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艺条件对膨体弹力真丝性能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刘旖娜[1](2015)在《氨纶和非氨纶机织物的拉伸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弹力织物服用舒适、性能优异,获取方法多,在纺织品中份额很大。论文是基于20个桑蚕丝机织物和仿真丝机织物,包括传统非弹力织物与各种方式获得的弹力机织物,研究氨纶和非氨纶机织物拉伸弹性等服用性能。首先,论文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中的相关性分析,对机织物经纬向定负荷伸长率、经纬向弹性回复率、静态悬垂系数、抗弯刚度、折皱缓弹角7个性能指标进行了相关性研究,明确了机织物的静态悬垂性系数与织物抗弯刚度可以用来评价织物的柔软程度;经向伸长率和经向弹性回复率可以用来反映织物经向的拉伸弹性特征,纬向伸长率和纬向弹性回复率可以用来反映织物纬向的拉伸弹性特征;折皱缓弹角不宜用来表示织物的拉伸弹性。其次,论文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中的相关性分析,对机织物性能与结构进行了相关性研究:弄清楚了影响织物经纬向拉伸弹性的显着相关因素是对应的经纬向原料,其次是对应的经纬密度;由于织物经纬线密度、经纬密度均与织物的单位面积质量有关,因此影响织物刚柔性的因素归结为织物的单位面积质量与厚度。第三,论文引入纱线是可以伸长的,改进了Peirce机织物几何模型,并基于平纹组织的纬向截面的几何模型,导出了给定负荷下织物纬向伸长率与纬纱伸长率的表达式,同时,织物纬向伸长率与织物结构参数有关。第四,论文实验建立了氨纶和非氨纶织物伸长率与纱线伸长率之间的数量关系:含氨纶织物的伸长率比较大,氨纶弹力织物25N定负荷织物伸长率对25cN定负荷纱线伸长率的线性回归方程拟合度好,斜率大,即随纱线伸长率的变化,织物伸长率的变化较大;非氨纶纱线制备的弹力织物,织物的经纬向拉伸弹性为舒适型弹性:改性弹力涤纶能赋予织物较好的拉伸弹性;涤纶变形丝能够改善织物的拉伸弹性;桑蚕丝通过加捻,在一定程度上也改善了织物的拉伸弹性。对非氨纶弹力织物作25N定负荷织物伸长率对25cN定负荷纱线伸长率的线性回归方程拟合度好,斜率小,即随纱线弹力伸长率的变化,织物伸长率的变化较缓慢。最后,论文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中的聚类分析,对实验用机织物按重量与厚度分成2类,发现了织物平方米质量较轻的桑蚕丝机织物和涤纶仿真丝机织物,悬垂系数小,抗弯刚度小,织物较柔软;而织物平方米质量较大的桑蚕丝织物仍旧具有较小的悬垂系数,较小的抗弯刚度,织物刚柔性较好,而改性弹力涤纶织物和涤纶包氨纶的弹力织物,悬垂系数大,抗弯刚度大,织物较硬挺。换句话说,合成纤维仿制织物平方米质量较大的仿桑蚕丝织物,织物的弯曲性仿真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丁莉[2](2011)在《膨体弹力真丝织物性能研究与产品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膨体弹力真丝是九十年代后期国内研究人员研制的一种全真丝新材料,通过特殊机械加工和化学处理获得,与普通桑蚕丝相比较,除了具有普通桑蚕丝良好的特质外还具有良好的膨体性与弹性。但在由膨体弹力真丝制成的织物在风格性能上能达到何种效果,如何通过织物的合理设计使膨体弹力真丝的优良特性得以充分发挥等方面有待研究。论文在膨体弹力真丝原料特性研究基础上,设计了以经纬组合配置、组织系数、织物经纬密度为变化因素的试样方案,制织了多组试样,研究了织物整理工艺,对比分析了膨体弹力真丝织物在风格性能上与普通真丝织物相比较的优劣及与织物组织结构相关参数的关系,并依据综合研究结果,设计开发了几组新产品。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膨体弹力真丝丝线需在40℃士2℃恒温清水中浸泡30min,并经烘箱80℃、30min烘干的松式处理才能达到膨松增弹效果。丝线弹性伸长率达到40%,弹性回复率达到85%以上;未经预处理的膨体弹力丝拉伸应力-应变特征与普通桑蚕丝相近,但断裂强力值比普通桑蚕丝低25%30%,经预处理的膨体弹力丝强力略有下降,断裂伸长率增大1.52倍左右。经10次抗疲劳拉伸试验丝线回弹性能下降25%左右。膨体弹力丝纵向形态有粗细节分布特征,综合膨松度达到1.852.00。(2)织物经3次40℃士2℃、30min的清水机洗和60℃烘干处理,可以达到最大且较为稳定的织物缩率。试样基本规格条件下,经用普通桑蚕丝纬用膨体弹力丝的交织型试样在整理后,织物总缩率达到10%20%左右,明显优于普通真丝织物,织物纬向缩率明显大于经向缩率,经向缩率受织物组织系数、织物纬线密度变化的影响较小,而纬向缩率随组织系数值的增大(织物逐渐松弛)而提高,随纬线密度增大而降低,织物经密变化对织物缩率影响不定;经纬全用膨体弹力丝的纯织型试样具有明显缩水性能,洗涤后缩率大部分在20%30%。并对开发纯织型膨体弹力真丝织物进行初步探索。(3)经过松式后处理的的桑蚕丝/膨体弹力真丝交织物在压缩弹性、抗折皱回复性、透气性等方面明显优于普通真丝织物,而在悬垂性能上与普通真丝织物相近。交织物的拉伸强度并不因单丝强度差而受到影响,相反断裂强力明显高于普通真丝织物。织物结构参数中组织系数、丝线密度对交织物的压缩性能、抗皱性能、透气性能都有规律性影响,而在试样条件下交织物的悬垂性能受织物结构变化的影响不明显。(4)利用灰色聚类分析方法归纳出织物膨松舒适性的最佳优化设计,得出在现有试样制织条件下,组织系数大于2且纬向紧度在40%左右,试样具有良好的膨松舒适特征。(5)依据上述结论设计开发家纺类、女装类及领带类等不同风格及用途的交织膨体弹力真丝织物及纯膨体弹力真丝绸,均能达到良好的膨松增弹效果。本文的研究结果对于膨体弹力真丝面料的生产开发具有一定的实用意义和参考价值。
王琦[3](2011)在《三维卷曲结构真丝新材料的结构及力学性能模拟研究》文中提出本课题通过特殊的物理加工以及化学药液对普通真丝进行改性处理,制备了三维卷曲结构真丝新材料,研究了三维卷曲结构真丝新材料的结构及其力学性能。改性后的三维卷曲结构真丝具有良好的弹性伸长率和弹性回复率,能有效解决了真丝易皱的问题。探讨了处理温度、处理时间以及药液浓度对三维卷曲结构真丝新材料的断裂强度、断裂伸长率以及弹性伸长率的影响。得出最佳工艺为:药液浓度为1.41Kg/m3、处理温度为95℃、处理时间5min。利用Maxwell元件、线性弹簧和非线性弹簧组成的四元件非线性粘弹模型,对三维卷曲结构真丝新材料的拉伸性能进行测试和分析,结果表明:实测数据与理论曲线相符,该模型可以预测三维卷曲结构真丝新材料的拉伸性能。利用三元件力学模型对三维卷曲结构真丝的应力松弛和蠕变性能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三元件力学模型能够很好地模拟三维卷曲结构真丝材料的应力松弛和蠕变性能。
田立勇,林红,陈宇岳,王琦[4](2011)在《膨体弹力真丝的超分子结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利用扫描电镜(SEM)、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光谱、X射线衍射(XRD)以及Instron单丝强伸测试等方法对膨体弹力真丝的超分子结构进行了研究。桑蚕丝经独特交捻技术和超分子技术改性,纤维的原纤结构发生溶胀、分纤,纵向表面有凹槽,纤维收缩,弹性性能有明显的提高,断裂强度有所下降,结晶度降低,构象由其β—折叠向无定型转变。根据实验,结合Hearle缨状原纤结构模型对膨体弹力真丝的反应历程进行了模拟分析。
王保中[5](2009)在《真丝/低旦合纤异收缩复合变形丝的研制及其结构与性能》文中研究表明为了使真丝织物能突破传统的轻薄型,向粗犷、厚重型风格发展,改善丝绸织物的服用性能,扩大其应用范围,制备具有特殊风格的真丝异形丝,开发具有多样性风格的新型真丝纤维材料,具有极其现实的意义。本课题研制了一台齿轮热机械变形装置,将茧丝束与低旦合成纤维长丝纱进行复合变形,利用合纤丝与真丝间的异收缩效应,强化真丝的变形效果。研究了变形温度、变形速度以及定型条件,对变形效果的影响,得到了优化的变形丝加工工艺条件。在此基础上,比较系统地研究了齿轮模数、原料成分等对变形丝的结构和性能的影响。通过研究得到以下结论:变形工艺条件的优化:真丝/合纤复合变形丝中,合纤丝的热收缩效应可以强化真丝的变形效果,增大了变形丝的蓬松性。升高定型温度与延长定型时间可达到相似的效果,但是过高的温度和过长的时间则会对变形丝的伸缩变形能力产生影响;较低的变形速度下,丝条与齿轮热接触时间较长,使得其变形效果和变形的保持性都较好;在变形速度相同的条件下,低变形温度下得到的变形丝的紧缩伸长率明显不如高温时。实验得到的优化的工艺条件为:变形速度40.7转/分,变形温度110℃,定型温度100℃,定型时间1.5h。齿轮模数对变形丝结构和性能的影响:大模数变形齿轮制得的变形丝的波形较大,小模数的齿轮制得的变形丝的波幅、波宽都较小,波形细密;齿轮模数对伸缩卷曲性能存在影响,齿轮模数为1时,变形丝伸缩卷曲性最好;小模数齿轮制得的变形丝具有较优异的形态稳定性。原料构成对变形丝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真丝/合纤丝复合变形丝的波宽、波幅值受合纤丝热收缩效应的影响显着,热收缩越大,波幅值越大,波宽越小,变形丝弯曲效果越好,同时复合变形丝条的异收缩形态效果,使其紧缩伸长率和紧缩弹性回复率都变小,但增大了变形丝条的线密度增幅。茧粒数较多时,制得的变形丝的表观线密度相对实际线密度的增幅相对小茧粒数变形丝要小,而伸缩卷曲性能没有明显的变化规律。真丝变形丝针织物的膨松性:真丝变形丝针织物具有良好的膨松性,精炼后,伴随着丝条纤度的降低,织物厚度下降,但膨松效果更好,压缩变形容易。
国晶[6](2004)在《弹力真丝及制品的性能与评价》文中研究说明膨体弹力真丝和柞/桑弹力真丝是近年来开发的较为成功的二种全真丝新材料,本研究以此为主要研究分析对象,研究分析了膨体弹力真丝和柞/桑弹力真丝的结构和性能,对这两种材料的织物性能也进行探索性研究。得出膨体弹力真丝和柞/桑弹力真丝均具有良好的弹性伸长和弹性回复特性,同时这二种材料都具有显着的膨体性。膨体弹力真丝和柞/桑弹力真丝的织物面料在弹性、膨体性、抗皱性、保暖性能等方面都具有普通真丝织物所没有的优良特性。 论文对柞/桑弹力真丝的评价方法也进行了探讨,通过比较分析,提出参照锦纶弹力丝FZ/T54007-1996的检验方法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手段。另外,通过技术经济分析,研究探讨了膨体弹力真丝的市场运行可行性和投资风险性,为产品的进一步发展和推广提供了依据。
黄建英,马建华,蔡明曙,闻莉华[7](2004)在《膨体抗皱真丝色织绸“桑丝绒缎”的开发》文中研究说明膨体弹力真丝纤维是一种新型的全真丝材料。文章从产品设计、生产工艺流程及印染后整理几个方面对膨体抗皱真丝色织绸新产品“桑丝绒缎”的开发过程进行了介绍与总结,并对产品在生产技术中的难题进行了解决。
管新海,陈宇岳,林红[8](2002)在《膨体弹力真丝超分子结构与特性研究》文中指出通过测定膨体弹力真丝的结晶度、取向程度、力学松弛和断裂比功等特性 ,研究膨体弹力真丝与普通生丝在超分子结构、应力松弛和蠕变等方面的特征 ,探讨其分子结构与力学特性的内在联系以及它们对膨体弹力真丝性能的影响。
王建南[9](2002)在《真丝纤维微空穴生成及结构与性能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主要采用化学方法通过对真丝纤维进行改性,制备了一种差别化微空穴真丝纤维材料。 采用中性盐类物质氯化钙、水的二元体系和氯化钙、水、乙醇的三元体系处理桑蚕丝纤维,柞蚕丝在钙盐中溶解性能与桑蚕丝有差异,本文对柞蚕丝采用中强酸磷酸处理,探讨两种丝纤维的微溶解过程,研究改性后的丝纤维的横截面形态、纵向表面形态、聚集态结构及其力学性能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丝纤维在微溶解的过程中,结晶度降低,断裂强度、断裂伸长率、初始模量均有所下降。 真丝纤维在溶解初期,纤维的原纤、微原纤之间出现了分纤,使改性后的真丝纤维内部微空穴增多,在对真丝纤维服用的力学性能影响不显着的前提下,探索并制定了形成真丝纤维微空穴的最佳工艺条件。通过电镜扫描观测了真丝纤维的微观形态结构,采用锡酸增重和测定丝纤维的吸放湿回潮率等方法,定性地表征了真丝纤维改性前后微空穴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均同样地证实了改性后的真丝纤维的微空穴明显增多。
陈宇岳,邹利云,朱良均[10](2002)在《差别化柞/桑弹力真丝加工工艺的优化设计》文中研究指明探讨影响差别化柞/桑弹力真丝主要力学性能指标的因素,指出:药液浓度是影响差别化柞/桑弹力真丝强力、弹性伸长率、弹性回复率的主要因素,处理温度是影响膨松度的主要因素。
二、工艺条件对膨体弹力真丝性能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工艺条件对膨体弹力真丝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氨纶和非氨纶机织物的拉伸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机织物弹力加工方法 |
1.1.1 含弹性纤维的弹力机织物 |
1.1.2 利用织物工艺设计获得弹性 |
1.1.3 纱线弹性处理 |
1.2 织物结构与织物性能的研究 |
1.3 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在织物分析中的应用 |
1.4 本课题研究意义及内容 |
第二章 基于多元统计分析机织物分类与织物性能相关性研究 |
2.1 织物试样的基本参数 |
2.2 织物试样的基本性能 |
2.2.1 织物性能的基本测试 |
2.2.2 织物性能测试结果 |
2.3 基于织物面密度、厚度的聚类分析 |
2.3.1 聚类分析方法 |
2.3.2 聚类分析结果 |
2.4 织物性能的相关性研究 |
2.4.1 相关性分析方法 |
2.4.2 相关性分析结果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机织物的拉伸弹性影响主要因素分析 |
3.1 机织物弹性机理 |
3.2 织物原料对织物拉伸弹性的影响的实验分析 |
3.2.1 氨纶对机织物拉伸弹性的作用 |
3.2.2 改性弹力涤纶机织物的拉伸弹性 |
3.2.3 经纬纱弹性加工改善机织物拉伸弹性 |
3.2.4 非氨纶织物拉伸弹性与纱线伸长率关系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影响弹力机织物弯曲性能的因素分析 |
4.1 机织物弯曲性能分析 |
4.1.1 机织物悬垂性 |
4.1.2 机织物抗弯性能 |
4.1.3 线弹性弯曲与机织物抗弯性能 |
4.2 机织物悬垂性实验分析 |
4.3 机织物抗弯刚度实验分析 |
4.3.1 织物平方米质量与织物抗弯刚度 |
4.3.2 织物厚度与织物抗弯刚度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2)膨体弹力真丝织物性能研究与产品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真丝织品及其发展 |
1.1.1 真丝织品的优良品质 |
1.1.2 真丝织品的缺陷与改善措施 |
1.2 膨体弹力真丝及其织物的研究 |
1.2.1 膨体弹力真丝及其织物的相关研究 |
1.2.2 膨体弹力真丝的形成原理 |
1.2.3 膨体弹力真丝的制造工艺 |
1.2.4 膨体弹力真丝存在的问题 |
1.3 本论文研究内容、方案与意义 |
1.3.1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案 |
1.3.2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膨体弹力真丝原料特征分析 |
2.1 膨体弹力真丝规格 |
2.2 丝线预处理 |
2.2.1 膨体弹力真丝预处理原理 |
2.2.2 膨体弹力真丝预处理准备 |
2.2.3 丝线弹性及干燥方式确定 |
2.3 丝线拉伸性能 |
2.3.1 试验方法 |
2.3.2 测试结果与分析 |
2.4 丝线弹性疲劳性能 |
2.4.1 定负重弹性回复测试 |
2.4.2 测试结果与分析 |
2.5 丝线膨松性能 |
2.5.1 试验方法 |
2.5.2 结果与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织物整理工艺与织物形态特征 |
3.1 织物整理工艺确定 |
3.1.1 洗涤试验方案 |
3.1.2 测试结果与分析 |
3.2 膨体弹力真丝织物的缩水性能 |
3.2.1 交织型试样整理试验 |
3.2.2 纯织型试样整理试验 |
3.3 织物表面形态特征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普通真丝/膨体弹力真丝交织物性能研究 |
4.1 试样简要规格 |
4.2 试验内容与方法 |
4.2.1 压缩性能 |
4.2.2 抗折皱性 |
4.2.3 悬垂性能 |
4.2.4 透气性能 |
4.2.5 拉伸性能 |
4.3 试验结果 |
4.4 膨体弹力真丝织物的性能分析 |
4.4.1 压缩性能 |
4.4.2 抗折皱性能 |
4.4.3 悬垂性能 |
4.4.4 透气性能 |
4.4.5 拉伸性能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膨体弹力真丝织物膨松舒适性聚类分析 |
5.1 膨体弹力真丝织物膨松舒适性 |
5.2 灰色聚类分析方法概述 |
5.3 灰色聚类过程 |
5.4 灰色聚类计算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膨体弹力真丝产品设计 |
6.1 膨体弹力真丝织物设计与试样 |
6.1.1 设计思路 |
6.1.2 工艺设计 |
6.2 织物试样效果 |
6.3 织物主要性能测试与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7.1 论文主要结论 |
7.2 论文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3)三维卷曲结构真丝新材料的结构及力学性能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蚕丝的结构与性能 |
1.3 国内外真丝改性技术研究 |
1.3.1 增重处理 |
1.3.2 抗紫外改性技术 |
1.3.3 阻燃整理 |
1.3.4 抗菌整理 |
1.4 真丝抗皱整理发展现状 |
1.4.1 真丝绸起皱的原因 |
1.4.2 真丝绸防皱的机理 |
1.4.3 真丝绸抗皱的方法 |
1.5 力学模型在纺织纤维材料中的应用 |
1.6 本研究课题的提出 |
第2章 三维卷曲结构真丝新材料的制备及其优化工艺 |
2.1 引言 |
2.2 三维卷曲结构真丝形成原理 |
2.3 实验部分 |
2.3.1 实验材料仪器 |
2.3.2 实验方法 |
2.3.3 测试方法 |
2.4 结果与讨论 |
2.5 结论 |
第3章 三维卷曲结构真丝新材料的结构和性能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3.2.2 三维卷曲结构真丝新材料结构及性能测试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三维卷曲结构真丝新材料的宏观及微观分析 |
3.3.2 三维卷曲结构真丝新材料红外光谱(FTIR)分析 |
3.3.3 三维卷曲结构真丝新材料X 射线衍射(XRD)分析 |
3.3.4 三维卷曲结构真丝新材料热性能分析 |
3.3.5 三维卷曲结构真丝新材料力学性能 |
3.4 结论 |
第4章 三维卷曲结构真丝力学性能建模研究 |
4.1 引言 |
4.2 模型的建立 |
4.2.1 三维卷曲结构真丝新材料拉伸力学模型 |
4.2.2 三维卷曲结构真丝新材料应力松弛及蠕变模型的建立 |
4.3 实验部分 |
4.3.1 实验材料 |
4.3.2 实验方法 |
4.4 计算机模拟 |
4.4.1 Matlab 简介 |
4.4.2 Matlab 的发展 |
4.4.3 Matlab 的特点 |
4.5 结果与讨论 |
4.5.1 三维卷曲结构真丝拉伸性能模拟 |
4.5.2 三维卷曲结构真丝松弛性能模拟 |
4.5.3 三维卷曲结构真丝蠕变性能模拟 |
4.6 结论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4)膨体弹力真丝的超分子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 |
1.1 材料和仪器 |
1.2 测试方法 |
1.2.1 X-射线衍射 (XRD) 测试 |
1.2.2 傅立叶红外光谱 (FTIR) 测试 |
1.2.3 扫描电镜 (SEM) 测试 |
1.2.4 力学性能测试 |
2 结果与讨论 |
2.1 膨体弹力真丝超分子结构的研究 |
2.1.1 膨体弹力真丝构象结构的分析 |
2.1.2 膨体弹力真丝结晶度的分析; |
2.2 膨体弹力真丝的形态结构分析 |
2.3 Hearle缨状原纤模型 |
2.4 膨体弹力真丝的力学性能分析和模型的验证 |
3 结论 |
(5)真丝/低旦合纤异收缩复合变形丝的研制及其结构与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蚕丝的基本结构与性能 |
1.2 真丝变形丝的研究现状 |
1.3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与内容 |
第二章 真丝复合变形丝的加工装置 |
2.1 合纤变形丝加工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
2.2 真丝复合变形丝加工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
2.3 变形加工工艺参数的标定 |
2.4 真丝复合变形丝的形态与基本结构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真丝复合变形丝加工工艺的优化 |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3.2 定型温度及定型时间的确定 |
3.3 变形速度的确定 |
3.4 变形温度的确定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齿轮模数对变形丝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
4.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4.2 齿轮模数对变形丝外观形态的影响 |
4.3 伸缩卷曲性能 |
4.4 齿轮模数对变形丝形态稳定性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复合丝的构成对变形丝结构性能的影响 |
5.1 实验材料的热收缩率 |
5.2 丝条形态变化结构模式示意图 |
5.3 复合丝的构成对变形丝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
5.4 茧丝根数对变形丝结构性能的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真丝复合变形丝针织物的性能 |
6.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6.2 复合变形丝针织物的外观 |
6.3 针织物的压缩性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附录 |
(6)弹力真丝及制品的性能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3 本研究的内容 |
第二章 膨体弹力真丝的结构和性能 |
2.1 膨体弹力真丝的成形原理 |
2.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2.1 试验材料 |
2.2.2 试验方法 |
2.3 试验结果与讨论 |
2.3.1 丝纤维的纵向形态 |
2.3.2 膨体弹力真丝的结晶结构 |
2.3.3 膨体弹力真丝的取向度 |
2.3.4 膨体弹力真丝的聚集态结构对其力学性质的影响 |
2.4 结论 |
第三章 柞/桑弹力真丝的形态与性能 |
3.1 柞/桑弹力真丝产品基本特点 |
3.2 性能测试及仪器 |
3.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3.1 柞蚕丝与桑蚕丝形态 |
3.3.2 柞/桑弹力真丝形态 |
3.3.3 柞/桑弹力真丝的拉伸性能 |
3.3.4 柞/桑弹力真丝的力学性能评价 |
3.3.4.1 力学性能的评价 |
3.3.4.2 柞/桑弹力真丝与其它真丝新材料的性能对比 |
3.3.4.3 力学性能特征 |
3.3.4.4 柞/桑弹力真丝的弹性变形 |
3.4 评价及结论 |
第四章 膨体弹力真丝织物产品的性能研究 |
4.1 加工工艺 |
4.1.1 机织物的加工工艺 |
4.1.2 编织物的加工工艺 |
4.2 试验结果及分析 |
4.2.1 织物性能 |
4.2.2 针织物性能 |
4.3 结论 |
第五章 柞/桑弹力真丝的织物性能 |
5.1 织物试样准备 |
5.2 织物性能测试 |
5.3 测试结果与分析 |
5.3.1 织物表面微观结构形态 |
5.3.2 织物的厚度、重量及体积密度 |
5.3.3 织物的拉伸性和刚柔性 |
5.3.4 织物的压缩性、剪切性和表面摩擦性能 |
5.3.5 织物的抗折皱性和透气性 |
5.4 结论 |
第六章 膨体弹力真丝的技术经济分析 |
6.1 膨体弹力真丝的产品特点及市场分析 |
6.1.1 生产工艺过程 |
6.1.2 有关工艺参数 |
6.1.3 产品特点 |
6.1.4 市场分析 |
6.2 投资及成本估算 |
6.2.1 投资估算 |
6.2.2 成本估算 |
6.2.3 销售收入的估算 |
6.3 膨体弹力真丝线的技术经济分析 |
6.3.1 现金流量计算 |
6.3.2 经济效果指标计算及评价 |
6.4 膨体弹力真丝的社会、经济效益分析 |
6.5 结论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 |
致谢 |
(7)膨体抗皱真丝色织绸“桑丝绒缎”的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1 产品设计概述 |
1.1 总体风格特征 |
1.2 经纬原料组合 |
1.3 组织结构 |
1.4 经纬密度 |
1.5 织物纹样 |
2 产品生产工艺流程 |
3 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难点 |
3.1 络筒卷纬张力和时间的控制 |
3.2 织造打纬张力的控制 |
3.3 严格各生产工序的质量控制 |
4 后整理工艺 |
5 结语 |
(8)膨体弹力真丝超分子结构与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材料和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1.1 膨体弹力真丝 |
1.1.2 普通生丝 |
1.2 试验方法 |
1.2.1 结晶度的测定 |
1.2.2 取向因子的测定 |
1.2.3 力学松弛及蠕变试验 |
1.2.4 力学特性 |
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1 膨体弹力真丝的超分子结构 |
2.2 膨体弹力真丝的松弛特征 |
2.3 膨体弹力真丝的声模量和柔量 |
2.4 膨体弹力真丝的力学特性 |
3 结论 |
(9)真丝纤维微空穴生成及结构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一、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桑蚕丝的微溶工艺探讨 |
一、 引言 |
二、 实验部分 |
三、 实验结果与分析 |
1、 溶失率测定 |
2、 氨基酸分析 |
四、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桑蚕丝微溶解过程中的形态结构研究 |
一、 引言 |
二、 实验部分 |
三、 实验结果与分析 |
1、 桑蚕丝微溶解处理后的形态 |
2、 离子刻蚀条件下的微溶解丝的形态 |
四、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桑蚕丝微溶解过程中的聚集态结构研究 |
一、 引言 |
二、 实验部分 |
三、 实验结果与分析 |
(一) 结晶结构研究 |
1、 稀酸水解法 |
2、 酶解法 |
3、 密度梯度法 |
(二) 红外光谱分析 |
1、 红外光谱原理 |
2、 结果与分析 |
四、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桑蚕丝微溶解过程中的力学性能研究 |
一、 引言 |
二、 实验部分 |
三、 实验结果与分析 |
1、 桑蚕丝微溶解过程中的强伸力特性 |
2、 桑蚕丝微溶解过程中的初始模量变化 |
3、 桑蚕丝溶解过程中的弹性性能 |
4、 桑蚕丝微溶解过程中的应力松弛特性 |
四、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柞蚕丝的溶解特性、结构及性能研究 |
一、 引言 |
二、 实验部分 |
三、 实验结果与分析 |
1、 溶解性能研究 |
2、 氨基酸分析 |
3、 柞蚕丝微溶解后的形态结构研究 |
4、 柞蚕丝微溶解后的力学性能研究 |
四、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真丝纤维微溶解过程中的微空穴研究 |
一、 引言 |
二、 实验部分 |
三、 实验结果与分析 |
(一) 真丝纤维微溶解前后吸放湿性能研究 |
1、 桑蚕丝微溶解前后的吸放湿性能研究 |
2、 柞蚕丝微溶解前后的吸湿性能研究 |
(二) 四氯化锡对真丝纤维溶解前后增重处理研究 |
1、 增重机理 |
2、 结果与分析 |
四、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八章 结论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10)差别化柞/桑弹力真丝加工工艺的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
1.1 工艺条件的选择 |
1.2 样品制备 |
1.3 精练工艺 |
1.4 仪器及测试 |
2 实验结果及分析 |
2.1 指标的设定 |
2.2 试验结果及分析 |
2.3生产工艺选择 |
3结论 |
四、工艺条件对膨体弹力真丝性能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氨纶和非氨纶机织物的拉伸弹性研究[D]. 刘旖娜. 浙江理工大学, 2015(10)
- [2]膨体弹力真丝织物性能研究与产品设计[D]. 丁莉. 苏州大学, 2011(06)
- [3]三维卷曲结构真丝新材料的结构及力学性能模拟研究[D]. 王琦. 苏州大学, 2011(06)
- [4]膨体弹力真丝的超分子结构研究[J]. 田立勇,林红,陈宇岳,王琦. 现代丝绸科学与技术, 2011(01)
- [5]真丝/低旦合纤异收缩复合变形丝的研制及其结构与性能[D]. 王保中. 苏州大学, 2009(09)
- [6]弹力真丝及制品的性能与评价[D]. 国晶. 苏州大学, 2004(05)
- [7]膨体抗皱真丝色织绸“桑丝绒缎”的开发[J]. 黄建英,马建华,蔡明曙,闻莉华. 丝绸, 2004(01)
- [8]膨体弹力真丝超分子结构与特性研究[J]. 管新海,陈宇岳,林红. 丝绸, 2002(05)
- [9]真丝纤维微空穴生成及结构与性能研究[D]. 王建南. 苏州大学, 2002(02)
- [10]差别化柞/桑弹力真丝加工工艺的优化设计[J]. 陈宇岳,邹利云,朱良均. 纺织学报, 20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