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理系统与数据库集成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文献综述)
车思阳[1](2021)在《基于Kafka的大容量实时预警数据汇集分发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信息化战争的快速发展,获取预警数据的手段和能力得到了提升,我国预警领域的数据建设得到广泛关注。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传统的情报数据的传输已经不满足现在预警数据的数据量大、数据类型多样、数据传输效率高等特点;各部门分别建立的预警信息系统,形成了数据壁垒,大量预警数据资源难以进行高效集成共享。因此,需要建立数据资源统一汇集、分发的基础平台。本文结合联合培养单位的实际项目需求,开展了基于Kafka的大容量实时预警数据汇集分发技术研究,主要工作概括如下:(1)在分析预警数据汇集分发系统实际应用需求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Kafka的预警数据汇集分发系统架构,重点对系统中的核心模块—安全管理、数据采集、数据汇集分发、数据存储、汇集分发管理、数据检索进行了设计。(2)针对Kafka集群原生负载均衡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动态负载均衡算法,利用采集各代理节点运行时的负载指标计算负载值,给出Leader迁移和副本迁移的负载均衡策略,通过负载值测试和流量监控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针对海量数据查询效率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Elastic Search的数据检索优化方法,通过Elastic Search构建二级索引,提高数据检索效率。通过数据写入和检索测试,能够很好地满足预警数据存储和检索的要求。(3)根据预警数据汇集分发系统的架构,对安全管理模块、数据采集模块、数据汇集分发模块、数据存储模块、汇集分发管理模块、数据检索模块给出了具体实现。在此基础上,搭建了基于Kafka的预警数据汇集分发系统的测试环境,对功能要求、性能指标进行测试,验证了系统设计的正确性。
徐小强[2](2021)在《从外网突破到内网纵深的自动化渗透测试方法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提供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网络安全挑战。渗透测试技术通过模拟黑客攻击方法来检测系统漏洞,可以快速发现网络安全问题,避免造成不可逆损失。近年来,网络安全行业高速发展,涌现出了众多渗透测试工具,大大方便了渗透测试人员对企业网络进行安全性测试的工作。但是,大多数工具只能针对可以直接访问的网络进行渗透测试,而绝大部分安全问题往往存在于测试工具无法直接访问的内部网络。针对这一问题,本文结合PTES渗透测试执行标准和ATT&CK攻击矩阵模型,设计了一种从外网突破到内网纵深的自动化渗透测试系统。该系统包含信息收集、漏洞探测、漏洞利用、权限提升、后渗透测试和痕迹清理六个部分。在信息收集环节,系统会对给定目标进行子域名信息收集、端口扫描和服务识别,特别是针对网站服务进行CMS指纹识别,为漏洞探测和漏洞利用奠定基础。在后渗透测试环节,为了规避WAF、IDS、IPS等安全设备的检查,系统构建了基于HTTP协议的隐蔽信道,打通了从外网到内网的流量转发路径,实现了对内网的自动化安全测试。在痕迹清理阶段,系统会自动清理在渗透测试过程中产生的临时文件,避免这些文件被恶意利用。本文模拟中小型企业内网拓扑结构,构建了存在漏洞的靶场环境,并在这种环境下进行了系统功能测试。测试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实现了自动发现外网安全漏洞、自动构建内外网流量转发信道、进一步对内网进行自动化渗透测试的功能。达到了对企业内外网进行自动全面、高效准确的漏洞检测的标准,从而协助企业尽早进行漏洞修复和网络加固,避免因为安全漏洞造成的严重损失。
刘钊江[3](2021)在《盾构机刀盘焊接过程监管系统的研究与设计》文中提出现阶段我国面临着隧道工程建设需求扩张与盾构机产能不足的矛盾。刀盘作为盾构机开挖掘进的核心部件,对工程质量的稳定性起着决定性作用。但是刀盘焊接车间仍采用传统的人工焊接方式,这不仅存在着焊接效率低、焊接一致性差的问题,还会对焊接工人的健康造成损害,且焊接车间尚未应用现代化的信息管理系统,因此升级刀盘的焊接技术与监管手段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山东省重大科技创新项目,针对刀盘焊接过程中智能、柔性化不足的技术问题,结合焊接车间数字化的发展方向,研究自动化焊接技术,给出一种机器人焊接控制终端自适应焊接和分层规划焊接的方法,设计焊接生产的控制终端,并依托物联网与Web应用技术部署远程监管平台,提升了刀盘的生产制造与信息管理水平。本文主要的工作与研究内容如下:(1)规划系统总体架构分为焊接控制终端和远程监管平台两个部分,确定了焊接控制终端现场设备层、操作服务层、系统控制层的分层设计方案,以及远程监管平台的接入层、服务层、应用层的分层设计方案,并通过网络层交互数据。(2)分析自动化焊接过程中的系统误差与随机误差场景,研究焊接过程中的自适应焊接问题,结合激光位移传感器的视觉信息测量与机器人焊接生产线的手眼标定技术,建立刀盘焊件坡口的空间位置模型,关联焊枪初始化的位姿数据,给出一种自适应校正偏差并分层规划的多层多道刀盘坡口焊接方法。(3)采用集散控制的设计思想,研究现场焊接控制终端架构,设计PLC主控制单元、机器人和工控机子控制单元的分层控制结构,参照现场焊接车间的工作环境进行设备选型,并设计控制终端的硬件方案、软件方案和通讯方案。(4)基于监管平台的功能架构分析业务流程,围绕平台功能需求以及数据主体模型设计数据库表,采用B/S架构设计各功能模块,结合Django框架、Bootstrap框架、Nginx、uWSGI等后端技术开发对应Web界面,实现用户管理、运行监测、报警管理、专家工艺系统、历史数据查询功能的可视化显示。盾构机刀盘焊接过程监管系统经过反复测试,控制终端的焊接效果良好,焊接质量与效率符合预期目标;远程监管平台功能合理,满足用户需求,有望后续投入生产使用。
何洁[4](2021)在《攀枝花供电公司内网安全监控平台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攀枝花供电公司的电力通信网安全监控管理主要通过通信服务供应商提供的业务管理软件和工具实现,存在着管理操作不便、数据分散等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高电力通信网安全监控管理效率,本文设计实现了一套内网安全监控平台。在内网安全监控平台中,通过对SNMP简单网络管理协议功能接口进行集成映射,在此基础上建立告警管理、统计分析、设备管理、系统管理等内网安全监控管理的业务管理服务,可以实现统一的管理模式和数据视图,提高电力通信网的安全监控管理效率。在本文中主要包括如下内容:1.基于系统的应用环境及开发技术,分析和介绍了SNMP协议技术、.NET Web技术、SQL Server数据库技术等,作为系统的研发技术和工具支持。2.探讨分析了攀枝花供电公司电力通信网的发展现状、安全监控模式及问题,提出系统的研发目标,并对系统进行功能需求和性能需求分析,提出系统的功能目标包含告警管理、统计分析、设备管理、系统管理等,性能目标包括并发能力和响应时间等。3.基于软件设计技术,对系统的总体技术方案进行设计,同时对SNMP服务组件进行模型结构设计,按照系统的功能模块结构,对各模块的C#功能类及功能时序流程进行设计分析,最后介绍系统的数据库逻辑和物理设计。4.采用SNMP协议技术的SDK开发包、.NET Web技术对系统的内部功能进行了开发实现,介绍关键功能实现流程、核心代码,并展示系统的部分运行界面。在实际运行环境下进行功能和性能验证,得到系统达到了预期的开发目标,满足了攀枝花供电公司的内网安全监控管理集成化管理要求。
何伟[5](2020)在《某网络信息监测采集与分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全球经济增长明显放缓,中国经济也进入到由政府提供更优惠更细致的政策来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的新阶段。企业作为国民经济主的最小组成单元,面临压力与挑战更大,如何实施一系列精准和科学的政策引导产业进步,从而大力推动本地企业的发展,达到促进经济与产业的提升的目的,成为政策制定的关键。在当前互联网飞速发展的大数据时代,各行业的企业数据越来越多的出现在网络中。企业经营活动所产生的海量数据蕴含的价值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如何通过有效技术手段将各行业中企业相关数据获取,然后将取得的企业各维度数据进行数据透视和有效分析,来促进科学化制定决策和精细化监控管理,推动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成为摆在决策者面前的严肃课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构建一个网络数据监测采集与分析系统来完成对互联网中企业经营活动数据的采集与分析,为制定相关政策时提供有效的数据依据。本文利用网络爬虫技术在网页数据采集方面的优势,基于网络爬虫技术设计实现的数据采集模块可以完成对特定行业中企业数据的抓取与存储,然后通过数据清洗、文本分词、特征提取等技术完成数据预处理工作,接着利用Spark大数据分析平台以及其中的机器学习算法库完成数据分析工作。在考虑技术实现的同时,考虑到不同用户对数据可视化的不同需求,在数据可视化部分完成了各类数据分析图表制作,方便用户对数据的使用。本文主要实现模块包括数据采集、数据转换、数据预处理、数据分析、数据可视化。其中数据采集模块是通过分布式网络爬虫来完成网络数据的采集。数据转换模块功能依赖Sqoop工具,实现了关系型数据库系统与分布式文件数据库之间的数据转换工作。在数据预处理模块通过数据清洗、中文分词、特征提取等技术,实现了文本数据的分词以及特征向量提取等工作。数据分析模块通过Spark大数据框架与MLlib机器学习库,采用聚类分析等算法完成对企业数据的聚类分析。数据可视化模块利用Pyecharts库实现了各类数据可视化图表的生成。本文最后对系统的功能和性能分别进行了测试并给出测试结果,验证了系统能够实现网络中企业数据的采集,能够通过有效技术手段完成对获取数据的有效分析与展示,实现为相关管理部门在政策制定时提供数据支撑的目标。
杨梁[6](2020)在《基于微服务的自动化测试云平台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计算机软件技术的飞速发展,软件质量受到人们要求越来越高的重视,在软件开发中,软件测试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自动化测试工具的诞生,让软件测试的效率得到极大的提升,且云测试的提出,使软件测试得到进一步的改善和拓展。然而自动化测试工具的种类繁多,且被测应用的语言平台多样,传统的单体软件架构开发方式越来越难以满足测试云平台对多种自动化测试服务的扩展需求。而通过微服务架构,可很容易把市面上许多现存的自动化测试工具集成到一个云平台里,实现各类自动化测试工具的优点集成。为了更好地让测试云平台支持多种类型的自动化测试服务,立足于解决目前采用单体软件架构开发的云测试平台的开发效率低、维护难以及扩展性差等问题,本文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基于微服务的可动态扩展第三方测试服务的自动化测试云平台。具体地,本文将基于Webhook技术设计了一种自动化测试工具的微服务代理机制,帮助第三方测试服务商对其现有的自动化测试工具进行微服务化;基于Kubernetes和Etcd设计了一种自动化测试微服务的部署控制机制,为自动化测试工具及相应的被测应用提供了云环境和自动部署的支持;设计了一种支持串、并行和负载均衡的用例调度机制,提高测试用例的吞吐量,保持高性能的自动化测试服务;基于上述的机制设计并实现了自动化测试服务的接入、管理和使用的核心业务功能,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自动化测试云平台。本文将首先根据所分析的当前自动化测试云平台存在的若干问题,先后提炼出基于微服务的自动化测试云平台的核心功能需求和性能方面的需求;接着对平台进行总体设计,介绍了各个系统机制的关键流程设计和总体的数据结构设计;并按照总体设计的要求,深入介绍了平台的各个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最后对平台进行了测试,验证需求分析的相关要求。
刘清洋[7](2020)在《面向微服务架构化应用的容器云平台的研究与实现》文中提出随着互联网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各类互联网企业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企业内部业务涉及的应用领域也更加广泛。但大多数企业采用较为传统的应用落地方式,即服务器或虚拟机为基本部署单位的应用落地方式,随着企业业务规模的增加,需要管理的应用以及应用的复杂程度也成倍上升,运维成本随之提高。与此同时,面对体系越来越庞大的应用,大多数企业采用微服务架构来对自身业务进行重构。但微服务开发的技术体系非常复杂,需要相应的配套工程来支持微服务开发运行维护。而大多数企业对此也未做到良好的支持。本文基于以上问题设计了一个面向微服务架构化应用的容器云平台,平台面向企业内部使用,用来优化企业内部应用落地管理方案,平台能够对企业内部应用进行统一化的部署和管理,提高了服务器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了运维人员的工作成本。同时针对企业应用微服务架构化带来的开发和运维的复杂度,提供丰富的平台内部解决方案。研究内容包括以下三个部分:1)基于网络代理的全链路追踪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针对实现平台内部服务间全链路追踪的相关技术进行了研究,并最终实现了一个全链路追踪系统,能够对平台内部服务间调用关系进行监控。2)容器云平台多租户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针对实现平台多租户系统的相关技术进行了研究,并实现了多租户系统,实现了细粒度的权限分割,以及不同用户间的资源隔离。3)面向微服务架构化应用的容器云平台研究与实现:实现了一个容器云平台,提供统一的平台资源管理功能,同时提供了全链路追踪,持续集成等功能来降低微服务架构带来应用维护复杂度,并且具备较完备的权限系统,对用户间计算资源进行隔离,保障了用户计算资源的安全性。本文最终实现一个面向微服务架构化应用的容器云平台。平台能够对集群中的容器进行统一的管理和编排,以及对服务器和镜像等相关平台资源进行管理。提供容器以及服务器运行状态的监控功能,满足运维中对应用实时运行状态进行掌控以及故障告警的需要。平台提供全链路追踪功能,对平台内部服务的相互调用情况进行实时的追踪与记录,当服务故障导致业务链不可用的情况发生时,能够快速定位故障服务。平台提供持续集成功能,实现应用从代码到容器化部署过程的全自动化。平台提供能力开放功能,通过统一的API网关对平台内部应用的能力进行开放,同时提供丰富的负载均衡策略,提高系统的吞吐量以及可用性。平台提供多租户功能,对不同租户之间的资源进行隔离,保证用户资源的安全性。论文最后对平台的各项功能进行测试,验证了平台的可用性。
龙政强[8](2020)在《基于区块链的生产安全监控存证系统》文中指出除尘管道在化工,纺织,木料加工等领域的工业生产的安全管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火星火花与管道中的粉尘接触可能引发火灾,爆炸等严重的安全生产事故。随着工业厂房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安监部门对生产安全监管的日益重视,实现基于物联网监控设备的在线预警和监控记录存证服务逐渐成为了管道生产安全监控业务的需求痛点。本文介绍了面向除尘管道火花检测的生产安全监控存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该系统依靠部署在厂房的物联网设备进行实时的除尘管道火花监控,并联动告警和排险装置进行本地的预警和除险;同时,设备还会将采集到的监控隐患信息上报到系统后台,作为供安全监管、事故排查和责任追踪用途的存证记录和线上预警调度的数据警报。系统后台主要面向安监部门人员和厂房管理人员,提供两类服务,一是具有公信力的安全隐患告警存证记录的数据调取查阅服务,另一个是满足快速消息传递和响应,以及与监控预警业务相关的数据管理服务。系统主要分为三大模块,其一是物联网监控设备模块,其二是面向生产安全监管的监控记录存证平台模块,最后则是面向厂房,协助预警排险的监控预警业务系统模块。系统服务整体以Web服务形式呈现,采用Netty+Spring Cloud的微服务架构方案作为系统与设备用户的交互服务层实现,在存储侧则采用区块链技术和传统关系型数据库相结合的形式,分别存储记录存证数据和预警业务数据。在存证业务上,系统提供了面向物联网设备和安监场景的区块链存证方案。首先,系统在区块链开发框架Hyperledger Fabric的基础上,设计了由安监部门,生产单位,服务提供方共同记账的分布式节点分配策略,以及三方共同认证交易的动态背书策略,以此保障数据事务执行时的公正性,凭借相对较少的节点总数保证了数据在存证平台写入后的不可篡改和不可抵赖特性;其次,为了保障存证数据从设备产生到写入区块链这一过程同样做到不可篡改,设备端在数字证书,数字签名和CA认证的基础上,采用烧录固件的方式密封身份证书和程序源码等敏感数据文件,以应对身份凭证的窃取;采用对称加密和非对称加密结合的双重加密信道和两层代理通信服务,防范在网络链路中针对身份信息和业务数据发的套取和篡改行为;最后通过增设额外传感器,制定冗余备份监控等组合策略共同应对物理环境对监控采集活动的阻碍和干扰。切实保证了存证记录数据在数据采集——数据传输——后台写入全过程的如实记录,将系统存证平台的公信力从区块链网络本身拓展到设备节点。
刘健[9](2020)在《面向医疗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的应用集成平台服务总线的研究》文中提出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医疗信息化系统的不断深入应用,我国的医疗信息化建设前后历经数字化、一体化和智能化三个阶段,已初步完成医疗信息化基础应用推广和普及,部分医疗数据资源得以整合,智慧医疗和互联网应用也初见端倪。但受限于初期的顶层设计缺失和标准滞后等原因,其发展常是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现阶段面临各应用系统开发相对独立,系统间信息技术兼容性差,行业规范标准不统一,临床数据整合难度大,医疗数据契合度低的尴尬局面,传统意义的医疗数据信息虽有相对成熟的应用理论却难以实现增量价值,大数据背景下如何运用有效手段对于医疗信息系统进行互联互通标准化集成建设,一时间喧嚣尘上,备受关注。建设应用集成平台是当前IT行业解决集成难题的最为有效的办法,医疗行业也不例外,但在医疗信息化集成领域,国外核心枢纽引擎长期占据技术垄断地位,这对于自主研发核心枢纽服务总线产生了驱动力。面向医疗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应用集成平台服务总线的研究应时而生,本身是一次大胆的自主性创新尝试,旨在突破国外核心集成枢纽软件的技术垄断,填补国内医疗信息集成领域自主核心服务枢纽软件的空白,推动国内医疗信息化集成引擎的建设与发展。本课题率先提出医疗服务总线的概念,目的在于凸显其专业性、规范性、有效性与安全性,这对于医疗信息化的应用互联和数据整合有重要意义。根据目前国家政策及相关评测要求,要取代传统点对点的单一通信模式,医疗服务总线需要采用面向服务架构,由此引入企业服务总线技术来支持医疗服务总线核心引擎的具体实现,利用先进便捷的开源组件Apache ActiveMQ建立高效安全的消息机制,结合自主封装和开发完成的一系列组件模型来支持医疗业务入口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定义,进而将应用间的交互按照医疗信息标准拆分为统一的服务提供与消费,设计实现其集成枢纽服务功能,最终达成医疗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的目标。本文将基于青岛市中心医院的互联互通评测项目的实施过程展开研究。
张政[10](2020)在《时空对象关联关系生成、管理与可视化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地理信息系统以其独特的空间观点和空间思维,从空间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出发,揭示了各种事物与现象之间潜在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动态变化规律。随着GIS理论和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专家和学者意识到时空对象之间的关联关系研究的重要性,描述、管理、分析和表达时空对象间泛在的关联关系,有利于发现潜在的规律和趋势,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的实用价值。本文从时空对象关联关系的基础理论出发,分别从“理论方法、技术实现、实验验证”的角度,研究了关联关系数据生成、管理和可视化的关键技术。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1)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从理论基础、数据生成与管理、数据可视化等角度分析了时空对象关联关系研究的必要性。分析并总结了时空关联关系相关研究在理论、技术和应用方面的不足,由此明确了本文的研究范畴、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2)时空对象关联关系基础理论研究。论述了时空对象关联关系的基本概念、定义、特点及分类体系;研究了构成时空对象关联关系基础数据模型的图模型、节点模型、连边模型、关系属性、关系强度及关系规则等;在研究现有时空数据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SIGM模型,以支持关联关系动态变化的描述。(3)时空对象关联关系数据生成方法研究。阐述了时空对象关联关系数据生成的基本概念,在分析现有方法及其适用性的基础上,给出了时空对象关联关系数据生成的方法体系;从基础数据生成、动态数据生成、强度数据生成以及方法适用性等方面论述了基本生成方法;针对基本生成方法存在的问题,分别研究了基于算子、基于规则和基于改进重力模型的关联关系数据推理生成方法,论述了各个方法的步骤、流程、算法以及方法的适用性。(4)时空对象关联关系数据存储技术研究。论述了关联关系数据的现有存储策略及其不足,在综合关系型数据库和图数据库各自优势的基础上,提出了混合模式下的时空对象关联关系数据存储策略;对主从数据库进行了设计,并通过数据同步管道实现了主从数据库的数据同步;研究了混合模式下的关联关系数据访问,对访问框架、访问模式、访问接口和访问语句进行了设计与分析;研究了时空对象数据、关联关系数据、动态数据的数据组织问题。(5)时空对象关联关系可视化算法研究。论述了时空对象关联关系可视化的基本概念及分类体系,分析了关联关系可视化中存在的难点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分别提出了顾及节点分布特征的关联关系图化简算法、节点和连边的聚合可视化算法、空间位置耦合的关联关系节点布局算法、以节点为中心的关联关系连边布局算法,这些方法分别从选取和位移的角度缓解了大规模时空对象关联关系的地图可视化时造成的视觉混乱问题。(6)基于上述理论和技术研究成果,搭建了微服务架构环境下的“时空对象关联关系实验系统”,以“河南省新型冠状肺炎疫情”的相关专题数据为例,通过关联关系数据交互生成、关联关系数据计算生成、关联关系数据推理生成、关联关系化简可视化、关联关系聚合可视化、关联关系节点布局、关联关系连边布局等系统功能实验,验证了相关研究成果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二、代理系统与数据库集成的设计与实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代理系统与数据库集成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Kafka的大容量实时预警数据汇集分发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预警领域数据建设情况 |
1.2.2 数据集成技术 |
1.2.3 消息中间件 |
1.3 现有系统存在的问题 |
1.4 论文研究主要内容 |
1.5 本论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技术 |
2.1 消息中间件 |
2.1.1 分布式消息中间件 |
2.1.2 Kafka架构设计 |
2.2 HBase数据库 |
2.3 其他关键技术介绍 |
2.3.1 Elastic Search搜索引擎 |
2.3.2 Zookeeper分布式服务框架 |
2.3.3 JMX技术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Kafka的预警数据汇集分发系统分析与设计 |
3.1 需求分析 |
3.1.1 功能需求 |
3.1.2 非功能性需求 |
3.2 系统架构设计 |
3.3 系统核心模块设计 |
3.3.1 安全管理模块 |
3.3.2 数据采集模块 |
3.3.3 数据汇集分发模块 |
3.3.4 数据存储模块 |
3.3.5 汇集分发管理模块 |
3.3.6 数据检索模块 |
3.4 数据库表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Kafka的预警数据汇集分发系统中关键技术研究 |
4.1 Kafka集群动态负载均衡算法研究 |
4.1.1 原生负载均衡存在的问题 |
4.1.2 动态负载算法 |
4.1.3 模块设计与实现 |
4.1.4 实验与结果分析 |
4.2 海量预警数据存储检索优化研究 |
4.2.1 海量数据存储 |
4.2.2 海量预警数据检索 |
4.2.3 实验与结果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Kafka的预警数据汇集分发系统实现与测试 |
5.1 系统功能实现 |
5.1.1 安全管理模块 |
5.1.2 数据采集模块 |
5.1.3 数据汇集分发模块 |
5.1.4 数据存储模块 |
5.1.5 汇集分发管理模块 |
5.1.6 数据检索模块 |
5.2 系统测试 |
5.2.1 系统部署环境 |
5.2.2 功能测试 |
5.2.3 性能测试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2)从外网突破到内网纵深的自动化渗透测试方法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内容 |
1.4 论文整体结构 |
第二章 相关技术 |
2.1 PTES渗透测试执行标准 |
2.1.1 前期交互阶段 |
2.1.2 信息搜集阶段 |
2.1.3 威胁建模阶段 |
2.1.4 漏洞分析阶段 |
2.1.5 渗透攻击阶段 |
2.1.6 后渗透测试阶段 |
2.1.7 漏洞报告阶段 |
2.2 代理技术 |
2.2.1 正向代理 |
2.2.2 反向代理 |
2.3 隐蔽信道 |
2.3.1 ICMP协议隐蔽信道 |
2.3.2 DNS隐蔽信道 |
2.3.3 HTTP协议隐蔽信道 |
2.4 ATT&CK攻击矩阵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从外网到内网渗透测试系统设计 |
3.1 整体设计 |
3.2 自动化渗透测试流程设计 |
3.2.1 信息收集模块设计 |
3.2.2 漏洞探测模块设计 |
3.2.3 漏洞利用模块设计 |
3.2.4 权限提升模块设计 |
3.2.5 后渗透测试模块设计 |
3.2.6 痕迹清理模块设计 |
3.3 人机交互模块设计 |
3.4 数据库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自动化渗透测试系统实现 |
4.1 自动化渗透测试平台整体实现方案 |
4.2 人机交互模块实现 |
4.2.1 访问控制模块实现 |
4.2.2 系统配置模块实现 |
4.2.3 插件管理模块实现 |
4.2.4 任务下发模块实现 |
4.2.5 任务监控模块实现 |
4.2.6 结果展示模块实现 |
4.3 自动化渗透测试模块实现 |
4.3.1 信息收集子模块实现 |
4.3.2 漏洞探测子模块实现 |
4.3.3 漏洞利用子模块实现 |
4.3.4 权限提升子模块实现 |
4.3.5 后渗透测试子模块实现 |
4.3.6 痕迹清理模子模块实现 |
4.4 第三方插件模块实现 |
4.4.1 子域名收集插件 |
4.4.2 端口服务识别插件 |
4.4.3 漏洞插件 |
4.4.4 权限提升插件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测试与实验分析 |
5.1 靶机实验环境构建 |
5.2 系统功能测试 |
5.3 后台功能模块测试 |
5.4 实验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工作总结 |
6.2 问题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盾构机刀盘焊接过程监管系统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焊接工业机器人发展现状 |
1.3 焊接监管平台发展现状 |
1.4 刀盘焊接技术的发展现状 |
1.4.1 焊缝的自动识别与跟踪技术 |
1.4.2 离线编程与路径规划技术 |
1.5 本文主要工作及章节安排 |
第二章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1 总体需求分析 |
2.1.1 功能需求分析 |
2.1.2 性能需求分析 |
2.2 系统整体方案 |
2.2.1 焊接控制终端集成设计 |
2.2.2 远程监管平台架构设计 |
2.3 系统开发关键技术介绍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刀盘焊接过程纠偏优化问题的研究 |
3.1 手眼标定方案设计 |
3.1.1 机器人视觉系统标定 |
3.1.2 坐标系转换方法 |
3.1.3 坐标系矩阵求解 |
3.2 自适应焊接预处理 |
3.2.1 焊接规划预处理 |
3.2.2 焊枪姿态预调整 |
3.3 多层多道焊接 |
3.3.1 焊接坡口填充方案 |
3.3.2 焊枪位姿规划 |
3.4 实验与结果分析 |
3.4.1 手眼标定方法结果分析 |
3.4.2 自适应焊接与数据处理结果分析 |
3.4.3 焊道规划及成型效果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焊接控制终端的设计与实现 |
4.1 控制终端整体架构设计 |
4.2 刀盘焊接生产线现场设备布局 |
4.3 主要被控设备分析与选型 |
4.4 控制终端硬件设计 |
4.4.1 PLC控制单元 |
4.4.2 机器人控制单元 |
4.4.3 工控机控制单元 |
4.4.4 控制终端通信网络 |
4.5 控制终端软件设计 |
4.5.1 PLC控制程序软件设计 |
4.5.2 机器人控制程序设计 |
4.5.3 工控机的控制算法设计 |
4.6 控制终端测试与效果分析 |
4.6.1 功能单元测试 |
4.6.2 焊接效果整体测试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监控管理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
5.1 监管平台总体功能架构 |
5.2 监管平台业务流程设计 |
5.3 监管平台数据库设计 |
5.3.1 数据库E-R模型设计 |
5.3.2 数据库表设计 |
5.4 监管平台开发环境部署 |
5.5 监管平台功能模块设计 |
5.5.1 用户信息管理 |
5.5.2 生产线运行监测 |
5.5.3 系统数据管理 |
5.6 监管平台界面设计与实现 |
5.6.1 用户登录 |
5.6.2 运行监测 |
5.6.3 报警管理 |
5.6.4 设备管理 |
5.6.5 专家系统管理 |
5.6.6 历史数据查询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4)攀枝花供电公司内网安全监控平台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分析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思路 |
1.5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系统研发技术与工具 |
2.1 SNMP技术 |
2.1.1 SNMP协议 |
2.1.2 MIB树 |
2.2 .NET Web技术 |
2.2.1 .NET平台 |
2.2.2 ASP.NET技术 |
2.2.3 C#技术 |
2.3 SQL Server数据库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需求分析 |
3.1 系统需求概述 |
3.1.1 内网现状 |
3.1.2 管理模式 |
3.1.3 系统目标 |
3.2 系统功能需求 |
3.2.1 告警管理功能需求 |
3.2.2 统计分析功能需求 |
3.2.3 设备管理功能需求 |
3.2.4 系统管理功能需求 |
3.3 系统性能需求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设计 |
4.1 系统总体设计 |
4.1.1 功能模型设计 |
4.1.2 网络拓扑设计 |
4.1.3 SNMP组件设计 |
4.2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
4.2.1 告警管理模块设计 |
4.2.2 统计分析模块设计 |
4.2.3 设备管理模块设计 |
4.2.4 系统管理模块设计 |
4.3 数据库设计 |
4.3.1 逻辑设计 |
4.3.2 物理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实现 |
5.1 系统开发配置 |
5.2 SNMP组件功能实现 |
5.3 系统功能模块实现 |
5.3.1 告警管理模块实现 |
5.3.2 统计分析模块实现 |
5.3.3 设备管理模块实现 |
5.3.4 系统管理模块实现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测试 |
6.1 系统测试概述 |
6.2 系统测试内容 |
6.2.1 功能测试内容 |
6.2.2 性能测试内容 |
6.3 系统测试结果 |
6.3.1 功能测试结果 |
6.3.2 性能测试结果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某网络信息监测采集与分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
1.2.1 网络爬虫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Spark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内容 |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相关技术介绍 |
2.1 Scrapy框架 |
2.2 Scrapy-redis |
2.3 Xpath技术 |
2.4 Sqoop工具 |
2.5 中文分词 |
2.6 Spark框架 |
2.7 Pyecharts |
2.8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需求分析 |
3.1 系统功能性需求分析 |
3.1.1 数据采集功能需求 |
3.1.2 数据转换功能需求 |
3.1.3 数据预处理功能需求 |
3.1.4 数据分析功能需求 |
3.1.5 数据可视化功能需求 |
3.2 系统非功能需求分析 |
3.2.1 性能需求 |
3.2.2 可扩展性需求 |
3.2.3 易用性需求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详细设计 |
4.1 系统总体设计 |
4.1.1 系统逻辑架构设计 |
4.1.2 系统总体业务逻辑设计 |
4.2 系统详细设计 |
4.2.1 系统数据采集模块设计 |
4.2.2 数据转换功能设计 |
4.2.3 数据预处理功能设计 |
4.2.4 数据分析模块设计 |
4.2.5 数据可视化模块设计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功能实现 |
5.1 系统数据采集模块实现 |
5.1.1 主节点的实现 |
5.1.2 从节点的实现 |
5.1.3 爬虫监测的实现 |
5.2 数据转换模块实现 |
5.2.1 数据导入实现 |
5.2.2 数据导出实现 |
5.3 数据预处理实现 |
5.4 数据分析实现 |
5.2.1 企业聚类实现 |
5.5 数据可视化实现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测试与分析 |
6.1 测试目标 |
6.2 测试流程 |
6.3 系统测试环境 |
6.4 系统功能测试 |
6.5 系统性能测试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未来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基于微服务的自动化测试云平台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论文背景 |
1.2 研究内容及成果 |
1.3 论文内容 |
第二章 背景知识介绍 |
2.1 自动化测试 |
2.1.1 自动化测试概念 |
2.1.2 自动化测试优点 |
2.1.3 现阶段的国内外自动化测试工具介绍 |
2.2 云测试技术 |
2.2.1 云测试技术概念 |
2.2.2 云测试技术的优势 |
2.2.3 云测试技术的应用 |
2.3 微服务 |
2.3.1 传统的单体软件架构 |
2.3.2 微服务架构 |
2.4 本章小节 |
第三章 基于微服务的自动化测试云平台的需求分析 |
3.1 自动化测试云平台的应用场景分析 |
3.1.1 平台使用角色定义和面板划分 |
3.1.2 平台的外围环境分析 |
3.1.3 平台的功能概述 |
3.2 自动化测试云平台面板功能的需求分析 |
3.2.1 测试服务使用面板需求分析 |
3.2.2 平台管理面板的需求分析 |
3.2.3 测试服务商控制面板的需求分析 |
3.3 自动化测试云平台底层功能的需求分析 |
3.3.1 微服务代理的需求分析 |
3.3.2 测试微服务控制系统的需求分析 |
3.3.3 测试用例调度系统的需求分析 |
3.3.4 存储子系统的需求分析 |
3.4 自动化测试云平台非功能需求 |
3.4.1 自动化测试服务的接入数量的要求 |
3.4.2 测试用例高并发执行的需求 |
3.4.3 平台的功能页面响应的要求 |
3.5 本章小节 |
第四章 基于微服务的自动化测试云平台的总体设计 |
4.1 系统功能结构设计 |
4.2 系统关键流程设计 |
4.2.1 自动化测试服务的接入流程 |
4.2.2 自动化测试服务的使用流程 |
4.2.3 自动化测试服务的管理流程 |
4.2.4 测试微服务部署控制机制的流程 |
4.2.5 测试用例调度机制流程 |
4.2.6 测试执行机的管理流程 |
4.3 系统数据结构设计 |
4.3.1 系统数据流分析 |
4.3.2 关系型数据表设计 |
4.3.3 非关系型数据结构设计 |
4.4 关键问题及解决方案 |
4.4.1 通过WebHook技术解决自动化测试微服务代理的协议转换问题 |
4.4.2 通过RocketMQ技术解决自动化测试微服务日志收集的速率不匹配问题 |
4.4.3 基于Kubernetes的HPA机制实现自动化测试微服务的动态扩缩容 |
4.5 本章小节 |
第五章 基于微服务的自动化测试云平台详细的设计与实现 |
5.1 系统开发环境与框架结构 |
5.1.1 开发语言与开发环境 |
5.1.2 系统的框架结构 |
5.2 测试服务使用面板的详细设计与实现 |
5.2.1 测试服务市场模块详细设计与实现 |
5.2.2 被测应用运维模块详细设计与实现 |
5.2.3 测试计划及执行模块详细设计与实现 |
5.3 平台管理面板的详细设计与实现 |
5.3.1 测试服务管理模块详细设计与实现 |
5.3.2 测试执行机管理模块详细设计与实现 |
5.4 测试服务商控制面板详细设计与实现 |
5.4.1 测试服务接入模块 |
5.4.2 测试服务监控管理模块 |
5.5 用例调度系统详细设计与实现 |
5.5.1 用例执行流控制模块 |
5.5.2 负载均衡模块 |
5.6 微服务控制系统详细设计与实现 |
5.6.1 服务发现模块 |
5.6.2 微服务部署模块 |
5.7 本章小节 |
第六章 基于微服务的自动化测试云平台的系统测试 |
6.1 测试环境与配置 |
6.2 功能测试 |
6.2.1 单元测试 |
6.2.2 集成测试 |
6.3 非功能测试 |
6.3.1 多自动化测试服务的接入能力测试 |
6.3.2 多自动化测试用例的并发执行能力测试 |
6.3.3 平台的操作页面性能测试 |
6.4 本章小节 |
第七章 结束语 |
7.1 工作总结 |
7.2 系统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面向微服务架构化应用的容器云平台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硕士期间完成工作 |
1.5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技术研究 |
2.1 容器云平台相关技术 |
2.1.1 容器云平台基本概述 |
2.1.2 构建容器云平台相关技术调研 |
2.1.3 小结 |
2.2 全链路追踪系统相关理论与技术研究 |
2.2.1 全链路追踪基本概述 |
2.2.2 全链路追踪系统现有方案调研 |
2.2.3 小结 |
2.3 容器云平台多租户系统相关理论与技术研究 |
2.3.1 多租户系统基本概述 |
2.3.2 网络隔离相关技术调研 |
2.3.3 租户权限相关方案调研 |
2.3.4 小结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需求分析与概要设计 |
3.1 面向微服务架构化应用的容器云平台概述 |
3.2 容器云平台需求分析 |
3.2.1 容器资源管理需求分析 |
3.2.2 镜像资源管理需求分析 |
3.2.3 服务器资源管理需求分析 |
3.2.4 资源监控需求分析 |
3.2.5 全链路追踪需求分析 |
3.2.6 持续集成需求分析 |
3.2.7 能力开放需求分析 |
3.2.8 多租户需求分析 |
3.3 容器云平台概要设计 |
3.3.1 容器云平台模块设计 |
3.3.2 容器云平台工作流程设计 |
3.3.3 容器云平台架构设计 |
3.4 本章小节 |
第四章 基于网络代理的全链路追踪系统的研究与实现 |
4.1 研究背景与研究挑战 |
4.2 全链路追踪方案设计 |
4.2.1 服务间调用链获取 |
4.2.2 调用持续时间获取 |
4.3 基于网络代理全链路追踪系统设计 |
4.3.1 追踪数据生成模块设计 |
4.3.2 追踪数据分析模块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平台多租户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5.1 研究背景与研究挑战 |
5.2 多租户系统设计 |
5.2.1 租户权限管理模块设计 |
5.2.2 鉴权模块设计 |
5.2.3 网络隔离设计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容器云平台详细设计与实现 |
6.1 平台资源管理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6.1.1 应用容器管理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6.1.2 镜像管理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6.1.3 服务器管理 |
6.1.4 平台资源监控 |
6.2 微服务架构支持功能 |
6.2.1 持续集成 |
6.2.2 能力开放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系统测试 |
7.1 测试环境 |
7.2 系统功能测试 |
7.2.1 应用容器管理功能测试 |
7.2.2 镜像管理功能测试 |
7.2.3 服务器管理功能测试 |
7.2.4 平台资源监控功能测试 |
7.2.5 全链路追踪功能测试 |
7.2.6 持续集成功能测试 |
7.2.7 能力开放及动态负载均衡器功能测试 |
7.3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8.1 本文工作总结 |
8.2 本文工作不足及前景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8)基于区块链的生产安全监控存证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生产安全监控相关研究现状 |
1.2.2 区块链技术的研究现状 |
1.2.3 电子存证平台的建设现状 |
1.3 本论文完成工作 |
1.3.1 项目需求分析 |
1.3.2 面向安监部门和监控设备的存证平台方案设计 |
1.3.3 系统整体设计 |
1.3.4 工程实现 |
1.3.5 结论 |
1.4 章节安排 |
第二章 课题需求分析 |
2.1 场景描述 |
2.2 核心需求 |
2.2.1 存证公信力 |
2.2.2 设备可信认证 |
2.3 系统功能需求 |
2.3.1 数据采集 |
2.3.2 预警排险 |
2.3.3 存证取证 |
2.3.4 平台管理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面向监控设备的区块链存证平台方案设计 |
3.1 Hyperledger Fabric概述 |
3.2 Hyperledger Fabric相关机制分析 |
3.2.1 数字证书 |
3.2.2 Fabric CA |
3.2.3 记账与验证 |
3.3 系统端存证方案设计 |
3.3.1 三方记账策略 |
3.3.2 背书策略 |
3.3.3 存证代理 |
3.4 设备端的可信认证设计 |
3.4.1 针对设备的风险分析 |
3.4.2 针对通信链路的风险分析 |
3.4.3 监控设备的组合安全策略 |
3.4.4 设备与存证代理的安全通信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功能系统总体设计 |
4.1 逻辑架构 |
4.2 技术架构 |
4.3 系统拓扑 |
4.4 总体功能模块 |
4.4.1 设备端主控系统 |
4.4.2 预警业务模块 |
4.4.3 存证平台模块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功能系统详细设计与实现 |
5.1 数据实体关系定义 |
5.1.1 存证数据实体定义 |
5.1.2 预警业务数据定义 |
5.2 模块构成 |
5.2.1 设备主控系统 |
5.2.2 存证平台模块 |
5.2.3 预警业务模块 |
5.3 核心功能实现 |
5.3.1 设备证书发放 |
5.3.2 设备身份激活 |
5.3.3 存证密钥协商 |
5.3.4 设备存证 |
5.3.5 存证数据事务 |
5.3.6 设备预警 |
5.3.7 预警系统管理 |
5.3.8 存证平台管理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测试部署与运行情况 |
6.1 测试环境 |
6.2 功能测试 |
6.3 安全性评估 |
6.4 系统部署 |
6.4.1 部署系统网络 |
6.4.2 部署设备 |
6.4.3 应用层展示 |
6.4.4 性能评估 |
6.5 存证数据存储量测算 |
6.6 实际运行情况 |
6.7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工作总结 |
7.2 结论 |
7.3 下一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面向医疗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的应用集成平台服务总线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的背景与研究目的 |
1.2 课题相关国内外研究情况综述 |
1.2.1 医疗信息集成枢纽技术产业化发展 |
1.2.2 国内医疗集成服务总线研究综述 |
1.3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1 国家医疗信息标准解读与分析 |
1.3.2 医疗服务总线服务的设计与实现 |
1.3.3 医疗服务总线的应用性研究 |
1.4 章节安排 |
2 医疗信息化及医疗信息标准的发展 |
2.1 医院信息化系统总体分析 |
2.2 医疗信息标准的发展概述 |
2.2.1 医疗信息化的四类标准 |
2.2.2 医疗信息化标准的发展 |
2.3 互联互通标准化标准对照 |
2.3.1 测评的主要内容与目的 |
2.3.2 医疗服务总线的数据标准化对照 |
2.4 本章小结 |
3 医疗服务总线相关技术的研究 |
3.1 SOA的优势及层次模型 |
3.2 ESB企业服务总线研究 |
3.2.1 企业服务总线概述 |
3.2.2 ESB服务总线功能 |
3.2.3 ESB服务总线优势 |
3.3 其他相关开发技术 |
3.4 本章小结 |
4 医疗服务总线设计与实现 |
4.1 医疗服务总线(HSB)的需求分析 |
4.1.1 医疗服务总线的功能性需求分析 |
4.1.2 医疗服务总线的非功能性需求 |
4.1.3 医疗服务总线的设计约束 |
4.2 医疗服务总线的总体设计 |
4.3 医疗服务总线的模块设计 |
4.3.1 医疗服务总线管理模块 |
4.3.2 医疗服务总线消息模块 |
4.3.3 构建医疗服务总线核心服务模块 |
4.4 本章小结 |
5 医疗服务总线的实践性应用 |
5.1 临床业务流程调研 |
5.1.1 门急诊患者病理业务流程图及描述。 |
5.1.2 住院患者病理业务流程图及描述。 |
5.1.3 病理内部业务流程图及描述 |
5.2 数据交互规范梳理及医疗服务总线接入 |
5.2.1 门急诊患者病理结合服务总线改造后流程及描述 |
5.2.2 住院患者病理结合服务总线改造后流程及描述 |
5.2.3 病理检查内部流程改造 |
5.3 业务系统交互调试及标准化输出 |
5.3.1 医疗服务总线的服务调试 |
5.3.2 医疗服务总线的标准化输出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管理后台核心代码片段 |
附录2 消息机制核心代码片段 |
附录3 核心服务实现代码片段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目录 |
(10)时空对象关联关系生成、管理与可视化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问题 |
1.2.1 理论研究现状 |
1.2.2 技术研究现状 |
1.2.3 应用研究现状 |
1.2.4 存在问题分析 |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3.1 研究范畴 |
1.3.2 研究目标 |
1.3.3 研究内容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时空对象关联关系基础理论 |
2.1 时空对象关联关系的基本问题 |
2.1.1 关联关系的概念 |
2.1.2 关联关系的特点 |
2.1.3 关联关系的分类 |
2.2 时空对象关联关系的基础数据模型 |
2.2.1 关联关系图模型 |
2.2.2 关联关系节点模型 |
2.2.3 关联关系连边模型 |
2.2.4 关联关系的属性 |
2.2.5 关联关系的强度 |
2.2.6 关联关系的规则 |
2.3 时空对象关联关系的动态数据模型 |
2.3.1 快照模型 |
2.3.2 增量模型 |
2.3.3 SIGM模型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时空对象关联关系数据生成方法 |
3.1 关联关系数据生成概述 |
3.1.1 关联关系数据生成的基本概念 |
3.1.2 现有方法及其适用性分析 |
3.1.3 关联关系数据生成的方法体系 |
3.2 关联关系数据生成的基本方法 |
3.2.1 数据生成理念 |
3.2.2 基础数据生成 |
3.2.3 动态数据生成 |
3.2.4 强度数据生成 |
3.2.5 方法适用性分析 |
3.3 基于算子的关联关系数据计算生成 |
3.3.1 筛选条件 |
3.3.2 过滤器 |
3.3.3 布尔算子 |
3.3.4 元算子 |
3.3.5 方法适用性分析 |
3.4 基于规则的关联关系数据推理生成 |
3.4.1 规则的结构定义 |
3.4.2 规则集合的性质 |
3.4.3 规则的提取方法 |
3.4.4 规则的生成策略 |
3.4.5 规则质量的度量 |
3.4.6 方法适用性分析 |
3.5 基于改进重力模型的关联关系数据推理生成 |
3.5.1 特征参数选择 |
3.5.2 特征参数分析 |
3.5.3 改进重力模型 |
3.5.4 模型参数标定 |
3.5.5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5.6 方法适用性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时空对象关联关系数据管理技术 |
4.1 关联关系数据的存储策略 |
4.1.1 关系型数据库存储策略 |
4.1.2 图数据库存储策略 |
4.1.3 对比与分析 |
4.1.4 混合模式存储策略 |
4.2 混合模式下的关联关系数据存储 |
4.2.1 主数据库存储设计 |
4.2.2 从数据库存储设计 |
4.2.3 主从数据库同步 |
4.3 混合模式下的关联关系数据访问 |
4.3.1 访问框架设计 |
4.3.2 访问模式分析 |
4.3.3 访问接口设计 |
4.3.4 访问语句映射 |
4.4 混合模式下的关联关系数据组织 |
4.4.1 时空对象数据组织 |
4.4.2 关联关系数据组织 |
4.4.3 动态数据组织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时空对象关联关系可视化算法 |
5.1 时空对象关联关系的可视化体系框架 |
5.1.1 关联关系可视化的基本概念 |
5.1.2 关联关系可视化的分类体系 |
5.1.3 关联关系可视化存在问题分析 |
5.2 顾及节点分布特征的关联关系图化简算法 |
5.2.1 算法步骤 |
5.2.2 节点重要性度量 |
5.2.3 节点空间聚类 |
5.2.4 节点选取 |
5.2.5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3 节点和连边的聚合可视化算法 |
5.3.1 算法设计 |
5.3.2 节点聚合 |
5.3.3 连边聚合 |
5.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4 空间位置耦合的关联关系节点布局算法 |
5.4.1 相关工作 |
5.4.2 算法设计 |
5.4.3 算法改进 |
5.4.4 算法评价 |
5.4.5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5 以节点为中心的关联关系连边捆绑算法 |
5.5.1 边方向聚类 |
5.5.2 边捆绑 |
5.5.3 渲染处理 |
5.5.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时空对象关联关系实验系统设计与实现 |
6.1 系统总体设计 |
6.1.1 体系结构 |
6.1.2 功能组成 |
6.2 实验数据 |
6.3 系统功能实现及验证 |
6.3.1 关联关系数据交互生成 |
6.3.2 关联关系数据计算生成 |
6.3.3 关联关系数据推理生成 |
6.3.4 关联关系化简可视化 |
6.3.5 关联关系聚合可视化 |
6.3.6 关联关系节点布局 |
6.3.7 关联关系连边布局 |
6.4 实验结论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论文的主要工作总结 |
7.2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7.3 进一步研究方向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四、代理系统与数据库集成的设计与实现(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Kafka的大容量实时预警数据汇集分发技术研究[D]. 车思阳.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2]从外网突破到内网纵深的自动化渗透测试方法设计与实现[D]. 徐小强.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3]盾构机刀盘焊接过程监管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 刘钊江. 山东大学, 2021(12)
- [4]攀枝花供电公司内网安全监控平台设计与实现[D]. 何洁.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5]某网络信息监测采集与分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何伟.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3)
- [6]基于微服务的自动化测试云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 杨梁.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5)
- [7]面向微服务架构化应用的容器云平台的研究与实现[D]. 刘清洋.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4)
- [8]基于区块链的生产安全监控存证系统[D]. 龙政强.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9]面向医疗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的应用集成平台服务总线的研究[D]. 刘健. 青岛科技大学, 2020(01)
- [10]时空对象关联关系生成、管理与可视化关键技术研究[D]. 张政. 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