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医护理的发展现状、思考与展望

蒙医护理的发展现状、思考与展望

一、蒙医护理发展现状及其思考与展望(论文文献综述)

唐燕[1](2021)在《中医脑病专科护士培训指标体系构建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调查并分析湖南省二级及以上中医医院对脑病专科护士培训的相关需求。(2)通过德尔菲法构建中医脑病专科护士培训指标体系,为湖南省中医脑病专科护士的培养提供指导。方法(1)通过文献回顾法及小组讨论自制《中医脑病专科护士培训需求调查问卷》,采用问卷星的方式对多家二级及以上中医医院的387名脑病科护士关于中医脑病专科护士培训方式和培训课程内容需求进行调查,分析明确中医脑病科护士培训的需求及其相关影响因素。(2)根据调查结果和文献回顾形成专家咨询问卷草案,运用德尔菲法对21名专家进行两轮函询,对专家提出的意见和函询结果进行整理和数据分析,形成中医脑病专科护士培训指标体系。结果(1)问卷调查结果(1)培训模式选择:53.5%的脑病科护士选择半脱产培训;40.6%的脑病科护士认为8~12周的培训周期较为合理;(2)教学方法选择:操作演练(94.3%)、案例分析(91.2%)、视频讲解(84.2%)占比较多;(3)培训课程内容需求:脑病科护士对培训的需求总体处于较高水平,为(4.44±0.53)分,其中“中风的辨证施护”这一课程内容需求水平最高,为(4.73±0.55)分,“经行头痛、经行情志异常的辨证施护”这一课程内容需求水平最低,为(4.11±0.69)分。对培训课程内容需求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单因素分析方面,“专科疾病辨证施护”和“自我能力发展”模块的需求与脑病科工作年限、医院级别、学历和职称有关;“专科护理技术”模块的需求与脑病科工作年限和职称有关;“中医特色护理技术”模块的需求与脑病科工作年限、医院级别和职称有关(均为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面,学历、医院级别和职称对“专科疾病辨证施护”需求有线性回归关系;学历对“专科护理技术”需求有线性回归关系;医院级别和工作年限对“中医特色护理技术”需求有线性回归关系;学历、工作年限和医院级别对“自身能力发展”需求有线性回归关系(均为P<0.05)。(2)专家函询结果两轮专家函询问卷的回收率分别为100%和95.3%;两轮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91和0.92;第一轮的一、二、三级条目的Kendall’s W分别为0.224、0.260、0.231,P<0.05,第二轮的一、二、三级条目的Kendall’s W分别为0.246、0.279、0.260,P<0.05;一级条目权重由高至低分别为培训内容(0.3612)、培训目标(0.2524)、培训方法及课程设置(0.1764)、培训考核(0.1238)、培训选拔条件(0.086)。(3)构建的中医脑病专科护士培训指标体系包括一级条目5个,二级条目16个,三级条目78个。其中,一级条目主要为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方法及课程设置、培训考核方式、培训选拔条件。结论(1)中医脑病科护士对中医脑病专科护士培训的需求总体居于较高水平,培训内容的需求受到工作年限、医院级别、学历和职称等因素的影响。(2)基于现状调查及德尔菲法构建的中医脑病专科护士培训指标体系包括了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方法及课程设置、培训考核方式以及培训选拔条件。函询专家选择合理,有良好的积极性,权威程度、协调程度较高,专家意见趋于一致,中医脑病专科护士培训指标体系条目权重客观地呈现了各级条目的重要程度,结果可靠,可以为下一步实施中医脑病专科护士培训提供科学保证。

张昊[2](2020)在《智慧养老视域下中国养老服务体系的优化路径研究》文中认为人口老龄化与信息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两大重要趋势,日益增加的养老服务需求对当下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提出挑战。将以信息化、智能化等为支撑的智慧养老嵌入养老服务体系,既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客观需要,也是为迎合信息社会发展潮流和抓住推动社会治理水平的时代机遇。为此,本文聚焦如何在智慧养老视域下,运用智慧养老的理念、技术和智慧,提升我国现有养老服务模式的能力和水平问题,旨在从智慧养老角度为优化我国养老服务体系提供系统性的新思路和新路径。在问题定位上,智慧养老对于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等传统养老模式具有创新模式意义,但是智慧养老并非脱离传统养老模式而单独存在。本文并未简单地将智慧养老视作一种新的养老服务模式加以界定,而是将其视为一种新的观念能量、技术能量和智慧能量,将之注入传统养老模式之中,藉此借助信息化应对人口老龄化。同时,在智慧养老视域下探讨我国养老服务体系的优化路径,不应仅局限于强调养老服务技术手段的变革,还应强调以人为本、需求导向、合作共赢理念以及敬老尊老的伦理哲学和文化意涵,更应在理念与技术、传统与现代等相融合的基础上系统施策。在这个意义上,智慧养老构成了养老服务体系优化的必要的条件和要素。养老服务体系的优化在理论上存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条路径。其一,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路径,也即构建出一种科学、理性和有效的养老服务体系,从而指导中观层面形成稳定和可靠的养老服务模式,促进相关养老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化运转。相对而言,西方发达国家更加倾向于这一路径,因为其养老人口规模相对有限、地域空间相对较小,而且人口老龄化进程是建立在坚实的工业化和信息化、稳定的社会保障和殷实的国民收入等基础上,是社会经济发展表现于人口结构上的自然结果,呈现出“有备而老”或“边富边老”的老龄化特征。对此,通过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路径更有利于发挥其优势和效能。其二,自下而上的模式转型路径,也即从中观实践角度,对传统养老服务模式的自发性转型历程进行经验提炼和推广,从而助推养老服务体系的迭代升级,完成养老服务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运行的过程。就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养老服务供需现状而言,一方面,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庞大,且不同地域、不同省份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财政能力、人口特质、养老传统都具有高度的异质性;另一方面,我国养老服务面临着诸如“计划生育”政策、户籍制度、城乡二元差异等衍生的政策性不利后果、资源配置不均衡、养老成本攀升等挑战,以及“未备而老”和“未富先老”的等结构性困局,缺乏西方国家应对和解决人口老龄化所具备的物质、体制、人才和技术等基础条件。因而,我国养老服务体系优化更加适合通过中观层面的养老服务模式的整合升级,以自下而上的渐进性方式为主,推动养老服务体系的的优化。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有关我国既有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等单要素的研究成果数量较多,研究深入度也较高。但是,从整体思路出发,聚焦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及其优化路径的研究文献相对较少。同时,从研究角度看,对于养老服务过程中智慧养老问题的探讨,多是从技术角度对其实践应用情况的碎片化梳理,较少从内在逻辑、观念、技术、管理等综合角度进行系统性解读,对其理论基础、优化路径反思的研究少之又少。由此,本研究在梳理相关成果、总结已有研究观点的基础上,按照以下步骤对我国养老服务体系的优化路径展开研究:首先,在理论依据和分析框架部分,出于对我国现有养老服务模式在供给环节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供给主体与需求主体之间的关系类型、养老服务体系优化升级中的风险把控以及养老服务体系的理想愿景等问题的思考,综合利用供给理论、客户关系管理理论、渐进理论和合作治理理论的知识和方法,得出本文的分析框架,在充分回应上述问题的基础上形成统合性的研究架构。其次,基于本文研究框架,对利用智慧养老助推养老服务体系优化的现实基础和理论逻辑进行了系统梳理。一方面,从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发展的实践变迁,居家养老、社区养老以及机构养老的运行现状及其不足出发,系统地认识和提出我国养老服务体系亟需升级的现实需求,从而厘清了通过智慧养老助推我国养老服务体系优化的现实基础,亦即本文研究的现实关怀和出发点。另一方面,针对我国养老服务体系优化的现实基础,有针对性地讨论了智慧养老助推我国养老服务体系优化的逻辑理路。从助推养老服务体系优化的角度看,智慧养老的功能可以概括为价值嵌入、技术赋能、交互增慧三个层面,在具体作用的发挥上包含“虚拟化”、“智能化”、“一体化”等三重逻辑。再次,在理论逻辑上辨明理想图景的基础上,本文从实践探索角度对智慧养老助推我国养老服务体系优化的已有进展进行了总结,亦同时对本文理论分析框架进行了检验、呈现和细化。基于以智慧养老助推养老服务体系优化的逻辑理路,本文选取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三个典型案例,分别对应我国处在实践前沿的三个养老服务体系的“智慧化”模式。通过展示不同的“智慧化”模式的运作过程与特色,对如何通过智慧养老助推养老服务体系优化的理想愿景落地等,进行了实践梳理和系统呈现。此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厘清我国智慧养老助推养老服务体系优化的现实需求、逻辑理路以及实践样态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梳理了国外智慧养老及其嵌入养老服务体系的实践做法,对国外智慧养老的“线上社区”“智能居家”以及“合作型科技助老”等三个主要实践模式进行了系统总结,从其制度基础、运作机制等方面出发,提炼了对我国有益的经验启示。总体而言,通过对需求与愿景、理论与实践、国内与国外等多个维度的综合探讨,可以发现智慧养老已成为我国养老服务体系优化的一个系统性创新路径。通过价值嵌入、技术赋能和人人交互,智慧养老可以在虚拟化、智能化、一体化等方面助推我国养老服务体系的提质增效。不过,智慧养老在优化养老服务体系进行功能设计时,需要注意克服客观的温度落差、难以逾越的数字鸿沟、尚难突破的协同壁垒等潜在的障碍,走出常见的误区,并在其配套性制度和保障性机制的建立完善方面进行新的反思和探索。从长期发展看,在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席卷的浪潮下,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都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未来已来。在此形势下,正确的改革姿态应当是迎难而上,破解智慧养老的现实梗阻,推进我国养老服务体系不断迭代升级。

符晓红[3](2020)在《中医院规培护士导师临床教学能力培训方案构建研究》文中提出目的1.编制规培护士导师临床教学能力测评问卷;2.了解目前中医院规培护士导师临床教学能力现状及岗位培训需求;3.依据现实及需求,构建、修订基于M-Learning的规培护士导师临床教学能力培训方案。方法本研究分为二部分:第一部分:规培护士导师临床教学能力现状与培训现状及需求调查第一阶段:规培护士导师临床教学能力测评问卷研制①访谈分析。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11名规培护士,10名规培护士导师,8名护理管理者进行半结构式访谈,了解其规培导师临床教学能力的看法、期望、建议及岗位培训需求,为临床教学能力问卷的编制和培训方案的构建进行内容补充。②结合查阅文献、访谈分析结果,初步编制“规培护士导师临床教学能力问卷”,通过专家小组会议讨论,最终形成“规培护士导师临床教学能力问卷”,并对问卷进行了验证:便利选取符合标准的335名规培护士纳入研究对象,采用同质性信度评价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程度;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检验问卷的结构效度以及内容效度指数计算问卷的专家内容效度;通过验证性因子分析的方法验证探索性因子阶段的结果。第二阶段:规培护士导师临床教学能力现状调查。以自行编制的规培护士导师临床教学能力问卷为调查工具,便利抽取郑州市5所三级中医院92名规培护士,获得规培护士导师临床教学能力现状的相关信息,为本研究的培训内容设置提供依据。第三阶段:规培护士导师岗位培训需求调查。采用向利编制的《临床护理教师岗位培训现状及需求》问卷为调查工具,便利抽取郑州市5所三级中医院的规培导师125人进行问卷调查,获得规培导师培训现状及需求的相关信息,为本研究方案构建提供基础。第二部分:基于M-Learning的规培护士导师临床教学能力培训方案构建与修订本部分是在能力现状及培训需求调查的基础上,结合文献查阅和访谈分析结果,初拟规培护士导师临床教学能力培训方案,并形成专家咨询表,经过2轮Delphi专家咨询对其修订。结果第一部分:第一阶段:规培护士导师临床教学能力测评问卷研制①结合规培护士、规培护士导师及护理管理者对临床教学能力的看法、期望及建议,提炼出“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评价能力及教学素养”四个主题,22个亚主题,其中教学设计能力涵盖教学内容设计能力、教学时间分配能力、教学手段设计能力、教学目标设计能力、授课方式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包含了运用多样化教学手段的能力、语言表达和沟通交流能力、教学媒体选择能力和调节反馈能力、启发学生思考能力;教学评价能力涵盖对学生学情的评估能力、对学生全面评价的能力、与同行交流的能力;教学素养涵盖人文关怀能力、中医护理思维能力及专业发展能力、多媒体制作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自我完善发展能力兴趣发掘能力、教学方法创新能力、以研促教能力。最终补充了临床教学能力测评问卷的“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评价能力及教学素养”的具体条目。②结合查阅文献、访谈分析结果,初拟问卷包括“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评价能力及教学素养”四个维度,共31个条目,专家小组会议共删除了 3个条目,修订了 4个条目,问卷由原来31个条目修改为28个条目。信效度检验结果:规培护士导师临床教学能力测评问卷总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66,各维度Cronbach’s α系数分别在0.819~0.917。折半系数为0.932,且各维度的折半系数在0.667~0.847之间。间隔两周后的重测信度为0.886,且各维度的重测信度均大于0.6(P<0.05)。该问卷的S-CVI为0.95,各I-CVI均大于0.8。规培护士导师临床教学能力问卷表共选取4个公因子,即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评价能力、教学素养,解释变异量的累积方差贡献率71.997%。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对探索性因子分析选取的4个公因子结构进一步验证,结果显示,规培护士导师临床教学能力问卷的4个因子模型拟合较好,所有条目载荷均大于0.4,所有的拟合指数均达到标准,拟合指数χ2=664.533,χ2/df=1.932,RMSEA=0.067,RMR=0.032,CFI=0.924。第二阶段规培护士导师临床教学能力总均分为(3.59±0.37)分,处于中等水平,教学素养低于中等水平。其中导师学历、带教年限为主要影响因素(P<0.05)。第三阶段规培护士导师岗位培训现状及需求显示:规培护士导师的培训需求强烈,认为“比较需要”的占49.2%,“非常需要”接受培训的占19.2%,“非常不需要”或“不需要”的仅占1.6%;76%的是因为岗位需要和个人发展需要。以往培训中存在问题:54.4%规培护士导师表示在培训前未进行培训需求评估,69.6%的规培护士导师表示临床工作任务繁重,与培训时间冲突;60.8%规培护士导师认为培训缺乏内容需求性分析,无针对性;51.2%的规培护士导师表示培训内容随机,无系统性。规培护士导师希望培训内容实用化,包括带教方法和沟通技巧培训(83.2%),护理人文及教育心理学培训(72.0%);希望得到的培训形式信息化,培训方法多元化。希望培训形式手机网络学习(72%),培训方法希望选择网络平台(74.4%)、讨论经验交流(73.6%)、案例分析(72.0%)情景模拟(59.2%)等能互动方法;希望培训师资来源丰富化、培训效果持续化。第二部分:初步构建临床教学能力培训方案,经过2轮Delphi专家咨询,最终构建中医院规培护士导师教学能力培训方案包含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学时及方式、培训师资及培训效果评价6各方面。其中培训目标23个条目;培训内容包含教学理论及规范、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和教学素养五个模块,104个条目,共38学时;培训师资16个条目,培训效果评价13个条目。结论本研究基于M-Learning构建了中医院规培护士导师临床教学能力培训方案,包含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学时及方式、培训师资及培训效果评价6各方面;培训内容包括教学理论及规范、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和教学素养五大模块。该方案是在了解规培护士导师临床教学能力基础及岗位培训现状需求的基础上,结合访谈分析结果进行构建的,突出临床教学能力及信息化特点,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和可靠性,为中医院开展规培护士导师临床教学能力培训提供了科学依据,然而在今后培训方案实施的过程中仍需进一步修订和完善,以确保对规培护士导师培训质量和效果的提高。

曾珠梅[4](2020)在《广州市社区护士中医护理技术培训现状及培训模式指标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调查广州市社区护士中医护理技术培训现状,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构建社区护士中医护理技术培训模式指标体系,以期规范培训,为社区中医护理技术培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在文献研究及小组讨论基础上,制定《广州市社区护士中医护理技术培训现状调查问卷》,随机调查广州市社区护士中医护理技术培训情况。第二部分主要采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结合前期调查结果拟定培训模式指标体系初稿,选择中医护理教育、中医护理管理、中医临床护理、社区护理、中医领域的专家进行咨询。专家对条目的重要性和可行性评分,入选标准为评分结果≥4分及变异系数<0.25,并结合专家咨询意见和建议进行内容的修订和完善,构建完善的社区护士中医护理技术培训模式指标体系。结果:1.培训现状调查结果:(1)一般情况:共调查广州市289名社区护士,全部为女性;年龄主要集中在25~35岁(42.91%);大专学历背景占54.33%;初级职称有155人(53.63%);社区工作年限以1~5年者居多,有144人(49.83%);西医背景占82.01%。(2)掌握与认知情况:70.59%的社区护士表示未掌握中医护理技术;66.44%的人从来没有使用过中医护理技术;81.66%的人认为社区中医护理技术发展前景较好。(3)培训情况:有207人未接受过系统的中医护理技术培训,占71.63%;234人希望得到培训,占80.97%:对拔罐、刮痧、悬灸及经穴推拿等操作技能培训需求度高;培训意向形式是半脱产,意向师资是中医护士,意向地点主要是本社区或其他社区,意向频率是半年1次。(4)影响因素:单位未安排、工作忙是影响社区护士参加中医护理技术培训的主要原因;培训缺乏实践、师资水平不足、培训内容不合理、培训监管不到位是影响培训效果的主要因素。2.培训模式指标体系构建结果:本次研究开展两轮专家咨询,问卷回收率分别为86.36%和100%;专家权威系数均为0.89;专家咨询肯德尔和谐系数在0.109~0.307之间,经卡方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两轮咨询后专家意见结果趋于一致,最终形成含“培训对象”、“培训组织”、“培训师资”、“培训目标”、“培训内容与形式”、“考核评价与反馈”和“培训监管”的7个一级指标、21个二级指标和93个三级指标的社区护士中医护理技术培训模式指标体系。结论:1.广州市社区护士学历偏低,中医背景薄弱,中医护理人力资源紧缺;护士年轻化、工作年限短;社区护士对中医护理操作技术掌握程度低,工作中中医护理技术应用率低;社区护士对中医护理技术培训参与度不足,应培训需求制定合理的培训方案,提升培训力度。2.经研究得出中医护理技术培训模式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含符合“最低要求”的培训对象、“医院-社区联合”的培训组织、严格“筛选标准”的培训师资、“三位一体”的培训目标、健全考核评价体系与“动态”的反馈机制、“全方位、全过程”监管机制,符合社区护士中医护理发展需要,可为开展社区护士中医护理操作技术培训提供参考。

金美兰[5](2019)在《基于CiteSpace的我国中医护理教育知识图谱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通过对我国中医护理教育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明确我国中医护理教育的研究现状、热点及发展趋势,分析我国中医护理的发展趋势及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对策,为我国中医护理教育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CNKI)、万方数据库(Wan Fang)、重庆维普数据库(VIP)以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等资源,检索相关研究文献。将以Citespace软件为依据计算出的我国中医护理教育的相关研究主题词转换成Citespace识别的格式,研究内容选择作者、期刊、关键词等研究点,进行知识图谱分析,同时配合手工检索以保证获得资料的完整性。结果:(1)我国中医护理教育相关研究文献数量发展比较迅速,中医护理教育的期刊刊载以中医药杂志为主,核心期刊较少,高质量的杂志缺乏;基金资助课题以省级课题为主,基金资助大部分来自于南方比较发达的地区,西部基金较少。(2)可视化分析结果显示,科研机构的发文以院校为主,缺乏与其他机构的合作;作者之间协调合作程度相对适中,没有形成稳定的合作群体;研究热点以中医护理、中医护理教育、中医、护理、课程设置、临床教学、中医护理技术为主要研究点,研究范围较为广泛。(3)培养目标方面:应该设立更为精确的培养目标,加强对中医护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课程设置方面:重视本科护理课程设置研究,加大对中医护理基础课程的设置,减少中医选修课程,对于中医护理方向护理研究生的课程设置研究重视程度不够;教学方法方面:国内教学方法主要应用于本科中医护理教育,研究方法缺乏多样性且灵活性不够;教学评价方面:比较重视形成性评价,但教学评价方式相对比较单一;师资队伍方面:中医护理师资队伍比例不协调,特别是高层次中医护理教师数量严重不足。结论:(1)通过本研究得出我国中医护理教育的发展,近几年发展速度较快,中医护理教育的高质量研究内容有待提高。中医护理教育的研究者主要是中医护理院校的教师,团队合作研究是未来的一大发展趋势,中医护理教育科研基金资助主要是省级资助占主导,较高层次的基金资助较少。(2)我国中医护理教育的研究,要以可视化分析结果为依据,加大对中医护理教育横向与纵向的研究。(3)我国中医护理教育人才培养在各层次(专科、本科、研究生)的培养中均有涉及,中医专科护理研究主要在社会实践,人才培养方面;中医本科护理教育主要在培养目标以及木科的课程设置方面,同时对于本科实践教学也非常重视,中医护理研究生人才培养较为欠缺,今后的研究应该扩大中医护理研究生的研究范围。

孙一帆[6](2019)在《延边地区住院老年患者衰弱与照护依赖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衰弱加大老年人发生不良健康结局的风险,对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功能完整和生命质量有很大的影响。本研究旨在分析住院老年患者衰弱和照护依赖现状及影响因素,·探讨住院老年患者衰弱与照护依赖的关系,为医护人员针对老年患者衰弱问题、照护依赖程度制定有效的理论依据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抽取某大学附属医院老年干部病房60岁及以上的住院老年患者336例进行问卷调查。利用SPSS20.0软件和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录入、转换、整理及分析。结果:(1)本研究调查的336名住院老年患者,对其进行衰弱指数分析表明,住院老年患者衰弱发生率为77.1%。住院老年患者衰弱平均得分是(0.41±0.23)分,生理、心理、社会、环境等维度方面得分分别为(0.39±0.28),(0.47±0.25),(0.32+0.27),(0.45±0.24)分。其衰弱影响因素有性别、年龄、月收入、跌倒史、药物种类、独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住院老年患者照护依赖平均得分为(62.64±12.53)分,其中生理功能维度得分为(39.90±7.49)分,心理一社会功能维度得分为(22.74±5.42)分;照护依赖影响因素有年龄、月收入、吸烟、多病共存、衰弱,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住院老年患者衰弱与照护依赖之间存在显着的负相关(P<0.05),即衰弱得分越高,照护依赖得分越低,越需要照护。结论:(1)住院老年患者衰弱发生率高,高龄、女性、独居、收入低、多重用药的住院老年患者衰弱发生风险高,衰弱越严重。(2)高龄、收入低、吸烟、多病共存、衰弱的住院老年患者需要更多的照护依赖。(3)住院老年患者衰弱各维度与照护依赖各维度各间均呈显着负相关,衰弱程度越高,需要的照护依赖越多。(4)衰弱问题的产生和发展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由此可见,相关部门应采取综合措施来降低衰弱问题的发生,延缓衰弱进程,减缓住院老年患者的照护依赖程度。

马晓林[7](2019)在《基于岗位胜任力的重庆市中医外科专科护士培训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明确中医外科专科护士的岗位胜任力内涵,初步构建一套科学、合理、实用的重庆市中医外科专科护士培训指标体系,为重庆市中医外科护士的培养提供理论指导,建立重庆市中医外科专科护士培养体系,发挥好中医外科专科护士在临床工作中的积极作用,推动中医外科护理的学科发展。方法1.通过文献回顾及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明确中医外科专科护士岗位胜任力的内涵特征,在此基础上,初步拟定基于岗位胜任力的重庆市中医外科专科护士培训指标体系专家函询表框架。通过预实验对函询表进一步修改和补充,初步形成专家函询表。2.采用德尔菲法对初步形成的重庆市中医外科专科护士培训指标体系进行指标筛选和评价,结合专家意见修订与调整。通过德尔菲法的积极性系数、协调程度、权威程度等指标检验函询结果的可靠性,采用优序图法明确各级指标权重,最终形成重庆市中医外科专科护士培训指标体系。结果1.两轮专家函询结果:两轮专家函询的积极系数均为100%,专家权威系数Cr值为0.838,第二轮专家函询的协调系数(Kendall’s W)为0.247,且P值<0.001,显着性检验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专家函询结果的积极性、可靠性、权威性、可信度均较高。2.通过德尔菲法,选择25名专家进行两轮函询,构建了基于岗位胜任力的重庆市中医外科专科护士培训指标体系,包括4项一级指标、18项二级指标和60项三级指标,一级指标包括理论知识(权重为0.3466),技能实践(0.260),教学科研能力(0.150),管理协调能力(0.1266)。二级指标包括中医外科常用的外治方法、中医健康教育(权重值为0.0617),中医护理评估、围手术期护理、辨证施护(0.0606),外科常见病的中医护理理论(常规)、中医基础理论(0.0595),中医基本护理、中医外科学基础知识、中医急救护理技能(0.0584),辨证护理基础(0.0573),外科专科的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方案(0.0550),质量安全管理能力(0.0539),护理科研能力(0.0528),护理教学能力、沟通协调能力(0.0505),中医急救概述(0.0494),中药学基础(0.0426)。三级指标包括外科专科手术前、后的护理和外科常见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权重值为0.0190),病情观察、外科特色中医护理技术、中医外科专科常见病的辨证施护及效果评价、护理教学查房、护患沟通技巧的临床应用(0.0186),生活起居护理、情志护理、刮痧法、穴位按摩、艾灸法、外科常用护理技术、基础及专科护理操作技能培训、医护协作能力(0.0183),论文撰写(0.0145),中药的性能(0.0141),中药分类及常用中药(0.0131)等。结论本研究采用文献回顾及分析、小组讨论、德尔菲法等研究方法,明确了中医外科专科护士的岗位胜任力内涵,构建了重庆市中医外科专科护士培训指标体系,具有较好的可靠性和科学性,为重庆市中医外科专科护理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参考依据。

王迪[8](2019)在《基于护士核心能力的中医护理人才分层培养体系构建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索中医护理人才核心能力指标,以此为依据构建中医护理人才分层培养体系,为中医临床护理人员的规范化培训、科学化管理和精准化调配使用提供依据与参考。[方法]1.采用德尔菲专家函询法构建中医护理人才核心能力指标。通过文献回顾、对比分析、研究小组讨论,了解我国中医护理人才培养现况及存在问题,积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形成各层级中医护理人才核心能力要素,初步构建中医护理人才核心能力指标框架;通过焦点小组讨论,完善中医护理人才核心能力指标专家函询表;通过Delphi专家函询法进行具体条目的筛选,最后确立中医护理人才核心能力指标。2.采用德尔菲专家函询法构建中医护理人才培养体系。通过文献研究法,结合前期各层级中医护理人才核心能力指标初步构建中医护理人才分层培养体系专家函询问卷;通过焦点小组讨论,完善中医护理人才培养体系专家函询问卷;最后通过德尔菲专家函询法确定中医护理人才分成培养体系。[结果]1.经过2轮德尔菲专家函询,29名专家意见趋于一致,两轮问卷回收率分别是100%,93.1%;专家权威系数为0.823;各指标变异系数介于0~0.182之间;本研究协调系数经检验后显示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最终确立了中医护理人才核心能力指标包含3个层次,普及型中医护理人才一级指标4个,二级指标9个,三级指标21个,总指标34个;骨干型中医护理人才一级指标7个,二级指标16个,三级指标38个,总指标61个;专家型中医护理人才一级指标7个,二级指标18个,三级指标47个,总指标72个。2.经过2轮德尔菲专家函询,29名专家意见趋于一致,两轮问卷回收率均是100%;专家权威系数为0.901;各指标变异系数介于0~0.165之间;本研究协调系数Kendall w值为0.198,对其进行显着性检验,P<0.001具有统计学意义。最终确立了一致性较高的中医护理人才培养体系,普及型中医护理人才培养体系136个条目,骨干型中医护理人才培养体系106个条目,专家型中医护理人才培养体系85个条目。[结论]1.通过德尔菲专家函询,本研究确立了中医护理人才核心能力指标,为评价中医护理人才核心能力提供了全面且可量化的标准,为中医院人才管理使用和教育指明了方向。2.通过德尔菲专家函询,本研究确立了基于护士核心能力的中医护理人才分层培养体系,为护理管理者和护理教育者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考核体系等方面的设定提供了可操作性的指导。

陈媛儿[9](2017)在《基于循证构建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辨证施护体系》文中提出目的构建包括"辨证"与"施护"在内的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辨证施护体系,为中医护理人员开展辨证施护,为患者提供同质化护理提供参考,为下一步与护理电子病历整合,开发其决策支持功能奠定基础。方法将文献分析法与德尔菲专家咨询法结合,构建包括"辨证"与"施护"在内的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辨证施护体系。①首先,分别拟定不同研究方法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各中医证型的证候主次症划分依据。系统检索文献,依据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通过95篇文献分析,运用频率统计描述与Logistic回归分析,确立基于文献分析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常见证型及其证候主次症;结合文献分析结果,以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与"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方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辨证分型及证候描述为基础,参考其他分型标准,制定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辨证分型专家咨询问卷,选择省内外40位专家,经2轮咨询,确立了基于德尔菲专家咨询的证候主次症,并与文献分析结果整合,最终明确各证型的证候主次症状。②同时,制定相应检索策略,系统检索文献,采用澳大利亚JoannaBriggs循证卫生保健中心(JBI)文献质量评价与证据分级标准对检索到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与证据等级评定,初步构建腰椎间盘突出症辨证施护方案,采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选择40位专家按照Likert 5级评分法从理论、可操作性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以专家积极系数、权威系数、变异系数、协调系数等指标对专家咨询的可靠性与代表性进行评价,最终确立腰椎间盘突出症辨证施护方案。结果①在总结不同分析方法研究结果的基础上,依据拟定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常见证型的证候主次症划分依据,初步确立了包括血瘀气滞型、寒湿痹阻型、湿热痹阻型、肝肾亏虚型四型的证候主次症状,依据主症,可在一定程度降低护理人员辨证难度。②通过文献循证与德尔菲专家咨询建立腰椎间盘突出症辨证施护方案,分为辨证施术(中医护理技术)、辨证施教、辨证施食。血瘀气滞型辨证施术9大类19项条目、辨证施食4大类7项条目、辨证施教5大类13项条目;寒湿痹阻型辨证施术9大类18项条目、辨证施食3大类5项条目、辨证施教5大类13项条目;湿热痹阻型辨证施术7大类12项条目、辨证施食4大类6项条目、辨证施教4大类12项条目;肝肾亏虚型辨证施术6大类14项条目、辨证施食4大类7项条目、辨证施教5大类12项条目。③腰椎间盘突出症辨证分型的两轮专家咨询,其积极系数分别为80%、90.63%,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89和0.86,专家对指标的变异系数分别在0.08-0.41和0.10-0.39之间,专家对全部指标的协调程度W分别在0.19-0.39和0.45-0.61之间,且经卡方检验P值皆小于0.01;腰椎间盘突出症辨证施护方案的两轮专家咨询中,专家积极系数依次为87.5%、90.63%,专家权威程度均为0.87,某指标变异系数在0.08-0.37和0.09-0.32,专家对全部指标的协调程度W分别在0.12-0.17与0.13-0.33之间,且经卡方检验皆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本研究通过多种方法构建了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辨证施护体系,包含"辨证"与"施护"两大块内容:通过完善辨证分型,明确各证型的证候主次症状,减少护理人员辨证难度。同时,构建了包含辨证施术、辨证施食、辨证施教在内的辨证施护方案供护理人员参考,以期为中医院护理人员开展辨证施护、为患者提供同质化护理提供一定的参考,也为开发护理电子病历辨证施护决策支持功能奠定了基础,但本体系仍处于理论研究阶段,有待临床进一步检验与完善。

秦婷婷[10](2016)在《临床护理文献计量学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课题利用文献计量学和可视化方法通过对国内外临床护理文献进行文献增长规律、文献基金论文情况、文献作者分布、文献期刊分布、文献期刊国家分布、文献主题词和关键词分析、共现或聚类分析等分析研究,来探寻国内外临床护理研究的发展现状与趋势,比较国内外临床护理研究中的热点问题。方法:本研究选择以疾病为基础的临床护理文献为研究对象。因临床心理护理和临床中医护理的部分已有研究人员做过这方面的分析研究,在本研究中排除以那两个方面为主要研究的文献。国内选择2007-2015年万方数据库收录的中文临床护理文献,国外选择2007-2015年pubmed数据库收录的外文临床护理文献,并获取目标文献的题录。其中,pubmed数据库以((((((((((((((((((((nursing[Me SH Subheading])NOT psychology[Me SH Subheading])NOT(“organization and administration”[Me SH Terms])))NOT education[Me SH Terms]))NOT economics[Me SH Terms]))NOT history[Me SH Terms]))NOT ethics[Me SH Terms]))NOT nursing theory[Me SH Terms]))NOT Legislation[Me SH Terms]))NOT nursing process[Me SH Terms])))NOT chinese[Language])Filters:Publication date from 2007/01/01 to 2015/12/31;Humans为检索式,检索到外文临床护理文献10374篇;万方数据库以“主题:("护理干预")^题名或关键词:("心理")^题名或关键词:("中医")^题名或关键词:("中西医")^题名或关键词:("中药护理")^题名或关键词:("按摩护理")^题名或关键词:("护理管理")^题名或关键词:("护理伦理")^题名或关键词:("护理教育")*Date:2007-2015”为检索式,检索到中文临床护理文献为85570篇,将收集到的数据利用BICOMB软件和Excel软件进行词频分析和统计。以文献计量学三大定律为基础,中文文献选择文献量、基金论文、文献作者、期刊分布、关键词频次、高频关键词共现词对等指标对护理文献进行分析研究;外文文献选择文献量、文献作者、期刊分布、文献语种、期刊国家、主题词频次、高频主题词共现词对等指标进行文献研究分析。利用Netdraw对高频关键词共现词对进行社会网络分析,利用g CLUTO对高频主题词词篇矩阵进行双聚类分析,并利用Excel协助制作图表。结果:(1)外文文献分析结果文献量分析结果:通过对2007-2015年pubmed数据库收录临床护理文献发文累积量与年份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国外外文临床护理文献的逐年累积量与年份的关系是一条拟合度好的直线,结合数据结果可知,外文临床护理文献呈逐年稳定增长趋势。文献语种分布结果:2007-2015年pubmed收录临床护理文献共10374篇,文献语种共有22种,其中最多的语种是英语,文献发文量为8815篇,占所有文献的82.72%,排第二和第三的是法语和德语。文献期刊分布结果:2007-2015年临床护理文献10374篇,分布在954本期刊,排前16的期刊临床护理发文量为3578篇,占文献总量的33.31%,在布拉德福的核心区期刊分析中,2007-2015年pubmed收录临床护理文献期刊在第1区高度集中,在第3区高度离散的特点与布拉德福定律文献分布规律的描述基本相符。文献作者分析结果:2007-2015年pubmed收录的外文临床护理文献中,第一作者人数共11227人,文献发文量为14497篇,文献发文量最高为51篇,人数为1人;文献发文量为1的人数有9665人,作者人数与文献量呈极度集中和极度分散的特点即长尾分布。2007-2015年pubmed收录外文临床护理文献核心作者人数为134人,占作者总人数的1.19%,与普赖斯推导出的核心着人数应达到总量的50%相比还有很大差距。2007-2009年pubmed收录外文临床护理文献作者合着率为49.38%,论文合作度为1.97;2010-2012年pubmed收录外文临床护理文献作者合着率为51.43%,着者合作度为2.07;2013-2015pubmed收录外文临床护理文献作者合作率为55.31%,着者合作度为2.16,由数据可知,外文临床护理文献合作度、合作率呈逐年增长趋势。文献高频主题词聚类分析结果:2007-2009年临床护理主要研究内容是:(1)在自然分娩中助产方法和助产士作用的研究;(2)急救护理方法的研究;(3)痴呆护理的研究;(4)创伤损伤护理中绷带包扎的研究(5)肿瘤护理中生活质量的研究。2010-2012年临床护理主要研究内容是:(1)产科护患关系的研究;(2)中风病人护理中病人医疗小组的研究;(3)肿瘤护理方法的研究;(4)尿失禁护理中创伤损伤的护理研究;(5)痴呆护理照顾者生活质量的研究。2013-2015年临床护理主要研究内容是:(1)创伤损伤护理中皮肤护理及绷带包扎的研究;(2)艾滋病护理中循证护理的研究;(3)产科护患关系中护士作用的研究;(4)阿尔茨海默病护理、痴呆护理的研究;(5)中风护理照顾者的研究。(2)中文文献分析结果文献量分析结果:对2007-2015年万方数据库收录临床护理文献发文累积量与年份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国内中文临床护理文献的累积量与年份的关系是一条拟合度很高的S曲线,结合数据结果可知,临床护理文献累积量呈逐年快速增长趋势。基金论文分析结果:2007-2015年中文临床护理基金论文总数为3900篇,占文献比为4.56%,其中国家级自然基金项目有390篇,占比为10%;省级基金项目有1518篇,占比为38.92%;市级基金项目有1653篇,占比为42.38%,临床护理文献主要基金论文来源是省市级基金项目。文献核心期刊分布结果:刊载在核心期刊的文献累积量呈逐年增长趋势,随着时间增长,刊登在核心期刊的文献量百分比、篇均被引频次、总排名呈下降趋势。文献作者分析结果:2007-2015年万方数据库收录的中文临床护理文献第一作者人数与发文量呈极度集中和极度分散的特点。2007-2009年,核心作者人数92人,占比1.40%,文献发文量为305篇,占比4.20%;2010-2012年,核心作者人数1770人,占比8.20%,文献发文量为3815篇,占比16.14%;2013-2015年,核心作者人数722人,占比1.50%,文献发文量为2327篇,占比4.27%,与普赖斯推导出的核心着者人数应达到总人数的50%相比有很大差距。2007-2015年,万方数据库收录的中文临床护理文献论文总合作率为38.14%,论文总合作度为1.50。文献关键词共现分析结果:2007-2009年临床护理主要研究内容是:(1)糖尿病护理;(2)肿瘤疾病护理;(3)老年疾病护理;(4)并发症的护理;(5)高血压疾病护理;(6)护理干预后生活质量的研究;(7)化疗的护理;(8)护理干预后依从性问题的研究;(9)便秘的护理;(10)脑卒中疾病护理。2010-2012年临床护理主要研究内容是:(1)糖尿病的护理;(2)肿瘤疾病护理;(3)老年疾病的护理;(4)护理干预后生活质量的研究;(5)并发症的护理;(6)高血压疾病护理;(7)预防护理;(8)围手术期的护理;(9)疼痛的护理;(10)护理干预后依从性问题的研究。2013-2015年临床护理主要研究内容是:(1)糖尿病的护理;(2)并发症的护理;(3)肿瘤护理;(4)护理干预后生活质量的研究;(5)脑卒中疾病护理;(6)老年疾病护理;(7)护理干预后依从性问题的研究;(8)高血压的护理;(9)便秘护理;(10)预防的护理。结论:国外临床护理发展处于第三阶段,稳定发展阶段即成熟期,文献发文量总体增长比较稳定、发展速度比较平稳;国内临床护理发展处于普莱斯规律的第二阶段即快速发展阶段,文献发文量总体增长比较快、文献增长速度比较大。国外临床护理的发展比国内大致早25-30年。国外临床护理热点研究中痴呆护理、产科护理、中风护理可能将成为国内发展的新趋势。

二、蒙医护理发展现状及其思考与展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蒙医护理发展现状及其思考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中医脑病专科护士培训指标体系构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前言
    1 研究背景
        1.1 我国脑血管疾病负担较重
        1.2 中医护理在脑病专科护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1.3 构建中医脑病专科护士培训体系的重要意义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国外神经专科护士培训现状
        2.2 国内脑病专科护士培训现状
    3 研究目的
    4 研究意义
    5 相关概念
        5.1 脑病科
        5.2 专科护士
        5.3 中医专科护士
        5.4 中医脑病专科护士
        5.5 德尔菲法
    6 技术路线图
第一部分 中医脑病专科护士培训需求的现状调查
    1 研究设计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伦理原则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培训方式需求情况
        2.3 培训课程内容相关需求情况
        2.4 培训内容需求的影响因素
    3 讨论
        3.1 中医脑病专科护士培训的必要性
        3.2 中医脑病专科护士的培训内容需求
        3.3 中医脑病专科护士培训模式选择与培训选拔条件的探讨
        3.4 中医脑病专科护士培训课程内容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二部分 中医脑病专科护士培训指标体系的构建
    1 研究设计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质量控制
    2 结果
        2.1 专家基本资料
        2.2 专家可靠性分析
        2.3 Delphi专家函询结果
    3 讨论
        3.1 基于德尔菲法构建中医脑病专科护士培训指标体系具有可靠性
        3.2 中医脑病专科护士培训指标体系条目权重分析具有全面性
        3.3 培训体系体现中医专科特色
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我国神经专科护理人才培养的现状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致谢

(2)智慧养老视域下中国养老服务体系的优化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方法
    (四)国内外研究述评
    (五)研究思路
    (六)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理论依据与分析框架
    一、理论基础
        (一)供给理论
        (二)客户关系管理理论
        (三)渐进理论
        (四)合作治理理论
    二、分析框架
第二章 现实关照:我国养老服务体系的运行现状与升级需求
    一、我国养老服务体系的运行现状
        (一)我国养老服务体系的发展变迁
        (二)我国养老服务体系的运行成效
    二、我国养老服务体系的升级需求
        (一)社会多元化需求要求服务模式升级
        (二)人口老龄化趋势要求服务能力升级
        (三)内在实效性目标要求服务机制升级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理想图景:智慧养老助推养老服务体系优化的逻辑理路
    一、智慧养老在养老服务体系中的功能定位
        (一)嵌入:基于价值引领的养老模式重塑
        (二)赋能:基于信息技术的系统功能支撑
        (三)增慧:利用系统功能操作中的人人交互
    二、智慧养老助推养老服务体系优化的三重逻辑
        (一)以“虚拟化”填补供需发展堕距
        (二)以“智能化”补足主体能力短板
        (三)以“一体化”提升整体运行效能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实践探索:智慧养老助推养老服务体系优化的基本模式
    一、“虚拟化”商业运营模式
        (一)会员制运作机制
        (二)实践成效与发展
    二、“智能化”公益对接模式
        (一)积分制运作机制
        (二)实践成效与发展
    三、“一体化”生态共建模式
        (一)派单制运作机制
        (二)实践成效与发展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域外经验:国外智慧养老实践模式参鉴
    一、“线上社区”养老模式
        (一)“线上社区”养老的制度基础
        (二)“线上社区”养老的运作机制
    二、“智能居家”养老模式
        (一)“智能居家”养老的制度基础
        (二)“智能居家”养老的运作机制
    三、合作型科技助老模式
        (一)合作型科技助老的制度基础
        (二)合作型科技助老的运作机制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未来进路:智慧养老助推养老服务体系优化的前景
    一、以智慧养老助推养老服务体系优化的可能限度
        (一)客观存在的温度落差
        (二)难以逾越的数字鸿沟
        (三)尚难突破的协同壁垒
    二、以智慧养老助推养老服务体系优化的路径策略
        (一)以“量身定制化”增加服务人情味
        (二)以“包容性智慧”提升服务可及性
        (三)以顶层驱动和分层整合增强服务协同性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中医院规培护士导师临床教学能力培训方案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引言
    1 研究背景
        1.1 立题依据
        1.2 相关概念及定义
        1.3 国内外文献回顾
        1.4 小结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3 理论依据
    4 技术路线
第一部分 规培护士导师临床教学能力现状及培训需求研究
    第一阶段规培护士导师临床教学能力测评工具的研制
        1 规培护士导师临床教学能力测评工具的研制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对象与方法
        1.3 资料收集及处理
        1.4 结果
        1.5 问卷编制
        1.6 问卷信效度检验
        1.7 讨论
        1.8 小结
    第二阶段 规培护士导师临床教学能力现状调查
        2 规培护士导师临床教学能力现状调查
        2.1 研究对象和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阶段 规培护士导师岗位培训现状及需求研究
        3 规培护士导师岗位培训现状及需求研究
        3.1 研究对象和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3.4 小结
第二部分 基于M-LEARNING的规培护士导师临床教学能力培训方案的构建与修订
    1 初拟规培护士导师临床教学能力培训方案
    2 形成专家咨询表
    3 讨论与思考
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新护士规范化培训现状对规培护士导师临床教学能力启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4)广州市社区护士中医护理技术培训现状及培训模式指标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相关概念
        一、中医护理
        二、中医护理技术
        三、社区护理
        四、护士培训
    第二节 中医护理技术应用现状
        一、中医护理发展契机
        二、我国社区中医护理服务现状
        三、中医护理技术发展现状
        四、社区护士中医护理技术培训现状
    第三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技术路线
第二章 广州市社区护士中医护理技术培训现状调查研究
    第一节 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工具
        三、研究方法
        四、统计方法
    第二节 结果
        一、一般资料
        二、社区护士对中医护理技术掌握情况及其发展前景认知
    第三节 讨论
        一、社区护士一般资料分析
        二、社区护士中医护理技术培训现状
        三、社区护士中医护理技术培训的建议
    第四节 小结
第三章 社区护士中医护理技术培训模式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第一节 方法与过程
        一、拟定培训模式指标体系草案
        二、专家咨询过程
        三、质量控制
        四、统计学方法
    第二节 结果
        一、专家基本情况
        二、专家的积极性
        三、专家的权威程度
        四、专家意见协调程度
        五、两轮专家咨询结果
    第三节 讨论
        一、专家咨询结果科学性与可靠性分析
        二、构建社区护士中医护理技术培训模式指标体系内涵分析
        三、构建有针对性的社区护士中医护理技术培训模式指标体系的必要性
        四、构建社区护士中医护理技术培训的意义
    第四节 小结
结语
    一、结论
    二、研究的创新性
    三、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期间的成果
附录
统计学审核证明

(5)基于CiteSpace的我国中医护理教育知识图谱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文献回顾
    1.4 主要概念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研究对象
    2.3 研究工具与方法
    2.4 资料收集
    2.5 资料分析
    2.6 质量控制
第三章 结果分析
    3.1 研究文献的分布特征
    3.2 可视化图谱分析
    3.3 我国中医护理教育五个维度研究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研究文献的特征分析
    4.2 研究文献可视化分析
    4.3 中医护理教育人才培养的研究
    4.4 中等中医护理教育研究
    4.5 高等中医护理教育研究
    4.6 中医护理教育的发展对策
第五章 结论
    5.1 本研究主要结论
    5.2 本研究的创新性
    5.3 本研究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附录B 综述(已发表)
    参考文献

(6)延边地区住院老年患者衰弱与照护依赖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主要概念
    1.5 文献回顾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研究对象
    2.3 抽样方法
    2.4 研究工具
    2.5 质量控制
    2.6 资料分析
    2.7 伦理学问题
    2.8 技术路线
第三章 结果
    3.1 住院老年患者一般人口学特征
    3.2 住院老年患者衰弱状况
    3.3 住院老年患者照护依赖状况
    3.4 住院老年患者衰弱与照护依赖的相关性分析
    3.5 住院老年患者衰弱的回归分析
    3.6 住院老年患者照护依赖的回归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住院老年患者衰弱
    4.2 住院老年患者照护依赖
    4.3 住院老年患者衰弱与照护依赖的相关性
    4.4 住院老年患者衰弱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4.5 住院老年患者照护依赖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第五章 结论
    5.1 本研究主要结论
    5.2 本研究的局限性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附录B 综述(已发表)
    参考文献
致谢

(7)基于岗位胜任力的重庆市中医外科专科护士培训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前言
    一、研究背景
        (一)国家中医药人才培养政策
        (二)重庆市中医类护理人力资源现状
        (三)中医外科专科护理人才的培养现状
        (四)基于岗位胜任力的专科护士培养现状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三、相关概念描述与界定
        (一)岗位胜任力与护理岗位胜任力
        (二)专科护士与中医外科专科护士
        (三)指标与指标体系
        (四)权重
第二部分 文献回顾
    一、国内外中医专科护士的培训现状
        (一)中医专科护士的培训现状
        (二)中医外科专科护士的概念、培训目标和准入标准
    二、国内外专科护士岗位胜任力的研究现状
        (一)岗位胜任力与护理岗位胜任力的内涵特征
        (二)国内外护士岗位胜任力的研究现状
第三部分 研究方法
    一、研究方案
        (一)文献研究法
        (二)小组讨论法
        (三)德尔菲法
        (四)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五)统计学分析
    二、质量控制
        (一)函询表设计
        (二)研究人员
        (三)函询过程
        (四)数据收集与分析
    三、技术路线
第四部分 研究结果
    一、专家基本情况
    二、专家积极系数
    三、专家权威程度
    四、专家意见集中程度和协调程度
    五、专家函询结果
        (一)第一轮专家函询结果
        (二)第二轮专家函询结果
        (三)两轮专家函询后最终结果
第五部分 研究讨论及结论
    一、研究讨论
    二、研究结论
第六部分 研究局限与展望
    一、研究局限
    二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我国中医外科护理人才的培养现状及对策分析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8)基于护士核心能力的中医护理人才分层培养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概述
    1 文献回顾
        1.1 护士核心能力相关概念和研究现状
        1.2 国内外基于护士核心能力的人才培养现状
        1.3 中医护理人才培养现状
    2 研究目的
    3 研究意义
    4 技术路线图
第二部分 中医护理人才核心能力指标的构建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工具
        1.3 调查方法
        1.4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1.5 统计学分析
    2 研究结果
        2.1 专家基本资料
        2.2 专家的积极性和权威程度
        2.3 专家意见协调程度
        2.4 专家的意见集中度
        2.5 专家函询指标分析
    3 讨论
        3.1 专家函询结果的可靠性分析
        3.2 本研究中医护理人才核心能力指标条目分析
第三部分 基于护士核心能力的中医护理人才分层培养体系的构建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工具
        1.3 调查方法
        1.4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1.5 统计学分析
    2 研究结果
        2.1 专家的积极程度
        2.2 专家的权威程度
        2.3 专家的意见协调程度
        2.4 专家的意见集中度
        2.5 专家函询条目分析
    3 讨论
        3.1 专家函询结果的可靠性分析
        3.2 本研究中医护理人才分层培养体系条目分析
第四部分 全文总结
    1 结论
        1.1 中医护理人才核心能力指标
        1.2 基于护士核心能力的中医护理人才分层培养体系
    2 研究的特色与创新性
        2.1 本研究的特色
        2.2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3 研究局限性及进一步设想
        3.1 研究局限性
        3.2 进一步设想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基于循证构建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辨证施护体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研究概述
    一、研究背景
    二、中医护理学与辨证施护的起源与发展
        (一) 中医护理学的起源与发展
        (二) 辨证施护的起源与发展
    三、中西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一) 西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二) 中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四、腰椎间盘突出症辨证施护现状
        (一)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辨证施术
        1. 艾灸疗法
        2. 拔罐疗法
        3. 耳穴贴压
        4. 中药外治法
        (二)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辨证施食
        (三)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辨证施教
        1. 血瘀证的辨证施教
        2. 寒湿证的辨证施教
        3. 湿热证的辨证施教
        4. 肝肾亏虚证的辨证施教
    五、循证护理的相关概念
        (一) 循证医学与循证护理
        (二) 循证护理与中医护理
第二部分 腰椎间盘突出症辨证分型的完善
    一、研究目的
    二、内容与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1. 文献分析法
        2. 德尔菲专家咨询法
        3. 结果整合
        (三) 技术路线
        (四) 伦理道德
        (五) 质量控制
    三、研究结果
        (一) 文献分析法研究结果
        1. 文献检索结果
        2. 证型分布情况
        3. 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临床症状特征
        4. 腰椎间盘突出症各证型证候主次症划分
        (二) 德尔菲专家咨询结果
        1. 咨询问卷回收情况
        2. 专家咨询的可靠性
        3. 专家咨询结果
        (三) 文献分析与德尔菲专家咨询的结果整合
    四、讨论
        (一) 常见证型及其主次症状的确立依据
        1. 统计学分析依据
        2. 德尔菲专家咨询
        (二) 常见证型及其症状主次的结果分析
        1. 文献分析法的结果分析
        2. 德尔菲专家咨询结果分析
        3. 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辨证分型的完善
第三部分 腰椎间盘突出症辨证施护方案的构建
    一、研究目的
    二、内容与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1. 基于循证初步构建腰椎间盘突出症辨证施护方案
        2. 腰椎间盘突出症辨证施护方案的完善
        (三) 质量控制与伦理道德
        (四) 技术路线
    三、研究结果
        (一) 基于循证构建腰椎间盘突出症辨证施护方案
        1. 文献检索结果
        2. 循证结果
        (二) 腰椎间盘突出症辨证施护方案专家咨询
        1. 咨询问卷回收情况
        2. 专家咨询的可靠性
        3. 专家咨询结果
    四、讨论
        (一) 基于循证初步构建腰椎间盘突出症辨证施护方案
        1. 证据等级与文献质量评价标准的选择
        2. 文献质量与证据等级分析
        (二) 腰椎间盘突出症辨证施护方案的完善
        1. 德尔菲专家咨询结果的科学性与可靠性分析
        2. 德尔菲专家咨询结果分析
        (三) 腰椎间盘突出症辨证施护方案的建立
结论
    (一) 本研究结论
    (二) 本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1. 以"辨证施护"为纲,传承中医特色与优势
        2. 规范中医护理,实现护理同质化
        3. 借鉴循证护理方法发展中医护理
    (三) 本研究的局限性及对后续研究的启示
        1. 咨询专家较集中
        2. 高级别证据较少
        3. 不足及对后续研究的启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10)临床护理文献计量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1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计量学相关研究综述
1.3 数据来源与处理
1.4 研究方法
1.5 论文的创新点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对象
2.2 方法 3 结果
3.1 pubmed数据库外文临床护理文献分析结果
    3.1.1 文献量分析结果
    3.1.2 文献语种分布结果
    3.1.3 文献期刊分布结果
    3.1.4 文献期刊国家分布结果
    3.1.5 文献作者分析结果
    3.1.6 文献高频主题词聚类分析结果
3.2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收录中文临床护理文献分析结果
    3.2.1 文献量分析结果
    3.2.2 文献基金项目分析结果
    3.2.3 文献作者分析结果
    3.2.4 文献期刊分析结果
    3.2.5 文献高频关键词共现分析结果 4 讨论
4.1 文献量分析讨论
4.2 文献语种分布分析讨论
4.3 文献期刊分布分析讨论
4.4 文献期刊国家分布
4.5 文献基金论文分析讨论
4.6 文献作者分析讨论
4.7 文献研究热点讨论 5 结论
5.1 研究结论
5.2 对策(建议)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承担/参与的科研课题与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四、蒙医护理发展现状及其思考与展望(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医脑病专科护士培训指标体系构建的研究[D]. 唐燕.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1
  • [2]智慧养老视域下中国养老服务体系的优化路径研究[D]. 张昊. 吉林大学, 2020(03)
  • [3]中医院规培护士导师临床教学能力培训方案构建研究[D]. 符晓红. 郑州大学, 2020(02)
  • [4]广州市社区护士中医护理技术培训现状及培训模式指标体系研究[D]. 曾珠梅.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5]基于CiteSpace的我国中医护理教育知识图谱分析[D]. 金美兰. 延边大学, 2019(01)
  • [6]延边地区住院老年患者衰弱与照护依赖的关系研究[D]. 孙一帆. 延边大学, 2019(01)
  • [7]基于岗位胜任力的重庆市中医外科专科护士培训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D]. 马晓林.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8]基于护士核心能力的中医护理人才分层培养体系构建研究[D]. 王迪.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8)
  • [9]基于循证构建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辨证施护体系[D]. 陈媛儿.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17(08)
  • [10]临床护理文献计量学分析[D]. 秦婷婷. 山西医科大学, 2016(08)

标签:;  ;  ;  ;  

蒙医护理的发展现状、思考与展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