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苏如皋市桑园低产的原因与改进设想(论文文献综述)
许明芬,李莉,李龙[1](2012)在《稳定江浙优质茧丝生产基地 提升我国茧丝绸国际市场竞争能力——赴江苏、浙江蚕桑生产调研报告》文中研究指明在介绍江、浙两省蚕业生产现状及所具有的生产优势的基础上,针对江、浙优质茧丝生产基地面临的突出问题,提出了重视基地建设、稳定产业基础,加快科技创新、破解产业难题,加强宏观调控、促进产业发展,稳定服务体系、增强发展后劲等稳定江、浙优质茧丝生产基地的对策。
张健[2](2011)在《城乡统筹下的区域土地整治模式研究》文中认为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重要资源和物质保障。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城镇化水平及人口数量的不断提高,人地矛盾日益凸显。国家为了改善日益紧张的人地矛盾,保障粮食安全,保证经济高速健康增长,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提出了土地整治。研究区域土地整治及土地整治模式,对丰富土地整治相关理论的基础研究,为土地整治科学发展提供理性依据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在城乡统筹发展、保证粮食安全、实现农村良好生产和生活环境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目前,关于土地整治的实践已开展不少,但关于土地整治及土地整治模式的相关理论研究尚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本研究在系统总结国内外土地整治及土地整治模式研究的基础上,以人地关系理论、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理论、生态学理论、经济学理论、区域差异理论、城乡规划理论和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深入探讨了江苏省土地整治模式问题;并以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为例,对上述理论研究进行了实证分析和综合评价。全文共分九章,主要内容为: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了论文选题的背景和意义,并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分析、总结与评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的研究目标、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第二章为土地整治及其研究的理论基础。主要概述了土地整治和土地整治模式的概念和涵义,分析了土地整治模式分类方案设计的思路,对土地整治与城乡统筹进行了互动性分析,阐述了土地整治与城乡统筹的关系,最后详述了本研究所依据的相关理论基础。第三章为区域概况及土地利用问题。主要介绍了江苏省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特征,并对江苏现阶段土地利用特征和现状作了初步描述,阐述了江苏省土地整治分区的现状。第四章为基于农业发展的土地整治模式。首先综述了江苏省农业发展的现状,在江苏省农业农村经济运行良好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形势好转的背景下,分析了近年来江苏省农业发展的变化情况,阐明了农业发展对土地利用的需求。综合考虑江苏省自然、经济和土地利用类型因素,将江苏省土地整治类型分为太湖平原土地整治区、沿江平原土地整治区、宁镇扬丘陵土地整治区、沿海平原土地整治区、里下河平原土地整治区、徐淮平原土地整治区等六大土地整治区域,对每一个土地整治区域提出相应的土地整治模式,并同时提出了各土地整治模式资金安排的优先次序。第五章为基于生态环境的土地整治模式。从江苏省的生态环境入手,通过土地利用变化和土地整治情况反映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波动。采用景观偏离度、景观多样性、景观优势度等计算方法,对江苏省土地整治的景观生态效果进行分析。同时,根据江苏省土地生态功能分区,结合生态系统的类型、现状和问题,提出基于各生态功能分区的土地整治模式。第六章为基于城乡发展的土地整治模式。结合江苏省城乡发展评价的原则,对江苏省城乡发展进行评价,整个评价体系由一个目标层、两个系统层、六个控制层和三十个指标层构建,通过城市发展综合指数和农村发展综合指数来表征江苏省城乡协调度。根据研究结果,市域层面上,城乡发展协调度分为:城乡协调度高值区、城乡协调度较高值区、城乡协调度中值区、城乡协调度低值区;县域层面上,城乡发展协调度分为:农村综合发展水平高值区、农村综合发展水平较高区、农村综合发展水平中值区、农村综合发展水平低值区。结合城乡发展协调度在江苏省空间上的差异性,提出城乡发展背景下的土地整治模式,包括:适应城镇发展型土地整治模式、基础设施改进型土地整治模式、协调人地关系型土地整治模式、现代农业发展型土地整治模式。第七章为区域土地整治模式综合评价。主要是针对苏州市高新区废弃地区域进行实证评价和分析研究,以反映区域土地整治模式的综合效应。高新区的土地整治模式是环太湖河网城市带适应城镇发展型土地整治模式,在构建高新区土地整治模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对高新区土地整治模式进行综合评价,计算结果显示,高新区土地整治模式综合评价结果为“基本成功”,表明高新区土地整治项目大部分工作和任务已实现,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效益和影响。第八章为保障土地整治模式的对策建议。针对土地整治模式提出了保障管理措施,主要从法律保障、行政保障、资金保障等三个方面展开。政策建议包括实现区域统筹、优化土地整治模式的管理途径,并加大土地整治模式的公开性和动态性建设。第九章为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概括了全文的主要结论和创新点,并对下一阶段的研究提出了展望。综上所述,本文的主要创新点有:①系统总结并发展了区域土地整治模式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综合国内外土地整治和土地整治模式概念的发展并结合我国实际,提出了土地整治和土地整治模式的概念,为土地整治的理论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②基于农业发展、生态环境、城乡发展三个方面,详细分析了区域土地整治模式,初步完善了土地整治模式研究的方法体系和分类方案,为土地整治模式方法论建设提供借鉴:③构建了典型地区土地整治模式评价指标体系,对苏州市高新区土地整治模式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评价,以反映土地整治模式的综合效应,为土地整治模式的科学发展提供现实参考。
张健,王文义,李龙,姜德义,杨斌,薛卫东,魏勇,窦永群,任永利[3](2010)在《江苏现代蚕业技术推广应用示范基地建设的关键技术》文中指出江苏在现代蚕业技术推广应用示范基地建设方面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为我国东部发达地区蚕丝业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江苏现代蚕业技术推广应用示范基地建设实践进行调查研究,总结了其成功的关键技术,旨在为东部发达地区蚕丝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羌建[4](2010)在《近代南通棉业发展研究(1895~1938)》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代是中国经济与社会发生重大变化的转折点,在西方“强韧持久的进取”与中国清朝政府“保守防范的抵拒”的较量中,①中国被迫逐渐接受西方,中国的近代化开始。棉纺织业是中国近代化过程中发展最明显、最有代表性的一个行业,尤以张謇创办的南通大生纱厂最富有代表性。南通依靠棉业的振兴,实现了一次惊人崛起,为人们瞩目并争先效仿。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任何一种经济发展方式的选择都不是随机的,而是在地区所处的特定经济和社会背景下,各种因素综合作用所产生的。本文研究从此出发,系统地论述了近代南通棉业的发展过程以及各环节相互之间的密切联系,从而构建出一个各环节互动影响的完整研究体系,一方面揭示出推动南通棉业发展的深层原因,一方面从中发掘出棉业发展对于南通经济与社会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总结规律,力图为当今农业与农村发展提供全面、客观的历史借鉴和启发。全文主体共分为四个部分。文章的第一个部分论述了南通在中国近代化中的地位以及棉业在其中的作用。接着从地理区位及其历史变迁、南通传统经济的演变过程入手,展示出南通传统经济与社会的历史风貌。通过对自然环境条件与棉花种植之间的关系,探讨近代南通棉业发展的历史基础。在此基础上,分析机纱传入对于传统经济转型的影响,以体现外来因素对于近代南通棉业发展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全面展示出近代南通棉业发展的经济与社会背景(第一章)。文章的第二个部分分三个章节分别对近代南通棉业各环节的发展展开论述:首先,论文从近代南通棉花生产的发展出发,探讨了机纱,尤其是近代机器纱厂的创建对于南通棉业发展的影响。机器产纱引起了纺纱效率的快速提高,对棉花产量的需求随之快速增长,同时也对棉花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是传统的小农生产难以做到的。为了解决机器纱厂发展所需的原棉供应问题,南通在增加棉产和提高棉花品质方面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文章针对这些举措及其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了系统论述,以全面反映近代南通棉花生产发展的新面貌(第二章)。其次,就工业化对中国家庭手工纺织业的影响,学界主要存在两种观点:一种是认为工业品侵占了手工业品的市场,自然经济随之瓦解;另一种与之相对,认为中国近代机器工业与手织业是并存的关系。论文对这两种观点进行了综合分析,认为这两种看来对立的观点其实并不根本对立,只是观察的角度不同而已。换言之,工业化对于传统产业的影响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表现,南通属于后者。文章通过分析指出,机器织布工业虽有所发展,然十分有限,成效甚微,土布在近代南通棉布生产中占据主体地位。文章在此基础上,通过对使用机纱织布情况的前后对比,分析了机器纺纱工业的发展对于南通土布质量的影响。同时指出,由于机器纱厂的发展有一个过程,在一段时期内,机纱的产量尚不能满足手工织布的需要,土纱(家庭手工所纺之纱)仍是家庭手工织布的重要原料来源之一。随着机器纱厂的发展,土纱逐渐退出市场,转入农民家庭自用生产。出于进一步提高土布质量的需求,纺织工具随之有了一定的发展,增强了农民生产土布的能力。在此基础上,近代南通土布生产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第三章)。再次,文章紧接前文,分别从棉花、棉纱、棉布这三个棉业的主要环节论述了棉业贸易的发展,以体现棉业生产的发展对棉业贸易的影响。贸易组织与贸易方式的不断丰富是棉业贸易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文章在对棉业贸易发展过程的论述基础上,对棉业贸易的组织进行了归类分析,并就在棉业贸易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新型贸易方式进行相关论述,以展示近代南通棉业贸易的繁荣景象(第四章)。文章的第三个部分在前文研究的基础上,对推动近代南通棉业发展的因素进行了归纳总结,以揭示近代南通棉业发展的深层原因,探寻其中的规律。南通事业的领军人物张謇的实业思想与实践对推动南通近代棉业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机纱的传入特别是机器纱厂的创建是近代南通棉业发展的基点和助推力;教育、科研和推广体系的建立对棉业生产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生产方式上所采取的具体措施对于棉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国家一系列相关棉业政策的相继出台则为棉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总之,近代南通棉业的发展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而是以上这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第五章)。文章的第四部分对近代南通棉业发展所产生的经济与社会影响进行了归纳总结。分别从农业生产领域的变化、产业格局的变化、商业领域的繁荣,以及社会生活的改变四个方面,分八个小点展开论述,以展示棉业三个主要环节之间的互动关系对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所产生的重大影响作用(第六章)。最后,在对近代南通棉业发展进行的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文章总结经验,寻找启示。在中国近代化历程中,南通依靠其地理区位上的优势和自然禀赋,综合各方面因素,在张謇的领导下,走出了一条以棉业为核心的发展道路,围绕发展棉业这条主线,南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产生了重大的经济效益。在此基础上,棉业发展上所取得的成就开始逐步辐射到地区建设上,南通的近代化由此全面铺开,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发展思路与具体实践上的诸多闪光点对于今天的经济与社会建设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当然,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南通棉业的发展过程并非是一帆风顺、一蹴而就的。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先、后天不足所经受的挫折,同样值得我们深思(结语)。
杨美英[5](2007)在《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加速推进南通现代农业建设》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科技创新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核心。本文在剖析新世纪南通农业持续高效发展所面临问题的基础上,从结构调整、产业发展和农田效益三个方面提出了南通现代农业建设的目标要求,并根据南通农业的实际,提出了加强科技创新、促进南通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刘建[6](2006)在《南通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科技推广工作的实践与思考》文中指出自2004年起,南通市以实施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为契机,试行并逐步完善了科技推广委托制。在实践过程中,建立起以技术服务合同制、首席专家负责制、实施过程监管制和工作绩效考评制等为核心内容的科技推广管理运行机制,通过强化科技推广计划的编制、制定科技推广方案、推进农业技术服务等主要措施,使科技推广工作取得显着成效。但在实践中也暴露出一些不足,应通过科技推广工作的前伸后延以强化其系统性,实现科技推广工作的整体联动以强化其整体性,创新科技推广工作的投入机制以强化其协调性。
陆建康[7](2006)在《江苏省农业支持与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进入新世纪,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着市场化与国际化的双重挑战,农业发展由原来主要受资源约束,变为受市场、资源、环境等多种约束。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之后,农业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我国农业必将面临国外优质农产品的激烈竞争和强力冲击,农业发展面临更为严峻的考验。如何应对这些挑战和困难?增强农业国际竞争力是一个比较核心的问题,而其中的关键又是政府如何加强对农业的支持与保护。由于农业、农民和农村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政治生活中的特殊地位、重要作用,所有国家都对农业实行一定的干预和支持政策。各国之间的区别不在于有没有对农业的支持政策,而在于农业支持政策的方式不同、重点不同、强度不同。因此,遵循世贸组织规则和国际农业支持政策发展方向,按照效率优先的原则,调整我国农业国内支持政策,增强我国农业竞争力,是中国农业应对挑战必须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本文通过农业比较优势、农业竞争力、农业发展战略以及WTO农业支持与保护等理论研究,并在江苏农业发展背景判断、主要农产品国际竞争力评价、国外农业支持和保护政策比较的基础上,对政府农业支持的结构和效率以及江苏农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分析,提出提升江苏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和今后政府农业支持政策体系的基本框架(包括农业支持的目标、水平、重点和具体政策措施)。 本文研究结论如下: 1.关于中国农业国内支持政策调整与选择。从长远看,我国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调整发展战略,由传统农业发展战略向农业竞争性(比较优势)发展战略转变,最终实现自给自足农业向质量效益型农业转变,从依靠传统技术转向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相结合转变,从劳动密集型向劳动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相结合转变,从依靠资源消耗型的增长方式向重视生态保护、可持续发展的增长方式转变。为此,我国农业国内支持的方式和重点都应作相应的调整,政府农业支持的目标应由干预生产市场向提高农业竞争力转变,从过去直接干预农产品市场和价格调控为主的方式全面向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质量、大幅度增加科技投资和农业基本建设投资的方向转移;由现在补贴流通环节,转向支持和补贴农产品生产者,并重点从支持农业生产转向支持农村社会经济全面发展。 2.运用“绿箱政策”来支持农业。WTO《农业协定》尽管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但其中的“绿箱”政策则为各成员国加强国内支持提供了政策机
陈敢[8](2005)在《南通市发展农业标准化的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前,我国农业发展已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农产品摆脱了长期短缺的状况,农业已进入买方市场。这既是一个历史性的突破,又面临着新的挑战。一方面,入世后农业面临着新的机遇和国际市场激烈竞争的直接挑战,农业生产的发展由受资源约束转变为受资源和市场的双重约束;另一方面,农业生产中大量化肥、农药的使用,农业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农产品的质量已逐渐成为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现阶段实施农业标准化,对提高农产品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促进农业机制创新,推动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论文针对南通市农业发展的现状,通过调查研究,旨在分析现阶段南通市农业标准化发展的实际效果、存在的主要障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论文对标准的分类和农业标准化定义进行了历史回顾,分析了农业标准化的任务及农业标准化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总结了前人在农业标准化方面的研究成果。介绍了国际主要农业标准化机构,分析了部分西方国家农业标准化的发展概况;介绍了我国农业标准化经历从萌芽时期、初级、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到大发展的四个阶段情况;通过对国外发展农业标准化的分析,分析对我国发展农业标准化的启示。 论文分析了南通市农业和农业标准化发展的概况。通过对国家级文蛤标准化示范区推广个案分析,对当前南通市实施农业标准化的效果进行评价。分析了南通市实施农业标准化的几种推广模式及其利弊。对南通市近年来实施的国家级、省级和市级农业标准化推广项目进行分析,并进行了实施模式选择分析。 对于如何进一步促进农业标准化的发展,目前的研究主要围绕农业标准的制定、宣贯过程,以加快农业标准体系、推广实施体系、服务体系、监测体系、农产品评价体系等五大体系的建设为核心内容,且大多为定性研究。而论文则从实证的角度,通过对700个农户进行调查研究,提出了南通市发展农业标准化的八个方面的障碍因素。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从财政支持、制度和组织保障、市场调节、人才培养四个方面提出了促进南通农业标准化发展的13个具体对策建议。为南通市发展农业标准化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依据,对提高南通市农产品质量,增强南通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具有深远的影响。
朱秀凤,李志梅[9](2000)在《江苏如皋市桑园低产的原因与改进设想》文中提出
二、江苏如皋市桑园低产的原因与改进设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江苏如皋市桑园低产的原因与改进设想(论文提纲范文)
(1)稳定江浙优质茧丝生产基地 提升我国茧丝绸国际市场竞争能力——赴江苏、浙江蚕桑生产调研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江、浙两省蚕业生产现状 |
1.1 2010年江、浙两省蚕桑生产概况 |
1.2 2011年两省春蚕生产概况 |
1.2.1 积极应对灾害, 实现蚕业增收 |
1.2.2 茧价高位激励, 蚕农心态平稳 |
1.2.3 技术服务加强, 生产水平提高 |
2 江、浙两省蚕业生产优势 |
2.1 茧丝质量优势进一步凸显 |
2.2 蚕桑生产积聚效应进一步增强 |
2.2.1 蚕桑生产区域化产业带形成 |
2.2.2 蚕桑生产规模化程度提高 |
2.2.3 蚕桑生产专业化特色明显 |
2.3 蚕业科技支撑力进一步增强 |
2.4 蚕业科技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 |
2.5 茧丝绸龙头企业带动力进一步彰显 |
2.6 蚕业合作化组织进一步发展 |
2.7 蚕桑资源综合利用有所拓展 |
3 江、浙优质茧丝生产基地面临的突出问题 |
3.1 政策引导偏向扶持力度弱化 |
3.2 生产设施简陋安全缺乏保障 |
3.2.1 桑园设施不配套 |
3.2.2 蚕室蚕具不配套 |
3.3 科技进步缓慢产业缺乏支撑 |
3.3.1 桑蚕新品种更新缓慢 |
3.3.2 蚕桑科技进步滞后 |
3.3.3 蚕桑科技研发人才短缺 |
3.4 资源矛盾制约产业发展缺乏后劲 |
3.5 价格大幅波动蚕农缺乏信心 |
3.6 技术服务人才短缺产业后备力量不足 |
3.6.1 技术人才短缺 |
3.6.2 养蚕人员老龄化问题突出 |
3.7 蚕桑综合利用进程缓慢支撑蚕业力度有限 |
3.7.1 人们对蚕桑资源综合利用的认识尚不够到位 |
3.7.2 能够大面积推广的蚕桑综合利用项目有限 |
3.7.3 蚕桑产业的资金投入相对缺乏 |
4 调研结论 |
4.1 稳定江、浙优质茧丝生产基地具有重要的意义 |
4.2 稳定江、浙优质茧丝生产基地的对策与措施 |
4.2.1 重视基地建设, 稳定产业基础 |
4.2.2 重视科技创新, 破解产业难题 |
4.2.3 加强宏观调控, 维护产业稳定 |
4.2.4 探索产业化模式, 提高辐射效率 |
4.2.5 稳定服务体系, 增强发展后劲 |
(2)城乡统筹下的区域土地整治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1.3 研究项目支撑 |
1.2 研究进展 |
1.2.1 国外土地整治发展概况 |
1.2.2 我国土地整治发展概况 |
1.2.3 土地整治与经济发展 |
1.2.4 土地整治的经济机理 |
1.2.5 土地整治的生态机理 |
1.2.6 土地整治的社会机理 |
1.2.7 土地整治的综合评价 |
1.2.8 土地整治的实施保障措施 |
1.3 研究目标、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技术路线 |
2 土地整治及其理论基础 |
2.1 土地整治概念 |
2.1.1 土地整治概念辨析 |
2.1.2 土地整治概念的提出 |
2.2 土地整治模式概念 |
2.2.1 土地整治模式概念的提出 |
2.2.2 不同的土地整治模式 |
2.3 土地整治与城乡统筹的互动性分析 |
2.3.1 城乡统筹的内涵 |
2.3.2 土地整治与城乡统筹的关系 |
2.3.3 土地整治与城乡统筹的衔接点 |
2.4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4.1 人地关系理论 |
2.4.2 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理论 |
2.4.3 生态学理论 |
2.4.4 经济学理论 |
2.4.5 区域差异理论 |
2.4.6 城乡规划理论 |
2.4.7 可持续发展思想 |
2.5 本章小节 |
3 区域概况及土地利用情况 |
3.1 基本概况 |
3.1.1 自然概况 |
3.1.2 社会经济概况 |
3.2 资料来源 |
3.3 土地利用特征 |
3.4 土地利用现状 |
3.4.1 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分布 |
3.4.2 耕地资源变化 |
3.5 土地整治分区 |
3.6 本章小节 |
4 基于农业发展的土地整治模式 |
4.1 江苏省农业发展分析 |
4.1.1 农业发展现状 |
4.1.2 农业发展变化 |
4.1.3 基于县市层面的农业发展地域差异 |
4.2 农业发展对土地利用的需求 |
4.3 基于农业综合发展的土地整治模式 |
4.3.1 土地整治模式分类 |
4.3.2 土地整治目标的确定 |
4.3.3 土地整治模式的划分 |
4.3.4 土地整治模式的总结 |
4.4 本章小节 |
5 基于生态环境的土地整治模式 |
5.1 江苏省生态环境简况 |
5.1.1 生态环境建设发展概况 |
5.1.2 土地生态环境质量现状 |
5.1.3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生态环境现状 |
5.2 土地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
5.2.1 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
5.2.2 土地生态环境建设 |
5.3 土地整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
5.3.1 土地整治的生态环境效应 |
5.3.2 农用地整理与生态环境 |
5.3.3 农村建设用地整理与生态环境 |
5.3.4 土地复垦与生态环境 |
5.3.5 后备土地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 |
5.3.6 土地整治的生态环境评价 |
5.4 基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土地整治模式 |
5.4.1 江苏省土地生态功能分区 |
5.4.2 基于土地生态亚区的土地整治模式 |
5.5 本章小节 |
6 基于城乡发展的土地整治模式 |
6.1 江苏省城乡发展评价 |
6.1.1 评价基本原则 |
6.1.2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6.1.3 评价结果分析 |
6.2 基于城乡发展的土地整治模式 |
6.3 本章小节 |
7 区域土地整治模式综合评价 |
7.1 研究区概况 |
7.2 土地整治模式 |
7.2.1 农业发展角度 |
7.2.2 生态环境角度 |
7.2.3 城乡发展角度 |
7.2.4 高新区土地整治模式 |
7.3 土地整治模式的综合评价 |
7.3.1 综合评价的基本程序 |
7.3.2 构建指标体系的作用 |
7.3.3 指标体系选取原则和方法 |
7.3.4 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构建 |
7.3.5 综合评价等级划分 |
7.3.6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7.4 高新区土地整治模式综合评价 |
7.4.1 高新区废弃地现状 |
7.4.2 综合评价步骤 |
7.4.3 综合评价结果 |
7.5 本章小节 |
8 保障土地整治模式的对策建议 |
8.1 土地整治的区域统筹 |
8.1.1 不同地域的区域统筹 |
8.1.2 不同规划的区域统筹 |
8.2 优化土地整治模式的管理途径 |
8.2.1 严格执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 |
8.2.2 严格土地整治资金管理 |
8.2.3 引导土地节约和集约利用 |
8.2.4 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空间布局 |
8.2.5 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保护 |
8.2.6 推进信息化建设 |
8.3 土地整治模式的公开性与动态性 |
8.3.1 建立公众社会参与制度 |
8.3.2 完善整治模式公示制度 |
8.3.3 完善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考核制度 |
8.4 土地整治模式实施的保障措施 |
8.4.1 法律保障 |
8.4.2 行政保障 |
8.4.3 资金保障 |
8.5 本章小节 |
9 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 |
9.1 主要研究结论 |
9.2 论文的创新之处 |
9.3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的主要成果 |
(4)近代南通棉业发展研究(1895~193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依据及意义 |
(一) 选题依据 |
(二) 选题意义 |
二、相关研究概况 |
三、研究方法 |
四、主要内容体系 |
五、相关概念与研究范畴的说明 |
六、创新之处与可能存在的问题 |
(一) 创新之处 |
(二) 可能存在的问题 |
第一章 近代南通棉业发展的经济社会背景 |
第一节 "门户开放"与中国融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 |
一、殖民扩张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形成 |
二、中国融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 |
第二节 南通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历史地位 |
第三节 南通的地理区位与棉业勃兴的缘起 |
一、地理区位与历史变迁 |
二、南通地区经济与社会的两种历史形态 |
三、近代南通棉业发展的自然历史条件与经济因素 |
第二章 近代南通棉花生产的发展 |
第一节 创建配套棉花生产基地 |
一、通海垦牧公司 |
二、盐垦事业的扩展 |
第二节 棉花品种改良与生产技术变迁 |
一、品种改良 |
二、技术变迁 |
第三节 播种面积的扩大与产量的提高 |
一、南通棉花种植的地区分布 |
二、播种面积的扩大和产量的提高 |
第三章 近代工业发展与南通土布生产的勃兴 |
第一节 近代工业化发展对家庭手工纺织业影响的两种观点 |
第二节 机纱的推广与近代南通土布纺织技术的变迁 |
一、机纱的推广与土布质量的提高 |
二、纺织技术的变迁与土布生产能力的提高 |
第三节 南通土布的由来与近代专业生产基地的形成 |
一、南通土布的由来 |
二、以南通为中心的专业土布生产基地的形成 |
第四节 近代南通土布生产的勃兴 |
第四章 近代南通棉业贸易的发展繁荣 |
第一节 棉纱贸易的发展 |
第二节 棉花贸易的发展 |
一、通棉外销 |
二、通棉内销 |
第三节 土布贸易的发展 |
一、传统土布市场的发展 |
二、新的土布市场的开辟 |
第四节 贸易组织与形式的丰富 |
一、通棉销售网络的形成与发展 |
二、土布商业组织与居间商人 |
三、新型贸易方式的出现 |
第五章 推动棉业发展的因素分析 |
第一节 近代南通棉业发展的个人因素 |
一、张謇的生平 |
二、张謇的实业思想及其实践 |
第二节 近代机器化生产的促进作用 |
第三节 教育、科研和推广体系的建立 |
一、棉业科研机构的设立—部立第二棉业试验场 |
二、南通农业教育体系的形成及其活动 |
三、南通纺织专门学校的创建及其发展 |
四、纺织培训机构的设立 |
五、农事联络推广机构—农会 |
第四节 "放纱收布"的推行 |
第五节 棉业相关政策的有利影响 |
一、制定垦荒条例,鼓励垦荒 |
二、奖励植棉,推进棉花生产 |
三、提倡科学兴农,促进农业改良 |
四、税收减免,促进土布发展 |
第六章 近代南通棉业发展的经济社会影响 |
第一节 农业生产领域的新变化 |
一、农业生产方式的新变化—资本主义大农业生产的首次尝试 |
二、农业种植结构的改变及其影响 |
第二节 产业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
第三节 商业领域显现的新气象 |
第四节 地区社会生活面貌的改变 |
一、农民生活水平的相对提高 |
二、地区教育文化水平和文明程度的提高 |
三、地区社会近代化程度的提高 |
四、地区人口的快速增长 |
结语 |
一、南通地方实业中的人本主义思想 |
二、因时、因地制宜的发展思路 |
三、农工商一体化的发展思路 |
四、近代南通棉业发展中挫折经历的现代启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5)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加速推进南通现代农业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1 新世纪南通农业持续高效发展面临的新问题 |
1.1 土地资源的紧缺,限制着农业的发展空间 |
1.2 土壤质量的恶化,影响着农业的发展质量 |
1.3 生产效益的下降,制约着农业的发展效率 |
2 推进南通现代农业建设的目标要求 |
2.1 现代农业的主要特征 |
2.2 南通现代农业的建设要求 |
2.2.1 结构调整目标 |
2.2.2 产业建设目标 |
2.2.3 农田效益目标 |
3 加强科技创新促进南通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
3.1 强化耕层质量提高技术的研究 |
3.2 资源节约及循环农业技术研究 |
3.3 种质创新与高产优质技术研究 |
3.4 环境友好型投入品的创新研究 |
3.5 基于产业发展的新型农机开发 |
(6)南通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科技推广工作的实践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科技推广工作的运行机制 |
1.1 技术服务合同制 |
1.2 首席专家负责制 |
1.3 实施过程监管制 |
1.4 工作绩效考评制 |
2 实施科技推广的主要做法 |
2.1 根据项目区产业的发展重点, 高起点编制科技推广计划 |
2.2 围绕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 高标准制订科技推广方案 |
2.3 紧扣科技推广工作的关键环节, 高效率推进农业技术服务 |
2.3.1 组建科技推广项目组 |
2.3.2 搞好科技示范方建设 |
2.3.3 切实开展好科技培训 |
3 取得的成效与存在的不足 |
3.1 取得的主要成效 |
3.2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4 提升科技效益的对策思考 |
4.1 通过科技推广工作的前伸后延, 强化科技工作的系统性 |
4.2 实现科技推广工作的整体联动, 强化科技工作的整体性 |
4.3 创新科技推广工作的投入机制, 强化科技工作的协调性 |
(7)江苏省农业支持与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原创性声明 |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导论 |
一、选题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三、理论基础 |
四、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
五、研究的基本框架 |
六、研究的创新和难点 |
七、研究结果和不足之处 |
第二章 江苏农业发展的现状和问题 |
一、我国农业问题的症结 |
二、江苏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
三、江苏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经验 |
四、江苏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
五、江苏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
第三章 农业支持政策的国际比较 |
一、WTO的《农业协议》 |
二、WTO农业国内支持规则 |
三、农业支持与保护的国际比较 |
四、中国农业国内支持的现状 |
第四章 江苏省农业支持结构与成效 |
一、江苏农业投入支持的发展历程 |
二、江苏农业投入支持的现状 |
三、江苏农业投入支持的评析 |
四、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支持与保护政策实施对农户的影响研究 |
第五章 江苏农业竞争力评价 |
一、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理论综述 |
二、农产品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
三、主要农产品竞争力比较 |
第六章 农业支持促进农业国际竞争力提升分析 |
一、江苏农业发展环境分析 |
二、影响江苏农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制约因素 |
三、农业支持对农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促进作用 |
四、围绕农业国际竞争力提升调整农业支持政策 |
五、现阶段农业支持的基本目标和原则 |
六、江苏农业支持的方向和重点 |
第七章 农业支持预测 |
一、江苏省加大农业投入的可行性 |
二、财政支农资金总量预测 |
三、江苏省农业保险投入需求预测 |
四、江苏农业科技投入需求分析 |
第八章 提升江苏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 |
一、培植壮大龙头企业 |
二、推进农业规模经营 |
三、促进农业标准化 |
四、加快农业科技创新 |
五、促进农业经营国际化 |
六、加大农业支持和保护力度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南通市发展农业标准化的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当前我国农产品质量问题突出 |
1.1.2 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迅速 |
1.1.3 农产品贸易技术壁垒 |
1.2 研究内容 |
2 研究文献综述 |
2.1 标准 |
2.2 标准的种类 |
2.3 标准化 |
2.3.1 标准化的概念 |
2.3.2 农业标准与农业标准化 |
2.3.4 农业标准化的任务 |
2.3.5 农业标准化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
2.4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
2.4.1 农业标准化的特点、原理和作用的研究 |
2.4.2 我国发展农业标准化存在的问题研究 |
2.4.3 推进我国农业标准化的政策思路和措施 |
2.5 国内外农业标准化发展概况 |
2.5.1 国际主要的农业标准化机构介绍 |
2.5.2 部分西方国家的农业标准化发展概况 |
2.5.3 我国农业标准化的发展阶段 |
2.5.4 国外农业标准化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
3 南通市发展农业标准化的现状分析 |
3.1 南通农业发展状况 |
3.2 南通农业标准化发展现状 |
3.3 南通农业标准化实际效果分析 |
4 南通农业标准化的实施模式及个案分析 |
4.1 农业标准化推广实施的模式 |
4.2 南通市农业标准化推广个案分析 |
4.3 南通市实施农业标准化的模式选择 |
5 南通市发展农业标准化的障碍因素分析 |
5.1 调查分析 |
5.2 主要障碍因素 |
6 促进南通农业标准化发展的对策研究 |
6.1 发展农业标准化的财政支持措施 |
6.2 发展农业标准化的制度和组织保障措施 |
6.3 发展农业标准化的市场调节措施 |
6.4 发展农业标准化的人才培养措施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9)江苏如皋市桑园低产的原因与改进设想(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市低产桑园形成的原因 |
1、树龄老化 |
2、密度不足 |
3、管理粗放 |
4、桑园乱套乱夹 |
5、桑树立地条件差, 排灌不方便 |
6、经营规模小 |
二、低产桑园改造的几点设想 |
1、改造标准 |
2、改造的技术措施 |
四、江苏如皋市桑园低产的原因与改进设想(论文参考文献)
- [1]稳定江浙优质茧丝生产基地 提升我国茧丝绸国际市场竞争能力——赴江苏、浙江蚕桑生产调研报告[J]. 许明芬,李莉,李龙. 中国蚕业, 2012(01)
- [2]城乡统筹下的区域土地整治模式研究[D]. 张健. 南京大学, 2011(04)
- [3]江苏现代蚕业技术推广应用示范基地建设的关键技术[J]. 张健,王文义,李龙,姜德义,杨斌,薛卫东,魏勇,窦永群,任永利. 江苏农业科学, 2010(04)
- [4]近代南通棉业发展研究(1895~1938)[D]. 羌建. 南京农业大学, 2010(05)
- [5]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加速推进南通现代农业建设[J]. 杨美英. 中国农村小康科技, 2007(04)
- [6]南通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科技推广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 刘建. 江苏农业科学, 2006(06)
- [7]江苏省农业支持与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 陆建康. 南京农业大学, 2006(02)
- [8]南通市发展农业标准化的对策研究[D]. 陈敢. 南京农业大学, 2005(05)
- [9]江苏如皋市桑园低产的原因与改进设想[J]. 朱秀凤,李志梅. 北方蚕业, 2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