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海南霸王岭林区南亚松天然林乔木层结构特征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徐慧兰,颜培栋,杨章旗[1](2020)在《南亚松木材材性研究Ⅱ:天然林群落间的比较》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为了了解南亚松天然林群落的木材材性差异及分化程度,以海南霸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南亚松天然林群落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材性差异分析。【方法】天然林按地理位置分为4个不同群落,通过测量年轮宽度、晚材率和密度,对基本材性进行了方差分析比较。【结果】由于地理分布范围狭窄,生态环境较为一致的缘故,4个群落间除了晚材率差异显着之外,年轮宽度和密度都没有达到差异显着水平。同一群落不同海拔的材性比较结果显示,年轮宽度和密度的差异极显着,晚材率差异显着,且海拔越高密度越大。比较了分布于同一海拔的4个群落材性,其结果显示在同一海拔范围内4个群落间年轮宽度、晚材率差异极显着,密度差异显着。群落间两两比较结果显示,遗传距离大的两个群落间材性差异最显着。水田和东六是遗传距离最大的两个群落,虽然相对分布距离很近,但材性差异最大。遗传距离小的两个群落间材性差异最不显着。洪水和南叉河是4个群落中相对分布距离最远的两个群落,但其遗传距离较近,材性差异也最小。水田群落与其它3个群落的材性分化程度相对明显,即使是遗传距离最近的洪水之间除了密度以外的两个材性指标都显示出显着差异。【结论】同一海拔条件下的分析结果显示,在相似生态环境内,遗传因素对材性的影响是绝对的,即材性性状具有较高的遗传性。排除海拔因素后,4个群落间材性差异并不显着,说明海南霸王岭天然林内4个群落分布范围较小导致了材性分化程度较低的结果,同时说明南亚松的材性受基因和环境的交互作用。
刘闯[2](2018)在《海南猕猴岭青皮林的群落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青皮(Vatica mangachapoi)作为亚洲热带雨林的特征种和建群种,是亚洲热带雨林的代表性、关键性、主导性植物区系成分,对青皮林进行群落学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海南猕猴岭自然保护区物种丰富,植被保护良好,拥有大片的青皮林。本文以青皮林为研究对象,通过“样方法”进行野外调查,对猕猴岭青皮林的种类组成、外貌、结构特征、物种多样性、种群动态以及分布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共统计该地青皮林群落维管束植物223种,隶属于69科148属,其中蕨类植物5科5属5种,裸子植物1科1属1种,被子植物63科142属217种。(2)种子植物科的分布中,以茜草科、大戟科、番荔枝科、樟科、蝶形花科等热带性分布科为主,种子植物63科可划分为9个分布区类型,3个分布区变型,其中热带性分布科46科,占非世界分布科总数的93.87%;在属的分布上,种子植物所含的139属可以划分为10个分布区类型,6个分布区变型。其中热带亚洲和泛热带分布的属最多,均为34属,占该地种子植物非世界属总数的24.46%;中国特有属1属。属的分布性质以泛热带和热带亚洲分布为主,表现出较强的热带性质。(3)青皮林群落外貌以常绿为主。群落结构可分为乔木、灌木、草本和层间植物,各层次分层明显,草本层植物分布较少,藤本植物较为丰富。群落以小径级为主,以12cm以下个体居多,平均株高不超过15m。在面积为12,500m2的样地内共有青皮12241株,且以幼株为主,表现为快速增长的特点。(4)利用丰富度指数、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分析了群落特征和种群动态。其中样地一的丰富度指数、Simpson指数、Shannon-Wienner指数、Pielow指数均呈现为灌木>乔木趋势,其余样地均呈现为乔木>灌木,其中样地五的物种最为丰富,物种多样性最高,优势种较不明显。(5)猕猴岭的青皮林在群落结构、物种多样性、林龄组成、群落演替状态等方面与海南霸王岭和万宁的青皮群落最为接近,与海南尖峰岭和云南西双版纳的青皮群落有较大的差别,其中在与万宁的对比中,猕猴岭的青皮物种丰富度较低,分布均匀,物种多样性低,而与霸王岭的青皮最为相似。猕猴岭青皮林是海南岛为数不多的单优青皮群落,是森林砍伐后形成的次生植被类型,对研究海南热带雨林的植被演替和恢复有重要的价值。但人为因素的影响以及少数民族落后的生活方式对青皮林的保护增加了困难,使青皮群落的演替受到巨大的影响。
徐慧兰,陈虎,颜培栋,黄永利,杨章旗[3](2017)在《海南南亚松木材材性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了解南亚松的物理材性,以海南霸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南亚松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材性分析。结果表明:南亚松纤维长度平均值在46 mm之间,自髓心到树皮逐渐变长;切线方向纤维宽平均值在27.9036.87μm之间,早材射线方向纤维宽平均值在46.3657.80μm之间,晚材射线方向纤维宽平均值在21.9526.55μm之间;早材的纤维壁厚平均值在2.544.74μm之间,晚材的纤维壁厚平均值在5.378.52μm之间;南亚松年轮宽在38 a达到最大后逐渐变窄,20 a后变窄幅度有所稳定;晚材率近髓心处低,随着树龄的增长逐渐升高,20 a后开始相对稳定在50%左右;南亚松各个年轮段密度差异显着,平均密度是0.532 g·cm-3;密度自髓心到树皮逐渐升高后再降低,最高平均密度出现在3135年轮段,这与晚材纤维壁厚的变化趋势相同。
姜勇[4](2015)在《海南岛热带森林植物功能性状及其多样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植物功能性状是指影响植物存活、生长、繁殖速率和最终适合度的形态、生理和物候等特征,而植物功能多样性是指植物功能性状的数值和变化范围。近年来,基于功能性状的分析逐渐成为群落生态学研究的新趋势,并有力的推动了群落组配规律和物种多样性维持机制的研究。通过分析植物功能性状及其多样性能够了解植被中物种之间及其与环境的关系,从而揭示生态系统功能和生态系统服务的变化趋势。热带森林作为物种最为丰富、结构最为复杂的陆地生态系统,在维持全球生物多样性、养分循环和调节气候等生态系统服务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热带森林由于其复杂性和多样性也被认为是研究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的理想场所。海南岛是我国热带天然林分布面积最大的区域,具有多种独特的热带植被类型和丰富多样的森林植物种类。了解海南岛热带森林植物功能性状及其多样性的时空变化规律,不仅具有重要的生态学理论意义,而且对于海南岛的生物多样性保育和生态环境恢复也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首先以海南岛主要的木本植物为对象,通过查阅国内外植物功能性状库并结合10多年野外调查数据,初步构建海南岛木本植物功能性状库,并分析各个功能性状的数值范围及其随分类单位(属及科)的变化。其次,以海南岛典型热带天然林区(霸王岭林区)的六个典型热带森林植被的老龄林为对象,在固定样地建立、植被调查及主要环境因子和植物功能性状测定的基础上,分析了群落结构、物种多样性和群落水平植物功能性状随植被类型及相应环境因子的变化规律。最后,以植物的功能性状为基础,计算了不同植被类型的功能多样性及谱系多样性指数,并分析了其与不同环境因子的相关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海南岛2281个木本植物的10个功能性状的统计分析表明:海南岛森林植物的生长型以乔木为主,其次是灌木和木质藤本,生活型以高位芽植物占优势。在所有及不同生长型的植物中叶型均体现阔叶物种显着高于针叶;叶质以革质和纸质为主;光合途径均体现C3物种数显着高于C4和CAM物种;浆果和核果物种数显着高于其它果实类型;传播方式主要以动物取食传播为主,其次为风传播,利用水传播的物种则最少;ii有刺物种显着低于无刺物种;板根性状仅存在高大乔木物种中。不同植物的功能性状类型可能与其所分布的生境条件有关。2.通过对六种森林植被类型的群落结构与多样性特征对比分析表明:六种森林植被类型的种-面积和种-多度累积曲线均表现为热带山地雨林和热带低地雨林的物种丰富度最高,其次是热带落叶季雨林和热带针叶林,热带山地常绿林和热带山顶矮林最低,这一变化规律符合“中间高度膨胀”现象。物种丰富度与9个环境因子之间关系随不同植被类型的变化:热带落叶季雨林、热带针叶林和热带低地雨林的物种组成主要与土壤ph值、日平均空气温度和土壤氮相关;热带山地雨林、热带山地常绿林和热带山顶矮林的物种组成主要与冠层开阔度、土壤有机质和土壤有效磷相关。物种丰富度及多度随径级和高度级的分布均表现为倒―j‖型,表明六种植被类型当中拥有较多小树,较少大树。3.通过对六种森林植被类型的9个环境因子的测定与分析表明:热带落叶季雨林的日平均空气温度、土壤有机质、土壤有效磷、冠层开阔度较高,但土壤含水量较低;热带针叶林的日平均空气温度、冠层开阔度、土壤酸碱度较高,但土壤含水量及土壤养分含量较低;热带低地雨林的土壤含水量和土壤养分含量均较低;热带山地雨林的土壤含水量较高,冠层开阔度较低,土壤养分含量和土壤ph居中;热带云雾林(热带山地常绿林和热带山顶矮林)的的冠层开阔度及土壤磷(全磷和有效磷)较低,土壤有机质较高,土壤含水量居中,但土壤氮(全氮和有效氮)及日平均空气温度较低。通过对环境因子的cca分析表明,第一轴主要反映ph值、日平均空气温度的变化,第二轴反映了冠层开阔度、土壤有机质、全氮和有效磷的变化。4.通过对六种森林植被类型群落水平植物功能性状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表明:比叶面积在热带落叶季雨林中最高,叶绿素在热带低地雨林和热带山地雨林中最高,叶氮和叶磷含量均在热带落叶季雨林中最高。木材密度在热带落叶季雨林、热带山地雨林、热带山地常绿林相对较高。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同一功能性状在不同的植被类型与不同的环境因子组合相关。热带落叶季雨林中比叶面积与土壤水分正相关,与土壤有效氮和冠层开阔度负相关;叶绿素含量与土壤有效氮正相关,与冠层开阔度负相关;木材密度与土壤有效氮正相关。热带针叶林中,叶绿素含量与冠层开阔度及有效氮正相关。热带低地雨林中,比叶面积、叶氮含量和叶磷含量与土壤有效磷正相关。热带山地雨林中,比叶面积和叶磷含量与土壤全磷正相关,与冠层开阔度负相关。热带山地常绿林中,比叶面积和叶氮含量均与土壤全磷和有机质正相关;叶磷含量和土壤有机质正相关,与土壤pH负相关。热带山顶矮林中,比叶面积与土壤全氮和全磷正相关;叶氮含量与土壤全氮正相关;叶磷含量与土壤水分正相关,与土壤pH负相关。5.通过对六种森林植被类型的功能多样性及其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功能丰富度和功能均匀度在六种森林植被中的变化规律与物种丰富度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在热带落叶季雨林中,冠层开阔度、土壤水分含量和土壤全磷对功能多样性产生显着的影响。在热带针叶林中,土壤水分含量、土壤有机质和有效磷对功能多样性产生显着的影响。在热带低地雨林中,土壤有机质、土壤全磷和有效氮对功能多样性产生显着的影响。在热带山地雨林中,土壤全磷对功能多样性产生显着的影响。在热带山地常绿林中,土壤pH和土壤全磷对功能多样性产生显着的影响。在热带山顶矮林中土壤有机质和土壤全磷对功能多样性产生显着的影响。6.通过对六种森林植被类型谱系多样性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六种森林植被系统发育均表现出谱系聚集格局,表明环境筛发挥主导作用。谱系多样性(PD)随着海拔的升高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多元逐步回归结果表明仅在热带落叶季雨林、热带山地常绿林和热带山顶矮林谱系多样性指标对环境因子产生显着地响应,其它三个植被类型中,谱系多样性指标与环境因子相关性不显着。影响植物群落谱系关系的关键环境因子依次是冠层开阔度、土壤含水量、土壤pH、土壤有机质、全磷和有效氮。
韩超,徐建民,童清,唐红燕,贾平,张朝玉,吴世军,李光友[5](2014)在《南亚松引种种源/家系苗期选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研究南亚松优良种源和家系的筛选问题,对引种5个月生4个种源91个南亚松优株家系苗期生长指标进行测定和分析。采用嵌套式数据分析方法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种源和家系间发芽率和地径均具有显着性差异;家系间高径比差异显着;种源间苗高达显着性差异。采用聚类分析方法筛选出11个表现相对优良家系,发现1个生长变异较大家系T36,并探讨了聚类分类结果与种源分类间关联性。
陈虎,颜培栋,杨章旗[6](2014)在《海南霸王岭南亚松天然林群落遗传多样性的SSR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为揭示海南霸王岭南亚松天然林群落在遗传多样性水平上的差异和遗传分化情况,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对其6个群落共350个单株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所选用的12对SSR引物,共检测到38个等位位点。各区域间观察杂合度(Ho)、期望杂合度(He)、Shannon信息指数(I)和Nei’s期望杂合度分别介于0.19330.4679、0.41500.5321、0.52250.7384、0.34510.4819之间,说明霸王岭南亚松总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相对较低。居群间的遗传分化系数(Fst)平均为0.0628,说明绝大部分变异(93.72%)存在于群体各居群内。UPGMA聚类可将供试6个群落划分为2类,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有一定相关性,但并没有严格按地理距离聚类,受到了自然地理隔离的影响。
张俊艳[7](2014)在《海南岛热带天然针叶林—阔叶林交错区的群落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天然针叶林主要分布在温带和寒温带地区,但是在热带地区仍然有一定面积的分布。热带天然针叶林对维持热带地区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生境异质性具有特殊意义。海南省霸王岭林区是我国热带天然针叶林集中分布面积最大的区域,以南亚松(Pinus latteri)为绝对优势种但混生一定数量阔叶物种,分布在与热带低地雨林和热带季雨林相同的低海拔范围内。当这三种低海拔的热带林受到干扰破坏后,常常会形成针叶林与阔叶林的群落交错区。群落交错区指两种群落类型的过渡区间,其环境因子和群落结构与相邻的两种群落往往也有一定差异。尽管以往对热带阔叶林已开展了大量的生态学研究,但针对热带针叶林的研究还很少,而有关热带针叶林-阔叶林交错区的群落学研究还没有开展过。本文以海南岛霸王岭林区典型的热带天然针叶林及其与热带低地雨林或热带季雨林形成的热带针叶林-阔叶林交错区为对象,通过横穿针叶林区、交错区和阔叶林区三个林分区域的19条典型样带,进行了群落学调查以及主要植物功能性状和环境因子的测定,研究了环境因子、群落结构、植物功能性状和生物多样性(物种及功能多样性)特征随林分区域的变化规律,探讨了热带针叶林-阔叶林交错区的群落组配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3个不同林分区域11个环境因子的对比分析表明:(1)针叶林区林冠开阔度、凋落物厚度和土壤全钾含量显着高于阔叶林区和交错区,但阔叶林区中的pH值、土壤有机质、土壤全氮、有效氮、有效磷和有效钾显着高于针叶林区和交错区;而土壤含水量和土壤全磷在三个区域无显着差异。(2)环境因子的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土壤pH值、土壤有机质、凋落物厚度和林冠开阔度对第一轴的贡献性最大,而全氮和有效磷对第二轴的贡献性最大。(3)影响不同林分区域物种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是林冠开阔度、凋落物厚度、土壤pH值、土壤有机质和土壤全钾。2.三个林分区域的种、属和科-多度曲线及不同的生活型和高度级物种丰富度均表现为阔叶林区>交错区>针叶林区;而平均树高、最大树高、平均胸径、最大胸径、胸高断面积都表现为针叶林区>交错区>阔叶林区。海南岛热带林区的针叶林-阔叶林交错区可能是由阔叶林中阔叶树种逐渐向针叶林中侵入而形成。3.通过对三个林分区域比叶面积(SLA)、叶片干物质含量(LDMC)、木材密度(WD)、叶绿素含量(CC)、叶氮含量(LNC)、叶磷含量(LPC)、叶钾含量(LKC)、潜在最大高度(Hmax)等8个功能性状的分析表明:(1)针叶林区植物Hmax、LDMC和LPC显着高于阔叶林区和交错区,但阔叶林区植物SLA、CC、LNC和LKC显着高于针叶林区和交错区,而交错区的植物功能性状居于中间位置。(2)针叶林区较低的土壤含水量和土壤养分含量是限制资源获取性状特征(如高SLA、高叶片养分含量)的主要因子,而在阔叶林区高的土壤养分特征和适宜的光照条件则不利于具有保守性性状(如高LDMC、高WD)特征的植物生存。4.通过分析热带针叶林-阔叶林交错区的香浓指数、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Simpson指数、功能丰富度、功能均匀度、功能分散度和功能离散度等8个多样性指标的变化特征,对结果表明,(1)除Simpson指数外,其他7个多样性指标均表现为阔叶林区>交错区>针叶林区。(2)物种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与环境因子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在针叶林区中土壤pH值和土壤有效钾对物种和功能多样性影响显着,在交错区中土壤全氮、林冠开阔度和凋落物厚度对物种和功能多样性影响显着,而在阔叶林区土壤有机质、土壤有效氮和土壤有效钾对物种和功能多样性影响显着。5.应用零模型建立随机群落的方法,从植物功能性状分布范围和物种亲缘关系探讨了热带针叶林-阔叶林交错区植物群落的组配机制。结果表明:针叶林区和交错区受环境筛作用明显,表明环境筛多发生在环境条件较差的地段,而在阔叶林区环境筛作用作用较小,而生物竞争作用较大,物种功能性状和亲源关系呈发散分布。环境筛和生物竞争在不同林分区域群落组配中的相对作用不同。
张晓红,邵景安,张超,马志波[8](2011)在《海南省大敢森林景观恢复示范区退化原始林特征》文中指出对海南省大敢森林景观恢复示范区退化原始林调查的结果表明:退化原始林群落结构较为完整,明显分乔木层、灌木层及草本层。乔木层树种丰富,表现出较高的物种多样性(SW为3.61~4.46);4个群落主要优势树种分别为岭南山竹子和无翼坡垒、黄杞和岭南山竹子、细子龙和岭南山竹子,以及水石梓、海南黄檀和海南暗罗。林分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平均密度和单位面积蓄积量分别为10.2~14.3 cm、8.50~13.39 m、2 321~3 545株/hm2和142.51~199.44 m/hm2;林分直径分布均呈反J型。由于反复的人为择伐利用等干扰,乔木层第Ⅰ亚层价值较高的和干形较好的树木大部分已被利用,但是第Ⅱ亚层中仍然有干形较好、生长正常、经济价值较高的珍贵树种,如降香黄檀、无翼坡垒、青皮、野生荔枝等。灌木层和草本层物种丰富,有价值较高的珍贵的乔木幼树和幼苗。
刘广福,丁易,臧润国,许洋瑜,林崇,李小成[9](2010)在《海南岛热带天然针叶林附生维管植物多样性和分布》文中指出作为热带林中一个重要的特征性组分,附生维管植物对于维持热带森林的物种多样性及其生态系统功能均具有重要作用。该文首次系统地报道了热带天然针叶林中的附生维管植物多样性和分布特征。以海南岛霸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存完好的热带天然针叶林(我国唯一较大面积分布的南亚松(Pinus latteri)天然林)中的附生维管植物为研究对象,通过样带调查(共设置12个10m×50m的样带,记录每个样带内胸径(DBH)≥5cm树木上附生维管植物的物种名称、株数及附生高度),分析附生维管植物的物种多样性和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热带针叶林0.6hm2面积内共有附生维管植物769株,分属于7科17属27种,附生兰科植物和萝摩科植物为优势类群;2)附生维管植物在水平方向上呈现出聚集分布;3)附生维管植物在垂直方向上,在中等高度层次(10–20m)分布最多,在下层(0–5m)也有较多的分布;4)少数附生维管植物对南亚松表现出一定的选择性,如华南马尾杉(Phlegmariurus fordii)、玫瑰毛兰(Eria rosea)、眼树莲(Dischidia chinensis)和铁草鞋(Hoya pottsii)等;5)附生维管植物的物种丰富度及多度与宿主胸径均存在显着的正相关关系。
袁士云[10](2010)在《甘肃省小陇山现有林分经营模式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在分析林分经营模式评价及与其相关领域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小陇山现有林分经营技术进行了总结,遴选了次生林综合培育技术体系的天然阔叶林抚育、天然阔叶林改造—人工更新、天然灌木林带状改造—人工更新及天然灌木林全面改造—人工更新等四个类型9个林分经营模式(以下简称模式),以及近自然森林经营技术体系中引进与示范的天然阔叶林目标树单株经营模式和结构化森林经营技术体系中示范与推广的天然阔叶林林分结构优化调整模式等11个林分经营模式为研究对象,以地带性近原始林—锐齿栎天然阔叶混交异龄林为参照林分,对研究林分的现实状态特征进行了分析,完善了描述林分状态特征的指标体系。运用遗传距离和相对差异率方法,分析了经营林分与参照林分的状态特征差异。提出了基于技术合理性和经济可行性的模式有效性评价方法,对11种模式进行了有效性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对小陇山次生林经营技术体系和典型模式的改进提出了建议。研究得出如下主要结论:(1)构建了林分经营模式有效性评价方法。运用改进的林分状态特征指标体系,描述研究林分的状态特征;运用遗传距离和相对差异率比较方法,对不同林分之间具有分布属性和非分布属性的结构状态特征差异性进行量化分析。以单位用工使经营林分接近自然生长林分(参照林分)的程度度量经营模式的技术合理性;以单位用工在经营林分中获取的木材数量度量经营模式的经济可行性;综合模式的技术合理性和经济可行性综合评价林分经营模式的有效性。(2)给出了11个经营林分的平均差异性分析结果。以地带性近原始林为参照得知,天然阔叶林类型的模式,其林分的状态特征与参照林分更为接近,改造更新形成的人工林类型的模式则差异较大。天然阔叶林类型的模式中,“天然阔叶林皆伐—补植油松—则恢复模式”(模式1)的差异最小,天然阔叶林目标树单株经营模式(模式4)最大;改造更新类型的人工林类型模式中,“天然灌木林带状改造—人工更新油松—未抚育模式”(模式8)最小,“天然灌木林全面改造—人工更新日本落叶松-抚育模式”(模式11)最大。差异性分析结果与研究林分的现实状态基本一致。(3)研究结果显示,天然阔叶林类型模式的林分组成和空间利用程度与参照林分的差异较小;改造更新的人工林类型的模式,其林分与参照林分的差异则十分明显。以不同类别的指标分析经营林分状态与参照林分的差异性得出:模式1的林分组成与参照林分的差异最小,灌木林全面改造-人工更新油松-抚育模式(模式10)的差异最大。模式3的林分空间利用与参照林分的差异最小,模式11的差异最大。模式5的物种多样性与参照林分差异最小,模式11差异最大。模式1的林分活力与参照林分差异最小,灌木林带状改造-人工更新华山松-未抚育模式(模式7)差异最大。(4)通过单位用工使经营林分接近自然生长林分(参照林分)的程度度量林分经营模式的技术合理性,反映了林分经营模式的实施成本和模式实现经营目标的程度。评价结果为,“天然阔叶林林分结构优化调整模式”(模式3)的技术合理性最好,模式4次之,次生林综合培育技术体系的模式均较差。次生林综合培育技术体系的9个模式中,天然阔叶林择伐抚育模式(模式2)技术合理性最好,天然灌木林全面改造-人工更新油松-抚育模式(模式6)最差。(5)研究得知,小陇山林区林分经营成本主要为用工成本,以单位用工在经营林分中获取的木材数量度量经营模式的经济可行性,符合小陇山林区的实际。评价结果为,模式4经济可行性最好,模式3与模式4几乎相同,次生林综合培育体系的林分经营模式明显较差。次生林综合培育技术体系的9个模式中,天然阔叶林抚育类型的模式经济可行性较好,天然灌木林全面改造更新类型的模式经济可行性较差,灌木林带状改造-人工更新类型的模式没有木材产出,经济可行性最差。(6)模式有效性评价得出的量化表达结果,完全切合小陇山林分经营实际。以技术合理性和经济可行性综合评价模式有效性,结果如下:模式3技术有效性最好,模式4次之,次生林综合培育体系的模式有效性明显较差。次生林综合培育体系的9个模式中,天然阔叶林类型比改造更新形成的人工林类型更为有效。天然阔叶林类型中,模式2较好,模式1较差。改造更新形成的人工林类型中,天然阔叶林改造更新类型的模式有效性较好,天然灌木林全面改造更新类型次之,天然灌木林带状改造更新类型较差;其中模式8有效性最好,模式11有效性最差。(7)对小陇山次生林综合培育技术体系的改进进行了探讨,提出了现有林分经营模式改进的原则和方法,给出了7种林分经营模式改进示例。总之,以地带性近原始林为参照评价经营林分技术合理性的差异性分析方法,丰富了林分差异性比较研究内容。基于模式技术合理性和经济可行性,评价林分经营模式有效性的方法,拓展了森林经营效果评价的途径,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二、海南霸王岭林区南亚松天然林乔木层结构特征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海南霸王岭林区南亚松天然林乔木层结构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南亚松木材材性研究Ⅱ:天然林群落间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研究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4个群落年轮宽、晚材率和密度的比较 |
2.1.1 年轮宽和晚材率比较 |
2.1.2 密度比较 |
2.2 洪水群落不同海拔年轮宽、晚材率和密度的比较 |
2.2.1 年轮宽和晚材率比较 |
2.2.2 密度比较 |
2.3 同一海拔4个群落年轮宽、晚材率和密度的比较 |
2.3.1 年轮宽和晚材率比较 |
2.3.2 密度比较 |
2.4 与遗传相似度的比较 |
3 结论与讨论 |
(2)海南猕猴岭青皮林的群落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研究概述 |
1.1 前言 |
1.2 热带雨林的研究概况 |
1.2.1 世界热带雨林的研究概况 |
1.2.2 中国热带雨林的研究概况 |
1.2.3 海南热带雨林的研究概况 |
1.3 青皮群落的研究概述 |
1.4 研究的目的意义 |
2.研究地自然概况 |
2.1 地理位置 |
2.2 地质地貌 |
2.3 气候水文 |
2.4 植被特征 |
3.研究方法 |
3.1 样地与调查 |
3.1.1 样地设置 |
3.1.2 样地调查 |
3.2 分析方法 |
3.2.1 重要值计算 |
3.2.2 物种多样性的测度方法 |
4.群落生态学研究 |
4.1 区系组成 |
4.1.1 种类组成 |
4.1.2 科的分布区类型 |
4.1.3 属的分布区类型 |
4.2 群落外貌 |
4.2.1 季相 |
4.2.2 生活型 |
4.2.3 叶级谱 |
4.2.4 叶型、叶质、叶缘、叶尖 |
4.2.5 频度分析 |
4.3 乔木层种/个体关系及种/面积关系 |
4.3.1 种/个体关系 |
4.3.2 种序图 |
4.3.3 种/面积关系 |
5.群落物种多样性研究 |
6.青皮群落演替动态 |
7.结论与讨论 |
7.1 结论 |
7.1.1 猕猴岭青皮群落类型 |
7.1.2 青皮群落的植物区系及生态学特点 |
7.1.3 青皮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特点 |
7.1.4 与其它青皮群落的比较 |
7.2 讨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3)海南南亚松木材材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纤维形态 |
2.1.1 纤维长 |
2.1.2 纤维宽 |
2.1.3 纤维壁厚 |
2.2 年轮宽度和晚材率 |
2.3 基本密度 |
3 结论与讨论 |
(4)海南岛热带森林植物功能性状及其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植物功能性状与功能多样性研究概述 |
1.2.2 植物功能性状与功能多样性随植被类型的变化 |
1.2.3 物种多样性与环境因子关系 |
1.2.4 功能性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
1.2.5 谱系多样性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
1.3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
1.3.1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3.2 研究目标 |
1.3.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及样地概况 |
2.1 海南岛自然概况 |
2.2 霸王岭林区概况 |
2.3 研究样地概况 |
第三章 海南岛热带森林植物功能性状分析 |
3.1 材料和方法 |
3.1.1 研究样地概况 |
3.1.2 海南岛区域木本植物物种性状库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
3.1.3 数据分析与处理 |
3.2 结果 |
3.2.1 海南岛热带森林植物科的组成 |
3.2.2 海南岛热带森林植物功能性状的分析 |
3.2.3 海南岛主要乔木物种功能性状的分析 |
3.2.4 海南岛主要灌木物种功能性状的分析 |
3.2.5 海南岛主要藤本物种功能性状的分析 |
3.3 讨论 |
第四章 海南岛典型天然林区热带森林实测植物功能性状分析 |
4.1 材料和方法 |
4.1.1 研究样地概况 |
4.1.2 功能性状测定 |
4.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4.2 结果 |
4.2.1 海南岛典型天然林区热带森林植物功能性状的总体描述 |
4.2.2 海南岛典型天然林区热带森林不同科植物功能性状的对比分析 |
4.2.3 海南岛典型天然林区热带森林不同生长型植物功能性状的对比分析 |
4.2.4 海南岛典型天然林区热带森林植物功能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
4.3 讨论 |
4.3.1 海南岛典型天然林区热带森林植物功能性状的整体特征分析 |
4.3.2 海南岛典型天然林区热带森林不同科植物功能性状的特征分析 |
4.3.3 海南岛典型天然林区热带森林不同生长型植物功能性状的特征分析 |
4.3.4 海南岛典型天然林区热带森林植物功能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
第五章 海南岛主要森林植被类型环境特征分析 |
5.1 材料和方法 |
5.1.1 研究样地概况 |
5.1.2 固定样地群落调查 |
5.1.3 空气温度测定 |
5.1.4 土壤数据的采集和测定 |
5.1.5 植被冠层分析 |
5.1.6 环境因子矩阵 |
5.1.7 数据处理和分析 |
5.2 结果 |
5.2.1 环境因子随不同森林植被类型的变化 |
5.2.2 环境因子的典范对应分析(CCA) |
5.2.3 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
5.4 讨论 |
5.4.1 环境因子随不同植被类型的变化规律 |
5.4.2 不同植被类型物种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
第六章 海南岛主要森林植被类型的群落特征分析 |
6.1 材料和方法 |
6.1.1 研究样地概况 |
6.1.2 调查方法 |
6.1.3 数据分析与处理 |
6.2 结果 |
6.2.1 不同植被类型的物种生活型组成 |
6.2.2 不同植被类型物种高度结构 |
6.2.3 不同植被类型物种径级结构 |
6.3 讨论 |
6.3.1 不同植被类型的物种组成及其差异 |
6.3.2 不同植被类型的群落结构特征 |
第七章 海南岛主要森林植被类型的物种多样性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
7.1 材料和方法 |
7.1.1 研究样地概况 |
7.1.2 调查方法 |
7.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7.2 结果 |
7.2.1 物种多样性随不同森林植被类型的变化 |
7.2.2 不同植被类型内物种多样性与环境因子相关性 |
7.3 讨论 |
7.3.1 不同植被类型物种多样性的比较 |
7.3.2 不同植被类型物种多样性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
第八章 海南岛主要森林植被类型群落水平植物功能性状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
8.1 材料和方法 |
8.1.1 研究样地概况 |
8.1.2 功能性状测定 |
8.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8.2 结果与分析 |
8.2.1 不同植被类型的群落水平植物功能性状比较 |
8.2.2 不同植被类型群落水平植物功能性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
8.3 讨论 |
8.3.1 群落水平植物功能性状随不同植被类型的变化 |
8.3.2 不同植被类型群落水平植物功能性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
第九章 海南岛主要森林植被类型功能多样性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
9.1 材料和方法 |
9.1.1 研究样地概况 |
9.1.2 物种功能性状的测定 |
9.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9.2 结果 |
9.2.1 植物功能多样性指数随不同植被类型的变化 |
9.2.2 不同生物多样性指数之间线性拟合关系 |
9.2.3 不同森林植被类型的功能多样性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
9.3 讨论 |
9.3.1 植物功能多样性随不同植被类型的变化 |
9.3.2 物种丰富度与功能实体丰富度的关系 |
9.3.3 物种丰富度与功能冗余和功能超冗余的关系 |
9.3.4 科属水平的功能实体的变化 |
9.3.5 不同植被类型的植物功能多样性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
第十章 海南岛主要森林植被类型植物谱系多样性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
10.1 材料和方法 |
10.1.1 研究样地概况 |
10.1.2 调查方法 |
10.1.3 植物谱系树的构建与谱系多样性的计算 |
10.1.4 数据分析与处理 |
10.2 结果 |
10.2.1 植物系统发育信号 |
10.2.2 植物谱系多样性随不同植被类型的变化 |
10.2.3 不同植被类型植物谱系多样性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
10.3 讨论 |
10.3.1 植物谱系多样性随不同植被类型的变化 |
10.3.2 不同植被类型植物谱系多样性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
第十一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11.1 主要结论 |
11.2 论文的创新点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
致谢 |
(5)南亚松引种种源/家系苗期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育苗地点 |
1.2 试验材料 |
1.3 统计分析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气候条件对比分析 |
2.2 苗期测定指标分析 |
(6)海南霸王岭南亚松天然林群落遗传多样性的SSR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居群选择与材料采集 |
1.2 试验方法 |
1.2.1 DNA的提取 |
1.2.2 SSR引物筛选 |
1.2.3 PCR扩增 |
1.2.4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 |
1.2.5 数据统计及遗传参数计算 |
2 结果与分析 |
2.1 SSR引物的筛选 |
2.2 居群间的遗传多样性 |
2.3 不同群落间的遗传多样性 |
2.4 居群的遗传分化 |
2.5 群落间遗传相似系数和聚类分析 |
3 讨论 |
(7)海南岛热带天然针叶林—阔叶林交错区的群落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1.1 热带森林的分布概况及重要性 |
1.1.2 热带针叶林的概述 |
1.1.3 生态交错区的定义、类型及生态学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生态交错区的研究现状 |
1.2.2 热带针叶林-阔叶林交错区的研究现状 |
1.2.3 群落组配机制 |
1.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4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 |
1.4.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及样地概况 |
2.1 海南岛自然概况 |
2.2 研究样地概况 |
第三章 海南岛热带针叶林-阔叶林交错区群落环境特征 |
3.1 材料和方法 |
3.1.1 研究区概况 |
3.1.2 样地选择与数据收集 |
3.1.3 植被冠层分析 |
3.1.4 土壤样品采集及分析 |
3.1.5 数据处理和分析 |
3.2 结果 |
3.2.1 交错区环境因子特征 |
3.2.2 环境因子主成分分析 |
3.2.3 环境因子的相关性 |
3.3 讨论 |
3.3.1 交错区环境因子特征分析 |
3.3.2 交错区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 |
第四章 海南岛热带针叶林-阔叶林交错区群落结构特征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研究区概况和样带设置 |
4.1.2 调查方法 |
4.1.3 数据分析与处理 |
4.2 结果 |
4.2.1 不同林分区物种组成和林分特征 |
4.2.2 不同林分区物种生活型组成 |
4.2.3 不同林分区物种高度结构 |
4.2.4 不同林分区物种径级结构 |
4.3 讨论 |
4.3.1 热带针叶林-阔叶林交错区物种组成及其差异 |
4.3.2 热带针叶林-阔叶林交错区群落结构特征 |
4.3.3 南亚松特征对热带针叶林-阔叶林交错区群落结构的影响 |
第五章 海南岛热带针叶林-阔叶林交错区植物功能性状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
5.1 研究区概况和研究方法 |
5.1.1 研究区概况和样带设置 |
5.1.2 环境因子取样 |
5.1.3 功能性状指标取样 |
5.1.4 数据处理和分析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热带针叶林群落水平功能性状的相关性 |
5.2.2 不同林分区植物功能性状比较 |
5.2.3 不同林分区植物功能性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 |
5.3 讨论 |
5.3.1 热带针叶林群落植物功能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
5.3.2 热带针叶林区-阔叶林交错区植物功能性状的差异 |
5.3.3 环境因子对热带针叶林-阔叶林交错区植物功能性状的影响 |
第六章 海南岛热带针叶林-阔叶林交错区生物多样性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
6.1 材料和方法 |
6.1.1 研究样地概况和样带设置 |
6.1.2 数据采集和环境因子取样 |
6.1.3 物种多样性的测度 |
6.1.4 功能多样性的测度 |
6.1.5 数据处理 |
6.2 结果 |
6.2.1 不同林分区物种多样性变化 |
6.2.2 不同林分区功能多样性变化 |
6.2.3 不同林分区生物多样性变化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
6.3 讨论 |
6.3.1 热带针叶林-阔叶林交错区物种多样性分布特征 |
6.3.2 热带针叶林-阔叶林交错区功能多样性分布特征 |
6.3.3 环境因子对不同林分区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
第七章 海南岛热带针叶林-阔叶林交错区群落组配机制 |
7.1 材料和方法 |
7.1.1 研究区概况 |
7.1.2 植物功能性状与测定 |
7.1.3 数据分析 |
7.2 研究结果 |
7.2.1 不同林分区木本植物功能性状的分布范围-环境筛检验 |
7.2.2 不同林分区木本植物功能性状的分布格局-限制相似性检验 |
7.2.3 不同林分区的谱系结构变化 |
7.3 讨论 |
7.3.1 热带针叶林-阔叶林交错区功能性状变化的环境筛作用与群落组配 |
7.3.2 热带针叶林-阔叶林交错区功能性状的竞争作用与群落组配 |
7.3.3 热带针叶林-阔叶林交错区谱系结构与群落组配 |
第八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
致谢 |
(8)海南省大敢森林景观恢复示范区退化原始林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乔木层物种多样性 |
4 结语 |
(9)海南岛热带天然针叶林附生维管植物多样性和分布(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域概况 |
2 研究方法 |
2.1 野外调查 |
2.2 数据处理 |
3 结果和分析 |
3.1 附生维管植物在调查木上的发生频率 |
3.2 附生维管植物的物种组成——丰富度和多度 |
3.3 附生维管植物的水平分布 |
3.4 附生维管植物的垂直分布 |
3.5 附生维管植物与宿主的关系 |
4 讨论 |
4.1 附生维管植物的物种组成 |
4.2 附生维管植物的水平分布 |
4.3 附生维管植物的垂直分布 |
4.4 附生维管植物与宿主的关系 |
(10)甘肃省小陇山现有林分经营模式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森林经营理论与实践 |
1.2.2 森林经营技术评价研究进展 |
1.2.3 与森林经营技术评价有关的研究进展 |
1.2.4 经营技术评价研究评述 |
1.3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研究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区域概况 |
2.1.1 自然地理 |
2.1.2 资源状况 |
2.2 研究材料 |
2.2.1 天然原始林(参照林分) |
2.2.2 典型经营林分 |
2.3 研究方法 |
2.3.1 调查方法 |
2.3.2 评价方法 |
2.3.3 评价指标 |
第三章 现有林分类型与经营技术 |
3.1 小陇山植被类型 |
3.1.1 小陇山现有植被类型 |
3.1.2 小陇山主要森林类型 |
3.2 现有森林经营技术 |
3.2.1 小陇山次生林经营历史回顾 |
3.2.2 小陇山现有森林经营技术 |
3.2.3 小陇山现有林分经营模式与林分类型 |
3.3 典型林分经营模式与林分类型 |
3.3.1 典型林分经营模式选择 |
3.3.2 研究选择的林分经营模式与林分 |
第四章 不同经营模式林分状态特征分析 |
4.1 参照林分的状态特征 |
4.2 经营林分的状态特征 |
4.2.1 林分结构 |
4.2.2 林分的物种多样性 |
4.2.3 林分活力 |
第五章 林分经营模式评价 |
5.1 林分经营技术的合理性评价 |
5.1.1 经营模式林分与参照林分的状态特征差异 |
5.1.2 林分经营模式技术合理性评价 |
5.2 林分经营模式经济可行性评价 |
5.3 林分经营模式的有效性评价 |
5.4 小陇山次生林综合培育技术体系的改进建议 |
5.4.1 技术体系构成层次的功能改进 |
5.4.2 技术体系各层次的类型划分 |
5.5 小陇山现有主要林分经营模式的改进 |
5.5.1 林分经营模式的概念 |
5.5.2 林分经营模式的改进方法 |
5.5.3 林分经营目标规划 |
5.5.4 运用模式评价结果改进现有林分经营模式 |
5.5.5 典型林分经营模式改进示例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6.1 主要结论 |
6.2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
6.3 讨论 |
6.4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
致谢 |
四、海南霸王岭林区南亚松天然林乔木层结构特征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南亚松木材材性研究Ⅱ:天然林群落间的比较[J]. 徐慧兰,颜培栋,杨章旗.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20(11)
- [2]海南猕猴岭青皮林的群落学研究[D]. 刘闯.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 [3]海南南亚松木材材性的研究[J]. 徐慧兰,陈虎,颜培栋,黄永利,杨章旗.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7(05)
- [4]海南岛热带森林植物功能性状及其多样性研究[D]. 姜勇.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5(06)
- [5]南亚松引种种源/家系苗期选择研究[J]. 韩超,徐建民,童清,唐红燕,贾平,张朝玉,吴世军,李光友. 中国农学通报, 2014(19)
- [6]海南霸王岭南亚松天然林群落遗传多样性的SSR分析[J]. 陈虎,颜培栋,杨章旗.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4(04)
- [7]海南岛热带天然针叶林—阔叶林交错区的群落特征研究[D]. 张俊艳.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4(10)
- [8]海南省大敢森林景观恢复示范区退化原始林特征[J]. 张晓红,邵景安,张超,马志波. 山地学报, 2011(01)
- [9]海南岛热带天然针叶林附生维管植物多样性和分布[J]. 刘广福,丁易,臧润国,许洋瑜,林崇,李小成. 植物生态学报, 2010(11)
- [10]甘肃省小陇山现有林分经营模式评价研究[D]. 袁士云.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