部应通过横向与纵向两个层面作出职权划分,使上下级检察机关与同一机关内部针对监督权与诉权的享有做出不同划分。杜绝同一主体同时享有诉权与监督权以至于进入诉讼活动中后发生权力滥用的情形。论证协调制度的构建应强调审判的独立性与法律监督程序性,坚持程序正当,保障法院的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化解检察机关在公益诉讼活动中滥用法律监督职权与审判机关之间产生的矛盾。第五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

魏海湘[6](2019)在《旅游资源丰裕度与旅游经济空间错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基础,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资源丰裕度与旅游经济之间的空间错位现象普遍发生。本研究以全国大陆31个省(市区)2007年至2016年的旅游数据为例,使用重力模型、空间错位指数及二维矩阵模型分析发现我国区域旅游资源丰裕度与旅游经济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空间错位,其中,二者的重心呈现西北——东南的地理位置偏离,就空间错位指数而言,整体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同时,随着时间发展,各省份的空间错位现状有所缓和,落于“高旅游资源丰裕度-高旅游经济”象限的省份在逐渐增多。本研究在明确旅游资源丰裕度与旅游经济空间错位现象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发现旅游资源的开发与评定、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政府调控力度、交通和区位等因素是二者之间空间错位演变的动因。空间错位是否需要进行纠正,这取决于其对旅游经济带来的作用究竟是促进还是阻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构建了政府与旅游企业两个主体的演化博弈模型,尝试对旅游空间错位的演变过程进行剖析,发现在旅游发展的不同阶段空间错位的推动力具有差异,政府与市场力量在一直进行博弈。在旅游发展的早期阶段,政府的管控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推动区域旅游经济的发展,随着时间的发展,为了调整错位的合理性,政府的作用在不断的弱化,而更加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本研究主要的创新之处在于:首先,在研究方法上,测度旅游资源丰裕度与旅游经济的得分时采用信息熵赋权更加客观,同时结合演化博弈模型进行分析,通过数值模拟表达了旅游空间错位的演变,在研究方法上做出了一定程度的推进;其次,本研究在较长时间跨度下对旅游资源丰裕度与旅游经济的空间错位进行分析,其错位结果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预示作用;最后,结合空间错位理论与演化博弈理论,从资源配置是否合理的角度进一步分析了空间错位的演化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更加具有针对性的发展建议。

孙川[7](2019)在《场景理论视域下网络体育直播场景适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媒介也逐渐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新的媒介形式出现,也在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场景。网络直播以其即时高强度的互动模式,使得其一出现就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网络直播经过两年飞速发展之后,增长趋势开始放缓,直播开始向各个领域发展延伸,网络体育直播就是“直播+体育”的产物。电子媒介的出现以及移动设备、大数据、传感器、社交媒体、定位系统五种技术力量共同建构了互联网时代的虚拟场景,这些虚拟场景与人们的现实场景相融合出现了混合化的场景并逐渐改变着人们的日常行为方式,人们中区行为逐渐增多,场景时代已经来临。本文拟采用梅罗维茨等人提出的媒介场景理论来关照当下发展火热的网络体育视频直播。在对网络体育直播以及媒介场景理论进行梳理后,按照梅罗维茨提出的新的媒介构建新的场景,新的场景促成新的场景行为的逻辑,总结出网络体育直播所建构的“现实+虚拟”的混合化直播场景、“秀场+赛事”的特色式直播场景以及“弹幕+打赏”的社群化直播场景,分析了三类场景中所对应的场景行为。场景分析的目的是为了做到更好的场景适配,在理清网络体育直播建构的场景后,场景适配显得尤为关键。然而在网络体育直播场景适配过程存在着一些问题。混合化直播场景中存在社会角色错位的现象,因此用户应该平衡好自己在虚拟和现实中的角色,适当控制自己的观看时长。特色式直播场景中存在个人隐私的泄露现象,因此需要规范场景内容的建构,提升场景主体的责任意识,完善外围的场景规范。社群化直播场景中存在“社群窄化”的现象,因此需要构建交叉化的社交场景和对等的信息流通系统,注重场景内容的长尾开发。场景时代到来后,各媒介平台通过对用户的需求进行分析,提供满足用户需求的媒介产品及服务,这就是场景适配的意义之所在。媒介场景适配能力,已经成了媒介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一环,运用场景理论对网络体育直播进行分析,可以为人们研究网络体育直播提供一个全新的角度。

成雁瑛[8](2016)在《新建本科院校生态位研究:逻辑、现实与策略》文中认为生态位理论是现代生态学最重要的基础理论之一,揭示了生态个体、种群和物种生存与竞争的普遍性规律,对生物体的发展进化、生存环境、功能作用、竞争关系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大指导意义。近年来,生态位理论更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广泛的普适性成为一种有效的跨学科理论分析工具,在诸多社会科学领域体现出深远的影响力和重要的应用价值。将生态位理论与高等教育研究相结合,既是对教育生态学跨学科理论与方法的拓展、创新和运用,也有助于全面、深刻、动态地理解高等教育内在成长逻辑和外在发展规律,更能从实践上促进高校合理定位、彰显特色,推动各类院校在复杂嬗变的竞争环境中实现可持续发展。新建本科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优化我国高等教育结构、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由于本科办学历史较短、办学基础较弱、办学经验不足等原因,其中一些学校不能较好地适应环境变化,在高校竞争中长期处于弱势地位,存在分类不清、定位不明、简单模仿传统大学办学模式的倾向。为帮助该类院校走出发展困境、在高等教育系统中找准发展定位并实现可持续发展,本文主要以新建本科院校为研究对象,在全面剖析新建本科院校发展现实及问题的基础上,从生态位理论的研究视角出发,结合教育学、生态学、教育生态学及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理论,对新建本科院校的生态位相关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全面的理论和实证探讨,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构建了高校生态位理论体系通过对高校生态位理论的逻辑起点的思考,提出了高校生态位基本概念体系,并对高校生态位的特征表现、形成与发展原则、类型划分、功能作用等内涵作出了探讨;在上述基础上,提出了包括高校生态位宽度、高校生态位重叠、高校生态位分离、高校生态位态势与扩充、高校生态位的压缩与释放等核心理论,进一步丰富与充实了高校生态位的理论内涵研究;从分类、定位、特色、质量四个层面探析了高校生态位的成长轨迹,高校合理分类、准确定位、凝练特色、提高质量的过程实质上与高校生态位分化、确定、优化和强化的过程相一致。这一部分内容属于本论文的理论逻辑研究部分。2、探析了新建本科院校生态位形成与演变的机理通过对新建本科院校的遗传因素与产生的环境进行分析,提出新建本科院校的产生的实质是遗传与变异的双重作用:遗传是新建本科院校成长的内在逻辑,变异是由于环境改变而导致的必然结果;将新建本科院校视为一种特定的高校种群,并对该类高校种群的生态位特征进行了时间性、空间性、功能性和遗传性的分析;运用生命周期理论将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分为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和后熟期四个阶段,结合每一阶段学校发展特点对其不同时期的生态位特征进行了分析;为更深入地了解新建本科院校这一类高校种群的发展规律,对其生态位演变的本质、演变的动力、演变的方式、演变的路径等机理作出了进一步讨论。3、剖析了新建本科院校生态位的现实与困境通过对湖南省新建本科院校办学基本情况及自我定位特点的整理、对比与分析,总结了该类院校的类型生态位、行为生态位、人才培养生态位、社会服务生态位及办学特色生态位特征;在此基础上,对新建本科院校生态位发展的现实困境进行剖析,从社会环境层面和高校主体层面进行了主体与环境的归因反思。4、确立了新建本科院校生态位的测度与评价方法采用AHP层次分析法构建了高校生态位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各级指标权重进行了赋值;根据生物生态位经典计算公式,结合高校生态位特征,确定了高校生态位宽度模型、高校生态位重叠度模型和高校生态位态势模型;选取湖南部分高校作为实证研究对象,通过对这些高校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度和生态位态势值的计算、对比和分析,全面把握各校生存力、适应力和竞争力等基本情况以及各个高校之间的相对关系和地位。5、提出了新建本科院校生态位目标及实现策略基于对新建本科院校生态位理论及现实的全面分析,提出该类院校生态位的发展目标应定位于“特色应用型大学”,并对“特色应用型大学”的内涵和生态位特征进行了解析;根据新建本科院校生命周期特征,对该类院校生态位的目标策略进行了总体设计,具体提出了生态位错位策略、生态位分离策略、生态位优化策略和生态位协同进化策略;最后,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环境因子优化的角度,提出了保障生态位策略有效实施的对策建议。

朱圣苗[9](2013)在《我国地方政府在土地管理中的角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地方政府在土地管理中主要承担着土地管理政策执行、土地经营制度创新等角色,但是地方政府在土地管理中时常出现角色错位的现象,如在土地征用、政策执行、对土地利用人的行为管理等方面角色错位。文章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规范措施,希望能够对规范我国地方政府在土地管理中角色有一定的帮助。

段玉瑾[10](2012)在《农村移民社区生活设施供需错位现象的考察 ——以陇南市G村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生活设施配套是移民安置中重要的一项举措,主要是为了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引导他们改变传统和落后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包括房屋、饮水安全、改厕改灶、圈舍、仓库、沼气等与农民生活息息相关的设施。而生活设施的供需存在着严重的结构性失衡是不争的事实。本文将因地震而整体移民安置的G村作为一个个案,深入社区,还原G村规划建设的全过程,以“新农村建设”为背景,在“治理”的语义场下,国家主导的社区里,描述生活设施供需错位的表象,试图探讨政府和农民如何通过生活设施的建设来寻求实现各自目的,如何表达各自的利益关切,从而关注生活设施供需错位现象的深层次原因。研究发现,建设服务性政府的目标任重道远,国家内卷入社会的状况有增无减,村干部成了政府在基层的代言人,行为的逻辑是向上负责,以“政绩”为基本导向。在我国,公民社会发育不足,治理要素缺失,同时,由于体制、机制以及文化的影响,农民话语权缺失,参与意识淡薄,第三部门力量薄弱,造成农村移民社区生活设施供需结构性失衡这样的普遍现象。

二、政府角色错位现象浅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政府角色错位现象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1)乡村旅游发展中乡镇政府职能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L街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1.选题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3.研究述评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
一、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界定
        1.乡村旅游
        2.政府职能
    (二)相关理论基础
        1.服务型政府理论
        2.基层治理理论
二、乡村旅游发展中L街道职能分析
    (一)L街道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1.L街道概况
        2.L街道乡村旅游资源概况
        3.乡村旅游在L街道经济中的作用
    (二)乡村旅游发展中L街道职能现状
        1.宏观调控职能
        2.市场监管职能
        3.公共服务职能
        4.社会管理职能
        5.环境保护职能
三、乡村旅游发展中L街道履行职能存在的问题
    (一)乡镇政府职能存在缺位现象
        1.乡镇政府乡村旅游系统规划缺位
        2.乡镇政府基础设施配套提升缺位
        3.乡镇政府乡村旅游营销推广缺位
    (二)乡镇政府职能存在越位现象
        1.乡镇政府对旅游项目建设干预过多
        2.乡镇政府对旅游项目运营干预过多
        3.乡镇政府对村级自治组织干预过多
    (三)乡镇政府职能存在错位现象
        1.乡镇政府各部门之间职责划分错位
        2.乡镇政府与部分区直部门职能错位
        3.乡镇政府内设旅游办公室职责错位
四、乡镇政府履行职能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服务型政府”的理念转变不到位
        1.微观管理过多、宏观调控过少
        2.发号指令过多、优质服务过少
    (二)政府资金储备和融资能力不足
        1.税收基础薄弱
        2.融资能力不足
    (三)政府内设机构职能配置不科学
        1.部门之间沟通协调不畅
        2.旅游公共服务供给不足
    (四)服务旅游发展长效机制不健全
        1.缺乏系统完备的规划制度体系
        2.基层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欠缺
五、乡村旅游发展中政府职能优化对策
    (一)强化公共服务理念,健全优质公共服务体系
        1.转变乡村旅游发展服务理念
        2.设置乡村旅游协调服务机构
        3.完善服务发展相关制度体系
        4.提高公共服务供给质量水平
    (二)提升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促进乡村旅游有序发展
        1.提升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
        2.依靠“科技赋能”助力乡村旅游
        3.鼓励社会力量投身乡村旅游发展
        4.加强乡村旅游发展专业技能培训
    (三)强化企业市场主体地位,激发社会创新创造活力
        1.尊重企业市场主体地位,培育乡村旅游龙头企业
        2.建立政策双向引导机制,激发市场主体创造活力
        3.建立市场营销推广机制,提升乡村旅游整体形象
        4.创新举措实施多元融资,招引多方投身乡村旅游
结语
参考文献
    (一)着作
    (二)期刊论文
附录
    (一)调查问卷
    (二)代表性访谈记录(限于篇幅和字数,选取代表性访谈)
致谢

(2)高铁时空压缩背景下文化旅游资源与旅游经济空间错位特征及影响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旅游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求
        1.1.2 旅游供给侧改革的内在需要
        1.1.3 高铁催生下时空压缩背景
        1.1.4 优质旅游时代的空间治理
        1.1.5 文化旅游深度融合背景
    1.2 研究目标和科学问题
        1.2.1 研究目标
        1.2.2 科学问题
    1.3 研究意义与创新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3.3 研究创新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
    1.6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与述评
        1.6.1 国内外空间错位研究进展与述评
        1.6.2 国内外高铁对旅游影响研究进展与述评
    1.7 理论基础
        1.7.1 空间错位理论
        1.7.2 要素禀赋理论
        1.7.3 时空压缩理论
        1.7.4 增长极理论
        1.7.5 核心边缘理论
        1.7.6 点轴理论
    1.8 相关概念界定
        1.8.1 旅游空间错位
        1.8.2 文化旅游资源
        1.8.3 时空压缩效应
第二章 文化旅游资源禀赋-旅游经济-区位优势测度
    2.1 评价体系建立的原则
        2.1.1 科学性与系统性
        2.1.2 全面性与前瞻性原则
    2.2 指标选取
        2.2.1 指标权重确定
        2.2.2 指标测度及评判
    2.3 数据来源与数据处理
    2.4 旅游资源禀赋指数、旅游经济、区位优势度测度
    2.5 小结
第三章 基于h-o理论的文化旅游资源转化利用效率评价
    3.1 评价方法及模型建立
    3.2 指标体系构建
    3.3 计算结果
        3.3.1 2008-2018年文化旅游资源转化利用综合效率测度
        3.3.2 2008-2018文化旅游资源转化利用纯技术效率
        3.3.3 2008-2018文化旅游资源转化利用规模效率
        3.3.4 基于 DEA-Malmquist 模型的文化旅游资源转化利用效率时空动态演进
        3.3.5 各省区文化旅游资源比较优势识别
    3.4 文化旅游资源转化利用效率的时空演变分析
        3.4.1 时序变化特征
        3.4.2 空间演变特征
    3.5 小结
第四章 文化旅游资源空间错位与转化利用类型的空间识别
    4.1 文化旅游资源空间错位时空分异
        4.1.1 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
        4.1.2 椭圆标准差
    4.2 综合效率与空间错位系数、比较优势的关系解构
        4.2.1 比较优势与资源空间错位系数的关系
        4.2.2 综合效率与错位系数的关系
        4.2.3 旅游资源比较优势—综合效率
    4.3 各省区文化旅游资源转化利用类型划分与空间错位识别
    4.4 小结
第五章 基于GWR模型的文化旅游资源空间错位影响机理
    5.1 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
    5.2 影响因素量化与模型设定
    5.3 GWR模型计算结果
    5.4 各因素对文化旅游资源空间错位作用的空间分异
        5.4.1 区位交通
        5.4.2 消费水平
        5.4.3 宏观政策
        5.4.4 基础服务设施
    5.5 文化旅游资源空间错位的影响机理及作用机制
    5.6 小结
第六章 时空压缩效应与旅游空间错位治理—甘肃省
    6.1 甘肃省文化旅游发展状况与高铁现状
        6.1.1 文化旅游资源概况
        6.1.2 高速铁路发展现状
    6.2 微观尺度甘肃省文化旅游资源空间错位及时空分异
    6.3 高铁对甘肃省的时空压缩效应与可达性格局多尺度分析
        6.3.1 时空压缩测度数据和方法
        6.3.2 省内、省际可达性与时空压缩测度
        6.3.3 时空压缩效应的空间分异
        6.3.4 基于百度大数据的甘肃省各市州社会心理可达性
        6.3.5 甘肃省主要旅游景点时空压缩效应
    6.4 高铁对甘肃省旅游供需市场影响效应的时空分异
        6.4.1 旅游供需市场潜力模型构建
        6.4.2 甘肃省旅游供需市场潜力时空演变特征
        6.4.3 甘肃省旅游供需市场空间压缩效应
        6.4.4 基于供需潜力的甘肃省旅游市场类型识别
    6.5 甘肃省文化旅游发展的高铁空间效应与格局演变
        6.5.1 甘肃省文化旅游发展水平的时空分异
        6.5.2 高铁对甘肃省旅游发展综合水平的空间效应识别
        6.5.3 甘肃省旅游空间格局演变特征
    6.6 时空压缩对甘肃省旅游发展的作用机理与关联效应
        6.6.1 时空压缩与空间错位的关联效应
        6.6.2 时空压缩与旅游发展综合水平的关联效应
        6.6.3 时空压缩与旅游市场供需潜力
        6.6.4 时空压缩-空间错位-市场供需-旅游发展的关联效应与影响机理
    6.7 甘肃省文化旅游空间错位治理与高质量发展路径
        6.7.1 点轴协同,激发供需潜力
        6.7.2 轴面联动,缩小过滤效应
        6.7.3 优势互补,释放扩散效应
        6.7.4 圈层优化,破解空间错位
        6.7.5 正视短板,提升发展质量
    6.8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研究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3)Z市某辖区基层派出所职权错位及其解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内容和目的
    1.3 研究对象与研究概念界定
    1.4 研究进度设计
    1.5 研究的技术路线和创新
2 理论基础和研究评述
    2.1 理论基础
    2.2 研究评述
3 基层派出所职权错位表现
    3.1 Z市某辖区基层派出所现状
    3.2 基层派出所职权错位的表现
    3.3 基层派出所职权错位的影响
4 基层派出所职权错位的成因分析
    4.1 派出所工作属性方面
    4.2 公安工作机制体制方面
    4.3 部门职权边界方面
    4.4 社会公共服务方面
5 基层派出所职权错位的对策建议
    5.1 重新定位派出所职权
    5.2 建立分流机制
    5.3 完善公安经费保障机制
    5.4 发展培育公共服务力量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不足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关于基层派出所职权错位调查问卷
附录二 :访谈大纲
附录三 :访谈记录汇总表

(4)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社会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及述评
        二、国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创新之处与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社会化的基本理论阐述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社会化的基本内涵
        一、政治文化
        二、政治社会化
        三、政治文化社会化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社会化的特征
        一、政治导向性:与执政党建设和社会发展逻辑相契合
        二、实践创新性: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发展相衔接
        三、人民主体性: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相贴近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社会化的当代价值
        一、巩固执政地位,支撑中国共产党合法性和正当性
        二、凝聚思想共识,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三、推动民主进步,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四、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社会化的理论基础与思想资源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对政治文化社会化的论述
        一、批判斗争是政治文化社会化的重要手段
        二、报刊书籍是政治文化社会化的关键载体
        三、革命实践是政治文化社会化的有利条件
    第二节 列宁关于共产党政治文化社会化的思想
        一、以科学思想灌输作为政治文化社会化的基础工程
        二、以维护群众利益作为政治文化社会化的根本选择
        三、以群众文化革命作为政治文化社会化的重要途径
    第三节 西方关于政党政治文化社会化的启示
        一、注重经济社会相统一
        二、重视大众传媒的力量
        三、发挥宗教的积极作用
        四、广泛地开展公民教育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社会化的探索和经验
    第一节 革命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社会化的探索和经验
        一、革命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社会化的探索
        二、革命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社会化的经验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社会化的探索和经验
        一、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社会化的探索
        二、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社会化的经验
    第三节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社会化的探索和经验
        一、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社会化的探索
        二、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社会化的经验
第四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社会化的现实问题和原因分析
    第一节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社会化的社会转型挑战
        一、市场化推进中政治文化社会化的困境
        二、网络信息化对政治文化社会化的影响
    第二节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社会化的自身建设问题
        一、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影响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权威
        二、党的政治文化社会化教育机制不健全宣传不到位
    第三节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社会化面临的全球化影响
        一、政治文化社会化的全球化冲击
        二、面对西方文化强势输出的挑战
第五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社会化的实现路径
    第一节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社会化的根本前提
        一、深刻把握好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
        二、以经济发展筑牢政治文化社会化的经济基础
    第二节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社会化的首要任务
        一、以求真务实为民作风夯实党的民意基础
        二、稳步推进反腐倡廉涵养理性的社会心态
    第三节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社会化的制度保障
        一、始终坚持民主集中制,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二、完善舆论导向机制,促进政治文化社会化融合覆盖
        三、健全理论创新机制,增强政治文化社会化的内生力
    第四节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社会化的重点领域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植政治文化社会化的精神家园
        二、妥善协调不同政治文化间的关系,增强政治文化的包容力
        三、增强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性,牢牢掌握意识形态的话语权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5)行政公益诉讼中检察机关的角色错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
2 检察机关在行政公益诉讼中存在角色错位
    2.1 检察机关在行政公益诉讼中的两种角色
        2.1.1 固有的法律监督角色
        2.1.2 新型的诉讼角色享有
    2.2 监督角色与诉讼角色之间的错位
        2.2.1 监督角色与诉讼角色错位的前提条件
        2.2.2 监督角色与诉讼角色错位的案例分析
    2.3 诉讼程序中监督角色与诉讼角色错位的具体分析
        2.3.1 审判程序进行中两种角色错位的表现
        2.3.2 审判程序结束后两种角色错位的表现
3 检察机关在行政公益诉讼中角色错位的原因分析
    3.1 检察机关检察权属性的认定存在争议
        3.1.1 检察机关检察权认定为司法权或行政权存在争议
        3.1.2 检察机关检察权认定为双重属性存在争议
        3.1.3 检察机关检察权认定为法律监督存在争议
    3.2 检察机关公益诉讼起诉人角色的认定存在争议
        3.2.1 公益诉讼起诉人角色认定为双重角色的争议
        3.2.2 公益诉讼起诉人角色认定为法律监督的争议
        3.2.3 公益诉讼起诉人角色认定为原告资格的争议
    3.3 我国法律法规和相关司法解释规定的模糊与回避
    3.4 检察机关与审判机关针对公益诉讼起诉人角色的不同解读
        3.4.1 导致检察机关与审判机关产生不同解读的前提
        3.4.2 检察机关与审判机关不同解读的具体体现
4 检察机关角色错位的修正方案设想
    4.1 检察机关角色错位的危害性
        4.1.1 破坏了我国诉讼程序应有的固定结构
        4.1.2 加深了检察机关与审判机关之间的矛盾
        4.1.3 阻碍了我国司法改革的进程
    4.2 角色修正方案提出的必要性
        4.2.1 有利于检察机关端正态度并摆正自身位置
        4.2.2 有效维持诉讼等腰三角结构
        4.2.3 缓解审检冲突的同时提高司法效率
        4.2.4 充分发挥制度价值的前提下保证司法统一
    4.3 角色修正具体方案设想
        4.3.1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4.3.2 检察机关内部合理分工与准确定位
        4.3.3 坚持程序正当并保障法院诉讼主导权
5 总结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6)旅游资源丰裕度与旅游经济空间错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2 文献回顾
        2.2.1 旅游资源与旅游经济
        2.2.2 基于空间错位理论的旅游研究
        2.2.3 基于演化博弈理论的旅游分析
    2.3 理论基础
        2.3.1 空间错位理论
        2.3.2 演化博弈理论
    2.4 研究述评与研究问题
3 旅游资源丰裕度与旅游经济空间错位测度
    3.1 旅游资源丰裕度与旅游经济评价体系构建
        3.1.1 构建原则
        3.1.2 指标选择
    3.2 旅游资源丰裕度与旅游经济测度
        3.2.1 熵权法
        3.2.2 错位水平测度
    3.3 空间错位分析方法
        3.3.1 重力模型
        3.3.2 空间错位指数
        3.3.3 二维矩阵模型
        3.3.4 演化博弈模型
4 旅游资源丰裕度与旅游经济空间错位分析
    4.1 空间错位结果分析
        4.1.1 重心演化分析
        4.1.2 空间错位指数
        4.1.3 二维矩阵模型
    4.2 空间错位演化动因
        4.2.1 旅游资源开发与评定
        4.2.2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4.2.3 政府调控力度
        4.2.4 交通与区位
    4.3 空间错位的动态演进及机制分析
        4.3.1 模型假设
        4.3.2 演化博弈结果分析
        4.3.3 仿真分析
5 结论与启示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建议
        5.2.1 政府管理部门
        5.2.2 旅游企业
    5.3 研究贡献
    5.4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7)场景理论视域下网络体育直播场景适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价值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价值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内外体育直播文献综述
        (二) 网络体育直播文献综述
        (三) 对已有研究的评价
    三、研究思路、内容、方法和创新之处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内容
        (三) 研究方法
        (四) 创新之处
    四、场景理论概述
第一章 网络体育直播概述及场景适配
    一、网络体育直播概述
        (一) 网络体育直播的定义与分类
        (二) 网络体育直播的特性
        (三) 网络体育直播的发展
    二、场景适配及其意义
    三、场景适配在网络体育直播中的应用
第二章 网络体育直播建构的场景及行为
    一、“现实+虚拟”的混合化直播场景
        (一) 现实与虚拟场景的界限模糊
        (二) 后区前置的“中区行为”
        (三) 打破区隔后的UGC内容生产行为
    二、“秀场+赛事”的特色直播场景
        (一) 场景中的“双重”身份转换
        (二) 用户自我展示的渴望
        (三) 身份行为的重塑
    三、“弹幕+打赏”的社群化直播场景
        (一) 群体身份的融合
        (二) 弹幕互动的沉浸感
        (三) 被诱导的消费行为
第三章 网络体育直播场景适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混合化直播场景中的社会角色错位现象
        (一) 中区行为泛化
        (二) 虚拟与现实场景中的角色错位
        (三) 虚拟场景互动中的角色错位
    二、特色式直播场景中个人隐私泄露现象
        (一) 深后台行为的暴露
        (二) 场景主体责任缺失
        (三) 场景规范的缺失
    三、社群化直播场景中的“社群窄化”现象
        (一) 虚拟场景互动构建的虚拟社群
        (二) 身份认同的排他性
        (三) 社群吸纳的偏向性
第四章 网络体育直播场景适配问题的可行性建议
    一、防止社会角色错位的可行性建议
        (一) 平衡虚拟和现实场景中的角色
        (二) 平衡虚拟互动中的社会角色
        (三) 构建观看网络体育直播防沉迷机制
    二、避免隐私泄露现象的可行性建议
        (一) 规范场景内容建构
        (二) 提升场景主体责任意识
        (三) 完善外围场景规范
    三、应对“社群窄化”现象的可行性建议
        (一) 构建交叉化的社交场景
        (二) 注重场景内容的长尾开发
        (三) 构建的对等的信息流通系统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新建本科院校生态位研究:逻辑、现实与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核心概念界定
        1.2.1 生态位
        1.2.2 高校生态位
        1.2.3 新建本科院校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1.3.1 生态位理论研究概述
        1.3.2 生态位理论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应用
        1.3.3 新建本科院校相关研究
    1.4 研究主要理论依据
        1.4.1 高等教育学理论
        1.4.2 生态学理论
        1.4.3 生命周期理论
        1.4.4 教育生态学基本理论
    1.5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5.1 研究技术路线
        1.5.2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6.1 研究方法
        1.6.2 主要创新点
    1.7 本章小结
第2章 高校生态位理论体系构建
    2.1 高校生态位理论的逻辑起点
        2.1.1 高校具有生命及类生命特征
        2.1.2 高等教育具有生态系统及群落特征
        2.1.3 高校之间存在生态关系特征,遵循“生态位法则”
    2.2 高校生态位的内涵解析
        2.2.1 高校生态位基本概念体系
        2.2.2 高校生态位特征表现
        2.2.3 高校生态位形成与发展原则
        2.2.4 高校生态位类型划分
        2.2.5 高校生态位功能作用
    2.3 高校生态位的核心理论
        2.3.1 高校生态位宽度
        2.3.2 高校生态位的重叠与分离
        2.3.3 高校生态位态势与扩充
        2.3.4 高校生态位压缩与释放
    2.4 高校生态位的成长轨迹
        2.4.1 生态位的分化——分类
        2.4.2 生态位的确定——定位
        2.4.3 生态位的优化——特色
        2.4.4 生态位的强化——质量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新建本科院校生态位的形成与演变
    3.1 新建本科院校的产生——遗传与变异
        3.1.1 遗传:高校历史成长的内在逻辑
        3.1.2 变异:环境改变的必然结果
    3.2 新建本科院校的生态位特征
        3.2.1 新建本科院校:一种特定的高校种群
        3.2.2 新建本科院校种群的生态位特征
    3.3 生命周期理论下新建本科院校生态位的演变
        3.3.1 初创期——资源型生态位
        3.3.2 成长期——规模型生态位
        3.3.3 成熟期——稳固型生态位
        3.3.4 后熟期——裂变型生态位
    3.4 新建本科院校生态位的演变机理
        3.4.1 演变的本质:遗传与适应
        3.4.2 演变的动力:竞争与共生
        3.4.3 演变的方式:渐进与突进
        3.4.4 演变的路径:泛化与特化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新建本科院校生态位的现实与困境
    4.1 新建本科院校办学定位分析——以湖南地区为例
        4.1.1 湖南省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基本情况
        4.1.2 湖南省新建本科院校生态位定位特点分析
    4.2 新建本科院校生态位现状及主要问题
        4.2.1 生态位宽度较窄,资源竞争力弱
        4.2.2 生态位错位与越位
        4.2.3 生态位重叠度高
    4.3 新建本科院校现实生态位的归因反思
        4.3.1 社会环境层面
        4.3.2 高校主体层面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新建本科院校生态位的测度与评价
    5.1 高校生态位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1.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5.1.2 高校生态位评价指标选取依据
        5.1.3 高校生态位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5.2 高校生态位指标赋值与评分
        5.2.1 高校生态位评价方法:AHP层次分析法
        5.2.2 高校生态位评价指标权重计算
        5.2.3 高校生态位评价指标权重排序
    5.3 高校生态位模型的确定
        5.3.1 高校生态位宽度模型
        5.3.2 高校生态位重叠模型
        5.3.3 高校生态位态势模型
    5.4 新建本科院校测度与评价的应用
        5.4.1 新建本科院校生态位宽度计算
        5.4.2 新建本科院校生态位重叠度计算
        5.4.3 新建本科院校生态位态势计算
        5.4.4 新建本科院校生态位综合评价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新建本科院校生态位目标及实现策略
    6.1 新建本科院校生态位的目标选择
        6.1.1 特色应用型大学的内涵
        6.1.2 特色应用型大学的生态位特征
    6.2 新建本科院校生态位的目标设计
        6.2.1 初创期:生态位选择与构建
        6.2.2 成长期:生态位的充实与优化
        6.2.3 成熟期:生态位的特化与分离
        6.2.4 后熟期:生态位的稳固与创新
    6.3 新建本科院校生态位的目标实现
        6.3.1 生态位错位策略
        6.3.2 生态位分离策略
        6.3.3 生态位优化策略
        6.3.4 生态位协同进化策略
    6.4 新建本科院校生态位策略实施保障——环境因子优化
        6.4.1 政策环境优化
        6.4.2 经济环境优化
        6.4.3 文化环境优化
        6.4.4 科技环境优化
    6.5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9)我国地方政府在土地管理中的角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地方政府在土地管理中的角色
    (一) 土地管理政策的执行者
    (二) 土地经营制度的创新者
二、地方政府在土地管理中的角色错位
    (一) 地方政府在土地征用中的角色错位
    (二) 地方政府在政策执行时的角色错位
    (三) 地方政府对土地利用人行为管理时的角色错位
    (四) 地方政府直接参与土地经营产生的角色错位
三、地方政府在土地管理中的角色规范措施
    (一) 赋予农民参与土地管理的权利
    (二) 规范地方政府的行为
    (三) 加强对地方政府行为的监督和制约

(10)农村移民社区生活设施供需错位现象的考察 ——以陇南市G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选题缘起
    二、为什么选择G村
    三、研究思路
    四、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移民社区相关研究综述
        1、移民社区存在问题的研究
        2、农村移民社区安置现状研究
    二、新农村建设与农村移民社区建设的研究综述
    三、治理理论及话语权
        1、“治理”及其内涵
        2、农村社区治理研究综述
        3、农民话语权
第三章 研究设计
    一、核心概念
        1.1 农村移民社区
        1.2 农村生活设施
    二、研究方法
第四章 G村生活设施规划中的决策逻辑
    一、G村生活设施规划的背景
        1、G村形成概况
        2、“新农村建设”对G村生活设施规划的影响
    二、“县政、乡派、村治”模式主导G村生活设施规划
        1、“县政”高度掌控G村生活设施规划
        2、“乡派、村治”负责G村生活设施建设实施
第五章 G村生活设施规划中的村民话语
    一、G村村民对生活设施知情状况
    二、G村村民对生活设施供给诉求
    三、本章小结
第六章 G村生活设施供需错位的具体呈现
    一、房屋
    二、厕所
    三、圈舍
    四、沼气
    五、仓库
第七章 讨论:原因、结论与不足
    一、G村生活设施供需错位的原因分析
        1、基于“治理”理论的分析
        2、基于农民话语权的分析
        3、基于村民平等申诉渠道的分析
    二、研究的结论
    三、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一 调查问卷
附录二 访谈提纲(农民)
附录三 访谈提纲(官员)
附录四 G村整体布局

四、政府角色错位现象浅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乡村旅游发展中乡镇政府职能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L街道为例[D]. 高宁.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2]高铁时空压缩背景下文化旅游资源与旅游经济空间错位特征及影响机理研究[D]. 马斌斌. 兰州大学, 2020
  • [3]Z市某辖区基层派出所职权错位及其解决研究[D]. 李思蓓. 暨南大学, 2020(07)
  • [4]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社会化研究[D]. 徐雪闪. 苏州大学, 2020(06)
  • [5]行政公益诉讼中检察机关的角色错位研究[D]. 吕皓洁.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8)
  • [6]旅游资源丰裕度与旅游经济空间错位研究[D]. 魏海湘. 厦门大学, 2019(08)
  • [7]场景理论视域下网络体育直播场景适配研究[D]. 孙川. 中南民族大学, 2019(08)
  • [8]新建本科院校生态位研究:逻辑、现实与策略[D]. 成雁瑛. 湖南农业大学, 2016(02)
  • [9]我国地方政府在土地管理中的角色研究[J]. 朱圣苗. 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3(10)
  • [10]农村移民社区生活设施供需错位现象的考察 ——以陇南市G村为例[D]. 段玉瑾. 兰州大学, 2012(10)

标签:;  ;  ;  ;  ;  

政府角色错位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