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猫头山硐室爆破实践(论文文献综述)
王海粟[1](2019)在《特大断面小净距隧道爆破振动传播规律和分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国家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量不断增大。雨后春笋版出现的多车道城际高速公路急需建设大量的隧道工程,能保证车辆通行速度的特大断面小净距隧道得到了相当多的青睐。在采用钻爆法施工的特大断面小净距隧道建设过程中,后行洞爆破施工必然对先行洞的结构的爆破响应,影响到先行洞的结构安全性和稳定性。本文依托济南绕城高速南延线大岭隧道工程,采用现场监控量测和三维动力数值模拟等方法,对后行洞爆破施工时爆破地震波传播规律以及先行洞的爆破振动响应进行研究,并探讨了不同围岩参数和不同爆破设计参数对先行洞爆破振动的影响,并以主要影响因素为自变量提出了振速预测方程,提出了近接隧道爆破振动影响分区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建立特大断面小净距隧道爆破振动的数值分析模型,计算得到爆破地震波在围岩中的传播规律,并与萨道夫斯基经验公式进行对比,分析先行洞支护结构受力状态和振动速度的分布规律,可知迎爆侧的震动响应最为强烈,最危险部位位于掌子面前方510m处的迎爆侧边墙。(2)通过单一变量法对不同围岩参数的不同取值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得知容重、弹性模量、粘聚力与爆破振动强度负相关,泊松比与爆破振动强度正相关,其中,弹性模量对爆破振动强度影响较大。(3)通过单一变量法对不同爆破设计参数的不同取值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得知炸药爆速、装药密度、单次进尺与爆破振动强度正相关,其中炸药爆速和单次进尺对爆破振动强度影响极大,而升降压时间对爆破振动强度影响很小。(4)采用均匀设计法设计试验方案进行数值模拟,得到基于隧道净距、装药量、炸药爆速、围岩弹性模量四个参数的衬砌振速预测公式,提出爆破振动影响的振速分区阈值,并提出基于振速预测公式和分区阈值的爆破安全进行评估方法,今后可对类似工程进行爆破预测和设计指导。
喻智[2](2017)在《水介质耦合小药柱间隔装药爆破理论与技术研究》文中认为工程爆破技术的高速发展致使人们将爆炸能量运用于国民生产的各领域,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和效益的同时也吸引了国内外众多科研工作者的目光。在露天台阶爆破中,间隔装药技术相对于耦合装药技术展现了其优越性,但其存在不能多重分段、传爆器材使用量大的缺点,在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推出了水介质耦合小药柱间隔装药爆破技术,研究对于提高爆破能量利用率,精细控制爆破效果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通过理论分析、数值计算、数值模拟的研究方法分析了水介质耦合小药柱间隔装药爆破技术的影响因素和优越性,取得如下成果:1、分析现有间隔装药技术的缺点,提出了水介质耦合小药柱间隔装药爆破技术;2、通过总结前人理论分析、实验成果、工程实践经验,提出了水介质耦合小药柱间隔装药爆破技术中小药柱熄爆的主要原因在于管道效应和直径效应,因此小直径药卷的直径应当大于临界直径,长度可按照管道效应进行控制。建立了基于爆生气体径向扩散的管道效应模型;3、使用灰色关联分析对前人实验结果进行数值计算,计算结果表明炸药性能和装药结构是管道效应的主要影响因素;4、通过ANSYS/LS-DYNA数值模拟计算,建立了水介质及空气介质的耦合装药模型,对比分析不同装药模型的计算结果,计算结果表明空气介质耦合装药条件下,管道效应相对于水介质条件下更加明显;5、使用Matlab计算了耦合装药及水介质耦合装药条件下孔壁及冲击波区域的相关物理量,计算结果表明水介质条件下传递能量更多、能量利用率更高、能量分布更均匀;6、水介质耦合小药柱间隔装药爆破技术能够有效提高炸药能量利用率,减少炸药的使用量,有益于爆破效果;7、设计了水介质耦合小药柱间隔装药结构,并运用于某采石场爆破方案设计,通过方案的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水介质耦合小药柱间隔装药爆破技术能够有效的减少耗材使用,减少相关灾害。
丁小华[3](2014)在《露天矿安全高效爆破智能化动态设计系统的研究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露天矿台阶深孔爆破是露天矿应用最广泛的爆破技术,爆破效果对其后各生产环节效率影响很大。本文综合运用爆破工程理论、地质统计学原理、数值模拟和现场试验等方法,为露天矿安全高效爆破创建了一套完整的智能优化方案。搜集整理露天矿地质地形基础资料,建立了露天矿地质信息数据库。采用等值线插值法、距离反比加权插值法等方法插值矿区任意位置高程信息、矿区任意断面岩层信息和地质年代信息、爆区和炮孔周围地质地形信息,动态更新各水平台阶地形信息。选取岩石坚固性系数、抗拉强度、密度、波阻抗、完整性系数作为岩体可爆性分级的指标;采用博弈论对层次分析和熵值法计算的指标权重进行综合赋权;采用模糊模式识别方法建立岩体可爆性分级模型;根据岩体与炸药波阻抗相匹配原则,选择合理的炸药类型,高效利用炸药能量。提出“点”、“线”、“面”炸药单耗概念,全区以“面”单耗指导设计,“线”单耗为爆破设计基本单位,调整局部区域“点”单耗;建立前排抵抗线智能优化模型,动态调整首排及后面各排炮孔至台阶坡面的距离;孔网参数是爆破区域在水平空间布局是否均衡的体现,利用炸药单耗反推计算孔网参数;装药结构是爆破区域在垂直空间布局是否合理的体现,根据利文斯顿爆破漏斗理论,填塞长度值不小于炮孔最上部装药至坡面的最小抵抗线距离;提出以等时线分布情况衡量爆破连线延时网络的合理性,建立起爆网络安全检查与智能优化调整系统。分析爆破设计参数与爆破效果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建立爆破效果预测模型;采用模糊评价理论,对爆破效果进行分级,建立爆破效果评价模型;计算爆破效果理想值与预测值之间的差值,反馈优化调整设计参数;计算爆破效果真实值与预测值之间的差值,优化调整预测模型。系统在矿山的成功应用,提高了爆破设计效率,改善了爆破效果,节约了爆破成本,有利于提高露天矿安全高效爆破技术及数字化、智能化管理水平。对其他露天煤矿、金属矿山也具有指导意义和推广应用前景。
曾新枝[4](2012)在《矿岩爆破效果综合评价体系研究与实现》文中提出在矿床开采、水利工程、交通工程以及城镇建设中,爆破是主要的施工手段之一。根据矿岩爆破相关理论和综合评价技术理论,将从如下几方面展开研究:①矿岩爆破效果综合评价方法的选择;②矿岩爆破效果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③评价指标隶属函数的建立及其权重的确定;④矿岩爆破效果综合评价的数字化实现。考虑若必要性或可行性很差,其他几个评价指标再好的情况下,引入了模糊综合评判中的变权重概念和劣汰现象概念,采用层次分析和模糊综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对爆破效果进行综合评价。最后,结合具体实例,与层次分析法进行比较分析,得出如下几个结论:①加权平均型模糊综合函数基于第三种变权法(即采用第三种计算方法求变权重)的综合评判对具有模糊性、劣汰现象的矿岩爆破效果综合评价是有效的;②建立了比较全面的矿岩爆破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同时形成了较为统一、科学的指标标度方法;③通过矿岩爆破效果综合评价软件台阶爆破模块、挤压爆破模块的开发,说明了矿岩爆破效果综合评价软件的实现具有可行性;④本课题所建立的矿岩爆破效果综合评价模型,较之其他评价模型更具有适用性、可操作性和准确性。
孙丽[5](2012)在《空气间隔轴向不耦合装药预裂爆破数值模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预裂爆破技术应用范围极其广泛,对于深部厚大破碎矿体,其工艺相对复杂。本文以新城金矿厚大破碎矿体分段预裂挤压一次爆破强化开采技术研究课题为依托,对回采时两帮预裂爆破采矿工艺的关键技术进行研究。选用数值模拟的研究手段,采用ANSYS/LS-DYNA3D有限元软件进行动力及静力分析。如下为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1、采用ANSYS/LS-DYNA3D对相同装药量的不同空气间隔部位进行模拟,确定最优空气间隔层部位。得出正向起爆、空气层位于中部时,可以获得最优预裂爆破效果;2、采用ANSYS/LS-DYNA3D模拟轴向不耦合装药爆破,分析其恰好能使岩石裂缝贯穿,又不过度粉碎岩石的最优轴向不耦合系数,并对其进行控制研究。结果表明,炮孔采用轴向不耦合系数为2.16的空气间隔装药结构时,可以获得良好的爆破效果;3、采用ANSYS/LS-DYNA3D对7种不同不耦合系数的装药结构模拟其孔距对预裂爆破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孔径为7cm,孔距为70cm时,轴向不耦合系数为2.16时预裂爆破效果最佳;并设计其孔内可能的5种装药结构,进行爆破模拟,以优化预裂孔装药结构。研究表明,炸药在炮孔内分布越均匀,爆破对围岩的破坏效应越小;此外,采用空气间隔装药时,爆破能量分布更均匀,能更有效地控制爆破振动。实际爆破中,预裂孔可采用“0.2m炸药+0.2m竹筒”的装药结构。
黄丹[6](2012)在《浅埋、大跨隧道的控制爆破技术和控制爆破方案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铁路和公路建设的迅速发展,大跨断面隧道工程也日益增加。大跨断面开挖时,爆破振动对周边临近建筑物以及隧道周边围岩稳定性的影响成为关注热点。需根据实际现场施工条件,拟定合理的爆破方案、选择合理的爆破参数并保证其爆破效果是当下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兰渝线关子岭隧道为背景,通过理论和数值模拟手段,系统研究了浅埋、大跨隧道的控制爆破技术和控制爆破方案。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①总结了岩石爆破模型的优缺点,分析了岩石破坏机理,进而探讨了不耦合装药和不同起爆方式的破岩机理。②比较工点大跨断面施工技术方案,提出了应对措施。③研究减跨减震、掏槽位置及形式、爆破器材、装药结构和最大装药量、爆破时差、掘进进尺等控制爆破技术参数,根据体积公式,提出了关子岭大跨断面隧道的常规导爆管爆破方案和新型光电“隆芯1号”数码电子雷管爆破方案。④运用ANSYS/LSDYNA程序建立有限元实体模型,并运用经验公式简化周边眼爆破荷载,对常规爆破和新型光电爆破进行了数值模拟。⑤通过分析模拟结果,得出爆破施工中隧道围岩最不利的部位为迎爆侧,建议关子岭大跨断面车站隧道采用新型光电电子雷管爆破方案,并验证了减少单段起爆药量能降低振速。⑥分析了爆破测试仪器的参数和采集原理,归纳了测点布置原则,拟定了爆破振动监控方案,提供了测点数据分析方法。
高岩[7](2011)在《大连新港陆域施工爆破震动对进港隧道影响分析及控爆措施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爆破震动是爆破破坏的重要形式,在爆破施工中,经常遇到对爆区附近地下构筑物(如隧道、涵洞、硐室等)稳定性的影响问题,爆破产生的地震波会危及既有构筑物的围岩和衬砌结构的安全和稳定性。因此研究露天爆破震动对地下构筑物的影响,具有重要的工程实践意义。本文结合大连港30万吨原油码头石油储备库北区场平工程的爆破施工对邻近的新港1号隧道的影响进行研究分析,对爆破地震波作了较深入的探讨,通过现场实地对隧道的病害调查,结合数值模拟计算分析,详细研究了既有铁路隧道的结构安全性和爆破震动对隧道的影响,确定了铁路隧道的安全允许振速的控制指标,同时结合爆破允许安全振速值和爆破地震波传播规律确定控爆方案,并根据现场实际监测数值进行反馈,实现整个爆破工程的动态反馈和信息化施工,确保工程的顺利进行。
吴亮,张发勇[8](2009)在《浅析矿山开采中爆破参数优化与灾害控制》文中指出在分析了影响爆破效果因素的基础上,探讨了爆破块度分布预测模型、爆破参数优化经济模型以及爆破振动灾害的研究现状,以矿山深孔爆破机理、矿岩破坏能量分配和爆炸能量利用率以及爆破效果与灾害控制评价为基础,建立数学经济模型,充分结合系统科学研究方法,优化爆破参数。
杨春彪[9](2009)在《邯郸市矿山废弃地生态恢复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邯郸市位于河北省最南部,与晋、鲁、豫三省接壤,是我国北方典型的矿业城市,其矿藏丰富,煤矿、铁矿、建筑材料矿遍布。多年来,由于忽视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治理,使矿山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废渣堆、煤矸石山、地面塌陷、地裂缝等占用和破坏大量的土地,严重阻碍了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民生存、生产、生活构成威胁,所以矿山废弃地生态恢复工程势在必行。本文首先详细介绍了国内外矿山废弃地生态恢复研究进展;然后,全面叙述了邯郸市矿山废弃地环境背景现状,主要包括:当地的自然条件、资源状况、人口、经济、矿业及相关产业发展状况,矿山地质灾害;第三,总结并提出适合于邯郸地质环境条件的地质灾害治理措施,主要针对地面沉陷、塌陷、地裂缝、不稳定边坡等。归纳总结国内矿山废弃地地质环境恢复实践工程,并应用生态学的基本原理,提出矿山废弃地生态恢复技术;最后,以五家子、团城铁矿为案例,清除地质灾害隐患,提出土壤改良、植被恢复方案,总结了生态恢复的一般方法和步骤。主要结论如下:邯郸市矿山废弃地土壤改良的基本措施:施用改良剂、微生物修复、植物修复;8种先锋植物适应于邯郸市矿山废弃地立地条件,分别是花椒、山榆、核桃、紫花苜蓿、沙打旺、侧柏、狗尾草、砂地柏;邯郸市矿山废弃地生态恢复一般过程为:现状调查—总体规划—工程复垦—生物复垦—服务期维护。
来妙法,赵荫炳,吴文峰[10](2008)在《水下岩塞爆破技术在水资源二次开发的应用》文中认为已建水库中进行第二次开发必须要在原有的水库枢纽中增建水工隧洞,以满足防洪、排沙、扩机、城市供水和抽水蓄能等为目的开发任务.隧洞的进水口在水下深处是施工关键.水下岩塞爆破技术是扩建水工隧洞的"龙头"工程,该技术具有许多优点,特别是在进口高程很低时、多泥沙河流水库淤积的病险水库中使用该技术优点更加突出.
二、猫头山硐室爆破实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猫头山硐室爆破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特大断面小净距隧道爆破振动传播规律和分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特大断面小净距隧道设计研究现状 |
1.2.2 爆破地震波在岩体内的传播规律研究现状 |
1.2.3 隧道爆破动力特性和结构动力响应研究现状 |
1.2.4 隧道爆破振动影响分区判据及安全判据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爆破振动传播机理与结构安全判据研究 |
2.1 爆破地震波的传播与岩体损伤区域分类 |
2.2 爆破振动安全判据研究现状 |
2.2.1 以加速度为判别依据 |
2.2.2 以振动速度作为判别依据 |
2.2.3 以频率—振速双因素作为判别依据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小净距隧道爆破振动及结构响应研究 |
3.1 动力数值模拟软件及其算法 |
3.1.1 有限差分软件FLAC3D动力计算简介 |
3.1.2 爆破模拟算法 |
3.1.3 爆破荷载的类型与实现 |
3.1.4 爆破模拟边界条件 |
3.2 现场监控数据及分析 |
3.2.1 工程概况 |
3.2.2 测试设备的选取 |
3.2.3 监测数据分析 |
3.3 数值模拟及其结果分析 |
3.3.1 模型网格 |
3.3.2 计算参数 |
3.3.3 计算结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小净距隧道爆破振动影响因素研究 |
4.1 隧道爆破响应影响因素研究 |
4.2 不同围岩参数的影响 |
4.2.1 围岩容重对爆破响应的影响 |
4.2.2 围岩动弹性模量对爆破响应的影响 |
4.2.3 围岩泊松比对爆破响应的影响 |
4.2.4 围岩粘聚力对爆破响应的影响 |
4.3 不同爆破设计参数的影响 |
4.3.1 炸药爆速对爆破响应的影响 |
4.3.2 炸药升降压时间对爆破响应的影响 |
4.3.3 装药密度对爆破响应的影响 |
4.3.4 单次爆破进尺对爆破响应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小净距隧道爆破振速预测与影响分区研究 |
5.1 均匀设计法及均匀设计表的应用 |
5.2 爆破振动影响因素函数量化与振速预测 |
5.2.1 影响因素均匀设计试验方案 |
5.2.2 影响因素均匀设计数值试验结果 |
5.2.3 影响因素多元回归方程拟合 |
5.3 隧道爆破振动影响分区 |
5.3.1 分区标准与方法 |
5.3.2 分区方法的应用 |
5.4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2)水介质耦合小药柱间隔装药爆破理论与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管道效应 |
1.2.2 水介质耦合装药 |
1.3 研究内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传爆机理分析 |
2.1 基础理论简介 |
2.1.1 Chapman-Jouguet理论 |
2.1.2 Z-N-D理论 |
2.2 直径效应 |
2.3 空气介质管道效应 |
2.3.1 空气冲击波超前压缩药包论 |
2.3.2 超前空气冲击波的存在验证 |
2.3.3 外部爆轰等离子体超前压缩药包论 |
2.3.4 空气介质管道效应的界限 |
2.3.5 空气介质管道效应衡量指标 |
2.3.6 空气介质管道效应的传爆长度 |
2.3.7 技术措施 |
2.4 真空条件下管道效应 |
2.5 水介质管道效应 |
2.5.1 前人实验结果 |
2.5.2 爆生气体径向扩散模型 |
2.5.3 算例分析 |
2.5.4 不足 |
2.6 灰色关联分析 |
2.6.1 灰色关联分析理论 |
2.6.2 灰色关联公理与灰色关联度 |
2.6.3 管道效应影响因素灰色关联分析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管道效应数值模拟及分析 |
3.1 LS-DYNA程序简介 |
3.1.1 功能特点 |
3.1.2 计算流程 |
3.1.3 爆破模拟算法 |
3.2 水介质耦合小药柱间隔装药管道效应对比分析 |
3.2.1 岩体模型 |
3.2.2 炸药状态方程 |
3.2.3 水介质材料 |
3.2.4 空气介质材料 |
3.2.5 计算模型 |
3.2.6 计算结果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水介质耦合装药特性研究 |
4.1 水介质耦合装药爆破过程 |
4.2 质点状态参数时间函数 |
4.2.1 耦合装药孔壁荷载 |
4.2.2 水耦合装药孔壁荷载 |
4.2.3 孔壁冲量密度 |
4.2.4 孔壁透射比能 |
4.2.5 岩石动态应力场 |
4.2.6 冲击波区域耦合装药岩石状态参数 |
4.2.7 冲击波区域水耦合装药岩石状态参数 |
4.2.8 算例分析 |
4.3 数值模拟 |
4.3.1 模拟算法 |
4.3.2 屈服准则 |
4.3.3 计算模型 |
4.3.4 模拟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装药结构设计与爆破方案对比分析 |
5.1 水介质耦合小药柱间隔装药结构 |
5.2 深孔爆破设计 |
5.2.1 工程概况 |
5.2.2 现行深孔爆破方案 |
5.2.3 深孔爆破方案修正 |
5.2.4 社会经济指标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本文取得主要成果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科研成果清单 |
致谢 |
(3)露天矿安全高效爆破智能化动态设计系统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Extended Abstract |
目录 |
Contents |
图清单 |
表清单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 预计创新点 |
1.5 本章小结 |
2 露天矿爆破地质信息管理系统 |
2.1 基础资料分析与整理 |
2.2 地质数据库设计与开发 |
2.3 爆破地质信息系统 |
2.4 本章小结 |
3 岩石可爆性分级与炸药智能匹配 |
3.1 概述 |
3.2 岩体可爆性分级指标选取 |
3.3 综合赋权法确定指标权重 |
3.4 岩体可爆性模糊模式识别 |
3.5 工程应用 |
3.6 本章小结 |
4 爆破参数分析与智能设计 |
4.1 炸药单耗 |
4.2 最小/底盘抵抗线 |
4.3 孔网参数 |
4.4 填塞长度及超深 |
4.5 延时时间 |
4.6 本章小结 |
5 爆破效果预测及参数反馈优化调整 |
5.1 爆破效果预测模型 |
5.2 爆破效果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
5.3 设计参数的反馈优化调整 |
5.4 系统的实现 |
5.5 本章小结 |
6 露天矿爆破设计情况与系统应用 |
6.1 黑岱沟露天矿爆破设计现状 |
6.2 系统在露天矿的应用 |
6.3 社会经济效益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矿岩爆破效果综合评价体系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矿岩爆破效果评价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3 爆破效果评价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爆破效果综合评价方法的评述 |
1.3.2 综合评价各指标权重的确定 |
1.3.3 综合评价软件实现的研究现状 |
1.4 爆破效果综合评价研究存在的问题 |
1.5 研究内容、范围及方法 |
第2章 矿岩爆破相关基础理论 |
2.1 矿岩爆破技术概论 |
2.2 矿岩爆破效果影响因素分析 |
2.2.1 炸药性能对爆破效果的影响 |
2.2.2 爆破对象的介质特性对爆破效果的影响 |
2.2.3 爆破设计参数对爆破效果的影响 |
2.2.4 爆破工艺对爆破效果的影响 |
2.2.5 不同爆破方式对爆破效果的要求 |
2.3 爆破效果测定技术的发展 |
2.4 小结 |
第3章 矿岩爆破效果综合评价方法选择 |
3.1 综合评价技术概论 |
3.1.1 综合评价方法的分类 |
3.1.2 综合评价方法选择的一般原则 |
3.2 矿岩爆破效果综合评价的目的及其方法选择 |
3.2.1 矿岩爆破效果综合评价的目的 |
3.2.2 矿岩爆破效果综合评价方法的选择 |
3.3 模糊综合评价与决策 |
3.3.1 模糊集合 |
3.3.2 模糊综合评价 |
3.3.3 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 |
3.4 层次分析法 |
3.4.1 判断矩阵 |
3.4.2 指标权重的计算方法 |
3.4.3 判断矩阵A的一致性检验 |
3.5 评价指标的权重确定——变权重 |
3.5.1 变权重的定义及意义 |
3.5.2 变权重的原理和计算方法 |
3.6 综合函数f及变权重计算方法的确定 |
3.6.1 综合函数f的算法及其性质 |
3.6.2 综合函数f的确定 |
3.6.3 变权重计算方法的确定 |
3.7 小结 |
第4章 矿岩爆破效果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
4.1 矿岩爆破效果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4.1.1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 |
4.1.2 矿岩爆破效果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结构 |
4.2 各评价指标的测定及建议 |
4.2.1 大块率和过度粉碎率或粉矿率 |
4.2.2 前冲量和后冲量 |
4.2.3 底板平整度、壁面平整度和井巷宽度(高度)偏差 |
4.2.4 松散度 |
4.2.5 岩体损伤度或围岩损伤度和孔壁损伤度 |
4.2.6 爆破振动强度与减震率 |
4.2.7 粉尘浓度、炮烟浓度、噪声声压和飞石 |
4.2.8 炮眼利用率、延米爆破量、炸药单耗、雷管单耗和孔间径比 |
4.3 综合评价指标隶属函数的确定 |
4.3.1 爆破效果综合评价指标的量化分级(评语等级) |
4.3.2 爆破效果综合评价指标隶属函数的确定 |
4.3.3 爆破效果综合评价指标隶属函数建立 |
4.4 小结 |
第5章 矿岩爆破效果综合评价软件的实现 |
5.1 开发平台的选择与简介 |
5.1.1 开发平台的选择——MATLAB及Access |
5.1.2 MATLAB语言特点 |
5.2 矿岩爆破效果综合评价软件设计 |
5.2.1 软件模块设计 |
5.2.2 综合评价软件的运行流程 |
5.2.3 数据库设计 |
5.3 矿岩爆破效果综合评价软件实现的关键技术 |
5.3.1 数据类型转换、检验和判断矩阵一致性检验 |
5.3.2 利用MATLAB软件求变权重数 |
5.3.3 数据库连接、存贮、提取查询 |
5.4 软件图形界面设计及主要功能实现 |
5.4.1 登录功能的设计 |
5.4.2 软件模块选择功能的设计 |
5.4.3 判断矩阵R确定功能设计 |
5.4.4 隶属函数参数设置功能设计 |
5.4.5 层次分析与模糊评判功能设计 |
5.4.6 生成综合评价报告功能设计 |
5.4.7 数据存取与查询功能设计 |
5.5 小结 |
第6章 露天采矿爆破效果综合评价应用实例 |
6.1 实例概况 |
6.1.1 栾川南泥湖钼矿概况 |
6.1.2 9.17东区1335m台阶采剥爆破工程简介 |
6.2 南泥湖钼矿爆破效果综合评价指标的选取及其测定 |
6.2.1 南泥湖钼矿爆破效果综合评价指标的选取 |
6.2.2 南泥湖钼矿爆破效果综合评价指标的测定 |
6.3 基于不同方法爆破效果综合评价与比较分析 |
6.3.1 基于变权模糊爆破效果综合评价软件的评价 |
6.3.2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爆破效果综合评价 |
6.3.3 比较分析 |
6.4 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硕士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5)空气间隔轴向不耦合装药预裂爆破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和意义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预裂爆破概述 |
1.2.2 预裂爆破研究现状 |
1.2.3 岩石爆破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
1.3 本文要解决的问题和研究方法 |
1.3.1 关键技术难题 |
1.3.2 本文研究的方法 |
第二章 预裂爆破的数值模拟软件介绍 |
2.1 引言 |
2.2 计算机模拟爆炸及其作用过程的必要性 |
2.3 有限元工作的基本原理 |
2.4 LS-DYNA简介 |
2.4.1 LS-DYNA发展历程 |
2.4.2 LS-DYNA的分析功能 |
2.4.3 材料模型和单元类型 |
2.4.4 Lagrange、Euler、ALE简介 |
2.4.5 ANSYS/LS-DYNA3D程序前、后处理及求解步骤介绍 |
2.5 LS-DYNA爆破数值仿真基本原理 |
2.5.1 LS-DYNA算法基础 |
2.5.2 控制方程 |
2.5.3 离散化空间有限元 |
2.5.4 单元算法中的单点高斯积分及沙漏模态控制 |
2.5.5 应力波与人工体积粘性 |
2.5.6 材料模型 |
2.5.7 非线性方程组的解法 |
2.6 本章结论 |
第三章 轴向不耦合预裂爆破空气间隔位置优选 |
3.1 引言 |
3.2 空气间隔位置确定 |
3.3 预裂爆破过程数值模拟 |
3.3.1 空气间隔层位于炮孔不同部位数值模型及边界条件 |
3.3.2 算法的选用 |
3.3.3 材料参数及本构模型 |
3.3.4 求解时间及求解输出结果 |
3.4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3.4.1 反向起爆,爆破过程有效应力场分析及孔内关键位置应力分析 |
3.4.2 相同装药结构下,不同起爆方式,孔内应力场分析 |
3.5 本章结论 |
第四章 空气间隔轴向不耦合预裂爆破参数优化 |
4.0 前言 |
4.0.1 空气间隔预裂爆破的发展历程 |
4.0.2 本章研究研究思路 |
4.1 空气间隔装药预裂爆破特点及作用机理 |
4.1.1 空气间隔预裂爆破作用机理 |
4.1.2 空气间隔预裂爆破特点 |
4.2 炮孔装药结构设计 |
4.3 爆破过程数值模拟 |
4.3.1 数值模拟模型 |
4.3.2 材料模型及其参数 |
4.4 分析研究预裂爆破模拟结果的方法 |
4.4.1 材料失效条件 |
4.4.2 岩石介质在炸药爆破过程中所遵循的屈服判定准则 |
4.5 爆破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4.5.1 预裂爆破有效应力场分析 |
4.5.2 关键位置有效应力分析 |
4.6 本章结论 |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
5.1 全文结论 |
5.2 展望及思考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6)浅埋、大跨隧道的控制爆破技术和控制爆破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
1.2 隧道爆破技术分类及研究现状 |
1.2.1 隧道掏槽爆破技术 |
1.2.2 隧道光面爆破技术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
1.3 研究的意义和研究的内容 |
1.3.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岩石爆破力学原理和机理 |
2.1 几种典型理论阶段下岩石爆破的模型 |
2.1.1 弹性理论阶段 |
2.1.2 断裂理论阶段 |
2.1.3 损伤理论阶段 |
2.2 爆破荷载作用下岩石破坏机理 |
2.2.1 应力波作用理论 |
2.2.2 爆轰气体压力破坏理论 |
2.2.3 两种理论的共同作用 |
2.2.4 现代爆破理论的基本观点 |
2.3 炮眼不同装药结构的破岩机理 |
2.3.1 耦合装药的破岩机理 |
2.3.2 不耦合装药的破岩机理 |
2.3.3 不同起爆方向爆破机理分析 |
2.3.4 空气柱的作用 |
第三章 工点大断面隧道爆破技术研究 |
3.1 地质条件和施工技术方案以及措施 |
3.1.1 隧道地质水文条件 |
3.1.2 隧道设计简介 |
3.1.3 工点施工技术方案和措施 |
3.2 隧道常规爆破施工技术分析研究 |
3.2.1 工业炸药的特点及分类 |
3.2.2 减跨减震技术 |
3.2.3 起爆器材和起爆技术 |
3.2.4 钻眼爆破参数 |
3.2.5 装药结构 |
3.2.6 爆破时差 |
3.3 隧道新型光电爆破施工技术分析研究 |
3.3.1 新型光电起爆器材 |
3.3.2 数码电子雷管与传统雷管的比较 |
3.3.3 数码电子雷管微差干扰降震的主要原理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工点大断面隧道爆破方案分析研究 |
4.1 工点大断面隧道爆破设计方案 |
4.1.1 爆破参数 |
4.1.2 循环进尺装药量 Q 的计算及炮眼装药量的分配 |
4.2 数值模拟和参数选择 |
4.2.1 炸药冲击荷载模型 |
4.2.2 模型建立和参数选择 |
4.3 常规雷管爆破数值模拟 |
4.4 光电电子雷管爆破方案数值模拟 |
4.5 数值结果对比分析研究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现场测试方案和测试分析 |
5.1 测试仪器原理和参数 |
5.1.1 测试仪器 |
5.1.2 爆破振动测试仪采集原理 |
5.1.3 振动参数 |
5.2 测点布置原则方案 |
5.2.1 测点一般布置原则 |
5.2.2 测点布置注意事项 |
5.2.3 测点布置方案 |
5.3 测点数据分析与处理 |
5.3.1 数据回归分析 |
5.3.2 隧道围岩爆破效果判断依据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工作与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着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7)大连新港陆域施工爆破震动对进港隧道影响分析及控爆措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我国工程爆破技术的发展 |
1.2.2 爆破震动对地下构筑物影响的研究现状 |
1.3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4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二章 爆区及隧道地质环境研究 |
2.1 爆区地质环境 |
2.1.1 工程概况及气象水文条件 |
2.1.2 场地工程地质、地貌条件 |
2.1.3 场地地质构造 |
2.1.4 地震效应 |
2.1.5 罐基二次爆破区域 |
2.2 隧道地质环境 |
2.2.1 隧道概况 |
2.2.2 隧道工程地质及水文条件 |
2.2.3 隧道的设计和施工情况 |
2.3 隧道现状调查 |
2.3.1 调查方法 |
2.3.2 隧道病害的理论分析 |
2.3.3 隧道现状实地调查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爆破地震波的特性及控制 |
3.1 引言 |
3.2 爆破地震波形成及特性 |
3.2.1 爆破地震波的形成 |
3.2.2 爆破地震波的类型 |
3.2.3 爆破地震波的特征参数 |
3.2.4 爆破地震波的特性 |
3.3 爆破地震与天然地震的区别 |
3.4 爆破地震波的影响因素 |
3.5 爆破地震的控制措施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隧道结构安全性分析 |
4.1 引言 |
4.2 FLAC 软件的简介 |
4.3 结构安全性分析的计算原理 |
4.3.1 围岩压力的计算方法 |
4.3.2 荷载结构法原理 |
4.3.3 衬砌结构安全性评价方法 |
4.4 隧道结构安全性的数值模拟分析 |
4.4.1 工况一(Ⅴ级围岩,浅埋) |
4.4.2 工况二(Ⅳ级围岩,浅埋) |
4.4.3 工况三(Ⅳ级围岩,深埋) |
4.4.4 工况四(Ⅲ级围岩,深埋)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爆破震动对隧道影响分析及控爆措施研究 |
5.1 分析策略与安全判据 |
5.2 隧道结构的振动速度与破坏标准 |
5.3 爆破对隧道的影响分析 |
5.3.1 罐基础爆破 |
5.3.2 道路爆破 |
5.4 爆破方案设计 |
5.4.1 最大段起爆药量的控制 |
5.4.2 爆破技术参数的控制 |
5.5 爆破现场震动监测 |
5.5.1 监测的目的与内容 |
5.5.2 监测仪器及系统原理 |
5.5.3 测点布置 |
5.5.4 爆破震动监测结果 |
5.6 数据的比较与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8)浅析矿山开采中爆破参数优化与灾害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 言 |
2 影响爆破效果因素 |
3 爆破块度分布预测模型 |
4 爆破参数优化经济模型 |
5 爆破危害预测与控制 |
6 结 论 |
(9)邯郸市矿山废弃地生态恢复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的发展趋势及研究现状 |
1.2.2 我国的发展趋势与研究现状 |
1.3 技术路线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1.5 创新点 |
1.6 本章小结 |
第2章 区域概况 |
2.1 自然地理 |
2.1.1 地形地貌 |
2.1.2 气侯 |
2.1.3 水文 |
2.2 地质概况 |
2.2.1 地层岩性 |
2.2.2 地质构造 |
2.2.3 新构造活动与地震 |
2.3 生态环境 |
2.3.1 动植物资源 |
2.3.2 矿产资源及开发利用现状 |
2.3.3 矿山环境问题 |
2.3.4 废弃矿山综合治理工程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生态恢复技术原理与方法研究 |
3.1 地质灾害治理 |
3.1.1 滑坡治理 |
3.1.2 泥石流治理 |
3.1.3 采空区治理 |
3.1.4 塌陷区治理 |
3.1.5 地裂缝治理 |
3.2 土壤改良 |
3.2.1 施用改良剂 |
3.2.2 微生物修复 |
3.2.3 植物修复 |
3.3 矿山废弃地植物种类的选择 |
3.3.1 植被重建的目标和基本原则 |
3.3.2 先锋植物的选择 |
3.4 植物栽植技术 |
3.4.1 乔木类的种植技术 |
3.4.2 灌木种植的技术要求 |
3.4.3 草类种植的技术要求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生态恢复技术应用研究 |
4.1 五家子铁矿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程 |
4.1.1 基本概况和调查任务 |
4.1.2 矿山基本情况 |
4.1.3 矿山地质环境 |
4.1.4 矿山地质环境现状及影响评估 |
4.1.5 矿山恢复治理总体规划方案 |
4.1.6 一期恢复治理工程设计 |
4.1.7 经费的构成及来源配置 |
4.2 团城铁矿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程 |
4.2.1 矿山基本情况 |
4.2.2 矿山地质环境条件 |
4.2.3 矿山地质环境现状及影响评估 |
4.2.4 矿山恢复治理总体规划方案 |
4.2.5 一期恢复治理工程设计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 |
四、猫头山硐室爆破实践(论文参考文献)
- [1]特大断面小净距隧道爆破振动传播规律和分区研究[D]. 王海粟.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3)
- [2]水介质耦合小药柱间隔装药爆破理论与技术研究[D]. 喻智. 湖南科技大学, 2017(02)
- [3]露天矿安全高效爆破智能化动态设计系统的研究与应用[D]. 丁小华. 中国矿业大学, 2014(04)
- [4]矿岩爆破效果综合评价体系研究与实现[D]. 曾新枝. 武汉理工大学, 2012(05)
- [5]空气间隔轴向不耦合装药预裂爆破数值模拟研究[D]. 孙丽. 中南大学, 2012(01)
- [6]浅埋、大跨隧道的控制爆破技术和控制爆破方案研究[D]. 黄丹. 重庆交通大学, 2012(05)
- [7]大连新港陆域施工爆破震动对进港隧道影响分析及控爆措施的研究[D]. 高岩. 重庆交通大学, 2011(05)
- [8]浅析矿山开采中爆破参数优化与灾害控制[J]. 吴亮,张发勇. 现代矿业, 2009(08)
- [9]邯郸市矿山废弃地生态恢复技术研究[D]. 杨春彪. 河北工程大学, 2009(S2)
- [10]水下岩塞爆破技术在水资源二次开发的应用[J]. 来妙法,赵荫炳,吴文峰. 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学报, 20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