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机车自动换档控制系统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王左力,刘博,温芝强[1](2019)在《GK1L型内燃机车电气控制系统的升级改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GK1L型内燃机车运行后期故障率高、可靠性差、维修费用高、备件调拨周期长等问题,通过借鉴新技术并结合多年检修经验,从PLC改造、程序编制、线路更换以及执行机构元件的优化等多方面对GK1L型内燃机车电气控制系统进行升级优化改造。改造后不仅大幅提高了系统的运用可靠性,同时保障了机车的安全运营。
王西强[2](2018)在《混合动力电传动轨道车电气系统设计》文中指出目前轨道车均采用内燃机作为动力源,在隧道内进行作业时,存在噪音大、废气排放等污染问题,一方面会对司乘人员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影响作业效率和质量。混合动力电传动轨道车具有绿色清洁、低噪音、节能环保的特点,是解决内燃轨道车在隧道内作业时噪音及废气排放污染问题的方案,本文阐述了宝鸡中车工程机械有限公司研制的混合动力电传动轨道车,详细介绍了该车电气系统的技术方案。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以混合动力电传动轨道车为研究对象,阐述了混合动力轨道车主要技术特点、技术参数和电气设备布置,以混合动力电传动轨道车电力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完成了混合动力电传动轨道车启动蓄电池组、动力蓄电池、牵引电机、牵引变流器、牵引发电机组、空调、电暖器、辅助发电机组的选型及计算。(2)以混合动力电传动轨道车电气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对混合动力电传动轨道车电气控制系统展开详细设计,完成了直流电气系统直流供电方案,内燃机的控制方案,司机台操纵、供电模式切换、牵引保护控制和辅助设备的控制方案。(3)以混合动力电传动轨道车电气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完成整车直流电气系统原理图的设计,并完成了一体化司控台的设计。
边志鑫[3](2018)在《序列式变速器集成换档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AMT变速器,也称机械式自动变速器。由于其结构简单,易维护等特性广泛使用于现在的重载型汽车。由于重载汽车载荷较大,换档比较频繁,导致离合器的磨损非常严重。为了缩短离合器的滑磨过程,减少变速器的换档时间,简化换档执行机构,使用序列式换档执行机构代替目前的双H型换档机构,并采用集成式的换档系统,从而最大程度的提高换档效率与性能。序列式换档执行机构由普通手动换档变速器结构改进而来,只设置了升档和降档两个动作,省去了传统换档过程中选档换档动作,只驱动变速鼓转动就同时实现选档和换档,减少了换档时间。在此基础上应用集成式换档机构,将变速器与离合器的操纵结构进行联合,进一步简化换档控制系统,对于AMT在重型车上的推广具有积极作用。本文借助于虚拟样机技术对集成式换档机构的换档性能进行了研究,对集成式换档机构的设计及在重型车车上的应用具有参考价值。首先,介绍集成式换档机构的结构组成及工作原理,分析在换档过程中发动机、变速器、离合器的控制,最后提出了完整的集成式换档操纵机构并进行了相关零部件的设计。然后对汽车传动系统进行了受力分析,得出影响换档过程的关键参数,并分析了换档过程中离合器的结合过程,为建立集成式换档机构虚拟样机提供理论依据。然后使用三维建模软件CATIA、接口软件Sim Designer和多体动力学仿真软件ADAMS建立集成式换档机构的虚拟样机模型。在不同工况下,对集成式换档机构的起步和行进中换档过程进行动力学仿真分析,通过仿真得出的结果分析其换档性能。得出以下结论:(1)集成换档机构可以顺利完成不同工况下的换档,且换档时间低于现有的AMT换档机构。(2)重载起步过程比空载起步的峰值扭矩更大,但是换档时间较短,在实际控制中可以适当增加离合器接合时间来减小峰值扭矩以得到更好的换档舒适性;(3)降档过程中由于离合器主从动盘的转速差较大而在接合时产生了较大的峰值扭矩,可以通过对发动机的控制进行进一步的优化。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并对后续相关研究进行展望。
刘萃[4](2016)在《GH-NGC-1型微机控制系统的设计特点分析》文中认为介绍了广州地铁三、三北、四、五号线内燃机车微机控制系统的结构原理和设计特点,阐述了其主要功能和设计亮点,并结合实际使用经验对此微机控制系统的不足之处提出了优化措施。
陈前锋[5](2011)在《装载机电液变速操纵系统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论文以装载机的变速操纵系统为研究对象,首先介绍了装载机变速操纵系统的研究现状,从手动变速到自动变速,自动变速中从开关阀换档到比例阀换档,引出论文的研究内容——开发一套依托于比例阀换档的自动变速操纵系统。接着介绍了变速操纵系统的换档规律,并结合传统换档规律的不足,提出了基于模糊控制的换档控制策略,该换档策略整合了驾驶者的操作意图,自动进行档位运算和选择合适的换档时机,进而开发了相应的自动换档控制器。结合实际工况,设计了一种新结构的比例换档阀,并建立了该比例换档阀的数学模型和仿真模型,对其进行了全面的理论研究。然后对这一套系统进行了台架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比例换档阀换档的压力曲线和理论换档曲线基本吻合,能实现平稳换档,改善换档品质。并提出了换档策略的验证方案。最后论文总结了全文的成果和对尚未完善的工作进行了展望。
董军红[6](2011)在《基于AMT自动变速箱控制系统设计实现和试验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如果发动机是汽车心脏的话,那么控制这台心脏的大脑便是变速器,它通过与油门、离合器的配合,将驾驶者的意图传递给发动机来实现驱动车辆的目的。在汽车越来越普及的今天,自动变速器逐渐成为人们买车时首先考虑的配置。目前,世界上汽车用自动变速器基本上分为四种:液力自动变速器AT、电控机械式自动变速器AMT、无级自动变速器CVT、双离合器变速器DCT。每一种自动变速器都通过不断的技术改进来实现更为平顺的变速控制与更为舒适的驾驶感受。AMT作为自动变速器中的一种,具有结构简单,操纵方便,传动效率高,成本低等特点,尤其适合我国汽车产业的现状。目前,AMT的研究和开发已经进入产品化阶段,在国内汽车市场上大量配置。本文基于AMT自动变速箱控制器,分析了变速箱控制器的工作原理,设计了功能结构模块,随后对控制器的热设计处理和工作性能参数进行了详尽的试验分析。本文做了以下工作:1、首先介绍自动变速箱,阐述了课题背景。介绍自动变速箱的发展和现状,以及四种主流的变速箱控制系统的特点,并进行了性能比较。2、AMT自动变速箱介绍,分析AMT自动变速箱的工作原理和AMT自动变速箱的自动换挡过程。根据AMT自动变速箱的发展历程,说明了AMT自动换档系统的巨大优势和广阔前景。3、基于AMT变速箱控制系统设计实现,随后详细阐述了AMT变速箱控制器的主要功能电路,并分析了AMT控制器技术性能,完成自动变速箱控制系统的各个功能传感器参数及其输入处理电路的设计;深入研究了自动变速箱控制系统的负载直流电动机,通过试验及分析,界定了有刷直流电机的选档时间和换挡时间,实践应用证明完全符合自动变速箱控制系统的需求。4、通过AMT控制器关键子系统热性能的试验测试及分析,得到试验过程中的各种参数。通过整车测试,得到传感器和执行器的工作波形和状况。论文总结出一些主要影响因素和规律,并为克服开发过程中的问题提供了参考和指南。随着人们对简化汽车驾驭要求的不断提高,特别是国人希望能简化汽车操作,手动变速箱的市场必定会受到AMT变速箱的强力冲击。AMT自动变速箱具有成本低、体积小、安装方便、易于制造、传动效率高等特点。目前国内的AMT自动变速箱研究主要集中在提高系统可靠性、适应性和降低成本上。推广AMT系列产品符合我国国情,市场发展潜力巨大。本文所做工作对以后开发的新车型产品质量的提高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
柏青[7](2010)在《车用自动变速器液压系统及在带式输送机上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目前,带式输送机是煤矿最理想的高效连续运输设备,具有输送距离长、运量大、连续输送等优点,带式输送机已成为煤炭开采的关键设备。但其驱动装置普遍造价较高,而且结构复杂、维护困难;自动变速器是车辆动力传动的关键部分,自动变速器具有自适应性良好、技术难度和开发成本低、结构简单易于制造、维护方便等优点。因此,本文提出在带式输送机上应用自动变速器技术的新型方案,基于车用自动变速器液压系统对应用于带式输送机上的自动变速器液压系统进行研究。自动变速器是用液压操纵的摩擦结合元件的接合和分离来实现换档的,换档过程实际上是结合元件的分离和接合的转换过程。本文提出的新型自动变速器控制系统根据检测到的传送带带速和负载信号,按一定的换档规律发出电信号,由电信号控制换档阀来实现档位的自动变换;为了使换档平稳无冲击进行,利用调压系统控制换档结合元件的油压变化规律。文中通过分析自动变速器液压系统的工作机理,对供油调压流量控制系统、换档操纵系统、换档品质控制系统、变矩器供油和闭锁离合器控制液压系统进行了较详尽的分析。明确了自动变速器调压和流量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基本参数的确定和设计要求。建立了自动变速器换档操纵液压系统的分析方法,包括换档操纵系统的功能、组成及设计要求。并从换档品质控制的基本原理出发,对换档品质控制系统进行比较分析,总结出改善换档品质控制的方法。对应用于带式输送机的自动变速器液压系统进行设计,分析了液压换档控制系统的液压控制原理,并根据换档操纵油路绘制出各结合元件的进、回油线路图。在分析换档操纵系统原理基础上,增加换挡品质控制元件,进而提高自动变速器的换档品质。运用AMEsim仿真软件对带式输送机自动变速器液压系统及主要部件进行计算机模拟仿真,分析油路系统的工作原理和设计思想,验证方案的可行性。利用自动变速器液压控制技术有利于带式输送机向着长运距、高带速、大运量和大功率的方向发展;对提高我国煤矿大型带式输送机设计水平、运转性能和可靠性、满足煤矿运输系统大型化和自动化以及煤矿高产高效的要求有着重要的应用意义及实用价值。
李海洋[8](2008)在《装载机智能控制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前,装载机正面临着操纵和控制的改革,电子化、自动化、机器人化是装载机更新换代的发展方向。我国装载机的发展必须与国际接轨,为了提高我国装载机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必须加快装载机的机器人化和智能化方面研究。本论文从智能机器人的思想出发,研究了机器人化装载机的控制问题,引用了施小博等人提出的基于行为的控制方法。认为这种控制方法能够满足装载机复杂的工作环境。并对这种控制方法的实现过程进行改进,即采用几个并联的神经网络代替一个多输入多输出的神经网络,提高训练精度和运算速度。本文还将文中提到的模糊控制方法进行了MATLAB仿真。选定控制方法以后,接着对装载机进行改造,使得改造后的装载机可以适应这种新的控制方法。改造内容如下:(1)工作装置及其液压系统改造对装载机的工作装置建立运动学和动力学模型,分析了工作装置的运动特点,并且应用VC++语言编写了装载机运动学仿真图形。工作装置液压系统的改造主要是对高速开关电磁阀的应用。本论文根据以往的研究成果提出用高速开关电磁阀作为先导阀来控制多路阀阀芯位移,最终控制工作液压缸的伸缩。转向液压系统的改造也是依据此方法。(2)传动系统改造首先对传动系统进行介绍,然后对自动换档变速箱的换档规律进行研究。本文首次提出了基于神经网络的五参数换档规律。为了改善换档品质,提出了用数字开关电磁阀控制进入变速箱离合器的油压。(3)油门控制系统的改造市场上的线控油门控制系统价格昂贵,本文根据装载机的特殊控制要求,提出了用PLC、步进电机、离合器、油门踏板和角度传感器组成油门开度控制系统。(4)基于S7系列PLC的高速开关电磁阀控制方法的研究及传感器选用利用该型号PLC的高速输入输出等功能,组成PID闭环控制系统,控制高速开关电磁阀控制口的压力和流量,最后控制液压缸的伸长量。文章以其中一个液压缸的控制为例进行介绍。选取了智能装载机所需要的一部分传感器。本论文吸收和引用大量关于装载机的研究成果,进行优化组合,并且提出了很多自己的观点。为装载机的机器人化和智能化研究提供了整体改造思路。
苗壮[9](2006)在《工程车辆四参数节能换档规律及控制系统研究》文中指出本文结合教育部骨干教师基金项目“提高工程车辆液力机械传动系统动力性与经济性的电控方法研究”,博士点基金资助项目(20020183003)“四参数自动变速技术研究”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9705005)“工程车辆液力传动系统的电子节能控制研究”,针对工程车辆液力机械式传动系统在高负荷时传动效率低下的问题,对工程车辆四参数节能换档规律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在三参数自动变速基础上,加入工作油泵压力这一参数,得出了工作油泵压力的变化对换档点产生的影响,导出了工作油泵压力变化和油门开度变化这一函数关系,并应用此公式制定了新的以节能为目的的换档决策。根据新制定的换档决策开发了自动变速电子控制单元ECU,对其进行了硬件和软件的设计和调试。最后在工程车辆电控系统试验台上进行了台架试验,对本文开发的四参数节能换档决策和ECU的自动变速控制都进行了试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在应用本文研究的换档决策所开发的ECU是有效、可靠的,能够保证传动系统经常工作在高效区,达到节能的目的。
宋绪松,刘立[10](2005)在《GK1F内燃机车车载微机系统》文中研究表明详细介绍了GK1F内燃机车车载微机系统的硬件软件设计、技术参数、抗干扰措施和根据机车需要增 加的特殊控制功能,通过运用说明该系统的硬件设计可靠,软件设计合理。
二、机车自动换档控制系统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机车自动换档控制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GK1L型内燃机车电气控制系统的升级改造(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机车PLC选型以及部分程序的优化改进 |
1.1 电气控制系统改造 |
1.2 机车调速系统及程序的优化改进 |
1.3 机车速度及柴油机转速传感器的改造 |
1.4 机车换档程序的优化改进 |
2 硬件控制系统的改造升级 |
2.1 控制线路的改造及升级优化 |
2.2 机器间电气部件的改造升级 |
2.3 柴油机起机控制改造 |
2.4 电控冷却部分改造 |
3 结论 |
(2)混合动力电传动轨道车电气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文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混合动力车辆发展现状 |
1.2.1 国内混合动力技术发展状况 |
1.2.2 国外混合动力车辆发展状况 |
1.3 研究内容 |
2 混合动力电传动轨道车总体概述 |
2.1 用户对轨道车电气系统的要求 |
2.2 混合动力电传动轨道车牵引电力方案 |
2.3 混合动力电传动轨道车电气系统方案 |
2.3.1 直流电气系统方案说明 |
2.3.2 交流电气系统方案说明 |
2.4 本章小结 |
3 混合动力电传动轨道车电气设备选型 |
3.1 启动蓄电池组 |
3.1.1 设计输入 |
3.1.2 启动蓄电池组容量计算 |
3.1.3 蓄电池选择 |
3.2 动力蓄电池组 |
3.2.1 设计要求 |
3.2.2 动力蓄电电池容量计算 |
3.2.3 动力蓄电池的选型 |
3.2.4 电池管理系统 |
3.3 牵引电机 |
3.3.1 设计输入 |
3.3.2 计算过程 |
3.3.3 牵引电机的选型 |
3.4 牵引变流器 |
3.4.1 设计要求 |
3.4.2 计算过程 |
3.4.3 牵引变流器的选型 |
3.5 牵引发电机组 |
3.5.1 设计要求 |
3.5.2 参数计算 |
3.5.3 牵引发电机组选型 |
3.6 空调 |
3.6.1 设计要求 |
3.6.2 计算输入条件 |
3.6.3 设计计算 |
3.6.4 空调选型 |
3.7 电暖器 |
3.7.1 设计要求 |
3.7.2 设计计算 |
3.7.3 电暖器选型 |
3.8 辅助发电机组 |
3.8.1 发电机组的设计要求 |
3.8.2 设计计算 |
3.8.3 发电机组选型 |
3.9 本章小结 |
4 混合动力轨道车直流电气系统设计 |
4.1 直流供电系统 |
4.1.1 DC24V电源系统 |
4.1.2 DC110V直流系统 |
4.1.3 直流系统配电保护 |
4.2 内燃机控制 |
4.2.1 内燃机的预热与启动 |
4.2.2 内燃机的调速控制 |
4.2.3 内燃机的停机与保护 |
4.3 司机台操作权控制 |
4.4 供电模式切换控制 |
4.4.1 供电模式方案 |
4.4.2 供电模式切换方案 |
4.5 牵引保护控制 |
4.6 分布式网络控制系统 |
4.6.1 MVB网络 |
4.6.2 CAN网络 |
4.6.3 ETH网络 |
4.6.4 WTB网络 |
4.7 直流辅助设备控制 |
4.8 视频监控系统 |
4.9 一体化司控台 |
4.9.1 一体化司控台外观 |
4.9.2 司机台电气设备布置 |
4.10 本章小结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电气系统原理图 |
致谢 |
(3)序列式变速器集成换档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2 序列式AMT集成换档结构方案设计 |
2.1 集成换档系统分析 |
2.2 换档操纵结构设计 |
2.3 本章小结 |
3 集成式变速器换档性能分析 |
3.1 汽车动力学性能分析 |
3.2 换档过程分析 |
3.3 换档性能评价方法 |
3.4 本章小结 |
4 虚拟样机的建立 |
4.1 建模流程 |
4.2 三维模型的建立 |
4.3 仿真参数的设置 |
4.4 本章小结 |
5 序列式AMT集成换档系统动力学仿真 |
5.1 起步过程动力学分析 |
5.2 换档过程动力学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GH-NGC-1型微机控制系统的设计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结构原理及硬件组成 |
2 设计特点 |
2.1 GH-NGC-1型微机控制器 |
2.2 显示屏 |
3 主要功能 |
4 设计亮点 |
5 不足及优化思路 |
6 结语 |
(5)装载机电液变速操纵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装载机变速操纵系统的介绍 |
1.2.1 变速操纵系统的组成 |
1.2.2 换档品质的评价 |
1.3 变速操纵系统的研究现状 |
1.3.1 自动变速的发展 |
1.3.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1.4 研究意义和内容 |
1.4.1 研究意义 |
1.4.2 研究内容 |
第2章 变速操纵系统换档策略的研究 |
2.1 变速操纵系统的换档规律 |
2.2 换档规律的分类 |
2.2.1 按参数个数划分 |
2.2.2 按优化目标划分 |
2.3 传统变速操纵控制 |
2.4 基于模糊控制的换档控制策略研究 |
2.4.1 模糊控制简介 |
2.4.2 模糊换档控制器理论结构 |
2.4.3 模糊化设计 |
2.4.4 模糊控制规则的建立 |
2.4.5 模糊推理 |
2.4.6 反模糊化 |
2.5 模糊控制方案设计 |
2.5.1 驾驶者意图识别 |
2.5.2 档位运算 |
2.5.3 换档时机的选择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变速操纵系统控制器的开发 |
3.1 装载机变速操纵控制系统框图 |
3.1.1 变速操纵控制系统框图 |
3.1.2 控制系统工作模式 |
3.2 变速操纵系统控制器的硬件设计 |
3.2.1 设计框图 |
3.2.2 主控制器MCU的设计 |
3.2.3 脉冲信号调理模块 |
3.2.4 电源模块 |
3.2.5 最小系统模块 |
3.2.6 比例阀控制模块 |
3.2.7 其他功能模块 |
3.2.8 系统抗干扰设计 |
3.3 变速操纵系统的软件系统开发 |
3.3.1 手动换档子程序 |
3.3.2 全自动换档子程序 |
3.3.3 全自动模糊换档函数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变速操纵系统比例控制阀的理论研究 |
4.1 比例换档阀的结构设计 |
4.2 比例控制阀的数学建模 |
4.2.1 流量方程 |
4.2.2 流量连续性方程 |
4.2.3 阀芯受力方程 |
4.2.4 传递函数 |
4.2.5 性能分析 |
4.3 比例阀的仿真研究 |
4.3.1 AMESim软件简介 |
4.3.2 比例控制阀的仿真建模 |
4.3.3 比例控制阀换档控制系统的仿真研究 |
4.3.4 各结构参数对结合压力的影响 |
4.3.5 比例控制阀开口量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变速操纵系统的试验研究 |
5.1 变速操纵系统阀的测试 |
5.1.1 试验方案 |
5.1.2 液压试验原理图 |
5.2 试验结果及分析 |
5.2.1 前进、后退档的结果分析 |
5.2.2 1、2、3、4档的结果分析 |
5.3 换档策略的验证方案 |
5.3.1 测试目的 |
5.3.2 测试原理 |
5.3.3 测试内容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6)基于AMT自动变速箱控制系统设计实现和试验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自动变速箱的发展和现状 |
1.2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AMT变速箱控制系统 |
1.3 变速箱性能对比 |
1.4 本文的工作 |
第二章 AMT自动变速箱介绍 |
2.1 AMT自动变速箱工作原理 |
2.2 AMT的发展历程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AMT控制器设计实现 |
3.1 系统架构设计实现 |
3.2 AMT的智能电子控制器功能设计实现 |
3.2.1 控制系统 |
3.2.2 电源系统 |
3.2.3 电机驱动控制功能 |
3.2.4 通讯总线功能 |
3.3 传感器 |
3.3.1 换挡传感器模块 |
3.3.2 电机位置传感器功能 |
3.3.3 速度传感器 |
3.3.4 控制器内部温度监测模块 |
3.3.5 自动变速箱系统的传感器 |
3.4 AMT控制系统控制目标电机负载特性的研究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AMT控制器热研究和性能测试分析 |
4.1 AMT控制器热研究 |
4.1.1 风速对热测试结果的影响 |
4.1.2 不同工况对热测试结果的影响 |
4.2 整车测试 |
4.2.1 测试设备 |
4.2.2 整车零部件检查 |
4.2.3 速度传感器 |
4.2.4 Shift Lever工作波形 |
4.2.5 档位切换时各电机的工作波形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及展望 |
5.1 本文工作总结 |
5.2 研究工作的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车用自动变速器液压系统及在带式输送机上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带式输送机 |
1.2 自动变速器的分类和发展 |
1.2.1 自动变速器的分类 |
1.2.2 自动变速器的发展历程 |
1.3 自动变速器液压系统的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状况 |
1.3.2 国内研究状况 |
1.4 本论文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
第2章 自动变速器液压系统 |
2.1 供油调压和流量控制系统 |
2.1.1 油泵的功用及分类 |
2.1.2 工作原理 |
2.1.3 设计要求 |
2.2 液压换档操纵系统 |
2.2.1 原理及功用 |
2.2.2 基本分析方法 |
2.3 换档品质控制液压系统 |
2.3.1 换档品质控制原理 |
2.3.2 控制技术 |
2.4 液力变矩器供油系统 |
2.5 闭锁离合器控制系统 |
2.5.1 结构及工作原来 |
2.5.2 实施闭锁的功用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带式输送机自动变速器液压系统设计 |
3.1 自动控制原理 |
3.2 动力控制系统 |
3.2.1 执行器供油限制阀 |
3.2.2 压力控制电磁阀 |
3.3 液压换档操纵系统 |
3.3.1 主要阀结构和原理 |
3.3.2 工作过程 |
3.3.3 系统分析 |
3.3.4 换档操纵油路的表达和分析 |
3.4 换档品质控制液压系统 |
3.4.1 基本液压元件 |
3.4.2 工作原理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模拟仿真 |
4.1 AMEsim软件介绍 |
4.2 带式输送机自动变速器液压系统模拟仿真 |
4.2.1 供油限制阀仿真分析 |
4.2.2 压力控制电磁阀仿真分析 |
4.2.3 主油路调压阀仿真分析 |
4.2.4 整体油路系统仿真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8)装载机智能控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 装载机的发展简史 |
1.3 国内外装载机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
1.3.1 国外装载机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
1.3.2 国内装载机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
1.4 课题背景及工作简介 |
第2章 装载机智能控制原理 |
2.1 装载目标规划方法 |
2.1.1 有限状态机理论 |
2.1.2 装载目标分解机制 |
2.2 装载机智能控制系统组成 |
2.3 控制系统结构 |
第3章 状态识别和动作执行 |
3.1 基于神经网络的状态识别 |
3.1.1 基于神经网络的状态识别原理 |
3.1.2 神经网络的输入输出 |
3.1.3 训练神经网络 |
3.2 基于模糊控制理论的动作执行 |
3.2.1 模糊控制的基本原理 |
3.2.2 基于模糊控制的铲斗动作的执行 |
第4章 装载机工装系统分析及其液压系统改造 |
4.1 装载机及其工装系统简介 |
4.1.1 装载机简介 |
4.1.2 装载机工装系统 |
4.2 装载机工作装置运动学动力学分析 |
4.2.1 运动学分析 |
4.2.2 动力学分析 |
4.3 电液比例控制技术及其在装载机中的应用 |
4.3.1 电液比例技术发展概况 |
4.3.2 电液比例阀的类型和特点 |
4.3.3 电液比例控制技术的工作原理 |
4.3.4 电液比例方向阀工作特性 |
4.3.5 电液比例方向阀流量控制 |
4.4 装载机工作装置液压系统改造 |
4.4.1 装载机工作装置液压系统介绍 |
4.4.2 液压系统改造 |
第5章 装载机动力传动系统及其换档规律研究 |
5.1 装载机动力传动系统简介 |
5.1.1 发动机性能特性 |
5.1.2 液力变矩器 |
5.1.3 动力换档变速器 |
5.2 装载机多参数换档规律研究 |
5.2.1 牵引特性曲线的获得及换档点的确定 |
5.2.2 装载机自动变速换档规律介绍 |
5.2.3 装载机多参数换档规律的确定及实现 |
5.2.4 基于神经网络的多参数换档规律的确定 |
5.2.5 变速箱换档品质介绍及液压系统设计 |
第6章 基于PLC的下位机控制系统设计 |
6.1 可编程控制器原理 |
6.1.1 可编程控制器的基本组成及各部分作用 |
6.1.2 装载机中PLC的作用 |
6.1.3 可编程控制器的选用 |
6.2 传感器技术在智能装载机中的应用 |
6.2.1 传感器的组成原理 |
6.2.2 装载机中传感器的应用 |
6.3 装载机动臂及铲斗转角控制 |
6.3.1 控制过程简介 |
6.3.2 高速开关电磁阀的控制原理 |
6.3.3 基于PLC的控制器设计 |
6.4 发动机油门控制系统设计 |
6.4.1 系统简介 |
6.4.2 步进电机控制描述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工程车辆四参数节能换档规律及控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提出 |
1.2 自动变速技术发展概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工程车辆传动系统动力性分析与建模 |
2.1 工程车辆传动系统的组成及特点 |
2.2 柴油机特性与数学模型 |
2.3 液力变矩器特性与数学模型 |
2.4 液力变矩器与发动机共同工作特性 |
2.5 定轴式齿轮变速器数学模型 |
2.6 液压齿轮泵数学模型 |
2.7 工程车辆传动系统数学模型 |
2.8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工程车辆自动变速器换档策略研究 |
3.1 工程车辆自动变速技术的发展 |
3.2 工程车辆动力性及经济性换档规律 |
3.3 四参数节能换档规律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自动变速电控系统开发设计 |
4.1 电控系统总体设计 |
4.2 电控单元硬件设计 |
4.3 电控单元软件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自动变速电控系统台架试验 |
5.1 台架试验系统概述 |
5.2 自动变速电控系统试验 |
5.3 试验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全文总结 |
6.1 论文总结 |
6.2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10)GK1F内燃机车车载微机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 控制系统总体设计 |
2 微机系统硬件 |
2.1 硬件系统设计 |
2.2 微机系统的主要技术参数 |
2.3 硬件的抗干扰措施 |
(1) 稳定机车电源电压 |
(2) 光电隔离技术 (图2) |
(3) 屏蔽与接地 |
(4) 控制系统布线方面的措施 |
3 系统软件设计 |
4 增加的特殊功能 |
(1) 轮对防空转/滑行功能 |
(2) 保压发车 (坡道起车) 自动控制 |
(3) 自动运转功能 (机车走行恒速闭环控制) |
(4) 故障诊断功能 |
(5) 机车走行数据记录功能 |
(6) 燃油计量功能 |
5 实施效果 |
四、机车自动换档控制系统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GK1L型内燃机车电气控制系统的升级改造[J]. 王左力,刘博,温芝强. 机械工程与自动化, 2019(01)
- [2]混合动力电传动轨道车电气系统设计[D]. 王西强. 兰州交通大学, 2018(03)
- [3]序列式变速器集成换档性能研究[D]. 边志鑫. 中国矿业大学, 2018(02)
- [4]GH-NGC-1型微机控制系统的设计特点分析[J]. 刘萃. 机电工程技术, 2016(06)
- [5]装载机电液变速操纵系统的研究[D]. 陈前锋. 浙江大学, 2011(03)
- [6]基于AMT自动变速箱控制系统设计实现和试验分析[D]. 董军红.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1(05)
- [7]车用自动变速器液压系统及在带式输送机上的应用研究[D]. 柏青. 山东大学, 2010(09)
- [8]装载机智能控制系统研究[D]. 李海洋. 东北大学, 2008(03)
- [9]工程车辆四参数节能换档规律及控制系统研究[D]. 苗壮. 吉林大学, 2006(05)
- [10]GK1F内燃机车车载微机系统[J]. 宋绪松,刘立. 铁道机车车辆, 20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