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初探高中化学、物理两科知识的交叉点(论文文献综述)
包琴[1](2021)在《高中物理与化学学科交叉内容的教学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罗文菲[2](2021)在《高中生物与物理、化学的交叉渗透的案例探讨》文中指出
宋琳[3](2021)在《中学生“氧循环”跨学科理解的测查研究》文中指出21世纪以来,人类由工业时代迈入信息时代,新时代带来了新特点,同时,对公民也提出新的要求。在此背景下,国内外纷纷提出人才培养的新目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倡导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或“关键能力”(Key Competency),强调沟通、人际关系和自主行动能力。美国教育界则提出“21世纪型能力”(21st Century Skills),包含批判性思维、沟通能力、协同和创新性4种社会生存必需的能力。与此同时,我国提出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强调学生在面对真实情境或问题解决时,展现出来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尽管世界各国在概念表述上不一致,但其都关注学生自主运用知识,讨论真实现象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核心素养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实现培育,因此需要学生解决日益复杂的社会问题。随着知识数量的急剧增长,这些知识不再受学科界限的限制,使得社会各领域关键性问题的解决,往往单一的学科知识不能胜任,需要学生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跨学科理解。跨学科理念在国际上越来越受到重视,美国的《K-12科学教育的框架:实践、交叉概念以及核心观念》中明确提出“交叉概念或跨学科概念”,其他国家也制定了相应的课程标准或进行跨学科教学实践,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跨学科理解至关重要。评估能够为跨学科理解的现状提供实证数据,为课程和教学提供强大的推动力。但是,跨学科评估被称为跨学科教育的“黑洞”,国内对跨学科测评是比较匮乏的。因此,本研究旨在开发和实施一项评估,以测查学生对“氧循环”主题的跨学科理解。氧循环是自然界中的重要循环,描述了各种形式的氧在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的运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相关内容涉及物理、化学、生物和地理四个学科。本研究通过对不同学科课程标准、教材的梳理以及对国内外氧循环已有研究的分析,构建了“氧循环”内容框架,包括氧气、二氧化碳、氧化反应、燃烧、气体溶解度、光合作用、呼吸作用、食物链和食物网、微生物的分解作用、能量守恒定律、地球的外部圈层等学科具体知识,并通过氧循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6个社会科学问题——化石燃烧、水体保护、海洋酸化、全球变暖、能量流动——展现氧循环的主要概念,旨在学生解决真实情境的问题中,测查学生的跨学科理解。通过对跨学科测评相关文献的综述,建构了本研究的跨学科理解理论框架。跨学科理解强调学科知识的基础作用,以学生回答中涉及的相关学科数目为依据,划分跨学科理解的水平。本研究的理论框架包括由低到高三个水平:单学科、部分跨学科和充分跨学科,能够包含不同学生的跨学科理解水平。基于“氧循环”内容框架和跨学科理解水平框架,开发了跨学科理解测查工具,对山东省内的4所规范化学校的初三、高一和高二共311名学生,进行大样本测试。运用Rasch部分给分模型(PCM)对测查工具进行分析,这些测试项目显示了较好的心理测量特性。采用SPSS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描述性和推断性统计,研究结果表明,初三的学生与高一学生的跨学科理解不存在差异,高二与初三、高一学生的跨学科理解均存在极显着性差异。随着年级的升高,水平1的学生比例下降,水平3呈现上升趋势,水平2趋于稳定。同时,对开放题中学生回答进行定性分析,提出假设:学生的学科知识水平影响其跨学科理解。最后,基于本研究的结论提出有针对性的教学建议:增强学科教师的跨学科意识;凸显跨学科的教师教学策略;提供学生进行跨学科理解的机会。本研究的创新点有以下三个:(1)基于不同学科课程标准、教科书及国内外氧循环相关研究,建构“氧循环”内容框架;(2)提出跨学科理解理论框架,包括单学科、部分跨学科和充分跨学科三个水平;(3)开发了中学生“氧循环”跨学科理解测查工具,包括多项选择题和开放题,共14个项目。
姚蕾[4](2021)在《学科交叉视域下元素化合物的教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提到,要加强化学与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促进多领域、多学科素养的融合,认识化学作为一门中心学科在促进科技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学科交叉教学旨在建立多学科知识、信息之间的联系,通过多学科领域展现知识的广泛应用,构建真实而完整的科学知识体系,促进复杂问题的解决。元素化合物知识庞杂繁琐,是教与学的难点之一,学习元素化合物不是单纯地记忆物质结构、性质用途,还应该认识到元素化合物在生产、健康、社会、环境、能源等学科领域的实际价值。基于学科交叉视域,探索元素化合物与其他学科间的联系,拓宽元素化合物教学视野,增强学生学习动机,促进学生对元素化合物性质与用途的多维认识。本文一共分为六章。第一章是绪论。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方法、研究思路以及研究意义。第二章是研究综述。阐明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了解元素化合物教学、学科交叉在化学教学中的研究现状。第三章是访谈调查。通过访谈了解高中化学一线教师对学科交叉教学的态度以及实施看法,对本研究进行可行性分析。第四章是研究的主体部分。从学科交叉视域出发,对人教版必修教材中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科学发展三阶段(证据收集、抽提规律、应用规律)进行内容分析,探析各阶段内容特点,进而提出各阶段针对性教学策略。第五章是教学实践。笔者遵循以上教学策略,展开为期4个月的教学实践。实践后,从学生课堂表现、学生测试成绩、学生问卷调查以及教师评价出发,进行实践效果分析,为研究的有效性提供科学依据。第六章是总结与展望。希望本论文能为一线化学教师的元素化合物课堂教学提供一定参考。
麦麦提艾力·艾科拜尔[5](2021)在《中美初中化学教科书中“学科交叉”内容的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当代国际科学技术发展与社会需要,进一步落实当前课程改革“加强学科间相互渗透”的要求。本研究以我国【人教版】初中化学教科书和美国《科学探索者》教科书(以下简称【美版】教科书)为研究对象,从四个维度对教科书中“学科交叉”内容进行整体比较以及从六个角度对四对典型案例进行个案比较,为我国初中化学教科书中“学科交叉”内容的进一步修订及实际教学提出参考。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文本分析法、比较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对中美初中化学两版教科书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着眼于从属类型、数量及分布、学科知识组成、呈现方式四个维度,通过对中美两版教科书中“学科交叉”内容的选编设计进行比较分析,得出结论:(1)两版教科书都以不同的栏目体现了“学科交叉”内容,【美版】教科书设置了“学科交叉”特色栏目——“跨学科探索”,内容更丰富,而【人教版】教科书在“资料卡片”栏目中集中体现“学科交叉”内容,但没有设置学科交叉专题栏目;(2)“学科交叉”内容在中美初中化学不同分册和单元课题中数量差距较大,【美版】教科书在不同章节中除了注重化学与物理、生物、地理的交叉外,还注重化学与数学、社会、文学、艺术等学科的交叉融合,【人教版】教科书更多是化学与物理、生物、地理学科内容的交叉,学科领域交叉程度较低;(3)两版教科书“学科交叉”内容的学科组成各异,其中化学与物理学交叉特征较多,其次是化学与生物学交叉特征,化学与地理学交叉的特征较少;(4)两版教科书都选取大量插图呈现“学科交叉”内容,但【美版】教科书插图更贴近生活,且图片配有文字解释和思考问题,增加了阅读的深度和效果。本研究根据学科交叉的程度、篇幅对等程度、案例完整程度、化学知识类型等,从中美两版初中化学教科书中选取四对内容相近的案例进行个案分析比较,得出结论:(1)“内容资源与知识逻辑”方面,两版教科书不同程度都注重学科交叉内容资源的选取,【人教版】教科书内容层次不断深入,注重理论知识的进阶,【美版】教科书更好的打破学科间的界限,与其他学科知识整合到同一概念中;(2)“情境载体与问题聚焦”方面,【人教版】教科书既以图片和生活场景的文字说明,也通过实验和讨论等小组活动创设情境,丰富了情境载体的形式,【美版】教科书多利用日常生活情境和历史情境为载体,注重熟悉的场景聚焦探究问题,情境设置体验性更强;(3)“知识组成与交叉程度”方面,【人教版】教科书内容比较浅显,学科之间联系性较弱,相对独立,【美版】教科书学科融合较为深入,学科之间的联系性比较好;(4)“探究活动的设计”方面,【人教版】教科书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所学内容相联系,注重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的培养,【美版】教科书探究活动为本节课的知识内容做好铺垫,注重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的提高;(5)“合作学习的设计”方面,【人教版】教科书以探究实验、小组讨论等形式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美版】教科书合作学习特征不够明显;(6)从我国科学素养三维目标的视角分析,【人教版】教科书关注培养学生学科知识、概念、技能和方法的掌握与理解,【美版】教科书更加关注培养自主探究能力,提高学生创造性意识和学习的成就感。基于两版教科书整体内容比较研究,对我国初中化学教材编写相关的策略建议:(1)优选更多时代性特征明显的“学科交叉”内容,更新初中化学课本内容;(2)创设社会生活化情境,促进多学科间知识融合;(3)满足多样学习需求,增设“学科交叉”主题栏目;(4)丰富教材“学科交叉”内容的呈现方式,提高学生化学学习兴趣和阅读深度。基于案例比较研究对我国初中化学“学科交叉”内容的教学建议:(1)将“学科交叉”认识理念贯穿于教学整个过程;(2)以“学科交叉”引导交流学习促进学科间横向融合;(3)以“学科交叉”系统性的内容整合构建教学内容;(4)以丰富活动创新打造“学科交叉”教学的趣味课堂。
郭统[6](2020)在《高中化学跨学科融合教学案例设计与实践研究》文中指出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阶段主要实施的是分科教学,随着社会的发展,跨学科思维和能力不断受到人们的重视,跨学科融合教学成为当下教育发展的趋势。化学作为一门中心学科,蕴含着丰富的跨学科知识,从而提出了在化学课堂上实施化学跨学科融合的教学方式,以提升学生的跨学科素养,有利于学生的长期发展。围绕这一主题,主要工作内容如下: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对化学跨学科融合教学的概念以及进展进行分析和总结。对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中的跨学科知识点进行了分析。同时对高二的学生和教师进行有关化学跨学科融合教学的现状调查。分析后可以发现:88.4%的学生对跨学科融合教学模式感兴趣,认为跨学科教学对学习有帮助;但是54.5%的学生存在缺乏运用跨学科知识的意识和能力;教师其他学科知识缺乏、时间不充足等原因,所以较少的实施跨学科教学。因此,基于教学理论和现状调查的基础上,提出化学跨学科融合教学的策略:(1)增强教师跨学科教学的能力,转变教师观念;(2)教师要多研究教材,探寻跨学科融合教学的交叉点;(3)从学生出发,关注学生学习情况,优化教学;(4)教师要提升多学科知识,调整跨学科教课程的整合度;(5)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升学生跨学科素养。基于上述工作,对高二的理科生开展了高中化学跨学科融合教学的实践研究。选择化学平衡常数这一节课程,以化学学科知识为主线,在实现教学目标的同时,使多门学科知识与化学课程有机融合,设计了跨学科教学案例。为了检验跨学科融合教学模式的有效性和可行性,选取开封某中学的高二年级两个平行班,一个为实验班,一个对照班,进行对比实践研究。在实践过程中,通过测试题成绩、学生上课的态度、以及对学生访谈,得出了如下主要结论:实验班学生的成绩高于对照班5分,运用SPSS对测试成绩分析,两班的水平具有差异(P<0.05),跨学科教学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成绩。从答题的效果中可以看出,实验班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能力有了明显提高,运用跨学科知识的意识有所增强;在课堂上通过观察,发现实验班的学生在课堂上更加积极思考发言,对化学课的兴趣明显提高;通过对学生访谈,可以得到跨学科教学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本质和学科之间的理解,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学生对跨学科教学方式持肯定态度。因此,实施跨学科融合教学是可行的、有效的,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提升了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今后更好的发展。经过教学实践之后,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和展望。根据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对跨学科教学模式提出了一些优化建议,并在今后的教学中深化对跨学科融合教学模式在化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优化教学方法和策略,不断提升跨学科融合教学的效果。
李妮[7](2020)在《初中生物学理科前置知识的梳理及在教学中的应用 ——以人教版初中生物学七年级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门学科有其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但同时也有一些前置知识作为本学科的基础,生物学属于自然学科,与化学、物理这些学科的许多知识点都有密切联系,并且相互渗透。初中生物较物理和化学来讲,相对简单,学校目前对于课程的安排是先开设生物课程,后期逐渐增加物理和化学。但初一学生刚开始学习生物,教材中的学术语和生物实验技能较多,而且在新课程改革后,生物教材中渗透了更多学生没学过的物理、化学知识,从学生学习、接受知识的过程来看,这些前置性知识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造成了一定的困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易陷入重视记忆,轻视理解,这使学生对知识很难灵活应用,无法实现从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基于此,开展初中生物学理科前置知识的梳理及应用的研究:(1)首先通过文献研究法了解前置知识目前的研究进展和研究价值,并对“前置知识”和“初中生物中的前置知识”进行概念界定和阐述。(2)以人教版七年级生物教科书为研究主体,从生物、物理、化学三个角度整理出教材中每个章节的理科前置知识,共计二十余个理科前置知识点,具有分布广、交叉性强的特点。(3)通过问卷填写和面对面访谈的方法对渭南市合阳县不同学区的师生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大部分老师的教学仍处于封闭或半开放状态,对于理科前置知识主要采用“背诵”的形式,而学生对前置知识理解不到位,只能瞬时记忆应付考试,无法将同一知识内容应用到不同学科、不同领域中去。(4)其次就问卷调查与访谈结果对教师的教学提出更新观念、教学资源共享、加强学科交流等建议,并提出前置知识的应用要遵循“辅助性、链接性、趣味性、生活性”四个原则。(5)将理科前置知识分为实践性前置知识和非实践性前置知识,通过个案研究法从这两方面分别阐述前置知识在教学中的应用方法且每种方法都进行实际案例分析。(6)最后,对前置知识在教学应用中的有效性进行对比分析,抽调两个班级学生进行试验教学(其中一个班按前置知识分类,在遵循应用原则的基础上实施教学,另一个班实行传统的教学方式),后期又对教学内容作出检测。前置知识的应用是教师教学中的难题之一,也是学生课堂中要突破的难点知识,通过本研究中抽调班级学生的成绩对照以及后测试卷中两个班学生前置知识的答题情况来分析,前置知识在教学中的合理应用明显可以提高学生成绩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对关联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全面,进而在应试、综合能力培养方面取得更好地发展,希望本研究能对一线生物教师在教学中提供参考和帮助。
沈晓丽[8](2020)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生物知识的教学研究 ——针对化学+生物选考生》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新高考改革的进行,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这就对教师教学的系统性和综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化学本身就与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关联。基于化学学科本身特点,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生物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论文以学习迁移理论、统觉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理论基础,在界定了渗透、学科交叉渗透、综合课程的概念之后,梳理并分析了高中化学与高中生物两门课程在新课程标准以及在知识方面存在的交叉渗透点。基于此,为了解目前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生物知识的教学情况,本研究对化学和生物两科均选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高中化学教师进行访谈。发现选考生对化学和生物之间的联系还不是特别明确,迁移能力还有待提高,教师在教学中还存在一些困惑。以此为基础,针对调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结合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提出了针对化学和生物两科均选的选考生的渗透教学策略。然后,提出了针对化学和生物两科均选的选考生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生物知识的教学设计,并将提出的教学策略应用于教学设计中。并且,对高考选考化学的学生来说,高中化学必修部分和选择性必修部分的学习都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从必修部分和三个选择性必修部分各选择一个课题展开渗透生物知识的教学设计。鉴于以专题的形式进行教学对促进交叉渗透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有机化学基础”模块中展开以“生命中的基本营养物质”为专题的教学设计。最后由教师访谈发现教学设计在渗透程度上是适度的,交叉渗透教学对学生掌握知识以及能力的提升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陈莉梅[9](2020)在《初中数学跨学科教学的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提出目前我国的科学领域逐渐趋向于综合化的发展,对培养具有综合性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的要求变高。由于我国初中教育阶段仍以分科教学为主,各学科教师仍从自身学科体系中建构知识进行教学,导致学科之间缺乏整合、沟通与交流。为了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本文提出了“初中数学跨学科教学的现状与对策研究”这一研究课题,倡导数学教师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汲取先进的教育理念,在初中数学教育阶段积极开展跨学科教学。本文参考了大量的国内外与跨学科相关的研究文献,对跨学科教学所涉及的概念及理论进行了梳理和总结,进而界定了“数学跨学科教学”的概念。为进一步了解初中数学跨学科教学在数学课堂中的应用现状,参照相关文献并结合相关理论基础,制定了初中数学跨学科教学现状的调查问卷。通过问卷星平台分别向四川和重庆两个地方中不同层次的初中数学教师进行数据采集,并同时对重庆市南开中学各阶段的学生进行跨学科教学的访谈。基于初中数学跨学科教学的现状调查分析,提出了初中数学跨学科教学的策略,并选取了“反比例函数”和“黄金分割”两节课进行了跨学科教学的案例设计。通过研究得出,目前初中数学跨学科教学在数学教育过程中仍然出现了一些状况:教师缺乏跨学科教学的理念,没有进行跨学科教学的意识;教师缺乏整合数学与其他学科知识的能力,不知道可以跨哪些学科;教师缺乏跨学科教学的经验,不知道在哪个环节跨学科和如何把握跨的维度;学校缺乏跨学科教学的意识,没有开展有关跨学科教学的相关活动;教师没有充分考虑学生学情,导致部分学生各个学科的学习都无法顺利进行;教师跨学科教学模式不完善,没有进行多样评价,导致教学效果不明显。基于初中数学跨学科教学的现状调查分析,提出了初中数学跨学科教学的策略:改变教育理念,树立跨学科教学的观念;梳理数学与其他学科间的知识交融点,提高跨学科教学的能力;加强与其他学科教师间的合作交流,丰富跨学科教学的经验;充分考虑学生学情,进行合理地跨学科教学;实施多样评价,逐步完善加强跨学科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进行跨学科教学是十分必要且可行的,它不仅有坚实的学科背景与科学的理论依据,适应了数学学科综合化发展、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而且弥补了学科融合在数学教学中的缺陷,丰富了跨学科教学理论,同时也符合新课改中考命题的综合化趋势与社会对综合型人才的需求。
刘子静[10](2020)在《中美高中化学教材跨学科内容的比较研究 ——以“原子结构”、“元素周期性”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当今社会的不断发展,各种个样的矛盾日益显现,科技、环境、社会生态等各类综合性问题已无法再用单一的方法解决,需要结合不同领域、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进行多方面研究,系统综合的解决。在这样的背景下,课程改革的学科综合化与跨学科研究的形势日趋显着。教材是课程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将通过比较分析中美高中化学教材中跨学科内容的编排和具体知识性方面的特点,通过比较分析,找出各自的特点和优势,并总结归纳,结合我国当今教育现状提供一定的可行性建议,为优化我国化学教科书编写及使用提供借鉴。本研究选择了美国Pearson Education2008年出版的标准水平《Chemistry》(以下简称IBC)教材与我国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化学教科书作为研究对象,并选取其中分布较为集中、内容容量相对一致的章节:原子结构、元素周期性两章进行跨学科内容的深入分析。通过文献综述和相关研究现状的调查,首先确定本文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思路,借鉴华东师范大学尚念划分的研究维度及李江博士对跨学科概念的界定,总结归纳,由此划分出以下维度,一级维度划分为:内容编排、知识性,分别对应于教材的宏观比较和微观分析;具体的二维度为学科来源、表征方式、呈现位置、设置目的;知识组成、知识深度,其中知识深度将采用孔凡哲教授对知识深度的定义公式来统计计算。在比较之后,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形式了解我国现阶段高中学生和教师对与跨学科概念的认识跨学科学习的理解,并结合之前的教材比较分析,得出以下结论。通过研究发现:(1)在学科来源上,人教版涉及67处跨学科内容,主要以语言学、物理学偏多;IB版涉及62处跨学科内容,主要以物理学、哲学、语言学偏多;(2)在表征方式上,两版教材都主要以文字的表征方式为主,图表和图文并茂的方式次之,在文字的方式中,人教版更多以句的形式呈现跨学科内容,而IB版更倾向以段的形式呈现;(3)在呈现位置上,人教版的跨学科内容更多的呈现在正文中,而IB版跨学科内容更多呈现在专栏中,习题和其他位置的呈现均较少;(4)从设置目的上看,两版教材均更重视跨学科内容的解释作用,注重跨学科内容对化学知识的解释说明,此外,IB版还倾向于利用科学史实方面的跨学科内容对概念、原理、方法等基本知识进行解释;(5)从知识组成的类型上看,两版教材都均涉及到两个学科组成、三个学科组成和四个学科组成的内容,在跨学科的广度和复杂度上两版教材的呈现情况大致相同,在跨学科且两版教材均在知识组成为2的内容上最多,人教版涉及到的语言学和历史学最多,IB版涉及到的物理学最多;(6)在知识深度的分析上,IB版教材中涉及到的内容深度较人教版要大些,这主要与跨学科内容呈现的对学生的认知要求不同而有所区别。
二、初探高中化学、物理两科知识的交叉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初探高中化学、物理两科知识的交叉点(论文提纲范文)
(3)中学生“氧循环”跨学科理解的测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问题提出 |
2 文献综述 |
2.1 跨学科理解的研究 |
2.1.1 跨学科课程史 |
2.1.2 国际科学教育中的跨学科教学 |
2.1.3 跨学科理解的认知过程 |
2.1.4 科学教育中的跨学科理解测评 |
2.2 氧循环的研究 |
2.2.1 国外关于氧循环的研究 |
2.2.2 国内关于氧循环的研究 |
2.2.3 小结 |
3 研究设计 |
3.1 研究的目的与任务 |
3.2 研究思路 |
3.3 研究方法 |
4 “氧循环”相关内容的梳理 |
4.1 课程标准中“氧循环”相关内容的梳理 |
4.2 教科书中“氧循环”相关内容的梳理 |
4.3 国内外氧循环研究中的相关内容梳理 |
4.4 小结 |
5 研究的理论基础 |
5.1 概念界定 |
5.1.1 学科 |
5.1.2 跨学科 |
5.1.3 跨学科理解 |
5.2 理论框架 |
6 测查工具的开发 |
6.1 选择测试内容 |
6.2 设计测试项目 |
6.2.1 开发测试项目 |
6.2.2 制定评分规则 |
6.3 测试项目的试测与修正 |
6.3.1 内容效度检验 |
6.3.2 试测对象 |
6.3.3 试测实施及数据处理 |
6.3.4 试测结果 |
6.3.5 小结 |
7 中学生跨学科理解的测查 |
7.1 测试工具的心理测量特性 |
7.2 整体描述性分析 |
7.3 不同年级学生跨学科理解差异分析 |
7.4 不同年级学生的跨学科理解水平分析 |
7.5 开放题中学生回答的具体分析 |
8 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教学建议 |
8.3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研究生学习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4)学科交叉视域下元素化合物的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1.基于国家政策需要 |
2.基于高考改革的需要 |
3.化学学科特点 |
4.高中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价值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思路 |
(四)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现实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一)核心概念 |
1.学科交叉 |
2.学科交叉教学 |
3.元素化合物 |
(二)理论基础 |
1.多元智力理论 |
2.STEM教育 |
3.学习迁移理论 |
(三)研究现状 |
1.元素化合物的教学研究现状 |
2.学科交叉视域下化学教学的研究现状 |
三、高中化学中学科交叉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
(一)教师访谈基本情况说明 |
(二)访谈结果与分析 |
四、学科交叉视域下元素化合物内容特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
(一)证据收集阶段 |
1.证据收集阶段内容特点 |
2.证据收集阶段教学策略 |
(二)抽提规律阶段 |
1.抽提规律阶段内容特点 |
2.抽提规律阶段教学策略 |
(三)应用规律阶段 |
1.应用规律阶段内容特点 |
2.应用规律阶段教学策略 |
五、学科交叉视域下元素化合物教学实践 |
(一)学科交叉视域下元素化合物的教学实践 |
1.《铁及其化合物》 |
2.《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 |
3.《硫及其化合物》 |
(二)教学实践分析 |
1.学生反馈 |
2.教师评价 |
六、总结与展望 |
(一)研究总结 |
(二)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高中化学教师对学科交叉教学态度及实施看法的访谈提纲 |
附录B 元素化合物知识测试 |
附录C 教学实践后学生反馈调查问卷 |
致谢 |
(5)中美初中化学教科书中“学科交叉”内容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学科交叉”内容是当代国际科学技术进步的重大特征 |
1.1.2 “学科交叉”内容是当代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 |
1.1.3 “学科交叉”内容渗透是推进科学课程深化改革的必然 |
1.1.4 “学科交叉”比较研究是完善教材建设的重要方法之一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1.3 课题的确定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问题与研究对象的确定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思路 |
1.4 研究意义 |
1.4.1 理论意义 |
1.4.2 实践意义 |
2 “学科交叉”概念界定 |
2.1 学科 |
2.2 学科交叉 |
3 中美初中化学教科书中“学科交叉”内容选编的比较结果 |
3.1 中美两版教科书中“学科交叉”内容选编的比较分析 |
3.1.1 中美两版教科书中“学科交叉”内容从属类型的比较 |
3.1.2 “学科交叉”内容数量与分布的比较 |
3.1.3 “学科交叉”内容中的学科知识组成比较 |
3.1.4 “学科交叉”内容呈现方式的比较 |
3.2 中美两版教科书中“学科交叉”内容整体比较结论 |
3.2.1 两版教科书中“学科交叉”内容的共同特征 |
3.2.2 两版教科书中“学科交叉”内容的不同特色 |
3.3 对我国初中化学教科书中“学科交叉”内容选编设计的策略建议 |
3.3.1 优选“学科交叉”内容,赋予教科书时代特征 |
3.3.2 创设社会生活化情境,促进多学科间知识融合 |
3.3.3 满足多样学习需求,增设“学科交叉”主题栏目 |
3.3.4 丰富教材呈现方式,提高学生化学学习兴趣 |
4 中美初中化学教科书中的“学科交叉”案例比较研究 |
4.1 案例一氧气 |
4.1.1 【人教版】教科书中“氧气”内容 |
4.1.2 【美版】教科书中的“氧气”内容 |
4.1.3 “氧气”案例中的“学科交叉”内容比较 |
4.2 案例二碳的单质 |
4.2.1 【人教版】教科书中“碳的单质”内容 |
4.2.2 【美版】教科书中“碳的单质”内容 |
4.2.3 “碳的单质”案例中“学科交叉”内容的比较 |
4.3 案例三溶液 |
4.3.1 【人教版】教科书中“溶液”内容 |
4.3.2 【美版】教科书中“溶液”内容 |
4.3.3 “溶液”案例中的“学科交叉”内容比较 |
4.4 案例四聚合物与复合材料 |
4.4.1 【人教版】教科书中的“聚合物与复合材料”案例内容 |
4.4.2 【美版】教科书中的“聚合物与复合材料”内容 |
4.4.3 “聚合物与复合材料”案例中的“学科交叉”内容比较 |
4.5 基于案例比较研究对初中化学“学科交叉”内容的教学建议 |
4.5.1 将“学科交叉”认识理念贯穿于教学整个过程 |
4.5.2 以“学科交叉”引导交流学习促进学科间横向融合 |
4.5.3 以“学科交叉”系统性的内容整合构建教学内容 |
4.5.4 以丰富活动创新打造“学科交叉”教学的趣味课堂 |
5 结论与建议 |
5.1 中美两版教科书中“学科交叉”内容选编比较的结论 |
5.1.1 “学科交叉”内容的整体比较结论 |
5.1.2 “学科交叉”典型案例比较的结论 |
5.2 对我国初中化学教科书中“学科交叉”内容选编设计的策略建议 |
5.3 基于案例比较研究对初中化学“学科交叉”内容的教学建议 |
5.4 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6)高中化学跨学科融合教学案例设计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化学学科的特点 |
1.1.2 新课标下落实核心素养的要求 |
1.1.3 社会发展的趋势和学生发展的需要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国内研究进展 |
1.2.2 国外研究进展 |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2 核心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跨学科融合 |
2.1.2 跨学科教学 |
2.2 理论基础 |
2.2.1 学习迁移理论 |
2.2.2 后现代课程论 |
2.2.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2.4 系统论 |
3 高中化学跨学科融合教学有关现状分析 |
3.1 高中生在课堂中跨学科学习现状的分析 |
3.1.1 调查目的 |
3.1.2 调查概况 |
3.1.3 调查结果及其分析 |
3.1.4 调查结论 |
4 高中化学跨学科融合教学策略 |
4.1 教师要增强的跨学科教学研究能力和意识 |
4.2 探寻教材中跨学科融合教学的交叉点 |
4.3 关注学生实际学习情况 |
4.4 调整跨学科课程的整合度 |
4.5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提升学生跨学科素养 |
5 高中化学跨学科教学的案例设计与实践测评 |
5.1 高中化学教材中跨学科内容交叉点分析 |
5.2 化学跨学科融合教学案例的设计 |
5.2.1 影响化学平衡移动因素的教学案例设计 |
5.2.2 化学平衡常数及应用教学设计 |
5.3 教学实践与评价 |
5.3.1 评价的对象与方法实施 |
5.3.2 学生课堂观察分析 |
5.3.3 学生成绩结果分析 |
5.3.4 学生访谈结果分析 |
6 结论与反思 |
6.1 结论 |
6.2 建议 |
6.3 反思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跨学科融合理念下高中化学教学实践研究的调查问卷(学生卷) |
附录B 跨学科融合理念下高中化学教学实践研究的访谈提纲(教师) |
附录C 测试题 |
附录D 关于学生对教学感受的访谈提纲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7)初中生物学理科前置知识的梳理及在教学中的应用 ——以人教版初中生物学七年级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进展 |
1.3.1 学科交叉研究进展 |
1.3.2 初中生物前置知识梳理的研究进展 |
1.3.3 初中生物前置知识的应用研究进展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二章 前置知识的界定 |
2.1 前置知识的概念界定 |
2.2 初中生物中的前置知识界定 |
第三章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理科前置知识的梳理与分析 |
3.1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教材中本学科前置知识的梳理与分析 |
3.2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中物理学科前置知识的梳理与分析 |
3.3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中化学学科前置知识的梳理与分析 |
第四章 理科前置知识在教学中的应用现状调查及分析 |
4.1 教师在理科前置知识应用中的问卷调查 |
4.1.1 调查目的 |
4.1.2 调查对象和形式 |
4.1.3 调查结果整理与分析 |
4.1.4 小结 |
4.2 学生对理科前置知识认知的访谈调查 |
4.2.1 访谈目的和对象 |
4.2.2 访谈计划及内容 |
4.2.3 拟定访谈提纲 |
4.2.4 实施访谈 |
4.2.5 访谈结果和分析 |
4.2.6 小结 |
第五章 初中生物理科前置知识在教学中的应用 |
5.1 理科前置知识在教学中的应用建议和原则 |
5.1.1 建议 |
5.1.2 应用原则 |
5.2 应用方法 |
5.2.1 初中生物理科前置知识分类 |
5.2.2 实践性前置知识的应用策略 |
5.2.3 实践性前置知识的具体实施案例 |
5.2.4 非实践性前置知识的应用策略 |
5.2.5 非实践性前置知识的具体实施案例 |
第六章 结果与讨论 |
6.1 结果测试与分析 |
6.2 理科前置知识应用效果分析 |
6.3 初中生物理科前置知识研究结论 |
6.4 对本研究的反思 |
6.5 对本研究后续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
(8)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生物知识的教学研究 ——针对化学+生物选考生(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新高考改革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性发展 |
1.1.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 |
1.1.3 生物学科与化学学科本身的特点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意义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
2.1 理论基础 |
2.1.1 学习迁移理论 |
2.1.2 统觉理论 |
2.1.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2 概念界定 |
2.2.1 渗透 |
2.2.2 学科交叉渗透 |
2.2.3 综合课程 |
第3章 高中化学与高中生物在课程标准和知识方面的交叉内容整理与分析 |
3.1 高中化学与高中生物在课程标准上的交叉渗透内容 |
3.1.1 在课程的性质与基本理念方面 |
3.1.2 在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方面 |
3.2 人教版高中化学与高中生物在知识方面的交叉 |
3.2.1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部分与高中生物在知识方面的交叉 |
3.2.2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部分与高中生物在知识方面的交叉 |
第4章 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生物知识的教学现状 |
4.1 调查综述 |
4.1.1 调查目的 |
4.1.2 调查方法 |
4.1.3 调查对象 |
4.2 调查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
4.2.1 学生调查 |
4.2.2 教师访谈 |
4.3 调查结论 |
第5章 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生物知识的教学策略 |
5.1 化学课堂教学的组织过程中充分渗透生物知识 |
5.1.1 在导入环节中渗透生物知识进行交叉渗透教学 |
5.1.2 从高中化学与高中生物的交叉渗透点入手创设教学情境 |
5.1.3 在相似知识的比较中渗透生物知识 |
5.1.4 练习中渗透生物知识,强化迁移能力 |
5.1.5 以专题的形式进行渗透生物知识 |
5.2 教师提高自身素质,更新教学观念 |
5.2.1 化学教师树立交叉渗透教学理念,主动学习相关生物知识 |
5.2.2 交叉渗透教学中注重对学情的分析 |
5.2.3 教师准确把握化学与生物课程的教学进度安排,重视二者相辅相成 |
5.2.4 加强化学教师与生物教师间的交流 |
第6章 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生物知识的教学设计与评价 |
6.1 教学设计1:《氮在自然界的循环过程》 |
6.1.1 课程标准与内容分析 |
6.1.2 学情分析 |
6.1.3 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
6.1.4 教学理念 |
6.1.5 教学过程设计 |
6.1.6 教学反思 |
6.1.7 教学设计评价 |
6.2 教学设计2:《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
6.2.1 课程标准与内容分析 |
6.2.2 学情分析 |
6.2.3 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
6.2.4 教学理念 |
6.2.5 教学过程设计 |
6.2.6 教学反思 |
6.2.7 教学设计评价 |
6.3 教学设计3:《氢键》 |
6.3.1 课程标准与内容分析 |
6.3.2 学情分析 |
6.3.3 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
6.3.4 教学理念 |
6.3.5 教学过程设计 |
6.3.6 教学反思 |
6.3.7 教学设计评价 |
6.4 教学设计4:《生命中的基本营养物质》(专题教学设计) |
6.4.1 课程标准与内容分析 |
6.4.2 学情分析 |
6.4.3 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
6.4.4 教学理念 |
6.4.5 教学过程设计 |
6.4.6 教学反思 |
6.4.7 教学设计评价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不足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附录 B |
附录 C |
作者简历 |
(9)初中数学跨学科教学的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知识经济时代对综合型人才的需求 |
1.1.2 教育课程改革对学科间知识渗透与整合的重视 |
1.1.3 中考改革的新趋势与跨学科研究的迫切性 |
1.2 研究问题和意义 |
1.2.1 研究问题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目的和内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2 文献综述 |
2.1 关于跨界教学的研究 |
2.1.1 关于STEAM教育的研究 |
2.1.2 关于数学跨界教学的研究 |
2.2 关于跨学科教学的研究 |
2.3 关于数学跨学科教学的研究 |
2.4 小结 |
3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3.1 概念界定 |
3.1.1 跨学科 |
3.1.2 跨学科教学 |
3.1.3 数学跨学科教学 |
3.2 理论基础 |
3.2.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联系观 |
3.2.2 全面发展教育理论 |
3.2.3 多元智能理论 |
3.2.4 学习迁移理论 |
4 初中数学跨学科教学的现状调查分析 |
4.1 初中数学跨学科教学现状的问卷调查分析 |
4.1.1 调查目的与对象 |
4.1.2 调查工具 |
4.1.3 调查过程 |
4.1.4 调查问卷的结果与分析 |
4.2 初中数学跨学科教学现状的访谈调查分析 |
4.2.1 访谈目的与对象 |
4.2.2 访谈工具 |
4.2.3 访谈过程 |
4.2.4 访谈结果与分析 |
4.3 现状调查小结 |
5 初中数学跨学科教学的策略 |
5.1 改变教育理念,树立跨学科教学的观念 |
5.2 梳理数学与其他学科间的知识交融点,提高跨学科教学的能力 |
5.3 加强与其他学科教师间的合作交流,丰富跨学科教学的经验 |
5.4 充分考虑学生学情,进行合理地跨学科教学 |
5.5 实施多样评价,逐步完善跨学科教学模式 |
6 初中数学跨学科教学的案例设计 |
6.1 《反比例函数》的教学设计 |
6.2 《黄金分割》的教学设计 |
7 研究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总结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初中数学跨学科教学现状的调查问卷 |
附录 B:访谈提纲 |
致谢 |
(10)中美高中化学教材跨学科内容的比较研究 ——以“原子结构”、“元素周期性”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国际上比较教育学日渐盛行 |
1.1.2“跨学科”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 |
1.1.3 中美化学教材有许多跨学科特点 |
1.1.4 新课程标准及课程改革的要求 |
1.2 研究现状及评述 |
1.2.1 中美教材比较研究现状及评述 |
1.2.2 跨学科研究现状 |
1.3 研究问题 |
1.4 研究意义 |
1.4.1 理论意义 |
1.4.2 实践意义 |
2 理论基础 |
2.1 赫尔巴特的“统觉理论” |
2.2 人本主义心理学 |
2.3 多元智能理论 |
3 研究设计 |
3.1 研究对象选择 |
3.1.1 选择IB教材原因 |
3.1.2 选择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的原因 |
3.1.3 研究内容的确定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研究法 |
3.2.2 比较研究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访谈法 |
3.3 研究思路及维度说明 |
3.3.1 研究思路 |
3.3.2 维度梳理 |
4 中美高中化学教材跨学科内容比较分析 |
4.1 学科来源比较分析 |
4.1.1 跨学科内容学科来源总体比较 |
4.1.2 跨学科内容学科来源具体分析 |
4.1.3 中美高中化学教材跨学科内容学科来源比较分析 |
4.2 表征方式比较分析 |
4.2.1 跨学科内容表征方式总体比较 |
4.2.2 跨学科内容表征方式具体分析 |
4.3 呈现位置比较分析 |
4.3.1 跨学科内容呈现位置总体比较 |
4.3.2 跨学科内容呈现位置具体分析 |
4.4 设置目的比较分析 |
4.5 知识组成比较分析 |
4.5.1 跨学科内容知识组成整体比较 |
4.5.3 跨学科内容知识组成具体分析 |
4.6 知识深度比较分析 |
5 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跨学科内容认识现状和使用情况调查 |
5.1 调查问卷的基本情况说明 |
5.1.1 调查目的 |
5.1.2 问卷的编制 |
5.1.3 调查对象和方法 |
5.2 学生问卷分析 |
5.2.1 问卷维度划分 |
5.2.2 问卷的信度和效度 |
5.2.3 问卷结果分析 |
5.3 教师访谈分析 |
5.3.1 教师基本情况 |
5.3.2 访谈结果与分析 |
5.4 调查结果分析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1.1 跨学科内容学科来源的异同 |
6.1.2 跨学科内容表征方式的异同 |
6.1.3 跨学科内容呈现位置的异同 |
6.1.4 跨学科内容设置目的的异同 |
6.1.5 跨学科内容知识组成的异同 |
6.1.6 跨学科内容深度的比较分析 |
6.2 研究启示 |
6.2.1 对教科书编写者的建议 |
6.2.2 对教科书使用者的建议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跨学科内容的编排归纳 |
附录2 :美国IB版化学教材跨学科内容的编排归纳 |
附录3 :高中学生对跨学科认知及教材跨学科内容使用情况问卷调查 |
附录4 :教师访谈提纲 |
致谢 |
四、初探高中化学、物理两科知识的交叉点(论文参考文献)
- [1]高中物理与化学学科交叉内容的教学设计研究[D]. 包琴.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 [2]高中生物与物理、化学的交叉渗透的案例探讨[D]. 罗文菲. 西南大学, 2021
- [3]中学生“氧循环”跨学科理解的测查研究[D]. 宋琳. 山东师范大学, 2021(12)
- [4]学科交叉视域下元素化合物的教学研究[D]. 姚蕾.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5]中美初中化学教科书中“学科交叉”内容的比较研究[D]. 麦麦提艾力·艾科拜尔.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1)
- [6]高中化学跨学科融合教学案例设计与实践研究[D]. 郭统. 河南大学, 2020(02)
- [7]初中生物学理科前置知识的梳理及在教学中的应用 ——以人教版初中生物学七年级为例[D]. 李妮. 延安大学, 2020(12)
- [8]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生物知识的教学研究 ——针对化学+生物选考生[D]. 沈晓丽. 鲁东大学, 2020(01)
- [9]初中数学跨学科教学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 陈莉梅. 重庆师范大学, 2020(05)
- [10]中美高中化学教材跨学科内容的比较研究 ——以“原子结构”、“元素周期性”为例[D]. 刘子静. 西南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