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交流变频空调断电保护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何海军[1](2021)在《7000型电驱压裂橇驱动系统研制》文中认为目前7000马力的电驱压裂泵系统是国内最大功率等级的压裂设备,本设备拥有更高的稳定性、节能性,具有良好的市场推广前景。
张阳阳[2](2020)在《智能全屋新风系统设计研究 ——以墙式新风机设计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当今城市中,高度密闭的住宅建筑和严重的空气污染带来了一系列通风问题,都市人群对洁净空气的需求日益增涨。在此背景下,具有空气处理功能的新风系统产品逐渐兴起,其生产厂家众多,竞争激烈。因此,发掘新的设计机会、进行产品升级成了相关企业的必然选择。本课题顺应新风系统的发展契机与智能化的时代趋势,确立了智能全屋新风系统的研发目标,并通过与之相关的理论应用、设计机会及产品策略研究来指导产品设计实践。在理论应用方面,主要从应用环境、功能升级和标准评价三个层次进行分析。其中,应用环境研究旨在通过对新风系统的安装和运行环境进行特征总结,为后续根据不同的使用场景需求调整产品形式及工作状态奠定基础。功能升级理论则从效率提升、能耗降低和智能控制三点切入,为新风系统的产品改进提供指导。最后,参考法律与国家标准展开评价理论分析,确立新风机设计中必须遵循的产品规范。在设计机会方面和产品策略方面,首先通过市场、产品及宏观环境相结合的方法,对新风系统的市场现状、产品现状、宏观背景(政策、经济、社会、技术)进行分析说明,并提出与之对应的机会要点作为初步参考。其次,以用户为中心,通过定性和定量结合的方式对新风系统使用周期内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总结,进而调查用户对产品的改进期望,制定产品的开发策略。最后,在应用理论、设计机会和产品策略的研究基础上,从使用场景、用户群体、主体功能、外观造型以及市场价格五个方面对目标新风系统进行设计定位并展开设计实践,完成目标墙式新风机和配套控制应用的设计。之后,以原理样机制作、外观模型制作和原型模拟测试对设计进行评估,证实方案在体积优化、智能控制等方面的有效性。课题设计一方面丰富了新风系统类的产品形式,另一方面验证了在当前技术背景下,传统家电智能化升级的可行性,为未来空气处理产品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参考。
董景耀[3](2020)在《基于LabVIEW的电动汽车驱动电机性能测试系统设计与研究》文中认为作为电动汽车的主要动力源,驱动电机的性能对电动汽车的运行能力和安全性起着决定性作用。目前对电动汽车驱动电机性能的测试方法不够完善,不能充分模拟电动汽车在行驶中驱动电机的工作状态,导致驱动电机性能测试数据准确度不高。本文以电动汽车驱动电机性能测试为研究对象,搭建电动汽车驱动电机性能检测及转速精确控制的试验系统,分析驱动电机恒转速控制及行车状态模拟效果,验证驱动电机转速控制的稳定性、行驶工况模拟跟踪效果,以满足新能源电动汽车对驱动电机的要求,为电机工作者研究更适合于电动汽车的多态驱动电机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如下为研究的内容及成果:1、分析了电动汽车驱动电机的结构及特点,针对纯电动汽车进行受力及转动惯量分析,推导出驱动电机在电动汽车行驶中的等效力矩;深入研讨了驱动电机性能测试需要进行的测试项目,研究并分析了美国UDDS工况、欧洲NEDC工况、日本JC08工况以及我国最新推出的中国CLTC-P工况等四种行驶工况的优缺点,确定了适合现代驱动电机性能测试的试验工况。2、对电动汽车驱动电机试验台测试系统进行了总体设计及模块分析;依据对实车运行环境及系统需求,给出了测功电机具体型号参数及高度挠性联轴器的选型,针对三角框架结构支撑轴箱、对称锁紧装置的缺陷,结合驱动电机性能检测特点,完成高度旋转支撑轴箱、电机零速锁死装置设计,极大的降低了试验台架高速运转产生的机械振动,减小了测试系统因电机在高速运转时剧烈振动带来的测量误差;针对传统的电机测试平台能量损耗的问题,在测功电机制动时,通过能量回馈型变频驱动装置及直流电源模块实现制动能量回馈至电网;搭建了室内测试系统硬件平台,保证了室内测试与室外实车测试环境的高度一致性。3、分析了电动汽车驱动电机性能测试流程,完成了软件功能程序的编写;为保障驱动电机性能测试过程中的安全性,基于LabVIEW的视频采集技术和Web的远程监控,设计了电动汽车驱动电机性能测试的远程监控方案;研究驱动电机常用的加载控制策略,提出了基于恒转速的模糊PID控制算法,设计了恒转速控制器,通过Matlab/simulink建模仿真分析可知,经模糊PID调节的永磁同步电机转速启动调节时间为0.125秒,转速超调为2.1%,当负载转矩突变时,转速的动态速降为3 rpm,调节时间为0.04s,稳态误差为1.7%,表明此控制算法能够提高整个测试系统响应速度及稳定性,满足驱动电机恒转速控制需求;通过对拆分的行驶工况进行受力加载分析,完成测功电机施加力矩的设置,设计了行驶工况加载流程及工况数据输入程序。4、针对已完成的各个软件模块及设备模块,根据项目测试方法,进行了基于LabVIEW开发环境下的软件集成和驱动电机性能测试试验台的硬件集成;完成了温升试验、效率测试试验、转速精度控制试验、行驶工况模拟试验,试验结果验证了测试系统的可靠性,表明测试系统能实现对驱动电机的转速精确控制及性能测试,满足电动汽车驱动电机性能测试系统的设计要求。
王艳[4](2019)在《面向五星级酒店的供配电设计及节能措施研究》文中认为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地飞速发展,对外交流活动日益增多,酒店行业正蓬勃发展。酒店建筑内用电设备多,种类复杂,酒店内实际负荷量受气候条件、宾客入住率等诸多因素影响,现阶段的酒店供配电设计十分复杂,设备空载情况多,能源浪费严重。这既不符合酒店经营者的利益诉求,又与国家大力提倡推进的节能减排背道而驰。酒店作为典型的公共建筑,对其进行电气系统新技术新方法的探究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的研究内容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基于酒店分项电耗统计数据,分析了我国五星级酒店建筑电气系统的组成和能耗情况,对节能潜力进行了分析,为供配电系统的节能设计指明了方向;针对具体的酒店工程背景从非晶合金变压器的使用、电缆选型优化以及电源的选择等方面给出了供配电系统设计方案;对酒店的能耗管理平台进行设计,主要包含智能照明控制系统、智能空调系统及电力监控系统;对文中提到的各种节能措施进行了节能效果分析,通过直观的数据来验证节能措施的可行性。本系统方案的设计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设计要求,在充分保证酒店配电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的前提下设计的。在此基础上,充分考虑了酒店用能实际需求与运营投资成本等诸多因素,以电气节能降耗为最终目的进行探索设计,为星级酒店供配电系统的设计提供了参考。
王寅[5](2019)在《八轴交流传动快速客运电力机车电气系统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中国铁路客运电力机车主要由HXD3C、HXD1D、HXD3D等六轴电力机车承担,与传统直流电力机车相比,其在粘着性能、牵引功率、起动牵引力等方面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交流传动技术已显示出其巨大的经济和技术优越性。但是,在山地多、坡道大、曲线多的中国西部地区,既有的六轴客运电力机车无法完全满足运输要求。既有的八轴电力机车主要由SS4G、HXD1、HXD2等3种类型的电力机车承担,但均为货运电力机车,所以急需设计一款适应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八轴客运电力机车。本论文首先对八轴交流传动快速客运电力机车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并对电气系统的关键参数进行了设计。然后,以八轴交流传动快速客运电力机车为研究对象,提出了适用于西部铁路运用环境的电力机车电气系统方案,包括网侧高压系统、主传动系统、辅助系统及控制系统。在对电力机车高压系统原理、部件组成和受流供电方式进行了分析的前提下,对八轴交流传动快速客运机车网侧高压系统、网侧检测及保护电路进行了方案设计。在对既有的HXD1、HXD2机车的主传动系统采用异步电机牵引的交直交方案。主传动系统和辅助系统的设计以目前HXD3系列机车成熟稳定的系统设计为平台,牵引电机采用了轴控方式、单节4个主传动系统电路和2个辅助系统电路彼此完全独立,保证了机车的冗余性和高粘着性能。八轴交流传动快速客运电力机车专门设计了列供管理柜,实现对列车供电的管理和与机车通讯的功能,列车供电功率单元采用四象限整流控制技术,并集成在牵引变流器中。八轴交流传动快速客运电力机车采用微机网络控制系统是基于TCN国际标准的车载网络控制系统。通过使用微机控制系统,实现网络化、模块化,使机车具有控制、诊断、检测、传输、显示和存储功能。机车TCN控制网络分为列车级和车辆级两级,具备控制、通讯、故障诊断、动态冗余等功能。在试验中对该快速客运电力机车的牵引/制动特性、整车效率、功率因数等参数进行了考核,试验结果证明该方案可行。
张娇娇[6](2019)在《分布式变频供热系统热网优化及节能策略研究》文中认为当前,环境污染和能源匮乏问题得到全世界范围内的重视,我国在供热方面有很大的节能空间。怎样减少能耗,提高供热系统的效率是最首要的问题。集中供热系统有很大的优势,可是同时由于系统庞大、结构复杂、输配环节多,造成了不必要的能耗浪费和不利于调控,运行效率低等现实问题。通过与传统的供热方式相比较,分布式供热系统的优势明显,节能效果显着。所以对该系统的深入研究并与实践相结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本文对国内外供热现状及发展过程做了介绍,并分析了我国供热行业的增长趋势。第二,对动力集中式供热管网进行介绍,分析了能耗浪费情况及优化和节能策略,引出分布式变频供热系统及其优势。第三,以输配系统理论知识为依托,建立分布式变频系统的数学模型,计算得出管网各支路与流量的水力工况。将技术性与经济性相结合,把系统的年计算费用最小作为目标函数,以系统的可及性、可调节性、稳定性等为条件,采用理论分析推导、模拟计算分析与工程试算相结合的方法对分布式变频系统进行优化研究。第四,采用软件HACNet对分布式系统进行模拟,确定了零压点位置和主泵、用户泵的优选方案,得出控制点和变频泵的合理选择规律和分布式变频系统的设计方法。最后,结合工程实例,对本溪市衡泽热力公司的供热系统进行改造。主要包括公司热源介绍、改造前状况、改造内容及采取节能技术策略、节能效果分析。衡泽热力公司转山热源厂5#换热站借助HACNet软件进行水力平衡调试和节能模拟后,系统的能耗为往年的85%,计算出节约资金63.66万元。以5#换热站改造为范本,对衡泽热力公司转山地区和溪湖地区供热范围的21个换热站全部进行改造,计算得出每年可节约资金577.87万元。同时减排效果显着,大大降低了污染物的排放量。
本刊讯[7](2015)在《风机吹出绿色节能风——记2015中国制冷展》文中研究表明4月8日,跻身全球三大暖通制冷空调展之列、亚洲规模最大的同类专业展览会——第二十六届国际制冷、空调、供暖、通风及食品冷冻加工展览会(以下简称"中国制冷展")在上海新国际展览中心隆重开幕,来自31个国家和地区的1126家参展厂商赴展。该展创始于1987年,由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北京市分会、中国制冷学会、中国制冷空调工业协会、上海市制冷学会和上海市冷冻空调行业协会共同主办,北京国际展览中心承办,拥有国际展
沈启[8](2015)在《智能建筑无中心平台架构研究》文中认为建筑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是当代建筑的发展趋势。随着IT和互联网技术向各个工程应用领域的深入渗透,以及电子加工与制造技术的不断提升,现代建筑,特别是大型公共建筑,已经配置了大规模的传感器网络和自动控制系统。然而,在实际运行中这些智能建筑并不那么“智能”,多数自控系统甚至处于半瘫痪的状态。导致建筑自控系统应用困境的根本原因是,集中式的系统架构引发一系列工程实践瓶颈,影响最终功能使用效果,并且集中式系统难以满足建筑智能化急速膨胀的需求。为此,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开发了一套建筑无中心平台,全面服务于现代建筑的运行、控制和管理,采用扁平化的系统架构,从根本上解决了建筑自控领域现有的诸多问题。本文从理论上分析建筑无中心信息系统,对该系统的可行性、基本元素设计、系统架构设计、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和控制决策的有效性等问题,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和讨论。主要包括三方面工作:第一,从无中心系统的角度构建建筑以及各类机电系统的模型。将整个建筑系统看作是建筑空间和源类设备两种基本单元的组合,通过定义基本单元的标准化信息内容和基本单元的连接方式,给出描述建筑及系统的通用方法。以此,明确了新系统中智能节点和网络拓扑的定义方法。第二,从无中心系统的角度构建建筑运行任务的模型。将系统监测、机电控制、故障诊断、管理操作等各类建筑运行任务分为四类基本问题,即扩散问题、求和问题、分配问题和单点问题。每一类问题都与若干类功能服务应用相对应,具有特定的组网和求解模式。文中对每一类问题给出了标准定义,并辅以大量案例解释说明。以此,明确新系统应用于建筑运行管理的普适性和有效性。第三,建立新系统的数学模型。采用数学建模的方法,标准化定义建筑信息系统以及四类基本运行问题,详细分析每类问题网络计算的可行性、收敛性、稳定性。以此,明确了系统在实际运行中的稳定可靠。
孔伟伟[9](2014)在《车载智能电网》文中指出供电系统是汽车正常运行的基础,随着人们对汽车舒适性和娱乐性需求的提高,汽车的电子电器设备迅猛增加,导致了电池易过放电、能源消耗增多、供电线束复杂、供电安全性降低、故障诊断困难等问题。因此,本课题研究提出了一种车载智能电网,利用信息通讯等技术对发电、配电、用电过程中所有节点实时监控,实时获取整个电网的全面信息,实现了汽车供电系统的智能化、网络化,有效解决了电池管理、能源优化、用电安全、故障诊断等一系列问题。论文首先对车载智能电网的整体网络架构进行研究。车载智能电网由智能电源系统、强电供电网、弱电供电网组成。独立的强电供电网和独立的弱电供电网使弱电拥有单独的电源和地,弱电避免受到强电的干扰,有利于提高控制器的控制准确性和稳定性,进而提高了整个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车载电源系统的智能化管理,从系统层面解决了能量控制和电池管理的问题。首先建立了蓄电池动态分区管理策略,根据电池不同老化状态进行蓄电池的动态电量分区,针对不同电量区间制定最优的电池管理策略;其次结合电池管理从系统层面进行能量的优化控制管理,利用模糊控制思想建立发电机模糊控制策略,实现蓄电池充放电管理、能量优化等功能。通过对强电供电网的智能化管理实现了整车功率用电器的分区优化供电以及智能化安全管理。首先建立了区域级故障监测及保护方法,实现对供电区的实时故障监测和保护;其次利用电器级故障监测及保护机制,实现对每个用电器的实时故障监测以及故障保护;此外,对供电线束的短路、断路,以及由于漏电或长时间过载造成的过温故障进行实时诊断,并进行相应保护;这种多层级的故障监测和保护方法实现了对整个强电供电网全面的安全管理。弱电供电网为整车控制器进行规划供电及智能化管理。首先建立了弱电供电网的优化供电结构,实现了对控制器的分类供电以及稳定性供电;在优化结构的基础上,建立了对弱电供电的实时故障监测以及多层协同保护机制,实现了对整个弱电供电网的安全管理。本课题在两辆汽车上进行了车载智能电网的实现和应用,通过全面的功能测试和大量的道路测试验证了车载智能电网的可行性和可靠性。
谭强[10](2014)在《机掘面长压短抽通风除尘系统风量配比优化与监控技术研究》文中指出煤矿井下综掘工作面一直都是煤矿的重要产尘点,在不采取任何除尘措施时,该处粉尘浓度往往会超过《煤矿安全规程》规定的作业场所空气中最高允许浓度的数十倍至数百倍。实践与研究表明长压短抽通风除尘是最有效的防尘措施,但该措施的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抽压风量比。抽压比越高,防尘效率越高,但由于存在瓦斯,抽压比不能太高。因此,研究最佳风量配比以及如何实现最佳风量配比的维持,是采用长压短抽旋流通风方式达到最佳控尘效率的技术手段之一。论文结合煤矿机掘面实际,采用理论分析和实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机掘面风量配比及风量监控技术进行研究。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依据伯努力方程及测速管的原理,研制出能够适用于掘进巷道的横截面压风风量的测量装置以实时测量风量。对压入风量的测量误差小于5%,实现了压入风量的自动在线监测。(2)依据风机特性曲线、功率曲线等。研究出适合于煤矿机掘面风量测试的精确测量方法,对除尘器抽出风量的测量误差小于5%,也实现了抽出风量的自动在线监测。该方法巧妙利用了风机功率、频率与风量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推算风量,现场应用时不需要测试直管段,对于由变频器控制的除尘器,不需要其它额外设备或传感器,体积小。(3)研制成功始终保持压抽比恒定的压抽风量实时在线监控装置,为机掘面长压短抽通风除尘系统的安全运行及达到最佳除尘效率奠定了基础。(4)依据计算流体力学及实验的方法,得出了长压短抽通风除尘系统巷道内流场分布、粉尘运动规律、巷道的最值抽压比的范围及压入风量对控尘效率的影响规律。对于本文所研究的巷道,抽压比在0.8-1.0的范围内取值时,司机位置及掘进机后5 m位置的控尘效率均将在96%以上;在抽压比不变时,压入风量的增大可提高掘进面的控尘效率。
二、交流变频空调断电保护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交流变频空调断电保护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7000型电驱压裂橇驱动系统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1 7000马力型电驱压裂橇驱动系统研制背景 |
2 7000马力型电驱压裂橇驱动系统整体方案 |
2.1 网络拓扑结构 |
2.2 配电房 |
2.3 变频房 |
2.4 主电机 |
3 系统保护 |
(2)智能全屋新风系统设计研究 ——以墙式新风机设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对象 |
1.3 研究现状 |
1.3.1 现有研究方向概述 |
1.3.2 暖通空调领域研究现状 |
1.3.3 材料加工领域研究现状 |
1.3.4 控制领域研究现状 |
1.3.5 现有研究状况概述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1.5 研究思路方法 |
1.6 创新要点与架构 |
1.6.1 创新要点 |
1.6.2 文章架构 |
第二章 新风系统相关理论研究与应用分析 |
2.1 新风系统应用环境特征分析 |
2.1.1 新风系统安装环境分析 |
2.1.2 新风系统运行环境分析 |
2.1.3 运行环境空气质量评价 |
2.2 新风系统功能优化理论研究 |
2.2.1 新风系统效率理论研究 |
2.2.2 新风系统能耗策略研究 |
2.2.3 新风系统智能升级研究 |
2.3 新风系统标准评价理论研究 |
2.3.1 新风系统相关法律标准 |
2.3.2 新风系统主要标准参数 |
2.3.3 新风系统性能评价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新风系统市场研究和产品相关分析 |
3.1 新风系统市场研究 |
3.1.1 市场兴起与增长 |
3.1.2 品牌格局波动变化 |
3.2 新风系统产品分析 |
3.2.1 产品类别划分 |
3.2.2 产品功能分析 |
3.2.3 产品竞品特征 |
3.2.4 产品对比分析 |
3.2.5 产品外观分析 |
3.3 新风系统产品宏观环境分析 |
3.3.1 新风系统产品经济环境因素分析 |
3.3.2 新风系统产品社会环境因素分析 |
3.3.3 新风系统产品技术环境因素分析 |
3.4 新风系统产品机会整理 |
3.4.1 产品机会来源 |
3.4.2 产品机会概括筛选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用户研究为基础的智能全屋新风系统产品策略分析 |
4.1 研究方法流程概述 |
4.2 基于访谈法的新风产品用户定性研究 |
4.2.1 新风机用户访谈目标 |
4.2.2 新风机用户访谈提纲 |
4.2.3 访谈记录与总结 |
4.3 基于问卷法的新风产品用户定量研究 |
4.3.1 新风机用户问卷设计 |
4.3.2 问卷试用和修改发放 |
4.3.3 受测试群体基本特征信息统计 |
4.4 调查结果处理与分析 |
4.4.1 新风机安装类型统计分析 |
4.4.2 新风机启用及功效分析 |
4.4.3 新风机使用问题分析 |
4.4.4 新风机操控方式分析 |
4.4.5 新风机外观期望分析 |
4.4.6 新风机用户购买因素考量 |
4.5 用户角色与情境构建 |
4.5.1 用户角色分析 |
4.5.2 用户角色构建 |
4.6 目标新风机产品策略分析 |
4.6.1 产品需求汇总 |
4.6.2 产品设计策略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智能全屋新风系统设计实践 |
5.1 智能全屋新风系统整体定位 |
5.1.1 系统设计定位 |
5.1.2 系统构成定位 |
5.2 墙式新风机功能模块分析与设计 |
5.2.1 现有墙式新风机功能模块 |
5.2.2 目标墙式新风机功能模块 |
5.2.3 目标墙式新风机结构排布 |
5.3 智能控制工作逻辑分析 |
5.3.1 工作逻辑初步方案 |
5.3.2 检测指标分析与处理 |
5.3.3 工作逻辑方案确立 |
5.4 产品相关尺度分析 |
5.4.1 产品人机尺度分析 |
5.4.2 产品自身尺度分析 |
5.5 目标墙式新风机外观设计 |
5.5.1 目标墙式新风机造型设计 |
5.5.2 目标墙式新风机CMF设计 |
5.5.3 目标墙式新风机工作结构 |
5.6 智能全屋新风系统控制应用设计 |
5.6.1 现有新风系统APP分析 |
5.6.2 控制应用架构分析 |
5.6.3 低保真原型制作 |
5.6.4 基础功能测试 |
5.6.5 原型问题修改 |
5.6.6 原型修改后测试 |
5.7 主要功能模块模拟评估 |
5.7.1 空气污染物数据的获取处理 |
5.7.2 受控电机分析与模拟 |
5.7.3 室内空气流动状态模拟 |
5.7.4 产品外观方案模拟 |
5.7.5 整体方案评估 |
5.8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访谈主要内容记录 |
附录二 :新风系统产品调查问卷 |
附录三 :系统控制应用原型页面及其基础功能测试 |
附录四 :方案用户评估 |
附录五 :方案相关专利书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3)基于LabVIEW的电动汽车驱动电机性能测试系统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驱动电机测试相关规范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分析 |
1.3.1 电动汽车驱动电机试验台研究现状与分析 |
1.3.2 电动汽车驱动电机测试方法研究现状与分析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技术路线 |
1.4.3 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二章 驱动电机性能测试项目及工况加载分析 |
2.1 驱动电机特点与测试项目 |
2.1.1 驱动电机性能特点及要求 |
2.1.2 电机性能测试项目分析 |
2.2 电动汽车驱动电机性能测试加载分析 |
2.2.1 纯电动汽车动力学分析 |
2.2.2 电动汽车驱动电机试验转动惯量分析 |
2.3 典型测试工况分析及选择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驱动电机性能测试系统硬件设计 |
3.1 测试系统总体设计 |
3.2 负载模块关键装置设计 |
3.2.1 测功电机及其选型 |
3.2.2 高度挠性联轴器 |
3.2.3 高速旋转支撑轴箱 |
3.2.4 电机零速锁死装置 |
3.3 能量回馈型变频驱动装置及直流电源模块设计 |
3.3.1 能量回馈型变频器驱动装置 |
3.3.2 直流电源模块设计 |
3.4 驱动电机性能测试系统采集模块设计 |
3.4.1 高精度转矩转速传感器 |
3.4.2 振动传感器 |
3.4.3 功率分析仪 |
3.4.4 BeckhoffCX5020 模块化实时控制器 |
3.5 测试系统冷却辅助模块设计 |
3.5.1 冷却循环装置 |
3.5.2 恒温室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驱动电机性能测试系统软件设计 |
4.1 驱动电机性能测试系统软件功能与结构 |
4.1.1 测试系统软件功能需求分析 |
4.1.2 驱动电机性能测试系统软件结构及流程 |
4.2 测试系统的远程监控设计 |
4.3 驱动电机恒转速控制器设计 |
4.3.1 恒转速控制策略 |
4.3.2 恒转速控制中模糊PID控制器设计 |
4.3.3 模糊PID控制性能仿真分析 |
4.4 行驶工况模拟加载分析及流程 |
4.4.1 行驶工况载荷加载分析 |
4.4.2 行驶工况加载流程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驱动电机性能测试系统试验与分析 |
5.1 测试系统软件与硬件集成 |
5.1.1 测试系统的软件集成 |
5.1.2 测试系统的硬件集成 |
5.2 测试系统试验与分析 |
5.2.1 温升试验与分析 |
5.2.2 效率测试试验与分析 |
5.2.3 转速控制精度试验与分析 |
5.2.4 行驶工况模拟试验与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科研成果 |
(4)面向五星级酒店的供配电设计及节能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章节安排 |
2 酒店建筑电气系统用能分析 |
2.1 工程背景 |
2.2 酒店建筑电气系统的能耗特点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3 酒店供配电系统设计 |
3.1 设计依据 |
3.2 负荷等级与计算 |
3.3 供配电系统设计 |
3.4 电线电缆 |
3.5 本章小结 |
4 酒店能耗管理平台 |
4.1 酒店照明系统 |
4.2 酒店空调系统 |
4.3 酒店电力监控系统 |
4.4 本章小结 |
5 节能效果分析 |
5.1 变压器节能分析 |
5.2 酒店照明系统节能分析 |
5.3 酒店空调系统节能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5)八轴交流传动快速客运电力机车电气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制背景 |
1.2 本文主要内容 |
第二章 机车简述及主要参数的确定 |
2.1 电气系统总体方案 |
2.2 网压波动的保护 |
2.3 机车的设备布置 |
2.3.1 车顶设备布置 |
2.3.2 机械室设备布置 |
2.3.3 车下设备布置 |
2.4 八轴交流传动快速客运电力机车应满足的技术要求 |
2.5 系统关键参数的确定 |
2.5.1 机车牵引功率计算 |
2.5.2 机车起动牵引力的确定 |
2.5.3 牵引电机参数的确定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电气系统设计 |
3.1 网侧高压系统设计 |
3.1.1 网侧受流 |
3.1.2 网侧检测 |
3.1.3 网侧保护 |
3.2 主传动系统设计 |
3.2.1 HXD1机车与HXD2机车主传动系统 |
3.2.2 主传动回路设计研究 |
3.2.3 牵引变流器 |
3.2.4 主变压器 |
3.3 辅助系统设计 |
3.3.1 3AC 380V电路 |
3.3.2 AC 220V电路 |
3.3.3 DC110V电源电路设计 |
3.3.4 列车供电系统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微机网络控制系统的总体方案 |
4.1 现有机车微机网络系统 |
4.1.1 基于WTB的微机网络控制系统 |
4.1.2 基于WorldFIP的微机网络控制系统 |
4.2 微机网络控制系统总体方案 |
4.2.1 总线拓扑 |
4.2.2 微机网络控制系统重联方案 |
4.2.3 故障诊断 |
4.3 控制功能研究 |
4.3.1 高压设备控制 |
4.3.2 牵引/制动控制 |
4.3.3 机车状态信息显示管理 |
4.3.4 过分相辅助供电系统不间断供电管理 |
4.3.5 以太网固定重联电缆故障控制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电磁兼容设计研究 |
5.1 电力机车上的电磁干扰现象 |
5.2 八轴交流传动快速客运电力机车的电磁兼容(EMC)设计 |
5.2.1 接地系统设计 |
5.2.2 电路隔离 |
5.2.3 机车布线 |
5.2.4 屏蔽设计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电气系统型式试验 |
6.1 牵引/制动特性试验 |
6.1.1 最大起动牵引力试验 |
6.1.2 牵引特性试验 |
6.1.3 再生制动试验 |
6.2 功率因数及谐波、等效干扰电流测试 |
6.3 机车总效率试验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6)分布式变频供热系统热网优化及节能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国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2 国内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动力集中式供热管网优化及节能策略 |
2.1 集中供热系统简介 |
2.2 集中供热系能源耗费情况分析 |
2.2.1 集中供热系统的主要能耗指标分析 |
2.2.2 热能耗费分析 |
2.2.3 电能耗费分析 |
2.2.4 水资源耗费分析 |
2.3 集中供热管网的优化节能方法 |
2.3.1 供热技术的优化节能 |
2.3.2 供热设施的优化节能 |
2.3.3 规范供热企业的日常管理 |
2.3.4 系统设计的优化节能 |
2.4 本章小结 |
3 分布式变频供热输配系统理论分析 |
3.1 分布式变频供热系统简介 |
3.1.1 与传统供热系统的比较 |
3.1.2 分布式变频供热系统的配置形式 |
3.1.3 零压差控制点和变频调速 |
3.1.4 循环水泵的性能参数 |
3.1.5 分布式变频供热系统的自动控制 |
3.2 建立输配系统物理模型 |
3.2.1 输配系统的基本方程和网络图论 |
3.2.2 基于图论的模型表达 |
3.3 输配系统的数学模型和算法 |
3.4 输配系统理论分析 |
3.4.1 输配系统动力学分析的基本问题 |
3.4.2 与传统调节方式水压图的比较 |
3.4.3 输配系统存在的问题 |
3.5 本章小结 |
4 分布式变频供热系统的优化设计 |
4.1 优化设计思路 |
4.1.1 主循环泵和用户泵的优化 |
4.1.2 管网优化设计重点 |
4.2 优化设计目标函数 |
4.2.1 年费用法简介 |
4.2.2 系统的年费计算 |
4.3 模拟分析 |
4.3.1 HACNet软件介绍 |
4.3.2 热网模型的建立 |
4.3.3 模拟计算过程 |
4.4 模拟方案的能耗和投资情况分析 |
4.4.1 模拟方案的年计算费用比较 |
4.4.2 模拟方案的经济性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改造实例分析 |
5.1 公司热源介绍 |
5.2 改造之前状况 |
5.3 改造内容及采用的节能技术策略 |
5.3.1 GPRS热网系统升级改造策略 |
5.3.2 系统运行改造策略 |
5.3.3 系统安全改造策略 |
5.4 HACNet水力平衡调试实例分析 |
5.4.1 本工程采用HACNet软件的主要原因 |
5.4.2 水力平衡试验和原因分析 |
5.4.3 管网水力模拟仿真 |
5.4.4 节能效益分析 |
5.5 改造节能效果分析及节能量计算 |
5.5.1 节能效果分析 |
5.5.2 节能量计算 |
5.5.3 环境效益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和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8)智能建筑无中心平台架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实际运行中的系统自动化水平普遍较低 |
1.1.1 系统组态现场配置困难 |
1.1.2 系统升级改造困难 |
1.1.3 跨系统功能难以实现 |
1.2 集中式系统架构的发展成因 |
1.2.1 历史发展过程 |
1.2.2 问题成因分析 |
1.3 现代建筑运行管理的新需求 |
1.3.1 需求一:具备底层信息高效共享的能力 |
1.3.2 需求二:具备自识别、自组织、自协调的能力 |
1.3.3 需求三:具备易操作、易改造、易扩展的能力 |
1.4 建筑无中心系统构想 |
1.4.1 面向空间分布的拓扑结构 |
1.4.2 标准化定义CPN信息集 |
1.4.3 CPN网络的并行计算模式 |
1.4.4 面向空间分布的开放操作平台 |
1.5 论文选题意义和研究方法 |
1.6 论文主要内容和结构安排 |
1.7 本章小结 |
第2章 建筑无中心平台介绍 |
2.1 “智能节点‖CPN |
2.1.1 CPN的功能与结构 |
2.1.2 CPN与标准信息集 |
2.2 并行计算平台架构 |
2.2.1 并行计算模式 |
2.2.2 与集中式系统计算比较 |
2.2.3 系统总体计算架构 |
2.3 CPN网络应用模式 |
2.3.1 服务功能与功能子网 |
2.3.2 开放平台的应用模式 |
2.4 典型应用场景 |
2.4.1 系统建设与改造 |
2.4.2 机电系统控制案例 |
2.4.3 人机交互模式 |
2.5 无中心平台特性小结与关键问题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智能建筑与无中心系统文献综述 |
3.1 智能建筑领域在系统组态方面的研究成果 |
3.1.1 通过改善通信来改善组态 |
3.1.2 多Agent系统在建筑中的应用 |
3.2 无中心模式在其他工程领域的典型应用 |
3.2.1 无人机编队 |
3.2.2 机器人足球 |
3.2.3 蚁群算法 |
3.3 网络数值计算研究的主要成果 |
3.3.1 计算架构 |
3.3.2 计算效率 |
3.3.3 异步迭代 |
3.4 普适网络计算的构架研究 |
3.5 有关系统结构的理论研究 |
3.5.1 多Agent系统的协作机制 |
3.5.2 系统与模块的关系 |
3.6 文献综述小结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建筑无中心平台对象分析 |
4.1 系统对象概念分析 |
4.1.1 基本单元的概念 |
4.1.2 系统的组合形态和网络化 |
4.2 建筑空间的描述方法 |
4.2.1 建筑空间的标准化定义 |
4.2.2 空间信息集设计剖析 |
4.2.3 空间基本单元的划分原则 |
4.3 源类设备的描述方法 |
4.3.1 设备分类与信息集定义原则 |
4.3.2 各类设备标准化定义 |
4.4 建筑与系统的描述方法 |
4.4.1 建筑空间类网络 |
4.4.2 水系统 |
4.4.3 风系统 |
4.4.4 输配电系统 |
4.4.5 供燃气系统 |
4.4.6 多联机系统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建筑运行任务分类与分析 |
5.1 建筑运行任务概述 |
5.2 扩散问题 |
5.2.1 问题描述 |
5.2.2 案例 1:火灾报警校验 |
5.2.3 案例 2:房间人数修正 |
5.2.4 案例 3:传感器半参数故障诊断 |
5.2.5 案例 4:燃气泄漏浓度场模拟 |
5.2.6 案例 5:识别无组织新风 |
5.2.7 案例 6:压力相关变风量系统前馈调节 |
5.2.8 案例 7:火灾逃生智能指引 |
5.2.9 小结 |
5.3 求和问题 |
5.3.1 问题描述 |
5.3.2 案例 1:自来水系统定压控制 |
5.3.3 案例 2:空调箱送风温度设定值 |
5.3.4 案例 3:停车场排风机启停控制 |
5.3.5 案例 4:数据查询与远程操控 |
5.3.6 小结 |
5.4 分配问题 |
5.4.1 问题描述 |
5.4.2 案例 1:变频水泵组优化控制 |
5.4.3 案例 2:冷水机组群控 |
5.4.4 案例 3:终端能耗计量与拆分 |
5.4.5 案例 4:空调风系统传感器故障诊断 |
5.4.6 小结 |
5.5 单点问题 |
5.5.1 问题描述 |
5.5.2 案例 1:办公照明节能控制 |
5.5.3 案例 2:制冷机运行能效诊断 |
5.5.4 小结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建筑无中心平台数学模型 |
6.1 系统定义 |
6.1.1 基本元素 |
6.1.2 无中心系统 |
6.1.3 概念说明 |
6.2 运行问题组网基本方法 |
6.2.1 网络定义 |
6.2.2 问题定义 |
6.2.3 关于网络定义的说明 |
6.3 建筑运行基本问题模型 |
6.3.1 扩散问题 |
6.3.2 求和问题 |
6.3.3 分配问题 |
6.3.4 单点问题 |
6.4 建筑运行基本问题求解方法 |
6.4.1 扩散问题 |
6.4.2 求和问题 |
6.4.3 分配问题 |
6.4.4 混合问题的分解 |
6.5 异步迭代的收敛性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建筑无中心平台应用实例分析 |
7.1 案例提要 |
7.2 CPN设置与网络设计 |
7.2.1 无中心系统实施全过程流程 |
7.2.2 空间CPN与空间网络 |
7.2.3 变电站与配电系统 |
7.2.4 空调水系统 |
7.3 典型系统功能实现方法介绍 |
7.3.1 办公照明节能控制 |
7.3.2 能源分项计量监测 |
7.3.3 逃生疏散动态引导 |
7.3.4 冷却泵自控改造 |
7.3.5 空间改造与人数校验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建筑基本单元CPN标准信息集 |
A.1 空间单元 |
A.2 配电器 |
A.3 发电设备 |
A.4 冷机 |
A.5 锅炉 |
A.6 水泵 |
A.7 冷却塔 |
A.8 空调箱 |
A.9 新风处理器 |
A.10 新风热回收设备 |
A.11 蓄能池 |
A.12 旁通阀 |
A.13 通风机 |
A.14 换热器 |
A.15 电梯 |
附录B 主对角占优三对角矩阵的逆 |
B.1 三对角矩阵的逆 |
B.2 对称三对角矩阵的逆 |
B.3 逆矩阵的近似稀疏性 |
附录C 传感器网络故障诊断半参数法 |
C.1 假设检验与约束满足 |
C.2 加权计数法 |
C.3 后验出错概率 |
附录D 分配优化问题的分析 |
D.1 最优点定性分析 |
D.2 算法证明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9)车载智能电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汽车供电系统所面临的问题 |
1.1.1 传统发电机控制存在的问题 |
1.1.2 用电器的供电和协调控制 |
1.1.3 汽车用电安全 |
1.1.4 故障诊断 |
1.2 研究现状 |
1.2.1 汽车供电系统的智能化和网络化 |
1.2.2 汽车电源系统的管理技术 |
1.2.3 汽车供电管理技术 |
1.3 本课题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第2章 车载智能电网的网络架构 |
2.1 车载智能电网的构成 |
2.2 强电供电网 |
2.3 弱电供电网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电源系统的智能化管理 |
3.1 蓄电池的动态分区管理 |
3.1.1 蓄电池的动态电量分区 |
3.1.2 蓄电池的分区管理 |
3.2 发电机智能化控制 |
3.2.1 发电机智能化控制策略 |
3.2.2 发电机的智能化改造 |
3.3 车载智能电源系统的实验验证 |
3.3.1 蓄电池电量估算实验验证 |
3.3.2 发电机多模式电压控制实验验证 |
3.3.3 模糊控制策略有效性实验验证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强电供电网的智能化管理 |
4.1 区域级故障监测及保护 |
4.1.1 供电区的故障监测 |
4.1.2 区域级智能算法保护 |
4.1.3 他恢复型硬件保护 |
4.1.4 电子开关的故障诊断 |
4.2 电器级故障监测及保护 |
4.2.1 用电器故障监测 |
4.2.2 电器级智能算法保护 |
4.2.3 自恢复型硬件保护 |
4.3 线束的故障诊断及保护 |
4.3.1 供电通道线束的故障诊断 |
4.3.2 分支供电线的故障诊断 |
4.3.3 供电线温度估算 |
4.3.4 线束故障保护 |
4.4 分级协同保护 |
4.5 强电供电网故障保护实验验证 |
4.5.1 电器级故障的智能算法保护功能验证 |
4.5.2 区域级故障的硬件保护功能验证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弱电供电网的智能化管理 |
5.1 弱电供电网的优化供电结构 |
5.1.1 弱电的分类供电 |
5.1.2 弱电的稳定性供电 |
5.2 弱电供电网的故障监测 |
5.3 弱电供电网的多层故障保护 |
5.3.1 常通弱电的故障保护 |
5.3.2 可控弱电的故障保护 |
5.3.3 弱电的多层协同保护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车载智能电网的实车验证 |
6.1 车载智能电网的实车应用 |
6.1.1 车载智能电网在一般复杂样车上的应用 |
6.1.2 车载智能电网在高度复杂样车上的应用 |
6.2 车载智能电网样车功能测试 |
6.2.1 大功率持续供电功能测试 |
6.2.2 故障诊断功能测试 |
6.2.3 车载智能电网的供电功能测试 |
6.3 车载智能电网的可靠性测试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10)机掘面长压短抽通风除尘系统风量配比优化与监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对巷道内流场的研究 |
1.2.2 合理抽压比的研究 |
1.2.3 流量测量方法的研究 |
1.2.4 风量调控的研究 |
1.3 课题研究目的、内容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1.3.3 创新之处 |
1.3.4 技术路线 |
2 供风风量测量 |
2.1 供风风量测量方法的提出 |
2.2 均速管流量计测风原理 |
2.2.1 测速管 |
2.2.2 速度面积法 |
2.2.3 流量系数的标定 |
2.3 前后直管段长度对测量精度的影响 |
2.3.1 前直管段影响 |
2.3.2 后直管段影响 |
2.4 测量误差分析 |
2.5 实验验证 |
2.6 小结 |
3 除尘器风量监测 |
3.1 基于功率监测的除尘器风量监测方法的提出 |
3.2 风量测算的理论推导与实际应用的简化处理 |
3.2.1 风量测算基本原理 |
3.2.2 风量测算公式的推导 |
3.2.3 实际应用的简化 |
3.3 风量推算方法 |
3.3.1 测试 |
3.3.2 基础数据表的计算 |
3.3.3 风量推算流程 |
3.4 风量测量精度验证 |
3.5 小结 |
4 通风除尘系统监控装置 |
4.1 维持抽压比稳定的控制流程 |
4.1.1 主控制流程 |
4.1.2 主流程中各模块功能 |
4.2 风量监控装置 |
4.3 试验及结论 |
4.4 小结 |
5 风量配比优化及实验研究 |
5.1 粉尘的运动特性及气固两相流理论 |
5.1.1 粉尘的基本性质 |
5.1.2 粉尘的运动规律 |
5.2 风量配比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
5.2.1 气体运动的控制方程 |
5.2.2 气体运动控制方程的离散 |
5.2.3 风量配比模型及边界条件 |
5.3 风量配比对控尘效果的影响 |
5.3.1 抽压比对控尘的作用 |
5.3.2 压入风量对粉尘运移的影响 |
5.4 实验研究 |
5.4.1 实验方法 |
5.4.2 测试条件 |
5.4.3 实验数据及规律分析 |
5.5 小结 |
6 结论和建议 |
6.1 结论 |
6.2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B.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完成或在研课题 |
四、交流变频空调断电保护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7000型电驱压裂橇驱动系统研制[J]. 何海军. 电力设备管理, 2021(08)
- [2]智能全屋新风系统设计研究 ——以墙式新风机设计为例[D]. 张阳阳.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3]基于LabVIEW的电动汽车驱动电机性能测试系统设计与研究[D]. 董景耀. 江苏大学, 2020(02)
- [4]面向五星级酒店的供配电设计及节能措施研究[D]. 王艳. 山东科技大学, 2019(05)
- [5]八轴交流传动快速客运电力机车电气系统设计[D]. 王寅. 大连交通大学, 2019(08)
- [6]分布式变频供热系统热网优化及节能策略研究[D]. 张娇娇. 沈阳建筑大学, 2019(05)
- [7]风机吹出绿色节能风——记2015中国制冷展[J]. 本刊讯. 风机技术, 2015(02)
- [8]智能建筑无中心平台架构研究[D]. 沈启. 清华大学, 2015(07)
- [9]车载智能电网[D]. 孔伟伟. 清华大学, 2014(01)
- [10]机掘面长压短抽通风除尘系统风量配比优化与监控技术研究[D]. 谭强.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 2014(04)