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E~2PROM器件在网络控制洗衣机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延毓[1](2019)在《面向客户侧能源互联的即插即用技术与接入终端研究》文中认为目前,可再生能源发电和分布式储能系统等智能供用能设备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模糊了能源产业的供需界限,用户由电能的消费者转变为生产消费者。然而由于可再生能源的间歇性和随机性,其大规模的接入会对电网的正常运行带来很大的冲击。相关研究表明,在需求侧能源互联的角度可以有效抑制可再生能源的并网功率,使之满足预期值,同时负荷的峰谷差也能明显减小。本文依托国家电网科技项目“面向客户侧能源互联的智能用电灵活接入与互动服务技术研究(YDB17201700249)”,构建了客户侧家庭能量管理系统,并设计开发了即插即用接入终端,实现客户侧的需求响应。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研究了家庭能量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并对光伏发电系统、蓄电池储能系统、热水器和电动汽车进行数学建模。以4种典型的供用能设备为对象,采用粒子群算法,得出日前优化用电方案。利用模型预测控制理论,当实际光伏出力与日前预测存在偏差时,通过模型预测,以蓄电池的充放电功率为控制变量,使得被控制量尽可能的追踪日前预测。结果表明,用电习惯、供用能设备的互联互通等因素都可以降低用户的运行成本,用户参与需求响应业务既可以缓解用电高峰时期的供电压力,同时多余的电能也可以向电网售电,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然后,用户参与需求响应业务需要在电网侧和客户侧建立交互通道,鉴于此,分析了即插即用接入终端的功能定位,并对即插即用的关键技术进行研究。终端作为外接设备与电网管理平台之间的通信桥梁,主要实现设备的协议识别、协议库的建立、需求响应命令的管理与执行等功能。基于此,本文研究了 3种即插即用的关键技术,分别是多协议自动识别柔性匹配技术、基于HeartBeat信息的实时监测技术以及基于XML的可扩展电子表单的设计方法。最后,本文完成了即插即用接入终端的硬件设计和软件开发,并进行试验验证。硬件方面,设计了终端的系统结构图,采用模块化和嵌入式的设计理念,模块间功能独立,有良好的可扩展性,且方便后期维护。软件方面,对系统的应用层进行研究,采用面向连接的socket编程建立通信线程,开发系统的上行通信、下行通信以及人机交互模块,实现外接设备和管理平台的双向互动。通过调研选择电动汽车充电桩、电热水器、光伏逆变器作为试验对象,接入中国电科院供需互动实验室的智慧能源管理系统,验证电网管理平台可以通过此终端实现客户侧的需求响应业务,证明本文所设计开发系统的有效性与可实施性。
陈杰[2](2019)在《一种基于近红外光的投入式浊度仪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水是人类日常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源,但目前全球范围的水污染都非常严重。浊度是指光线通过溶液时所受到的阻碍程度。很多疾病的传播就是由于一些病毒以及细菌附着在这些细小的颗粒上降低了臭氧、氯离子等对水的杀菌消毒作用所导致的。因此,水环境的保护与改善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而浊度作为水质检测中重要的指标之一,实现对浊度的准确测量就显得尤为重要。针对上述问题,本文设计了一种测量范围为0-1000NTU的基于近红外光的直接投入式浊度仪,主要完成的研究工作如下:(1)介绍了浊度测量的基本原理,包括朗伯-比尔定律与水样对光的散射作用。研究了浊度检测的方法,包括透射法、散射法以及比值法并作对比分析,选取了适合本文的测量方法。(2)完成了光源和光电探测器的选型,利用软件SolidWorks设计了该浊度仪测试探头的结构,并完成了该测试探头的密封。(3)根据该浊度仪的要求,选取了STM32单片机作为本系统的主芯片,其适合高性能、低成本、低功耗的嵌入式应用设计。利用软件Altium Designer完成了该浊度仪的硬件系统设计,硬件电路主要由I/V转换电路、放大电路、滤波电路、显示电路以及E2PROM电路构成。(4)基于Keil uVision4环境开发了该浊度仪的软件系统设计,主要模块包括初始化模块、采样与数据处理模块、标定模块以及人机交互界面模块。(5)完成了浊度仪的外壳设计和浊度标准液的配制,对测试探头进行了稳定性试验并作分析,完成了仪器的标定工作并进行了该浊度仪的性能测试与分析。与传统的浊度仪相比,该浊度仪具有测量方法简便,电路结构简单、功耗低等优点,且实验结果表明:该仪器灵敏度高、测量重复性好、测量精度高,有利于实际应用。
曹彦飞[3](2019)在《永磁无刷直流电机转矩控制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永磁无刷直流电机以其结构简单,运行可靠,功率密度高等优点,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工农业生产、日产生活等领域,而电磁转矩的控制性能将直接影响整个电机系统在各应用领域的运行品质。为此,本文围绕永磁无刷直流电机在电动状态和制动状态下的高性能转矩控制展开深入研究。针对三相电压源逆变器-永磁无刷直流电机系统,本文深入分析了电机在电动状态和制动状态下,采用PWM调制方式时的转矩控制性能。经分析可知:电动状态下,由于直流侧电压的限制,采用两相开关模式的调制方式无法抑制高速区间的换相转矩波动;而制动状态下,采用两相开关模式的双极性调制方式时,虽然可以实现良好的转矩控制,但无法同时兼顾有效的制动能量回馈。针对三相电压源逆变器-永磁无刷直流电机系统在电动状态下采用两相开关模式无法抑制高速区间换相转矩波动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主辅矢量选择的直接转矩控制策略。在正常导通期间和换相期间,分别探讨了所有端电压组合状态与各转矩变化率的映射关系,通过分析不同取值的端电压对转矩变化率的影响规律,建立了主矢量和辅助矢量选择表。特别在换相期间,为了避免切换控制策略,在电机运行的高速区间和低速区间构建了统一的矢量选择机制。提出的策略可以在宽转速范围内有效抑制换相转矩波动。针对三相电压源逆变器-永磁无刷直流电机系统中有限的直流侧电压在电动状态下无法抑制全速范围内换相转矩波动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二极管辅助升降压逆变器的转矩控制策略。根据二极管辅助升降压逆变器的工作模式及永磁无刷直流电机的运行方式,构建了四种开关矢量。在正常导通期间和换相期间,分别阐明了不同开关矢量共同作用维持相电流平稳时端电压需要满足的约束条件。以抑制转矩波动和降低开关管电压应力为目标,设计了各个开关矢量的作用时间及作用顺序。提出的策略可以在全速范围内有效抑制换相转矩波动。为了在电动状态和制动状态下同时实现良好的转矩控制,且兼顾有效的制动能量回馈,本文设计了一种无感混合储能拓扑结构。基于该拓扑结构探究了永磁无刷直流电机在不同工作模式下的运行机制。重点分析了制动模式下,不同开关矢量对制动转矩控制和制动能量回馈的影响,从而确定了各个矢量作用的优先等级。以此为基础,构建了基于平均等级排序的开关矢量选择机制。在整个制动过程中,提出的控制策略可以实现制动转矩平稳控制和制动能量回馈的同时兼顾。通过搭建硬件实验平台,对电动状态和制动状态下提出的转矩控制策略进行了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证明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和提出策略的可行性。
杨波[4](2019)在《基于超级电容续航的时变放卷过程多电机速度张力协同测控系统》文中提出无张力传感器的速度-张力协同测控系统对于简化带材的生产设备、减少维护量、降低生产成本等具有重要意义。至今对于带材生产过程的张力观测算法,以及电机控制算法的方案有很多,但是大多都脱离了实际带材的生产场景。针对带材放卷生产的启动阶段、正常运行阶段、停车阶段的不同工况的带材速度-张力协同测控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时变放卷过程的带材张力观测及电机控制算法。同时利用超级电容续航特性,解决当系统遇到异常掉电时无法安全停车的问题。首先,本文介绍了卷绕物生产过程多电机协同测控方案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从而确定了主要研究内容。在明确系统主要功能及总体研究方案前提下,介绍了卷绕物张力的检测方法,选定直驱式PMSM作为系统执行电机,并对电机的矢量调制技术做理论分析。通过建立时变放卷过程多电机速度-张力协同测控系统的数学模型,为不同工况下的张力观测与控制提供了理论基础。然后,在所建立的系统模型基础上,针对不同工况(启动、正常运行、停车)提出相对应的张力观测算法与电机控制算法。其中,正常运行阶段通过两轴间速度信号实现张力观测,结合基于速度链的PID调节算法实现多电机协同测控;启动与停车阶段分别提出基于系统加/减速度惯性与系统摩擦补偿的作为启动阶段张力观测算法,利用系统动力学方程实现停车阶段张力观测,结合两轴电机间相对误差的动态补偿以及模糊PID控制算法,实现多电机协同测控。通过选定合适的各阶段切换点,实现系统稳定运行。仿真验证了测控算法的可行性。最后,根据测控算法的仿真验证,设计了系统的软硬件。其中硬件部分主要包括系统控制板、驱动板、人机交互界面板、直驱式PMSM驱动板、超级电容充放电驱动板;软件部分主要对系统结构做了简要介绍,并且分析了张力观测算法程序、控制算法程序、人机界面程序、PMSM调制技术程序的基本流程,并实现软硬件联调。
何秀娟[5](2017)在《基于二维测距的移动机器人室内场景识别方法研究》文中认为智能移动机器人作为人工智能发展重要的衍生产品,极大的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场景识别是针对智能移动机器人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移动机器人的诸多功能如定位、导航、路径规划的实现都基于良好的场景识别能力。利用二维测距信息来进行移动机器人室内场景识别技术的研究是当前一大热点。激光雷达具有分辨率高与扫描范围广的优点,本文针对多种室内场景混合的情况,研究了利用激光测距信息及基于局部感受野的极限学习机进行场景分类的方法;声纳传感器具有低成本、装置简易的优点,本文针对室内布置由于人类行为不断发生变化的情况,研究了一种基于声纳测距特征融合的室内场景识别方法。本文主要完成的工作如下所述:首先对智能移动机器人的发展历史及其对人类社会发展所造成的变革进行了调研,总结了室内场景识别技术研究的背景及意义。深入分析了室内场景识别技术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式及所面临的困难。其次在Linux下,利用机器人操作系统与Gazebo仿真器模拟真实生活场景搭建了厨房、卫生间、客厅、卧室四类3D仿真环境,同时搭建了Pioneer 3-AT移动机器人模型并配置了激光雷达测距系统以及声纳传感器测距系统。并在仿真环境中,采集了大量的虚拟激光雷达测距信息与声纳测距信息,生成了数据集。针对测距数据离散、特征较弱的缺点,将其转化为二值化图像,有效的表示了室内环境的大小及形状特征。传统分类器SVM具有训练复杂、耗时长、易产生局部最优解的缺点,本文利用基于局部感受野的极限学习机算法作为分类器,避免了参数迭代调整的过程,大大提高了效率。最后利用虚拟激光雷达测距信息对室内场景识别技术进行了研究,并利用真实激光测距数据集DR Dataset进行分类实验来验证所研究的场景识别方法的有效性与仿真环境的可靠性。此外,利用虚拟声纳传感器测距信息对布置不断变化的室内场景进行了分类方法的研究,并且将相邻四次距离测距数据进行了融合,有效地提高了分类正确率。
王付兵[6](2017)在《滚筒洗衣机用直流无刷电机控制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制造工业水平的提升,稀土永磁直流无刷电机得到发展和应用。直流无刷电机以其具有的机械结构简单、运行高效率低噪声以及高可靠性等优点,正逐渐成为洗衣机的首选机型,并且直流无刷电机最大的特点就是改变了以往电机采用的机械换相,采用电子换相,克服了传统电机机械摩擦产生的一系类问题,提高了电机的使用寿命。本文在分析直流无刷电机自身的机械特性和相应的数学模型基础上,结合一定的控制算法,设计一种安全可靠,完全符合市面上洗衣机应用功能需求的驱动系统。首先确定了以滚筒式的机械结构洗衣机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并介绍了滚筒洗衣机用直流无刷电机在国内外的发展及其控制系统的研究现状。采用模糊自适应整定PID为主的算法控制DSP发出供给三相全桥电路的PWM波的周期和占空比,普通PID为辅,以电机绕组电流为控制对象,补偿对DSP输出PWM波的周期和占空比,整个系统形成对电机转速的双闭环控制。其次对直流无刷电机及其控制系统在MATLAB/Simulink中建立系统仿真模型,并根据实际控制系统的要求选择合适的各项参数,来验证该系统对无刷直流电机运行状态是否良好以及转矩的输出稳定性能。最后采用DSP芯片为控制核心,对直流无刷电机控制系统及滚筒洗衣机人机交互装置进行硬件设计,并在该系统硬件的基础上编写、调试相应软件、优化相应程序语句,满足相关应用功能需求,再进行实验来验证该研究设计可行性及滚筒洗衣机控制系统的可靠性。
裴楚[7](2016)在《开关磁阻电机在洗衣机驱动控制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能效标准的实施使得节能、环保的智能洗衣机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家用洗衣机通过电机驱动滚筒或波轮转动产生水流,再结合滚筒、波轮产生力来洗涤衣物。高效节能的电机及其控制系统是实现节能降耗的关键,对家电更新换代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开关磁阻电机及其控制系统结构简单、功率电路简单可靠、能够在较宽的调速范围内平滑调速,在航空航天、家用电器、牵引运输等行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了提升洗衣机的性能,本文通过仿真分析建立开关磁阻电机驱动系统模型并采用单片机实现电压斩波和移角度控制的调速方案。经实验证实,本开关磁阻电机系统具有起动转矩大、起动电流低、适合频繁起停和正反转的优良特性,适合在家电驱动系统中应用。本文的具体内容如下:1)总结目前市场上洗衣机驱动电机的研究概况,分析开关磁阻电机的基本工作原理、控制策略和运行特性。2)从洗衣机应用场合的需求出发,综合考虑系统性能,搭建开关磁阻电机非线性模型,选用电压斩波和角度位置相结合控制方案,采取电流、转速双闭环控制方式搭建控制系统模型,仿真验证了所选择方案的合理性。3)从家用洗衣机的运行特点和设计要求出发,本文选用单片机C8051F310作为控制处理器,进行控制器、整流电路、功率变换电路、转子位置检测电路和其他辅助电路在内的硬件电路设计。软件编程采用模块化设计,使系统具有较强的可读性,且易于修改,进行主程序和包括转速计算程序、ADC中断程序、软件抗干扰程序和PI调节器设计等在内的子程序设计。4)通过系统调试不断完善,实现了电机在02150rpm范围内的平滑调速,符合在全转速度段均有较高的输出效率的项目要求,成功将其应用在家用洗衣机领域,对推动家电领域产品的更新换代起了积极的作用。
吴格[8](2016)在《建筑电气监控系统总线节点的功能可配置性开发》文中认为随着计算机、信息和控制技术的进步和人们对高效、舒适、便利的生活和工作环境的不断追求,智能建筑应运而生并得到快速发展。楼宇自动化系统,即建筑电气监控系统,是建筑智能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是实现对整个建筑物内所有设备的监控,监控信息的传输依赖于现场总线技术,传统的现场总线挂接的节点功能比较单一,所以总线节点配置的内容的丰富性和多样性都比较低。为此,本文针对自主开发的现场总线技术设计了建筑电气监控系统的总线节点的功能可配置性,从而提升了整个监控系统的灵活度。本文在明确建筑电气监控系统总的目标的前提下,首先对自主开发的现场总线进行介绍,并依据该现场总线的特性进行了总线系统框架的搭建工作,系统采用典型的三层网络拓扑结构,总线节点通过现场总线连接进而耦合到总线网关,总线网关作为中间桥梁,可以通过USB接口连接到监控服务平台,并支持Wi-Fi通信。综合考虑到便于通信协议关键技术的施行和运用,制定出适合本总线通信报文的封装格式,最后根据报文功能和用途的不同,将报文分成指令报文、查询报文、反馈报文和配置报文。建筑电气监控系统的整体框架和通信协议的实现为总线节点的可配置性奠定了基础。总线节点的功能可配置性是指通过对节点微控制器的存储区重复写入定制的数据,使得总线节点的输入对输出的控制变得不再单一。本文首先对总线节点的配置功能进行定义,将总线节点的配置内容分成五大类:节点属性类、电力开关输入类、传感器输入类、状态输出类及跳转指令类。配置的数据采用的是总线节点微处理器内部的E2PROM进行存储,由于每个节点存储的配置数据量非常庞大,所以存储方式采用树状结构,配置的内容(包括节点属性、电力开关、传感器输入量、状态输出量等)都是占用树状图的一个主分支,触发方式以及控制目标从属于主分支下的子分支。然后根据总线报文的通信协议的规范,将不同对象的配置内容写入到相应地址的E2PROM中去,在某个输入量触发时可以根据不同的配置实现不同的功能控制。本文最后针对开发的建筑电气监控系统围绕着总线节点的功能可配置性进行了各项测试,包括系统硬件电路测试,配置信息的准确写入测试及节点可配置性功能测试。测试结果表明,系统硬件运行稳定可靠;总线报文的收发准确。总线节点的功能可配置性具有丰富的操作性,可以大幅提高监控系统的应用灵活性。
杜强[9](2016)在《基于FPGA的智能洗衣机控制器的研究与仿真设计》文中指出对衣物进行洗涤是每个家庭所必须的日常工作,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洗衣机的各种要求与期待也同样变的越来越高。而在最近这几年,智能家居的概念已铺天盖地的袭来,顺应着时代的潮流,洗衣机自然也是朝着更加智能化的方向向前发展。本文以FPGA技术和模糊神经网络(FNN)控制及遗传算法为基础,对智能洗衣机控制器系统进行研究设计。将FPGA的并行处理技术与模糊、神经网络和遗传算法相结合,采用自顶向下分块设计的原则提出了一种适用于FPGA实现的智能洗衣机控制器的设计。智能洗衣机控制器系统的主控制器是由模糊控制器、神经网络学习系统和遗传算法优化系统三部分组成,通过神经网络学习系统为模糊控制器提供优化的权重数据,而通过遗传算法优化神经网络的学习参数。一方面可提高控制系统的精确度,另一方面可加快控制系统的响应速度,使其在学习时间上比传统FNN有鲜明改善,能够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在控制器系统中加入了基于安卓的手机远程控制APP,一方面是为了满足远程消费者的需求,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顺应智能家居可控性发展大趋势。在各个感应器对洗涤的衣物进行数据采集后,传输信号给FPGA控制器,将数据分别带入其所属隶属度函数中并计算其在不同模糊区间上的隶属度,再通过隶属度所属不同模糊区间在规则库中找到相匹配的模糊规则,并且通过取小运算得到每一条规则前提的可信度,将输出相同的所有规则合并取最大可信度可得到不同输出的可信度,最后用重心法进行反模糊化处理来确定衣物洗涤的时间、强度、用水量以及洗涤温度和洗涤剂使用量。通过分析各个阶段的仿真结果可知,本文采取的算法不仅处理速度可以满足现有的实时性要求,而且在控制精度方面也具有优势,具有很好的可靠性和鲁棒性。
冯伟松[10](2015)在《基于Cortex-M4微功耗数据采集器的硬件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在电子产品的设计和应用中,如何控制系统的功耗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议题。近年来,ARM公司设计的32位Cortex-M内核被越来越多的MCU原厂商采纳,其中作为Cortex-M系列中的佼佼者,ARM Cortex-M4处理器是由ARM专门开发的最新嵌入式处理器,旨在满足如今混合数字信号控制市场,对效率更高、使用更简便的控制和信号处理功能的迫切需求。同时,ARM Cortex-M4处理器为汽车系统、嵌入式音频和电源管理、电机控制以及工业自动化等领域,提供了一种更为灵活的、新兴类别的解决方案。本文通过对Cortex-M4处理器的优良性能和关键技术的深入研究,并与同类产品的性能进行细致的对比,提出了一种以基于Cortex-M4的微控制器为核心,对外围电路进行重新设计和优化,并加以实现。从而替代以MSP430为控制核心的数据采集器的设计方案。主要用于在油田等工业生产环境中,对液位、温度、压力、流量等各种数据进行采集。使其在不同的工作模式下,达到性能更强、功耗更低的目标。最终系统测试的结果表明,本次设计和实现的数据采集器系统在性能和功耗上,都有很大的优越性。可以预见,在应用于工业生产后,对于降低成本与功耗,将具备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二、E~2PROM器件在网络控制洗衣机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E~2PROM器件在网络控制洗衣机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面向客户侧能源互联的即插即用技术与接入终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客户侧能量管理系统 |
1.1.2 即插即用技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客户侧能量管理系统研究现状 |
1.2.2 即插即用技术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2 家庭能量管理系统研究 |
2.1 概述 |
2.2 家庭能量管理系统结构分析 |
2.2.1 功能与需求 |
2.2.2 组成部分 |
2.3 客户侧供用能设备的数学建模 |
2.3.1 光伏发电模型 |
2.3.2 储能系统模型 |
2.3.3 电热水器模型 |
2.3.4 电动汽车模型 |
2.4 基于改进粒子群算法的日前优化运行 |
2.4.1 目标函数 |
2.4.2 约束条件 |
2.4.3 求解算法 |
2.5 基于模型预测控制的实时优化运行 |
2.5.1 预测模型 |
2.5.2 滚动优化 |
2.5.3 反馈校正 |
2.6 算例分析 |
2.6.1 算例参数 |
2.6.2 优化结果 |
2.7 本章小结 |
3 客户侧能源互联的即插即用技术 |
3.1 功能分析 |
3.2 多协议自动识别柔性匹配技术 |
3.3 基于HeartBeat信息的设备状态实时监测技术 |
3.4 基于XML的可扩展电子数据表单的设计方法 |
3.4.1 xTEDS的设计 |
3.4.2 XML的安全技术 |
3.5 本章小结 |
4 客户侧即插即用接入终端的设计与开发 |
4.1 即插即用接入终端的硬件系统设计 |
4.2 即插即用接入终端的软件系统开发 |
4.2.1 Linux嵌入式操作系统 |
4.2.2 面向连接的socket编程 |
4.2.3 下行通信模块 |
4.2.4 上行通信模块 |
4.2.5 人机交互模块 |
4.3 本章小结 |
5 客户侧即插即用接入终端的试验验证 |
5.1 客户侧能源互联系统组成 |
5.2 试验验证 |
5.3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一种基于近红外光的投入式浊度仪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浊度的基本概念 |
1.3 国内外发展历史及现状 |
1.3.1 国外浊度仪的现状 |
1.3.2 国内浊度仪的现状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2 测量原理及方法 |
2.1 测量原理 |
2.1.1 朗伯-比尔定律 |
2.1.2 水样对光的散射作用 |
2.2 测量方法 |
2.2.1 透射法 |
2.2.2 散射法 |
2.2.3 比值法 |
2.3 测量方法的选取 |
2.4 本章小结 |
3 浊度仪的硬件系统设计 |
3.1 硬件系统总体结构 |
3.2 测试探头整体设计 |
3.2.1 光源的选型 |
3.2.2 光电转换器的选型 |
3.2.3 测试探头结构设计 |
3.3 复位及晶振电路 |
3.3.1 复位电路 |
3.3.2 晶振电路 |
3.4 电源模块设计 |
3.5 信号获取及处理电路 |
3.5.1 前置信号处理电路的设计 |
3.5.2 I/V转换电路设计 |
3.5.3 放大电路的设计 |
3.6 E2PROM电路设计 |
3.7 LCD显示电路设计 |
3.8 JTAG电路设计 |
3.9 串口通信电路设计 |
3.10 本章小结 |
4 浊度仪的软件系统设计 |
4.1 开发环境介绍 |
4.2 软件系统总体流程图 |
4.3 初始化模块 |
4.4 采样与数据处理模块 |
4.5 标定模块 |
4.6 字模获取模块 |
4.7 人机交互界面设计 |
4.8 本章小结 |
5 实验结果和分析 |
5.1 浊度液的配制 |
5.2 测试探头的稳定性实验 |
5.3 浊度仪的标定实验 |
5.4 浊度仪的性能测试及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B.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C.学位论文数据集 |
致谢 |
(3)永磁无刷直流电机转矩控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永磁无刷直流电机转矩波动产生原因 |
1.3 永磁无刷直流电机转矩波动抑制方法的研究现状 |
1.3.1 电动状态下转矩波动抑制方法 |
1.3.2 制动状态下转矩波动抑制方法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PWM调制方式下永磁无刷直流电机的转矩控制 |
2.1 永磁无刷直流电机的数学模型 |
2.2 电动状态下PWM调制方式的转矩控制性能 |
2.2.1 正常导通期间的转矩控制 |
2.2.2 换相期间的转矩控制 |
2.3 制动状态下PWM调制方式的转矩控制性能 |
2.3.1 正常导通期间的转矩控制 |
2.3.2 换相期间的转矩控制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电动状态下基于三相电压源逆变器的主辅矢量转矩控制 |
3.1 正常导通期间的转矩控制方法 |
3.1.1 转矩变化率分析 |
3.1.2 主辅矢量选择表建立 |
3.1.3 矢量作用占空比计算 |
3.2 换相期间的转矩控制方法 |
3.2.1 转矩变化率分析 |
3.2.2 主辅矢量选择表建立 |
3.2.3 矢量作用占空比计算 |
3.3 基于三相电压源逆变器的主辅矢量转矩控制策略结构设计 |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电动状态下基于二极管辅助升降压逆变器的转矩控制 |
4.1 二极管辅助升降压逆变器驱动系统的运行原理 |
4.1.1 二极管辅助升降压逆变器的工作模式 |
4.1.2 二级管辅助升降压逆变器的开关矢量构建 |
4.2 换相期间的转矩控制方法 |
4.2.1 非换相相电流分析 |
4.2.2 电流控制器设计 |
4.3 正常导通期间的转矩控制方法 |
4.4 基于二极管辅助升降压逆变器的转矩控制策略结构设计 |
4.5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制动状态下基于无感混合储能拓扑结构的转矩控制 |
5.1 能量存储系统-永磁无刷直流电机运行模式 |
5.2 制动运行模式下开关矢量构建 |
5.3 永磁无刷直流电机制动转矩控制策略 |
5.3.1 正常导通期间制动转矩预测模型 |
5.3.2 换相期间制动转矩预测模型 |
5.3.3 开关矢量选择机制 |
5.3.4 控制策略整体结构 |
5.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4)基于超级电容续航的时变放卷过程多电机速度张力协同测控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1.3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章安排 |
第2章 时变放卷过程速度-张力协同测控系统总体方案 |
2.1 系统的主要功能与总体方案 |
2.2 时变放卷过程速度-张力协同测控系统结构及工作原理 |
2.3 时变放卷过程速度-张力协同测控系统建模与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时变放卷过程速度-张力协同测控系统建模与分析 |
3.1 时变放卷系统张力检测的基本方法 |
3.2 直驱式PMSM工作原理与建模分析 |
3.2.1 直驱式PMSM基本工作原理与结构 |
3.2.2 直驱式PMSM矢量控制系统的建模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时变放卷过程速度-张力协同测控算法研究 |
4.1 时变放卷过程张力观测算法研究 |
4.1.1 时变放卷系统正常运行时的张力观测算法设计 |
4.1.2 时变放卷系统启动过程的张力观测算法设计 |
4.1.3 时变放卷系统停车过程速度-张力观测算法设计 |
4.2 时变放卷系统执行机构控制算法研究 |
4.2.1 时变放卷系统正常运行时直驱式PMSM控制算法设计 |
4.2.2 时变放卷系统启动与停车时直驱式PMSM控制算法设计 |
4.2.3 系统启动与停车时电机控制算法仿真分析 |
4.3 多电机协调控制器研究 |
4.4 时变放卷过程各阶段切换与测控算法汇总 |
4.5 时变放卷系统各运行工况的测控算法仿真分析 |
4.5.1 时变放卷系统的基本参数设定 |
4.5.2 时变放卷系统启动与停车阶段V-F协同测控仿真分析 |
4.5.3 时变放卷系统正常运行阶段V-F协同测控仿真分析 |
4.5.4 时变放卷系统整过程V-F协同测控仿真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时变放卷过程速度-张力协同测控系统硬件设计 |
5.1 多电机系统硬件总体框图 |
5.1.1 协同测控系统功能 |
5.1.2 主要元器件介绍与选型 |
5.2 执行电机主电路与电源电路设计 |
5.2.1 主电路与辅助电源电路 |
5.2.2 PWM隔离电路 |
5.2.3 相电流检测电路 |
5.2.4 IPM保护检测电路 |
5.3 协同测控系统控制电路设计 |
5.3.1 开关信号调理电路及嵌入式CPU的最小系统电路 |
5.3.2 光电编码器信号调理电路 |
5.3.3 脉冲信号与模拟信号调理电路 |
5.4 协同测控系统人机界面设计 |
5.4.1 人机交互界面 |
5.4.2 人机界面电路 |
5.5 超级电容续航控制电路设计 |
5.6 系统整机连接关系与工作过程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时变放卷过程速度-张力协同测控系统软件设计 |
6.1 时变放卷系统软件总体方案 |
6.1.1 系统软件功能与主程序 |
6.1.2 STM32固件库与UCOS-Ⅱ操作系统简介 |
6.2 系统速度-张力协同测控算法程序 |
6.2.1 张力观测算法程序 |
6.2.2 控制算法程序 |
6.2.3 相电流检测程序 |
6.2.4 人机界面程序 |
6.3 直驱式PMSM控制程序 |
6.4 程序调试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本文主要工作的总结 |
7.2 进一步工作的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多电机协同测控系统相关图样 |
附录2: 作者在读期间的科研情况 |
(5)基于二维测距的移动机器人室内场景识别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室内场景识别及其研究现状 |
1.2.1 基于视觉图像的室内场景识别的研究现状 |
1.2.2 基于测距信息的室内场景识别的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仿真平台的搭建及测距信息的采集 |
2.1 机器人操作系统 |
2.2 仿真环境 |
2.2.1 Gazebo仿真器 |
2.2.2 家庭仿真环境与移动机器人模型 |
2.3 距离扫描信息的采集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特征提取与基于局部感受野的极限学习机 |
3.1 二值化图像特征的提取 |
3.2 环投影特征向量的提取 |
3.3 基于局部感受野的极限学习机 |
3.3.1 极限学习机 |
3.3.2 基于局部感受野的极限学习机的实现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激光雷达测距的室内场景识别实验 |
4.1 基于仿真环境测距数据的实验研究 |
4.2 基于公共数据集DR Dataset的实验验证 |
4.2.1 第一种实验背景下的测试结果 |
4.2.2 第二种实验背景下的实验结果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声纳测距信息的室内场景识别实验 |
5.1 声纳传感器测距数据的采集 |
5.2 基于二值化图像特征的场景识别实验 |
5.3 基于特征融合的场景识别方法与实验 |
5.4 基于激光雷达测距信息的对比实验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6.1 全文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致谢 |
(6)滚筒洗衣机用直流无刷电机控制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1.2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现状 |
1.4 滚筒洗衣机控制系统存在的问题 |
1.5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1.6 本章小结 |
2 滚筒洗衣机的直流无刷电机结构原理和数学模型 |
2.1 滚筒洗衣机的直流无刷电机基本结构 |
2.1.1 电机本体 |
2.1.2 霍尔位置传感器 |
2.1.3 开关电路 |
2.2 滚筒洗衣机的直流无刷电机运行原理 |
2.3 滚筒洗衣机采用的PWM控制技术 |
2.4 滚筒洗衣机的直流无刷电机数学模型 |
2.4.1 三相电压平衡方程 |
2.4.2 状态方程和等效电路 |
2.4.3 电磁转矩方程 |
2.4.4 滚筒洗衣机的直流无刷电机运动方程 |
2.5 本章小结 |
3 滚筒洗衣机用直流无刷电机模糊自适应整定PID控制 |
3.1 模糊控制的基本原理 |
3.2 模糊控制器的组成 |
3.2.1 模糊化接口 |
3.2.2 推理机 |
3.2.3 解模糊化接口 |
3.3 模糊自适应整定PID控制原理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Simulink的滚筒洗衣机用直流无刷电机模糊自适应整定PID仿真 |
4.1 滚筒洗衣机用直流无刷电机控制系统的模糊控制规则表的制定 |
4.2 滚筒洗衣机用直流无刷电机控制系统的仿真模型 |
4.2.1 滚筒洗衣机用直流无刷电机的仿真模型 |
4.2.2 模糊自适应整定PID仿真模块 |
4.2.3 参考电流仿真模块 |
4.2.4 电流滞环仿真模块 |
4.2.5 转矩计算仿真模块 |
4.2.6 电压逆变仿真模块 |
4.3 滚筒洗衣机用直流无刷电机控制系统的仿真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滚筒洗衣机用直流无刷电机控制系统的硬件电路设计 |
5.1 控制系统硬件电路总体结构设计 |
5.2 DSP TMS320F28335简介 |
5.3 PWM缓冲隔离电路 |
5.4 直流无刷电机驱动逆变电路 |
5.4.1 驱动电路 |
5.4.2 逆变电路 |
5.5 供电电源及信号检测电路 |
5.6 本章小结 |
6 滚筒洗衣机用直流无刷电机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6.1 DSP集成开发环境软件简介 |
6.2 滚筒洗衣机主控制程序设计 |
6.2.1 滚筒洗衣机的直流无刷电机过流过压保护软件流程 |
6.2.2 定时器中断处理软件流程 |
6.2.3 滚筒洗衣机的直流无刷电机定子位置cap中断处理流程 |
6.2.4 自适应模糊PID控制算法调节滚筒洗衣机转速流程图 |
6.2.5 按键及液晶显示程序处理流程 |
6.3 本章小结 |
7 实验验证 |
7.1 滚筒洗衣机控制系统各模块实物图 |
7.2 滚筒洗衣机控制系统运行后相关波形 |
7.3 滚筒洗衣机不同洗涤模式的软件设计与调试 |
7.4 本章小结 |
8 总结与展望 |
8.1 总结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7)开关磁阻电机在洗衣机驱动控制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洗衣机电机的研究概况和发展方向 |
1.3 开关磁阻电机在国内外的发展概况和研究现状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开关磁阻电机的基本工作原理 |
2.1 开关磁阻电机基本工作原理及基本方程 |
2.2 开关磁阻电机驱动系统的基本结构与运行原理 |
2.3 开关磁阻电机的控制方式 |
3 开关磁阻电机洗衣机控制系统建模 |
3.1 开关磁阻电机建模分析 |
3.2 开关磁阻电机应用于洗衣机的控制系统模型分析 |
3.3 仿真验证 |
4 开关磁阻电机控制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
4.1 系统的总体设计 |
4.2 控制器设计 |
4.3 整流电路设计 |
4.4 功率变换器设计 |
4.5 转子位置检测电路设计 |
4.6 辅助电路设计 |
5 开关磁阻电机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5.1 系统转速分段控制方式分析 |
5.2 主程序设计 |
5.3 各子程序设计 |
6 系统调试及实验结果分析 |
6.1 实验装置 |
6.2 实验结果分析 |
7 全文总结 |
7.1 全文总结 |
7.2 课题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建筑电气监控系统总线节点的功能可配置性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趋势及现状 |
1.3 主要的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2 建筑电气监控系统的构成 |
2.1 建筑电气监控系统框架 |
2.2 建筑电气监控系统硬件设计 |
2.2.1 现场总线技术 |
2.2.2 总线网关 |
2.2.3 总线节点 |
2.3 建筑电气监控系统协议设计 |
2.3.1 通信协议的关键技术 |
2.3.2 通信报文的基本格式 |
2.3.3 通信报文的类别 |
2.4 系统硬件及通信协议对总线节点配置可行性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总线节点的功能可配置特性的定义及存储 |
3.1 总线节点可配置性定义 |
3.2 总线节点配置方案的选取 |
3.3 总线节点配置信息的存储 |
3.3.1 E~2PROM的介绍 |
3.3.2 E~2PROM的操作 |
3.4 配置内容的存储分配方案 |
3.5 本章小结 |
4 功能可配置性的具体内容及实现 |
4.1 节点属性配置 |
4.2 节点开关输入量的配置 |
4.3 节点传感器输入量的配置 |
4.4 节点状态输出类配置 |
4.5 节点跳转类配置 |
4.6 本章小结 |
5 测试及结果分析 |
5.1 系统测试环境 |
5.2 系统硬件测试 |
5.3 配置功能测试 |
5.3.1 总线节点属性类测试 |
5.3.2 电力开关短按配置测试 |
5.3.3 状态输出类配置测试 |
5.3.4 延时跳转指令配置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9)基于FPGA的智能洗衣机控制器的研究与仿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智能洗衣技术研究现状 |
1.2.1 智能洗衣技术的国外研究现状 |
1.2.2 智能洗衣技术的国内研究现状 |
1.3 课题来源及研究内容 |
1.3.1 课题来源 |
1.3.2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系统功能结构研究与应用技术概述 |
2.1 相关应用技术概述 |
2.1.1 模糊控制技术 |
2.1.2 神经网络控制技术 |
2.1.3 遗传算法技术 |
2.1.4 FPGA技术 |
2.1.5 基于安卓的APP技术 |
2.2 系统功能及结构设计 |
2.2.1 系统功能设计 |
2.2.2 结构设计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智能洗衣机控制系统及FPGA实现 |
3.1 引言 |
3.2 模糊控制器模块 |
3.2.1 模糊系统约束 |
3.2.2 模糊规则 |
3.2.3 清晰化处理与系统输出 |
3.3 基于BP神经网络的模糊控制器 |
3.3.1 模糊神经网络控制器 |
3.3.2 BP神经网络与模糊系统的等价关系 |
3.4 遗传算法优化模块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安卓的智能手机APP控制系统 |
4.1 引言 |
4.2 智能手机APP控制客户端设计 |
4.2.1 需求分析 |
4.2.2 功能模块分析 |
4.2.3 系统实现 |
4.2.4 数据结构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仿真与实验结果分析 |
5.1 引言 |
5.2 智能洗衣机控制器仿真图 |
5.2.1 经典FNN方法的系统响应仿真曲线 |
5.2.2 遗传算法优化的FNN系统响应仿真曲线 |
5.3 基于FPGA智能洗衣机控制器的实现 |
5.3.1 智能洗衣机控制系统顶层结构图 |
5.3.2 智能洗衣机控制系统仿真波形图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10)基于Cortex-M4微功耗数据采集器的硬件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来源 |
1.1.1 研究背景 |
1.1.2 课题来源 |
1.2 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前景 |
1.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2 发展前景 |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5 论文的组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ARM Cortex-M系列处理器功能简介 |
2.1 Cortex-M系列处理器概述 |
2.1.1 Cortex-M系列处理器关键技术 |
2.1.2 Cortex-M系列处理器规范 |
2.1.3 Cortex-M系列处理器性能综述 |
2.2 Cortex-M4 处理器功能分析 |
2.2.1 内核结构 |
2.2.2 信号控制 |
2.2.3 嵌入式应用 |
2.3 基于Cortex-M4 的ATSAM4L研究 |
2.3.1 ATSAM4L概述 |
2.3.2 ATSAM4L功能模块简介 |
2.3.3 ATSAM4L的内部存储 |
2.3.4 微功耗技术PicoPower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数据采集器总体结构设计 |
3.1 数据采集器概述 |
3.1.1 数据采集器的应用分析 |
3.1.2 一般数据采集器组成结构 |
3.2 基于MSP430 数据采集器概述 |
3.2.1 MSP430 系列单片机简介 |
3.2.2 MSP430 数据采集器总体结构 |
3.3 基于Cortex-M4 数据采集系统结构设计 |
3.3.1 系统总体结构 |
3.3.2 数据采集单元设计 |
3.3.3 主控板单元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硬件平台设计 |
4.1 低功耗设计 |
4.1.1 内部电路微功耗设计 |
4.1.2 外部电路的微功耗设计 |
4.1.3 SAM4L的低功耗模式及实现 |
4.2 功能描述 |
4.3 无线传输方案设计 |
4.3.1 Zigbee技术简介 |
4.3.2 Zigbee功能特点 |
4.3.3 Zigbee网络层次设计 |
4.3.4 基于Zigbee的低功耗设计 |
4.3.5 低功耗路由算法分析 |
4.4 器件选择 |
4.4.1 CPU芯片选择 |
4.4.2 其他功能模块主要器件选型 |
4.5 MCU及外围电路设计 |
4.5.1 MCU电路设计 |
4.5.2 复位电路设计 |
4.5.3 存储系统改进 |
4.5.4 Zigbee模块电路设计 |
4.5.5 LCD显示屏关键电路 |
4.5.6 RS485 电路优化 |
4.5.7 电源模块电路设计 |
4.5.8 JTAG接口电路 |
4.6 软件总体设计方案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硬件平台测试 |
5.1 硬件调试 |
5.1.1 测试所需环境和设备 |
5.1.2 上电前测试 |
5.1.3 功能测试 |
5.2 功耗测试 |
5.2.1 现场实时功耗测试分析 |
5.2.2 系统优化前后功耗对比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束语 |
6.1 论文完成的工作 |
6.2 问题和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四、E~2PROM器件在网络控制洗衣机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面向客户侧能源互联的即插即用技术与接入终端研究[D]. 延毓.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2]一种基于近红外光的投入式浊度仪的设计与实现[D]. 陈杰. 重庆大学, 2019(01)
- [3]永磁无刷直流电机转矩控制策略研究[D]. 曹彦飞. 天津大学, 2019(06)
- [4]基于超级电容续航的时变放卷过程多电机速度张力协同测控系统[D]. 杨波.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19(01)
- [5]基于二维测距的移动机器人室内场景识别方法研究[D]. 何秀娟. 河北工业大学, 2017(01)
- [6]滚筒洗衣机用直流无刷电机控制系统的研究[D]. 王付兵. 安徽理工大学, 2017(10)
- [7]开关磁阻电机在洗衣机驱动控制中的应用研究[D]. 裴楚. 华中科技大学, 2016(01)
- [8]建筑电气监控系统总线节点的功能可配置性开发[D]. 吴格. 合肥工业大学, 2016(02)
- [9]基于FPGA的智能洗衣机控制器的研究与仿真设计[D]. 杜强.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16(03)
- [10]基于Cortex-M4微功耗数据采集器的硬件设计与实现[D]. 冯伟松. 西安石油大学, 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