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花卉基地发展及对策分析

天津花卉基地发展及对策分析

一、浅析天津市花卉基地发展及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王鹏[1](2021)在《天津市康养农业发展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崔舒逸[2](2020)在《天津城郊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作为我国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广大农民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但受多重因素影响,包括地区发展水平不同、区位不同、政策不同以及发展基础不同等等,集体经济发展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差异越来越突出,因此需要运用分类研究的方法对新形势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进行多角度研究和探索。大都市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推动下,城郊村集体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都普遍快于远郊村,但同时也是问题和矛盾最为突出的区域,因此如何破解好城郊村集体经济发展问题,创新好城郊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是激发农村集体经济活力的关键。本研究着眼于天津城郊这一特定区域,将北辰区、西青区、津南区和东丽区四个区的村集体经济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与实际相联系、实证分析与个案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城郊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进行了梳理、总结和提炼,提出了内生动力型和外部推动型这两大类发展路径。在此基础上,内生动力型发展路径基于产业发展动力不同,细分为工业园区推动型、租赁发展型、乡村旅游型、商贸发展型;外部推动型发展路径又可分为街镇统一管理型、撤村建居型,并进行路径评述。分析政府、村干部、村民三个不同治理主体在村集体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包括有针对性和创新性的政策供给不足,集体经济发展统筹规划和引导不足,村干部经营管理水平有待提高,村班子工作任务多绩效考核机制有待完善,村民对集体经济发展参与度不高。根据以上问题提出加大制度创新力度提高政策针对性,强化产业规划和引导优化发展环境,提升村干部管理能力培优育强领头人,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完善激励考核机制,提高村民综合素质增强主人翁意识等方面可行性对策建议,以期推动天津城郊村集体经济发展进入发展快车道。

闫蓬勃[3](2019)在《中国城市树种多样性评价及树种规划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城市森林是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其所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与城市居民的健康福祉息息相关。而城市树种多样性是维持城市森林稳定性、便于其持续地提供生态系统服务的关键影响因素之一。城市树种多样性的提高虽然可以通过增加绿化中使用的树种数量实现,但实践证明,不当的树种选择不但难以产生良好的生态效益,还可导致经济损失和资源的浪费。因而充分了解中国城市树种的多样性现状和驱动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树种规划方案,合理增加树种多样性,对城市森林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践意义。研究基于文献和抽样调查数据分析了中国257个城市的树种多样性格局,依据提出的树种规划原则,以中国城市中己有树种为对象,规划了所有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范围内潜在可用的树种,并以北京市为例,展示了该规划在单个城市尺度上的应用。研究主要结果包括:1.在257个城市中,树木(含灌木和木质藤本)的平均种类丰富度为128±118,树木种类总数为2640,其中近1/5的树种为外来种。在种类组成上,最常见的树种为垂柳(Salix babylonica L.)、圆柏(Juniperus chinensisL.)、紫叶李等(Prunus cerasifera f.atropurpurea(Jacq.)Rehd.)。各城市间的树种组成相似度具有纬度变化梯度特征,同一纬度上的城市间树种组成不相似性低。此外,城市树种也存在一定同质化现象,一些树种广泛分布在不同城市中。在城市内部,公园绿地是树种丰富度最高的区域,空闲地的种类丰富度最低。2.根据气候适宜性、城市环境适宜性和种类多样性原则对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建成区适宜树种进行规划,结果为:中国城市中潜在可用的树种数量平均为705±323种;其中处于中亚热带湿润地区的城市潜在可用树种最多,平均每个城市适宜使用树种数量为930±245种,而中温带干旱地区潜在可用的树种最少,平均每个城市适宜使用树种数量为187±105种。3.根据前述规划结果,北京潜在可用的树种为565种,调查发现其中的278种已被使用,进而根据树种属性和土地用途的匹配性原则,对调查中未发现的287个树种进行规划。在最严格规划情境下,排除有花粉致敏和飘絮问题的48种和花粉致敏性不确定的197个树种,剩余的无花粉致敏和飘絮问题的树种39种加上可用雌株的3种有花粉致敏的树种用于规划。其中可在公园和空闲地中使用42种,商业区中使用14种,居民区中使用13种,单位绿地中使用3种,道路绿地中使用1种。4.总体而言,中国城市树种多样性与全球城市树种多样性水平相比差别不大,但与中国自然分布的树木种类多样性相比,仍具较大提升潜力。本研究的树种规划结果显示各城市均具有一批潜在可用的树种,可在经过试种后用于提高各城市树种多样性水平。

林雅橙[4](2019)在《乡村中的儿童自然教育营地规划设计策略研究》文中认为我国是农业大国,源远流长的农耕文明是孕育中华文明的基础,我们的祖先在漫长的传统农业社会中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农耕文化。论文开篇以农耕文明和乡愁情结为线索,强调了农耕文明是中国文化的基石,并论述了在全球化和城市化的推进中农耕文化面临着逐渐被淡化和忽视的威胁,在当下应当积极了解、挖掘、保护、传承农耕文化的研究背景。笔者认为基于我国本土特征开展儿童自然教育,对于农耕文化的传承、乡村资源的活化、乡村建设的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意义。论文在概念辨析和理论研究方面,对自然教育、乡村中的儿童自然教育营地等最基本的概念进行解析,探讨了儿童心理学、行为学、教育学和设计学,并进一步总结和完善在风景园林学科领域中乡村中的儿童自然教育营地的设计原则,主要包括因地制宜、安全保障、寓教于乐、儿童为本、促进乡建的五大原则。论文在乡村中儿童自然教育营地实践方面,首先通过国内外案例对比研究法、实地调研法,总结和提炼了规划设计、课程体系和运营管理的策略;其次,选取海南岭西儿童自然教育营地作为规划设计实践案例,探索乡村中的儿童自然教育营地的规划设计方法体系。最后论文总结得出,乡村中的儿童自然教育营地的规划设计应注重自然教育与本土农耕文化脉络的融合:其一是挖掘本地农耕文化资源运用至场地设计、设施设计、建筑设计中;其二是合理安排学习农耕文化的课程与活动,实现具有本国特色的儿童自然教育;其三是通过策划和运营实现自给自足的儿童自然教育营地并促进当地乡村建设。希望本文在基于乡村中儿童自然教育营地规划设计策略理论进行岭西儿童自然教育营地的设计实践上,能为其他类似的乡村中的儿童自然教育营地提供有效的实践借鉴,并期待能创作设计更多具有我国农耕文化特色、寄托乡愁情怀、促进当地乡村建设的儿童自然教育营地。

罗皓川[5](2019)在《眉山市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四川省眉山市乡村旅游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也探索出了一些发展模式。目前,国内没有直接针对眉山市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研究成果,眉山市发展模式对比分析方面的研究也处于空白状态。因此,有必要进行对眉山市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研究。通过研究眉山市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探索眉山市乡村旅游进一步发展的途径,客观上有助于逐步缩小城乡差异,推进乡村区域经济、环境与文化的发展,对推动乡村振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首先,本文结合调研资料与乡村旅游的国内外文献研究动态,对乡村旅游和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提出了定义,有助于明确界定其概念。其次,综合运用实地考察法和访谈等方法,基于生态经济学理论和体验经济理论等基础理论,在前期把握眉山市乡村旅游基本情况的前提下,选取眉山市各区县近两年较具代表性的景点,以座谈、走访、实地考察等方式进行了调研。接着总结了眉山市的总体情况和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归纳了眉山市各区县典型的五种发展模式,从中得出了一些启示。然后再对不同乡村旅游模式间的异同,如参与主体、模式特点、融资来源、优劣势、模式适用条件等进行了对比分析。最后通过对存在问题的总结,进而提出了优化眉山市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对策建议。希望能在当下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为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同时也希望能为西部其他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思路。

李莹[6](2019)在《农业与旅游业深度融合的特色小城镇发展研究 ——以天津市葛沽镇为例》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地区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转型、人才流动,使得我国迎来了城镇化发展的的高峰期。近两年,我国先后认定了 403个特色小城镇,计划到2020年前培育1000个左右全国特色小城镇。特色小城镇已经成为我国经济新增长点。伴随着快速发展,以旅游业为主的特色小城镇其产业结构单一的问题也突显出来,制约了特色小城镇的发展,也影响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既解决好农业发展问题、又有意识地与旅游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助力特色小城镇建设,是当下亟须考虑解决的现实问题。因此,对农业与旅游业深度融合的特色小城镇发展研究和分析很有必要。本文选择农业与旅游业深度融合的特色小城镇发展研究作为研究课题,是想通过研究特色小城镇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现状,解决存在问题,找出一条适合我国特色小城镇发展的农业与旅游业深度融合的发展道路。从实际出发,选取葛沽镇为典型案例并全面分析优势及劣势、机遇与挑战,设想真实案例在农业与旅游业深度融合的特色小城镇发展研究下较为真实的发展前景,探索出适合我国农业与旅游业深度融合的特色小城镇发展的工作思路和方法,为促进我国特色小城镇在全球一体化背景下农业与旅游业发展提供科学合理的指导建议。论文分为六章。第一章阐明研究背景、研究意义与目的、国内研究现状、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创新点。第二章概述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第三章概述及农业与旅游业融合的特色小城镇概况和分析存在问题。第四章对津南区葛沽镇建设农业与旅游业融合的特色小城镇进行深度分析,其中包括:葛沽镇的基础条件、其农业与旅游业深度融合发展的潜力分析、其基础设施硬件和服务型软件的国际化潜力分析,以及探讨葛沽镇农业与旅游业深度融合发展新模式,提出创新发展特色小城镇品牌。第五章提出促进我国农业与旅游业深度融合的特色小城镇发展对策。第六章为结论与展望。论文研究方法主要采用文献研究与案例统计相结合的方法。本文研究方法中的文献研究是通过广泛搜集国内外的文献资料,查找专业数据库,较为全面地掌握相关文献;案例统计是将个案研究法与案例研究法相结合。论文以葛沽镇为具体研究对象,从葛沽镇基础条件、其农业与旅游业深度融合发展潜力以及基础建设硬件与服务型软件的国际化潜力三方面,全面分析发展中存在的优势与劣势、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尝试找到将地区特色农业与民俗文化、综合商贸和生态宜居融于一体的适合葛沽镇农业与旅游业深度融合发展新模式,形成特色小城镇品牌。本文通过对典型代表葛沽镇分析,寻找制约我国农业旅游特色小城镇发展的问题根源,提出以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速提效加速资源整合、提升软硬基础件设施建设水平的对策。本文认为:我国农业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发展,既要吸收各地区经验教训取长补短,又要结合特色小城镇自身产业结构特点因地制宜。农业与旅游业深度融合的特色小城镇发展,既要保留特色又要开放包容,既体现传统经典又融合现代时尚,在传承保护地区人文底蕴和历史遗存的基础上,结合市场需求挖掘自身魅力,结合农业发展旅游业,形成小城镇特色品牌经营模式,逐步开发各类产业,延伸至各个业态。

郝树云[7](2017)在《天津市静海区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静海区位于天津市西南方,地处河北与天津交界处,毗邻滨海国际机场和我国最大人工深水港天津港,是京沪、京广线的重要交通枢纽,具有发展蔬菜产业的独特区位优势和良好基础条件。同时,发展蔬菜产业对促进静海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扩大就业和保障城市新鲜蔬菜产品供给有重要意义;对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推动农业产业优化和供给侧改革有重大意义。本文以静海区蔬菜产业为研究对象,运用经济假设人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综合经济理论、特色农业理论,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分析了静海区自然条件、发展蔬菜产业的优势和存在问题,深入剖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而提出了促进蔬菜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本文共分为七章,第一章为绪论,介绍了选题的背景、目的意义、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二章阐述了概念界定和相关理论基础;第三章介绍了国内外蔬菜产业的先进经验;第四章对静海区的自然状况和蔬菜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了描述;第五章分析了静海蔬菜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第六章针对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第七章结论。本文研究的结果有以下几点:1.静海区的蔬菜产业借助自身的地理区位、交通便捷等优势,种植规模稳健提升,合作社带动作用明显,产业特色方兴未艾,蔬菜质量严格监管,科技支撑力量增强,蔬菜加工发展态势良好。2.静海区蔬菜产业确实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政策扶持和引导不全面;品牌塑造力欠缺;合作社发展尚不成熟;技术服务队伍尚存不足;菜农利益缺乏可靠保障;采后处理环节薄弱;菜农整体素质不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静海区蔬菜产业的长远发展。3.结合静海区蔬菜产业发展实际,借鉴国内外先进发展经验,提出如下建议:加强政府职能,为蔬菜产业发展提供充足保障;延伸产业链条,促进蔬菜产业均衡发展;推进合作社自我完善与发展;强化科技培训,培育新型菜农。

韩中志[8](2017)在《城镇化背景下天津津南区旅游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前,中国的城镇化进程正在深入推进,城镇的数量、规模以及城镇人口与日俱增。城镇化促进了资金、土地、劳动力等资源的重新配置,促进了产业结构和城乡布局结构的优化,也为旅游业发展特别是城郊地区旅游业也发展带来了机遇,千载难逢、失之不再。因此,对于天津市津南区而言,在城镇化持续、快速推进的背景下,研究本地区旅游业发展,对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如果天津市津南区能够发挥好自身的区位、资源、环境和劳动力优势,把握住城镇化带来发展资源重新配置的机遇,克服无序竞争、盲目发展的弊病,科学推进旅游业发展,不仅可以增强产业支撑、壮大经济实力、促进产城融合,还可以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增加群众收入、改善城镇环境、保存文化印记,从而实现城镇建设与旅游业发展的互相促进。本文首先阐述了城镇化与城郊地区旅游业的相关概念,介绍了城镇增长、旅游发展、旅游营销相关理论以及国内外关于城镇化建设与旅游业发展的有关研究成果,旨在为后续分析提供理论上的支撑和依据。其次,对我国城镇化和城郊地区旅游业发展进行回顾、总结,并指出城镇化和城郊地区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城镇建设与城郊地区旅游业发展的相互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相关性分析、SWOT分析、波特五力模型分析等方法,对天津市津南区城镇化背景下旅游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机遇与挑战、发展趋势等进行全面分析。在结合上述分析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经验,从规划、文化特色、营销、产业融合、人才保障和环境建设六个方面,提出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对策建议。最后,得出结论,指出不足。主要结论是:城镇化将会对天津津南区旅游业发展产生正反两方面影响,实现城镇化背景下旅游业的发展,既要放宽视野,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发、共享五大理念,积极探索新的路径;又要立足实际,注重保护传统文化、突出地域特色、改善生态环境,最终实现城镇建设与旅游业发展的良性互动、融合发展。

耿铭烁,王祖伟,侯迎迎[9](2014)在《天津市设施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设施农业在循环经济背景下使有限的农业资源得到集约、高效的利用,能够大大提高农业效益与农产品质量,代表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随着天津市设施农业兴起,如何在循环经济的大背景下平稳、高速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探究了天津市蔬菜、花卉、水果、食用菌基地的循环经济模式,提出应该采取的对策建议。

薛君艳[10](2011)在《现代花卉示范园区规划的探索与实践 ——以西安长安区秦岭花卉示范园规划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花卉示范园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条件下所产生的,是一种将花卉生产、示范与旅游相结,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生产效益于一体的新型花卉产业发展模式。随中国加入WTO以及北京申办奥运会和上海申办世博会的成功,给我国花卉产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我国花卉示范园也迅速发展起来。本文以花卉示范园为研究对象,主要通过文献调查以及实地考察,介绍了国内外花卉示范园发展状况,并对现代花卉示范园区相关问题进行探析。总结了秦岭花卉示范园在规划过程中的指导思想、目标、功能以及关键问题等。1、我国花卉示范园在发展过程中具备了以下特征:是实现花卉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产业化的基地;要以良好的工业基础和交通设施为支撑;是资金密集和高新技术密集的园区;可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2、我国目前花卉示范园种类繁多,根据不同分法有有综合型、专类型、观光型等不同类型,有的以新品种展示为主,有的以展示高科技以及先进技术为主,各地区在建设花卉示范园过程中,应根据自身的特点以及该地区的优势建立适合该地区发展的花卉示范园区。3、花卉示范园在建设过程中不但要以新品种、新技术展示为主,在营销模式上也应有现代的营销模式:“基地+农户”模式;“公司+基地+农户”模式;“专业市场+农户”模式;“专业协会+农户”模式;“企业+协会+农户+基地”模式。4、秦岭花卉示范园在建设过程中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指导,以现代科技为依托,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现代花卉生产示范为主体,兼顾旅游观光,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技术优势,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生产技术与管理模式,建设功能齐备、设施先进、管理规范、布局合理的集生产、加工、现代物流、观光为一体的现代化花卉产业基地。建设秦岭花卉示范园的总目标为:尝试建立全国知名的连锁性花卉产业集群;打造高端的花卉产业基地,并且在具体目标上做到:布局合理化;产业科技化;服务系列化;管理规范化;服务系列化;绿色生态化;信息网络化。通过建设使秦岭花卉示范园具备生产示范功能;科普展示功能;观光游憩功能;现代物流功能;科研创新等功能。5、秦岭花卉示范园在建设过程中应处理好生产内容与市场的关系、集约化生产与大众化生产的关系、生产与观光的关系以及规划投资时要长远考虑等问题。最后通过对长安区的自然状况以及花卉产业发展概况进行调查,对秦岭现代花卉示范园进行规划实践。未来几年,我国花卉示范园的发展将朝着高科技、现代化以及观光旅游的更高层次方向发展,示范性、参与性、观光性较强的旅游活动将越来越得到人们的欢迎。花卉示范园的规划建设也更加趋于向科学化、规模化、品牌化、生态化的方向发展。

二、浅析天津市花卉基地发展及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析天津市花卉基地发展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2)天津城郊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 可能的创新之处
    1.5 可能存在的不足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2 相关理论基础
第三章 天津城郊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
    3.1 天津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相关政策梳理
    3.2 天津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整体水平和特点
    3.3 天津郊区经济发展水平区域比较分析
    3.4 天津城郊村集体经济发展水平分析
第四章 天津城郊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及典型案例分析
    4.1 内生动力型
    4.2 外部拉动型
第五章 天津城郊村村民参与集体经济发展及满意度调查
    5.1 问卷设计与样本选择
    5.2 受访村民的基本情况
    5.3 受访村民的家庭年收入情况及来源结构
    5.4 受访村民参与集体经济发展情况
    5.5 受访村民对集体经济发展满意度情况
第六章 天津城郊村集体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6.1 有针对性和创新性的政策供给不足
    6.2 集体经济发展统筹规划和引导不足
    6.3 村干部经营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6.4 村班子工作任务多绩效考核机制有待完善
    6.5 村民对集体经济发展参与度不高
第七章 促进天津城郊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对策
    7.1 加大制度创新力度提高政策针对性
    7.2 强化产业规划和引导优化发展环境
    7.3 提升村干部管理能力培优育强领头人
    7.4 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完善激励考核机制
    7.5 提高村民综合素质增强主人翁意识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研究项目

(3)中国城市树种多样性评价及树种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城市森林的功能
    1.2 城市树种多样性的重要性
    1.3 城市森林树种多样性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1.4 城市绿化中树种规划方法研究现状
    1.5 现有研究中的主要问题
2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2.1 研究目的和意义
    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技术路线
3 中国城市树种多样性格局及影响因素
    3.1 研究区域与方法
        3.1.1 研究区域
        3.1.2 多样性格局及影响因素分析方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中国城市树种种类丰富度
        3.2.2 城市不同土地利用上的树种丰富度
        3.2.3 中国城市树种组成的合理性分析
        3.2.4 与自然分布的树种多样性对比
        3.2.5 城市间树木种类组成相似度及影响因素
    3.3 小结
4 中国城市树种规划研究
    4.1 研究区域与方法
        4.1.1 研究区域
        4.1.2 树种规划方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自然干扰对树种的影响结果
        4.2.2 中国城市树种规划结果
    4.3 小结
5 城市树种规划——以北京为例
    5.1 研究区域与方法
        5.1.1 研究区域
        5.1.2 研究方法
    5.2 结果与讨论
        5.2.1 北京城市树种现状
        5.2.2 北京城市潜在可用树种
    5.3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论文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中国城市绿化树种调查文献目录
    附录B 北京城市树种多样性调查表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4)乡村中的儿童自然教育营地规划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农耕文明是中国文化的基石
        1.1.2 儿童自然教育在我国的兴起
        1.1.3 乡村中的儿童自然教育
    1.2 概念辨析
        1.2.1 “自然教育营地”定义
        1.2.2 乡村中的儿童自然教育营地
        1.2.3 相关概念辨析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教育营地研究综述
        1.3.2 国内教育营地研究综述
    1.4 研究意义
    1.5 研究目标和方法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概念分析解读
    2.1 儿童研究相关理论
        2.1.1 儿童心理学
        2.1.2 儿童行为学
        2.1.3 儿童教育学
        2.1.4 儿童设计学
    2.2 自然缺失症及其成因
        2.2.1 概念解读
        2.2.2 自然缺失症的成因
        2.2.3 自然缺失造成的负面影响
    2.3 自然教育的原理与应用
        2.3.1 自然教育的启智性
        2.3.2 自然教育的疗愈性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相关实例分析与经验借鉴
    3.1 我国营地发展现状
        3.1.1 组织机构
        3.1.2 相关政策
        3.1.3 营地概况
    3.2 相关案例分析
        3.2.1 南京市中小学生社会实践行知基地
        3.2.2 张家港青少年教育实践基地
        3.2.3 即墨市青少年实践教育基地和滕头学生社会实践基地
        3.2.4 日本新泻县开心教育农场
        3.2.5 运营模式借鉴——日本 mokumoku 农场
    3.3 广东省内乡村中的儿童自然教育营地实地调研
        3.3.1 恒然四季农场
        3.3.2 东莞盛丰营地
        3.3.3 以上两个案例对乡村建设的促进作用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儿童自然教育营地规划设计方法
    4.1 规划策略
        4.1.1 营地定位
        4.1.2 建设原则
        4.1.3 营地选址
        4.1.4 建设规模
        4.1.5 功能分区
        4.1.6 布局模式
        4.1.7 以儿童为本的空间设计
        4.1.8 建筑设计
    4.2 课程设置
    4.3 运营模式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海南岭西儿童自然教育营地规划设计
    5.1 项目概况
        5.1.1 项目背景
        5.1.2 相关政策与上位规划
        5.1.3 项目定位——火山口古村落的儿童教育营地
    5.2 项目选址
        5.2.1 区位交通
        5.2.2 周边资源
    5.3 岭西儿童自然教育营地规划设计方法
        5.3.1 设计策略
        5.3.2 设计理念
        5.3.3 建设内容及规模
        5.3.4 场地布局
        5.3.5 交通流线
        5.3.6 功能分区
        5.3.7 课程安排
        5.3.8 运营方式
        5.3.9 拓展设施厂家
    5.4 小结
第六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研究不足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管理者访谈问卷》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附件
致谢

(5)眉山市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动态
        1.3.2 国内研究动态
        1.3.3 简要述评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研究方法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乡村
        2.1.2 旅游
        2.1.3 乡村旅游
        2.1.4 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2.2 理论基础
        2.2.1 可持续旅游发展理论
        2.2.2 生态经济学理论
        2.2.3 体验经济理论
3 眉山市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3.1 眉山市总体情况
    3.2 眉山市旅游的发展概况
    3.3 眉山市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3.3.1 眉山市乡村旅游发展环境
        3.3.2 眉山市乡村旅游发展概况
        3.3.3 眉山市乡村旅游发展成效
        3.3.4 眉山市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4 眉山市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分析及启示
    4.1“政府+协会+农户”模式分析
        4.1.1 基本情况
        4.1.2 模式框架分析
        4.1.3 制度建设
        4.1.4 优劣势分析
        4.1.5 模式适用条件
        4.1.6 启示
    4.2“政府+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分析
        4.2.1 基本情况
        4.2.2 模式框架分析
        4.2.3 制度建设
        4.2.4 优劣势分析
        4.2.5 模式适用条件
        4.2.6 启示
    4.3“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分析
        4.3.1 基本情况
        4.3.2 模式框架分析
        4.3.3 制度建设
        4.3.4 优劣势分析
        4.3.5 模式适用条件
        4.3.6 启示
    4.4“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分析
        4.4.1 基本情况
        4.4.2 模式框架分析
        4.4.3 制度建设
        4.4.4 优劣势分析
        4.4.5 模式适用条件
        4.4.6 启示
    4.5“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分析
        4.5.1 基本情况
        4.5.2 模式框架分析
        4.5.3 制度建设
        4.5.4 优劣势分析
        4.5.5 模式适用条件
        4.5.6 启示
    4.6 发展模式对比分析
5 眉山市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
    5.1 发展氛围不浓厚,服务水平待提升
    5.2 配套设施亟待完善,公共服务相对滞后
    5.3 地方文化融合度不够,产品单一同质化严重
    5.4 要素供给不充分,市场管理不规范
    5.5 过度依赖资本改造,乡村旅游整体层次低
    5.6 生态意识薄弱,整体缺乏宣传
6 优化眉山市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对策建议
    6.1 加强培训加快培育,提升服务质量
    6.2 加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塑造公共品牌
    6.3 促进产业融合打造特色模式,丰富差异化产品促进游客消费
    6.4 政府提供全面支持,强化市场监督管理
    6.5 强化规划引领示范带动,完善各模式合作社机制
    6.6 增强从业者的环保意识,加强宣传创新营销方式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附录2
作者简历

(6)农业与旅游业深度融合的特色小城镇发展研究 ——以天津市葛沽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和目的
        (一) 理论意义
        (二) 现实意义
    三、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四、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一) 研究内容
        (二) 研究方法
    五、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一、产业融合的基本概念和效应
        (一) 产业融合的概念和方式
        (二) 产业融合的效应
    二、农业与旅游业融合的概念
        (一) 农业与旅游业深度融合的界定
        (二) 农业与旅游业融合载体
        (三) 农业与旅游业深度融合的经营主体
    三、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模式
        (一) 民俗旅游型
        (二) 观光体验型
        (三) 休闲度假综合型
        (四) 健康养生型
    四、农业与旅游业融合相关理论
        (一)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理论
        (二)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
        (三) 全域旅游理论
第三章 农业与旅游业融合的特色小城镇现状及问题
    一、农业与旅游业融合的特色小城镇概况
    二、农业与旅游业融合的特色小城镇存在问题
        (一) 特色小城镇产业亟需转型升级
        (二) 旅游业与全域资源融合效率低
        (三) 硬件与软件设施国际化水平低
第四章 葛沽镇农业与旅游业深度融合的特色小城镇分析
    一、葛沽镇的基础条件
        (一) 具有现代产业形态,发展基础好
        (二) 拥有绝对区位优势和海河资源
        (三) 特色农业历史悠久、特点鲜明
        (四) 民俗文化传承久远、特点突出
    二、葛沽镇农业与旅游业深度融合发展的潜力分析
        (一) 传统农业种植与旅游业融合
        (二) 新型生态农业与旅游业融合
        (三) 特色民俗文化与旅游业融合
        (四) 现代农业科技园区与旅游业融合
        (五) 田园综合体与旅游业融合
    三、葛沽镇基础建设硬件与服务型软件的国际化潜力分析
        (一) 提升基础设施硬件的可持续性、国际通用性
        (二) 打造国际化标准的服务型软件
    四、葛沽镇农业与旅游业深度融合发展新模式
        (一) 打好农业旅游基础
        (二) 打造民俗文化旅游
        (三) 配套特色综合商业
        (四) 打造生态宜居环境
        (五) 创新特色小城镇品牌
第五章 促进农业与旅游业深度融合的特色小城镇发展对策
    一、推动深度融合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二、提速提效利用资源整合加速深度融合
    三、提升基础设施硬件与软件建设水平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天津市静海区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目的
        1.1.3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相关基础理论
    2.1 蔬菜产业概念
        2.1.1 蔬菜产业有关主体
        2.1.2 蔬菜产业特征
    2.2 相关基础理论
        2.2.1 经济人假设理论
        2.2.2 综合经济效益理论
        2.2.3 特色农业理论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国内外蔬菜产业发展经验
    3.1 国外发达国家蔬菜产业发展经验借鉴
        3.1.1 美国蔬菜产业发展经验
        3.1.2 日本蔬菜产业发展经验
    3.2 国内地区蔬菜产业发展经验借鉴
        3.2.1 山东寿光蔬菜产业发展经验
        3.2.2 西安阎良蔬菜产业发展经验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静海区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4.1 静海区蔬菜产业发展的优势
        4.1.1 适宜的自然地理条件
        4.1.2 独特的区位优势
        4.1.3 旅游资源丰富
    4.2 发展现状
        4.2.1 种植规模稳健提升
        4.2.2 合作社带动作用明显
        4.2.3 产业特色方兴未艾
        4.2.4 蔬菜质量严格监管
        4.2.5 科技支撑力量增强
        4.2.6 蔬菜加工发展态势良好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静海区蔬菜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5.1 静海区蔬菜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5.1.1 政策扶持和引导不够全面
        5.1.2 品牌塑造力度欠缺
        5.1.3 合作社发展尚不成熟
        5.1.4 技术服务队伍尚存不足
        5.1.5 菜农利益缺乏可靠保障
        5.1.6 采后处理环节薄弱
        5.1.7 菜农整体素质不高
    5.2 静海区蔬菜产业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
        5.2.1 政府职能不到位
        5.2.2 产业链条不均衡
        5.2.3 合作社缺乏强劲的运营机制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静海区蔬菜产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6.1 强化政府职能,为蔬菜产业发展提供充足保障
        6.1.1 健全农技服务队伍,提供人员保障
        6.1.2 完善保险机制,提供风险保障
    6.2 延伸产业链条,促进蔬菜产业均衡发展
        6.2.1 完善采后处理,加强品牌建设
        6.2.2 发展特色蔬菜产业
    6.3 推进合作社自我完善与发展
    6.4 强化科技培训,培育新型菜农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8)城镇化背景下天津津南区旅游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的内容
    1.4 研究的方法
第2章 相关理论与研究综述
    2.1 相关概念
        2.1.1 城镇化
        2.1.2 城郊与旅游
    2.2 相关理论
        2.2.1 城镇增长相关理论
        2.2.2 旅游发展相关理论
        2.2.3 旅游营销相关理论
    2.3 相关研究综述
        2.3.1 旅游业促进城镇化研究
        2.3.2 城镇化带动旅游业发展研究
        2.3.3 城镇化与旅游业协同发展研究
        2.3.4 文献评述与展望
第3章 城镇化背景下天津津南区旅游业发展的基础与定位
    3.1 我国城镇化与城郊地区旅游业的发展
        3.1.1 我国城镇化的发展
        3.1.2 我国城郊地区旅游业的发展
        3.1.3 城镇化与城郊地区旅游业发展相互作用关系
    3.2 天津津南区旅游业发展的基础与条件
        3.2.1 天津津南区城镇化的快速发展
        3.2.2 天津津南区旅游业发展的定位和布局
        3.2.3 天津津南区城镇化与旅游业发展的相关性分析
第4章 城镇化背景下天津津南区旅游业发展的战略分析
    4.1 天津津南区旅游业发展SWOT分析
        4.1.1 优势分析
        4.1.2 劣势分析
        4.1.3 机遇分析
        4.1.4 危机分析
    4.2 天津津南区旅游业竞争力五力模型分析
        4.2.1 买方议价能力
        4.2.2 供方议价能力
        4.2.3 潜在进入者威胁
        4.2.4 替代者的威胁
        4.2.5 现有行业内部竞争者的竞争
    4.3 战略选择
        4.3.1 ST战略
        4.3.2 差异化战略
第5章 天津津南区旅游业发展的经验借鉴与对策建议
    5.1 国内外城镇化背景下城郊地区旅游业发展的经验借鉴
        5.1.1 国外的经验借鉴
        5.1.2 国内的经验借鉴
    5.2 推动天津津南区旅游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5.2.1 规划:注重衔接
        5.2.2 文化:突出特色
        5.2.3 营销:强化推广
        5.2.4 模式:融合发展
        5.2.5 人才:引育结合
        5.2.6 环境:改善提升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不足之处与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天津市设施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引言
2国内外设施农业发展现状
    2.1国外设施农业发展现状
    2.2国内设施农业发展现状
3天津市设施农业发展现状
4天津市设施农业循环经济模式
    4.1蔬菜基地循环经济模式
    4.2食用菌基地循环经济模式
    4.3花卉基地循环经济模式
    4.4水果基地循环经济模式
5促进天津市设施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实施的对策建议
    5.1建立设施农业技术创新体系
    5.2完善设施农业循环经济规划
    5.3加强设施农业技术培训工作

(10)现代花卉示范园区规划的探索与实践 ——以西安长安区秦岭花卉示范园规划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的背景及目的意义
        1.1.1 背景
        1.1.2 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状况
        1.2.1 国内花卉示范园发展状况
        1.2.2 国外花卉示范园发展状况
    1.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现代花卉示范园区相关问题探析
    2.1 现代花卉示范园的内涵及外延
        2.1.1 现代花卉示范园的概念界定
        2.1.2 现代花卉示范园的内涵
        2.1.3 现代花卉示范园的外延
    2.2 现代花卉示范园的类型及特点
        2.2.1 现代花卉示范园的类型
        2.2.2 现代花卉示范园的特征
    2.3 现代花卉示范园的作用
        2.3.1 高新技术和成果的展示、示范作用
        2.3.2 辐射和带动区域经济产业化发展
        2.3.3 培养、培训科技队伍,提高农民的生产技能和文化水平
    2.4 我国花卉示范园建设的现状分析
        2.4.1 我国花卉示范园建设的现状
    2.5 花卉生产示范园建设的成功经验
        2.5.1 资金是示范园区建设的充分保障
        2.5.2 高科技是花卉示范产业发展的主要支撑
        2.5.3 市场是花卉示范园发展应坚持的导向
    2.6 现代花卉示范区建设中存在问题
        2.6.1 主管部门不明确
        2.6.2 示范园的项目科技含量有待提高
        2.6.3 项目缺乏特色,示范带动力不够强
        2.6.4 在兼有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同时,经济效益不明显
    2.7 发展我国花卉示范园对策
        2.7.1 明确主管部门
        2.7.2 提高示范园的科技水平
        2.7.3 突出地方特色,加强示范带动功能
        2.7.4 示范园区发展应突出经济效益
第三章 秦岭花卉示范园相关理论及技术问题探索
    3.1 秦岭花卉示范园相关理论
        3.1.1 秦岭花卉示范园规划指导思想
        3.1.2 秦岭花卉示范园建设目标
        3.1.3 秦岭花卉示范园规划原则
        3.1.4 秦岭花卉示范园功能定位
        3.1.5 秦岭花卉示范园特色与亮点
    3.2 秦岭花卉示范区规划的关键问题探索
        3.2.1 花卉示范区规划生产内容与市场需求相一致
        3.2.2 正确处理集约化生产与大众化生产的关系
        3.2.3 处理好生产与观光的关系
        3.2.4 规划与投资要立足长远
第四章 项目实施——秦岭花卉示范园的规划实践
    4.1 项目背景
    4.2 项目概况
        4.2.1 项目建设地点与规模
        4.2.2 项目内涵与项目外延
        4.2.3 项目区基本条件
        4.2.4 项目区优势条件
    4.3 项目规划依据
    4.4 功能分区与项目布局设计
        4.4.1 功能分区
        4.4.2 项目布局设计
第五章 项目实施方案与计划
    5.1 项目建设思路
    5.2 项目建设目标
    5.3 项目管理与建设
        5.3.1 项目管理
        5.3.2 项目建设
        5.3.3 项目招商
    5.4 园区效益评价
        5.4.1 生态效益评价
        5.4.2 社会效益评价
        5.4.3 经济效益
    5.5 优惠政策
    5.6 组织保障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作者简介

四、浅析天津市花卉基地发展及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天津市康养农业发展问题研究[D]. 王鹏. 天津农学院, 2021
  • [2]天津城郊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研究[D]. 崔舒逸. 天津农学院, 2020(09)
  • [3]中国城市树种多样性评价及树种规划研究[D]. 闫蓬勃.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4]乡村中的儿童自然教育营地规划设计策略研究[D]. 林雅橙.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5]眉山市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D]. 罗皓川. 四川农业大学, 2019(08)
  • [6]农业与旅游业深度融合的特色小城镇发展研究 ——以天津市葛沽镇为例[D]. 李莹. 天津师范大学, 2019(01)
  • [7]天津市静海区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 郝树云. 吉林大学, 2017(04)
  • [8]城镇化背景下天津津南区旅游业发展研究[D]. 韩中志. 天津大学, 2017(06)
  • [9]天津市设施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及对策研究[J]. 耿铭烁,王祖伟,侯迎迎. 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 2014(01)
  • [10]现代花卉示范园区规划的探索与实践 ——以西安长安区秦岭花卉示范园规划为例[D]. 薛君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1(06)

标签:;  ;  ;  ;  ;  

天津花卉基地发展及对策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