唇癌与癌前病变(附211例唇癌临床资料分析)

唇癌与癌前病变(附211例唇癌临床资料分析)

一、唇癌与癌前病变(附唇癌211例临床资料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连岩岩[1](2020)在《78例多原发恶性肿瘤患者病例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回顾性分析多原发恶性肿瘤(Multiple primary malignant tumors,MPMT)患者的发病特点、中医证型、治疗情况等临床数据,探讨MPMT的发病特点,分析可能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从而提高对MPMT的认识,为临床诊疗提供指导。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通过查阅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海泰电子病历系统和扫描电子病历系统获取肿瘤科2014年4月至2019年5月期间收治的MPMT患者的病历资料,包括MPMT患者一般信息、现病史、既往病史、诊断信息、中医证型、治疗等,随访患者生存状态。应用SPSS 25.0进行统计分析,组间的差异通过卡方检验或费舍尔精确检验进行评估,应用Kaplan-Meier方法估算生存率,Cox比例风险多因素分析以识别与死亡相关的独立因素。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78例MPMT患者,包括男性41例,女性37例,男女发病比例约为 1.11:1。2、78例MPMT患者第一原发恶性肿瘤确诊中位年龄58岁(33~85岁),女性中位年龄57岁(33~75岁),男性中位年龄61岁(41~85岁),统计分析表明第一原发恶性肿瘤患者男女年龄分布存在差异(P=0.011);第二原发恶性肿瘤确诊中位年龄64.5岁(38~86岁),女性中位年龄64岁(38~80岁),男性中位年龄66岁(43~86岁)。同时性多原发恶性肿瘤(Synchronous multiple primary malignant tumors,SMPMT)患者确诊中位年龄55.5岁(43~86岁),异时性多原发恶性肿瘤(Metachronous multiple primary malignant tumors,MMPMT)患者确诊中位年龄 66 岁(38~83 岁),MMPMT与SMPMT患者发病年龄有统计学差异(P=0.004)。69例(88.46%)患者确诊MPMT时年龄超过50岁,50例(64.10%)患者确诊MPMT时年龄超过60岁。3、第一原发恶性肿瘤与第二原发恶性肿瘤确诊中位间隔时间30个月(0~348个月)。本研究中患者在确诊第一原发恶性肿瘤后的2年内有39例(50%)患者确诊MPMT。78例患者中包括MMPMT患者56例,SMPMT患者22例,MMPMT:SMPMT发病比例为 2.55:1。双原发恶性肿瘤(Double primary malignant tumors,DPMT)66 例,三原发恶性肿瘤(Triple primary malignant tumors,TPMT)10 例,四原发恶性肿瘤(Quadruple primary malignant tumors,QPMT)2 例。4、78例MPMT共涉及170个恶性肿瘤病灶,其中位于消化系统50个,呼吸系统44个,泌尿系统20个,妇科系统17个,乳腺14个,头颈部14个,血液系统7个和其他系统4个。其中消化系统多原发恶性肿瘤1 1例,多原发肺癌4例。超过一半的肿瘤病理类型为腺癌(64/170,37.65%)和鳞癌(30/170,17.65%),腺癌在第一、第二、第三原发恶性肿瘤中占比分别为38.46%(30/78)、41.03%(32/78)和16.67%(2/12),鳞癌在第一、第二、第三原发恶性肿瘤中占比分别为16.67%(13/78)、15.38%(12/78)和33.33%(4/12),腺癌较鳞癌更常见。5、78例MPMT患者中医证型包括痰瘀互结证20例、气虚痰阻证14例、气滞痰阻证14例、气滞血瘀证10例、气阴两虚证6例、气虚血瘀证4例,湿热瘀阻证4例、气血两虚证3例、阳虚寒凝证3例。统计分析发现不同性别、MMPMT与SMPMT患者中医证型分布均无统计学差异。第一原发恶性肿瘤确诊中位年龄与中医证型分布相关(P=0.004),表现在气虚痰阻证和气阴两虚证分布存在差异,第二原发恶性肿瘤发病中位年龄与中医证型分布相关(P=0.001),表现在气虚痰阻证和气阴两虚证分布存在差异。分析治疗因素与患者中医证型分布关系,结果表明仅第一原发恶性肿瘤化疗与中医证型分布有统计学差异(P=0.012),表现在气虚痰阻证、气滞痰阻证和气滞血瘀证分布存在差异。对MPMT患者中医证型与生存时间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中医证型患者生存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92)。6、随访成功的73例MPMT患者总生存期在2个月~173个月之间,中位生存时间28 个月。1 年、2 年、5 年生存率分别为 71.23%(52/73)、53.42%(39/73)、15.07%(11/73)。Kaplan-Meier生存分析的结果显示影响MPMT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包括第一原发恶性肿瘤未行手术治疗(P=0.025)和第二原发恶性肿瘤未行手术治疗(P=0.001)。Cox比例风险多因素生存分析结果显示第二原发恶性肿瘤未行手术治疗(P=0.010)是影响MPMT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MMPMT 明显多于 SMPMT,DPMT 较 TPMT 和 QPMT 常见。2、患有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肿瘤的患者发生MPMT的风险更高,腺癌和鳞癌是MPMT最常见病理类型。3、MPMT患者最常见中医证型为痰瘀互结证、气虚痰阻证和气滞痰阻证。4、应加强恶性肿瘤患者随访工作,尤其是确诊后的2年内,对于新出现的癌灶应注意与复发癌、转移癌相鉴别,警惕MPMT的发生。5、临床中要高度重视手术治疗对于MPMT患者的重要性,对于有手术机会的MPMT患者,在对其身体状况进行综合评估的基础上,应积极行手术治疗以延长有效生存期。

孙雪娇[2](2020)在《MAGE-A在口腔鳞癌及癌前病变中的表达及生物学机制初步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检测黑色素瘤相关抗原A(Melanoma associated antigen A,MAGE-A)各亚型分别在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及癌前病变组织中的基因表达情况,筛选促其癌变、转移的主要致病因子,探讨作为其癌变及判断其预后的分子标志物;研究MAGE-A在口腔黏膜癌前病变癌变进程及OSCC淋巴结转移、肿瘤侵袭中的作用,揭示其生物学作用机制。为临床检测口腔黏膜癌前病变的恶性潜能和明确OSCC的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及判断预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q PCR)技术检测MAGE-A1、A2、A3、A4、A5、A6、A8、A9、A10、A11、A12在OSCC及癌前病变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与差异,比较表现不同程度异常增生病理学类型的口腔黏膜癌前病变组织中MAGE-A各亚型的表达差异以及OSCC组织中MAGE-A亚型表达情况与临床病理参数关系,并探讨MAGE-A各亚型间相互作用关系。结果:1、MAGE-A m RNA在18例OSCC及34例癌前病变组织标本中均有表达,其中MAGE-A1、A5、A6、A8、A9、A10、A11、A12在18例OSCC组织标本中的表达水平显着高于相应的癌前病变组织(P<0.05)。2、MAGE-A m RNA在34例表现不同程度异常增生病理学类型的口腔黏膜癌前病变组织中,MAGE-A1、A2、A3、A4、A5、A6、A8、A9、A10、A11表现为重度上皮异常增生组织中的表达高于轻度上皮异常增生组织(P<0.05),MAGE-A1、A2、A3、A4、A5表现为重度上皮异常增生组织中的表达高于中度上皮异常增生组织(P<0.05),MAGE-A6、A9、A12表现为中度上皮异常增生组织中的表达高于轻度上皮异常增生组织(P<0.05)。3、MAGE-A m RNA水平与18例OSCC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大小、肿瘤部位临床特征无关(P>0.05);MAGE-A1、A5、A6、A8、A9、A10、A11亚型的m RNA水平与TNM分期有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AGE-A1、A5、A6、A8、A9、A10、A11、A12亚型的m RNA水平与淋巴结转移有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在OSCC组织中MAGE-A多个亚型间存在显着的正相关关系(P<0.05):MAGE-A1与MAGE-A2、A5、A6、A8、A9、A10、A11、A12;MAGE-A2与MAGE-A1、A3、A4、A5;MAGE-A3与MAGE-A2、A4、A5、A11;MAGE-A4与MAGE-A2、A3、A5、A11;MAGE-A5与MAGE-A1、A2、A3、A4、A6、A8、A9、A10、A11;MAGE-A6与MAGE-A1、A5、A8、A9、A10、A11、A12;MAGE-A8与MAGE-A1、A5、A6、A9、A10、A11、A12;MAGE-A9与MAGE-A1、A5、A6、A8、A10、A11、A12;MAGE-A10与MAGE-A1、A5、A6、A8、A9、A11、A12;MAGE-A11与MAGE-A1、A3、A4、A5、A6、A8、A9、A10;MAGE-A12与MAGE-A6、A8、A9、A10。结论:1、MAGE-A基因在OSCC与癌前病变组织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MAGE-A1、A5、A6、A8、A9、A10、A11、A12在OSCC组织中高表达,说明其在OSCC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且可能参与了OSCC的癌变机制;2、MAGE-A基因表达呈现一种随癌前病变组织中口腔黏膜上皮异常增生(Oral epithelial dysplasia,OED)程度的加重,其相对表达量随之增高的现象。提示癌前病变恶变的危险性随组织中MAGE-A基因表达的增加而增加。说明MAGE-A的异常表达可能参与了口腔黏膜癌前病变的发生发展机制,其高表达可能是OSCC发生的早期事件;3、MAGE-A1、A5、A6、A8、A9、A10、A11在临床III期、IV期病例中高表达,MAGE-A1、A5、A6、A8、A9、A10、A11、A12在淋巴结转移病例中高表达,认为这些亚型可能参与在OSCC的肿瘤转移、侵袭机制中,并起一定的生物学作用,且可能与OSCC的不良预后相关;4、MAGE-A多个亚型基因表达呈正相关,推断在OSCC的进展过程中,呈现正相关关系的亚型可能相互调节促进OSCC的发生发展,认为MAGE-A家族成员间存在协同作用关系。

遆云飞,林玉冲[3](2019)在《对比分析放射和手术治疗颌面部肿瘤患者的临床效果》文中认为目的对比分析放射和手术治疗颌面部肿瘤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60例颌面部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放射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100%,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83.33%(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10.00%,明显低于对照组23.33%(P<0.05);观察组患者3年内生存率为90.00%(27/30),显着高于对照组患者3年内生存率80.00%(24/30)(P<0.05)。结论手术方式治疗颌面部肿瘤患者临床疗效更好,有利于提高患者近远期生存率,是一种值得临床推广的治疗方式。

刘巍[4](2019)在《唇炎中西医结合诊疗的临床初探》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收集唇炎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归纳总结我院近2年唇炎的临床分型、诊疗特点,结合自制的问卷调查结果以及相关文献学习所得,初步探索唇炎中医证型的临床信息及其分布规律,推动中西医结合在唇炎诊疗方面的应用,为后续临床工作的进一步推进提供参考。方法:第一阶段收集2016年9月-2018年9月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黏膜科临床诊断为唇炎的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内容包括:年龄、性别、门诊病例、等。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然后,根据初步结果制定第二阶段临床调查表,收集2018年10月-2019年3月于黏膜专家门诊就诊的唇炎患者相关问卷内容及临床体格检查内容,结合文献学习唇炎的中医分型的基础上进行初步分析探讨其可能的临床分布规律。结果:第一阶段:共得患者235人,男性77人,女性158人,平均年龄30.42±16.14;其中以21-30年龄段为多见。各年度以4月份为唇炎患者就诊高峰。病损多累及双唇,其次是下唇。症状以干燥、脱屑、瘙痒较多见。用药特点:维生素类、激素类、抗生素类药物在八大类别中处于前三位;醋酸曲安奈德注射液、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辅助含漱液氯己定在所有用药中排在前三位。第二阶段:收回45份问卷,男:女=17:28,年龄分布:7-60,平均年龄:28.56,从事脑力劳动者占60%,从事体力劳动者占40%。16人患系统性疾病:胃肠疾病5人、血压血脂异常4人、气管支气管炎症2人,糖尿病1人,肝炎1人,过敏性疾病2人。余下29人体健无殊。50%的人群存在舔唇、咬唇不良习惯。28.2%的患者尝试过中药治疗。中医证型初步问卷发现:血虚风燥型(30例)>风毒凝聚型(10例)>脾胃湿热型(5例)。结论:1.在本研究资料的范围内,唇炎的发病四季差异不明显;病损多累及21-30年龄阶段女性的数据,与其它报道有一定差异。2.在本研究资料的范围内,暂未见癌变进程。但不乏初诊即为唇癌肿块的患者,且根据其病灶边缘痕迹可考虑来自与唇炎有鉴别价值的唇部扁平苔藓或盘状红斑狼疮。3.在本研究资料的范围内,西医病损,以干燥脱屑为主;临床用药,以建议液体剂型的局部激素类药物结合相关调理为主。中医初步类型分布:血虚风燥型>风毒凝聚型>脾胃湿热型。4.同时,关于中医辨证分型的进一步研究需要更为直观和系统的量表,以实现中西医学科的真正结合性诊疗,进一步发挥二者现有技术和成果的优势。

陈法[5](2017)在《环境因素、抗氧化营养素及炎症信号通路基因多态性与口腔癌关联及预后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建立环境综合指数,探索男性和女性口腔癌发病的环境影响因素;探讨膳食抗氧化营养素与口腔癌发病的关系;研究炎症信号通路基因多态性与口腔癌易感性的关系;检验NFKB1基因启动子区多态性的生物学功能;基于Nomogram构建并验证口腔癌预后预测模型。方法1.应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对908例口腔癌新发病例和2542例对照进行面访问卷调查,收集病例和对照环境影响因素等资料。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男性和女性口腔癌的环境影响因素,分别构建环境综合指数,利用ROC曲线下面积评估环境综合指数的预测效果。2.采用食物频数问卷(food frequency questionnaire,FFQ)对研究对象过去一年的膳食情况进行调查,运用残差法对膳食抗氧化营养素平均每日摄入量进行总能量校正,应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膳食抗氧化营养素与口腔癌发病风险的关系,并进一步在验证组中验证血清叶酸与口腔癌发病的关联。3.采用分子流行病学方法,提取研究对象3ml血液样本的DNA,利用MassARRAY技术平台对炎症信号通路上26个SNPs位点进行基因分型,应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各SNPs位点与口腔癌易感性的关联,并结合叉生分析探讨基因-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4.利用定点突变技术,构建NFKB1启动子rs28362491和rs72696119两个位点不同单体型的重组载体,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探讨不同单体型对NFKB1启动子的转录活性是否产生影响,并进一步通过电泳迁移率变动实验探讨rs28362491位点突变后与转录因子的结合情况。5.应用前瞻性随访调查的方法,收集908例口腔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预后生存状况,运用Cox比例风险模型筛选口腔癌预后独立的影响因素,并利用R软件构建Nomogram预测模型,采用一致性指数评价Nomogram模型的预测性能。结果1.男性口腔癌特有的危险因素有:吸烟≥20包年、平均每日饮酒量≥20g、戴假牙年限≥10年;男性口腔癌特有的保护因素有:摄入鱼类≥3次/周、海鲜类≥1次/周、奶类及奶制品≥1次/周。而女性口腔癌特有的危险因素有:被动吸烟、烹饪油烟暴露(中度和重度)、首次性行为年龄<20岁。女性口腔癌特有的保护因素有:摄入豆类及豆制品≥1次/周。随着男性和女性环境综合指数的增加,口腔癌的发病风险也随之升高(Ptrend<0.001),环境综合指数对口腔癌的发病风险具有较高的预测效果。2.高膳食摄入维生素C、维生素E、叶酸以及β-胡萝卜素均可降低口腔癌的发病风险。在验证组人群中也显示血清叶酸水平与口腔癌发病存在负相关,且血清叶酸水平与吸烟、饮酒均存在负相乘及相加交互作用。3.NFKB1 rs28362491 Del/Del基因型和rs72696119 GG基因型可增加口腔癌发病的易感性,且rs28362491与rs72696119之间存在很强的连锁不平衡(r2=0.971),携带DG单体型的个体患口腔癌的风险是IC单体型的1.25倍(调整OR=1.25,95%CI:1.021.53)。IL1B rs1143627 GG基因型可降低口腔癌的发病风险。4.在Tca-8113和CAL-27细胞株中,与单体型IC质粒相比,转染IG、DC、DG质粒的荧光素酶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EMSA实验结果显示rs28362491 Del等位基因探针较Ins等位基因探针缺失了一条结合带。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发现rs28362491位点在ATTG插入时可与alpha-CP1转录因子结合,当该位点ATTG缺失后,该转录因子结合位点也随之缺失。5.TNM分期、肿瘤分化程度、手术治疗、放疗及治疗前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是口腔癌患者预后总体生存期独立的影响因素(P<0.05)。建模组和验证组的分析结果均显示构建的Nomogram预测模型较AJCC(2010年第七版)TNM分期评估系统具有更高的预测准确度。结论1.口腔癌发病的环境影响因素存在性别差异。男性和女性环境综合指数对口腔癌的发病具有较高的预测效果和应用价值。2.膳食增加摄入维生素C、维生素E、叶酸以及β-胡萝卜素是口腔癌发病的保护因素。3.NFKB1 rs28362491、rs72696119及IL1B rs1143627基因多态性与口腔癌易感性有关。4.NFKB1 rs28362491和rs72696119基因多态性可影响该序列与转录因子结合的能力,改变NF-κB1的表达量,进而影响口腔癌的发生发展。5.成功构建并验证口腔癌预后Nomogram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准确度和临床使用价值。

闫亚南[6](2016)在《直接灸“肝俞”对HCC癌前病变大鼠T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和IL-2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实验以腹腔注射二乙基亚硝胺(DEN)诱导肝癌癌前病变模型大鼠为研究对象,观察直接灸与间接灸法刺激模型大鼠肝俞穴后,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含量以及IL-2含量的变化,探讨灸法对肝癌癌前病变大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1.分组与模型建立:将7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10只)、肝癌模型组(15只)、直接灸1组(15只)、直接灸2组(15只)以及隔姜灸组(15只),采用腹腔注射二乙基亚硝胺(DEN)法逐步诱导HCC癌前病变模型,为期10周;直接灸1组、直接灸2组造模的同时分别给予直接灸“肝俞”穴3壮/穴、6壮/穴干预,隔日1次;隔姜灸组造模开始的同时运用“肝俞”隔姜灸法进行干预,3壮/穴,隔日1次;空白组不做任何治疗。2.指标检测:运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大鼠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 CD8+含量以及NK细胞含量的变化;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IL-2的表达;HE染色观察大鼠肝脏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1.各组大鼠肝脏形态学变化:在病理改变方面,模型组中央静脉偏离或缺如,肝索排列紊乱甚至消失,肝血窦狭窄,胶原纤维增生明显,有结节形成,细胞大小不均,细胞核深染,异型性高,出现巨核瘤细胞;艾灸各干预组光镜下癌细胞分化程度高,异型性低,有的可见脂肪变性,细胞炎症,与模型组比较有一定改善。2.各组大鼠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含量变化:(1)与空白组比,模型组CD3+T、CD4+T细胞含量降低(P<0.05,P<0.01);与模型组比,直接灸1组CD3+T、CD4+T细胞含量升高(P<0.05,P<0.01),直接灸2组CD3+T、 CD4+T细胞含量显着升高(P<0.01,P<0.01),隔姜灸组CD4+T细胞含量显着升高(P<0.01), CD3+T细胞含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艾灸干预三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与空白组比,模型组CD8+T细胞含量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直接灸1、2组和隔姜灸组的含量显着降低(P<0.01,P<0.01,P<0.01),三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与空白组比,模型组CD4+/CD8+比值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经艾灸干预后三组的CD4+/CD8+比值均显着升高(P<0.01,P<0.01,P<0.01),三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与空白组比,模型组、直接灸1组、隔姜灸组NK含量显着升高(p<0.01,p<0.01,p<0.05);与模型组比,直接灸1、2组和隔姜灸组NK含量显着降低(p<0.05,p<0.01,p<0.01),其中以直接灸2组的降幅最大;与直接灸1组比较,直接灸2组的含量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各组大鼠血清中IL-2表达变化:与空白组比,模型组大鼠IL-2表达显着降低(P<0.01),直接灸1组和隔姜灸组大鼠IL-2降低(P<0.05,P<0.05);与模型组比,直接灸1、2组和隔姜灸组IL-2血清中的表达有差异(P<0.05,P<0.01,P<0.05);三组组间比较无差异。结论:1.直接灸和隔姜灸对肝癌癌前病变病理形态学变化均有改善作用,但两种灸法对其改善程度未见明显差异。2.直接灸和隔姜灸肝俞穴均可以提高CD3+、CD4+T细胞含量,下调细胞毒性CD8+T细胞含量,使CD4+、CD8+比值趋于正常范围,调节免疫状态,提高抗肿瘤的免疫功能。3.HCC癌前病变模型大鼠NK细胞含量升高,说明其存在抗肿瘤的自然免疫应答,提高自然免疫应答的充分性可能是直接灸和隔姜灸起效的机制之一。4.HCC癌前病变模型大鼠血清IL-2含量下降,直接灸和隔姜灸肝俞穴有上调IL-2含量的作用,提示提高IL-2的含量可能是直接灸和隔姜灸发挥抗肿瘤的作用机制之一。综上所述,灸法干预肝癌癌前病变是有效的,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CD3+、 CD4+T、CD8+T、NK细胞以及IL-2的含量,从而增强抗肿瘤免疫功能,提高免疫监视,缓解其病理改变。

白云鹏[7](2016)在《口腔癌患者中上消化道第二原发肿瘤的发病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罹患头颈部鳞状细胞癌(Head and neck squamous cell carcinoma,HNSCC)的患者往往会出现伴发第二原发肿瘤(Second primary tumor,SPT)的情况,第二原发肿瘤多见于上消化道,最常见于头颈部、肺、食管等处。SPT的出现和发展是预后不良的主要因素,尽管随着全世界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各种更为先进的方法和仪器投入于针对原发口腔癌(Oral cancer,OC)的治疗和控制。但仍存在最高达20%的口腔鳞癌患者会同期或异期伴发出现于食管部位的第二原发肿瘤。因此本研究旨在评估口腔肿瘤患者中食管段SPT的发病率及其与口腔肿瘤之间的关联性。方法:此次临床研究一共纳入80人,所有样本均为患有OC的日本患者(53名男性,27名女性;平均年龄(范围):66.2(23-89)岁)。在80例患者中,依据不同的病例诊断分为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 74例),上皮内瘤变/原位癌(Or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arcinoma in situ,OIN/CIS 4例)和疣状癌(Verrucous carcinoma,VC 2例)。所有的研究参与者均接受了胃镜检查(esophagogastroduodenoscopy examinations,EGD),并因为不同的病理表现将患者的食管疾病为3个主要的亚组,包括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carcinoma,EC)组、食管上皮内瘤变(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IN)组及食管上皮异常增生(Epithelial dysplasia,ED)组。参与者的年龄、性别、吸烟指数(Brinkman Index,BI),饮酒指数(Sake Index,SI)、龋失补(Decayed,missing,filled of teeth,DMF)指数同样被纳入此次研究,判断其与EGD发生的关联性。参与者的吸烟饮酒等社会习惯记录来自于患者真实的入院病历。结果:这80位口腔肿瘤患者中,一共筛查出了20位患者,罹患上消化道疾病。其中恶性肿瘤例如上消化道鳞状细胞癌和上皮内瘤变共诊断出了13例(占总病例的16.3%),上皮异常增生7例(占总病例的8.8%),这两类一共占了总病例数的25%。吸烟指数(作为本研究中的一个连续变量)在本次临床调查中作为可能的关联性因素,对食管恶性肿瘤的单因素分析提示(作为连续变量和分类变量BI<1000 vs BI>1000)吸烟与上消化道癌症的发病关联性呈正相关。而多因素分析中同样存在明显的统计学意义证明吸烟与上消化道癌症发病的促进关系。结论:吸烟会进一步诱发口腔肿瘤患者的上消化段第二原发肿瘤,饮酒及其他因素在本次研究中尚未发现与SPT的相关性,因此我们强烈建议针对有口腔肿瘤的患者行上消化道内窥镜检查,尤其是有吸烟史的患者。

朱红[8](2016)在《南京及周边地区1267例口腔恶性肿瘤的流行病学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口腔癌是头颈部常见的恶性肿瘤,与口咽癌一起,位列全身恶性肿瘤的第6位;在一些高发地区,每年新增病例甚至占男性恶性肿瘤的25%。口腔癌的治疗往往给患者带来重要脏器功能的丧失,包括语言不清、吞咽困难、进食障碍等,以及面部容貌的改变,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现已证实,口腔癌是复杂的多基因疾病,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共同参与了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因此,口腔癌的预防显得尤为重要,而口腔癌的流行病学研究有利于疾病的预防、治疗和早期诊断。目的:口腔癌对人类健康的影响越来越大,故其危险因素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而口腔癌的流行病学研究有利于疾病的预防、治疗和早期诊断。本研究旨在分析、了解南京及周边地区口腔恶性肿瘤的发病情况和构成特点,为口腔恶性肿瘤的防治提供参考数据。方法:研究资料均来源于南京市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四年间收治的住院病例,并经病理确诊的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1267例(排除重复入院者)。本研究运用回顾性调查方法,研究分析了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临床流行病学相关信息,内容包括:性别、年龄、居住地、疾病诊断与分类等,对本组病例各年龄段进行分组,对各年龄组的发病情况、城乡患病情况、口腔癌高发部位与病理分类、口腔健康情况等加以统计分析,并对相关内容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267例口腔恶性肿瘤患者平均年龄60.94岁,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性别比为1.3:1.0,具有吸烟与饮酒史者亦为男性高于女性,60-69岁及70岁以上为高发年龄组,男性于60-69岁患病比例最高,女性于70岁以上患病比例最高,男女各年龄组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口腔恶性肿瘤以口腔癌多见,口腔癌中又以鳞状上皮癌多见,共818例,占总数64.56%;发病部位分布在前六位的依次为舌、颊、牙龈、软硬腭、颌骨、涎腺,其中以舌部为多,占27.55%。口腔溃疡、口腔粘膜病和牙齿病变者932例,占73.56%。其中口腔溃疡494例,占总数的38.99%,白斑89例,占总数7.02%,扁平苔藓18例,占总数1.42%。伴有牙齿慢性炎性病变者331例,占总数26.13%。结论:在南京市口腔医院住院治疗的口腔恶性肿瘤患者中以口腔上皮鳞癌为多见,男性多于女性,0-69岁及70岁以上为高发年龄组,男性于60-69岁患病比例最高,女性于70岁以上患病比例最高,男女各年龄组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应加强老年人的口腔保健工作,口腔科医生应重视对口腔溃疡与口腔慢性炎症的早期治疗。烟酒是口腔癌的重要危险因素,应加强口腔卫生宣教,特别是以社区为基础的口腔健康教育,加大烟酒控制力度,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口腔恶性肿瘤的发病率。

徐峰[9](2017)在《5775例口腔颌面部肿瘤的临床病理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对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近24年的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口腔颌面部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为口腔颌面部肿瘤的预防和治疗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持与依据。材料与方法:选取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近24年的住院手术患者的资料,将口腔颌面部疾病分为八大类:感染、损伤、肿瘤、涎腺疾病、神经疾患、颞下颌关节疾病、先天性畸形、其它类。将临床资料进行归类、统计,回顾性研究、分析其年龄、性别、构成比等临床资料,对口腔颌面部肿瘤的临床病理情况,如发病部位、年龄组等,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研究。结果: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口腔颌面部外科1990年1月1日2013年12月31日期间,收治住院患者总计16694例,其中男性10184例,女性6510例,男女之比为1.57:1。年住院患者呈上升趋势,从1990年全年的176人,到2013年全年的1447人,增长了8.2倍,近6年尤为明显。前三位的疾病类别是:口腔颌面部肿瘤(5775例,34.6%),先天性畸形(3988例,24%),涎腺疾病(3455例,20.8%),前三位疾病占全部病例的79.4%。口腔颌面部肿瘤患者中,囊肿1313例(23.1%),良性肿瘤及瘤样病变2077例(35%),恶性肿瘤2385例(41.9%)。口腔鳞状细胞癌共计1455例,占恶性肿瘤总数的61%。口腔鳞状细胞癌中,51-60岁年龄段为发病高峰,共计448例(30.8%),其次为61-70岁年龄段(422例,29%)、71-80岁年龄段(207例,14.2%)、41-50岁年龄段(208例,14.3%)。在口腔鳞状细胞癌的好发部位中,舌癌所占比例最高(419例,28.8%),其次为牙龈癌(283例,19.4%)、唇癌(164例,11.3%)、口底癌(154例,10.6%)、口咽癌(142例,9.8%)、颊癌(114例,7.8%)。65岁以上住院患者占总患病人数的10%,其构成比也呈上升趋势,65岁以上住院患者的首位疾病是口腔颌面部肿瘤(986例,55.1%),其次为涎腺疾病(431例,24.1%),肿瘤中恶性肿瘤729例(74%),明显多于良性肿瘤,恶性肿瘤占全部老年患者的40.7%,良恶性肿瘤之比为1:3.84。结论:1.住院患者口腔颌面部疾病中,构成比前三位的依次是口腔颌面部肿瘤、先天性畸形、涎腺疾病。2.住院患者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中,构成比最高的是鳞状细胞癌,好发部位依次为舌、牙龈、唇、口底、口咽部、颊部。3.65岁以上患者在住院患者中所占的比例呈上升趋势,65岁以上住院患者的口腔颌面部疾病中肿瘤所占比重最高,恶性肿瘤明显多于良性肿瘤。

赵春阳[10](2015)在《136例唇缺损临床治疗的回顾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唇是口腔颌面部重要的解剖结构和功能性器官之一。由于良恶性肿瘤、外伤等原因可造成唇部原有解剖形态的改变,给患者带来身体及心理上的双重打击。因此,唇部缺损的修复无论是对于恢复患者唇部形态还是功能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目的1.调查唇缺损发生的流行病学特征并分别加以分析。2.通过评价唇缺损修复术后的疗效、深入了解唇部解剖特征、探讨不同的麻醉和手术方式,为唇缺损修复选择最佳治疗方案提供依据。3.在保证唇组织缺损达到修复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恢复患者唇部正常的生理结构及功能,总结出唇部缺损修复的手术原则。材料及方法收集2001年1月-2014年12月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口腔颌面外科住院经手术治疗的唇缺损修复病例136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内容包括性别、年龄、职业、致病因素、缺损部位及大小、麻醉及手术方法的选择等。其次对患者术后进行唇重建评估及满意度调查,并绘制评分表。最后对唇重建评估及患者满意度评分进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136例唇缺损患者中男性86例,女性50例,男女比例1.72:1。患者中最小年龄为1岁,最大年龄为85岁,平均年龄为52岁,中位年龄为59岁。60-79岁患者占45.59%,在本次回顾性分析中此年龄段的发病率最高。退休患者占36.76%,体力劳动者占32.35%,是唇缺损的主要人群。唇部恶性肿瘤是造成唇缺损的主要原因,占44.85%,外伤、良性肿瘤、瘢痕、炎症分别占27.21%、13.23%、9.56%、5.15%。上唇缺损39例(28.68%),下唇缺损占97例(71.32%)。上唇或下唇的缺损面积小于1/2占67.65%,1/2-2/3占30.88%,大于2/3占1.47%。涉及口角缺损占4.41%,不涉及口角缺损占95.59%。全身麻醉57例(41.91%),局部麻醉79例(58.09%)。拉拢缝合107例(78.68%),改良Bernard皮瓣13例(9.55%),Estlander皮瓣11例(8.09%),Karapandzic皮瓣2例(1.47%),前庭沟加深术2例(1.47%),口角开大术1例(0.74%)。2.对136例患者术后1、3、6、12个月分别进行回访,从术后唇部形态及功能两大方面对唇重建后恢复效果进行评估以及患者满意度调查。各术式术后1、3、6、12个月重建后评分和患者满意度评分逐级增高(P<0.05)。说明患者恢复情况随时间延长逐渐变得更好。结论1.唇癌是唇缺损的主要致病因素,发病的人群以60-79岁的男性为主。2.唇缺损修复手术的最佳时期为一期手术,不涉及颈部淋巴清扫术者局部麻醉为最佳麻醉方案。3.唇部的血运丰富,局部邻近皮瓣修复成活率高,发生坏死感染机率低。对不同部位及范围的唇缺损患者,采用个性化的修复方案,才可以达到“形态与功能”兼顾的双重目的。4.缺损范围及缺损部位是影响患者预后效果的主要因素。

二、唇癌与癌前病变(附唇癌211例临床资料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唇癌与癌前病变(附唇癌211例临床资料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78例多原发恶性肿瘤患者病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多原发恶性肿瘤西医研究进展
        1 概述
        2 概念及诊断标准发展
        3 流行病学
        4 发病原因及机制
        5 治疗和预后
        6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恶性肿瘤中医研究进展
        1 概述
        2 中医对恶性肿瘤病名的记载
        3 恶性肿瘤病因病机
        4 近现代肿瘤病机学说
        5 中医体质学说与恶性肿瘤
        6 恶性肿瘤的中医治疗
        7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排除标准
        1.4 研究方法
        1.5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统计结果
        2.2 中医证型相关分析
        2.3 生存分析结果
    3 讨论
        3.1 发病情况
        3.2 病因分析
        3.3 中医证型
        3.4 中西医结合治疗
        3.5 预后分析
    4 结论
    5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成果

(2)MAGE-A在口腔鳞癌及癌前病变中的表达及生物学机制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口腔鳞状细胞癌诊治及肿瘤相关抗原 MAGE-A 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缩略语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个人简历
致谢

(3)对比分析放射和手术治疗颌面部肿瘤患者的临床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方法
    1.3 评价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2.3 两组患者3年生存率的比较
3 讨论

(4)唇炎中西医结合诊疗的临床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唇炎中西医结合诊疗的临床初探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处理方法
    2 结果
        2.1 第一阶段数据
        2.2 第二阶段数据
    3 讨论
        3.1 本研究群体的基本信息特点
        3.2 本研究群体的症状要点
        3.3 本研究群体的主要用药
        3.4 唇炎中西医治疗方式的比较与选择
    4 结论
    5 主要创新点
    6 存在的不足
    7 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唇炎临床病例五例
    病例一
    病例二
    病例三
    病例四
    病例五
    病例报告讨论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1 唇炎患者一般信息表
    附表2 唇炎辨证分型体征收集表
    附表3 文献四种主要唇炎治疗方法综述简表
    附表4 文献慢性唇炎治疗的主要中药方
    附表5 文献中剥脱性唇炎治疗的主要中药方剂
    附表6 文献中过敏性唇炎治疗的主要中药方剂
    文章1 发表综述《口腔扁平苔藓及其草本植物类辅助用药的主要研究进展》《浙江医学》
    文章2 发表文章《现代化讯息手段在口腔医师未来岗位胜任力培养中的临床应用》《中国高等医学教育》录用
    文章3 会议论文《2150例口腔扁平苔藓临床患病群体及就诊特点分析》
    文章4 参与文章《常见口腔黏膜病动物模型研究进展》《口腔医学》
    文章5 参与文章《角色变换法在七年制口腔黏膜病课程教学中的实践》《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专利1 参与专利《一种抑制菌丝和杀灭白念珠菌的药物》
    专利2 参与专利《一种用于治疗非糜烂期口腔扁平苔藓和口腔白斑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应用》
作者简历

(5)环境因素、抗氧化营养素及炎症信号通路基因多态性与口腔癌关联及预后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口腔癌环境影响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二部分 抗氧化营养素与口腔癌发病的关联性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三部分 炎症信号通路基因多态性与口腔癌易感性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四部分 NFKB1基因启动子区多态性的功能学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五部分 基于Nomogram构建口腔癌预后预测模型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全文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6)直接灸“肝俞”对HCC癌前病变大鼠T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和IL-2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综述一 中医药治疗肝癌的研究进展
        1. 肝癌的病因病机
        2. 肝癌的辨证论治
        3. 肝癌的中医药治疗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灸法防治肿瘤的细胞免疫机制
        1. 中医的“正气”与免疫的关系
        2. 艾灸抗肿瘤的中医源流
        3. 艾灸在肿瘤防治中对细胞免疫的影响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三 免疫系统与肿瘤的相互关系
        1. 肿瘤微环境
        2. 免疫监视学说
        3. 肿瘤逃逸现象
        4.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章 实验研究 直接灸肝俞对HCC癌前病变大鼠T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和IL-2的影响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小结
    5. 讨论
结语
    1. 结论
    2. 存在问题与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口腔癌患者中上消化道第二原发肿瘤的发病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个人简历

(8)南京及周边地区1267例口腔恶性肿瘤的流行病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引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研究方法
    1.3 肿瘤分类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2.2 男女各年龄组发病情况
    2.3 江苏各省辖市口腔恶性肿瘤患病人数
    2.4 1267例口腔恶性肿瘤患者中吸烟与饮酒患者的患病情况
    2.5 1267例口腔恶性肿瘤患者口腔癌高发部位与病理分类的构成比
    2.6 口腔粘膜病变情况
    2.7 1267例口腔恶性肿瘤患者口腔牙齿病变的情况
    2.8 发病例数随年份增长情况
    2.9 口腔专科医院确诊情况
3 讨论
    3.1 性别和年龄
    3.2 口腔恶性肿瘤男性高于女性的相关因素分析
    3.3 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高发部位的构成
    3.4 本组病例的病理分类
    3.5 口腔溃疡、口腔粘膜病和牙齿慢性炎症病变与口腔癌的关系
    3.6 江苏各省辖市口腔恶性肿瘤的发病情况
    3.7 口腔恶性肿瘤发病例数随年份增长情况
    3.8 口腔恶性肿瘤患者首诊与确诊情况分析
4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5775例口腔颌面部肿瘤的临床病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疾病分类及标准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
    1.4 统计学分析
第二章 结果
    2.1 口腔颌面部疾病构成情况
        2.1.1 近24年口腔颌面外科住院病人疾病构成总体情况
        2.1.2 不同时期住院患者各类疾病构成对比
    2.2 口腔颌面部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
        2.2.1 囊肿
        2.2.2 良恶性肿瘤及瘤样病变
    2.3 老年患者
第三章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136例唇缺损临床治疗的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一) 前言
(二) 材料和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2.1 临床资料收集
        2.2 手术方式
        2.3 术后随访及唇重建后的评估
        2.4 患者满意度调查
        2.5 统计学方法
(三) 结果
    1. 临床病例资料的特点
        1.1 性别及年龄分布
        1.2 致病因素及职业
        1.3 缺损部位及大小
    2. 术式的选择
    3. 麻醉方式的选择
    4. 唇重建后的评估及患者满意度调查
(四) 讨论
    1. 唇部缺损的发病特点
        1.1 性别
        1.2 年龄
        1.3 职业
        1.4 部位及大小
    2. 唇部缺损的致病因素
    3. 唇部的解剖结构
    4. 唇部缺损修复的麻醉方式
    5. 唇缺损修复的术式选择及重建后评估
        5.1 直接拉拢缝合
        5.2 Estlander皮瓣
        5.3 改良Bernard皮瓣
        5.4 远位组织瓣
    6. 口角成形术
    7. 唇缺损修复的手术原则
(五) 结论
(六)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唇癌与癌前病变(附唇癌211例临床资料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78例多原发恶性肿瘤患者病例分析[D]. 连岩岩.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2]MAGE-A在口腔鳞癌及癌前病变中的表达及生物学机制初步研究[D]. 孙雪娇.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0(03)
  • [3]对比分析放射和手术治疗颌面部肿瘤患者的临床效果[J]. 遆云飞,林玉冲. 四川解剖学杂志, 2019(02)
  • [4]唇炎中西医结合诊疗的临床初探[D]. 刘巍. 浙江大学, 2019(03)
  • [5]环境因素、抗氧化营养素及炎症信号通路基因多态性与口腔癌关联及预后的研究[D]. 陈法. 福建医科大学, 2017(07)
  • [6]直接灸“肝俞”对HCC癌前病变大鼠T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和IL-2的影响[D]. 闫亚南.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 [7]口腔癌患者中上消化道第二原发肿瘤的发病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的临床研究[D]. 白云鹏. 宁夏医科大学, 2016(03)
  • [8]南京及周边地区1267例口腔恶性肿瘤的流行病学分析[D]. 朱红. 苏州大学, 2016(01)
  • [9]5775例口腔颌面部肿瘤的临床病理分析[D]. 徐峰. 青岛大学, 2017(01)
  • [10]136例唇缺损临床治疗的回顾性分析[D]. 赵春阳. 大连医科大学, 2015(08)

标签:;  ;  ;  ;  ;  

唇癌与癌前病变(附211例唇癌临床资料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