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备车船在粮油物流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刘桢[1](2018)在《XL粮食贸易公司营销策略研究》文中指出粮食安全及其购销方式对中国而言至关重要。基于粮食所具有的战略地位,国家对粮食购销方式的改革始终坚持稳中有进的策略方针。我国粮食购销政策从总体上经历了改革开放前期、市场转型期、市场化改革试点期、市场化改革推进期四个阶段。在市场化取向改革引导下,中国粮食在产量和价格制度建设上取得了显着的成效,尤其是在粮食购销中既充分确立了国有粮食贸易企业的地位,又较好地将其推到了粮食购销竞争市场。也正因为如此,粮食营销策略构成了国有粮食企业的发展主轴。如何在我国粮食产量、库存量和进口量居高不下、相互叠加,国内外粮食价格倒挂,谷物种植结构不合理和我国居民消费需求发生改变的综合形势下,改善国有粮食贸易企业的营销体系,完善其营销策略以适应市场变化就成为国家和企业共同面对的问题。XL粮食贸易公司是原国内贸易部认定的非工业性质国家大型二类企业,是中国郑州商品交易所首批定点交割仓库之一。该企业在省内及其周边省市影响力较大,具有“风向标”的作用,在粮食贸易企业中具有较高代表性。面对国家对粮食贸易行业的改革需求,面对行业进入门槛较低导致的市场激烈竞争,XL粮食贸易公司存在巨大的经营压力,迫切需要完善粮食营销策略。基于对XL粮食贸易公司既有营销策略的考察,本文认为,由于其营销策略滞后于市场变化,导致XL粮食贸易公司的营销策略对于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未能及时的做出应有的反应,从而在区域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基于此,本文的着力点正在于针对XL粮食贸易公司营销策略的问题,分析问题产生原因,进而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具体研究中,本文通过对对象企业和关联企业的调查研究,运用相关战略管理分析工具、营销理论和SWOT分析方法,分析了当前国内外粮食购销行业尤其是小麦市场的特点,对XL粮食贸易公司的营销策略做出了分析,并总结了其营销策略存在的问题,包括商品粮在质量上和数量上的把控不够严格、价格对市场的变化存在着滞后性、小麦市场的营销渠道较为单一、目标客户的需求有待调整、产品结构需要进行优化、市场细分做的还不够完善等。就此,本文提出的改进策略包括提升农产品在数量上的把控和品质上的控制、优化价格的调整机制、拓展小麦的营销渠道、调整公司的客户群,根据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创新的发展定向收储模式、产品结构需要持续的优化、强化市场细分等,为使这些建议充分的发挥作用,同时还提供了在组织上及制度上的保障措施。目前,XL粮食贸易公司所在的省份正在大力发展主食产业化和粮油精深加工,相关政策的制定同样为粮食贸易企业在营销策略的制定上提供了准确的方向,从而使企业能够更好的制定出适合本企业发展、符合市场竞争规律的营销策略。因此,本篇论文的研究结果对处在该行业内面临着同样困境的其他相类似企业在营销策略的制定上和改进方面也有着较大的借鉴意义和现实价值。
钱登锋[2](2015)在《张家港市内河航道发展评价与规划》文中指出进入21世纪,在可持续发展战略、入WTO等重大经济事件的刺激下,江苏省作为经济强省已进入崭新的时期。在宏观因素影响下,张家港市作为全国经济百强县的前三甲之一,已经步入现代化建设的快速发展阶段。在《江苏省干线航道网规划》、《苏州市干线航道网规划》等一系列省、市级干线航道网规划推动下,我省对航道网建设迈入新时期。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过程当中,作为县级航运发展的代表,张家港市内河航道所处的内外环境已经发生重大变革,随之也为内河航道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与机遇。张家港市地处长江下游南岸,坐拥沿海与内陆转换连接的大型港口码头,通江达海,是一座崭新的港口工业城市。大部分地区为长江冲积平原,土质条件较差,航道容易淤浅,历年来对航道建设的投入不足,造成了航道建设的滞后,面临主要航道淤塞、运输量急剧下降的局面,企业货物运量逐步转向陆运,航运企业有逐步萎缩的趋势,航运根本没有发挥出在综合交通中应有的作用。随着张家港市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张家港市航道整治的任务将更加艰巨。在此发展背景下,本文以张家港市内河航道发展作为研究对象,多角度分析航道运输在综合运输体系中的优势,进一步剖析江苏省社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了解经济、社会发展在制约航道发展中的限制因素。着重对张家港市航运发展环境及影响因素分析,揭示出内河航道发展滞后于航运业需求的矛盾、认识、管理、投入不足、航道养护机制不健全、岸线资源浪费等问题。通过以1990-2003年历年张家港市有关经济发展指标以及2003年张家港市各条航道上的货运量观测与专家估算值为基础,采用回归预测模型和自然增长率模型预测2007年、2010年及2020年各航道货运量,对张家港市的航运货运量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和速度进行分析判断。使用"重要值"与"紧迫值"作为考评指标,以此考量各航道在整体布局规划时的综合排序,确定具体规划等级,提出初步方案。该方案通过了层次分析与多级模糊相结合的评价手段验算,结果显示"满意",接近"非常满意";另经过经济、社会效益评价,最终确定该方案符合张家港市社会经济、产业结构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本文通过研究分析,针对张家港市内河航道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张家港市内河航道网"九纵九横"的发展方案。规划后,张家港市三级航道总里程19.07km,四级航道总里程25.15km,六级航道总里程120.35 km,七级航道总里程82.7 km。该方案不仅有利于提高张家港市的航运能力,而且也有利于改善该市的投资环境、生态环境,有利于张家港市各片区的经济发展,为张家港市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保证。
高忠涛[3](2014)在《中储粮物流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指出中储粮总公司成立13年来,通过加强仓储管理、建立健全储备粮轮换机制及市场化、企业化运作,彻底消灭了陈化粮,稳定实现了“两个确保”,杜绝了财政亏损挂账,是国家粮食宏观调控中不可替代的主力军。但是,中储粮总公司也面临着物流组织化程度低、内部无序竞争、风险管控难度大、物流效率低、成本高等问题。在当前和未来的粮食流通格局中,如何围绕“两个确保”建立起布局合理、运营高效的中储粮物流平台,不仅是中储粮的重大课题,也是关系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课题。本文运用资料分析、实地调研、专家讨论等方法,首先从生产与消费、储存与运输、节点布局等方面研究了美欧发达国家先进的粮食物流体系,对照分析了国内粮食供需现状、粮食物流特点及粮食物流运输环节和港口中转环节存在的主要问题;其次,本文对中储粮物流发展面临的专业化趋势、内外部发展环境及面临的机会、威胁、优势、劣势进行了分析,认为中储粮是执行国家宏观调控任务、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不可替代的主力军,正面临市场低迷、国家粮食政策发力的机遇,应当健全内部管理体制、机制,整合、扩建南北物流资源,在放大粮食物流规模的同时,积极进军期货套保、进出口等业务领域,快速打造核心竞争力;第三,本文提出了中储粮物流的战略目标、企业定位,并对布局架构、运营模式、盈利模式等进行了战略设计;最后,本文提出了战略实施的组织保障、制度保障、技术保障和政策保障。本文提出的中储粮物流战略,着眼于国家粮食安全又不局限于国家粮食安全,创新体制机制又与中储粮实际紧密结合,能够指导解决粮食物流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推动中储粮步入新的发展阶段。
鲁易庚[4](2014)在《基于批发市场的水产品冷链物流关键节点的规划及设计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作为提供优质蛋白的水产品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青睐,其质量安全也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水产品的供应主要依靠冷链物流,冷链物流体系的发展不仅对于保障食品安全意义重大,而且在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和提升市场竞争力方面也尤为重要。物流节点是水产品冷链物流的重要组成部分,物流节点的科学规划与设计有助于完善物流网络,提高水产品冷链物流效率。批发市场作为水产品冷链物流的节点,它能有效的推动水产品流通渠道参与主体规范化、规模化;同时也有利于水产品质量的监控、价格的稳定、信息的流通,能够最大限度的解决流通渠道层次过多,环节过长的问题。另外,批发市场集水产品批发、零售、保鲜、仓储、加工、运输为一体,直接面向生产者、中间商以及最终消费者,有效的减少了水产品冷链物流的流通环节,促进了水产品市场的繁荣和发展。本文通过分析水产品流通渠道的结构特征、发展现状,批发市场的功能确定了批发市场是水产品冷链物流的关键节点。但是目前我国水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仍然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水产品的流通和市场的发展。本文创新性的提出了以批发市场为基础的水产品冷链物流中心是批发市场的升级和延伸并在灰色关联度分析与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灰色-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水产品冷链物流中心规划及设计模型。从经营及基础设施、技术及装备、组织管理与创新增长三个方面对基于批发市场的水产品冷链物流中心提出规划建议,并从数据分析、营运流程及信息系统设计,工程项目设计与细节规划、硬件设施及配套信息提供的衔接方面对水产品冷链物流中心提出设计建议。
潘剑锋[5](2012)在《SH粮油仓储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提出粮食和油脂是一种特殊商品,其流通不仅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越来越重要地位,而且在稳定社会方面起着关键作用。随着中国加入WTO,服务贸易的进一步开放,物流业潜在的巨大市场将为国内企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良好的机遇。面对大市场、大流通的外部环境,传统粮油企业存在着人员老化、物流感念落后和操作能力不强等不足,而第三方物流企业又在粮油储存保管和运输的上缺乏专业性的知识。我们急需一套行之有效的、可借鉴的发展模式,来使传统粮油企业与时俱进,在建设以储备粮油物流为中心的同时,大力开拓第三方粮油专业物流。本文从理论联系实际的角度,对SH粮油仓储有限公司在发展粮油物流的基础上开展第三方粮油物流服务项目进行研究,包括国内外粮油物流的发展现状、SH粮油仓储公司内外部环境、项目发展的战略规划以及战略规划的措施等进行了科学合理的分析。结果表明,SH粮油仓储公司的资源、技术、环境等条件对开展第三方粮油专业物流服务都较为理想,开展第三方粮油专业物流服务有较强的盈利能力,因此该战略是完全可行的。该战略也将形成一种发展模式,可以给类似的粮油企业所借鉴,该战略将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对国企改革和本地细分现代物流服务业也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卢春荣[6](2010)在《黑龙江省粮食物流体系建设研究》文中认为粮食,是人类生存之本,粮食问题一直是各国政府极为关注的问题,我国是人口大国,粮食问题显得尤为重要。粮食安全已成为一个日益严峻的社会问题,我国的粮食安全不仅取决于粮食的产量,还取决于粮食消耗量。粮食是农业生产的最终产品,具有显着的季节性,其生产地和消费地的分离,导致流通称为必然。而粮食更多的是在流通中体现和提升价值。在粮食价格中,物流成本占1/3甚至更多,粮食物流已经成为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环节。我国的粮食现代流通技术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粮食散运量仍在10%左右徘徊,致使出现众多问题。黑龙江省是我国粮食主产区之一,是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资源量处于全国前列,其粮食生产的稳定与提高对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振兴黑龙江省东北老工业基地都具有深远影响。而粮食物流研究对提高粮食安全、降低粮食流通环节损耗及其物流成本,充分发挥粮食的经济效益和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粮食的需求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但长期以来,理论界缺乏对区域粮食物流体系的专门研究,在实践中又缺乏有效的管理和制度安排,使得黑龙江省粮食物流的发展严重滞后。本文以“黑龙江省粮食物流体系建设”为切入点,以粮食物流及体系相关理论为基础,采用实证和规范分析、定性和定量相结合、比较分析等方法,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黑龙江省当前的粮食物流发展体系进行了初步的研究。本文的论述总体共分五大部分,通过对粮食物流的定义、特点及粮食物流体系要素及功能的构成等理解,进行相关概念的界定,并简述我国粮食流通政策发展历程,考察且梳理出黑龙江省粮食物流体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本文鉴于黑龙江省粮食物流体系粮食物流主体市场化程度不高,竞争不充分;储运基础设施和粮食运输能力落后;信息化程度低下;质量检验检测不完善;物流成本居高不下等存在问题,并在国内外粮食物流发展经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笔者提出了黑龙江省粮食物流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沈欣[7](2010)在《粮食物流园区规划与建设研究》文中认为粮食物流园区是现代物流业近几年出现的新型业态,是以粮食物流产业为基础,利用现代物流技术形成的粮食物流枢纽中心区,它将粮食仓储、运输、加工、销售等环节有机结合在一起,集粮油批发、竞价交易、信息交流、仓储联运、加工配送等功能于一体,在粮食物流体系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发展粮食物流园区,对于提高粮食流通效率,降低粮食流通成本,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也是落实国家《粮食现代物流发展规划》和《国务院关于印发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通知》等文件精神的重要举措。以国内外相关理论为基础,运用文献分析、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动态分析和静态分析相结合和比较分析的研究方法,在深入分析粮食供求、流量流向、粮食物流节点通道分布等粮食物流现状的基础上,剖析了粮食物流存在的管理体制和机制不健全、四散化程度低、信息化建设水平薄弱等主要问题,考察并借鉴了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的粮食物流以及日本、德国物流园区发展状况和经验;阐述了粮食物流园区建设现状、功能规划、选址、土地利用以及其他基础性要求等粮食物流园区总体规划框架;运用系统布置设计法进行粮食物流园区功能结构布局;针对园区综合管理需求,设计粮食物流园区综合管理系统,论述了应用支撑系统建设、终端系统建设以及系统运行维护等问题;建立粮食物流园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人工神经网络进行评价,借助MATLAB软件对建立的BP神经网络进行训练和仿真;从政府和企业两个层面提出发展粮食物流园区的推进对策。粮食物流园区具有集约化、一体化、集聚性等基本特征,可分为货运服务型、生产服务型、商贸服务型、综合服务型等类型。粮食物流园区通过地理集中和粮食产业组织的优化,通过企业之间的网络关系和园区内企业文化和环境的根植性产生了生产成本优势、资源获取优势、园区扩张优势和区域营销优势等竞争优势。全国粮食流向和流量使得粮食物流具有时效性、专业性、流向制约性、政策性等特点,形成全国六大主要跨省散粮物流通道,分别是东北主产区玉米、大豆和稻谷流出通道,黄淮海主产区小麦流出通道,长江中下游稻谷流出和玉米流入通道,华东沿海主销区粮食流入通道,华南主销区粮食流入通道,以及京津主销区粮食流入通道。这些现实国情对我国粮食物流园区的选址和功能定位具有重要的影响。目前粮食主销区的东部沿海经济区和主产区的黄河中游经济区粮食物流园区分布较多,其中江苏省兴建粮食物流园区步伐最大。国内粮食物流园区呈现了投资额高、占地规模较大、地方政府投入热情较高的局面,经营开发模式多为政府主导型模式。然而粮食物流园区存在规划布局不合理,资源浪费严重,盲目建设,功能定位不明确,空置率高,政府行政干预过多,运作违背经济规律的诸多问题,迫切需要系统性的粮食物流园区规划建设理论指导。国外发达国家粮食物流以及园区发展证明了政府的统筹规划,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加快粮食物流信息化建设,加强粮食物流园区建设是可供借鉴的成功经验。为了完善粮食物流园区的发展,政府应做到合理规划科学布局,选择合适的园区开发方式,制定土地税收等优惠政策,改善融投资环境。园区运营企业应明确战略定位,整合服务功能,提高经营理念,注重体制创新。粮食物流园区的规划建立在需求预测的基础上。物流需求预测可以使用时间序列、人工神经网络、灰色系统模型进行定量分析。应用了灰色系统理论以哈大齐为背景进行物流需求预测,与原始数据拟合效果较好,预测具有一定的准确性。粮食物流园区除了具备仓储、运输、配送、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咨询、结算等物流延伸服务功能和工商、税务、海关、货代、金融等配套服务以外,也可以具备批发、期货交割、甚至加工生产等功能,把粮食物流园区变成粮食产业链的孵化基地。在粮食物流园区内部功能结构布局时,可以运用系统布置设计法等方法进行设施布局和流程设计。以物流对象、物流量、物流作业路线、辅助服务部门、物流作业技术水平为基础输入要素,将作业单位间物流与非物流的相互关系分析为主线,通过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有机结合,以图表和图形模型分析为手段,对粮食物流园区功能模块进行规划布局,得到功能区的综合位置关系图。在德尔菲法的基础上,运用熵值法对各项指标进行赋权,通过综合计算对物流园区功能备选方案进行评价,选出综合评价最高的方案。能否具有先进的信息平台是衡量物流园区信息化的重要标准。粮食物流园区综合管理系统的设计开发,应以园区综合管理需求为基础进行园区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结构和功能的设计,通过应用支撑系统建设、终端系统建设以及信息系统运行维护等三个主要方面来实现园区的信息化、智能化。缺乏科学评价方法是粮食物流园区发展的障碍之一。设计评价体系应遵循科学性、可操作性、系统性、全面性原则,根据粮食物流园区的自身特点,选取园区投资与规模水平、园区建设情况、物流服务水平、园区经济效益、园区社会效益等5个一级指标,园区规模适应性、园区投资强度等17个二级指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反向传播模型是人工神经网络的一个典型模型,适于系统多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综合评价。将粮食物流园区综合评价神经网络的结构确定为17个输入层神经元,8个隐层神经元,1个输出神经元的网络结构,采集8个样本运用MATLAB7.0软件进行训练,利用sim函数对训练后的网络进行仿真,验证了方法的可靠性。目前我国粮食物流处于初级阶段,粮食物流园区规划与建设的实践刚刚开始,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规划不科学、设施布局不合理、运营管理不规范、资源整合水平较低等问题,尚缺少比较成熟的理论作指导。粮食物流园区理论与实践的不断深入,将促进粮食物流园区的不断发展,为国家粮食安全与高效流通做出积极的贡献。
杨圣树[8](2009)在《瑞安市农村现代物流发展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现代物流业正在全世界快速发展,相比其他成熟行业,物流业发展正处在生命周期中的快速成长期,物流作为第三利润源正被各界所接受。浙江省瑞安市作为温州大都市南翼中心城市,第一第二产业的95%以上的产值分布在广大农村地区,瑞安较为发达的农村工业中民营企业普遍规模较小、基础设施不完善、产品结构单一等局限性和物流企业规模小,分布散,服务质量差等缺陷,须探讨一种较为合适的解决办法,并相应地建立一些规模大、效率高、组织完善、服务优质的专门从事物流行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和与之相配套的新型物流体系。本文在回顾国内外(以国内为主体)农村物流业发展现状后,在对国内外物流理论研究和国内外物流产业发展现状进行综合阐述的基础上,对瑞安市农村物流业的发展进行多层面的可行性分析,提出发展农村现代物流业是提升瑞安快速发展的重要措施。本研究重点从瑞安物流发展环境、发展现状、市场的需求作切入点,借助瑞安统计年鉴等文献的公开资料数据对瑞安物流业发展的宏观社会经济背景、区域关联产业发展状况、周边竞争环境、道路交通状况、货运节构、货运周转量、物流效率、市产规模等内容进行综合考察和分析;比较分析物流业发展辐射范围、发展优势以及制约因素;以及对物流服务需求总量、周边区域物流需求状况、典型企业与典型商品物流需求的研究和分析。研究认为在现有经济发展背景下凭借发达的交通网络、总量较大的物流服务需求、颇具特色产业链分布聚集,瑞安物流业发展优势显而易见。以物流业的发展趋势和预测物流量分析,现有设施根本难以满足,加快发展建设物流业不仅是产业发展客观需要,也是适应瑞安农村经济转型升级的发展需要、新农村建设的客观需要;以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根据国内生产总值与物流量的关系分析预测未来物流量值,以此为据指导物流空间布局与节点建设。本研究结果认为:科学构筑农村物流体系支撑平台,发挥信息平台作用,支撑物流体系的运行。以预测的未来物流量为依据结合经济发展状况、地理区域、产业布局特征,科学布局物流节点,依托现有铁路和高速公路站台枢纽地理与其周围箱包业、胶鞋业生产基地物流需求量大的实际,在飞云发展交通枢纽物流园;开发区因为拥有大量规模以上民营企业集聚的特点要设置开发区物流中心;塘下物流中心区设置同样与当地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分布特点相呼应。在项目实施构思中提出了物流园区、物流中心区建设配套政策,坚持招商引资内部整合并举,引导民间资本向物流产业投资,形成“两园三心多点”的综合物流网络体系,加快物流产业发展。
王燕涛[9](2010)在《大连港粮食物流发展趋势分析及实施策略研究》文中指出粮食物流是指从粮食生产、收购、储存、运输、加工到销售服务整个过程中实体运动以及在流通环节的一切增值活动。港口作为现代交通运输的枢纽,是现代物流链中的重要环节,在发展现代物流业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大连港作为东北亚重要国际航运中心的旗舰,应该在现代物流业尤其是粮食物流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本文就是在这个大背景下,以港口发展现代物流的理论为基础,运用战略、规划、运营相关理论,以国家经济发展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为契机,通过大连港粮食物流服务现状梳理,分析了大连港粮食物流发展的政策环境、外部环境、内部环境;在发展环境分析的基础上,运用SWOT模型分析了优势与劣势以及机会与威胁。运用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非线性组合预测方法对大连港未来五年的吞吐量进行估计。基于此,得出大连港粮食物流的发展趋势。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研究出符合实际需要的大连港粮食物流的实施策略。
孙璐[10](2009)在《食品行业冷链一体化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工作节奏的加快,人们对生鲜冷冻食品的需求越来越大,而我国生鲜食品由于采用常温储藏、流通、初加工、销售,损失损耗每年约上千亿元,同时落后的食品物流还给人们的饮食安全构成了威胁。因此,冷链物流的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结合现代物流和供应链管理理论,本文研究了在食品行业中如何构建一体化的冷链物流。论文从我国食品冷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发展食品冷链必须要构建一体化的食品冷链物流,分析了一体化的食品冷链的特点,指出组织技术、硬件技术、信息技术和运营管理技术是构建一体化食品冷链的支撑要素。对于一体化食品冷链组织技术的研究,是在对不同的食品冷链流程分析的基础上,侧重研究冷链物流上的大型生产企业、大型流通企业和专业第三方物流企业等关键节点企业所处的位置和作用。并分析了以各节点企业为主导的冷链物流的组织模式,提出核心企业与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供应链联盟是食品冷链组织形态的发展趋势。在一体化食品冷链硬件技术的研究中,侧重分析了无缝衔接的关键技术:预冷技术、冷藏储存技术和冷藏运输技术,提出为了满足一体化应该采用的可行硬件技术。在信息技术的研究中,指出运用GPS、RFID等先进技术对食品进行全程监控和实现可追溯是食品冷链信息技术的核心。最后,结合物流技术,研究以共同配送为主导的食品冷链运营管理技术。此外,为了更好地发展一体化的食品冷链,本文还研究了需要的配套措施:即政府相关标准的制定和结合HACCP对食品冷链进行危害分析和关键点控制。
二、自备车船在粮油物流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自备车船在粮油物流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XL粮食贸易公司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引言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研究思路及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三)研究内容与框架结构 |
1.研究内容 |
2.框架结构 |
二、研究综述与理论基础 |
(一)研究综述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现状 |
(二)理论基础 |
1.市场结构理论 |
2.4Ps营销组合策略 |
3.市场细分 |
4.PEST分析方法 |
5.SWOT分析方法 |
三、国内外粮食购销市场动态下我国粮食购销政策分析——以小麦市场为例 |
(一)市场动态分析 |
1.国外粮食行业特征 |
2.国外小麦市场 |
3.我国粮食行业特征 |
4.国内小麦市场 |
(二)我国粮食政策变化 |
(三)对涉粮食企业的影响 |
四、XL粮食贸易公司的市场营销现状及营销策略中存在的问题 |
(一)XL粮食贸易公司概况 |
(二)XL粮食贸易公司的营销环境 |
1.供需环境分析 |
2.竞争环境分析 |
3.微观环境分析 |
(三)XL粮食贸易公司的营销模式 |
(四)XL粮食贸易公司的营销策略 |
(五)XL粮食贸易公司营销策略存在的问题 |
1.商品粮质量、数量上把控不严 |
2.价格对市场变化的滞后 |
3.小麦市场营销渠道单一 |
4.目标客户的需求有待调整 |
5.产品结构需要优化 |
6.市场细分做的不够完善 |
(六)XL粮食贸易公司营销策略问题产生的原因 |
1.管理体制跟不上企业发展的速度 |
2.权力与岗位职责意识淡薄 |
3.营销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升 |
4.缺乏激励制度建设 |
5.缺少营销创新 |
五、XL粮食贸易公司营销策略的完善及其保障措施 |
(一)XL粮食贸易公司营销策略的完善 |
1.提升农产品数量把控和品质的控制 |
2.优化价格的调整机制 |
3.拓展小麦营销渠道 |
4.调整客户群,发展定向收储模式 |
5.产品结构急需优化 |
6.强化市场细分 |
(二)XL粮食贸易公司营销策略的保障措施 |
1.组织措施 |
2.制度措施 |
六、研究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张家港市内河航道发展评价与规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交通运输业发展研究 |
1.3.2 航道货运量预测方法研究 |
1.3.3 航运规划方案综合评价方法研究 |
1.3.4 相关研究进展的综合评述与启示 |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1.5 本文的创新之处 |
1.6 本文的不足之处 |
2 江苏省县域航运发展环境分析 |
2.1 航运在综合运输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 |
2.1.1 有助于综合运输体系协调发展 |
2.1.2 有助于综合运输体系可持续性发展 |
2.2 江苏省县域航运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
2.2.1 宏观环境影响分析 |
2.2.2 江苏省经济发展环境分析 |
3 张家港市航运发展环境及航道发展特征分析 |
3.1 张家港市航运发展环境分析 |
3.1.1 张家港市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
3.1.2 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对张家港市内河水运的影响分析 |
3.2 1990-2003年张家港市内河航道发展特征分析 |
3.2.1 张家港市航运业与航道发展过程 |
3.2.2 张家港市内河航道的现状 |
3.2.3 张家港市内河航道发展存在的问题 |
4 张家港市航道网规划方案 |
4.1 航道货运量预测方法 |
4.1.1 预测概述 |
4.1.2 航道货运量初步预测 |
4.1.3 航道货运量预测结果验证 |
4.1.4 航道货运量预测值修正 |
4.2 航道网等级划分方法 |
4.2.1 航道规划的原则与总体思路 |
4.2.2 涉及的计算结果 |
4.2.3 航道规划分析与初步方案确立 |
5 布局方案综合评价 |
5.1 张家港市航运规划布局评价 |
5.1.1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分析 |
5.1.2 综合评价的内容 |
5.2 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
5.2.1 经济效益评价 |
5.2.2 社会综合效益评价 |
5.3 航道建设配套政策建议 |
6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中储粮物流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粮食物流现状 |
1.2.1 国外粮食物流现状 |
1.2.2 国内粮食物流现状 |
1.2.3 启示与借鉴 |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过程 |
1.4 论文框架 |
2 中储粮物流战略分析 |
2.1 我国粮食物流专业化分析 |
2.1.1 粮食物流范畴 |
2.1.2 我国粮食物流的特点 |
2.1.3 我国粮食物流专业技术分析 |
2.2 中储粮物流外部环境分析 |
2.2.1 我国粮食经营主体分析 |
2.2.2 中储粮物流宏观环境分析 |
2.3 中储粮物流内部环境分析 |
2.3.1 中储粮及其业务现状 |
2.3.2 中储粮面临的形势分析 |
2.3.3 中储粮总体发展思路 |
2.4 中储粮物流SWOT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中储粮物流战略制定 |
3.1 中储粮物流战略目标 |
3.2 中储粮物流企业定位 |
3.2.1 指导思想 |
3.2.2 基本原则 |
3.2.3 职能定位 |
3.3 中储粮物流布局设计 |
3.3.1 中储粮物流布局原则 |
3.3.2 中储粮物流节点设计 |
3.4 中储粮物流运营模式设计 |
3.4.1 中储粮物流运营框架 |
3.4.2 中储粮物流主要业务流程 |
3.5 中储粮物流盈利模式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4 中储粮物流战略实施的保障 |
4.1 建立运营管理为中心的组织体系 |
4.2 制定战略实施评价办法 |
4.2.1 物流供应链运作参考模型 |
4.2.2 中储粮物流评价办法 |
4.3 开发运营管理信息技术系统 |
4.4 战略实施的政策保障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中储粮物流评价指标体系初步设计 |
致谢 |
(4)基于批发市场的水产品冷链物流关键节点的规划及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问题提出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
1.4.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2 论文研究方法 |
1.4.3 论文技术路线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水产品冷链物流的相关概念及理论 |
2.2 物流节点相关概念 |
2.3 灰色理论 |
2.4 研究范围界定 |
3 批发市场在水产品冷链物流中的关键作用及发展趋势 |
3.1 水产品流通渠道的结构特征及其发展现状 |
3.1.1 水产品流通渠道 |
3.1.2 水产品流通渠道的结构特征 |
3.1.3 水产品流通渠道发展现状 |
3.2 批发市场在水产品冷链物流中发挥关键作用 |
3.2.1 批发市场是水产品流通渠道的关键环节 |
3.2.2 批发市场在水产品冷链物流中承担重要职能 |
3.2.3 小结 |
3.3 批发市场向现代冷链物流中心转型的必要性 |
3.3.1 批发市场面临挑战 |
3.3.2 冷链物流中心是未来发展趋势 |
3.3.3 水产品冷链物流中心功能定位 |
4 基于灰色-多级模糊综合评价的冷链物流中心规划及设计模型 |
4.1 模型指标的设计原则 |
4.2 指标体系的构建 |
4.3 构建水产品冷链物流中心的规划及设计模型 |
4.3.1 确定指标 |
4.3.2 确定评价值V及对其赋值 |
4.3.3 指标隶属度矩阵R确定 |
4.3.4 确定各指标权重集W |
4.3.5 模糊综合隶属度值集B及一级指数计算 |
4.3.6 确定分析数列及计算关联度 |
5 水产品冷链物流中心规划及设计建议 |
5.1 水产品冷链物流中心规划建议 |
5.1.1 经营及基础设施 |
5.1.2 技术及设备 |
5.1.3 组织管理与创新增长 |
5.2 水产品冷链物流中心设计建议 |
5.2.1 数据分析、营运流程及信息系统设计 |
5.2.2 工程项目设计与细节规划 |
5.2.3 硬件设施及配套信息系统的衔接规划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SH粮油仓储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的创新点 |
2 相关理论概述 |
2.1 PEST分析法 |
2.2 SWOT分析法 |
2.3 企业战略理论 |
2.3.1 企业战略概述 |
2.3.2 发展战略 |
2.3.3 战略实施 |
3 国内外粮油仓储物流企业现状分析 |
3.1 我国粮油仓储物流企业的发展现状 |
3.1.1 发展特点 |
3.1.2 发展概况 |
3.1.3 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
3.2 发达国家粮油仓储物流企业发展现状分析 |
3.2.1 发展现状 |
3.2.2 发展趋势 |
3.2.3 对中国粮油仓储物流企业发展的启示 |
4 SH粮油仓储有限公司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及SWOT分析 |
4.1 公司简介 |
4.2 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
4.2.1 公司宏观环境分析 |
4.2.2 公司微观环境分析 |
4.3 公司内部条件分析 |
4.3.1 公司管理状况分析 |
4.3.2 公司人力资源状况分析 |
4.3.3 公司信息系统分析 |
4.4 公司SWOT分析 |
4.4.1 优势 |
4.4.2 劣势 |
4.4.3 机会 |
4.4.4 威胁 |
5 SH粮油仓储有限公司发展战略规划 |
5.1 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 |
5.2 发展战略的基本原则 |
5.3 发展战略目标 |
5.3.1 总目标 |
5.3.2 具体目标 |
5.4 发展战略制定 |
5.5 新三年具体规划 |
6 SH粮油仓储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的实施保障措施 |
6.1 推进企业物流科技进步,从技术上实现先进的粮油物流 |
6.2 加强各组织专业化队伍建设,从组织上保障企业正常运转 |
6.2.1 人员培训 |
6.2.2 激励机制 |
6.3 实践资本经营,从运作上体现市场营销的作用 |
6.4 制定适合企业的管理制度,从管理上提高企业的服务质量 |
6.5 加强供应链上企业间的信息沟通,从供应链管理上提升企业管理 |
7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启示与建议 |
7.3 研究的不足与局限 |
7.4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6)黑龙江省粮食物流体系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引言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2 研究的方法和技术路线 |
1.3.3 本论文创新之处 |
2. 粮食物流体系的理论基础 |
2.1 粮食物流的概念和特点 |
2.1.1 粮食物流的概念 |
2.1.2 粮食物流的特点 |
2.2 粮食物流体系的概念和特点 |
2.2.1 粮食物流体系的概念 |
2.2.2 粮食物流体系的特点 |
2.3 粮食物流体系构成 |
2.3.1 粮食物流体系要素构成 |
2.3.2 粮食物流体系功能构成 |
3. 黑龙江省粮食物流体系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
3.1 我国粮食流通政策发展历程 |
3.1.1 粮食自由购销阶段(1949 年——1952 年) |
3.1.2 粮食统购统销阶段(1953 年——1984 年) |
3.1.3 粮食购销双轨制阶段(1985 年——1997 年) |
3.1.4 粮食流通市场化改革阶段(1998 年——2003 年) |
3.1.5 粮食流通体制全面市场化阶段(2004 年以来) |
3.2 黑龙江省粮食物流体系的现状 |
3.2.1 粮源丰富且物流量大 |
3.2.2 已形成覆盖全省且辐射周边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 |
3.2.3 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 |
3.2.4 粮食行业信息体系、质量检测体系建设初具规模 |
3.2.5 具备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条件 |
3.3 黑龙江省粮食物流体系存在的问题 |
3.3.1 粮食物流主体市场化程度不高 |
3.3.2 储运基础设施和运输能力落后 |
3.3.3 信息化程度低 |
3.3.4 质量检验检测不完善 |
3.3.5 物流环节成本居高不下 |
4. 国内外粮食物流发展经验及借鉴 |
4.1 国内外粮食物流发展经验 |
4.1.1 国外粮食物流管理经验 |
4.1.2 国内粮食物流管理经验 |
4.2 国内外粮食物流管理经验对黑龙江省的借鉴 |
4.2.1 加强粮食物流体系规划研究 |
4.2.2 粮食物流各节点布局合理 |
4.2.3 粮食物流设施配套齐全 |
4.2.4 推进粮食物流“四散化”的发展 |
4.2.5 形成以大型跨国企业为主体的粮食物流体系 |
4.2.6 政府对粮食标准及质量控制体系的促进和完善 |
5. 推动黑龙江省粮食物流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
5.1 构建现代粮食物流网络体系 |
5.1.1 建设粮食物流通道 |
5.1.2 建设重点粮食物流节点 |
5.2 加强粮食批发市场体系建设 |
5.2.1 完善粮食物流市场主体 |
5.2.2 加强粮食各级批发市场建设 |
5.2.3 加大对粮食储运设施建设的投入 |
5.3 加强信息网络体系建设 |
5.4 加强检验检测体系建设 |
5.4.1 建立健全粮食检验检测机构 |
5.4.2 加大对粮油检测设施投入 |
5.4.3 积极推行粮食入库和出库质量检验制度 |
5.5 完善供应链管理模式 |
5.5.1 以综合粮食物流中心为主的粮食产业链模式 |
5.5.2 建立第三方粮食专业物流企业 |
6. 结论 |
6.1 结论 |
6.2 对研究的进一步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7)粮食物流园区规划与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目的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状况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状况综述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重点难点 |
1.3.2 研究的主要方法 |
1.3.3 研究的技术路线 |
2 粮食物流园区的基本理论 |
2.1 粮食物流园区规划概述 |
2.1.1 物流、物流节点、物流中心和物流园区 |
2.1.2 粮食物流园区的含义和特征 |
2.1.3 粮食物流园区规划和建设的界定 |
2.2 粮食物流园区的竞争优势 |
2.2.1 生产成本优势 |
2.2.2 资源获取优势 |
2.2.3 园区扩张优势 |
2.2.4 区域品牌优势 |
2.3 粮食物流园区的定位 |
2.3.1 粮食物流园区目标定位 |
2.3.2 粮食物流园区功能定位 |
2.4 研究粮食物流园区的理论基础 |
2.4.1 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理论 |
2.4.2 系统工程理论 |
2.4.3 土地利用理论 |
2.5 本章小结 |
3 我国粮食物流园区发展现状分析 |
3.1 粮食供给与需求分析 |
3.1.1 粮食供给分析 |
3.1.2 粮食需求分析 |
3.2 粮食流向流量分析 |
3.2.1 流向分析 |
3.2.2 流量分析 |
3.3 粮食物流现状分析 |
3.3.1 粮食物流的特点 |
3.3.2 我国总体综合运输发展概况 |
3.3.3 粮食物流运作环节 |
3.3.4 粮食物流节点与通道 |
3.4 粮食物流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
3.4.1 管理体制机制不完善 |
3.4.2 粮食现代物流基础薄弱 |
3.4.3 粮食物流信息化程度较低 |
3.5 粮食物流园区建设现状分析 |
3.5.1 全国物流园区建设情况 |
3.5.2 全国物流园区发展基本评价 |
3.5.3 粮食物流园区建设情况 |
3.5.4 粮食物流园区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
3.6 本章小结 |
4 国外粮食物流园区发展状况及其经验借鉴 |
4.1 国外粮食物流及园区发展概况 |
4.1.1 加拿大 |
4.1.2 澳大利亚 |
4.1.3 英国 |
4.1.4 日本 |
4.1.5 德国 |
4.2 国外粮食物流及园区发展给我国的启示 |
4.2.1 发挥政府的统筹规划作用 |
4.2.2 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 |
4.2.3 加快粮食物流信息化建设 |
4.2.4 加强粮食物流园区建设 |
4.3 本章小结 |
5 粮食物流园区总体规划框架 |
5.1 粮食物流园区的物流需求预测 |
5.1.1 物流需求预测方法 |
5.1.2 粮食物流需求预测 |
5.1.3 哈大齐工业走廊物流需求预测 |
5.2 粮食物流园区的功能规划 |
5.2.1 功能规划原则 |
5.2.2 功能规划目标 |
5.2.3 园区功能设计 |
5.3 粮食物流园区的选址 |
5.3.1 园区选址的原则 |
5.3.2 园区选址的影响因素 |
5.3.3 园区选址方法 |
5.4 粮食物流园区的土地利用分析 |
5.4.1 园区用地的分类界定 |
5.4.2 园区土地利用的特点 |
5.4.3 园区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思路 |
5.5 园区规划的基础性要求 |
5.5.1 基础设施建设 |
5.5.2 信息化设施建设 |
5.5.3 环境影响与建设 |
5.5.4 交通影响与建设 |
5.6 本章小结 |
6 粮食物流园区的功能结构布局 |
6.1 系统布置设计方法简介 |
6.1.1 系统布置设计法基本原理 |
6.1.2 系统布置设计实施步骤 |
6.2 园区系统化设施布置分析 |
6.2.1 基本要素 |
6.2.2 园区功能区块相互关系分析 |
6.3 园区功能区块方案确定 |
6.3.1 园区功能区块备择方案 |
6.3.2 园区功能布置方案评定 |
6.4 本章小结 |
7 粮食物流园区综合管理系统设计 |
7.1 园区综合管理需求 |
7.1.1 运输管理需求 |
7.1.2 仓储管理需求 |
7.1.3 配送管理需求 |
7.1.4 园区办公、物业管理需求 |
7.2 园区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总体设计 |
7.2.1 园区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结构 |
7.2.2 园区综合管理系统功能 |
7.3 应用支撑系统建设 |
7.3.1 数据交换与共享子系统 |
7.3.2 数据整合与集成子系统 |
7.3.3 数据自动采集子系统 |
7.3.4 异构资源整合检索系统 |
7.3.5 数据库管理系统 |
7.3.6 全球定位系统(GPS) |
7.3.7 地理信息系统(GIS) |
7.3.8 其他支持系统 |
7.4 终端系统建设 |
7.4.1 门户网站 |
7.4.2 呼叫中心 |
7.4.3 移动终端平台 |
7.4.4 物流园区信息显示屏系统 |
7.5 信息系统运行维护 |
7.5.1 运行组织管理 |
7.5.2 数据维护管理机制 |
7.5.3 技术支持保障 |
7.6 本章小结 |
8 粮食物流园区建设综合评价 |
8.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8.1.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8.1.2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流程 |
8.1.3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8.2 基于BP 神经网络的评价方法 |
8.2.1 BP 神经网络的结构 |
8.2.2 BP 神经网络的算法 |
8.2.3 BP 神经网络的优点 |
8.3 BP 神经网络的评价流程 |
8.3.1 网络层数的确定 |
8.3.2 各层神经元数目的确定 |
8.3.3 激励函数的选取 |
8.3.4 网络学习参数的选取 |
8.4 BP 神经网络模型的设计 |
8.4.1 训练样本数据的采集及处理 |
8.4.2 BP 神经网络的建立 |
8.5 BP 神经网络模型的训练结果及仿真 |
8.5.1 BP 神经网络的训练结果 |
8.5.2 BP 神经网络的仿真 |
8.6 本章小结 |
9 完善我国粮食物流园区规划与建设的推进对策 |
9.1 政府层面的推进对策 |
9.1.1 合理规划科学布局 |
9.1.2 选择合适的园区开发方式 |
9.1.3 制定便利政策解决现实问题 |
9.1.4 改善融投资环境 |
9.2 企业层面的对策 |
9.2.1 明确战略定位 |
9.2.2 整合服务功能 |
9.2.3 提高经营理念 |
9.2.4 注重体制创新 |
9.3 本章小结 |
10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8)瑞安市农村现代物流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物流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物流相关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物流相关研究现状 |
1.3 农村物流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农村物流研究思路和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瑞安市农村物流业发展环境分析与发展现状分析 |
2.1 瑞安市农村物流业发展环境分析 |
2.1.1 社会经济环境分析 |
2.1.2 产业环境分析 |
2.1.3 周边竞争环境分析 |
2.2 瑞安市农村物流业发展现状分析 |
2.2.1 现实基础分析 |
2.2.2 比较优势分析 |
2.2.3 新农村建设发展分析 |
2.2.4 物流业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分析 |
第三章 瑞安市农村物流市场需求分析与预测 |
3.1 现代物流服务需求总量分析 |
3.1.1 经济总量 |
3.1.2 原材料及消费品市 |
3.1.3 外贸出口与物流服务体系 |
3.1.4 产业转型升级要求 |
3.1.5 园区聚集与配套设施 |
3.1.6 居民生活消费与农产品物流需求 |
3.2 周边区域物流需求分析 |
3.3 典型企业与典型商品物流需求分析 |
3.3.1 生产企业生产效率 |
3.3.2 专业市场和商贸发展布局 |
第四章 瑞安市农村现代物流发展的空间布局研究 |
4.1 空间布局的功能要求与思路 |
4.2 现代物流业重点发展区域选择依据 |
4.2.1 飞云的区域优势 |
4.2.2 经济开发区北拓展区域优势 |
4.2.3 塘下区域优势 |
4.2.4 中部物流发展区域优势 |
4.2.5 港口物流发展区域优势 |
4.3 物流节点的空间布局构想 |
4.3.1 物流节点内涵及其布局研究 |
4.3.2 交通枢纽型物流园选址依据、服务范围及功能设置 |
4.3.3 开发区物流中心建设及功能设置 |
4.3.4 塘下物流中心建设及功能设置 |
4.3.5 港口国际物流园区建设及功能设置 |
第五章 瑞安市农村物流节点的建设实施构想 |
5.1 物流节点的整体建设推进思路 |
5.1.1 “启动项目”模式 |
5.1.2 “多模式”发展 |
5.1.3 并举与提升 |
5.2 南铁路物流园的建设实施构想 |
5.2.1 建设模式选择 |
5.2.2 建设策略选择 |
5.3 开发区物流中心的建设实施探讨 |
5.4 塘下物流中心的建设实施探讨 |
5.5 马陶农副产品物流中心的建设实施探讨 |
第六章 瑞安市农村物流体系支撑平台建设 |
6.1 农村物流货运通道网络 |
6.1.1 基本技术指标 |
6.1.2 货运通道网络 |
6.1.3 城市配送道路体系设计 |
6.2 物流共用信息平台设计 |
6.2.1 农村现代物流共用信息平台建设分析 |
6.2.2 农村现代共用信息平台框架体系设计 |
6.2.3 公共信息平台运营策略 |
6.3 农村物流网络体系升级改造 |
6.3.1 专业市场改造和提升 |
6.3.2 货运站场改造和新建 |
6.3.3 物流中介机构整合和规范 |
6.3.4 农村物流服务网络体系建设 |
第七章 瑞安市农村现代物流产业发展建议 |
7.1 扶持重点对象选择 |
7.1.1 重点物流配套项目 |
7.1.2 第三方物流企业选择范围及标准 |
7.2 扶持政策及内容 |
7.2.1 发展引导资金支持政策 |
7.2.2 用地政策 |
7.2.3 金融、税费、规费政策 |
7.2.4 交通管理政策 |
7.2.5 国际物流发展政策 |
7.2.6 其他配套政策 |
7.3 当前急需实施措施 |
第八章 讨论与结论 |
8.1 讨论 |
8.2 结论 |
8.3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大连港粮食物流发展趋势分析及实施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内容和章节安排 |
2 粮食物流及其需求分析 |
2.1 物流 |
2.1.1 物流的内涵 |
2.1.2 物流的功能 |
2.2 粮食物流 |
2.2.1 粮食物流的定义 |
2.2.2 粮食物流的特性 |
2.2.3 粮食物流与其他物流的关系 |
2.3 粮食物流需求 |
2.4 本章小结 |
3 大连港粮食物流发展环境分析 |
3.1 政策环境分析 |
3.2 外部环境分析 |
3.2.1 我国粮食物流发展分析 |
3.2.1.1 国内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比较稳定 |
3.2.1.2 粮食产销区位明确,国内粮食流向基本稳定 |
3.2.2 东北粮食物流发展分析 |
3.2.2.1 粮食总产量稳定增长 |
3.2.2.2 粮食商品率最高 |
3.2.3 行业环境发展分析 |
3.2.3.1 营口港 |
3.2.3.2 锦州港 |
3.2.3.3 丹东港 |
3.3 内部环境分析 |
3.4 大连港粮食物流发展SWOT分析 |
3.4.1 SWOT分析法简介 |
3.4.2 SWOT分析 |
3.4.2.1 优势分析 |
3.4.2.2 劣势分析 |
3.4.2.3 机会分析 |
3.4.2.4 威胁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大连港粮食吞吐量预测分析 |
4.1 预测基本原理 |
4.1.1 单项预测模型的基本原理 |
4.1.1.1 灰色预测 |
4.1.1.2 指数平滑法 |
4.1.1.3 回归分析法 |
4.1.1.4 BP神经网络法 |
4.1.2 非线性组合预测模型的基本原理 |
4.2 大连港粮食吞吐量预测 |
4.2.1 吞吐量灰色预测 |
4.2.2 吞吐量指数平滑预测 |
4.2.3 吞吐量回归预测 |
4.2.4 基于神经网络的非线性组合预测 |
4.3 大连港粮食物流发展趋势 |
4.4 本章小结 |
5 大连港粮食物流发展战略及策略 |
5.1 大连港粮食物流发展战略选择 |
5.1.1 发展战略基本理论 |
5.1.2 大连港粮食发展战略的选择 |
5.2 大连港粮食物流实施策略建议 |
5.2.1 构建水陆无缝化连接通道 |
5.2.1.1 无缝化连接方案概述 |
5.2.1.2 水陆无缝化连接通道的系统方案及实施举措 |
5.2.2 整合上下游物流资源 |
5.2.3 完善港口内部价值链 |
5.2.3.1 改进价值链关键环节之间的匹配关系 |
5.2.3.2 改造价值链主要环节 |
5.2.3.3 改进人力资源管理 |
5.3 本章小结 |
6 结束语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食品行业冷链一体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现状 |
1.2.1 国外现状 |
1.2.2 国内现状 |
1.3 研究的目的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食品冷链现状分析 |
2.1 食品冷链的相关概念 |
2.1.1 冷链的含义 |
2.1.2 物流与食品冷链 |
2.1.3 食品冷链与冷链物流 |
2.2 食品冷链类别和作业环节 |
2.2.1 冷链产生和发展 |
2.2.2 食品冷链的类别 |
2.2.3 食品冷链的作业环节 |
2.3 食品冷链的现状 |
2.4 食品冷链现状的原因分析 |
2.4.1 食品冷链的硬件设施设备缺口极大 |
2.4.2 食品冷链的市场化程度低,第三方物流企业介入少 |
2.4.3 食品冷链缺乏上下游的整体规划和整合 |
2.4.4 食品冷链缺乏统一的标准,操作无章可循 |
2.4.5 政府及企业相关人员认识不足 |
2.5 一体化的食品冷链内涵分析 |
2.5.1 食品冷链一体化的含义 |
2.5.2 食品冷链一体化的特点 |
2.5.3 食品冷链一体化的支撑要素 |
第3章 一体化的食品冷链组织技术研究 |
3.1 食品冷链作业技术流程分析 |
3.1.1 生鲜农产品冷链流程 |
3.1.2 冷鲜肉冷链流程 |
3.1.3 乳制品冷链流程 |
3.1.4 食品冷链的一般流程分析 |
3.2 食品冷链中关键节点分析 |
3.2.1 食品冷链中的上游关键节点——大型生产企业 |
3.2.2 食品冷链中的下游关键节点——大型超市卖场 |
3.2.3 食品冷链中的另一重要节点——专业化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 |
3.3 食品冷链中可行组织模式分析 |
3.3.1 以大型生产企业为主导的组织模式分析 |
3.3.2 以流通企业为主导的组织模式分析 |
3.3.3 以专业第三方物流企业为主导的组织模式分析 |
3.4 食品冷链的组织模式的发展趋势——供应链联盟分析 |
3.4.1 供应链联盟是未来企业组织形态的发展趋势 |
3.4.2 食品冷链的供应链联盟战略分析 |
3.4.3 食品冷链供应链联盟的组织模式分析 |
3.4.4 食品冷链供应链联盟的实施分析 |
第4章 一体化食品冷链的其他关键技术研究 |
4.1 一体化食品冷链的生产硬件技术研究 |
4.1.1 预冷技术研究 |
4.1.2 冷藏储存技术研究 |
4.1.3 冷藏运输技术研究 |
4.2 一体化食品冷链信息技术的研究 |
4.2.1 建立冷链物流信息系统 |
4.2.2 完善食品冷链的信息监控技术 |
4.2.3 建立食品冷链物流信息平台 |
4.3 一体化食品冷链运营管理技术的研究 |
4.3.1 响应客户需求,采用冷链食品“延迟”生产技术 |
4.3.2 推进集约化共同配送 |
4.3.3 实施配送流通加工一体化 |
4.3.4 采用货架管理技术 |
4.4 生鲜加工配送中心的研究 |
4.4.1 生鲜加工配送中心的特点 |
4.4.2 生鲜加工配送中心的定位分析 |
4.4.3 生鲜加工配送中心的运营技术研究 |
4.4.4 生鲜加工配送中心的信息技术 |
第5章 发展食品冷链的配套措施研究 |
5.1 相关部门发展食品冷链的研究 |
5.1.1 加大政府投入,加快制定冷链物流行业标准 |
5.1.2 发挥协会作用,加强行业协调和自律 |
5.1.3 企业配合,多方努力推进冷链标准的执行 |
5.2 HACCP技术在食品冷链上的应用研究 |
5.2.1 HACCP的体系组成 |
5.2.2 HACCP的特点 |
5.2.3 HACCP在冷链物流环节中的应用 |
5.2.4 HACCP应用存在的问题 |
5.2.5 上海可的便利店运用HACCP案例分析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四、自备车船在粮油物流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XL粮食贸易公司营销策略研究[D]. 刘桢. 广西师范大学, 2018(12)
- [2]张家港市内河航道发展评价与规划[D]. 钱登锋. 南京农业大学, 2015(06)
- [3]中储粮物流发展战略研究[D]. 高忠涛. 大连理工大学, 2014(07)
- [4]基于批发市场的水产品冷链物流关键节点的规划及设计研究[D]. 鲁易庚. 北京交通大学, 2014(07)
- [5]SH粮油仓储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潘剑锋. 中国海洋大学, 2012(08)
- [6]黑龙江省粮食物流体系建设研究[D]. 卢春荣. 东北农业大学, 2010(05)
- [7]粮食物流园区规划与建设研究[D]. 沈欣. 东北农业大学, 2010(01)
- [8]瑞安市农村现代物流发展对策研究[D]. 杨圣树. 南京农业大学, 2009(06)
- [9]大连港粮食物流发展趋势分析及实施策略研究[D]. 王燕涛. 南京理工大学, 2010(08)
- [10]食品行业冷链一体化的研究[D]. 孙璐. 西南交通大学, 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