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放射性皮肤损伤的预防和治疗(论文文献综述)
云婷,孟英涛,吕娇,袁芳[1](2022)在《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的预防与治疗进展》文中研究指明阐述放射性皮肤损伤的分级标准,综述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的预防及治疗进展。指出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是肿瘤放射治疗的常见并发症,尽管一些药物在临床上显示一定的疗效,但目前仍然缺乏基于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的高级别临床证据,同时应根据病人的个体化差异提前进行预防和治疗。
朱丽娟,袁玮媚,潘佩培[2](2022)在《头颈部肿瘤放射性皮肤损伤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在我国,恶性肿瘤是致死率最高的疾病[1],其中头颈部肿瘤[2]排名第六,且多为鳞状细胞癌[3]。70%的头颈部肿瘤的患者在确诊时已为中晚期,且头颈部解剖结构复杂,具有较多的重要器官,在治疗的选择上除了疗效以外还要兼顾器官功能的保留。国际上多项研究显示综合手术和放化疗的治疗方式可以得到更好的疗效[4-5]。放射治疗是治疗肿瘤的主要方法之一,放射线对病变肿瘤产生作用的同时,也极易对照射部位周围的组织造成损伤,
李琼琼,张娴,孟凡静,孙晗玉[3](2021)在《放射性皮肤损伤链式管理模式的构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构建放射性皮肤损伤链式管理模式并分析其成效。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1月—6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放疗科收治的60例宫颈癌放化疗患者为对照组,实施传统的放射性皮肤损伤管理,选取2019年7月—12月收治的60例宫颈癌放化疗患者为观察组,进行放射性皮肤损伤链式管理。比较两组患者2级及以上放射性皮炎发生率、患者满意度。结果放射性皮肤损伤链式管理模式放射性皮炎Ⅱ级及以上发生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宫颈癌放化疗患者满意度(94.48±2.696)分高于对照组(92.25±3.53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无缝隙、连续的放射性皮肤损伤链式管理模式有益于降低患者2级及以上放射性皮炎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曾小玲,盛小伍,周晓,戴捷[4](2021)在《急性放射性皮炎防治研究进展》文中指出急性放射性皮炎是一种由肿瘤放射治疗、职业性或意外事故以及战时核辐射等大剂量射线照射后引起的皮肤损伤,常发生于辐射后数天至数月内。急性放射性皮炎发病机制未完全阐明,目前主要认为与放射线直接或间接诱导细胞DNA损伤,引起细胞凋亡、坏死相关。现代医学对急性放射性皮炎有效防治尚无统一共识。本文旨在将近年来针对急性放射性皮炎药物和物理防治研究作一综述,以期为今后的临床治疗和学术研究提供科学参考和研究方向。
丁学锋,魏旭升,严晓花,温鹏军,谢洪霞,毛宏亮[5](2021)在《局部热疗联合医用放疗皮肤防护剂对乳腺癌术后胸壁放疗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局部热疗联合医用放疗皮肤防护剂对乳腺癌术后胸壁放疗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的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20年2月本院60例行乳腺癌术后胸壁放疗期间发生的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涂抹医用放疗皮肤防护剂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局部热疗。比较两组放疗结束时皮肤损伤分级、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治疗效果,比较两组瘙痒缓解时间、疼痛缓解时间、皮肤愈合时间,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SF-36评分。结果:观察组皮肤损伤0、1级所占比例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2、3、4级所占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瘙痒缓解时间、疼痛缓解时间及皮肤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躯体功能、社会功能、生理功能、健康状况、精神健康、精力状态、情感职能、生理职能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躯体功能、社会功能、生理功能、健康状况、精神健康、精力状态、情感职能、生理职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局部热疗联合医用放疗皮肤防护剂能够提高乳腺癌术后胸壁放疗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的疗效,缓解皮肤症状,缩短愈合时间,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荐。
胡秀茹,许文秀,沈振艳,何新颖,毕建强,孙云川[6](2021)在《局部高压氧喷联合物理冷疗治疗放射性皮肤损伤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局部高压氧喷联合物理冷疗治疗放射性皮肤损伤的疗效。方法选取90例接受放射治疗且出现放射性皮肤损伤的恶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组、B组、C组,各30例。3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分割放疗和常规护理干预,放疗结束后A组给予物理冷疗,B组给予高压氧喷联合物理冷疗,C组给予三乙醇胺乳膏涂抹治疗。比较3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创面愈合时间、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卡氏功能状态评分及治疗后瘢痕形成率、血清表皮生长因子(EGF)、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IL-1)、IL-6、IL-10的水平,比较治疗过程3组患者的换药次数和局部皮肤感染发生率。结果 B组疗效及有效率优于A组(P<0.05);B组、C组、A组皮肤损伤愈合时间依次延长,换药次数依次增加(P<0.05);治疗后,3组患者疼痛VAS评分、血清TNF-α、IL-1水平较治疗前降低,卡氏功能状态评分、血清EGF、IL-10水平较治疗前升高,B组、C组血清IL-6水平亦较治疗前降低(均P<0.05);且B组疼痛VAS评分、血清TNF-α、IL-1、IL-6水平低于C组和A组,卡氏功能状态评分、血清EGF、IL-10水平均高于C组和A组(均P<0.05)。3组皮肤感染率、瘢痕形成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局部高压氧喷联合物理冷疗治疗恶性肿瘤放疗后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患者,可以提高疗效,减轻机体炎症反应,缓解疼痛,促进皮肤损伤快速愈合。
赵悦辰[7](2021)在《放射性皮肤损伤动物模型的建立及维生素B12软膏对放射性皮肤损伤治疗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和人类平均寿命的延长,恶性肿瘤患者数量逐年升高,恶性肿瘤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重要疾病。放射治疗是恶性肿瘤最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适用于大多数恶性肿瘤。研究统计,超过50%的恶性肿瘤患者在病程中需接受放射治疗。然而,放射线在消灭、抑制肿瘤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破坏了正常的组织和器官,导致副反应的发生。放射性皮肤损伤是接受放疗患者常见的副反应之一,95%的患者在接受放疗过程中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放射性皮肤损伤。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通常发生在放疗开始后的2-3周内,临床表现包括皮肤轻度红斑、干性脱皮、湿性脱皮、溃疡坏死。慢性放射性皮肤损伤可在放疗后几个月甚至几年后发生,临床表现包括毛细血管扩张、皮肤萎缩、纤维化、水肿、坏死、瘘管形成、创面迁延不愈等。与单纯创伤和一般的烧伤不同,射线作用于皮肤、皮下组织后造成的损伤通常会引起感染和溃疡,较难治愈,并导致纤维化和坏死发生,甚至人体机能障碍,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制约了治疗计划的顺利完成。因此,预防和治疗放射性皮肤损伤己成为肿瘤放射治疗领域的一重大难题。放射性皮肤损伤的治疗包括一般护理、局部应用药物、敷料治疗、手术等。然而,目前关于放射性皮肤损伤治疗的临床研究中,许多治疗方法及药物的效果似乎矛盾,仍没有一种达成共识的标准方法。因此,基于目前的形势,开发一种高效、安全的治疗放射性皮肤损伤的特效药物,具有不可估量的经济与社会效益。70多年前,在寻找治疗恶性贫血的“抗恶性贫血因子”时,维生素B12在肝提取物中首次被发现。维生素B12也称钴胺素,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是细胞合成核酸过程中的重要辅酶,可催化分子重排、核苷酸生成脱氧核苷酸、转甲基等反应。此外,维生素B12可加快肉芽组织增生及上皮细胞再生,对受损皮肤黏膜上皮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具有显着的修复再生功能,对受损的神经鞘有营养和促进修复作用。然而,目前关于维生素B12治疗放射性皮肤损伤的基础研究并不多见,其治疗的具体机制仍不明确,是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目的:本研究通过建立放射性皮肤损伤动物模型,探究维生素B12软膏对放射性皮肤损伤的治疗作用,以期为将来维生素B12软膏应用于临床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以小型香猪建立Ⅳ度放射性皮肤损伤动物模型。设立未用药组、三乙醇胺组、维生素B12组,按不同组别上药及观察拍照。以放射肿瘤治疗协作组(Radiation Therapy Oncology Group,RTOG)分度标准评价各组皮肤损伤程度随时间变化。(2)上药及观察12周后,切取各组受试区域皮肤组织,进行HE和Masson染色,检测不同组别皮肤组织学变化。(3)上药及观察12周后,切取各组受试区域皮肤组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不同组别皮肤组织中NF-κB,COX-2,IL-6,TGF-β蛋白表达水平。(4)RT-qPCR检测各组受试区域皮肤组织中NF-κB,COX-2,IL-6,TGF-βmRNA的表达水平。(5)Western-blot检测各组受试区域皮肤组织中NF-1κB,COX-2,IL-6,TGF-β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1)维生素B12软膏在放射性皮肤损伤动物模型中显示出良好治疗效果。经过12周上药及观察,各组皮肤外象变化出现显着性差异,未用药组仍为Ⅳ度损伤状态,三乙醇胺组为Ⅱ度损伤,维生素B12组仅为Ⅰ度损伤,几乎恢复至正常皮肤状态。(2)维生素B12软膏治疗后减缓了皮肤放射性损伤后表皮增厚和胶原沉积的趋势。HE染色结果显示,与正常皮肤相比,各组表皮均不同程度增厚。表皮厚度由高至低依次为未用药组,三乙醇胺组,维生素B12组,正常皮肤。Masson染色可见未用药组中胶原大量沉积,维生素B12组和正常皮肤胶原含量相当,远低于未用药组胶原含量。(3)维生素B12软膏治疗后放射性皮肤损伤相关分子表达水平显着降低。在免疫组化、Western-blot、RT-qPCR检测中均发现,与未用药组相比,维生素B12组NF-κB和COX-2表达水平显着降低。(4)维生素B12软膏治疗后炎症反应相关分子表达水平显着降低。在免疫组化、Western-blot、RT-qPCR检测中均发现,与未用药组相比,维生素B12组IL-6表达水平显着降低。(5)维生素B12软膏治疗后放射性纤维化相关分子表达水平显着降低。在免疫荧光、Western-blot、RT-qPCR检测中均发现,与未用药组相比,维生素B12组TGF-β表达水平显着降低。结论:综上,维生素B12软膏可显着降低皮肤放射损伤后NF-κB,COX-2,IL-6,TGF-β分子的表达水平,具有较强的抗辐射、抗炎、抗纤维化作用,对治疗重度放射性皮肤损伤有良好效果。本研究结果为今后的临床研究奠定了基础,维生素B12软膏作为放射性皮肤损伤特效药物应用于临床十分值得期待。
郑雅[8](2021)在《敷料类药物预防放射性皮炎的Meta分析及临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对应用敷料类药物预防放射性皮炎的随机对照研究进行Meta分析,循证敷料类药物中预防放射性皮炎的最佳敷料;通过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评估循证的最佳敷料聚氨酯水凝胶敷料预防放射性皮炎的效果,为放射性皮炎的预防用药提供临床实践依据。方法通过检索Pub 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hina Biology Medicine,CBM)、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知网(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等数据库,对应用敷料类药物预防放射性皮炎的随机对照研究进行Meta分析,循证敷料类药物中预防放射性皮炎的最佳敷料。将84例首次接受放射治疗的肿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2例)和干预组(42例),对照组使用临床常用的奥克喷射线防护剂,干预组使用循证的最佳敷料聚氨酯水凝胶敷料,在放疗全程根据美国肿瘤放射治疗协作组急性放射性皮炎分级标准对照射野皮肤进行评估,评价聚氨酯水凝胶敷料预防放射性皮炎的临床效果。结果(1)本研究检索到相关文献2393篇,最终纳入41项(赛肤润液体敷料16篇、美菲敷料17篇、聚氨酯水凝胶敷料4篇、3M液体敷料2篇、胶原敷料1篇、壳聚糖医用敷料1篇)符合标准的研究,共3432例患者,所纳入的研究中,有58.5%的研究说明了随机顺序的产生方法,29.3%的研究描述了随机方案的分配隐藏,所有研究均未说明对研究对象及干预实施者使用盲法,12.2%的研究表示对结果测评者实施了盲法,97.6%的研究结局指标叙述完整,所有研究均没有选择性报告研究结果,也没有其他方面的偏倚来源。纳入文献总体质量中等。(2)因3M液体敷料、胶原敷料和壳聚糖医用敷料纳入文献较少且质量一般,本研究只对应用赛肤润液体敷料、美菲敷料和聚氨酯水凝胶敷料三种敷料预防放射性皮炎的研究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1)在预防放射性皮炎、减少放射性皮炎总发生率方面,赛肤润[OR=0.20,95%CI(0.13,0.29),P<0.05]、美菲敷料[OR=0.17,95%CI(0.05,0.61),P<0.05]、聚氨酯水凝胶敷料[OR=0.15,95%CI(0.10,0.24),P<0.05]的预防效果优于其他预防药物或护理措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在预防Ⅰ级放射性皮炎的发生方面,使用赛肤润[OR=2.16,95%CI(1.18,3.98),P<0.05]和美菲敷料[OR=4.55,95%CI(2.33,8.90),P<0.05]者,其Ⅰ级放射性皮炎的发生率高于使用其他预防药物或护理措施者,使用聚氨酯水凝胶敷料者[OR=0.41,95%CI(0.18,0.94),P<0.05]其Ⅰ级放射性皮炎的发生率低于使用其他预防药物或护理措施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在预防Ⅱ级及以上放射性皮炎、降低Ⅱ级及以上放射性皮炎的发生率方面,赛肤润[OR=0.21,95%CI(0.16,0.27),P<0.05]、美菲敷料[OR=0.12,95%CI(0.08,0.20),P<0.05]和聚氨酯水凝胶敷料[OR=0.22,95%CI(0.13,0.38),P<0.05]的预防效果均明显优于其他预防药物或护理措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赛肤润、美菲敷料和聚氨酯水凝胶敷料三种敷料在预防放射性皮炎、减少放射性皮炎发生率方面比其他预防药物和护理措施有更好的预防效果。(3)三种敷料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使用赛肤润、美菲敷料和聚氨酯水凝胶敷料预防放射性皮炎的患者,其放射性皮炎的发生率分别为63.20%、51.09%和41.32%,Ⅰ级放射性皮炎的发生率分别为42.73%、49.27%和33.47%,Ⅱ级及以上放射性皮炎的发生率分别为33.16%、24.05%和7.85%。在三种敷料中,使用聚氨酯水凝胶敷料的患者,其放射性皮炎的总发生率、Ⅰ级放射性皮炎发生率和Ⅱ级及以上放射性皮炎的发生率均为最低,由此得出,聚氨酯水凝胶敷料是三种敷料中预防放射性皮炎效果最佳的敷料。(4)对照组和干预组患者共有55例(65.48%)发生了放射性皮炎,其中干预组有18例(42.86%)、对照组有37例(88.10%);发生Ⅰ级放射性皮炎的例数分别为干预组13例(30.95%)、对照组25例(59.52%);发生Ⅱ级及以上放射性皮炎的例数分别为干预组5例(11.90%)、对照组12例(28.57%);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在放疗开始后的前三周,干预组放射性皮炎的发生情况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第四周,干预组患者新增放射性皮炎的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发生放射性皮炎的高峰在第4周,到第4周时基本上发生了放射性皮炎;干预组患者在第4-5周才逐步发生放射性皮炎,第四周后,干预组患者新增放射性皮炎的例数多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的局部皮肤过敏反应、血常规、电解质、肝肾功能指标在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赛肤润液体敷料、美菲敷料和聚氨酯水凝胶敷料较其他预防药物和护理措施能更好地预防放射性皮炎的发生,防止放射性皮肤损伤的恶化,减轻放射性皮炎的严重程度。(2)聚氨酯水凝胶敷料预防放射性皮炎的效果优于赛肤润液体敷料和美菲敷料,是三种敷料中预防放射性皮炎效果最佳的敷料。(3)聚氨酯水凝胶敷料较奥克喷射线防护剂更能有效预防放射性皮炎的发生,减轻放射性皮炎的损伤程度,延缓放射性皮炎的发生时间,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刘新昊[9](2021)在《MEBO在瘢痕疙瘩手术联合90Sr同位素放射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手术切除联合90Sr同位素放射治疗瘢痕疙瘩疗效确切,但部分患者经90Sr同位素治疗后,可能出现放射性皮炎等不良反应。本研究旨在探究MEBO在瘢痕疙瘩手术切除联合90Sr同位素放射治疗后预防放射性皮炎及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疗美容科收治的瘢痕疙瘩患者(81例101处)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48处)和对照组(41例53处)。所有瘢痕疙瘩患者均采用手术切除,治疗组术后行90Sr同位素放射治疗后,受照射处皮肤外涂MEBO,对照组术后行90Sr同位素放射治疗后常规换药且不采取其他措施。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切口愈合情况、疗程结束时皮肤放射性损伤程度、局部受照射皮肤疼痛和瘙痒情况、色素沉着严重程度及术后温哥华瘢痕量表评分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年龄、性别、BMI、病程、瘢痕疙瘩发生部位、瘢痕疙瘩长度、瘢痕疙瘩宽度、瘢痕疙瘩厚度及术前温哥华瘢痕量表评分等一般资料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瘢痕疙瘩切除术后均未出现切口感染,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后切口愈合时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Z=-1.598,P=0.110)。末次90Sr同位素治疗2周后,治疗组患者90Sr同位素照射处皮肤放射性损伤情况、疼痛评分、瘙痒程度、色素沉着严重程度均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Z=-2.135、-2.721、-2.435、-3.222,P=0.033、0.007、0.015、0.001);两组患者术后切口处温哥华瘢痕量表评分(VSS)对比无明显差异(Z=-1.475,P=0.140)。结论MEBO可以减轻瘢痕疙瘩切除术后90Sr同位素放射治疗所导致的放射性皮肤损伤程度,缓解疼痛和瘙痒症状,降低皮肤色素沉着发生率,对提高瘢痕疙瘩患者手术切除90Sr同位素放射治疗的治疗效果具有积极作用。
吴晓月,宋丽君,韩宝瑾,刘杰[10](2021)在《放射性皮肤损伤评估工具研究现状》文中指出准确、标准的评估工具对肿瘤患者放射性皮肤损伤的诊断、防治均有重要意义。现对国内外开发的放射性皮肤损伤评估工具进行综述,并分析现有评估工具的特点、存在的问题。建议肿瘤诊治和研究时依据患病人群特点、干预效果、测量负担、是否在目标人群中应用或验证等选择适宜的量表。为全面评估放射性皮肤损伤症状表现及对患者生命质量的影响,开展高质量临床研究,合理实施针对性干预措施提供了方法和依据。
二、放射性皮肤损伤的预防和治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放射性皮肤损伤的预防和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的预防与治疗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放射性皮肤损伤的分级标准 |
1.1 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毒性分级标准(NCI-CTC) |
1.2 美国肿瘤放射治疗学会/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的急性放射性皮炎分级标准(RTOG/EORTC) |
1.3 不良事件通用术语标准(CTCAE)v5.0评分系统 |
1.4 正常组织晚期反应/症状客观测量、管理、评估标准(LENT/SOMA) |
2 放射性皮肤损伤的预防 |
2.1 皮肤清洁 |
2.2 日常保护措施 |
3 放射性皮肤损伤的治疗 |
3.1 中药治疗 |
3.2 敷料的应用 |
3.2.1 湿性敷料 |
3.2.2 液体敷料 |
3.3 乳膏类 |
3.3.1 比亚芬乳膏 |
3.3.2 皮质类固醇乳膏 |
3.4 生物制剂 |
3.4.1 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 |
3.4.2 重组人白细胞介素(IL)-11 |
4 展望 |
(2)头颈部肿瘤放射性皮肤损伤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早期干预放射性皮肤损伤的重要性 |
2 头颈部肿瘤患者放射性皮肤损伤的评估 |
2.1 放射性皮肤损伤分级工具 |
2.1.1 放射性皮肤损伤诊断国家标准 |
2.1.2 美国放射肿瘤协作组(RTOG)标准 |
2.1.3 常见不良反应事件评价标准(CTCAE) |
2.2 疼痛评分工具 |
3 临床干预与护理 |
3.1 规范护理模式建立的重要性 |
3.2 放射性皮肤损伤干预措施的重要性 |
3.2.1 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 |
3.2.2 指导患者完成个人防护 |
3.2.3 放射性皮肤损伤药物干预及治疗 |
3.2.3. 1 药物干预措施 |
3.2.3. 2 药物治疗措施 |
3.2.4中医药干预措施 |
3.2.5营养支持 |
4 小结 |
(3)放射性皮肤损伤链式管理模式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研究方法 |
1.2.1 对照组 |
1.2.2 观察组 |
1.2.2.1 构建放射性皮肤损伤链式管理团队 |
1.2.2.2 具体实施流程 |
1.3 观察指标及评定标准 |
1.3.1 患者满意度 |
1.3.2 放射性皮炎发生率 |
1.4 质量控制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满意度比较 |
2.2 两组放射性皮炎发生率比较 |
3 讨论 |
3.1 放射性皮肤损伤链式管理模式可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
3.2 放射性皮肤损伤链式管理模式降低了放疗患者放射性皮炎发生率 |
(4)急性放射性皮炎防治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1 放射性皮炎分级标准 |
2 急性放射性皮炎的预防 |
2.1 皮肤常规护理软膏 |
2.1.1 贝优芬 |
2.1.2宝肤灵 |
2.1.3 皮质类固醇 |
2.1.4 褪黑素乳剂 |
2.1.5 橄榄油/氢氧化钙乳剂 |
2.2 辐射防护喷剂 |
2.3 天然物质提取物 |
2.3.1 薏苡麸皮提取物 |
2.3.2 膳食补充剂 |
2.3.3 姜黄膏 |
2.3.4 其他草药提取物 |
3 急性放射性皮炎的治疗 |
3.1 药物治疗 |
3.1.1 金盏花 |
3.1.2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 |
3.1.3 康复新 |
3.1.4 重组白介素-11 |
3.1.5 儿茶酚 |
3.1.6 磺胺嘧啶银乳膏 |
3.1.7 银尼龙敷料 |
3.2 物理疗法 |
3.3 干细胞疗法 |
4 问题与展望 |
(5)局部热疗联合医用放疗皮肤防护剂对乳腺癌术后胸壁放疗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胸壁放疗 |
1.2.2 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治疗 |
1.2.3 其他注意事项 |
1.3 观察指标与判定标准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
2.2 两组放疗结束时皮肤损伤分级比较 |
2.3 两组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治疗效果比较 |
2.4 两组瘙痒缓解时间、疼痛缓解时间及皮肤愈合时间比较 |
2.5 两组治疗前后SF-36评分的比较 |
3 讨论 |
(6)局部高压氧喷联合物理冷疗治疗放射性皮肤损伤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方法 |
1.2.1 放疗的常规护理: |
1.2.2 放射性皮肤损伤的治疗: |
1.3 观察指标 |
1.3.1 疗效评价[9]: |
1.3.2 创面愈合时间及换药次数: |
1.3.3 疼痛评分和卡氏功能状态评分评价[4]: |
1.3.4 局部皮肤感染率和瘢痕形成率: |
1.3.5 血清表皮生长因子和炎症因子含量检测: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 果 |
2.1 3组患者疗效的比较 |
2.2 3组患者皮肤损伤愈合时间和换药次数的比较 |
2.3 3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VAS评分、卡氏功能状态评分的比较 |
2.4 3组患者放射性皮肤感染率和瘢痕形成率的比较 |
2.5 3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EGF和炎症因子水平的比较 |
3 讨 论 |
(7)放射性皮肤损伤动物模型的建立及维生素B12软膏对放射性皮肤损伤治疗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放射性皮肤损伤综述 |
1.2.1 放射治疗原理 |
1.2.2 病理生理学 |
1.2.3 临床表现 |
1.2.4 分度标准 |
1.2.5 危险因素 |
1.2.6 预防与治疗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1.1 主要实验试剂 |
2.1.2 实验仪器 |
2.2 动物模型的建立 |
2.2.1 电子线照射 |
2.2.2 上药及观察 |
2.3 HE和Masson染色实验 |
2.3.1 组织石蜡包埋切片 |
2.3.2 HE染色 |
2.3.3 Masson染色 |
2.4 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荧光染色 |
2.4.1 组织石蜡包埋切片 |
2.4.2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
2.4.3 免疫荧光染色 |
2.5 RT-qPCR实验 |
2.5.1 总RNA抽提 |
2.5.2 RT-qPCR |
2.6 Western-Blot |
第3章 结果 |
3.1 放射性皮肤损伤动物模型各组皮肤损伤程度随时间变化 |
3.2 放射性皮肤损伤动物模型各组皮肤的组织学改变 |
3.3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各组皮肤组织相关分子表达水平 |
3.4 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各组皮肤组织相关分子表达水平 |
3.5 RT-qPCR检测各组皮肤组织相关分子mRNA表达水平 |
3.6 Western-blot检测各组皮肤组织相关分子蛋白表达量 |
第4章 讨论 |
4.1 小型香猪放射性皮肤损伤动物模型的建立 |
4.2 维生素B_(12)治疗放射性皮肤损伤的理论基础 |
4.3 维生素B_(12)软膏对放射性皮肤损伤的治疗作用 |
4.4 维生素B_(12)软膏治疗对皮肤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8)敷料类药物预防放射性皮炎的Meta分析及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况 |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 |
1.4 操作性定义 |
1.5 理论基础及架构 |
1.6 技术路线 |
第2章 敷料类药物预防放射性皮炎的Meta分析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工具 |
2.3 研究步骤 |
2.4 质量控制 |
2.5 研究结果 |
2.6 讨论 |
第3章 聚氨酯水凝胶敷料预防放射性皮炎的临床应用效果研究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工具 |
3.3 研究方法 |
3.4 质量控制 |
3.5 伦理原则 |
3.6 研究结果 |
3.7 讨论 |
第4章 结论 |
本研究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综述 放射性皮炎的预防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9)MEBO在瘢痕疙瘩手术联合90Sr同位素放射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的防治方法与策略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10)放射性皮肤损伤评估工具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放射性皮肤损伤评估工具 |
1.1 单一分级标准 |
1.2 多维度量表 |
1.2.1 Skindex-29和Skindex-16 |
1.2.2 皮肤病生命质量指数 |
1.2.3 德国用于评估皮肤病生命质量的量表 |
1.2.4 急性放射性皮炎反应评估表 |
1.2.5 皮肤毒性评估工具 |
2 常用量表的选择 |
2.1 维度及研究目的 |
2.2 研究人群 |
2.3 干预效果和测量负担 |
3 存在问题与展望 |
四、放射性皮肤损伤的预防和治疗(论文参考文献)
- [1]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的预防与治疗进展[J]. 云婷,孟英涛,吕娇,袁芳. 全科护理, 2022(02)
- [2]头颈部肿瘤放射性皮肤损伤的研究进展[J]. 朱丽娟,袁玮媚,潘佩培.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2(01)
- [3]放射性皮肤损伤链式管理模式的构建[J]. 李琼琼,张娴,孟凡静,孙晗玉. 当代护士(下旬刊), 2021(11)
- [4]急性放射性皮炎防治研究进展[J]. 曾小玲,盛小伍,周晓,戴捷. 肿瘤药学, 2021(05)
- [5]局部热疗联合医用放疗皮肤防护剂对乳腺癌术后胸壁放疗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的疗效观察[J]. 丁学锋,魏旭升,严晓花,温鹏军,谢洪霞,毛宏亮. 中国医学创新, 2021(25)
- [6]局部高压氧喷联合物理冷疗治疗放射性皮肤损伤的疗效观察[J]. 胡秀茹,许文秀,沈振艳,何新颖,毕建强,孙云川. 广西医学, 2021(14)
- [7]放射性皮肤损伤动物模型的建立及维生素B12软膏对放射性皮肤损伤治疗作用的研究[D]. 赵悦辰. 吉林大学, 2021(02)
- [8]敷料类药物预防放射性皮炎的Meta分析及临床应用研究[D]. 郑雅. 南华大学, 2021
- [9]MEBO在瘢痕疙瘩手术联合90Sr同位素放射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分析[D]. 刘新昊.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10]放射性皮肤损伤评估工具研究现状[J]. 吴晓月,宋丽君,韩宝瑾,刘杰. 世界中医药,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