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入WTO对内蒙古农行的影响及应对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冯悦[1](2021)在《农业银行A分行数字化转型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董志崇[2](2020)在《内蒙古边境贸易发展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边境贸易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在国民经济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发展边境贸易是实行沿边开放战略的重要体现,内蒙古自治区地处我国北疆,对内横跨东北、华北、西北邻接8省,对外与俄罗斯、蒙古国接壤,天然的地理位置使得边境贸易成为内蒙古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促进边境贸易发展对内蒙古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对稳定北部边疆和兴边利民也起着重要作用。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提出,内蒙古边境贸易发展迎来了新机遇,赋予了其“向北开放,联通蒙俄,打通欧亚,西进东欧”的重要窗口定位,同时经济全球化、贸易全球化也在继续加深,国内外贸易环境发生深刻变化,近年来中美贸易摩擦日益加剧,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受到消极影响,也给内蒙古边境贸易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本文围绕研究内容分为六章,第一章绪论阐述了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明确了研究范围,介绍了研究方法,概括了研究框架,说明了不足之处、难点和可能的创新,并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了整理归纳,加以分类述评;第二章为理论基础,首先对边境贸易的概念、特征及发展历程做了概述,然后引出了相关理论,包括地域依赖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边境效应理论、沿边开放势差理论等;第三章先是回顾了内蒙古边境贸易的发展历程,对不同发展阶段的情况和特点进行了归纳总结,随后从边境贸易进出口结构和规模、商品贸易结构、口岸建设、入境旅游等方面对内蒙古边境贸易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第四章首先对内蒙古边境贸易发展的条件及影响因素进行定性分析,主要从自然条件、人文条件、外贸政策、外部条件及有关积极因素、消极因素的角度来探讨,随后对边境贸易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从内蒙古、俄罗斯、蒙古三个角度出发分别选取对应指标构建回归模型和VAR模型,分析各因素对内蒙古边境贸易发展的影响;第五章从双边贸易结构、贸易秩序、基础设施建设、金融交流合作、贸易壁垒和政策影响等方面指出内蒙古边境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第六章针对内蒙古边境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在新时期背景下提出促进内蒙古边境贸易发展的建议。
徐笑飞[3](2020)在《内蒙古高建路桥工程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内蒙古高建路桥工程有限公司成立以来,该公司在经济效益方面迅速增长,保持投资领域的持续扩大和规模不断增长。但是,随着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及外部市场竞争条件的加剧,企业经营遇到瓶颈,阻碍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作为企业经营者,制定企业战略是其主要任务,为企业规划长期发展路径,是实现企业科学高效的管理模式的前提。本文根据内蒙古高建路桥工程有限公司的管理实践,研究该公司的战略发展方向和战略目标,对确立企业今后的战略方向,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本研究以内蒙古高建路桥工程有限公司为研究对象,使用PEST分析、五力模型等工具剖析其外部环境,得出外部机遇与威胁;通过内部资源与能力分析得出优势与劣势。采用SWOT分析框架,得出企业发展的备选战略。明确公司专注于高级道路和桥梁建设领域,并成为中国高级道路及桥梁建设的综合服务商。为实现上述战略目标,提出完善组织结构体系建设、加强员工教育培训、健全薪酬体系及考核标准、加强公司信息化建设、加强制度文化建设等战略保障措施。
王小平[4](2016)在《边境贸易发展及其产业结构效应研究 ——以内蒙古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内蒙古位于我国北部边疆,是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源地,也是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对于如何能更好的促进蒙古经济的发展,国务院也提出了相关意见,指出“积极构建多元化现代产业体系”;“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争取到2020年能够达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适应,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明显提升经济发展水平,使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到平均水平以上”;“加强与蒙古国、俄罗斯等其他国家的经贸合作,在内引外联枢纽作用的引导下,努力构建面向北方、服务内地的对外开放新格局”。积极的政策促进了内蒙古边境贸易的发展,而贸易结构一直是经济领域研究的核心问题,因此对于内蒙古边境贸易的发展历程及其产业结构效应的研究,既是国际贸易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产业经济学所关注的重要领域。边境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两者联系紧密,产业结构变化决定了边境贸易结构的转变,而边境贸易结构的优化在一定程度上又能够促进产业结构的加速升级。本文从边境贸易内涵界定及贸易理论出发,研究了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要素禀赋理论以及地缘经济学各大学派对边境贸易的解释及其局限性,总结了影响边境贸易发展的政治因素、经济因素、地缘因素和文化因素;在此基础上研究了边境贸易的产业结构效应,包括边境贸易与产业结构的互动机理和边境贸易对产业结构的作用路径;基于边境贸易的发展状况和政策内容视角梳理了内蒙古边境贸易的发展历程:自建国初期的冷战时期开始,将内蒙古边境贸易划分为三个阶段:冷战时期的边境贸易发展(1947-1992)、沿边开放以来的边境贸易发展(1992-2000)、新世纪以来的边境贸易大发展(2000-至今),从而对内蒙古边境贸易的发展历程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发展脉络。在采取内蒙古边境贸易和产业结构等数据的基础上,通过构建能够反映长短期动态关系的VAR模型,分别从产业结构变动程度和方向两个视角实证检验了内蒙古边境贸易影响产业结构的长短期效应。主要结论有:内蒙古的边境贸易在长期出口贸易能够对其产业结构变动带来较大影响,且体现在降低第二产业比重、提高第三产业比重上;进口贸易对产业结构变动造成的影响较小,且在产业结构的作用方向上与出口是一致的,但由于其较小的产业结构变动效应导致在作用方向上未呈现出显着现象。而短期内,无论是产业结构变动大小还是变动方向方面,边境出口和进口不会对产业结构产生显着影响。由此得出新时期内蒙古边境贸易发展提升产业结构效应的对策建议,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加快内蒙古边境贸易发展、应坚持内蒙古边境贸易的绿色、创新、协调发展理念,如边境贸易增长方式转变与产业结构优化应同步进行,注重内蒙古边境贸易质量与效益、规模与速度的统一。本文研究的主要创新点有:第一,结合边境贸易的特性,将区域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的相关性研究拓展至边境地区;第二,在基于供给和需求层面明晰产业结构变动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分别探析了供给约束下和需求约束下边境贸易的产业结构效应;第三,对边境贸易影响产业结构的长短期效应在内蒙古地区的现实表现进行了系统的经验分析。此外,本文在内蒙古边境贸易发展及其产业结构效应研究上,只是进行了初步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今后的研究方向主要有以下三点:(1)对内蒙古边境贸易影响产业结构的路径进行经验检验。(2)比较内蒙古与其他地区发展边境贸易的产业结构效应。(3)内蒙古在边境贸易上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哪一种,是产业间贸易还是产业内贸易。
张小民[5](2012)在《内蒙古国有商业银行国际业务营销环境分析》文中认为银行业国际业务的发展离不开有效的营销策略,而制定营销策略的前提就是要了解其营销环境。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宏观上,国际贸易日益繁荣发展,银行业国际业务市场需求迅猛增长;微观上,外资银行的进驻和国内中小银行的兴起,也使国际业务市场上的竞争日趋激烈。现阶段,内蒙古各国有商业银行在国际业务领域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营销成果,但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政策上,内蒙古地区的外汇管理制度亟待完善,人民币与国际金融市场对接等方面还缺乏具体操作经验;文化习俗上,边境地区长期积累的习惯,使小额业务市场被民间机构所分割;营销理念上,存在采用统一营销,忽视地区差异,欠缺考虑市场内外部环境的问题;市场划分上,不同地区市场环境迥异,有些地区可能存在大量小额业务客户,而有些地区则可能存在少数优质大额业务客户;产品营销上,存在银行产品从属化、同质化,定价机制不灵活等。为解决这些问题,本文首先对国有商业银行的国际业务进行了分析,然后对内蒙古地区国际业务的内外部市场进行了研究,最后通过SWOT分析法对国有商业银行国际业务营销环境进行了总结。通过分析,笔者认为,内蒙古地区虽然是内陆地区,但经济发展强劲,外商投资环境逐步加强,国际贸易企业不断增多,国际业务发展潜力巨大;同时外资银行的进入,国内同业竞争,人才储备不足等都使得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但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本文认为,内蒙古各国有商业银行要针对内蒙古地区的营销环境,制定正确的营销策略,适应地区市场环境,以便更好更快地促进内蒙古地区国有商业银行国际业务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么红杰[6](2012)在《内蒙古科技规划研究(1958-2008)》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科技发展规划,是政府对未来科技活动进行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体现了政府对科技发展前景及科技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战略预期。从1958年内蒙古自治区科学工作委员会成立以来,内蒙古一直不间断地分阶段进行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研究制定工作。与国家已经制订和实施了8个专门的科技发展规划基本保持一致,内蒙古至今制定和实施了4个科技发展五年计划,3个科技发展中长期规划,对不同时期科技事业的健康稳步发展起到了指导和推动作用。回顾自治区成立以来内蒙古科技规划编制和科技事业的发展历程,大体上经历了4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自治区成立到改革开放(1947—1978),以“奠定基础,重点发展,迎头赶上”为目标,迅速建立起了强大的科研基础和完善的科研体系,这期间自治区编制了《内蒙古自治区三年规划八年设想(1960-1967)纲要》;制定了《内蒙古自治区1963-1972年科技发展规划》。改革开放后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呈现着不同的发展特征。第一阶段确立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指导思想和“面向、依靠”的战略方针,努力破除经济与科技脱节的旧体制,先后制定了《内蒙古自治区“七五(1986-1990)”科技发展纲要》;《内蒙古自治区“八五”(1991-1995)科技发展规划》。第二个阶段通过实施“科教兴区”战略,确立“创新、产业化”指导方针,调整科技基础结构,建设区域创新体系。1996年,颁布了《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条例》;在国内较早地提出了建设创新型省区的战略目标,出台了《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内蒙古的决定》、《内蒙古自治区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的若干政策》。第三个阶段通过探索具有自治区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努力建设创新型内蒙古,经济增长方式向创新驱动型转变。2006年,自治区党委、政府在《关于进一步加快科技发展的决定》中首次提出建设创新型内蒙古,把向建设创新型内蒙古努力作为面向未来的总体策略。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这一方针,自治区编制了《内蒙古自治区中长期(2006-2020)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五十年来,在国家宏观科技政策的大背景下,内蒙古自治区科技事业顺应经济发展背景、科技发展面对的主要矛盾、科技发展目标任务以及科技工作指导方针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的变化,不断深入认识和正确把握区情,始终以制订、完善、实施科技规划作为科技战略发展的载体,引领科技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努力实现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由“促进”到“支撑”,由“推动”到“引领”的历史性转变。但在科技规划实施过程中,内蒙古仍然存在重设计决策、轻执行评估;重行政指令、轻市场指导;重省市级层面的科技战略、轻旗县级层面等问题。特别是在科技规划实施绩效评估过程中,由于涉及面广、评价原则、方法较难把握、没有专项资金支持等原因,虽然内蒙古在科技发展规划的编制方面投入了大量人、财、物力,但对于科技发展规划后续的执行、执行过程中的评估、评估之后的改进和动态更新与修正,以及何时以何种方式来终结则关注不够,尤其是缺少对科技规划整体实施效果的评估,使得花费了很大精力制订的规划在指导科技实践和进步方面发挥的效力有限。本文在查阅大量资料、内部辑刊等史料的基础上,开创性地综合回顾与总结了内蒙古科技规划五十年的发展历程,这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科技政策史也是前人没有做过的工作,对研究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科技政策史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作用。同时,本文通过借鉴其他区域科技政策绩效评估的理论与方法,基于DEA方法对内蒙古科技规划进行绩效评价,建立内蒙古科技规划绩效评估的可行性路径选择与方法模型,为决策层今后树立开展科技规划绩效评价的理念提供了科学论证和方法选择。根据绩效评价结果,进而提出通过加强科技评估制度建设,明确评估在管理中的作用;建立健全科技评估规章制度和系列评估专业规范,加强评估方法的研究;加强科技评估环境建设,系统地研究科技评估的组织管理等措施加快内蒙古科技规划评价体系构建步伐的建议。
张利俊[7](2012)在《边境贸易法律保障研究 ——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文中认为我国陆地上和15个国家接壤,是世界上拥有邻国最多的国家。与北边邻国蒙古、俄罗斯相比,双方在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本等要素存在着较大的禀赋差异,产业结构具有明显的互补作用。内蒙古自治区横跨“三北”,边连蒙古、俄罗斯两国,正处在双边产业结构差异的中间地带,能够发挥“北开南联,东进西出”的优势地位。大力促进边境贸易发展,可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充分发挥禀赋和技术比较优势,与毗邻国家形成优势互补的发展态势。促进贸易与投资的便利化,最终实现优势资源、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的自由流动。加快内蒙古边境贸易的发展,必将加速产业经济合理转移,打造区域经济新增长极,提高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促进整个西部的繁荣和发展,提高了我国在东北亚的国际经济地位,促进国内的沿边开放战略的实施,促进国内整体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促进内蒙古边境贸易的发展,不仅关乎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更是地缘格局的珍惜利用,民族因素的权衡考量,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意义。本文立足内蒙古边境贸易,从完善法律保障的角度分析促进内蒙古边境贸易的发展。全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是内蒙古边境贸易发展概况。首先概括性地介绍了内蒙古边境贸易发展的硬件环境:中俄、中蒙边境贸易口岸、内蒙古边境旗市和边境贸易监管机构。其次,梳理了1949年到.2009年内蒙古边境贸易法律政策的发展演变历程,明确了边境贸易政策和法律的特殊性,有助于针对性地制定地方性法律政策。最后,重点探讨2005年—2009年内蒙古边境贸易发展状况,指出加快内蒙古边境贸易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剖析内蒙古边境贸易发展的困境和原因,为提出法律保障措施进行了基础性铺垫。第二章是内蒙古边境贸易法的实施研究。边境贸易按照其手续程序、分工管理和经营模式可以分为贸易结算、检验检疫、进出口税费、国家财政支持、出口加工和贸工一体化等环节。本章按照边境贸易上述环节,分别进行探究。首先是内蒙古边境贸易金融法制。本文分析了中俄边境贸易本币结算存在的难点和问题,提出了促进对俄本币结算的法律和政策建议。为促进边境贸易和边贸中小企业的发展,还对边境贸易金融服务体系的法律和政策问题进行了探讨。其次是内蒙古边境贸易检验检疫法制。本文指出边境贸易进出货物和人员的特殊性,分析边境贸易检验检疫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法律措施,保障边境贸易的健康发展。最后是内蒙古边境贸易财税法制。本文主张创新财税管理体制,支持边境贸易发展。具体包括:建议按照出口退税增长幅度,建立出口退税基数的同步增长机制;落实对边境贸易和边境贸易企业专项转移支付政策;推进和完善边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出口退税机制;简化边境贸易外汇核销程序。第三章是内蒙古边境海关特殊监管区法律保障研究。边境贸易要想做大做强,必须扩展其模式和深化其渠道。实现出口加工转型升级,促进贸工一体化。在第一节中本文对设立满洲里和二连浩特综合保税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分析,并提出建立边境综合保税区的构想,包括申请设立、运行管理、配套措施等,以支撑边境贸易纵深发展。在第二节中对边民互市贸易区运营涉及的法制进行分析,指出边民互市贸易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法律建议和政策措施。第四章是内蒙古边境贸易司法保障。边境贸易中难免产生纠纷,如何有效和妥善解决是其重要环节。首先,本文指出了内蒙古边境贸易涉外纠纷产生的原因及纠纷解决的特点和难点,并列举和分析了目前解决边境贸易纠纷的途径。然后,本文提出解决内蒙古中俄、中蒙边境贸易纠纷的法律对策。健全和完善内蒙古中俄、中蒙贸易纠纷解决机制;加强与俄方政府的谈判磋商,有效解决俄的灰色清关问题;加强法制宣传,增强对俄、蒙边贸经营者法律风险防范意识。余论是作者对我国有些学者提出的制定边境贸易管理条例的看法和思考。本文并不赞同有些学者的观点,认为没有必要由国务院制定统一的边境贸易管理条例。但内蒙古应充分行使经济管理自治权,制定更加特殊灵活的边境贸易政策。这种做法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
吕鹏[8](2007)在《内蒙古肉牛产业分析及发展策略》文中研究指明内蒙古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和畜产品产出地区。草原畜牧业是内蒙古的优势产业和基础产业。辽阔的内蒙古草原,是发展牛羊养殖业的理想区域。肉牛业一直以来都是内蒙古的一个独特的行业,具有古老悠久的优良地方品种,也拥有产肉量大,饲料转化率高,肉品质好等优点的改良品种。其既有地域上的发展优势,在产品消费上也有传统的客户信誉的优势,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内蒙古的畜牧业得到长足发展。根据地域类型不同,可以看出肉牛的主要产地集中分布于北部草原、河套平原以及西辽河平原。近几年来,地方品种有步骤,有计划的进行了品种改良,极大的提高肉牛的生产性能。随着草原生态保护和建设的加强,以及农区畜牧业的发展,特别是政府实施的“北繁南肥”工程的推进,内蒙古自治区肉牛饲养方式从以前的单纯放牧为主向舍饲半舍饲转变。肉牛日粮由粗饲料为主转变为营养均衡的高营养水平日粮,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内蒙古肉牛业的迅速发展。此外,在销售方面,实行分割出售的方式,牛肉的分割工艺对内蒙古地区肉牛业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如何利用已经拥有的优势,按照产业发展的规律推动内蒙古畜牧业的产业化发展,实行肉牛产业发展的区域规划,发展绿色肉牛产业建立完善的肉牛繁殖和改良体系提高饲养管理技术,发展规模化饲养加强肉牛屠宰业的监管力度,选用先进的分割标准,发挥价格优势,拓展国际市场,建立有效的疾病防控体系,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发展“绿色”肉类食品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内蒙古肉牛产业发展的基本策略。
刘志华[9](2004)在《内蒙古房地产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究》文中研究表明加入WTO,对内蒙古的房地产业的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本文对内蒙古房地产业存在的问题、入世对内蒙古房地产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对相应对策进行了阐述。
王永明[10](2003)在《21世纪内蒙古畜牧业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面对经济全球化和加入WTO后的新形势,如何发挥内蒙古畜牧业的资源优势,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畜牧业的竞争力,研究和制订新的发展战略,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正是基于这样一个最基本的原因,本文尝试运用比较优势原理,分析研究21世纪内蒙古畜牧业的发展战略。 本文认为,21世纪畜牧业竞争的核心,已经不再是畜牧业资源优势层面上的竞争,而是比较优势和持续竞争优势的竞争即核心竞争力的竞争。因为畜牧业资源优势并不等同于比较优势和持续竞争优势,只有对畜牧业资源和组织做出合理的安排和整合,才能将畜牧业资源优势转变成比较优势和持续竞争优势。 根据对内蒙古畜牧业现状、发展环境和影响畜牧业发展因素的分析,本文提出了21世纪内蒙古畜牧业的发展战略——竞争性发展战略。结论如下:以市场为导向,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现区域化布置、规模化建设、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是畜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把比较优势转化成竞争优势的根本途径。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产业升级,构建和完善畜牧业信息网络建设是实施畜牧业竞争性发展战略的重要条件。加大科研开发投入,形成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畜牧业技术、专利和主导产品,是把内蒙古畜牧业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的根本保证。实施畜牧业竞争性发展战略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要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合理控制草原牧区的开发强度,有效防治沙漠化,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在论证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内蒙古实施畜牧业竞争性发展战略的措施和对策。
二、加入WTO对内蒙古农行的影响及应对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入WTO对内蒙古农行的影响及应对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2)内蒙古边境贸易发展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1.历史背景 |
2.新时期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现实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国外相关研究 |
(二)国内相关研究 |
1、边境贸易理论政策的相关研究 |
2、对于内蒙古边境贸易的相关研究 |
(三)文献述评 |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四、创新、难点与不足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一、边境贸易概述 |
(一)边境贸易的概念 |
(二)边境贸易的特征 |
二、新时期背景下边境贸易 |
三、相关理论 |
(一)地域依赖理论 |
(二)比较优势理论 |
(三)“边境效应”理论 |
(四)沿边开放势差理论 |
(五)生产要素移动理论 |
第三章 内蒙古边境贸易历程回顾与现状分析 |
一、内蒙古边境贸易发展历程 |
(一)古代至新中国成立前 |
(二)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80年代 |
(三)20世纪80年代至今 |
1.重新恢复发展时期(1983至1987年) |
2.快速增长时期(1988—1993年) |
3.下滑低迷时期(1994—1999年) |
4.稳定增长时期(2000年至2008年) |
5.回调波动成长时期(2008年至今) |
二、内蒙古边境贸易发展现状分析 |
(一)边贸总额占对外贸易总额情况 |
(二)商品贸易结构及逆差情况 |
(三)边境口岸建设发展情况 |
(四)边境口岸过货量情况 |
(五)入境旅游发展情况 |
第四章 内蒙古边境贸易发展条件及影响因素分析 |
一、内蒙古边境贸易发展条件 |
(一)外部条件 |
1.国际政治格局、中俄蒙国家关系 |
2.蒙、俄资源禀赋及对外开放条件 |
(二)内部条件 |
1.自然条件 |
2.社会经济条件 |
二、内蒙古边境贸易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分析 |
(一)内蒙古边境贸易发展的影响因素 |
1.有利因素 |
2.不利因素 |
(二)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1.数据来源 |
2.相关变量选择 |
3.数据检验 |
4.模型构建及分析 |
第五章 内蒙古边境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 |
一、贸易“轻重”结构失衡,专业人才不足 |
二、双边贸易经营秩序与口岸管理不规范 |
三、双边基础设施建设与政策落实问题 |
四、金融合作滞后,结算体系不完善 |
五、贸易壁垒及相关政策因素阻碍 |
第六章 对策建议 |
一、优化商品贸易结构,培养专业人才 |
二、规范边境贸易秩序,严把商品质量关 |
三、完善配套设施建设,政策细化可持续 |
四、增强金融交流合作,优化贸易结算 |
五、建设沿边经济带,设立自由贸易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内蒙古高建路桥工程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思路和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综述 |
2.1 相关概念 |
2.1.1 战略 |
2.1.2 发展战略 |
2.2 战略管理理论 |
2.3 战略分析工具 |
2.3.1 PEST分析 |
2.3.2 波特五力模型 |
2.3.3 SWOT分析 |
第三章 内蒙古高建路桥工程有限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
3.1 宏观环境分析 |
3.1.1 政策法律环境分析 |
3.1.2 经济环境分析 |
3.1.3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
3.1.4 技术环境分析 |
3.2 行业竞争环境分析 |
3.2.1 主要竞争对手分析 |
3.2.2 新加入者的威胁 |
3.2.3 替代品的接近程度 |
3.2.4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
3.2.5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
3.3 公司外部环境分析总结 |
3.3.1 机遇分析 |
3.3.2 威胁分析 |
第四章 内蒙古高建路桥工程有限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
4.1 公司简介 |
4.2 公司资源分析 |
4.2.1 技术资源分析 |
4.2.2 人力资源分析 |
4.2.3 财务资源分析 |
4.2.4 品牌资源分析 |
4.3 公司能力分析 |
4.3.1 总承包业务管理能力 |
4.3.2 资金及融资能力 |
4.3.3 风险控制能力 |
4.3.4 资源整合能力 |
4.4 公司内部环境总结 |
4.4.1 内部优势 |
4.4.2 内部劣势 |
第五章 内蒙古高建路桥工程有限公司发展战略选择分析 |
5.1 内蒙古高建路桥工程有限公司战略选择 |
5.1.1 公司SWOT分析 |
5.1.2 公司战略选择 |
5.2 内蒙古高建路桥工程有限公司战略制定 |
5.2.1 公司使命及愿景 |
5.2.2 公司战略定位 |
5.2.3 公司战略目标 |
5.2.4 公司战略重点 |
第六章 内蒙古高建路桥工程有限公司战略实施措施保障 |
6.1 完善组织结构体系建设 |
6.2 加强员工教育培训 |
6.3 健全薪酬体系及考核标准 |
6.4 加强公司信息化建设 |
6.5 加强制度文化建设 |
第七章 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边境贸易发展及其产业结构效应研究 ——以内蒙古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简要评述 |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3 研究目的 |
第2章 边境贸易的理论基础 |
2.1 边境贸易特殊性 |
2.1.1 边境贸易内涵界定 |
2.1.2 边境贸易特殊性体现 |
2.2 传统国际分工理论及其对边境贸易解释 |
2.2.1 亚当·斯密绝对优势理论 |
2.2.2 大卫·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 |
2.2.3 赫克歇尔-俄林要素禀赋理论 |
2.3 地缘经济理论及其对边境贸易的解释 |
2.3.1 美国学派 |
2.3.2 俄罗斯学派 |
2.3.3 意大利学派 |
2.4 现有理论对边境贸易解释的局限性 |
2.4.1 绝对优势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的局限性 |
2.4.2 要素禀赋理论的局限性 |
2.4.3 地缘经济理论的局限性 |
2.5 边境贸易发展的影响因素 |
2.5.1 政治因素 |
2.5.2 经济因素 |
2.5.3 地缘与文化因素 |
2.6 边境贸易的产业结构效应 |
2.6.1 产业及其结构的高度化 |
2.6.2 产业结构演进及调整理论 |
2.6.3 边境贸易影响产业结构的理论 |
第3章 边境贸易的产业结构作用机理 |
3.1 影响产业结构变动的供给与需求因素 |
3.1.1 供给层面的制约因素 |
3.1.2 需求层面的变动因素 |
3.1.3 供需因素的动态影响 |
3.2 供给约束下边境贸易的产业结构效应 |
3.2.1 要素禀赋影响路径 |
3.2.2 制度变革影响路径 |
3.2.3 技术进步影响路径 |
3.2.4 信息传导影响路径 |
3.3 需求变动下边境贸易的产业结构效应 |
3.3.1 消费需求变动的影响效应 |
3.3.2 投资需求变动的影响效应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内蒙古边境贸易发展的历程考察 |
4.1 冷战时期内蒙古边境贸易发展(1947-1992) |
4.1.1 边境贸易发展状况 |
4.1.2 边境贸易政策内容 |
4.1.3 该时期边境贸易发展评析 |
4.2 沿边开放以来内蒙古边境贸易的发展(1992-2000) |
4.2.1 边境贸易发展状况 |
4.2.2 边境贸易政策内容 |
4.2.3 该时期边贸发展评析 |
4.3 新世纪以来内蒙古边境贸易大发展(2000-至今) |
4.3.1 边境贸易发展状况 |
4.3.2 边境贸易政策内容 |
4.4 内蒙古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
4.4.1 三次产业结构现状 |
4.4.2 第三产业部门结构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内蒙古边境贸易发展的产业结构效应分析 |
5.1 经验研究方法与数据说明 |
5.1.1 实证变量选取 |
5.1.2 VAR模型构建 |
5.1.3 样本数据说明 |
5.2 VAR模型的最优滞后期确定 |
5.2.1 VAR模型的稳定性 |
5.2.2 VAR Granger因果检验 |
5.2.3 模型的残差检验 |
5.3 边境贸易的产业结构效应检验 |
5.3.1 模型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
5.3.2 产业结构的长期均衡效应 |
5.3.3 产业结构效应的短期表现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促进内蒙古边境贸易发展提升产业结构效应的对策建议 |
6.1 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加快内蒙古边境贸易发展 |
6.1.1 以口岸为支点融入“一带一路”建设 |
6.1.2 基于“一带一路”扩大内蒙古向西开放 |
6.2 坚持内蒙古边境贸易的绿色发展理念 |
6.2.1 绿色应成为内蒙古边境贸易发展的新理念 |
6.2.2 在环境保护方面制定生态环境补偿政策 |
6.3 坚持内蒙古边境贸易的创新发展理念 |
6.3.1 改善内蒙古边境贸易发展的市场环境 |
6.3.2 深化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层次 |
6.3.3 大力发展内蒙古地区的口岸经济 |
6.3.4 加快发展内蒙古地区的会展经济 |
6.4 坚持内蒙古边境贸易与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理念 |
6.4.1 边贸增长方式转变与产业结构优化同步进行 |
6.4.2 推进边境贸易、边境外资及外经的协调发展 |
6.4.3 以创新市场开拓方式提升边贸产业结构效应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本文的创新点 |
7.3 研究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情况 |
(5)内蒙古国有商业银行国际业务营销环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论文基本内容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国有商业银行国际业务概述 |
2.1 国际业务概述 |
2.2 国有商业银行开办国际业务概况 |
2.2.1 中国银行国际业务发展概况 |
2.2.2 中国工商银行国际业务发展概况 |
2.2.3 中国建设银行国际业务发展概况 |
2.2.4 中国农业银行行国际业务发展概况 |
2.2.5 四大行优劣比较 |
第三章 内蒙古国际业务外部市场环境分析 |
3.1 沿海地区国际业务市场环境 |
3.1.1 政策环境 |
3.1.2 经济环境 |
3.1.3 社会文化地理环境 |
3.2 内陆地区国际业务市场环境 |
3.2.1 政策环境 |
3.2.2 经济环境 |
3.2.3 社会地理因素 |
3.3 边境地区国际业务市场 |
3.3.1 政策环境 |
3.3.2 经济环境 |
3.3.3 社会地理因素 |
3.4 国内市场环境总括 |
第四章 内蒙古地区国际业务市场环境SWOT分析 |
4.1 内蒙古各地区概况 |
4.1.1 呼包鄂地区 |
4.1.2 边境口岸地区 |
4.1.3 重点旅游地区 |
4.2 优势 |
4.2.1 政策优势 |
4.2.2 经济优势 |
4.2.3 规模优势 |
4.2.4 本土优势 |
4.2.5 硬件技术优势 |
4.3 劣势 |
4.3.1 管理与组织不完善 |
4.3.2 营销产品从属化 |
4.3.3 定价机制刚性化 |
4.4 机遇 |
4.4.1 市场需求增加 |
4.4.2 信息技术支撑 |
4.4.3 国有银行改革 |
4.5 威胁 |
4.5.1 国际市场风险增大 |
4.5.2 外资商业银行进入 |
4.5.3 国内同行竞争加剧 |
4.5.4 人才竞争激烈 |
第五章 结论及对策 |
5.1 结论 |
5.2 对策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内蒙古科技规划研究(1958-200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理论层面 |
1.1.2 现实层面 |
1.2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1.3 文献综述 |
1.3.1 我国宏观科技政策的研究综述 |
1.3.2 科技政策理论研究综述 |
1.3.3 区域科技政策研究综述 |
1.3.4 科技政策实施效果评估研究综述 |
1.3.5 少数民族科技政策研究综述 |
1.3.6 内蒙古科技规划、政策研究综述 |
1.4 研究的创新与特色 |
第二章 建国初期,内蒙古开始全面规划科技事业 |
2.1 国家确定集中科技资源解决经济建设关键问题的政策 |
2.1.1 “十二年”科技规划 |
2.1.2 《科研工作十四条》和《十年规划》 |
2.2 内蒙古自治区第一个科学发展规划《三年规划八年设想(1960——1967)纲要》 |
2.3 内蒙古自治区《1961——1962年科技发展纲要》和《1963---1972年科技发展规划》 |
第三章 内蒙古科技事业迎来“科学的春天”,科技规划更加注重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 |
3.1 国家以经济为导向的科技战略确立 |
3.1.1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与《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草案)》 |
3.1.2 以经济为导向的科技战略的确立——迎接新的世界产业革命的挑战 |
3.1.3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 |
3.2 内蒙古科技事业从瘫痪到恢复 |
3.2.1 建国以来自治区召开的第一次科学大会 |
3.2.2 自治区科技工作进入全面快速恢复发展时期 |
第四章 科技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内蒙古面向经济建设纵深部署三个层次科技计划 |
4.1 国家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加速科技进步 |
4.1.1 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推进 |
4.1.2 “科教兴国”战略确立 |
4.2 内蒙古开始实施“八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科技三项改革稳步推进 |
4.2.1 内蒙古科技体制改革深入推进 |
4.2.2 科研机构事业费管理和科技三项费用的拨款制度改革政策 |
4.2.3 技术市场管理体系基本形成,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成果丰硕 |
4.2.4 农村牧区科技综合服务体系初步建立 |
4.2.5 民办科技机构崭露头角,成为科技改革新的“生力军” |
4.3 内蒙古面向经济建设纵深部署3个层次科技计划 |
4.3.1 星火计划与振兴农村经济 |
4.3.2 火炬计划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
4.3.3 攻关计划 |
4.3.4 其它相关配套科技计划与政策 |
第五章 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内蒙古 |
5.1 国家确立以创新为主线的科技政策 |
5.1.1 自主创新战略的提出 |
5.1.2 科技人才体系不断完善 |
5.2 科技计划集中集成,六大领域重点突破,自治区全面推进“科教兴区”战略 |
5.3 建立新型科研结构和区域创新体系 |
5.3.1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总体框架及科研结构调整实施方案的出台 |
5.3.2 科研机构转制攻坚战 |
5.3.3 全区技术创新大会 |
5.3.4 构建区域技术创新体系 |
5.4 新世纪之初科技基础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
5.4.1 科技生产力布局136程 |
5.4.2 科技计划5226体系 |
5.4.3 建设创新型内蒙古,从“科教兴区”到“科技强区”转变 |
5.4.4 科技政策规划体系 |
5.4.5 科技投资结构 |
第六章 内蒙古科技发展的经验与反思 |
6.1 内蒙古科技事业五十年(1958-2008)的发展 |
6.2 值得借鉴的几条经验 |
6.2.1 以科技规划引领科技战略发展,不断优化科技发展环境 |
6.2.2 加快原始创新步伐,充分发挥传统特色产业先发优势 |
6.2.3 通过技术进步重大项目推进,加快产业结构升级转型步伐 |
6.2.4 全力打造特色创新平台,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取得显着成效 |
6.2.5 强化高层次引进和培养,实现科技资源的跨区域配置 |
6.3 有待反思的几个问题 |
6.3.1 科技政策与宏观政策关联度大,宏观政策的偏差易致科技政策的盲动 |
6.3.2 科技投入水平低,科技创新能力的持续提升受到制约 |
6.3.3 研究开发能力仍然不高,关键技术自给率低 |
6.3.4 企业创新主体作用不强,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受制约 |
6.3.5 人才队伍整体水平不高,严重制约创新能力的发挥 |
6.3.6 科技创新制度与环境不健全影响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 |
6.4 今后的发展思路及对策建议 |
6.4.1 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多元化、多渠道科技投入宏观体系 |
6.4.2 在加大创新体系建设的基础上,全面开展研发平台和产业化载体的升级工作 |
6.4.3 推动激励自主创新各项政策的落实,加快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 |
6.4.4 强化人才引进与培养,提高科技人才队伍整体水平 |
6.4.5 加强国际国内科技合作 |
6.4.6 以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大科技观,整体推动科技资源向农村牧区延伸 |
第七章 内蒙古科技规划绩效评价 |
7.1 科技评价综述 |
7.1.1 科技评价的范畴和主要方法 |
7.1.2 我国科技评价的发展 |
7.2 内蒙古科技评价现状 |
7.3 以“十一五”为例,基于DEA方法对内蒙古科技规划进行绩效评价 |
7.3.1 决策单元的界定与评价指标的选择 |
7.3.2 样本归集 |
7.3.3 样本运算及分析 |
7.4 内蒙古科技规划评价体系构建的建议 |
7.4.1 加强科技评估制度建设,明确评估在管理中的作用 |
7.4.2 加强对评估方法的研究,建立健全科技评估专业规范 |
7.4.3 系统研究科技评估的组织管理,统筹科技评估环境建设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7)边境贸易法律保障研究 ——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论文选题意义 |
二、研究现状综述 |
三、主要研究方法 |
四、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一章 内蒙古边境贸易发展概况 |
第一节 内蒙古边境贸易发展基础环境 |
一、内蒙古边境贸易口岸 |
二、内蒙古边境旗市简介 |
三、内蒙古边境贸易监管机构简介 |
第二节 内蒙古边境贸易发展现状 |
一、我国边境贸易方式 |
二、加快内蒙古边境贸易发展的必要性分析 |
三、加快发展内蒙古边境贸易的可行性分析 |
四、内蒙古边境贸易发展的困境及原因分析 |
第三节 内蒙古边境贸易法律政策的发展演变 |
一、边境贸易恢复和停滞阶段(1949—1985年) |
二、边境贸易的迅速发展阶段(1986—1995年) |
三、边境贸易的剧烈起伏阶段(1996—2004年) |
四、边境贸易缓慢增长阶段(2005—2009年) |
第二章 内蒙古边境贸易法的实施研究 |
第一节 内蒙古边境贸易金融法制研究 |
一、中俄边境贸易主要结算方式 |
二、边境贸易中使用本币结算的作用和意义 |
三、中俄“真正的”本币结算难以推广的原因分析 |
四、促进对俄“真正”本币结算的法律建议 |
五、边境贸易金融服务体系法制创新 |
第二节 内蒙古边境贸易检验检疫法制研究 |
一、检验检疫对边境贸易发展的作用 |
二、边境贸易检验检疫立法 |
三、边境贸易检验检疫的特点 |
四、边境贸易检验检疫存在的问题 |
五、加强和规范边境贸易检验检疫监管的法律思考 |
第三节 内蒙古边境贸易财税法制研究 |
一、建立出口退税基数的同步增长机制 |
二、落实边境贸易和边境贸易企业专项转移支付政策 |
三、加大国家财政对边境贸易和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 |
四、推进和完善边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出口退税机制 |
五、简化内蒙古边境贸易企业外汇核销程序 |
第三章 内蒙古边境海关特殊监管区法律保障研究 |
第一节 建立边境综合保税区的构想 |
一、综合保税区 |
二、设立满洲里综合保税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三、设立二连浩特综合保税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四、边境综合保税区的设立与构建 |
五、满洲里、二连综合保税区功能定位 |
六、设立综合保税区的配套改革措施 |
第二节 边民互市贸易区运营法律的完善 |
一、满洲里和二连浩特边民互市贸易区简介 |
二、边民互市贸易管理运营机制 |
三、边民互市贸易运营存在的问题和困境 |
四、促进边民互市贸易区运营发展的法制和措施 |
第四章 内蒙古边境贸易司法保障 |
第一节 内蒙古边境贸易涉外纠纷状况 |
一、内蒙古边境贸易涉外纠纷产生原因 |
二、内蒙古边境贸易涉外纠纷解决途径 |
第二节 解决好内蒙古边境贸易涉外纠纷的法律对策 |
一、健全和完善内蒙古中俄、中蒙贸易纠纷解决机制 |
二、加强与俄方政府的谈判磋商,有效解决俄的灰色清关问题 |
三、加强对俄蒙边贸经营者的法律宣传教育,增强与蒙古国、俄罗斯的司法交流 |
余论:对我国边境贸易立法的思考 |
一、我国有关边境贸易的法律法规 |
二、没有必要由国务院制定统一的边境贸易管理条例 |
三、内蒙古应充分行使经济自治权,制定更加特殊灵活的边境贸易政策 |
附录 |
附录一:内蒙古对外开放口岸一览表 |
附录二:1996—2009年内蒙古口岸货运、客运、交通工具统计表 |
附录三:内蒙古口岸分布图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后记 |
(8)内蒙古肉牛产业分析及发展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研究的目标和主要内容 |
1.2.1 研究的目标 |
1.2.2 主要研究内容 |
1.3 研究的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国内肉牛业的主要现状 |
1.4.2 国外肉牛业的研究现状 |
1.4.3 内蒙古肉牛业的发展 |
1.5 世界牛肉业及肉牛贸易分析 |
1.5.1 世界牛肉生产概况 |
1.5.2 世界及中国活牛交易情况 |
1.5.3 世界畜产品贸易趋势 |
1.6 中国与世界肉牛业发展的比较 |
1.7 中国牛肉市场的发展 |
1.7.1 中国肉牛业的区域分布 |
1.7.2 中国牛肉市场的发展动态 |
1.7.3 国内牛肉的消费情况 |
1.7.4 国内肉牛的屠宰加工 |
1.7.5 国内活牛及牛肉的销售渠道 |
1.7.6 国内牛肉市场的发展趋势及对策 |
第二章 影响内蒙古肉牛生产的主要因素 |
2.1 地域因素对内蒙古地区肉牛生产的影响 |
2.1.1 北部草原地区的肉牛生产 |
2.1.2 鄂尔多斯高原的肉牛生产 |
2.1.3 河套平原的肉牛生产 |
2.1.4 西辽河平原的肉牛生产 |
2.2 品种因素对于内蒙古地区肉牛生产的影响 |
2.2.1 内蒙古自治区主要的肉牛品种 |
2.2.2 品种改良对牛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2.3 饲养管理模式对于内蒙古地区肉牛生产的影响 |
2.3.1 饲养水平对肉牛生产性能的影响 |
2.3.2 饲料来源对内蒙古肉牛生产的影响 |
2.4 牛肉的分割工艺对于内蒙古地区肉牛业发展的影响 |
第三章 内蒙古地区肉牛业发展策略 |
3.1 实行肉牛产业发展的区域规划,发展绿色肉牛产业 |
3.2 建立完善的肉牛繁殖和改良体系 |
3.3 提高饲养管理技术,发展规模化饲养 |
3.4 加强肉牛屠宰业的监管力度,选用先进的分割标准 |
3.5 加大政府在肉牛生产中的扶持力度,培育龙头企业 |
3.6 发挥价格优势,拓展国际市场 |
3.7 建立有效的疾病防控体系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21世纪内蒙古畜牧业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述评 |
2 内蒙古畜牧业发展的环境分析 |
2.1 WTO《农业协议》的主要内容 |
2.1.1 市场准入 |
2.1.2 出口补贴 |
2.1.3 国内支持 |
2.1.4 卫生及动植物检疫 |
2.2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内蒙古畜牧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
2.2.1 畜牧业面临的机遇 |
2.2.2 畜牧业面临的挑战 |
3 内蒙古畜牧业的现状 |
3.1 内蒙古畜牧业资源 |
3.1.1 饲草料资源 |
3.1.2 畜种资源 |
3.1.3 畜产品资源 |
3.2 内蒙古畜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
3.2.1 生态环境恶化,天然草牧场质量退化 |
3.2.2 草原建设投入严重不足,畜牧业生产发展后劲乏力 |
3.2.3 畜产品市场建设严重滞后,畜牧业经济的市场运行机制发展缓慢 |
3.2.4 畜牧业市场信息服务体系不健全 |
3.2.5 科技含量低,畜牧业经营方式落后 |
4 内蒙古畜牧业发展战略选择 |
4.1 内蒙古畜牧业的优势 |
4.1.1 草原面积广阔,饲草料资源丰富 |
4.1.2 畜种资源丰富 |
4.1.3 畜产品资源丰富无污染 |
4.1.4 畜产品成本低廉 |
4.2 制定畜牧业发展战略的原则及影响因素 |
4.3 畜牧业竞争性发展战略的实施条件 |
4.4 实施畜牧业竞争性发展战略的基本思路 |
4.4.1 战略目标 |
4.4.2 战略核心 |
4.4.3 战略措施 |
5 实施发展战略的对策 |
5.1 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
5.2 实施产业延伸,发展旅游畜牧业 |
5.3 加快实施绿色动物食品开发战略 |
5.4 以建设绿色畜牧业为目标,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 |
5.5 以发展外向型畜牧业为重点,扩大内蒙古畜产品的出口 |
5.6 以SPS协议为标准,建立畜牧业安全保障体系 |
6 结论 |
7 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说明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四、加入WTO对内蒙古农行的影响及应对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农业银行A分行数字化转型发展战略研究[D]. 冯悦. 内蒙古财经大学, 2021
- [2]内蒙古边境贸易发展及影响因素研究[D]. 董志崇. 湖北民族大学, 2020(12)
- [3]内蒙古高建路桥工程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徐笑飞. 内蒙古大学, 2020(01)
- [4]边境贸易发展及其产业结构效应研究 ——以内蒙古为例[D]. 王小平. 武汉理工大学, 2016(05)
- [5]内蒙古国有商业银行国际业务营销环境分析[D]. 张小民. 内蒙古大学, 2012(02)
- [6]内蒙古科技规划研究(1958-2008)[D]. 么红杰.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2(07)
- [7]边境贸易法律保障研究 ——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D]. 张利俊. 中央民族大学, 2012(10)
- [8]内蒙古肉牛产业分析及发展策略[D]. 吕鹏.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7(10)
- [9]内蒙古房地产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究[J]. 刘志华.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4)
- [10]21世纪内蒙古畜牧业发展战略研究[D]. 王永明.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