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科普语类的及物性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曹进,董新平[1](2022)在《基于不同语类的儿童英语学习素材的及物性对比分析研究》文中提出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理论框架,从及物性视角出发,对比分析其在不同语类的儿童英语学习素材中的不同实现、分布特征,以及缘由所在。分析表明:过程小句的选择由于语篇的交际目的及其所服务对象的不同而不同。叙述体高频率使用物质过程,因为物质过程就是描述某件事发生的过程。描述体高频率使用关系过程,尤其归属类环境式,因为关系过程建构某物的静态特性。分析表明这首先都与语篇所要表达的交际目的相关,其次是语篇所服务的对象,最后是语篇语义对文化语境的体现。此外,研究还发现语言使用者掌握了语类特征将对其阅读以及写作能力的提升具有积极作用。
蒋婷,杨银花[2](2019)在《对人工智能科普话语的生态性探究》文中指出在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的大背景下,生态话语分析为语言研究者分析话语生态性提供了新的思路。其研究对象包括环境类语篇和非环境类语篇,旨在引导人们言行生态化。作为非环境类文本,人工智能科普语篇以新颖有趣的话语方式,既向人们传播了AI技术新发展,也反映了写作者的语言生态观。为揭示此类语篇生态取向,文章结合系统功能语言学和生态语言学理论,以20篇英文AI科普文章为语料,从及物性视角对语篇进行表层描述和深层生态解读。研究表明:表层来看,AI科普语篇语义配置方式倾向使用以社会性场所为施事的物质过程和关系过程,借此实现向读者科普AI知识的语义功能。深层来看,该类语篇生态取向主要表现为生态模糊型和生态保护型,这很大程度上是由科学界对AI所秉持的科技生态观决定的。
崔蔚[3](2017)在《科技语篇与文学语篇中关系过程的对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对关系过程的研究有很多,然而对关系过程的不同类型在不同语域的研究并不多见。因此,本文旨在研究关系过程不同类型在英文文本中的分布模式与使用频次的差异,从而探讨这些差异与不同语域之间的联系。本文采用韩礼德对关系过程的分类方法对文本进行标注。他将关系过程分为六个次类,即包孕型归属式,包孕型识别式,环境型属有式,环境型识别式,属有型归属式以及属有型识别式。本文选取了科技语篇与文学语篇各三十篇为研究语料并对其中关系过程及其各类型的使用情况进行量化研究。每篇语料是由不同的本族语者撰写并将字数控制在4500至6000字之内。关系过程的分布模式是从其分布的结构性和均衡性两方面探讨。而关系过程在两类语域中使用频次上的差异是通过数据统计软件SPSS中的独立样本T检验来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关系过程在不同语域中的使用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及差异性。第一,相似性主要体现在关系过程的分布结构上。包孕型关系过程是两种语篇中使用最多的关系过程种类,属有型关系过程其次,环境型关系过程次之。与此同时,关系过程各次类型在两类语篇中的分布模式也呈现出一定的相似性。第二,关系过程在两类语篇中存在均衡性差异与频次差异。从均衡性差异来说,关系过程在科技语篇中分布更为均衡。从使用频次上来说,关系过程及其各次类型在科技语篇与文学语篇中的使用均存在显着差异。本研究对于关系过程的理论学习,科技语篇与文学语篇的写作与翻译以及理解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戴喆[4](2010)在《批判话语分析视角下的体育新闻及物性分析 ——解读《中国日报》、《纽约时报》中2008北京奥运火炬传递报道》文中认为批判话语分析最早可追溯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此期间,理论流派竞现,各有其说,仁智互见。尽管批判话语领域的学者已逐步认识到各类话语中隐含着不易察觉的意识形态并试图揭示其存在,但各人所使用的方法却异彩纷呈。其中,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被视为批判话语分析的有效分析工具之一。尽管如此,系统功能语法概念功能中的及物系统却未得到充分善用。同时,虽然有研究者将新闻话语作为批判分析的语料,但政治新闻和社会新闻的报道占到绝大多数,而同属新闻话语的体育新闻却未引起较多关注。本研究以《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中有关2008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火炬传递巴黎段的新闻报道为语料,以及物性分析和客观性报道为理论框架,对报道中及物过程类型的选择使用进行对比分析,以此探究语篇背后隐藏的意识形态。新闻报道中语言被常识化的意识形态意义在本文所进行的分析中得以揭示。语料分析的结果表明:由于《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所包含的意识形态的不同,各自报道中对于及物性过程类别的选择也存在差异,主要表现在客观性报道所采用的五项操作方法上。即使主要及物过程类型的选择相同,在其成分及次要过程类型的选择上则存在差异。基于以上语料分析,关于及物过程类型选择的进一步研究发现:首先,及物性作为一种分析工具可在包括体育新闻报道在内的更为广泛的领域内得到应用。体育新闻并非中立地反映现实的自然现象,而应当被视为一种社会实践而存在。出于客观性报道的目标,《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在各自体育报道中的及物过程的选择上有所不同。其次,不同过程的选择也揭示了所采用的及物过程类型上的差异与《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所隐含的意识形态显着相关。一方面,具体过程类型的选用取决于《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中的意识形态,而这种意识形态事实上代表了中美两国政府的意识形态;另一方面,《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在基调上与各自政府保持一致并受制于政府,试图通过各种新闻报道向读者灌输政府的意识形态。所有选取的及物过程均致力于在读者的认知中建构与之相应的意识形态,以决定他们对于特定事件的立场观点。再次,中美两国政府在西藏问题上所关注的焦点大相径庭。中国政府将西藏问题视为涉及民族团结问题的中国内政,不允许任何国家干涉,而美国则将其视为急需国际社会帮助解决的人权问题。正是由于中美两国间意识形态上所存在的差异决定了两国在西藏问题上的不同立场,进一步造成《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在体育报道中及物性过程类型选择上的差异。本研究在前人批判话语分析的基础上,对及物性分析的应用做出贡献,以提高学生在新闻阅读中的批判意识,培养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批判能力。
王芳[5](2007)在《科技英语语篇的及物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韩礼德首次从语义层面论述及物性以来,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开始关注及物性的理论及其应用研究。系统功能语法从理论上界定了及物性是一个在语义层面上体现语言经验功能的重要语义系统,它以词汇语法的形式表述真实世界中所发生的事情。科技英语是现代英语的一种变体,是专门用途英语的一个重要分支,用以描述科技领域中的种种现象和事件。本文以语言功能描述为切入点,采用描述一解释的研究方法,对科技英语语篇的及物性系统,即语篇中的过程类型,参与者和环境因子进行探讨分析,解释语言经验功能如何通过及物性系统在科技英语语篇中得以实现的,描述科技英语语篇经验功能所决定的语言特征。本论文以韩礼德的及物性为理论框架,借以大量例证分析,系统阐述了及物性各成分在科技英语语篇中的地位、呈现模式以及对科技英语语篇谋篇布局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论文指出:科学技术的客观性决定了物质过程、关系过程和言语过程在科技英语语篇中的主导地位;其所涉及的参与者主要由大量隐喻化的物和少量的人来承担,而地点、条件、方式和目的等主要环境成分辅助过程类型体现科学技术的客观性。在此基础上,论文运用及物性隐喻的相关理论,阐明及物性各组成部分的转换,即及物性结构的喻化在科技英语语篇中的体现以及及物性喻化所影响的科技英语语篇的文体效果,名词化,动词化和被动语态这三种及物性喻化的应用,尤为突显了科技英语语篇的语言简洁、结构衔接之特点。对科技英语语篇进行及物性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及物性理论用以科技英语语篇分析,体现了系统功能语法的功能观,突出了科技英语语篇的表述功能,同时也验证了及物性理论的可操作性和应用的普遍性。在科技信息交流与日俱增的今天,科技英语语篇的及物性研究也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它为科技英语语篇作者在写作中的谋篇布局、读者对语篇的解读都提供了新的视角,从而为推动科技英语的普及搭建了又一个新的平台。科技英语语篇作为作者意识言语化的产物,其及物性过程的选择以及及物性过程的喻化能客观真实地反映科学技术事实,并能产生简洁和衔接的文体效果,这些文体效果有助于提高科技领域交流的有效性。全文共五章,第一章介绍了及物性的相关研究、科技英语语篇的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和论文的总体布局;第二章详细阐述了文章的理论框架,包括系统功能语法的功能观,韩礼德的三大纯理功能,重点阐述了系统功能语法的及物性理论;第三章以科技英语语篇的及物性分析为基础,建立了科技英语语篇的及物性模式,分析了占主导地位的过程类型,参与者的特点和主要类型的环境成分;第四章在第三章分析的基础上,论证了及物性喻化在科技英语中的表现形式及所产生的文体效果;第五章概括了全文内容并提出文章的不足之处以及今后对系统功能语法其他理论研究的建议。
李雪瑾[6](2007)在《科普英语标题中的陌生化现象》文中认为陌生化理论是俄国形式主义的一个核心理论。该理论指出,文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打破人们对自己周围事物感知的自动化状态,唤醒人们对生活的美的感受。这个目标主要是通过陌生化日常生活中的语言来实现的。陌生化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对各种文学体裁文学性的分析。科普文章虽然不是一种文学文体,但它在语言和写作手法方面却有着许多与文学文体相同的特点。这些特点在这些文章的标题中也有所体现。本研究是对英文科普文章标题中陌生化现象的一项实证研究。笔者从美国着名科普杂志《科学美国人》中随机选取了407个文章标题,并通过对陌生化理论和科普英语文体特点的分析,对科普英语文章标题的陌生化现象进行了定义。根据这个定义,研究对象中的113个标题是具有陌生化现象的。对这些陌生化标题的进一步研究显示,在这些标题中实现陌生化的技巧主要可以分为三类:使用修辞格,使用含混语言,和使用有悖于常识的表达。本文列举了大量的实例对这三类技巧进行了说明和分析,讨论了每一类中实现陌生化效果的具体手段,并通过对具体实例的论述指出,标题中运用的手法不同,其产生陌生化的审美效果也有所不同。本研究结果证明了当代科普英语标题的文学性特点,反映了科普英语文章的文体特点,对科普英语的阅读,写作和翻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韩旭,叶云屏[7](2004)在《科普语类的及物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Halliday系统功能语法中的及物性理论作为一种重要的语言分析工具对从句子角度阐释语言特点有很好的效果,本文运用Halliday的及物性理论来分析科普语类文章的及物性,试图使读者了解科普语类文章的一些特点,更好的理解掌握和运用科普文体。
二、科普语类的及物性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科普语类的及物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不同语类的儿童英语学习素材的及物性对比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理论依据 |
三、研究方法 |
(一)语料选择 |
(二)语料分析步骤 |
四、研究结果与讨论 |
(一)语料1的研究过程分析与结果讨论 |
(二)语料2的研究过程分析与结果讨论 |
(三)外语教学启示 |
五、结语 |
(2)对人工智能科普话语的生态性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 言 |
一、 理论框架 |
二、 研究方法 |
三、 结果与讨论 |
(一) 及物性过程的表层分析 |
1. 物质过程 |
2. 关系过程 |
(二) 及物性过程深层分析 |
1. 生态模糊型过程 |
2. 生态保护型过程 |
3. 生态破坏型过程 |
四、 总 结 |
(3)科技语篇与文学语篇中关系过程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
摘要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
1.1 Background of the Study |
1.2 Objectives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
1.3 Organization of the Thesis |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 |
2.1 Theoretical Studies on Relational Process |
2.2 Empirical Studies on Relational Process |
2.3 Previous Studies on Scientific Texts and Literary Texts |
2.3.1 Previous study on scientific texts |
2.3.2 Previous study on literary texts |
2.3.3 Contrastive studies of scientific texts and literary texts |
2.4 Summary |
CHAPTER THREE METHODOLOGY |
3.1 Research Questions |
3.2 Data Collection |
3.3 Measurement of Relational Process |
3.3.1 Measurement of intensive process |
3.3.2 Measurement of circumstantial process |
3.3.3 Measurement of possessive process |
3.4 Data Analysis |
CHAPTER FOUR RESULTS AND DISCUSSION |
4.1 Distributional Mode of Relational Processes in Scientific Texts and Literary Texts |
4.1.1 Distributional differences of intensive relational processes between scientific texts and literary texts |
4.1.2 Distributional differences of circumstantial relational processes between scientific texts and literary Texts |
4.1.3 Distributional differences of possessive process between scientific texts and literary texts |
4.1.4 Discussion |
4.2 Quantitative Differences of Intensive Relational Process between Scientific Texts and Literary Texts |
4.2.1 Quantitative differences of intensive attributive process between scientific texts and literary texts |
4.2.2 Quantitative differences of intensive identifying process between scientific texts and literary texts |
4.3 Quantitative Differences of Circumstantial Relational Process between Scientific Texts and Literary Texts |
4.3.1 Quantitative differences of circumstantial attributive process between scientific texts and literary texts |
4.3.2 Quantitative differences of circumstantial identifying process between scientific texts and literary texts |
4.4 Quantitative Differences of Possessive Relational Process between Scientific Texts and Literary Texts |
4.4.1 Quantitative differences of possessive attributive process between scientific texts and literary texts |
4.4.2 Quantitative differences of possessive identifying process between scientific texts and literary texts |
4.5 Summary of Results |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
5.1 Major Findings |
5.2 Implications of the Study |
5.3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Studies |
REFERENCES |
Appendix Ⅰ List of Scientific Texts |
Appendix Ⅱ List of Literary Texts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ACKNOWLEDGEMENTS |
(4)批判话语分析视角下的体育新闻及物性分析 ——解读《中国日报》、《纽约时报》中2008北京奥运火炬传递报道(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
Abstract |
摘要 |
Table of Contents |
List of Tables |
List of Figure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
1.1 The origin of the study |
1.2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 |
1.3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thesis |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 |
2.1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studies |
2.1.1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studies abroad |
2.1.2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studies at home |
2.2 Transitivity studies |
2.2.1 Transitivity in traditional grammar |
2.2.2 Transitivity studies abroad |
2.2.2.1 Hopper and Thompson's model of transitivity |
2.2.2.2 Transitivity in Halliday's systemic functional grammar |
2.2.3 Transitivity studies at home |
2.3 Sports news studies |
2.3.1 Classification of news |
2.3.2 Notion of sports news |
2.3.3 Linguistic studies of sports news |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Framework |
3.1 Objectivism |
3.2 Transitivity system |
3.2.1 Material processes |
3.2.2 Verbalization processes |
3.2.3 Mental processes |
3.2.4 Relational processes |
Chapter Four Methodology |
4.1 Research questions |
4.2 Data collection |
4.3 Data analysis |
Chapter Five Results and Discussion |
5.1 Distributions of transitivity processes |
5.2 Findings |
5.2.1 Integrality |
5.2.1.1 Provisions of comprehensive information |
5.2.1.2 Provisions of additional specific information |
5.2.1.3 Summary |
5.2.2 Balance |
5.2.2.1 Protesters |
5.2.2.2 Supporters |
5.2.2.3 Spectators |
5.2.2.4 Governments |
5.2.2.5 Olympic Committee members |
5.2.2.6 Summary |
5.2.3 Non-emotional neutral language |
5.2.3.1 Adoptions of neutral words |
5.2.3.2 Applications of non-evaluative approaches |
5.2.3.3 Summary |
5.2.4 Applications of citations #88. |
5.2.4.1 Citations of authoritative sources |
5.2.4.1.1 News agencies |
5.2.4.1.2 Governments |
5.2.4.1.3 Others |
5.2.4.2 Citations of non-authoritative sources |
5.2.4.3 Summary |
5.2.5 Avoidance of direct quotations from journalists |
5.2.5.1 Quotations from specific individuals |
5.2.5.2 Applications of descriptive approaches |
5.2.5.5 Summary |
5.3 Discussion |
Chapter Six Conclusion |
6.1 Summary of this study |
6.2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
Bibliography |
Appendices |
Appendix One:The New York Times |
Appendix Two:China Daily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5)科技英语语篇的及物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in Chinese |
Abstract in English |
Chapter 1 Introduction |
Chapter 2 Theoretical Framework |
2.1 Systemic-Functional Grammar |
2.2 Metafunctions of Language |
2.3 Experiential Metafunction |
2.4 Transitivity |
2.4.1 Traditional Grammar's View on Transitivity and Its Limitation |
2.4.2 SFG's Approaches to Transitivity |
2.4.3 Components of Transitivity |
2.4.3.1 Types of Processes and Their Participants in EST Texts |
2.4.3.2 Additional Information of Participants |
2.4.3.3 Circumstances |
Chapter 3 Analysis of Transitivity of EST Texts |
3.1 Practical Analysis of Transitivity Structure of Sample EST Texts |
3.1.1 Unit of Analysis |
3.1.2 Terms Categorization |
3.1.3 Sample of Analysis of EST Texts |
3.2 Findings of the Practical Analysis of Transitivity in EST Texts |
3.2.1 Transitivity Structure Model of EST Texts |
3.2.2 Distribution of Processes in EST Texts |
3.3 Analysis of Processes in EST texts |
3.3.1 Analysis of Material Processes |
3.3.2 Analysis of Relational Processes |
3.3.3 Analysis of Verbal Processes |
3.3.4 Summary |
3.4 Analysis of Participants |
3.5 Major Types of Circumstantial Elements in EST Texts |
3.6 Summary of the Analysis |
Chapter 4 Transitivity Metaphorization and Its Stylistic Effect in the EST Texts |
4.1 Transitivity Metaphorization in the EST Texts |
4.1.1 Nominalization |
4.1.2 Verbalization |
4.1.3 Passive Voice |
4.2 Stylistic Effects of Transitivity Metaphorization in the EST Texts |
4.2.1 Conciseness |
4.2.2 Cohesion |
Chapter 5 Conclusion |
Bibliography |
Appendix |
Acknowledgements |
Thesis Published During M.A. Study |
(6)科普英语标题中的陌生化现象(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
摘要 |
INTRODUCTION |
1 LITERATURE REVIEW |
1.1 PREVIOUS RESEARCHES ON ENGLISH FOR POPULAR SCIENCE |
1.2 PREVIOUS RESEARCHES ON THE TITLES OF ENGLISH ARTICLES |
1.3 PREVIOUS RESEARCHES ON DEFAMILIARIZATION |
2 METHODOLOGY |
2.1 WORKING DEFINITION OF DEFAMILIARIZATION IN POPULAR SCIENCE TITLES |
2.2 CORPUS |
3 TECHNIQUES OF DEFAMILIARIZATION IN POPULAR SCIENCE ARTICLE TITLES |
3.1 THE USE OF FIGURES OF SPEECH |
3.2 THE USE OF AMBIGUOUS LANGUAGE |
3.3 THE USE OF EXPRESSIONS DEVIATING FROM GENERAL KNOWLEDGE |
CONCLUSION |
ACKNOWLEDGEMENTS |
REFERENCES |
APPENDIX Ⅰ PUBLISHED PAPERS DURING STUDY OF MA |
APPENDIX Ⅱ TITLES STUDIED IN THIS RESEARCH |
APPENDIX Ⅲ TECHNIQUES OF DEFAMILIARIZATION |
(7)科普语类的及物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及物性统计 |
三、物质过程分析 |
四、言语过程分析 |
五、总结 |
四、科普语类的及物性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不同语类的儿童英语学习素材的及物性对比分析研究[J]. 曹进,董新平. 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01)
- [2]对人工智能科普话语的生态性探究[J]. 蒋婷,杨银花.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6)
- [3]科技语篇与文学语篇中关系过程的对比研究[D]. 崔蔚. 长安大学, 2017(04)
- [4]批判话语分析视角下的体育新闻及物性分析 ——解读《中国日报》、《纽约时报》中2008北京奥运火炬传递报道[D]. 戴喆. 浙江师范大学, 2010(04)
- [5]科技英语语篇的及物性研究[D]. 王芳. 广西大学, 2007(06)
- [6]科普英语标题中的陌生化现象[D]. 李雪瑾. 华中科技大学, 2007(06)
- [7]科普语类的及物性分析[J]. 韩旭,叶云屏.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