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维持性血透老年患者营养状况的评估(论文文献综述)
毕明明,姜美娟[1](2021)在《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营养不良患者营养状况评估及其相关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营养不良患者的营养状况,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浙江新安国际医院2016年8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3个月以上的老年患者150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基本情况、临床特点、膳食状况和伴发疾病等一般资料,采用透析客观营养评价法(OSND)对参与研究的患者进行营养状况评估。根据患者评估情况将其分为营养不良组和营养正常组,对比两组患者的血生化指标和营养膳食资料,并采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营养不良发生的相关因素。结果根据OSND评价结果,150例患者中,营养正常者72例(48.00%),营养不良者78例(52.00%),其中轻度营养不良者27例(18.00%),中度营养不良者35例(23.33%),重度营养不良患者16例(10.67%)。根据患者营养评估结果,72例营养正常患者纳入营养正常组,78例营养不良患者纳入营养不良组。营养不良组患者体质量指数(BMI)、血清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GB)、血清尿素(Urea)水平[(19.84±3.06)kg/m2、(33.48±5.61)g/L、(85.39±19.06)g/L、(32.69±6.80)mmol/L]均显着低于营养正常组患者[(22.61±3.79)kg/m2、(38.25±4.78)g/L、(99.53±17.8)g/L、(36.14±5.02)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942、5.582、4.681、-3.511,均P<0.05);而营养不良组患者血清肌酐(Scr)、血甲状旁腺激素(PTH)水平[(1 094.81±219.03)μmol/L、(421.93±210.09)pg/mL]均显着高于营养正常组患者[(871.04±157.63)μmol/L、(318.84±207.52)p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4.254、3.020,均P<0.05)。在单因素分析结果中,营养不良组患者高龄、透析时长、伴发糖尿病、营养知识知晓度、蛋白能量摄入情况与营养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608、5.883、9.423、17.910、26.362,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透析时长、营养知识知晓度低、蛋白能量摄入不足是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发生营养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χ2=10.796、7.818、8.154、5.044,均P<0.05)。结论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易发生营养不良,且年龄、透析时长、营养知识知晓度低、蛋白能量摄入不足均是患者发生营养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在临床护理当中应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干预。
宋子威[2](2021)在《中医药与慢性肾脏病营养状况的系统综述与meta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中医药对于慢性肾脏病营养状况的作用及临床研究现状。方法:检索 CNKI、WanFang、VIP、Sinomed、Pub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EMBASE文献数据库中与中医药干预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营养状况相关的随机对照实验研究文献,研究对象为成年慢性肾脏病患者,治疗组干预措施为中医药(包括口服中药、中药静脉制剂、中药外用、针灸、导引、食疗等),对照组为基础治疗或阳性西药,对照组不含中医药相关内容,以血白蛋白为主要结局指标,检索日期为2010年11月至2020年11月;将所有检索结果录入Endnote 20文献管理软件,经过软件自动查重及手工查重排除重复文献,剩余文献由两名独立研究者分别阅读题目及摘要,排除不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获取剩余文献全文;由两名独立研究者分别阅读全文,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进行筛选,汇总、讨论并确认纳入文献,如有争议清第三研究者仲裁;两名研究者独立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工具为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及JADAD量表,汇总、讨论质量评价结果,如有争议右第三研究者仲裁;对于质量评价中无法确定的文献,通过邮件及电话等方式联系原作,如经2次邮件问询、1次电话问询未能获得联系则放弃进一步求证;排除JADAD评分低于3分的文献,确认最终纳入文献。全程记录文献排除原因。由两名研究者对纳入文献进行数据提取并交叉核对,提取数据包括研究基本信息(研究者及研究日期、患者人口学特征、研究设计、干预方法、干预周期)及结局指标。采用Stata14进行数据分析,通过I2检验判断研究异质性,综合meta回归及临床异质性因素进行亚组分析。若亚组内各研究间具有同质性(P≥0.1,I2≤50%),则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若亚组内研究具有临床同质性,但存在统计学异质性时,采用随机效应分析模型。对于连续性变量疗效指标,统计量使用均数差(mean difference,MD)或标准化均数差(standardized mean difference,SMD)合并统计量。各效应量均给出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统计量假设检验水准(α)为0.05。必要时采用敏感性分析来评价Meta分析结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若纳入研究数量>10个,则运用漏斗图判断发表偏倚。结果:关于中医药方法干预CKD营养状况的研究对于CKD早期研究较少,近10年研究多集中关注CKD5期透析患者,营养状况的观察指标差异较大,且针对CKD营养不良的研究诊断标准不统一。最终纳入22篇文献,均为中文文献,共纳入1718名患者,其中治疗组861人,对照组857人。最终观察的指标包括三类11项,实验室指标:Alb,PA,TF,TC,BUN,Scr,HGB;人体测量学指标:BMI,MAC,MAMC;量表:SGA与MQSGA。各个指标数据在研究间普遍存在较大的异质性。实验室指标:1)Alb:中医药干预对Alb的影响与中医证型、干预措施相较对照组无显着相关性,与综合分组相关性高。CKD5期未提及营养状况组MD:0.54,95%CI:[0.261.0.81],P=0.008<0.05,提示中医药相较对照组提高Alb水平效果更好;余亚组组内异质性较大,无法进行数据合并。组间异质性高,提示中医药对于CKD不同分期、不同营养状况的患者作用不同。2)PA:中医药相较对照组疗效与CKD分期、干预措施相关性较低;与营养状况、综合分组、中医证型相关性较高。中医药对营养不良组、未提及营养状况组,改善PA作用均相较对照组更佳;营养不良组MD:1.27,95%CI:[0.88,1.66],P=0.008<0.05;未提及营养状况组:MD:0.47,95%CI:[0.21,0.74],P=0.027<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营养不良组MD>未提及营养状况组MD,提示中医药对于营养不良组PA改善作用高于未提及营养状况组,但是由于后者情况不详,结论参考价值有限。CKD2-4期营养不良组,MD:1.37,95%CI:[1.013,1.727],P=0.084>0.05;CKD5 期轻中度营养不良组,MD:2.539,95%CI:[2.015,3.064],P=0.067>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正虚组MD:0.42,95%CI:[0.11,0.74],P=0.033<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正虚邪实组,MD:1.34,95%CI:[0.94,1.74],P=0.097>0.05。中医药对 PA 的作用效果与中医证型相关,作用效果:无证型组>正虚邪实组>正虚组。但是由于无证型组仅有1项研究,且样本量较小,结论具有局限性。3)TF:中医药对于TF的作用程度与CKD分期、营养状况、综合分组、中医证型、干预措施几项影响因素无明显相关性。4)TC:营养状况、中医证型、干预措施与CHO的合并MD相关性低,CKD分期与之相关度高。中医药对于CKD5期患者CHO的作用相较对照组无显着差异。5)BUN:营养状况、中医证型与BUN的效应量相关性低。CKD分期、干预措施与之相关性较高,但是均因亚组内异质性较高,无法进行meta分析。亚组间异质性较大,提示中医药对于BUN的作用在不同CKD分期存在明显差异,但是由于CKD2-4期组仅有1项研究,结论参考价值有限。同样,不同中医药干预措施对于BUN的作用存在明显差异。6)Scr:中医药对Scr的改变与干预措施、中医证型相关度低,与CKD分期相关性高。CKD2-4 期组,MD:-0.69,95%CI:[-0.95,-0.43],P=0.035<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中医药对CKD2-4期患者降低Scr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7)HGB:在删除2项高异质性研究后,最终共纳入1329名患者,以随机效应模型进行数据合并,MD:0.54,95%CI:[0.34,0.74],P=0.000<0.05,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中医药相较于对照组能有效改善CKD各个分期、各种营养状况及各种证型CKD患者HGB水平。然而漏斗图检测提示存在发表偏倚,故研究结论受限。人体测量:指标BMI、MAC、MAMC在研究间异质性均较大,无法进行meta分析,而因涉及研究数量较少,进行亚组分析的意义较小。量表:仅有少量研究观察了量表积分,各种因素导致组间异质性较大,无法进行meta分析,而因涉及研究数量较少,进行亚组分析的意义较小。不良反应:中医药干预引发的不良反应较小,无严重不良反应事件。结论:中医药干预措施对不同CKD营养状况指标的影响不同。对不同CKD分期和营养状况综合分组的Alb影响差异较大;中医药能显着改善CKD患者PA水平,作用程度受营养状况、综合分组以及中医证型影响;中医药对不同CKD分期患者的TC疗效程度差异较大;中医药对TF、BUN、Scr的疗效无明确结论,需进一步研究观察;中医药能显着改善CKD患者HGB水平;对于人体测量学指标BMI、MAC、MAMC,量表SGA和MQSGA无明确结论。中医药干预引发的不良反应较小,无严重不良反应事件。
李冰[3](2021)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并发营养不良的中医体质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营养不良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特点,探讨营养不良与中医体质的关系,以及相关影响因素,为临床终末期肾脏病患者及时干预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进一步提高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存率。材料与方法:采取横断面调查研究方法,告知患者或家属试验过程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收集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在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血液透析中心符合纳入标准的7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营养不良患者的资料(一般资料、测量资料、实验室指标),对其进行改良主观全面营养评估(MQSGA),统计出营养不良MQSGA评分,根据MQSGA评分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并采用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自测表的调查研究进行中医体质的判定分类。应用SPSS26.0统计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医体质与营养不良、一般资料、测量资料、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探究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并发营养不良的中医体质类型分布特点。结果:1.MHD营养不良患者男性较女性多见,年龄分布69-89岁老年患者居多,透析龄多在25-48个月,原发病为肾小球肾炎的患者痰湿质最多见,原发病为糖尿病肾病的患者气虚质最多见,原发病为高血压肾损害的患者阳虚质最多见。2.MHD营养不良患者不同体质类型在BMI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和质的BMI值最大,血瘀质的BMI值最小;不同体质类型的MHD营养不良患者分别在MAC、TSF和MAMC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3.MHD营养不良患者不同体质类型的MQSGA评分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瘀质的MQSGA评分最高。MHD营养不良患者不同体质类型在MQSGA评分分度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4.在实验室指标方面,MHD营养不良患者的不同体质类型分别在血红蛋白、白蛋白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和质患者的血红蛋白最高,血瘀质患者的血红蛋白较低;阳虚质患者的白蛋白最高,血瘀质患者的白蛋白较低。而不同体质类型的MHD营养不良患者在前白蛋白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体质类型的MHD营养不良患者在甘油三酯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体质类型的MHD营养不良患者在总胆固醇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分析结果可知,平和质患者的总胆固醇最高,气虚质患者的总胆固醇较低。不同体质类型的MHD营养不良患者分别在血肌酐、血尿素氮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体质类型的MHD营养不良患者分别在Ca、P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体质类型的MHD营养不良患者在PTH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分析结果可知痰湿质患者的PTH最高,平和质患者的PTH较低。结论:1.本透析中心MHD营养不良患者的主要中医体质类型为气虚质、阳虚质、痰湿质、血瘀质及平和质。2.本透析中心MQSGA评分轻度营养不良患者较多,且血瘀质评分最高。3.MHD营养不良患者血瘀质的营养状态较差,BMI、血红蛋白、白蛋白值均较低,中医体质类型与临床实验室指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刘明真[4](2021)在《基于Roy适应模式自制饮食计划对血透患者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Roy适应模式下的饮食方案在血透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1.将知信行理论作为框架,编制《MHD患者的主要照顾者饮食营养知信行问卷》,检验问卷的信效度后应用于试验中。2.通过便利抽样兰州市一所三甲医院血液净化中心,选取进行血透的患者120名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60)和试验组(n=60)。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护理程序对患者及照顾者进行饮食宣教,试验组在Roy适应模式的理论指导下协助患者和照顾者共同制定饮食方案,从而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试验开始前和饮食干预6个月后采用自行编制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主要照顾者饮食营养知信行问卷》、主观营养状况评估表、饮食依从性评估表、肾脏病患者生活质量评估表进行两次评估,并检测患者白蛋白和血红蛋白值在饮食干预前后的变化情况,分析干预效果。结果:1.问卷最终有39个条目,问卷的Cronbach’sα水平为0.78;重测信度(r)为0.82;问卷的I-CVI为0.89,S-CVI为0.91,总CVI为0.90;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KMO=0.79;累计方差贡献率为62.80%;专家对本研究熟悉程度(Cs)为0.91,权威系数(Cr)为0.87,判断依据系数(Ca)为0.90。2.两组患者和照顾者干预前的一般资料、照顾者饮食营养知信行得分、营养状况得分、饮食依从性得分、生活质量的分进行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两组患者的白蛋白和血红蛋白值比较后无统计学意义,有可比性。3.试验完成后,试验组患者的白蛋白值对比干预前明显提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的白蛋白值对比干预前无统计学意义。患者的血红蛋白值在试验组中干预后明显高于干预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的血红蛋白值干预前后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照顾者饮食营养知信行得分试验组方案实施前后对比,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比较时无统计学差异。患者的营养状况评分、生活质量评分、饮食依从性评分两组进行比较,试验组中得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基于Roy适应模式的饮食方案,适用于各类MHD患者,达到提高患者饮食依从性的目的,同时改善了患者的营养状况和生活质量。
陈洁鹤[5](2021)在《老年血透患者的营养评估与改善措施分析》文中指出目的:评估老年血透患者的营养状况,并分析其改善措施。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6月至12月收治的160例血透患者,根据年龄将其分为老年组(n=70)和非老年组(n=90),根据营养状况分为营养正常组(n=115)和营养不良组(n=45)。所有患者均进行营养不良-炎症评估(MIS)、改良主观综合性评估(MQSGA)、生化指标及人体学测量四项测定。结果:老年组上臂围(MAC)、上臂肌围(MAMC)、血尿素氮(BUN)、前白蛋白(PA)均低于非老年组,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MQSGA、MIS均高于非老年组(P<0.05);营养不良组实际标准体质量每日能量摄入量(DEI)、每日蛋白质摄入量(DPI)、MAMC、血肌酐(Scr)、白蛋白(Alb)、PA均低于营养正常组(P<0.05)。结论:由于老年血透患者的营养状况较差,需及时采取一定的措施来改善。
杨荆,王淑娴,周竹[6](2020)在《有氧运动与营养管理对维持性血透患者营养不良的疗效》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有氧运动与营养管理对维持性血透患者营养不良的疗效。方法对47例营养不良的维持性血透患者,进行为期48周的营养管理以及有氧运动干预,干预前后对患者的营养状况、蛋白质和热量摄入、相关营养指标进行自身对照。结果有氧运动与营养管理干预后与管理干预前比较,患者营养状况明显好转(P <0.05);蛋白质、热量摄入、无内瘘侧上臂肌围、同侧肱三头肌皮褶厚度、血清前白蛋白、血红蛋白以及白蛋白较干预前均增加(P <0.05)。结论合理有效的营养管理和有氧运动可明显改善维持性血透患者营养不良状况。
许远[7](2020)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营养知信行问卷编制及初步应用》文中指出目的:以知信行理论为基础,编制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营养知信行问卷并检验其信效度,为临床医务工作者提供测评工具;初步应用问卷调查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营养知识、态度和行为维度得分情况并比较不同人口学特征人群之间的差异,分析其营养知信行得分与营养相关指标、生存质量的关系。方法:1.质性访谈:采用半结构化访谈,对11名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进行深度访谈,运用Colaizzi资料分析方法对内容进行分析。2.德尔菲专家函询:在前期质性访谈、文献分析、专家焦点团体访谈的基础上形成问卷条目池,经整理后形成专家函询问卷,对14名专家经两轮函询后形成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营养知信行初始版问卷。3.问卷条目筛选和信效度检验:选取六安市某一血透中心183名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发放初始版问卷进行调查,采取条目临界值、相关系数、Cronbach??系数法、因子分析法四种方法结合实际专业情况对问卷条目进行筛选,形成最终版问卷,并分析该问卷的Cronbach??系数、分半信度和重测信度来评价问卷信度,分析其内容效度、探索性因子分析以及验证性因子分析来评价问卷效度。4.横断面调查:形成最终版问卷后,对六安市六家血透中心214名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开展横断面调查,调查其人口学资料、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营养知信行问卷、相关营养学生理生化指标和健康相关生存质量量表(SF12),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通过访谈提炼出三个主题:饮食相关知识学习体验、饮食信念和态度形成体验、相关行为管理体验。经过患者质性访谈、文献分析、专家焦点团体访谈,形成了含91个三级条目和30个二级条目的条目池。2.经过两轮专家函询,形成三个维度36个条目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营养知信行初始版问卷,共含36个条目。专家权威程度第一轮为0.889、第二轮为0.882,条目平均变异系数第一轮为0.187、第二轮为0.099,肯德尔协调系数第一轮为0.157,第二轮为0.156。3.经过问卷条目筛选,形成三个维度29个条目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营养知信行最终版问卷。知识维度得分在0-55分,态度维度得分在8-40分,行为维度得分在10-50分,问卷总分在18-145分之间。得分越高,说明患者营养相关的知识、态度、行为越好。最终版问卷总体Cronbach??系数为0.853,分半信度为0.777,重测信度在0.880;内容效度I-CVI在0.91-1.0之间波动,探索性因子分析提取9个公因子,累计贡献率62.912%,验证性因子分析模型指标?(17)/df、RMSEA、IFI、TLI、CFI均理想,聚敛效度中各因子载荷均大于0.3、组合信度大于0.7,区分效度相关系数为正数且小于0.5,小于AVE平方根,区分效度理想。4.横断面调查:所调查214名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营养知信行总问卷得分为(75.00±19.90)分,知识维度得分为(19.28±11.57)分,态度维度得分为(29.3±4.07)分,行为维度得分为(26.42±6.27)分。调查对象营养学相关指标血红蛋白、白蛋白、转铁蛋白营养学指标与问卷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呈正相关(P(27)0.05)。单因素分析中年龄、透析龄、婚姻、性别、家庭人均月收入、文化程度、医保支付方式、原发病、职业对问卷得分均有影响(P(27)0.05),进入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后发现文化程度类别中小学、初中、高中、专科及以上和文盲(参照)相比对问卷总分得分影响有统计学意义且呈正相关(?=0.178、0.543、0.399、0.261,P(27)0.001、P=0.006),职业类别中工人、其他职业和农名(参照)相比对问卷总分得分影响有统计学意义且呈正相关(?=0.131、0.150,P=0.005、0.028),性别对问卷总分得分影响有统计学意义且呈正相关(?=0.102,P=0.045),透析龄对问卷总分得分影响有统计学意义且呈正相关(?=0.153,P=0.004),年龄对问卷总分得分影响也有统计学意义且呈负相关(?=-0.174,P=0.007)。在控制性别、年龄等影响因素后,对SF12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营养知信行问卷得分进行偏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营养知信行问卷得分和SF-12得分呈正相关且有统计学意义(P(27)0.05)。结论:1.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营养知信行问卷信效度较好,适用于临床工作使用。2.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营养知信行问卷整体得分一般,其中态度维度尚可,知识维度、行为维度得分较低,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临床护理工作重点应加强饮食营养相关知识和行为的干预。3.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透析龄是其营养知信行的影响因素。
姚晨思[8](2020)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疲乏的中医证候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随着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生存期限的延长,患者疲乏的发生率逐渐增高。疲乏是血透患者报告的最普遍的临床症状,不仅降低患者的生存质量,还会导致全因死亡率、病因特异性死亡率和心血管疾病住院率风险增加,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疾病预后。尽管近年来在血液透析领域对血透患者疲乏的关注度逐渐增加,但至今尚无针对疲乏的临床干预指南。因此,如何积极预防、早期识别和有效干预MHD患者疲乏的问题日益成为临床工作者关注的重点。研究目的通过多中心横断面研究分析维持性血透疲乏患者中医证候分布特点,探讨不同疲乏状况与中医证候的关系,以及疲乏的影响因素,以期在临床中对该病能做到密切关注、早期识别,同时为未来中医药发挥辨证论治的特色优势,个体化治疗和改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疲乏状况提供一定临床参考依据,进而提高透析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远期生存率。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多中心横断面研究,根据Piper疲乏修订量表对患者进行疲乏评估并系统地收集MHD疲乏患者的一般情况、中医四诊信息及实验室指标资料,分析MHD疲乏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特点,探讨不同疲乏状况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并联系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指标分析患者疲乏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1 一般临床资料分析本研究共纳入MHD疲乏患者172例,其中男性99例,女性73例,男女比例约为1.36:1,男性患者多于女性,年龄分布以60-89岁组(老年组)人数所占比例最高,纳入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2.14±13.09)岁,透析龄分布以60-120个月人数所占比例最高,纳入患者的平均透析龄为66.88±57.78个月,绝大部分患者透析频率为3/w,排在前三位的原发病依次为糖尿病肾病、慢性肾小球肾炎、高血压肾损害。本次研究纳入的MHD疲乏患者以已婚、退休、文化程度为中学及以上的人群为主。本研究纳入的172例MHD疲乏患者总体疲乏状况多为中、重度水平,其中轻度疲乏10例,中度疲乏103例,重度疲乏59例,平均疲乏总评分为(5.48±1.48),各维度疲乏评分由高到底依次为行为维度、感知维度、情感维度、认知维度。2中医证候分布特点172例MHD疲乏患者中医证候分布中本虚证型由多至少依次为脾肾阳虚证51例、脾肾气阴两虚证46例、肝肾阴虚证31例、脾肾气虚证27例、阴阳两虚证17例,标实证型由多至少依次为血瘀证82例、湿热证44例、湿浊证24例、风动证13例、水气证12例,其中135例患者表现为虚实夹杂证,兼夹标实证数目可为1~2个,37例患者表现为单纯本虚证,未见单独表现为标实证候者。本次研究统计分析MHD疲乏患者不同中医本虚证候在性别、年龄、透析龄、原发病中的分布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分布中,男性患者以脾肾阳虚证最多,其次为脾肾气阴两虚证,女性患者脾肾阳虚、脾肾气阴两虚同居首位,其次为肝肾阴虚证。根据患者年龄将MHD疲乏患者分为青中年组(<60岁)和老年组(≥60岁),在青中年组患者本虚证以脾肾气阴两虚证为主,老年组患者以脾肾阳虚证为主。在MHD疲乏患者3种主要原发病中,糖尿病肾病及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的本虚证候中脾肾气阴两虚证所占比例最高,高血压肾损害以脾肾阳虚证所占比例最高。3疲乏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分析患者不同本虚证候在疲乏程度分布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轻度、中疲乏患者中,脾肾气阴两虚证所占比例最高(50.00%、31.07%),重度疲乏患者中,脾肾阳虚证所占比例最高为35.59%,其次为肝肾阴虚证为18.64%。不同虚证证候患者疲乏评分存在显着性统计学差异,其中脾肾阳虚证患者平均疲乏评分为(5.76±1.46),阴阳两虚证患者平均疲乏评分为(5.89±1.23),均高于脾肾气阴两虚证患者平均疲乏评分(P<0.05)。不同标实证在疲乏程度的分布中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MHD疲乏患者兼夹湿热证、风动证患者的疲乏评分分别高于不兼夹该类标实证患者(P=0.036,P=0.017)。单纯本虚证与虚实夹杂证患者在不同疲乏程度中的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单纯本虚证患者在轻度疲乏患者中所占比例(70.00%)显着高于在中、重度疲乏,虚实夹杂证患者在重度疲乏中所占比例最高为88.14%,在中度疲乏中所占比例为77.67%,虚实夹杂证患者的疲乏评分高于单纯本虚证(P<0.05)。不同虚证证候患者的中医症状积分具有显着性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脾肾气阴两虚证患者平均中医症状积分最低为(28.30±9.23)分,均低于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阴阳两虚证(P<0.05),脾肾气虚证患者平均中医症状积分为(32.22±13.11)分,低于肝肾阴虚证患者(P<0.05),轻度疲乏患者的平均中医症状积分最低为(16.80±5.43),均低于中、重度疲乏患者(P<0.01)。4疲乏的影响因素分析患者性别、透析龄、透析频率、婚姻状况、主要原发病在不同疲乏程度中的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职业状况、文化程度在不同疲乏程度分布中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8,P=0.003,P=0.002)。年龄方面,患者轻度疲乏患者平均年龄为(49.10±13.30),中度疲乏患者平均年龄为(60.61±13.41),重度疲乏患者平均年龄为(63.10±12.50),两两比较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职业状况方面,患者中退休的人数最多,在中、重度疲乏程度中所占比例明显高于轻度疲乏患者,在职患者在轻度疲乏中所占比例最多(50%),明显高于在中、重度疲乏中所占比例。文化程度方面,轻度疲乏患者以大学文化水平所占比例最高(80%),显着高于在中、重度疲乏中所占比例。合并糖尿病患者平均疲乏评分高于非合并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冠心病患者与非合并患者的疲乏评分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本研究中选取MHD患者部分临床常规监测实验室指标,结果显示BUN、HB、Ca、P、Ca×P、SF、iPTH、TG、CHO、GLU、K、Na、Cl、HCO3-、Kt/v 在不同疲乏程度患者分布中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Scr、UA、ALB在不同疲乏程度患者分布中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轻度疲乏患者的UA平均水平最高为(507.30±87.88)umol/L,均高于中、重度疲乏患者(P<0.01),重度疲乏患者Scr平均水平最低为(798.81±235.37)umol/L,均低于轻度、中度患者Scr平均水平(P<0.05),轻度疲乏患者ALB平均水平最高为(40.76±1.47)g/L,中度疲乏患者为(39.27±2.68)g/L,重度疲乏患者为(38.01±2.30)g/L,重度疲乏患者ALB水平均低于轻、中度患者(P<0.05)。本研究通过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MHD患者疲乏评分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最终进入方程中的自变量为ALB、在职、虚实夹杂证、脾肾气阴两虚证、合并糖尿病(P<0.01),提示患者ALB水平、在职、脾肾气阴两虚证与患者的疲乏评分呈负相关,合并糖尿病、虚实夹杂证与患者疲乏评分呈正相关。研究结论1.维持性血液透析疲乏患者的中医证候表现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少部分患者表现为单一本虚证,其中本虚证证候以脾肾阳虚证和脾肾气阴两虚证为主,标实证主要为血瘀证和湿热证为主。2.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疲乏程度多为中、重度,行为维度和感知维度评分较高,患者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状况、Scr、UA、ALB与疲乏程度有关,经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知疲乏评分与ALB水平、在职、脾肾气阴两虚证呈负相关,与合并糖尿病、虚实夹杂证呈正相关。临床应更加关注合并糖尿病、老年患者的疲乏情况,密切监测ALB水平,及时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可降低疲乏水平。3.维持性血透患者疲乏程度中,轻、中度疲乏患者的本虚证以脾肾气阴两虚证为主,重度疲乏患者以脾肾阳虚证为主。本虚证为脾肾气阴两虚的患者疲乏评分低于肾阳虚证、阴阳两虚证,标实证中合并湿热证、风动证患者的疲乏评分更高,单一证候患者疲乏评分低于虚实兼夹证。轻度疲乏患者的平均中医症状积分低于中、重度疲乏患者,脾肾气阴两虚证患者平均中医症状积分低于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阴阳两虚证。临床中及时识别和干预血透患者疲乏具有重要意义,可有助于减轻临床症状。
余丹[9](2020)在《基于移动医疗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延续护理信息平台模块内容的构建》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对于延续护理的需求状况,以及对使用移动医疗信息平台进行延续护理的态度和需求,在此基础上结合医院-社区-家庭三元联动的延续护理模式,构建基于移动医疗的MHD患者延续护理信息平台的模块内容体系,以期利用新兴移动信息技术,依托医联体区域内的卫生资源,为MHD患者提供全程、实时和专业化的延续护理服务,并为今后构建基于移动医疗的MHD患者延续护理服务模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文献研究法:通过搜索国内外数据库,收集有关MHD患者延续护理相关文献资料,为平台模块内容构建提供理论来源。2.质性研究法:采用质性研究中现象学研究方法对11名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进行半结构式深入访谈,以探索分析MHD患者延续护理的需求状况,同时探讨MHD患者对不同延续护理形式的偏好,获取患者对基于移动医疗的延续护理信息平台的构建和使用建议。3.德尔菲专家函询法:在文献指南查阅、质性访谈研究、软件功能荟萃分析和课题组讨论等的基础之上初步构建了基于移动医疗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延续护理信息平台的模块内容,采用德尔菲(Delphi)法对模块内容进行论证和修订。分别对来自护理教育、护理管理、肾病内科、血液净化中心、卫生信息学和社区卫生服务6个领域的专家,进行两轮问卷函询。第一轮和第二轮分别发出专家咨询问卷20份和18份,要求专家对各级指标的重要性和可行性进行评分并提出修改意见。4.统计分析方法:课题组使用Excel 2019和SPSS 26.0统计分析两轮专家函询指标评分的均数、标准差、满分比、变异系数和肯德尔和谐系数(Kendall’s W)。课题小组根据指标的筛选标准和专家意见,讨论确定两轮指标的增减或修改,最终确立基于移动医疗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延续护理信息平台的模块内容。结果:1.通过质性研究剖析MHD患者的延续护理需求和平台使用态度、建议等,共得出6个主题:(1)疾病发生、发展相关知识的需求;(2)健康指导需求;(3)医患沟通需求;(4)社会或家庭支持的需求;(5)延续护理方式需求多样化,以电话和网络方式为主;(6)对基于移动医疗的延续护理信息平台使用意愿较高,希望信息平台符合需求。2.在前期文献回顾和质性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查阅文献指南和相关成果对比以及课题小组的讨论分析,初步构建了基于移动医疗的维持性血液析患者延续护理信息平台模块内容,包括一级指标4个、二级指标19个、三级指标77个。经过两轮专家函询后,最终确定基于移动医疗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延续护理信息平台模块内容体系,包括一级指标3个、二级指标18个、三级指标82个。两轮函询专家积极系数分别为90.00%、100%,给出意见的专家比例分别为66.67%和27.78%,专家权威程度系数为0.85;两轮函询后各级指标重要性变异系数波动在0.00%21.22%,可行性变异系数波动在0.00%24.77%,kendal1和谐系数波动在0.3010.460,经卡方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对延续护理需求较高,医护人员应根据患者需求,合理利用医院、社区等卫生资源,借助信息平台、可穿戴设备等新兴网络技术,为患者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的无缝隙式延续护理服务,以期延长MHD患者生存期,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和生活质量。2.本研究通过德尔菲专家咨询法最终确定了基于移动医疗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延续护理信息平台的模块内容体系,包含一级指标3项、二级指标18项、三级指标82项。函询专家具有较高的专业代表性和权威性,且专家积极性较好,专家意见也较为协调集中,由此构建的模块内容是科学可靠的,为下一步信息平台的开发和研发成果的推广提供了依据。
汤睿莹[10](2020)在《应用竞争风险模型探讨老年血透患者首次自体动静脉内瘘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文中指出背景随着人口老龄化,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老年患者的占比逐年升高。由于老年患者血管条件较差,更有可能出现自体动静脉内瘘(Autologous Arteriovenous Fistula,AVF)功能障碍。目前针对AVF功能障碍的研究较多,但在老年MHD患者中的研究较少。老年营养风险指数(Geriatric Nutritional Risk Index,GNRI),作为简易营养评估工具,近年研究提示与炎症、心血管死亡风险相关,它是否也与AVF功能障碍有关是目前研究空白。目的分析本血透中心老年患者AVF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探讨简易营养评估工具GNRI是否和老年MHD患者内瘘功能障碍有关。方法单中心回顾性研究。纳入我院血液透析数据库中2010年01月01日-2019年11月30日在暨南大学附属广州红十字会医院肾内科行AVF成形术,并且术后在我院透析中心规律行MHD的老年患者(年龄≥65岁),收集符合标准的患者AVF手术住院时的临床资料作为基线数据,分别以患者死亡和首次AVF功能障碍为随访终点,使用COX回归模型分析老年MHD患者全因死亡和首次AVF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以Kaplan-Meier生存曲线及log-rank检验分析功能障碍组老年MHD患者AVF生存时间的影响因素,并在全因死亡竞争风险情况下运用累积风险模型及Gray检验估计AVF功能障碍的累积发生率,采用部分分布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探讨AVF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1)老年MHD患者的全因死亡和年龄、心血管疾病、较高的基线MPV、较低的BUN和较高的基线CRP有关,其中年龄是老年MHD患者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2)单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提示,糖尿病、高血压、较高的基线PDW、RDW、WBC、CRP,较低的基线血清氯离子水平、GNRI、BMI、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与老年患者AVF的首次功能障碍相关,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及传统生存分析提示基线合并原发性高血压、糖尿病、基线较低的氯离子水平、基线较高的RDW水平和基线GNRI<84.583是老年患者AVF首次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3)竞争风险模型提示老年患者首次AVF功能障碍累积发生率与基线合并高血压、较低的基线GNRI、氯离子水平,较高的基线WBC、N、RDW相关,其中基线合并高血压、基线GNRI<84.583、较低的基线氯离子水平是老年MHD患者首段AVF功能障碍累积发生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是老年MHD患者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传统COX回归分析和竞争风险模型的分析均显示较低的基线血清氯离子和GNRI<84.583对老年MHD患者AVF首次功能障碍有预测意义。这提示我们改善老年MHD患者的营养状态和提高血清氯离子浓度可能给这些患者AVF的长期生存带来临床获益,但是仍需要大样本前瞻性研究进一步证实。
二、维持性血透老年患者营养状况的评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维持性血透老年患者营养状况的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2)中医药与慢性肾脏病营养状况的系统综述与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国内外慢性肾脏病营养状况研究进展 |
1. 慢性肾脏病营养状况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1.1 慢性肾脏病营养状况的流行病学特点 |
1.2 CKD不同阶段的病生理机制及营养状况特点 |
1.3 营养状况的评估方法 |
1.4 CKD营养状况的诊断 |
1.5 CKD营养状况的治疗 |
1.6 现代医学治疗手段的局限性 |
2. 慢性肾脏病营养状况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
2.1 慢性肾脏病之中医观 |
2.2 营养状况之中医观 |
2.3 中医药干预营养状况的具体方法 |
2.4 中医药与慢性肾脏病营养状况相关临床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中医药与慢性肾脏病营养状况的系统综述与meta分析 |
前言 |
一、研究材料与方法 |
1.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1 纳入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2. 文献来源及检索策略 |
2.1 检索范围 |
2.2 检索策略 |
2.3 文献筛选和质量评价 |
2.4 资料提取 |
2.5 资料分析 |
2.6 研究方案及注册信息 |
二、研究结果 |
1. 检索流程及结果 |
2. 纳入研究特征 |
2.1 纳入研究质量评价 |
2.2 纳入研究基本特征 |
3. 亚组分组情况概述 |
4. 主要结局指标:白蛋白(Albumin, Alb) |
5. 次要结局指标 |
5.1 实验室指标 |
5.2 人体测量 |
5.3 量表 |
6. 不良反应 |
7. 讨论 |
7.1 原始研究评价 |
7.2 本次研究指标的选择 |
7.3 本次研究结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1. 中文检索式及检索结果 |
附录2. 英文检索式及检索结果 |
附录3. JADAD量表评分标准 |
个人简历 |
(3)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并发营养不良的中医体质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综述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营养不良与中医体质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4)基于Roy适应模式自制饮食计划对血透患者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第一章 前言 |
1.研究背景 |
1.1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营养现状 |
1.2 照顾者在患者饮食中的作用 |
1.3 饮食干预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影响 |
1.4 Roy适应模式 |
2.主要概念 |
2.1 维持性血液透析(MHD) |
2.2 主要照顾者(PC) |
3.研究目的及意义 |
3.1 研究目的 |
3.2 研究意义 |
4.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研究方案 |
1.MHD患者的主要照顾者饮食营养“知信行”问卷编制 |
1.1 问卷的初步构建 |
1.2 德尔菲专家咨询 |
1.3 初始问卷形成 |
1.4 预调查 |
1.5 统计学方法 |
2.研究对象 |
2.1 样本量选择 |
2.2 患者的诊断标准 |
2.3 患者的纳入标准 |
2.4 患者的排除标准 |
2.5 患者的剔除、脱落、终止标准 |
2.6 PC的入选标准 |
2.7 PC的排除标准 |
3.干预方法 |
3.1 试验方案 |
3.2 成立研究小组 |
3.3 对照组 |
3.4 试验组 |
4.观察指标和评定方法 |
4.1 观察指标 |
4.2 评定方法 |
5.质量控制 |
6.统计方法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1.问卷编制结果 |
1.1 函询结果 |
1.2 预调查结果 |
1.3 正式问卷的形成 |
1.4 信度分析 |
1.5 效度分析 |
2.基线资料 |
2.1 患者的一般资料 |
2.2 主要照顾者的一般资料 |
2.3 ALB和 HGB值 |
2.4 生活质量、照顾者饮食知信行、营养状况、饮食依从性得分 |
3.基于RAM的评估结果 |
4.患者适应水平影响因素分析结果 |
4.1 内部因素 |
4.2 外部因素 |
5.目标制定结果 |
6.强化教育结果 |
7.饮食方案干预结果 |
7.1 两组患者ALB值 |
7.2 两组患者HGB值 |
7.3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得分 |
7.4 两组患者营养状况得分 |
7.5 两组患者饮食依从性得分 |
7.6 两组主要照顾者饮食营养知信行得分 |
第四章 讨论 |
1.问卷编制分析 |
2.基线资料分析 |
2.1 一般资料分析 |
2.2 患者测量指标分析 |
3.基于RAM下的饮食方案制定过程分析 |
4.干预效果分析 |
第五章 结论 |
1.研究结论 |
2.创新性 |
3.局限与展望 |
3.1 研究的局限 |
3.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病人提供的主观整体营养状况评量表 |
附录2 肾脏病生活质量量表(KDQOL-SFTM) |
附录3 饮食依从性量表(RABQ) |
附录4 第一轮专家函询 |
附录5 第二轮专家函询 |
附录6 正式问卷 |
附录7 营养物质的饮食交换表 |
附录8 主要食物成分表 |
附录9 医院伦理材料 |
附录10 知情同意书 |
文献综述 综合饮食护理对血液透析患者甲状旁腺影响的Meta分析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5)老年血透患者的营养评估与改善措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基本资料与研究方法 |
1.1 患者的基本情况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比较老年组与非老年组的各项指标 |
2.2 比较营养不良组与营养正常组的MQSGA结果 |
3 讨论 |
(6)有氧运动与营养管理对维持性血透患者营养不良的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对象 |
1.2 血透治疗方法 |
1.3 营养状况评价 |
1.4 监测指标 |
1.4.1 营养摄入情况 |
1.4.2 营养测量学指标 |
1.4.3 营养生化指标 |
1.5 有氧运动管理 |
1.5.1 定期进行有氧运动患者教育讲座 |
1.5.2 制定有氧运动指导手册 |
1.5.3 个体化运动方案的定制 |
1.6 营养管理 |
1.6.1 制定个体化饮食方案 |
1.6.2 保证血透充分性 |
1.6.3 贫血的改善 |
1.7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有氧运动与营养管理前、后营养状况比较 |
2.2 有氧运动与营养管理前、后膳食摄入比较 |
2.3 有氧运动与营养管理前、后各营养指标比较 |
3 讨论 |
(7)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营养知信行问卷编制及初步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维持行血液透析患者现存问题 |
2.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营养问题 |
3.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临床营养干预现状 |
4.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营养护理干预现状 |
6.研究目的及意义 |
7.研究路线 |
第一部分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饮食自我管理体验质性研究 |
1.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质量控制 |
1.4 访谈资料分析 |
2.研究结果 |
2.1 主题一:饮食相关知识学习体验 |
2.2 主题二:饮食信念和态度形成体验 |
2.3 主题三:相关行为管理体验 |
3.讨论 |
第二部分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营养知信行问卷编制 |
1.对象与方法 |
1.1 条目池构建 |
1.2 德尔菲专家函询 |
1.3 预调查 |
1.4 问卷条目筛选 |
1.5 问卷信效度评价 |
2.结果 |
2.1 条目筛选 |
2.2 问卷信度评价 |
2.3 问卷效度评价 |
3.讨论 |
3.1 构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营养知信行问卷》的意义和必要性 |
3.2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营养知信行问卷》的评价 |
3.3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营养知信行问卷》的构建流程合理 |
3.4 局限性 |
第三部分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营养知信行问卷初步应用 |
1.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调查指标及工具 |
1.3 调查过程 |
1.4 质量控制 |
1.5 统计学分析 |
2.结果 |
2.1 调查对象一般资料 |
2.2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营养知信行得分情况 |
2.3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营养知信行得分与营养学相关指标相关性 |
2.4 患者一般人口学资料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营养知信行得分的单因素分析 |
2.5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营养知信行影响因素的多重线性回归分析 |
2.6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营养知信行得分和健康相关生存质量相关分析 |
3.讨论 |
3.1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营养知信行现状 |
3.2 维持行血液透析患者营养知信行问卷得分影响因素分析 |
3.3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营养知信行问卷相关性分析 |
3.4 局限性 |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维持性血透析患者营养知信行问卷编制与评价 |
个人简历 |
致谢 |
综述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营养相关护理模式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8)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疲乏的中医证候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 维持性血透患者疲乏的西医研究概况 |
1.1 维持性血透患者疲乏的西医认识 |
1.2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疲乏的流行病学研究 |
1.3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疲乏的发病机制 |
1.4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疲乏的影响因素 |
1.5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疲乏的西医干预治疗 |
1.6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疲乏的测量量表 |
2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疲乏的中医研究概况 |
2.1 疲乏的中医认识 |
2.2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疲乏的归属及病因病机 |
2.3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中医证候相关研究 |
2.4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疲乏的中医治疗 |
参考文献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病例选择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
2.2 病例信息采集表的制定及内容 |
2.3 样本量估算 |
2.4 质量控制 |
2.5 数据整理及统计分析 |
3 研究结果 |
3.1 MHD疲乏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 |
3.2 MHD疲乏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特点 |
3.3 MHD患者疲乏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分析 |
3.4 MHD患者疲乏与中医症状积分的相关性分析 |
3.5 MHD患者疲乏的影响因素分析 |
4 讨论 |
4.1 MHD疲乏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分析 |
4.2 MHD疲乏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特点 |
4.3 MHD患者疲乏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分析 |
4.4 MHD患者疲乏的影响因素分析 |
5 结论 |
6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基于移动医疗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延续护理信息平台模块内容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延续护理的研究现状 |
1.2.2 移动医疗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延续护理中的应用现状 |
1.2.3 研究与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
1.3 相关概念 |
1.3.1 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 |
1.3.2 延续护理(Transitional Care,TC) |
1.3.3 医院-社区-家庭一体化延续护理模式 |
1.3.4 移动医疗(Mobile Health,m-Health) |
1.3.5 信息平台(Information Platform) |
1.4 理论依据 |
1.4.1 奥马哈系统(Omaha System) |
1.4.2 慢性病保健模型(Chronic Care Model,CCM) |
1.4.3 自我效能理论(Self-efficacy Theory) |
1.4.4 信息论 |
第2章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延续护理需求的质性研究 |
2.1 成立课题小组 |
2.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2.1 研究对象 |
2.2.2 研究方法 |
2.3 研究结果 |
2.3.1 受访者一般资料 |
2.3.2 访谈结果 |
2.4 讨论 |
2.4.1 加强疾病相关知识宣教和指导,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 |
2.4.2 合理利用卫生资源,建立医院-社区-家庭护理模式 |
2.4.3 增强家庭、社会支持力度,促进患者心理健康 |
2.4.4 对构建基于移动医疗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延续护理信息平台启示 |
2.5 小结 |
第3章 基于移动医疗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延续护理信息平台模块内容的构建 |
3.1 基于移动医疗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延续护理信息平台模块内容的初步形成 |
3.1.1 前期研究结果分析 |
3.1.2 理论应用 |
3.1.3 相关指南参考 |
3.1.4 软件功能荟萃 |
3.1.5 小组讨论法 |
3.2 德尔菲专家函询法 |
3.2.1 选择函询专家 |
3.2.2 编制函询问卷 |
3.2.3 专家函询流程 |
3.2.4 模块指标筛选标准 |
3.2.5 统计分析方法 |
3.3 偏倚及质量控制 |
3.3.1 研究设计阶段 |
3.3.2 研究实施阶段 |
3.3.3 数据处理阶段 |
3.4 研究结果 |
3.4.1 专家基本情况 |
3.4.2 专家积极性 |
3.4.3 专家权威程度 |
3.4.4 专家意见协调程度 |
3.4.5 专家意见集中程度 |
3.4.6 指标的筛选与修改结果 |
3.4.7 基于移动医疗的MHD患者延续护理信息平台模块的最终确立 |
3.5 讨论 |
3.5.1 研究方法的评价 |
3.5.2 专家构成分析 |
3.5.3 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分析 |
3.5.4 平台模块修订说明 |
3.5.5 构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延续护理信息平台的必要性 |
3.5.6 构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延续护理信息平台的可行性 |
3.5.7 构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延续护理信息平台的意义 |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
4.1 研究结论 |
4.2 研究的创新性 |
4.3 研究的局限性 |
4.4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
参考文献 |
(10)应用竞争风险模型探讨老年血透患者首次自体动静脉内瘘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1.1 老年血液透析患者情况的概述 |
1.2 老年MHD患者的AVF |
1.3 AVF功能障碍的流行病学、机制和影响因素 |
1.4 适合老年MHD患者的营养评估方法 |
1.5 竞争风险模型 |
1.6 本研究的意义 |
1.7 需要解决的科学问题 |
2.一般资料和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AVF功能障碍的判断标准 |
2.3 研究方法 |
2.4 本课题研究技术路线 |
2.5 统计学方法 |
3.结果 |
3.1 结果第一部分 我中心老年AVF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全因死亡危险因素的分析 |
3.2 结果第二部分 使用传统COX回归模型分析老年患者AVF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 |
3.3 结果第三部分 使用竞争风险模型对老年MHD患者的AVF进行生存分析 |
小结 |
4.讨论 |
5.结论 |
6.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7.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8.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英文缩略词 |
附录二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四、维持性血透老年患者营养状况的评估(论文参考文献)
- [1]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营养不良患者营养状况评估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 毕明明,姜美娟. 中国基层医药, 2021(06)
- [2]中医药与慢性肾脏病营养状况的系统综述与meta分析[D]. 宋子威.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3]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并发营养不良的中医体质相关性研究[D]. 李冰.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4]基于Roy适应模式自制饮食计划对血透患者的影响[D]. 刘明真.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老年血透患者的营养评估与改善措施分析[J]. 陈洁鹤.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21(05)
- [6]有氧运动与营养管理对维持性血透患者营养不良的疗效[J]. 杨荆,王淑娴,周竹.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20(11)
- [7]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营养知信行问卷编制及初步应用[D]. 许远.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4)
- [8]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疲乏的中医证候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研究[D]. 姚晨思.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9]基于移动医疗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延续护理信息平台模块内容的构建[D]. 余丹. 南昌大学, 2020(08)
- [10]应用竞争风险模型探讨老年血透患者首次自体动静脉内瘘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D]. 汤睿莹. 暨南大学, 20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