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剧变后的反思

苏联剧变后的反思

一、苏联剧变后的反思(论文文献综述)

张宝[1](2020)在《马克思的正义观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举世瞩目。然而,我国的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公平、公正、正义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这些折射到思想、理论层面,主要体现为社会中的不同利益主体、社会群体及学术理论界对于有关正义问题的激烈讨论。现实和理论上的双重呼唤凸显出对马克思主义正义观研究的重要性、紧迫性与现实性。本文将对马克思的着作文本进行深入挖掘、解读、研究,形成对马克思的正义观的整体性认识,这不仅能进一步拓展马克思主义的新的理论增长点,促进当代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而且对于我国社会和谐有序发展,世界和平发展极具现实的指导意义与时代价值。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主要介绍了关于“马克思与正义”的争论、研究意义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第二部分着力于基本概念的辨析,主要就“正义”及其相关的“公正”、“公平”、“平等”等语词、概念的辨析,把握住它们的相同点与差异性。第三部分概要厘清马克思的正义观的思想源泉,归纳出马克思正是在主要批判地吸收古典正义理论、自由主义正义理论、德国古典主义正义理论以及空想社会主义正义理论的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得以形成和发展自己的正义观的。第四部分着重阐述马克思的正义观的形成过程。分别从马克思起初对传统正义观的继承到面对现实中物质利益的苦恼又对传统正义观的反思,继而形成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正义观的历史过程。第五部分系统凝炼马克思的正义观的基本内容。分别从正义的物质根源、正义的历史性与阶级性、正义与非正义划分的标准、正义观的合理性和正确性的评判坐标以及正义与正义观的区分等维度阐述了马克思的正义观的主要内容。第六部分着重阐述马克思的正义观的当代价值,分别从当代中国和当代世界两个维度展开。

段左琪[2](2019)在《加泰罗尼亚民族分离主义研究》文中认为在冷战后世界范围内的民族主义浪潮兴起的背景下,民族分离主义成为各主权国家面临的巨大威胁,通过示范和辐射作用,引发一系列民族分离主义运动,对主权国家存在解构的消极影响。在国际关系领域,该问题逐步成为学术界讨论的热点问题,2017年加泰罗尼亚(以下简称加泰)独立公投事件成功引起国际关注,并成为当年国际政治上的热点事件。加泰民族分离主义的支持者不断通过强调历史迫害、加泰语的独特地位、“单一身份标签”以及经济优势等方式确认自我身份,确定自身与他者的不同,谋求与作为西班牙政府同等的主权国家地位。在对加泰这一案例进行分析中发现,加泰民族分离主义具有由暴力向温和转变、经济性、和无扩散性的特点,这些特点使得加泰民族分离主义独立前景黯淡,并注定不会发展至分裂主义这一层面。西班牙政府和欧盟在面对加泰民族分离主义运动中一致明确拒绝承认加泰公投是民族自决问题,以防止主权威胁和欧洲分离主义运动带来的“多米诺骨牌”效应。西班牙在2017年加泰公投事件中虽态度明确且强硬,没有给予分离主义者可乘之机,但表现得经验不足,在应对加泰分离主义运动时采取了武力手段,造成了流血事件,这将唤起加泰人遭受历史迫害的记忆,减轻作为主权国家防御的正当性。西班牙和欧盟应对分离主义的主要经验是,坚决采取蔑视策略,不留任何可能导致分离主义地区得到国际承认的空间,同时揭露民族分离运动的非法性、反民主性,这是遏制分离运动的关键。其主要教训是,绝对不能在分离主义问题上采取双重标准。欧盟曾经对民族自决权内涵的故意曲解导致了目前欧洲分离主义者对其政策的指摘,令其陷入被动。本文在民族分离主义运动兴起的大背景下,针对加泰进行案例研究。重点梳理加泰民族分离主义运动始末,从历史、语言文化、经济三个层面理解加泰人采取分离主义运动的原因,挖掘与其他地区民族分离主义不同的特征,进而通过西班牙政府和欧盟对加泰民族分离主义的应对中进行经验找寻和反思。最后,着眼中国国内的民族分离主义运动,我们需要从西班牙和欧盟在应对分离主义的举措中吸取经验和教训,从实践中探寻打击分离主义势力的理论,进而为促进国家和平统一,最终实现民族复兴出谋划策。

李瑞琴[3](2018)在《马克思还活着,比我们想象的要近得多——俄罗斯自发隆重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活动》文中指出2018年,俄罗斯各地自发隆重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以俄共为主举办的一系列高规格的国际会议、论坛等是俄罗斯此次纪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莫斯科大学、俄罗斯科学院等召开了各种规模和类型的国际国内学术研讨会,代表着俄罗斯学界的最高水平。俄罗斯国家杜马、俄罗斯当代历史博物馆等多所重要机构举办了丰富的展览。圣彼得堡、新西伯利亚等许多城市举行了圆桌会议。许多偏远地区的城市如别尔哥罗德、彼尔姆、北极城市雅库茨克等地也组织了各种丰富、庄严的纪念活动。观察当代世界,对比中国的发展,反思苏联剧变悲剧,可以发现,俄罗斯隆重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

孙赫[4](2016)在《科技哲学视阈下И.Т.弗罗洛夫新人道主义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人道主义是由俄罗斯杰出的哲学家伊万·季莫斐叶维奇·弗罗洛夫(ИванТимофеевичФролов)提出并倡导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人类社会带来了全面进步,同时也给人类和人类生存的环境带来了巨大的负面效应。新人道主义的提出是对日渐严峻的全球性问题的理论上的回应,它提倡用人的道德标准去控制科学技术的发展、以人的全面需要来引导科学技术的进步。在科学技术与人类生存濡沫涸辙的今天,新人道主义显然具有它自身独特而又无以代之的价值。论文首先通过对苏联-俄罗斯时期新人道主义产生的科技哲学历史语境的梳理,分析了新人道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理论背景;其次对И.Т.弗罗洛夫的新人道主义进行了理论分析,同时分析和解释了И.Т.弗罗洛夫新人道主义实践经验中的功过利害,最后列举了И.Т.弗罗洛夫新人道主义的当代价值,目的在于使人们理解一个全新的、不同于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技术哲学视阈下的新人道主义。И.Т.弗罗洛夫的新人道主义是实际的、科学的,它是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社会观、人性观、世界观不可缺少的思想理念。

李馨[5](2013)在《20世纪世界民族社会主义研究》文中提出20世纪的人类历史是和社会主义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20世纪这个翻天覆地的伟大时代见证了世界社会主义的蓬勃发展。在这个时代,随着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欧亚一系列国家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发达国家的共产党与社会主义党派也都在致力于探求不同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提出了各自的社会主义主张。特别值得关注的是,社会主义对亚非拉地区产生了深远影响。广大亚非拉国家在民族解放运动胜利后纷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涌现出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流派。因其内容庞杂,种类繁多,并带有浓厚的民族、宗教特色和鲜明的地域特征,我国学界将这一流派称为民族社会主义。在亚非拉地区,民族社会主义不仅仅是一种社会主义思潮、社会主义流派,也是民族主义国家选择的一种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并且在20世纪发展成为一股强大的政治力量。民族社会主义,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萌芽之时起到20世纪40年代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亚非拉地区民族解放运动的胜利兴起,一直发展至今,流派纷呈、千姿百态,经历了萌生、壮大、没落以及再度勃兴的过程,这其中也经历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民族社会主义国家结合自身民族、宗教特色以及本国经济、政治、社会发展水平等基本国情,选择在社会主义制度框架下进行了多元探索。在寻求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模式的过程中,它们大胆尝试新的实践举措,力图推动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民族社会主义运动在前进过程中都曾遇到各种困难,失败的教训使这些国家转向反思与调整,有的国家在革新中获得了新的发展。那么,较为成功的调整与探索有哪些?失败的教训是什么,我们能从中得到哪些启示?因此,本文将研究的重点放在分析民族社会主义兴衰的原因、民族社会主义的影响和当代价值以及我们能够从它的发展历程中探寻到什么启示、总结出什么经验和教训等方面。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和回应构成了本文研究的基本思路。借助历史考察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和比较法等研究方法,本文对上述问题进行反思,总结其中得到的启示和教训。在学界前辈、同仁对民族社会主义研究和认识的基础上,本文在研究观点上略有的一点创新是,提出社会主义是全球化时代各国变革发展道路的重要选择;从宗教与社会主义的关系角度审视民族社会主义,也是本文对民族社会主义的评价的一个新视角。另外,与传统观点不同,本文认为民族社会主义的滥觞给社会主义声誉带来了损害。从性质上看,流派纷呈的民族社会主义都是非科学性的,追求社会主义这一人类的崇高理想没有错,但是“社会主义”不是可以随意张贴的标签。在章节安排上分为七章。论文由引言、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构成。引言部分主要包括论文选题的缘起及意义、基本概念界定、学界的研究现状、论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以及创新点等。在引言部分,作为逻辑起点,本文对民族社会主义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在现有主要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借鉴学者们的分析,定义本文研究的“民族社会主义”概念,并与德国的民族社会主义(即纳粹主义)做以区分,说明后者与前者有本质区别,且并不在本文的研究范围之内。正文共有五章内容,围绕本文的研究主题——20世纪世界民族社会主义,本文正文的写作从如下四个部分展开:第一部分为第一章,主要梳理了20世纪民族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脉络。论文首先探究了民族社会主义的思想渊源,而后回顾和总结了此思潮在亚非拉地区早期传播的情况。本章内容主要侧重纵向梳理二战后民族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大致将其分为四个历史阶段。第二部分包括论文的第二章和第三章。论文从梳理民族社会主义的主要流派入手,以地域划分为标准,对20世纪亚、非、拉三大洲盛行的比较典型的民族社会主义流派做以简要考察。在此基础上,挖掘、概括民族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基本特征。在论文的第三部分——第四章,对民族社会主义的评价与反思从三个角度展开:第一,对民族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意义与积极影响予以分析与评价。第二,从实践价值的维度阐释民族社会主义的进步意义与负面消极影响。最后,分析民族社会主义兴起与衰落的原因,得出民族社会主义的兴衰是历史必然性的结论。进而从不同角度探讨民族社会主义思想及运动引发的思考与启示。总体上说,基于学科背景与研究主题的限制,对影响与启示的分析主要集中在政治与经济两大层面。第四部分大体分为三个方面,其一,对民族社会主义在21世纪发展的新态势及前景的预测和瞻望。民族社会主义浪潮席卷了20世纪亚非拉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由此带来的深远影响势必会继续延伸至新世纪。21世纪伊始,拉丁美洲新兴的“21世纪社会主义”运动佐证了民族社会主义的再度勃兴,这也意味着民族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第五章针对这一新态势的时代意义加以评价。其二,对世界社会主义的前景展望。社会主义的发展和影响在全球范围内此消彼长,生生不息,对可能的态势加以评析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这也是本文应有的逻辑延伸。其三,综合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意义。在结语部分,作者对论文的主要观点进行了回顾和总结,阐述了几点认识,并回应了这样几个基本问题:如何解读民族社会主义在20世纪的发展变化,具有哪些明显特征,对世界政治格局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在吸取教训的基础上对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何借鉴意义,民族社会主义未来发展的趋势如何。

李宇亮[6](2013)在《90年代以来大陆公民教育话语研究 ——一个反思社会学的视角》文中提出本文最初的关注点在公民教育,因公民教育一般被视为社会改良之于观念层面的反映。但是在粗略考察公民教育研究诸多文献之后,本文的关注点便集中于公民教育研究本身。因为本文立论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判断基础之上:关于公民教育的研究绝大多数都处于自说自话的状态。对这种状态的深入理解需追溯教育学研究的一个被遗忘已久的困境,此即方法论的困境,这就需要着手处理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遗产并对其作出某种程度的超越。另一方面,除教育学界外,主流意识形态、思想政治教育界乃至思想界都在不同程度上参与了有关公民教育的言说,假说观念层面的公民教育研究文献梳理无法应对公民教育研究的复杂情况的话,就需要一种将研究动作本身或知识生产视为特定的社会实践的方法视角。反思社会学方法论的提出正是本文将上述二个问题进行合并考察的一种努力。文章的引言部分大致描述了公民教育研究状况,并在反思马克思主义方法论遗产的基础上提出反思社会学视角以在某些关键问题上两相对照。正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界定的是本文的研究对象和反思社会学的方法论意义。第二部分正式对反思社会学的精神及其概念工具做出简要的介绍,虽然场域、惯习等概念对于现在的学姐早已耳熟能详,但这部分试图在应用理性主义和系统性概念两大精神之下发掘概念工具之于中国研究语境的借鉴意义。第三部分的全部努力在于揭示限制公民教育研究的制度性制约因素,因而在具体的历史介绍中回复这种隐蔽制约因素的成型,这就是对公民教育研究空间做出的描述;另一方面,也指出在社会主义实践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变迁过程中,知识的自主性得到部分恢复,从而形成了不同学科的知识权威与政治权威的分布情况。第四部分在新的方法视角下重新整理公民教育研究,试图去发掘被忽视的制度性制约因素——权力场域尤其社会主义符号体系与不同知识场域之间的关系;其次是各知识场域之间发生的相互独立的因果关系,这体现在各知识场域中相对权力话语的公民教育言说策略的分布状况。

魏庆东[7](2013)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论文首先运用实践唯物主义研究方法对当代中国主要群体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现状调查,指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现存问题展开。首先,信仰和马克思主义信仰概念的解析,对信仰和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概念解析构成本文研究的逻辑起点。信仰是人们对体现人生最高价值和社会最高理想的对象极度信服、景仰和追求,它具有超越性、理想性、专一性和神圣性特征。信仰是人生的意义指南、是社会的精神支柱、是民族的凝聚力之源,信仰与理想、信念有密切联系,它们共同构成价值观的核心和灵魂。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指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极度信服和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坚定执着,并以此作为自己精神支柱和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产生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和阶级斗争激化的必然产物,是对资本主义制度所造成的苦难现实的抗议和超越,是工人阶级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人类信仰史上的一种崭新信仰,它是立足于真理的科学信仰、立足于现实的崇高信仰、立足于实践的积极信仰。其次,论文阐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的种种表现以及危害性。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在理论与实践上都遭遇到了严重的挑战,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现实中未能实现,与人们的期待有一定的距离,另一方面各种思潮和信仰对之进行激荡与博弈,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认同、马克思主义理论普及工作以及马克思主义信仰者的形象都受到巨大冲击。危害我们党的执政基础—广大人民群众对党领导的威信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感和坚定信心,理想、信念淡漠化;人民的信仰虚无化,信仰空虚转而皈依宗教日益普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面临挑战,不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使马克思主义建设和宣传边缘化,排斥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导致社会主义信仰体系日益走向崩溃;学术与理论研究日益功利化、片面化和教条化。再次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办法,论文重点阐述了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表现及其原因。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使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加速转型期,这一时期,新旧价值观念交织,中外思想文化激荡,造成了我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各群体程度不同、表现各异的信仰危机。再加之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严重挫折、精神文明建设的滞后和西方敌对势力的和平演变战略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马克思主义信仰遇到了它产生以来最大的挑战。论文最后运用认知与评价相统一的原则探讨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信仰建设与教育的极端重要性和根本途径。转型期严重的信仰危机提醒我们必须重视马克思主义信仰建设与教育问题。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信仰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它既包括马克思主义信仰自身各种因素的建设,也包括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有直接影响的外围因素的建设。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信仰建设的过程中,还要正确处理作为主导信仰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与其它各种信仰形态的关系,构建马克思主义信仰主导和引领下的和谐有序信仰格局时要大力突出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功能,坚持理论自信、道路自信。深入分析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价值、意义与作用的问题,论文结束部分展望了新世纪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未来。

田怡[8](2013)在《南京大屠杀题材类电影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南京大屠杀题材类的故事电影作为研究对象,并试图把电影的生产机制、内容表达以及跨文化传播等问题放在全球化的视野下进行宏观考察,通过分析中国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的民族主义、文化认同与国内外政治、经济之间的关系,得出地缘政治、民族利益、文化冲突等是如何对影片的生产机制、内容表达和跨文化传播产生影响的:在第一部分,作者把电影生产机制放到计划经济、市场经济、产业经济三个不同的时代阶段来考察。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扩大、国际地位的提升和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发展,人们面临着经济利益和文化差异带来的冲击和挑战,面对差异化的外在世界,中国人的民族主义意识不断增强,各种社会思潮纷纷涌现,电影的内容生产也不可避免的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在第二部分,作者以人本主义的视阈为切入点,对影片中的暴力镜头、人性表达以及主题呈现等方面进行系统的内容分析,试图从中剖析出该题材类电影自上世纪80年代至今呈现出的一些变化。在第三部分,作者把南京大屠杀题材类的故事电影的海外发行情况和跨文化传播问题放到一起来探讨,并指出问题背后两个重要的作用因素:一个是经济利益对电影在跨文化传播语境下的发行造成影响,二个是文化差异导致的文化认同危机。

王晓敏[9](2011)在《苏联剧变原因研究中的若干问题辩难》文中提出探讨苏联剧变的原因是研究苏联剧变的一个重要方面。多年来关于苏联剧变原因的分析存在着诸多说法和争论。就整体来看,探讨苏联兴亡,不能不注意考察"苏联解体"与"苏联剧变"两个概念的含义之别;判断苏联社会制度是否属于社会主义性质,是探讨苏联剧变原因的重要前提;对斯大林和戈尔巴乔夫等人个人历史作用的纠结,正在成为探讨苏联剧变原因难以解开的死结;如何评价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或斯大林模式、苏联模式,是探究苏联剧变原因的核心问题所在;各种争论背后潜在的立场、价值观、思维方式和方法等问题,是争论产生的深层原因,也是廓清迷雾的根本所在。

赵曜[10](2011)在《苏联剧变和解体缘自内部——苏共亡党、苏联解体20年后的思考》文中认为今年是苏共亡党、苏联解体20周年。20年后,进一步深入研究苏共亡党、苏联解体的原因和经验教训,对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复兴,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导致苏联剧变和解体的原因是多方面、错综复杂的:既有外因,又有内因;既有经济上的原因,又有思想、文化、民族方面的原因;既有历史遗留矛盾的远因,又有现实路线政策错误的近因;既有体制上的弊端,又有领袖们的个人品质和变节;有的属于一般性原因,有的是决定性原因。正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总的合力才导致最终剧变。从历史上看,20世纪二、三十年代所创立和形成的苏联模式,

二、苏联剧变后的反思(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苏联剧变后的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1)马克思的正义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 关于“马克思与正义”的争论
    (二) 研究意义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四)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五) 文章的可能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可能创新之处
        2.不足之处
二、基本概念辨析
    (一) 正义概念的词源考察与语义辨析
    (二) 与正义相关的概念辨析
        1.公正
        2.公平
        3.平等
三、马克思的正义观的思想源泉
    (一) 古典正义理论
    (二) 自由主义正义理论
    (三) 德国古典正义理论
    (四) 空想社会主义正义理论
四、马克思的正义观的形成过程
    (一) 马克思对传统思辨正义观的继承与苦恼
        1.学生时代: 对传统思辨正义观的继承
        2.《莱茵报》时期:对传统思辨正义观的困惑和苦恼
    (二) 马克思对传统思辨正义观的反思与批判
        1.《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对黑格尔法哲学和传统思辨正义观的批判
        2.《德法年鉴》: 对自由主义正义观的批判
        3.《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自由主义正义观的批判
        4.《神圣家族》: 马克思的正义观形成的萌芽
    (三) 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正义观的形成
        1.历史唯物主义对传统思辨正义观思维方式的根本变革
        2.马克思对古典正义观的批判
        3.马克思对自由主义正义观的批判
五、马克思的正义观的基本内容
    (一) 正义的物质性根源
    (二) 正义的历史性与阶级性
    (三) 正义与非正义划分的标准
    (四) 正义观的合理性和正确性的评判坐标
六、马克思的正义观的当代价值
    (一) 正确认识和处理当代中国社会的正义问题
        1.当代中国社会的正义问题存在的缘由
        2.应审慎对待当代中国社会的正义问题
    (二) 正确认识和处理当代世界的正义问题
        1.当代世界的正义问题产生及其表现
        2.应科学把握和处理当代世界的正义问题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2)加泰罗尼亚民族分离主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框架及主要内容
    五、研究成果和创新点
第一章 民族分离主义相关概念理论和概况梳理
    第一节 民族分离主义相关概念与理论阐释
        一、民族主义概念的界定
        二、民族分离主义概念的界定
        三、承认政治理论
    第二节 世界民族分离主义运动概况
第二章 加泰民族分离主义运动的兴起与发展演变
    第一节 加泰罗尼亚民族分离主义运动的兴起
    第二节 加泰罗尼亚分离主义运动的发展
    第三节 加泰罗尼亚民族分离主义运动的动因
        一、遭受迫害的历史记忆为分离运动博取情感外援
        二、文化的特殊性建构加泰人的身份认同
        三、加泰面临的经济矛盾触发分离主义情绪
第三章 加泰罗尼亚民族分离主义运动的特征及其应对策略
    第一节 加泰罗尼亚民族分离主义运动的特征
        一、采取手段由战争、暴力向渐进、温和转变
        二、独立外衣下自治权的博弈
        三、加泰分离主义势头的非扩散性
    第二节 西班牙及欧盟对2017年加泰罗尼亚分离主义运动的应对
        一、明确加泰罗尼亚公投的非法性
        二、指出加泰罗尼亚独立公投的政治后果
        三、拒绝加泰罗尼亚加入欧盟的可能性
        四、批判公投的反民主性
        五、强调分离主义傲慢无礼
第四章 对新时代中国反分离主义的理论反思
    第一节 坚决反对分离主义行为,主权面前须强硬
    第二节 和平统一是处理分离主义的良方
    第三节 坚定不移提升国家认同感
    第四节 提防“法理分离主义”的陷阱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马克思还活着,比我们想象的要近得多——俄罗斯自发隆重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活动(论文提纲范文)

一丰富庄严的各类各地纪念活动, 彰显着俄罗斯民众对马克思的崇高敬意
    (一) 国际研讨会:隆重纪念思想巨人马克思
        1.“纪念伟大的科学家、哲学家和革命家卡尔·马克思诞生200周年”国际论坛。
        2.“21世纪马克思国际论坛”。
        3.“马克思主义与时代”科学论坛。
        4.2018年国际利哈乔夫科学会议。
    (二) 全国系列纪念展览:展示生动、丰富、立体、伟大的马克思生平
    (三) 中小城市圆桌会议:学习马克思着作, 缅怀伟人功勋
二纪念活动均为非官方的但形式多样、持续广泛
    (一) 纪念活动突出对苏联剧变的反思
    (二) 纪念活动深入到俄罗斯偏远地区
    (三) 许多青年参与其中, 成为纪念活动的靓丽色彩
三当代俄罗斯为什么如此隆重纪念马克思
    (一) “马克思是对的, 他的预言几乎都成真实”
    (二) “马克思没有走远, 比我们想象的要近得多”
    (三) “看看中国的发展”
    (四) 俄罗斯仍然需要马克思

(4)科技哲学视阈下И.Т.弗罗洛夫新人道主义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一)问题提出
        (二)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关于人道主义思想的文献
        (二)关于苏联-俄罗斯时期人道主义的文献
        (三)关于 И.Т.弗罗洛夫新人道主义的文献
    二、研究内容、方法与创新点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点
    本章小结
    本章注释
第二章 苏联-俄罗斯时期新人道主义产生的科技哲学语境
    一、前苏联时期科学技术哲学的一元论阶段
        (一)科学技术哲学的单向度时期
        (二)一元论时期的人道主义
    二、俄罗斯时期科学技术哲学的价值转向阶段
        (一)科学技术哲学价值因素融入
        (二)人道主义被提上日程
    三、俄罗斯时期科学技术哲学的多元论阶段
        (一)科学技术哲学多元格局形成
        (二)多元格局引导人道主义
    本章小结
    本章注释
第三章 И.Т.弗罗洛夫新人道主义思想的理论分析与现实反思
    一、新人道主义理论分析
        (一)新人道主义的含义
        (二) 新人道主义的主旨
        (三)新人道主义的价值取向
    二、新人道主义的实践经验
        (一)新人道主义的成绩
        (二)新人道主义的“失败”
        (三)新人道主义的尴尬境地
    三、新人道主义当代价值
        (一)新人道主义的当代理论价值
        (二)新人道主义的当代现实价值
    本章小结
    本章注释
第四章 当今新人道主义发展的实现条件和历史趋向
    一、推行新人道主义的社会动因
        (一)推行新人道主义的经济需求
        (二)推行新人道主义的政治需求
        (三)推行新人道主义的科学需求
    二、推行新人道主义的实现路径
        (一)满足社会需要
        (二)完善社会制度
        (三)融入社会精神
    三、新人道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向
        (一)新人道主义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二)新人道主义发展的方向
    本章小结
    本章注释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20世纪世界民族社会主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问题的缘起及选题意义
        (一) 问题的缘起
        (二) 选题意义
    二、基本概念界定
        (一) 关于本文研究的时间跨度的说明
        (二) 关于民族社会主义
        (三) 关于民族主义
        (四) 关于亚非拉国家“民主社会主义”的归属问题
    三、文献综述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二) 国内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点
    六、写作思路与基本框架
第一章 20世纪世界民族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脉络
    第一节 民族社会主义的思想渊源及早期传播
        1.1.1 思想渊源
        1.1.2 早期传播
    第二节 二战后民族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
        1.2.1 战后亚非拉地区民族社会主义的滥觞期
        1.2.2 亚非拉民族社会主义的辉煌期
        1.2.3 亚非拉民族社会主义的曲折发展期
        1.2.4 亚非拉民族社会主义的衰落困难期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民族社会主义的主要流派
    第一节 亚洲的民族社会主义
        2.1.1 民主社会主义
        2.1.2 宗教色彩浓厚的民族社会主义
        2.1.3 中东地区的民族社会主义
    第二节 非洲的民族社会主义
        2.2.1 村社社会主义
        2.2.2 民主社会主义
        2.2.3 非洲的“科学社会主义”
        2.2.4 北非的阿拉伯社会主义
    第三节 拉丁美洲的民族社会主义
        2.3.1 军事社会主义
        2.3.2 合作社会主义
        2.3.3 民主社会主义
        2.3.4 基督教社会主义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民族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与实践探索
    第一节 民族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
        3.1.1 民族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观
        3.1.2 民族社会主义的价值观
        3.1.3 民族社会主义对待宗教的态度
        3.1.4 民族社会主义对待民族主义的态度
    第二节 民族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具有实用性的特点
        3.2.1 政治实践:高度集权与多党制为主要模式
        3.2.2 经济实践:推行计划经济和国有化改制
        3.2.3 社会建设:重视文化建设和提高福利待遇
    本章小结
第四章 20世纪世界民族社会主义的总体评价与反思
    第一节 20世纪民族社会主义的历史意义与积极影响
        4.1.1 民族解放运动敲响了殖民主义的丧钟
        4.1.2 促进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4.1.3 推动了人类文明进程
        4.1.4 本国特色的理论创新丰富了社会主义理论
    第二节 20世纪民族社会主义实践的价值评价
        4.2.1 社会主义实践程度不同地促进了所在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4.2.2 不适合本国国情的实践探索产生负面效应
        4.2.3 民族社会主义的滥觞给社会主义声誉带来损害
    第三节 20世纪民族社会主义兴起和衰落的反思
        4.3.1 民族社会主义兴起和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4.3.2 民族社会主义走向衰落的原因
        4.3.3 民族社会主义的兴起与衰落引发的思考
    本章小结
第五章 21世纪以来世界社会主义的新态势及其前景
    第一节 21世纪以来世界社会主义的新态势及其意义
        5.1.1 各种社会主义思潮流派发展此消彼长
        5.1.2 新态势出现的时代意义
    第二节 世界社会主义前景展望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意义
        5.3.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证明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5.3.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带来了新的活力和希望
        5.3.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5.3.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为第三世界的发展指明方向
    本章小结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90年代以来大陆公民教育话语研究 ——一个反思社会学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对研究文献的横向整理
    二、 对研究文献的纵向整理
第一部分 公民教育研究进路分析及其选择
    一、 本文研究对象之界定
    二、 反思社会学视角的选择及其方法论意义
第二部分 反思社会学的应用理性主义立场及其概念工具
    一、 应用理性主义
    二、 场域、惯习即权力场域概念工具
        (一) 场域
        (二) 惯习
        (三) 权力场域
        (四) 场域分析环节
第三部分 公民教育话语空间的产生
    一、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创新与理论界的产生
    二、 思想界与知识界之成型
    三、 教育学界
第四部分 90 年代以来大陆公民教育话语之分析
    一、 思想政治教育界与教育界公民教育话语之于权力话语的依附
        (一) 80 年代权力话语的援引
        (二) 对 90 年代权力话语的直接依托
        (三) 脱离权力话语之外的政治合法性论证
        (四) 划清与革命意识形态界限
    二、 思想界
        (一) 爱国主义
        (二) 五阶段历史叙事的思想特征
        (三) 一个经典个案——雷骥对研究立场的社会位置界定
    三、 公民教育内涵及相关界定
        (一) 比较研究
        (二) 马克思主义双重身份之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及其支配
        (三) 内涵界定中的研究取向
        (四) 公民教育的两个内涵界定之分析
    四、 教育界与思想政治教育界公民教育知识生产之场域结构效应
        (一) 教育依据
        (二) 德育界与思想政治教育界对待公民教育的态度
        (三) 教育目的与广义的公民教育
        (四) 公民教育外延界定
第五部分 一些初步结论
注释
文中综述及引用的公民教育文献(从 90 年代开始)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7)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问题提出的现实背景与时代动因—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当代遭遇
    1.2 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研究的清理与总结(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 研究难点与应对之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的实质
第2章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本质规定
    2.1 信仰的本质和特征
    2.2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信仰
第3章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的表现
    3.1 当代中国主要社会群体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状况
    3.2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信仰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表现
    3.3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的表现
    3.4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的危害
第4章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原因
    4.1 国内原因分析
        4.1.1 经济体制转轨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
        4.1.2 文化大革命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冲击
        4.1.3 苏东剧变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挑战
        4.1.4 当代社会结构变迁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影响
    4.2 国际原因分析
        4.2.1 世界性的信仰危机与文化迷茫
        4.2.2 西方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低潮
        4.2.3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主导意识形态的西化、分化和淡化
    4.3 综合原因与本质原因分析
        4.3.1 舆论导向模糊
        4.3.2 思想政治教育的困惑
        4.3.3 现实原因分析
    4.4 学术界的原因
第5章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信仰重塑
    5.1 当前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的学理根源分析
    5.2 解决当前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的途径
    5.3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新思路
    5.4 马克思主义信仰大众化出路论析
第6章 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意义、价值及未来走向
    6.1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价值
    6.2 当代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意义与作用
    6.3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命运前景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期间本人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南京大屠杀题材类电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及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时代变迁与内容生产的转向
    第一节 《屠城血证》体制内的探索(1976-1992)
        1.过渡时期我国电影业的新特征
        2.《屠城血证》的创作语境
    第二节 市场经济下民族意识的觉醒(1993-1999)
        1.20 世纪 90 年代我国电影业的新局面
        2.南京大屠杀题材电影的时代特点
    第三节 产业化下的国际融合(2000 年至今)
        1.新世纪的电影创作背景
        2.产业化下的电影创作特点
第二章 人文主义视阈下的电影内容分析
    第一节 暴力镜头与大屠杀电影
        1.“大屠杀”与“暴力镜头”的关系
        2.牟敦芾与《黑太阳·南京大屠杀》
    第二节 “反面”人物形象分析
        1.“反面”人物形象的存在价值
        2.“反面”人物形象对比
    第三节 影片情感表达方式的分类
        1.用悲痛表现战争的残酷
        2.用希望传递生命的力量
第三章 电影的海外发行与跨文化传播研究
    第一节 电影海外发行机制的嬗变
        1.中国电影的海外推广之路
        2.南京大屠杀题材电影的海外推广之路
    第二节 跨文化传播中的认同危机
        1.中国对南京大屠杀的认同
        2.日本对南京大屠杀的认同
        3.西方世界对南京大屠杀的认同
    第三节 日、德、美三国观众的接受心理分析
        1.日本观众的接受心理分析
        2.德国观众的接受心理分析
        3.美国观众的接受心理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参考影片
    B 作者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四、苏联剧变后的反思(论文参考文献)

  • [1]马克思的正义观研究[D]. 张宝.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2]加泰罗尼亚民族分离主义研究[D]. 段左琪. 深圳大学, 2019(12)
  • [3]马克思还活着,比我们想象的要近得多——俄罗斯自发隆重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活动[J]. 李瑞琴. 文化软实力, 2018(03)
  • [4]科技哲学视阈下И.Т.弗罗洛夫新人道主义思想研究[D]. 孙赫.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6(08)
  • [5]20世纪世界民族社会主义研究[D]. 李馨. 南开大学, 2013(06)
  • [6]90年代以来大陆公民教育话语研究 ——一个反思社会学的视角[D]. 李宇亮. 山东师范大学, 2013(08)
  • [7]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研究[D]. 魏庆东. 华侨大学, 2013(08)
  • [8]南京大屠杀题材类电影研究[D]. 田怡. 重庆工商大学, 2013(04)
  • [9]苏联剧变原因研究中的若干问题辩难[J]. 王晓敏. 俄罗斯学刊, 2011(06)
  • [10]苏联剧变和解体缘自内部——苏共亡党、苏联解体20年后的思考[A]. 赵曜. “苏东剧变20年与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11年年会会议论文集, 2011

标签:;  ;  ;  ;  ;  

苏联剧变后的反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