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村级债务应引起足够重视(论文文献综述)
程亚飞[1](2021)在《S市C镇村级债务成因与对策研究》文中提出
李晓晴[2](2021)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中基层政府作用研究 ——以D市D区为例》文中指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工作是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根基、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明确表示,要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来抓,充分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提高服务群众能力。过去几年来,D区政府充分抓好这项重要政治任务,积极有力推进乡村振兴,政府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中的措施行为,对乡村振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优化政府的行为,使政府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中的发挥出更大作用,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重大课题。本文立足D区实际情况,深入分析政府的措施行为,围绕当前D区政府面临的种种问题,研究在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中采取的规划引领、政策扶持、干部激励、项目跟进等措施,充分引导发展路径,动员多方力量积极参与。多年以来,D区不断探索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新路子,取得了明显成效,村级党组织服务水平有了较大改善,发展动力更加强劲,村级集体经济总量显着提高。但是客观考虑,仍然存在如政策引导力度不足、统筹资源力度不大、政府政策扶持力度不强,集体经济发展环境需要优化等问题。在问题研究和原因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公共产品理论和政府行为理论,提出通过加大引导发展的力度,加强政策扶持力度,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快现行管理体制改革,来研究提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对策建议。最后,本文细致总结了当前的研究成果,对该问题的未来发展方向予以展望。
杨明宇[3](2020)在《长春市双阳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研究》文中认为一直以来,党中央对社会主义新型农村的发展都十分重视,大力发展和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为农村建设的重点。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要进一步完善农村的各项基本制度;更深层次的保护农民的利益;推广集体经济的功能及概念,加速村集体经济的推进发展;建立新型村集体经济经营发展模式,以规模化发展为主,整合村集体资源,因地制宜建立符合实际情况的新型村集体经营体系。我国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过程中,村级集体经济是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可以为新农村发展提供良好的经济保证和丰厚的物质基础,同时还可以推动基层农村改革发展,加快现代农业的集约化发展步伐,有效实现对农村资源的全面融合,从而进一步协调城乡发展,为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打下基础。本文以长春双阳区为例,通过分析长春双阳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情况和运行中所面临的问题提出政策建议。先概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及研究现状、研究目标及研究方法。其次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资料,对村集体经济的概念及功能进行概述,并对产权理论、农业合作经济理论进行阐述,为后期相关分析奠定理论基础。最后,分析长春市双阳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现实基础,结合长春市双阳区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绩效评价,结合问卷调查法,选取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和指标,通过回归和因子分析,得出绩效评价结果。通过上述分析验证方法得出了制约长春市双阳区村集体经济的因素。最后,在运用大量详实数据,借鉴村集体经济发展包括张家港永联村(村企合一型)、杭州四季青街道三叉社区(城镇带动型)、富阳市黄公望村(美丽乡村型)、江苏旺山村(乡村旅游型)四个案例,并根据案例总结出其对长春市双阳区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启示及经验,提出了发展长春市双阳区农村集体经济总体思路,并针对提出的组织监督发展不健全、经济发展走向表现粗犷和单一、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财政扶持政策不足、人才流失严重五点问题,提出了发展长春市双阳区农村集体经济在科学建立激励监督机制、正确引导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方向、完善基层组织管理机制、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完善人才培养体系这五点建议。希望本研究能够为长春市双阳区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应用价值,对类似情况提供借鉴意义。
吴明怿[4](2020)在《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粮食工作研究》文中指出抗战时期,冀鲁豫根据地在敌人侵略破坏和自然灾害等因素影响下,粮食损失非常严重,在此情况之下,如何解决抗日根据地的粮食问题,支持边区军民与日伪顽军进行频繁的大小战斗,解决边区军民的吃饭和生存问题,并使根据地不断得到发展壮大,是值得探讨的非常重要的问题。本文通过考察边区政府开展粮食工作过程中各方互动的具体历史过程,探讨冀鲁豫边区政府如何根据复杂多变的历史情况,采取相应的方式方法,应对粮食困境,从而推动根据地发展的内在原因。本文运用河南、山东两省以及部分地方市县档案馆馆藏史料和《冀鲁豫日报》等报刊史料,分为五个部分进行探讨边区的粮食工作:第一章主要从“人祸”和“天灾”两个角度探讨抗战时期冀鲁豫根据地粮食困境产生的原因。第二章主要从救灾和加强农业生产两个方面,讨论冀鲁豫边区如何实现生产自救,以及加强农业生产在根据地进行自救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和具有的历史地位。第三章主要讨论冀鲁豫抗日根据地政府如何解决根据地民众的土地问题和减轻农民的农业税负担问题。第四章主要探讨冀鲁豫边区政府如何通过贸易、金融以及藏粮等措施加强粮食管护,同敌人开展粮食经济斗争,保障粮食正常交易活动的进行、稳定粮食价格、确保粮食安全等问题。第五章主要论述冀鲁豫边区政府在完善粮食供给制度上所采取的努力。结语部分主要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抗战时期,冀鲁豫边区在粮食工作中体现出了以农业为主发展根据地的经济思想和政策,并注意利用商业、贸易、金融等手段,积极支持边区粮食工作的开展。这种经济思维使中共和冀鲁豫边区政府的各种粮食政策措施在实际推广过程中取得了积极效果,对保障困难环境下根据地党政军民的粮食需求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冀鲁豫根据地得以在残酷条件下依旧能够得到巩固、发展、壮大的重要内在原因之一。第二,冀鲁豫根据地开展粮食工作的过程,并非简单的“政策-效果”之间的线性演进关系,群众在对待政策的态度上,更倾向基于自身利益基础之上的权衡。边区政府在开展粮食工作过程中,坚持“政策的群众利益指向”,不断根据民众反映对政策和工作方法进行符合群众利益的调整,进而推动了粮食工作的切实开展。而这一过程实则反应的是抗日根据地政府所代表的“国家”层面与群众所代表的“社会”层面之间的相互影响、妥协、改进的“互动”过程。通过冀鲁豫根据地在抗战时期所开展的粮食工作,我们也可以得出以下几点新发现和值得思考的地方:第一,边区的粮食工作,突破了单纯依靠国家力量的传统救济模式。在这一过程中,边区各级政府培养并吸收了一批积极分子,他们在参与中共的基层社会管理中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中共也借此实现了政权向基层的延伸。其次,传统农村社会中的封建统治力量被削弱,农村中的阶级成分发生改变,农民的政治地位得到提升,中农力量得到壮大,加强了中共革命的群众基础。再次,边区政府在开展粮食工作过程中,非常重视发挥中共的政治宣传优势,注意依靠人民,打消了基层民众的思想顾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成为抗战时期边区的粮食工作能够得到切实开展的关键。
梁建霞[5](2020)在《聚焦农村“三资”监管 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观察与思考》文中研究指明加强农村"三资"监管,提升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发展农村经济和实现农民共同富裕的重要物质基础。通过相关素材收集整理及调研走访,发现了其中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需引起足够重视。
李洋[6](2020)在《泰安市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关系到农民权益、农业发展和农村稳定。当前农业经营的外部环境和经营方式正发生重大变化,泰安市以激活经营权为目标创新农村集体产权制度,以确权为基础稳定农户承包权,以承包经营权入股为途径促进经营权适度集中,以土地股份合作社为平台凝聚生产要素,以此激活土地经营权,探索出一条“合作经营”的有效路径,使农村发展进入“由分到合”的新阶段。本文立足泰安市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现状,针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农业发展新形势和泰安市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所存在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以期为泰安市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促进泰安市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本论文主要得出了以下结论和研究成果:本文对泰安市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动因进行了研究,得出了探索和发展集体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促进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是泰安市政府、社会、村庄和农民的共识。从政府层面来看,在农村经济发展与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泰安市基层治理的条件和环境也发生了深刻变化,由于农村集体经济的薄弱和滞后,限制了基层治理的效率和治理能力,“基层治理难运行,公共政策难执行,公共服务难落地”成为泰安市基层政府面临的主要困境。从村庄的角度来看,由于历史和现实因素的制约,泰安市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长期处于滞后状态,村集体经济空壳化和村庄债务扩大化的问题比较突出,这导致许多村庄的治理处于无序和混乱状态,村庄出现了“集体经济无实力、为民办事无能力、村委缺少凝聚力、群众缺乏向心力”的局面,使得村庄的公共事务和管理难以有效开展。从农民的角度来看,发展和壮大集体产权经济符合农民的意愿和利益。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造成农民的生产规模偏小,经营效率偏低,从而导致农民增收困难,而集体产权的整合则有利于促进农民的增收,因此符合农民的意愿。从社会的层面来看,现代要素下乡和新型合作组织的培育是社会发展的诉求。此外,目前日益丰富的社会化服务也需要一个有效的承接载体,以此来为农业和农民发展提供系统化的服务,这也需要发挥集体经济组织的力量。本文分别从产权、产业、社会和人才四个方面总结出泰安市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条件。产权改革、现代产业、社会化服务、乡土能人四个条件构成了一个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以产权改革为突破口,在经营权回归集体形成规模经营的条件下,依靠原有基础或引进新兴产业,从而提高生产效率、紧密联系市场,这一过程需要来自政府、社会、个人等各方面的扶持与推动,包括法律制度、资金、技术以及个人的智慧、能力、社会资本等等。而且,此四者作为现代集体经济确立的四大支柱,为泰安从困境中突破、重建、崛起提供了坚实的支撑与保障作用。本文通过对泰安市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类型的整理归纳,主要有农民合作型、资本融合型、政府引导性和能人带动型四种类型。这四种类型的优势在于一是在产权清晰的前提下为集体收入找到源头活水。二是在发展集体经济的基础上进行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三是在尊重农民主体地位的根本上提高了组织化程度。四在明确村级组织架构下提高了乡村治理绩效。本文通过对泰安市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机制研究。得出泰安市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过程中运用公平与利益因素,将保底收入与按股分红相结合,目标利润与超额利润相结合,在社员与合作社之间成功构建起一座相互激励的机制,为集体经济的有效实现提供了内源性动力。这些机制就如何破解传统集体经济的“惰性”、实现对集体经济成员的有效激励具有启示意义。本文通过对泰安市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绩效总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创新了农民集体合作形式。二是推进了农村市场化改革。三是破解了农民集体共赢难题。四是协调了公平效率对立问题。五是化解了家庭承包与规模经营矛盾。
许浙川[7](2020)在《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研究》文中认为在高质量成为教育发展重要取向的当下,推进学前教育普及依然是当前中国学前教育发展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和《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都确定了普及学前教育的重要目标。纵观以往学前教育普及研究多是从某一侧面进行切入或研究某一主体在其中的作用,缺乏对学前教育普及问题的整体性关照。本研究所提出的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便是以一种生态性的视角来整体分析学前教育普及的道路选择问题。在微观研究盛行的时代,适当的中宏观研究实属必要。本研究围绕着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理论解读与实践应答而展开,寻求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提升之道,以达到推进学前教育普及的目的。论文整体分为导言、正文(六章)和结语三大部分。导言部分详细介绍了本研究的研究背景、研究问题、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研究的创新与不足,并围绕着承载力、教育资源承载力、学前教育资源配置三个概念对以往研究做出梳理与述评。第一章是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理论初探。本章在对承载力历史发展演变的基础上结合学前教育现实,提出了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概念,并对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承压结构、现实样态、总体特征等进行了深度解构与阐述,为后续论文的展开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同时,该章还对支撑承载力研究的可持续发展理论、治理理论、机制设计理论进行了阐释。第二章是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历史循迹。本章以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承压结构为分析框架,系统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在历史发展中的演变,即快速恢复期(1979-1992)、持续徘徊期(1993-2009)、优化提升期(2010至今)。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历史追问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广阔的历史背景与经验启迪。第三章是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困境遭遇。本章以历史背景和园长的访谈资料作为基础,以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现实样态作为问题分析的框架,具体呈现了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在情境弹性力方面存在区域供能低下和赋权不足的困境;在资源基础力方面存在资源区域失衡和结构失衡的困境;在管理形塑力方面存在管理缺位、信息时滞和激励阙如的困境。第四章是以静态关照的方式回应承载力的困境遭遇。静态关照的核心便是深入挖掘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静态形态,以更加系统化、全面化的方式呈现出来,即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指标建设。指标建设过程采用了三种方法,即用文本分析法从39份政策文件中提取承载力的相关要素;用德尔菲法对所提取的要素及其指标话语表达进行专家判断并生成指标体系;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省级面板数据进行量化处理生成承载力指数以展示一种承载力的计算方法。通过对省级数据测量,我们发现我国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逐步从阶梯状分布转变为“中部塌陷”的状态,东部保持领先优势、西部强势崛起、中部发展滞后。第五章是以动态把握的方式回应承载力的困境遭遇。动态把握的核心便是系统把握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动态形态,即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平衡机制。同时,文章详细解析了平衡机制内部的驱动系统、承压系统和响应系统之间的作用关系,明确高效运行的平衡机制应该具有螺旋上升的线路地图、激励相容的主体关系、信息通畅的系统网络和制度明晰的系统结构。第六章是基于静态关照与动态把握,以及国际经验参考的背景下生成本土的具体行动策略。本章首先扩展了研究的国际视野,选择了两个具有不同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提升路径的西方大国(即美国和英国)作为国际经验参考。其次基于前述分析,从理念之维、制度之维、工具之维提出具体的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提升的本土策略。在理念层面,需要确立可持续发展与循证实践的理念;在制度层面,需要改革学前教育供给与管理制度;在工具层面,需要组建承载力数据系统和专业评价机构。结语是对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研究的未来展望。此部分通过对前述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研究的总结,阐述了承载力所应具有的三重向度,即内含可持续发展的价值理念、内置生态型思维的把握方式、内生承载力测量的评价工具,为未来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研究提供合理取向。
夏建平[8](2019)在《福建省S县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衡供给问题研究》文中指出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三农”问题是我国的根本问题。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衡供给是化解“三农”问题与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必由之路。然而,化解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不均衡供给问题的最大难点在于基层。因此,如何推进基层实现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衡供给,提升供给水平成为了摆在基层政府乃至党和国家面前的重大现实课题。通过深入分析福建省S县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现状,揭示S县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中存在城乡财政投入不足且不均衡、城乡文化人才短缺且分布不均衡、城乡文化设施与活动供给不均衡以及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管理不到位的问题。经过实地调研与理论研究,分析S县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一是地方政府财政资金困难;二是县政府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理念存在偏差;三是社会力量对公共文化服务参与度不足;四是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环境不佳。分别考察浙江省嘉善县、江苏省吴江区与福建省惠安县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衡供给的实际做法,获得有益的经验与启示,并立足于福建省S县的具体情况,分别从增加资金投入、转变政府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理念、加大社会力量对公共文化服务的参与力度与改善供给环境四个方面进一步推进福建省S县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衡供给,从而加快S县城乡融合发展的进程,也为党和国家新时代改革迈向崭新局面奠定了强大的文化基础,使得人民群众更加的文化自信。
钟欣[9](2018)在《广宁县贫困村集体经济发展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农村集体经济的基础性作用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成败,其发展过程中不平衡问题比较严重,这对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和建设小康社会极为不利,也和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相违背。近年来广宁县政府对“三农工作”引起了高度关注,该县农村集体经济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不过广宁县贫困村集体经济发展还是存在很多问题,集体增收整体上还是比较困难。鉴于此,总结和分析广宁县贫困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有利于后续进一步的发展,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本文基于广宁县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通过调研分析发现广宁县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基于此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全文总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介绍了研究背景,说明了研究意义和研究目的,同时对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指出了研究所使用到的方法和主要研究内容。第二部分是农村集体经济的相关概念和理论依据,阐述了农村集体经济相关概念,同时对本文研究时使用到的理论依据进行了介绍。第三部分是广宁县贫困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对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历程进行了说明,分析了其发展现状,阐述了目前使用到的主要举措和模式,对其贫困村发展集体经济的特征进行了分析。第四部分是广宁县贫困村集体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和主要原因分析。第五部分是广宁县发展壮大贫困村集体经济的对策,从发展贫困村集体经济思路、合理选择经济领头人、探索发展途径、政策扶持以及制度完善等五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建议。第六部分是总结,对全文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并且指出了研究的不足之处,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广宁县和我国贫困村集体经济发展和集体增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田孟[10](2018)在《新村级债务的形成机制及其破解之道——基于全国6省11村的调查》文中研究表明从项目体制和乡村社会两个层面分析新村级债务的形成机制和破解之道。以举债为主要模式的项目筹资配套政策是诱发新村级债务的制度原因;村民"无责任的发展欲"是造成新村级债务的村庄原因;村干部经营项目谋取私利的行为是造成新村级债务不断膨胀的核心动力;乡村利益共同体是导致村务和村级财务管理相关制度失效,从而造成新村级债务失控的深层原因。在以上4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新村级债务的出现和日益膨胀便成为了一个不可避免的结果。适当调整国家公共财政资源向农村的输送方式,加强村务和村级财务的相关制度建设,以及提高农民对村务、村级财务的监督管理积极性和主动性,是破解新村级债务的关键举措。
二、村级债务应引起足够重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村级债务应引起足够重视(论文提纲范文)
(2)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中基层政府作用研究 ——以D市D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的创新点与欠缺之处 |
1.5.1 研究创新点 |
1.5.2 研究的欠缺之处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集体经济 |
2.1.2 村级集体经济 |
2.1.3 基层政府 |
2.1.4 政府作用 |
2.2 理论基础 |
2.2.1 政府干预理论 |
2.2.2 公共产品理论 |
小结 |
第3章 我国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中基层政府作用发挥的一般分析 |
3.1 我国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历程 |
3.1.1 农业合作社阶段 |
3.1.2 人民公社阶段 |
3.1.3 农村经济改革阶段 |
3.1.4 农村经济创新发展阶段 |
3.2 基层政府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 |
3.2.1 发挥正确引导作用 |
3.2.2 提供必要的资金扶持 |
3.2.3 提供充足公共产品 |
3.2.4 发挥服务保障作用 |
3.3 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中基层政府作用发挥运行评述 |
小结 |
第4章 D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中基层政府作用发挥的实践分析 |
4.1 D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中基层政府作用的现状 |
4.1.1 D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历程 |
4.1.2 D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现状 |
4.1.3 D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基层政府作用发挥的举措 |
4.2 D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中基层政府作用发挥的典型案例 |
4.2.1 J社区集体经济发展中基层政府作用发挥的实践举措及成效 |
4.2.2 X社区集体经济发展中基层政府作用发挥的实践举措及成效 |
小结 |
第5章 D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中基层政府作用发挥的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5.1 D区基层政府作用发挥出现的问题——基于调查问卷和访谈的分析 |
5.1.1 地方政策引导力度欠缺,壮大集体经济缺乏助力 |
5.1.2 政府统筹管理力度不足,村级经济负担沉重 |
5.1.3 政府政策扶持力度欠缺,村级经济发展环境不优 |
5.2 D区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中政府作用发挥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5.2.1 思想观念存在偏差 |
5.2.2 农村客观自然条件制约 |
5.2.3 维护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机制不够完善 |
5.2.4 考核制度还有薄弱环节 |
第6章 基层政府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中作用发挥的对策建议 |
6.1 加大引导发展的力度,增强农村经济造血功能 |
6.1.1 培育现代农业体系 |
6.1.2 兴办三产服务业 |
6.2 增强各项政策扶持力度,优化农村发展环境 |
6.2.1 多种渠道进行财政扶持 |
6.2.2 完善金融支持政策 |
6.2.3 统筹惠农配套政策 |
6.3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
6.3.1 健全组织领导机构 |
6.3.2 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 |
6.3.3 加强人才队伍培养 |
6.3.4 科学建立村干部激励机制 |
6.4 加快现行管理体制改革,优化转型升级发展机制 |
6.4.1 健全村民集体议事制度 |
6.4.2 推进信息透明公开 |
6.4.3 完善目标考核机制 |
6.5 强化资产管理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
6.5.1 明晰资产、资源、资金归属 |
6.5.2 积极化解遗留不良债务 |
6.5.3 盘活村级集体经营资产 |
6.5.4 规范集体“三资”管理和监督 |
小结 |
结论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D区关于农村(社区)集体经济中政府行为情况的问卷调查 |
附录B 访谈提纲 |
致谢 |
(3)长春市双阳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研究评述 |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思路 |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村级集体经济的概念 |
2.1.2 村级集体经济的功能 |
2.1.3 农村集体经济实现形式 |
2.2 理论基础 |
2.2.1 农业合作经济理论 |
第3章 长春市双阳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现实基础 |
3.1 长春市双阳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 |
3.1.1 集体经济发展形式单一 |
3.1.2 集体经济薄弱村与强村发展差距较大 |
3.1.3 政府政策适配集体经济发展变化的能力稍弱 |
3.2 长春市双阳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 |
3.2.1 企业带动城乡融合集体经济产品市场化模式 |
3.2.2 以政府主导集体经济产业产品顺利转变商品模式 |
3.2.3 旅游业试点推动模式 |
第4章 长春市双阳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绩效评价 |
4.1 调查对象与问卷设置 |
4.1.1 调查对象 |
4.1.2 问卷设置 |
4.2 评价指标选取 |
4.2.1 政策指标 |
4.2.2 财务指标 |
4.2.3 制度指标 |
4.3 双阳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绩效评价 |
4.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4.3.2 因子分析 |
4.3.3 回归分析 |
第5章 影响长春市双阳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
5.1 组织监督发展不健全 |
5.2 经济发展走向表现粗犷、单一 |
5.3 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 |
5.4 财政扶持政策不足 |
5.5 人才流失严重 |
第6章 国内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经验借鉴及启示 |
6.1 国内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经验借鉴 |
6.1.1 张家港永联村(村企合一型) |
6.1.2 杭州四季青街道三叉社区(城镇带动型) |
6.1.3 富阳市黄公望村(农村集体经济型) |
6.1.4 江苏旺山村(乡村旅游型) |
6.2 国内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经验借鉴对双阳区启示 |
6.2.1 合理科学的进行监督与规划 |
6.2.2 因地制宜的发展农村产业 |
6.2.3 健全管理与经营体制 |
6.2.4 加强政策扶持力度 |
第7章 长春市双阳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
7.1 科学建立激励监督机制 |
7.1.1 不断完善股权管理制度 |
7.1.2 整合现有资源进行合理分配 |
7.1.3 创新集体经济组织体系 |
7.2 正确引导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方向 |
7.2.1 坚定走发展集约化之路 |
7.2.2 鼓励走经营多元化之路 |
7.2.3 探索走企业现代化之路 |
7.2.4 加快走村(社区)企合作化之路 |
7.3 完善基层组织管理机制 |
7.3.1 着力优化班子整体素质结构 |
7.3.2 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支部作用 |
7.4 加大财政扶持力度 |
7.4.1 合理控制福利分红 |
7.4.2 积极化解镇村不良债务 |
7.5 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4)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粮食工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AR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综述 |
三、研究目的与创新、意义 |
四、本文的研究方法 |
五、史料运用说明 |
六、论文思路与逻辑框架 |
第一章 冀鲁豫根据地出现粮食危机的原因 |
一、冀鲁豫边区的建立与发展 |
(一)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成立 |
(二)根据地的行政区划 |
二、冀鲁豫根据地环境因素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
(一)边区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 |
(二)旱灾害所造成的民力与粮食损失 |
(三)蝗虫灾害对粮食的危害 |
三、敌人侵略活动对边区所造成的民力和粮食损失 |
四、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努力提高粮食产量,生产自救 |
一、积极救灾,克服灾荒 |
(一)政府筹粮,实施急赈 |
(二)向地主豪绅借粮 |
(三)开展赎地运动 |
(四)提供优惠的救灾借贷政策 |
(五)开展灭蝗斗争 |
二、开展广泛的农业生产建设活动 |
(一)奖励垦荒,扩大耕地面积 |
(二)劳动互助,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
(三)边区合作社发展对缓解粮食困境所发挥的作用 |
(四)为扶持农业生产提供贷粮贷款 |
(五)促进生产发展的其它措施 |
三、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推动减租减息,减轻民众税负 |
一、冀鲁豫边区农民的受剥削情况 |
(一)几种租佃形式与剥削情况 |
(二)地主对承种人的超经济与高利贷剥削 |
二、开展减租减息运动 |
(一)土地革命时期的土地政策 |
(二)抗战时期减租减息政策逐渐走向完善 |
(三)边区减租减息政策的逐渐完善与推广 |
(四)开展集体倒粮运动,保护减租减息成果 |
(五)与地主豪绅的减租减息斗争 |
(六)边区减租减息政策所取得的效果 |
三、推行合理负担,采取累进征税制度 |
(一)政策的制定和推广 |
(二)负担的计算方法 |
(三)累进等级与累进率的制定 |
(四)加强合理负担政策的领导和组织工作 |
(五)土地调查评议工作 |
(六)负担的减免 |
(七)公粮征收的一般过程 |
四、开展清查黑地的斗争 |
(一)抗战时期边区的黑瞒地情况 |
(二)清查黑地的措施方法 |
(三)查黑地斗争中的困难和取得的成果 |
五、本章小节 |
第四章 加强粮食管控,保证粮食安全 |
一、对粮食贸易采取统制政策 |
(一)“对内自由,对外统制”贸易政策的确立 |
(二)通过“贸易统制”调节需用,保护边区粮食安全 |
(三)采取粮食专卖政策 |
(四)公营商店在边区粮食贸易中所发挥的作用 |
二、加强集市管理,保障粮食交易 |
(一)冀鲁豫边区集市管理的背景 |
(二)对中心区和游击区采取不同的集市管理政策 |
(三)建立集市交易所,开展粮食等特殊商品的交易 |
(四)适时转移集市,保证粮食交易的安全 |
三、开展金融斗争,支持农业生产 |
(一)抗战初期冀鲁豫边区的货币金融情况 |
(二)抗战中期冀鲁豫根据地的货币斗争 |
(三)抗战后期冀鲁豫根据地的货币斗争 |
四、做好粮食的管护工作 |
(一)加强粮食存储 |
(二)积极开展武装斗争,打击敌人的抢粮行径 |
五、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完善边区财粮制度,保障党政军民粮食供应 |
一、加强财粮工作机构建设和组织领导 |
二、建立健全根据地的财粮供给制度 |
(一)采取统筹统支和分区财粮统一供给制度 |
(二)建立健全边区的财粮审计制度 |
(三)完善根据地的财粮预决算制度 |
(四)实行粮票制度 |
(五)清理尾欠,掌握现粮 |
三、对各级党政军民的粮食供给制度和标准 |
(一)冀鲁豫边区各级政府机关的财粮供给 |
(二)对各级群众团体的粮食供给 |
(三)对军队和抗属的财粮供给 |
四、边区党政军民的粮食供给情况 |
五、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作的项目 |
致谢 |
(5)聚焦农村“三资”监管 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观察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现状分析 |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
2.1 村级历史债务多,隐含较大风险 |
2.2 农村闲置“三资”多,有灭失危险且存安全隐患 |
2.3 经营性收入低,集体经济发展缺乏持续力 |
3 对策与建议 |
3.1 分类化解村集体历史债务,为村集体经济“化瘀” |
3.2 逐步将农村闲置“三资”转移至村集体,给村集体经济“活血” |
3.3 大力提高营业性收入,让村集体经济“造血” |
(6)泰安市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2 理论基础 |
3 泰安市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动因:困境中突围 |
3.1 农业经营乏力:细碎化的土地与产业化的困境 |
3.2 农民增收困难:沉睡的资本与产权的缺失 |
3.3 村级无钱办事:集体的空壳与治理的无奈 |
3.4 城镇化动力不足:农民进城的现实之需和后顾之忧 |
4 泰安市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条件:营造大保障 |
4.1 产权条件:统、分、合形成集体经济动力团 |
4.2 产业条件:一村一品打造示范园区 |
4.3 社会条件:市、县、镇、社、户构建合纵连横 |
4.4 人才条件:返乡精英、乡土能人组建智囊团 |
5 泰安市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类型:因地而创新 |
5.1 农民合作型土地股份合作社 |
5.2 资本融合型土地股份合作社 |
5.3 政府引导型土地股份合作社 |
5.4 能人带动型土地股份合作社 |
6 泰安市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机制:挖掘内动力 |
6.1 管理机制:合作、委托双管齐下 |
6.2 协调机制:村社、政社、民社协同发展 |
6.3 分配机制:公平、稳定、可持续 |
6.4 发展机制:产业聚集和品牌提升并重 |
7 泰安市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绩效:集体重塑和村治转型 |
7.1 经济绩效:集体收入增长 |
7.2 社会绩效:成员关系改善 |
7.3 政治绩效:治理效能提升 |
7.4 文化绩效:村庄观念重塑 |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经验和问题 |
8.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普及学前教育是当下发展学前教育的重要议程 |
(二)普及学前教育需要学前教育资源的有效供给 |
(三)学前教育资源供给研究缺少生态性的思维方式 |
二、研究问题 |
(一)理论本体问题—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为何? |
(二)客观现实问题—历史与现实中的状况如何? |
(三)实践应答问题—提升路径与具体策略是何? |
三、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四、文献综述 |
(一)承载力相关研究述评 |
(二)教育资源承载力相关研究述评 |
(三)学前教育资源配置相关研究述评 |
五、研究方法 |
(一)文献法 |
(二)访谈法 |
(三)德尔菲法 |
六、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一)可能的创新 |
(二)研究的不足 |
第一章 理论摸索: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理论初探 |
一、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概念解读 |
(一)承载力的内涵流变 |
(二)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概念释义 |
(三)资源承载力与资源配置的关系 |
二、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承压结构 |
(一)施压方—承载对象 |
(二)承载方—支撑结构 |
(三)承压结果—承载水平 |
三、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现实样态 |
(一)现实总样态—指向有质量的学位供给 |
(二)情境弹性力—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支撑条件 |
(三)资源基础力—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基础条件 |
(四)管理形塑力—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约束条件 |
四、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特征 |
(一)目标的双向寻优性 |
(二)结构的系统性 |
(三)边界的有限性与开放性 |
(四)关系的递阶性与相互性 |
五、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机制设计理论 |
(二)治理理论 |
(三)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二章 历史循迹: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历史演进 |
一、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快速恢复期(1978—1992) |
(一)政府主导与市场引入开启了承载主体多元化进程 |
(二)承载媒介的空间附着导致了承载力边界的闭合性 |
(三)承载标准的初步规定刻画了承载力的总体轮廓 |
(四)学前教育的福利定位造成承载水平的普遍低质量 |
二、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持续徘徊期(1993—2009) |
(一)政府将责任推向市场造成了承载主体的结构失衡 |
(二)承载媒介的空间流动推动了承载力边界走向开放 |
(三)承载标准的逐步颁布刻画了承载力的内部结构 |
(四)学前教育的市场定位造成承载水平非公平低质量 |
三、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优化提升期(2010—至今) |
(一)政府强化责任的承担促进了承载主体趋向于稳态 |
(二)承载媒介质与量的提升标志着承载力的巨大进步 |
(三)承载标准精确化规定提升了承载力的质量要求 |
(四)学前教育的普惠定位促进承载水平的有质量均衡 |
四、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演进的思考 |
(一)多主体协同是主体结构趋向稳态的重要保证 |
(二)资源流动的互补功能有利于区域分异的消解 |
(三)标准精确化保证质量的同时不利于资源汇聚 |
(四)合理的学前教育定位有利于承载水平的提升 |
第三章 现实审视: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困境遭遇 |
一、情境弹性力层面的困境 |
(一)供能低下:区域可用资源的限制 |
(二)赋权不足:区域自主能力的低下 |
二、资源基础力层面的困境 |
(一)区域失衡:资源空间分布的不均 |
(二)结构失衡:教师队伍补充的滞后 |
三、管理形塑力层面的困境 |
(一)管理缺位:专业力量建设的不足 |
(二)信息时滞:政策响应对象的偏差 |
(三)激励阙如:市场资源汇聚的乏力 |
第四章 静态关照: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指标建设 |
一、指标建设对于困境突破何以必要 |
(一)探寻区域学前教育资源短板,推动学前教育均衡发展 |
(二)明确区域生境有效支撑能力,合理规划政府参与层级 |
二、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指标建设的思路 |
(一)教育资源承载力指标构建的相关研究经验 |
(二)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指标设计原则与依据 |
(三)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评价的核心要素提取 |
三、主成分分析法在测量中的应用—以省级面板数据为例 |
(一)2011—2017年省级承载力的测评过程 |
(二)2011—2017年省级承载力的简要分析 |
第五章 动态把握: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平衡机制 |
一、平衡机制对于困境突破何以必要 |
(一)展现承载力的运作路径,促进平衡路径的谋划 |
(二)解析承载力的动态困境,提升管理形塑的能力 |
二、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平衡机制的分析 |
(一)承载力非平衡状态的动因—驱动系统 |
(二)非平衡压力在结构中传导—承压系统 |
(三)非平衡向平衡状态的复归—响应系统 |
三、平衡机制高效运行的总体特征 |
(一)运行的线路地图:螺旋上升 |
(二)运行的主体关系:激励相容 |
(三)运行的系统联结:信息通畅 |
(四)运行的结构支持:制度保障 |
第六章 行动生成: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提升举措 |
一、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提升的美英经验参考 |
(一)以强化公共部门介入为特征提升承载力的美国经验 |
(二)以推动私人市场发展为特征提升承载力的英国经验 |
二、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提升的本土策略构建 |
(一)理念之维:可持续发展与循证实践理念的确立 |
(二)制度之维:学前教育供给侧与管理制度的改革 |
(三)工具之维:承载力数据系统与专业机构的组建 |
结语—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三重向度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8)福建省S县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衡供给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三、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 |
四、主要创新点 |
第一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公共服务 |
二、公共文化服务 |
三、公共文化服务均衡供给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林达尔均衡理论 |
二、供给理论 |
三、服务型政府理论 |
第二章 S县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一节 S县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现状 |
一、S县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主要做法 |
二、S县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成效 |
第二节 S县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中存在的问题 |
一、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财政投入不足且不均衡 |
二、城乡公共文化人才短缺及分布不均衡 |
三、城乡公共文化设施与活动供给不均衡 |
四、公共文化设施管理及文化保护不到位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S县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不均衡供给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一节 地方政府财政资金困难 |
一、各级政府公共服务支出责任分配不合理 |
二、县级政府财力基础薄弱 |
三、乡镇政府财力尤为不足 |
第二节 县政府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理念存在偏差 |
一、重经济建设轻文化服务的认识误区 |
二、县政府对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不够重视 |
三、小城镇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动力不足 |
第三节 社会力量对公共文化服务参与度不足 |
一、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主体单一 |
二、城乡居民参与意识与能力不足 |
三、居民与政府双向互动渠道不畅通 |
第四节 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环境不佳 |
一、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制约 |
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政策不优化 |
三、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考核机制不完善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国内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衡供给的经验与启示 |
第一节 浙江省嘉善县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衡供给的经验 |
一、县领导重视公共文化服务工作 |
二、实现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提档升级 |
三、夯实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人才基础 |
第二节 江苏省吴江区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衡供给的经验 |
一、将“吴江元素”融入到公共文化服务发展之中 |
二、积极鼓励倡导社会共建共享 |
三、逐步推进文化活动城乡均衡供给 |
第三节 福建省惠安县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衡供给的经验 |
一、因地制宜打造本土文化品牌 |
二、实现网络预约公共文化服务 |
三、政府大力发展文化惠民工程 |
第四节 三个区县的经验对S县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衡供给的启示..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S县实现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衡供给的路径 |
第一节 增加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衡供给的资金投入 |
一、合理配置各级政府的事权与财权 |
二、增强县政府财政保障能力 |
三、健全乡镇政府的财政功能 |
第二节 转变S县政府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理念 |
一、树立经济建设与文化服务协调发展的理念 |
二、县政府应更加注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 |
三、推进公共文化服务试点镇建设 |
第三节 加大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力度 |
一、形成并扩大市场多元主体供给合力 |
二、不断提高城乡居民参与意识与能力 |
三、完善居民与政府双向互动的渠道 |
第四节 改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环境 |
一、不断加快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的步伐 |
二、持续优化公共文化服务政策法律环境 |
三、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考评机制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广宁县贫困村集体经济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进展综述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四、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农村集体经济的相关概念及理论依据 |
一、农村集体经济有关概念 |
(一)农村集体经济 |
(二)农村集体经济实现形式 |
二、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相关理论依据 |
(一)委托代理理论 |
(二)交易费用理论 |
(三)中共中央领导集体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思想 |
第三章 广宁县贫困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 |
一、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历程 |
二、广宁县贫困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 |
(一)广宁县农村经济发展概况 |
(二)广宁县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历程 |
(三)广宁县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 |
三、广宁县贫困村发展集体经济的措施、模式及保障机制 |
(一)明确发展贫困村集体经济措施 |
(二)探索发展贫困村集体经济的模式 |
(三)完善贫困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保障机制 |
四、广宁县贫困村发展集体经济的特征 |
(一)政府主导 |
(二)整体发展思路明确 |
(三)政策扶持 |
(四)借力借势 |
第四章 广宁县贫困村集体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
一、广宁县贫困村集体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部分贫困村债务负担重 |
(二)贫困村集体经济发展不平衡 |
(三)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途径单一 |
(四)农村经济组织发展较慢 |
(五)缺乏贫困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保障制度 |
二、广宁县贫困村集体经济发展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 |
(一)村干部思想狭隘 |
(二)发展集体经济的意识较弱 |
(三)村干部文化素质较低 |
(四)未能充分利用优势产业 |
(五)发展集体经济的政策不合理 |
(六)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制度不完善 |
第五章 广宁县发展壮大贫困村集体经济的对策 |
一、借鉴发达地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经验 |
(一)佛山市南海区“政经分离”模式 |
(二)深圳市“城中村”模式 |
(三)东莞市农村集体资产创新管理模式 |
二、调整发展广宁县贫困村集体经济的思路 |
(一)制定科学的长期发展计划 |
(二)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
三、合理选择发展广宁县贫困村集体经济领头人 |
(一)优选贫困村领导团体人员 |
(二)加强对领导团体的教育培训 |
四、针对性地探索发展广宁县贫困村集体经济的途径 |
(一)通过项目促进增收 |
(二)通过集体物业发展促进增收 |
(三)通过培育现代农业体系促进增收 |
(四)通过发展第三产业促进增收 |
(五)通过集体资产经营促进增收 |
五、加强政策上的支持力度 |
(一)财税支持 |
(二)农业政策支持 |
(三)土地政策支持 |
(四)金融支持 |
(五)科学技术支持 |
六、完善发展贫困村集体经济的制度 |
(一)提高三资管理规范性 |
(二)完善贫困村集体经济累积制度 |
(三)完善不良债务化解机制 |
(四)完善目标考核机制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新村级债务的形成机制及其破解之道——基于全国6省11村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
二、文献综述:从村级债务到“新村级债务” |
三、“财政项目下乡”与新村级债务的形成 |
(一) 以举债为主要模式的项目筹资配套政策 |
(二) 村民“无责任的发展欲” |
(三) 村干部经营项目谋取私利的行为 |
(四) 乡村利益共同体导致相关制度失效 |
四、小结与建议 |
四、村级债务应引起足够重视(论文参考文献)
- [1]S市C镇村级债务成因与对策研究[D]. 程亚飞. 山东农业大学, 2021
- [2]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中基层政府作用研究 ——以D市D区为例[D]. 李晓晴. 山东财经大学, 2021(12)
- [3]长春市双阳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研究[D]. 杨明宇. 吉林大学, 2020(04)
- [4]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粮食工作研究[D]. 吴明怿. 上海大学, 2020
- [5]聚焦农村“三资”监管 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观察与思考[J]. 梁建霞.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0(12)
- [6]泰安市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研究[D]. 李洋. 山东农业大学, 2020(01)
- [7]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研究[D]. 许浙川.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7)
- [8]福建省S县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衡供给问题研究[D]. 夏建平.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9]广宁县贫困村集体经济发展问题研究[D]. 钟欣. 中南民族大学, 2018(05)
- [10]新村级债务的形成机制及其破解之道——基于全国6省11村的调查[J]. 田孟.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1)
标签:承载力论文; 集体经济组织论文;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论文; 制度理论论文; 三农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