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折裂后牙全冠修复的疗效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陈文丽[1](2021)在《根管治疗后高嵌体与纤维桩核冠修复后牙牙体缺损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通过比较后牙根管治疗后高嵌体与纤维桩核冠修复后牙牙体缺损的临床疗效,评估6个月、12个月时间经根管治疗后后牙行两种不同修复方式在修复体完整性、牙体完整性、边缘适应性、邻接关系和牙龈健康状况5个方面的疗效,以期为根管治疗后修复方式的选择在临床上提供理论依据。对象和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8年12月在我院口腔修复科诊治筛选出在根管治疗后1壁以上缺损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58例患者60颗后牙。入组的58例患者,平均年龄34岁,其中最小年龄不小于22岁,最大不超过53岁;总计60颗磨牙,上颌和下颌牙齿分别有28颗和32颗。牙龈炎症的排除是患牙在修复前的必要准备,随机方式将58例患者为高嵌体和纤维桩核冠进行修复治疗,其中全瓷高嵌体组30颗,男性12例,女性,18例;桩核冠组30例,男13例,女15例。58例患者60颗患牙修复治疗后按照6个月、12个月进行随访,分别从修复体完整性、牙体完整性、边缘适应性、邻接关系和牙龈健康状况5个方面,对根管治疗术后磨牙重度缺损修复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1.在边缘适应性和邻接关系方面,12个月内随访全瓷高嵌体组和桩核冠组修复情况,全瓷高嵌体组达A级均为96.7%,桩核冠组均为93.3%。随访12个月牙龈健康状况分析,全瓷高嵌体组的牙龈健康达96.7%,而桩核冠组牙龈健康无炎症者仅为90.0%。2.比较全瓷高嵌体与纤维桩核冠,关于修复体完整性、牙体完整性、边缘适应性、邻接关系、牙龈健康状况等评价指标方面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全瓷高嵌体与纤维桩核冠两个不同修复方式对根管治疗术后后牙的修复体完整性、牙体完整性、边缘适应性短期疗效相同,高嵌体在邻接关系和牙龈健康状况上优于纤维桩核冠。
刘洁[2](2021)在《下颌磨牙牙体缺损不同修复方式的三维有限元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三维有限元法分析不同修复方式对根管治疗后的牙体缺损的影响。创建仅(牙合)面缺损,四壁完整的有限元模型,设置垂直及斜向两种加载方向,探讨剩余牙体组织及修复体的应力大小及分布规律,为临床中牙体缺损的修复提供力学依据,以期为临床选择一种最佳的修复方式。方法:1.建立正常下颌磨牙模型选择1颗形态完整,无龋坏磨损的完整离体左下第三磨牙作为研究对象,运用CBCT扫描及Mimics,Geomagic,Soildworks,Ansys Workbench软件进行建模,并进行应力分析。2.建立6组修复方式模型在正常下颌第一磨牙模型的基础上,创建树脂直接充填修复(A组),嵌体修复(B组),高嵌体修复(C组),(牙合)贴面加固位钉修复(D组),半冠修复(E组),全冠修复(F组)6组模型。3.实验加载条件:3.1加载位点及力值:垂直加载:(牙合)面中央窝,近远中边缘嵴,近远中颊尖颊斜面共五个位点,每点力值为40N;斜向加载:近远中舌尖颊斜面共两个位点,与牙长轴成45°,每点力值为50N。3.2分析指标:剩余牙体组织及修复体的等效应力(VM)及最大主应力(S1)应力分布情况。结果:1.建立了正常下颌磨牙及6组不同修复方式的三维有限元模型。2.正常磨牙应力分布结果:2.1牙釉质垂直及斜向加载下,应力分布规律相似:VM应力主要分布在加载区;S1应力主要分布于加载区内部及四周和牙颈部。2.2牙本质垂直及斜向加载下,应力分布规律各异:垂直加载:VM应力主要分布于加载区、近中面及颊侧面牙根部分;S1应力主要分布于牙颈部及髓室底。斜向加载:VM应力主要分布于颊舌侧根面中上2/3及牙颈部;S1应力主要分布于颊侧根面中上2/3。3.6组修复方式应力结果:1)垂直加载下:牙釉质VM峰值:A>B>E>D>C;S1峰值:A>B>D>E>C。牙本质VM峰值:A>D>C>B>E>F;S1峰值:D>C>E>A>B>F。修复体VM峰值:A>B>E>F>D>C;S1峰值:A>B>E>F>C>D。2)斜向加载下:牙釉质VM峰值:E>A>B>E>C>D;S1峰值:A>B>C>E>D。牙本质VM峰值:F>A>C>B>D>E;S1峰值:C>E>F>D>A>B。修复体VM峰值:D>E>C>D>B>A;S1峰值:C>B>D>E>F>A。结论:1.树脂直接充填及嵌体组与其他组相比应力值较大,不适宜用于根管治疗后牙体缺损的修复。2.(牙合)贴面加固位钉修复应力分布均匀且牙体组织承担力值相对较小,根管需要二次治疗时,比起高嵌体容易拆除,故(牙合)贴面加固位钉更加适用于临床修复。3.全冠与半冠应力分布相似,从保留剩余牙体组织及牙周方面考虑,半冠更加适用于临床修复。4.牙颈部及髓室底区域力值分布较为集中,根管治疗及牙体预备过程中应注意保护。
孙小迪[3](2021)在《全瓷高嵌体修复无髓后牙牙体缺损的临床病例报告》文中认为目的:牙体缺损是口腔医学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最大限度的治疗和保留因龋坏、外伤等导致牙体缺损的后牙是口腔正常发挥咀嚼功能的重要保证。由于无髓后牙的脆性增加及其对外界负荷感知能力下降,更易发生折裂。因此,通过应用嵌体、高嵌体、全冠和桩核冠修复无髓后牙特别是伴有较大范围牙体缺损无髓后牙,对提高其抗折性能和修复成功率、改善口腔功能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伴随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患者的修复需求由注重功能向功能与美学兼顾转变,得益于瓷材料性能进步与粘接技术可靠性提高,铸瓷高嵌体以牙体预备量少、更符合牙体受力特点、瓷材料耐磨性高、生物相容性好以及色泽稳定等优势越来越多受到临床医生的关注和选择。提高修复成功率,同时获得长期稳定的治疗效果一直是临床医生不断追求的目标。本研究拟采用铸瓷高嵌体对无髓后牙牙体缺损进行修复,通过定期随诊观察,采用改良的美国公共卫生服务(US Public Health Service,UPSHS)评价标准对修复治疗效果进行评价。方法:选择2019年10月至2020年11月期间就诊于大连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行铸瓷高嵌体修复的牙体缺损患者38例纳入本研究(其中男16例,女22例;年龄为20~67岁);涉及40颗后牙(其中前磨牙7颗,磨牙33颗);共40个修复体(其中全牙尖覆盖式高嵌体31个,部分牙尖覆盖式高嵌体9个)。所有病例均属高嵌体修复适应症,在医患充分沟通及患者知情同意后确定修复治疗方案。并根据牙体缺损程度对每颗患牙进行个性化高嵌体设计,按照常规治疗步骤和标准操作流程完成修复。随诊观察3~15个月,采用改良的美国公共卫生服务评价标准,分别从修复体的颜色、外形、边缘染色、修复体适合性、修复体磨损、牙龈状况、邻接关系这几个方面进行评分,对以铸瓷高嵌体修复无髓后牙牙体缺损的短期临床效果进行评价。病例纳入标准:基牙已行完善的根管治疗,X-ray示恰填且无任何不适;牙体缺损,直接充填效果不佳;牙槽骨无明显吸收或吸收<根长1/3;咬合关系正常,无咬合干扰;无口腔副功能习惯;患者口腔卫生良好或能积极培养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无未经处理的牙周炎症;全身状况良好,可耐受口腔治疗;患者知情同意参与本研究并愿意配合长期随访。结果:本研究所有高嵌体修复病例均做到按期复诊无失访,随访率为100%。经修复后3~15个月随诊观察,除1例出现邻接稍松为B级,边缘染色及修复体颜色各3例和4例为B级外,其他指标均为A级,各项评价指标A级占比均在90%以上,获得较好的临床修复效果。结论:铸瓷高嵌体修复无髓后牙牙体缺损的短期临床效果较好,是一种微创、可靠的修复方式,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但长期临床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卢惠冰,徐雄均,杨伟湘,洪楠锐[4](2020)在《全瓷髓腔固位冠与全冠修复根管治疗后牙的临床疗效对比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对比全瓷髓腔固位冠与全冠修复根管治疗后牙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98例患者(108颗牙)根管治疗后的后牙为研究对象,根据修复方式不同分为髓腔固位冠组和全冠组,髓腔固位冠组根据其覆盖牙尖部分与剩余牙体对接方式不同分为对接型和包绕型,分别进行相应治疗修复。1年及3年后随访观察,对比其疗效和成功率,并对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根据改良USPHS评价标准,1年及3年随访时各组临床疗效评价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年随访后各组成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根管治疗后牙齿的修复,髓腔固位冠与全冠修复在短期内均可取得显着疗效,髓腔固位冠中牙体的包绕型预备比对接型预备更有利于修复体的固位。
李泽雨[5](2020)在《数字化导板介导下精准微创根管治疗后牙体组织抗折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为实现精准微创的根管治疗,增强根管治疗后牙体组织的抗折性能,本研究探索了数字化导板介导下开髓治疗,并对其与常规开髓治疗后牙体组织的抗折性能进行比较研究,以期为临床提供一种更有利的治疗方法。方法:本实验收取若干于3个月内新鲜拔除的下颌第一恒磨牙,CBCT扫描,筛选出40颗离体牙进行试验,随机将所有牙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20颗。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根管治疗方法进行开髓,实验组则选用Endo根管治疗软件设计开髓孔,并借助3D打印机制作个性化开髓导板,在导板辅助下采用精准微创的开髓方法。对照组与实验组均选用TF镍钛锉进行根管预备、热牙胶进行根管充填来完成后续根管治疗操作。在操作过程中,记录比较2组开髓操作消耗时间和根管预备花费时间的差异,并使用AutoCAD软件计算出2组研究对象的开髓孔面积占牙合面总面积比例的大小。在树脂充填修复全部40颗离体牙,以及硅橡胶、自凝塑料等材料对离体牙进行仿生处理后,用万能试验机对其进行载荷试验,至离体牙出现折裂为止,记录结果,以此来比较2组研究对象牙体组织的抗折裂强度。本实验采用SPSS 24.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常规根管治疗组(对照组):开髓操作需要消耗的时间为(1.85±0.05)min,根管预备所需的时间为(4.76±0.46)min,开髓加根管预备这两项操作的总花费时长为(6.62±0.46)min;开髓孔面积占牙合面总面积(9.18±0.48)%;离体牙充填修复后研究对象的载荷为(1.48±0.07)kN。精准微创根管治疗组(实验组):开髓操作需要消耗的时间为(0.72±0.10)min,根管预备所需的时间为(6.20±0.53)min,开髓加根管预备这两项操作的总花费时长为(6.93±0.52)min;开髓孔面积占牙合面总面积为(3.53±0.13)%;同样,树脂充填修复离体牙后,研究对象的载荷为(1.81±0.03)kN。载荷数值越高,表示牙体组织抗折性能越强,即:数字化导板介导下精准微创根管治疗与传统开髓根管治疗相比,开髓消耗的时间短,开髓孔的面积小,牙体组织的抗折性能强,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离体牙体外实验表明,数字化导板介导下精准微创根管治疗可减小开髓面积,缩短椅旁操作时间,保留更多健康牙体组织,增强根管治疗后牙体组织的抗折性能,提高患牙的远期保存率。
刘雪梅,邱晓峰[6](2020)在《不同方法修复磨牙大面积缺损的疗效比较》文中认为目的探讨钴铬合金烤瓷嵌体、钴铬合金烤瓷全冠和二氧化锆全瓷嵌体修复磨牙大面积缺损的疗效。方法选取磨牙大面积缺损患者98例共120颗,根据临床修复方式不同,将其分为钴铬合金烤瓷嵌体修复组、钴铬合金烤瓷全冠修复组和二氧化锆全瓷嵌体修复组,各40颗,患牙修复后1年复诊观察修复效果。结果钴铬合金烤瓷嵌体修复组在修复体固位稳定性方面明显优于钴铬合金烤瓷全冠修复组(P<0.05)。钴铬合金烤瓷全冠修复组在修复体完整性、继发龋方面明显优于氧化锆全瓷嵌体修复组(P<0.05)。钴铬合金烤瓷嵌体修复组在修复体完整性、边缘密合度、颜色匹配性、继发龋方面明显优于二氧化锆全瓷嵌体修复组(P<0.05)。结论钴铬合金烤瓷嵌体和钴铬合金烤瓷全冠修复磨牙大面积缺损的疗效明显优于二氧化锆全瓷嵌体修复,且钴铬合金烤瓷嵌体修复在固位稳定性方面效果更佳,更适合磨牙大面积缺损的修复。
吴梅子[7](2020)在《不同长度和直径纤维桩修复下颌第一前磨牙的优化分析及临床病例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和牙齿保健意识的不断提高,使得临床工作中越来越多的严重缺损残根残冠得到治疗保留。桩核冠修复系统已成为目前大面积牙体缺损修复治疗的重要方式之一,多用于经过完善根管治疗后,无法为冠方修复体提供良好固位的牙齿。但是行桩核冠修复后的患牙根折时有发生,导致根折的原因很多,如桩核的种类、桩核的设计、临床操作不当等。因此,在临床选择桩核冠修复系统时,合适的桩核材料,合理的桩核修复设计,以减少患牙的应力集中和提高牙体缺损患牙的抗折力,具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根管治疗后牙体缺损患牙进行桩核冠修复后,关于剩余牙体组织在咀嚼等功能运动时的应力大小及分布,一直是口腔生物力学研究的热点。目前,已有多数研究表明:纤维桩的弹性模量较传统铸造金属桩相比,与牙本质更接近,受力时缓冲作用强。而且纤维桩的临床操作简洁,患者就诊次数减少,因此纤维桩在临床中得到广泛的应用。然而目前国内外基于有限元方法分析成品纤维桩修复下颌前磨牙抗折性的相关研究中,对于纤维桩直径、长度的研究中存在分组相对单一或较少的情况,本研究对桩长度、直径进行详细的实验分组,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系统分析患牙剩余牙体组织及桩与牙本质界面应力分布,选择最优方案进行纤维桩核冠修复下颌第一前磨牙,以达到最佳的远期效果,实现个性化治疗并减少纤维桩折裂的发生。目的:基于有限元分析方法成品纤维桩的长度、直径对下颌前磨牙修复后抗折性的影响,通过精细分析不同长度和直径的成品桩修复后剩余牙体组织及桩与牙本质界面应力分布规律,得出成品纤维桩修复下颌第一前磨牙的最优长度和直径设计,为临床纤维桩核冠修复时的选择和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以期为实现个性化治疗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首先选择因正畸拔除,符合王惠芸关于中国人牙齿测量平均值的完整下颌第一前磨牙一颗,体外完成根管治疗,保留2mm的冠方牙体组织后其余冠方组织截去,行桩道预备、树脂核修复、全冠预备。实验牙环氧树脂包埋固定,CBCT数据扫描,获得牙齿的三维动态图像。其次将下颌第一前磨牙的CBCT扫描数据以DICOM格式导入软件Mimics,在Mimics软件中,通过软件中阈值的选择和勾画,生成3D模型。再将模型以STL格式导入Geomagic软件,最后拟合曲面得到相对光滑的有限元模型。以IGES格式将处理光滑的模型导入Abaqus中,在Abaqus软件中建立不同长度、直径纤维桩、牙槽骨以及0.2mm的牙周膜,最后对模型各部分进行网格划分,形成包含全瓷冠、成品纤维桩、0.2mm牙周膜、牙槽骨等在内的有限元模型。实验模型各部分属性定义为连续的、均质及各向同性。对纤维桩长度、直径进行分组,观察研究剩余牙体组织及桩与牙本质界面应力分布情况。应力加载方式为静态加载。加载点位于下颌第一前磨牙功能尖的舌斜面,加载力150N,与牙体长轴呈45°角进行斜向加载,模拟咀嚼力。观察剩余牙体组织及桩与牙本质界面的Von Mises应力峰值大小和应力分布情况,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建立下颌第一前磨牙桩冠修复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桩核冠模型中包括全瓷冠、纤维桩、树脂核、牙胶尖、牙根等部分。牙槽骨为30mm3的正方体,包括骨皮质和骨松质,牙周膜外层2mm为松质骨,其余为皮质骨,牙槽嵴顶的高度位于釉牙本质界下方2mm处;0.2mm厚度牙周膜,较为精确的建立了不同长度和直径桩冠修复下颌第一前磨牙的三维有限元模型。相同长度的纤维桩修复下颌第一前磨牙时:随着纤维桩直径的增加,牙根Von Mises应力峰值表现出不明显的变化,其中纤维桩直径为1.4mm,约为根径宽度的1/3,牙根Von Mises应力峰值最小。相同直径下:随着纤维桩长度的增加,牙根Von Mises应力峰值表现出先变大后变小,最后趋于稳定。其中纤维桩长为12-15mm,约根长的3/5-4/5,牙根Von Mises应力峰值最小。不同长度和直径的纤维桩修复下颌第一前磨牙,剩余牙体组织的应力分布情况基本一致,颊舌侧颈部1/3处的Von Mises应力峰值较高且集中,桩与牙本质交界面的应力分布比较均匀。随着纤维桩长度和直径的不断增加,纤维桩的Von Mises应力峰值不断增高,但桩的Von Mises应力峰值明显的低于牙根的Von Mises应力峰值,应力主要集中在桩底端。结论:一、纤维桩核冠修复后,桩与牙本质交界面应力分布均匀,可明显降低根折发生。二、Von Mises应力最主要集中在牙根颊舌侧的颈1/3处,因此在桩核冠预备过程中,尽量多的保留颊舌侧的牙体组织。三、纤维桩修复下颌第一前磨牙,最优的直径为1.4mm,约为根颈宽度的1/3。最优的长度是12-15mm,约为根长度3/5-4/5,因此为了增加桩的固位,在保证4mm封闭的基础上,可以适当增加桩长度。
帕丽黛姆·图尔迪[8](2020)在《剩余牙本质厚度对纤维桩核冠抗折强度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评价剩余牙本质的厚度对纤维桩核修复体抗折性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因正畸需要新鲜拔出的54颗单根管离体下颌第一前磨牙,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18颗,各组分别使用直径为1.3mm、1.6mm、1.9mm的纤维桩配套钻预备桩道,记录根管口8个壁的牙本质厚度,颊壁、舌壁、近中壁、远中壁、近颊壁、远颊壁、近舌壁、远舌壁。置入纤维桩,堆塑树脂核,粘戴CAD/CAM氧化锆全瓷冠,制作实验试件。使用1mm/min的速度在电子万能试验机上以45°侧向加载,记录持续加载直至标本任一处发生折裂时的折裂载荷值及破坏类型。结果:A组的折裂载荷值最大,B次之,C组最小,折裂载荷值均数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折裂载荷值组间两两比较,LSD检验可得,A组和B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C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C组间的差异较A组和B组间的差异更显着,B组和C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冠部桩道口8个壁牙本质厚度中颊壁(F=3.77,P=0.04)、舌壁(F=3.71,P=0.03)、近中壁(F=4.21,P=0.02)、远中壁(F=3.22,P=0.048)及近颊壁(F=4.40,P=0.04)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余远颊壁(F=1.32,P=0.28)、近舌壁(F=3.14,P=0.97)、远舌壁(F=1.83,P=0.19)厚度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根长、颊舌径、近远中径均数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牙本质肩领高度相同情况下,不同直径的桩道针桩道预备后下颌前磨牙剩余牙本质壁厚度会有不同,其抗折强度也有不同程度的差异。临床上不需要增大纤维桩的直径来增强其抗折强度,否则会加大不可修复性折裂的发生率,将不利于二次修复。
邓志鹏[9](2019)在《高嵌体修复下颌第一磨牙根管治疗后邻(牙合)面缺损的数值模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采用三维有限元分析法对比评价2种高嵌体与树脂充填、嵌体修复和全冠修复根管治疗术后下颌第一磨牙邻缺损模型的应力分布状况,分析修复后根管治疗后下颌第一磨牙抗折裂机制和失败的原因,为临床上选择合适的修复方法及修复体治疗设计的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形态较标准的离体右侧下颌第一磨牙,使用CBCT扫描后,获取断层图像。而后采用Mimics提取图像、Geomagic一系列计算机软件辅助设计构建了牙体组织模型,通过SolidWorks软件将下颌第一磨牙全牙牙体进行重建,建立有牙周等组织完整牙模型作为对照组。在SolidWorks软件中模拟牙胶充填采用流体树脂垫底后(即创建完成根管治疗模型),模拟临床修复方法,分别按照临床操作标准进行相应牙体预备,完成完整牙和5件模型预备与修复体和粘接剂的制作,按如下进行分组:覆盖全部面的全瓷高嵌体修复(A组),覆盖部分面的全瓷高嵌体修复(B组),全瓷冠修复(C组),嵌体修复(D组),树脂充填(E组),完整牙(F组)模型。最后,导入ANSYS Workbench有限元软件设定模型网格节点、各部分赋值,并进行力学分析,基本分析完成后,获得对不同修复方法的评价。结果:1.利用有限元软件构建了下颌第一磨牙的三维模型,建立经过完善的根管治疗后有限元模型,并建立了5种不同修复方式修复根管治疗后远中邻面缺损模型的有限元模型。2.在不同载荷下的应力峰值情况:在垂直向载荷下,等效应力(Von Mises值)最低的是A组,而E组应力峰值最高。其中E组承担较多的等效应力主要集中牙体组织部分,反而修复体承受的应力低;A组侧壁的牙体组织应力较低,且分布较均匀。在斜向加载时,A组牙体组织部分的应力值最低,低于其他各修复组。整体来看,与对照组完整牙相比,除E组外的其他不同修复方式的模型牙体组织的等效应力峰值显着降低,而A组的应力峰值最低,可借助修复体部分分散载荷作用,避免牙体组织折裂。3.结合不同载荷下模型的应力云图比较后,发现A、B、C组均在牙颈部表面出现较高的应力集中,D、E组载荷区牙体组织应力较集中。加载过程中,A组修复体将载荷分散传递到颊舌侧侧壁的牙体组织和牙颈部牙本质上。理论上,A组修复体既起到保护修复界面的牙釉质和牙本质的作用,又具有良好的分散应力的作用。结论:1.本实验利用CBCT扫描图像,结合逆向工程及有限元软件构建了下颌第一磨牙的三维模型,模型仿真性也较好。2.复合树脂直接充填在充填体和牙体组织边缘形成应力集中区,不利于远中邻缺损下颌第一磨牙的长期修复。嵌体、树脂修复虽然尽可能较少磨削牙体组织的情况下,并未很有效的保护牙体组织。覆盖全部面牙尖的高嵌体修复体是下颌第一磨牙邻面缺损可选择的修复方案,具有分散载荷作用,对牙体组织具有更好的保护作用。覆盖全部面牙尖的高嵌体Ⅰ组在根管治疗后的下颌第一磨牙远中邻面缺损具有良好的修复效果。3.根据研究结果,对牙体预备和缺损修复的问题以及临床情况下适应症的合理选择提出了新的思路。根管治疗后患牙的抗折性能与修复体选择和修复设计有关。
曹申[10](2019)在《磨牙根管治疗后椅旁CEREC AC冠部修复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实验采用椅旁CAD/CAM CEREC AC全瓷修复系统配合IPS e.max CAD陶瓷完成磨牙根管治疗后的冠部修复并进行3年随访。运用微创修复原则以及多学科联合手段为临床上冠部修复疗效提供依据,从而达到更多的保留健康牙体组织同时又长期保存根管治疗牙齿的目标。方法选取天津市口腔医院牙体牙髓科就诊的因磨牙牙髓炎需要行根管治疗和冠部修复的的患者。收集患者共计114名,患牙137颗。行根管治疗和系统的牙周治疗后,根据牙尖厚度选择高嵌体或超嵌体进行冠部修复。根据窝洞边缘位置选择无手术、龈壁提升术或冠延长手术进行边缘设计。根据治疗方案可分为6组:A1组:高嵌体+无手术组,A2组:高嵌体+龈壁提升术组,A3组:高嵌体+冠延长术组,B1组:超嵌体+无手术组,B2组:超嵌体+龈壁提升术组,B3组:超嵌体+冠延长术组。冠部修复治疗完成后,每6个月对患牙进行复诊检查,随访3年。采集患牙治疗前、治疗中、治疗后以及随访的影像资料和口内照片。按照改良USPHS标准(修复体完整度、边缘适合性和邻接关系)以及牙周检查指数(牙石指数和出血指数)对137件修复体进行评价。计算修复体累积生存率并分析影响修复体失败的因素,观察两种冠部修复方式(高嵌体和超嵌体)以及是否配合边缘提升方案(龈壁提升术或冠延长术)对生存率的影响。应用SPSS 22.0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结果1.本实验研究137颗患牙(114名患者)根管治疗和冠部修复,共计137件修复体,其中高嵌体组60件,超嵌体组77件。2.修复体完整度、边缘适合性以及邻接关系评分达到A级标准均在95%以上。出血指数90%以上达到0和1评分。牙石指数89%以上达到0和1评分。每6个月随访时,各项指标比较均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3.3年内137件修复体中,失败9件,其中5件修复体折裂,2件修复体脱落,1件修复体的患牙发生牙根纵裂,1件修复体的患牙发生牙体折裂,36个月生存率93.0%。A组失败6件,36个月生存率89.6%。B组失败3件,36个月生存率95.7%。通过Log Rank检验,高嵌体组和超嵌体组两组生存率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4.36个月生存率A1组为90.9%,A2组为84.2%,A3组和B1组均为100%,B2组为94.3%,B3组为92.9%。通过Log Rank检验,6组两两比较的生存率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冠部修复失败为修复体折裂和脱落、牙根纵裂以及牙体折裂,修复体折裂为主要失败原因。2.3年各项指标及生存率观察,高嵌体和超嵌体疗效相同。ETT可进行高嵌体和超嵌体修复均能获得良好的修复效果。3.龈壁提升术和冠延长术对高嵌体和超嵌体修复的临床疗效无明显影响。5.CEREC AC系统配合IPS e.max CAD陶瓷临床应用效果较好.
二、折裂后牙全冠修复的疗效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折裂后牙全冠修复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根管治疗后高嵌体与纤维桩核冠修复后牙牙体缺损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引言 |
2.研究对象和方法 |
3.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附录 B 高嵌体修复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2)下颌磨牙牙体缺损不同修复方式的三维有限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 |
前言 |
实验一 正常下颌第三磨牙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实验二 下颌磨牙(牙合)面缺损不同修复方式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综述 牙体缺损修复的相关研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全瓷高嵌体修复无髓后牙牙体缺损的临床病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典型病例报告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全瓷材料在嵌体高嵌体修复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全瓷髓腔固位冠与全冠修复根管治疗后牙的临床疗效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
1.3 材料: |
1.4 临床操作 |
1.4.1 髓腔固位冠组: |
1.4.2 全冠组: |
1.5 疗效观察及评价标准: |
1.5.1 成功的修复标准: |
1.5.2 失败的修复标准: |
1.6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失访率: |
2.2 临床修复效果比较 |
2.4 随访3年后,各组成功率比较及导致失败的并发症见,4。 |
3 讨论 |
(5)数字化导板介导下精准微创根管治疗后牙体组织抗折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实验样本及材料 |
1 样本选择 |
2 实验材料及仪器 |
实验方法 |
1 实验设计 |
2 实验分组及开髓 |
3 根管治疗 |
4 牙体缺损修复 |
5 仿生处理 |
6 抗折性能测试 |
7 数据分析 |
结果 |
1 开髓操作时间比较 |
2 开髓孔面积与牙合面总面积比较 |
3 牙体组织破坏载荷值比较 |
讨论 |
1 微创根管治疗技术的成熟 |
2 开髓时间 |
3 开髓孔小 |
4 牙体组织抗折性能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病例汇报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 或缩略词表 |
致谢 |
(6)不同方法修复磨牙大面积缺损的疗效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资 料 与 方 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修复方法 |
1.2.1 钴铬合金烤瓷嵌体修复组 |
1.2.2 钴铬合金烤瓷全冠修复组 |
1.2.3 二氧化锆全瓷嵌体修复组 |
1.3 评价标准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 果 |
3 讨 论 |
(7)不同长度和直径纤维桩修复下颌第一前磨牙的优化分析及临床病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有限元方法分析纤维桩修复下颌第一前磨牙优化方案 |
材料和方法 |
1.实验材料、设备和软件 |
1.1 样本来源 |
1.2 实验设备及软件 |
2.方法 |
2.1 实验牙CBCT数据获取 |
2.2 三维几何模型生成 |
2.3 定义各部分材料、边界条件及力值加载 |
2.4 实验设计 |
3.观察指标 |
结果 |
1.三维有限元模型 |
2.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受力 |
3.纤维桩修复下颌第一前磨牙的最优桩直径、长度设计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病例报告 |
参考文献 |
综述 桩核冠修复后牙齿折裂原因分析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剩余牙本质厚度对纤维桩核冠抗折强度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研究对象 |
2.内容与方法 |
3.质量控制 |
4.统计学方法 |
5.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9)高嵌体修复下颌第一磨牙根管治疗后邻(牙合)面缺损的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材料和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2.3.1 获取扫描图像 |
2.3.2 图像处理建模 |
2.3.3 模型力学加载 |
2.3.4 分析评价 |
第3章 实验结果 |
3.1 下颌第一磨牙邻(牙合)缺损根管治疗后不同修复方式模型的建立 |
3.2 不同修复形式在不同载荷下的等效应力分析结果 |
第4章 讨论 |
4.1 模型获取和建立方法 |
4.2 三维有限元工具的应用 |
4.3 下颌第一磨牙不同形式修复体选择的考虑 |
4.4 模型加载条件的选定 |
4.5 不同载荷下的等效应力的应力分析 |
4.5.1 不同修复形式的牙体组织在不同载荷下的等效应力的分析 |
4.5.2 不同修复形式的修复体在不同载荷下的等效应力的分析 |
4.6 实验的局限性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图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高嵌体微创修复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10)磨牙根管治疗后椅旁CEREC AC冠部修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1 对象和方法 |
1.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1.2 实验对象 |
1.3 实验方法 |
1.3.1 纳入标准 |
1.3.2 检查及知情同意 |
1.3.3 根管治疗 |
1.3.4 牙周治疗 |
1.3.5 冠部修复治疗及分组 |
1.3.6 随访与评价 |
1.3.7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随访情况 |
2.2 高嵌体组和超嵌体组随访Modified USPHS标准评价 |
2.2.1 高嵌体组和超嵌体组的修复体完整度评分比较 |
2.2.2 高嵌体组和超嵌体组的边缘适合性评分比较 |
2.2.3 高嵌体组和超嵌体组的邻接关系评分比较 |
2.3 高嵌体组和超嵌体组随访牙周检查(牙石指数和出血指数) |
2.3.1 高嵌体组和超嵌体组的出血指数比较 |
2.3.2 高嵌体组和超嵌体组的牙石指数比较 |
2.4 生存分析 |
2.4.1 高嵌体组和超嵌体组的累积生存率 |
2.4.2 不同修复类型与累积生存率的关系 |
2.4.3 高嵌体组和超嵌体组配合不同牙体边缘提升方案的累积生存率… |
2.4.4 高嵌体组和超嵌体组配合不同牙体边缘提升方案与累积生存率的关系 |
3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后牙行根管治疗后的冠部修复研究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折裂后牙全冠修复的疗效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根管治疗后高嵌体与纤维桩核冠修复后牙牙体缺损的临床疗效观察[D]. 陈文丽. 蚌埠医学院, 2021(01)
- [2]下颌磨牙牙体缺损不同修复方式的三维有限元分析[D]. 刘洁.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3]全瓷高嵌体修复无髓后牙牙体缺损的临床病例报告[D]. 孙小迪.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4]全瓷髓腔固位冠与全冠修复根管治疗后牙的临床疗效对比分析[J]. 卢惠冰,徐雄均,杨伟湘,洪楠锐. 中国美容医学, 2020(08)
- [5]数字化导板介导下精准微创根管治疗后牙体组织抗折性能的研究[D]. 李泽雨. 青岛大学, 2020(01)
- [6]不同方法修复磨牙大面积缺损的疗效比较[J]. 刘雪梅,邱晓峰.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2020(03)
- [7]不同长度和直径纤维桩修复下颌第一前磨牙的优化分析及临床病例报告[D]. 吴梅子. 大连医科大学, 2020(03)
- [8]剩余牙本质厚度对纤维桩核冠抗折强度影响的实验研究[D]. 帕丽黛姆·图尔迪.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9]高嵌体修复下颌第一磨牙根管治疗后邻(牙合)面缺损的数值模拟研究[D]. 邓志鹏. 南昌大学, 2019(01)
- [10]磨牙根管治疗后椅旁CEREC AC冠部修复的临床研究[D]. 曹申.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