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乐队喜怒哀乐唱了十年

零点乐队喜怒哀乐唱了十年

一、零点乐队悲喜十年风雨高歌(论文文献综述)

曹桦[1](2015)在《中国大陆流行歌曲的文化轨迹与审美流变(1978-2014)》文中指出论文以1978年到2014年为时间界限,在三十多年中国大陆的社会政治和文化观念的变迁中,对流行歌曲的审美与文化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通过流行音乐的文化解读和审美分析两个层面的历史梳理,及其与社会文化思潮与文化心理的互动阐释,来透视中国当代流行歌曲的审美文化规律及其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论文主体分为四章。第一章从当代社会文化语境发展的角度,梳理三十多年中国流行歌曲发展的文化轨迹与整体特征,着重分析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发展与外部文化空间变化的关系;第二章重点从三十多年流行歌词的抒情主体的主体形象、精神姿态、文化意识三个层面,来透视流行歌曲如何呈现三十年社会文化精神的变迁,由之折射抒情主体在集体与个人、历史与当下、城市与乡土等多重文化与精神空间中的困惑、迷茫与成长,并进一步探寻歌词中所折射的文化症候;第三章以上述两章的文化轨迹为宏观视域,对三十多年流行歌曲的艺术形式的发展演变进行审美文化解读,从类型、意象与曲式三个层面,来把握三十多年流行歌曲内在的形式流变;第四章则从横向的互动视域,透过当代文化结构和环境,来分析其对当代流行音乐的审美张力和艺术形态的影响,力图从更高的层面上探索三十多年流行歌曲发展演变内在的逻辑。本文的结论认为,三十多年大陆流行歌曲的文化轨迹和审美流变,可以作为我们观察音乐与时代、音乐与社会、音乐与精神之间的关联并从中窥探当代中国社会精神和意识的变迁的镜像:在改革开放的最初十几年,人文精神一度重新唤起,有着对于新的价值观念和文化意识的表达和叩问,但是近年来由于大众文化环境的整体变迁,流行歌曲也出现浮夸、恶俗等价值缺失的突出问题。当代流行歌曲的创作,应表现出本土化的人文精神,加重人文精神的分量,使失重的人文精神回复到它应有的位置。

陈雨晴[2](2014)在《大陆校园民谣歌词研究》文中指出作为上世纪90年代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线,大陆校园民谣潜移默化中渗透了现世流行文化的表征,它的发生、发展、衰落涵纳了校园这个独特的人文氛围内,青年人对时代和自我的全部理解。本论文以大陆校园民谣歌词为研究对象,将歌词视作文学样式的一种,试图从思想意旨、美学风格、文化内涵等方面对大陆校园民谣的歌词做详尽的解读,以期以此为视角,还原特定环境下的文化场景,影射出时代洪流中变与不变的生活万象。引言部分首先介绍了歌词以及校园民谣的研究现状,指出当下对大陆校园民谣歌词的研究尚有可供开掘的空间;其次又将它的发展历程和名称缘起一一交代。受台湾校园歌曲的影响和大陆性灵抒情音乐的爆发,加之商业运作的恰逢时宜,校园民谣以一盒磁带为兴盛契机,逐渐成为流行音乐的一种重要类型。第一章立足思想内涵研究,校园民谣多反映纯真自由的生活场景和青春期复杂的心态,其中也灌注了深刻思考的人文关怀。在轻浅吟唱中,校园民谣们把青春的欢欣愉悦全盘呈现,同时兼有对生存困境的批判性审视,抒发着青春被迫加速的无可奈何以及城市化带来的种种问题。第二章着重审美风格探索,歌词作为和乐而歌的文字,具有音乐性与文学性双重审美价值,优秀的校园民谣歌词同样是音律与文辞双美的典范。朴素真挚的旋律中荡漾着新奇整饬之美,简单直白的倾诉中也不失诗意浪漫的光辉。第三章则从文化特征切入,以当时的历史社会环境为背景,研究校园民谣歌词的青年亚文化属性与都市大众化特征,从而体现出它映射时代风潮、记录社会心理变迁的文化品格。最后的结语部分,笔者总结了校园民谣舒缓氛围、寄托心灵的情感功用,并对如何在瞬息万变的当下进行良性发展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希望校园民谣能在艰难现状中蜕变更新,对校园民谣的研究也能更加全面详实。

周晓燕[3](2013)在《文化视阈中的中国流行音乐研究》文中认为在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中,流行音乐的复苏与兴盛推助了社会文明范式和文化生态的变更,已经成为事实上的中国主流音乐。本研究属于文化研究范畴,既关注中国流行音乐文化的内在价值,也爬梳了其在生产与消费关系中的诸多“事实与论争”,分别从消费、技术、意识形态、审美这四方面展现中国流行音乐的现代性特征,力图勾勒出当代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脉络、独特境遇和文化生态。第一章以“上海老歌”的“出场”作为中国流行音乐文化发生与发展研究的起点,通过论述相关中国流行音乐称呼、文化身份、民族风、中国风的论争,得出如下结论:“上海老歌”标志着中国流行音乐的发生;中国流行音乐从边缘走向了文化的中心地带,审美工具论范式淡出;伴随国家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大陆流行音乐逐步回归其商业性本质,迎来了“以人带歌”的偶像时代;1994年两岸三地流行音乐进入同步发展时期,提供专供流行的中国风和民族风,获得了主导意识形态和精英意识形态的认可;2000年以后,华语乐坛呈现出与传统迥异的瞬间性、流动性、眩惑性等后现代性症候。第二章以中国流行音乐传播媒介及其隐喻功能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描述与阐释中国流行音乐发展中关于大众的身份、技术与人文精神、流行音乐文化与传媒的论争,得出如下结论:中国流行音乐文化开始沦为技术得以呈现的手段,通俗娱乐审美范式兴盛;中国流行音乐文化日渐成为解放大众的媒介,呈现出令人欣喜的现代文化形态,另一方面,技术日渐成为一种新的文化霸权主导流行音乐文化的发展;中国流行音乐还处在仅以高雅和民族素材做点缀的“文化粘贴”阶段;当下中国流行音乐文化传播过程中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复杂交错,两者之间既有矛盾紧张的一面,也有关联甚至合谋的一面。第三章是当代中国流行音乐的意识形态策略研究,通过论述流行音乐文化审美意识形态性、摇滚主流化、网络歌曲低俗化等论争,得出如下结论:流行音乐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当代中国流行音乐文化公共领域逐步形成,审美批判范式初步发展;汪峰成为走在意识形态平衡木上的成功者,把中国摇滚推向了主流市场;不健康的网络歌曲被误认为是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观赏对象,其实质是美学的堕落。第四章主要论述了中国流行音乐审美现代性的发展问题,从探究中国流行音乐“媚”趣味的美学特征及其成因切入,厘清社会现代化与中国流行音乐审美现代性的关系,得出如下结论:中国流行音乐“媚”趣味逐步发展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大众审美经验,在2000年以后走向了极端,煽欲之风此起彼伏,审美现代性与社会现代性的张力逐日减小;影响很大的周杰伦的合作者方文山的“中国风”词作是启蒙现代性方案被扭曲、异化以及审美现代性被恶搞的典型;民歌流行化是中国流行音乐审美现代性实践的重要内容;艺术自律是当代中国流行音乐审美创造性突破的前提条件。总之,虽然中国流行音乐现代性是在西方现代性的刺激下觉醒起来的,但中国流行音乐文化的现代性之路表明中国流行音乐审美现代性是中国自身审美传统的现代化,也是中国自身社会现代性的反映,其与中国传统文化、西方审美范式和价值规范的区别,是其作为现代性文化的特点。本研究有利于准确把握当代中国流行音乐表达的时代精神和发展趋势,有助于中国流行音乐文化产业逐步形成文化自觉,培育出更多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知名流行音乐文化品牌,向世界展示其独有的文化立场和意识形态,满足中国“文化大发展”这一现代性诉求。

王思琦[4](2005)在《1978-2003年间中国城市流行音乐发展和社会文化环境互动关系研究》文中指出1978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当代社会文化发生了巨大变化。一种重要的文化样式——中国当代城市流行音乐在中国兴起并蓬勃发展起来,成为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近30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当代流行音乐从最初的倍受指责、边缘化状态逐渐地被社会认同,并从文化的边缘状态中逐步走向文化中心地带,成为中国当代社会音乐生活中影响力最大的一种文化样式。作为大众文化的一种重要文化样式,流行音乐在整个社会文化的发展中,不是孤立存在的。它的形成、发展以及在不同时期所表现出来的不同发展特点,必然要受到该历史时期整个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而整个社会的进步、发展是一个错综复杂、各种因素互动影响的过程。因此,我们只有将流行音乐问题的研究置于社会文化环境的背景下进行考察、分析,才有可能取得较为全面、可信的结论。 因此,本文以中国当代流行音乐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主要历史事件为线索,以其与社会文化环境的互动影响为主要研究视角,在对中国当代流行音乐发展进行历史梳理的基础上,针对流行音乐的文化特征、文化功能、流行音乐与社会文化环境互动影响的关系展开分析与研究。

华文[5](2004)在《零点乐队悲喜十年风雨高歌》文中指出零点乐队无疑是中国内地最有影响力的乐队。多年来,集创作、演奏、唱片及现场优势于一身的零点乐队,始终坚持自己的音乐初哀,是中国摇滚乐中的一支中坚力量,也是流行乐阵营中不可取代的流派。横跨流行、摇滚乐两界的零点乐队,令捉襟见肘的中国摇滚乐队不至于全盘皆输,也令风花雪月弥漫的中国流行音乐现加多元,只有零点乐队可以驰骋在音乐疆域中当之无愧地力拔头筹,成为中国内地众多乐队中综合表现最高的不二之选。前不久结束北工体演唱会的零点乐队,带着他们的新专辑从一个零点迈向另一个起点,专辑中对人生酸甜苦辣的描述,兄弟情深的深刻含义,我脑海中还回荡着那一幕幕动人场面,至今,听到音乐仿佛都有感而生。从1993年出道至今,零点已经整整十年了。十年笑傲江湖,多少幸福,多少磨难;在成功的背后,多少反思,如今是越来越成熟、越来越具有深远涵义的零点乐队。

二、零点乐队悲喜十年风雨高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零点乐队悲喜十年风雨高歌(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大陆流行歌曲的文化轨迹与审美流变(1978-2014)(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课题的背景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对象、方法与思路
第一章 中国大陆流行歌曲发生发展与变迁的文化轨迹
    第一节 风从东南来:打破坚冰与文化思想的解放
    第二节“西北风”与民族意象的弥散:传统回望与文化寻根
    第三节 个体追求与精神变异:都市吟唱与消费社会的崛起
    第四节 精神抽空与形式拼贴:新世纪流行歌曲的“唯美主义”与娱乐至死
第二章 中国大陆流行歌曲抒情主体与精神姿态的演变
    第一节 从“大我”、“小我”到“私语”:抒情主体与意象的演变
    第二节 从立志到励志:精神姿态的变化
    第三节 从乡土到城市:空间迁移与真情演绎
第三章 中国大陆流行歌曲艺术形式的探索和发展
    第一节 类型发展
    第二节 意象演变
    第三节 曲式探索
第四章 中国大陆流行歌曲的文化结构与审美张力
    第一节 现代与怀旧的审美张力
    第二节 世界与民族对话中的审美张力
    第三节 边缘与主流互动中的审美张力
结语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后记

(2)大陆校园民谣歌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青春的咏叹调——校园内外的纷纭万象
    1.1 年轻岁月的斑斓图绘
        1.1.1 蓝色忧郁
        1.1.2 明朗橘黄
        1.1.3 浅粉初恋
        1.1.4 纯白无邪
    1.2 现实关怀的迷惘言说
        1.2.1 今非昔比的回溯
        1.2.2 “诗人之死”的祭奠
        1.2.3 生存硝烟的迷惘
        1.2.4 无根漂泊的游离
第二章 文字的华尔兹——悠扬丰富的艺术内蕴
    2.1 宛转和谐的音律之美
        2.1.1 重叠与反复
        2.1.2 排比与复沓
        2.1.3 其他增进音乐性的辞格
    2.2 娱情抒怀的文辞之美
        2.2.1 雅俗兼备的辞采风格
        2.2.2 匠心独运的语言规范
        2.2.3 丰富多彩的文学意象
第三章 生活的万花筒——多元共生的文化图景
    3.1 理想主义烛照下的青年亚文化
        3.1.1 边缘处境
        3.1.2 颠覆常规
        3.1.3 批判现实
    3.2 消费主义浪潮中的都市大众化
        3.2.1 日常世俗化
        3.2.2 娱乐消遣性
        3.2.3 都市商业化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3)文化视阈中的中国流行音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提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章 从边缘到中心:中国流行音乐的发生与发展
    第一节 “上海老歌”的出场与中国流行音乐萌芽
        一、上海老歌:一种社会再生产的情感力量
        二、海派风情:肉眼看不到的现代化工程
        三、浅唱低吟:岂止怀了十里洋场的旧
    第二节 当代中国流行音乐文化发展与社会的互动
        一、半明半昧 1978-1985:邓丽君、李谷一、许冠杰
        二、全面发轫 1986-1988:西北风、苏芮、罗大佑
        三、从谷至峰 1989-1994:摇滚、卡拉 OK、94 新生代
        四、偶像时代 1995-2012:周杰伦、选秀、神曲
    第三节 当代中国流行音乐称呼流变及其文化身份战略
        一、祛魅与赋魅:“流行音乐”界定与中国流行音乐称呼流变
        二、当代中国流行音乐文化的特殊功能:解放文学的一种力量
        三、专供流行的“中国风”、“民族风”:一种文化身份战略
第二章 从艺术到技术:中国流行音乐传播媒介及其隐喻功能
    第一节 中国流行音乐物质技术的演进
        一、黑胶唱片和卡带时代:流行音乐的黄金时代
        二、CD 与数位下载并存时期:音乐沦为技术得以呈现的手段
        三、彩铃单曲时代:大众迎合论盛行
    第二节 中国流行音乐文化传播媒介的隐喻功能
        一、卡拉 OK:一种改变了亚洲夜晚的影子音乐
        二、MTV:把身体消费推向极致
        三、Ipod:作为艺术品潜入了大众日常生活
    第三节 当代中国流行音乐文化与传媒的互动
        一、新闻报道的反智倾向:流行音乐流行的不是音乐
        二、选秀:布道场、名利场、公共领域的纠葛
        三、当代中国流行音乐文化传播中的“无法传播”现象
第三章 从先锋到媚俗:中国流行音乐意识形态策略及其解码
    第一节 中国流行音乐声音共同体的建构
        一、流行音乐意识形态性及其公共议程设置功能
        二、流行音乐的审美意识形态性
        三、苏皖民歌《茉莉花》兴盛背后的意识形态和权力政治
    第二节 当代中国摇滚的意识形态角力
        一、崔健:1980 年代中国摇滚乐的标志人物
        二、汪峰:走在意识形态平衡木上的摇滚歌手
        三、旭日阳刚:中国摇滚与社会的互动
    第三节 当代中国网络歌曲的意识形态策略解码
        一、网络歌曲:后工业背景下的城市民谣
        二、网络歌词:大众文化花园里“一条不要名分的蛇”
        三、“十大坏文本”的意识形态策略解码
第四章 从同途到歧路:社会现代化与中国流行音乐审美现代性
    第一节 中国流行音乐“媚”趣味演变与大众审美的崛起
        一、古典美学思想的突破:中国流行音乐“媚”趣味演变
        二、中国流行音乐“媚”趣味成因探寻
        三、西方审美情感范式对当代中国流行音乐审美的影响
    第二节 当代中国流行音乐的美学困境及其审美现代性实践
        一、深情冷眼:中国流行音乐审美的后现代境遇
        二、“中国风”词作:审美现代性与社会现代性冲突的重要产物
        三、中国流行音乐审美现代性是中国自身审美传统的现代化
    第三节 中国流行音乐审美现代性与社会现代性的合谋
        一、民歌流行化:中国流行音乐审美现代化实践的重要内容
        二、艺术自律:中国流行音乐审美创造性突破的基础
        三、中国流行音乐审美现代性追求的当代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4)1978-2003年间中国城市流行音乐发展和社会文化环境互动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绪论
第一章 传入、回应、争论、初创:起步阶段的当代流行音乐(1978—1985年)
    第一节 港台流行音乐的传人及其影响的不断扩大
    第二节 “十五首抒情歌曲”的评选和“新星音乐会”的举办
    第三节 对李谷一、朱逢博、程琳的演唱及一些歌曲的争论
    第四节 广东音乐茶座的兴起与流行音乐在广州的初创
    第五节 内地流行音乐的发展
    第六节 本阶段流行音乐的发展特点
第二章 认可、超越、亚文化、低俗:第一个发展高潮期的流行音乐(1986—1988年)
    第一节 首届百名歌星演唱会与“通俗唱法”在大型声乐比赛中的正式设置
    第二节 “西北风”的兴起及其生成环境
    第三节 亚文化群的突起及其在流行音乐中的参与和表现
    第四节 社会文化环境对流行音乐发展的认同和支持
    第五节 俚俗歌曲的兴起与流行音乐步入低谷
    第六节 本阶段流行音乐的发展特点
第三章 隐患、调整、批判与“卡拉0K”:步入调整期的流行音乐(1989—1992年)
    第一节 步入调整期的中国当代流行音乐
    第二节 摇滚乐的兴起与发展
    第三节 “卡拉 OK”的传人与歌舞厅的迅速发展
    第四节 “亚运歌曲、《渴望》插曲、“红太阳现象”
    第五节 对流行音乐的批判
    第六节 本阶段流行音乐的发展特点
第四章 磨合、适应、调整、再发展:第二个发展高潮期的流行音乐(1993—1996年)
    第一节 流行音乐新运作机制的初步形成
    第二节 港台流行音乐在大陆的发展以及文化管理上的调控
    第三节 专业音乐理论工作者对流行音乐发展的关注
    第四节 MTV、排行榜的出现以及大陆流行音乐与国际间的交流
    第五节 摇滚乐的继续发展及有关流行音乐研讨会的举办
    第六节 流行音乐民族化、严肃音乐通俗化、通俗音乐高雅化
    第七节 问题与繁荣同现的流行音乐新一轮发展
    第八节 本阶段流行音乐的发展特点
第五章 多样化、创新、新传媒、国际交流:流行音乐新的发展期(1997—2003年)
    第一节 流行音乐发展不稳定中的无序状态
    第二节 各种法规政策的出台以及流行音乐教育的发展
    第三节 流行音乐民族化与“新民乐”、“新民歌”
    第四节 流行音乐高雅化的种种表现
    第五节 流行音乐的国际交流
    第六节 摇滚乐的新发展
    第七节 “韩流”在大陆的风靡
    第八节 互联网的发展对流行音乐的影响
    第九节 本阶段流行音乐的发展特点
第六章 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的文化特征及文化功能研究
    第一节 “流行音乐”的概念及其文化特征
    第二节 流行音乐文化功能研究
    第三节 音乐专业大学生对流行音乐认知态度的个案调查--兼谈专业音乐教育对流行音乐认知态度的影响
第七章 中国当代流行音乐与社会文化环境互动关系研究
    第一节 社会文化环境的构成
    第二节 社会文化环境与流行音乐互动关系的三个方面
    第三节 对社会文化环境与流行音乐互动关系三方面的基本认识
结论
参考书目
参考文献
中文摘要
后记

四、零点乐队悲喜十年风雨高歌(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大陆流行歌曲的文化轨迹与审美流变(1978-2014)[D]. 曹桦. 暨南大学, 2015(06)
  • [2]大陆校园民谣歌词研究[D]. 陈雨晴. 山西大学, 2014(01)
  • [3]文化视阈中的中国流行音乐研究[D]. 周晓燕. 苏州大学, 2013(09)
  • [4]1978-2003年间中国城市流行音乐发展和社会文化环境互动关系研究[D]. 王思琦. 福建师范大学, 2005(07)
  • [5]零点乐队悲喜十年风雨高歌[J]. 华文. 聪明泉(中学版), 2004(01)

标签:;  ;  ;  ;  ;  

零点乐队喜怒哀乐唱了十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