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绞股蓝茎尖组织培养和植株再生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齐敏杰[1](2021)在《诱导子对绞股蓝毛状根生长及总皂苷含量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绞股蓝(Gynostemma pentaphyllum(Thunb.)Makino)为葫芦科(Cucurbitaceae)绞股蓝属(Gynostemma)多年生的草质藤本植物,整株植物都可以入药,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具有增强免疫、延缓衰老、提高精神力、降血脂血糖和调节神经系统的功效,被称为“南方人参”。因此,市场需求量较大,但是随着医药和保健产品日益剧增,自然病虫害控制不利等方面的原因,导致绞股蓝药用成分的供不应求。而在药用植物研究领域中,利用诱导子调控药用植物毛状根次生代谢产物合成已成为一个新的研究热点。关于绞股蓝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种质资源方面的研究居多,但关于诱导子对绞股蓝毛状根生长和总皂苷含量积累影响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本文利用发根农杆菌C58C1浸染绞股蓝无菌苗叶片诱导毛状根的产生,并在1/2 MS液体培养基扩大培养,并进一步研究诱导子茉莉酸甲酯(MJ)、水杨酸(SA)和酵母提取物(YE)对绞股蓝毛状根生长和总皂苷含量积累影响。为绞股蓝毛状根扩大化生产、提高总皂苷含量以及绞股蓝种质创新奠定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共培养结束后,将叶片转入除菌培养基继续暗培养,2周左右时,毛状根陆续长出;转入1/2 MS液体培养扩大培养,通过对绞股蓝毛状根生长曲线的绘制,大致确定诱导子添加时间为第10 d和收获时间为25 d,减小误差。2.绞股蓝毛状根在1/2 MS液体培养基中黑暗振荡培养;通过研究不同浓度的MJ(0、50、100、150、200μmol/L)、SA(0、50、100、150、200μmol/L)、YE(0、50、100、150、200 mg/L)结合不同加入时间和不同培养时间对绞股蓝毛状根生长和总皂苷含量积累影响,最后确定MJ最佳添加浓度为50μmol/L、最佳添加时间为第10 d、最佳作用时间为7 d,毛状根生长量是对照组的2.05倍,总皂苷含量为20.82%,是对照组的1.58倍;SA最佳添加浓度为100μmol/L、最佳添加时间为第10 d、最佳作用时间为7 d,毛状根生长量是对照组的2.11倍,总皂苷含量为19.01%,是对照组的1.45倍;YE最佳添加浓度为150 mg/L、最佳添加时间为第14 d、最佳作用时间为7 d,毛状根生长量是对照组的3.08倍,总皂苷含量为17.49%,是对照组的1.34倍。3.正交实验结果表明:对绞股蓝毛状根作用效果最佳的组合为40μmol/L MJ、100μmol/L SA和150 mg/L YE,毛状根生长量和总皂苷含量分别为对照的2.73和1.47倍。该诱导子组合的对毛状根生长量的作用效果比单独添加MJ和SA强,比单独添加YE弱;而其对总皂苷含量的积累效果强于单独添加SA和YE,弱于单独添加MJ。极差分析和方差分析结果一致:3种诱导子对绞股蓝毛状根总皂苷含量积累影响大小为:MJ>SA>YE。
咸宏康[2](2019)在《金樱子器官再生体系的建立和遗传转化的初步探索》文中研究表明金樱子(Rosa laevigataMichx.)为蔷薇科(Rosaceae)蔷薇属(Rosa)常绿攀援灌木,一般生长在海拔100~1600m的向阳山野,原产于我国,在我国分布范围广泛,主要集中于秦岭淮河以南及西南地区,具有极高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本研究以金樱子茎段为外植体,建立了组培快繁体系。再以无菌苗的叶片为外植体,系统开展了器官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发生途径研究以及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的初步尝试。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以野生金樱子带腋芽茎段为外植体,建立了组培快繁体系。对影响金樱子初代培养、继代增殖和生根培养的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适合金樱子的初代培养培养基是 MS+NAA0.1 mg/L+6-BA0.5 mg/L+GA34 mg/L+蔗糖 30 g/L+琼脂 7.5 g/L,培养3周,腋芽可全部萌发且生长状况良好;适合金樱子继代增殖的培养基是MS+NAA0.1 mg/L+6-BA1 mg/L+蔗糖30 g/L+琼脂7.5 g/L,培养3周,增殖系数可达到4.5;生根培养的最佳培养基是MS+NAA0.1 mg/L+蔗糖30 g/L+琼脂7.5 g/L,培养3周,生根率可达100%。2.以金樱子无菌苗的划伤叶片为外植体,研究了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配比组合、暗培养时间、添加物L-脯氨酸、叶片不同部位对不定芽直接再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TDZ浓度为1.5 mg/L,NAA浓度为0.0005 mg/L时,不定芽直接发生率最高,为9.5%;不同暗培养时间对不定芽直接诱导具有一定影响,暗培养时间为10d时不定芽的直接发生率最高,为10.5%;添加了不同浓度的L-脯氨酸后不定芽的诱导率不增反降,所以以不添加L-脯氨酸为宜;叶片不同部位的再生率比较中,仅带叶叶柄可直接诱导出不定芽。综上所述,叶片直接再生不定芽的诱导方法是,以金樱子带叶叶柄为外植体,在直接诱导培养基上1/2MS+TDA1.5 mg/L+NAA0.0005 mg/L+CH 100 mg/L+AgNO310 mg/L+蔗糖30 g/L+琼脂7.5 g/L,暗培养10 d后,转至正常光周期下培养4周左右,不定芽诱导率最高,为10.5%。3.以金樱子无菌苗的划伤叶片为外植体,研究了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配比组合、暗培养时间、添加物L-脯氨酸、叶片不同部位对不定芽间接再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TDZ浓度为1.5 mg/L,NAA浓度为0.0005 mg/L时,不定芽间接发生率最高,为12%;不同暗培养时间对不定芽间接诱导具有一定影响,暗培养时间为12d时不定芽的间接发生率最高,为11.5%,不同浓度L-脯氨酸对不定芽间接发生有一定影响,L-脯氨酸浓度为600 mg/L时,不定芽间接发生率最高,达到10.5%;叶片不同部位的再生率比较中,叶盘和带叶叶柄均可间接再生出不定芽。综上所述,叶片间接再生不定芽的诱导方法是,以金樱子带叶叶柄或叶盘为外植体,在间接诱导培养基上MS+TDA1.5 mg/L+NAA0.0005 mg/L+L-Proline600 mg/L+CH100mg/L+AgNO310 mg/L+蔗糖30 g/L+琼脂7.5 g/L,暗培养12 d后,转至正常光周期下培养4周左右,不定芽间接再生率最高,为12%。4.以金樱子无菌苗的叶盘为转化受体,利用农杆菌介导的真空渗透方法,通过研究Basta浓度、特美汀浓度,以及不同侵染方式、不同共培养时间对金樱子叶盘生长和分化的影响,对金樱子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进行了初步探索。研究结果表明:金樱子叶盘及愈伤组织表现出来的对Basta的敏感性具有一致性,筛选所得最适Basta浓度为0.8 mg/L;特美汀对农杆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在本试验中,特美汀的最适浓度为500 mg/L,此时受体材料长势良好,且农杆菌被完全抑制;最适宜的转化方法是真空浸入法,然后共培养3d,共培养结束后继续培养至叶盘逐渐长出愈伤,这时通过植物活体成像系统测其荧光素酶活性最强。
武习习[3](2018)在《南瓜未受精胚珠液体培养技术探究》文中研究表明南瓜的基因杂合程度极高,通过自交的手段来获得纯系过于费时费力,因此探索南瓜单倍体培养诱导再生植株的技术就显的极为迫切和极其重要。离体子房或离体胚珠的组织培养是葫芦科植物获得单倍体植株的主要途径。本研究主要探索了南瓜离体胚珠液体+固体培养诱导单倍体的新方法,以无凝固剂的MS培养基为基础,对南瓜未受精胚珠培养发育过程进行观察,对胚珠消毒方法、液体培养振荡速度、培养时间、激素含量、蔗糖浓度、再生苗移栽方法等具体的胚状体诱导培养技术体系进行了研究,得出以下结果:1.升汞消毒子房后挑取胚珠进行液体培养易诱导出愈伤组织,其生长健壮、发育良好。南瓜未受精胚珠通过液体培养所形成的愈伤组织来源于珠被,胚状体来源于胚珠或者来源于胚珠形成的愈伤组织。2.试验研究了100、150、200 rpm这三个摇床转速对胚珠液体培养的影响,得出胚珠液体培养摇床最佳转速为150 rpm,此转速下液体培养的胚珠个体基本完好,能有效地控制愈伤的大小。3.液体培养中激素对南瓜胚珠的膨大和愈伤组织的形成有着关键性的作用。液体培养基最佳激素组合是0.5 mg/L 6-BA+0.25 mg/L NAA+1.0 mg/L 2,4-D,液体培养最适时间为5 d,液体培养胚珠愈伤率高达91.54%。4.南瓜胚珠液体培养愈伤诱导率中国南瓜高于印度南瓜,液体培养5 d胚珠愈伤率黄狼为94.37%,永安二号84.72%,黄狼高于永安二号9.65%。5.南瓜未受精胚珠采用液体+固体培养诱导胚状体适宜选用含激素0.5 mg/L NAA+0.05 mg/L TDZ的液体培养基5 d培养后,再转入改良Nistch+2.0 mg/L 6-BA+0.1mg/L NAA固体培养,未受精胚珠易诱导出胚状体和出胚率高。6.南瓜未受精胚珠液体培养基蔗糖最适浓度为40 g/L,比30或者60g/L好,在此浓度下,永安二号愈伤率为91.28%,黄狼愈伤率为95.15%,密本愈伤率为99.00%。7.密本未受精胚珠在MS+0.5 mg/L NAA+0.05 mg/L TDZ+40 g/L蔗糖的液体培养基中培养,添加7.5 mg/L秋碱浓度、培养5 d,愈伤胚转入改良Nistch+2.0 mg/L 6-BA+0.1 mg/L NAA固体培养基培养有利于诱导高胚状体率,可达9.52%。8.南瓜胚状体再生苗锻炼移栽选用破坏再生苗培养瓶取苗,洗净根部培养基将苗子整个根系浸泡在2.5 g/L多菌灵溶液中5 min,然后用清水冲洗干净,移至装着拌有少量多菌灵的基质的育苗盘中,每天浇水,浇少量水是获得高成活率的再生苗移栽最好方法。综合上述研究结果,得出南瓜未受精胚珠液体培养+固体培养诱导胚状体的技术体系为,当供试南瓜品种显花蕾后,于下午采集雌花开花前1 d的子房,消毒后用解剖刀切成2-3 mm的薄片,用小镊子小心地挑取胚珠,放入液体培养基即MS+0.5 mg/L NAA+0.05 mg/L TDZ+40 g/L蔗糖+7.5 mg/L秋碱中培养,摇床转速150 rpm培养5 d后采用胚珠端插入培养基方式转入固体培养基即改良Nistch+2.0 mg/L 6-BA+0.1mg/L NAA+30 g/L蔗糖+500 mg/L谷氨酰胺+6.8 g/L琼脂中培养,接着转移至改良Nistch+30 g/L蔗糖+500 mg/L水解酪蛋白+6.8 g/L琼脂中继续培养,11周后即可诱导出胚状体,成苗后经流式细胞仪倍性鉴定有8个单倍体植株,两次消毒移栽再生植株苗。
吴沿胜[4](2017)在《道地中药材宁前胡种子萌发及组织培养再生体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宁前胡,学名白花前胡(Peucedanum praeruptorum Dunn)为伞形科(Umbelliferae)前胡属(Peucedanum)多年生草本植物。其基原植物干燥根是一味我国常用中药材,具有疏风散热、降气化痰等功效,多用于风热咳嗽、痰多气喘的气管及支气管炎症疾病的治疗。宁前胡的主要繁殖方法靠种子萌发出苗,而种子萌发在植株生长发育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萌发质量直接影响到植株生长发育情况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近年来,野生前胡因盲目采挖致使野生资源日益减少,造成野生前胡自然资源濒临灭绝地步。另外一方面,宁前胡仿野生抚育栽培品种面临种质退化,农药残留和种子带病等一系列问题。加之,人工栽培前胡药用活性成分种类和数量往往因产地及其气候等生态条件不同而有差异,这给商品药材品质控制和质量管理带来诸多困难。本研究以宁前胡种子、叶片、茎段和块根为实验材料,对种子萌发特性和组织培养再生体系两方面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了外源激素ABA及其抑制剂FL和NDGA,GA3、GA4+7及其抑制剂PA单独作用和互作对宁前胡种子萌发的影响,发现ABA是宁前胡种休眠的主要原因,而GAS对种子萌发是必须存在的。施用ABA抑制剂FL和NDGA可显着改善宁前胡种子发芽率,使出苗整齐,对实际生产具有重要指导作用。2.研究了外源激素ABA和GA3对宁前胡种子萌发幼苗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ABA浸种可提高幼苗的一些抗逆性指标,但是幼苗弱化情况严重,不利于有机物积累;GA3浸种萌发的幼苗健壮,有机物积累和株高明显增加,这对宁前胡品质和产量提升有重要意义。3.通过对宁前胡外植体无菌体系建立结果来看,叶片、茎段、块根这3种外植体中叶片是最佳外植体选择,其次依次是茎段和块根。4.NAA 0.5 mg/L+TDZ 0.05 mg/L最适叶片愈伤组织诱导,最高诱导率为95.56%,黑暗或者低光照度有利于叶片愈伤组织的形成,岀愈最早时间为8 d,叶片远轴面(叶背面)接触培养基更有利于叶片愈伤组织的形成;NAA 0.5 mg/L+6-BA 2.0 mg/L最适茎段愈伤组织的诱导,最高诱导率达80.00%,茎段横放有利于形成愈伤组织,竖放(形态学下端插入培养基)则有利于形态学上端直接分化出不定芽,在形态学下端与培养基接触处形成愈伤组织,但不分化;块根最佳诱导培养基为NAA 0.5 mg/L+6-BA 2.0 mg/L或者2,4-D 2.0 mg/L+KT 0.5 mg/L,最高诱导率达78.89%。5.MS+6-BA 1.0 mg/L+NAA 0.5 mg/L对宁前胡愈伤组织增殖和分化效果最好,其中分化率高达66.67%,增殖系数为4.63,愈伤生长状态较好,体积较大。6.宁前胡组培苗最佳生根培养基为1/2MS+NAA 0.5 mg/L+6-BA 0.2 mg/L,最高生根率达41.1%,平均生根条数为7.2条,根生长粗壮,长811 cm;蛭石:腐殖土=1:1的混合基质是宁前胡组培苗最佳栽培基质,移栽成活率高达95.3%。
朱文涛[5](2016)在《特有濒危药用植物羌活离体组培快繁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羌活Notopterygium incisum Ting ex H.T.Chang为伞形科Umbelliferae羌活属Notopterygium多年生草本植物,是传统常用大宗药材羌活(Notopterygii Rhizoma et Radix)的主要基原植物,以根茎及根入药,主治风湿感冒、头痛项强、风湿痹痛、肩背酸痛等症,主要生长在海拔3000-4500的高原寒湿山林地区。近年来由于过度采挖,加之原有生境的破坏,野生羌活资源已遭到严重破坏,几近枯竭,急需展开人工种植以解决供求矛盾、保护野生资源。然而限于种苗供应难题,羌活人工种植一直难以推广。为实现药用羌活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本研究以四川阿坝州小金县的野生羌活为材料,从愈伤组织诱导、愈伤组织增殖、丛生芽诱导、植株再生及炼苗等环节进行了系统研究,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组培快繁体系,并进行了品质评价,为羌活的种苗繁殖和产业化生产提供了新途径。研究结果如下:1、羌活组培最适宜的外植体为叶片,外植体的最佳灭菌方法是75%酒精10s,无菌水洗涤3次,再以0.1%升汞处理10min无菌水洗涤后,灭菌率可达95%。2、羌活愈伤组织诱导中,实生羌活叶片为外植体时,最佳培养基为MS+2,4-D1.5 mg/l+6-BA 0.2mg/l,愈伤组织诱导率为84.44%,低浓度的2,4-D诱导的愈伤组织容易形成气生根,而高浓度2,4-D所诱导的愈伤组织易水渍化。用组培苗叶片作为外植体时,最佳培养基为MS+NAA3.0 mg/l+6-BA 1.0 mg/l,诱导率为78.92%,诱导出的愈伤组织胚性好,可在原培养基上进行分化。3、愈伤组织诱导体细胞胚途径,进行芽诱导时最佳培养基为:MS+6-BA 1.5 mg/l+NAA 0.2mg/l,芽诱导率为76.85%,平均芽重为1.308g/丛,芽数为4.7个/丛。以组培苗叶片为外植体直接诱芽时,最佳诱芽培养基为:MS+6-BA 2.0 mg/l+NAA 0.2mg/l,芽诱导率为36%,平均芽数为1.5个/外植体。4、不定根诱导率和平均根长均随IBA浓度上升先增后减,其中IBA浓度为0.6mg/l时,根诱导率最大为92.28%,根长则在IBA浓度为0.4mg/l时达到最长为2.14 cm;而基部的愈伤增大率则随IBA浓度的上升而上升,当IBA浓度为1.0mg/l时,愈伤增大率达到93.61%,综合考虑生根率和愈伤增大率,确定0.2mg/l的IBA为最佳浓度。低浓度活性炭对于不定根诱导率无显着影响,高浓度则会有抑制效应,同时低浓度的活性炭对于根长和根数都有显着的促进作用。由此得出根诱导培养基为:1/2MS+IBA 0.2mg/l+活性炭0.5g/l,其根诱导率为80.58%,平均根数为17.59条/株,根长为3.07cm。5、炼苗一个月后,组培苗的新根基本长成,并且长出了12片新叶,基部愈伤增大的组培苗的炼苗存活率为47.8%,而基本愈伤未增大的组培苗的存活率可达83.8%。6、对3年生的组培植株、种子植株和野生植株药用部位(即,地下部分)的羌活醇和异欧前胡素含量测定结果表明:组培植株羌活醇和异欧前胡素含量分别为0.58%和0.21%,均表现为高于野生植株而低于种子植株,同时在组培植株内的羌活醇含量显着高于异欧前胡素,并且两者含量之和高于药典标准0.4%;三类植株的挥发油含量均在3.0%以上,其中组培植株含量3.17%,高于药典标准1.4%;上述三类植株样品中地下部分羌活醇和异欧前胡素含量均显着高于地上部分。表明羌活组培苗在人工种植条件下,化学品质不低于野生植株,满足药典标准,可作为人工种植的苗源。
石小兵[6](2016)在《三叶木通组织培养及多倍体诱导》文中指出本研究以野生三叶木通为试验材料,通过组织培养建立了三叶木通离体快繁体系,并用秋水仙素处理丛生芽诱导多倍体,对多倍体进行了鉴定,为新品种的培育提供了技术支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外植体的选择及处理。在不同外植体经酒精和升汞组合消毒的研究中,果实里取出的种子为最佳的外植体。消毒方式以75%酒精处理15 s,然后0.1%Hg Cl2处理7 min为好。三叶木通种子出苗的优化条件为种子沿背腹线纵切成半,接种于MS+2Ca2++6-BA 1.0 mg/L+NAA 0.3 mg/L+活性炭0.1 g/L的培养基中,25℃条件下12 h/d的光照处理,光照强度为1000 lx。2.种子愈伤组织的诱导及分化。种子愈伤组织诱导较优的培养基为MS+2,4-D 1.0mg/L+6-BA 0.3 mg/L,诱导率为32.5%。种子愈伤在MS+2,4-D 1.5 mg/L+6-BA 0.1 mg/L的培养基中继代培养后能得到胚性愈伤组织。该胚性愈伤组织可以在MS+6-BA 2.0 mg/L+NAA 0.3 mg/L+75 g/L香蕉泥的培养基中分化,分化率为11.7%。3.丛生芽的诱导及生根。腋芽诱导的优化培养基为MS+6-BA 2.0 mg/L。虽然本研究得出在MS+6-BA 2.0 mg/L+2,4-D 0.2 mg/L的培养基中带腋芽茎段可被诱导出平均芽数多达8个芽,但除了主芽外并未得到其他具有分化出腋芽能力的芽。本研究也并未成功地对单个腋芽诱导出丛生芽。而在MS+6-BA 2.0 mg/L+NAA 0.3 mg/L的培养基中,实生苗平均增殖数最高,所以实生苗丛生芽诱导培养基选择此培养基。单个腋芽不能在不同激素组合的培养基中生根,而丛生芽块能在不同激素组合的培养基中生根。4.多倍体的诱导及鉴定。以三叶木通丛生芽为外植体,借助离体组织培养技术,研究不同浓度和时间的秋水仙素对三叶木通多倍体诱导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0.3%浓度的秋水仙素溶液摇床振荡处理丛生芽24 h,其多倍体的诱导效果较好。采用染色体计数法,对未加倍处理的丛生芽和加倍处理的丛生芽染色体数目进行计数。结果表明,未加倍处理的丛生芽染色体数为2n=2x=16,为二倍体;0.3%浓度的秋水仙素溶液摇床振荡处理丛生芽24 h得到的多倍体丛生芽染色体数目为2n=4x=32,为四倍体,诱导率为12%。综上所述,通过三叶木通的组织培养和染色体加倍诱导研究工作,为野生三叶木通种的优良种质保存和多倍体育种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持。
蔡正旺,刘静[7](2014)在《不同外源激素对绞股蓝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以绞股蓝茎尖、茎段、叶片为外植体,研究了不同种类、不同浓度配比的外源激素对绞股蓝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结果表明:茎尖在培养基MS+6-BA 1.0 mg·L-1+NAA 0.02 mg·L-1中的诱导效果最好,其诱导率为75.0%;茎段在培养基MS+6-BA 2.0 mg·L-1+NAA 0.2 mg·L-1中的诱导效果最好,其诱导率为81.8%;叶片在培养基MS+6-BA 1.0 mg·L-1+NAA 0.15 mg·L-1中的诱导效果较好,其诱导率为69.2%。
姚绍嫦,谢月英,黄雪彦,余丽莹[8](2014)在《广西五种绞股蓝属植物离体快繁与种质保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以绞股蓝属植物的带芽茎段为材料,研究不同6-BA浓度与NAA 0.02mg·L-1组合对其诱导、分化和增殖的影响,并建立离体快繁体系。结果表明:MS+6-BA 2.0mg·L-1+NAA 0.02mg·L-1最适宜初代诱导,MS+6-BA 2.0mg·L-1+NAA 0.02mg·L-1最适合扁果绞股蓝的增殖培养,而MS+6-BA 1.5mg·L-1+NAA0.02mg·L-1是其它四种植物增殖的最佳培养基,在1/2MS+NAA 1.0mg·L-1上的生根率均达100%。1/2MS与蔗糖40g·L-1对五种植物的保存效果均最好;添加生长抑制剂能有效减缓生长速度,最佳生长抑制剂为ABA和CCC,浓度均为1.0mg·L-1,其中CCC能适合多个物种,连续保存360d的存活率均在94.5%以上;PP333不适合五种植物的保存。活力检测表明,各种质经保存后增殖、生根能力均未下降。
王晓旭[9](2013)在《平车前组织培养及无性系建立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平车前(Plantago depressa)为车前科车前属一年生草本植物。由于平车前具有非常重要的食用和药用价值,近年来人们不断地进行采挖,使得野生平车前资源急剧减少。本研究的目的在于利用组织培养技术探索出适合平车前快速繁殖的途径,进而建立平车前的无性系,有利于平车前的大量繁殖,从而保护野生资源,获得好的经济价值及生态意义。本研究通过诱导平车前愈伤组织再分化及诱导根颈直接分化两种途径获得了平车前的试管苗,筛选出适合平车前无性系建立的最佳条件,成功地建立了平车前的无性系,具体结果如下:1.不同条件对平车前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结果表明:叶柄是平车前愈伤组织诱导的最佳外植体,2,4-D是平车前愈伤组织诱导的最佳生长素。MS培养基是最适合平车前叶柄愈伤组织诱导的基本培养基。愈伤组织诱导的最佳培养基是MS+6-BA0.2mg·L-1+2,4-D2.0mg·L-1+蔗糖30g·L-1。2.不同浓度6-BA、2,4-D和NAA配比对愈伤组织增殖的影响MS+6-BA0.2mg·L-1+NAA2.0mg·L-1是平车前愈伤组织增殖的理想培养基,愈伤组织的增殖速度最快,经过45d培养愈伤组织平均增殖率达到14.3倍。3.不同浓度6-BA、KT、ZT和NAA对愈伤组织分化的影响MS+6-BA0.2mg·L-1+蔗糖30g·L-1是愈伤组织分化的最佳培养基。分化培养到45d时,不仅颗粒状愈伤组织的分化率达到了98%,每个愈伤组织块还会分化形成37个不定芽组成的长势较好的丛生不定芽。4.不同条件对平车前根颈、叶柄和叶片直接分化的影响根颈是平车前分化生长芽培养的理想外植体,MS+蔗糖30g·L-1+6-BA1.5mg·L-1是根颈直接分化的最适培养基,芽诱导率高达86%。继代培养28d后获得大量的生长芽,平均每个接种的生长芽增殖了4.62倍。实验结果还表明,AgNO3不适合平车前外植体的组织培养,GA有利于平车前叶柄伸长,但对分化无促进作用。5.不同条件对平车前生长芽生根的影响1/2MS+蔗糖15g·L-1+IAA0.2mg·L-1是平车前生长芽和不定芽生根培养的理想培养基,生根率达到100%且试管苗长势旺盛,平均每株试管苗生根7.22条、每条根的平均长度为3.12cm,主根粗壮,根系为绿色,并有白色嫩根长出。6.炼苗、移栽与定植移栽的理想基质为园土,移栽成活300株,成活率为100%;定植后30d统计证明:定植成活100株,成活率100%。定植成活的试管苗生长良好,当年开花结果,保持了野生平车前的植物学性状。
杨松杰[10](2012)在《药用植物绞股蓝(Gynostemma pentaohyllum)多倍体育种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绞股蓝为传统中药材,其药用历史悠久。多倍体是一种有效的育种途径,多倍体药用植物具有器官巨大,产量高,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药用价值。近年来,随着对其开发价值的进一步研究,为了提高绞股蓝的产量和质量,育种学家对绞股蓝进行了多倍体育种的研究。阐述了绞股蓝多倍体的特征,介绍了绞股蓝多倍体育种的方法,包括育种材料的选择方法,常用的多倍体诱导方法,多倍体材料的鉴定方法,指出了绞股蓝多倍体育种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二、绞股蓝茎尖组织培养和植株再生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绞股蓝茎尖组织培养和植株再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诱导子对绞股蓝毛状根生长及总皂苷含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绞股蓝的研究现状 |
1.1.1 绞股蓝植物学特性 |
1.1.2 绞股蓝种质资源分布及分类 |
1.1.3 绞股蓝化学成分研究 |
1.1.4 绞股蓝药理作用研究 |
1.1.5 绞股蓝组织培养与毛状根研究 |
1.1.6 绞股蓝的开发应用 |
1.2 诱导子在药用植物毛状根次生代谢产物中的作用 |
1.2.1 毛状根诱导与特点 |
1.2.2 诱导子含义与分类 |
1.2.3 诱导子在药用植物次生代谢中的作用特点与机制 |
1.2.4 诱导子在毛状根次生代谢产物应用 |
1.3 目的与意义 |
1.4 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仪器 |
2.3 试剂盒及试剂 |
2.4 实验方法 |
2.4.1 C58C1 菌种的保藏、活化及培养 |
2.4.2 绞股蓝外植体的培养 |
2.4.3 绞股蓝毛状根的诱导 |
2.4.4 绞股蓝毛状根PCR鉴定 |
2.4.5 绞股蓝毛状根扩大培养 |
2.4.6 绞股蓝毛状根总皂苷提取与测定 |
2.4.7 诱导子对绞股蓝毛状根生长及总皂苷产量的影响 |
2.5 数据统计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绞股蓝毛状根的诱导与培养 |
3.2 绞股蓝毛状根PCR检测 |
3.3 绞股蓝毛状根总皂苷提取与测定 |
3.4 绞股蓝总皂苷标准曲线 |
3.5 不同诱导子对绞股蓝毛状根生长及总皂苷含量的影响 |
3.5.1 MJ对绞股蓝毛状根生长及总皂苷含量的影响 |
3.5.2 SA对绞股蓝毛状根生长及总皂苷含量的影响 |
3.5.3 YE对绞股蓝毛状根生长及总皂苷含量的影响 |
3.6 诱导子协同作用对绞股蓝毛状根生长及总皂苷含量的影响 |
4 讨论 |
4.1 绞股蓝毛状根生长曲线测定 |
4.2 不同诱导子对绞股蓝毛状根生长及总皂苷含量的影响 |
4.2.1 MJ对绞股蓝毛状根生长及总皂苷含量的影响 |
4.2.2 SA对绞股蓝毛状根生长及总皂苷含量的影响 |
4.2.3 YE对绞股蓝毛状根生长及总皂苷含量的影响 |
4.2.4 小结 |
4.3 诱导子协同效应对绞股蓝毛状根生长及总皂苷含量的影响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2)金樱子器官再生体系的建立和遗传转化的初步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金樱子概况 |
1.1 食用价值 |
1.2 医用价值 |
2 植物组织培养 |
2.1 植物组织培养概述 |
2.2 蔷薇属植物离体快繁 |
2.3 蔷薇属植物植株再生 |
3 植物遗传转化概述 |
3.1 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 |
3.2 蔷薇属植物遗传转化的研究进展 |
4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二章 金樱子组培快繁体系的建立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植物材料 |
1.2 外植体消毒 |
1.3 启动培养 |
1.4 继代增殖培养 |
1.5 生根培养 |
1.6 培养条件和数据统计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浓度赤霉素对金樱子启动培养的影响 |
2.2 不同浓度NAA和6-BA对金樱子腋芽增殖的影响 |
2.3 不同浓度NAA对金樱子幼苗生根的影响 |
3 讨论与小结 |
第三章 金樱子器官再生途径的研究 |
第一节 金樱子器官直接发生途径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植物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3 培养条件与数据统计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浓度NAA、TDZ对不定芽诱导的影响 |
2.2 不同暗培养时间对不定芽诱导的影响 |
2.3 添加物L-脯氨酸对不定芽诱导的影响 |
2.4 叶片不同部位的再生试验 |
3 讨论与小结 |
第二节 金樱子叶片间接再生途径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植物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3 培养条件与数据统计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浓度NAA、TDZ对不定芽诱导的影响 |
2.2 不同暗培养时间对不定芽诱导的影响 |
2.3 不同浓度L-脯氨酸对不定芽诱导的影响 |
2.4 叶片不同部位的再生试验 |
3 讨论与小结 |
第四章 金樱子遗传转化的初步探索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培养基 |
1.3 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叶片和愈伤组织对Basta的敏感性分析 |
2.2 不同浓度特美汀抑菌效果的研究 |
2.3 不同共培养时间对遗传转化的影响 |
2.4 不同侵染方式对遗传转化的影响 |
3 讨论与小结 |
全文结论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植物激素和抗生素的配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申请的专利 |
致谢 |
(3)南瓜未受精胚珠液体培养技术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植物细胞组织培养 |
1.2 植物细胞组织的液体培养 |
1.3 植物细胞组织液体培养的影响因素 |
1.3.1 装液量 |
1.3.2 培养物大小 |
1.3.3 培养液pH |
1.3.4 培养时间 |
1.3.5 摇床转速 |
1.3.6 培养条件 |
1.3.7 培养基 |
1.3.8 其他因素 |
1.4 植物胚珠的结构和雌配子体的形成 |
1.5 植物胚胎培养和胚珠培养 |
1.6 胚珠培养影响因素 |
1.6.1 胚珠发育程度 |
1.6.2 培养基 |
1.6.3 预处理方式 |
1.6.4 基因型 |
1.6.5 天然复合物 |
1.6.6 其他因素 |
1.7 南瓜属未受精胚珠培养获得植物单倍体进展 |
1.8 葫芦科植物再生植株的练苗和移栽 |
1.8.1 优化再生植株练苗移栽技术及提高移栽成活率的必要性 |
1.8.2 再生苗出瓶操作要求 |
1.8.3 不同研究者对练苗必要性的不同观点 |
1.9 影响葫芦科植物再生幼苗移栽成活的因素 |
1.9.1 苗龄 |
1.9.2 分步练苗方式 |
1.9.3 遮光 |
1.9.4 基质 |
1.9.5 保湿、浇水和营养液 |
1.9.6 其他因素 |
1.10 存在问题及展望 |
1.11 选题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南瓜未受精胚珠液体培养诱导胚状体技术探索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方法 |
2.2.1 南瓜未受精胚珠的挑取和液体培养 |
2.2.2 南瓜未受精胚珠液体+固体培养发育变化观察 |
2.2.3 胚珠最佳消毒方式的探索 |
2.2.4 胚珠液体培养摇床最佳转速筛选 |
2.2.5 不同液体培养基、增殖培养基与分化培养基成分 |
2.2.6 培养液不同激素含量对未受精胚珠分化的影响 |
2.2.7 南瓜两个栽培种未受精胚珠液体培养效果比较 |
2.2.8 培养液中蔗糖浓度对未受精胚珠生长和分化的影响 |
2.2.9 愈伤胚珠固体培养放置方式对诱导胚状体的影响 |
2.2.10 液体培养基添加不同秋水仙素浓度对未受精胚珠培养效果比较 |
2.2.11 数据统计及分析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胚珠不同消毒方式液体培养效果比较 |
2.3.2 南瓜未受精胚珠液体+固体培养外观变化观察 |
2.3.3 胚珠液体培养摇床最佳转速筛选 |
2.3.4 液体培养基不同激素含量对未受精胚珠分化的影响 |
2.3.5 南瓜两个栽培种未受精胚珠液体培养效果比较 |
2.3.6 培养液中蔗糖浓度对未受精胚珠生长和分化的影响 |
2.3.7 愈伤胚珠固体培养放置方式对诱导胚状体的影响 |
2.3.8 液体培养基添加不同秋水仙素浓度对未受精胚珠培养效果比较 |
2.4 讨论 |
2.4.1 胚珠不同消毒方式液体培养效果比较 |
2.4.2 南瓜未受精胚珠液体+固体培养发育变化观察 |
2.4.3 胚珠液体培养中摇床最佳转速筛选 |
2.4.4 液体培养基不同激素含量对未受精胚珠分化的影响 |
2.4.5 南瓜不同栽培种未受精胚珠液体培养效果比较 |
2.4.6 培养液中蔗糖浓度对未受精胚珠生长和分化的影响 |
2.4.7 愈伤胚珠在固体培养基放置方式对诱导胚状体的影响 |
2.4.8 液体培养基添加不同秋水仙素浓度对未受精胚珠培养效果比较 |
2.5 小结 |
第三章 再生植株的倍性鉴定与练苗移栽 |
3.1 试验材料 |
3.2 试验方法 |
3.2.1 倍性鉴定 |
3.2.2 练苗移栽 |
3.2.3 数据统计与计算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倍性鉴定 |
3.3.2 再生植株的练苗移栽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四章 结论 |
第五章 本文创新点及不足 |
5.1 本文创新点 |
5.2 本文的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道地中药材宁前胡种子萌发及组织培养再生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宁前胡的道地性考证 |
1.2.1 历代本草史料记载 |
1.2.2 生态环境因素 |
1.2.3 产区种植技术 |
1.2.4 药材性状 |
1.3 伞形科药用植物种子萌发条件研究进展 |
1.4 植物组织培养简介 |
1.5 伞形科药用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研究 |
1.5.1 种质资源保存 |
1.5.2 快繁技术和脱毒生产 |
1.5.3 遗传改良与育种 |
1.5.4 次生代谢产物生产 |
1.6 宁前胡的药用价值 |
1.6.1 药用成分 |
1.6.2 药理作用 |
1.7 宁前胡种子萌发及植株再生研究现状 |
1.8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
1.9 课题简介 |
1.9.1 研究内容 |
1.9.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9.3 创新点 |
1.9.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宁前胡种子萌发条件研究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材料 |
2.1.2 仪器设备 |
2.1.3 主要试剂 |
2.2 研究方法 |
2.2.1 种子采集 |
2.2.2 宁前胡种子萌发 |
2.2.3 幼苗生理生化指标测定 |
2.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不同外源激素单独作用对宁前胡种子萌发的影响 |
2.3.2 不同外源激素及抑制剂互作对宁前胡种子萌发的影响 |
2.3.3 外源激素对宁前胡萌发过程中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
2.4 讨论 |
2.4.1 外源激素对宁前胡种子萌发的影响 |
2.4.2 外源激素处理对宁前胡幼苗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2.4.3 外源激素处理对宁前胡幼苗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2.4.4 外源激素处理对宁前胡幼苗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2.4.5 外源激素处理对宁前胡幼苗抗逆性影响 |
第三章 宁前胡组织培养再生植株体系的建立 |
3.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3.1.1 实验材料 |
3.1.2 仪器设备 |
3.1.3 主要试剂 |
3.1.4 培养条件 |
3.2 研究方法 |
3.2.1 无菌体系的建立 |
3.2.2 愈伤组织的诱导 |
3.2.3 愈伤组织的增殖与分化 |
3.2.4 组培苗生根培养 |
3.2.5 组培苗驯化与移栽 |
3.2.6 实验数据统计与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外植体的消毒结果 |
3.3.2 不同激素组合对外植体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3.3.3 不同外植体诱导的愈伤组织性状特征 |
3.3.4 光照对叶片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3.3.5 叶片放置方式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3.3.6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愈伤组织增殖与芽分化的影响 |
3.3.7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生根的影响 |
3.3.8 不同基质对组培苗移栽的影响 |
3.4 讨论 |
3.4.1 外植体灭菌 |
3.4.2 外植体对愈伤组织形成 |
3.4.3 植物生长调节剂作用 |
3.4.4 光照对愈伤形成作用 |
3.4.5 外植体放置方式对愈伤分化影响 |
3.4.6 组培苗生根、移栽条件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4.1 结论 |
4.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
附录A |
附录B |
(5)特有濒危药用植物羌活离体组培快繁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1.1 组培实验材料 |
1.1.2 品质评价研究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2.1 培养基配制 |
1.2.2 培养条件 |
1.2.3 外植体灭菌 |
1.2.4 愈伤组织诱导 |
1.2.5 芽诱导 |
1.2.6 生根培养 |
1.2.7 炼苗与移栽 |
1.2.8 品质分析 |
1.3 相关指标计算方法 |
1.4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外植体灭菌 |
2.2 愈伤组织诱导 |
2.2.1 生长素对愈伤组织诱导影响 |
2.2.2 细胞分裂素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2.3 芽诱导 |
2.3.1 体细胞胚途径 |
2.3.2 直接器官再生 |
2.4 生根培养 |
2.4.1 生长素对根诱导的影响 |
2.4.2 活性炭对根诱导的影响 |
2.5 炼苗与移栽 |
2.6 组培苗品质评价 |
2.6.1 组培苗与种子苗比较研究 |
2.6.2 组培药材与种子药材和野生药材比较研究 |
3 讨论 |
3.1 无菌系的获得 |
3.2 愈伤组织诱导 |
3.3 芽再生 |
3.4 生根炼苗 |
3.5 品质评价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图版Ⅰ 羌活组培各阶段照片 |
图版Ⅱ 羌活组培各阶段形态比较 |
附录二 羌活组培育苗药材与种子育苗药材、野生药材品质比较HPLC图谱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致谢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6)三叶木通组织培养及多倍体诱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三叶木通研究概述 |
1.1.1 生物学特性 |
1.1.2 三叶木通的利用价值 |
1.1.3 繁殖技术研究进展 |
1.1.4 栽培技术研究进展 |
1.1.5 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
1.1.6 分子水平的研究进展 |
1.2 组织培养在药用植物中的应用 |
1.2.1 快速繁殖材料 |
1.2.2 生产药用植物的有效成分 |
1.2.3 制作人工种子 |
1.2.4 保存种质资源 |
1.2.5 药用植物的脱毒 |
1.3 多倍体育种研究进展 |
1.3.1 多倍体育种在药用植物上的意义 |
1.3.2 多倍体诱导方法 |
1.3.3 已人工育成多倍体的部分药用植物 |
1.4 植物离体培养诱导多倍体 |
1.4.1 诱变材料选择 |
1.4.2 诱变剂种类选择 |
1.4.3 诱导方法 |
1.4.4 多倍体的鉴定 |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三叶木通组织培养 |
2.1 外植体的选择及处理 |
2.1.1 材料 |
2.1.2 主要仪器设备 |
2.1.3 化学试剂 |
2.1.4 试验方法 |
2.1.5 结果与分析 |
2.1.6 小结 |
2.2 愈伤组织的诱导及分化 |
2.2.1 材料 |
2.2.2 试验方法 |
2.2.3 结果与分析 |
2.2.4 小结 |
2.3 丛生芽的诱导及生根 |
2.3.1 材料 |
2.3.2 试验方法 |
2.3.3 结果与分析 |
2.3.4 小结 |
第三章 多倍体诱导 |
3.1 鉴定方法的选择 |
3.1.1 材料 |
3.1.2 试验方法 |
3.1.3 结果与分析 |
3.1.4 小结 |
3.2 秋水仙素处理丛生芽 |
3.2.1 试验材料 |
3.2.2 试验方法 |
3.2.3 结果与分析 |
3.2.4 小结 |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
4.1 结论 |
4.1.1 三叶木通组织培养 |
4.1.2 多倍体诱导试验 |
4.2 讨论 |
4.2.1 三叶木通组织培养 |
4.2.2 染色体加倍试验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Ⅰ:附图 |
附录Ⅱ:培养基的配制 |
附录Ⅲ:相关试剂的配制 |
附录Ⅳ:改良卡宝品红试剂的配制 |
附录Ⅴ:秋水仙素溶液的配制 |
附录Ⅵ:CyStain UV Precise P使用说明书 |
获资助项目 |
致谢 |
(7)不同外源激素对绞股蓝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2.1 外植体的选择与处理 |
1.2.2 绞股蓝愈伤组织的诱导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外源激素组合对绞股蓝茎尖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2.2 不同外源激素组合对绞股蓝茎段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2.3 不同外源激素组合对绞股蓝叶片愈伤组织的影响 |
3 讨论 |
(8)广西五种绞股蓝属植物离体快繁与种质保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2.1 离体快繁研究 |
1.2.2 离体种质保存研究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高频再生体系研究 |
2.1.1 初代培养 |
2.1.2 继代增殖培养 |
2.1.3 生根培养 |
2.2 离体种质保存研究 |
2.2.1 不同无机盐浓度对保存的影响 |
2.2.2 不同蔗糖浓度对保存的影响 |
2.2.3 植物生长延缓剂对保存的影响 |
2.2.1保存种质的活力检测 |
3 讨论与结论 |
(9)平车前组织培养及无性系建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1 植物大规模快速繁殖概述 |
1.1.1 植物快速繁殖与组织培养 |
1.1.2 植物快速繁殖过程 |
1.1.3 植物快速繁殖的应用 |
1.2 中国药用植物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
1.3 车前属植物 |
1.3.1 车前属植物的形态特征 |
1.3.2 车前属植物的利用价值 |
1.3.3 车前属植物的研究进展 |
1.4 平车前的研究进展 |
1.4.1 平车前生物学特性及分布 |
1.4.2 平车前的利用价值 |
1.4.3 平车前研究现状 |
1.5 本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
1.5.1 本研究的理论依据 |
1.5.2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与灭菌 |
2.2 仪器设备与用具 |
2.2.1 仪器设备 |
2.2.2 器皿用具 |
2.3 培养基及培养条件 |
2.3.1 培养基种类及成分 |
2.3.2 培养基的配制 |
2.3.3 培养条件 |
2.4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图 |
2.5 实验方案 |
2.5.1. 不同条件对平车前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2.5.2 愈伤组织增殖培养的影响 |
2.5.3 不同浓度 6-BA 、KT、ZT 和 NAA 对愈伤组织分化的影响 |
2.5.4 不同条件对平车前外植体直接分化的影响 |
2.5.5 平车前生长芽的继代、增殖培养 |
2.5.6 不同条件对平车前生长芽生根的影响 |
2.5.7 平车前试管苗的炼苗、移栽与定植 |
2.6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条件对平车前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3.1.1 不同生长素对根、叶片和叶柄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3.1.2 不同基本培养基对叶柄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3.1.3 不同浓度碳源对平车前叶柄愈伤组织的诱导 |
3.1.4 不同浓度配比的 6-BA 和 2,4-D 对平车前叶柄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3.2 愈伤组织的增殖培养 |
3.2.1 不同浓度 6-BA、2,4-D 和 NAA 配比对愈伤组织增殖的影响 |
3.2.2 不同培养天数对愈伤组织继代培养相对增重率的影响 |
3.2.3 不同冷冻条件对愈伤组织成活率的影响 |
3.3 不同浓度 6-BA 、KT、ZT 和 NAA 对愈伤组织分化的影响 |
3.4 不同条件对平车前外植体直接分化的影响 |
3.4.1 不同浓度配比的 6-BA 和 NAA 对根颈、叶柄和叶片直接分化的影响 |
3.4.2 不同浓度 6-BA 和 AgNO3 对平车前根颈直接分化的影响 |
3.4.3 不同浓度 KT 和 GA、6-BA 和 GA 对平车前根颈直接分化的影响 |
3.5 平车前生长芽的继代、增殖培养 |
3.6 不同条件对平车前生长芽生根的影响 |
3.6.1 不同生长素对平车前生长芽生根的影响 |
3.6.2 不同浓度碳源对平车前生长芽生根的影响 |
3.6.3 不同基本培养基对平车前生长芽生根的影响 |
3.7 平车前试管苗的炼苗、移栽与定植 |
4 讨论 |
4.1 平车前愈伤组织诱导和分化 |
4.2 愈伤组织生长率与培养时间 |
4.3 外植体的直接分化 |
4.4 平车前生长芽的生根培养 |
4.5 试管苗玻璃化 |
4.6 驯化与移栽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10)药用植物绞股蓝(Gynostemma pentaohyllum)多倍体育种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形态特征 |
2 自然多倍体 |
3 绞股蓝多倍体育种技术 |
3.1 形成多倍体的细胞学机制 |
3.2 人工诱导多倍体的方法 |
3.2.1 物理方法 |
3.2.2 化学方法 |
3.2.3 其它多倍体育种技术在绞股蓝上的应用 |
3.2.4 试管无菌苗诱导 |
4 绞股蓝多倍体的鉴定 |
4.1 间接鉴定法 |
4. 2 直接鉴定法 |
5 问题与展望 |
四、绞股蓝茎尖组织培养和植株再生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诱导子对绞股蓝毛状根生长及总皂苷含量的影响[D]. 齐敏杰. 贵州师范大学, 2021(09)
- [2]金樱子器官再生体系的建立和遗传转化的初步探索[D]. 咸宏康.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3]南瓜未受精胚珠液体培养技术探究[D]. 武习习.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8(11)
- [4]道地中药材宁前胡种子萌发及组织培养再生体系研究[D]. 吴沿胜. 江苏大学, 2017(01)
- [5]特有濒危药用植物羌活离体组培快繁技术研究[D]. 朱文涛. 西南医科大学, 2016(03)
- [6]三叶木通组织培养及多倍体诱导[D]. 石小兵. 贵州大学, 2016(03)
- [7]不同外源激素对绞股蓝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J]. 蔡正旺,刘静. 安康学院学报, 2014(05)
- [8]广西五种绞股蓝属植物离体快繁与种质保存研究[J]. 姚绍嫦,谢月英,黄雪彦,余丽莹. 广西植物, 2014(04)
- [9]平车前组织培养及无性系建立的研究[D]. 王晓旭. 辽宁师范大学, 2013(05)
- [10]药用植物绞股蓝(Gynostemma pentaohyllum)多倍体育种研究进展[J]. 杨松杰. 陕西农业科学, 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