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子质量管理问题与建议(论文文献综述)
顾芹芹,楼坚锋,姚丹青,刘建,夏建明[1](2021)在《上海市种子检验工作成效与目标展望》文中研究表明为进一步满足种业现代化发展对种子检验工作的新要求,履行好新时期的新任务,总结了上海市"十三五"期间种子检验工作取得的成效,分析当前上海市种子检验体系面临的问题与不足,研究提出了"十四五"种子检验体系的规划与展望。
付玲,高明鑫,谭小莉,胡君[2](2020)在《湖北省农作物种子质量监管现状、问题及建议措施》文中研究说明为全面提升农作物种业质量水平,推动现代种业高质量发展,湖北省近年来以种子质量监控体系建设、能力建设、队伍建设和制度建设为抓手,创新工作思路,强化监管手段,开创了农作物种子质量监管和种子检验工作新局面。总结了湖北省种子质量监管与检验工作主要做法及成效,分析了当前种子质量监管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下一步工作建议与措施。
朱怡航[3](2019)在《贮藏流通过程中蔬菜种子质量管理关键点分析与优化》文中研究指明蔬菜种子贮藏与流通过程直接关系到种子行业内的竞争,同时又受到蔬菜市场、气候条件的影响和政府部门的监管,导致其成本构成复杂,利润空间受限,经营管理困难。种子企业为了提升经济效益,往往需要面对保障种子质量和控制经营成本的难题,因此如何寻找蔬菜种子贮藏与流通过程中的管理关键点,平衡蔬菜种子质量和管理成本,提高优化管理水平,成为种子企业在蔬菜种子贮藏与流通过程中的迫切需求。传统的人工生产、监控与管理方式与现代种业产业化、信息化、规模化的发展方向不匹配;同时,由于种子贮藏与流通过程本身和其他农业生产一样存在许多不确定和不可控的影响因素,现有的决策理论与优化方法在蔬菜种子贮藏与流通过程的优化管理中难以有效应用。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针对蔬菜种子在实际贮藏与流通过程中存在的特殊性和问题,将相关理论模型和分析方法应用到经营管理实践中,以提升蔬菜种子贮藏与流通过程的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为目的,总结出蔬菜种子需求预测、蔬菜种子包装计划优化、蔬菜种子贮藏温湿度条件优化管理和蔬菜种子质量安全可追溯管理4个关键问题并开展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蔬菜种子需求预测。针对蔬菜种子需求缺乏预测,导致贮藏和包装流程无法有效管理的现状,提出蔬菜种子需求预测的问题。由于蔬菜种子需求量存在季节性变化和随机波动,同时还受到种子库存、蔬菜市场价和天气条件等动态因素影响,采用时间序列预测模型结合支持向量机的混合预测模型进行蔬菜种子需求预测研究。该方法首先用Holt-Winters模型分解种子销售历史数据中的线性变化趋势和季节因子,再输入种子库存、蔬菜市场价和天气条件等动态因子,利用支持向量机的两种核函数精确预测和修正过度拟合,得到预测结果并分析参数和动态因子的影响。该预测结果可以帮助决策者判断种子需求的增长空间和增长量,指导蔬菜种子贮藏流通的优化管理。2、蔬菜种子包装计划优化。目前蔬菜种子包装工作缺乏全局计划,存在按订单生产、包装流水线闲置等问题。由于蔬菜种子包装工作涉及到种子采购、库存、包装和销售等多方面条件限制,其计划优化问题具有多约束、动态性和复杂性的特点。提出多项目动态批量模型,以多个蔬菜种子品种在既定计划时段内通过人工和流水线包装的产品数量作为决策变量,最小化包装和库存的总成本。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回溯的启发式算法求解该模型并应用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实现多品种蔬菜种子包装计划优化的目标,为蔬菜种子包装工作优化管理提供指导依据。3、基于种子贮藏寿命的蔬菜种子仓库温湿度条件优化管理。目前种子企业对蔬菜种子贮藏条件的管理方式粗放,导致蔬菜种子劣变事故频发。通过较高温度和相对湿度的试验设计,探究蔬菜种子贮藏温度和相对湿度对蔬菜种子贮藏寿命的影响,并根据Ellis种子寿命预测公式预测蔬菜种子在不同贮藏温湿度条件下的贮藏寿命。结合蔬菜种子贮藏寿命和种子仓库管理要素建立非线性规划模型,研究多种类蔬菜种子长期贮藏温湿度条件优化问题,量化计算蔬菜种子长期贮藏的最优温度和相对湿度,以指导种子企业根据不同的蔬菜种子种类进行贮藏条件的精准优化管理,降低蔬菜种子在贮藏过程发生劣变的风险。4、基于物联网的蔬菜种子质量分析与关键点控制管理。根据QACCP(Quality Analysis and Critical Control Point,质量分析与关键点控制)管理理论和2016《种子法》修订案的要求,提出了蔬菜种子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软件的开发策略和软件模块设计。该软件应用物联网技术,对蔬菜种子贮藏流通过程的关键环节进行信息化管理,实现蔬菜种子的贮藏温湿度监控、包装计划优化、销售订单管理和种子质量安全可追溯管理,同时为保障蔬菜种子质量安全提出科学与实践依据。上述研究成果的先进性和应用意义在于:提出蔬菜种子需求预测方法,实现误差小于20%的蔬菜种子需求预测;提出蔬菜种子包装计划优化方法,实现蔬菜种子包装计划优化管理,节省种子包装及库存成本约30%;探究贮藏条件对蔬菜种子贮藏寿命的影响,提出蔬菜种子贮藏温湿度条件优化管理方法,为蔬菜种子长期贮藏节省约25%的开支;提出蔬菜种子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软件的开发策略和软件模块设计,改进种子企业贮藏与流通工作流程,帮助种子企业进行蔬菜种子质量安全可追溯管理。综上,本文研究成果为蔬菜种子贮藏与流通工作提供了一些创新性理论与方法,有望填补蔬菜种子贮藏与流通管理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空白。
王泽宇[4](2019)在《我国农作物种子市场法律监管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种子是国家农业发展历程重重要的生产资料,是国民经济的根基。在国家种业政策日渐完善,建立种业强国的目标愈发清晰的背景下,我国农作物种子市场的监管是其中最突出的关注点。只有种子市场的每环节充分发挥作用才能保证种子在保持其特殊商品属性的同时保证市场流通的安全高效。近年来中央连续出台深化种业改革、加快推进现代种业发展的规范性文件,我国的种子市场法律监管的现状暴露出了许多问题。市场经营主体多元化,农民的权利意识薄弱,再加上种子企业并购整合的进程加快,种子产业化面临多方面的考验,现行的种子市场法律监管系统已经不适应种子市场的发展现状。种子市场在市场主体、质量监管、品种准入、以及归责和救济方面都存在诸多漏洞。种子市场主体的问题主要从种子市场监管单位的定位不明确体现出来,这会间接导致种子执法结构不顺畅,进而造成种子市场监管能力不足。种子质量的监管也是种子市场法律监管的重要内容之一,其问题主要体现在监管途径和由种子质量引发的纠纷这两个方面。品种准入的规制是种子市场监管的起点,在这一环节的问题主要包括准入程序、不规范操作,以及由此进入市场的不合格种子造成的市场混乱。除此之外,种子市场运行的生产经营主体方面的准入行为和生产经营行为也是造成种子市场法律监管难度加大的要素之一。为了完善种子市场法律监管的模式,使之满足国家粮食安全、种业创新和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需求,我们要借鉴国外优秀实践经验,本文选取四个对中国很有借鉴意义的国外种子市场监管实践作为参考,选取日本、印度、欧盟和美国各自监管模式中的最具特色的部分进行阐述,以此来为中国的种子市场法律监管的完善提供一定程度上的支持和帮助。最后结合本国实际国情,以现行种子市场法律监管框架中存在的问题为基础,在种子市场监管主体的完善,重视种子市场的质量监管,严格把控种子市场的品种准入,加强对种子市场经营主体的监管,以及发挥种子行业协会的自律性作用这五个方面对我国农作物种子市场法律监管的完善提出合理化建议。
陈禹屹[5](2019)在《种子质量问题损害赔偿额研究 ——基于《种子法》第四十六条的反思》文中研究表明种子是农业重要的生产资料,饱含农民的希冀和承载农业的安全。因此,为了维护我国农民权益和农业安全,也为了促进我国种业的健康发展,种子质量问题理应受到高度重视,种子质量问题造成的损害赔偿额更应当明确。但是,因为我国种子质量问题及其引发的损害赔偿纠纷时有发生,而损害赔偿额却在不同案件中受到不同对待,并因此导致农民权益难以获得有效保障,农业安全受到威胁,种业发展也受到明显的影响。在推进法治建设的进程中,我国相继出台或者修订相关法律法规,种子法律体系因此逐渐形成。《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以下简称《种子法》)以及相关的地方立法等对种子质量问题及其损害赔偿额均有涉及,特别是《种子法》第四十六条对种子质量问题的损害赔偿额进行了列举式的规定,并对赔偿主体进行了责任划分,对我国种子质量问题损害赔偿额提供了较为明确的指引。此外,我国《合同法》、《产品质量法》等相关法律在种子质量问题损害赔偿额方面也有相关规定可供适用。近年来,种子质量问题损害赔偿额的相关司法案例也受到关注,但是,司法裁判在促进种子质量问题损害赔偿问题解决的同时,也因为损害赔偿额在个案上呈现出的差异影响司法裁判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因此,检讨我国种子质量问题损害赔偿额的立法,已经成为有效解决我国种子质量问题纠纷的重要内容。现行法律法规未对《种子法》第四十六条中的“种子质量问题”进行界定,即“种子质量问题”的概念模糊,导致法官无法直接适用;此法条规定的赔偿额包括购种价款、可得利益损失及其他损失,全国各地未对其“可得利益损失”标准进行统一,亦未见其具体计算方式;“其他损失”与《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三条损害赔偿范围的规定发生冲突,《合同法》中未见损害赔偿案中的违约方需对“其他损失”进行赔偿,《种子法》则明显在赔偿额上进行了扩大,其在法律适用上的冲突值得探究。在种子质量问题损害赔偿案中,大部分情形导致种子使用者减产或进行补种改种,但并非颗粒无收。此情形下,对购种价款及其他损失进行全额赔偿则极有可能构成不当得利之债。另外,实践中种子生产者、经营者赔偿能力不足等现实障碍,都加重了种子买卖双方的不平等地位,使农民遭受的损失难以得到及时的弥补和有效的救济。为了推动我国种子质量法律体系的完善,我国法律需要明确种子质量问题损害赔偿额并通过分散风险的方式确保损害赔偿得以有效实现。具体而言,我国种子质量问题损害赔偿额,应采限定性等原则,围绕限定性原则,在可得利益的计算方式上采取承诺产量优先与三年平均产值优先。同时,明确赔偿购种价款、其他损失及有关费用的具体计算,特别是应当区分绝产与减产两种情形适用不同的赔偿范围,减产或补种改种时应当按种子使用者受到的实际损失对赔偿额进行赔偿。此外,在明确种子质量问题损害赔偿额的基础上,建立种子质量问题损害赔偿责任保险制度,确保损害赔偿的具体落实,充分保障农民权益的同时,也分散种子经营者可能承受的风险。
林森[6](2018)在《大华种业稻麦种子质量检测及其管理体系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种子是农业生产最基本、最重要的生产资料,种子质量是影响农作物产量及品质的关键因素。随着种子市场全面开放,种子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规模水平不同,种子质量参差不齐,种子质量控制工作面临严峻考验。江苏省大华种业集团有限公司是国家认定的“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和江苏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常规稻麦良种繁育和销售量大,种子往往由集团公司下属分公司生产后统一包装销售,因此,企业内部种子质量检测和管理是保证种子质量、发挥品牌优势的关键。本研究以该公司近年来销售量比较大的烟农19、淮麦28、淮麦35、连麦8号和扬饲麦1号等五个麦类品种,华粳5号、宁粳4号、连粳11号和大华香糯等四个水稻品种为研究材料,分别采用不同方法对种子水分、纯度、芽率、净度、生活力等检验指标进行比较研究,参照国标,探明适合集团有限公司稻、麦种子检测和质量控制方法和参照;通过分析内部质量管理现状、问题及成因,提出构建种子企业内部种子质量管理体系的对策与建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国标高恒温测定法和隧道式测定法测定结果基本一致,准确度高;而采用Wile65等水分快速测定仪测定结果在含水量低于16%时与国标法测定结果吻合度高,而高于16%时差异较大,准确度较差。两种不同作物、同一作物不同品种的临界值略有差异。2.红米稻严重影响种子质量,不同种子批分布不均匀,去杂难度较大。适当增大筛孔、降低加工速度,可以探索减少种子成品中的红米稻含量。选择2.4 mm筛孔、加工速度每小时5吨时效果最佳。3.预先冷冻法、高温法、双氧水法均能破除稻麦种子休眠;预先冷冻法和高温法破眠效果均优于双氧水处理法。种子发芽率高,生活力一般也较高,但是,烟农19等五个麦类品种种子发芽率和生活力相关性低;华粳5号等四个稻类品种种子的发芽率与生活力相关性较高。因此,根据小麦种子生活力不能准确预测发芽率。4.分析了农垦集约化生产为特色的大华种业种子质量管理网络体系中,种子生产、加工、贮藏、销售等各个环节闭环有效监督管理机制。并提出了进一步改良优化的途径。
耿格峰[7](2017)在《山东省粮食种子质量监管研究》文中提出以粮食生产大省山东省为例,调研了种子企业、种子销售市场、种子的行政管理机构,提出政府监管对粮食种子质量的密切关系。为有效提升粮食种子的质量,认为政府应对种子企业、种子市场加大监管的力度;种子行政机构也需要机构的整合和职能的转变。旨在通过对山东省种子质量状况的调研和分析,为全国种业的有序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意义。
李彦庆[8](2017)在《中种国际种子有限公司种子质量管理的改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种子是农业生产中特殊的、不可替代的生产资料,是农业持续发展的载体,是农业增产增效的内因。在当前种业的发展过程中,竞争日趋激烈,想要在行业中异军崛起,战胜对手,就必须不断提高种子质量,才能使种子公司长远可持续发展。另外,以质量求生存、求效益、求发展,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是种业长久生存发展的制胜法宝,把质量意识落实到品种研发、种子生产加工、仓储、运输、销售等各环节中,不断提高全过程的质量管理,才能让种子企业具有“百年长青”的基础。本文运用质量管理理论,结合中种国际种子有限公司现阶段的实际情况,对其种子质量管理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指出种子质量问题即种子发芽率不合格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种子质量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造成的。研究发现,中种国际种子有限公司的种子质量管理工作中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一是流程制度管理存在缺陷;二是全体员工的质量意识不到位;三是员工的技能水平不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种子质量管理的改进策略,即:一是明确中种国际种子有限公司的种子质量管理目标;二是完善种子生产流程及种子质量管理制度;三是全面提高全员的思想认识;四是强化人员技能水平培训;五是合理应对环境及气候变化;六是加大种子质量管理专项资金的投入。通过种子质量管理改进策略的落实,中种国际种子有限公司质量管理工作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首先,种子质量获得显着提高;其次,种子质量管理规章制度已基本健全;此外,种子检测及质量改进项目有效落实;最后,全员的质量意识普遍获得了提高。本文的研究成果,不仅提高了中种国际种子有限公司的种子质量管理水平,进而实现中种国际种子有限公司种子质量持续提高这一终极目标,而且对规范和提速我国种子行业的发展也具有深远的意义。
王岳含[9](2016)在《我国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研究》文中指出种子作为农业生产的基础,其质量水平与国家的粮食安全及食品安全息息相关。近年来,我国虽然不断加强对种子质量的监管力度,但种子质量安全事件屡禁不止,很多农户辛苦一年却颗粒无收。推行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是解决我国种子质量问题的重要措施,也是国际种子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由于我国对质量可追溯系统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相关制度机制仍不完善。为此本文将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作为研究对象,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外部性理论及准公共产品理论等相关理论系统梳理了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的关键要素与相关技术,明确了可追溯系统主体,并指出建立该系统的必要性。在分析种子质量管理目标与主要模式的基础上剖析了我国种子质量管理与可追溯系统的发展状况,通过对国外质量可追溯系统先进经验深入分析,得出了对我国系统建立的相关启示。通过问卷调查实证分析了影响我国种子企业与农户参与可追溯系统意愿的相关因素,从而为系统建设与完善提供了发展方向。本文还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水平与种子企业的实际情况提出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建立的目标与原则,继而对可追溯系统进行了系统设计,并提出与系统建设相适应的政策建议。研究主要结论为:1.信息不对称、产品存在外部性及准公共产品性质是导致种子产品质量管理困难与市场混乱的主要原因,实施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可以有效增加信息的透明度,消除负外部性的不良影响,从而提高种子产品质量,有利于企业竞争能力的提升与行业可持续发展。2.法律体系不完善、检验认证能力有限和管理机制混乱是我国种子质量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此实施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可以有效促进政府管理能力提升,实现种子质量全面管理的目标。3.通过分析国外质量可追溯系统的相关经验发现,国外在可追溯系统建设方面普遍采取分阶段、分层级的推广模式,政府主导与企业自愿参与相结合的发展机制,强化市场准入与退出管理。因此我国在建立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的过程中也应做到法律先行,理顺机制,根据国情与企业实际情况进行系统设计与开发。4.目前我国企业参与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的意愿并不强烈,这主要受企业级别、产品出口情况、管理者的认知程度等因素的制约。而影响我国农户对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购买意愿的因素主要为文化程度、收入情况、对种子安全的关注度等。为此在建立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时,应采取相关措施增强各主体参与意愿。5.鉴于我国种子质量管理的现状,实施质量可追溯系统应以规范企业质量管理、增强产品质量信息透明度、明确问题产品的相关责任为主要建设目的,在统一性、便捷性和低成本性的原则基础上,完善对总体结构及相关系统的设计。
于晓岳[10](2015)在《江苏省稻、麦种子质量分析研究》文中认为稻、麦是江苏省主要粮食作物,种子质量好坏直接影响我省粮食安全。本文通过2014年江苏省打击侵犯品种权和制售假劣种子行为专项行动,对省、市、县三级共抽检的1382个水稻样品和1442个小麦样品的质量指标检测结果进行整理,系统分析2014年度江苏稻、麦种子质量。从所有抽检样品中随机抽取部分样品由省种子质量检测中心进行复检,分析我省各级种子检验机构的种子质量检测水平。对群众举报种子真实性有问题的样品进行分子检测。根据江苏稻麦种子质量状况,提出了建立完善的种子质量监督策略。主要结果如下:1、按照企业种子净度监检标准,所有被抽常规水稻、杂交水稻和小麦的净度均符合要求,但按照GB4404-2008种子质量分级标准,常规水稻样品和杂交稻样品的净度合格率均为99.5%,白皮小麦样品和红皮小麦样品的净度合格率分别为99.3%和99.4%。2、按照企业种子水分监检标准,100%籼稻样品、99.0%粳稻样品、99.3%白皮小麦样品及100%红皮小麦样品水分达到监检要求;按照GB4404-2008种子质量分级标准,籼稻样品和粳稻样品水分合格率分别为99.4%和89.4%,白皮小麦样品和红皮小麦样品水分合格率分别为89.6%和94.3%。3、按照企业种子发芽率监检标准,100%杂交稻样品、99.2%常规水稻样品、99.3%白皮小麦样品和100%红皮小麦样品发芽率达到企业监检要求;按照GB4404-2008种子质量分级标准要求,杂交稻样品和常规稻样品发芽率合格率分别为96.3%和91.6%,白皮小麦样品和红皮小麦样品发芽率合格率分别为94.6%和98.7%。4、按照GB4404-2008种子质量分级标准要求,99.6%的常规水稻种子纯度达到国家标准,100%的杂交水稻种子纯度达到国家标准,99.5%的小麦良种种子纯度及96.2%的小麦原种种子纯度达到国家质量标准。5、综合我国种子质量的四大标准,参照GB4404-2008种子质量分级标准,在抽检样品中83%的水稻样品达到国家种子质量标准,88%的小麦样品达到国家种子质量标准。6、水稻样品净度、发芽率及水分的抽检结果与复检结果基本一致,净度差距变幅在0.2%的范围内、水分差距变幅在0.3%的范围内、发芽率差距变幅在3%的范围内,均未引起样品的合格率变化。除镇麦11的复检净度下降0.6%以外,其余小麦样品净度的抽检结果与复检结果基本一致;除1个样品复检发芽率比抽检发芽率低3%以外,其余小麦样品复检发芽率与抽检发芽率的差异均在2%的范围内,其中1个样品的发芽率下降为不合格样品;小麦抽检样品种子水分与复检种子水分差异不大。说明江苏各市、县种子管理站具备较好的稻麦种子质量监检基础。
二、种子质量管理问题与建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种子质量管理问题与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上海市种子检验工作成效与目标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上海市“十三五”期间种子检验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效 |
1.1 种子质量监督抽查检验工作不断深化,推动了种子质量明显提高 |
1.1.1 抽查种子范围不断扩大 |
1.1.2 抽查种子样品数量逐年增多,种子质量不断提高 |
1.1.3 抽查种子检测项目不断拓宽 |
1.1.4 抽查程序更加严格规范 |
1.2 种子质量检测能力不断提高,提升了全市技术支撑能力和水平 |
1.2.1 市级检测机构提升分子检测能力 |
1.2.2 区级检测机构提高常规检测能力 |
1.2.3 种子企业提高综合检测能力 |
1.3 开发种子质量检验管理信息系统,提高检验机构信息管理水平 |
1.3.1 软件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
1.3.2 软件系统的应用与推广 |
1.3.3 软件系统的升级与完善 |
2 当前上海市种子检验体系面临的问题与不足 |
2.1 种子检验设备和检测能力亟待升级 |
2.2 种子检验技术和业务范围亟待拓展 |
2.3 种子检验体系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
3 “十四五”种子质量检验体系的规划与展望 |
3.1 争取财政支持,改善种子质量检测设施建设 |
3.2 积极谋划布局,推动种子质量检测新技术研发 |
3.3 主动培育,大力发展第三方种子质量检测机构 |
3.4 以点带面,推广种子质量全程可追溯管理体系 |
(2)湖北省农作物种子质量监管现状、问题及建议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湖北省种子质量监管工作及主要成效 |
1.1 加大监督抽查力度,种子质量合格率稳步提升 |
1.2 强化质量监管服务,拓展服务空间 |
1.3 加强检验队伍建设,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
1.4 种子质量检验体系逐步完善,检测能力保持稳定 |
完成省级种子质量检验机构改扩建和分子检测扩项考核 |
加大资金争取和扶持力度,支持基层检验机构建设,构建全省种子质量监管体系 |
1.5 积极探索分子检测技术研究,参与种子质量标准制修订 |
1.6 实施种子质量预警制度,防范种子质量风险 |
2 湖北省种子质量监管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
2.1 种子质量检验体系亟需完善加强 |
2.2 检验人员队伍建设急待加强 |
2.3 种子检测手段急需更新提升 |
2.4 种子质量监督检查仍需加大力度 |
2.5 种子质量意识仍需提高 |
3 提升湖北省种子质量监管能力的建议措施 |
3.1 理顺种子质量监管职责 |
3.2 强化种子质量服务意识 |
3.3 提升种子检验能力水平 |
3.4 健全完善检验检测体系 |
3.5 完善质量标准体系建设 |
3.6 提高种子质量风险预警能力 |
3.7 强化种子质量监控 |
大力推进种子质量认证制度 |
强化种子质量监督检查制度 |
(3)贮藏流通过程中蔬菜种子质量管理关键点分析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蔬菜种子质量与贮藏 |
1.2.1 种子质量标准化的概念 |
1.2.2 表征蔬菜种子质量的标准化指标 |
1.2.3 其他表征蔬菜种子质量的指标 |
1.2.4 蔬菜种子质量指标之间的关系 |
1.2.5 蔬菜种子寿命及其影响因素 |
1.3 蔬菜种子质量管理及其流通过程管理关键点 |
1.3.1 种子质量管理的概念 |
1.3.2 种子质量检验 |
1.3.3 种子包装与标签管理 |
1.3.4 蔬菜种子贮藏管理 |
1.3.5 蔬菜种子销售流通的特点 |
1.3.6 农业物联网与蔬菜种子质量安全可追溯 |
1.3.7 QACCP管理理论与实践 |
1.4 政府、企业和消费者在蔬菜种子质量管理时存在的问题 |
1.4.1 政府监管及《种子法》修订 |
1.4.2 种子企业的任务及面临的问题 |
1.4.3 消费者的需求 |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5.1 蔬菜种子需求预测 |
1.5.2 蔬菜种子包装计划优化 |
1.5.3 蔬菜种子贮藏条件优化管理 |
1.5.4 蔬菜种子质量安全可追溯信息化管理 |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7 本文的研究工作 |
第二章 基于支持向量机与时间序列的蔬菜种子需求预测 |
2.1 前言 |
2.1.1 蔬菜种子的需求与销售特征 |
2.1.2 蔬菜种子需求预测方法 |
2.1.3 研究目标 |
2.2 模型构建及算法设计 |
2.2.1 理论模型背景 |
2.2.2 基于支持向量机与时间序列的混合预测模型 |
2.3 案例研究数据及结果分析方法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模型预测结果分析 |
2.4.2 模型参数和动态因子的影响 |
2.5 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动态批量模型的蔬菜种子包装计划优化 |
3.1 前言 |
3.1.1 蔬菜种子包装计划优化的问题描述 |
3.1.2 生产优化问题的求解方法 |
3.1.3 研究目标 |
3.2 模型构建及算法设计 |
3.2.1 传统蔬菜种子包装计划策略及优化目标 |
3.2.2 基于蔬菜种子需求的动态批量模型 |
3.2.3 启发式算法 |
3.3 案例研究数据及结果分析方法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优化设计与结果对比 |
3.4.2 优化结果敏感度分析 |
3.5 小结 |
第四章 基于种子寿命预测的蔬菜种子贮藏温湿度条件优化 |
4.1 前言 |
4.1.1 蔬菜种子的贮藏管理及其贮藏寿命 |
4.1.2 蔬菜种子的贮藏条件及其影响 |
4.1.3 蔬菜种子长期贮藏的场所及其特点 |
4.1.4 对蔬菜种子长期贮藏温湿度条件优化的必要性 |
4.1.5 研究目标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蔬菜种子及模拟贮藏试验方法 |
4.3 模型构建及优化方法 |
4.3.1 多品种蔬菜种子长期贮藏温湿度条件优化模型 |
4.3.2 模型优化方法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温度、相对湿度对四种蔬菜种子含水量的影响 |
4.4.2 丸粒化对甘蓝种子含水量及发芽率的影响 |
4.4.3 温度、相对湿度对四种蔬菜种子贮藏寿命的影响 |
4.4.4 蔬菜种子长期贮藏温湿度条件优化与结果分析 |
4.5 小结 |
第五章 蔬菜种子质量关键点分析与管理系统 |
5.1 前言 |
5.1.1 蔬菜种子质量安全可追溯与管理的必要性 |
5.1.2 传统的蔬菜种子质量管理与物联网软件的应用 |
5.1.3 研究目标 |
5.2 蔬菜种子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软件的开发策略 |
5.2.1 软件总体方案 |
5.2.2 软件实现功能 |
5.3 软件模块设计 |
5.3.1 软件模块结构 |
5.3.2 库存管理模块 |
5.3.3 加工管理模块 |
5.3.4 出库管理模块 |
5.3.5 追溯管理模块 |
5.4 蔬菜种子质量安全可追溯与管理实例应用 |
5.4.1 基本信息管理 |
5.4.2 生产安排和生产操作 |
5.4.3 导出追溯码并装箱 |
5.4.4 销售订单管理 |
5.4.5 扫描二维码追溯产品 |
5.4.6 应用效果分析 |
5.5 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及其他相关工作 |
致谢 |
(4)我国农作物种子市场法律监管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目的 |
(三) 研究意义 |
一、国内外研究动态 |
(一) 国内研究概况 |
(二) 国外研究概况 |
三、研究方法和资料来源 |
(一) 研究方法 |
(二) 资料来源 |
四、创新之处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
(一) 创新之处 |
(二) 可能存在的问题 |
第一章 种子市场及其法律监管 |
第一节 种子市场法律监管的概述 |
一、种子市场和种业市场 |
二、种子市场监管和行政监管 |
三、种子市场发展的实际情况 |
第二节 种子市场监管的理论基础 |
一、产业组织理论 |
二、技术创新理论 |
三、竞争优势理论 |
第三节 我国种子市场法律监管的现状 |
一、政策法规的进一步细化 |
二、品种审定制度的不断改革 |
三、种子生产经营管理的制度变迁 |
四、政策扶持和人才建设 |
第二章 我国种子市场法律监管存在的问题 |
第一节 种子市场监管主体的规范方面 |
一、种子行政管理机关的定位不明确 |
二、种子执法结构不顺畅 |
三、种子监管主体的监管能力不足 |
第二节 种子质量的监管方面 |
一、种子质量监管的途径单一 |
二、种子质量引发的纠纷普遍存在 |
第三节 品种准入的规制方面 |
一、品种准入程序适应性差 |
二、审定过程中的不规范操作 |
三、不合格审定品种加剧市场混乱 |
第四节 种子生产经营主体的准入和行为 |
一、种子生产经营许可制度没有得到严格执行 |
二、种子生产经营者的市场行为缺乏有效限制 |
第三章 域外典型农作物种子市场监管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
第一节 日本和印度 |
一、日本种子市场监管模式的特点 |
二、印度种子市场监管模式的特点 |
第二节 欧盟和美国 |
一、欧盟的种子市场监管的特征 |
二、美国的种子市场监管的特征 |
第三节 域外种子市场的监管模式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
一、完善法律法规体系,依法管理种子市场 |
二、加强农业知识产权法律保护 |
三、发挥标签标注的重要作用 |
四、强化种子质量认证制度的建设 |
五、加强种子市场监管的分工化和专门化 |
第四章 我国种子市场法律监管的完善对策 |
第一节 种子市场法律监管主体的完善 |
一、加快转变种子市场监管理念,找准监管的重心 |
二、创新种子市场监管方式,完善信息系统 |
三、加强种子市场监管力度,优化监管队伍 |
第二节 重视种子市场的质量监管 |
一、落实质检法律法规,强化宣传引导 |
二、完善相关质量标准,建立种子质量保险 |
三、注重种子质量认证的保障作用 |
第三节 种子市场品种准入的严格把控 |
一、品种审定要明确服务理念,创新实施方式 |
二、把握品种审定制度的走向 |
三、加强对非主要农作物登记管理 |
第四节 加强对种子生产经营主体的监管 |
一、重视种子企业的市场准入资质 |
二、健全种子企业信用体系 |
第五节 发挥种子行业自律作用 |
一、督促种子企业自我约束 |
二、推动种子管理的落实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目录 |
(5)种子质量问题损害赔偿额研究 ——基于《种子法》第四十六条的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种子质量问题及其损害赔偿额的基本理论 |
(一)种子质量问题及其损害赔偿额的界定 |
(二)种子质量问题损害赔偿额确定的理论基础 |
(三)完善种子质量问题损害赔偿额的现实需求 |
二、我国种子质量问题损害赔偿额的立法与司法 |
(一)我国种子质量问题损害赔偿额的立法 |
(二)我国种子质量问题损害赔偿额的司法实践 |
三、种子质量问题损害赔偿额的法律不足 |
(一)种子质量问题损害赔偿额不明确 |
(二)种子质量问题损害赔偿额存在冲突 |
(三)种子质量问题损害赔偿实现的现实障碍 |
四、完善我国种子质量问题损害赔偿额的建议 |
(一)明确种子质量问题损害赔偿额的限定性原则 |
(二)界定种子质量问题相关损害赔偿额 |
(三)完善种子质量问题损害赔偿额的司法适用 |
(四)构建种子质量问题损害赔偿责任保险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大华种业稻麦种子质量检测及其管理体系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种子质量及种子质量管理 |
1.1.1 种子及种子质量概念 |
1.1.2 国外种子质量概况 |
1.1.3 国内种子质量概况 |
1.1.4 国内外种子质量管理体系概况 |
1.2 种子检验概述 |
1.2.1 种子检验含义 |
1.2.2 种子检验的目的和作用 |
1.2.3 种子检验内容和程序 |
1.2.4 种子质量检验主要测定指标研究概况 |
1.3 本研究目的意义 |
第二章 小麦水稻种子检验主要指标分析研究 |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主要仪器 |
2.1.3 试验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水分测定结果分析 |
2.2.2 纯度测定结果与分析 |
2.2.3 芽率测定结果与分析 |
2.2.4 生活力与芽率比较与相关性分析 |
2.2.5 净度分析结果 |
2.3 讨论 |
2.3.1 水分测定方法对种子水分测定结果的影响 |
2.3.2 芽率测定方法对种子芽率最终测定结果的影响 |
2.3.3 种子生活力和种子发芽率之间的关系 |
2.3.4 生产加工过程控制对种子纯度、净度的影响 |
2.4 小结 |
第三章 大华种业种子质量管理体系分析 |
3.1 研究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健全的种子质量管理体系 |
3.2.2 高标准的生产基地 |
3.2.3 高素质的从业人员储备 |
3.2.4 高标准的加工贮藏设施和检验设备 |
3.3 讨论 |
3.3.1 种子生产过程对种子质量管理的影响 |
3.3.2 从业人员素质对种子质量管理的影响 |
3.3.3 先进的设备设施对种子质量的影响 |
3.3.4 质量管理水平对种子质量的影响 |
3.4 种子质量管理存在的不足 |
3.5 优化种子质量管理的建议 |
3.6 小结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山东省粮食种子质量监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种子质量管理内涵 |
2 研究方案设计、实施与结果分析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3 方案实施 |
2.4 山东省种子质量结果分析 |
3 山东省粮食种子质量监管现状分析 |
3.1 种子质量监管法规的历史沿革 |
3.2 加强种子质量管理的措施 |
3.2.1 完善省内相关法规的制定和修订。 |
3.2.2 完善种子检测体系。 |
3.2.3 加强市场监管。 |
3.3 山东省种子经营企业现状分析 |
3.4 山东省种子市场现状分析 |
3.4.1 对种子经营户的调查。 |
3.4.2 对农户的调查。 |
3.5 山东省种子行政管理部门的调研分析 |
4 研究结论与建议 |
4.1 加强政府对种子企业的监管 |
4.1.1 加强育种环节的监管。 |
4.1.2 加强生产环节的监管。 |
4.1.3 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
4.2 加强政府对种子市场的监管 |
4.2.1 取缔违法经营门店, 开展种子市场专项检查。 |
4.2.2 建立售后责任赔偿机制。 |
4.2.3 加快信息化和信用体系建设。 |
4.3 种子行政管理部门的改革举措 |
4.3.1 明确相关主体责任, 各尽其职。 |
4.3.2 完善质量检测体系、严格种子质量监管。 |
4.3.3 完善转基因种子生产许可制度, 强化施行种子质量认证制度。 |
4.3.4 借鉴地方政府对种子监管的创新做法。 |
(8)中种国际种子有限公司种子质量管理的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思路与内容 |
二、质量管理理论综述 |
(一)质量管理理论的发展阶段 |
(二)质量管理的理论流派 |
(三)质量管理理论在种子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
三、中种国际种子有限公司种子质量管理的现状与问题 |
(一)公司概况 |
(二)种子质量管理现状 |
(三)种子质量问题分析 |
(四)种子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
四、中种国际种子有限公司种子质量管理的改进策略与实施 |
(一)种子质量管理改进策略 |
(二)种子质量管理改进策略的实施保障措施 |
五、中种国际种子有限公司种子质量管理改进的成果展示 |
(一)种子质量显着提高 |
(二)种子质量管理规章制度健全 |
(三)种子检测改进项目有效落实 |
(四)全员质量意识普遍提高 |
六、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我国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3.1 质量可追溯系统的内涵研究 |
1.3.2 质量可追溯系统的构建研究 |
1.3.3 质量可追溯系统的主体行为研究 |
1.3.4 质量可追溯体系的功能 |
1.4 研究方法与分析框架 |
1.4.1 研究方法 |
1.4.2 分析框架 |
1.4.3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我国建立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的理论分析 |
2.1 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的内涵与相关理论 |
2.1.1 种子质量可追溯的内涵 |
2.1.2 种子质量可追溯管理的基础理论 |
2.2 建立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的关键要素与相关技术 |
2.2.1 建立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的关键要素 |
2.2.2 建立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的相关技术 |
2.3 我国建立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的主体及必要性 |
2.3.1 我国建立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的主体 |
2.3.2 我国建立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的必要性 |
第三章 国内外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的现实状况 |
3.1 我国种子质量管理的现实状况 |
3.1.1 我国种子质量管理的内涵 |
3.1.2 种子质量管理的主要模式 |
3.1.3 我国种子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
3.2 我国种子质量追溯管理的发展现状 |
3.2.1 我国种子质量追溯管理的主要进展 |
3.2.2 我国种子质量追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3.3 国外质量追溯管理的发展现状及对我国的启示 |
3.3.1 国外质量追溯管理的发展现状 |
3.3.2 国外质量追溯管理对我国的启示 |
第四章 企业建立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意愿的实证分析 |
4.1 企业建立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的动因分析 |
4.1.1 企业内部激励的动因分析 |
4.1.2 利益相关者的外部动因分析 |
4.2 企业建立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的经济学分析 |
4.2.1 企业建立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的供求分析 |
4.2.2 企业建立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的成本收益分析 |
4.3 企业建立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的意愿及影响因素的描述性数据分析 |
4.3.1 数据来源、问卷设计 |
4.3.2 样本数据的描述性分析 |
4.4 描述性数据分析总结 |
4.5 企业建立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的意愿及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
4.5.1 研究假设 |
4.5.2 理论模型 |
4.5.3 模型结果 |
4.5.4 结果分析 |
第五章 农户对种子质量可追溯产品的购买意愿研究 |
5.1 农户对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的影响分析 |
5.1.1 农户购买种子质量可追溯产品的主要动因 |
5.1.2 农户对种子质量可追溯产品的影响 |
5.1.3 农户的购买决策分析 |
5.2 农户对种子质量可追溯产品购买意愿的描述性分析 |
5.2.1 数据来源、问卷设计 |
5.2.2 样本数据的描述性分析 |
5.2.3 描述性数据分析总结 |
5.3 农户对种子质量可追溯产品购买意愿及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
5.3.1 研究假设 |
5.3.2 理论模型 |
5.3.3 模型结果 |
5.3.4 结果分析 |
第六章 我国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的构建 |
6.1 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的总体框架 |
6.1.1 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的建设目的 |
6.1.2 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的建设目标 |
6.1.3 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的建立原则与主体职责 |
6.2 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的结构设计 |
6.2.1 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的管理结构 |
6.2.2 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的溯源结构 |
6.3 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的分项设计 |
6.3.1 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的模块设计 |
6.3.2 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的技术设计 |
6.4 现阶段实施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的政策建议 |
6.4.1 完善法律标准,增进部门协调 |
6.4.2 加大扶持力度,促进企业参与 |
6.4.3 加强监管力度,保障追溯质量 |
6.4.4 普及宣传教育,提高消费意愿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种子企业调查问卷 |
附录2 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的农户调查问卷 |
致谢 |
在站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10)江苏省稻、麦种子质量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国外种子质量控制与检验概况 |
1.1.1 国外种子质量控制概况 |
1.1.2 国外种子质量检验概况 |
1.2 我国种子质量控制与检验概况 |
1.2.1 我国种子质量控制概况 |
1.2.2 我国种子质量检验概况 |
1.3 我国水稻种子质量概况 |
1.4 我国小麦种子质量概况 |
1.5 江苏稻麦种子生产供需概况 |
1.5.1 江苏制种区位优势 |
1.5.2 江苏水稻种植概况 |
1.5.3 江苏小麦种植概况 |
1.6 研究内容、目的和意义 |
1.6.1 研究内容 |
1.6.2 研究目的 |
1.6.3 研究意义 |
1.7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测定方法 |
2.2.1 净度分析 |
2.2.2 发芽试验 |
2.2.3 水分测定 |
2.2.4 品种纯度和真实性鉴定 |
2.3 分析方法 |
第三章 江苏水稻种子质量状况研究 |
3.1 抽检水稻样品的品种类型分析 |
3.2 抽检水稻样品的种子质量分析 |
3.2.1 抽检水稻样品的净度分析 |
3.2.2 抽检水稻样品种子水分含量分析 |
3.2.3 抽检水稻样品的发芽率分析 |
3.2.4 水稻样品的种子真实性和品种纯度检测结果分析 |
3.2.4.1 水稻样品种子真实性SSR分子检测技术研究 |
3.2.4.2 部分真实性有问题水稻样品真实性分子鉴定 |
3.2.4.3 抽检水稻样品品种纯度田间种植鉴定 |
第四章 江苏小麦种子质量分析 |
4.1 抽检小麦样品的品种类型 |
4.2 抽检小麦样品种子质量分析 |
4.2.1 抽检小麦样品净度的分析 |
4.2.2 抽检小麦样品的种子水分 |
4.2.3 抽检小麦样品的种子发芽率 |
4.2.4 不同类型小麦样品的真实性和品种纯度结果分析 |
第五章 小结与讨论 |
5.1 小结 |
5.1.1 江苏水稻种子质量现状 |
5.1.2 江苏小麦种子质量现状 |
5.2 讨论 |
5.2.1 江苏省种子质量成因 |
5.2.2 利用分子标记法鉴定品种真实性的关键技术 |
5.2.3 保障和提高江苏稻麦种子质量的对策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种子质量管理问题与建议(论文参考文献)
- [1]上海市种子检验工作成效与目标展望[J]. 顾芹芹,楼坚锋,姚丹青,刘建,夏建明. 中国种业, 2021(11)
- [2]湖北省农作物种子质量监管现状、问题及建议措施[J]. 付玲,高明鑫,谭小莉,胡君. 中国种业, 2020(07)
- [3]贮藏流通过程中蔬菜种子质量管理关键点分析与优化[D]. 朱怡航.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4]我国农作物种子市场法律监管问题研究[D]. 王泽宇.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5]种子质量问题损害赔偿额研究 ——基于《种子法》第四十六条的反思[D]. 陈禹屹. 西南大学, 2019(12)
- [6]大华种业稻麦种子质量检测及其管理体系分析研究[D]. 林森.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3)
- [7]山东省粮食种子质量监管研究[J]. 耿格峰. 安徽农业科学, 2017(21)
- [8]中种国际种子有限公司种子质量管理的改进研究[D]. 李彦庆. 兰州大学, 2017(07)
- [9]我国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研究[D]. 王岳含.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6(07)
- [10]江苏省稻、麦种子质量分析研究[D]. 于晓岳. 扬州大学, 20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