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畜骨折的简单治疗

家畜骨折的简单治疗

一、家畜骨折的简易疗法(论文文献综述)

包成林[1](2021)在《运动马常见肢蹄病诊疗技术应用研究》文中指出运动马常见肢蹄病在兽医临床中较为常见,在近2年多的诊疗过程中,接诊四肢疾病病例103例,其中有56例蹄部疾病、28例骨关节疾病和19例软组织疾病。本文旨在探讨运动马常见肢蹄病的诊疗技术在常见的蹄部疾病、骨关节疾病和软组织损伤病例上的应用研究。临床常见的四肢疾病都伴有一定的跛行症状,使用临床诊断判定跛行症状和跛行程度。用影像学诊断方法确诊,用便携DR(TB-1012A)拍摄蹄部疾病与骨关节疾病的X光片,用WELLD公司所产的FDC6000V型号的便携式B超仪诊断软组织的病理反应。确诊后用传统药物疗法、手术疗法和物理疗法进行治疗。治疗结果为56蹄部疾病病例中有49例预后良好,7例预后不良。28例骨关节疾病病例中有23例预后良好,5例预后不良。19例软组织疾病中15例预后良好,4例预后不良。通过讨论与分析得出结论为临床诊断方法与影像诊断方法联合应用会有效的提高诊断的准确性。传统疗法与新型治疗方法联合应用可以有效提高治疗效果。

王一品[2](2021)在《《黄帝内经》筋骨理论及相关术语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黄帝内经》(下文简称为《内经》)是一本综合性医书,其所涉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等均与骨伤科疾病密切相关,因而本文主张用整体观来理解和阐释筋骨理论及相关术语。本研究以《内经》骨伤科筋骨理论及相关术语为出发点,对《内经》中筋骨解剖、生理特点、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及养生康复等方面进行概述,并从考据学角度对“筋”和“骨”相关术语在《内经》中的本义,历代医家注解及现代研究成果进行分析,从而使筋骨术语表述更加清晰、准确,进而为筋骨理论的后续研究及技术创新提供有力佐证,有利于相关学科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研究方法与内容:本研究采取古今对照的方式,剖析《内经》有关骨伤科筋骨理论的基本观点,力求从其成书年代的经济及社会环境特点出发,综合地、动态地分析《内经》中有关筋骨方面的理论和术语,同时参考后世注家的相关注解条文,结合相关术语在现代骨伤科应用情况,明确其具体含义,并与《内经词典》和《中医大辞典》进行对照,查缺补漏,纠正其表述欠准确之处。论文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两部分:第一部分是《黄帝内经》筋骨理论体系总览。本部分首先梳理了《内经》筋骨理论体系,主要将其内容分为筋骨解剖理论、筋骨结构的生理特点、筋骨损伤的病因病机、相关疾病的辨证论治和预防调护等,而后在论述过程中将理论内容与骨伤科临床实践相结合,概括说明筋骨理论与后世医家诊疗行为的相关性,进而为骨伤科理论的不断发展提供依据,为筋骨术语的不断完善提供有力佐证。第二部分是《黄帝内经》筋骨术语研究。随着骨伤专科的不断发展和筋骨理论体系逐步形成,筋骨术语作为本行业标准化的风向标,急需后人对相关内容予以完善。《内经》涉及筋骨术语的内容较多,原文中“筋”字出现次数为295次,“骨”字出现次数为456次,涵盖的范围较广,故本文将《内经》中“筋”、“骨”为首字或尾字的相关术语72个,以第一部分所述筋骨理论及后世注家注解为切入点,按解剖结构、证候名称、疾病病名、症候描述、诊断方法和穴位描述等方面,将术语在《内经》中本义、后世医家注解及相关引申义、以及现代医家在临床实践中形成的观点进行归纳总结,进而完善相关义项,例如第一部分所述“五刺”之法配以汤熨可用治骨痹,从其治则治法出发可用以分析骨痹的病因病机,有利于进一步理解骨痹的发病机制,加强对骨痹术语的认识;通过分析筋骨的生理功能与脏腑精气、脉象盈亏的关系,可得知骨的藏泻异常、精气外泄、骨量丢失可致骨痿,该理论可利于理解骨痿术语的确切含义;寒邪可致周身气血运行不畅,经络不通而表现为骨痛,其对理解骨痛的致病因素、全面掌握骨痛术语的确切含义有所帮助。同时,本部分将研究得出的“筋”、“骨”术语相关义项与《内经词典》、《中医大辞典》出现的义项进行比较,对不准确的表述予以说明,对缺如的内容予以补充,进而为后世医家在临床实践中应用提供启示。结论:1.本文对《内经》中解剖理论进行深入分析,除对解剖结构进行“阴”与“阳”分层外,还按“皮”、“脉”、“筋”、“骨”来划分,进而完成较为准确的定位,其所述之内容对骨伤科后期诊疗理论的形成及操作技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2.因筋骨损伤类疾病的致病因素较多,既包括堕坠,跌扑,击仆,举重等外伤暴力,亦包含脏腑功能异常,邪毒自外侵袭,倦怠劳伤日久及饮食不节、房劳失节等内在因素,故在诊治过程中应对致病因素进行综合考虑,结合《内经》理论,采取内外兼治的方式进行辨证施治,而不是仅仅单纯重视局部症候,这符合《内经》所提出的“整体观念”诊治疾病理念。3.筋骨疾病的治疗以外治法为主,这在《内经》中得以充分体现,如涂法、熨法、渍法、浴法、砭石法、结扎法及手术方法等。虽然《内经》中有关外治法的种类和操作方式的描述较为粗浅,但其对后世正骨手法的发展和手术操作的运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同时,《内经》在防治筋骨疾病方面十分重视养生的理念,主要包括顺应四时、起居有常、劳逸适度、动静相宜、饮食有节、谨和五味等养生手段,其所提出的养生理论对现代社会民众防治筋骨相关的退行性疾病仍发挥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4.第二部分内容从骨伤科现代临床应用出发将筋骨术语《内经》中本义与后世医家提出的引申义进行综合分析,完善术语义项,以期为中医骨伤科筋骨术语的标准化提供有力佐证,并为筋骨理论、临床应用的后续研究及技术创新提供依据。同时,将得出的义项与《中医大辞典》、《内经词典》进行比对,对部分表述有误之处提出纠正建议,对部分缺失之术语予以补充,列举如下:“骨空”在《内经词典》、《中医大辞典》均有收录,但义项含义欠准确,应为“骨干滋养孔”和“双骨结构间隙”;“骨蚀”的义项欠准确,应为“化脓性骨髓炎、骨结核、骨肿瘤等骨质侵蚀破坏病变”;“髃骨”在《中医大辞典》收录了“肱骨头”义项,《内经词典》未收录,且义项含义欠准确;“骨节”在《内经词典》中收录了“骨”和“关节”两个义项,但《中医大辞典》未收录;《中医大辞典》中无“筋骨”、“筋脉”、“筋膜”、“筋躄”、“筋溜”、“筋纵”、“小筋”、“维筋”、“腹筋”、“颈筋”、“项筋”、“缓筋”及“然筋”术语;《内经词典》中无“筋急”、“筋挛”及“筋纵”术语等。

于新月[3](2020)在《改良克氏针对犬股骨骨折的治疗》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宠物越来越受人们的喜爱和欢迎,随之宠物的健康也受到了更多的关注。随着现代社会的逐渐发展以及宠物数量的逐渐增多,宠物犬的骨折病例也不断增多,而股骨骨折在临床上属于常见骨折,常由于暴力因素如车祸或暴力殴打所致,少部分由病理性因素导致;股骨骨折不同于其他骨折,因为股骨处肌肉丰富,张力大,骨折不稳定,一般的治疗手法主要以钢板固定术为主,而对于小型动物来讲,钢板固定对其损伤较大,伤口大,且需要一定的外固定来辅助,愈合后需要再次开刀手术取出钢板,不但增加了动物的痛苦,而且对幼龄动物的成长发育会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本实验基于此问题对克氏针进行改良,针对小型动物的股骨骨折进行固定,实现对小型动物股骨骨折的治疗达到伤害最小又不影响幼龄动物以后的生长发育。本实验选用8只犬作为实验对象,随机分为两组,饲喂7-10天无异常表现后,首先对实验犬股骨进行造模,待一周后肿胀不明显然后将其麻醉进行骨折手术治疗,一组采用微创手术方法,而另一组选用无创手术方法,术前均对实验犬拍X光片测量出股骨的长度和直径,选用合适规格的克氏针加以改良,将骨折断端徒手闭合复位固定之后,掌握克氏针应进入的合适长度,微创手术法是在滑车沟处先用普通克氏针用骨钻钻孔,然后用手钻将改良克氏针钻入骨髓腔,最后将多余的克氏针用骨钳剪断,用骨锤将暴露在外的部分完全锤入股骨后缝合皮肤即可;无创手术方法则是在大转子窝处先用电钻用普通克氏针钻出一个孔后,用手钻将改良克氏针慢慢钻入股骨内,最后将多余部分用骨钳剪断,将留在大转子外的部分用骨锤完全锤入即可完成。实验结果表明,微创手术方法和无创手术方法的手术平均用时均在30-38分钟左右,手术时间较普通内固定大大缩短;且经过X光结果显示,患肢复位良好,负重情况明显,骨骼生长速度较快,且愈后结果良好;血常规检测结果显示炎症细胞相对降低较快;而生化检测结果表明,各项指标正常,碱性磷酸酶含量较高,并且都没有术后感染以及延迟愈合或不愈合情况的发生。实验证明用改良克氏针的两种手术方法治疗犬股骨骨折是可行的,并且与普通内固定相比大大缩短了手术时间,手术过程中的出血量相对减少很多,大大提高了手术效率。本实验采取了中兽医的正骨方法将骨折处闭合复位,而且研制出了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改良克氏针并申请了专利。

王陈妍[4](2019)在《藏传医马术研究 ——以P.T.1062医马卷与安多传统医马术为中心》文中研究指明藏医药学历史悠久,体系宏大,汲取欧亚诸医学之长,与印度吠陀医学、中医学、西方传统医学并称四大传统医学。藏传医马术作为藏医药学体系的重要分支,亦是博彩众长,兼收并蓄。书写于一千多年前的敦煌古藏文医马卷,集中反映了吐蕃时期丰富的医马实践与理论。流传于藏地民间的医马手抄卷和翻译自古印度吠陀的医马着作,则证明了藏传医马术在理论组成上的多元化。如今,流传千年的藏传医马术仍在安多游牧地区传承着,是研究和探索藏医药学与藏文化的宝贵遗产。在众多敦煌古藏文写卷中,P.T.1062医马卷是记录吐蕃医马术的长篇写本,内容丰富,独一无二,属珍稀文献。许多研究者尝试以对普通医学(人医)文献史料的方法对该写卷进行释读,鲜有结合传统藏传医马理论及实践对文本进行深入研究。本研究以P.T.1062医马卷为中心,结合对安多若尔盖传统游牧区传承至今的传统医马术的深度田野调查,尝试探索写卷中所记录的藏传医马理论和实践内容。理论方面,本研究结合包含P.T.1062医马卷在内的藏文医马、相马古文献和田野调查资料对部分医马理论进行了梳理,认为藏传医马术早在吐蕃时期已使用“医相同源”的马体部位术语,并为马体特殊部位创制了专门命名法。古藏传医马术中的“脏腑”与“脉”诊断理论和相关诊断法,与藏地本土医学理论和古代中原医马术有吻合之处。这些古代医马理论仍部分保留在当代安多牧区的传统医马术中。医马实践方面,本研究结合藏汉印医马文献,讨论了P.T.1062中记录的特殊医马器械、解毒和药物知识以及外治疗法,并与当代安多传统医马术中保存的相关实践作了对比和分析,从而较合理地解决了学术界过去尚未解读的部分文本内容。此外,我们也讨论了当代安多传统医马实践中所蕴含的藏传佛教护生观念和一些在现当代一般被认为是“非科学”的信仰甚至巫术方面的内容,表明藏传医马术在研究藏地文化其他层面具有的的多重价值。我们认为P.T.1062医马卷所反映的古代藏传医马术与当代安多传统医马术之间有传承不断的关系,二者对于研究藏地其他层面的文化和保护青藏高原生态环境有巨大价值。藏传医马术不但是藏医药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藏地本土畜牧兽医传统经验的核心。它集中展现了世代生活于青藏高原独特自然环境中的劳动人民的生存智慧,有不可替代的医学、文化与生态伦理价值,是研究藏区生态、生态文化、藏地古今文化、医药理论与技术之间交融和创新的珍贵资料。

朱绯[5](2017)在《中国近代兽医发展研究(1904-1949)》文中认为本论文以20世纪初,北洋马医学堂建立为肇始。从史学角度,探寻中国近代兽医发展历程,旨在分析兽医科技、兽医管理乃至兽医行业的变革。尤其在中国悠久的文化与历史背景下,西兽医在教育、管理、科研、交流、技术推广等多方面的创建与发展,同时中兽医在与西兽医相遇后的摩擦与融合,兽医科技在中西兽医交汇发展的创新路径及其规律以及对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尤其是产生这些影响的动因。通过数据分析和内容分析,展现中国近代兽医发展实景。以时间为主线,探析了晚清时期中兽医的基本情况。晚清时期中兽医的诊疗对象从马向牛转变。从晚清时期中兽医着作的内容可以看出,在江西、江苏、湖北、湖南等地,牛是主要诊治的对象。在四川、浙江等地整理的着作则包含多种动物,说明两地养殖品种的多样化。从诊疗手段来看,中兽医仍是以方药和针灸为主。对动物疫病也有隔离预防的概念。洋务运动的兴起,使西方科技进入中国,有极少量的西兽医着作被引入,但是对社会来说,并未造成影响。1904年,北洋陆军马医学堂创建,标志着西兽医正式被引入中国,也标志着中国现代兽医教育体系的诞生。在课程和学制上,中国早期学习的是日德系,到20世纪30年代,转学欧美系。在学校的建立方面,1930年以前,只有8所学校开设了兽医相关学科,到1940年增加了 18所学校开设畜牧兽医专业,到新中国成立前,又增加了 9所学校开设畜牧兽医专业。可以看出20世纪30年代是兽医学科迅速发展的时期。20世纪20-40年代,相继成立了多个官方兽医防疫和检疫机构,西北防疫处和蒙绥防疫处进行了大量的疾病调查和兽疫方控工作,取得了显着的效果。西北地区牛羊疫病较多,除了对家畜疫病的控制外,官方管理机构还肩负着团结少数民族群众,一致抗战的任务。一些防疫站还设有家畜病院,对患病家畜进行诊治,部分免诊治费用,受到民众的欢迎。在检疫方面,上海商品检验局的成立,使中国在口岸检疫方面可以由国人控制,避免了烈性兽疫的进入,并颁布了检疫条例,对各种兽疫有明确规定。对牲畜市场贸易的管理,避免了兽疫的传播。家畜疾病的普查让政府全面了解我国兽疫发生情况,便于管理防控。兽医研究机构的创建方面,主要是针对20世纪30年代大规模流行的兽疫,研究相关生物制品,并在牛痕、牛肺疫、猪瘟等疫病的防控方面,取得了很多成果,保障了畜牧业的发展。并形成了很多科研成果。积极进行国际学术交流,也获得了国际组织的肯定与支持。在西兽医引入后大力发展的同时,中兽医发展渐缓。一方面是“废止中医案”对中国传统医学的质疑阻滞了其现代化过程。另一方面,由于战时需求,西兽医的仪器与药物获取困难,所以政府将目光转向中兽医。在陆军兽医学校开设了兽医国药治疗研究所,专门研究中兽药方,以便供给战时需求。这开创了中西兽医结合治疗的先河。这一时期兽医国药研究成果显着。中兽医在这一时期仍延续传统模式传承,并有一些着作流传下来。中西兽医的相遇,最终融合发展。它们之间哲学背景的差异,造成了发展的不同。但是在相遇的过程中,冲突和摩擦并不剧烈。一方面源于西兽医引入较晚,培养的兽医人才不足以遍布全国,大部分地区还需要中兽医进行疾病的诊疗;另一方面源于国人已不像晚清时期对西方科技一味抱着接受的态度,而通过对中国传统医学的反思开始肯定国药的作用。所以,中西兽医通过各自可选择的部分,协调发展,并未产生对抗。中国兽医现代化给中国的社会、经济、农业产业等多方面带来了影响。在社会效益层面,推进了全民防疫意识的构建,改变人们的生活行为,转变了人们对医学的固有思想。在经济层面,保障了畜牧业的发展,促进了畜产品出口,在国际贸易中,获得经济收益。在农业产业方面,促进了农业产业的结构调整,使规模化养殖成为可能,推进城市农业发展,并开辟了兽医事业发展新观点。当然兽医行业本身的发展也受到了影响。兽医现代化的过程,促进兽医科技体系结构调整,是一个动态的平衡过程,从家畜防疫和内科发展较多,向各学科均衡发展。促进了管理体系的完善,形成了比较健全的官方防疫和检疫机构,并在兽疫防控和兽医工作开展方面逐步细化,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形成预警机制。在兽医教育方面则建立了各层次的学校,培养不同水平的兽医人才。中西兽医的交锋与融合,最终确立了现代兽医体系。这是中国在历史转型期经历的必然,从政治体制到社会形态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变化的浪潮中,兽医学发展能够接纳不同文化理论,融合协同发展,形成中国现代兽医体系。其中,既有近代西兽医专家们的积极进取,又有中兽医专家们的持重守城,将文化和科技互相渗透,形成了现有的兽医体系,为兽医事业的不断发展铺平了道路。

毛光远[6](2016)在《南京国民政府马政建设研究》文中提出清末民初以来,由于国内社会动荡不安,牧政废弛,天灾人祸接撞而至,畜牧业生产社会环境遭到破坏,中国产马数量及素质能力均呈现出下降趋势,这严重制约着军用马匹补充和农商社会经济的发展。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国的国防危机日益加深,南京国民政府开始加紧筹划国防军备建设,在推进现代化军备建设的同时,作为冷兵器时代关系封建王朝兴衰的马政,其在国防军备方面的重要性也逐渐引起了军政各界的重视,马政提上了国民政府议事日程。鉴于当时马政面临的严峻形势及军马补充的困难,国民政府相继成立了马政委员会、马政局及马政司等中央马政管理机构,并派马政界官员远赴国外考察,通过借鉴东西方列强马政模式,制定了马政建设长远计划及军马管理方面相关法规,围绕着以增加产马数量和增进产马素质为中心,开始推进马政建设工作,以期解决陆军建设中的马匹配额问题,加强国防军备建设步伐,应对当时所面临的险恶国际战争环境。清末民初以来中国产马体格能力的下降,使得适合军用马匹数量日渐减少,故推进国产马匹品种改良成为国民政府马政建设主要内容之一。马种改良首要培育出足够数量优良种马,以期达到普遍改良之目的。有鉴于此,军政部创设了种马牧场和种马育成所,引进外洋优良种马,并通过洋马和国产马累代杂交,以期育成国产优良种马。抗战开始后,国民政府所属马种改良繁殖场在西部后方地区设立配种站所,推进民马改良繁殖工作。同时,为了马种改良繁殖工作有章可循,国民政府颁布了国营各牧场种马选用与马种改良的相关标准。然而由于外洋种马数量有限,再加上战争环境负面影响,国民政府各牧场民马配种站所未能广泛设立,更难以达到普遍改良繁殖民间马匹之目的。尽管如此,国民政府西部地区牧政建设活动对推动边疆民族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不无裨益。军用马匹广泛来源在于地方民间社会,因此推动地方产马事业发展成为国民政府马政建设中心工作之一。为了增进民间产马数量及素质能力,军政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奖励保护民间产养马骡相关办法,以推动地方马政建设工作向前发展。在国民政府推动地方马政相关政策的倡导下,地方各省通过设立种马牧场、推动民马配种、禁止屠宰马骡、举办马骡增产贷款及产马比赛会等方式,致力于地方马政建设工作。这不但体现了国民政府中央马政建设方案在地方的运行状况,而且对推动地方产马业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都具有积极作用。由于接连不断战争影响,国民政府奖励保护地方产马政策缺乏彻底推行的良好社会环境,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是大打折扣,这在客观上又影响着地方民间社会产马业的发展。马政建设需要兽医、蹄铁等有关方面的大量人才,南京国民政府通过对清末民初陆军兽医学校整顿建设,使其成为培养马政专门人才的高等学校。军政部陆军兽医学校是民国时期畜牧兽医人才培养数量最多的高等学府。另外,为了解决地方畜牧兽医人才不足的问题及推动地方马政建设的需要,国民政府中央有关机构与地方各省通过举办各类短期训练班及高等学校教育等方式,加大马政人才培养力度。但由于当时畜牧兽医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相对滞后,再者受传统职业偏见的影响,从业人员较少,这使得民国时期畜牧兽医人才一直处于紧缺状态。人才供求紧张状况给国民政府马政建设造成了不利影响。军马补充与保育是国民政府陆军马政建设最为核心的内容。国民政府通过整顿原察哈尔军牧场,创设甘青地区军牧场及军马补充所等措施,试图建立起军马补充的常规性机制。鉴于抗战时期军马大量消耗及亟待补充的需要,军政部成立了临时购马骡机构,派员分赴后方产马各地采购军马,并通过"以马代丁"等措施从民间社会征集大量马匹,进行军马广泛社会动员。鉴于军马保健工作的需要,军政部制定了马乾、草料及兽医卫生器材的供给方式与发放标准,并建立了陆军马粮仓库、兽医卫生器材库、兽医院所等军马卫生防疫机构,加大军马保育及伤病马骡的治疗工作。抗战时期,国民政府陆军马政建设对抗日战争胜利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所起积极作用是不容忽视的。由于近代中国积弱积贫,内忧外患接连不断,边疆畜牧地带危机接踵而至,尤其是日本侵华战争使中国东北及华北等产马主要区域遭到破坏,再加上西北及西南地区处于军阀割据状态下,国家中央行政不是很畅达,国民政府中央直接控制的马政资源不断缩减,这都给马政建设工作的推进造成了不利影响。而在诸多不利因素之中,持续不断的国外内战争是制约马政最为主要决定性因素之一,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马政如同国家其他建设工作一样被淹没在战争的漩涡之中,建设工作的推进面临重重困难,更难以达到预期设计的目标。

段忠玉[7](2016)在《傣族传统口功治疗的医学人类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医学是生物学意义上的科学,同时也是人类学意义上的文化。傣族传统民间口功治疗,产生于傣族乡土文化之中,是与其所在的地理环境、生活习俗、社会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的地方性知识的重要内涵。口功治疗有多种方法和形式,本文中讨论的“口功”是指傣族摩雅(治疗者)治疗疾病时,口中念念有词,然后对治疗所使用的水、草药或对患者、患处用口“吹”气,治疗疾病的方法。这种疗法可以医治骨折、牙痛、皮肤病、风湿病、眼病、精神分裂症、妇科病等,是不可多得的中国民族民间传统医疗技艺。傣族口功治疗研究包括口功治疗实践与医学人类学解释两个核心领域。本文以口功治疗最为兴盛的村落—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嘎洒镇曼沙村委会曼栋龙村为主要田野点,首先分析傣族文化中“何为病”、“病从何来”、“病如何消除”等问题,即傣族文化背景下傣族人民对疾病的认知和医疗选择;其次是对西双版纳傣族口功治疗实践的陈述。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医学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对口功治疗进行理论解析。目的是从医学人类学的视角审视和再认识傣族口功治疗的文化意义,为医学人类学研究提供“傣族经验”,在实践中验证、丰富和发展医学人类学。本论文由绪论、正文、结论三个部分组成。绪论部分阐述选题缘由、相关理论及研究动态、本论文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田野点介绍并对文中使用的关键术语和概念作简要解释和界定。正文部分包括六章:第一章傣族文化的疾病认知。有关疾病的理论和实践本质上是一种文化范畴,不同的文化衍生迥异的病因解释和疾病认知,从而产生不同的医疗选择。傣族文化塑造出傣族特定的病因观、疾病认知和相应的就医选择。本章交代口功治疗产生的文化根源。第二章傣族口功摩雅介绍。“摩雅”是傣语对“医生”的称谓。本章是对田野点曼栋龙村口功摩雅整体情况的呈现,包括口功摩雅的分类及其备药、诊断与治疗等内容。同时对村民选择摩雅的情况进行介绍和分析。第三章口功治疗的疾病。口功摩雅治疗的疾病可分为“常见”和“非常见”两种,其中“常见”疾病指的是高发的地方性疾病,口功治疗有特殊效果,当地村民就诊率高的疾病,如骨折、牙病、皮肤病、风湿病等。“非常见”疾病指不一定有地方性特征,关键是口功治疗效果并不优于其他治疗方式,村民选择此种治疗方法比例不高的疾病,如妇科病、精神分裂症、脱发、癫痫、肠胃病、眼病等。第四章口功治疗的过程。对傣族民间传统口功治疗过程、治疗的场所、言语与器物进行整体叙述。口功治疗过程中的言语、治疗时间、场所、摩雅的“念”和“吹”以及所使用的水等,都为口功治疗增添了神秘色彩。村民们在虚拟建构的情景中体验着信仰世界的“真实”,在符号权力的作用下笃信它们的力量。第五章口功治疗的效果。口功治疗既有“成功”案例,也有“失败”个案。人们将成功的治疗归功于口功的治疗,而失败治疗的原因则是多方面的。第六章口功治疗的理论分析。本章运用医学人类学的相关理论分析口功治疗的包容性,口功续存的文化动因和动力以及口功效力的机理和局限。重点在于揭示口功治疗的文化根基和信仰基础。结语部分提出主要观点:第一、口功是傣族民间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傣族民间,有“无口功者不成医”的说法。在傣族传统医药方法中,都能见到口功方法的使用,口功贯穿于傣族民间传统医药多数环节。第二,口功治疗的存续基于信仰和文化。傣族村民共同的疾病观念和医学信仰,为口功治疗的存续提供了文化基础。对于傣族人民来说,口功治疗与个人健康、传统文化发展和民族命运休戚相关。第三、作为文化的疾病,口功治疗是有效的、确切的。在现代化进程中、全球化背景下是可以存续、发展的。第四、作为生理的疾病,口功治疗具有局限性。过分依赖口功的作用会减弱人们对抗疾病的积极性。

曾子芸[8](2014)在《基于数据挖掘的三承气汤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本论文主要包含三部分内容,上篇为文献综述、中篇三承气汤的应用轨迹研究、下篇为循证医学与系统评价。上篇主要是通过探讨中医下法的理论形成依据、张仲景对下法的运用、下法的禁忌、后世医家对三承气汤的运用与发展、笔者对三承气汤之见,在探讨中医八法中的“下法”。中篇是经由全面检索、收集、阅读、统计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的临床研究文献与个案(个人经验)文献,整理挖掘出三承气汤的运用轨迹。下篇则是对大承气汤、小承气汤、针灸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等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梗阻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在具有相同研究内容及目的基础进行分类,依据文献资料共分为11组。在使用Review Manager基础Meta-analysis(合并统计量)研究11组对肠梗阻的治疗疗效对比。最后,基于循证医学为每个疾病寻找出最佳治疗方案的精神与目的,就此统计研究结果对肠梗阻设计出一套建议治疗方案。研究对象1发表于1949-2014年之间的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的期刊文献,以及以针灸疗法治疗肠梗阻的期刊文献。2大承气汤、小承气汤、针灸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等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梗阻的随机对照试验期刊文献。研究方法1文献检索:于CNKI、VIP、CBM等三大数据库中,分别设定检索词为:大承气汤、复方大承气汤、大承气汤加减;小承气汤、复方小承气汤、小承气汤加减;调胃承气汤、复方调胃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加减;针灸疗法治疗肠梗阻。2文献整理:基于本论文研究内容,三承气汤的应用轨迹研究、治疗肠梗阻随机对照试验之RevMan Meta分析评价,文献整理方法与步骤如下:2.1全面阅读整理所有检索获得的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的期刊文献,再分别归纳分类出三承气汤的临床研究文献与个案文献。2.2全面阅读整理出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针灸疗法用于治疗肠梗阻的随机对照试验临床研究文献。3文献录入:三承气汤的应用轨迹研究,依照疾病系统的分类逐篇统计其治疗疾病病名;将符合每篇文献按Cochrane文献质量评价系统中7项检测逐一做记录后,删除偏倚风险过高文献,最终获得较高质量的文献资料。最后,将分类好的11组对肠梗阻的治疗方案研究,分别在Review Manager Meta-analysis中设定研究题目及录入建档。4数据处理:三承气汤的应用轨迹研究,运用EXCEL表格及基本统计学方法处理相关数据;使用Review Manager基础Meta-analysis研究11组对肠梗阻的治疗疗效对比,包含OR、RR、RD、SMD等四方面。研究内容1将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期刊文献逐篇统计其治疗疾病病名,从中整理挖掘出三承气汤的运用轨迹。2使用Review Manager基础Meta-analysis研究下列11组对肠梗阻的治疗方案中的疗效对比:2.1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单纯西医基础疗法;2.2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生长抑素;2.3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二联法;2.4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三联法;2.5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盐水灌肠;2.6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肥皂水灌肠;2.7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石蜡油灌胃;2.8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阿托品;2.9小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单纯西医基础疗法;2.10针灸+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2.11大承气汤+针灸+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研究结果1由统计结果发现,小承气汤、大承气汤两方大量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其中,无论是在临床经验或个人经验记载,小承气汤、大承气汤分别均以运用于治疗肠梗阻比例最高。2遵循循证医学及使用Review Manager基础Meta-analysis(合并统计量)研究大承气汤、小承气汤、针灸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等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梗阻,统计研究结果发现其疗效:1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单纯西医基础疗法;2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生长抑素;3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二联法;4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三联法;5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盐水灌肠;6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肥皂水灌肠;7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石蜡油灌胃;8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阿托品;9小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单纯西医基础疗法;10针灸+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11大承气汤+针灸+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由以上11组统计研究结果来看,中医学加上西医学治疗肠梗阻的治疗疗效优于单纯西医学的个种治疗方案。研究成果与肠梗阻建议治疗方案结论基于循证医学为每个疾病寻找出最佳治疗方案的精神与目的,笔者与导师陈明教授就此统计研究结果对肠梗阻设计出一套建议治疗方案,方案如下:1中药处方:大承气汤(大黄、芒硝、枳实、厚朴);2主要加减配伍:桃仁、炒莱菔子、赤芍;3兼证3.1兼瘀血重者加:桃仁、赤芍、丹参,以活血化瘀;3.2兼食积重者加:炒莱菔子、陈皮,以和胃消积;3.3兼腹胀痛重者加:木香、延胡索,以行气止痛;3.4兼气血虚重者加:黄芪、党参、当归,以益气补血;3.5兼湿热重者加:黄芩、金银花,以清热燥湿解毒。4针灸取穴:足三里、天枢、上巨墟、中脘、关元、下巨墟;5西医基础疗法:胃肠减压,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抗感染,其他治疗。

依丽米古丽·阿不力孜[9](2012)在《沙漠干旱地区的人类文化适应研究 ——以新疆于田县达里雅博依乡维吾尔族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人类文化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研究一直是生态人类学最主要的研究课题之一。生态人类学一般认为,文化是人类对特定环境适应的产物。本文在田野调查中获得的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主要运用生态人类学、民俗学及民族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方法,研究干旱地区的文化生态适应,文化与环境的互动关系。从世界范围来看,陆地大部分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目前,许多半干旱地区正逐步成为干旱地区,结果旱情就引起了一系列的严重的生态危机和社会问题。导致许多人畜死亡的萨赫勒危机是其典型的例子。因此,如今干旱地区的生态状况和可持续发展已成为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的话题。在这种情况下,对干旱地区人与环境的关系进行研究,在干旱地区的发展中具有一定的意义。本文研究的地点是作为中国最大的干旱半干旱地区新疆。绿洲是人类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主要生存空间。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和腹地的绿洲成为维吾尔族的主要生存空间。维吾尔族人在适应所处的干旱地区生态环境的过程中,通过强烈的适应能力,创造了内陆沙漠干旱区所特有的绿洲农耕文化。本文以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于田县达里雅博依乡为例,将达里雅博依维吾尔族人的社会文化放在20世纪初至今的动态的历史过程中,以生态人类学、民族学、生态民俗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为依据,运用主位和客位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具有代表性的达里雅博依人的干旱地区沙漠绿洲文化的形成与演变进行历时性的纵向梳理,并在共时性的背景下进行一定的比较研究。在此过程中,阐述达里雅博依人文化的形成及变迁,并反思文化未来走向。与此同时,试图总结干旱地区沙漠绿洲文化的产生、特点及其生存问题。本文包括绪论、正文和结论三大部分,分七章,其中正文五章。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章是绪论部分,包括研究缘起、选题目的和意义、相关理论与学术史的回顾、研究方法与田野调查等。第二章作为本论题的铺垫部分,在有关研究成果、历史文献以及田野调查资料的基础上,介绍了达里雅博依人独特的绿洲文化形成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基础,强调了达里雅博依人生存环境条件恶劣,生态区位偏僻,地广人稀,社会环境相对封闭等特殊性。第三章立足于文化生态学的视角,叙述了达里雅博依人的生计活动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并指出畜牧生产方式是达里雅博依人对自然条件十分恶劣的塔克拉玛干沙漠环境所作的一种文化选择。第四章以饮食、服饰、居住、工具等物质文化层面为研究重点,从生态人类学和生态民俗学的相关理论出发,对沙漠生态环境和畜牧生产方式下的达里雅博依人的物质文化所透露出的人与环境互动关系进行了较全面的文化阐释,并指出达里雅博依人所处恶劣的沙漠环境的适应使达里雅博依人的沙漠绿洲文化具有自身独特的地域性和简单性特点。第五章将达里雅博依人的风俗习惯、地方性知识、自然生态观以及民族性格等作为研究重点,探讨了达里雅博依人精神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同时指出,简朴的风俗习惯,以合作和互助主要内容的社会关系,传统生态知识体系及“与自然和睦相处”的生态观等是他们对自然条件恶劣,地广人稀、相对封闭的生存环境的文化适应的另一重要层面。第六章以相关文化适应和文化变迁的理论为基础,通过大量的实地调查资料和个案分析,探讨上世纪80年代后的生态环境变化和社会环境转变的语境下,达里雅博依人所做出的文化调适。同时指出,环境变迁是导致文化变迁的主要动因之一。第七章是结论部分。本章首先透过达里雅博依人面临的生态危机与生态移民实践,对达里雅博依人的绿洲文化与环境关系的未来趋势进行相应的反思,从而提出了促进达里雅博依人可持续发展的一些建议。再者,透过本个案研究,对干旱地区沙漠绿洲文化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进行理论分析。本文最后指出,沙漠绿洲文化是绿洲居民积极适应所处特干旱区生态环境的结果;沙漠绿洲文化具有地域性、简单性和脆弱性等特点,这些特点是对特干旱区环境的特殊适应过程中形成的;极为恶劣的生态环境使沙漠绿洲文化具有内在的脆弱性和对环境的依赖性,这种文化总是容易受到干旱区生态环境的影响和支配。因此,一旦生态环境恶化,沙漠绿洲文化的生存危机都是难以避免的。在干旱地区,人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是极为脆弱的。这一点在西部大开发和干旱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具有一定的警示作用。

任程程[10](2011)在《民国中后期普通中小学劳作教育研究(1937-1949)》文中指出劳动创造世界,生产劳动的不断改造才能使社会不断向前发展。教育是社会的上层建筑,教育与劳动必须一元化才能为社会服务,为社会培养生产劳动人才。民国时期的普通中小学劳作教育是初步的技术教育,其劳作课程实施在历史进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特点和基本问题,对当前学校劳动技术教育的改革及实施提供了历史的经验,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本文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综合运用历史描述法、文献分析法、比较研究法、资料统计法和图表法,分四部分对民国中后期普通中小学劳作课程实施的背景、概况、特点、问题和历史启示进行分析、研究、论述。第一部分简述民国时期普通中小学劳作教育的发展概况,并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与教育和学制变革等方面入手,清晰而全面地剖析了民国中后期普通中小学劳作课程实施的历史背景。第二部分以史实为依据,论述了抗日战争时期即1937年至1945年普通中小学劳作课程实施状况。第三部分继续论述了抗战胜利后即1945年至1949年普通中小学劳作课程实施状况。第四部分在充分考察和分析民国中后期普通中小学劳作课程实施状况后,从特点和基本问题两个方面入手,对民国中后期普通中小学的劳作课程实施给予合理的评价;并以史为鉴,结合当今中小学的劳动技术教育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二、家畜骨折的简易疗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家畜骨折的简易疗法(论文提纲范文)

(1)运动马常见肢蹄病诊疗技术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蹄部疾病研究概况
        1.1.1 蹄的解剖特点
        1.1.2 临床上常见的蹄部疾病
        1.1.2.1 蹄叶炎
        1.1.2.1.1 马蹄叶炎概述
        1.1.2.1.2 蹄叶炎的临床症状
        1.1.2.1.3 蹄叶炎的诊疗
        1.1.2.2 蹄叉腐烂
        1.1.2.2.1 蹄叉腐烂概述
        1.1.2.2.2 临床症状
        1.1.2.2.3 蹄叉腐烂的诊治
        1.1.2.3 蹄裂
        1.1.2.3.1 蹄裂概述
        1.1.2.3.2 临床症状
        1.1.2.3.3 蹄裂的诊疗
    1.2 四肢骨关节疾病研究概况
        1.2.1 四肢解剖特点
        1.2.2 临床上常见的四肢疾病
        1.2.2.1 骨膜炎
        1.2.2.1.1 骨膜炎概述
        1.2.2.1.2 骨膜炎的临床症状
        1.2.2.1.3 骨膜炎的诊治
        1.2.2.2 骨折
        1.2.2.2.1 骨折概述
        1.2.2.2.2 临床特点
        1.2.2.2.3 骨折的愈合过程
        1.2.2.2.4 四肢长骨骨折外固定术
        1.2.2.3 关节透创
        1.2.2.3.1 关节透创概述
        1.2.2.3.2 关节透创临床症状
        1.2.2.3.3 关节透创诊疗
        1.2.2.4 骨关节炎
        1.2.2.4.1 骨关节炎概述
        1.2.2.4.2 骨关节炎临床症状
        1.2.2.4.3 骨关节炎的诊疗
    1.3 软组织疾病概述
        1.3.1 肌腱的解剖特点
        1.3.2 临床上常见的软组织疾病
        1.3.2.1 屈腱炎
        1.3.2.1.1 屈腱炎的概念
        1.3.2.1.2 屈腱炎的病因及分类
        1.3.2.1.3 屈腱炎的临床症状
        1.3.2.1.4 屈腱炎的诊断
        1.3.2.1.5 屈腱炎的治疗
        1.3.2.2 肌腱断裂
        1.3.2.2.1 肌腱断裂概述
        1.3.2.2.2 肌腱断裂的诊疗
2 蹄部疾病
    2.1 主要材料
    2.2 典型病例诊断与治疗
        2.2.1 蹄冠骨骨膜炎病例
        2.2.1.1 基本资料
        2.2.1.2 诊断
        2.2.1.3 治疗
        2.2.2 蹄叶炎病例
        2.2.2.1 基本资料
        2.2.2.2 诊断
        2.2.2.3 治疗
        2.2.3 蹄裂病例
        2.2.3.1 基本资料
        2.2.3.2 诊断
        2.2.3.3 治疗
    2.3 讨论
    2.4 小结
3 骨关节疾病
    3.1 主要材料
    3.2 典型病例诊断与治疗
        3.2.1 骨折病例
        3.2.1.1 基本资料
        3.2.1.2 诊断
        3.2.1.3 治疗
        3.2.1.4 基本资料
        3.2.1.5 诊断
        3.2.1.6 治疗
        3.2.1.7 基本资料
        3.2.1.8 诊断
        3.2.1.9 治疗
        3.2.2 关节透创病例
        3.2.2.1 基本资料
        3.2.2.2 诊断
        3.2.2.3 治疗
        3.2.3 骨膜炎屈腱炎病例
        3.2.3.1 基本资料
        3.2.3.2 诊断
        3.2.3.3 治疗
        3.2.3.4 复诊
    3.3 讨论
    3.4 小结
4 软组织损伤疾病
    4.1 主要材料
    4.2 典型病例诊断与治疗
        4.2.1 屈腱炎典型病例
        4.2.1.1 基本资料
        4.2.1.2 诊断
        4.2.1.3 治疗
        4.2.1.4 基本资料
        4.2.1.5 诊断
        4.2.1.6 治疗
        4.2.1.7 基本资料
        4.2.1.8 诊断
        4.2.1.9 治疗
        4.2.1.10 基本资料
        4.2.1.11 诊断
        4.2.1.12 治疗
        4.2.2 肌腱断裂
        4.2.2.1 基本资料
        4.2.2.2 诊断
        4.2.2.3 治疗
    4.3 讨论
    4.4 小结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2)《黄帝内经》筋骨理论及相关术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综述 筋骨损伤理论研究概述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部分 《黄帝内经》筋骨理论体系总览
    1 筋骨解剖的理论内容
        1.1 《黄帝内经》有关人体解剖结构的认识
        1.2 筋骨解剖结构的特殊性
        1.3 “五体”与筋骨解剖的关系
    2 筋骨结构的生理特点
        2.1 筋骨生理功能与脏腑、血脉的关系
        2.2 筋、骨、肉之间的联系
    3 筋骨损伤的病因病机
        3.1 外伤暴力所致
        3.2 脏腑功能异常
        3.3 邪毒自外侵袭
        3.4 倦怠劳伤日久
        3.5 饮食不节、房劳失节
        3.6 七情内伤
    4 筋骨损伤类疾病的辨证方式
        4.1 筋骨辨证的理论基础
        4.2 筋骨辨证论治的特点
    5 筋骨损伤的治疗方法
        5.1 外治法理论
        5.2 内治法
        5.3 导引治疗
    6 筋骨损伤的预防与调护
        6.1 顺应四时、起居有常
        6.2 劳逸适度、动静相宜
        6.3 饮食有节,谨和五味
    7 小结
第二部分 《黄帝内经》筋骨术语研究
    1 骨
    2 “骨”相关术语
        2.1 关节结构术语(骨节、骨属、骨解)
        2.2 上肢骨术语(髃骨、壅骨、锐骨、臂骨、腕骨、肘骨)
        2.3 下肢骨术语(骭骨、成骨、京骨、然骨、核骨、股骨、胫骨、跟骨)
        2.4 上、下肢骨含义术语(髀骨、尻骨、辅骨、束骨)
        2.5 躯干骨术语(骨骶、颧骨、完骨、枕骨、柱骨、背骨、杼骨)
        2.6 特殊部位骨结构(骨空、骨髓、白骨、骷骨、绝骨)
        2.7 骨形态描述术语(大骨、高骨、横骨、扁骨、歧骨)
        2.8 症候描述术语(骨繇、骨痛)
        2.9 证候名称术语(骨蚀、骨疽、骨病)
        2.10 疾病病名术语(骨厥、骨痹、骨痿)
        2.11 诊断方法和穴位描述术语(骨围、骨度、巨骨)
    3 筋
    4 “筋”相关术语
        4.1 大体解剖结构术语(筋骨、筋脉、筋膜、筋纽)
        4.2 具体解剖结构术语(小筋、宗筋、婴筋、维筋、腹筋、颈筋、项筋、膂筋)
        4.3 疾病病名术语(筋躄、筋痿、筋痹、筋溜)
        4.4 证候名称术语(筋绝、筋急、筋挛)
        4.5 症候及穴位描述术语(筋纵、缓筋、转筋、然筋)
    5 小结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附件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3)改良克氏针对犬股骨骨折的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骨的概念
    2. 股骨的解剖形态及血液循环
    3. 骨折的分类
    4. 骨折固定研究进展
    5. 克氏针组成分类及应用
    6. 改良克氏针的组成
    7.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仪器和器械
        1.3 实验药品
    2. 方法
        2.1. 改良克氏针的制作方法
        2.2 造模过程
        2.3 术前准备
        2.4 手术过程
        2.5 术后护理
        2.6 骨折愈合标准
        2.7 骨切片的制作
结果
    1. 手术时间
    2. 手术伤口大小
    3. 骨折部位X光片观察结果
    4. 血常规的检查结果
    5. 血液生化指标的检查结果
    6. 愈合后骨组织切片的观察
    7. 术后功能恢复情况
讨论
    1. 股骨骨折的特点
    2. 改良克氏针的适用对象
    3. 改良克氏针与其他内固定术的比较
    4. 两种改良克氏针手术方法的比较
    5. 手术前后血常规检测结果的比较
    6. 手术前后生化检测结果的比较
    7. 两种手术方法X光片的比较
    8. 影响骨折愈合的因素
        8.1 生物学因素
        8.2 机械力学因素
        8.3 临床因素
    9. 优点
        9.1 微创或无创
        9.2 手术时间短
        9.3 出血量少
        9.4 无需二次手术
        9.5 术后恢复快
        9.6 不会发生移位
        9.7 手术成本低廉
        9.8 无需繁琐的包扎
        9.9 只需一根克氏针即可完成固定
    10. 缺点
        10.1 只适用于小型犬
        10.2 改良克氏针制作困难
        10.3 改良克氏针不易取出
        10.4 不适合于关节内骨折
        10.5 不适用于骨折部位过于肿胀的骨折
    11. 确保手术成功的难点要点
        11.1 术者要有良好的解剖知识
        11.2 无菌操作及抗感染治疗
        11.3 改良克氏针进入的长度以及规格的选择
        11.4 微动有利于骨折愈合
        11.5 先用骨钻,后用手钻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作者简介)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4)藏传医马术研究 ——以P.T.1062医马卷与安多传统医马术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摘要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综述
    四、研究方法
    五、相关古文献资料说明
第一章 P.T.1062 医马卷疏释与当代安多传统医马术概览
    第一节 研究文献回顾
    第二节 P.T.1062 疏释
    第三节 当代安多传统医马术
第二章 马体部位术语
    第一节 “医相同源”的马体部位术语
    第二节 特殊部位的专门命名
    第三节 小结
第三章 古今藏传医马诊断法
    第一节 “脏腑”与“脉”诊断理论
    第二节 “望”、“触”诊断法
    第三节 小结
第四章 治疗器械
    第一节 “泽沃(gtsags bu)”与“藏玛(bzang ma)”
    第二节 “皆赫(lcags)”
    第三节 “亨嘞嘞勃(shing leb leb po)”
第五章 药物治疗法
    第一节 有关马“食毒”与“解毒”的知识
    第二节 “酒”、“酥油”与药物制作
第六章 外治疗法
    第一节 “美匝(me btsav)”
    第二节 “达伽(gtar ga)”
    第三节 “摄巴(sreg pa)”
第七章 藏传医马术的精神内涵
    第一节 藏传佛教的护生观念与符号化展现
    第二节 庇佑生命的“达胜”和“热玛”
结语 藏传医马术的文化与生态价值
附录
    附录一 :敦煌古藏文写卷P.T.1062 图照及藏文正文
    附录二 :汉藏英词汇对照表
    附录三 :《火灸论典》藏文原文
    附录四 :访谈记录节选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后记

(5)中国近代兽医发展研究(1904-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学术研究回顾
    三、资料筛选与方法分析
    四、研究的思路与结构
    五、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西学东渐背景下的中西兽医
    第一节 晚清中兽医基本情况
        一、疾病类型
        二、诊疗手段
    第二节 洋务运动与西兽医萌芽
        一、洋务运动
        二、洋务运动对西兽医发展的影响
第二章 西兽医的引入与发展
    第一节 甲午战争后中兽医发展
        一、甲午战争对科技传播的影响
        二、西兽医的发展
    第二节 兽医教育体系的发展
        一、中国近代兽医学校(科系)的建立与发展
        二、兽医现代教育体系的分科、课程设置与学制
        三、校长(主任)对兽医现代教育的影响
        四、兽医科技推广及人员培训
    第三节 兽医管理体系的改进
        一、兽医官方管理机构的变化
        二、兽医管理法规的颁布及执行
        三、现代兽医院兴起与执业兽医管理
        四、家畜疾病的普查
    第四节 兽医学术研究与交流
        一、兽医研究机构的创建与发展
        二、兽医学术研究成果探析
        三、兽医学会的成立与学术交流
第三章 中兽医发展渐缓
    第一节 “废止中医案”对中兽医的影响
        一、“废止中医案”风波
        二、“废止中医”与中兽医发展
    第二节 战时中兽医的贡献
        一、兽医国药治疗研究所的创建
        二、兽医国药研究成果
    第三节 与西兽医融合发展
        一、中西兽医结合治疗的推进
        二、中兽医的培训与教育
    第四节 中兽医的传承
        一、中兽医专着的发掘与利用
        二、不同地区中兽医传承的特点与差异
第四章 中国兽医现代化交锋与融合
    第一节 中西兽医体系的特点比较
        一、中西医哲学背景的再思考
        二、中西兽医理论的构架差异
        三、中西兽医分科与系统比较
        四、中西兽医诊疗手段的差异
    第二节 中西兽医的相遇与摩擦
        一、中西兽医的思想碰撞
        二、中西兽医体系的包容性与排他作用
        三、和而不同——政治、社会、经济视野下的中西兽医
    第三节 现代兽医学体系结构的变化
        一、兽医学的分科发展与平衡
        二、生物科学领域的认知推动预防兽医学发展
        三、基础、临床兽医学研究的民族观与世界观
    第四节 中西兽医的融合与发展
第五章 中国兽医现代化对中国社会和经济的影响
    第一节 中国兽医现代化产生的社会效益
    第二节 中国兽医现代化带来的经济效益
        一、疫病防治与畜牧业发展
        二、畜产品产值变化与国际贸易
    第三节 中国兽医现代化对农业产业的影响
    第四节 中国兽医现代化对兽医行业发展的影响
        一、促进兽医科技体系结构调整
        二、促进兽医管理体系的完善
        三、促进兽医教育体系的革新
    第五节 中国兽医现代化历程中的可借鉴经验及教训
        一、立足全球视野,积极学习现代兽医科技
        二、建立文化自信,传承中兽医技术
        三、树立创新意识,根据条件转换思路
结语 对中国近代兽医发展的历史评析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已发表论文

(6)南京国民政府马政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四、史料运用说明
第一章 南京国民政府马政建设的缘起
    一、马匹在国防军备方面的重要性
    二、产马数量锐减与体格能力的退化
    三、军用马骡补充困难
第二章 中央马政机构与马政计划
    一、中央马政机构演变与事权的集中
    二、中央马政机构的播迁
    三、全国马政建设计划
    四、军马选定与保管规则
第三章 种马牧场与马种改良
    一、马种改良预期标准
    二、抗战前种马牧场建设与马种改良
    三、抗战开始后的种马场所建设与民马改良
第四章 军牧场与军马培育
    一、军牧场整顿与建设
    二、军牧场马匹构成与军马培育
    三、军牧场垦殖工作
    四、军牧场与地方社会的纠纷
    五、军民合作放牧协定办法的出台
第五章 提倡地方产马与地方马政建设
    一、国民政府地方产马助成办法
    二、地方各省马种改良繁殖
    三、地方产马比赛会
第六章 马政人才培养与军马卫生防疫
    一、马政人才培养
    二、军马卫生防疫机制
    三、陆军兽医卫生器材供给机制
第七章 国民党军队军马补充与草料补充机制
    一、军马补充所与补充处
    二、军马采购临时机构与相关问题
    三、"以马代丁"措施与民众负担
    四、"献马运动"与民众反抗
    五、军牧场育成军马调拨
    六、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军骡输入
    七、马粮仓库与军马草料补充机制
    八、军政部保护产马与军用马骡保育
第八章 国民政府马政建设过程中的相关困境
    一、马政建设起步迟滞
    二、马政模式与相关困境
    三、马政资源萎缩
    四、牧政基础设施薄弱
    五、军用马骡频繁征调与农家役畜短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7)傣族传统口功治疗的医学人类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一) 选题缘由
        (二) 选题意义
    二、相关理论与研究动态
        (一) 相关理论
        (二) 研究动态述评
    三、研究内容、思路及方法
        (一) 研究内容
        (二) 研究思路
        (三) 研究方法
    四、田野点概述
    五、术语简释
第一章 傣族文化的疾病认知
    第一节 疾病界定:何为病?
        一、疾病表征
        二、疾病分类
    第二节 病因解释:病从何来?
        一、傣族宇宙观、生命观与宗教灵魂观
        二、傣族病因观
    第三节 疾病治疗:病如何消除?
        一、村民的多元医疗
        二、传统傣医治疗
        三、傣族民间口功治疗
    小结
第二章 傣族口功摩雅:谁来治?
    第一节 口功摩雅群体
        一、曼栋龙村口功摩雅
        二、巫医结合:备药、诊断与治疗
    第二节 摩雅的选择
        一、获取摩雅信息的方式
        二、选择摩雅的标准
    小结
第三章 傣族口功治疗的疾病:治什么?
    第一节 口功治疗的“常见”疾病
        一、骨折
        二、牙痛
        三、皮肤病
        四、风湿病
    第二节 口功治疗的“非常见”疾病
        一、毒蛇毒虫咬伤
        二、妇科病
        三、精神分裂症
        四、脱发
        五、癫痫
        六、肠胃病
        七、眼病
    小结
第四章 傣族口功治疗的过程:如何治?
    第一节 治疗的基本过程
        一、摩雅询问姓名、生辰
        二、请师父、迎神灵
        三、念口功治病
        四、谢师父、送神灵
    第二节 治疗场所、言语与器物
        一、“神”与“口功”
        二、器械与法具
        三、“气”与“水”:自然界的灵物
        四、时间、场所与在场人员
        五、口功之外:药物治疗与物理治疗
    第三节 个案调查
    小结
第五章 傣族口功治疗的效果:怎么样?
    第一节 接受过口功治疗的村民与患者
    第二节 治疗效果
        一、口功治疗的“成功”
        二、口功治疗的“失败”
    小结
第六章 傣族口功治疗的理论分析:为什么?
    第一节 口功治疗的包容性分析
        一、病因诠释多元
        二、巫与医一体
        三、传统与现代相结合
        四、神秘性与公开性并存
    第二节 口功治疗的文化基础分析
        一、文化是认识基点
        二、医学信仰是基石
    第三节 口功效力的机理及局限
        一、口功效力的机理
        二、口功效力的局限
    小结
结语
附录
    一、田野访谈和案例
    二、傣汉词语对照表
    三、部分图片资料
    四、民间药方
    五、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8)基于数据挖掘的三承气汤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上篇 三承气汤理论研究
    第一章 中医学下法的形成与发展
        1 下法理论形成依据
        2 探讨张仲景对下法的应用
        2.1 《伤寒论》中的下法
        2.1.1 攻逐瘀血法
        2.1.1.1 桃核承气汤证
        2.1.1.2 抵当汤证
        2.1.1.3 抵当丸证
        2.1.2 泻热逐水法
        2.1.2.1 大陷胸丸证
        2.1.2.2 大陷胸汤证
        2.1.3 三物白散证
        2.1.4 十枣汤证
        2.1.5 苦寒泻下法
        2.1.5.1 调胃承气汤证
        2.1.5.2 小承气汤证
        2.1.5.3 大承气汤证
        2.1.6 麻子仁丸证
        2.1.7 蜜煎导证
        2.1.8 变治法
        2.1.8.1 大柴胡汤证
        2.1.8.2 柴胡加芒硝汤证
        2.1.8.3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
        2.1.8.4 桂枝加大黄汤证
        2.1.9 急下存阴法
        2.1.9.1 阳明三急下证
        2.1.9.2 少阴三急下证
        2.2 《金匮要略》中的下法
        2.2.1 攻下泻热法
        2.2.1.1 阳明实热痉病证治
        2.2.1.2 实积下利证治
        2.2.1.3 支饮证面热证证治
        2.2.1.4 谷疸证证治
        2.2.1.5 酒疸证证治
        2.2.1.6 热盛里实黄疸证证治
        2.2.1.7 热盛吐衄证证治
        2.2.2 攻下行气法
        2.2.2.1 表寒里实腹满证证治
        2.2.2.2 里实胀重证证治
        2.2.2.3 里实少阳心下满痛证证治
        2.2.2.4 里实积胀俱重证证治
        2.2.2.5 支饮腹满证证治
        2.2.3 峻下去积法
        2.2.4 攻下逐饮法
        2.2.4.1 留饮欲去证证治
        2.2.4.2 悬饮证证治
        2.2.4.3 肠间饮聚成实证证治
        2.2.4.4 水血并结血室证证治
        2.2.5 攻下逐瘀法
        2.2.5.1 虚劳干血证证治
        2.2.5.2 急性肠痈未成脓证证治
        2.2.5.3 瘀血内结证证治
        2.2.5.4 瘀结成实证证治
        2.2.6 泻热通便止呕法
        2.2.7 缓下润燥法
        2.2.8 温里攻下法
    第二章 三承气汤论述
        1 调胃承气汤论述
        1.1 原文
        1.2 主证
        1.3 药物组成
        1.4 煎服法
        1.5 调胃承气汤证之见
        1.5.1 不大便,心烦,躁动不安
        1.5.2 蒸蒸发热
        1.5.3 吐下腹胀满不痛
        1.5.4 脉调和或阴脉微
        1.6 调胃承气汤方之见
        2 小承气汤论述
        2.1 条文
        2.2 主证
        2.3 药物组成
        2.4 煎服法
        2.5 小承气汤证之见
        2.5.1 脉滑而疾
        2.5.2 腹大满不通
        2.5.3 大便燥结、小便频数
        2.6 小承气汤方之见
        3 大承气汤论述
        3.1 原文
        3.2 主证
        3.3 药物组成
        3.4 煎服法
        3.5 大承气汤证之见
        3.5.1 当下而尚未攻下之大承气汤证
        3.5.1.1 局部证候特点
        3.5.1.1.1 腹胀满、大便不通、绕脐痛
        3.5.1.1.2 热结旁流兼喘证
        3.5.1.1.3 不能食
        3.5.1.2 全身证候特点:潮热、手足濈然汗出
        3.5.1.3 神志证候特点:心烦、心中懊憹、谵语
        3.5.1.4 脉迟而实有力
        3.5.2 急下存阴的阳明大承气汤证
        3.5.2.1 目中不了了,睛不和
        3.5.2.2 发热汗多
        3.5.2.3 腹胀满疼痛、减不足言
        3.6 大承气汤方之见
        4 三承气汤总结
        4.1 配伍为主治证候疗效的关键
        4.2 煎服法为处方理法方药的特点
    第三章 阳明病下法禁忌
        1 阳明腑证未实不可下
        2 阳明表未解不可下
        3 阳明病兼少阳证不可下
        4 阳明病兼太阳少阳证不可下
        5 阳明经证不可下
        6 阳明虚寒证不可下
        7 阳明热在上不可下
    第四章 承气类方的形成与发展
        1 新加黄龙汤证
        2 宣白承气汤证
        3 导赤承气汤证
        4 牛黄承气汤证
        5 增液承气汤证
        6 护胃承气汤证
        7 承气合小陷胸汤证
        8 桃仁承气汤证
中篇 三承气汤的应用轨迹研究
    前言
    1 大承气汤应用轨迹研究
        1.1 大承气汤文献总篇数、临床应用篇数、个案篇数统计表
        1.2 大承气汤临床应用研究现况
        1.3 大承气汤个案应用现况
    2 小承气汤应用轨迹研究
        2.1 小承气汤文献总篇数、临床应用篇数、个案篇数统计表
        2.2 小承气汤临床应用研究现况
        2.3 小承气汤个案应用现况
    3 调胃承气汤应用轨迹研究
        3.1 调胃承气汤文献总篇数、临床应用篇数、个案篇数表
        3.2 调胃承气汤临床应用研究现况
        3.3 调胃承气汤个案应用现况
    4 结论
下篇 循证医学与系统评价
    第一章 医学文献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1 系统评价概述
        1.1 系统评价基本概念
        1.2 Cochrane系统评价基本概念
        1.3 Meta分析
        1.4 文献综述
        2 系统评价的方法与步骤概述
        2.1 系统评价方法
        2.2 系统评价步骤简易流程图
        2.2.1 系统评价程序流程图
        2.2.2 检索与课题研究相关文献资料流程图
        2.2.3 纳入文献资料可能的偏倚风险来源简易图
        2.2.4 Cochrane偏倚风险评价规则
        3 Meta分析概述
        3.1 Meta分析基本概念
        3.2 Meta分析的目的
        3.2.1 增加统计学检验效能
        3.2.2 定量估计研究效应
        3.2.3 发现既往研究缺乏之处
        4 Meta分析的方法与步骤
        4.1 确立研究课题
        4.2 相关课题研究文献检索
        4.2.1 文献检索方法
        4.2.1.1 检索词
        4.2.1.2 文献检索方法
        4.2.1.3 检索范围
        4.2.2 文献检索步骤
        4.3 相关课题研究文献资料的纳入与排除
        4.3.1 课题研究设计的类型
        4.3.2 文献发表年限、所使用语言
        4.3.3 样本量和随访期限
        4.3.4 结果测量指标
        4.3.5 重复发表文献
        4.3.6 信息完整性
        4.4 相关课题研究文献质量评价
        4.4.1 随机对照研究
        4.4.1.1 CONSORT(Consolidated Standards Of Reporting Trials)
        4.4.1.2 CONSORT扩展版(ectensions of the CONSORT statment)
        4.4.1.3 STARD(Standards for the Reporting of Diagnostic accuracy studies)
        4.4.2 观察性研究
        4.4.2.1 STROBE(Strengthening The Reporting of Observational studies inEpidemiology)
        4.4.2.2 TREND(Transparent Reporting of Evaluations with NonrandomizedDesigns)
        4.4.3 系统评价(Meta分析)
        4.4.3.1 QUOROM(Quality of Reporting of Meta-analysis)
        4.4.3.2 RISMA(Preferred Reporting Items for Systematic Reviews andMeta-analysis)
        4.4.3.3 MOOSE(Meta-analysis of Observational StudiesEpidemiology)
        4.5 数据及相关信息提取
    第二章 大承气汤治疗肠梗阻随机对照试验之RevMan Meta分析评价
        1 前言
        2 研究目的
        3 研究方法
        3.1 确立题目
        3.2 检索文献资料方法
        3.2.1 检索词
        3.2.2 检索数据库
        3.2.3 手工检索
        3.3. 文献资料纳入和排除标准
        3.3.1 排除标准
        3.3.2 纳入标准
        3.3.2.1 随机分组
        3.3.2.2 隐蔽分组
        3.3.2.3 对患者和医生实施盲法
        3.3.2.4 测量数据的完整性
        3.3.2.5 结果数据的完整性
        3.3.2.6 选择性的研究结果报告
        3.3.2.7 其他偏倚
        3.4 文献资料统计分析
        3.4.1 统计软体采用
        3.4.2 计数资料采用
        3.4.2.1 二分类变量
        3.4.2.2 连续性变量
        3.4.3 可信赖区间设定
        3.4.3.1 亚组合并效应量
        3.4.3.2 总合并效应量
        3.4.3.3 统计学意义
        3.4.4 统计分析
        研究一 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5 Review Manager中连续性资料的Meta分析
        5.1 肛门排气时间标准均数差SMD
        5.2 肛门排便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5.3 腹胀腹痛消失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5.4 住院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6 典型医案
        研究二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生长抑素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研究三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二联法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5 Review Manager中连续性资料的Meta分析
        5.1 肛门排气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5.2 肛门排便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5.3 腹胀缓解/消失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5.4 肠鸣音恢复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5.5 恶心、呕吐消失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5.6 治疗/住院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研究四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三联法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研究五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盐水灌肠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研究六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肥皂水灌肠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研究七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石蜡油灌胃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研究八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阿托品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第三章 小承气汤治疗肠梗阻随机对照试验之RevMan Meta分析评价
        1 前言
        2 研究目的
        3 研究方法
        3.1 确立题目
        3.2 检索文献资料方法
        3.2.1 检索词
        3.2.2 检索数据库
        3.2.3 手工检索
        3.3 文献资料纳入和排除标准
        3.3.1 排除标准
        3.3.2 纳入标准
        3.3.2.1 随机分组
        3.3.2.2 隐蔽分组
        3.3.2.3 对患者和医生实施盲法
        3.3.2.4 测量数据的完整性
        3.3.2.5 结果数据的完整性
        3.3.2.6 选择性的研究结果报告
        3.3.2.7 其他偏倚
        3.4 文献资料统计分析
        3.4.1 统计软体采用
        3.4.2 计数资料采用
        3.4.2.1 二分类变量
        3.4.2.2 连续性变量
        3.4.3 可信赖区间设定
        3.4.3.1 亚组合并效应量
        3.4.3.2 总合并效应量
        3.4.3.3 统计学意义
        3.4.4 统计分析
        研究 小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第四章 针灸治疗肠梗阻随机对照试验之RevMan Meta分析评价
        1 前言
        2 研究目的
        3 研究方法
        3.1 确立题目
        3.2 检索文献资料方法
        3.2.1 检索词
        3.2.2 检索数据库
        3.2.3 手工检索
        3.3 文献资料纳入和排除标准
        3.3.1 排除标准
        3.3.2 纳入标准
        3.3.2.1 随机分组
        3.3.2.2 隐蔽分组
        3.3.2.3 对患者和医生实施盲法
        3.3.2.4 测量数据的完整性
        3.3.2.5 结果数据的完整性
        3.3.2.6 选择性的研究结果报告
        3.3.2.7 其他偏倚
        3.4 文献资料统计分析
        3.4.1 统计软体采用
        3.4.2 计数资料采用
        3.4.2.1 二分类变量
        3.4.2.2 连续性变量
        3.4.3 可信赖区间设定
        3.4.3.1 亚组合并效应量
        3.4.3.2 总合并效应量
        3.4.3.3 统计学意义
        3.4.4 统计分析
        研究一 针灸治疗与西医临床治疗肠梗阻的Review Manager Meta系统评价分析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5 典型医案
        研究二 大承气汤+针灸+西医基础疗法治疗肠梗阻的Review Manager Meta系统评价分析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第五章 肠梗阻疗法研究成果与建议治疗方案
        1 基于RevMan Meta-analysi s中的方药组方规律与经验分析
        2 基于RevMan meta-analysis下针刺治疗肠梗阻取穴组方规律与经验分析
        3 研究总结-肠梗阻建议治疗方案
        4 结语
参考文献
参考书目
附篇
致谢
个人简介

(9)沙漠干旱地区的人类文化适应研究 ——以新疆于田县达里雅博依乡维吾尔族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和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相关研究回顾
        一、国外生态人类学及文化适应的相关研究
        二、国内生态人类学及文化适应的相关研究
        三、与本文相关的其他理论观点
        四、达里雅博依人及其文化的相关研究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田野调查
    第四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第二章 特殊环境中的达里雅博依人
    第一节 沙漠绿洲的生态环境
        一、地理、地质条件
        二、气候、水文
        三、自然资源
        四、自然灾害
        五、自然生态环境的特点
    第二节 达里雅博依人及其历史
        一、达里雅博依人的来源
        二、种族、语言
        三、人口状况
    第三节 达里雅博依人的社会环境
        一、历史沿革
        二、达里雅博依人周边的人群
        三、社会环境的特点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沙漠环境与生计策略
    第一节 独特的沙漠畜牧业
        一、沙漠植物、牲畜与人
        二、畜牧业生产的周期性
        三、家畜管理
    第二节 辅助生计:狩猎采集、贸易交换
        一、狩猎采集
        二、物物交换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物质生活的文化解读
    第一节 饮食与生计、环境
        一、水井:沙漠中的饮水
        二、自然简朴的饮食习俗
        三、沙漠气候与食物存储
        四、食物与营养的适应
    第二节 服饰文化及其生态特征
    第三节 居住文化与环境
        一、住所选址:沿河而居
        二、居住模式与畜牧生计
        三、民居的生态设计
    第四节 达里雅博依人的工具文化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精神生活的文化透视
    第一节 达里雅博依人的社会习俗
        一、婚姻家庭
        二、社会交往:合作与互助
        三、沙漠中的丧葬
    第二节 达里雅博依人的地方性知识
        一、胡杨文化
        二、有关沙漠环境的知识
        三、疾病与民间医学知识
    第三节 达里雅博依人的生态观
    第四节 达里雅博依人的心理性格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文化变迁:环境演变与文化调适
    第一节 达里雅博依人生存环境的变化
        一、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
        二、社会环境的变迁:达里雅博依乡的建立
    第二节 生计方式的调适
        一、传统生计方式的变化
        二、新的辅助生计方式的出现
    第二节 物质生活的变迁
        一、从骆驼到摩托
        二、饮食文化的变迁
        三、居住习俗的变迁
    第四节 精神文化的变迁
        一、婚姻习俗的变迁
        二、对其他社会群体的适应
        三、价值观的变化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语:文化、环境与发展
    第一节 达里雅博依人还能适应塔克拉玛干沙漠多久
        一、绿洲沙漠化:达里雅博依人面临的环境危机
        二、生态移民:克里雅河下游文明会再次被黄沙埋没吗
        三、环境保护、文化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第二节 文化与环境关系的人类学思考
        一、沙漠绿洲文化:干旱地区中的特殊生态适应
        二、沙漠绿洲文化的生态特征
        三、沙漠绿洲文化的生存与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民国中后期普通中小学劳作教育研究(1937-1949)(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论文选题的理由和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相关概念界定
    四、研究目标、拟解决的问题及研究方法
    五、本题目的创新之处和可预期的创造性成果
第一章 民国时期普通中小学劳作教育发展概述
    第一节 民国时期普通中小学劳作教育发展概况
    第二节 民国中后期普通中小学劳作教育实施的历史背景
第二章 抗战时期的普通中小学劳作教育(1937-1945)
    第一节 战时《中小学课程修订标准》与劳作课程的设置
        一、小学劳作课程设置
        二、中学劳作课程设置
    第二节 战时普通中小学劳作教育概况
        一、小学劳作教育实施
        二、中学劳作教育实施
    第三节 短期学校和国立中学的劳作教育
        一、短期学校的劳作教育
        二、国立中学的劳作教育
第三章 抗战胜利后的普通中小学劳作教育(1945-1949)
    第一节 战后《中小学课程修订标准》与劳作课程的设置
        一、小学劳作课程设置
        二、中学劳作课程设置
    第二节 战后普通中小学劳作教育概况
        一、小学劳作教育实施
        二、中学劳作教育实施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家畜骨折的简易疗法(论文参考文献)

  • [1]运动马常见肢蹄病诊疗技术应用研究[D]. 包成林.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2)
  • [2]《黄帝内经》筋骨理论及相关术语研究[D]. 王一品.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改良克氏针对犬股骨骨折的治疗[D]. 于新月. 延边大学, 2020(05)
  • [4]藏传医马术研究 ——以P.T.1062医马卷与安多传统医马术为中心[D]. 王陈妍. 兰州大学, 2019(08)
  • [5]中国近代兽医发展研究(1904-1949)[D]. 朱绯. 南京农业大学, 2017(07)
  • [6]南京国民政府马政建设研究[D]. 毛光远. 陕西师范大学, 2016(06)
  • [7]傣族传统口功治疗的医学人类学研究[D]. 段忠玉. 云南大学, 2016(01)
  • [8]基于数据挖掘的三承气汤证研究[D]. 曾子芸.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9)
  • [9]沙漠干旱地区的人类文化适应研究 ——以新疆于田县达里雅博依乡维吾尔族人为例[D]. 依丽米古丽·阿不力孜. 中央民族大学, 2012(11)
  • [10]民国中后期普通中小学劳作教育研究(1937-1949)[D]. 任程程. 南京师范大学, 2011(05)

标签:;  ;  ;  ;  ;  

家畜骨折的简单治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