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T重建功能在颈椎病诊断中的应用

SCT重建功能在颈椎病诊断中的应用

一、SCT重建功能在颈椎病诊断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高振[1](2022)在《颈椎病DR诊断及应用价值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应用数字X线摄影(DR)诊断颈椎病患者病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102例颈椎病患者进行研究,患者于本院行DR摄片检查,再前往上级医院行CT检查,记录与对比两种检查方式的诊断准确率,并观察患者的DR摄片检查影像。结果:此次研究,102例颈椎病患者的类型包括骨质增生、颈椎生理弯曲度改变等,对照组、观察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7.06%、93.14%,对比发现CT检查、DR摄片检查比较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DR摄片检查为颈椎病患者诊断病情,有助于医护人员了解与掌握患者颈椎病类型,并提高诊断结果的准确性,确保患者尽快得到下一步的专业治疗。

马淑兴[2](2021)在《颈椎病患者使用X线平片和CT影像诊断的临床诊断效果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在颈椎病临床诊断中应用X线平片和CT影像诊断的临床价值及效果。方法选取该院在2017年6月—2020年12月收治的68例门诊颈椎疼痛疑似颈椎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实施X线平片和CT影像检查,并以MRI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分析两种检查方案的检查结果,对比其诊断效能,评估两种诊断形式对颈椎病病症表现诊断结果、特异性征象检出率及影像学特征表现。结果该次纳入68例疑似颈椎病患者中,金标准诊断为颈椎病(阳性)45例、非颈椎病(阴性)23例;X线平片诊断阳性43例、阴性25例;CT影像检查诊断阳性44例、阴性24例。CT影像检查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3.33%、91.30%、95.45%、87.50%、92.65%,均高于X线平片的77.78%、65.22%、81.40%、60.00%、73.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影像检查在钩突增生、颈椎曲度异常、椎体后缘骨赘方面检出率分别为84.44%、51.11%、46.67%,均高于X线平片的60.00%、26.67%、24.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影像检出率为42.22%,明显高于X线平片的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X线检查下多呈双边征,可见椎间孔狭窄,CT诊断则可见椎体小关节处存在关节突骨赘,同时伴有后纵韧带钙化、椎间盘突出表现。结论在颈椎病临床诊断中,对于诊断效能,CT影像检查优于X线平片;但在病症征象表现以及特异性征象检出情况方面对比可见,X线平片与CT影像检查方案各具优势,其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疾病的诊断及后续治疗提供参考,故在颈椎病患者临床诊断中,建议以CT影像检查为主,同时辅助X线平片检出,以便更好地进行病情评估,提升诊断准确率,为疾病的后续诊疗提供科学参考。

徐建国[3](2021)在《CT、MRI与X线平片对颈椎病诊断作用的比较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颈椎病诊断时应用CT、MRI与X线平片的价值比较。方法 2019年1月—2020年2月,从本院收治的颈椎病患者60例开展本次研究,将60例患者分为三组,每组各20例,分别应用CT、MRI、X线平片检查诊断,比较CT、MRI、X线平片诊断颈椎病检出率、符合率、灵敏度。结果经CT、MRI、X线平片检查,其中MRI检出率、诊断符合率均明显高于CT、X线平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其中颈椎曲度、椎间隙狭窄诊断符合率X线平片高于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钩突增生、骨性椎管狭窄诊断符合率CT高于X线平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MRI、X线平片在颈椎病诊断中,均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特别是MRI诊断,效果显者,有助于减少误诊、漏诊,可为临床诊治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蒋学余[4](2021)在《电针颈夹脊穴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大鼠中枢神经元-胶质细胞-趋化因子镇痛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通过电针颈夹脊穴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大鼠进行干预,观察其损伤的神经元功能状态,及脊髓背角神经元-胶质细胞-趋化因子网络信号系统关键子的表达,探讨电针镇痛机制,为电针颈夹脊穴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本研究分两部分实验进行。第一部分实验通过结(Sprague-Dawleg-SD)大鼠颈神经根建立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CSR)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在模型建立后通过检测其一般行为学表现及热刺激、机械刺激诱发痛、诱发电位来验证造模成功。然后将造模成功的48只大鼠分为4组,空白组、模型组、假手术组、电针组,术后2周电针组大鼠在绑缚下予以电针颈夹脊穴干预,模型组与假手术组予以同样绑缚,观察并记录各组大鼠热痛阈值及生化检测谷氨酸、前列腺素、NO含量,检测脊髓背角CGRP受体、AC、VGCC的表达。第二部分在第一部分造模基础上在颈神经根加置鞘内置管。将72只大鼠,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假手术组、电针组、LAA星形胶质细胞抑制剂组(LAA组)及LAA+电针组,LAA组予以鞘内注射星形胶质细胞抑制剂LAA(L-α-aminoadi Pate)对星形胶质细胞进行抑制,免疫荧光法检测各组模型大鼠C6、C7脊髓背角CD11b/CR3、GFAP、CX3CR1受体、CCR2受体、TLR4、P38-MAPK、NF-κB表达,免疫组化检测C6、C7脊髓背角IL-1β、IL-6、IL-18、TNF-α的表达,并运用RT-PCR检测及Western blot检测丘脑、大脑皮层水平检测兴奋性氨基酸、炎症因子等含量及NMDA、AMPA表达。结果:第一部分结果显示:电针组能有效减轻CSR模型大鼠疼痛,降低电针组大鼠神经元中谷氨酸、前列腺素、NO含量均较模型组有明显改善(P<0.05),观察脊髓背角脊髓背角CGRP受体、AC、VGCC表达量有明显降低(P<0.05)。第二部分结果显示:电针夹脊穴和鞘内注射LAA星形胶质细胞抑制剂均能有效减轻CSR模型大鼠疼痛,减少胶质细胞上CX3CR1受体、CCR2受体、TLR4的生成(P<0.05),减少GFAP、CD11b/CR3表达(P<0.05),能有效抑制各类神经炎症介质IL-1β、IL-18、IL-6、TNF-α的合成和分泌(P<0.05),可有效减低脊髓背角水平NMDA、AMPA的表达(P<0.05)。LAA组较电针组效果明显(P<0.05)。结论:1、电针颈夹脊穴能有效改善CSR模型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2、电针夹脊穴能够有效减少CSR大鼠模型脊髓背角神经元神经递质的释放,减少神经肽、神经递质表面受体表达。3、电针夹脊穴能够在抑制胶质细胞激活与趋化因子生成的基础上,抑制各类神经炎症介质的合成和分泌。

孙彬[5](2021)在《X线平片和CT对颈椎病诊断的临床效果》文中认为目的:对比临床颈椎病分别采用X线平片以及CT诊断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6月—12月我院收治的107例颈椎病患者,分别行X线平片和CT诊断,对比不同诊断方式的效果。结果:CT影像在诊断颈椎病中阳性率远远高于X线平片,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影像诊断颈椎病中符合率优于X线平片,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影像在骨质疏松、横突孔变形、椎间盘突出、韧带钙化以及椎管狭窄中检出率远高于X线平片,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颈椎病诊断中CT和X线平片均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尤其是CT在符合率方面、准确性方面远远优于X线平片,因此X线非常适用于初步筛查,而CT则适用于深层次观察其病情,方能提升临床诊断的准确性,更为后续治疗方向提供有利的参考。

孙喜武[6](2021)在《DR和CT对颈椎病的诊断及应用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DR和CT对颈椎病的诊断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在辽宁省沈阳市沈阳中大骨科医院就诊的100例颈椎病患者,其中50例接受DR诊断,另外50例接受CT诊断,比较DR和CT检查在颈椎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并分析诊断效果。结果 CT诊断颈椎病的检出率高于DR诊断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针对颈椎病,CT诊断比DR诊断更准确可靠,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胥冬冬[7](2020)在《X线平片、CT、MRI诊断颈椎病的临床价值探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颈椎病患者在临床诊断中通过X线平片、CT诊断和MRI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于2018年12月到2019年12月,此1年间影像科收治的颈椎病患者52例,对所有患者均进行X线平片诊断、CT诊断和MRI诊断。对比评价X线平片诊断、CT诊断和MRI诊断颈椎病的临床诊断结果。结果:52例颈椎病患者中呈脊髓型颈椎病占11.54%;交感神经型颈椎病占9.62%;神经根型颈椎病占36.53%;椎动脉型颈椎病占13.46%;混合型颈椎病占28.85%;并且3种检查方法:MRI检查结果均显着高于X线平片、CT(P<0.05);X线平片对颈椎曲度、椎间隙狭窄诊断准确率均高于CT(P<0.05);CT对于骨性椎管狭窄、钩突增生诊断准确率均高于X线平片(P<0.05)。结论:X线平片、CT诊断和 MRI诊断技术的应用,有利于减少颈椎病的误诊和漏诊情况,能够一定程度上提高颈椎病的临床诊断水平。

刘昊[8](2019)在《肌肉能量技术对颈椎病患者颈部肌肉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通过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显示肌肉能量技术作用于颈椎病患者颈部目标肌肉前后弥散张量成像特征参数的差异,以及借助颈椎功能障碍评分,疼痛视觉量表等,初步评价肌肉能量技术对调整失衡肌肉的意义和可行性,进而为颈椎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收集自2018年1月-2018年12月就诊于我院的颈椎病志愿者20例,男11名,女9名,年龄在25-38岁,平均33.4±3.6岁。其中胸锁乳突肌疼痛患者15例,头夹肌疼痛患者10例,有5例既有胸锁乳突肌疼痛又有头夹肌疼痛。用我院3.0T超导型磁共振扫描机采用ZOOM模式,对研究对象分别进行常规MRI和MRI-DTI扫描,采用EPI序列进行颈部肌群成像,对每一受检者均选取目标肌肉肌腹中心进行测量,以减少伪影的影响。由同一操作者分别测量治疗前后两侧胸锁乳突肌、两侧头夹肌在C4水平肌腹的ADC值和FA值,每个部位重复测量3次,取平均值。应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治疗前后的FA值和ADC值,VAS评分,NDI评分的差异;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治疗前后目标肌肉弥散张量特征参数值的比较:治疗后,左右两侧胸锁乳突肌FA值较治疗前明显增高、ADC值明显降低;治疗后,左右两侧头夹肌的FA值较治疗前明显增高,ADC值明显降低。治疗前后对比,其ADC、F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VAS评分均值较治疗前降低,前后评分均值对比,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NDI评分均值较治疗前降低,前后评分均值对比,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颈椎病胸锁乳突肌、头夹肌疼痛患者,肌肉能量技术作用于胸锁乳突肌、头夹肌后,肌肉水分子弥散能力较治疗前受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颈椎病胸锁乳突肌、头夹肌疼痛患者治疗后NDI评分较治疗前减低,统计学差异具有显着意义,治疗后患者的颈椎功能比治疗前明显改善;3、颈椎病胸锁乳突肌、头夹肌疼痛患者治疗后VAS评分较治疗前减低,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患者的疼痛症状比治疗前明显改善;4、肌肉能量技术治疗颈椎病患者存在胸锁乳突肌、头夹肌疼痛合并颈椎屈伸、旋转有障碍者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

刘宁[9](2019)在《多排螺旋CT成像支气管解剖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应用多层螺旋CT观察正常成人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气管支气管CT影像解剖学特征,为临床治疗及支气管镜检查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依据随机抽样法选取2018年1-8月来我院接受MSCT(本研究为64排螺旋CT)扫描的20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年龄在20-70岁之间,平均(42.57±6.19)岁。纳入标准:无呼吸道疾病及相关症状表现;行胸部MSCT检查正常,未发现任何异常反应;由专业人员告知本次研究内容、目的,对研究知情,阅读、签署同意书,自愿参与。排除标准:伴有外胸廓畸形;有明显肺部组织感染表现;胸腔组织发现积液;反对参与本次研究。依据性别不同将200例研究对象分为:男性组(100例)、女性组(100例),对比两组受检者左主支气管长轴与矢状面夹角(LA)、隆突水平左主支气管内径(LBD)、左主支气管长度(LBL)、左主支气管与上叶支气管夹角(LUA)、左主支气管与下叶支气管夹角(LLA)、右主支气管长轴与矢状面的夹角(RA)、隆突水平右主支气管内径(RBD)、右主支气管长度(RBL)、右主支气管与上叶支气管夹角(RUA)、右主支气管与下叶支气管夹角(RLA),分析不同性别支气管解剖结构差异。然后,分别将男性组、女性组分为青年组65例(20-44岁)、中年组69例(45-64岁)、老年组66例(65岁以上)三个年龄亚组,对比男性、女性不同年龄受检者两肺支气管开口管径、开口角度,分析不同年龄支气管解剖结构差异。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1)不同性别组受检者两肺支气管解剖对比:男性组LBD(15.23±0.21mm)、LBL(52.72±1.15mm)、RBD(15.81±0.58mm)、RBL(14.77±0.49mm)均明显高于女性,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组LA(42.62±0.41度)、LUA(58.62±1.50度)、LLA(14.95±0.98度)、RA(36.07±0.87度)、RUA(52.24±1.33度)、RLA(32.40±0.85度)均明显低于女性,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分别对男性、女性不同年龄组各项指标进行对比,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青年组和中年组受检者的LBD、LBL、RBD、RBL测量值均无明显差异,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的LBD(14.92±0.13mm)、LBL(51.97±1.58mm)、RBD(15.78±0.55mm)、RBL(15.08±0.48mm)测量值显着高于青年组、中年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青年组和中年组受检者的LA、LUA、LLA、RA、RUA、RLA测量值均无明显差异,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的LA、LUA、LLA、RA、RUA、RLA测量值显着高于青年组、中年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常成年人支气管解剖结构与性别、年龄有关。男性支气管各种径线均大于女性,而开口角度多低于女性;青年、中年的支气管解剖结构往往没有明显差异,但是随着年龄增长支气管会扩大,老年人的支气管开口管径、开口角度要高于青年人和中年人。图21幅;表7个;参120篇。

焦琳[10](2019)在《红外热断层联合温度阈值法检测腧穴热敏态的可信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采用红外热断层与温度阈值测定技术,探索红外热断层与温度阈值法联合检测腧穴热敏态的可信性,为针灸临床建立一项优效的腧穴热敏态检测新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纳入符合膝骨性关节炎(肿胀型)诊断标准的患者100例,按照热敏化腧穴灸感法判定标准,对所有患者热敏化高发区的血海穴、内膝眼穴、阴陵泉穴共计300穴次进行探查,根据探查过程中穴位是否发生热敏现象,将所有的穴位分为热敏化腧穴组及非热敏化腧穴组,艾灸探查结束后(间隔24小时)应用红外断层扫描技术采集每个腧穴的红外图像,分别对比分析热敏组与非热敏组腧穴之间红外温度差异。通过三组穴位的红外温度值来确定红外法判定热敏腧穴的标准。2.将以上符合膝骨性关节炎(肿胀型)诊断标准的患者100例,在灸感法、红外法检测完毕后(间隔24小时),运用感觉定量分析仪对所有患者热敏化高发区的血海穴、内膝眼穴、阴陵泉穴的热觉、热痛觉、热耐痛觉阈值进行检测,对比分析热敏组与非热敏组腧穴之间的热觉、热痛觉、热耐痛觉阈值的差异。通过三组穴位的温度阈值来确定温度阈值法判定热敏腧穴的标准。3.用本研究界定的红外法及温度阈值法判断热敏化腧穴的标准值,将该研究检测到的膝骨性关节炎(肿胀型)血海穴、内膝眼穴、阴陵泉穴的红外温度值及温度阈值分为热敏组与非热敏组,以灸感法为金标准,来比较红外热断层法及温度阈值法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并应用MEDCALC法分析比较红外热断层法与温度阈值法两种检测方法判断腧穴热敏态的效能。4.用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红外热断层和温度阈值的联合变量,将联合变量与灸感法比较,分析其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并比较联合变量与红外热断层法及温度阈值法判断热敏态腧穴的价值。结果:1.血海、内膝眼、阴陵泉三组穴位的热敏与非热敏两组受试者基线资料比较,p﹥0.05,具有可比性。2.经红外法检测,热敏组与非热敏组血海穴、内膝眼穴、阴陵泉穴的温度相比较,p值均﹤0.05,具有统计学显着性差异,提示热敏态与非热敏态血海穴、内膝眼穴、阴陵泉穴红外温度特征有差异,穴位为热敏态时多呈现高温特性。3.经温度阈值法检测热敏组与非热敏组血海穴、内膝眼穴、阴陵泉穴热觉阈值、热痛阈值、热耐痛阈值相比较,p值均﹤0.05,各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显着性差异。提示膝骨性关节炎患者(肿胀型)热敏态与非热敏态血海穴、内膝眼穴、阴陵泉穴温度阈值特征有差异,穴位为热敏态时多呈现阈值增高趋势。4.热敏态内膝眼穴红外法与灸感法对比,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75.6%、53.8%、70.0%;热觉阈值检测与灸感法对比,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67.5%、69.2%、68.0%;热痛阈值检测与灸感法对比,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64.8%、84.6%、70.0%;热耐痛阈值检测与灸感法对比,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97.2%、53.8%、86.0%。热敏态内膝眼红外检测法与温度阈值检测法的比较,p﹥0.05,无统计学显着性差异。说明红外检测法与温度阈值检测法检测热敏态膝骨性关节炎(肿胀型)内膝眼穴的效能无差异。热敏态血海穴红外法与灸感法对比,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50.0%、83.3%、58.0%;热觉阈值检测与灸感法对比,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42.1%、83.3%、52.0%;热痛阈值检测与灸感法对比,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60.5%、83.3%,66.0%。热耐痛阈值检测与灸感法对比,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57.8%、83.3%、64.0%。热敏态血海红外检测法与温度阈值检测法的比较,红外法与温度阈值热觉阈比较p﹤0.05,与热痛及热耐痛比较p﹥0.05,无统计学显着性差异。说明红外检测法与温度阈值检测法检测热敏态膝骨性关节炎(肿胀型)血海穴的效能无差异。热敏态阴陵泉穴红外法与灸感法对比,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87.1%、45.4%、78.0%;热觉阈值检测与灸感法对比,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43.5%、81.8%、52.0%;热痛阈值检测与灸感法对比,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82.1%、72.7%、80.0%;热耐痛阈值检测与灸感法对比,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58.9%、81.8%、64.0%;热敏态阴陵泉穴红外检测法与温度阈值检测法的比较,p﹥0.05,无统计学显着性差异。说明红外检测法与温度阈值检测法检测热敏态膝骨性关节炎(肿胀型)阴陵泉穴的效能无差异。联合检测法与灸感法相比,敏感性为85.3%,特异性为92.1%,准确性为82.0%。联合检测、红外、热觉、热耐痛ROC曲线下的面积分别为:0.8794、0.7630、0.6943、0.7498。经卡方检验,联合检测方法与红外法、热觉、热耐痛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显着性差异。说明两种检测方法联合应用判断腧穴热敏态的价值更高。结论:1.红外热断层法及温度阈值法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客观检测腧穴热敏态。2.红外热断层法与温度阈值法联合应用,能够显着提高检测腧穴热敏态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为建立临床热敏态腧穴客观检测新方案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SCT重建功能在颈椎病诊断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SCT重建功能在颈椎病诊断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颈椎病DR诊断及应用价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种检查方式的诊断准确率比较
    2.2 颈椎病患者的DR摄片检查影像
3 讨论

(2)颈椎病患者使用X线平片和CT影像诊断的临床诊断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两种检查方法诊断结果对比
    2.2 两种检查方法颈椎病病症表现诊断结果对比
    2.3 两种检查方法特异性征象检出率对比
    2.4 两组检查方法影像学特征表现
3 讨论

(3)CT、MRI与X线平片对颈椎病诊断作用的比较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3 讨论

(4)电针颈夹脊穴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大鼠中枢神经元-胶质细胞-趋化因子镇痛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
前言
第一部分 电针颈夹脊穴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伤害性感觉神经元兴奋性的影响
    1 实验目的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动物与分组
        2.2 主要试剂与仪器
        2.3 大鼠模型建立
        2.4 大鼠CSR模型造模评价标准
        2.5 分组与处理
        2.6 检测指标与方法
        2.7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大鼠热刺激诱发痛、机械刺激诱发痛
        3.2 大鼠脊髓神经潜伏期诱发电位
        3.3 四组脊髓背角谷氨酸、前列腺素、NO含量比较
        3.4 四组脊髓背角CGRP受体、AC、VGCC表达比较
    4 小结
第二部分 电针颈夹脊穴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中枢(CNS)小胶质细胞激活-中枢敏化的影响
    1 实验目的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动物与分组
        2.2 主要试剂与仪器
        2.3 大鼠模型建立
        2.4 大鼠CSR模型造模评价标准:
        2.5 分组与处理
        2.6 检测指标与方法
        2.7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各组大鼠热刺激诱发痛、机械诱发痛
        3.2 各组大鼠脊髓神经潜伏期诱发电位
        3.3 各组大鼠C6、C7 脊髓背角CD11b/CR3、GFAP、CX3CR1 受体、CCR2 受体、TLR4、P38-MAPK、NF-κB表达比较
        3.4 六组大鼠C6、C7 脊髓背角IL-1β、IL-6、IL-18、TNF-α表达比较
        3.5 六组大鼠C6、C7 脊髓背角NMDA、AMPA表达比较
    4 小结
第三部分 讨论分析
    1 中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认识
        1.1 病名及症状
        1.2 病因病机
        1.3 颈椎病与经脉的关系
        1.4 颈椎病与经筋的关系
        1.5 中医治疗颈椎病的研究进展
    2 现代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研究
        2.1 现代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研究
        2.2 颈椎的解剖学构造
        2.3 现代医学对颈椎病病因认识
        2.4 现代医学对颈椎病的治疗
        2.5 电针疗法与神经根型颈椎病
    3 神经根型颈椎病与神经病理性疼痛
        3.1 中枢敏化与神经病理性疼痛
        3.2 “神经元-胶质细胞-趋化因子”网络信号系统与神经病理性疼痛
    4 本次研究结果分析
        4.1 电针颈夹脊穴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伤害性感觉神经元兴奋性的影响
        4.2 电针颈夹脊穴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中枢(CNS)小胶质细胞激活-中枢敏化的影响
    5 不足与展望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神经根型颈椎病治疗进展及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动态
    参考文献

(5)X线平片和CT对颈椎病诊断的临床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X线平片检查
        1.2.2 CT影像检查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结果
    2.1 X线平片和CT影像诊断阳性率
    2.2 X线平片和CT影像表现
3讨论

(6)DR和CT对颈椎病的诊断及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7)X线平片、CT、MRI诊断颈椎病的临床价值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2 结果
3 讨论

(8)肌肉能量技术对颈椎病患者颈部肌肉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
    1 颈椎病现状的调查
    2 颈椎病病因及发病机制认识
        2.1 现代医学观点
        2.2 中医对颈椎病的认识
    3 颈椎病检查的影像学价值对比
    4 颈椎病的治疗
        4.1 推拿治疗
        4.2 针灸治疗
        4.3 针刀治疗
        4.4 手术治疗
第二部分 研究内容
    1 一般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2 治疗方法
        2.1 针对右侧胸锁乳突肌
        2.2 针对左侧胸锁乳突肌
        2.3 针对右侧头夹肌
        2.4 针对左侧头夹肌
        2.5 针对双侧头夹肌共同作用
    3 疗程
    4 疗效观察
        4.1 疼痛程度
        4.2 颈部功能
    5 扫描仪器方法及参数
    6 图像及数据采集
    7 统计学分析
    8 结果
        8.1 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8.2 治疗前后NDI评分比较
        8.3 治疗前后目标肌肉的弥散张量成像ADC值和FA值比较
第三部分 讨论
    1 选取目标肌肉胸锁乳突肌、头夹肌的意义
    2 颈椎活动度评价
    3 弥散张量成像技术
        3.1 弥散张量成像原理
        3.2 弥散张量成像特征参数
        3.3 弥散张量成像技术的应用
    4 肌肉能量技术
    5 本研究的创新性自评、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9)多排螺旋CT成像支气管解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临床研究
    1.1 一般资料
        1.1.1 样本量计算
        1.1.2 受检者资料
    1.2 检查方法
    1.3 图像处理方法
        1.3.1 图像重建参数
        1.3.2 后处理方法
        1.3.3 判断方法
    1.4 统计学分析
    1.5 结果
        1.5.1 CT显示左肺上叶支气管分支类型
        1.5.2 不同性别组受检者两肺支气管相关测量指标对比
        1.5.3 不同年龄组受检者两肺支气管相关测量指标对比
        1.5.4 不同年龄组受检者两肺支气管变异率测量
    1.6 讨论
        1.6.1 不同薄层图像参数对图像的影响
        1.6.2 支气管命名与分布
        1.6.3 支气管的分支
        1.6.4 比较不同成像方法
    1.7 结论
    参考文献
第2章 综述 支气管解剖结构及支气管病变CT表现研究
    2.1 支气管解剖研究进展
        2.1.1 解剖结构
        2.1.2 解剖标本研究
        2.1.3 支气管造影研究
        2.1.4 支气管镜研究
    2.2 支气管病变CT成像表现及解剖分析
        2.2.1 支气管扩张
        2.2.2 支气管狭窄
        2.2.3 支气管瘘
        2.2.4 小气道病变
    2.3 各种研究方法的比较
    2.4 多排螺旋CT其他方面的应用
        2.4.1 多排螺旋CT在胸部病变诊断中的价值
        2.4.2 多排螺旋CT在肺癌治疗中的指导作用
    2.5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结论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红外热断层联合温度阈值法检测腧穴热敏态的可信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一、腧穴敏化理论与腧穴热敏态
        1 灸疗新理论—腧穴敏化理论
    二、热敏灸与腧穴热敏态
        1 确定并规范热敏态腧穴的刺激手段
        2 确定热敏态腧穴的探查方法及判定标准
        3 确定艾灸热敏态腧穴的灸量
    三、腧穴热敏态的客观检测
        1 腧穴热敏态的红外热断层检测
        2 腧穴热敏态的温度阈值法检测
    四、腧穴热敏态与腧穴内涵的延伸
        1 以痛为腧
        2 以络为腧
        3 有“应”为腧
    五、腧穴热敏态对针灸临床的启示
        1 腧穴存在不同状态
        2 敏化态腧穴是针灸治疗的最佳刺激部位
        3 穴位探查是选用敏化态腧穴的必需手段
        4 刺激手段与敏化态腧穴的精准对位是取得满意临床效果的前提
        5 小结
    六、感觉定量分析及其临床应用
        1 感觉定量分析的原理
        2 感觉定量分析的检测注意事项
        3 感觉定量分析在临床中的应用
    七、TTM及其临床应用
        1 TTM的原理
        2 TTM的优势
        3 TTM在临床中的应用
        结语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研究方法
    2.研究结果
        2.1 基线比较
        2.2 研究结果
    3.分析与讨论
        3.1 选题的依据
        3.2 应用TTM检测热敏化腧穴的依据
        3.3 应用感觉定量分析仪检测热敏化腧穴的依据
        3.4 选取温度阈值检测方法的讨论
        3.5 病种及穴位选择依据
        3.6 结果分析
        3.7 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3.8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四、SCT重建功能在颈椎病诊断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颈椎病DR诊断及应用价值分析[J]. 高振. 人人健康, 2022(04)
  • [2]颈椎病患者使用X线平片和CT影像诊断的临床诊断效果分析[J]. 马淑兴. 世界复合医学, 2021(11)
  • [3]CT、MRI与X线平片对颈椎病诊断作用的比较探讨[J]. 徐建国.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1(24)
  • [4]电针颈夹脊穴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大鼠中枢神经元-胶质细胞-趋化因子镇痛机制的研究[D]. 蒋学余.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1(02)
  • [5]X线平片和CT对颈椎病诊断的临床效果[J]. 孙彬.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1(11)
  • [6]DR和CT对颈椎病的诊断及应用价值[J]. 孙喜武. 中国医药指南, 2021(14)
  • [7]X线平片、CT、MRI诊断颈椎病的临床价值探讨[J]. 胥冬冬.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0(06)
  • [8]肌肉能量技术对颈椎病患者颈部肌肉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的影响[D]. 刘昊.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9]多排螺旋CT成像支气管解剖分析[D]. 刘宁. 华北理工大学, 2019(01)
  • [10]红外热断层联合温度阈值法检测腧穴热敏态的可信性研究[D]. 焦琳.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SCT重建功能在颈椎病诊断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