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低成本产品在加入WTO后获得新的动力 鹅产品将成为出口增长点(论文文献综述)
范盱阳[1](2017)在《中国海外经济利益维护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国家利益突破地理疆界,海外经济利益出现了加速拓展的趋势。海外经济利益不仅成为国家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其重要性日益增强。世界上的主要大国都十分重视海外经济利益的拓展和维护。维护海外经济利益在一定层面上已经成为大国崛起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来,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相互依赖的程度日益增强。中国在实现自身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上参与了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中国海外经济利益的数量、范围、重要性不断扩大。在全球经济治理重要性不断提升,中国经济发展对外部市场和资源依赖性不断增强,对外投资数量不断扩大和对外贸易深入发展的背景下,中国海外经济利益不仅具有了更加广阔的内涵,而且以迅速增长的态势向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拓展。中国海外经济利益已经成为中国国家利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维护中国海外经济利益不仅对中国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具有深远的意义。中国海外经济利益在世界范围内以多种形式的快速发展使得中国海外经济利益维护问题日益凸显。从外部环境看,原有的不合理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依然存在,国际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趋势有所增强,中国企业面临的来自东道国政治层面、经济层面、政策层面、法律层面、社会层面等风险层出不穷;从内部条件看,由于中国海外经济利益短时间内迅速发展,中国在维护海外经济利益上还存在经验不够丰富、维护机制不够健全等问题。因此,在全球经济竞争态势加剧和中国海外经济利益迅速拓展的背景下,研究中国海外经济利益维护问题既具有现实性又具有紧迫性。中国海外经济利益维护问题涉及多个学科研究领域,国内已经有不少研究中国海外经济利益维护的学术成果。但就目前而言,绝大多数研究主要分散在各个相关领域,集中对中国海外经济利益维护进行全面研究的成果尚未出现。本文试图从中国海外经济利益整体出发,通过详细分析中国海外经济利益现状和中国海外经济利益面临的风险等问题,借鉴美国和日本在维护海外经济利益上的成功做法,以期从战略层面对维护中国海外经济利益提出一些建议和意见。整体而言,中国海外经济利益面临多层次的风险和挑战。从全球经济治理层面看,由于当前全球经济治理模式存在根本性缺陷,导致全球性经济失衡以及国际经济危机周期性发生等问题难以得到根本解决,中国海外经济利益面临巨大的不确定性。从国际贸易层面看,形式多样的贸易保护主义成为制约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障碍。从对外投资和海外资产层面看,由于中国对外投资的特点导致中国对外投资不仅容易遭受来自东道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动荡等风险的威胁,还容易受到投资保护主义的制约。从海上运输通道安全层面看,由于地缘特点和其它原因,中国海上运输通道面临现实和潜在的风险。因此,中国需要在全面衡量可用于维护海外经济利益资源的基础上,根据中国海外经济利益发展的实际情况,采取积极稳妥的维护战略。本论文除绪论外,正文共有5章。绪论部分首先介绍了论文选题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其次对国家利益、中国海外利益、中国海外经济利益等几个主要方面内容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最后对本论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创新点和难点进行阐述。第一章为“相关概念界定”。本章利用逻辑演绎的方法,对国家利益、海外利益、海外经济利益等概念进行梳理。在全面总结分析国际政治主要理论关于国家利益概念的基础上,从全球化对国家利益的影响出发,指出海外利益和海外经济利益已经成为国家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本章还对中国海外利益和海外经济利益的概念和分类进行界定和说明。第二章为“中国海外经济利益现状”。首先,分析了中国对国际经济体系认识的变化历程,中国海外经济利益不断拓展的动因,以及中国目前在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利益现状。其次,通过分析中国国际贸易的总体情况、区域分布情况和产品构成情况,说明中国在开展国际贸易中的利益现状。再次,通过分析中国对外投资的规模、结构分布、地域分布等问题,说明中国在对外投资中的利益现状。最后,对其它形式的中国海外经济利益作出总体的分析。第三章为“中国海外经济利益面临的风险与挑战”。首先,本章阐述了由于全球经济治理模式存在严重缺陷给中国海外经济利益带来的严重威胁。其次,从贸易保护主义角度论述了其对中国海外经济利益特别是国际贸易带来的风险和挑战。再次,从中国对外投资所面临的保护主义和其他风险出发,指出中国对外投资面临的制约和瓶颈。最后,阐述了中国海上运输通道面临的现实风险和潜在风险,以及海外员工面临的安全风险。第四章为“典型发达国家维护海外经济利益的做法”。本章主要介绍和分析了美国和日本在维护海外经济利益上采取的主要途径。首先,在分析美国实现和维护海外经济利益具体做法的基础上,重点论述了美国利用其作为国际经济规则的制定者或主导者的地位所获得的巨大经济收益。其次,在阐述日本在实现和维护海外经济利益时所采取的战略措施和实施方式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日本维护海外经济利益的战略性、法律性和多元性等特点。第五章为“加强中国海外经济利益维护的举措”。首先,阐述了中国在维护海外经济利益的复杂性、中国海外经济利益冲突的多元性和中国拥有资源的相对有限性。其次,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推进中国对外贸易升级转型、完善中国对外投资体制机制、增强外交工作服务海外经济利益能力、适当运用军事力量等方面提出了维护中国海外经济利益的具体举措。
邾立涛[2](2014)在《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财政政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经济结构调整问题既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命题,又是一个有着丰富历史内涵和重大现实意义的实践问题。从世界发展历程来看,经济结构变迁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和推动力。历史表明,现代经济增长的本质在于经济结构变迁。这种成功的经济结构变迁正是发达国家持续保持领先地位的重要原因。而不少国家未能及时克服诸多结构性矛盾,导致落入所谓“中等收入陷阱”(mid-income trap)。从全球经济发展态势来看,经济结构调整升级成为各国政策制定者和广大公众关注的焦点。本次国际金融危机充分暴露了世界经济长期存在的结构性矛盾。当前,世界经济格局深刻调整,经济结构优化问题已经成为各国政策主旋律。就我国而言,从中长期视野来看已告别长期高增长时代,正处于发展阶段转换期,经济结构矛盾更加突出。从近中期来看,我国既处于经济增速转换阶段,又面临着经济结构调整阵痛,还需要逐步消化前期刺激政策后遗症,宏观政策存在调结构与保增长之间“两难”局面。但是,经济结构调整已经无法回避,必须进一步实质性地推动。理论与现实映照,正是本文写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本文以财政政策为主线,围绕经济结构如何调整、财政政策如何合理发挥作用等重大命题,进行了研究阐述。本文的具体章节安排如下:第1章,导言。本章阐述了论文的研究背景以及研究意义;针对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经济结构、公共品、财政政策以及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论文的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研究结构以及可能创新点和不足。第2章,文献综述。首先,本章总结了关于经济增长问题的理论研究,简要回顾了古典学派、新古典学派理论观点,重点剖析了现代增长理论的各个主要代表性理论。其次,本章对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问题的理论研究加以总结,剖析了发展经济学理论各学派观点,指出经济结构问题在发展经济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再次,本章还对中等收入陷阱问题相关研究加以简要归纳总结。第四,本章系统地总结了关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以及相关财政支持政策问题的代表性研究。第3章,财政政策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有关理论问题。首先,本章分析了市场和政府在经济结构调整中的各自作用,指出各国政策实践证明经济结构调整需要结合市场和政府作用。其次,本章梳理总结了西方财政政策思想、财政政策基础要素,并特别针对内生增长理论和新结构经济学(New Structural Economics)进行财政政策视角阐述,尝试奠定财政政策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理论基础。最后,本章详细分析了相关财政政策工具的作用机制,含财政体制政策、预算政策、税收政策、公共融资政策、公债政策、财政支出政策、资产折旧政策等方面。第4章,我国经济结构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形势。本章认为我国经济结构问题突出表现为三大结构(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城乡和区域结构)的不合理、不协调。其中,需求结构不合理突出体现为投资与消费需求失衡,外部需求稳定性弱、水平不高;产业结构不平衡突出体现为三次产业发展不均衡,创新能力弱,环境资源压力大;另外,城乡和区域发展差距依然较大。本章还指出国际经济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处于加快调整进程之中;我国正处于发展阶段转换期,挑战与机遇并存,我国经济结构调整面临新形势。第5章,我国财政政策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缺陷与不足。本章阐述了在经济结构调整方面的财政政策缺陷,首先,整体战略规划安排不足;其次,在财政体制上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以及转移支付制度不完善;再次,在税收制度上,税收结构不够完善,税收功能发挥不够充分或者存在错位问题;第四,公共融资体制不完善,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累积。第6章,财政政策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国际经验与启示。本章从战略规划、政策工具运用和微观企业支持等多个层面对相应国际经验进行总结分析,包括:发达国家推进“再工业化战略”、促进新兴产业发展和扶持中小企业的政策实践,以及部分新兴经济体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实践。第7章,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财政政策框架。本章阐述了经济结构调整的基本方向以及相应财政政策目标、原则、着力点,并详细分析了主要财政政策工具运用和制度政策完善思路。第8章,促进需求结构改善的财政政策思路。本章提出相关政策导向为有效扩大消费需求,优化投资需求,稳定和改善外部需求;阐述分析了财政政策在消费方面要提高能力与消除障碍相结合,在投资方面要正面激励与负面制约相结合,在外需方面要致力于稳定传统优势、塑造新优势。第9章,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财政政策思路。本章提出相关政策导向为优化布局,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同时搞活微观企业层面,提高企业效益;阐述了财政政策要紧密结合产业、投资、金融等政策,区别对待,统筹推进,精准施策。第10章,促进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的财政政策思路。本章提出政策导向为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打造区域经济带,加快发展海洋经济,推进新型城镇化,提高农村发展水平;阐述了财政政策要整体发力,加大支持力度,改革支持方式,提高支持效果。总体来看,本文在研究中具有以下创新之处:首先,研究思路创新。经济结构调整的要义在于提高增长效率。目前国内已有研究大多聚焦于配置效率研究。本文一方面侧重宏观层面的配置效率研究,同时兼顾微观层面的技术效率分析,努力形成涵盖整体国民经济、产业行业、区域以及企业、劳动者等多层次的分析范围。其次,研究观点创新。本文“跳出财政看财政”,一方面结合财政工具特性,针对改善需求结构、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等领域全面阐述了财政政策框架;同时,将财政政策与国有资本运营、混合所有制、政策性金融等领域有机融合,提出了一系列较富创新性的政策建议,例如经济结构调整中实施部分国有资本变现,PPP模式结合混合所有制推进,发行经济结构调整国债或金融债券,依托特定金融机构专业运作,设置国家级和省级专门股权投资基金等。并且,本文还专门分析了财政政策与其他政策搭配运用问题,在一些领域探索提出创新建议。
黄安[3](2014)在《新时期中国外贸转型发展研究》文中提出危机中涅盘,转型中重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开放型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对外贸易发展快速,有力助推了经济社会发展,显着提升了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也为世界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入,国际间经济往来日益密切,对外贸易在彰显其对经济发展重要性的同时,也越来越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经济衰退,其影响的范围与程度远远超出人们的预期。从国际上看,目前虽然经济呈现企稳回升态势,但经济复苏乏力、形势复杂多变、隐忧风险仍然存在,下行压力仍较大,外需尚未根本改善,贸易摩擦增多等;从国内看,结构性矛盾突出、产能过剩明显、发展方式粗放等矛盾突出。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经济进入大调整、大转型时期。面对国内外多种因素的叠加影响,国际金融危机表面是对我国外贸增长速度的影响,实质上是对发展方式的冲击。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推动外贸转型发展,成为新时期我国外贸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也是我国在新形势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外贸持续发展、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本论文以马克思的对外贸易理论为基础,对西方近现代的国际贸易相关理论及中国特色对外贸易理论的探索和发展进行了分析和把握。在理论溯源的基础上,对我国外贸体制演进、发展实践及存在问题进行了研究和剖析。随后,论文论述了新时期中国外贸转型发展的必要性、重要意义,分析了当前中国外贸转型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在探索中国外贸如何转型时,论文分析研究了美国、日本等当今世界贸易强国的外贸发展模式。最后,本论文在结合我国当前的发展实际,借鉴世界贸易强国发展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新时期中国外贸转型发展的基本思路,探索了比较贴近实际、科学可行的路径选择,对我国如何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迈进提供了发展思路。
徐维[4](2012)在《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效应》文中研究指明农产品贸易大则事关国家粮食安全,平衡世界粮食余缺;小则影响人们日常膳食,优化饮食结构。通过扩大农产品出口,有利于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农业科技的创新和推广,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实现农民增收。加强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出口可以缓解农产品贸易逆差不断扩大的局面,并逐步实现农产品贸易的基本平衡,对保证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然而,由于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特别是美国次贷危机带来的全球经济疲软,让已经趋于恶化的国际贸易环境更是雪上加霜。一些发达国家依仗自身经济和技术上的绝对优势,频频出台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对发展中国家的农产品设置障碍。我国作为农产品出口大国,自然也深受其害。我国农产品贸易逆差进一步扩大,对主要贸易伙伴的出口陷入量值双降的困境。因此,了解主要出口市场或地区的技术性贸易措施实施情况及实施动力,研究其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及影响程度,提出积极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有效途径是急需解决的问题。基于此,本研究的目的是就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展开全面系统的研究并度量其影响程度,针对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中凸显的问题提出“破壁”的有效路径。本文首先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内涵、技术差距论、技术性贸易壁垒博弈论、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经济效应等方面进行理论铺垫,对我国农产品的出口遭遇美国、欧盟和日本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情况和我国应对中存在的问题展开剖析。另外,在社会政治和经济技术两方面原因分析的基础上,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农产品主要贸易伙伴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实施动力进行排序。然后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及案例分析法从增加成本风险、加大通关风险、平添贸易摩擦风险三方面论述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出口风险的影响效应;利用面板数据的变截距固定效应模型及深度访谈法从推动技术进步、提升质量安全水平和加速绿色转型等方面论证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企业生产的影响效应;构建引力模型从全球19个样本国家、三大区域市场和实施潜在国三维视角测度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规模的影响效应。文章最后提出了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政策建议。论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实施动力来看,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欧盟及日本排名靠前;相比之下,东盟、南非、墨西哥等国实施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动力较弱。(2)技术性贸易壁垒从增加成本风险、加大通关风险、平添贸易摩擦风险三方面对出口风险产生影响。技术性贸易壁垒增加成本风险主要表现在提升出口价格,削弱价格优势。具体来讲,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价格具有提升效应,日本和美国TBT通报数每提高一个百分点,我国农产品出口价格指数将分别上涨0.118和0.439个百分点。(3)技术性贸易壁垒从推动技术进步、提升质量安全水平和加速绿色转型三方面对企业生产产生影响。其中,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企业技术进步具有正效应,影响的弹性系数为0.164。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技术弹性比较低,其对技术进步的贡献率不高,技术性贸易壁垒刺激强迫型自主创新和自发型技术溢出的机制还有待完善。(4)我国农产品主要贸易伙伴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实施,对我国农产品出口规模影响的弹性系数为-0.039;东盟、欧盟和北美的通报数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出口额将分别降低0.123、0.116和0.087个百分点;菲律宾、巴西、澳大利亚作为技术性贸易壁垒实施潜在国,我国农产品出口以上市场应该未雨绸缪,早做防范,争取有利时机实施多元化出口战略。
郭英[5](2005)在《人力资本影响FDI技术转移效应的作用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外商直接投资(FDI,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作为集技术、资金、管理于一体的创造性资源,是发展中国家吸收国际先进技术的主要途径。大量流入的外资在改变我国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方面起了重要作用。我国吸收外资的主要目的就是吸收国际技术转移。FDI技术转移效应的实现是个很复杂的过程,技术转移效应并不是自动产生的,这个过程受很多因素影响。在我国引进和利用国际技术扩散效应的问题上,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有效吸收FDI的技术转移效应。本文认为人力资本是影响技术转移效应的至关重要的因素。本文以人力资本和外商直接投资技术转移效应的内在关系作为研究课题,通过构建技术输入模型和技术外溢模型,以我国整体样本、区域样本、行业样本以及广东省的具体案例作为分析对象,对我国人力资本如何影响FDI技术转移效应大致形成了较为专门的研究。 在给定的计量经济模型框架内,本文得出了以下研究结果:(1) 人力资本的确影响技术转移效应。我国的人力资本水平对技术输入效应作用明显,但对技术外溢效应的作用不明显。(2) 细分人力资本变量的话,我国高中教育程度的人力资本促进了FDI技术输入的整体效应,而初中教育程度的人力资本促进了FDI技术外溢的整体效应。区域样本显示,东部地区的高中教育促进了技术输入效应,初中教育促进了技术外溢效应。而中西部地区,初中教育促进了技术输入效应,小学教育促进了技术外溢效应。(3) 广东省的个案分析也证明了人力资本的确影响外商直接投资技术转移效应的实现。研究同时发现广东省人才回流产生的技术转移效应并不明显。 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从人力资本角度提出促进FDI技术转移效应实现的政策建议:依靠教育提升我国人力资本的总体水平;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人力资本的开发效应;吸收资本和技术偏向型的外商直接投资;鼓励跨国公司在我国的研发活动、培训活动;创造更优化的条件,促进人才回流,吸引海外人才回国就业和创业。
张启忠[6](2005)在《半导体照明市场分析及产业发展研究》文中提出在能源日益枯乏、环境日渐恶化的今天,寻求一种清洁节能光源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战略课题。半导体照明光源的出现即将开创一个照明新纪元。半导体照明正在引发世界范围内照明光源的一场革命。半导体照明技术尚处在发展初期阶段,全面应用在民用照明领域还不具备条件。市场发展也不成熟。在这个时候,对半导体照明市场的研究必然要涉及半导体照明发展、应用、市场化、产业化的诸多方面。总的来说有四个方面。第一,对技术发展及相关市场领域的关注、研究。因为,技术发展快慢对市场应用、市场规模、产业发展状态都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技术、专利的关注聚焦在半导体照明领域,但不仅限于此。第二,对该领域内围绕专利、市场二方面展开的激烈竞争给予关注、研究。通过对半导体照明技术生命周期的研究,指出了在各发展阶段竞争重点,并由此引申出市场主导力量。就目前市场情况,竞争核心是以专利、市场二个方面。第三,不同竞争集团的竞争战略,主要是针对我国企业适用的竞争战略研究。我国半导体照明企业大多由民营资本经营,虽也有一二家高科技术投资企业但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总体起点低、管理落后、财力不足的局面。第四,本文对半导体照明在照明行业中的竞争结构也进行了分析,旨在对这一新技术、新产品面临的内外部环境进行深入刻画;并借助对这一新型应用产品技术的竞争结构分析,以研究半导体照明作为一项对传统照明技术产品的替代型产品的竞争能力,从而是对其市场前景的又一次展望。
焦志敏[7](2005)在《物流对经济圈产业布局和结构的影响》文中认为物流业是经济圈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经济圈内物流对于产业链的形成和各产业的聚集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从而促进产业布局的合理化与产业结构优化。大力培育与发展物流业对于强化经济圈中心城市的带动和辐射作用、提高整个经济圈经济运行效率、提升经济圈综合竞争力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论文以经济圈物流系统研究为主线,在对经济圈物流基础设施状况经济分析的基础上,研究物流对经济圈产业布局的影响;在对物流业形成与发展研究基础上,论述物流经济圈产业结构优化的推动作用。 首先介绍了经济圈的涵义和作用,分析了经济圈产业结构和布局的理论和发展趋势。 第二,分析了现代物流系统的涵义、经济圈中物流对产业形态的影响及其反作用。在物流产业形成与发展的宏观层面,论述物流产业性质,物流产业的竞争性及其作用;从企业的竞争力方面入手,在物流产业化的微观层面论述物流通过推动企业的业务流程再造来促使企业的升级,从而促进经济圈产业的升级,初步探讨了物流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同时分析经济圈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形成的内部机理,从物流对企业的影响入手,由微观到宏观论述物流对经济圈产业形态的影响,并阐述了产业发展优化对物流产业的反作用。 最后结合“成都经济圈”物流的实际情况,分析成都经济圈的社会经济、产业结构、物流基础设施及物流发展现状,进一步论述物流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并分析成都经济圈物流发展的环境以及发展的优劣势,并提出具体的对策,以实现更大的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保障经济圈合理、可持续、健康的发展。
秦彧[8](2004)在《科技兴贸战略和中国信息技术产品贸易》文中研究说明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本世纪中国的基本国策,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可持续发展总体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要实现我国外贸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树立新的发展观,以不破坏我国自然资源和环境为前提,增加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促进出口产业结构向有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转变。“科技兴贸”战略是我国出口贸易总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是实现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模式的战略转变,保证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手段。 信息技术产业是中国最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中国信息技术产品出口的高速增长,不仅提高了高新技术产品在我国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促进了信息技术产业的国际化发展,而且可以带动相关产业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发展,对“科技兴贸”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促进作用。世界信息技术产业及其贸易发展方兴未艾,中国信息技术产品贸易前景广阔,必然为“科技兴贸”战略作出更大的贡献。要实现“科技兴贸“战略实施和信息技术产品贸易发展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必须以政策环境、出口支持体系、企业分类发展战略、产业国际化、产业标准、产品结构升级等方面为工作重点。
左永权[9](2004)在《建设重庆通用发动机出口制造基地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全世界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经济全球化”成为一种不可抗拒的潮流。沉睡了几千年的中国,抓住了这历史上难得的机遇,通过改革开放、加入WTO,正逐步融入这股潮流之中,成为受“经济全球化”影响最大的国家之一。中国经济经过二十多年的高速增长,正焕发勃勃生机,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一个亮点。我国综合国力大大提升,逐渐成为举世瞩目的焦点。 地处西部的重庆,是中国最年轻的直辖市,在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也取得了快速的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但与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经济外向度不够,发展模式老化,产业结构发展不健全,比较优势没得到充分的发挥,这些问题的存在阻碍了重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本文试图运用国际贸易和产业发展的有关理论,对重庆目前的产业现状进行分析,找出目前重庆与发达地区差距所在,找到能充分发挥重庆比较优势的产业,再分析发展该产业的思路。通过这些分析,达到“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理论,为领导者提供有用的决策信息”的目的。 本文运用国际贸易中有关国际分工有关理论,分析当前国际分工的形势和中国在国际分工中应充当的角色,指出“制造业向中国转移”的必然趋势。结合重庆目前经济外向度低,经济发展后劲不足的,而重庆机械加工能力强的优势未得到充分利用这一客观现实,找到了利用重庆摩托车产业基础和机械加工优势发展“通用发动机”产业的思路。之后运用市场调查理论分析了通用发动机的广阔市场,运用波特模型,分析重庆发展通用发动机产业的外部环境的威胁(现有竞争者、潜在竞争者、替代品、购买者、供应商),提出了重庆发展通用发动机所具有的竞争优势和劣势。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对重庆发展通用发动机产业的重要性、必要性、可行性以及将面临的困难有了一个较清晰的认识。 紧接着要解决的是产业如何发展的问题。通过大量的调查,了解了重庆主要通机整机生产企业和重要零部件生产企业的基本情况以及这些企业的发展规划。本文运用规模经济、产业集聚有关理论和系统分析的方法,借鉴发达国家和国内发达地区的发展经验,对产业发展的各个要素进行了综合分析。重点解决产业如何布局、如何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如何进入欧美市场、政府支持政策和措施等问题。 通过对本文的研究,我认为,重庆经济发展必须发展对外贸易、扩大出口,要扩大出口必须发展有竞争力、有市场潜力的产业,发展通机产业成为我们的首选。本文通过对该产业的研究,只是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提出了发展通机的一些基本思路,要真正发展该产业,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由于本文数据信息收集有一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文摘要定局限性,许多因素无法精确量化,给研究工作带来缺憾。本文在研究过程中,难免有不当或不完善之处,敬请批评指正。关键词:通用发动机,出口,基地,研究
张璇[10](2004)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安徽丝绸贸易发展战略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丝绸是中国的“瑰宝”,茧丝绸是我国传统的出口商品,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给茧丝绸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对国际分工协作、联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安徽省是全国重点茧丝绸生产和出口基地,安徽省丝绸股份有限公司是我省丝绸贸易龙头企业,出口位居全国前十位,多年来,以该公司为主体的丝绸外贸企业为安徽省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如何进一步扩大安徽省丝绸产品出口规模和效益,是一个需要我们重新认识和认真思考的课题。 基于这种思考,本文首先从我国和安徽省茧丝绸生产与贸易发展现状入手,分析认为我国是丝绸生产和出口大国,但非丝绸强国;安徽省丝绸出口发展缓慢,抗风险能力较低,是茧丝绸资源大省,非加工和贸易强省的结论;然后对经济全球化给我国丝绸贸易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安徽丝绸贸易发展的特点、存在问题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分析,阐述了安徽丝绸贸易发展存在比较优势和安徽丝绸贸易发展的必要性;其次本文介绍了比较优势理论及全球最有影响力的管理大师迈克尔.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在分析安徽省丝绸贸易发展优势、劣势、机会和挑战后,提出立足比较优势,发展竞争优势是经济全球化形势下扩大安徽省丝绸产品出口规模和效益,巩固安徽省丝绸出口在国际丝绸市场的地位和份额,从而带动本省茧丝绸快速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和关键所在;最后提出安徽省丝绸出口发展战略及对策建议。
二、低成本产品在加入WTO后获得新的动力 鹅产品将成为出口增长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低成本产品在加入WTO后获得新的动力 鹅产品将成为出口增长点(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海外经济利益维护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和研究意义 |
(一) 研究缘起 |
(二) 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综述 |
(一) 关于中国国家利益的研究 |
(二) 关于中国海外利益和海外经济利益的研究 |
(三) 关于中国海外经济利益维护的研究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
第一章 相关概念界定 |
第一节 国家利益界定与分类 |
一、主要国际政治理论中的国家利益 |
二、国家利益的概念及分类 |
第二节 海外利益的概念及其发展动因 |
一、海外利益的概念 |
二、海外利益发展的动因 |
第三节 中国海外利益分类和中国海外经济利益分层 |
一、中国海外利益的界定、发展和分类 |
二、中国海外经济利益的界定及分层 |
第二章 中国海外经济利益现状 |
第一节 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利益现状 |
一、全球经济治理的主要机制 |
二、中国在主要国际经济组织中的利益 |
三、中国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利益 |
第二节 国际贸易中的利益现状 |
一、国际贸易相关理论和中国的整体收益 |
二、中国国际贸易的总体情况 |
三、中国国际贸易区域分布情况 |
四、中国国际贸易产品构成情况 |
第三节 对外投资中的利益现状 |
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情况 |
二、中国主权财富基金投资情况 |
第四节 海外运输通道和海外员工现状 |
一、海外运输通道现状 |
二、海外员工现状 |
第三章 中国海外经济利益面临的风险与挑战 |
第一节 全球经济治理模式存在严重缺陷 |
一、全球经济失衡难以消除 |
二、金融危机周期性发生 |
第二节 贸易保护主义制约中国对外贸易 |
一、贸易保护主义的发展 |
二、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特点 |
三、中国遭受贸易保护主义危害的主要表现 |
第三节 中国海外投资面临多重风险 |
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风险重重 |
二、中国对外间接投资隐忧犹存 |
第四节 海上运输通道面临现实和潜在风险 |
一、现实风险形势严峻 |
二、潜在风险不容忽视 |
第五节 海外员工安全风险日益增多 |
第四章 典型发达国家维护海外经济利益的做法 |
第一节 美国的做法:构建和主导全球经济秩序 |
一、制定并利用国际经济制度 |
二、通过国内立法保障海外经济利益 |
三、发展跨国公司实现利益拓展和维护 |
四、积极开展对外援助和运用军事力量 |
第二节 日本的做法:重视战略规划的作用 |
一、制定明确的发展战略 |
二、制定完善的保障海外经济利益的法规与制度 |
三、形成了多元参与、官民合作的保障机制 |
四、开展积极的经济外交 |
第五章 加强中国海外经济利益维护的举措 |
第一节 中国维护海外经济利益的复杂性 |
一、中国外交原则和政策的制约 |
二、中国海外经济利益面临冲突的多元性 |
三、中国海外运用军事力量的有限性 |
第二节 加强中国海外经济利益维护的具体对策 |
一、加强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主导力 |
二、推进中国对外贸易的升级转型 |
三、完善中国对外投资的体制机制 |
四、增强海外经济利益的外交维护力度 |
五、探索适当运用军事力量的新途径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财政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概念界定 |
1.2.1 经济增长、经济发展及相关概念 |
1.2.2 经济结构及相关概念 |
1.2.3 公共品及相关概念 |
1.2.4 财政政策及相关概念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和结构 |
1.5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2 文献综述 |
2.1 关于经济增长、经济发展与经济结构问题的理论研究 |
2.1.1 关于经济增长问题的理论研究 |
2.1.2 关于经济发展与经济结构问题的理论研究 |
2.1.3 关于中等收入陷阱问题的研究 |
2.2 关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问题的研究 |
2.3 关于我国财政政策促进经济结构调整问题的研究 |
2.3.1 有关我国财政政策促进需求结构改善问题的研究 |
2.3.2 有关我国财政政策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问题的研究 |
2.3.3 有关我国财政政策促进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问题的研究 |
2.3.4 有关综合研究 |
2.4 小结 |
3 财政政策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有关理论问题 |
3.1 市场和政府在经济结构调整中的作用 |
3.1.1 市场与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相互关系 |
3.1.2 市场在经济结构调整中的作用 |
3.1.3 政府在经济结构调整中的作用 |
3.1.4 政府在经济结构调整中发挥作用的理论依据 |
3.1.5 各国实践表明经济结构调整需要结合市场和政府作用 |
3.2 财政政策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理论观点 |
3.2.1 西方主要经济学派观点评述 |
3.2.2 财政政策类型、功能和目标 |
3.2.3 内生增长理论与财政政策促进经济结构调整 |
3.2.4 新结构经济学与财政政策促进经济结构调整 |
3.3 财政政策工具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作用机制 |
4 我国经济结构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形势 |
4.1 我国经济结构存在的突出问题 |
4.1.1 需求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动力不均衡 |
4.1.2 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粗放 |
4.1.3 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协调 |
4.2 我国经济结构调整面临的新形势 |
4.2.1 国际经济格局加快调整 |
4.2.2 我国正处于发展阶段转换期和矛盾凸显期 |
5 我国财政政策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缺陷与不足 |
5.1 整体战略规划安排不足 |
5.1.1 财政政策对经济结构调整战略的支撑不足 |
5.1.2 国家财力悖论妨碍经济结构调整 |
5.2 财政体制不完善,不利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 |
5.2.1 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制度安排不完善 |
5.2.2 转移支付制度不完善 |
5.3 税收制度未能充分发挥调节功能 |
5.3.1 增值税亟待彻底转型以促进产业创新升级 |
5.3.2 消费税有待完善,不利于调节生产消费行为 |
5.3.3 资源税和环境税体系不完善,不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协调发展 |
5.3.4 个人所得税和房地产税制度不健全完善,不利于经济结构调整 |
5.3.5 税收优惠政策较为混乱,对经济结构调整存在逆向激励作用 |
5.3.6 地方税结构上偏重流转税,不利于地方主动调整经济结构 |
5.4 公共投融资体制不完善,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累积,经济结构调整面临隐忧 |
6 财政政策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
6.1 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战略 |
6.2 发达国家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实践 |
6.3 发达国家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实践 |
6.4 部分新兴经济体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实践 |
6.5 启示 |
7 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财政政策框架 |
7.1 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基本方向 |
7.1.1 完善需求结构,以居民消费为核心有效扩充内需 |
7.1.2 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建立完善现代产业体系 |
7.1.3 促进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 |
7.2 财政政策目标与原则 |
7.2.1 财政政策目标 |
7.2.2 财政政策原则 |
7.3 财政政策框架 |
7.3.1 财政制度政策完善 |
7.3.2 财政政策工具运用 |
7.3.3 财政政策与其他政策协调 |
8 促进需求结构改善的财政政策思路 |
8.1 有效扩充消费需求 |
8.1.1 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提高消费能力 |
8.1.2 打破各类体制机制障碍,改善消费环境 |
8.1.3 优化消费供给,升级消费结构 |
8.2 优化投资需求 |
8.2.1 深化投资体制改革,保持投资合理增长 |
8.2.2 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 |
8.3 稳定和改善外需 |
8.3.1 大力推动出口升级 |
8.3.2 加强和改善进口,保持贸易平衡发展 |
8.3.3 促进“走出去”和对外经济合作 |
9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财政政策思路 |
9.1 财政促进巩固农业发展基础 |
9.1.1 完善农业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
9.1.2 完善农业补贴政策,统筹涉农财政资金 |
9.1.3 探索重要农产品价格市场化形成机制 |
9.1.4 建立健全有关利益补偿机制 |
9.2 财政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
9.2.1 财政支持构建产业金融体系 |
9.2.2 加强对产业需求和供给端的财政支持 |
9.2.3 完善和合理强化税收政策支持 |
9.3 财政支持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 |
9.4 财政促进创新能力提升 |
9.5 财政促进绿色发展 |
9.6 财政促进产业组织结构优化 |
10 促进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的财政政策思路 |
10.1 打造区域经济带 |
10.1.1 优先支持西部地区 |
10.1.2 加大对中部地区崛起的支持力度 |
10.1.3 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 |
10.1.4 以三大经济圈为核心,支持东部地区创新转型 |
10.1.5 加快建设长江经济带 |
10.2 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发展海洋经济 |
10.2.1 财政支持海洋基础设施建设 |
10.2.2 财政促进海洋产业结构调整和扶持涉海企业发展 |
10.3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
10.3.1 促进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 |
10.3.2 改造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改善1亿人的居住环境 |
10.3.3 推进引导中西部地区1亿人就近城镇化 |
10.3.4 创新城镇化投融资机制 |
10.4 提高农村发展水平 |
10.4.1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
10.4.2 创新扶贫开发机制,减少农村贫困人口 |
10.4.3 加强财政金融协作,创新支农方式 |
11 结论与展望 |
11.1 研究结论 |
11.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博士研究生学习期间科研成果 |
后记 |
(3)新时期中国外贸转型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目录 |
Contents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意义 |
二、研究文献综述 |
三、研究方法与主要创新点 |
第一章 中国外贸转型发展的理论溯源 |
第一节 马克思关于对外贸易的理论论述 |
第二节 西方近现代国际贸易的相关理论 |
第三节 中国特色对外贸易理论的探索和发展 |
第二章 中国外贸体制演进和发展实践 |
第一节 中国外贸体制转型历史沿革 |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外贸发展的成功实践 |
第三节 我国外贸发展有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
第三章 新时期中国外贸转型发展的必要性 |
第一节 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战略要求 |
第二节 践行“互联互通”等战略的迫切需要 |
第三节 继续发挥外贸对经济引擎作用的需要 |
第四节 科学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的客观要求 |
第四章 新时期中国外贸转型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
第一节 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外贸发展面临的挑战 |
第二节 新时期中国外贸转型发展面临的战略机遇 |
第五章 世界贸易强国的外贸发展模式及借鉴 |
第一节 世界贸易强国的主要特征及其衡量指标 |
第二节 日、美世界贸易强国外贸发展模式探究 |
第三节 世界贸易强国发展经验对我国主要启示 |
第六章 新时期中国外贸转型发展的对策思路探索 |
第一节 新时期中国外贸转型发展的思路和重点 |
第二节 影响中国外贸转型发展的因素分析 |
第三节 新时期中国外贸转型发展的理性思考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综述 |
1.3.1 国外研究动态 |
1.3.2 国内研究动态 |
1.3.3 国内外研究动态评述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技术路线 |
1.4.2 研究方法 |
1.5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技术性贸易壁垒内容界定 |
2.1.1 “壁垒”与“措施”之争 |
2.1.2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主要内容 |
2.1.3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特点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差距前提论 |
2.2.2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博弈论模型 |
2.2.3 技术性贸易壁垒经济效应分析 |
第三章 国外主要市场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实施及我国的应对现状 |
3.1 主要出口市场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实施概况 |
3.1.1 美国 |
3.1.2 欧盟 |
3.1.3 日本 |
3.2 我国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主要做法 |
3.2.1 技术法规、标准和认证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
3.2.2 质量安全监管措施的实施与强化 |
3.2.3 产品包装与标签的规范化 |
3.3 我国应对中存在的不足与问题 |
3.3.1 技术法规、标准及认证发展滞后 |
3.3.2 检验检疫投入不足 |
3.3.3 包装与标签管理缺位 |
第四章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成因及检验 |
4.1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促成因素 |
4.1.1 社会政治因素 |
4.1.2 经济和技术上的优势 |
4.2 技术性贸易壁垒促成因素的实证检验 |
4.2.1 指标及样本的选择 |
4.2.2 研究方法 |
4.2.3 研究结果及讨论 |
4.3 结论 |
第五章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出口风险的影响效应 |
5.1 技术性贸易壁垒引致成本风险 |
5.1.1 成本风险的产生 |
5.1.2 削弱价格优势 |
5.1.3 陷入反倾销困境 |
5.2 技术性贸易壁垒增加通关风险 |
5.2.1 合格评定延时风险 |
5.2.2 海关扣留风险 |
5.3 技术性贸易壁垒平添贸易摩擦风险 |
5.3.1 中欧氯霉素事件 |
5.3.2 中韩泡菜贸易风波 |
5.3.3 几点启示 |
第六章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出口企业生产的影响效应 |
6.1 技术性贸易壁垒促进出口企业技术进步 |
6.1.1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技术进步的影响路径 |
6.1.2 模型、数据来源与说明 |
6.1.3 实证检验结果与分析 |
6.2 技术性贸易壁垒提升出口企业质量水平 |
6.2.1 被调查出口企业基本情况 |
6.2.2 典型出口企业的质量安全管理 |
6.3 技术性贸易壁垒加速出口企业绿色转型 |
第七章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出口规模的影响效应 |
7.1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出口规模影响路径 |
7.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7.2.1 引力模型建立 |
7.2.2 变量的选择 |
7.2.3 样本及数据来源 |
7.3 实证研究结果及讨论 |
7.3.1 来自全球 19 个样本国家的分析 |
7.3.2 基于三大自贸区视角的分析 |
7.3.3 重点国家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与出口额的检验 |
第八章 我国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对策 |
8.1 政府层面 |
8.1.1 加强与贸易伙伴国谈判 |
8.1.2 建立以政府部门为核心的信息提供机制 |
8.1.3 加大质量安全监管力度和提高服务水平 |
8.2 行业协会层面 |
8.2.1 完善与国外相关组织的谈判机制 |
8.2.2 建立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行业预警机制 |
8.2.3 强化企业的团队合作意识 |
8.3 企业层面 |
8.3.1 加大符合成本投入 |
8.3.2 推行“基地+企业+标准化”模式 |
8.3.3 把握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的有利时机 |
8.3.4 打造绿色品牌 |
结语 |
研究结论 |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人力资本影响FDI技术转移效应的作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导言 |
1.1 研究背景及动因 |
1.2 选题依据和背景情况 |
1.3 有关概念的说明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2章 人力资本与FDI技术转移效应: 文献述评 |
2.1 人力资本是影响FDI技术转移效应的重要因素 |
2.2 人力资本影响FDI技术转移效应的作用途径 |
2.3 人力资本影响FDI技术转移效应的实证研究 |
2.4 前人研究成果的总结和评价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3章 人力资本与FDI技术转移效应: 分析框架 |
3.1 技术转移效应的发生机制 |
3.2 分析模型 |
3.3 分析方法及研究数据来源 |
3.4 本章小结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4章 人力资本影响FDI技术转移效应的总体分析 |
4.1 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现状及趋势分析 |
4.2 技术输入整体效应的计量 |
4.3 技术外溢整体效应的计量 |
4.4 本章小结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5章 人力资本影响FDI技术转移效应的地区比较 |
5.1 外商对华投资的区位分布 |
5.2 东部地区数据的计量分析 |
5.3 中西部数据的计量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6章 人力资本影响FDI技术转移效应的行业分析 |
6.1 外商对华投资的行业分布 |
6.2 中国工业行业数据的计量分析 |
6.3 高新技术产业数据的计量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7章 广东省人力资本影响FDI技术转移效应的个案研究 |
7.1 广东省外商对华投资的现状 |
7.2 分析模型的建立 |
7.3 实证结果及分析 |
7.4 本章小结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8章 促进FDI技术转移效应的政策建议——人力资本角度的思考 |
8.1 人力资本与外资效率的提升 |
8.2 外商直接投资与发展中国家的人力资本发展 |
8.3 相关政策建议 |
8.4 本章小结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
9.1 论文主要结论 |
9.2 论文不足与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6)半导体照明市场分析及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第1章 背景分析 |
1.1 照明光源的历史及现状 |
1.2 全球各国都面临能源短缺问题 |
1.3 节能环保新型光源成为市场需求热门 |
1.4 尚待解决的问题 |
第2章 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
2.1 LED 技术及半导体照明光源 |
2.1.1 LED 光源的特点 |
2.1.2 主要电光源的技术性能指标对比 |
2.1.3 单色光LED 的种类及其发展历程 |
2.2 技术应用领域及市场发展模型 |
2.2.1 技术决定因素 |
2.2.2 主要应用领域及发展方向 |
2.2.3 半导体照明市场的发展型模 |
第3章 半导体照明市场规模及预测 |
3.1 国内市需求规模场状况 |
3.2 国际市场需求规模研究 |
3.3 市场预测 |
3.3.1 市场发展趋势 |
3.3.2 全球潜在市场规模 |
第4章 半导体照明产业竞争分析 |
4.1 市场主导力量及竞争战略群体分析 |
4.1.1 竞争焦点及主导力量分析 |
4.1.2 市场竞争战略群体划分 |
4.1.3 各战略群体之间仍有区隔 |
4.2 半导体照明在照明行业的竞争压力分析 |
4.2.1 主要竞争特征 |
4.2.2 其它特点 |
4.2.3 总结 |
第5章 我国半导体照明产业未来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
5.1 “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力促产业发展 |
5.1.1 首批五十个项目加速产业发展 |
5.1.2 培育半导体照明产业发展基地 |
5.2 国家发展高科节能政策为产业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
5.3 我国半导体照明产业基本形成 |
5.3.1 把握商机力争成为市场引导者 |
5.3.2 加强政策扶植以加快我国半导体照明产业发展 |
5.3.2.1 我国半导体产业加快发展成绩突出 |
5.3.2.2 我国半导体产业发展仍需快马加鞭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摘要(中文) |
摘要(英文) |
致谢 |
(7)物流对经济圈产业布局和结构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的总体思路、主要内容与研究意义 |
1.3.1 论文研究的总体思路 |
1.3.2 论文的主要内容 |
1.3.3 论文的研究意义 |
第2章 经济圈涵义 |
2.1 经济圈的涵义 |
2.1.1 经济圈的集聚作用 |
2.1.2 经济圈的辐射作用 |
2.1.3 经济圈形成和演进 |
2.2 经济圈的产业布局和结构 |
2.3 经济圈产业结构 |
2.3.1 经济圈产业结构的定义 |
2.3.2 经济圈产业结构的性质 |
2.3.3 经济圈产业结构优化的动因分析 |
2.4 经济圈产业布局 |
2.4.1 经济圈产业布局的定义 |
2.4.2 经济圈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 |
第3章 现代物流及物流产业的形成 |
3.1 现代物流的特点及趋势 |
3.1.1 物流的价值 |
3.1.2 现代物流的特征 |
3.2 物流系统分析 |
3.2.1 物流系统作用原理 |
3.2.2 物流系统构成 |
3.2.3 物流基础设施平台系统构成 |
3.2.4 各种运输方式比较 |
3.3 现代物流业的定义 |
3.4 物流产业的形成 |
3.4.1 现代物流产业形成的环境条件 |
3.4.2 现代物流业形成的一般动因 |
3.4.3 物流产业的形成 |
3.5 物流的产业性质 |
3.5.1 产业的服务性 |
3.5.2 产业的新兴性 |
3.5.3 产业的技术密集性 |
第4章 物流与经济圈产业形态 |
4.1 经济圈物流的涵义 |
4.1.1 经济圈物流的内容 |
4.1.2 经济圈物流的特征 |
4.1.3 经济圈物流发展趋势 |
4.2 物流产业成长的竞争性 |
4.2.1 物流产业成长竞争性产生原理 |
4.2.2 物流产业成长的竞争性表现 |
4.2.3 物流推动企业的业务流程再造 |
4.2.4 物流产业化对国民经济环境的推动 |
4.2.5 物流产业成长与创新的功效 |
4.3 经济圈物流对产业的影响 |
4.3.1 经济圈物流对农业的影响 |
4.3.2 经济圈物流对商业的影响 |
4.3.3 经济圈物流对制造业的影响 |
4.3.4 经济圈物流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影响 |
4.4 经济圈产业对物流的反作用 |
4.4.1 产业形态决定物流方式的选择 |
4.4.2 促进经济圈物流产业的形成 |
4.4.3 经济圈物流促进产业发展 |
4.4.4 促进经济圈中物流产业不断完善 |
4.4.5 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的机遇 |
4.5 小结 |
第5章 物流对成都经济圈产业形态的影响 |
5.1 成都经济圈概况 |
5.1.1 地理位置 |
5.1.2 成都在经济圈发展中的地位 |
5.1.3 成都经济圈在西部经济发展中的带动效应 |
5.2 成都经济圈物流发展状况 |
5.2.1 成都经济圈物流基础设施 |
5.2.2 成都经济圈物流业发展状况 |
5.2.3 成都经济圈物流业主要存在的问题 |
5.2.4 政府对成都经济圈物流业推动 |
5.3 物流对成都经济圈产业的影响 |
5.3.1 成都经济圈产业结构概述 |
5.3.2 物流与成都经济圈电子信息产业 |
5.3.3 物流与成都经济圈汽车汽配产业 |
5.3.4 物流与成都经济圈五金、机电产业 |
5.3.5 物流对成都经济圈产业形态的影响 |
5.4 物流对推动成都经济圈产业结构合理化的举措 |
5.4.1 完善物流系统规划,促进产业布局的合理化 |
5.4.2 改善物流基础设施,为产业结构合理化提供良好平台 |
5.4.3 积极发展物流业,力争成为重要产业 |
5.4.4 成都经济圈产业与物流相互作用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8)科技兴贸战略和中国信息技术产品贸易(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科技兴贸与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 |
第一节 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
第二节 “科技兴贸”战略与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 |
第二章 国际信息技术产品贸易 |
第一节 信息技术产品贸易的定义 |
第二节 全球信息技术产品贸易状况和发展趋势 |
第三节 WTO《信息技术协议》与我国的机遇和挑战 |
第三章 “科技兴贸”战略与信息技术产品出口 |
第一节 发展信息技术产品出口贸易是科技兴贸工作的重要内容 |
第二节 我国信息技术产业及出口贸易现状与趋势分析 |
第三节 “科技兴贸”战略与信息技术贸易发展的策略思考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建设重庆通用发动机出口制造基地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目的 |
1.2 本课题研究方法 |
2 有关理论 |
2.1 经济全球化与国际分工新格局 |
2.1.1 经济全球化 |
2.1.2 弗农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
2.2 国际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
2.2.1 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
2.2.2 国际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作用 |
2.3 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理论 |
2.4 产业集聚有关理论 |
2.5 小结 |
3 重庆发展通机产业的背景 |
3.1 国际贸易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
3.2 重庆市外贸出口对经济发展带动作用不明显 |
3.3 通机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
3.3.1 通用发动机的界定和用途 |
3.3.2 通机国际市场潜力巨大 |
3.3.3 国内市场有较大拓展空间 |
3.4 制造业向中国转移 |
3.4.1 全球制造业向中国转移情况 |
3.4.2 通机制造业向中国转移的情况 |
3.5 重庆具备承接国际通机制造业转移的能力 |
3.5.1 重庆在制造业方面有雄厚的产业基础 |
3.5.2 发展通机产业可实现重庆机械制造业的协调发展 |
3.6 小结:重庆发展通机产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4 重庆发展通机的外部环境分析 |
4.1 现有主要竞争对手分析 |
4.1.1 国外通机生产企业情况 |
4.1.2 国内通机生产企业情况 |
4.1.3 市场需求和产能增长情况 |
4.2 潜在竞争对手分析 |
4.3 替代品分析 |
4.4 供应商分析 |
4.5 购买者分析 |
4.6 小结 |
5 内部优劣势分析 |
5.1 优势 |
5.2 劣势 |
5.3 重庆通机的竞争力分析 |
6 重庆通机产业发展战略分析及目标设定 |
6.1 重庆通机产业布局基本思路 |
6.1.1 轴辐式产业集聚的核心企业 |
6.1.2 卫星平台式产业集聚 |
6.1.3 通机零部件配套系统的建立 |
6.1.4 发展通用发动机产业主要措施 |
6.2 打造重庆通机产业核心竞争力分析 |
6.2.1 通机产业供应链的完善与管理 |
6.2.2 充分发挥重庆通机产业集聚效益 |
6.2.3 充分发挥政府对产业发展的积极作用 |
6.3 重庆通机产业市场营销策略 |
6.4 通机产业总体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 |
6.4.1 总体发展战略 |
6.4.2 发展战略目标 |
7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0)经济全球化形势下安徽丝绸贸易发展战略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第一章 茧丝绸贸易与生产现状 |
第一节 全国茧丝绸情况 |
一、 全国茧丝绸生产情况 |
二、 全国茧丝绸进出口情况 |
第二节 安徽茧丝绸生产及贸易现状 |
一、 生产情况 |
二、 进出口情况 |
三、 科研教育情况 |
第二章 经济全球化与丝绸贸易发展 |
第一节 经济全球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
一、 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形式 |
二、 经济全球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
第二节 经济全球化与丝绸贸易环境的变化 |
一、 出口经营逐步放开 |
二、 出口退税率下调 |
三、 反倾销的威胁 |
四、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阻碍 |
五、 SA8000责任认证的挑战 |
六、 加大丝绸业的竞争压力 |
第三节 机遇与挑战 |
一、 经济全球化给丝绸贸易发展带来机遇 |
二、 经济全球化给丝绸贸易发展带来挑战 |
第三章 安徽丝绸贸易发展前景 |
第一节 安徽丝绸贸易的特点 |
一、 丝绸出口产品特点 |
二、 丝绸出口市场特点 |
第二节 安徽丝绸贸易发展中存在问题 |
一、 丝绸外贸经营秩序亟待改善 |
二、 丝绸产品质量低,技术创新能力弱 |
三、 丝绸产业链不匹配,丝绸产业化进程缓慢 |
四、 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科研创新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 |
第三节 安徽丝绸贸易发展前景 |
一、 茧丝绸在安徽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 |
二、 茧丝绸行业具有的特殊性决定其发展的必要性 |
三、 国内外丝绸消费市场具有潜力 |
四、 发展丝绸符合国家产业政策 |
五、 安徽茧丝绸行业具有比较优势 |
第四章 安徽丝绸贸易发展战略研究 |
第一节 安徽丝绸贸易发展战略理论依据 |
一、 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 |
二、 迈可尔.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 |
三、 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之间的关系 |
四、 变比较优势为竞争优势是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基本战略 |
第二节 安徽丝绸贸易发展SWOT分析 |
一、 SWOT分析方法与SWOT分析图 |
二、 用SWOT分析法分析我省丝绸贸易面临的形势 |
第三节 安徽丝绸贸易发展战略 |
一、 总体发展战略 |
二、 具体发展战略 |
第四节 安徽丝绸贸易发展对策建议 |
一、 增加人力资本投资,建立和完善人力资源开发的薪酬体系 |
二、 着力打造“云海”品牌,积极使用高档丝绸标志 |
三、 加强科技投入,提高丝绸产品竞争力 |
四、 积极推进基地建设 |
五、 运用信息贸易促进丝绸贸易的发展 |
六、 培育丝绸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来带动丝绸产业化生产 |
七、 防止丝绸行业盲目发展和低水平重复建设 |
第五节 安徽丝绸贸易发展的支撑条件 |
一、 政策环境 |
二、 进一步改进、完善我省出口促进政策与体系 |
三、 加强对出口产品价格的指导和协调,规范化管理出口市场 |
四、 建立产业保障机制和预警机制, |
五、 制订茧丝绸产业一体化发展的政策措施 |
六、 加快我国丝绸标准体系的建设和研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术论文目录 |
四、低成本产品在加入WTO后获得新的动力 鹅产品将成为出口增长点(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海外经济利益维护问题研究[D]. 范盱阳. 中共中央党校, 2017(06)
- [2]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财政政策研究[D]. 邾立涛.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2014(12)
- [3]新时期中国外贸转型发展研究[D]. 黄安. 福建师范大学, 2014(03)
- [4]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效应[D]. 徐维.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11)
- [5]人力资本影响FDI技术转移效应的作用机理研究[D]. 郭英. 同济大学, 2005(07)
- [6]半导体照明市场分析及产业发展研究[D]. 张启忠. 吉林大学, 2005(06)
- [7]物流对经济圈产业布局和结构的影响[D]. 焦志敏. 西南交通大学, 2005(06)
- [8]科技兴贸战略和中国信息技术产品贸易[D]. 秦彧. 安徽大学, 2004(02)
- [9]建设重庆通用发动机出口制造基地对策研究[D]. 左永权. 重庆大学, 2004(02)
- [10]经济全球化形势下安徽丝绸贸易发展战略与对策研究[D]. 张璇. 安徽大学, 20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