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派遣呼唤法制规范

人才派遣呼唤法制规范

一、人才派遣呼唤法制与规范(论文文献综述)

鄂义强[1](2020)在《中国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实施扩招政策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由培育“精英”逐渐走向大众化,大学毕业生人数从扩招后第一届(2003年)的212万人次上升到2019年的834万人次,在就业市场化的今天,大学生就业难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之一。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随着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凸显,中国政府对大学生就业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大,已将大学生就业问题上升到一个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高度加以重视,同时国家层面不断出台系列的就业政策引导和促进大学生就业。在此背景下,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的问题研究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本文选择了中国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进行研究,也就是把大学生就业与政府责任这两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将大学生就业置于整体政府责任的建构逻辑中去考察,从而有助于厘清政府在大学生就业中要承担的有关责任,在此基础上展开问题研究,就可以明晰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构建的重点。厘清中国大学生就业中的政府责任,是开展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研究的逻辑起点。通过对大学生就业与政府责任之间关系的省思,依据责任政府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民本观、市场失灵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依据现实中政府维护公民基本生存和发展权的政府基本职责,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国家政府职责,阐释政府对大学生就业履行责任的必要性,厘定中国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为政府调控责任、政府服务责任、政府监督责任。一般而言,研究社会现象和相关问题,都不能割裂历史的纵向联系,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在不同就业制度时期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府责任履行状况进行考察,也就是于历史演进中去考察大学生就业政府责任的履行,阐释大学生就业中政府履行责任的合理性及存在的问题,凸显20世纪末大学生自主择业时期政府责任履行上存在的问题,确保当代大学生就业政府责任研究的历史承续性,为进行深层次的问题研究打下基础。呈现当代中国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调控责任、政府服务责任、政府监督责任履行的总体现状,在此基础上开展中国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的问题研究。为提高研究的可信度与客观性,以网络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进行实证研究。编制《毕业年级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情况调查问卷》,调查对象涵盖全国52所高校、20 197名大学毕业生,通过社会学统计软件SPSS对问卷数据进行分析,主要采用频率分析法和交叉分析法,分别得出频率分析结果和交叉分析结果。同时对部分用人单位负责人和政府官员进行个案访谈。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调控责任、政府服务责任、政府监督责任三个向度的问题研究。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调控责任履行上的问题为:就业政策对大学生个人需求关注不够,就业政策的规划性与协同性亟待提升。大学生就业中政府服务责任履行上的问题为:高校以就业服务促进大学生就业主体意识不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促进大学生就业作用不明显。大学生就业中政府监督责任履行上的问题为:回应大学生就业状况的高等教育质量有效监督不足,大学生平等就业法治环境建设滞后,大学生就业政策监督机制不健全。深入研究英国、美国、日本、瑞典等发达国家,俄罗斯等经济转型国家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状况,从中得到有益启示。在此基础上,立足中国国情,提出中国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的重要性与特殊性,以及中国大学生就业政府责任构建必须坚持的中国道路。最后在现实的逻辑上回应理论逻辑中所厘定的大学生就业中的政府责任。探索立足中国国情的大学生就业政府责任履行的建构性策略:在政府调控责任上的策略建议为,树立以人为本的就业政策理念,提升就业政策的规划性与协同性;在政府服务责任上的策略建议为,强化高校就业服务促进大学生就业的主体意识,增强公共就业服务的大学生就业服务供给能力;在政府监督责任上的策略建议为,以政府监督优化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以法律制度保障大学生平等就业,以主体问责制提升就业政策执行实效性。从而在现实的逻辑上,形成中国大学生就业中的政府责任促进机制,力求逐步破解中国的大学生就业问题。

侯丹[2](2014)在《基于劳动合同法背景下劳务派遣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作为近几年所兴起的新型人力资源配置手段,劳务派遣的各方面研究越来越受到相关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2013年《劳动合同法(修正案)》出台,其中,对劳务派遣制度做出了严格的规制,深刻地改变和影响了我国企业劳务派遣制度。近年来,因为滥用劳务派遣而引致的各类矛盾日益突出,为此,国家立法者在2008年1月1日生效的《劳动合同法》中专设了一个章节提出了诸多规范性条款以期遏止劳务派遣无序扩大的现象。而在同年,另有几部与劳务派遣有关的法规也相继出台了。在这样的背景下,外界曾有预计中国的劳务派遣将可能面临业务萎缩的局面,然而事实上劳务派遣在中国的业务量非但没有减少反而呈现出爆炸式的增长,这一问题的出现引起了众多专家学者的关注,本文即是在此背景下展开研究的。基于对劳务派遣相关知识的论述,本文综合分析了近几年来我国劳务派遣的发展现状。并在此基础上,笔者又结合实际罗列分析了在目前环境下开展劳务派遣会碰到的问题,对于派遣机构要面对的问题,笔者通过引入了一些实例希望借此帮助那些还在受困于这些问题的派遣机构打开思路,并以积极的态度为劳务派遣的另两方主体(实际用工单位及被派遣劳动者)提供服务;对于法律层面及实务方面碰到的问题,通过对它们的分析与思考,本文的最后为促进劳务派遣在中国向更健康的方向发展提出了一些想法和建议。本文认为从法律层面上来讲,要尽快确定劳务派遣的使用范围,以有效遏止过度使用劳务派遣的现象;从派遣机构方面来讲,派遣机构应该以积极的心态看待法律环境的变化;从企业方面来讲,应该理性地对待使用劳务派遣的问题,不能毫无限制的使用劳务派遣;从被派遣劳动者的角度来看,被派遣劳动者在平时要增强对相关法律知识的学习,必要的时候还应该借助工会等组织的力量,以增强自己的维权能力。只有各方端正对劳务派遣的认识,把握好使用劳务派遣的度,再加上有政府部门的正确引导,劳务派遣应该可以在中国企业的发展道路上起到更多正面的作用。

彭瑶[3](2013)在《长沙市政府所属人才服务机构的角色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加速,政府职能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从“舵手”变“推手”,从“助手”到“放手”。然而,这不是一个自发过程,政府需要主动转型,需要破除公用事业和社会事业领域存在的社会资本准入壁垒。长沙市政府所属人才服务机构自成立以来承担着人才服务行业的“舵手”角色,政府缺乏对其他资本人才服务企业的扶持,导致人才服务行业缺乏竞争,发展缓慢。为此,针对长沙市政府所属人才服务机构的角色定位和发展问题进行研究,具有现实意义。本文着重研究政府所属人才服务机构的角色问题,笔者根据目前长沙市政府所属人才服务机构的发展历程及现有角色履行现状,以人力资本理论、政府职能转变理论、市场失灵理论、新公共服务等理论为支撑,将地方政府所属人才服务机构的角色进行了定位。同时,指出长沙市政府所属人才服务机构角色错位的表现并分析归纳了角色错位的主要原因。通过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政府所属人才服务机构角色定位及其管理方式,学习兄弟省市如上海、广州等市政府所属人才服务机构角色转变的改革经验,提出了矫正长沙市政府所属人才服务机构角色的对策思考及主要措施,提出长沙市政府所属人才服务机构需进一步转变角色,将工作重点放在探索人才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上,将更多精力投向市场失灵的人才公共服务。全文通过文献研究、定性分析、社会调查、案例分析,试图有针对性的探索出适合在新时期、新经济环境中政府所属人才服务机构的角色定位,希望能够有效解决我国目前地方政府所属人才服务机构在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虞浔[4](2013)在《1997年以来中国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进程中上海的实践与探索》文中研究表明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以改革法院民事审判庭审方式为先导,以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正式提出推进司法改革为标志,中国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正式拉开帷幕,并延续至今。上海作为海派文化的发源地,自开埠以来就处于中西文化交锋交融的第一线,最早引入近现代司法理念和西方法治模式,新世纪以来又一直在为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而持续努力,在司法体制机制改革领域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一是它不可避免地是整个国家司法体制改革的组成部分,表现出鲜明地自上而下推进的色彩,展现了国家顶层设计的强力和权威;另一方面,它却是许多改革措施的肇始之地,许多适应上海司法实践需求,在上海司法机关工作中自发萌生的创新举措,经过上海这块法治土地的滋润和检验,逐渐为全国所了解和认可,并随之被最高立法机关或最高司法机关向全国推广,引发司法体制改革大潮中的点点浪花甚至波澜。司法体制改革只有起点,没有终点。要把上海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法治城市,有必要系统梳理上海司法领域体制机制改革的历史进程,从中找出规律性的改革动机和发展趋向,继续努力成为中国司法改革的试验田和排头兵。为此,本文分八章对上海司法领域体制机制改革进行研究。第一章是关于上海司法领域改革历程的历史考察。研究1997年以来上海司法领域体制机制改革,并不能割裂此前上海发生的司法改革。建国以来上海人民司法事业从无到有,尽管经历过挫折,但总体上呈现出不断发展的态势,奠定了上海司法工作的基本格局,为1997年开始的司法体制改革创造了坚实的基础。而且1997年之前上海的司法改革积累了诸多成功经验和沉痛教训,为1997年以来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在上海的开展提供了正反面启示;此前进行的诸多有意义的实践探索和创新,也为之后的改革开辟了前进的道路。第二章是关于1997-2002年上海司法领域体制机制改革探索阶段的研究。自1997年到2002年10月党的十六大召开之前的五年,是上海司法领域体制机制改革的探索阶段。在最高司法机关的指导下,上海司法系统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需要,不断健全和完善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在工作体制、用人机制和内部运作机制等方面整体推进,各项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人员分类管理工作逐步推开。第三章是关于2002-2007年上海司法领域体制机制改革推进阶段的研究。自2002年底到2007年11月党的十七大召开之前的五年,是上海司法领域体制机制改革的推进阶段。改革在法律框架内稳步推进,司法机关内部管理机制不断创新,司法规范化和司法公信力建设取得明显进展;贯彻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监督协调机制更加健全,解决诉讼难、执行难、超期羁押、刑讯逼供等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取得新成效;政法保障机制不断完善,司法队伍建设和基层基础建设水平明显提高。第四章是关于2007-2012年上海司法领域体制机制改革深化阶段的研究。自2007年底到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召开的五年,是上海司法领域体制机制改革的深化阶段。上海司法机关努力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司法需求,准确把握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积极推进社区矫正和轻微刑事案件和解工作,加强和改进执行工作,建立特困当事人司法救助制度,彰显法制公信力和司法人文关怀,加强律师、公证、司法鉴定等行业的执业监管,不断优化法律服务市场秩序。第五章是关于上海司法领域体制机制改革中的思想纷争及实践取向的研究。在上海探索、推行和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的过程中,一些改革措施的确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其中不乏质疑和批评之声。就宏观思路来说,就有地方司法领域体制机制改革能否突破中央司法体制改革的框架、各司法部门的进程是否需要统一的争论;就微观举措来说,以“少年法庭”、“案例指导制度”为例,不难看出一些开创性举措引发了长久讨论和争议。正是这些讨论、这些质疑和批评使得上海司法机关更为审慎地对待改革,使其司法体制机制改革的进程走得更为稳当和科学。第六章是关于上海与兄弟省区市在司法领域体制机制改革上横向比较的研究。根据公开的一些资料,通过比较可以发现上海与我国其他省区市在司法领域体制机制改革上有许共同之处,主要体现在司法体制改革的推进动力、根本目标、指导思想、整体进程、发展方向和具体内容上。但上海与其他省区市相比,在重视创新探索、未成年人保护、执行规范化、信息化建设、借鉴国外经验、政法经费保障等方面,还是具有自己的鲜明特色。分析存在这些异同的原因,主要是与司法体制改革的特性和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一有关。第七章是关于上海司法领域体制机制改革的分析检讨及成效评价的研究。上海的改革由点到面,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严格遵循司法规律,保证了各项改革措施的成功实施,也避免了由此带来种种不必要的失败和资源浪费。虽然已经取得显着成效,但前进的道路上还面临着不少困难与问题,必须清醒地看到上海的改革只是刚刚破题,全面推进和深化上海司法领域体制机制改革,实现司法事业的健康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第八章是关于继续深化上海司法领域体制机制改革的对策建议。伴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人们对于司法的需求空前增长。为了迎接这些挑战,上海只有继续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以解决社会发展中的司法困境。深化改革的战略目标应设定为“推进司法公正、扩大司法公开、提高司法公信、践行司法为民”。其功能应定位于促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强创新社会管理、营造良好法治环境。深化改革应该有一套贯穿于改革从始至终的基本行为准则,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立足上海实际继续探索适应上海司法实践需求的创新举措,切实提高司法机关的司法水平,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有效促进城市综合实力的提升。

景俊杰[5](2013)在《二十一世纪以来日本体育政策运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国外体育政策研究是促进我国体育事业改革和体育政策研究不断发展的必要途径。由于地理及文化渊源等方面的原因,日本可以说是近现代以来对我国体育发展影响最大的国家,我国体育界也一直都很重视对日本体育的研究与借鉴。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新运行环境下的日本体育政策,不仅政策力度明显加强,还体现出比较明显的政策过程透明化与规范化动向。所以,本研究选择以二十一世纪以来日本体育政策运行作为主题。研究主要以公共政策系统理论和公共政策过程理论为指导,采用文献资料、访谈、个案研究、历史分析、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力求揭示日本体育政策历史发展特征,把握二十一世纪以来日本体育政策运行的环境、内容与效果,认知其动态运行的政策过程,进而为我国体育政策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论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导论和文献综述是全文的铺垫,主要介绍研究的选题背景、目的意义、研究理论依据、研究内容与方法、以及对相关研究现状的梳理。第二部分以体育方针变化为主线,分四个时期从政策发展的背景环境、内容变迁、政策效果及政策过程等视角出发,对二战后日本体育政策的历史沿革进行系统梳理,分析把握日本体育政策的历史发展特征和政策过程特点,为论文主题研究确立基础认知和逻辑起点。第三部分首先从二十一世纪以来日本体育政策运行的一般环境和具体环境分析入手,客观把握其发展所面临的主要政策课题;然后对日本体育政策原理、体育财政和政策分类进行概括性考察与梳理。通过对二十一世纪以来日本体育政策主干内容的分析,把握其主要内容特征与存在的问题。再利用日本官方和社会公布的数据资源对体育振兴基本计划进行政策效益评估,考察了其政策运行的有效性。第四部分结合个案研究对日本体育政策过程的政策制定、执行和评估等阶段进行深入分析,把握不同过程环节的具体特征、及政策过程所具有的优点与存在的不足,并提出相应的优化建议;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把握二十一世纪以来日本体育政策过程的整体特征和发展动向。第五部分则从日本体育政策历史发展和二十一世纪以来政策运行的研究结论出发,结合我国体育政策运行现状,为我国体育政策发展和政策过程优化提出有益的借鉴建议。

杨平[6](2012)在《论我国劳务派遣法律制度的问题与完善》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劳务派遣制度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而发展,兴起于上世纪70年代末期。作为一种非正式的劳动关系,一种新型的就业制度,社会各界对此争论不断,褒贬不一,部分专家学者针对我国劳务派遣制度中产生的诸多问题主张终止这一用工制度。因此,从我国劳务派遣现状出发,全面剖析这一制度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讨完善我国劳务派遣法律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公有制为主体时代单一制用工的终结,体制改革后多种用工身份的出现与规范,现代企业制度下人工成本的高度控制,推动了劳务派遣制度在我国的快速发展。劳务派遣制度的出现,为整合就业资源、提高就业效率、节约企业成本、推动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由于我国劳务派遣法律制度不尽完善、法律责任规定不明、行政监管缺位等原因,造成我国劳务派遣在其过度发展中暴露了诸多问题,如派遣用工长期使用、滥加使用现象严重,同工不同酬、社会保障待遇不平等、生产环境相对恶劣等侵害派遣员工权益的问题突出,而一旦出现劳资矛盾则普遍出现解决渠道不畅、纠纷调处困难等问题。要推动我国劳务派遣制度健康有序发展,必须针对我国劳务派遣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充分借鉴国外的有益做法,加快完善我国劳务派遣法律制度。要加强劳务派遣法律制度建设,完善劳务派遣法律体系,尽早修改《劳动合同法》,出台专门法律;要合理界定“三性”范围,严格限定派遣领域,明确派遣期限;要建立行政许可制度,加强行政监管,强化资本保证金制度;要明确派遣公司、用工单位、派遣员工三方义务,推动各方共同遵守法律;要严格违法责任追究,合理划分派遣公司与用工单位的连带责任,提高法律的可执行力度;要加强工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工会作用等。

王福强[7](2009)在《基于SHRM的员工租赁管理研究 ——以SINOPEC青岛石化为例》文中认为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竞争的加剧,人力资源在组织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许多企业通过多元化雇佣来提高竞争力,员工租赁就是一种突破传统雇佣模式的创新型用人形式。相关的文献多以资源观、人力资本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为基础,对组织实施员工租赁的动机和目的进行分析和探讨。本文在借鉴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以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为指导,对中石化青岛石化的员工租赁进行研究。SINOPEC青岛石化全名为中国石化青岛石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公司的员工租赁开始于1995年,主要是从事后勤服务工作,且规模不大。从2007年开始,则开始较大规模的引进租赁员工。现在,租赁员工已达211人。按照从事的工作岗位性质划分,租赁员工分为操作工和后勤工。其中,操作工有86名,主要配置在炼油的不同工艺生产和辅助性车间。后勤工有125人,从事消防、护卫、食堂和仓储四类工作。通过使用租赁工,青岛石化获得了两大好处:降低成本和灵活用工。其中,其中能和主要是通过较低的工资、较少的社会保险费和不需支付可能的解聘补偿金实现的。后者则是因为:一方面租赁员工的使用期限较短,使得公司对他们的持续使用与否具有很大的选择权和自主性。另一方面风险和负担较小,一般不会产生可能发生在正式职工身上的,如因处理不当、员工不满等因劳资纠纷影响公司形象的问题,降低了用工法律风险。使用租赁员工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实际操作不能满足如“同工同酬”和使用租赁员工的岗位特点的法规要求。二是长期与短期效应一致性的获取,一方面因为公司不愿对租赁员工进行培训投资,同时,与正式工“混岗”工作,待遇的不同可能影响租赁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效率。在对青岛石化经营环境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将其竞争战略确定为低成本战略。与此相匹配,青岛石化的员工租赁未来可以扩展两个方向:对于后勤部门,如保安、消防、食堂等岗位,应该进行业务外包。对于较高层次的生产操作性岗位的租赁员工来说,可以采取共同雇主管理。而较低层次的岗位,可以继续实施员工租赁,但要注意与相关法律法规要求的一致性。当然,需要对他们各自实行不同的管理,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王伟[8](2009)在《我国人力资源派遣现状与发展研究》文中认为人力资源派遣自20世纪80年代进入我国后,作为一种全新的人力资源市场配置的方式,以其自身的优势,受到人才市场的欢迎,发展迅速。但目前人力资源派遣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在发展过程中暴露出了很多问题。2008年1月1日,《劳动合同法》正式实施,促使人力资源派遣行业重新洗牌,人力资源派遣面临新形势下如何发展的问题,需要在理论和实践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要研究人力资源派遣下一步如何发展,首先需要对我国人力资源派遣的发展现状有清楚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才能制定针对性强的政策,才能更好的促进其发展。本文通过文献检索法、企业调研方法、问卷调查法和案例研究方法对我国人力资源派遣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概括总结,包括对人力资源派遣的相关知识体系的梳理、理论研究现状和实践发展现状的总结、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并对如何促进人力资源派遣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合理的建议,并就建议的针对性和可行性做了论述。研究表明,人力资源派遣管理支持理论较少,人力资源派遣在立法上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研究还发现,我国人力资源派遣目前存在如被派遣劳动者待遇和身份受到歧视、利益诉求难以表达、用工单位钻法律空子规避其应承担的责任、派遣单位专业化程度低并存在违规操作现象等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本着统一管理、统一标准、统一服务的管理模式,提出了建立以“专业化服务、社会化运作、市场化配置、标准化管理、品牌化效应、派遣法调整”为特征的人力资源派遣政策与法规体系的具体建议。本文的研究一方面可以为我国人力资源派遣的进一步研究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可以为解决人力资源派遣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今后的发展方向提供方法借鉴,对于促进人力资源派遣的健康发展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孔娟[9](2009)在《新时期政府人才市场战略发展研究》文中指出政府人才市场是我国政府为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推行人事制度改革的产物,是我国人才服务发展的发起者和推动者,起着人才服务行业发展的主导者和示范者的作用。20多年过去了,政府人才市场普遍走完了政事合一的阶段,目前又走到了一个新的拐点。进入新时期,人才资源的国际化竞争愈加激烈,人才流动的全球化趋势愈加明显,政府人才市场既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又要直面人才服务多样化、人才中介组织多元化等诸多挑战。针对政府人才市场如何发展、在新时期如何发挥作用的问题,以及发展条件变化、生存环境竞争激烈等情况,本文分析了国内外人才服务业和人才中介机构的发展,分析了政府人才市场的发展历程和目前的地位、服务职能和组织机构框架、业务开展现状,并在对政府人才市场进行了SWOT分析后指出:政府人才市场应改革管理体制、剥离公共服务型业务和市场竞争性业务,并立足公共服务,不断加强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积极发挥在人才市场体系建设中的示范和导向作用,同时大力发展经营性业务,促进人才服务业的发展,同时也促进新时期政府人才服务机构自身的发展。

穆小进[10](2008)在《陕西杰立科技有限公司软件人才租赁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杠杆,人才资源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人才在企业综合竞争力中越来越具有决定性意义:谁抢占了人才阵地,谁就抢占经济发展的优势位置。人才租赁就是在这种发展下悄然的进入我国,并大有发展的趋势。本文研究的是陕西杰立科技有限公司(本文中简称:杰立公司)这种以软件开发人才培养、软件开发为基础的、以人才租赁业务为发展的企业的人才租赁模式及对其模式的优化。论文通过对人才租赁的产生背景、发展以及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分别用实证研究和规范性研究的方法研究了人才租赁出现发展的必然;运用对比分析法论证了国内外及杰立公司人才租赁模式的优劣势;运用调查统计和案例的方法研究了西安人才租赁市场的发展现状及杰立公司人才派遣模式。并就杰立公司人才租赁模式存在的劣势及问题和实施中注意的问题进行了论述。最后得出结论,人才租赁模式在我国的出现、发展是有其必然性的,杰立公司要想在人才租赁领域里获得长久发展必须优化其目前的发展模式,如有相关法律法规的逐步规范;企业自身必须不断的加强规范化管理;建立合理的人才培养机制和人才租赁的渠道。同时指出,在实施人才租赁过程中要注意有关法律法规的约束,预防风险,逐步完善被租赁人的同工同酬和同岗同福利的问题。通过对杰立公司软件人才租赁模式的研究,提出了关于培训、软件开发和人才租赁一体化发展的方案,对陕西杰立科技有限公司的发展有着必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对同行业企业有着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人才派遣呼唤法制与规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人才派遣呼唤法制与规范(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二)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内容
    五、研究方法
        (一)文献分析法
        (二)实证研究法
        (三)比较研究法
    六、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大学生就业与政府责任关系的理论概述
    一、大学生就业与政府责任的概念界定
        (一)大学生就业的概念界定
        (二)政府责任的概念界定
    二、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的理论基础
        (一)责任政府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民本观
        (三)市场失灵理论
        (四)新公共服务理论
        (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
    三、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的现实依据
        (一)维护公民基本生存和发展权是政府的基本职责
        (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国家政府职责的内在要求
    四、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厘定
        (一)政府须对大学生就业履行调控责任
        (二)政府须对大学生就业履行服务责任
        (三)政府须对大学生就业履行监督责任
第二章 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的实践历程
    一、“统包统分”就业制度时期:政府包办、计划配置
        (一)“统包统分”就业制度下政府责任履行概况
        (二)历史合理性与问题分析
    二、“供需见面”就业制度时期:计划配置为主、调节为辅
        (一)“供需见面”就业制度下政府责任履行概况
        (二)历史合理性与问题分析
    三、“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就业制度时期:市场配置与政府调控相结合
        (一)“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就业制度下政府责任履行概况
        (二)历史合理性与问题分析
第三章 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的现状与问题
    一、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的总体现状
        (一)政府调控责任履行现状
        (二)政府服务责任履行现状
        (三)政府监督责任履行现状
    二、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的实证研究
        (一)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调查设计
        (二)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调查概况
        (三)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频率分析结果
        (四)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交叉分析结果
    三、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存在的问题与成因
        (一)政府调控责任履行存在的问题与成因
        (二)政府服务责任履行存在的问题与成因
        (三)政府监督责任履行存在的问题与成因
第四章 国外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状况与启示
    一、发达国家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状况与启示
        (一)发达国家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状况
        (二)发达国家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状况的启示
    二、经济转型国家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状况与启示
        (一)经济转型国家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状况
        (二)经济转型国家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状况的启示
第五章 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的策略建议
    一、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调控责任履行策略建议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就业政策理念
        (二)提升就业政策的规划性与协同性
    二、大学生就业中政府服务责任履行策略建议
        (一)强化高校就业服务促进大学生就业的主体意识
        (二)增强公共就业服务的大学生就业服务供给能力
    三、大学生就业中政府监督责任履行策略建议
        (一)以政府监督优化高校人才培养机制
        (二)以法律制度保障大学生平等就业
        (三)以主体问责制提升就业政策执行实效性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毕业年级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 B 用人单位对大学生人才要求访谈提纲
    附录 C 大学生就业政府责任履行访谈提纲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2)基于劳动合同法背景下劳务派遣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目的
    1.2 研究方法及研究意义
    1.3 研究问题的界定
    1.4 文献综述
2 我国劳务派遣的现状分析
    2.1 劳务派遣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2.2 劳务派遣优势分析
    2.3 对我国劳务派遣的需求分析
3 劳动合同法对劳务派遣的影响
    3.1 2008年前我国有关劳务派遣的法律规制
    3.2 2008年后我国有关劳务派遣的法律规制及其影响
4 我国劳务派遣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4.1 法律层面尚待解决的问题
    4.2 派遣机构开展业务碰到的问题
    4.3 在实务中碰到的其它问题
5 促进劳务派遣发展的经验总结与建议
    5.1 促进劳务派遣发展的经验总结
    5.2 促进劳务派遣进一步发展的建议
6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长沙市政府所属人才服务机构的角色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2.1 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1.2.2 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地方政府所属人才服务机构角色问题的理论分析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地方政府的界定
        2.1.2 地方政府所属人才服务机构的含义及其范围
    2.2 地方政府所属人才服务机构角色问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 人力资本理论
        2.2.2 政府职能转变理论
        2.2.3 市场失灵理论
        2.2.4 政府失灵理论
        2.2.5 第三方管理理论
        2.2.6 新公共服务理论
    2.3 地方政府所属人才服务机构的角色定位
        2.3.1 满足人才和用人单位公共需要的服务者
        2.3.2 人才服务各环节公共服务产品的提供者
        2.3.3 人才服务行业市场发展的示范引导者
第3章 长沙市政府所属人才服务机构角色履行的现状分析
    3.1 长沙市政府所属人才服务机构的发展历程
    3.2 长沙市政府所属人才服务机构的的现有业务及角色履行情况
        3.2.1 长沙市政府所属人才服务机构的现有业务情况
        3.2.2 长沙市政府所属人才服务机构的现有角色履行情况
    3.3 长沙市政府所属人才服务机构角色错位的表现
        3.3.1 直接经营并参与市场竞争
        3.3.2 人才服务各环节公共服务产品优化乏力
        3.3.3 人才服务行业引导力欠缺
    3.4 长沙市政府所属人才服务机构角色错位的原因分析
        3.4.1 定位不清
        3.4.2 经费不足
        3.4.3 法律缺失
第4章 国内外政府所属人才服务机构角色合理化的经验借鉴
    4.1 国外政府所属人才服务机构角色合理化的做法
        4.1.1 美国人才服务机构运行模式与特点
        4.1.2 其他发达国家和地区人才服务机构运行模式与特点
    4.2 国内地方政府所属人才服务机构角色合理化的做法
        4.2.1 上海市人才服务机构角色合理化的做法
        4.2.2 广州市人才服务机构角色合理化的做法
        4.2.3 其他省市人才服务机构角色合理化的做法
    4.3 国内外政府所属人才服务机构角色合理化的启示
第5章 矫正长沙市政府所属人才服务机构角色的对策思考
    5.1 长沙市政府所属人才服务机构发展的目标及思路
    5.2 矫正长沙市政府所属人才服务机构角色的具体对策
        5.2.1 深化人才服务领域的体制改革
        5.2.2 优化人才公共服务产品
        5.2.3 引导长沙市人才服务行业发展
        5.2.4 提升政府公共人才服务能力
        5.2.5 完善相关政策法规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1997年以来中国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进程中上海的实践与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s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 中国1997年始启动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
        二、 上海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要求司法机关与时俱进
        三、 上海致力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城市
        四、 域外司法改革理论在上海受到科学借鉴
    第二节 基本概念
        一、 司法
        二、 司法机关
        三、 司法体制
        四、 司法工作机制
    第三节 研究对象
    第四节 研究现状
    第五节 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第一章 历史回眸(1949—1997):中国司法制度曲折发展进程中上海的实践与探索
    第一节 时代背景
        一、 司法制度初创奠基阶段
        二、 司法制度曲折成长阶段
        三、 司法制度破坏荒废阶段
        四、 司法制度恢复发展阶段
    第二节 变革历程
        一、 基本形成上海司法工作格局
        二、 组织开展上海司法改革运动
        三、 文革期间上海司法工作倒退
        四、 改革开放后步入发展的正轨
    第三节 现实意义
        一、 奠定上海司法领域体制机制改革基础
        二、 提供上海司法领域体制机制改革启示
        三、 确立上海司法领域体制机制改革先机
第二章 拉开序幕(1997-2002):中国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探索阶段上海的实践与探索
    第一节 时代背景
        一、 国家启动司法改革
        二、 上海推进依法治市
    第二节 改革内容
        一、 概述
        二、 上海审判改革
        三、 上海检察改革
    第三节 配套改革
        一、 上海公安刑侦改革
        二、 上海司法行政改革
第三章 全面展开(2002-2007):中国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推进阶段上海的实践与探索
    第一节 时代背景
        一、 国家推进司法体制改革
        二、 上海加快城市法治建设
    第二节 改革内容
        一、 概述
        二、 上海审判改革
        三、 上海检察改革
    第三节 配套改革
        一、 上海公安刑侦改革
        二、 上海司法行政改革
第四章 深入进行(2007-2012):中国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深化阶段上海的实践与探索
    第一节 时代背景
        一、 国家深化司法体制改革
        二、 上海改善城市法治环境
    第二节 改革内容
        一、 概述
        二、 上海审判改革
        三、 上海检察改革
    第三节 配套改革
        一、 上海公安刑侦改革
        二、 上海司法行政改革
第五章 中国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进程中上海实践与探索的纷争
    第一节 改革宏观思路争议
        一、 地方司法领域改革能否突破中央司法体制机制改革框架
        二、 地方司法机关在改革进程中是否需要相互协调统一步调
    第二节 改革微观举措争议
        一、 “少年法庭”之争
        二、 “案例指导制度”之争
第六章 中国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进程中上海与其他省份实践探索比较
    第一节 共同之处
        一、 指导思想和根本目标基本相同
        二、 发展方向和推进动力基本相同
        三、 整体进程和许多内容基本相同
    第二节 鲜明特色
        一、 上海是许多司法改革举措的创始之地
        二、 上海重视对未成年人的司法区别对待
        三、 上海全力兑现胜诉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四、 上海有效增强司法机关的工作透明度
        五、 上海科学借鉴国外司法改革先进经验
        六、 上海较好地解除了司法机关后顾之忧
    第三节 异同探究
        一、 存在相同缘由
        二、 存在不同原因
第七章 中国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进程中上海实践探索的评析
    第一节 特点分析
        一、 根本保证——坚持正确指导思想,把牢社会主义方向
        二、 有力保障——准确定位司法职能,体现上海自身特色
        三、 不竭动力——遵循司法工作规律,依靠科学理论支持
        四、 重要方法——统筹规划改革方案,争取形成整体合力
        五、 必要方式——以改革促进新变化,不急不躁循序渐进
        六、 有效途径——改革灵活性,尊重首创性,保护积极性
    第二节 成功之处
        一、 妥善处理司法独立与党的领导的关系
        二、 妥善处理司法公正与司法效率的关系
        三、 妥善处理中央部署与上海实际的关系
    第三节 问题所在
        一、 司法机关改革中的某些模糊认识有待加以纠正
        二、 上海司法部门的执法司法能力亟待进一步提高
        三、 促进司法公正、维护司法权威的氛围尚需培育
    第四节 取得成效
        一、 坚持深化司法体制机制改革,已成为上海各界普遍性共识
        二、 上海司法机关工作更趋规范,公正性、群众满意度明显提高
        三、 上海司法公开范围更加全面、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完善
        四、 有效破解案多人少现实困境,保障上海司法工作良性运转
第八章 中国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进程中上海继续深化改革之路
    第一节 战略目标
        一、 追求司法公正,保持全国领先司法环境
        二、 扩大司法公开,保持先行先试发展势头
        三、 树立司法公信,发挥上海本土传媒优势
        四、 践行司法为民,满足广大市民更高期待
    第二节 功能定位
        一、 推动国家司法体制进步,促进政治体制改革
        二、 延伸司法机关工作触角,服务上海社会管理
        三、 强化司法工作保障功能,促进四个中心建设
        四、 构建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畅通群众诉求渠道
        五、 提升司法机关履职水平,营造良好法治环境
    第三节 基本原则
        一、 在地方党委领导下围绕全市大局深化改革
        二、 借鉴域外司法改革经验与上海实际相结合
        三、 遵循法律法规边界依法有序稳步组织实施
        四、 坚持以群众观点为引领满足群众司法需求
    第四节 路径选择
        一、 借助雄厚科研力量提炼上海司法领域开展改革经验,自觉以科学理论研究为指引
        二、 依托上海智慧城市建设,丰富司法公开的形式和内容,让司法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三、 警惕腐败现象向司法领域渗透蔓延,从制度着手织密上海司法职权运行监督机制
        四、 围绕上海“两个中心”建设规划,发挥好海事仲裁和金融仲裁便捷、高效的作用
        五、 及时关注司法工作暴露的问题,创新法制宣传教育形式内容,增强群众法治观念
        六、 充分挖掘上海丰富法学教育资源,推进司法人员职业化建设,提升队伍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二十一世纪以来日本体育政策运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的背景
        1.1.1 我国体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需要加强体育政策研究
        1.1.2 国外体育政策研究是促进我国体育政策决策科学化的必要途径
        1.1.3 近现代以来日本对我国体育发展影响较大
        1.1.4 二十一世纪以来日本体育政策发展变化很大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的基本理论依据
        1.3.1 相关概念界定
        1.3.2 基本理论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主要研究方法
    1.5 研究可能的创新
第2章 相关研究综述
    2.1 日本体育政策研究的发展
        2.1.1 以“体育行政”为主要研究对象时期
        2.1.2 体育政策实证研究和历史研究时期
        2.1.3 国外体育政策研究时期
        2.1.4 体育政策学科体系初步发展
        2.1.5 关于日本体育政策研究面临的课题
    2.2 日本体育政策过程研究现状
        2.2.1 体育政策制定研究
        2.2.2 体育政策执行研究
        2.2.3 体育政策评估方面
        2.2.4 日本体育政策过程研究评述
    2.3 我国对日本体育政策研究的现状
        2.3.1 注重社会体育政策研究
        2.3.2 以政策内容研究为主、缺乏动态运行研究
    2.4 我国体育政策过程研究现状
        2.4.1 体育政策制定研究
        2.4.2 体育政策执行研究
        2.4.3 体育政策评估研究
        2.4.4 我国体育政策过程研究评述
    2.5 文献综述述评
        2.5.1 日本体育政策研究方面
        2.5.2 与主题相关的我国体育政策研究
第3章 日本体育政策的历史沿革
    3.1 奥林匹克体制的发展与确立阶段(二战后---60 年代初期)
        3.1.1 历史背景:从美军占领下的民主改造到独立后的经济起飞
        3.1.2 体育政策的渊源和侧重于“提高”方针发展确立
        3.1.3 体育政策主要效果
        3.1.4 体育政策运行过程
    3.2 国民体育运动展开时期(60 年代初期--70 年代中后期)
        3.2.1 历史背景:产业经济强国背景下的城市化与健康危机
        3.2.2 “普及”政策推出后形成“普及与提高并重”的方针
        3.2.3 体育政策的主要效果
        3.2.4 体育政策运行过程
    3.3 商业体育大发展时期(70 年代中后期—80 年代后期)
        3.3.1 历史背景:大消费时代背景下的政治大国追求
        3.3.2 从“提高与普及并重”向侧重“普及”方针的转变
        3.3.3 体育政策主要效果和商业体育发展
    3.4 综合型体育政策时期(80 年代后期—20 世纪末)
        3.4.1 历史背景:泡沫经济破裂背景下迎来成熟脱产社会
        3.4.2 “普及与提高并重”综合发展方针的确立
        3.4.3 体育政策运行的主要效果
        3.4.4 体育政策运行过程的新变化
    3.5 日本体育政策历史发展特征分析
        3.5.1 二战后日本体育政策的演进路径
        3.5.2 二战后日本体育政策发展特征
        3.5.3 二战后日本体育政策过程特征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二十一世纪以来日本体育政策运行的政策环境
    4.1 二十一世纪以来日本经济领域的发展与变化
        4.1.1 泡沫经济破裂的后遗症-新世纪日本经济的起点
        4.1.2 小泉内阁的经济改革
        4.1.3 持续景气期间的经济发展与变化
        4.1.4 日本经济的新考验—世界经济危机和东日本大地震
    4.2 二十一世纪以来日本政治领域的发展与变化
        4.2.1 政治发展的整体像
        4.2.2 直接影响公共政策运行过程的政治环境变化
    4.3 二十一世纪以来日本社会生活的发展与变化
        4.3.1 全球化背景下的日本社会
        4.3.2 网络社会下的社会生活变化
        4.3.3 少子老龄背景下的社会生活
        4.3.4 国民收入下降给社会生活带来的影响
    4.4 二十一世纪之交日本体育事业的发展概况
        4.4.1 青少年体力与运动能力持续下降,运动部活动面临诸多困难
        4.4.2 社会体育:体育实施率有较大提高,其他事业均呈萎缩、停滞之势
        4.4.3 竞技体育振兴新体系有待建立,体育赛事承办趋向理性
        4.4.4 职业体育和体育传媒取得较快发展
    4.5 二十一世纪以来体育发展面临的政策课题分析
        4.5.1 更加广泛地提高国民健康
        4.5.2 搭建沟通桥梁、创造地方社会活力,发展成为“新公共”主要平台
        4.5.3 支持传统体育发展,促进体育文化多样化
        4.5.4 有效扩大体育国际交流与影响
        4.5.5 努力创造更加安全的体育环境
        4.5.6 促进运动部活动开展,提高青少年体力
        4.5.7 促进不同人群的体育参与,提高体育实施组织率
        4.5.8 尽快构建起高效的竞技体育振兴新体系,提高国际体育竞争力
        4.5.9 提高体育政策运行过程的规范性和有效性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二十一世纪以来日本体育政策内容体系
    5.1 日本体育政策内容概述
        5.1.1 日本体育政策原理
        5.1.2 二十一世纪以来的日本体育财政
        5.1.3 日本体育政策分类
        5.1.4 日本体育政策内容概述
    5.2 二十一世纪以来日本体育政策主干内容体系
        5.2.1 二十一世纪以来运行的主要体育法律
        5.2.2 文部科学省的体育政策
        5.2.3 都道府县和市町村体育政策
    5.3 二十一世纪以来日本体育政策内容特征分析
        5.3.1 体育政策内容的整体特征
        5.3.2 体育政策内容的具体特征
        5.3.3 体育政策内容体系存在的不足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二十一世纪以来日本体育政策制定分析
    6.1 公共体育问题与议程设定
        6.1.1 公共体育问题分析
        6.1.2 体育政策议程设定分析
        6.1.3 体育政策议程确立过程特征分析
    6.2 体育政策规划、政策抉择与合法化
        6.2.1 个案研究:《体育基本法》制定过程分析
        6.2.2 体育政策制定的政策规划
        6.2.3 体育政策制定的方案抉择与合法化
        6.2.4 体育政策制定过程特征分析
    6.3 日本体育政策制定过程的优缺点与优化建议
        6.3.1 体育政策制定过程的主要优点
        6.3.2 体育政策制定过程存在的不足
        6.3.3 体育政策制定过程优化建议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二十一世纪以来日本体育政策执行分析
    7.1 日本体育政策执行主体
        7.1.1 体育行政
        7.1.2 体育团体
        7.1.3 体育政策执行组织体系
    7.2 日本体育政策执行过程分析
        7.2.1 个案研究:八王子市“综合型体育俱乐部育成”政策执行过程
        7.2.2 政策执行计划的制定
        7.2.3 政策资源筹备与运用
        7.2.4 政策宣传与沟通
        7.2.5 政策试验和全面推广
    7.3 日本体育政策执行手段分析
        7.3.1 行政手段
        7.3.2 法律手段
        7.3.3 经济手段
        7.3.4 思想诱导手段
    7.4 日本体育政策执行影响因素分析
        7.4.1 个案研究:神户市“提高青少年体力”政策执行分析
        7.4.2 政策本身与政策执行
        7.4.3 政策资源与政策执行
        7.4.4 执行主体与政策执行
        7.4.5 政策对象与政策执行
        7.4.6 政策环境与政策执行
    7.5 日本体育政策执行过程的优缺点与优化建议
        7.5.1 体育政策执行过程的主要优点
        7.5.2 体育政策执行过程存在的不足
        7.5.3 体育政策执行过程的优化建议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二十一世纪以来日本体育政策评估
    8.1 二十一世纪以来日本体育政策评估分析
        8.1.1 日本体育政策评估概况
        8.1.2 文部科学省体育政策评估分析
        8.1.3 日本体育政策评估特征与优化建议
    8.2 二十一世纪以来日本体育政策过程整体分析
        8.2.1 体育政策过程的整体特征
        8.2.2 二十一世纪以来日本体育政策过程的新动向
    8.3 《体育振兴基本计划》政策效益评估
        8.3.1 “提高青少年体力”政策效益评估
        8.3.2 “建设与充实地方体育环境”政策效益评估
        8.3.3 “提高竞技体育综合实力”政策效益评估
        8.3.4 体育振兴基本计划政策效益评估整体考察
    8.4 本章小结
第9章 研究我国体育政策发展与政策过程优化的启示
    9.1 对我国青少年体育政策的启示
        9.1.1 扩大政策范围、提高政策执行力度,扭转青少年体质下降趋势
        9.1.2 以促进青少年体育团体发展为政策着力点
        9.1.3 努力创造安全的学校体育环境
        9.1.4 努力落实现有政策,促进学校体育设施资源共享
    9.2 对我国社会体育政策的启示
        9.2.1 以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为重点,多部门政策联合推进社会体育发展
        9.2.2 提高和确保社会体育财政投入,扭转财政投入“缺位”和“错位”现象
        9.2.3 以支持体育设施建设为政策优先,注重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
        9.2.4 提高社会体育政策的可执行性
        9.2.5 促进社会体育团体实体化发展,构建有效且低成本的执行体系
    9.3 对我国竞技体育和职业体育政策的启示
        9.3.1 明确国家调控、依托社会的发展战略,努力提高政策效率
        9.3.2 建立完善的学校体育竞赛体系,以学校为竞技体育发展基础
        9.3.3 职业体育政策注重制度建设,尊重市场和行业自治
        9.3.4 从综合长远的视角出发,理性承办体育赛事
    9.4 对我国体育政策过程的启示
        9.4.1 提高政策内容整体性和针对性
        9.4.2 政策制定导入听证制度,注重发挥专家作用
        9.4.3 政策执行以经济手段为优先,加强政策执行的行政约束力
        9.4.4 提高政策目标量化及与体育调查的相关性,发挥行政监督部门作用
研究结论与展望
    主要研究结论
    未来研究展望
致谢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访谈提纲
    附录二:日本体育振兴法
    附录三:日本体育基本法
    附录四:日本 2010 年体育立国战略
    附录五:日本体育振兴基本计划(政策措施条目抄录)
    附录六:日本体育基本计划(政策措施条目抄录)
本科至研究生学习经历
攻读博士学位论文期间主要科研经历

(6)论我国劳务派遣法律制度的问题与完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本文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第2章 劳务派遣制度相关法律释义
    2.1 劳务派遣的基本概念
    2.2 劳务派遣的主体构成
    2.3 劳务派遣的主要特征
    2.4 劳务派遣的主要分类
第3章 我国劳务派遣制度的发展
    3.1 改革开放催生了我国劳务派遣
        3.1.1 公有制为主体时代的单一制用工的终结
        3.1.2 体制改革后多种用工身份的出现与规范
        3.1.3 现代企业制度人工成本的再度节约推动
    3.2 我国劳务派遣制度的发展阶段
        3.2.1 探索试点阶段
        3.2.2 初步发展阶段
        3.2.3 急剧扩张阶段
    3.3 我国劳务派遣制度的积极意义
第4章 我国劳务派遣制度存在问题及原因
    4.1 我国现行劳务派遣制度暴露的主要问题
        4.1.1 权益易受侵害
        4.1.2 派遣用工泛滥
        4.1.3 争议解决困难
    4.2 造成我国劳务派遣制度弊病的原因探析
        4.2.1 法律适用缺陷
        4.2.2 主管单位缺位
        4.2.3 法律责任不明
第5章 完善我国劳务派遣制度的对策
    5.1 完善法律制度
    5.2 加强行政监管
        5.2.1 明确行政主管部门
        5.2.2 建立行政许可制度
        5.2.3 提高市场准入门槛
        5.2.4 建立保证金制度
    5.3 限定派遣领域
        5.3.1 限定派遣岗位
        5.3.2 限定派遣期限
        5.3.3 限定派遣行业
    5.4 明确三方义务
        5.4.1 明确派遣单位义务
        5.4.2 明确用工单位义务
        5.4.3 明确派遣员工义务
    5.5 强化违法责任
        5.5.1 强化派遣单位违法责任
        5.5.2 强化用工单位违法责任
        5.5.3 合理分配管理主体责任
    5.6 发挥工会作用
        5.6.1 积极破解入会难题
        5.6.2 强化工会维护职能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基于SHRM的员工租赁管理研究 ——以SINOPEC青岛石化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的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
        1.2.1 国外的相关研究
        1.2.2 国内的相关研究
    1.3 研究方法与结构内容
第二章 人力资源管理的新发展——战略人力资源管理
    2.1 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综述
        2.1.1 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源管理
        2.1.2 人力资源管理相关理论
    2.2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新视野
        2.2.1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的战略目标的匹配及一致性
        2.2.2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的中长期战略方针的有机统一
        2.2.3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的长期人才培养储备相统一
第三章 员工租赁的相关理论
    3.1 员工租赁概述
        3.1.1 员工租赁的涵义
        3.1.2 员工租赁的类型
        3.1.3 员工租赁的特点
    3.2 员工租赁的理论基础
        3.2.1 资源观
        3.2.2 人力资本理论
        3.2.3 交易成本理论
    3.3 员工租赁关系解析
        3.3.1 员工租赁的流程
        3.3.2 员工租赁的三方关系
        3.3.3 员工租赁可能引发的问题
第四章 员工租赁实践——以SINOPEC 青岛石化为例
    4.1 SINOPEC 青岛石化简介
    4.2 员工租赁及管理
        4.2.1 员工租赁现状
        4.2.2 租赁员工的管理
    4.3 员工租赁的成效
        4.3.1 降低人工成本
        4.3.2 灵活用工
    4.4 员工租赁的困境
        4.4.1 实际操作与法规要求的非一致性
        4.4.2 长期与短期效应的博弈
第五章 基于SHRM 的员工租赁选择与管理——以SINOPEC 青岛石化为例
    5.1 经营战略的确定
        5.1.1 内外部环境分析
        5.1.2 低成本战略的确定和实施
    5.2 员工租赁模式的优化
        5.2.1 业务外包
        5.2.2 共同雇主管理
        5.2.3 员工租赁
    5.3 基于SHRM 的员工租赁管理
        5.3.1 外包工的管理
        5.3.2 共同雇佣员工的管理
        5.3.3 租赁员工的管理
    5.4 基于SHRM 的员工租赁管理的预期效果
        5.4.1 对公司战略目标的支持
        5.4.2 员工就业状况的改善
        5.4.3 用工关系的和谐
        5.4.4 社会效益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我国人力资源派遣现状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框架
第2章 人力资源派遣理论综述
    2.1 人力资源派遣概念界定
    2.2 人力资源派遣的基本结构
    2.3 人力资源派遣活动的内容
    2.4 人力资源派遣的分类
    2.5 人力资源派遣的业务流程和服务形式
    2.6 人力资源派遣产生的原因
    2.7 人力资源派遣国内外研究综述
第3章 国内外人力资源派遣发展状况
    3.1 国外人力资源派遣的发展状况
    3.2 国内人力资源派遣的发展现状
第4章 我国人力资源派遣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存在的主要问题
    4.2 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第5章 促进人力资源派遣健康发展的建议
    5.1 发挥政府和相关机构的引导作用
    5.2 加快制定和完善人力资源派遣相关法律法规
    5.3 转变派遣单位管理理念
    5.4 加强人力资源派遣从业人员队伍建设
    5.5 建立行业监管制度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本文创新点
    6.3 研究局限与展望
附录 人力资源派遣情况调查表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9)新时期政府人才市场战略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概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和基本框架
第二章 人才市场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
    2.1 有关人才市场的理论研究
    2.2 国内外人才服务业发展与比较
    2.3 国外人才中介机构发展与启示
第三章 我国政府人才市场发展现状与问题
    3.1 我国政府人才市场的发展历程及地位分析
    3.2 政府人才市场的职能与组织结构
    3.3 新时期我国政府人才市场的业务分析
    3.4 我国政府人才市场的SWOT 分析
第四章 我国政府人才市场发展战略选择
    4.1 改革管理体制,剥离公共服务性业务和竞争性业务
    4.2 对公共服务的发展与创新
    4.3 积极投身经营性业务
    4.4 统筹发展公共服务和市场化竞争业务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陕西杰立科技有限公司软件人才租赁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4 基本思路与框架结构
    1.5 本文可能贡献之处
2 名词及理论概述
    2.1 人才租赁
    2.2 人力资源外包
    2.3 人力资本理论
3 人才租赁的发展现状
    3.1 国内外公司人才租赁发展现状
    3.2 陕西杰立科技有限公司人才租赁介绍
4 陕西杰立科技有限公司人才租赁模式及问题分析
    4.1 杰立公司人才租赁模式与一般人才租赁业务模式的对比分析
    4.2 杰立公司人才租赁模式的优劣势
    4.3 杰立公司人才租赁模式存在的问题
5 陕西杰立科技有限公司人才租赁模式的优化方案
    5.1 加强在人才租赁运行层面上控制
    5.2 进一步完善杰立公司管理规范
    5.3 建立杰立公司合理的人才培养机制
    5.4 培育杰立公司稳定的客户渠道
6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人才派遣呼唤法制与规范(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研究[D]. 鄂义强.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2]基于劳动合同法背景下劳务派遣问题研究[D]. 侯丹. 重庆师范大学, 2014(02)
  • [3]长沙市政府所属人才服务机构的角色问题研究[D]. 彭瑶. 湖南大学, 2013(02)
  • [4]1997年以来中国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进程中上海的实践与探索[D]. 虞浔. 华东政法大学, 2013(01)
  • [5]二十一世纪以来日本体育政策运行研究[D]. 景俊杰. 上海体育学院, 2013(04)
  • [6]论我国劳务派遣法律制度的问题与完善[D]. 杨平. 湖南大学, 2012(05)
  • [7]基于SHRM的员工租赁管理研究 ——以SINOPEC青岛石化为例[D]. 王福强. 天津大学, 2009(S2)
  • [8]我国人力资源派遣现状与发展研究[D]. 王伟. 山东大学, 2009(05)
  • [9]新时期政府人才市场战略发展研究[D]. 孔娟. 天津大学, 2009(S2)
  • [10]陕西杰立科技有限公司软件人才租赁模式研究[D]. 穆小进. 西北大学, 2008(10)

标签:;  ;  ;  ;  ;  

人才派遣呼唤法制规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