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启发诱导(论文文献综述)
闫晴晴[1](2021)在《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语的现状与优化研究 ——以Q市C小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语作为教师的一种评价语言,兼有教师语言与教育评价双重特性,具有客观性、激励性、启发性、即时性、艺术性等特点。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语是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在实践中的综合表现,是保证课堂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手段与工具,同时也是教师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的重要媒介,普遍应用于课堂教学活动中。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语,既有利于教师调控课堂教学过程,优化师生关系,提高教学质量,又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发展。那么,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语使用现状如何?是否会存在一些问题?是什么原因导致问题的存在?如何进行优化?这便是本文着力调查和探讨的问题。本研究在对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语的内涵、重要性、理想诉求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运用课堂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Q市C小学的数学课堂教学展开了调查,从小学数学教师对于课堂评价语的认识、使用课堂评价语的目的、评价内容、评价对象、评价语的形式与类型、评价语的使用效果以及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语的诉求这几个维度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语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语存在随意性、重结果轻过程现象突出、评价语激励性流于偏失、模式化浓重、艺术性有待提高;导致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学校教学管理规定的忽视与偏失、教师评价观念和语言素养的制约、小学生主观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的限制这三个方面;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优化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语需要学校与教师的共同努力,一方面学校教学管理加强过程性评价是导向,开展相应的主题教研活动、组织培训活动、完善评价机制;另一方面,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是关键,教师要树立科学的评价观念、提高评价能力、优化评价技巧。
石迎春[2](2021)在《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模式建构》文中提出当前教育教学中存在两个突出的问题,一是缺乏“过程”的教育,具有极强的“结果导向”;二是对“归纳教学”重视不够,忽视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学习。小学数学学科,学习内容具有“先验性、抽象性”,儿童掌握这种先于经验、脱离具体情境、经过多次抽象之后的知识存在一定的难度,儿童学习的心理机制要求儿童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应浓缩再现人类数学发展的过程,要经历动手操作、实践探索,要亲历知识的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有过程的归纳教学”作为一种教学理念和方式,旨在回应上述的诉求,变革儿童的学习方式、促进儿童知识的理解与智慧的生成。“有过程的归纳教学”已对当前教育教学改革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而如何更好地在教学中进行实践成为了教育界关注的重点问题。本研究立足实际,以小学数学学科为例,以归纳性教学理论的生成路径为指引,从“宏观的理论阐释——中观的模式建构——微观的教学实践”三个层面对“有过程的归纳教学”做纵深的探查与研究。以“设计本位”研究为研究范式,构建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教学模式,探寻教学的设计与实施策略。本研究围绕三个研究问题:1.什么是“有过程的归纳教学”?2.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模式原型是什么?3.如何修订和完善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模式原型?具体展开了三个方面的工作。首先,本研究从理论和现实两个维度,对“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立论基础进行分析,并基于对国内外关于“过程及过程教学”“归纳及归纳教学”文献的分析,在结合专家访谈的基础上对“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内涵、典型特征及其条件系统进行了阐述。之后以设计本位研究为研究范式,通过三轮的教学迭代对“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理论进行了回应,并对典型特征及其实现条件进行了完善。其次,本研究以“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理论为指引,利用视频图像分析法对小学数学10节典型的“关注过程、注重归纳”的教学课例的典型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得到了“注重过程的归纳式教学”课堂样态是怎样的,之后确定了“有过程的归纳教学”模式原型建构的五个核心要素:“类特征”的学习主题、“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探究性”的操作活动、“贯穿性”的归纳建构、“嵌入式”的学习评价,并以上述研究为基础初步构建了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教学模式(Mode of Procedural Inductive Teaching,以下简称“P-I”教学模式)原型,并从指导思想、功能目标、操作流程和实现条件四个方面对该教学模式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初步构建的“P-I”教学模式具体的操作流程主要有:确立学习目标——设置问题情境——探索新知、建构意义——归纳新知——应用巩固这五个环节。最后,将“P-I”教学模式的原型与小学数学学科的典型案例结合进行具象化,展开了三轮的教学迭代。一方面是将教学理念转化成了实践,另一方面是对教学模式进行检验和修正,同时也对“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意义、价值、内涵等进行回应。第一轮教学研究是尝试和探索阶段,按照之前构建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主要是从宏观的角度对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各个要素进行整体的考察。通过第一轮的教学实践,本研究对“P-I”教学模式原型的操作流程进行了优化,并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了“P-I”教学模式的变式。第二轮是调整和改进的阶段,在第一轮的行动研究的基础上,对“P-I”教学模式进行中观的调整。进一步将教学模式的原型及其变式的操作流程进行优化,并增加了“P-I”教学模式的师生行为指南。第三轮是提升和应用的阶段,主要是从微观的角度,对教学模式的细节进行打造,最终将教学模式的操作流程优化为:“确立学习目标”、“创设问题情境”、“探索新知、建构意义”、“回顾反思”、“应用巩固,拓展延伸”五个环节,并将学生的学习评价嵌入到整个模式之中。至此,经过三轮的教学迭代,本研究构建了与“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相互匹配的适合小学数学教学的“P-I”教学模式原型、变式及其师生行为指南。本研究最终构建了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教学模式(“P-I”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1.立足我国当前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以设计本位研究为研究范式,尝试给出来自实践的探索;2.“P-I”教学模式很好地将“过程教育”与“归纳教学”思想结合起来;3.将“P-I”教学模式做变式的处理,以此来增加模式的灵活性;4.将学生的学习评价嵌入到整个模式之中。另外,本研究在教学实践研究中,对“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设计与实施策略进行了提炼。“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设计策略主要有:“聚焦‘核心内容’,确定类特征学习主题”“整体分析学习内容、把握知识本质”“剖析学生前概念、定位学习起点”“形成以‘单元’为单位的教学设计”。“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实施策略主要有:“创建课堂学习共同体,实现多种形式的对话”“经历多种思维的沉思,实现新知的归纳”“对归纳的结论进行辨思,处理好‘或然与必然’的关系”“介入真实情境和任务,实行多元性教育评价”。
王桂红[3](2021)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启发式教学存在的问题及优化策略研究》文中提出随着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颁布,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的核心素养教育理念开始逐渐深入到各个学科教学领域中,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了教育教学探讨的热点。植根于东西方文明的启发式教学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为出发点,旨在超越知识追求,着眼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完美人格的塑造,这与核心素养的理念相契合。核心素养背景下,启发式教学具有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育学生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深度学习和能动学习的价值作用愈加凸显。但是,当代课堂中的启发式教学存在着许多理论误识和实践误区,导致启发式教学的“厚积”难以“薄发”。因此,对核心素养背景下启发式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既能了解当前启发式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供有效优化策略,同时也能更好的彰显核心素养背景下启发式教学的时代价值。本研究以S省六所学校(小学四所,中学两所)的教师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核心素养背景下启发式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运用问卷调查法对178名教师围绕对启发式教学的认同度、认知理解、运用能力和运用效果四个维度进行调查。运用访谈法对12名教师围绕核心素养背景下对启发式教学的认同、认知理解、具体运用、运用效果、存在的问题和学校管理六个维度进行访谈。研究发现,核心素养背景下启发式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第一,教师对启发式教学的认识流于肤浅。主要表现为教师将启发式教学窄化为问答法、将启发式教学泛化而无法可依、将启发式教学与讲授法对立。第二,教师对启发式教学的追求重结果轻过程。主要表现为启发目标倾向知识化、启发过程忽视课堂生成。第三,教师的启发式教学行为“经验主义”浓厚。主要表现为启发问题缺乏建构性、启发引导过程浅表化、启发方法相对单一。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有:启发式教学的理论研究有待深化;学校教学改革未产生深度渗透作用;教师的启发式教学素养有待提高。基于此,研究提出指向核心素养的启发式教学的优化策略:深化启发式教学的系统研究是基础;完善启发式教学的管理评价是保障;提升教师的启发式教学智慧是关键。
陆逸茹[4](2021)在《从“诱导”与“启发”角度探究小学数学教学方式的变革》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以生为本的教育观影响下,小学数学教师逐渐认识到灌输式教学模式的弊端,不断探寻数学教学的变革之路,"诱导"与"启发"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有助于构建真学课堂,将学习权还给学生,满足课程改革的需求。基于此,本文首先分析了"诱导"与"启发"的内涵,并针对小学数学教学方式的变革提出了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窦喆[5](2020)在《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激励性评价研究》文中提出在学校教育中,最重要的教育是在课堂中的教学,教师只有把牢牢坚守着课堂这个阵地,将课堂的教学任务落到实处,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反之,如果课堂教学质量没有达到要求,那么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一定是不扎实的。全方位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需要老师在课堂里出彩的教学,而课堂里和学生的对话能够对整个课堂的把控有不同的层次。为了帮助小学生全面发展,提升教学水平,课堂激励性评价有着不寻常的作用,笔者以此作为主要研究重点。激励性课堂评价对于小学生有着什么样的作用呢?首先,分析了小学生这一独特的群体,探讨了教师评价语在对小学生的课堂教学主导作用。激励性的课堂评语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能够顺利达成教学目标,也有助于课堂的管理,还能进而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形成健康的人格。其次,课堂激励性评价有着自己的含义和追求,揭示了什么是课堂激励性评价以及小学数学课堂激励性评价。小学数学课堂激励性评价不仅要培养小学生良好的习惯,还要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展示学生的主体性、谋求学生的全面发展、展示学生的个性。有效的课堂激励性评价自然能发挥出它的作用,它不仅能锤炼教师的评价能力,还能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信心、激发学生的潜能。再次,通过教学片段观察、访谈等活动,较为客观分析了制约教师科学评价学生表现的根源,并总结出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激励性评价由于教师还没有新的评价理念,教师的经验还不足,应试教育的取向以及小学生自身的原因,导致课堂激励性评价还不能很好的落实。最后,笔者在教学实录、教学案例、教学理念、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分析中总结出要提升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激励评价的对策,要改正自己的观念,创建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抓住评价时机,提升教师自己的综合素养。
李秀壮[6](2020)在《中学化学课堂教学氛围的表征及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颁布,标志着我国课改从“三维目标的落实”进入新一轮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进程。如何提高中学化学教师培养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能力成为化学学科教学研究者和一线教师亟待解答和解决的切实问题。培养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要求学生围绕真实问题情境自主建构学科核心观念和核心概念,因此创设高质量的教学情境进而形成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培养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必由路径。本研究采用科学的课堂教学氛围研究方式,以实证为基础,开发中学化学课堂教学氛围表征及评价工具,对中学化学课堂教学氛围进行表征及评价研究。目前国内未见相似研究报道。如何开发中学化学课堂教学氛围表征及评价工具是本研究的核心研究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本研究从文献出发,明确中学化学课堂教学氛围的定义、内涵。从理论出发,明确了本研究的研究方式和研究视角;从实证出发,综合运用文献法、访谈法、统计法等多种方法,对中学化学课堂教学氛围开展了定性表征、定量表征和水平表征。研究通过定性表征发现了影响中学化学课堂教学氛围的影响因素,构建和开发了中学化学课堂教学氛围评价工具。此工具共有16个评价指标,分布在“教师引导”和“学生参与”两个维度。“教师引导”和“学生参与”从教师亲和力、师生关系、教师激趣和学生参与几个方面表征了中学化学课堂教学氛围。本研究运用定量表征建立回归方程并判断了“教师引导”和“学生参与”两个维度的重要性程度。本研究运用水平表征划分出了高、中、低三个水平中学化学课堂教学氛围的临界值,确定了判别方程。如何对中学化学课堂教学氛围表征及评价工具进行应用和分析是本研究的另一核心研究问题。利用评价工具对不同性别、不同专业发展阶段中学化学教师以及不同课型的中学化学课堂教学氛围以及一名化学教师在一个学期内的化学课堂教学氛围开展了测量和评价。研究发现,表征及评价工具可以区分不同变量课型化学教师在整体上、在基于评价指标和评价维度营造课堂教学氛围水平的差异。同时,还对不同变量课型中学化学教师营造课堂教学氛围水平进行划分。研究结果表明,当前,中学化学教师在展示课营造课堂教学氛围的能力多数处于中和高水平,少数处于低水平,在常态课营造课堂教学氛围的水平多数处于中水平,少数处于高水平和低水平,中学化学教师在常态课营造课堂教学氛围的能力需要提高。另外通过研究发现短期干预下教师营造课堂教学氛围的能力没有显着变化。
刘欣卓[7](2020)在《希沃白板支持的游戏导入对小学数学学习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课堂教学的“导入”环节是教师引导学生做好学习课程知识的心理准备、认知准备,并让学生明确学习内容、学习目标以及产生学习期待、激发学习动机的一种教学行为。俗话说:“万事贵乎始”,心理学相关研究表明:人的感知是先入为主的,强化对事物的首次认识对后继学习至关重要,但实际教学中课堂导入效果不佳。近年来,将游戏与学习相融合的游戏导入逐渐受到关注。希沃白板的交互功能可以为游戏提供一定的支撑,教师准备好本节课的相关题目,结合希沃白板的游戏功能,可以在导入环节让学生在游戏中进入学习的状态。本研究以希沃白板软件为技术支持,设计不同类型的小游戏并应用到小学数学课堂导入环节,通过实验研究法验证游戏导入的应用效果,并对课堂行为、作业效率、学习成绩、学习兴趣等方面的数据进行收集得出如下研究结论:希沃白板支持的游戏导入能够改善学生的学习行为;希沃白板支持的游戏导入可以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希沃白板支持的游戏导入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本论文主要包括以下七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研究背景,从一线教育与现实需要入手指出了研究问题,并给出了具体的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二部分梳理了课堂导入、游戏导入、希沃白板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现状,为论述研究思路奠定了基础;第三部分对本研究的核心概念进行界定并归纳出相关理论基础,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支撑;第四部分是游戏导入的设计,首先进行需求分析,调查本研究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其次论述了设计的目标,即期望小游戏达到的应用效果;然后论述了教学设计和游戏设计的具体设计思路与设计流程,并通过举例来说明游戏设计的步骤;第五部分,游戏导入的应用与效果检验,从课堂行为、课后作业效率、学生成绩、学习兴趣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最终得出研究结果;第六部分通过总结并分析实验结果从而得出研究结论;第七部分为总结与展望,总结实验过程、研究过程,分析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建议与对策。本研究对希沃白板支持的游戏导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为期半年的实践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效果,研究过程和研究结论能为一线教学提供案例,且对提高小学数学学习效果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由于时间与精力等各方面的限制,研究中还存在一些不足,比如,研究范围较小、研究周期较短等,后续将继续深入探索,得出更具有推广价值的结论。
李殿芬[8](2020)在《小学数学课堂双向度提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Q市M小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数学的学习并不是简单的知识记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必须关注数学学科的逻辑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课堂提问作为启发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提高能力。本研究旨在通过调查分析,以生活教育为基础,探索提高小学数学课堂双向度提问的途径,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与创新精神,帮助小学数学教师认识到学生课堂提问的重要性。本文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以及课堂观察法从课堂提问主体向度、提问内容、师生提问意识、提问动机和提问反应这五个维度对Q市M小学的学生及教师进行调查,以了解该学校小学数学课堂提问向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寻找问题背后的原因,最后分别对教师和学生提出针对性建议,促进学生课堂提问的实践性知识体系的构建,帮助小学数学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能力。文章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选题缘由、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研究设计以及理论基础和核心概念界定。第二部分是调查设计与实施部分,阐述了调查设计目的与对象的选择、调查方法的设计与实施以及调查数据的处理与总结,调查结果显示:教师提问学生的现象占主导;学生提问教师的现象极少;学生提问学生的形式较少。第三部分总结指出了小学数学课堂提问向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提问学生的现象占主导主要表现为教师对课堂提问认识不足、学生形成机械学习模式;学生提问教师的现象极少主要表现为教师对学生提问处理不当、学生存在课堂提问障碍;学生提问学生的形式较少主要表现为教师权威性影响学生间提问、学生间不会提问。第四部分从教师和学生方面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教师提问学生的现象占主导主要是由于教师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学生对教师的盲目信任;学生提问教师的现象极少主要是由于教师“三怕”(怕影响教学计划、怕权威受到挑战、怕考试成绩不高)压抑学生提问、学生“三差”(个体心理素质差、课堂提问观念差、语言表达能力差)阻碍个人提问;学生提问学生的形式较少主要是由于教师不让问、学生不会问。第五部分是针对以上问题和原因分别从教师和学生角度提出了小学数学课堂双向度提问的建议及对策。针对教师提问学生的现象占主导的建议是改变教师传统提问理念、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精神;针对学生提问教师的现象极少的建议是教师要正确认识学生提问、学生要自觉培养提问能力;针对学生提问学生的形式较少的建议是教师要鼓励学生互相提问、学生要主动进行互相提问。
王乐[9](2020)在《探究能力培养视角下小学高年级科学学科课堂师生对话问题研究》文中认为课堂师生对话作为双向互动的教学行为,对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其核心素养有着积极作用。但经课堂观察发现,小学高年级科学课堂师生对话存在教师注重自身的“教”的完成、教师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课堂对话只存在于老师与少数学生之间等不足。因此以小学高年级的科学课堂师生对话为核心,以探究能力培养为视角,调查目前小学高年级科学课堂师生对话的现状、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现状,分析小学高年级科学课堂师生对话的特征和规律、小学高年级科学课堂师生对话存在的问题以及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影响,以期能够提高教师对课堂师生对话存在的特征规律的认识,理清课堂师生对话与学生科学探究能力间的作用关系,为小学科学课程教学提供可行性建议。在J小学以科学实习老师的身份在J小学进行了为时—年的调研,选取了五六年级共8个班级学生及所属4位科学教师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法(收集并分析了教案、学生的实验记录单和科学笔记)、课堂观察法,结合理论模型编制了《小学高年级科学课堂师生对话现状调查问卷》,并进行了前测和修改,修改后亲自到8个班级中,对共计4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利用行为核查法和课堂录音等方式记录了所调查班级共38节科学课堂师生对话,访谈了 4名科学教师和24名学生。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结合课堂观察和访谈调查的结果,描述了小学高年级科学课堂师生对话的现状和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现状,分析了小学高年级科学课堂师生对话的特征及规律,抽象概括出了小学高年级科学课堂师生对话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影响。调查发现:小学高年级科学课堂师生对话总体处于一般水平,对话方式处于较好水平,对话主体、对话内容和对话情景处于一般水平;小学高年级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总体处于一般水平,问题与假设能力和行动能力处于较好水平,解释能力、交流能力和评价能力处于一般水平;小学高年级科学课堂师生对话各维度与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均存在显着正相关关系。通过调查研究分析讨论,形成四条结论:小学高年级科学课堂师生对话结构以线性结构为主点状和立体结构为辅、对话内容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以帮助学生构建科学知识系统为核心、实验环节和分析论证环节师生对话内容更丰富,方式更多样;小学高年级科学课堂师生对话主体处于核心地位,制约着对话方式的选择、对话内容的组织和对话情景的创设;小学高年级科学课堂师生对话存在着重教师轻学生、重知识轻思维、重讨论情景轻其他情景的倾向;小学高年级科学课堂师生对话的主体是利用师生对话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根本,对话内容、对话方式和对话情景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条件。基于以上研究提出以下建议:加强专业性科学教师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科学教师队伍质量;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丰富课堂师生对话的内容,将提升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作为对话的宗旨;强化教师的对话设计能力,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创设多种对话情景;培养学生的讨论意识、合作意识和发现科学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对话策略,提升学生的对话参与能力。
匡权祥[10](2020)在《转化思想在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转化思想是小学数学常见的一种数学思想,是指人们在面对数学问题,如果直接应用已有知识不能或不易解决该问题时,往往会将需要解决的问题不断转换形式,把它归结为能够解决或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最终使原有问题得到解决的一种数学思想,它是数学思想中最基本也是应用较多的数学思想之一。当前对转化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原则、教学方面的研究,而对如何应用在具体领域中的研究则相对较少,尤其是应用在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领域的研究则更少,那么如何将转化思想应用在有关图形面积的计算问题中,充分发挥其自身的价值,从而解决当下教师难教几何,小学生害怕几何的现象,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主要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搜集长沙市某小学数学教师应用转化思想解决有关图形面积计算的教学案例,发现小学数学教师忽视转化思想的应用,主要表现在重公式结论,轻转化思想的渗透;重题型的训练,轻转化方法的总结以及忽视了深入挖掘转化思想的本质。针对这些情况,笔者认为有必要先梳理小学阶段有关转化思想在“图形与几何”领域的具体应用,然后再深入分析应如何应用,根据这一思路,本文梳理了五六年级有关“图形与几何”领域中涉及应用转化思想的相关内容,并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及教材的编排体系,笔者把这些内容分为了三大类:陌生图形转化为熟悉图形、曲线图形转化为熟悉图形、复杂图形转化为简单图形,然后找出每一类所应用的具体转化方法:陌生图形转化为熟悉图形可以应用拼摆法和旋转法;曲线图形转化为熟悉图形可以应用割补法和平移法;复杂图形转化为简单图形可以应用等分法和分割法,根据每种转化方法所适用的对象提出了不同的教学策略,最后在结语部分提出了不同转化方法所适用的情形,以期为广大一线数学教师提供借鉴和参考,从而充分发挥转化思想的应用价值,让学生不再害怕计算图形的面积问题。
二、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启发诱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启发诱导(论文提纲范文)
(1)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语的现状与优化研究 ——以Q市C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论文选题的缘由 |
1.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的基本环节 |
2.课堂教学评价语运用的普遍性 |
3.教学实践中课堂教学评价语运用的随意性 |
(二)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1.国内课堂教学评价的相关研究 |
2.国外课堂教学评价的相关研究 |
3.国内外研究述评 |
(三)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一、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语相关问题明晰 |
(一)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语界说 |
1.课堂教学评价 |
2.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语 |
(二)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语的重要性 |
1.有利于优化教师的教学素养 |
2.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
3.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
(三)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语的理想诉求 |
1.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语的客观性 |
2.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语的激励性 |
3.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语的启发性 |
4.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语的即时性 |
5.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语的艺术性 |
二、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语的现状调查 |
(一)调查设计 |
1.调查目的 |
2.调查工具 |
(二)调查对象 |
1.观察对象 |
2.访谈对象 |
3.问卷发放对象 |
4.案例分析对象 |
(三)调查实施 |
1.课堂观察的实施 |
2.问卷的发放、回收与处理 |
3.访谈的实施 |
(四)调查结果 |
1.小学数学教师对于课堂教学评价语的认识 |
2.小学数学教师使用课堂教学评价语的目的 |
3.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语的评价内容 |
4.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语的主体与对象 |
5.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语的形式、类型 |
6.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语的使用效果 |
三、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语存在的问题 |
(一)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语一定程度上存在随意性 |
1.评价语使用目的上“重教轻学” |
2.评价语重知识技能轻过程与情感 |
3.评价语的评价主体、对象失衡 |
(二)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语重结果轻过程现象突出 |
(三)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语激励性流于偏失 |
1.肯定性评价语滥用 |
2.无效评价语过多 |
(四)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语模式化浓重 |
1.评价语言笼统化 |
2.评价语言缺乏机智性 |
3.评价语言学科特点不突出 |
(五)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语的艺术性有待提高 |
1.评价语言单调、枯燥化 |
2.评价语的形式、类型单一 |
3.评价语缺乏感情色彩 |
四、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学校教学管理规定的忽视与偏失 |
1.学校对课堂教学评价语的重视程度不够 |
2.评价语的监督考核机制不完善 |
(二)教师评价观念和语言素养的制约 |
1.评价理念落后,缺乏科学的评价理念 |
2.专业素质薄弱,评价能力有待提高 |
3.语言素养低,语言缺乏艺术性 |
(三)小学生主观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的限制 |
1.小学生主观意识不强烈 |
2.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薄弱 |
五、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语的对策 |
(一)学校方面 |
1.开展主题教研活动,提高教师评价水平 |
2.组织培训活动,满足教师提升需求 |
3.完善评价机制,构建合理的评价指标 |
(二)教师方面 |
1.树立科学的评价观念 |
2.提高评价能力,奠定评价基础 |
3.提升评价技巧,锤炼评价语言的艺术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模式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时代发展、创新人才的培养召唤“过程的、归纳的”教学 |
(二)教育改革诉求“注重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 |
(三)知识的“先验性”和儿童学习心理机制呼唤“有过程的归纳教学” |
(四)对“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模式进行研究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 |
二、研究问题 |
(一)“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理论阐释 |
(二)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模式构建 |
(三)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模式修正 |
三、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价值 |
四、论文结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一、关于“过程”及“过程教学”的研究 |
(一)“过程教育”涵义及价值 |
(二)课程中的“过程目标” |
(三)关于“过程教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
二、关于“归纳”及“归纳教学”的研究 |
(一)“归纳推理”涵义及价值 |
(二)数学课程中的“推理能力” |
(三)关于“归纳式教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
三、关于教学模式的研究 |
(一)教学模式的涵义 |
(二)几种典型的教学模式 |
(三)教学模式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
四、研究的启示 |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与框架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阶段 |
(三)研究框架 |
二、研究对象的选取 |
(一)研究的学校 |
(二)研究的学科 |
(三)典型课例的选取 |
(四)实践研究的教师和学生 |
三、研究方法的确定 |
(一)文献分析 |
(二)视频图像分析 |
(三)课堂观察 |
(四)访谈 |
(五)作品分析 |
四、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
(一)教学模式理论阐释阶段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
(二)教学模式原型构建阶段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
(三)教学模式实践修订阶段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
五、研究的真实性与可靠性 |
第四章 “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理论阐释 |
一、“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立论基础 |
(一)“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理论基础 |
(二)“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现实基础 |
二、“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基本内涵 |
(一)归纳式教学 |
(二)过程性教学 |
(三)有过程的归纳教学 |
三、“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典型特征 |
(一)情境性 |
(二)过程性 |
(三)建构性 |
四、“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条件系统 |
(一)教学的情境性条件 |
(二)教学的过程性条件 |
(三)教学的建构性条件 |
五、小结 |
第五章 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模式原型构建 |
一、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典型案例的分析 |
(一)教学内容 |
(二)教学结构 |
(三)教学方式 |
二、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模式原型的核心要素 |
(一)“类特征”的学习主题 |
(二)“挑战性”的问题情境 |
(三)“探究性”的操作活动 |
(四)“贯穿性”的归纳建构 |
(五)“嵌入式”的学习评价 |
三、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模式原型的设计 |
(一)指导思想 |
(二)功能目标 |
(三)操作流程 |
(四)实现条件 |
四、小结 |
第六章 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教学迭代 |
一、模式的第一轮运用:宏观的尝试和探索 |
(一)第一轮实践研究的问题 |
(二)第一轮教学模式具身化的过程 |
(三)第一轮教学效果的微观分析 |
(四)第一轮教学模式的反思与调整 |
二、模式的第二轮运用:中观的调整与改进 |
(一)第二轮实践研究的问题 |
(二)第二轮教学模式具身化的过程 |
(三)第二轮教学效果的微观分析 |
(四)第二轮教学模式的反思与调整 |
三、模式的第三轮运用:微观的提升与应用 |
(一)第三轮实践研究的问题 |
(二)第三轮教学模式具身化的过程 |
(三)第三轮教学效果的微观分析 |
(四)第三轮教学模式的反思与调整 |
四、三轮教学研究的总结与反思 |
(一)三轮迭代教学研究概述 |
(二)对三轮迭代教学研究的评鉴 |
(三)对“P-I”教学模式的讨论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一、对研究问题的回应 |
(一)什么是“有过程的归纳教学” |
(二)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模式原型 |
(三)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模式的修订与完善 |
二、研究结论 |
(一)“P-I”教学模式阐释 |
(二)“P-I”教学模式的特色与创新 |
(三)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设计策略 |
(四)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实施策略 |
三、研究反思与展望 |
(一)研究反思 |
(二)后续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3)核心素养背景下启发式教学存在的问题及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研究缘起 |
1.启发式教学的历久弥新 |
2.启发式教学的核心素养追求 |
3.启发式教学的理论误识与实践误区 |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国外相关研究 |
2.国内相关研究 |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一、启发式教学的传统智慧与现代意蕴 |
(一)启发式教学的传统智慧 |
1.孔子“启发式教学”的睿智启蒙 |
2.中国古代教育家对启发式教学的继承与发展 |
(二)启发式教学的现代诠释 |
1.追求塑造完满人格的教学目的观 |
2.实现意义建构的教学内容观 |
3.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方法观 |
4.凸显个体综合素养的教学评价观 |
(三)核心素养背景下启发式教学价值的彰显 |
1.发挥学科功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
2.通过意义建构,培育学生思维能力 |
3.基于真实情境,引导学生深度学习 |
4.立足主体地位,促进学生能动学习 |
二、核心素养背景下启发式教学的现状调查 |
(一)调查设计 |
1.问卷设计 |
2.访谈设计 |
(二)调查对象 |
1.问卷调查对象 |
2.访谈对象 |
(三)调查实施 |
(四)调查结果的呈现与分析 |
1.核心素养背景下启发式教学的基本情况 |
2.启发式教学现状的具体分析 |
三、核心素养背景下启发式教学存在的问题 |
(一)教师对启发式教学的认识流于肤浅 |
1.将启发式教学窄化为问答法 |
2.将启发式教学泛化而无法可依 |
3.将启发式教学与讲授法对立 |
(二)教师对启发式教学的追求重结果轻过程 |
1.启发目标倾向知识化 |
2.启发过程忽视课堂生成 |
(三)教师的启发式教学行为“经验主义”浓厚 |
1.启发问题缺乏建构性 |
2.启发引导过程浅表化 |
3.启发方法相对单一 |
四、核心素养背景下启发式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启发式教学的理论研究有待深化 |
1.启发式教学的归属范畴众说纷纭 |
2.启发式教学的时代价值彰显不充分 |
(二)学校教学改革未产生综合渗透效应 |
1.学校疏于对启发式教学进行指导和培训 |
2.学校教学评价导向重结果而轻过程 |
(三)教师的启发式教学素养有待提高 |
1.教师对启发式教学的认知存在偏差 |
2.教师个人教学能力与技巧的制约 |
五、指向核心素养的启发式教学优化策略 |
(一)深化启发式教学的系统研究是基础 |
1.树立系统性、层次性的研究视角 |
2.加强对启发式教学传统教学智慧的研究 |
3.探寻启发式教学的创新性发展 |
(二)完善启发式教学管理评价是保障 |
1.创新落实启发式教学的培训 |
2.着力夯实校本教研与合作交流 |
3.完善改进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 |
(三)提升教师启发式教学智慧是关键 |
1.树立现代启发式教学观 |
2.提升实施启发式教学的能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4)从“诱导”与“启发”角度探究小学数学教学方式的变革(论文提纲范文)
一、“诱导”与“启发”教学的内涵 |
二、“诱导”与“启发”角度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方式变革方法 |
(一)趣味设疑 |
(二)情境创设 |
(三)生活引领 |
结语 |
(5)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激励性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 |
1.研究缘起 |
2.问题提出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现状 |
(四)概念界定 |
1.激励 |
2.评价 |
3.激励性评价 |
(五)研究思路和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一、激励性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性 |
(一)课堂教学评价对小学生的重要性 |
(二)激励性课堂教学评价有利于小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 |
(三)激励性课堂教学评价有利于达成教学目标 |
(四)激励性课堂教学评价有助于课堂管理 |
二、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激励性评价的内涵、目标及作用 |
(一)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激励性评价的内涵 |
1.课堂激励性评价 |
2.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激励性评价 |
(二)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激励性评价的目标 |
1.正负强化相结合,培养小学生良好习惯 |
2.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
3.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
4.谋求学生的全面发展 |
5.尊重学生个性发展 |
(三)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激励性评价的作用 |
1.锤炼小学数学教师的评价能力 |
2.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
3.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
4.激发学生潜能 |
三、小学数学课堂激励性评价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一)小学数学课堂激励性评价的问题 |
1.对激励性评语使用缺失问题 |
2.没有把握好最佳的评价时机 |
3.缺乏运用体态语评价的技术 |
4.教师对激励性评价缺乏深入的思考 |
5.评价情感与艺术的缺乏 |
(二)在小学数学课堂激励性评价中出现此类问题的原因 |
1.传统的教育环境对教师行为的约束 |
2.教师激励经验不足 |
3.语言激励与教师的自身素质和能力息息相关。 |
4.应试教育的取向 |
5.语言激励问题的小学生自身归因 |
四、提升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激励性评价的对策及建议 |
(一)树立激励性课堂评价为主要评价原则 |
(二)用多元化的方式进行激励 |
1.创建师生独特的体态语 |
2.灵活运用外部奖励 |
3.实施分层激励评价 |
(三)抓住评价时机,及时评价和延时评价结合应用 |
(四)加强自身综合素养 |
1.多途径学习课堂评价理论知识 |
2.提升教师的言语能力 |
3.用幽默诙谐的语言点拨学生 |
4.提升自身的课堂应变能力 |
5.及时反思,总结出一套自己的激励性评价体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访谈提纲 |
致谢 |
(6)中学化学课堂教学氛围的表征及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良好的化学课堂教学氛围对化学课堂教学改革愈益重要 |
1.1.2 课题组研究的继承和发展 |
1.1.3 国内中学化学课堂教学氛围研究存在不足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价值 |
1.3.1 研究创新之处 |
1.3.2 理论与实践价值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2.1.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
2.1.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
2.2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内容 |
3.1.1 基础研究部分 |
3.1.2 核心研究部分 |
3.1.3 应用研究部分 |
3.2 研究思路 |
3.3 研究方法 |
3.3.1 文献研究法 |
3.3.2 调查法 |
3.3.3 录像分析法 |
3.3.4 多元统计分析方法 |
第四章 核心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4.1 中学化学课堂教学氛围概念界定和内涵 |
4.1.1 中学化学课堂教学氛围的概念界定 |
4.1.2 中学化学课堂教学氛围理论基础 |
4.1.3 中学化学课堂教学氛围的系统要素和作用原理 |
4.1.4 中学化学课堂教学氛围的类型 |
4.1.5 中学化学课堂教学氛围系统的特点 |
4.1.6 中学化学课堂教学氛围系统的功能 |
4.2 勒温场理论 |
4.2.1 勒温场理论的诠释 |
4.2.2 勒温场理论的基本观点 |
4.2.3 场理论的方法论意义 |
4.2.4 勒温场理论对本研究的启示作用 |
4.3 教学系统论 |
4.3.1 一般系统论 |
4.3.2 一般教学系统论 |
4.3.3 化学教学系统论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中学化学课堂教学氛围评价工具的开发与检验 |
5.1 定性表征 |
5.1.1 中学化学课堂教学氛围评价工具的开发 |
5.1.2 中学化学课堂教学氛围评价工具的检验 |
5.2 定量表征 |
5.2.1 回归关系探查及回归方程构建 |
5.2.2 回归方程的检验 |
5.3 水平表征 |
5.3.1 基于水平划分的中学化学课堂教学氛围聚类分析 |
5.3.2 基于水平划分的中学化学课堂教学氛围聚类分析检验 |
5.3.3 基于水平预测的中学化学课堂教学氛围的判别分析 |
5.3.4 基于水平预测的中学化学课堂教学氛围判别方程检验 |
5.3.5 中学化学教师课堂教学氛围营造水平和不同价值取向课堂教学类型的关系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中学化学课堂教学氛围评价研究——教师变量 |
6.1 中学化学男、女教师课堂教学氛围测量与评价 |
6.1.1 样本选择及评分 |
6.1.2 中学化学男、女教师课堂教学氛围的总体评价 |
6.1.3 中学化学男、女教师课堂教学氛围的维度评价 |
6.1.4 中学化学男、女教师课堂教学氛围水平评价 |
6.2 中学化学新手、熟手教师课堂教学氛围测量与评价 |
6.2.1 样本选择及评分 |
6.2.2 中学化学新手、熟手教师课堂教学氛围的总体评价 |
6.2.3 中学化学新、熟手教师课堂教学氛围维度评价 |
6.2.4 中学化学新、熟手教师课堂教学氛围水平评价 |
6.3 研究结果讨论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中学化学教师课堂教学氛围测量与评价—课型变量 |
7.1 中学化学展示课和常态课课堂教学氛围测量与评价 |
7.1.1 样本选择及评分 |
7.1.2 中学化学常态课和展示课课堂教学氛围总体评价 |
7.1.3 中学化学常态课和展示课课堂教学氛围维度评价 |
7.1.4 中学化学常态课和展示课课堂教学氛围水平评价 |
7.2 中学化学元素化合物课和概念原理课课堂教学氛围测量与评价 |
7.2.1 样本选择及评分 |
7.2.2 中学化学元素化合物课和概念原理课课堂教学氛围总体评价 |
7.2.3 中学化学元素化合物课和概念原理课课堂教学氛围维度评价 |
7.2.4 中学化学元素化合物课和概念原理课课堂教学氛围水平评价 |
7.3 研究结果讨论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短期干预下中学化学教师的课堂教学氛围测量及评价 |
8.1 研究设计 |
8.1.1 研究过程 |
8.1.2 样本选择及评分 |
8.2 短期干预下中学化学教师课堂教学氛围总体评价 |
8.3 短期干预下中学化学教师课堂教学氛围维度评价 |
8.4 短期干预下中学化学教师课堂教学氛围水平评价 |
8.5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9.1 研究结论 |
9.1.1 开发和检验了中学化学课堂教学氛围评价工具 |
9.1.2 应用中学化学课堂教学氛围评价工具对不同变量课堂教学氛围进行了测量和评价 |
9.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7)希沃白板支持的游戏导入对小学数学学习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小学数学课堂导入环节的重要性 |
1.1.2 实际教学中课堂导入环节存在不足 |
1.1.3 游戏导入受到广泛关注 |
1.1.4 希沃白板为游戏导入的设计与实施提供支撑 |
1.2 问题提出 |
1.3 研究目标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5.1 实验研究法 |
1.5.2 调查研究方法 |
1.5.3 内容分析法 |
1.6 研究意义 |
1.6.1 理论意义 |
1.6.2 实践意义 |
1.7 技术路线 |
2 研究现状分析 |
2.1 课堂导入研究现状 |
2.2 小学数学课堂导入研究现状 |
2.3 游戏导入研究现状 |
2.4 希沃白板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
2.5 综合评述 |
3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3.1 概念界定 |
3.1.1 游戏 |
3.1.2 游戏导入 |
3.1.3 课堂导入 |
3.2 理论基础 |
3.2.1 愉快教育理论 |
3.2.2 多元智能理论 |
3.2.3 认知发展理论 |
4 希沃白板支持的游戏导入的设计 |
4.1 需求分析 |
4.1.1 学生基本情况调查 |
4.1.2 教师访谈 |
4.1.3 调查结论与启示 |
4.2 设计的目标 |
4.2.1 改善学习行为 |
4.2.2 提升学习兴趣 |
4.2.3 提高数学成绩 |
4.3 教学设计 |
4.3.1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分析 |
4.3.2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目标体系 |
4.3.3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内容结构分析 |
4.3.4 学习者特征分析 |
4.4 游戏设计 |
4.4.1 游戏分类 |
4.4.2 分组策略 |
4.4.3 奖励机制 |
4.4.4 题目设计 |
4.4.5 游戏设计案例 |
5 希沃白板支持的游戏导入的应用与效果检验 |
5.1 实验设计 |
5.1.1 研究假设 |
5.1.2 实验对象 |
5.1.3 无关变量的控制 |
5.1.4 实验过程 |
5.2 实验结果分析 |
5.2.1 学习行为分析 |
5.2.2 学习兴趣情况分析 |
5.2.3 学生成绩分析 |
5.2.4 讨论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1.1 希沃白板支持的游戏导入适合于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 |
6.1.2 希沃白板支持的游戏导入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
6.1.3 竞争类游戏对提高学习效果作用更为明显 |
6.2 研究建议 |
7 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总结 |
7.2 研究不足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学生基本情况调查表 |
附录2 :教师访谈记录 |
附录3 :第一次测验成绩 |
附录4 :第二次测验成绩 |
附录5 :教学设计课例 |
附录6 :学生课后作业 |
附录7 :学生作业效率 |
附录8 :学生兴趣调查问卷 |
附录9 :学生课堂行为次数记录表 |
附录10 :课堂行为时间记录表 |
附录11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学校期中测试卷(部分) |
致谢 |
(8)小学数学课堂双向度提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Q市M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1.重视课堂提问是课程改革的要求 |
2.课堂提问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发展 |
3.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 |
4.改变提问向度促进师生共同进步 |
(二)研究的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课堂中学生提问价值的研究 |
2.课堂中提问主体和提问向度的研究 |
3.课堂提问内容的研究 |
4.课堂提问功能的研究 |
5.对国内外研究的思考 |
(四)研究设计 |
1.研究方法 |
2.论文研究思路 |
(五)理论基础与核心概念界定 |
1.理论基础 |
2.核心概念界定 |
一、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
(一)调查设计目的与对象的选择 |
1.调查设计目的 |
2.调查对象的选择 |
(二)调查方法的设计与实施 |
1.课堂观察法的设计与实施 |
2.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
3.访谈提纲的设计与实施 |
(三)调查数据的处理 |
1.提问主体和向度 |
2.提问内容 |
3.提问意识 |
4.提问动机 |
5.提问反应 |
6.对调查数据的总结 |
二、小学数学课堂双向度提问存在的问题 |
(一)教师提问学生的现象占主导 |
1.教师对课堂提问认识不足 |
2.学生形成机械学习模式 |
(二)学生提问教师的现象极少 |
1.教师对学生提问处理不当 |
2.学生存在课堂提问障碍 |
(三)学生提问学生的现象较少 |
1.教师权威性影响学生间提问 |
2.学生间不会提问 |
三、小学数学课堂双向度提问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教师主导提问的原因分析 |
1.教师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
2.学生对教师的盲目信任 |
(二)学生缺少向教师提问的原因分析 |
1.教师“三怕”压抑学生提问 |
2.学生“三差”阻碍个人提问 |
(三)学生之间缺少提问的原因分析 |
1.教师不让问 |
2.学生不会问 |
四、改进小学数学课堂双向度提问的建议 |
(一)针对教师提问学生的建议 |
1.改变教师传统提问理念 |
2.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精神 |
(二)针对学生提问教师的建议 |
1.教师要正确认识学生提问 |
2.学生要自觉培养提问能力 |
(三)针对学生提问学生的建议 |
1.教师要鼓励学生互相提问 |
2.学生要主动进行互相提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现状调查问卷(实测) |
附录二 :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提问现状的访谈提纲 |
附录三 :小学生课堂提问现状的访谈提纲 |
附录四 :小学数学课堂观察案例分析 |
案例一:关于一年级《0的认识》的案例分析 |
案例二:关于一年级《8和9的加减法》的案例分析 |
案例三:关于二年级《角的初步认识》的案例分析 |
案例四:关于二年级《认识时间》的案例分析 |
案例五:关于三年级《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案例分析 |
案例六:关于三年级《周长的计算》的案例分析 |
案例七:关于四年级《亿以上数的认识》的案例分析 |
案例八:关于四年级《线段、直线、射线和角》的案例分析 |
案例九:关于五年级《小数乘小数》的案例分析 |
案例十:关于五年级《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案例分析 |
案例十一:关于六年级《分数乘分数》的案例分析 |
案例十二:关于六年级《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案例分析 |
致谢 |
(9)探究能力培养视角下小学高年级科学学科课堂师生对话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5 主要概念界定 |
第二章 课堂师生对话——科学探究能力理论分析 |
2.1 课堂师生对话的结构与功能分析 |
2.2 科学探究能力特征、要素及内在规律分析 |
2.3 课堂师生对话与科学探究能力关系分析 |
第三章 小学高年级科学课堂师生对话及科学探究能力现状 |
3.1 调查设计与实施 |
3.2 小学高年级科学课堂师生对话现状 |
3.3 小学高年级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现状 |
3.4 小学高年级科学课堂师生对话与科学探究能力关系分析 |
第四章 分析与讨论 |
4.1 小学高年级科学课堂师生对话特征分析 |
4.2 小学高年级科学课堂师生对话规律分析 |
4.3 小学高年级科学课堂师生对话的问题及影响分析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小学高年级科学课堂师生对话研究调查问卷 |
附录B 小学高年级科学课堂师生对话行为观察记录表 |
附录C |
(10)转化思想在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一、转化思想对提高学生“图形与几何”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
二、“图形与几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
三、教师在“图形与几何”的教学中忽视转化思想的渗透 |
第二节 研究的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转化思想概念的研究 |
二、转化思想教学实践的研究 |
三、转化思想在“图形与几何”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
四、已有研究的评价 |
第四节 概念界定 |
一、数学思想 |
二、转化思想 |
第五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陌生图形转化为熟悉图形的教学 |
第一节 拼摆法与旋转法的概述及其实践运用 |
一、拼摆法与旋转法的概述 |
二、拼摆法在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中的应用 |
三、旋转法在推导《梯形面积》公式中的应用 |
第二节 运用拼摆法与旋转法转化的教学策略 |
一、应用拼摆法转化的教学策略 |
(一)明晰拼摆法转化的教学思路 |
(二)利用不同类型的图形拼摆以加深学生的理解 |
(三)揭示拼摆的本质—变形变积 |
二、应用旋转法转化的教学策略 |
(一)明晰旋转法转化的教学思路 |
(二)集中探讨如何旋转 |
(三)利用不同类型的图形旋转以加深学生的理解 |
(四)揭示旋转法的本质—等积变形 |
第三章 曲线图形转化为直线图形的教学 |
第一节 割补法与平移法的概述及其实践运用 |
一、割补法与平移法的概述 |
二、割补法在推导《圆的面积》公式中的应用 |
三、平移法在求《曲线图形面积》中的应用 |
第二节 运用割补法及平移法转化的教学策略 |
一、应用割补法转化的教学策略 |
(一)明晰割补法转化的教学思路 |
(二)强化学生割补的操作能力 |
(三)扩充训练以强化割补法的应用 |
(四)注意揭示割补法的本质—等积变形 |
二、应用平移法转化的教学策略 |
(一)揭示平移法转化的本质——等积变形 |
(二)突出变式以强化平移法适用的情形 |
第四章 复杂图形转化为简单图形的教学 |
第一节 分割法与等分法的概述及其实践应用 |
一、分割法与等分法的概述 |
二、分割法在求《直线型组合图形面积》的应用 |
三、等分法在求《复杂图形面积》中的应用 |
第二节 运用分割法及等分法转化的教学策略 |
一、应用分割法转化的教学策略 |
(一)明晰分割法转化的教学思路 |
(二)加强学生分割的操作能力 |
(三)重视学生的交流互动以优化分割方法 |
二、应用等分法转化的教学策略 |
(一)明晰等分法转化的教学思路 |
(二)加强等分练习以强化等分法的应用 |
(三)重视学生的交流合作以加深学生对等分法的理解 |
结语 |
主要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启发诱导(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语的现状与优化研究 ——以Q市C小学为例[D]. 闫晴晴.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2]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模式建构[D]. 石迎春.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3]核心素养背景下启发式教学存在的问题及优化策略研究[D]. 王桂红.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4]从“诱导”与“启发”角度探究小学数学教学方式的变革[J]. 陆逸茹. 考试与评价, 2021(03)
- [5]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激励性评价研究[D]. 窦喆. 西南大学, 2020(05)
- [6]中学化学课堂教学氛围的表征及评价研究[D]. 李秀壮.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7]希沃白板支持的游戏导入对小学数学学习的影响研究[D]. 刘欣卓.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8]小学数学课堂双向度提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Q市M小学为例[D]. 李殿芬.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9]探究能力培养视角下小学高年级科学学科课堂师生对话问题研究[D]. 王乐. 延边大学, 2020(05)
- [10]转化思想在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匡权祥.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