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改写了世界地理教科书的雅鲁藏布大峡谷(论文文献综述)
彭宇[1](2021)在《综合思维视角下的高中地理教科书图像系统比较与应用研究 ——以人教版和湘教版地理1为例》文中研究表明
王晓贺[2](2021)在《新课程背景下地理教材“活动”栏目教学研究 ——以湘教版必修一为例》文中研究指明2018年1月16日,历时三年多修订的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正式颁布,新修订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进一步深化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2019年人教版、湘教版、鲁教版和中图版高中地理新教材全面发行,新教材更加注重“活动”栏目的设计,与旧教材有许多不同之处。2020年黑龙江省正式进入新课程改革,使用湘教版新教材,教材作为课程实施的载体,本身对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就有着重要的作用,而“活动”栏目又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地理核心素养的内容,对于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以及质量的评估有着深远的现实价值。因此,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地理教材“活动”栏目教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认知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于兴趣的课程理论以及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为理论基础,通过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案例研究法进行研究。第一部分,对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及研究的目的与意义进行分析,对国内外地理教材“活动”栏目教学现状进行梳理、评述,确定了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方法与思路。第二部分,阐述了“活动”以及地理教材“活动”栏目的内涵,和本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通过对地理教材“活动”栏目及其发展变化进行分析,阐述“活动”栏目的功能、新教材“活动”栏目的特点以及类型。第四部分采用调查问卷法,主要以黑龙江省高中在职地理教师和高一学生为例进行问卷调查,调查教师对教材“活动”栏目的认识以及实施情况,学生对“活动”栏目教学的认知,最后以调查数据为依据分析“活动”栏目教学现状,发现问题并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第五部分,针对“活动”栏目教学面临的问题和实际教学需求对教材“活动”栏目提出教学策略。第六部分是基于“活动”栏目的教学策略,对新教材“活动”栏目教学设计案例展示。笔者从不同类型“活动”栏目中各选择一个“活动”进行教学设计案例展示,并进一步评析教学设计案例。以期为高中地理“活动”栏目教学提供参考。
李晓瞳[3](2021)在《基于综合思维培养的地理新教材“活动”模块实施策略研究 ——以湘教版必修1为例》文中提出地理学科的学科特性要求学生从多角度出发用综合和动态的眼光看待复杂的地理事物。综合思维作为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是学习地理必备的思维方法与能力,也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重要体现。地理新教材是组织教学的重要资源,其中经过优化设计的“活动”模块成为学生综合思维培养的重要媒介。以综合思维作为切入点,对新教材“活动”模块进行深入研究,目的在于充分发挥模块功能,发掘教材的育人价值,促进学生综合思维的培养。在全面梳理国内外研究进展、界定核心概念和分析综合思维维度与水平的基础上,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和SOLO分类理论等研究理论,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案例研究法和访谈法等研究方法,针对高中学生和一线地理教师设计相关调查问卷,调查高中地理教学中运用新教材“活动”模块培养综合思维现状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对新教材“活动”模块进行分析,并根据调查现状以及“活动”模块特点提出基于综合思维培养的“活动”模块实施策略,进而选取有代表性的材料分析类“活动”进行教学设计,并通过对教师和学生的访谈验证所提策略的有效性。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对现阶段教学过程中运用“活动”模块培养综合思维存在的问题调查结果显示,教师使用的教学方法与评价方法单一,相应教学设计与实施技能有所欠缺;学生学习兴趣不足,参与度较低以及归纳与应用知识的水平有待提升;教学进度紧张、部分“活动”难度大。第二,对湘教版新教材必修1中“活动”模块的数量、类型、特点以及在培养综合思维方面的优势进行分析,对应活动要求和综合思维水平。结果表明不同的“活动”模块对综合思维各水平均有所要求,在培养综合思维的全面性、深刻性以及完整性方面有独特优势。第三,结合“活动”模块类型与特点,针对现状调查中存在的相对典型的问题提出实施策略。(1)依据学情、“课标”与综合思维要求设计活动目标,设计层层递进相互联系的问题;(2)活用思维导图,构建知识结构的同时将思维过程具象化;(3)完善活动评价体系,运用SOLO分类理论对学生的综合思维水平进行评价,针对不同“活动”模块特点选择适用的教学方法;(4)创设熟悉教学情境,营造民主课堂氛围;(5)创新开发活动资源,寻求学校和社会等多方面的支持。克服教学进度紧张的困难,灵活处理活动教学的时间与空间。第四,选取有代表性的材料分析类“活动”进行教学设计,在6个班级进行教学实践后,对教师和学生代表进行访谈,结果表明培养综合思维的教学目标设计、问题设计、思维导图的应用、SOLO评价与课堂表现性评价以及小组讨论的教学方法等均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综合思维,基本验证所提策略的有效性。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需根据学情创造性地选择与整合实施策略。
周维国[4](2020)在《中学生地球科学素养测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与地球科学相关的资源、环境、灾害等问题日益突出。同时,地球科学内容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国际大规模科学学业评估等测评中受到重视。中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主力军,他们的地球科学素养水平应该受到关注。基于此,本研究以中学生为研究对象,围绕“地球科学素养及其测评”展开了系统研究工作,主要回答以下三个研究问题:中学生地球科学素养测评的理论框架如何构建?中学生地球科学素养测评工具如何开发?中学生的地球科学素养水平如何?为解决上述研究问题,本研究基于以证据为中心的设计理论、建构理论、项目反应理论、经典测量理论,综合运用文献分析、量化研究、质性研究等多种方法,主要的研究工作和成果如下。第一,构建中学生地球科学素养测评框架。基于文献分析法,结合地球科学教育的实际情况,本研究将中学生的地球科学素养测评的一级维度划分为地球科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地球科学探究的证据和实践、对地球科学的情感和态度,并将地球科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地球科学探究的证据和实践划分为了四个表现水平,确定了学生对地球科学的情感和态度测评指标。第二,开发高质量的中学生地球科学素养测评工具。本研究对地球科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地球科学探究的证据和实践两个维度进行纸笔测评,对地球科学的情感和态度进行态度量表调查。纸笔测评工具和态度量表工具在初步编制后,均经过多次试测和修改,形成了最终的地球科学素养测评工具。利用测评工具进行正式测试后,测评工具的各项参数符合项目反应理论和经典测量理论的参数要求,得到了质量可靠的中学生地球科学素养测评工具。第三,发现并总结提炼中学生地球科学素养的整体特征。整体来看,大部分初二年级被试在地球科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地球科学探究的证据和实践的水平能够达到初中毕业的要求;大部分高二年级被试在地球科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地球科学探究的证据和实践的水平高于初中毕业的要求,但能达到高中毕业要求的被试较少;被试对地球科学的情感和态度有较高水平,但是在质疑精神维度水平较低,有待提升。最后,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基于施测学校探究影响中学生地球科学素养水平的原因,并提出相关建议。本研究从学生成绩和师生访谈的角度对中学生地球科学素养现状进行了原因分析与探讨。针对中学生地球科学素养的现状,笔者提出理顺基础教育阶段的地球科学课程设置、注重提升教师个人地球科学素养、改革现有的地球科学教学方式、创新地球科学的评价方式等四点建议,以提升中学生的地球科学素养水平。
龚倩[5](2019)在《为了公平的课程 ——基于社会实在论视角的地理课程探索》文中指出教育的公平性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要发展社会主义,逐步实现人民共同富裕,教育公平是基础。教育机会直接影响受教育者未来发展的可能结果,因此教育机会平等对于实现教育公平至关重要。鉴于教育机会寓于某种特定课程的接触之中,那么就有必要对作为教育公平核心的课程公平进行研究。本研究将地理课程放置在课程公平的基石之上,采用社会实在论的理论视角来审视地理课程。通过对课程社会学中社会实在论研究转向的考察,建立起社会实在论知识观下课程知识与课程公平的关联,并以中学地理课程为例,尝试系统地论述社会实在论知识观下的地理知识类型和地理课程形态,在实证研究的支持下,采用扎根理论,进一步探寻使得公平的地理课程得以传递的地理教学模式,以期能够丰富对课程公平的研究和理解,拓展对中学地理课程的思考和想象,并启发对地理课程改革的完善和延伸。具体而言,本文围绕社会实在论对构建公平的地理课程在课程知识选择、组织和传递方面的影响,从如下六章展开论述:第一章说明了进行课程公平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指出社会实在论知识观提供了平等拥有知识的认知论基础的可能性。故而在社会实在论知识观视角下,形成了为学生提供公平的地理课程的可能性,于是更进一步地明确了具体的研究问题、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第二章在对课程社会学的发展历程与研究对象展开分析后,发现了社会建构主义理念给课程研究带来的问题。社会实在论作为课程社会学研究的另一种选择,在承认知识社会性的基础上,通过对学科社群所主张知识准则的认可又使得知识客观性得以保障,从而在课程知识与课程公平间搭建起了联系的桥梁。第三章厘清了“强有力的知识”的释义,并基于强有力的知识能够赋予知识所有者力量的解释,甄别了四类构成公平地理课程的强有力的地理知识,即提供新思维方式的地理知识、提供新理解方式的地理知识、提供新行为方式的地理知识与提供新参与方式的地理知识。第四章以边界的作用和知识的社会分化作为原则,提出了未来课程的三种可能路径。而公平的地理课程是以未来3的课程形态呈现的,即仍是以地理学科“再语境化”所形成的地理科目为基本形式,以同时具备客观性和历史性的强有力的地理知识为主要内容,强调学科边界的持续作用。第五章按照前文所界定的公平的地理课程的标准,通过理论抽样,使用了扎根理论和建立在该理论基础上的NVivo 12软件,经由开放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性编码,对6位高中地理教师的18节地理课堂教学视频进行了深入挖掘,探索他们教学的构成要素,并进一步归纳出使得公平的地理课程得以传递的显性地理教学模式。第六章首先阐述了研究结论,即:社会实在论知识观视角下的课程知识能够促进课程公平的实现;公平的地理课程由强有力的地理知识构成并以未来3的课程形态呈现;显性地理教学模式可以保障公平的地理课程得以有效传递。接着鉴于“教育不能补偿社会”的观点,本文中所关涉的课程公平,也只能局限在相对意义上。最后指出还可以进一步对知识分化和将知识权利作为目标的学校教育展开深入研究。
陈邵桂[6](2007)在《发现力与新闻写作》文中认为主体是在不断认识客体的过程中发现客体的。没有发现不可能深刻地认识客体。新闻是主体认识客体并有所发现的成果,因此,新闻写作教学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发现力。 发现力的含义 新闻虽然是向读者客观地报道事实,但不是报
杨逸畴[7](2007)在《大峡谷的可持续发展攻略——水能开发与调汽问题》文中研究表明世界第一大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它的已知和未知都充满传奇色彩。今天,我们惊喜地看到科学和理性的光辉照耀大峡谷,它的天然存在为青藏高原资源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种可能。在为我们争得了多项世界之最以后,大峡谷的下一个使命就是为人类造福。
张继民[8](2007)在《世界第一大峡谷的发现》文中指出位于藏东南的雅鲁藏布大峡谷,作为地球上重要的地理地貌之一,已经举世瞩目。迄今为止,仅就世界峡谷深度而言,前五名峡谷排序如下:一.深达6009米的中国雅鲁布大峡谷。二.深达4403米的尼泊尔喀利根得格大峡谷。三.深达3200米的秘鲁科尔卡大峡谷。四.深达3000米的中国金沙江虎跳峡。五.深达2133米的美国克罗拉多大峡谷。也有学者着书将克罗拉多大峡谷排在了世界第11位。依序是雅鲁藏布大峡谷、喀利根得格大峡谷、科尔卡大峡谷、虎跳峡、怒江大峡谷、皮拉亚峡谷、澜沧江峡谷、尤里克峡谷、新佛罗莎峡谷、巴托皮拉斯峡谷、科坡尔峡谷、克罗拉多大峡谷。
陈邵桂[9](2007)在《发现力与新闻写作——兼论新闻写作教学应注重对学生发现力的培养》文中提出主体是在不断认识客体的过程中发现客体的,没有发现不可能深刻地认识客体。新闻是主体认识客体并有所发现的成果,因此,新闻写作教学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发现力。
徐刚[10](2006)在《大山水》文中研究说明
二、改写了世界地理教科书的雅鲁藏布大峡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改写了世界地理教科书的雅鲁藏布大峡谷(论文提纲范文)
(2)新课程背景下地理教材“活动”栏目教学研究 ——以湘教版必修一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新课程改革提出“立德树人”教育理念 |
(二)地理新课程正式推进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四、研究内容、方法与思路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思路 |
第二章 “活动”栏目概述及理论基础 |
一、“活动”栏目概述 |
(一)“活动” |
(二)地理“活动”栏目 |
二、理论基础 |
(一)认知学习理论 |
(二)建构主义理论 |
(三)基于兴趣的课程理论 |
(四)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
第三章 地理新教材“活动”栏目分析 |
一、“活动”栏目的发展变化 |
二、“活动”栏目分析 |
(一)“活动”栏目功能分析 |
(二)“活动”栏目特点分析 |
(三)“活动”栏目类型分析 |
第四章 地理新教材“活动”栏目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
一、问卷编制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对象 |
(三)调查内容 |
(四)调查统计工具 |
二、问卷结果统计与分析 |
(一)教师问卷 |
(二)学生问卷 |
三、“活动”栏目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
(一)“活动”栏目教学不够贴近学生实际 |
(二)学生主动参与“活动”教学的积极性不高 |
(三)教师实施“活动”教学的有效性不高 |
(四)“活动”教学方式守旧 |
(五)学校教学条件限制“活动”栏目开展 |
第五章 地理新教材“活动”栏目教学策略 |
一、调整“活动”栏目内容,奠定“活动”栏目教学的基础 |
(一)细化“活动”过程,提高可操作性 |
(二)联系实际经验,增强生活性 |
二、选择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积极性 |
(一)借助信息技术,加强课堂吸引力 |
(二)倡导表达交流,提高课堂开放性 |
三、加强教师的重视程度,提高“活动”栏目教学有效性 |
(一)开展“活动”栏目教学培训 |
(二)注重课后的综合评价与反思 |
四、更新教学方式,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
(一)创设情境,增加“活动”教学趣味性 |
(二)合作探究,提升学生参与度 |
五、改善学校教学条件,支持“活动”栏目开展 |
(一)学校提供必要的课时安排和硬件条件 |
(二)开发特色的校本资源 |
第六章 地理新教材“活动”栏目教学设计案例 |
一、分析探究类“活动”栏目教学设计 |
(一)教学设计 |
(二)教学设计评析 |
二、表达交流类“活动”栏目教学设计 |
(一)教学设计 |
(二)教学设计评析 |
三、体验操作类“活动”栏目教学设计 |
(一)教学设计 |
(二)教学设计评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3)基于综合思维培养的地理新教材“活动”模块实施策略研究 ——以湘教版必修1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落实新课程改革与核心素养体系的要求 |
1.1.2 培养学生运用综合思维思考地理问题的需求 |
1.1.3 高效利用新教材“活动”模块的教学需要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1 综合思维研究进展 |
1.3.2 教材“活动”模块研究进展 |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技术路线 |
2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综合思维 |
2.1.2 新教材“活动”模块 |
2.2 研究理论基础 |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2.2 最近发展区理论 |
2.2.3 实用主义教育理论 |
2.2.4 SOLO分类理论 |
3 新教材“活动”模块培养地理综合思维现状调查分析 |
3.1 “活动”模块培养综合思维现状调查 |
3.1.1 调查对象与目的 |
3.1.2 调查问卷设计 |
3.1.3 现状调查结果分析 |
3.2 “活动”模块培养综合思维存在问题分析 |
3.2.1 教师方面 |
3.2.2 学生方面 |
3.2.3 教学情境方面 |
4 新教材“活动”模块培养地理综合思维的实施策略 |
4.1 新教材“活动”模块分析 |
4.1.1 “活动”模块数量及类型分析 |
4.1.2 “活动”模块的特点与优势 |
4.1.3 “活动”模块的综合思维能力层次分析 |
4.2 培养综合思维的新教材“活动”模块实施原则 |
4.2.1 综合整体性原则 |
4.2.2 系统层次性原则 |
4.2.3 灵活适用性原则 |
4.2.4 学生主体性原则 |
4.2.5 动态开放性原则 |
4.3 培养综合思维的新教材“活动”模块实施策略 |
4.3.1 依据学情与综合思维要求,设计活动目标与问题 |
4.3.2 活用思维导图,将思维过程具象化 |
4.3.3 完善活动评价体系,选择适用教学方法 |
4.3.4 创设熟悉情境,营造民主氛围 |
4.3.5 创新开发活动资源,灵活处理“活动”模块教学 |
5 新教材“活动”模块培养地理综合思维案例设计与分析 |
5.1 “活动”模块教学设计案例 |
5.2 案例实施效果分析 |
5.2.1 教师访谈 |
5.2.2 学生访谈 |
5.3 “活动”模块培养综合思维效果总结反思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活动”模块培养综合思维的应用现状分析问卷调查(教师卷) |
附录B “活动”模块培养综合思维的应用现状分析问卷调查(学生卷) |
附录C 教师访谈问题 |
附录D 学生访谈问题 |
致谢 |
(4)中学生地球科学素养测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研究背景 |
第二节 问题提出与研究概念界定 |
第三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关于科学素养及其测评的研究综述 |
第二节 关于地球科学素养及其测评的研究综述 |
第三章 中学生地球科学素养测评框架的构建 |
第一节 中学生地球科学素养测评的维度确定 |
第二节 中学生地球科学素养测评维度的水平划分 |
第三节 中学生地球科学素养测评方式及其测试内容的确定 |
第四章 中学生地球科学素养纸笔测评工具的开发 |
第一节 中学生地球科学素养纸笔测评的试题编制 |
第二节 基于审题专家和教师的建议完善纸笔测评工具 |
第三节 中学生地球科学素养纸笔测评中的测验等值技术 |
第四节 基于试测数据完善纸笔测评工具 |
第五章 中学生地球科学态度量表的开发 |
第一节 地球科学态度量表的初步编制 |
第二节 基于学者和学生的反馈完善地球科学态度量表 |
第三节 基于试测数据完善态度量表工具 |
第六章 中学生地球科学素养的正式测试与工具检验 |
第一节 中学生地球科学素养测评的工具组成与施测情况 |
第二节 中学生地球科学素养测评工具的检验 |
第七章 中学生地球科学素养的表现特征与讨论 |
第一节 中学生地球科学素养测试结果的整体分析 |
第二节 中学生地球科学素养的群体差异分析 |
第三节 中学生地球科学素养测评维度之间的关系与释义 |
第四节 基于样本的中学生地球科学素养现状的原因分析 |
第五节 提升中学生现有地球科学素养水平的建议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创新之处 |
第三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地球科学素养纸笔测评工具的初稿 |
附录2 中学生地球科学素养态度调查量表 |
附录3 正式测试的初高中地球科学素养纸笔测评和量表试题 |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5)为了公平的课程 ——基于社会实在论视角的地理课程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提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问题 |
第二节 文献回顾 |
一、课程公平研究 |
二、社会实在论研究 |
三、地理课程研究 |
第三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课程社会学中的社会实在论转向 |
第一节 源于新教育社会学的课程社会学 |
一、课程社会学的发展历程 |
二、课程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
第二节 转向社会实在论 |
一、存在诸多问题的社会建构主义 |
二、作为另一种选择的社会实在论 |
第三章 社会实在论知识观下的地理知识 |
第一节 强有力的知识 |
一、强有力的知识标准 |
二、强有力的知识含义 |
第二节 强有力的地理知识 |
一、地理知识的性质 |
二、强有力的地理知识类型 |
三、强有力的地理知识释例 |
第四章 社会实在论知识观下的地理课程 |
第一节 课程社会学视域下的课程理论危机 |
一、作为研究领域的课程 |
二、课程理论危机的根源 |
第二节 对未来地理课程的构想 |
一、未来课程的三种可能路径 |
二、未来3地理课程 |
第五章 社会实在论知识观下的地理教学 |
第一节 基于NVivo的课堂教学视频研究 |
一、NVivo软件 |
二、课堂教学视频研究 |
第二节 社会实在论知识观下的地理教学模式 |
一、研究数据 |
二、研究结果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一、社会实在论知识观视角下的课程知识能够促进课程公平的实现 |
二、公平的地理课程由强有力的地理知识构成并以未来3课程的形态呈现 |
三、显性地理教学模式可以保障公平的地理课程得以有效传递 |
第二节 研究展望 |
一、研究局限 |
二、研究趋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9)发现力与新闻写作——兼论新闻写作教学应注重对学生发现力的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一、发现力的含义 |
二、新闻发生态势与发现力的程度区分 |
三、发现力的形成 |
四、改写了世界地理教科书的雅鲁藏布大峡谷(论文参考文献)
- [1]综合思维视角下的高中地理教科书图像系统比较与应用研究 ——以人教版和湘教版地理1为例[D]. 彭宇. 南宁师范大学, 2021
- [2]新课程背景下地理教材“活动”栏目教学研究 ——以湘教版必修一为例[D]. 王晓贺.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3]基于综合思维培养的地理新教材“活动”模块实施策略研究 ——以湘教版必修1为例[D]. 李晓瞳.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4]中学生地球科学素养测评研究[D]. 周维国.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8)
- [5]为了公平的课程 ——基于社会实在论视角的地理课程探索[D]. 龚倩.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6)
- [6]发现力与新闻写作[N]. 陈邵桂. 中华新闻报, 2007
- [7]大峡谷的可持续发展攻略——水能开发与调汽问题[A]. 杨逸畴. 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三), 2007
- [8]世界第一大峡谷的发现[J]. 张继民. 环境与生活, 2007(01)
- [9]发现力与新闻写作——兼论新闻写作教学应注重对学生发现力的培养[J]. 陈邵桂. 新闻界, 2007(01)
- [10]大山水[J]. 徐刚. 中国作家, 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