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对兔椎间盘髓核前列腺素和5-羟色胺代谢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宋华[1](2021)在《FGF2通过调节Caspase-3、bcl-2表达在改善软骨终板退行性变的代谢调控及相关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椎间盘退行性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IVDD)是一种影响腰椎间盘形态和正常生理功能的常见疾病,并最终导致脊柱承受压缩载荷的能力下降。作为一种多因素疾病,其病因至今仍不完全明确,其中遗传倾向、年龄、生活方式(肥胖、吸烟、抑郁症状)和非生理性机械负荷等多种因素,都是导致其进展的原因。研究表明,IVDD是诱发腰痛(LBP)的主要原因,约80%的成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腰痛症状。据估计,美国LBP引发的直接成本每年可高达900亿美元,同时因LBP引发的劳动能力下降对于整体社会经济影响造成了显着的挑战。多项研究指出,IVDD中的病理变化与椎间盘退变有关,其中细胞外基质降解、炎症产生和细胞损伤凋亡为最主要的原因。细胞外基质(ECM)在椎间盘的机械功能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中Ⅰ型胶原和Ⅱ型胶原提供拉伸强度,蛋白多糖参与形成间盘组织结构,然而位于椎间盘中心区域的髓核(NP)细胞合成ECM成分的能力降低,同时ECM降解分子(如基质金属蛋白酶等)分泌明显增多,导致间盘组织水结合能力持续降低,最终导致结构和功能损伤。研究证实,退行性变首先出现在髓核,随后损伤进一步扩展至椎间盘外部区域的纤维环(AF),并引发两种不同组织间界限消失。在此过程中,细胞丢失以及密度降低是椎间盘退变的一个重要原因,并进一步增强了ECM的降解。多数研究指出,细胞丢失可由程序性细胞凋亡引发,并因细胞衰老、机械应力等潜在因素增加凋亡的发生。除ECM降解和细胞丢失外,炎症也在IVDD发生和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已成为区分无症状性椎间盘退变和有症状性椎间盘退变的一个重要因素。NP细胞在损伤过程中可导致多项炎症因子异常募集,并促进基质降解、激活宿主免疫反应,最终导致免疫细胞在神经纤维中浸润,从而诱发退行性变进行性加重,而神经浸润则是椎间盘退行性变疼痛的主要原因。多数研究证实,ECM降解、细胞凋亡、炎症反应被称为IVDD的标志,且三种病理反应相互关联并彼此依赖。促炎细胞因子可通过上调ECM降解酶的表达和降低ECM结构成分而导致代谢失调,同时ECM的大量固有降解导致ECM碎片在细胞外积聚,并作为自身免疫抗原进一步刺激NP细胞的炎症反应。此外,椎间盘组织中较高的细胞凋亡率和衰老率以及较低的ECM产生能力均与炎症密切相关。近年来,机械生物学指出,机械应力在IVDD的诱发因素中存在重要作用,且椎间盘的非生理机械负荷已被证明与基质降解和细胞生理变化密切相关。现阶段,多数研究学者发现机械应力、ECM降解、细胞丢失以及炎症反应在IVDD的发生和进展中存在相互依赖性,但对于各损伤过程中的具体机制尚缺乏共识。Ⅱ型胶原是ECM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由软骨细胞分泌,对维持终板软骨稳定发挥重要作用。Ⅱ型胶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软骨细胞合成代谢的能力。基质金属蛋白酶(MMP),可对ECM中Ⅱ型胶原进行降解,是终板软骨中关键的分解代谢的酶之一。MMPs组织抑制物4(TIMP-4)为MMPs的特异性抑制因子,在代谢调控中可表现为MMP抑制作用,并降低ECM分解水平,因此TIMP-4也可作为软骨细胞合成代谢的关键标志物。现阶段,非甾体药物治疗以及物理治疗方式为IVDD的常规治疗方案,外科侵入性手术行脊柱融合或关节成型可作为常规治疗难以缓解的二线治疗方案。尽管目前手术成功率较高,但治疗过程中手术费用高昂、术后疼痛以及生活质量降低的局限性严重影响手术效果,因此探索新的治疗方案用以改善治疗现状成为临床亟需解决的热点问题。近年来,外源性生长因子应用在椎间盘退行性变的治疗中展现出较好的前景,并且在安全性和可行性方面得到证实。多数研究表明,生长因子治疗作为一种促进椎间盘组织再生的治疗方案,通过典型生长因子组合应用方式具有改善IVDD恢复能力的效果,并在体外和动物模型中显示出调节合成代谢和抑制分解代谢作用的潜力。既往研究指出,增加ECM合成代谢、减少分解代谢对于维持ECM稳定性、缓解椎间盘退行性变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生长因子治疗有可能成为一种缓解和治疗IVDD的新方案。近年来,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FGF-2)以其具有促进有丝分裂和促进细胞增殖的作用,目前广泛应用于各种组织修复。有研究表明,FGF在骨骼系统中的作用,是通过与FGF受体结合而启动的,并在缓解椎间盘退行性变过程中可能存在一定的治疗作用。也有研究表明,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患者的FGF-2含量明显高于正常情况下的FGF-2含量,认为高FGF2含量可能引起软骨老化。有研究表明FGF的受体FGFR1及FGFR3在软骨老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综合既往研究分析,FGF-2在人类软骨细胞(CHs)中发挥的作用是双向的,对OA患者有加速疾病发生作用。然而,有研究人员发现,FGF-2基因敲除小鼠比正常小鼠更容易发生OA,皮下注射FGF-2可以减缓这种效应。以上研究均指出,FGF2有可能在IVDD延缓病理过程和治疗中展现出独特的分子生物学作用,而目前对于其具体作用机制尚缺乏相关报道。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索FGF2在改善椎间盘退行性变过程中代谢调控作用机制及生物学意义。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FGF2在不同腰椎退行性变患者软骨终板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并采用外源性FGF2对体外培养正常软骨细胞、退行性变性软骨细胞,探讨FGF2在软骨终板细胞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间的调控作用。在本研究过程中,进一步分析FGF2在改善代谢反应过程中对Caspase-3、bcl-2表达的调控作用,深入探讨FGF2对于促进软骨终板细胞增殖并抑制凋亡中的具体作用机制,以阐明FGF2在缓解软骨终板细胞退行性变中的生物学意义。研究方法第一部分FGF2在不同程度腰椎退行性变患者软骨终板组织标本中的表达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11月间在我院骨科行脊柱融合术的8例患者病历资料进行分析,按照MRI影像学结果评估腰椎退行性病变等级分为轻度IVDD组和重度IVDD组,每组4人。对所有患者均行磁共振成像观察病变椎间盘形态,取手术切除的椎间盘组织行HE染色。将手术获取软骨终板细胞进行体外分离培养,采用 RT-qPCR 分析细胞中 FGF2、FGFR1、FGFR3 以及 MMP-13、TIMP-4和Ⅱ型胶原的mRNA水平。体外培养0、24、48、72h,采用CCK-8法检测软骨终板细胞增殖活力,分析细胞代谢状态。第二部分外源性FGF2对正常软骨终板细胞的代谢调控影响选用正常人软骨细胞进行复苏、培养和传代,选择对数生长期细胞加入不同浓度(5ng/mL和10ng/mL)外源性FGF2进行培养。同时设置空白对照组,未加FGF2蛋白处理。采用RT-qPCR分析细胞中FGF2、FGFR1、FGFR3以及MMP-13、TIMP-4和Ⅱ型胶原的mRNA水平。应用免疫荧光法分析各组细胞Ⅱ型胶原蛋白表达。在培养后0、12、24、48、72h,应用CCK-8法检测不同时间点软骨细胞增殖活力水平。应用Annexin V-FITC/PI双染法对软骨细胞培养后0、12、24、48、72h进行染色,采用流式细胞术对细胞凋亡水平进行分析。第三部分体外诱导软骨终板细胞退行性变性中的代谢调控及Caspase-3、bcl-2表达的机制研究选用正常人软骨细胞进行复苏、培养和传代,选择对数生长期细胞应用IL-1β诱导退行性变性。采用RT-qPCR分析细胞中FGF2、FGFR1、FGFR以及MMP-13、TIMP-4和Ⅱ型胶原的mRNA水平。应用免疫荧光法分析各组细胞Ⅱ型胶原表达。在培养后0、12、24、48、72h,应用CCK-8法检测不同时间点软骨细胞增殖活力水平。采用蛋白印迹定量分析检测细胞中Caspase-3、bcl-2蛋白表达水平。应用Annexin V-FITC/PI双染法对软骨细胞培养后0、12、24、48、72h进行染色,采用流式细胞术对细胞凋亡水平进行分析。第四部分外源性FGF2联合FGFR1阻断剂对于延迟软骨终板细胞变性的影响选用正常人软骨细胞进行复苏、培养和传代,选择对数生长期细胞应用IL-1β诱导退行性变性。取外源性人重组FGF2蛋白对软骨细胞进行处理并分为两组:FGF2组和FGF2+PD(FGFR1抑制剂)组;另选取一空白组作为对照,其中未加FGF2、PD蛋白进行处理。采用RT-qPCR分析细胞中FGF2、FGFR1、FGFR3以及MMP-13、TIMP-4和Ⅱ型胶原的mRNA水平。应用免疫荧光法分析各组细胞Ⅱ型胶原表达。在培养后0、12、24、48、72h,应用CCK-8法检测不同时间点软骨细胞增殖活力水平。应用Annexin V-FITC/PI双染法对培养后0、12、24、48、72h进行染色,采用流式细胞术对细胞凋亡水平进行分析。研究结果1、严重退变的相邻椎体间的位置高度较轻度退变降低,且MRI图像中水分程度亦较轻度病变减低。HE染色发现软骨终板组织比髓核组织质地更硬、分布更密集,软骨终板细胞的分布位置比髓核细胞更近。椎间盘重度退变的软骨终板细胞中FGF2、FGFR1、MMP-3表达水平较椎间盘轻度退变表达显着增加(P<0.001);但在两种不同程度退行性改变中,FGFR3的表达量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椎间盘退变中Ⅱ型胶原和TIMP-4表达水平较轻度椎间盘退变降低(P<0.05)。2、外源性FGF2蛋白处理72h后,三组细胞中FGF2 mRNA表达无统计学意义(P>0.05);FGF2处理组FGFR1和FGFR3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对FGFR1表达水平进行分析,5ng/mL组与10ng/mL组间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FGFR3表达水平进行分析,1Ong/mL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5ng/mL组(P<0.001)。外源性FGF2蛋白处理72h后,两组细胞TIMP-4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明显上升,且10ng/mL组表达水平高于5ng/mL组(P<0.05);三组细胞MMP-13表达水平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Ⅱ型胶原荧光定量进行分析,10ng/mL组细胞表达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和5ng/mL组(P<0.001);对照组和5ng/mL组间水平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细胞72h不同时间点细胞增殖活力均随时间呈增加趋势(P<0.05)。三组间相同时间点增殖活力比较,提示:①培养0h时,三组细胞增殖活力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培养12h时,三组细胞增殖活力不相同,10ng/mL组增殖水平较5ng/mL组和对照组升高(P<0.05),但5ng/mL组和对照组增殖水平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培养24h时,1Ong/mL组和5ng/mL组增殖水平均较对照组升高(P<0.05),而10ng/mL组和5ng/mL组增殖活力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培养48h、72h后,10ng/mL组水平较5ng/mL组和对照组升高,且5ng/mL组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三组细胞凋亡率水平不全相同(P<0.05),且培养后Oh,三组细胞凋亡率水平无统计学意义(P>0.05);培养后12h,10ng/mL组凋亡率高于5ng/mL组和对照组,且5ng/mL组凋亡率低于对照组(P<0.05);培养后24h、48h、72h,三组细胞凋亡率水平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IL-1 β处理后24h,FGF2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但IL-1 β处理后48、72h,退行性变细胞FGF2表达水平较对照组升高,且IL-1 β处理后72h水平高于IL-1β处理后48h(P<0.05)。IL-1 β处理后24、48、72h,处理组退行性变细胞FGFR1含量均较对照组升高,且处理组细胞FGFR1水平随时间推移呈持续增高趋势(P.<0.05)。IL-1β处理后24h,处理组退行性变细胞表达水平与对照组分析无统计学意义(P>0.05);处理后48、72h,处理组细胞表达水平均较对照组降低;IL-1 β处理后48h与处理后72h,退行性变细胞FGFR3水平比较无差异(P<0.05)。IL-1 β处理后72h,处理组退行性变细胞Ⅱ型胶原水平较对照组降低(P<0.05)。同时,IL-1 β处理后细胞MMP-13 水平较对照组明显上升(P<0.001);两组细胞TIMP-4表达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细胞72h内不同时间点细胞增殖活力不全相同,增殖活力水平均呈表现为持续降低(P<0.05),且培养Oh,两组细胞增殖活力水平无统计学意义(P>0.05);培养12、24、48、72h,IL-1 β处理后细胞增殖活力低于对照组细胞(P<0.05)。IL-1 β处理组细胞Caspase-3蛋白表达量较对照组增强,但IL-1 β处理组细胞bcl-2表达量较对照组降低(P<0.05)。两组间72h内不同时间点细胞凋亡率不全相同,IL-1 β处理组细胞凋亡率呈持续上升趋势,对照组细胞凋亡率呈先降低后缓慢升高趋势(P<0.05)。对两处理组细胞相同时间点凋亡率进行对比分析,提示:①培养Oh,两组细胞凋亡率水平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培养后12、24、48、72h,IL-1 β处理组细胞凋亡率较对照组增加(P<0.05)。4、三组细胞中FGF2 mRNA表达水平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FGFR1、FGFR3 mRNA表达水平不全相同(P<0.05)。对FGFR1进行分析,IL-1β+FGF2处理组细胞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显着升高,IL-1 β+FGF2+PD组细胞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和IL-1β+FGF2组(P<0.05)。对FGFR3表达进行分析,IL-1 β+FGF2+PD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IL-1 β+FGF2组和对照组,且IL-1 β+FGF2组表达水平较对照组升高(P<0.05)。三组细胞MMP-13、TIMP-4、Ⅱ型胶原表达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MMP-13表达进行分析,IL-1 β+FGF2组结果较IL-1 β+FGF2+PD组和IL-1 β组升高,且IL-1 β+FGF2+PD组表达水平高于IL-1 β组(P<0.05)。对TIMP-4表达进行分析,IL-1 β+FGF2+PD组表达水平较IL-1 β+FGF2组和IL-1 β组升高,IL-1 β+FGF2组和IL-1 β组表达水平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Ⅱ型胶原表达进行分析,IL-1 β+FGF2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IL-1 β+FGF2+PD组和IL-1 β组,IL-1 β+FGF2+PD组表达较IL-1β组升高(P<0.05)。三种方案处理组细胞72h不同时间点细胞增殖活力均随时间呈增加趋势(P<0.05)。三组间相同时间点增殖活力比较,提示:①培养Oh时,三组细胞增殖活力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培养12h时,IL-1 β+FGF2组与IL-1 β+FGF2+PD组增殖活力均高于IL-1 β组,而IL-1 β+FGF2组和IL-1β+FGF2+PD组结果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培养24、48、72h时,IL-1β+FGF2+PD组水平均明显高于IL-1 β+FGF2组和IL-1 β组,且IL-1 β+FGF2组水平较IL-1β组升高。Annexin V-FITC/PI双染后发现,三组细胞凋亡率水平不全相同,且呈现持续降低(P<0.05)。三组间相同时间点凋亡率比较,提示:①培养后0、12h,三组细胞凋亡率水平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培养后 24、48、72h,IL-1 β+FGF2+PD 组水平低于 IL-1 β+FGF2 组和 IL-1 β 组,且IL-1 β+FGF2组凋亡率水平较IL-1β组降低(P<0.05)。研究结论本研究阐明FGF2在软骨细胞退变中的作用,FGF2在椎间盘内稳态中的多种作用取决于退行性变的阶段和疾病过程的类型。在退变早期软骨细胞中,FGF2可能作用一种合成代谢介质,刺激TIMP-4和Ⅱ型胶原表达增加,下调MMP-13含量,诱导细胞增殖及降低细胞凋亡。对于退变晚期的软骨细胞,FGF2可能作为一种分解代谢介质,刺激MMP-13的表达,抑制蛋白多糖的合成,诱导Caspase-3表达上调,并下调bcl-2表达,诱导细胞凋亡效应并加剧椎间盘退变。此病理过程中FGFR1的异常激活可能为促进分解代谢的主要因素,靶向阻断FGFR1的表达可有效降低ECM分解,在改善椎间盘软骨退行性变治疗中存在积极意义,因此联合应用FGF2/FGFR1拮抗剂有望成为预防椎间盘软骨退变和促进终板软骨再生和修复的潜在治疗新方案。
王健,王刚,王可良[2](2021)在《不同类型腰椎退行性变患者椎间盘IL-6、IL-1β和COX-2的表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检测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环氧化酶2 (COX-2)在不同类型的腰脊髓压迫患者椎间盘中的表达,探讨相关因子和腰脊髓压迫类型的相关性及在腰椎退变过程中的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7月~2018年11月于我科行腰椎后路间盘切除内固定术的患者90例,根据不同类型分为腰椎管狭窄症组3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组30例,腰椎外伤组30例,对手术切除的椎间盘组织通过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进行形态学观察,同时计数IL-6、IL-1β和COX-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表达阳性的细胞,IL-6、IL-1β及COX-2和腰脊髓压迫类型的相关性。结果 (1)腰椎管狭窄症组及腰椎间盘突出症组椎间盘组织在HE染色后观察可见炎性细胞浸润及新生血管形成;腰椎外伤组椎间盘组织则无上述表现;(2)腰椎管狭窄症组椎间盘组织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后可见较多IL-1β、IL-6表达阳性的细胞,COX-2表达阳性的细胞稀少;腰椎间盘突出症组中IL-1β、IL-6、COX-2表达阳性的细胞数量均较多;腰椎外伤组中IL-1β、IL-6、COX-2表达阳性的细胞均稀少;(3)腰椎管狭窄症组及腰椎间盘突出症组椎间盘组织中IL-1β、IL-6阳性表达率高于腰椎外伤组,腰椎间盘突出症组中COX-2阳性表达率高于腰椎管狭窄症组及腰椎外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发生退行性变的腰椎间盘组织中存在IL-1β、IL-6、COX-2细胞因子表达,并在腰椎间盘早期退变中发挥作用,不同类型的腰脊髓神经压迫患者IL-1β、IL-6、COX-2的表达存在一定差异。
邵银星[3](2021)在《独活寄生汤联合中药熏洗治疗肝肾亏虚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本课题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对比研究接受内服独活寄生汤联合中药熏洗和接受常规保守治疗方案(牵引、针灸、练功)的肝肾亏虚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治疗效果,总结独活寄生汤联合中药熏洗对肝肾亏虚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总体影响,探讨产生疗效的具体作用机制,为临床采用内服独活寄生汤联合中药熏洗治疗肝肾亏虚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本次研究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1994年版),从2018年1月~2020年1月期间在安庆市中医医院骨伤科就诊的肝肾亏虚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招募符合诊断标准、病例完整,并按时按要求完成治疗的患者72名。其中,36名随机分组的患者行腰椎牵引、针灸及练功治疗作为本研究的对照组,另36名患者在以腰椎牵引、针灸和练功为基础的常规保守治疗上加以内服独活寄生汤联合中药熏洗治疗。所有患者经过为期两周的临床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及随访6个月后的中医证候疗效评定、VAS、JOA、ADL评分,炎症因子水平[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前列腺素E2(PGE2)、一氧化氮(NO)、5羟色胺(5-HT)、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转移生长因子-β1(TGF-β1)]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评定中,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1.治疗结束后、治疗后3个月、6个月,两组患者JOA、ADL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JOA、AD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而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治疗结束后、治疗后3个月、6个月,两组患者IL-1β、IL-6、PGE2、TGF-β1、TNF-α、NO、5-HT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结束后、治疗后3个月、6个月,治疗组IL-1β、IL-6、PGE2、TGF-β1、TNF-α、NO、5-HT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3.治疗组患者临床有疗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4.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率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独活寄生汤联合中药熏洗是治疗肝肾亏虚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疗法,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炎症因子含量,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李让[4](2020)在《体外冲击波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与目的: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是康复医学科常见疾病,以腰4-5、腰5骶1突出多见,占90%以上且近年来逐渐年轻化。LDH的临床表现主要为腰腿痛以及腰椎活动功能障碍。临床研究发现腰椎间盘突出后所引发的腰腿痛,与神经根炎症反应和血循环炎性细胞因子升高等因素密切相关。由于疼痛的炎性刺激缘故,患者椎旁肌群耐疲劳下降以及腰椎运动节段的失稳导致腰椎功能障碍,对人们日常生活产生影响。而目前LDH的常规康复治疗有牵引治疗、超短波疗法、中频电疗法、磁疗等物理方法,疗程偏长,起效缓慢,易于复发,同时患者依从性难以维持。体外冲击波(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ESW)疗法作为一种新型物理治疗方法,正逐渐应用于骨骼肌肉系统疾病。已有报道ESW具有改善骨性关节炎引起的疼痛的生物学效应且显示出卓越治疗效果,已然成为国内外研究者的焦点。目前ESW应用于LDH治疗方面的研究甚少,其作用机制和远期治疗效果尚需深入研究。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观察ESW治疗在常规康复治疗手段的基础上对LDH患者镇痛、腰椎功能方面的临床治疗效果,并初步探讨ESW改善LDH患者临床症状的可能作用机制,为ESW治疗LDH提供可靠的临床依据和理论基础。材料与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将88名符合入选标准的LDH患者按照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4例。对照组治疗方案为常规治疗,包括针灸、推拿、牵引、磁疗及中频脉冲电治疗,每项治疗时长20 min,每日1次,7天/周,疗程共计2周。治疗组治疗方案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分别于治疗的第1天和第8天给予ESW治疗,参数为压强4 bar,频率6 Hz,冲击次数共2000次,共计2周。两组患者分别在治疗前、后进行VAS评分、腰椎关节活动度评定、腰椎耐力评价、JOA评分、ODI问卷评价以及血清TNF-α、IL-10和VEGF-A的浓度检测进行疗效评价。治疗结束3个月后进行随访,随访内容包括VAS评分和ODI问卷评价,以判定远期疗效。结果:1.81例患者完成整个研究,脱失和剔除7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病程资料无显着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临床疗效:治疗组优良疗效为90.24%,对照组的优良疗效为60.0%,治疗组患者治疗后优良疗效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改善率为87.80%,对照组的总改善率为62.50%,治疗组总改善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疼痛评分: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的VAS评分分别为:6.61±0.83和1.15±1.01;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的VAS评分分别为:6.60±0.84和2.15±1.12;两组治疗后的VAS评分均显着低于治疗前(均P<0.01)。治疗组治疗后VAS评分显着低于对照组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组VAS评分小于3分所用天数为8.46±2.25天,明显低于对照组10.13±2.65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腰椎功能评定: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腰椎关节活动度评分分别为:12.85±2.40和1.88±2.51;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腰椎关节活动度评分分别为:12.83±2.48和4.05±2.41;两组治疗后的腰椎关节活动度评分均显着低于治疗前水平(均P<0.01);治疗组治疗后的腰椎关节活动度评分显着低于对照组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腰椎耐力评分分别为:11.39±4.13s和34.17±5.33 s;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腰椎耐力评分分别为:11.98±4.31 s和31.18±6.30 s;两组治疗后的腰椎耐力评分均显着高于治疗前水平(均P<0.01);治疗组治疗后的腰椎耐力评分高于对照组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的JOA评分分别为:15.73±2.95和26.41±2.35;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的JOA评分分别为:15.78±2.46和24.90±2.34;两组治疗后的JOA评分均显着高于治疗前水平(均P<0.01);治疗组治疗后的JO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的ODI评分分别为:58.45±9.48和6.80±4.93;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的ODI评分分别为:57.70±8.57和10.46±5.81;两组治疗后的ODI评分均显着低于治疗前水平(均P<0.01);治疗组治疗后的ODI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血清细胞因子浓度: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TNF-α浓度分别为:127.63±22.41 pg/ml和44.97±17.77 pg/ml;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TNF-α浓度分别为:127.97±20.03 pg/ml和58.96±20.96 pg/ml;两组治疗后的血清TNF-α浓度均显着低于治疗前浓度(均P<0.01);治疗组治疗后的血清TNF-α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IL-10浓度分别为:10.78±3.69 pg/ml和53.98±12.30 pg/ml;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IL-10浓度分别为:11.05±4.09 pg/ml和47.14±13.52 pg/ml;两组治疗后的血清IL-10浓度均显着高于治疗前浓度(均P<0.01);治疗组治疗后的血清IL-10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VEGF-A浓度分别为:37.96±11.02 pg/ml和30.03±6.98 pg/ml;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VEGF-A浓度分别为:37.39±11.21 pg/ml和31.63±8.95 pg/ml;两组治疗后的血清VEGF-A浓度均显着低于治疗前浓度(均P<0.01);治疗组治疗后的血清VEGF-A浓度低于对照组浓度,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随访:治疗结束3个月后,治疗组VAS和ODI评分分别为:0.78±0.96和3.74±4.17,均低于对照组的1.50±1.18和6.62±5.8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1.ESW治疗可在常规康复治疗手段的基础上进一步缓解LDH患者的腰腿痛症状并改善腰椎功能,显着缩短康复治疗的时间,远期疗效良好;2.ESW治疗可能通过调节LDH患者血清IL-10、TNF-α和VEGF-A水平,改善慢性炎症状态。
陈广东[5](2019)在《镇痛药早期干预对骨关节炎软骨下骨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早期使用COX-2抑制剂对小鼠内侧半月板失稳骨关节炎模型建立过程中的软骨下骨影响目的:探讨早期使用COX-2抑制剂对小鼠DMM骨关节炎模型建立过程中的软骨下骨影响。方法:选取50只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Sham group),关节炎模型+安慰剂注射组(DMM+vehgroup),关节炎模型+5mg/kg COX-2抑制剂注射组(DMM+C5 group),关节炎模型+10mg/kg COX-2抑制剂注射组(DMM+C10 group),关节炎模型+20mg/kg COX-2抑制剂注射组(DMM+C20group),每组10只小鼠。采用横断内侧半月板韧带来诱导骨关节炎模型的建立,在开始造模后,每组分别腹腔注射0.1mL的安慰剂、5mg/kg COX-2抑制剂、10mg/kg COX-2抑制剂和20mg/kg COX-2抑制剂,每周注射3次。Sham组的手术过程与其余几组相同,但不切断内侧半月板韧带。四周后,小鼠安乐死,收集膝关节标本,进行Micro-CT、原子力显微镜(AFM)分析、苏木素&伊红染色(H&E)和番红快绿染色(Safranin O-Fast Green)等检测。结果:Micro-CT结果显示相对于Sham组,DMM+veh组胫骨内侧软骨下骨量增加,呈现为软骨下骨硬化状态;而三种浓度的COX-2抑制剂组胫骨内侧软骨下骨量相对于DMM+veh组降低,与Sham组相比,骨量亦有所降低。AFM结果显示,与Sham组相比,DMM+veh组软骨下骨弹性模量降低,而DMM+C5组、DMM+C10组和DMM+C20组弹性模量则有进一步降低趋势(p<0.05)。病理组织学染色结果显示Sham组软骨表面完整,软骨形态良好,关节软骨蛋白聚糖丢失不明显,无明显结构破坏,软骨细胞形态以及着色正常。DMM+veh组关节软骨浅层部分蛋白聚糖丢失,软骨表面粗糙、不连续,部分软骨表面不规则。DMM+C5组、DMM+C10组、DMM+C20组软骨情况与DMM+veh组无显着性差别。滑膜HE染色结果显示,DMM+veh组的滑膜形态略差于Sham组,而DMM+C5组、DMM+C10组、DMM+C20组滑膜情况与DMM+veh组相比,尚未出现显着差别。结论:COX-2抑制剂对小鼠DMM模型建立过程中软骨下骨重塑有一定程度的影响,降低了软骨下骨硬化,而对软骨未产生明显影响。第二部分:曲马多对小鼠DMM模型建立过程中软骨下骨的影响目的:探讨曲马多对小鼠DMM骨关节炎模型建立过程中的软骨下骨影响。方法:实验采用50只8周龄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假手术组(Shamgroup),关节炎模型+安慰剂注射组(DMM+vehgroup)、关节炎模型+曲马多注射组(10mg/kg,20mg/kg,40mg/kg)。Sham组进行手术创伤后未切断小鼠内侧半月板韧带;而DMM组在小鼠右侧膝关节施行内侧半月板去稳定手术后随即缝合,术后第二天向小鼠腹腔内注射等量的无菌生理盐水;关节炎模型+曲马多注射组(10,20,40 mg/kg)在小鼠腹腔内注射不同浓度相同剂量的曲马多溶液。整个注射过程持续四周,每周三次,而后采用脱颈法处死小鼠,收集小鼠右侧膝关节,分别行Micro-CT、原子力显微镜(AFM)、苏木素&伊红染色(H&E)和番红快绿染色(S afranin O-Fast Green)等检测。结果:Micro-CT结果显示,相对于Sham组,DMM+veh组胫骨内侧软骨下骨量增加,呈现为软骨下骨硬化状态。DMM+veh组较Sham组软骨下骨BV/TV有所升高(p<0.01),曲马多组的 BV/TV 低于 DMM+veh 组和 Sham 组(p<0.05)。AFM 结果显示,与Sham组相比,DMM+veh组软骨下骨弹性模量有所降低,而DMM+T10组、DMM+T20组和DMM+T40组弹性模量亦有所降低(p<0.05)。病理组织学染色结果显示,Sham组软骨表面完整,软骨形态良好,关节软骨中蛋白聚糖丢失不明显,无明显结构破坏,软骨细胞形态以及着色正常。DMM+veh组关节软骨浅层部分蛋白聚糖丢失,软骨表面粗糙、不连续,部分软骨表面不规则。DMM+T10组、DMM+T20组、DMM+T40组软骨情况与DMM+veh组无显着性差别。滑膜HE染色结果显示,DMM+veh组的滑膜形态略差于Sham组。与DMM+veh相比,DMM+T10、DMM+T20组滑膜评分未见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曲马多干预小鼠DMM模型建立的过程中,对关节软骨影响甚微,主要对软骨下骨重塑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降低了软骨下骨硬化。第三部分:COX-2抑制剂或曲马多联合阿伦磷酸钠对小鼠DMM模型建立过程中软骨下骨的影响目的:探讨COX-2抑制剂或曲马多联合阿伦磷酸钠对小鼠DMM模型建立过程中的软骨下骨影响。方法:实验采用60只8周龄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10只:假手术组(Shamgroup),关节炎模型+安慰剂注射组(DMM+vehgroup)、关节炎模型+COX-2抑制剂注射+安慰剂注射组(DMM+C20+vehgroup),关节炎模型+COX-2抑制剂注射+阿伦磷酸钠注射组(DMM+C20+A40 group),关节炎模型+曲马多注射+安慰剂注射组(DMM+T10+veh group)以及关节炎模型+曲马多注射+阿伦磷酸钠注射组(DMM+T10+A40 group)。采用横断内侧半月板韧带来建立骨关节炎模型,按照实验设计,开始造模后,腹腔注射0.1mL的安慰剂、20mg/kg COX-2抑制剂、10mg/kg曲马多和40mg/kg阿伦磷酸钠等,每周注射3次。Sham组的手术过程与其余几组相同,但不切断内侧半月板韧带。四周后,小鼠安乐死,收集膝关节标本,进行Micro-CT、AFM分析、HE染色和番红-O快绿染色等检查。结果:Micro-CT结果显示,相对于Sham组,DMM+veh组胫骨内侧软骨下骨量增加,呈现为软骨下骨硬化状态;而DMM+C20+veh组相比于DMM+veh组表现为胫骨内侧软骨下骨量降低。相比于DMM+C20+veh组,DMM+C20+A40组中胫骨内侧软骨下骨量有所升高(p<0.05)。同样的,相比于DMM+T10+veh组,DMM+T10+A40组中胫骨内侧软骨下骨量亦有所升高(p<0.05)。AFM结果显示,与Sham组相比,DMM+veh组软骨下骨弹性模量有所降低,而DMM+C20+veh组弹性模量则进·步降低。相比于DMM+C20+veh组,DMM+C20+A40组中胫骨内侧软骨下骨弹性模量有所升高(p<0.05)。同样的,相比于DMM+T10+veh组,DMM+T10+A40组中胫骨内侧软骨下骨弹性模量亦有所升高(p<0.05)。病理组织学染色结果显示Sham组软骨表面完整,软骨形态良好,关节软骨中蛋白聚糖丢失不明显,无明显结构破坏,软骨细胞形态以及着色正常。DMM+veh组关节软骨浅层部分蛋白聚糖丢失,软骨表面粗糙、不连续,部分软骨表面不规则。DMM+C20+veh组,DMM+C20+A40组,DMM+T10+veh组以及DMM+T10+A40组软骨无显着性差别。DMM+C20+A40组以及DMM+T10+A40组中滑膜评分略低于DMM+C20+veh组以及DMM+T1 0+veh组。结论:阿伦磷酸钠和COX-2抑制剂或曲马多联合使用能够提升小鼠DMM模型建立过程中的软骨下骨量,改善软骨下骨生物力学性能。此外,阿伦磷酸钠和COX-2抑制剂或曲马多联合使用可以部分改善滑膜反应,对膝关节软骨无明显影响。
姜海娜[6](2019)在《β-catenin、TGF-β1在腰椎间盘退行性变中的作用及意义》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椎间盘退行性变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并给患者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到目前为止,其复杂的发病机制还未完全明了,进一步探索与其发生、发展相关的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发现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在体内组织器官纤维化及椎间盘细胞外基质的合成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也与椎间盘退变有关。尚未见两者在人腰椎间盘退行性变组织中的综合研究。本研究探讨β-catenin、TGF-β1与人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的关系。目的:本文通过检测β-catenin与TGF-β1在退变的腰椎间盘及对照组椎间盘中的表达,探讨其表达与椎间盘退行性病变的关系及二者之间的相关性,为腰椎间盘退变的发生、治疗和预防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PV-9000法检测60例退变的腰椎间盘组织和10例对照组椎间盘中β-catenin与TGF-β1的表达情况,探讨两者在退变的腰椎间盘及对照组椎间盘组织中的表达差异,与临床参数的关系、与Pfirrmann分级的关系及两者表达的相关性。所有数据均应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显着性。结果:退变的腰椎间盘组织中β-catenin和TGF-β1均定位表达于细胞胞浆。退变的腰椎间盘中β-catenin与TGF-β1的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椎间盘(X2=14.378、16.727,P<0.01);且阳性表达强度差异也有极显着性(Z=-3.346、-3.863,P<0.01)。β-catenin与TGF-β1的阳性表达强度与患者的年龄有关(Z=-2.360,P<0.05;Z=-2.804,P<0.01);均与病程有关(Z=-3.204、-3.159,P<0.01);均与腰椎间盘的Pfirrmann退变程度有关(Z=-3.888、-4.478,P<0.001);与病人是否合并椎管狭窄无关(Z=-0.526、-1.719,P>0.05)。TGF-β1的阳性表达强度与患者的性别无关(Z=-0.838,P>0.05),而β-catenin的阳性表达强度与患者的性别有关(Z=-2.068,P<0.05)。退变的腰椎间盘组织中β-catenin与TGF-β1表达强度呈显着正相关(r=2.965,P<0.01)。结论:(1)β-catenin与TGF-β1在退变的腰椎间盘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和表达强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椎间盘组织,提示β-catenin和TGF-β1的过度表达可能与腰椎间盘的退变有关。(2)Pfirrmann分级ⅣⅤ级退变的腰椎间盘组织中β-catenin与TGF-β1的阳性表达强度高于Ⅲ级,提示β-catenin与TGF-β1的过度表达可能与腰椎间盘的退变程度有关;β-catenin与TGF-β1表达强度与患者年龄、病程均有相关性。(3)β-catenin和TGF-β1在退变的腰椎间盘组织中的表达呈显着正相关,提示β-catenin和TGF-β1的过度表达在椎间盘退变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具有协同作用。联合检测β-catenin与TGF-β1可能对椎间盘退行性变的发生、治疗及预防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及临床指导意义。
张寒[7](2019)在《针刺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大鼠模型神经传导速度、P物质影度响度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针刺治疗,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LDH)大鼠神经传导速度是否基本恢复正常,脊髓和下丘脑P物质含量是否降低;通过光镜观察治疗前后L5神经根形态学变化,探讨针刺对神经修复的作用;通过对疗效的分析,进一步证明经穴的特异性。材料与方法:健康SD大鼠雄性40只,为SPF级,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正常组(n=10)、模型组(n=10)、肾俞组(n=10)、非经非穴组(n=10)。正常组不造模、不予针刺、正常饲养。模型组造模方法:麻醉后断尾,切开尾部椎间盘,取髓核制成混悬液。对L4-L5棘突间隙进行穿刺,使用9号腰椎穿刺针实行硬膜外穿刺,穿刺成功后,将自体髓核混悬液注射入大鼠体内。造模后正常饲养。肾俞组造模方法同模型组,造模3天后针刺大鼠肾俞穴,每天一次,治疗五次。非经非穴组造模方法同模型组,造模3天后针刺大鼠非经非穴(取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与肾俞连线中点),每天一次,治疗五次。在造模前一天、造模后三天、治疗五天后分别测量各组大鼠的热痛刺激缩爪阈值以及模型神经传导速度的变化;取2mm L5神经根组织,苏木精-伊红(H-E)溶液染色,观察神经根形态改变;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P物质(SP)含量。结果:1.造模后三天,模型组、肾俞组和非经非穴组与造模前一天对比,有显着性差别(P<0.05),提示造模后热痛刺激缩爪阈值下降,正符合腰椎间盘突出症对痛觉敏感这一特点,故造模成功;治疗五天后,肾俞组与造模后三天对比,有显着性差别(P<0.05),提示治疗后热痛刺激缩爪阈值有所提升,说明针刺肾俞穴能够缓解大鼠对痛觉的敏感,能够减轻大鼠疼痛。2.模型组、肾俞组和非经非穴组造模后三天的大鼠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和大鼠运动神经传导速度与同组造模前一天对比,有显着性差别(P<0.05),提示造模成功;肾俞组治疗五天后的大鼠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和大鼠运动神经传导速度与同组造模后三天对比,有显着性差别(P<0.05),提示治疗有效;非经非穴组治疗五天后的大鼠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和大鼠运动神经传导速度与肾俞组治疗五天后对比,有显着性差别(P<0.05),提示肾俞组治疗效果优于非经非穴组。3.神经根HE染色可见:肾俞组与模型组对比,出现再生髓鞘,整体排列规律,大小一致,炎性细胞浸润明显减少,细胞水肿不明显;而非经非穴组与模型组对照,依然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细胞界限不清楚,大小不一,排列不规则,细胞水肿明显。提示针刺肾俞穴能有效减轻神经根的炎性反应与水肿。4.模型组、肾俞组和非经非穴组的脊髓P物质和下丘脑P物质含量与同部位正常组P物质含量对比,有显着性差别(P<0.05),提示P物质含量增高,造模成功;肾俞组的脊髓P物质和下丘脑P物质含量与同部位模型组P物质含量对比,有显着性差别(P<0.05),提示脊髓P物质和下丘脑P物质含量明显降低,治疗有效;非经非穴组的脊髓P物质和下丘脑P物质含量与同部位肾俞组P物质含量对比,有显着性差别(P<0.05),提示肾俞组对脊髓P物质和下丘脑P物质的含量的改变明显高于非经非穴组,证明针刺肾俞穴对疼痛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非经非穴。结论:1.大鼠进行造模后,热痛刺激缩爪阈值较正常大鼠明显降低,对痛觉存在过敏反应,故非压迫性LDH髓核突出大鼠模型建立成功。2.通过针刺肾俞穴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大鼠模型神经传导速度有明显的改善,说明针刺肾俞穴能够改善神经的传导功能。3.通过针刺肾俞穴治疗后,大鼠模型的脊髓和下丘脑P物质含量显着降低,说明针刺肾俞穴具有一定的镇痛抗炎作用。4.通过光镜观察各组治疗前后L5神经根形态变化,治疗后的神经根形态较治疗前有明显的修复作用,与模型组和非经非穴组对比亦有明显的促进神经根修复作用。5.通过针刺疗效分析,肾俞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非经非穴组,说明针刺肾俞穴对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有更好的治疗作用,进一步证明经穴的特异性。
汤春泉[8](2018)在《活血化瘀中药和激素交替骶管注射治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是由于腰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根引起腰腿痛等一系列症状。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临床上治疗多配合骶管注射治疗,既缩短了疗程,有提高了疗效。骶管注射疗法就是将药物注入硬膜外腔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其治疗方法操作简易,安全性高,疗效突出,因此临床应用较多。但随着时间的发展,该方法使用过程中,其中的问题也逐渐为临床医师发现,注射液的合理配伍方面尚未有定论,根据国内外的文献报道,临床医师选择多种多样,仅激素类药物就有4种。在此基础上,许多学者还加入B族维生素、碱性药物甚至活血化瘀中药。另外,不同药物混合,例如中药+西药配伍,存在相互拮抗作用,从而降低疗效。既往大量文献表明,骶管注射治疗中,单纯用中药+针灸治疗LDH的疗效与单纯使用激素基本相同。目的:观察活血化瘀中药和激素交替骶管注射治疗LDH的临床效果,与对照组方案进行对比,探讨合理的药物配伍方案,以更好的指导LDH的临床治疗。方法:选取阳春市中医院骨科住院治疗的88例LDH患者为研究对象,每组44例,对照组采取物理理疗、静脉用药等方法。观察组采用活血化瘀中药(丹参注射液)+激素交替骶管注射治疗,观察治疗前后Lasegue征角度、ROM、VAS评分、M-JoA评分、IgM、IgG等相关指标变化情况。结果:活血化瘀中药+激素交替骶管注射组优良率77.3%、总有效率93.2%,对比对照组组优良率54.5%、总有效率77.3%,在LDH的疗效中显着优于对照组组(P<0.05);两组治疗后的Lasegue征、髋关节ROM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IgG、IgM的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显着(p<0.05),且观察组在治疗后IgG、IgM水平的降低程度更加显着(P<0.05);活血化瘀中药+激素交替骶管观察组、对照组在1周后、4周后的VAS的M-J0A评分结果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说明两种治疗方面均有效;组间对比中,观察组治疗后VAS评分及M-JOA评分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活血化瘀中药+激素交替骶管注射治疗在缓解LDH病人腰腿痛、改善机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方案。结论:活血化瘀中药+激素交替骶管注射治疗LDH疗效较对照组方案更突出。交替使用激素与中药不仅可以避免患者对单一治疗方法的耐受,还能在提高临床疗效、缩短疗程的同时减少并发症。该方法操作相对简单安全、费用低、疗效肯定,值得临床推广。
王艳秀[9](2018)在《桂产藿香蓟水提物的急性毒性及解热作用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研究桂产藿香蓟水提物对小鼠的急性毒性作用,并对其安全性进行评价,同时探究桂产藿香蓟水提物的解热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为其在解热方面进一步开发研究提供实验及理论依据。方法:(1)桂产藿香蓟水提物的急性毒性实验:采用不同浓度桂产藿香蓟水提物对小鼠进行实验,测定其半数致死量(LD50),观察小鼠存活情况。以桂产藿香蓟水提物的最大灌胃体积和最大浓度对小鼠进行灌胃给药,24h内连续给药2次,同时给予对照组小鼠相同体积双蒸水灌胃,观察给药组和对照组小鼠给药后一般毒性症状及饮食、体重变化;14天后眼球取血检测血清中ALT、AST、AKP、TP、ALB、CRE和BUN等生化指标;脱颈椎处死小鼠行解剖,肉眼观察各组小鼠脏器变化;称量心、肝、脾、肺、左肾和右肾质量,计算脏器指数;取小鼠心、肝、脾、肺、左肾和右肾制作HE染色切片观察脏器病理形态学;计算其最大给药剂量(MTD)。(2)桂产藿香蓟水提物解热作用及其机制实验:取健康雄性SD大鼠,适应性饲养3天,实验前测得两次体温平均值作为大鼠基础体温,除正常组外,其余大鼠背部皮下注射20%酵母混悬液10m L/kg致热。造模成功后,按照体温随机分为模型组、桂产藿香蓟水提物高剂量组(50.14g生药/kg)、中剂量组(25.07生药g/kg)、低剂量组(12.535g生药/kg)和阿司匹林组(100mg/kg),给予灌胃给药,并于给药后30min测肛温1次,连续测3h,观察大鼠体温变化绘制降温曲线图;末次测温之后,各组大鼠麻醉后腹主动脉采血,ELISA法检测血清中IL-1β、TNF-α和c AMP含量;摘取大鼠下丘脑组织,ELISA法检测下丘脑中PGE2、5-HT和c AMP含量;RT-PCR方法检测各组大鼠下丘脑中IL-1β、TNF-α、COX-1和COX-2 m RNA的相对表达量,免疫组化法检测COX-1及COX-2蛋白的表达。结果:(1)桂产藿香蓟水提物的急性毒性实验:实验小鼠未出现死亡,不能测出桂产藿香蓟水提物的LD50,最大给药量为200.56g生药/kg。观察14天,给药组小鼠摄食量及体重增加,但与空白组相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给药组心、肝、脾、肺、左肾和右肾脏器指数与空白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HE染色结果显示空白组与给药组小鼠心、肝、脾、肺、左肾和右肾病理未见明显病变。给药组小鼠血清中AST、ALT、AKP、TP、ALB、BUN和CRE各项指标与空白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桂产藿香蓟水提物解热作用及其机制实验:造模后,与空白组相较,造模各组体温均显着升高(P<0.01);给药3h后,与模型组肛温相较,桂产藿香蓟各剂量组及阿司匹林组体温均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较,桂产藿香蓟各剂量组及阿司匹林组大鼠血清中IL-1β含量明显降低(P<0.01或P<0.05),桂产藿香蓟高、中剂量组及阿司匹林组可明显降低血清中TNF-α和c AMP含量(P<0.01或P<0.05),低剂量组含量有下降趋势,但与模型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模型组相较,桂产藿香蓟高、中剂量组及阿司匹林组大鼠下丘脑组织中PGE2和c AMP浓度明显降低(P<0.01或P<0.05),低剂量组有下降趋势,但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给药组下丘脑中5-HT含量与模型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较,阿司匹林组及桂产藿香蓟各给药组大鼠下丘脑中TNF-α和COX-1m RNA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IL-1β和COX-2 m RNA表达与模型组比较呈显着性下降趋势,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HE染色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较,桂产藿香蓟高、中剂量组大鼠及阿司匹林组大鼠下丘脑组织疏松水肿、脱髓鞘现象明显改善,而低剂量组未有明显改变。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提示,COX-1在各给药组、模型组及正常组下丘脑中胞浆均显示阳性反应。正常组大鼠下丘脑中COX-2表现为阴性反应,与模型组相较,桂产藿香蓟高、中、低剂量组及阿司匹林组大鼠下丘脑棕黄色颗粒明显降低。与模型组对比,COX-1蛋白在阿司匹林组和桂产藿香蓟各给药组的平均光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OX-2蛋白在阿司匹林和桂产藿香蓟高、中剂量组的平均光密度显着降低(P<0.05),而低剂量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桂产藿香蓟水提物对小鼠无急性毒性作用,用药安全。最大给药剂量为200.56g生药/kg。2.桂产藿香蓟水提物对干酵母致热大鼠具有明显解热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通过降低发热大鼠血清内生致热源IL-1β、TNF-α及c AMP含量,降低下丘脑中体温调节介质PGE2和c AMP含量,下调IL-1β基因表达,抑制COX-2基因和蛋白表达而发挥作用,可能与下丘脑5-HT、COX-1无关。
张文祥,倪家骧[10](2008)在《细胞因子在椎间盘源性疼痛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学术背景:椎间盘源性疼痛是慢性腰背痛的一个主要原因,其炎性机制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炎症机制里有许多细胞因子参与,这些细胞因子在疼痛的发生、发展中起着怎样的作用,应如何利用这些细胞因子来治疗疼痛,说法不一。目的:全面认识椎间盘突出的发病机制,认识各种细胞因子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以及利用细胞因子治疗慢性疼痛的进展。检索策略:应用计算机检索CNKD期刊全文数据库医药卫生类1994-01/2007-06关于椎间盘源性疼痛方面的文献,检索词"生物因子,疼痛",限定文献语言种类为中文,获得文章153篇。同时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2002-01/2007-06关于椎间盘源性疼痛方面的文章,检索词"gene,chronic pain",限定文献语言种类为English,获得文章36篇。检索应用CAJViewer6.0软件。对资料进行初审,纳入标准:从基础到临床与细胞因子密切相关的文章。排除标准:重复性研究。对所得文献进行提炼,按上述标准纳入中文6篇,英文24篇。文献评价:30篇文章中10篇侧重于基础研究和动物实验,20篇为临床研究文献。其中RCT文章7篇,循证医学系统综述1篇、汇总分析10篇、个例报道2篇、经验交流10篇。资料综合:椎间盘源性疼痛除传统的机械压迫外,还包括炎症机制和免疫机制。炎症机制在椎间盘源性慢性疼痛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其中有P物质、磷脂酶A2、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生长因子、一氧化氮等多种细胞因子参与。免疫机制的作用也不容忽视。了解了慢性疼痛的发生机制,进而将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等应用于临床,疗效显着,应用前景广阔。结论:疼痛的发生以及对于镇痛药物的不同反应有其一定的基因基础,细胞因子在椎间盘源性疼痛的发生、发展以及治疗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对兔椎间盘髓核前列腺素和5-羟色胺代谢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对兔椎间盘髓核前列腺素和5-羟色胺代谢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FGF2通过调节Caspase-3、bcl-2表达在改善软骨终板退行性变的代谢调控及相关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FGF2在不同程度腰椎退行性变患者软骨终板组织标本中的表达 |
1.实验材料 |
2.实验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第二部分 外源性FGF2对正常软骨终板细胞的代谢调控影响 |
1.实验材料 |
2.实验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第三部分 体外诱导软骨终板细胞变性中的代谢调控及Caspase-3、bcl-2表达的机制研究 |
1.实验材料 |
2.实验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第四部分 外源性FGF2联合FGFR1阻断剂对于延迟软骨终板细胞变性的影响 |
1.实验材料 |
2.实验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生长因子治疗椎间盘退行性变的分子机制及应用现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英文论文Ⅰ |
英文论文Ⅱ |
(2)不同类型腰椎退行性变患者椎间盘IL-6、IL-1β和COX-2的表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标本获取 |
1.2.2 染色观察 |
1.3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各组病理表现 |
2.2三组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环氧化酶2阳性表达率比较 |
3 讨论 |
(3)独活寄生汤联合中药熏洗治疗肝肾亏虚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腰椎间盘突出症简介 |
1.1 定义 |
1.2 流行性病学研究 |
1.3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预防 |
2.中医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病名的研究 |
3.中医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病因病机的研究 |
4.中医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分型的研究 |
4.1 气滞血瘀证 |
4.2 风寒湿滞证 |
4.3 湿热痰滞证 |
4.4 肝肾亏虚证 |
5.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医治疗方法 |
5.1 针灸治疗 |
5.2 腰椎牵引 |
5.3 推拿手法 |
5.4 正骨手法 |
5.5 练功治疗 |
5.6 内服中药治疗 |
5.7 中药熏洗治疗 |
第二部分 资料与方法 |
1.病例的来源 |
2.病例的选择标准 |
2.1 临床诊断标准 |
2.2 病例纳入标准 |
2.3 病例排除标准: |
2.4 病例脱落标准 |
2.5 病例终止和剔除标准标准 |
2.6 注意事项 |
3.治疗方法 |
3.1 基础治疗方案-对照组 |
3.2 常用中医综合方案+基础治疗方案-治疗组 |
3.3 .注意要点 |
4.评价指标 |
4.1 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
4.2 化验指标的测定 |
5.安全性观察指标 |
6.统计学方法 |
7.结果 |
7.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分析 |
7.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疗效评定: |
7.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化验指标的评定: |
7.4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率比较 |
8.讨论 |
8.1 现代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
8.2 炎症介质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影响 |
8.3 中医对肝肾亏虚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机制的探讨 |
8.4 独活寄生汤方药分析 |
8.5 独活寄生汤联合中药熏洗治疗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影响 |
8.6 存在问题与不足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4)体外冲击波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研究对象 |
1.1 研究对象来源 |
1.2 研究对象选择 |
1.2.1 诊断标准 |
1.2.2 纳入标准 |
1.2.3 排除标准 |
1.2.4 剔除标准 |
1.2.5 终止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研究样本量 |
2.2 分组方法 |
2.3 治疗方案 |
2.3.1 对照组治疗方案 |
2.3.2 治疗组治疗方案 |
2.4 异常情况处理 |
2.5 观察指标 |
2.5.1 疗效评估 |
2.5.2 疼痛视觉模拟评分 |
2.5.3 腰椎关节活动度评定 |
2.5.4 腰椎耐力评价 |
2.5.5 JOA腰背痛评分 |
2.5.6 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 |
2.5.7 血清标本采集与检测 |
2.5.8 随访 |
2.6 数据处理和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完成情况 |
3.2 一般资料情况 |
3.3 临床疗效比较 |
3.4 疼痛评分结果 |
3.5 腰椎功能情况 |
3.6 体外冲击波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对血清细胞因子浓度的影响 |
3.7 随访 |
3.8 不良反应 |
讨论 |
1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致病机制 |
2 腰椎间盘突出对腰椎功能的影响 |
3 体外冲击波治疗显着缓解LDH患者腰腿痛和改善腰椎功能 |
4 体外冲击波治疗LDH的作用机制 |
4.1 体外冲击波降低血清TNF-α浓度 |
4.2 体外冲击波增高血清IL-10 浓度 |
4.3 体外冲击波降低血清VEGF-A浓度 |
5 存在问题 |
6 总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表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镇痛药早期干预对骨关节炎软骨下骨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早期使用COX-2抑制剂对小鼠内侧半月板失稳骨关节炎模型建立过程中的软骨下骨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曲马多对小鼠DMM模型建立过程中的软骨下骨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COX-2抑制剂或曲马多联合阿伦磷酸钠对小鼠DMM模型建立过程中的软骨下骨影响 |
材料和方法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综述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对照表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
致谢 |
(6)β-catenin、TGF-β1在腰椎间盘退行性变中的作用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1.1 组织标本来源 |
1.1.2 主要试剂 |
1.1.3 主要设备仪器 |
1.2 实验方法 |
1.2.1 石蜡制片 |
1.2.2 免疫组织化学基本步骤 |
1.2.3 结果判定标准 |
1.2.4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2.1 退变和对照组腰椎间盘组织中β-catenin的表达 |
2.2 退变的腰椎间盘组织中β-catenin的表达与临床参数的关系 |
2.3 退变和对照组腰椎间盘组织中β-catenin的表达与Pfirrmann分级的关系 |
2.4 退变和对照组腰椎间盘组织中TGF-β1 的表达 |
2.5 退变的腰椎间盘组织中TGF-β1 的表达与临床参数的关系 |
2.6 退变和对照组腰椎间盘组织中TGF-β1 的表达与Pfirrmann分级的关系 |
2.7 退变的腰椎间盘组织中β-catenin和 TGF-β1 表达的相关性分析 |
讨论 |
3.1 退变和对照组腰椎间盘组织中β-catenin的表达与临床参数的关系 |
3.2 退变和对照组腰椎间盘组织中TGF-β1 的表达与临床参数的关系 |
3.3 退变的腰椎间盘组织中β-catenin和 TGF-β1 表达的相关性分析 |
结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7)针刺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大鼠模型神经传导速度、P物质影度响度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8)活血化瘀中药和激素交替骶管注射治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现代医学研究 |
1.1 概述 |
1.2 发病机理 |
1.3 疾病分型 |
1.4 临床症状 |
1.5 体征 |
1.6 影像学检查 |
1.7 评分系统和标准 |
1.8 治疗 |
1.9 早期预防 |
2 传统医学研究 |
2.1 病因病机 |
2.2 辨证分型 |
2.2 中医治疗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病例来源 |
2 病例选择标准 |
2.1 诊断标准 |
2.2 纳入标准 |
2.3 排除标准 |
2.4 剔除标准 |
2.5 中止试验标准 |
2.6 脱落标准 |
3 治疗方法 |
3.1 对照组 |
3.2 观察组 |
4 观察项目 |
4.1 一般项目 |
4.2 疗效评判标准 |
4.2.1 参考相关文献进行评定 |
4.2.2 VAS评分 |
4.2.3 M-J0A评分 |
4.2.4 血液中IgG、IgM含量变化 |
5 统计学处理 |
6 技术路线图 |
7 结果 |
7.1 一般资料分析 |
7.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
7.3 两组病人治疗前后拉塞格征,ROM评分比较 |
7.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IgG,IgM水平比较 |
7.5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评分比较 |
7.6 两组治疗前后M-JOA评分比较 |
第三部分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9)桂产藿香蓟水提物的急性毒性及解热作用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桂产藿香蓟水提物的急性毒性实验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药品 |
1.2 实验动物 |
1.3 实验试剂 |
1.4 实验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桂产藿香蓟水提物的制备 |
2.2 预实验 |
2.3 LD_(50)测定 |
2.4 最大给药量(MTD)测定 |
2.4.1 一般观察 |
2.4.2 血清样本的制备 |
2.4.3 脏器指数测定 |
2.4.4 HE染色 |
2.4.5 检测肝损伤相关指标ALT、AST、AKP、TP和 ALB |
2.4.6 检测肾损伤相关指标CRE和 BUN |
2.5 统计方法 |
3 实验结果 |
3.1 桂产藿香蓟水提物干浸膏水分测定 |
3.2 桂产藿香蓟水提物LD_(50)测定 |
3.3 桂产藿香蓟水提物MTD测定 |
3.4 桂产藿香蓟水提液对小鼠脏器的影响 |
3.5 桂产藿香蓟水提液对小鼠肝功能的影响 |
3.6 桂产藿香蓟水提物对小鼠肾功能的影响 |
3.7 小鼠脏器HE染色结果 |
4 讨论 |
第二部分 桂产藿香蓟水提物对干酵母致热大鼠的解热作用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药品 |
1.2 实验动物 |
1.3 实验试剂 |
1.4 实验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桂产藿香蓟水提物的制备 |
2.2 大鼠体温监测及筛选 |
2.3 干酵母致热大鼠模型的建立及分组给药 |
2.4 血样样本及组织样本的制备 |
2.5 不同时间点干酵母致热大鼠体温的变化 |
2.6 血清样本中IL-1β、TNF-α和 cAMP含量的测定 |
2.7 下丘脑组织中PGE2、5-HT和 cAMP含量的测定 |
3 数据处理 |
4 结果与分析 |
4.1 体温测定 |
4.2 桂产藿香蓟水提物对发热大鼠血清中IL-1β、TNF-α和 cAMP的影响 |
4.3 桂产藿香蓟水提物对发热大鼠下丘脑中PGE2、5-HT和 cAMP的影响 |
5 讨论 |
第三部分 桂产藿香蓟水提物对干酵母致热大鼠下丘脑中IL-1β、TNF-α、COX-1及COX-2 mRNA表达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试剂 |
1.3 实验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桂产藿香蓟水提物的制备 |
2.2 大鼠体温监测、分组、建模、给药 |
2.3 组织样本的制备 |
2.4 总RNA的提取 |
2.5 合成cDNA第一条链 |
2.5.1 消除总RNA中 DNA |
2.5.2 总RNA中 DNase1 的消除 |
2.5.3 反转录反应 |
2.6 Real-TimePCR法检测大鼠下丘脑中IL-1β、TNF-α、COX-1及COX-2 mRNA表达 |
2.6.1 引物设计 |
2.6.2 RT-PCR实验步骤 |
2.7 统计方法 |
3 实验结果 |
3.1 大鼠下丘脑组织中IL-1β、TNF-α、COX-1及COX-2 溶解曲线 |
3.2 大鼠下丘脑组织中IL-1β、TNF-α、COX-1及COX-2 扩增曲线 |
3.3 大鼠下丘脑组织中IL1β、TNFα、COX-1及COX-2 mRNA表达的影响 |
4 讨论 |
第四部分 桂产藿香蓟水提物对干酵母致热大鼠下丘脑中COX-1 蛋白和COX-2 蛋白表达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试剂 |
1.3 实验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桂产藿香蓟水提物的制备 |
2.2 大鼠体温监测、分组、建模、给药 |
2.3 组织样本的制备 |
2.4 HE染色 |
2.5 免疫组化染色 |
2.6 图像采集和分析 |
2.7 统计方法 |
3 实验结果 |
3.1 下丘脑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
3.2 桂产藿香蓟水提液对发热大鼠下丘脑COX-1、COX-2 蛋白表达的影响 |
4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综述 中药解热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10)细胞因子在椎间盘源性疼痛中的作用及其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0学术背景 |
1 目的 |
2 材料和方法 |
2.1 资料检索 |
2.2 检索方法 |
3 综合评价 |
3.1细胞因子及其临床应用 |
3.1.1基质金属蛋白酶3 |
3.1.2白细胞介素 |
3.1.3肿瘤坏死因子 |
3.1.4 P物质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
3.1.5磷脂酶A2 |
3.1.6前列腺素E2 |
3.1.7一氧化氮 |
3.1.8 IgG、IgM |
3.1.9生长因子 |
3.2 疗效差异的基因基础 |
4 结论 |
四、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对兔椎间盘髓核前列腺素和5-羟色胺代谢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FGF2通过调节Caspase-3、bcl-2表达在改善软骨终板退行性变的代谢调控及相关机制研究[D]. 宋华. 山东大学, 2021(11)
- [2]不同类型腰椎退行性变患者椎间盘IL-6、IL-1β和COX-2的表达研究[J]. 王健,王刚,王可良. 医学信息, 2021(09)
- [3]独活寄生汤联合中药熏洗治疗肝肾亏虚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D]. 邵银星.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体外冲击波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D]. 李让. 成都医学院, 2020(08)
- [5]镇痛药早期干预对骨关节炎软骨下骨影响的实验研究[D]. 陈广东. 苏州大学, 2019(06)
- [6]β-catenin、TGF-β1在腰椎间盘退行性变中的作用及意义[D]. 姜海娜. 青岛大学, 2019(03)
- [7]针刺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大鼠模型神经传导速度、P物质影度响度的实验研究[D]. 张寒.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2)
- [8]活血化瘀中药和激素交替骶管注射治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D]. 汤春泉.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8(01)
- [9]桂产藿香蓟水提物的急性毒性及解热作用实验研究[D]. 王艳秀.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8(02)
- [10]细胞因子在椎间盘源性疼痛中的作用及其机制[J]. 张文祥,倪家骧.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08(02)
标签:腰椎间盘论文; 白细胞介素论文; 腰椎退变论文; 椎间盘变性论文; 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