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落实岗位绩效工资制度——襄阳支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改革的调查与思考

如何有效落实岗位绩效工资制度——襄阳支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改革的调查与思考

一、如何有效推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对向阳支行岗位绩效工资制改革的调查与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王瑞祥[1](2021)在《基层央行员工绩效考核优化研究 ——以中国人民银行DX中心支行为例》文中提出

王瑞祥[2](2021)在《基层央行员工绩效考核优化研究 ——以中国人民银行DX中心支行为例》文中认为作为我国的央行,中国人民银行的主要职责是在金融市场动荡时维护稳定发展,预测和判断金融风险,降低金融领域的风险。随着我们国家市场经济逐步活跃和不断开放,市场内部机制也越来越多元化,加之国外金融环境的影响,因此,我国人行在履职过程中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为更好地迎接挑战,更好地履行我国人民银行的职责,必须从内部管理方面完善职能,而最关键的一步就是做好员工绩效考核。由于我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众多,且有庞大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因此提高其整体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关键就是做好员工绩效考核,不仅是人民银行自身履职能力的体现,也是有效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的重要举措,这对于推动人民银行管理体制的完善和发展具有重大含义。但是由于中国人民银行的内部绩效考核制度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在实践中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特别是在复杂多变的金融环境冲击之下,其中的不足之处就更加明显的体现出来。中国人民银行DX中心支行在推动内部绩效考核制度的实行过程中,注意到自身所存在的不足之处,并且对此展开了深入的探索与分析。本文将分别从研究的背景意义,国内外相关制度的研究与发展,具体研究思路与方法等方面,对DX中心支行在绩效考核实施与实践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进行探究与分析。以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形式了解该中支在实际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和问题存在的根源进行调查分析。最后,在对所有的调查结果进行整体分析,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针对考核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以科学合理的方式从指标体系、考核方法、沟通与机制、结果运用等方面进行优化设计。本文通过对DX中心支行绩效考核的分析与研究之后,得出相关的理论和方法为中国人民银行在开展绩效考核方面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意义,此外,也能为其他分支机构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和绩效发展提供一定参考。

汪传艳[3](2014)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政府财政责任不明确、农民义务教育负担过重等问题是长期困扰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难题。2005年,我国颁布了《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从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教科书费、补助贫困寄宿生生活费、提高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建立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及巩固和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等几方面入手,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此次改革对促进农村义务教育发展、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以城镇化发展为背景,立足于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发展的现实需要,通过大规模问卷调研和访谈,探讨了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改革工作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剖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完善新机制改革工作的建议。通过研究发现,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理顺了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的投入责任关系,保证了农村中小学校日常运转、减轻了农村家庭经济负担、确保了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然而,此项改革还存在诸多问题,这其中既有改革过程中操作不规范的问题,也有机制设计不合理的问题。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新机制改革保障范围不全。新机制改革保障范围主要包括四项内容,许多需要正常开支的项目如代课教师工资、后勤人员工资、中心校运转资金、配套设施建设资金、债务偿还及学校维稳费用等项目都未被考虑在政策范围内,导致农村中小学校公用经费不足或造成违规列支行为。(2)公用经费拨付方式不合理。我国按照学生生均人数单一的拨款方式对学校规模、学校类型、地域类型及教育政策、教育目标等影响学校发展的内在因素及外在因素考虑不够,客观上造成部分地区、部分学校公用经费不足。其中,农村小规模学校、寄宿制学校及高寒地区学校最为严重。(3)公用经费拨付总额不足。总体上看,公用经费拨付额度仅能维持最基本的运转需要。公用经费不足的具体体现存在一定的地区差异:高寒地区主要体现为取暖费不足;中部地区主要体现为日常运转资金不足;东部地区主要体现为接收农民工随迁子女资金不足。(4)贫困寄宿生补助政策的实施存在地区差异,补助比例、受惠群体范围及补助方式均存在不合理之处:补助比例过大或过小,不能适应实际需求;部分群体因政策因素被排除在外;一次性发放现金的方式造成资金利用低效。(5)农村义务教育发展呈现出“中部塌陷”格局。较之其他地区,中部地区的县级财政在各项目的责任分担上均承担了更多的投入责任,但经济发展水平及中央政府资助力度均赶不上其他地区,从而使得中部地区的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水平相对落后。(6)政府间的财政责任划分不合理。对具体项目而言,中央政府及地方政府对“分项目”的责任划分存在错位现象,将占义务教育经费大头的教师工资交由县级财政负担;而将不易核定、需要因校制宜的校舍维修改造资金交由省级财政负担。这种责任划分方式导致教师工资保障机制及校舍维修改造机制成为新机制改革成效最低的两项内容。(7)“问题导向型”改革方式对社会时代背景考虑不够。“问题导向型”改革方式拘泥于解决过去体制下存在的问题,缺少对社会发展的时代背景及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的考虑。城镇化背景下,我国农村学校布局及农村学生上学方式、就学地点都有了较大变化,新机制改革执行“城市”、“农村”两种不同的标准,使得部分农村学校、部分农村学生无法分享改革利益。通过上述研究,研究者认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改革应立足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立足社会发展的时代背景,建立科学、合理的拨款方式,进一步理顺政府间的财政关系,将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维持运转的正常开支项目全部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内。

晏海运[4](2013)在《中国普惠金融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使人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国际金融体系的失衡,不可持续。联系到国内的情况,银行主要围绕着大型企业提供服务,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长期无法解决,金融资源向城市、东部经济发达地区集中,机构和资金都从农村地区、西部地区撤离,转向城市、东部地区,农村地区、西部地区成为金融服务的荒漠,穷人等弱势群体被排斥于金融体系之外。和国际的情况一样,国内同样存在着严重的金融失衡,传统金融体系由于其内在缺陷,在为中小企业、农村地区、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穷人等提供金融服务方面存在着缺失,呈现出金融二元结构。这种二元结构广泛存在于现有金融体系中,越是需要金融支持的地方,反而得到金融服务越困难。几种现象同时并存:一方面银行流动性较为充裕,努力寻找资金出路;一方面发达国家、发达地区、中心城市、大型企业、富人的金融资源过于集中,甚至出现超饱和,游资充斥;而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地区、农村、中小企业、穷人的饱受金融歧视,金融需求旺盛,金融供给不足。银行等金融机构由于对这些市场重视不够,造成市场空间狭窄,增长乏力,不可持续。通过对传统金融和发展困境的反思,本文认为,金融的发展要普惠所有的人群,让所有对金融有需求的人都可以平等地享受金融服务,改变金融二元结构,发展普惠金融。普惠金融是个新概念,是联合国于2005年“小额信贷年”活动中第一次正式提出的,是从小额信贷延伸出来的概念。从金融与经济的关系看,经济落后导致金融发展滞后,而资金不足通常是制约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因素,金融发展滞后反过来又恶化了落后地区、穷人的经济境况,相互加强,形成恶性循环。要破解这一困境,需要先从发展这些地方的贷款等金融服务入手,小额信贷由此产生。普惠金融是对小额信贷的发展和超越,它从金融体系的整体来看待如何提供金融服务,即以多元化的金融供给让所有对金融有需求的人都可以平等地享受金融服务,体现了“金融权是人权”的思想。由于普惠金融是一个新提出的概念,尚没有一个公认的权威定义。论文的第一部分基于以上认识,结合金融二元结构的金融歧视问题,尝试着提出了普惠金融的概念,分析了其特点,并把发展中国家的金融与发达国家的金融、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金融与经济发达地区的金融、农村金融与城市金融、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与大型企业金融服务、穷人的金融服务与富人的金融服务等五对关系作为普惠金融的分析维度,还从文献的角度综述了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论文的第二部分梳理了格莱珉、印尼人民银行、玻利维亚阳光银行、柬埔寨ACLEDA银行、易县扶贫经济合作社、寿光农村商业银行、定西小额信贷项目等国内外普惠金融发展的实践案例,简单回顾了其发展历程,总结了其运作模式和特点,从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探讨中国普惠金融发展的途径。第三部分着重从五个分析维度出发,分析了传统金融的缺失,及其带来的影响,把普惠金融与金融二元结构联系起来,并从传统金融的不可持续性得出发展普惠金融的必要性。第四部分认为,普惠金融的形成路径包括传统金融转型和民间金融创新两条,逐一分析了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合作性金融机构等的转型,和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社区银行等新型金融机构的发展。第五部分从金融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分析普惠金融,考察了普惠金融供给和需求的主体、特征,由此构建了数理模型,进而提出普惠金融的等期望曲线和期望收益无差异曲线,得到含信贷配给的普惠金融均衡模型。针对以上的分析,论文最后一部分提出了中国普惠金融发展的政策建议,从制度、市场、主体、工具等四个层面展开。制度建设主要包括加快信用体系建设、健全普惠金融监管体制、加大普惠金融法律支持力度;市场建设主要包括加强普惠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利率市场化、完善信用担保机制;主体建设主要包括加快传统金融机构转型、发展新型普惠金融机构、完善普惠金融直接融资体系;工具建设主要包括创新信贷产品、发展普惠金融保险、提供多样化综合性服务等。论文的创新点主要有三点:一是从中小企业融资难、农村金融服务缺失、经济欠发达地区金融发展滞后、国际金融秩序不合理、穷人受到金融排斥等问题出发,找到共性问题,即传统金融的非普惠性,金融二元结构广泛存在于金融体系中;二是结合对传统金融缺失的反思,提出了普惠金融的概念,研究了其五个特点、五个分析维度、两条形成路径;三是在总结国内外普惠金融的研究和实践成果的基础上,从供求分析的角度构建了普惠金融模型,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中国普惠金融发展的政策建议。

陈巍[5](2013)在《绩效评估与政府责任机制创新研究》文中指出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按照建立中国特色行政体制目标,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的服务型政府;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这为新时期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建立健全行政问责制,推进政府绩效评估,是当前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提升政府公信力、推进行政改革的重要途径。当前,政府绩效评估的本质与功能究竟是什么?政府责任机制的本质属性有哪些?政府绩效评估与政府责任机制存在何种的关联?面对诸多的行政改革思维和路径,如何科学开展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找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突破口,直接关系到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前途和效果。因此,积极借鉴西方国家新公共管理改革的经验,科学分析政府绩效评估与政府责任机制强化的关系,依托政府绩效评估推进政府责任机制的完善和创新,既是当前公共管理理论研究的一个前沿课题,同时也是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和推进政府管理创新的重要途径。政府绩效评估是运用科学的标准、方法和程序,对政府绩效进行评定和划分等级,是一种对政府官员政绩优劣和高低进行考量的问责机制,是一种有效的政府责任机制。责任政府与政府责任机制作为一种民主治理理念抑或制度安排,体现为公共行政规范化的价值导向过程,其核心在于依据一定的政治价值观来构建公共行政的基本结构和运行机制,要求形成公共利益导向的行政模式。依托绩效评估推进政府责任机制建设,可以强化内部责任配置与层级控制,从而推进政府内部责任机制建设,同时还可以通过吸纳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积极完善政府外部责任机制建设。美国联邦政府、英国地方政府、其他OECD国家等依托绩效评估推进政府责任机制建设的实践充分表明:绩效评估本质上是一种新型的政府责任机制。中国应立足国情和政府管理实际,合理借鉴发达国家政府绩效管理经验,倡导公众本位导向和结果管理理念,健全公众评议政府的机制,完善政府绩效评估结果运用制度,积极推进责任政府建设,使政府责任机制有效地运行起来。通过选取有代表性的依托绩效评估推进责任机制建设的案例,如湖南省“为民办实事”绩效考核体系、青岛市目标责任考核、岳阳县党政管理绩效评估,发现绩效评估有助于形成科学民主的责任确定机制、责任制衡的刚性化执行机制、督查考核的制度化监督机制、奖惩兑现的导向化激励机制,有助于解决官员问责文化滞后、官员问责内容单一、“非规范化问责”等难题。以政府绩效评估推进我国政府责任机制创新,必须树立政府责任机制创新的理念、建立健全政府绩效评估体系、整合政府绩效评估与行政问责制度、营造和建设行政吸纳评估的基本环境。论文从研究政府绩效评估的问责意蕴入手,研究了政府绩效评估与政府责任机制建设的相关性,阐述了政府绩效评估的公共问责机理,在反思我国政府责任机制建设存在问题以及成因基础上,介绍了国外政府依托绩效评估推进公共责任机制建设的基本经验,探讨了依托政府绩效评估实现政府责任机制建设和创新的基本途径。论文提出了绩效评估是一种有效的政府责任机制的观点;从政府绩效评估结构要素出发,揭示政府绩效评估系统结构中各要素的内在问责功能,且分析了绩效评估问责功能形成的机理;分析了绩效评估体系的缺陷对政府责任机制的影响,如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不科学,指标体系对政府及干部的约束难;政府绩效评估公众参与不足,公众对政府的问责难;政府绩效评估制度不健全,问责的客观公正性确保难;政府绩效评估程序不规范,绩效评估的问责功能落到实处难等。论文一方面有助于完善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体系,推进我国政府责任机制的完善和创新,为推进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构建服务型政府提供新的视角和对策;同时还有利于为我国政府绩效评估和行政问责制的完善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储备,从而为责任政府的建设、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正确政绩观,提供必要的政府配套改革支持。

吴晓俊[6](2009)在《转轨过程中我国城市商业银行治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进行了城市信用社的金融体制改革。经过十多年的风雨洗礼,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在数量和规模上不断放大的同时,经营能力也逐渐得到提高,对于所在地的地方经济的支持作用已不可同日而语。随着外资银行的大量涌入以及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壮大成熟,我国银行业的竞争将会越来越激烈。面对外资银行和五大国有商业银行及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等挑战和挤压,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到了一个比较关键的发展阶段。尽管近几年来,我国小部分城市商业银行在治理机制、发展战略和经营理念等方面取得了不断的突破,但是仍出现宁波银行的内部股权处置争议和北京银行的“娃娃股东”事件;更不用说我国其他大部分城市商业银行,它们治理情况更不如人意,甚至连“形似”都没有达到。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内部治理问题表现在股权结构不尽合理,地方政府或地方政府控制的国有法人作为大股东控股明显,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董事会和监事会形同虚设,甚至没有独立董事和外部监事;激励机制设计带有很强的行政性激励色彩,缺乏长期激励与短期激励的匹配。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外部治理问题表现在信息披露渠道不畅,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和有效性都比较差;银监会对城市商业银行监管不到位,地方金融办发挥作用不明显;地区金融生态环境尤其是法治环境地区差异比较大,惩治和打击金融犯罪的力度还不够等方面。上述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问题的存在使得我国大部分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要比其他的商业银行发展困难得多,并制约着它们的持续稳健经营和长远发展。本文通过对76家样本资料进行城市商业银行治理的实证研究,我们发现在股权结构指标当中,流动股比重越高,则资本充足率越好,其他指标不显着;在董事会和监事会指标当中,董事会次数和监事会次数均与净资产收益率呈显着的负相关,其他指标不显着;对城市商业银行绩效影响最显着的指标是地方法治环境,城市商业银行所在地法治化程度越高,城市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就越好,不良贷款发生的可能性往往越小;城市商业银行的规模越大,流动性可以保持较低水平;信息披露指标、社会责任指标和所有因变量关系均不显着,这可能与目前我国声誉机制尚未形成有关。最后本文根据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自身特点,选择性的吸收优秀银行治理经验,并最终提出优化我国城市商业银行治理的政策建议。在内部治理优化方面,本文提出要构建城市商业银行有效的产权关系;改善城市商业银行董事会和监事会治理;完善城市商业银行的激励机制。在外部治理优化方面,本文提出要完善监管法律制度,转变监管方式;强化城市商业银行的信息披露机制;改善地区金融生态环境,特别是地方法治环境;增强城市商业银行的社会责任。

段玉华[7](2007)在《中国农业政策性金融问题研究 ——以农业发展银行为例》文中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在农村,重点在农村。资金投入不足是目前制约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近几年来,解决“三农”问题,财政走到了前台,惠农政策大都是财政政策。但通过金融渠道筹集农村发展资金方面做得很不够,农村的资金仍在大量外流,农业和农村信贷资金供求矛盾比较突出。农业政策性金融是整个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重要环节,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构建“功能完善、分工合理、产权明晰、监管有力”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必须要充分发挥商业金融、农村合作金融以及政策性金融的合力。然而,由于职能定位、服务手段、管理体制等多方面的问题,政策性金融支农职能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为此,在新形势下,如何深化农业政策性金融体制改革,完善职能、健全机制,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成为一个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借鉴国外经验,运用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比较分析、博弈分析等方法,对我国农业政策性金融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论文主要框架与内容是:第一,对农业政策性金融相关理论、概念界定及国内外研究状况等基本问题进行阐述。第二,在回顾我国农业政策性金融历史变迁的基础上,研究我国农业政策性金融目前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的成因。第三,研究世界各国农业政策性金融体制和运作实践情况,为下一步我国农业政策性金融改革发展提出借鉴。第四,进一步深化对农业政策性金融的认识。提出我国农业政策性金融改革发展总体原则和目标模式,并提出促进农业政策性金融发展的配套措施。论文的主要观点和结论如下:1、本文认为农业政策性金融是以贯彻国家农业产业政策和区域政策为主要任务的特殊金融活动,具有扶植性、调控性、倡导性和辅导性等特有功能。农业政策性金融的存在具有深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是市场经济的必要补充,鉴于农业本身所固有的弱势和市场经济本身所固有的缺陷在可以预见的时间内不会消失,农业政策性金融的功能作用都将长期存在。2、我国农业政策性金融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从而影响了政策性金融支农功能的发挥:(1)农业政策性金融职能定位不清,国家对政策性与商业性金融的区分模糊,农业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金融尚未形成合力;(2)农业政策性金融体系缺位,农发行业务范围受限。同时农业政策性金融的倡导性、辅导性功能基本未得到应用;(3)融资机制不健全,利益补偿机制不完善;(4)经营机制不完善,内部管理水平和金融服务能力有待提高;机构布局不尽合理,人员素质较低等。分析产生以上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农业政策性金融特殊性质的固有矛盾;对政策性金融认识不到位,政府支持力度不够;缺乏法律法规保障;没有形成有效的监督、评价和协调机制;政策性因素影响了资产质量。3、通过对国外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的管理模式、所有制形式、组织形式、体制特征、资金来源和运用、功能应用、外部环境进行比较,结合我国农业政策性金融发展现状,本文认为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和启示至少有以下五点:(1)农业政策性金融无论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都普遍存在,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政策性金融支农功能应予强化;(2)政策性保护功能要审慎使用,防止过度保护产生路径依赖;(3)发展是硬道理,政策性银行也是银行,必须要能够可持续发展,才能够使自身的政策性金融支农作用得到稳健、长期发挥;(4)必须完善我国农业政策性金融的配套措施;(5)按照现代银行要求,改革内部管理体制,完善农业政策性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4、针对存在的问题和新的形势要求,我国农业政策性金融应定位于政府支农的有效金融工具,引导社会资金回流农村的主要载体,在农村金融中发挥骨干和支柱作用,实现全方位金融支农。为此,需要按照财政、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的协调发展原则、业务动态调整和区域差异化原则、全方位功能实现等原则,深化我国农业政策性金融改革。5、本文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思路和观点:(1)明晰政策性与商业性金融业务,跳出原来的将金融业务简单划分为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非此即彼的二分法,主张将金融业务至少要划分为强政策性业务、弱政策性业务、准政策性业务、商业性业务四个层次。国家根据不同时期的需要,不定期确定金融业务性质和层次,据此制订不同的管理、监督、补偿、优惠方法;(2)农业政策性金融的目的和手段是两个层次的问题,商业化经营只是手段,并非是政策性银行与商业性银行的本质区别,政策性银行的性质应该主要体现在贷款的产业投向及其功能实现上,而不应体现在贷款的运作方式上;(3)进一步构建农业政策性金融体系,允许农业政策性金融业务主体之间适当竞争。扩大农发行的业务范围,允许开办(但不是必须开办)所有的涉农金融业务(包括政策性业务),国家对其政策性业务比例进行硬性规定。(4)区分不同性质、种类和区域的农业政策性金融业务,深化财政、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合作机制,创新农业政策性金融业务运营模式,重点加大对粮棉油、化肥、糖等物资的购销储业务,中长期建设项目,农业小企业项目等新农村建设等的“瓶颈”领域和薄弱环节的融资支持力度;(5)按照现代银行要求,加快内部综合改革,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金融服务能力,打造现代农业政策性银行;(6)完善我国农业政策性金融的配套措施,包括建立长期、稳定的融资和补偿机制,加强我国农业政策性金融的法律地位和保障,探索监管新模式,优化金融生态环境等。

农行广西区分行工资改革调研组[8](2004)在《计件计价 按绩取酬 创建新型分配模式——对防城港分行薪酬分配改革情况的调查与思考》文中认为

农行十堰市分行课题组,魏明,刘刚[9](2004)在《坚冰何以速融——十堰农行不良资产清收盘活实证分析与研究》文中指出 随着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步伐的加快,农行不良资产清收盘活工作务必提速。本文通过对十堰农行不良资产及清收盘活工作的调查与思考,旨在探求创新机制、加快不良资产清收处置步伐的路径。一、近年不良资产清收盘活成效及经验近年来,十堰分行突出清收

欧仕宽,刘矛[10](2004)在《不以职务论贵贱 创利场上见高低——对英山农行推行全员含量工资制的调查与思考》文中提出 2003年,农行英山县支行用发达地区的发展思维,对费用资源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从机关到基层实行全员工资含量计酬,公共费用凭发展速度,奖励费用突出贡献大小,绩效费用与经营管理全额挂钩的支行经营扁平化,职工收入绩效化,费用配置高

二、如何有效推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对向阳支行岗位绩效工资制改革的调查与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如何有效推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对向阳支行岗位绩效工资制改革的调查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2)基层央行员工绩效考核优化研究 ——以中国人民银行DX中心支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二、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简要评述
    四、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三)创新点
第一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
        (一)基层央行
        (二)员工
        (三)绩效考核
    二、理论基础
        (一)新公共管理理论
        (二)绩效管理理论
        (三)基层央行员工绩效考核的发展
第二章 中国人民银行DX中心支行员工绩效考核的现状
    一、中国人民银行DX中心支行的基本情况
        (一)主要职能
        (二)人力资源基本情况及组织架构
    二、中国人民银行DX中心支行员工绩效考核取得的成效
        (一)构建了较为完整的指标体系
        (二)制定了较为全面考核的方式
        (三)建立了较为系统的考核程序
        (四)划分了较为严格的考核等次
        (五)开始注重考核结果的运用
    三、中国人民银行DX中心支行员工绩效考核的调查内容
        (一)个别访谈
        (二)调查问卷的设计
        (三)调查结果的分析
第三章 中国人民银行DX中心支行员工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中国人民银行DX中心支行员工绩效考核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绩效考核指标和权重设计不合理
        (二)绩效考核方法不合理
        (三)绩效考核沟通不畅
        (四)绩效考核反馈不充分
        (五)绩效考核结果运用不充分
    二、中国人民银行DX中心支行员工绩效考核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绩效考核的认知不到位
        (二)绩效考核的管理体制落后
        (三)工作内容的特殊性与差异化的考核要求不匹配
第四章 中国人民银行DX中心支行员工绩效考核的优化
    一、优化员工绩效考核的指标
        (一)员工绩效考核指标优化原则
        (二)员工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内容
        (三)设定员工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权重
        (四)绩效考核指标优化后的结果
    二、优化员工绩效考核的方法
        (一)变更绩效考核的主体
        (二)增加日常绩效考核
        (三)将日常考核与年度考核相结合
    三、畅通绩效考核的沟通渠道
        (一)提高绩效考核主体的重视程度
        (二)帮助绩效考核客体对交流沟通形成精确的认知、体会
        (三)重视非正式沟通渠道
    四、构建员工绩效考核的反馈机制
        (一)绩效考核反馈机制的建设
        (二)绩效考核反馈谈话
    五、将绩效工资分配与绩效考核结果挂钩
        (一)设计思路与基本原则
        (二)绩效工资考核分配模型构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中国人民银行DX中心支行员工绩效考核调查问卷
附录二 中国人民银行DX中心支行员工绩效考核专家调查问卷
附录三 中国人民银行DX中心支行员工绩效考核访谈提纲
个人简介、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一、个人简介
    二、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一)已经刊载的学术论文
        (二)尚未刊载,但已接到正式录用函的学术论文

(3)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由
        1.1.1 城镇化发展给新机制改革带来新的挑战
        1.1.2 农村义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呼唤必须深化改革
        1.1.3 研究者的个人旨趣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研究
        1.3.2 新机制改革实施情况研究
        1.3.3 对现有研究的评述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农村
        1.4.2 农村教育
        1.4.3 机制
    1.5 研究方法
        1.5.1 资料收集阶段的方法
        1.5.2 资料分析阶段的方法
    1.6 样本基本特征
2.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改革的理论依据
    2.1 公共财政理论
        2.1.1 公共财政理论的发展历程
        2.1.2 公共财政的基本职能范围
        2.1.3 有关公共财政理论的争议与共识
        2.1.4 公共财政理论对义务教育投入的影响
    2.2 财政分权理论
        2.2.1 第一代财政分权理论
        2.2.2 第二代财政分权理论
        2.2.3 财政分权在公共产品供给方面的争议
        2.2.4 中国式财政分权对义务教育投入的影响
3. 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的历史演变
    3.1 “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以乡为主”的体制时期(1985-1993年)
    3.2 “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乡镇为辅”时期(1994-2000年)
    3.3 “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体制时期(2001-2005年)
    3.4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时期(2006年至今)
4.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改革的初步成效
    4.1 政府财政投入主渠道功能凸显
        4.1.1 地方各级财政关于免杂费和公用经费补助资金的分担情况
        4.1.2 地方各级财政关于校舍维修改造资金的分担情况
        4.1.3 地方各级财政关于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资金的分担情况
        4.1.4 地方各级财政关于免费教科书资金的分担情况
        4.1.5 地方各级财政关于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的分担情况
    4.2 农村中小学校保运转水平得到提高
        4.2.1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总量及生均水平逐年提高
        4.2.2 农村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拨付标准逐年提高
    4.3 农民义务教育负担切实减轻
        4.3.1 收费项目和收费额度显着减少
        4.3.2 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及补助比例显着提高
        4.3.3 “营养餐改善计划”取得显着成效
    4.4 “校财局管”制度促进经费管理精细化
    4.5 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得到保障
        4.5.1 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水平逐年提高
        4.5.2 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能够按时、足额发放
    4.6 农村中小学校的办学条件有了较大改善
5.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改革存在的问题
    5.1 公用经费使用及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5.1.1 公用经费补助标准偏低
        5.1.2 农村小规模学校、农村寄宿制学校运转相对困难
        5.1.3 公用经费仍存在被挤占现象
        5.1.4 部分地区市直学校公用经费标准偏低
    5.2 “免、补”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5.2.1 教科书循环使用制度的质疑较大
        5.2.2 贫困寄宿生补助比例、补助范围及发放方式不尽合理
        5.2.3 学生辍学率居高不下
    5.3 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存在的问题
        5.3.1 教师工资福利整体水平偏低
        5.3.2 教师工资福利待遇存在显着的地区差异
        5.3.3 绩效工资制度实施效果不尽理想
    5.4 校舍维修改造机制存在的问题
        5.4.1 校舍维修改造资金缺口较大
        5.4.2 专项转移支付方式存在不合理之处
        5.4.3 地方政府自筹资金困难
6.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改革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6.1 公共财政投入总量不能满足农村义务教育发展需要
    6.2 “分项目”承担主体存在错位现象
    6.3 公用经费拨付方式缺乏科学性
    6.4 诱致性变迁改革方式忽视了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自身规律
    6.5 教育部门的“弱经费管理权”影响了资金使用效率
7. 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基本结论
    7.2 政策建议
        7.2.1 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推动农村义务教育均等化
        7.2.2 以满足学校实际需求为本位,建立科学合理的拨款方式
        7.2.3 构建“以省为主”的教师工资保障机制及“以县为主”的校舍维修机制
        7.2.4 加强资金监管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4)中国普惠金融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序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第三节 研究思路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五节 创新点和不足
第一章 普惠金融的概念和理论综述
    第一节 普惠金融的提出
        一、 小额信贷
        二、 微型金融
        三、 普惠金融
    第二节 普惠金融的涵义
        一、 普惠金融的概念和特点
        二、 普惠金融的分析维度
    第三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一、 相关金融理论
        二、 国际相关研究综述
        三、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第二章 普惠金融的发展现状
    第一节 国际普惠金融发展的实践
        一、 孟加拉格莱珉银行
        二、 印度尼西亚人民银行
        三、 玻利维亚阳光银行
        四、 柬埔寨 ACLEDA 银行
    第二节 我国普惠金融发展实践
        一、 易县扶贫经济合作社
        二、 寿光农村商业银行
        三、 定西小额信贷项目
第三章 对传统金融的反思
    第一节 传统金融的缺失
        一、 中小企业融资难
        二、 城乡金融的失衡
        三、 国际金融旧秩序
        四、 地区间的金融割裂
        五、 对穷人的金融歧视
    第二节 金融缺失的影响
        一、 资源配置的低效
        二、 信用能力的分化
        三、 资金流动的逆向
        四、 中介信息不对称
        五、 大股东利益侵占
        六、 虚拟金融的泡沫
        七、 金融工具杠杆性
        八、 金融危机的传染
第四章 普惠金融的形成路径
    第一节 传统金融转型
        一、 国有商业银行的转型
        二、 邮政储蓄银行的转型
        三、 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转型
        四、 农村信用社的转型
        五、 政策性金融转型
        六、 信贷产品创新
    第二节 民间金融创新
        一、 小额贷款公司
        二、 村镇银行
        三、 社区银行
        四、 农村资金互助社
        五、 小额贷款保险
        六、 规范民间金融
第五章 普惠金融的供求分析
    第一节 普惠金融的供求分析
        一、 普惠金融的需求
        二、 普惠金融的供给
    第二节 普惠金融供求模型
        一、 普惠金融供给模型
        二、 普惠金融需求模型
        三、 等期望利润曲线
        四、 含信贷配给的均衡模型
第六章 中国发展普惠金融的政策建议
    第一节 构建中国普惠金融体系
        一、 加快信用体系建设
        二、 健全普惠金融监管体制
        三、 加大普惠金融法律支持
    第二节 建立有效的普惠金融市场
        一、 加强普惠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二、 推进利率市场化
        三、 完善信用担保机制
    第三节 发展多种形式普惠金融机构
        一、 加快传统金融机构转型
        二、 发展新型普惠金融机构
        三、 完善普惠金融直接融资体系
    第四节 创新普惠金融工具
        一、 创新信贷产品
        二、 发展普惠金融保险
        三、 提供多样化综合性服务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5)绩效评估与政府责任机制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来源、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来源
        1.1.2 选题背景
        1.1.3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的基本框架
        1.3.1 研究思路与技术线路
        1.3.2 研究主要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点
第2章 政府绩效评估与政府责任机制创新的理论基础
    2.1 政府绩效评估的本质及其功能
        2.1.1 政府绩效评估的本质
        2.1.2 政府绩效评估的缘起与发展
        2.1.3 政府绩效评估的功能分析
    2.2 政府责任机制的内涵与性质
        2.2.1 政府责任的内涵
        2.2.2 政府责任机制的本质
        2.2.3 政府责任机制的发展
    2.3 政府绩效评估与政府责任机制创新的基础理论
        2.3.1 新公共管理理论与政府责任机制创新
        2.3.2 公共受托责任理论与政府责任机制创新
        2.3.3 责任政府理论与政府责任机制创新
        2.3.4 绩效管理理论与政府责任机制创新
第3章 政府绩效评估与政府责任机制创新的关系研究
    3.1 政府绩效评估是一种新型政府责任机制
        3.1.1 绩效评估与责任机制的内在一致性
        3.1.2 顾客至上与重塑政民关系
        3.1.3 结果导向与政府责任评价
        3.1.4 分权管理与政府权力制衡
        3.1.5 绩效评估与绩效责任追究
    3.2 政府绩效评估与外部责任机制的构建
        3.2.1 政府外部责任机制类型
        3.2.2 公众参与与外部责任机制构建
        3.2.3 绩效报告与外部责任机制构建
    3.3 政府绩效评估与内部责任机制的构建
        3.3.1 政府内部责任机制剖析
        3.3.2 结果导向与责任关系
        3.3.3 绩效协议与政府上下层责任关系
        3.3.4 绩效沟通与政府部门间的责任关系
    3.4 政府绩效评估推进政府责任机制创新的实现机制
        3.4.1 内部机制:绩效结果导向下的内部分权
        3.4.2 激励机制:绩效评估结果运用的奖优罚劣
        3.4.3 问责机制:绩效评估的公众本位及实现
        3.4.4 传导机制:绩效评估的战略导入与管理
第4章 当前中国政府责任机制建设的成就、问题及成因
    4.1 当前中国政府责任机制建设的成就
        4.1.1 官员问责方兴未艾
        4.1.2 绩效问责逐步兴起
        4.1.3 政府责任法治化建设有序推进
        4.1.4 公共管理的社会监督进一步增强
    4.2 政府责任机制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4.2.1 结果导向理念的缺失
        4.2.2 行政问责机制的虚化
        4.2.3 政府绩效责任的忽视
        4.2.4 政府政治责任与管理责任的冲突
    4.3 政府责任机制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
        4.3.1 政府部门绩效评估体系不健全
        4.3.2 公务员考核制度形式笼统而缺乏实效
        4.3.3 政府绩效评估结果运用弱化流于形式
        4.3.4 政府管理改革措施碎片化且缺乏整合
第5章 国外以绩效评估推进政府责任机制创新的经验及启示
    5.1 国外政府绩效评估强化公共责任的基本做法
        5.1.1 美国政府绩效评估强化公共责任的做法
        5.1.2 英国政府以绩效评估推进政府责任机制建设的实践
        5.1.3 韩国通过绩效评估促进政府责任的情况
        5.1.4 日本基于政策绩效评价的责任控制
    5.2 国外政府绩效评估强化公共责任的经验
        5.2.1 顾客导向:倡导公共服务治理绩效的公众监督
        5.2.2 法制保障:强调政府责任机制的法律基础
        5.2.3 绩效协议:注重公共绩效结果与责任的改进
        5.2.4 体制环境:与各国的政治与行政体制相契合
    5.3 国外政府绩效评估强化公共责任对中国的启示
        5.3.1 立足基本国情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际
        5.3.2 完善政府绩效评估与行政问责体系
        5.3.3 夯实政府绩效管理问责的文化基础
        5.3.4 积极探索政府绩效管理相关立法配套保障
第6章 以政府绩效评估推进我国政府责任机制建设的实证分析
    6.1 湖南省“为民办实事”绩效考核体系与政府责任机制完善
        6.1.1 湖南省“为民办实事”绩效考核体系的基本做法
        6.1.2 湖南省“为民办实事”绩效考核与政府责任体系的健全
        6.1.3 结论与分析
    6.2 青岛市目标责任考核与政府责任机制建设
        6.2.1 青岛市目标责任考核的实践探索
        6.2.2 青岛市目标责任考核与政府问责机制的健全
        6.2.3 结论与分析
    6.3 岳阳县党政管理绩效评估与官员问责机制分析
        6.3.1 岳阳县党政管理绩效评估的具体实践
        6.3.2 岳阳县党政管理绩效评估与官员问责机制完善的基本思路
        6.3.3 岳阳县党政管理绩效评估的几点启示
第7章 以政府绩效评估推进政府责任机制创新的具体对策
    7.1 树立政府责任机制创新的理念
        7.1.1 突破政治、管理和伦理责任理念的局限
        7.1.2 倡导政府绩效责任新理念
        7.1.3 健全结果导向问责新理念
    7.2 建立健全政府绩效评估体系
        7.2.1 吸纳多元化的绩效评估主体,拓展问责主体范围
        7.2.2 确立科学的绩效评估指标,明确政府责任体系
        7.2.3 完善绩效评估方法,创新政府责任实现方式
        7.2.4 合理运用绩效评估结果,形成政府责任机制循环
    7.3 整合政府绩效评估与行政问责制度
        7.3.1 协调绩效评估与行政问责的权力
        7.3.2 整合绩效评估与行政问责的内容
        7.3.3 衔接绩效评估与行政问责的法规
    7.4 营造和建设行政吸纳评估的基本环境
        7.4.1 倡导政务信息公开,推进绩效信息共享机制建设
        7.4.2 健全相关法律制度,推进绩效责任保障机制建设
        7.4.3 深化民主政治建设,推进绩效责任运作机制建设
        7.4.4 积极培育公民精神,推进绩效公民评议机制建设
第8章 结论及研究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存在的不足及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与获奖情况
附录 B:“政府绩效评估推进行政责任机制建设研究”课题

(6)转轨过程中我国城市商业银行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转轨过程中我国银行业发展与现状分析
        1.1.2 转轨过程中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和框架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框架
    1.4 本文可能的创新及有待深入研究之处
        1.4.1 可能的创新之处
        1.4.2 有待深入研究之处
第二章 相关文献评述
    2.1 现有学位论文研究的评述
    2.2 商业银行治理的一般性研究评述
        2.2.1 商业银行治理的特殊性要求多边合作治理
        2.2.2 商业银行治理的国际比较
        2.2.3 商业银行治理机制的整体研究
    2.3 商业银行内部治理研究评述
        2.3.1 股权结构、政府控股与银行治理
        2.3.2 境外战略投资者与银行治理
        2.3.3 董事会、监事会与银行治理
        2.3.4 激励机制与银行治理
    2.4 商业银行外部治理研究评述
        2.4.1 监管制度与银行治理
        2.4.2 信息披露与银行治理
        2.4.3 金融生态与银行治理
        2.4.4 社会责任与银行治理
第三章 转轨过程中我国城市商业银行治理基础:理论与概述
    3.1 相关理论分析
    3.2 城市商业银行治理概述
        3.2.1 公司治理概念的界定
        3.2.2 商业银行治理的特殊性
        3.2.3 商业银行治理的内涵
    3.3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治理的基本分析框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转轨过程中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内部治理研究
    4.1 股权结构与城市商业银行治理
        4.1.1 地方政府控股与城市商业银行治理
        4.1.2 战略投资者与城市商业银行治理
        4.1.3 小结
    4.2 董事会与城市商业银行治理
        4.2.1 商业银行董事会概述
        4.2.2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董事会现状分析
        4.2.3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董事会存在问题分析
    4.3 监事会与城市商业银行治理
        4.3.1 商业银行监事会概述
        4.3.2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监事会治理发展现状及问题
    4.4 激励机制与城市商业银行治理
        4.4.1 商业银行激励的概述
        4.4.2 激励机制与城市商业银行的理论分析
        4.4.3 城市商业银行激励机制的现状及不足
        4.4.4 国外商业银行激励机制的经验借鉴
第五章 转轨过程中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外部治理研究
    5.1 监管机制与城市商业银行治理
        5.1.1 我国银行业监管发展的历程
        5.1.2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监管发展的历程
        5.1.3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监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5.2 信息披露与城市商业银行治理
        5.2.1 巴塞尔协议关于银行业信息披露的有关规定
        5.2.2 商业银行的信息披露发展历程
        5.2.3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办法的最新相关规定
        5.2.4 城市商业银行信息披露的现状及问题
    5.3 地区金融生态与城市商业银行治理
        5.3.1 地区金融生态概述
        5.3.2 地方经济环境与城市商业银行治理
        5.3.3 地方法治环境与城市商业银行治理
        5.3.4 地区银行业竞争环境与城市商业银行治理
    5.4 社会责任与城市商业银行治理
        5.4.1 商业银行社会责任问题概述
        5.4.2 国际知名商业银行的企业社会责任实践
        5.4.3 我国商业银行的社会责任实践
        5.4.4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履行社会责任现状
        5.4.5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履行社会责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六章 转轨过程中我国城市商业银行治理实证研究
    6.1 研究样本
    6.2 变量描述
    6.3 研究假设
    6.4 实证模型及结果分析
        6.4.1 实证模型
        6.4.2 实证结果分析
    6.5 实证基本结论
第七章 城市商业银行治理优化的可行思路
    7.1 城市商业银行内部治理的优化
        7.1.1 构建城市商业银行有效的产权关系
        7.1.2 改善城市商业银行董事会和监事会治理
        7.1.3 完善城市商业银行的激励机制
    7.2 城市商业银行外部治理的优化
        7.2.1 完善监管法律制度,转变监管方式
        7.2.2 强化城市商业银行的信息披露机制
        7.2.3 改善地区金融生态环境
        7.2.4 增强城市商业银行的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附表1:城市商业银行内部治理指标2007 年年报数据
附表2:城市商业银行外部治理指标和城市商业银行经营指标2007 年年报数据
攻读学位期间出版或公开发表的着作、论文
致谢

(7)中国农业政策性金融问题研究 ——以农业发展银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农业政策性金融的涵义和理论边界
    1.2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逻辑思路、结构安排
    1.6 本文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2 相关理论
    2.1 公共产品理论
    2.2 经济起飞理论
    2.3 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理论
    2.4 农村金融理论
    2.5 博弈论及神经经济学的新研究成果
3 农业政策性金融的历史沿革
    3.1 建国以前的中国农业政策性金融
    3.2 建国后农业政策性金融的历史回顾
    3.3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历史回顾
4 现有问题和成因分析
    4.1 中国农村资金短缺,金融抑制问题严重
    4.2 农业政策性金融存在的问题
    4.3 问题的成因分析
5 农业政策性金融的国际比较
    5.1 发达国家的农业政策性金融
    5.2 发展中国家的农业政策性金融
    5.3 国外农业政策性金融的总体比较
    5.4 国外农业政策性金融实践对我国的启示
6 我国农业政策性金融改革发展的设想
    6.1 新农村建设的基本特征及金融需求
    6.2 农业政策性金融的作用领域
    6.3 农业政策性金融改革发展的原则
    6.4 构建农业政策性金融体系
    6.5 农发行改革发展的总体思路
    6.6 农发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
    6.7 区域化信贷政策
    6.8 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深化内部综合改革
7 完善农业政策性金融保障机制
    7.1 建立长期、稳定的融资和补偿机制
    7.2 资金补偿中的博弈问题
    7.3 我国农业政策性金融的法律地位和保障
    7.4 探索农业政策性金融监管新模式
    7.5 加强外部环境建设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与科研课题情况

(8)计件计价 按绩取酬 创建新型分配模式——对防城港分行薪酬分配改革情况的调查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防城港分行薪酬分配改革的主要做法
    (一)核心内容。
    (二)薪酬分配体系的设置。
    (三)计价指标的设定。
        1、共性指标。
        2、个性指标。
    (四)薪酬价格的确定。
    (五)薪酬的考核与分配。
二、防城港薪酬分配改革的主要成效
    (一)创新了分配理念及分配方式。
    (二)优化了内部资源配置,提高资源效率。
    (三)激发员工活力,加快业务发展,增强综合竞争力。
三、防城港分行薪酬分配改革需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一)规范操作程序,夯实薪酬改革的政策基础。
    (二)完善客户经理考核,减少人为因素影响。
        1、信贷存量客户的划分问题。
        2、增量大客户拓展的利益界定问题。
    (三)数据采集自动化程度有待于提高。
四、对防城港分行薪酬分配改革的总体评价

(10)不以职务论贵贱 创利场上见高低——对英山农行推行全员含量工资制的调查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费用资源改革的主要作法
    (一)费用资源配置的整体标准。
    (二)职工最低工资的保障标准。
    (三)绩效挂钩工资的量化标准。
二、费用资源改革的效应
    (一)经营活力明显增强——人人都是客户经理。
    (二)市场反映更加灵敏——哪里有商机,哪里就有农行人。
    (三)资源配置更趋高效——要想多得工资费用,只有多作业绩。
    (四)业务发展明显提速——一年干了两三年的事。
三、费用资源改革的思考与建议
    一是投入与产出的不相匹配,影响了职工的积极性。
    二是职工思想的错综复杂,改革暂时难以适应。
    三是注重短期利益,忽视了长期发展。
    四是只愿拿含量工资业务,不愿干补贴性的基础工作。

四、如何有效推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对向阳支行岗位绩效工资制改革的调查与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基层央行员工绩效考核优化研究 ——以中国人民银行DX中心支行为例[D]. 王瑞祥.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 [2]基层央行员工绩效考核优化研究 ——以中国人民银行DX中心支行为例[D]. 王瑞祥.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 [3]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研究[D]. 汪传艳. 华中师范大学, 2014(07)
  • [4]中国普惠金融发展研究[D]. 晏海运. 中共中央党校, 2013(10)
  • [5]绩效评估与政府责任机制创新研究[D]. 陈巍. 湘潭大学, 2013(03)
  • [6]转轨过程中我国城市商业银行治理研究[D]. 吴晓俊. 苏州大学, 2009(05)
  • [7]中国农业政策性金融问题研究 ——以农业发展银行为例[D]. 段玉华. 山东农业大学, 2007(03)
  • [8]计件计价 按绩取酬 创建新型分配模式——对防城港分行薪酬分配改革情况的调查与思考[J]. 农行广西区分行工资改革调研组. 广西农村金融研究, 2004(06)
  • [9]坚冰何以速融——十堰农行不良资产清收盘活实证分析与研究[J]. 农行十堰市分行课题组,魏明,刘刚. 湖北农村金融研究, 2004(08)
  • [10]不以职务论贵贱 创利场上见高低——对英山农行推行全员含量工资制的调查与思考[J]. 欧仕宽,刘矛. 湖北农村金融研究, 2004(06)

标签:;  ;  ;  ;  ;  

如何有效落实岗位绩效工资制度——襄阳支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改革的调查与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